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e络盟技术团队

为工业应用中的工业物联网(IIoT)设备选择通信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最大吞吐量、距离范围、部署区域的可用性以及能源消耗。本文讨论了主要的通信协议及其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IIoT 应用包含连接到传感器节点的传感器组。传输时间由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数据速率和信息大小决定,所有这些都会对能源优化产生影响。事实上,数据速率越高,接收/传输数据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能耗也随之降低。传感器节点通常是电池供电的设备,其使用寿命受电池技术、设计及制造质量等多个外部因素影响。

采用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可为设备提供极低的能耗,同时保持快速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无论距离远近,确保经济可行性。

工业应用中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如下图所示,工业应用中的无线网络通常分为三类:无线个人局域网 (WPAN)、无线局域网 (WLAN) 及无线广域网 (WWAN)

1.jpg

无线连接技术

WPAN 覆盖范围通常为大约 100 米。此类设备的 BLEZigBeeNFC Thread 连接通常具有低无线电传输能耗,并且使用的电池较小。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设备处于睡眠模式。一旦有事件发生,设备便会唤醒,并发送短消息给网关、PC 或智能手机。典型 BLE 模块的最大/峰值功耗为 39mA 或更低,而平均功耗约为9 μA。其有效功耗仅为传统蓝牙技术的十分之一。在低负载周期应用中,纽扣电池可确保可靠运行 5-10 年。

WLAN 的覆盖范围通常可达 1000 米。Wi-Fi 是最常见的标准。802.11 ax 是最新一代 Wi-Fi 标准之一,也称为 Wi-Fi 6Wi-Fi 6 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容量(高达 9.6 Gbps),可在2.4 GHz 5 GHz 频谱上运行。Wi-Fi 6 还引入了一项新技术,可优化客户端的功耗需求。目标唤醒时间 (TWT) 允许接入点和客户端通过协商确定接收器确切的唤醒时间,以接收发送方传输的数据,从而减少功耗。

WWAN 的覆盖范围通常可达 100 千米。蜂窝技术(2G3G 4G)用于远程设备连接。目前正在部署的 5G 技术保证了高带宽和极低的延迟,这将有利于其被广泛采用。蜂窝连接一直以来专注于覆盖范围和带宽,但往往以牺牲能耗为代价。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很难快速处理,同时数据在连接设备间传输的往返延迟也很高。然而,5G 等新型蜂窝技术传输数据的速度比 4G 10 倍,有望实现超低延迟和更低功耗。

低功耗广域网 (LPWAN) 技术非常适合机器对机器通信 (M2M) IoT 设备的特定需求。该技术具备低功耗特性,且长距离传输能力突出,农村地区范围可达 10-50 千米,城市地区则为 1-10 千米。该网络可在许可频谱(NB-IoT LTE-M)和非许可频谱(Sigfox LoRa)中工作。

LTE-M 针对更高带宽和移动连接进行了优化。它在上行和下行链路上都减少了1.4 MHz的设备带宽,最大传输功率减少了20 dBm FDD(频分双工)的LTE覆盖范围提高了15 dB,并增强了LTE DRX周期,实现了更长的非活动周期,从而优化了电池寿命。NB-IoT 提供较低带宽的数据连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设备带宽均为 200 kHz。比 LTE 覆盖范围提高20dB

Sigfox LoRa 都使用异步通信协议。Sigfox LoRa 终端设备非运行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模式,减少功耗。Sigfox LoRa 支持使用 C 类传输方式处理双向低延迟,代价则是增加能耗。

e络盟与众多不同供应商合作,提供各种通信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组合,例如:网络网关和套件RFID 模块网络模块蓝牙模块ZigBee 模块Sub-GHz传感器网络控制-无线过程控制-无线射频/无线开发套件

关于e络盟

e络盟隶属于Farnell集团。Farnell是全球电子元器件以及工业系统设计、维护和维修产品与技术的分销商,专注快速与可靠交付。从原型研究与设计到生产,Farnell全天候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与专业服务。凭借逾80年行业经验、48个本地化网站以及3300多名员工的专业团队,Farnell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构建未来技术所需的各类组件。

Farnell在欧洲经营Farnell品牌,北美经营Newark品牌,亚太地区经营e络盟品牌。同时,Farnell还通过CPC公司直接向英国地区供货。

自2016年起,Farnell加入了全球技术分销商安富利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VT)。如今,双方的合作赋能Farnell支持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供独特的分销服务、端到端交付和产品设计专业知识。

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cn.element14.com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电力行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Quectel_2_people.jpg

移远通信亮相第五十届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大会及展会

RedCap.jpg

移远RedCap模组赋能多款电力终端

Quectel_1.jpg

移远通信具备多款支持LTE 450MHz频段的模组产品

20250416170921.jpg

移远通信打造了多款支持1.8GHz电力专网的模组产品

Quectel_2_people.jpg

移远模组赋能多款电力终端

4月14-15日,第五十届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大会及展会在重庆开展。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移远通信携众多适用于电力行业的5G、4G、RedCap、电力公专一体、蓝牙模组及电力核心板解决方案惊艳亮相,同时展示了多款搭载移远产品的电力终端,为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5G与RedCap,电力行业发展新引擎

在能源电力领域,5G技术凭借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优势,成为驱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力量,推动智慧电网的转型升级。

目前,移远多款5G模组已在电力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广泛赋能智能电网的配网差动保护、精准负荷控制、电力巡检、用电信息采集等领域,深受客户认可。展会现场,多款搭载移远5G模组的电力终端精彩呈现。

在5G演进的进程中,RedCap技术备受瞩目。作为3GPP R17标准定义的轻量化5G技术,其面向中高速物联网场景打造。该技术不仅继承了5G的优势,同时对成本、复杂度及功耗进行了优化,非常适合对传输速率及成本控制、功耗管理有着严格要求的电力行业。

