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莱迪思半导体公司,低功耗可编程器件的领先供应商(NASDAQLSCC)宣布,公司将举办网络研讨会,探讨其基于屡获殊荣的Lattice Nexus™ FPGA产品系列的小型FPGA的最新扩展。

本次直播将对新推出的莱迪思Certus™-NX和莱迪思MachXO5™-NX FPGA器件进行深入的技术介绍,这些新拓展的器件提供了高I/O密度、低功耗和增强的安全功能。莱迪思专家还将介绍支持的软件解决方案和IP,帮助工程师缩短开发周期,克服嵌入式系统中的复杂设计挑战。

  • 主办方:莱迪思半导体

  • 内容:莱迪思Nexus FPGA系列产品扩展的深入技术探讨

  • 时间:北京时间2025年9月3日下午2点至3点

  • 地点:莱迪思网络研讨会(需提前注册)

有关莱迪思FPGA、解决方案集合和支持软件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莱迪思网站

关于莱迪思半导体

上海莱迪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全球低功耗FPGA的领先供应商,我们为不断增长的通信、计算、工业、汽车和消费市场客户提供从网络边缘到云端的各类解决方案。上海莱迪思自1993年设立上海研发中心至今已拥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深圳、北京、西安和成都设有销售和技术支持办公室,我们的分销商遍及30多个省市,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可靠、专业的服务。我们的技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世界一流的技术支持,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开启创新之旅,创造一个智能、安全和互连的世界。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latticesemi.com/zh-CN您也可以通过领英微信微博了解莱迪思的最新信息。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3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3日上午,农民日报社与大疆农业在北京联合举办《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4/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作为双方首次联合推出的行业权威报告,该《白皮书》全面梳理了全球农业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应用价值,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双方携手编撰本白皮书,旨在全面呈现农业无人机技术框架、多元应用场景与政策环境,为全球政府部门、农业从业者及用户提供最佳实践与标准化参考,助力构建健康、可信、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白皮书》从2022年开始发布,此后每年发布一份,2025年发布的这份《白皮书》更是对行业的最新发展、新应用场景、最佳实践等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本次《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版图持续扩大,多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行业步入规范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25年6月,全球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50万架,累计实现节水约3.3亿吨、减少碳排放4258万吨。农业无人机正吸引全球众多青年返乡创业,目前已有超过 12000 名女性加入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通过详实的数据与丰富的案例,系统阐释了农业无人机在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重构产业生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凸显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

1 (1).png

携手发布:见证智慧农业新篇章

发布会上,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宁启文首先在现场发表致辞。他表示,“农业无人机正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生产模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引擎。《白皮书》的发布,不仅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也为科研机构明确研究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了解和应用新技术提供实用指南,并将助力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进、健康发展。”

2 (1).jpg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宁启文现场致辞

大疆创新副总裁邵建伙在发言中回顾了大疆在农业无人机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实践。他表示:“让用户'买得起、用得上、有效率、有收益',始终是我们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核心理念。农业无人机以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和收益增长,赋予了低空经济与科技创新最时髦也最为质朴的本色。”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刘小伟指出,总站长期关注并支持农业无人机行业的规范与发展,重点围绕农机购置补贴、鉴定检测、操作人员培训、标准制定、自愿性认证、报废更新等方面系统推进,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出台多项管理办法,持续推动行业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智慧植保团队首席科学家袁会珠在专题报告《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生动系统梳理了我国航空植保施药技术的发展脉络。他强调:“我国农药使用方式从粗放走向精准,从人工走向智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施药工具与技术是实现虫口夺粮、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中,多位嘉宾围绕“低空经济政策与行业标准建设”及“无人机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一线应用实效,剖析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系统性解决方案,共同展望农业无人机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中的广阔前景。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李伟国会长指出,农业无人机的应用环境构建尤为关键,其中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优化使用环境的重要一环。他特别提到,诸如150公斤起飞重量、30米飞行限高等现行规定,仍有进一步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空间,亟需通过更具适应性的法律支持,为农业无人机的大规模规范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3 (1).jpg

图:大疆创新副总裁邵建伙发言

白皮书揭示:中国超26亿亩作业、约130亿元市场规模,重塑产业生态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年作业量突破 26 亿亩次,带动近 50 万人从事飞防服务行业形成 130 亿元的飞防市场规模。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人员结构的重塑:越来越多青年回归乡村,女性飞手占比持续提升;是农业价值的拓展:从传统植保延伸至农林牧渔全领域,从单一作业升级为全流程管理,更是农业新生态的诞生:从喷洒、播撒的应用拓展到农业无人机吊运;农业无人机正以 “新质生产力” 的姿态,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共同描绘农业的新蓝图。

发布会上,大疆农业全球政策负责人王亚琼围绕《白皮书》五大核心内容展开分享,包括行业大事记、全球政策趋势、环保与药效测试、新场景应用和最佳实践,全面呈现农业无人机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成果。

4 (1).jpg

图:大疆农业全球政策负责人王亚琼围绕《白皮书》展开分享

  • 行业大事记彰显技术普惠与国际化进程。去年2月,大疆农业三款机型获巴西民航局设计授权,标志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6月,农业无人机教员在非洲指导当地农民使用农机新机型,助力中国技术“走出去”;10月,大疆农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向全球展示农业无人机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

  • 政策环境日益完善。自2024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并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培训管理规定(试行)》等法规,强化了适航管理和人员培训,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欧盟、巴西、美国等主要农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政策,降低无人机应用门槛,推动农业无人机行业走向规范化。

  • 环境与药效测试成果显著。2021年至2024年,多家国际机构与高校开展农业无人机飘移测试。大疆农业联合全球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对不同机型也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显示无人机施药的飘移显著低于传统载人飞机。此外,基于AI大模型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出针对果树冠层的精准喷洒算法,实现施药量降低近48%,这意味着无人机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2024年,农业无人机吊运技术从概念走向实践:湖北秭归的柑橘吊运效率达传统人工数十倍;云南香蕉种植区借助“红旗调度”模式,将运输损耗率从20%-30%降至5%以下;腾格里沙漠用无人机吊运草方格,大幅提升了中卫的治沙效率;在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中,无人机单日吊运量达5500kg,是骡子运力的14倍,助力绿化进度提前达标。农业无人机正不断突破环境与地形限制,为复杂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生态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 最佳实践强调“人员培训-技术发展-作业规范”等多个方面。《白皮书》系统提出农业无人机吊运作业的安全规范,突出飞手培训、设备维护与操作规程系统化的重要性,为行业未来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全球政策:从试验到普及,从限制到开放

