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6 月 10 日——DJI大疆今日正式发布行业级旗舰飞行平台 DJI Matrice 400 。作为行业级旗舰五年来的巅峰之作,Matrice 400 不仅在续航、避障、负载、智能作业等方面实力硬核,代表着大疆在行业级旗舰飞行平台技术的最新突破,更以强大的平台能力拉开了生态合作共赢的新序幕。至此,无人机技术升级与行业生态共赢迎来双拐点。

1 (1).png

DJI大疆高级企业战略总监兼新闻发言人张晓楠表示:“大疆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无人机在各行业应用的边界,为用户提供性能卓越、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此次Matrice 400 的发布,在续航、载重、避障和图传等方面实现了重大升级,全新的‘智能作业模式’也将为各行各业用户在复杂场景中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作业方案,树立无人机性能的新标杆,进一步推动无人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

下沉海事等细分场景  技术革新再拓无人机应用边界

大疆自 2013 年起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行业领域,目前已深入公共安全、清洁能源、地理信息、水利环保、林业等,为用户带来生产力提升。此次Matrice 400 新增船上起降、电网仿线自动绕交跨、导地线自动巡视等全新功能,持续下沉行业细分场景,拓宽无人机应用边界。

以蓬勃发展的海事领域为例,船舶巡航对于维护海洋秩序、保障海上安全至关重要。无人机凭借小巧的体积能突破地形和水域条件限制,在狭窄内河航道或复杂港口区域自由穿梭,快速抵达目标区域。空中作业的优势加上较低的购置和运行成本,使得海事行业对无人机的需求迅猛增长,然而,甲板空间狭小、船体晃动等因素却限制了无人机随船使用。针对海上风机巡检、海事巡查等水上作业需求,Matrice 400 研发团队经过研究和测试,成功新增无人机船上起降功能,无人机通过辨认船板上的降落点图案,可支持动态船舶降落,成功解决了船艇上无人机作业的起降难题。

1 (1).png

在无人机应用较为成熟的电网行业,Matrice 400 此次推出的电网仿线自动绕交跨、导地线自动巡视技术也将再度下沉细分场景,大幅度提升电网作业的效率和质量。Matrice 400 搭载L2激光雷达云台负载可实现输电、配电线路仿线飞行,并可利用机身自带的环扫激光雷达实时感知障碍物,在遇到交跨线路时自动绕行,免去人工介入操作,作业更安全轻松。同时,搭载 H30 系列云台相机时,Matrice 400 可通过顶部环扫激光雷达检测并锁定目标导地线,保持机身与导地线的距离,以设定好的速度侧向飞行,同时开启相机连拍功能采集导地线画面。此举不仅突破了以往需要依赖飞手高技巧手飞操作的限制,轻松实现高效安全的自动化导地线巡视,也极大地降低了飞手的作业难度及操作门槛,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

3 (1).png

硬核护航用户安全飞行  续航、避障、图传技术提档升级

在续航、避障、图传等无人机的核心技术领域,Matrice 400 将行业级旗舰飞行平台技术水平提升至全新层次。加装负载后的Matrice 400 飞行能力依然出众,前飞续航可达 59 分钟,悬停时间可达 53 分钟,还可在高达 25 米/秒的飞行速度下,避开楼宇、山体等大型障碍物,是搜救、消防、大范围测绘等长时间连续作业的可靠帮手。

由环扫激光雷达、高精度毫米波雷达及全彩低光鱼眼视觉传感器构成的强大避障系统,全面跃升了 Matrice 400 的避障能力、融合定位能力。它能探测细小障碍物,即使在夜间也可避开横跨山野的高压线,穿透雨雾感知周围环境,全天候保障作业安全。同时,Matrice 400 可贴近玻璃楼宇或风机叶片稳定飞行,甚至可在返航点尚未刷新时,从楼边、山脚、桥边等场景安全返航。机身的四个全彩低光鱼眼视觉传感器也可提供彩色飞行辅助影像,让飞行更安心。

4 (1).png

Matrice 400 内置图传中继模块。作业人员可将一台无人机升高作为中继机,为另一台作业机提供中继信号,在山区等遮挡严重的环境中大幅扩展作业范围。得益于飞行器上的十天线系统和遥控器的高增益相控天线系统,O4 图传行业增强版支持Sub-2G 频段,能带来最远 40 公里的图像传输。同时,Matrice 400 可安装 2 个 DJI 增强图传模块,并自动切换至质量更好的运营商网络,即使在干扰环境或偏远区域,也能带来更稳定的信号。

5 (1).png

智能化作业重塑  “空中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热成像模型检测及AR 投射等功能也是此次 Matrice 400 发布的重要亮点。Matrice 400 可通过可见光及热成像相机检测并统计车、船等目标,且支持切换第三方目标检测模型,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它还支持超清矩阵检测,可在单张照片上检测多达 1000 个目标,轻松实现大范围目标检测、统计及密度分析。

借助智能 AR 投射,无人机避障系统在电网巡检等任务中会自动检测前方的电线障碍物,并以方便辨认的 AR 线条投射在遥控器画面上,让飞手对周围环境一目了然。在城市等区域作业时,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遥控器的画面上都可以实时显示建筑、地标等名称,并以显眼线条标记核心道路。AR 飞行轨迹可在返航、绕障及飞向目标点的过程中,实时显示无人机的路线规划。降落时显示无人机近地投影,帮助操作人员确认目标降落位置。此外,Matrice 400 还支持点线面绘制,无需建模即可在遥控器画面中打点获取目标位置,绘线测算多点之间的距离及绘面测算区域面积。点线面绘制结果可同步到大疆司空 2 云平台,团队协作更高效。