作为5G技术的先行者,移远通信布局了多款RedCap模组,并积极推动轻量化5G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此次展会,移远带来了多款基于其RedCap模组打造的电力终端,包括国网I型集中器、融合终端、专变III型、能源控制器 (专变),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咨询。

支持全球电力专网,助力客户扬帆出海

为了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对低延时、高可靠网络的需求,移远通信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差异,提供了针对性的专网解决方案,全力助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针对海外电力项目,LTE 450MHz频段信号穿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传播损耗低、绕射能力强,十分契合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领域的需求。移远通信具备多款支持LTE 450MHz频段的模组产品,如EG912N-EN、BG95-M8等,为海外电力项目的开展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助力电力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为适应国家电网能源专网,移远通信打造了支持1.8GHz电力专网的模组产品EC200D-CNPN(4G/1.8G)、RG255AA-CNPN(5G/1.8G),在用电信息采集、配网自动化等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数据传输。

多网络制式覆盖,赋能智能电网全环节通信

移远通信在电力行业深度布局,打造了满足智能电网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全环节通信需求的模组及解决方案,实现了多种网络制式的全方位覆盖,为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 发电环节:移远Cat 1模组助力光伏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有效提升发电效率与安全性。

  • 输变电环节:移远5G模组赋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实时回传故障高清视频,快速响应故障,提升可视化管理水平。

  • 配电环节:移远4G/5G模组为FTU、DTU、TTU、断路器等提供支持,实现配网设备高效管理。

  • 用电环节:移远模组赋能智能融合终端、智能电表等,完成用电信息采集、处理与监测,为用户带来安全、智能的用电体验。

为推动客户加速拓展全球市场,移远通信提供配套的认证和测试服务,涵盖市场准入认证、一致性认证、运营商合规性认证、针对电力行业设备的认证,为客户产品的全球化推广消除障碍,增强客户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移远通信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电力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动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关于移远通信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236)是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完备的IoT产品和服务,涵盖蜂窝模组(5G/4G/3G/2G/LPWA)、车载前装模组、智能模组(5G/4G/边缘计算)、短距离通信模组(Wi-Fi&BT)、GNSS定位模组、卫星通信模组、天线等硬件产品,以及物联网平台、认证与测试服务、RTK网络校正方案、工业智能、智慧农业等服务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金融支付、智慧城市、无线网关、智慧农业&环境监控、智慧工业、智慧生活&医疗健康、智能安全等领域。更多信息,敬请访问移远官网https://www.quectel.com.cn/,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移远通信”或发送邮件至marketing@quectel.com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416076828/zh-CN/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8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月16日,作为国内领先的系统级验证EDA解决方案提供商,芯华章分别携手飞腾信息技术、中兴微电子在IC设计验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DVCon China进行联合演讲,针对各个场景下验证中的“硬骨头”问题,用实际案例诠释“AI+EDA”如何重塑验证效率,让大家实实在在的看见国产验证EDA技术落地的扎实与生态协同创新的力量。

1.jpg

破解复杂算子验证困局

从 “高门槛” 变 “高效能”

在高性能CPU与AI芯片设计中,浮点运算、矩阵乘等复杂算子的验证长期面临“覆盖不全、效率低下”的挑战。传统仿真方法难以穷举海量边界条件,而手动形式化验证的高门槛让众多团队望而却步。

芯华章与飞腾联合攻关,将AI算法深度融入芯华章GalaxEC-HEC高阶等价性验证工具,通过智能案例拆分与数学化证明引擎,实现了从算法级到RTL级的精准映射——双精度乘加算子证明时间从89小时降至11小时,单精度乘加从86小时压缩至1小时。

2.png

这一突破在飞腾某国产CPU项目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价值:在没有增加太多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将近9倍于项目1算子数量的证明。

3.jpg

飞腾高级IC设计工程师郑帅克

飞腾高级IC设计工程师郑帅克表示,“芯华章GalaxEC-HEC不仅提升了验证效率,更在AI的加持下实现了全算子‘精准扫描’,它让我们从依赖经验筛选验证重点转向数据驱动全场景覆盖,为国产 CPU 的自主创新筑牢根基。”

4.png

LLM 让复杂断言生成

从 “人工苦旅” 走向 “智能生成”

SystemVerilog 断言(SVA)在形式属性验证(FPV)中对于确保设计的正确性至关重要,但复杂时序逻辑的手工编写耗时耗力,且容易因边界条件遗漏导致验证漏洞。

芯华章与中兴微电子瞄准这一痛点,联合研发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SVA生成并引入工业级创新评估系统SVAEval。该框架通过迭代式提示优化和指标评估,显著提升了由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 SVA 的质量。

在真实项目验证中,该系统展现出强大的场景适配能力:面对“信号变化后10 周期内目标信号匹配”、“异步时钟域断言同步”等复杂需求,可自动生成包含临时变量、时间窗口及跨时钟域处理的断言代码,覆盖传统手动编写易遗漏的20%以上边界场景。

5.jpg

中兴微电子研发团队实测显示,pass5@较基线提升59%,复杂断言开发效率提升40%以上,原本需要3天的调试周期缩短至数小时。

6.jpg

中兴微电子IC验证经理商思航

中兴微电子IC验证经理商思航指出,“通过自动化 SVA 的生成和评估,我们显著提升了大语言模型生成SVA的质量,大幅减少了验证工程师耗时耗力的SVA编写工作。同时也让验证工程师能够将精力聚焦于设计规范的深度分析和边界验证条件挖掘,避免过多关注SVA语法自身,降低了人工成本,大大提升了验证效率。”

在深度融合项目实践中,芯华章将技术洞察、创新经验及技术突破进行系统化沉淀。此次,芯华章分别与中兴微电子、EDA国创中心合作发布《LLM based SVA Generation with Formal Evaluation》、《Automated SVA Generation with LLMs》,两篇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5 DVCon China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锚定AI驱动验证技术前沿,既深入解析复杂断言生成系统如何借助LLM实现效率突破的技术细节,也全面探讨国产大模型在EDA领域规模化应用的方法论,为行业贡献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与实践参考。

