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精准感知到舒适呈现,艾迈斯欧司朗以创新光学传感打造新一代OLED屏下光谱显示体验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智能手机屏幕进入“屏下时代”的今天,用户早已不满足于更高亮度、更广色域的堆料式升级,而是希望无论身处白昼、暗夜,还是暖光、冷光环境,屏幕都能忠实还原真实世界的色彩与明暗。而要实现这一点,屏幕的“感知能力”正变得和显示能力一样重要。

在“突破环境束缚,让屏幕总能精准呈现预期效果”的圆桌论坛上,艾迈斯欧司朗(ams OSRAM)携手香港理工大学、TÜV莱茵、DXOMARK及摄影博主,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光谱传感创新,让OLED屏下显示更真实、更舒适、更智能。

1.jpg

一、从护眼到“懂眼”:显示舒适度的科学基础

当代人每天平均盯屏超过6小时,眼睛疲劳、蓝光伤害、频闪刺激等问题日益突出。TÜV莱茵电子电气产品服务区域总经理刘喜强指出,早在2017年TÜV莱茵便在传统护眼认证中引入“环境光管理”概念,而“Eye Comfort”标准迭代至5.0版本后,核心不再只是抑制蓝光或控制频闪,而是要求设备主动感知环境光照强度与色温变化,并智能调节显示亮度与色彩。

2.jpg

刘喜强,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区域总经理

然而,实现真正的“智能护眼”并不容易。TÜV莱茵电子电气产品服务区域总经理刘喜强强调:“在暗环境下,手机的亮度调节往往不够灵敏。传统光传感器只能检测面前的亮度,而人眼适应的其实是空间整体亮度。我们希望新一代传感器能更精确地感知‘人眼所处环境’而非‘屏幕正前方’。”

这一技术挑战正是艾迈斯欧司朗在光学传感领域深耕的关键方向。刘喜强指出,新一代“Eye Comfort 5.0”标准已将重点从“减少蓝光”转向“智能环境光管理”。设备不再是被动调节亮度,而要主动理解用户所处的环境光色温与照度变化。

这背后依赖的正是高精度环境光传感(Ambient Light Sensor,ALS)技术。它能实时监测周围光的色温(CCT)与强度,为屏幕白点平衡算法提供依据,使屏幕在任何场景下都呈现自然舒适的视觉效果。艾迈斯欧司朗在其白皮书《OLED 屏下光谱颜色传感技术》中指出,在暗光场景下,ALS所测信号仅为真实环境的1/100至1/1000,而如何在如此微弱信号中保持色彩精度,正是行业突破的关键。

二、技术创新:五通道光谱传感 + 混合银滤光片

传统 RGB 或 XYZ 传感器在屏下环境中,易受信号衰减与红外干扰影响,导致测量误差。为此,艾迈斯欧司朗在最新一代 OLED 屏下光谱颜色传感器中,采用五通道光谱架构,并结合混合银滤光技术(Hybrid Silver Filter),实现了跨光谱段的色彩与亮度精准还原。

五通道设计:在可见光范围内分布多个窄带通道,算法可从五通道数据中重构XYZ三刺激值模型,确保输出匹配人眼色彩感知(CIE 1931标准)。

3.png

图左:艾迈斯欧司朗新一代ALS产品的五通道光谱响应示例,图右:借助五通道光谱精准重构XYZ三刺激值模型

混合银滤光片:通过在干涉滤光片上增加银(Ag)涂层,将红外干扰降低多达1000倍(OD4级抑制),显著减少阳光、ToF传感器等红外源的干扰。

4.png

图:采用新型混合银滤光片(绿色曲线)的最新艾迈斯欧司朗 ALS 产品,其阻带抑制能力较早期传感器(红色曲线) 提升 10 至 1000 倍

白皮书指出,这项改进让色彩测量结果更接近人眼对亮度与色温的主观感知,使显示白点平衡调整“所测即所感”。这意味着,用户在黄昏、车厢、夜读等复杂环境下,屏幕色彩仍能保持自然真实的“原彩体验”。

三、艾迈斯欧司朗的创新逻辑:让传感“看见”真实世界

艾迈斯欧司朗IOS事业部研发负责人Dalibor Stojkovic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们的研发理念:“我们不仅做屏下光谱传感器,还做接近感应、摄像模组,甚至汽车级传感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把这些跨领域的经验融合进手机显示生态,真正做到环境光的高保真感知。”

5.jpg

艾迈斯欧司朗IOS事业部研发负责人Dalibor Stojkovic

这意味着,艾迈斯欧司朗正借助多光谱融合与智能算法,让 OLED 屏下传感器具备精准识别亮度、色温及定向光源的能力。例如,在用户背光阅读或逆光使用时,传感器可以辨别实际入射角与反射光的比例,从而帮助屏幕计算出最接近人眼视觉体验的色温与亮度补偿值。

Dalibor透露:“我们在欧洲和中国团队的紧密合作中,已经实现了基于光子统计的新型感测算法,在极低照度环境下依旧能稳定测量,避免传统传感器在暗场下‘失明’的情况。”OLED屏幕的高集成化给环境光检测带来了三重挑战:

屏幕透光率低——COE(Color-on-Encapsulation)技术让透光率下降至1%以下;

背向散射干扰强——OLED发光像素会反射至传感器造成虚亮;

入射角受限——微孔结构导致传感器仅能接收垂直光。

艾迈斯欧司朗通过一系列创新实现突破:

光束整形技术(Beam Shaping Optics):优化透光角度响应曲线,使视场角(FoV)更接近理想余弦响应。

动态内容标定算法:可识别屏幕刷新、PWM调光及帧间信号变化,通过多段采样技术区分环境光与屏幕发光。

超高速积分器:在50微秒内完成环境光采样,避免残留背向散射影响。

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算法补偿方案让OLED屏下ALS的测量精度首次接近专业色度计水准,成为手机厂商提升显示差异化的关键组件。

6.png

图:OLED 屏下光谱颜色传感器,性能媲美专业级色度计

四、精度一致性:从单台到量产的一致校准

在智能手机量产中,即使是名义参数一致的传感器,也可能存在微小偏差。艾迈斯欧司朗为此引入逐件出厂校准机制。白皮书指出,通过测量每个ALS模块与典型标定值的差异并进行补偿,可确保不同设备在相同环境光下呈现一致的色彩结果,避免出现“同款不同色”的现象。这种高精度校准让终端厂商在批量生产中仍能保持品牌色彩一致性,为高端产品建立长期信任度。

五、从标准到体验:行业共识的形成

光谱传感的目标不仅是“看见光”,更是“理解色”。香港理工大学魏敏晨教授是全球颜色与影像科学领域的重要专家,他在会上强调:“人眼的感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让传感器看到屏幕前的亮度,而是要让它理解人眼的‘适应点’。”

7.jpg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魏敏晨

在魏教授看来,现有许多手机只用单一屏下传感器测量光照,这远不足以模拟真实人眼感知。举例来说,当用户在窗边拍照时,传感器可能测到的是桌面反光,而人眼适应的却是窗外强光。这类“环境错配”正是导致屏幕显示不自然的根源。未来的方向,是通过多角度、多波段光谱传感,结合AI算法动态分析场景,实现基于“人眼感知模型”的显示调节。魏教授总结道:“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让屏幕更亮,而是让它更懂人。”

8.jpg

百万粉丝摄影博主石新宇@数码王小机团队

百万粉丝摄影博主 @数码王小机团队的石新宇表示,照片色彩偏好因人而异,“浓艳风格” 与 “真实还原” 无统一标准,既有人青睐滤镜的视觉吸引力,也有人偏好原图直出,创作者亦会形成独特调色风格;但从内容传播与用户体验出发,他倡导 “所见即所得”,反对 “照骗”,强调需避免因屏幕显示差异或过度渲染,导致探店、风景打卡等场景中用户实际所见与网上内容不符;同时他看好未来技术潜力,认为随着传感器优化、算法或 AI 辅助升级,手机领域有望实现拍摄时自动调出符合创作需求的色彩,减少后期调色依赖,让直出色彩更贴近创作者的表达意图。

DXOMARK产品市场总监Fabien Montagne认为,色温自适应功能(CCT Adaptation)已经成为消费者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在我们测试中,表现最出色的设备都能在不同光源下动态平衡屏幕色调,让人感觉‘自然’,而非‘冷’或‘泛白’。”

9.jpg

DXOMARK产品市场总监Fabien Montagne

而香港理工大学魏敏晨教授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方向不止是硬件精度,而是构建基于人眼模型的“感知驱动算法”。这正与艾迈斯欧司朗的光谱感知路线不谋而合——让屏幕显示不再依赖固定参数,而是实时匹配人眼适应点(Adaptation Point)。

六、未来展望:光谱智能,让显示回归真实

艾迈斯欧司朗总结道,OLED屏下环境光检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突破点不在单一传感器,而在于滤光结构、角度响应、动态算法和系统校准的协同优化。

白皮书明确指出,新一代光谱传感技术将通过以下创新,为智能手机带来“全时自然显示”体验:

混合银滤光片:精准调节光谱响应;

高灵敏光电二极管与积分器:抵抗背向散射;

光束整形与角度补偿:拓展视场角;

系统校准与算法优化:确保长期一致性。

这些突破不仅适用于智能手机,也可扩展至平板、车载屏幕、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显示终端。艾迈斯欧司朗认为,未来的显示不再只是“亮”,而是“懂光”“懂人眼”的光谱智能显示。

结语:从“屏幕”到“视觉系统”的转变

从魏敏晨教授的人眼感知模型研究,到德国 TÜV 莱茵的护眼标准制定,再到艾迈斯欧司朗的屏下光谱传感创新,整个行业正从‘比拼显示硬件参数’的竞争,迈向‘以用户视觉体验为核心’的人因竞争新阶段。当屏幕能够实时理解环境与人眼的关系,它便不只是输出图像的窗口,而是感知与认知的接口。

未来,当我们点亮一块屏幕时,它将不再“刺眼”或“偏色”,而是温和、准确、智能地呈现世界的本真之光。这,正是艾迈斯欧司朗以光谱传感重新定义视觉体验的意义所在。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