回顾白皮书的编写初衷,源于全球农业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认知统一与规范建设需求。随着技术出海和规模化应用拓展,海外市场对农业无人机的定位、效率、环保及法规合规性认知逐步开放;国内在从业人员培训、作业安全规范与科学施药等方面也正在高效普及。2024 年,全球农业无人机政策呈现出 “从试验到普及、从限制到开放” 的鲜明特征。

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多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构建起规范运行的制度框架;“低空经济”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低空生产作业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将“低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提出拓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标志着农业无人机正式跻身国家战略级“新农具”。

与此同时,海外多国也积极推动政策松绑与标准统一。巴西民航局取消适航要求,降低农业无人机的使用门槛、欧盟启用 ISO 23117-1 国际标准规范喷洒系统,葡萄牙率领 14 国推动无人机农药应用立法;美国 FAA 将大疆农业机型纳入豁免清单,澳大利亚民航局发布指南明确私人土地作业的宽松管理政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全球对农业无人机价值的广泛认可,更为技术落地扫清了制度障碍。

5 (1).png

图:《白皮书》演讲PPT内页

正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农科院时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无人机正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它跳过传统大型机械依赖阶段,直接迈入智能化、绿色化的无人操作时代,构建起更高效、更环保、更符合可持续诉求的农业新模式。

《白皮书》结语强调:“农业无人机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缩影。”农民日报副总编辑詹新华在发布会尾声指出,白皮书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政、产、学、研协同推进智慧农业的新起点。未来,农业无人机的发展仍需技术与政策“比翼齐飞”——唯有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动能,真正成为中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引擎。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首展AI感测机器人 虚实整合方案打造智能工厂

台达20日宣布以"AI 赋能 创变永续智造"为主轴,于2025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大展登场,展示全球在地化趋势下,台达布局机器人、AI及数字孪生等面向,助力制造业加速智能转型。其中,台达协作机器人整合AI认知感测模组首次于亚洲亮相,通过内建的AI模型,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协助电子组装、汽车及物流等产业,打造人机协作的智能工厂。此次亦展出整厂级别的智能方案,包括虚实整合示范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下优化生产制造,从设计、打样到调适可缩短约 20% 的时间*。

1.台达机电事业群刘佳容总经理(右二)、EMEA 区机电事业群资深总监Michael Mayer-Rosa (左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发展部杨应龙研发总监(右一)、智能制造软件新事业发展部陈鸿辉处长于自动化展上介绍台达亮点方案。

1.台达机电事业群刘佳容总经理(右二)、EMEA 区机电事业群资深总监Michael Mayer-Rosa (左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发展部杨应龙研发总监(右一)、智能制造软件新事业发展部陈鸿辉处长于自动化展上介绍台达亮点方案。

台达机电事业群刘佳容总经理表示:"制造业在国际形势、关税壁垒、碳税成本等挑战下,面临分散制造的转型压力。台达于此次自动化大展,展现自身布局全球、累积多年的'智造'经验,更在AI驱动下,让人机协作的智能工厂加速落地。台达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以虚实整合架构(Sim-to-Real)为本,串接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与管理系统,依据工厂实际的运作模式与痛点,协助客户加速导入,应对产线部署与迭代、人才短缺与跨域管理等挑战。"

2.台达机电事业群刘佳容总经理分享台达智能制造整合AI、数字孪生等前瞻技术,因应全球趋势与挑战。

2.台达机电事业群刘佳容总经理分享台达智能制造整合AI、数字孪生等前瞻技术,因应全球趋势与挑战。

本次展览以"机器人智能方案"、"电子组装智能制造"及"行业解决方案"呈现,台达协作机器人新系列,整合AI认知感测模组,通过内建AI模型,协作机器人可辨识语音指令及3D物体,强化视觉、听觉感知能力,达成更直觉、高效的人机协作。

在"电子组装智能制造"方案,展出虚实整合智造示范线,针对产线跨域部署、集中管理趋势,结合智能设备、数字孪生机台开发平台DIATwin及整线管理解决方案 Line Manager,于虚拟环境模拟、验证设备参数与工序,减少实体打样、调试的停机成本,加速当地产线落地与新品导入。另外,在"行业解决方案"亦展示仓储物流、半导体、数据中心等应用。

同时,台达于展览期间也举办多场研讨会,聚焦制造业面对全球在地化的挑战,由台达内部讲师分享"制程"与"运营管理"等数字化应用。

*台达实验数据,实际结果将依现场条件、状况而异。

台达"2025 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大展"展出亮点:

机器人智能解决方案:

  • 智能认知与声控取放方案:台达协作机器人搭配AI认知感测模组,可接受语音指令执行工作任务,在变动环境中,可自动避障、调整最佳路径,精准取放并兼顾安全性。负载从6-30kg,具备IP66与Reflex Safety安全防护技术,自适应与快速换线的特色,满足少量多样、客制化需求,适合汽车与电子组装上下料、物流搬运等应用。

电子组装智能制造方案:

  • 虚实整合智能制造示范线:运用台达协作机器人、D30插件机以及Reconfigurable Transformer Machine (RTM) 点胶机,结合数字孪生机台开发平台DIATwin、整线管理解决方案 Line Manager 等,在DIATwin的虚拟环境,生成最佳加工路径与配方、进行验证,大幅减少实体打样成本与调适时间,得以在多个厂区快速复制、迭代,实现虚拟验证、跨域实体部署。自动识别来料,通过 Line Manager 即时切换加工配方,无须人为介入即可完成自动换线、混线生产。