协同创新夯实产业生态

把握 AI 机遇,共创差异化价值

AI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催生了对算力、功耗优化的多元需求。在AI算力需求爆发、存储技术迭代、系统架构多元化的行业趋势下,底层芯片产业链正经历深度创新,市场也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机遇。对芯华章而言,AI带来的机遇远不止于工具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与客户建立深度协同、实现价值共创的契机。

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核心在于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并实现技术落地的精准匹配。芯华章始终将客户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起点:无论是算子验证时追求 “算透”,还是断言生成时力求 “精准”,亦或是通过智能优化仿真速度、精准定位调试问题,让每一项技术探索始终紧贴产业一线痛点展开,让每一次创新都经过实际项目的打磨。

未来,芯华章将持续探索“AI+EDA”创新路径,与客户共同研发适配其技术路线的验证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验证解决方案,实现从需求响应到价值共创的跨越。

来源:芯华章科技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16——专业视听行业的标志性年度盛会InfoComm China 2025今日盛大开幕。会上,英特尔携手MAXHUB联合发布MAXHUB 全新一代台式计算机。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CTO、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高级首席AI工程师张宇博士、MAXHUB总裁林宇升出席会议,并就研发理念、产品技术进行分享。

1.jpg

张宇博士表示:“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等正在加速落地,深度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为企业生产、运行变革提供动力。同时,随着大模型技术从云端向端侧延伸,私有化部署成为客户的核心诉求,给商用终端带来巨大的性能挑战。英特尔与MAXHUB联合发布的全新一代台式计算机,采用英特尔® 酷睿处理器/英特尔® 酷睿Ultra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显卡,基于软硬一体创新设计和强大的AI算力,为在端侧部署AI模型,进而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场景,实现效率的革命性跃升并提高安全性,提供了全新的终端解决方案。”

全新一代MAXHUB企业级AI PC ,均采用一体机设计,以卓越的AI算力、高效的性能和稳定的表现,赋能企业智能化升级。

  • D90te系列工作站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200S桌面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独立显卡,充分释放了企业级AI PC的强大潜力。英特尔酷睿Ultra 桌面处理器面向AI对算力的高需求而设计,采用全新 P-core(性能核)和 E-core(能效核)架构,搭载最多达 24 个核心,同时采用全新超频功能和高性能技术,支持 AI 增强型安全性、客户端优化 LLM以及本地个人助理,配合英特尔锐炫独立显卡,为D90te系列工作站带来全新水平的智算性能。

  • D30te系列台式机采用英特尔第13代酷睿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B系列显卡B580,打造全新一代台式机,面向企业级应用,高效灵活应对不同场景下的AI需求。第13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为满足数字化时代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而生,采用高性能混合架构,利用高达 16 PCIe 5.0 通道的带宽和高达 5600 MT/s DDR5 内存,并内置英特尔®深度学习加速技术 (VNNI) AI 加速功能,配合英特尔锐炫B系列显卡B580,为企业级用户解锁增强的 AI 体验。

  • D35se系列台式机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5处理器125H和英特尔锐炫独立显卡,以企业级AI PC的出色性能,成为高效的智能生产力工具。英特尔酷睿Ultra 5处理器125H采用性能核、能效核和低功耗能效核 3D 性能混合架构,且针对 AI 和现代多任务处理等进行了优化,以其均衡的性能、卓越的能效比为企业级AI PC提供了理想平台;配合以英特尔锐炫系列显卡及其AI增强功能,让D35se系列台式机具备出色性能和AI体验。

作为全新一代企业级AI终端,除了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系列提供的强大算力和AI性能之外,在硬件设计方面,MAXHUB全新一代企业级AI PC采用创新的榫卯架构,为AI应用对性能的更高要求和更稳定的使用表现提供保障,它还兼容三风扇旗舰显卡,支持英特尔独立显卡进行AI加速运算;得益于榫卯架构带来的线材精简,内部散热性能有效提升,实现了满功率AI运算下的稳定运行。同时,基于企业级AI PC对储存和运行内存的升级需求,徒手免工具即可实现配置升级,适应用户快速升级迭代的需求。

作为AI一体机,MAXHUB企业级AI PC贯彻AI识别用户意图的理念,提升了使用便利性。除了通过电脑助手提供文件操作预判、通过文本分析识别用户意图、以高效解决AI技术助力办公场景所遇到的常见问题,MAXHUB企业级AI PC还预置AI输入法,用户可轻松输入数学/物理公式、化学式与方程式等,并可支持用户定制,大幅提升垂直行业输入效率。

MAXHUB总裁林宇升表示:“技术进化的本质是让工具服务于人。MAXHUB与英特尔携手,深入洞察用户需求和偏好,通过软硬件一体创新,推出了全新一代台式计算机。MAXHUB企业级AI PC具备高性能和强劲的AI算力,满足用户本地部署大模型的需求,让AI与业务深入融合,帮助更多用户深度拥抱AI,真正做到让AI技术服务于人。MAXHUB也将与英特尔进一步合作,采用英特尔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员工的创新力与企业的和生产力,加速企业级AI PC的创新与行业落地,推动各行业加速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7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16——在今日召开的专业视听行业的年度盛会InfoComm China 2025上,英特尔携手海信联合发布海信自研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解决方案,助力商务会议更加安全、高效、及时。海信商用显示公司总经理罗勇、海信商用显示公司产品线运营中心总经理张连峰、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CTO、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高级首席AI工程师张宇博士、英特尔中国区销售市场部教育零售医疗行业经理李轩,英特尔中国区销售市场部教育零售医疗行业技术经理夏耿参加了发布仪式。

