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近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要求供应商避免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生产美国汽车。这是继通用汽车(GM)已指示其数千家供应商将供应链中的中国零件剔除后又一个去中国供应链的美国汽车品牌,美国车企为何要这样做?
笔者认为表面上,这是一次供应链调整——从电池材料,到电子电气零部件,再到整车制造环节,一批中国供应商被特斯拉、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从其美国本土生产线中移出。
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是一场被政策推着走的供应链“脱敏化”运动,是美国把新能源产业链政治化后的必然结果,也是中美科技脱钩从边缘走向核心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与舆论的“全面脱钩”判断不同,这一波变化并非全球供应链与中国的分离,而是一次区域性的产业“重构与分流”。
本文将从技术链条、产业逻辑、政策结构、全球供应链格局、长期趋势等角度,系统分析这场正在发生的变局。
一、剔除中国供应链:是政策强制,而非企业自由选择
美国车企剔除中国供应链的动作并非起于企业战略,而是源于政策的强制性倒逼。
2024 年,美国财政部正式明确《通胀削减法案(IRA)》中“受关注外国实体”(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FEOC)禁令,该禁令要求:来自 FEOC 的电池矿物不得用于获得补贴;电芯、电池包中不得出现中国供应商参与的环节;BMS、电源芯片、车规 MCU 等电子零部件也需脱敏。换句话说,只要美国境内的整车生产线“用了中国供应商”,就有可能影响整车获得高额的税收抵免和补贴。
根据IRA法案,2024年开始车辆包含任何由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以及2025年开始车辆包含任何由FEOC制造或组装的关键矿物,将无法获得税收抵免。这使得特斯拉以及其他等使用中国电池组件的车企受到影响。
特斯拉北美地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因设备由宁德时代提供,全权控制运营,被认定为无法获得补贴。因此特斯拉可能需要在2025年前替换中国供应商,或通过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限制。这可能导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评估和调整其供应链布局。
对于一个补贴主导的初期市场,这几乎是生死线。因此,美国车企的目标不再是“成本最优解”,而是“政策最优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替代方案成本更高、工艺更不成熟,美国车企依旧愿意强行切换供应链。这不是企业主动选择,而是政策的结构性压强。
二、这不是全球脱钩,而是“美国国内链条的区域性断裂”
很多人常把这类事件视为“中美供应链大脱钩”,但实际上,美国本土出现的变化,并没有同步发生在全球其他区域。
全球新能源车企正在构建一个新的供应链结构:
1. 美国体系:政治驱动的“无中化”供应链
美国境内的生产线必须完全剔除中国供应链,以满足 IRA 的政治要求。这使得美国本土供应链正在快速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体系。
这条链的特点是:政策驱动、成本显著提升、技术路径存在重复建设、供应链生态并不成熟、速度远不及中国链条
2. 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效率与规模驱动的“完全体”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韩国、日本与东南亚正在形成另一个新能源超级供应链体系:中国具备材料、制造与完整生态;韩国具备电池研发与部分设备优势;日本在材料与工程技术上仍保持领先;东南亚成为新制造承接地。
这条供应链体系能够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交付成熟产品。
这一体系至今仍是全球 70% 以上新能源车生产的基础设施。美国以外的特斯拉、比亚迪、宝马、奔驰、丰田工厂仍在深度使用中国供应链。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3及焕新Model Y车型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95%,在华签约的一级供应商已超400家,其中60多家进入其全球供应链体系,覆盖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等核心模块。
3. 欧洲供应链:政策摇摆下的“混合体”
欧洲一方面受到美国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脱离中国制造带来的成本上升。
预计未来欧洲会逐渐靠向美国,但一定不会彻底切断中国供应链。
换句话说:美国是在构建一个新的供应链体系,而不是中国被赶出了全球供应链。全球正在形成“双系统”,而不是“单方向脱钩”。
三、哪些环节最先被“政治化”?——供应链的断点正在向上游移动
美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替代所有中国供应链,因此它采取的是一种“重点脱钩策略”。
脱钩优先级如下:
① 优先剔除:上游材料与核心技术链条: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铜箔 / 铝箔、电解液、难以绕开的电池制造环节。
这些是整个产业最核心的环节,决定了电池成本、安全性、续航上限。
中国在这些环节具有全球最强的产能与技术规模,因此成为美国最重点的替代目标。
② 中优先级剔除:车规半导体与电子电气架构包括:BMS、MCU、DSP、功率器件、传感器、连接器;汽车操作系统与软件层。此领域中国供应链成长迅速,美国担心其在智能化时代获得技术主导力。
③ 难以剔除:整车零件、制造工艺、质量体系,这些环节高度依赖中国的规模化制造。美国本土很难在短期内用可控成本完成替代。
实际情况是:美国越是“上游脱钩”,对中国下游制造的依赖反而有增长趋势。因为材料、零部件涨价后,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
四、此轮变化是否意味着中美科技脱钩?
答案不是“是”或“否”,而是更加结构性的判断:中美科技正在发生“分层脱钩”,而非“全面脱钩”。
✔ 在战略敏感链条上——脱钩正在加速
包括:AI 与高性能计算芯片、电池上游材料、车规半导体、自动驾驶数据以及工业软件等。这些领域具有军事、能源或长期安全属性,因此美国采取“全面防御”。
✔ 在中低敏感链条上——仍然深度互依,例如:全球制造与封装产业、大量民用电子零部件、制造设备与工业材料以及海外工厂仍大量使用中国供应链。这些领域脱钩成本过高,美国不可能轻易切断。
因此,与其说“脱钩正在发生”,不如说:全球供应链正在被划分为两个体系:美国的政策驱动体系,中国的效率驱动体系。
五、全球供应链变局正在走向什么方向?(未来三年预测)
以下四条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① 美国制造将形成“政策主导型”供应链--补贴、关税、产业补助将深刻影响供应链选择。成本不再是第一优先级,安全与政治因素成为主导。
② 中国—亚洲供应链将变得更加稳固--中国电池企业加速在东南亚、欧洲建设产能,供应链将从“以中国为中心”变成“以亚洲为主轴”。
③ 全球新能源供应链将正式进入“双体系竞争”--美系体系:高成本、政策驱动,中系体系:低成本、效率驱动;两者将在全球第三方市场展开竞争。
④ 产业将从“产品竞争”走向“体系竞争”
未来比拼的不是一款电池或一个车型,而是:材料供应链、制造生态、软件与数据体系以及人才与工业能力,这将决定未来 10 年的全球新能源格局。
六、结语:裂缝正在出现,但“铁幕”并未落下
特斯拉和通用在美国剔除中国供应链,是中美产业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它意味着供应链正在区域化、政治化、体系化。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正在被全球抛弃——事实上,全球仍在依赖中国的制造、供应链效率与上下游整合能力。
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替代中国”,而是:美国在重建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中国继续主导另一条更加成熟、完整、低成本的全球链条。
裂缝已经出现,但世界并未回到两个互不往来的技术体系。全球供应链正在进入一种更微妙、更复杂、更长期的“双系统时代”。
这场变局,远未结束。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