6 (1).png

在手动飞行和航线作业时,Matrice 400 支持任意水平方向的实时仿地飞行功能,保持对地面相对高度稳定。在大范围搜救作业场景中,可保持地面目标在遥控器画面中的大小一致,减少变焦操作,提升搜救效率。在测绘作业时,可确保地面 GSD 分辨率一致,获取高精度建图数据。

7 (1).png

此外,通过 DJI Pilot 2 或大疆司空 2 , Matrice 400 可完成斜面和几何体航线的规划与执行。无论是对建筑物立面、边坡等斜立面进行精细化航测,还是对单体建筑物等结构体进行精细的测绘数据采集,Matrice 400 都能快速规划斜面或几何体航线,高效获取高精度数据。借助长续航与25 米/秒的航线速度,二维正射测绘作业效率较 Matrice 350 RTK 提升60%。

开放平台能力、构建多元生态  让“低空+”走进千行百业

Matrice 400 最多可同时挂载 7 个负载, 第三云台支架最高载重达6公斤,机身自带 4 个对外的 E-Port V2 接口,可自由切换下置单云台、下置双云台,且支持机腹第三云台支架。面对不同任务,Matrice 400 可通过强大的负载能力挂载 DJI 官方云台相机、探照灯、喊话器、妙算3或第三方负载设备,全方位拓展无人机空中作业能力,轻松应对多种场景需求,充分释放 DJI 生态的潜能。

8 (1).png

作为核心负载之一,妙算3将100 TOPS 的澎湃算力装进重量仅为120±5g的轻小机身中,挂载至 Matrice 400 飞行平台后可将充沛算力应用于飞行、云台和相机控制,在各类作业任务中提升效率。第三方开发者可直接调用妙算 3 的算力并利用其便捷的开发环境,结合 PSDK开发出一整套从采集到执行的高性能全自动解决方案,为能源巡检、公共安全等场景提供高性能端侧应用,构建更多元的“低空+”应用场景。

9 (1).png

截至目前,大疆行业应用全球注册SDK开发者已超过13万人,MSDK激活数超300万,发布了1000多款基于MSDK开发的应用程序,超过200款第三方PSDK负载实现规模化量产,拥有超过3000家生态厂商,向全行业输出了300余个不同的落地方案。未来,大疆计划进一步开放更多机载功能和能力,例如传感器数据接口、飞行控制参数等,为开发者提供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在低空经济的大背景下让“低空+”应用走进千行百业。

10 (1).png

售价与支持

DJI Matrice 400 中国大陆地区官方售价为77115元起,即日起大疆官方商城及大疆行业官方合作伙伴均可接受用户预订。

购机首年尊享DJI Care 行业无忧旗舰版服务。了解更多DJI Care行业无忧详情,请点击:https://enterprise.dji.com/cn/djicare-enterprise

脚注:

本页面所有数值均在受控环境测试下使用量产版DJI Matrice 400测得,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使用方式、固件版本下,数值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请以实际体验为准。具体测试条件请查阅 DJI Matrice 400产品详情页:http://enterprise.dji.com/matrice-400

关于大疆创新

大疆致力于成为持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公司。自 2006 年成立以来,因开创民用无人机行业并持续创新而享誉全球,在多个智能技术领域长期领先。

大疆在智能无人机系统及数字影像领域追求极致,让所有人都能轻松拍摄卓越创意;不断刷新飞行与影像体验,为世界带来全新视野,让科技之美超越想象。

同时,大疆行业应用在能源、测绘、安防等领域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工具,重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疆农业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基于空间智能装备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农业发展革新和进步。

更多信息,请访问:           

DJI官方网站:www.dji.com

DJI 大疆创新官方商城:http://store.dji.com/

DJI 大疆行业应用官方网站:http://enterprise.dji.com

微信公众号:DJI 大疆行业应用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9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泰克科技今日宣布推出EA-BIM 20005电池阻抗分析仪,这是一款专为满足现代电池测试需求而设计的高端设备,旨在助力对电池质量和性能有更高要求的行业,推动行业创新。EA-BIM 20005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的技术,为锂离子电池电芯的质量检测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助力电池行业迈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测试新时代。

随着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确保锂离子电池电芯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验证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工作,需要兼顾测量精度、高吞吐量,以及在宽频率范围、不同荷电状态(SOC)和热条件下进行电池阻抗测试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只是第一步——无缝集成到现有工作流程对于保持性能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EA-BIM 20005直面这些挑战,为电池测试效率树立了新标准。

1.jpg

图 1. EA-BIM 20005电池阻抗分析仪提供20个用于电化学阻抗谱(EIS)测量的通道,外加20个用于温度传感器的通道。

深入洞察与可复现的测试结果

EA-BIM 20005-10-20型号提供宽频电化学阻抗谱(EIS)功能,频率范围从1 mHz到10 kHz。与固定的1 kHz系统相比,此宽范围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从而能够对各种条件下的电池电芯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该系统的交流激励可达10A(峰峰值),适用于测试圆柱形、软包和方形铝壳电芯。

EA-BIM 20005中的每个EIS通道都配有一个高精度四线制PT100温度测量通道。这种集成允许同时跟踪阻抗和电芯温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电池性能和健康状态。

EA-BIM 20005设计用于与循环测试系统无缝协作。设备本机功率级可实现+/- 1A的电流对电芯进行充放电。对于更高电流需求,它也可以与大功率电池测试系统(如EA-BCTS)配合使用。此外,该系统可始终保持连接状态,能识别电池测试仪布线和功率级的影响,从而无需为每次测试断开/重新连接电缆。