1.jpg

张宇博士表示:“作为AI大模型应用的重要领域,商务会议系统站在了重要的变革节点,不仅需要大模型加速落地,更需以端侧模型部署,帮助用户突破弱网断网环境的限制,改善离网体验和有效保护会议信息安全。英特尔与海信联合发布的自研端侧垂直领域模型解决方案,即是应市场需求,依托英特尔® 酷睿™ Ultra处理器的出色性能,携手打造的大屏会议智能创新解决方案。”

以英特尔酷睿Ultra 7 265H处理器为算力平台,海信自研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解决方案可提供出色的性能、AI体验以及连接能力。英特尔酷睿Ultra 200H系列处理器拥有CPUGPUNPU三大AI引擎,共同为平台带来高达99 TOPSAI算力,相比上一代提升了2.5倍。英特尔酷睿Ultra 7 265H处理器采用P-core(性能核)、E-core(能效核)和低功耗 E-core(能效核)3D 性能混合架构,同时还采用全新超频功能和高性能技术,支持 AI 增强型安全性、客户端优化 LLM以及本地个人助理,提供针对 AI 应用和工具优化的高能效和高性能,并可直接在端侧设备本地部署和运行新兴 AI 工作负载。

基于英特尔酷睿Ultra 7 265H处理器的出色特性,海信自研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解决方案能够真正理解用户会议逻辑,成为贴合行业需求的智能会议大脑。率先搭载了会议智能体大模型的海信AI会议平板XW5F,可理解会议场景中的深层语义,支持会中实时语音记录、转录、翻译和实时字幕,准确率超98%,同时还能够自动生成含关键词、会议结论、会议摘要、待办总结和发言人总结的结构化会议纪要,支持多轮问答追溯讨论细节,实时显示深度思考过程,将纪要整理时间缩短80%

在助力用户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化办公离线方案方面,海信自研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不仅支持轻装上阵的云端方案,还能通过端侧部署和本地高性能智能计算,确保数据不出网络边界,从根本上屏蔽用户数据和会议信息泄露的风险。

海信商用显示产品线运营中心总经理张连峰表示:“端侧AI是未来高保密场景的必然选择。通过与英特尔的合作,采用英特尔酷睿Ultra 200H系列处理器,我们成功将大模型能力下沉至本地设备,既满足了客户对数据主权的要求,为高保密场景提供可靠的智能会议体验,又让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更加顺畅丝滑,为用户提供了不逊于云端的智能体验。”

随着产业链延伸和工作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远程办公和协作已成为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重要形式,而简化会议系统管理、操作,以及用AI技术提升使用体验以及信息安全,成为会议市场和商业用户的急迫需求。英特尔携手海信推出端侧会议领域垂域模型解决方案,通过高超的算力和AI能力,支持本地化大模型部署,提供垂直领域模型,帮助用户直击痛点,构建更加安全、智能的会议系统,变革性提升会议效率和数据的安全可控性,共同拥抱大模型潮流。未来,英特尔将和海信等合作伙伴不断探索会议场景,加速AI在垂类领域落地,持续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7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电子协会 IPC 宣布战略性任命 Carrie Sessine 为全球传播副总裁。这个新设立的管理职位强调了协会致力于支持电子行业对全球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Carrie-Sessine.jpg

Sessine 将通过极具影响力的行业伙伴关系、战略性媒体关系、社交和数字参与以及品牌建设活动,领导 IPC 的全面传播战略。作为协会的首席声誉管理人,她将与 IPC 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强有力的计划,对组织的声誉产生积极影响,提升电子行业的形象及其最紧迫的问题。

Sessine 的简历令人印象深刻,她在企业传播、声誉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公共关系方面拥有二十年的丰富经验。在加入 IPC 之前,她在弗吉尼亚州泰森斯的 In-Q-Tel 公司担任营销与传播高级副总裁。在那里,她领导市场营销和传播工作,指导品牌更新,制定危机传播战略,开发外部内容平台和节目,并指导大型会议。

在 In-Q-Tel, Inc.工作之前,Sessine 曾领导一家独立的战略传播咨询公司,为生命科学、制药、生物技术、企业和包装消费品领域的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决定聘用 Carrie,首先是看中了她过硬的资历。她在科技行业、保护和提升品牌及企业声誉方面有着成功的工作经验,"IP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ohn W. Mitchell 博士说。“Carrie是一位身临其境的故事讲述者,她强调通过促进联系来吸引受众的重要性。Carrie 将与她的团队合作,帮助 IPC 和电子行业在全球发挥推动作用。

Sessine 在华盛顿特区工作,您可以通过 CarrieSessine@ipc.org 与他联系。

关于 IPC

IPC (www.IPC.org) 是一家全球性行业协会,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班诺克本,致力于为其 3,200 多家会员公司提供卓越的竞争力和经济上的成功,这些公司代表了电子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设计、印制板制造、电子组装、先进封装和测试。作为一个以会员为导向的组织,同时也是行业标准、培训、市场研究和公共政策倡导的主要来源,IPC 支持各种计划,以满足约 3 万亿美元的全球电子行业的需求。IPC 还在华盛顿特区、亚特兰大、迈阿密、墨西哥城、慕尼黑、布鲁塞尔、印度班加罗尔和德里、泰国曼谷以及大中华区的上海、深圳和台北设有办事处。

围观 1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7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png

随着大模型(LLM/VLM)技术迅速发展,AI眼镜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代表,其智能架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从最初的语音助手扩展到环境理解、视觉问答、信息叠加等多模态交互能力,AI眼镜正逐步走向“感知即计算、交互即理解”的智能化新范式。在4月16日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上谷歌人工智能研究员 Derek Chow芯原股份NPU IP研发副总裁查凯南以芯原与谷歌等技术合作为例,深入解析AI眼镜在人工智能处理架构上的核心挑战、关键技术路径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一、场景驱动的AI:从规则定义走向“自然语义感知”