  • 机联串接数字管理:台达以整厂级别的智能方案,整合从设备、机联到管理信息的数据流动。通过整线管理解决方案 Line Manager 作为 IT/OT 系统的沟通枢纽,串联产线设备数据,供管理系统分析、可视化;上位系统下达的配方与工作指令,即时同步至产线设备,达到快速换线。Line Manager 整合生产帐料、设备监控、配方管理等数据,并在APP可视化呈现直通率、换线进度与根因分析等信息,远端全方位掌握生产现场、优化管理与决策。此外,支援多种Machine Learning框架,以AI优化缺陷分析、故障预测。

行业解决方案-仓储物流:

  • 智能机联方案:台达高阶物联网型控制器AX-5与人机介面DOP-300支援 WiFi 与多种主流通信协议,为设备物联的枢纽。控制器AX-5以纳秒级程式执行速度,同时满足通讯、多轴控制、逻辑判断等多工需求;人机介面DOP-300可通过移动装置即时监控仓储设备,数据串接至仓储管理系统DIAWMS分析与优化。智能无线解决方案以AI智能调整连接Wi-Fi AP,让AGV等设备在移动中也能稳定联网不断线。

  • 仓储物流移动设备充电方案:台达MOOVbase基站式充电系统功率最高达30kW、640A,是一款专门为工业车辆打造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充电方案。今年推出最新一对多充电架构,可通过一组MOOVbase高功率充电机柜,分流至三个充电头,同时为三台工业车辆充电,大幅简化充电设备架构、节省空间和成本。MOOVair无线充电系统则能为智慧物流提供更灵活的充电方案,全系列机型涵盖1–30kW输出功率范围,可应用于各类型AGV/AMR、拖板车、叉车、推高机等工业车辆,通过无线、无接触高效电能传输,实现无人自主、随到随充的充电模式。其中旗舰款MOOVair 03提供3.3kW高效无线充电,在24V电压下、最高可达到132A充电。

关于台达

台达创立于 1971 年,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并在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电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电动车充电、可再生能源、储能与视讯显示等多项产品方案领域居重要地位,逐步实现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台达秉持"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商业模式相结合,运用高效率电力电子核心技术,以因应气候变迁带来的环境议题。台达运营网点遍布全球,在五大洲近200个销售网点、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多年来,台达投入事业运营、科技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就荣获多项国际荣耀与肯定。自2011年起,台达连续14年入选道琼斯Best-in-Class世界指数 (Dow Jones Best-in Class World Index, 原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之"世界指数"),亦4度荣获CDP (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年度评比气候变迁与水安全双"A"领导评级,并连续8年获评供应链参与领导者。

台达的详细资料,请参见:www.delta-china.com.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3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安森美

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娱乐产业(如电视节目/电影制作)、业余摄影领域,甚至成为风靡一时的趣味玩具。凭借抵达复杂区域的能力,无人机的应用正逐步拓展至工业检测、物流配送、安防监控等专业场景。但你是否知道,支撑无人机运行的核心组件是视觉系统?在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之前,我们将先理清无人机的定义、梳理其多元应用场景,并解析其快速普及的背后逻辑。最后,我们将探讨安森美(onsemi)如何凭借技术革新,推动无人机的视觉系统升级。

类型和应用

无人机属于无人驾驶飞行器(UAV),亦称为无人航空系统(UAS),少数情况下也被称作远程驾驶航空器(RPA)。它们无需载人驾驶,可通过多种系统实现自主导航运行。

无人机分为三种类型:固定翼无人机、单旋翼/多旋翼无人机和混合旋翼无人机。每类机型的用途各不相同,与各自的预期应用场景高度契合。

固定翼无人机通常用于重型载荷运输及长航时飞行任务,部署场景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任务、作战行动、巡飞弹药部署、地图测绘及科研活动等。

单旋翼/多旋翼无人机应用最为广泛,工业应用场景涵盖常规仓储、设备巡检乃至物流配送等领域。由于这类机型适用的场景多样,因此需要高度优化的机电方案来满足不同需求。

混合旋翼无人机融合了上述两类机型的优势,具备垂直起降(VTOL)能力,因而应用场景更为灵活,尤其适用于空间受限的区域。所以不难理解,大多数物流配送无人机都会选用这种类型。

无人机运动与导航系统

无人机搭载了多种用于运动和导航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统称为惯性测量单元,即IMU)、气压计等。它们运用各种算法与技术,如光流(借助深度传感器)、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和视觉里程计。尽管这些传感器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往往难以在合理的成本和最优尺寸范围内达到所需的精确度与准确度。这一问题在长航时飞行中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需要使用昂贵的电池,或因电池充放电循环限制而缩短飞行时长。

无人机视觉系统

图像传感器对上述传感器形成功能补充,带来显著的性能增强,使无人机成为高准确度、高精确度的设备。视觉系统主要包含两类组件:云台(通常也称为有效载荷)和视觉导航系统(VNS)

云台*– 提供第一人称视角(FPV); 通常集成多种图像传感器,覆盖宽电磁波谱范围(特殊情况下包含紫外线传感器,常规CMOS图像传感器覆盖300nm - 1000nm 波段,短波红外(SWIR)传感器延伸至2000nm,而中波红外(MWIR)和长波红外(LWIR)传感器则覆盖2000nm以上波段)。

视觉导航系统(VNS)– 用于提供导航指引、目标识别及避障功能; 通常由低成本低分辨率图像传感器构成,结合 IMU与其他传感器数据,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构建完整的自主导航方案。

视觉系统的重要性

正如前文中的用途和应用所述,无人机可在室内外环境中作业。这些场景往往充满挑战,不仅存在大范围的光照变化,还会在粉尘、雾气、烟雾及漆黑环境中面临能见度限制。无人机系统需要借助大量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利用前文所述技术提供的数据,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让这一高度优化的设备实现低功耗运行,并达成长距离或长航时作业的目标。

输入到这些算法中的数据必须具备高保真度和丰富细节,但在某些使用场景中,只需提供必要信息即可,以便实现高效处理。AI/ML的训练时间需要缩短,推理过程则需快速且具备高准确度与精确度。无论无人机在何种环境下运行,都需要保证图像质量以满足上述要求。