2.jpg

图 2. 图中显示,传统的扫频阻抗测量可能需要300秒,而先进的多频测量技术仅需1秒。

轻松集成EIS测量系统

EA-BIM 20005搭载了先进的多正弦激励技术,可同时在多个频率上进行阻抗测量。这项创新使系统相比传统的扫频方法快数百倍。它也能执行扫频测量,为用户提供灵活的测试方法选择。凭借高达20个通道的快速多路复用测试能力,EA-BIM 20005为电池测试的吞吐量树立了新标准。

3.jpg

图 3. PC显示画面展示了仪器附带的软件。该软件用于配置测试和分析结果。设备通过USB连接到PC。

EA-BIM 20005附带PC软件,可简化电池阻抗测试流程。用户可以轻松配置设置,利用内置的可视化和分析工具评估测量结果,并以首选文件格式记录结果。该软件既支持标准扫频测量,也支持快速多正弦测量,满足各种测试需求。它还允许在动态操作条件下(例如叠加充放电电流)进行测量。

EA-BIM 20005具有行业标准接口,包括用于连接PC的USB设备端口和用于集成到电池循环自动化测试系统的CAN总线。这些接口确保了可轻松集成到定制测试程序和现有测试工作流程中。

凭借3U紧凑外形中的20个EIS测量通道,EA-BIM 20005拥有出色的通道密度,为您的测试环境节省了宝贵的台面和地面空间。此外,其低功耗(<60W)无需主动冷却。

结语

EA-BIM 20005电池阻抗分析仪对于电气验证工程师、质量保证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而言是一款颠覆性产品。它通过高吞吐量的电池阻抗测量,提供对锂离子电池电芯质量的快速、准确洞察,从而提升了电池测试工作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其宽频EIS能力、集成温度测量、无缝的循环测试集成、先进的多正弦激励技术以及用户友好的软件,使其成为现代电池阻抗测量不可或缺的工具。凭借行业标准接口和紧凑节能的设计,EA-BIM 20005有望为电池阻抗测量树立新的标杆。

关于泰克科技

泰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毕佛顿市,致力提供创新、精确、操作简便的测试、测量和监测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问题,释放洞察力,推动创新能力。70多年来,泰克一直走在数字时代前沿。欢迎加入我们的创新之旅,敬请登录:tek.com.cn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9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华财经香港6月9日电(记者李柏涛)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与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博弈愈演愈烈,企业如何应对和突围?近日,联想控股副总裁、前瞻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科创企业,联想控股的答案藏在"长期主义"里。

"坚持自主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于浩直言,从40年前中国科学院创业企业到如今横跨多领域的科技巨头,联想控股坚持长期主义走的每一步都紧扣国家战略,同时也契合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

事实证明联想控股走长期主义路线是对的。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联想控股通过各项有效举措,打了一场业绩翻身仗:总营收为人民币5128.06亿元,同比增长17.61%;净利润为76.83亿元,同比大增1119.52%;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较2023年的-38.7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正如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表态,回首四十年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给了联想控股巨大发展空间,怀着产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将紧抓科技浪潮机遇,系统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面对国际环境剧变,于浩在采访中透露了联想控股的科技创新发展关键词:长期研发投入、技术自主化攻坚、新兴产业赋能、构建前瞻科技共创孵化体系。

立足中长期 坚持自主化创新

经过多年发展,联想控股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产业化道路,这也助其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同时,联想控股体系持续重视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15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于浩表示,自1984年创业起,联想通过积累资金和办企经验,之后慢慢实现规模化生产,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全球研发体系,最终实现了联想特色的科技产业化。

最新数据显示,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集团在今年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市场份额占比为25.9%,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同时,随着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联想集团业务结构也得到持续优化,截至二零二四/二五财年,非PC业务营收占比升至47%。

对于科技行业里的"卡脖子"难题,联想控股旗下联泓新科重点关注相关领域,正在努力推动高端新材料的国产替代;旗下的富瀚微深耕以视频为中心的芯片设计开发,致力成为业界领先的芯片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

其中,2010年成立的联泓新科是从零开始构建的绿地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重点关注国家需要和市场紧缺的高端新材料"卡脖子"领域,涵盖光伏、新能源电池、生物可降解、电子特种气体等多种领域的新材料。

"我们选择合作项目时会看早、看小,特别是在有更多破坏性创新机会的'达尔文海'领域,也就是不去跟一些创投基金去拼抢现有项目,而选择一些大家可能没注意到或者暂时无法顾及的项目,并做中长期布局。"于浩说。

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智能传感三大领域

为推动科技创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联想控股专门成立了前瞻技术研究院,对趋势性未来技术提前布局,筛选前沿科技种子技术,与高潜力创新团队共同设计产业化路线并完成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

"前瞻技术研究院是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向纵深发展的前哨,有别于科研院校和创投机构,其纵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整个创新发展生命周期。"于浩介绍,大方向上重点关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传感三大领域的前瞻性技术,通过调研分析市场需求,评估备选种子技术潜力,结合产业链上下游和业界反馈,研判未来产业化空间。

于浩表示,研究院团队融合了"技术应用产品经理"和"产投融资财务顾问"双重身份,以打通"从书架到货架""从论文到产品""从专利到变现"的端到端转化路径为目标。

目前,团队已与包括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体系科研院所建立共创合作网络,围绕服务于未来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开展前瞻布局。

在访谈中发现,把海外领先成熟技术导入国内,助力本土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同时借助国内巨大市场规模效应放大技术商业价值,也是该研究院的重要布局。