“我们和谷歌有大概八九年的合作了,谷歌整个智能家居产品线及新的RVV、还有端侧人工智能的一些方案,是我们跟他们一起长期的合作。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让图像编码变成Token化,然后在多种设备之间互联通过Token的方式去减少延迟和网络的复杂度,同时也省带宽。”他指出,“我们先讲一下什么是Tokenization,Token中文翻译我们更倾向是“Token是一种编码”。大语言模型所有大家说的话都会变成Token送到语言模型当中,正常的文本、语言都可以变成Token。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宽泛的去看这个问题,就是不一定是语言跟文本。所有的Sensor都可以被Token化,将不同的Token归一化之后也就是今天讲的这种。”

2.png

他表示在早期的卷积网络当中用来做检测、识别或者分割ResNet50或者ResNet101,可以把主要图像当中的一些主要特征提取出来再送到后期的网络当中做识别或者一些其他的功能。

AutoEncoder也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编码方式,实际上这种AutoEncoder对于图像或者语音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压缩,通过压缩的方式去提取图像语音中的高维信息把它变成Token再进行传输,既可以省功耗、也可以去把所有的这样一些不同的信息归一化到同一种表达方式上面去。

今天的MultimodalAI存在的方式会很多很多,包括:文本、语音、图像、Video、不同的Sensor、3D环境感知及Graph,如果把所有的这些全部Token化再送到大语言模型中去的话,这样的图形处理是会更自然、更高效的。从最终大家可以看到的应用场景里面会包含很多的使用方式。

3.png

以谷歌的PaliGemma模型为例,这个模型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感知部分SigLIPSiGLIP主要是把图象Token化。第二,Gemma是一个小的语言模型、这是一个开源模型,这个小的模型就是处理把正常的语言TokenSigLIP做融合。

4.png

例如:图里问“拍照的人是躺在哪里?”同时把拍照的照片喂进去,通过SigLIP把原始Token化再跟应用程序问的问题归一化变成统一的向量归到Transformer里面去,最后得到的是“拍照的人躺在海边的吊床上”。前面SigLIP相当于模型眼镜、Gemma相当于模型的大脑,所有的Multimoda都是这样去工作的。

“在我们整个运算系统当中,从最端侧的眼镜、耳机等,再到边缘侧的“卡、服务器”。如何能够将不同层次的运算资源整合到一起去实现真正的多模态的分布式Token集联,是我们想去讨论的一个问题。”他指出,“比如说谷歌的智能家居整个全套家居里面所有的都是会带一些AI算力的,其实大家今天也看到不管是手表或者智能家居都多多少少会带一点AI算力。能不能够让这些端侧的算力帮助在整体的事件模型上面去做一些事情,把它用起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查凯南表示在传统拍照模式中,用户需通过“模式选择”精确告诉设备要识别什么内容;而在AI眼镜时代,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模糊、动态的任务定义:

“请把今天开会的人名打在屏幕上”

“帮我识别前面这个动物”

“这是不是我朋友?”

这类自然语言场景背后依赖的是强大的VLM(视觉-语言模型)理解能力。而这些大型模型由于庞大的参数规模,无法直接部署在低功耗的穿戴设备上,因此端侧模型的轻量化与蒸馏成为关键策略。

二、端-边-云协同架构:用Token打通计算链路

他指出AI眼镜的智能化离不开多层级算力的协同调度。一种主流架构趋势是:

端侧(眼镜)负责基础感知与预处理

图像采集、事件触发、初级模型筛选

生成“Image Token”或特征向量,避免传原图

边缘设备(手机)完成中等级别处理

Token解码、语义分析、场景识别、UI响应等

云端执行复杂推理或大模型服务

VLM推理、多轮对话、搜索引擎集成等

这种架构优势在于:降低眼镜本体功耗(无需DDR)、减少数据传输带宽(Token压缩比高)和保持一定的隐私保护(不上传原图)。

三、从“大模型”到“小学生”:模型蒸馏与Gating设计

他指出为了在端侧跑通感知与决策任务,AI模型需要经历两种“压缩”过程:

1. 蒸馏(Distillation)

5.png

将大模型的能力压缩成轻量版本,即“Student Model”,部署在眼镜或手表上。尤其在视觉问答(VQA)等任务中,通过大模型Teacher引导Student学习感知-判断的全过程。

2. 门控模型(Gating Model)

Gating机制负责判断:某任务是否需要上传云端,还是在本地完成。有效的Gating模型可以显著降低传输延迟和能耗,提升整体体验。

6.png

例如:图像中是否出现人脸/二维码/动物 → Gating决定是否激活下游大模型处理。

7.png

四、计算架构创新:RISC-V + 芯原IP的组合路径

他表示为了更好适配AI眼镜的低功耗高效能需求,芯原联合谷歌在RISC-V架构上进行了深度优化,构建面向矩阵计算的轻量处理器Kelvin:

8.png

基于RVV(RISC-V Vector Extension)指令集

每周期256+ MAC运算能力

专为端侧AI处理而生,适合部署在眼镜、手表等微型设备上

9.png

芯原自身的算力架构分为三层:

10.png

五、Token压缩与API标准化:联接万物的“智能纤维”

他指出AI眼镜作为集联设备的一部分,其通信标准、模型接口与传输格式也必须高度统一。当前关键趋势包括:

11.png

Token压缩技术:进一步压缩高维Token表示,降低带宽占用

统一API接口层:确保不同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RTOS)之间能够无缝协同

模块化部署模型:根据任务轻重部署不同子模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芯原提出的Open Se Cura方案,即是一种试图打通端-边-云各级算力的统一平台架构。

12.png

六、发展策略与挑战前瞻

他指出,目前在端侧AI应用的核心挑战有:

13.png

功耗约束:端测计算能力有限,必须极致优化

模型迁移难度:大模型->端侧部署仍需解决量化精度、内存映射等问题

多终端管理复杂:需要实现从手机到手表再到眼镜的模型调度策略

他提出的策略建议包括:

以端为中心的“感知分层”:将智能前置至用户最靠近的设备(眼镜)