仅能捕捉场景并提交信息以供处理的传感器,远不足以支撑这些设备的高质量运行,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会使部署目的落空。理想的传感器应具备以下能力:实现小型化的同时保留所关注区域的完整细节;具备宽动态范围以应对同一帧画面中的明暗光线;最大程度减少或消除图像中的寄生效应;解决粉尘、雾气、烟雾导致的视野问题;借助高深度分辨率就来辅助图像处理。这样的传感器将为无人机成为高度优化的设备带来巨大助益。

这些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图像重建、分析及决策加速过程中所需的资源规模,包括处理核心、图形处理器(GPU)、片上或片外存储器、总线架构及电源管理。这也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物料清单(BOM)成本,尤其是考虑到如今的无人机已能轻松搭载10个以上的图像传感器。此外,在相同的资源配置下,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复杂的决策辅助算法将得以实现,从而让无人机在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安森美是感知领域的技术领导者,不仅为视觉系统方案带来重大创新,还提供了全面的图像传感器系列,以满足云台和VNS的需求。Hyperlux LPHyperlux LHHyperlux SGHyperlux ID SWIR等产品系列融合了大量技术和特性,能够充分满足无人机视觉系统的需求。如今,无人机制造商可从安森美一站式获取所需的各种视觉传感器,并符合NDAA要求。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3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CoreWeave将部署 NVIDIA Spectrum-XGS 以太网跨区域扩展技术

1.png

NVIDIA 今日宣布推出 NVIDIA® Spectrum-XGS 以太网。这项跨区域扩展(scale-across)技术可将多个分布式数据中心组合成一个十亿瓦级 AI 超级工厂。

随着 AI 需求的激增,单个设施内的数据中心功率和容量已达到极限。为了实现数据中心的扩展,必须打破建筑物的限制,而现有的商用以太网网络基础设施因高延迟、高抖动及性能的不可预测而无法满足需求。

Spectrum-XGS 以太网是 NVIDIA Spectrum-X™  以太网平台新增的一项突破性产品,它通过引入跨区域扩展(scale-across)基础设施打破了上述限制。跨区域扩展(scale-across)成为了继纵向扩展(scale-up)和横向扩展(scale-out)之后的 AI 计算“第三大支柱”,能够将 Spectrum-X 以太网的极致性能和规模扩展至多个分布式数据中心,将它们组成具有十亿瓦级的智能巨型 AI 超级工厂。

NVIDI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AI 工业革命已经到来,而巨型 AI 工厂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继纵向扩展(scale-up)和横向扩展(scale-out)技术后,我们又通过推出NVIDIA Spectrum-XGS以太网提供跨区域扩展(scale-across)技术,将不同城市、国家乃至大洲的数据中心组合成庞大的十亿瓦级的 AI 超级工厂。”

Spectrum-XGS 以太网完全集成于 Spectrum-X 平台,通过算法实现了网络和数据中心设施间距离动态适配。

凭借先进的、自动调节的远距离拥塞控制、精准延迟管理及端到端遥测技术,Spectrum-XGS 以太网将 NVIDIA 集合通信库性能提升了近一倍,加速了多 GPU 和多节点的通信性能,实现了可预测异地 AI 集群的性能。这样就可以将多个数据中心组合成一个统一的 AI 超级工厂运行,全面优化了长距离连接性能。

领先的超大规模云提供商已开始部署这种新基础设施,其中包括CoreWeave。该公司将成为首批使用Spectrum-XGS以太网连接它的数据中心的企业。

CoreWeav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Peter Salanki表示:“CoreWeave 的使命是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性能卓越的 AI 基础设施。通过NVIDIA Spectrum-XGS,我们可将多个数据中心组合成一台统一的超级计算机,为客户提供十亿瓦级 AI 系统,这将推动各个行业的突破。”

Spectrum-X 以太网网络平台为多租户、超大规模 AI 工厂(包括全球最大的AI 超级计算机)提供的带宽密度较传统以太网高出 1.6 倍。该平台由 NVIDIA Spectrum-X 交换机和 NVIDIA ConnectX-8® SuperNIC 组成,帮助构建未来 AI 平台的企业实现无缝扩展、超低延迟和空前性能。

今日的发布是 NVIDIA 一系列网络创新技术发布的延续,如NVIDIA Spectrum-X NVIDIA Quantum-X CPO 网络交换机等,这些技术一起能够将位于不同地点的数百万颗 GPU 组合成 AI 工厂,同时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供货情况

NVIDIA Spectrum-XGS 以太网现是 NVIDIA Spectrum-X 以太网平台的一部分,现已可以供货。

如要了解更多关于 Spectrum-XGS 以太网的信息,请访问 Hot Chips

关于NVIDIA
NVIDIA(NASDAQ:NVDA)是加速计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2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png

引言

为实现100A级二极管续流能力而采用多管并联,是否正让您的设计陷入均流调试、布局复杂和可靠性担忧的困境?爱仕特科技量产推出的 ASC100D1200DT2(1200V/100A SiC肖特基二极管),以单管实现百安通流,直击多管并联核心痛点,助力工程师打造更简洁、更稳健的高功率系统。

2.png

▲爱仕特ASC100D1200DT2介绍

3.png

▲爱仕特ASC100D1200DT2关键参数

01 核心价值:单管解决方案的直接优势

直接替代,消除并联风险

 • 国内首批量产1200V/100A TO247-2封装碳化硅二极管。

 • 一颗直接替代3-4颗较低电流SiC Diode或Si FRD的并联方案,从根源上杜绝了动态与静态均流难题,彻底消除因电流不均导致的局部过热和失效风险。

显著简化设计与采购

 • PCB布局极大简化:节省宝贵的板卡面积,减少驱动回路和均流电阻等外围元件,降低布线复杂度。

 • 供应链管理更高效:BOM器件数量减少,采购、备料和生产贴装流程得以简化。

优异的散热与通流能力

 • TO247-2封装为单芯大电流优化设计,提供优良的散热路径。

 • 结温耐受175℃,高结温下仍能保证出色的电流输出能力,提升系统整体鲁棒性和过载潜力。

02 设计收益:告别并联时代的困扰

对比多管并联方案的核心优势

4.png

▲爱仕特ASC100D1200DT2解决方案

碳化硅材料带来的性能提升

 • 零反向恢复损耗 (Qrr≈0):彻底消除开关损耗尖峰,提升系统效率(尤其在高频应用中),并减小开关应力。

 • 高温特性优异:支持更高环境温度运行,有助于减小散热器尺寸或提升输出功率。

03 应用场景:为系统可靠性奠基

5.png

▲爱仕特ASC100D1200DT2核心价值

04 结语:专注器件本身的价值,赋能系统设计

ASC100D1200DT2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身的高电流密度特性,它为系统设计工程师提供了更优的基础选项:

提升可靠性

 • 通过“减法”消除多管并联这一重大风险点。

简化设计

 • 让工程师专注于拓扑和创新,而非繁琐的并联调试。

释放潜力

 • 凭借碳化硅的固有优势,为系统的高效、高频、高温运行奠定基础。

它代表了从“如何实现大电流”到“如何更好地利用大电流”的设计思维转变。

来源:深圳爱仕特科技有限公司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2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首款Qi2 25W认证产品线提供更快速、智能的无线充电体验,专为下一代设备设计

拥有40余年历史的领先消费电子品牌Belkin今日宣布推出三款全新Qi2 25W认证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展其屡获殊荣的移动电源产品组合。这些新产品发挥最新Qi2标准的优势,支持高达25W的无线充电功率,并提升了充电效率、散热管理及跨设备兼容性。

1.jpg

Belkin UltraCharge 25W系列

2.jpg

Belkin UltraCharge三合一充电器

3.jpg

Belkin UltraCharge二合一充电器

4.jpg

Belkin UltraCharge Pro三合一充电底座

此次公告发布前,Belkin已有多款产品成功通过Qi2 25W协议认证,为打造高性能、面向未来的配件奠定基础,以满足消费者和设备不断演变的需求。

所有三款UltraCharge产品均秉承Belkin对安全、性能和设计的一贯专注,经精心研发而成。UltraCharge系列支持最高25W无线充电,充电速度最多比标准Qi充电器快5倍1。每款产品均搭载Belkin专有的全新ChillBoost™冷却技术,可主动调节设备温度,确保安全高速充电。它们还通过了Belkin严格的SmartProtect测试,包括全面的质量控制流程,以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UltraCharge系列采用85%再生塑料制造,包装100%不含塑料,这与Belkin持续减少浪费、更负责任地生产产品的努力相契合。

全球首个Qi2 25W认证系列

UltraCharge Pro三合一磁吸充电底座

作为UltraCharge系列中速度最快、最先进的产品,UltraCharge Pro专为重视性能与精致感的用户设计。无论是放置在床头柜、书桌还是台面上,UltraCharge Pro都能提升空间格调,同时为设备充电、提供保护并随时待命。

核心功能:

  • 仅需25分钟即可将iPhone从0%充电至50%2,30分钟内将Apple Watch从0%充电至80%3

  • 可同时为三款设备充电:iPhone、Apple Watch和AirPods

  • 支持纵向或横向最高70°的可调节视角

  • 配重底座采用磁吸式卡扣设计,可实现单手轻松放置

  • 采用优质材料,包括镀铬饰面和软触感硅胶底座

  • 包含45W USB-C电源适配器和5英尺/1.5米USB-C对USB-C线缆

UltraCharge三合一折叠磁吸充电器

UltraCharge三合一折叠磁吸充电器专为便携性设计,采用可折叠、轻量化的外形,非常适合旅行,可同时为三款设备充电。它集性能、灵活性和易用性于一体,是忙碌的专业人士、经常旅行的人士以及注重设计、依赖简洁日常科技配置的用户的理想之选。

核心功能:

  • 仅需29分钟即可将iPhone从0%充电至50%4

  • 可折叠、轻量化设计,便于旅行携带

  • 可同时为三款设备供电:iPhone、Apple Watch和AirPods

  • 支持纵向或横向可调节视角

  • 包含45W USB-C电源适配器和5英尺/1.5米USB-C对USB-C线缆

UltraCharge二合一折叠磁吸充电器

UltraCharge二合一折叠磁吸充电器可提供超快速无线充电,并额外配备一个USB-C端口,可选择为智能手表等第三台设备充电。它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最大充电速度又不希望设备笨重的用户。从家庭设置到随身行李,这款充电器专为移动生活而设计。

核心功能:

  • 可同时为两台设备进行无线充电,额外的USB-C端口可为第三台设备充电(5W)

  • 专为旅行设计的可折叠、轻量化外形

  • 兼容Apple和Android设备

  • 可从充电板转换为支架,视角可调节

  • 包含45W USB-C电源适配器和5英尺/1.5米USB-C对USB-C线缆

解锁Qi2 25W:为何重要

Qi2 25W是无线充电联盟开发的Qi无线充电标准的最新演进版本。它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最高25W)、更高的能源效率,以及在更广泛的设备和品牌间更好的兼容性。这一新一代标准为无线配件的新时代铺平了道路,这些配件无需线缆即可提供更高功率。Belkin的全新Qi2 25W认证产品旨在满足这些需求,为支持更快无线充电的最新智能手机提供面向未来的性能。

产品供应

  • UltraCharge Pro三合一充电底座现已在belkin.comamazon.com、AT&T及全球部分零售商处接受订购,厂商建议零售价为129.99美元。

  • UltraCharge三合一充电器现已在belkin.comamazon.com、AT&T及全球部分零售商处接受订购,厂商建议零售价为99.99美元。

  • UltraCharge二合一充电器现已在belkin.comamazon.com及全球部分零售商处接受订购,厂商建议零售价为59.99美元。

媒体资料袋可在此处获取。

1 基于内部测试,与5W Qi充电器相比,充电功率高达25W。实际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2 基于内部测试。Belkin Qi2 25W无线技术可在25分钟内将运行iOS 26或更高版本系统的iPhone 16从0%充电至50%。充电时间因环境因素而异;实际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3 基于内部测试。实际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4 基于内部测试。实际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关于Belkin

Belkin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配件领先供应商,在过去40年中生产出屡获殊荣的电源、保护、生产率、连接和音频产品。Belkin在南加州设计和制造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该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关注研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关注所服务的用户。Belkin于1983年在南加州的一个车库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性科技公司。我们的灵感永远汲取自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以及人与技术之间的联系。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822191474/zh-CN/