于浩介绍,利用积累的日系渠道资源,研究院建立了中日双循环开放创新镜像体系,正在借助实际项目验证优化这个体系。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从日本引进的精细发泡技术,致力于缓解白色污染。

"通过引进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加工技术,在降低单位成本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市场新应用,创新性地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导入实现四两拨千斤。"于浩说。

聚点成面、汇面成体,抢占AI时代先机

谈及AI,于浩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他对未来AI产业发展的愿景是:差异化应用百花齐放,应用侧反哺AI产业链,软硬协同优化,技术、市场螺旋式上升,从局部数智化改造向全局"新质生产力"体系跃迁。

事实上,围绕"人工智能+"战略,联想控股体系在教育、医疗、交通、制造、ESG等多个垂直领域形成协同效应。

智谱AI与清华大学合作的AI助教系统在多门课程中实现试点应用、被投企业深睿医疗获批国内首个肺癌AI诊断认证、智谱AI与高通合作为汽车厂商提供端侧专属智能体解决方案、联想集团与弘信电子集团联合研发智能生产系统、联想集团与生态环境部共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议题的AI技术应用平台...

"面对AI浪潮,联想控股选择'全产业链卡位',布局了超270家AI产业链企业,形成从算法到落地的生态闭环。"于浩表示,包括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小马智行已在2024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所投企业中有180家获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于浩认为,这种"聚点成面、汇面成体"的策略,可以帮助公司在生成式AI时代占据先机。他说,本轮以大语言模型技术路线主导的AI,已成功跨越"图灵测试",接下来面对的挑战是突破"缸中之脑",发展具身智能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经之路。

截至2024年底,联想控股体系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企业近40家,涵盖上游材料、核心零部件、智算芯片、模型算法、机器人、下游应用及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布局。

于浩表示,借助联想控股的体系资源,期待孵育出越来越多优秀AI公司,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更要积极"出海",提升全球影响力。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9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张国斌的头像
张国斌

据业内人士爆料,华为第二代三折叠手机Mate XT 2将于2025年下半年发布,该手机可能名为Mate XT 2非凡大师,英文名是HUAWEI Mate XT 2 Ultimate Design。

华为第二代三折叠手机延续前代的Z字形折叠方案,配备10.2英寸的全球最大屏幕,支持单屏态、双屏态、三屏态等多种形态。处理器将升级为麒麟9020芯片,CPU由1×2.5GHz泰山大核+3×2.15GHz泰山中核+4×1.6GHz小核组成,集成Maleoon 920 840MHz GPU。在创新上,可能会拿下eSIM商用的首发,无需用户插入物理SIM卡,从而节省内部空间。

有消息称会优化潜望式长焦和可变光圈主摄,进一步提升多屏协同拍摄体验。

由于Mate XT首发时定价较高,而三星Galaxy G Fold的竞争可能促使华为调整策略,考虑到Mate XT 2属于小幅迭代,且折叠屏市场增速放缓,其售价可能比Mate XT便宜不少,预计在16999-17999元区间。


围观 8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9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笑点: 793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与奥地利Drei和芬兰Elisa合作实现里程碑成果,将5G漫游扩展至主要市场,推进下一代移动连接

Proximus Global旗下国际通信服务供应商BICS宣布在持续推动5G SA国际漫游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成功完成试验后,BICS为两家新运营商提供了5G SA漫游服务。DreiElisa加入了BICS不断壮大的5G SA商用运营商社区成为各自国家首批实现该服务的运营商。

5G SA5G的成熟版本,与依赖4G网络核心的NSA版本不同,后者在2019年已得到广泛应用。5G SA 提供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效率,代表着网络技术的重大飞跃。然而,根据 GSMA 的数据,与中国、印度和美国等市场相比,欧洲在 5G SA 部署方面相对滞后,但在计划未来推出 5G SA 的运营商数量方面领先,这表明未来几年增长潜力巨大。

打造有信服力的商业案例以及开展国际漫游服务所需的准备工作一直是个难关,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企业客戶一直被视为 5G 的核心目标群体,而根据 Kaleido Intelligence 的数据,预计未来两年5G 物联网漫游流量将增长 500%

Drei Elisa 作为 5G SA 的领导者在各自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成就得益于对其核心网络的直接投资和采用BICS的“服务枢纽”(Service Hub)解决方案。“服务枢纽”是一个连接枢纽,采用先进的传输层安全(TLS)技术和全面的5G管理门户。该解决方案简化漫游连接管理,同时提供漫游控制和详细分析等附加优势。通过这项服务,BICS正在推动一个不断壮大的5G SA商用移动网络运营商(MNO)社区,目前已有八家运营商实现商用并完成互联。

Proximus Global首席产品官Jorn Vercamert将于202551日上任,他表示:“5G的潜力取决于运营商和行业领导者推动创新并突破界限。全球物联网的进步正在刺激需求,使我们更接近关键的转折点。运营商现在投资于正确的基础设施,将在5G普及时处于领先地位并蓬勃发展。BICS在提供全球连接方面的领导地位,对Proximus Global推动‘连接、保护并联结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角落’的使命而言至关重要。”

打通这两个市场标志着BICS5G SA领域取得了又一个里程碑。BICS2021年在实验室环境中首次建立了同类连接,随后于去年在中东和欧洲之间建立了首个全球5G SA实时漫游连接,之后又在泰国与AIS建立了亚洲首个连接。抢占先机使BICS能够为其5G服务枢纽建立完整的生产环境,为运营商提供支持,确保行业为5G SA的转折点做好准备。