多模态输入-多终端分工:图像、音频、传感器多源协同

聚焦Token标准:构建轻量、安全的“模型通信语言”

强化RISC-V生态:定制芯片架构,加速AI/ML推理性能提升

他认为AI眼镜的未来,是智能设备的共生生态,未来的AI眼镜,不仅仅是一副可穿戴设备,而是一个“环境感知+智能计算+多端协同”的边缘AI生态枢纽。谁能构建出一套能适应轻量、低功耗、自然交互的AI处理架构,谁就能在下一场智能硬件革命中占据先机。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7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月15日,“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electronica China)”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全球电子行业顶级盛会,本届慕展吸引了全球18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展,覆盖半导体、传感器、汽车电子、储能技术等核心领域,超10万专业观众莅临现场。芯海科技(股票代码:688595)携旗下电池管理、智能终端、工业应用及汽车电子四大领域的十多款旗舰产品及方案全芯参展。

1.jpg

四大展区全面展呈

全信号链技术赋能多元业务场景

本届慕展现场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公司以“模拟+MCU”双技术平台为核心驱动,全景呈现从全信号链芯片设计到智能终端、工业、汽车等多元场景的落地能力,受到全球专业观众的关注,并围绕BMS、SmartAnalog、计算嵌入式控制芯片等全信号链展开深入交流。

01

电池管理展区:激活锂电能效 守护电芯安全

2.jpg

该展区全面呈现芯海锂电BMS技术领域的产品创新突破。

通过2-4节BMS芯片CBM8580电池包demo以及采用“电源管理芯片CPW6410+CBM8580”充电宝方案,直观展现CBM8580在电压检测、均衡控制等核心指标上的技术优势。该芯片采用自研算法实现高精度监测,配合持SHA-256安全算法,在-40℃至85℃宽温环境下仍能保持毫秒级响应,有效预防过充、过放、短路等风险。

同时,现场还展示了最新通过ISO26262 ASIL-B、AEC-Q100车规认证的BMS产品,展示了从消费级、工业级到车规级的芯海BMS完整产品系列。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市场的蓬勃发展,电池管理芯片的需求日益攀升。芯海科技BMS芯片系列以“安全、精准、可靠”为核心特性,精准监测电芯情况,确保电池安全与续航,BMS测量精度误差小于千分之五,精心守护每一块电池的安全,提升续航能力。

02

智能终端展区:AI驱动,万物智联

3.jpg

该展区通过搭载芯海第四代压感方案的OPPO Find X8旗舰系列、搭载BIA AFE芯片CS1253的小米手表、以及采用PPG AFE芯片CS1252的智能戒指、智能手表,以及荣耀AI PC新品等众多案例,全面展示了芯海芯片、算法及整体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智能终端的感知边界与交互体验。

随着 AI的蓬勃发展,AI PC、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前沿新兴终端应用即将爆发。而信号链的完整工作确保了电子设备的感知与控制功能得以实现,是电子产品智能化、智慧化的基石。

芯海正在加大AI技术投入,结合“模拟+MCU”双技术平台优势,围绕智能终端的精准感知、超低功耗、高性能处理及强实时性的场景化需求,定义芯片的场景化能力,在AI智能硬件中发挥更大作用,满足安全物联网、智慧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多样化需求,助力客户实现智能化升级。

03

工业应用展区:智能模拟,工业强芯

4.jpg

该展区集中展示了芯海在工业传感与智能控制领域的创新成果,相关方案均可支持实现设备小型化、功能集成化与运维智能化。

CS32A010系列作为SmartAnalog®的旗舰产品,集成24位高精度ADC、32位MCU及丰富模拟外设,在4~20mA压力变送器的典型应用方案中实现高测量精度,配合测温PLC DEMO可构建闭环控制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热力管网、化工设备监控等场景。

面对工业传感领域对更小SWaP指标(尺寸、重量和功率的集成评估)、传感器信号多样性、测量场景多变、智能化及网络化的演进趋势,芯海科技SmartAnalog®系列SoC解决方案,通过深度融合精密信号链处理、智能控制计算和安全加密等功能,构建了标准化的技术平台,显著降低BOM成本与PCB面积,并通过动态功耗管理和宽温域自适应技术,满足各种不同工况下的高可靠性需求,助力客户实现工业智能传感的快速部署与成本优化。

此外,还有CST92F42屏显方案支持QSPI接口扩展及图片硬件解码,驱动AMOLED屏实现60帧流畅刷屏。CST92F25组网DEMO通过BLE5.0多主从连接,在智能仓储、设备联网场景中构建低功耗Mesh网络,支持超多节点稳定通信。

04

汽车电子展区:驭芯前行,车规保障

5.png

该展区系系统呈现芯海科技通过AEC-Q100认证的车规级芯片矩阵。

自2021年进入汽车电子赛道以来,芯海瞄准功能安全 ASIL-D等级的车规MCU产品平台作为重点战略方向,与博世、莱茵等众多国际Tier1厂商建立深度合作,打造具备高质量交付能力的车规芯片研发体系,逐步构建了车规芯片在可靠性,安全性的系统工程能力,现已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未来,芯海将保持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持续投入,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为汽车电子产业提供安全、可靠的芯片解决方案。

AI时代的BMS技术创新

芯海如何定义锂电管理最优解

展会首日,由知名行业媒体电子发烧友网与慕展主办方联合主办的“2025创新储能技术论坛”上,芯海科技资深产品经理李庆尧带来《从精确感知到场景共生,芯海BMS解锁AI时代能效最优解》主题演讲,首次公开诠释了芯海BMS在AI驱动的锂电管理领域的全新布局。

6.jpg

AI时代的到来,随着数据中心、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AI手机和AI PC 带来的算力需求迅猛增长,使得移动智能设备稳定、高效供电,降低能耗及提升能效,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BMS作为电池智能管家,承担着精确监控电池状态的重任,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实时反馈电池健康状况,有效管理和控制电池充放电过程,避免过充过放等情况,保障电池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及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李庆尧提到,芯海BMS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高速高精度ADC技术、低温漂基准技术和安全加密算法等。