围观 3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2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能够为人工智能算力、智能感测和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精确、高效的热管理

先进热管理领域的全球头部厂商塔克热系统(Tark Thermal Solutions)(前身为莱尔德热系统,Laird Thermal Systems)将于910 - 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中国光博会,CIOE 2025)上推出下一代主动制冷技术,欢迎参观位于12号展厅12A69号的塔克热系统展位,并与塔克热系统专家深入交流。

随着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增大和边缘设备体积变小,光学、感测和激光组件的散热已成为最关键的工程挑战之一,塔克热系统的新型制冷解决方案旨在为人工智能集群(AI cluster)中的高速光模块、高性能成像传感器、工业激光器、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等要求严苛的应用提供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更高的能源效率和可靠性。

塔克热系统在12A69展位展出的下一代创新技术可应用在下述领域:

  • AI集群和光收发器:OptoTECTM MBX系列微型热电制冷器,可用于高密度算力中EML和相干激光器的温度稳定。

  • 先进成像和感测:OptoTECTM MSX系列微型多级热电制冷器,可用于深度制冷高性能图像传感器。

  • 高温工作环境(高达150):用于自动驾驶系统、机器视觉和数字光处理器的Hi-Temp ETX系列热电制冷器。

  • 医用激光制冷:SuperCool X热电组件,可用于紧凑、高功率制冷。

  • 精密实验室成像:Nextreme NRC400紧凑型热电循环冷水机,应用于带摄像头的感测系统。

塔克热系统亚洲销售总监Robby Fang表示:如今的光电设备将更高的功率集成到更小的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管理挑战。我们最新的热电制冷器(cooler)、制冷组件和高功率冷水机(chiller)具有更低功耗和良好的工作稳定性,能够帮助客户突破人工智能搜索、学习和感测系统的极限。

欢迎参观位于第12展厅12A69的塔克热系统展位,与我们的专家深入讨论您的制冷需求,并亲身体验我们最新技术的现场演示。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tark-solutions.com/cn

关于塔克热系统

塔克热系统(Tark Thermal Solutions)为全球医疗、工业、运输、电信和数据中心市场的严苛应用设计、开发和制造主动式热管理解决方案。从热电制冷器和组件到温度控制器、特种泵和液体制冷系统,我们是能够生产业内最多样化产品组合的厂商之一。凭借独特而先进的热管理专业技能,我们的工程师团队能够使用高级散热建模和管理技术来解决复杂的热管理和温度控制问题。通过提供广泛的设计、样品制作和内部测试能力,我们能够在整个产品开发生命周期内与客户密切合作,降低各种风险,并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我们的全球设计、制造和支持资源可帮助客户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正常运行时间、产品性能和质量。塔克热系统是标准或客制化热管理解决方案的更佳选择。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 (1).png

格科GalaxyCore正式推出高性能5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GC5605。该产品专为AI PC应用打造,具备高分辨率、高动态、超低功耗三大特性,助力AI PC提升视频会议、高清拍摄等应用场景的影像质量;实现智能唤醒、手势控制等更智能的人机交互。

2.png

GC5606规格参数

GC5605搭载GalaxyCell®2.0工艺平台的1.116μm像素,针对多种拍摄环境,尤其是暗光场景,显著增强成像细节并有效降低像素暗电流,使信噪比优于业内同规格产品;搭配2888x1808高解析力,即便在低照环境下,依然能呈现丰富的画面细节。GC5605支持DAG单帧高动态与Staggered HDR两种高动态模式,即使面对逆光、强光等复杂光线环境,仍能输出明暗细节丰富的画面,满足AI PC对影像清晰度与稳定性的严苛要求。

GC5605支持Always On常开低功耗模式,实现Human Presence Detection人员在位感知功能时,功耗可低至2mW。这一模式广泛应用于智慧唤醒、自动锁屏节能控制场景,提升设备智能体验、响应速度与续航水平。

借助紧凑的1/4.7英寸光学尺寸设计,GC5605更易于集成进窄边框型笔记本。原生16:10画幅亦适配主流屏幕显示。

据预测,到2027年AI PC的全球出货量将突破1.67亿台,占整体PC市场的近六成。GC5605兼具高性能、低功耗与小型化,将助力终端厂商加速产品迭代与体验升级。该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出货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Richard Anslow,高级经理

Danail Baylov,资深工程师

摘要

提升工业系统智能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将边缘和云端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配备模拟和数字器件的传感器。鉴于AI方法的多样性,传感器设计人员需要考虑若干相互冲突的要求,包括决策延迟、网络使用、功耗/电池寿命以及适合机器的AI模型。本系列文章重点介绍智能AI无线电机监测传感器的设计,并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边缘AI如何延长传感器电池的寿命?系统的洞察和决策能力有哪些提升?本文介绍的传感器利用边缘AI算法检测异常电机行为,进而触发机器诊断和维护,最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电机健康状况监测

对机器人和旋转机器(例如涡轮机、风扇、泵和电机)实施的状态监控(CbM)会记录与机器的健康和性能相关的实时数据,以便针对性地实施预测维护和优化控制。在机器生命周期的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测维护,可以减少生产停机的风险,从而提高可靠性、显著节约成本和提高工厂的生产率。要对工业机器实施基于状态的监控,可以利用一系列传感器数据,如电气测量、振动、温度、油品质量、声学、磁和流程测量(如流量和压力)。但是,振动测量是目前常见的方法,它可以非常可靠地指出不平衡和轴承故障等机械问题。本文将介绍Voyager4评估套件(EV-CBM-VOYAGER4-1Z),这是一款稳健的低功耗无线振动监控平台,它让设计人员能够将无线解决方案快速部署到机器或测试设置中。Voyager4传感器利用边缘人工智能(AI)算法检测异常电机行为,进而触发机器诊断和维护,最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本文是介绍Voyager4传感器的三部分系列文章的第1部分。该传感器可作为参考范例,帮助开发人员加速智能系统的设计工作,以及理解设计过程中需要权衡的各种因素。

本系列文章的第1部分将介绍Voyager4无线状态监控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架构的关键元素、硬件设计、功耗分析和机械集成。