Drei 批发战略与服务负责人 Bernhard Sommer表示,“与BICS5G独立漫游方面开展合作,是我们向客户交付下一代连接服务征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此次合作让我们能够解锁跨境通信领域的全新可能性。”

Elisa 电信服务部负责人Mika Pyyppönen表示,“Elisa是数字服务领域的先驱,与BICS5G SA方面的合作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极为先进的国际漫游功能和无缝体验。我们很高兴能够引领国际5G创新服务的发展。未来几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扩大5G SAVoLTEVoNR漫游服务的覆盖范围。”


关于BICS

作为Proximus Global旗下的一家领先通信平台公司, BICS 通过随时随地创造可靠、安全的移动体验来连接世界。BICS是全球语音运营商,也是全球领先的移动数据服务提供商。BICS的解决方案对于满足当今对设备需求极高的消费者的现代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从全球移动连接、无缝漫游体验、欺诈防范和身份验证,到国际短信和物联网。BICS总部位于布鲁塞尔,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和中东拥有强大的业务布局。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www.bics.com

关于 Drei

Hutchison Drei Austria GmbH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也是 3Group Europe 旗下“3Scandinavia & Austria”部门的一部分。Drei 在 2024 年实现了 9.58 亿欧元的总收入。作为奥地利领先的电信运营商,该公司提供移动通信、互联网、固定电话、电视和商业解决方案。除了拥有奥地利电信运营商中最大的品牌门店网络以及为住宅和商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客户服务外,Drei 追求的目标是让奥地利的每个人都能使用并负担得起数字化服务。作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的一部分,Drei 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网络。奥地利最现代化的 5G 网络已经覆盖了超过 90% 的奥地利家庭和企业。自 2022 年秋季以来,Drei 一直是奥地利唯一一家运营全国性 5G 独立组网(SA)网络的公司,该网络具有全面的 5G 潜力,包括网络切片,可实现安全容量、最低延迟时间和最高数据安全性。凭借其 Fix 套餐,Drei 是首家提供具有宽广带宽且可轻松切换至光纤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www.drei.at。  

关于 Elisa

Elisa 是电信和数字服务以及 5G 领域的先驱,其使命是通过数字化创造可持续的未来。Elisa为芬兰和爱沙尼亚核心市场以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超过 280 万消费者、企业和公共管理客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www.elisa.com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9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6月3日,星云智联正式发布国内领先的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该系列产品专为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等智算场景的极致需求而设计,凭借其全自研核心技术与卓越性能,为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极致高效、稳定可靠的全场景互联解决方案与坚实的网络底座。 目前,产品已成功适配DeepSeek的DeepEP开源通信库,显著提升AI计算集群的通信效率,为AI应用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1.png

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具备1x400G或2x200G的网络接口模式,采用PCIe Gen 5.0 x16接口,提供高达双向100Mpps的RDMA消息速率。其关键特性包括:全面支持RoCEv2协议标准,并兼容NCCL、DeepEP,BCCL等主流集合通信库,确保与现有AI生态的无缝对接。另外,S1400支持先进的GPUDirect技术(GDR、GDA)、用户态MR(UMR)操作,为大规模AI计算集群提供了极致的低延迟和高带宽。尤为突出的是,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自研NBL-SRP协议支持对所有RoCE v2操作(包括Write/Atomic/Send/Read等)的DDP方式的乱序接收和选择性重传,并针对GPU侧Atomic操作和低延迟Local read进行了特别优化,这些特性进一步弥补了国内生态在此方面的不足。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大幅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显著提升了AI智算场景下的互联效率。

在拥塞控制方面,S1400系列搭载了星云智联自研的NBL-CC算法。该算法基于RTT探测与丢包统计进行主动的端到端拥塞控制,不依赖交换机特定配置,具有参数少、部署便捷、性能优异的特点,能实现快速启动、快速收敛,并保持交换机低队列深度与高吞吐量。实际测试数据显示,NBL-CC相较于传统的DCQCN算法,在平均性能上提升50%,99分位性能提升48%,尤其在短流场景下提升幅度高达60%-100%,有效保障了网络的低队列拥塞和持续高吞吐。配合自研的NBL-SRP协议(逐包多路径、DDP乱序接收、选择性重传、快速重传),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在AI主流场景及有损网络下都能够充分发挥接口带宽潜力,其NCCL通信性能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展现出持平并且部分超越业界标杆产品,并在特定业务场景时延测试中表现出与国际顶尖产品相媲美的168us优异数据(GDR write 7M + atomic),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S1400系列的发布不仅是一次产品层面的突破,更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的推出,将为打造面向未来的高性能AI算力集群提供至关重要的网络互联支撑。星云智联通过自研芯片和算法,成功打造出性能媲美国际水平的高端网络产品,为国产化技术在AI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不仅增强了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为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星云智联将坚定不移地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以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力助推客户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机遇,决胜未来。

订购信息

S1400系列AI智算高速互联网卡现已开放订购。请联系星云智联销售代表Email: sales@nebula-matrix.com

关于星云智联

星云智联成立于2021年3月,专注于数据中心通信互联架构、智能网卡芯片和DPU解决方案的研发,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技术创 新和开放生态的构建。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ebula-matrix.com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8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康普数据中心业务部大中国区销售总监 刘伟岗

随着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应用,企业领导者也开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同样,AI在中国市场势头正猛,各行业正从“互联网+”“5G+”向“人工智能+”加速转变。根据《中国智算中心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投运的智算中心项目近150个,在建及规划建设的智算中心项目近400个。此外,据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预计,未来3年中国市场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2.5倍,年均复合增速近40%