  • 高速高精度ADC技术:基于混合架构Sigma-Delta ADC,单串支持大功率快充,测量误差小于千分之五,显著提升电池容量利用率。

  • 低温漂基准技术:通过斩波、动态元件匹配和高阶曲率补偿的低温漂基准,确保高低温环境下的电量精准监测。其低温电量更准的优势,彻底治愈决冬季“电量焦虑”。

  • 安全加密算法:采用代数与几何函数域理论优化芯片的攻击抵御和计算效率,抵御侧信道攻击设计,抵御故障注入共计设计,防止关键信息被篡改,保障电池安全可信,防止假冒伪劣产品。

当前,芯海BMS累计出货量超1亿颗。其中,单节BMS凭藉更高电流采样精度、更低实测功耗、更强产品性能,在大电流快充应用中表现出色,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头部手机品牌客户的规模化商用。2-5节BMS产品在移动智能终端、笔电、电动工具等各领域头部客户端实现批量出货。

未来,随着AI智能硬件市场的持续爆发,芯海BMS以技术创新为矛,以场景覆盖为盾,从精准感知到场景共生,重新定义AI时代的能效管理。

本届上海慕展为期三天,芯海展位【N5馆672号】,诚挚期待各界同仁莅临交流,共同探索未来科技智能的无限可能!

来源:芯海科技

围观 3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6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年电子设计创新大会将于4月23-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易开发、易部署、高性能的电子测试/验证系统的领先制造商与服务商,英国Pickering集团将于2025年4月23-24日参加电子设计创新大会(EDICON China),展示多款模块化射频微波开关和微波开关设计工具Microwave Switching Design Tool(MSDT),MSDT是向所有用户开放的免费在线开关设计软件,并在技术分论坛为来宾讲解如何让用户掌控微波开关系统的设计。作为英国Pickering集团全资子公司--品英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的专家们期待您莅临J8展位参观、交流和指导。

1.jpg

电子设计创新大会是自2013年开始举办的射频、微波、无线和高速数字设计领域的大型活动。展览汇聚了中国和世界领先的射频、微波、无线、高速模拟、数字和混合信号元器件、半导体、测试和测量设备、材料和封装、EDA/CAD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供应商。

Pickering品英在此次展会上将重点展出微波开关系统的三种实现方法:

1)货架产品——模块化的PXI/PXIe射频微波开关

2)交钥匙产品——深度定制微波开关子系统

3)快速定制产品——使用微波开关设计工具(MDST)灵活配置微波开关系统。

展出的主要产品包括:40-877 2.5GHz 2x2射频PXI多路复用开关40-780B最高67GHz的PXI微波单刀双掷开关、40-782B最高50GHz的PXI微波换向开关、60-105 USB/LXI模块化机箱60-891 LXI微波矩阵开关系统和免费在线使用的微波开关设计工具

l40-877 2.5GHz 2x2射频PXI多路复用开关,用于快速扩展矩阵规模为了适应不同规模的测试应用,每模块包含单组或双组矩阵,都仅占用一个PXI PXIe机箱插槽。用户可以灵活地选择机箱,最大程度地减少所需插槽的数量。

l40-780B是PXI微波单刀双掷开关。40/42-780B系列12.4/18/26.5/40/50/67 GHz@50Ω每模块包含1-4组SPDT单刀双掷开关和2.5GHz@75Ω版本。该系列PXI/PXIe微波开关模块为用户提供Pickering开关系统中最高的射频和微波开关性能。尽管它们是为微波应用而设计的,但在射频频谱测试中也有许多用途,其极低的插入损耗和超高的隔离至关重要。它们也可用于低频射频应用,可承载240W的功率(N型选项为700W)。

l40-782B是PXI微波换向开关。该系列产品特征阻抗为50Ω,最大工作频率为18 GHz。通过前面板安装的高质量SMA同轴连接器进行连接。18/26.5/40/50 GHz每模块包含1-2组Transfer换向开关,支持开关操作计数和LED状态指示。该系列主要应用在微波领域,但在视频中也有许多应用,其极低的插入损耗和超高的隔离至关重要,它们也可以用于最高240W功率的低频RF应用。

l60-105 低成本承载4个PXI槽位的LXI模块化机箱外形轻巧,非常适用于便携式、台式以及一些空间有限的应用。可配合桌面或机柜安装,并且可通过USB 或LXI 以太网接口进行远程控制。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使得测试系统可在距离目标设备尽可能近的地方进行开关操作。

l60-891 LXI微波矩阵是适用于切换微波信号的高性能射频多路复用器,适用于切换高达18GHz的50Ω信号(最高110GHz),通过前面板SMA连接器进行连接。用户可以使用Pickering免费在线使用的微波开关设计工具灵活自主设计产品,也可以通过Pickering的专家将您对微波开关子系统的高级要求转化为您所需的完全集成的解决方案,快速完成结构设计并生产。

l免费在线使用的微波开关设计工具(Microwave Switch Design Tool)是灵活的LXI微波开关平台,可由带宽最高110GHz阻抗为50Ω或75Ω的高性能微波继电器和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连接器混合搭建而成,适用于通讯、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Pickering不仅提供免费的在线设计工具,同时结合Pickering在射频微波继电器上游供应商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超过20年开发、设计、生产LXI平台开关产品的工程经验,为客户提供快速交付、长期售后技术服务、易于维修升级服务。该系列定制款产品,也将和标准品一样包含三年标准质保,并承诺15~20年的长期支持。

品英仪器的专家还将于4月23日下午1:5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402A会议室举办的技术分论坛上,为来宾讲解如何让用户掌控微波开关系统的设计