本系列文章的第2部分将重点讨论软件架构和AI算法,并说明在Voyager4上开发和部署AI模型的完整系统级方法。

本系列文章的第3部分将讨论AI算法的实际实现,以及Voyager4可以检测的各种故障,例如不平衡、未对准和轴承缺陷。

无线振动传感器的典型工作模式

目前市售的无线工业传感器通常以非常低的占空比运行。用户设置传感器的休眠时长,定期传感器唤醒并测量温度和振动,然后通过无线电将数据传回用户的数据服务器。市售传感器通常声称电池寿命为5年,此寿命基于每24小时捕获一次数据,或每24小时捕获多次数据而预测的。参见图1

1.jpg

1.工业无线传感器的典型操作

大多数情况下,传感器90%以上的时间处于休眠模式。Voyager4传感器也以类似方式运行,但会利用边缘AI异常检测(采用MAX78000 AI微控制器)来限制无线电的使用。当传感器唤醒并测量数据时,只有微控制器检测到数据中存在异常时,才会将数据传回用户。借助边缘AI,电池寿命可延长至少50%(参见硬件系统和功耗分析部分)。

Voyager4传感器系统工作原理

Voyager4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ADXL382 三轴8 kHz数字微机电系统(MEMS)用于采集振动数据。首先,原始振动数据沿着路径A到达MAX32666 低功耗蓝牙®(BLE)处理器。数据可以通过无线BLEUSB发送给用户。借助MAX78000工具,这些原始振动数据用于训练边缘AI算法。

2.jpg

2.Voyager4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利用MAX78000工具将AI模型合成为C代码。边缘AI算法通过BLE无线(OTA)更新发送到Voyager4传感器,并利用搭载边缘AI硬件加速器的MAX78000处理器存储在内存中。在Voyager4初始训练阶段之后,ADXL382 MEMS数据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路径BMAX78000边缘AI算法将根据采集到的振动数据,预测机器运行是否正常。如果振动数据正常,则无需使用MAX32666的无线电功能。Voyager4传感器按照图2所示的路径D进行操作,MEMS返回休眠模式。但是,如果算法预测振动数据存在异常,则操作按照路径C进行,并通过BLE向用户发送振动异常警报。本系列文章的第2部分将详细解释该边缘AI的实现细节。

硬件系统和功耗分析

3概要显示了Voyager4硬件系统。ADXL382是一款低噪声密度、低功耗、3MEMS加速度计,具有可选测量范围。该器件支持±15 g±30 g±60 g范围以及8 kHz的宽测量带宽。ADG1634 单刀双掷(SPDT) CMOS开关用于将MEMS原始振动数据传输至MAX32666的无线BLEMAX78000 AI微控制器。BLE微控制器用于控制SPDT开关。其他几个外设连接到MAX32666,包括用于监测电池电流的MAX17262 电量计以及超低功耗ADXL367 MEMS加速度计。ADXL367用于在高振动冲击事件中将无线BLE从深度睡眠模式唤醒。在运动激活的唤醒模式下,它仅消耗180 nA电流。BLE微控制器可利用FTDI FT234XD-R通过BLEUSBADXL382 MEMS的原始数据传输到主机。

3.jpg

3.Voyager4硬件系统

Voyager4传感器采用MAX20335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如图3和图4所示。该PMIC具有两个超低静态电流降压型稳压器和三个超低静态电流低压差(LDO)线性稳压器。每个LDO和降压型稳压器的输出电压均可单独使能和禁用,并且每个输出电压值均可通过I2C编程(默认值预配置)。BLE处理器用于针对Voyager4的不同工作模式,使能或禁用各个PMIC电源输出。

4.jpg

4.MAX20335 PMIC

1详细列出了Voyager4传感器的不同工作模式。

1.Voyager4传感器工作模式和相应的MAX20335 PMIC

电源配置

Voyager4模式

LDO1
    OUT

LDO2
      OUT

LDO3
    OUT

B1OUT
  B2OUT

深度睡眠

1

0

0

0

训练

1

0

1

0

正常/AI

1

0

1

1

外设

1

1

1

1

1 = MAX20335输出开启,0 = 输出关闭

2详细列出了MAX32666MAX78000处于激活模式或停用模式下,各项特性的激活情况。例如,对于训练模式,BLE微控制器必须首先在BLE网络中广播其存在,然后与网络服务器建立BLE连接。Voyager4随后通过BLE网络传输ADXL382 MEMS原始数据,以在用户的PC上训练AI算法。

2.Voyager4 BLEAI和深度睡眠模式

Voyager4模式

BLE广播

BLE连接

BLE数据流

AI推理

深度睡眠

深度睡眠

0

0

0

0

1

训练

1

1

1

0

1

正常/AI

0

0

0

1

1

外设

0

0

0

0

1

1 = 特性激活,0 = 特性停用

然后,Voyager4传感器返回深度睡眠模式。在正常(AI)模式下,无线BLE的广播、连接和流传输特性默认禁用。每隔一定周期,MAX78000就会唤醒并运行AI推理。如果未检测到异常,则Voyager4返回深度睡眠模式。

Voyager4评估套件的平均功耗是根据其在深度睡眠、训练和正常/AI模式下的事件间隔时间来衡量的。图5显示了平均功耗的汇总情况。

Voyager4评估套件(EV-CBM-VOYAGER4-1Z)包含了多个方便客户评估的元器件(LED、上拉电阻)。这些元器件由LDO1OUT电源轨供电,功耗为0.3 mW(深度睡眠模式),如图5所示。

当评估套件在训练模式下运行时,如果BLE处于活动状态,每小时广播、连接和传输数据一次,功耗超过0.65 mW。如果Voyager4传感器在AI模式下运行,即使传感器每小时激活一次,功耗也只接近0.3 mW

5显示,当传感器无需传输原始BLE数据时,其功耗降低多达50%

在大约0.3 mW的功耗下,一颗1500 mAh电池(例如TinyCircuits的可充电ASR00073)可工作长达两年;如果使用两颗标准AA2.6 Ah LS14500 Saft电池,则可工作7年以上。SaftLS 14500电池具有低基极电流和周期性脉冲特性,非常适合长期应用(通常520年以上)。