要满足AI快速增长趋势下的需求,仅仅增加容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解决该技术在现实应用中会带来的独特问题。

在如今的新时代,数据中心必须支持强大的算力、更快的构建速度和更高密度的环境——这一切都需要能够跟上AI发展步伐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而光纤正是这种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

数据中心面临的AI挑战

AI的发展步伐与互联网早期足迹如出一辙,但发展速度却快得多。过去网络规模的应用需要数十年才能建立,而AI如今仅需短短几年便能实现。这就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为了跟上这一发展步伐,数据中心的设计也在迅速演进。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对AI工作负载至关重要,其对服务器之间的连接需求也是前所未有地迫切。与此同时,在基于中央处理器(CPU)的传统数据中心设计中,电源和冷却方面的限制往往意味着机柜中可容纳的服务器或GPU节点更少,这因而导致连接所有设备所需的布线量急剧增加,远超传统数据中心。每台服务器都需要高速连接到交换机、存储系统和管理工具,对网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以NVIDIA的DGX SuperPOD为例,作为AI基础设施的典范,它包含32台GPU服务器,单排连接18台交换机。仅这一配置就需要384条400GE光纤链路来处理整个集群的数据传输,这还不包括用于存储和管理的额外连接。数据中心机房内部所需的光纤布线量显著增加,这也直观地反映出传统网络设计已不再适用的原因。

密度的增加就要求采用新的能源管理和冷却方法,以处理更高的功耗和热量输出,同时支持高度互联系统中持续、大量的内部数据流量。

与此同时,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和日常运营中都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也会减缓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并增加维护这些日益复杂的环境的难度。

在这些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数据中心无法再依赖传统的设计或渐进式的升级。要想有效地扩展AI应用,就必须彻底重新思考数据传输、电力供应和热量管理的方式,同时确保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而网络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的核心是光纤创新,它为AI就绪型数据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石。

利用光纤让数据中心为AI就绪

对于数据中心运营商而言,AI正在彻底重塑其设施的基石。仅仅关注算力的传统思维已不再足够。成功的关键在于连接一切的网络,它必须确保海量数据能够快速、可靠且不间断地传输。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将光纤视为AI就绪型数据中心运营的基石。AI工作负载依赖于GPU之间的高速、低延迟连接,让它们协同工作并且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扩展,将成千上万的GPU整合到快速兴起的AI工厂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设计就会出现瓶颈,进而导致性能下降、成本上升和可扩展性停滞。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光纤网络必须不断演进。如今的数据中心需要更密集、容量更大的光纤,既能处理海量数据流,又能在同样大小的物理空间内部署。同时,随着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加速部署的压力,光纤安装也必须更快且更简单。这推动了向预端接光纤解决方案的转变:即插即用的系统能够简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并减少停机时间。

保持领先意味着要洞察市场趋势。越来越多部署大型AI集群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正在从点对点布线转向更具可扩展性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选择依然关键,具体取决于设施的规模和设计,而InfiniBand和以太网在管理不同类型的AI流量方面持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业界正在朝更高速度和更大容量的方向迈进,以支持下一代性能的提升,从400 Gb/s迈向800 Gb/s、1.6 Tb/s、甚至更高的速度,并通过8芯和12芯光纤连接实现这一目标。未来,随着对更高传输速度的需求不断增加,16芯光纤连接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展望未来,光纤的角色不仅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在AI时代,能够占据领先地位的数据中心将是那些能够以更高的速度传输更多数据、实现最大化利用并无缝扩展以支持未来AI技术和架构的数据中心。

随着AI不断重新定义各行各业,高性能光纤基础设施将成为确保数据中心不仅能满足当下需求,更能适应未来AI驱动型创新的关键所在。


关于康普:

康普(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OMM)致力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界限,打造世界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由员工、创新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全球团队始终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客户预测未来趋势,塑造网络可能性。了解更多:https://zh.commscope.com/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8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dsPIC产品部
营销经理
Pramit Nandy

在当今世界,电机无处不在,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械都依赖其提供动力。鉴于电机消耗了全球能源的很大一部分,优化电机控制以实现节能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本文深入探讨了电机的结构、变频驱动器(VFD)的应用,以及电机控制解决方案,包括硬件支持和先进算法。

电机的广泛应用

电机已深度融入现代生活:从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到泳池水泵等家用电器,到配备40至100个电机(视车型配置而定)的现代汽车,再到机器人及工厂自动化设备密布的工业环境,电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核心。

能效与能耗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全球约50%的能源消耗来自电机系统,而在工业领域,这一比例更高达80%。以2022年美国为例:全年能耗达4.07万亿千瓦时,日均112亿千瓦时——电机效率每提升1%,每日即可节约5600万千瓦时电力。

电机能效发展趋势

1.png

I.高效电机

电机能效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是从传统电机(如交流感应电机)向更高效的类型过渡,包括无刷直流电机(BLDC)、永磁同步电机(PMSM)和内置式永磁电机(IPM)。这些电机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优性能。此外,材料技术的进步(如非晶金属和稀土磁体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电机效率。

  • 电机结构与材料进展

在电机技术领域,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材料和设计的进步显著提升了电机的效率和性能。了解电机的主要组件及其改进,可以深入把握这些技术进步。

电机通常由端盖、转子、轴承及带绕组的定子组成。多年来,这些部件的材料不断演进。例如,转子和定子线圈从铝材转为铜材,提升了导电性和效率。此外,制造精度的进步降低了噪音并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电机技术中一个显著趋势是非晶材料在转子和定子中的应用。传统上采用硅钢片,但其存在较大的涡流和磁滞损耗。如今正被金属玻璃等非晶材料取代,这些材料损耗更低,因而能效更高。