品英仪器总经理焦金霞说:“微波开关系统是军工国防、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测试系统中必备的组件。随着被测目标件的功能发展,测试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开关通道规模更大、信号传递的路径结构更多样、频段组合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深。同时还有大量系统要求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重构能力、通信接口足够丰富、且适配多种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软件开发更方便易用,并具有更好的智能型。为满足这些需求, Pickering品英仪器的专家综合了数十年为国内外用户提供的微波开关系统的海量数据、继电器类型选项多、工程经验丰富等优势,并基于Pickering完整的设计、生产、测试标准流程,可以快速地把用户对开关的需求和想法转化为用于工程应用现场的可靠产品,使这些产品全生命周期更具性价比。我们期待着用户莅临J8展位,参观、交流和指导。”

设计、部署和维护您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关于品英Pickering

品英Pickering专注于设计生产模块化信号开关与传感器仿真类程控电阻模块设备,我们的PXI、LXI、 PCI开关以及与之配套的线缆、连接器等广泛应用于电子测试与仿真领域。我们的产品被应用于遍及全球的各种测试系统中,因卓越的可靠度和性价比而广受好评。

品英仪器(北京)有限公司作为Pickering在中国区的全资子公司,服务于本地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地化服务和技术支持,并致力于Pickering品牌在大中华区的市场推广。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6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png

2024年被业内广泛认为是AI眼镜的“爆发之年”。“百镜大战”拉开序幕,从Meta、华为,到中国一批新锐品牌纷纷入局。尽管产业尚在早期,硬件方案与用户体验还在不断打磨之中,在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上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认为AI眼镜,尤其是融合AI与AR特性的新一代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承载着移动计算平台的下一次跃迁,还可能成为新一代“超级入口”。

一、定义分化:AI vs. AR,还是终将融合?

林麟指出目前行业对于AI眼镜与AR眼镜尚无统一定义。Omdia将不带显示组件但具备AI能力的设备定义为AI眼镜,而带有光学显示模块的则称为AR眼镜。尽管二者目前产品形态有差异,但未来的技术融合趋势已逐步显现,终局很可能是“AI+AR的融合眼镜”主导市场。

✦ 不带屏幕但具备AI语音交互能力——AI眼镜

✦ 带屏幕可进行图像增强/提示/导航——AR眼镜

✦ 长期趋势:AI能力赋能AR,形成融合型设备

二、硬件进化路径:从“先AI”到“先眼镜”

他指出早期AR设备厂商往往从技术驱动出发,强调功能堆叠,而忽视了“眼镜”本质。这也导致不少产品尽管功能强大,却因笨重、丑陋而难以进入日常佩戴场景。

他指出真正的突破点,是“先眼镜、后AI”的设计理念。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就通过砍掉未成熟的显示模块、聚焦于轻便与美观,重新定义了AI眼镜的可穿戴性标准。

✔ 成功的AI眼镜 = 断电状态下用户仍愿意佩戴

✔ 关键因素:重量 < 45g、外观时尚亲民

✔ 用户优先考虑“愿不愿意戴”,其次才是“能干什么”

三、产业链观察:供应链整合与技术卡位并举

他指出通过研究发现,当前AI/AR眼镜的硬件高度同质化,正快速进入价格战阶段。芯片、显示、传感器、声学、通信等关键组件成为竞争焦点,厂商间纷纷“合纵连横”、打通上下游,力图在未来市场站稳脚跟。

1. 核心零组件“铁三角”:芯片、显示、光学

芯片:需在性能、功耗、成本间找到平衡,SoC架构强调轻量级AI处理、低功耗运算

显示:Micro OLED主打观影类,Micro LED将成为户外AR主流(高亮度、小体积)

光学:Free-form、Birdbath逐渐被信息提示类AR的光波导方案取代,衍射光波导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

光波导现状:放射式效率高但良率低,紫外纳米压印的表面浮雕方案最成熟

显示趋势:Micro LED + 衍射光波导 = 真正可量产AR眼镜突破口

2. ODM、供应链站队“赢家通吃”

他表示各大ODM开始入股或深度绑定光学厂商,提前卡位未来量产资源,尽管目前厂商众多,但行业预期最终可能仅存活5家主流品牌

四、AI能力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灵魂”

但硬件只是基础,大模型能力的集成将成为未来AI眼镜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有效AI交互能力将提升用户黏性,解决“买了不用”的尴尬;

功能焦点将从泛语音识别走向深度个人助理、智能导航、图像识别、搜索优化等;

最终目标是成为用户“随身的智能伙伴”。

✦ 当前AI眼镜的AI功能使用频率仍然偏低

✦ 消费者主要仍在初级使用阶段:AI=高级搜索引擎

✦ 厂商亟需做好AI教育与引导,降低交互门槛

五、用户体验关键:“尬等”需显示化解决

他表示无论是语音问答还是AI辅助工作,如果用户无法判断系统是否还在运行,就会陷入“焦虑等待”。因此即便是AI眼镜,也需最小化的信息显示模块:

显示哪怕只用于反馈状态,也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看得见的AI”比“听得到的AI”更具安心感;

显示将从“可选”变为“刚需”,推动轻量显示模块普及。

六、AI眼镜的未来定位:新一代数字生态入口

他表示最终,AI眼镜不仅是可穿戴设备,也有望进化为类似微信小程序的“超级入口平台”:

聚合AI服务、IoT控制、实时导航、个性化推荐等功能;

成为大模型“前端交互终端”;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智能空间计算生态。

他指出目前,kAI/AR眼镜仍在概念验证和场景探索阶段,但从供应链整合到AI能力强化,从重量美观到生态入口,所有迹象都表明:这是一个“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利润”的产业。而未来的AI眼镜之争,不仅是硬件的对决,更是生态系统的博弈。谁能在“大模型 + 可穿戴 + 交互体验”三位一体中率先破局,谁就将成为下一个移动计算时代的领军者。这个厂才是最后胜出的王者!

对此,你怎么看?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9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5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