5.jpg

5.平均功耗与事件间隔时间的关系

Voyager4传感器机械设计

Voyager4传感器直径为46 mm,最小高度为77 mm。底座上有一个M6螺纹孔,可通过螺柱或粘合剂将其安装到电机外壳上。图6为机械组件的分解图,它包含铝制底座和壁壳,并采用ABS塑料盖以减轻BLE数据传输的天线屏蔽效应。BLE和边缘AI微控制器的PCB垂直安装,电池固定在支架上。MEMS传感器和电源的PCB置于底座上,靠近被监测的振动源。

6.jpg

6.Voyager4传感器外壳,机械组件。

机械模态分析

MEMS加速度计设计一个结构良好的机械外壳,确保从被测对象中提取高质量的CbM振动数据。理解模态分析是设计出良好机械外壳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模态分析,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模态分析用于了解结构的振动特性。它可以提供设计的固有频率和正常模式(相对变形而言)。使用模态分析时,关键问题是要避免谐振,此时结构设计的固有频率与施加的振动负载的固有频率非常接近。对于振动传感器,外壳的固有频率必须大于由MEMS传感器测量的所施加振动负载的固有频率。Voyager4XYZ轴上的3 dB带宽为8 kHz。在低于8 kHz的频率下,传感器外壳不应产生明显的谐振。

固有频率和振型

ANSYS和其他仿真工具提供了模态分析插件,有助于设计人员探索几何形状、材料选择和机械组件对传感器外壳频率响应的影响。传感器外壳的质量、刚度和固有频率之间相互关联。

方程1为质量矩阵[M]、刚度矩阵[K]、角频率ωi和振型{i}的关系式,用于诸如ANSYSFEM程序进行计算。ωi除以,可以计算得出固有频率fi,振型{i}提供特定固有频率下材料的相对变形模式。

7.jpg

对于单自由度系统,频率可以用方程2来简单表示。

8.jpg

方程2提供了一种简单、直观的设计评估方法。如果降低传感器外壳的高度,使得刚度增大、质量减小,从而提高固有频率。此外,如果增加外壳的高度,刚度减小、质量增大,固有频率随之降低。大多数设计都具有多个自由度。有些设计具有数百个自由度。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快速得出方程2的计算结果,如果采用手动计算则非常耗费时间。

使用仿真工具及方程12,并仔细选择材料,可确保实现频率响应的设计目标。更多信息请参阅如何利用模态分析设计出色的振动传感器外壳一文,其中全面概述了模态分析。

模式参与因子

模式参与因子(MPF)用于确定哪些模式和固有频率对于设计更重要。方程3是振型{i}、质量矩阵[M]和激励方向矢量D的关系式,用于求解MPF。参与因子的平方即是有效质量。

9.jpg

MPF和有效质量测量每种模式下在每个方向移动的质量数。一个方向上的值较高意味着在该方向上,模式将被力(例如振动)激励。

为了完成模态分析解析,您需要了解结构上的所有点都按会相同频率(全局变量)振动,但每个点的振动幅度(或振型)是不同的。例如,18 kHz频率对机械外壳顶部的影响比底部大。

Voyager4模态仿真和实验室测试

Voyager4传感器组件的仿真采用了以下材料:外壳底部和中间部分使用3003铝合金,盖子使用ABS-PC塑料。

模态分析仿真结果如表3所示,在目标频率范围内共获得了14个模式结果。XYZ方向的MPF以表格显示。最强的模式以蓝色高亮显示。仿真结果用于检查这些相对较强模式的变形位置。

3.模态分析仿真结果

质量参与(归一化)

模式编号

频率(Hz)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1

3546.60

0.19095

2.67E-05

0.003805

2

3550.40

0.0036033

3.34E-05

0.19221

3

3895.80

1.09E-05

0.043253

3.70E-05

4

5486.10

0.00030529

3.70E-07

5.50E-05

5

5509.80

9.22E-05

3.56E-06

0.00033943

6

7183.10

0.019295

6.04E-07

0.022231

7

7247.70

0.058405

0.00011845

0.11528

8

7299.80

0.084243

3.27E-07

0.034089

9

7936.30

0.064918

1.70E-05

0.02292

10

7950.10

0.03031

3.29E-06

0.06365

11

10344

2.07E-05

4.03E-05

1.42E-05

12

10423

9.02E-06

0.00037979

1.69E-05

13

10973

3.00E-06

6.27E-06

3.14E-06

14

11033

1.66E-08

0.0014244

1.89E-07

模式12类似,会影响ABS-PC盖子,如图7所示。

10.jpg

7.模式1,盖子变形,远离刚性传感器底座。

基于模式1的位置远离底座传感器PCB,这个小谐振不会影响ADXL382 MEMS的性能。

3着重强调的模式7发生在Z(垂直)轴上大约7.25 kHz频率处。图8显示其对外壳的垂直壁有一些明显的影响。然而,底座并未受到模式7的强烈影响。

11.jpg

8.模式7,频率为7.25 kHz,对外壳铝壁有明显的影响。

该模态仿真表明,没有任何模式会对位于外壳底座上的ADXL382传感器PCB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8 kHz3 dB带宽内不会出现显著的机械谐振。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我们将Voyager4传感器放置在模态振动器上,输入振动为恒定的0.25峰值(g),频率扫描范围为0 kHz8 kHz。在最高8 kHz的频率范围内,Voyager4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在±1.5 dB以内,如图9所示。

12.jpg

9.Voyager4传感器频率响应

结语

搭载嵌入式AI硬件加速器的微控制器可以提升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决策能力,并延长其电池寿命。借助边缘AI,电池寿命可延长至少50%。对振动传感器外壳进行模态分析能够加速传感器的开发周期,并确保从被测对象中获取高质量的振动数据。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4财年收入超过9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4万人。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作者简介

Richard Anslow ADI公司工业自动化事业部的高级经理,从事软件系统设计工程工作。其专业领域是状态监控、电机控制和工业通信设计。他拥有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最近,他完成了美国普渡大学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研究生课程。

Danail Baylov ADI公司利默里克分公司工业自动化事业部的一名资深系统工程师,从事系统设计和实现以及软件开发工作。他拥有索非亚技术大学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其专业领域是工业有线/无线通信、工业以太网和通信协议。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1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