永磁电机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钕、铁、硼等稀土材料制成的更强磁体可提供更大扭矩和更高效率。然而出于可持续性考虑,业界正在探索铝、镍、铬及铁氧体基磁体等替代材料,这些材料在宽温域和强磁场环境下表现出优良特性。

2.png

从滑动轴承到滚动轴承的转型,对降低摩擦、提高精度从而提升电机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电机在保持相同功率输出的前提下实现了显著小型化。以现代5马力鼠笼式转子三相感应电机(SCIM)为例,其体积大幅缩小,重量仅为1910年同功率电机的20%左右。这种尺寸缩减得益于更轻量化高效材料的应用,以及热绝缘和电绝缘技术的进步。更轻巧的电机对汽车应用尤为有利——既可通过减重提升能效,又能将电机集成到更紧凑的空间。这些技术进步的影响深远,造就了能效更高、性能更优且更节能的电机系统。

3.png

电机材料与设计的持续改进,已推动能效和性能取得重大突破。从非晶材料与高性能磁体的应用,到轴承技术的演进及电机体积的缩减,这些创新正引领着电机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对新材料和新设计的不断探索,电机系统在能效与性能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II.变频驱动器(VFD)的应用

变频驱动器(VFD)在电机调速和能效提升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使电机转速与负载需求相匹配,VFD可有效降低能耗。此外,VFD中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到碳化硅(SiC)技术的升级,也带来了更高能效和更快开关速度。

  • 变频驱动器(VFD)及其技术影响

变频驱动器(VFD)通过实现对电机转速和转矩的精准控制,彻底革新了电机控制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优化电机性能,更能显著提升系统能效。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节供给电机的频率和电压,使电机始终工作在特定负载下的最佳效率点。

传统电机系统通常以全功率运行,依赖节流阀调节流量,导致大量能量损耗。相比之下,变频驱动器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匹配所需流量,既消除了节流损耗,又降低了能耗,从而全面提升系统效率。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变频驱动器可使电机系统效率从约31%提升至72%,实现能效倍增。

4.png

Microchip解决方案

Microchip为电机控制应用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涵盖硬件支持与先进算法。其产品组合包括单片机、栅极驱动器、功率电子器件及传感器,均致力于实现电机性能的最优化。

5.jpg

硬件支持

Microchip为电机控制系统提供全面的硬件支持,在优化性能和效率的同时加速设计和开发。对于变频驱动器(VFD),它提供采用高效碳化硅(SiC)MOSFET的AC-DC转换器和逆变器,以及用于精确开关控制的先进栅极驱动器。这些由dsPIC®数字信号控制器(DSC)驱动的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可变频率交流电,以实现高效的电机运行。集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和温度参数,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此外,Microchip还提供评估和开发板、参考设计、软件库和开发工具,以支持复杂电机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6.jpg

III.高级控制算法

算法是优化电机控制系统的关键。传统方法(如用于交流感应电机的V/F控制)具有成本效益且简单易用,但可能无法提供最高效率。更先进的算法(如用于BLDC和PMSM电机的六步换向)可提供更好的转矩控制,可采用有传感器或无传感器方案。最有效的算法是磁场定向控制(FOC),它具有高效率、低噪声以及出色的转矩和转速性能。根据电机类型和应用需求,FOC可采用有传感器或无传感器方式实现。

7.jpg

Microchip的电机控制解决方案集成了先进算法,包括磁场定向控制(FOC)、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和弱磁控制,以实现效率和性能最大化。这些算法通过MPLAB® motorBench®开发套件等工具获得支持,该套件可简化控制算法的实施与调谐。此外,Microchip还提供用于预测性维护的机器学习功能,确保电机始终以最佳效率运行,并降低意外故障风险。零速/最大转矩(ZS/MT)控制算法是无需传感器的FOC算法的新形式,使得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可应用于高转矩或低速电机控制场景。通过采用基于高频注入(HFI)的可靠初始位置检测(IPD)方法,ZS/MT技术能在零速和低速下精确测定转子位置,从而省去霍尔效应传感器的需求。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钻孔机、车库门开启器、汽车启动器和电动自行车等应用的理想选择。

8.png

IV.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融合应用

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合为电机控制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传感器在电机控制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负责检测电流、转矩和转子位置等关键参数。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送至能够处理信息的单片机。通过集成机器学习算法,这些系统可执行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来预判潜在电机故障或维护需求。该功能在工业场景中尤为重要,因为意外电机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停机和财务损失。预测性维护能确保电机始终以最佳效率和性能运行,从而显著降低意外故障的发生概率。

  • 预测性维护

预测性维护利用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监测电机健康状况,在潜在问题导致故障前及时识别。通过持续分析电流、扭矩和振动等参数,预测性维护可确保电机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这一方法在工业场景中尤为关键,因为电机突发故障可能导致重大生产损失。

Microchip的演示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MPLAB®机器学习开发套件结合dsPIC® LVMC电机控制板实现电机预测性维护。该系统采用分类模型监测电机的Iq电流,从而判断其运行状态——无论是正常运转,还是存在负载不平衡或轴承破损等异常情况。

结论

优化电机控制以实现能效提升,对于降低全球能耗、提升各类应用性能至关重要。通过采用高效电机、配备变频驱动器(VFD)、实施先进控制算法,并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显著的节能效益。Microchip为此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涵盖硬件、软件及专业技术支持,助力开发高效电机控制系统。随着市场对节能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增长,电机控制技术的进步将在满足这些需求中发挥关键作用。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8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张国斌的头像
张国斌

在2025年6月11日举办的增强现实世界博览会(AWE)上,高通公司展示了用于AI眼镜的全新处理器——骁龙AR1+ Gen 1,相比前代产品AR1,AR1+ Gen1在核心功能使用场景中功耗可节省7%,同时具备更强的性能,能够更好地支持眼镜的各项功能运行。

与Ray-Ban Meta智能眼镜搭载的骁龙AR1 Gen 1相比,全新的AR1+ Gen 1在面积方面要小28%,所以可以将眼镜支架高度降低20%。同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唤醒、蓝牙播放和视频流等关键用例中,它已经大大降低了功耗,耗电量减少了7%,所以能够提高续航。另外,高通承诺通过支持双目显示、图像稳定和大型多帧引擎等技术实现“优质”图像质量。

e52e6f6e2661f68e1cc0a3fc01e6b556.jpg

尽管性能与之前的芯片相比只是略微升级,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支持设备端AI,10亿个SLM参数使得它可以支持诸如Llama 1B等人工智能助手。

高通表示,终端侧AI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是个性化,能够基于终端侧本地存储的详细个人信息,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回复和推荐。另外,通过在本地处理任务,可以确保个性化和敏感数据及用户偏好信息保留在智能手机上。同时,相较于在云端运行服务,终端侧运行更为经济,因为持续的实时交互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成本。

其设计理念是让智能眼镜无需连接互联网或手机即可运行人工智能,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使用AI相关的功能,如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大大提升了AI眼镜的使用便捷性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性。

在图像处理方面,AR1+ Gen1能够带来更好的拍照效果,这使得AI眼镜在拍摄功能上也有了更出色的表现,为用户提供了更清晰、更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

该芯片采用先进的制程工艺,保证了芯片的高性能和低功耗,为AI眼镜的长时间使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其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特点,使得AI眼镜可以更轻量化、更舒适,适合用户日常长时间佩戴,如在工作、学习、出行等各种场景中使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智能体验。

它可以作为智能助手,随时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信息查询、日程管理、提醒等服务,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在娱乐方面,支持更流畅的视频播放、更丰富的游戏体验,以及更身临其境的AR/VR内容展示,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娱乐方式。

专业领域辅助: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医疗、教育、工业等,也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为专业人士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支持,助力工作开展。


围观 7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笑点: 793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Gartner预测,到2028年,中国60%的大型企业将部署集成了DeepSeek功能的分布式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方案,而2025年这一比例不到20%。2025年Gartner CIO和技术高管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企业计划增加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投资,平均增幅分别为40.3%和33.3%。这一快速增长的投资预计将主要集中在AI基础设施上。

Garter研究副总裁周玲表示: “AI功能颠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吸引力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在现实中,这些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未能实现其预期的业务成果,造成数百万美元投资和宝贵时间的浪费。”

实现AI基础设施目标的旅程成功不易,需要应对AI基础设施转型的纷繁复杂局面,包括各类挑战、盘根错节的问题以及未能满足的期望。为了有效推动更有效的AI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基础设施和运营(I&O)领导者需要了解以下中国企业AI基础设施投资失利的三大原因。

技术优先于实际AI业务用例导致投资失败

全球AI热潮使中美两国对高端图形处理器(GPU)的需求都大幅提升。AI基础设施是下一代计算基础架构,AI和GenAI引发了一系列变革,涉及服务器(如液冷服务器)、网络、存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内阵列(FPGA)和高能耗的新型超算数据中心设计。训练和运营这些模型的基础设施成本高昂。

周玲表示:“最近,DeepSeek获得了极大关注,因其使用经过验证的技术,显著减少了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成本,并使推理场景对最新高性能GPU的依赖降低。如果得到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AI基础设施市场。”

中国的I&O领导者必须避免因担心芯片短缺和将基础设施置于实际用例之上的自上而下策略而仓促投资。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未评估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就贸然投资于新技术热潮,以期实现快速采用。

周玲强调:“中国的I&O领导者应采取与上述相反的做法,首先观察AI市场变化、新业务模式和新兴的业务环境。在投资之前,应谨慎确认、定义和采用相关用例,确保AI基础设施的整体投资计划与企业的AI战略协调一致。”

AI基础设施资源碎片化导致低利用率和低投资回报率

由于AI基础设施资源分散和异构架构错综复杂,企业面临众多问题。一些企业机构可能由于数据主权要求、监管合规要求、安全问题或特定延迟需求等因素而限制对公有云服务的使用。这些企业机构的I&O领导者应优先使用AI超级计算数据中心主机托管提供商或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专有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与尝试独立构建基础设施相比,此方法在满足企业AI基础设施需求方面更加有效。

周玲表示:“为有效使用云服务或托管服务提供商的现有专有AI基础设施产品,中国的I&O领导者应与业务、数据和分析(D&A)、AI和安全团队合作,对解决方案进行全面评估。” (见图1)

1.png

图1:专有AI基础设施评估框架

人才短缺阻碍Al超级计算中心的有效运营和管理

2024年Gartner标志性I&O领导者调研显示,开发和获取技能仍然是在I&O领域内实施(和集成)GenAl的痛点和挑战。除此之外,I&O领导者在实施GenAI时,还面临AI基础设施部署方面的挑战。

周玲表示:“随着AI技术在企业机构中的快速整合,对新技能的需求也随之激增。I&O领导者应制定重要的再培训和提升技能战略,以增强员工的适应性并提高生产力。”

关于Gartner

Gartner(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 IT)为企业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客观洞察,助力企业机构在最关键的优先事项上做出明智决策,取得出色业绩。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gartner.com/cn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08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