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先进的自动测试设备供应商泰瑞达NASDAQ:TER)宣布,受邀出席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年会(简称ICCAD)。ICCAD是中国半导体界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年度盛会之一,旨在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营建一个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促进整个产业共荣、共进、共同发展。

1.jpg

ICCAD 1227日举办的先进封装与测试论坛上,泰瑞达中国产品专家于波先生发表了题为《紧跟“芯”浪潮之挑战,引领测试行业先锋》的演讲,以行业领头羊视角向与会嘉宾解读当下半导体行业的动向以及投资方向,并借由汽车电子这一细分领域,解析了在新兴领域测试市场的增长点及挑战,阐述了泰瑞达是如何通过全方位的测试解决方案,积极应对挑战,创造长期价值的。

ACES四大汽车电子领域,长期驱动半导体行业增长

近年来,以Autonomous Driving(自动化)、Connectivity(互联化)、Electrification(电气化)和Services(服务化)为代表的“ACES”四大趋势,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整体格局,驱动着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增长。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已经拉开序幕,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主要发生的变化为油驱变电驱、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以及自动驾驶需要的硬件(传感器、 AI 芯片算力、存储)等的增加。由于车载芯片在安全性等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相比消费电子进入门槛更高,验证周期较长,进入Tier1或车厂需要进行严苛的认证工作。行业规范及整车厂不单对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性能以及安全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催生了更高产出和更高质量的测试需求,这对于行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对此,于波先生指出“在未来5-10年内,汽车电子市场的持续增长,将会为半导体工业不断带来全新挑战”。

于半导体测试而言,以汽车电子为主导的“芯”格局所蕴含的挑战为测试企业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包括:面市时间窗口、测试成本及测试质量以及投资方向。首先,汽车领域的加速增长与消费类产品疲软会创造出更多的同行竞争压力;其次,随着汽车“ACES”竞赛不断加剧,芯片的复杂程度持续攀升,这对逻辑测试复杂度、测试覆盖率和质量以及测试机资源都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车规级行业标准要求测试方案具有最佳稳定性和一致性;最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三电系统作为支撑,包括电源、电驱、电控系统,因此企业除了投身汽车电子研发外,还需要关注整车控制和辅助系统的相关芯片的投资。

在汽车电子长期增长的过程中,测试是贯穿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泰瑞达作为自动测试设备行业(ATE)的关键领导者,针对市场进行了多元化布局。公司旗下的J750UltraFLEXEAGLE等产品可以帮助伙伴降低工程成本,提升系统鲁棒性,同时用更少的测试单元提供更高产出,并加大良率把控,为客户提供质量保障和成本有优势。

增效降本的UltraFLEXplus,为测试行业树立新标准

聚焦SoC特别是自动驾驶时代下的多重测试挑战与需求,泰瑞达基于业界广泛使用的IG-XLTM软件平台上推出了UltraFLEX家族的新一代产品UltraFLEXplus。除了先进的产品,泰瑞达和大量第三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生态,方便软件协同,管理大规模量产数据。

UltraFLEXplus平台面向未来,能够满足半导体芯片的所有关键测试指标和量产需求,并突破了以往板卡通道密度和功率的限制,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并行测试能力。此外,统一的测试软件平台IG-XL,客户可以复用现有的代码库和IP库,具有经验的IG-XL的工程师也快速上手,从而大大简化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在帮助产品快速面市的过程中也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在配置方面,UltraFLEXplus 12288个数字通道,匹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需求,为测试环节带来更高经济性和测试效率。在演讲中于波先生表示“经测试反馈,采用新一代高性能高密度仪表的UltraFLEXplus,能够提升50%+的高效测试单位产出并降低20%+工程成本或者开发周期”。得益于UltraFLEXplus的强劲性能,UltraFLEXplus已经在全球拥有广泛装机量,并建立了移动终端、先进计算以及车载领域的数十个客户。

在突破性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业内希望半导体测试设备的测试时间、测试精度、响应速度、应用程序定制化、平台可延展性以及测试数据管理等方面都能达到更高的水准。泰瑞达作为半导体测试领域的专家,旗下测试方案在先进制程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仅可以满足复杂芯片的测试需求,还能有效缩短测试成本。在演讲的最后,于波先生对泰瑞达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表示“通过遍布全球的销售网,公司已在中国及全球量产交付众多交钥匙测试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将利用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持续帮助企业实现高量产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并扩大投资回报率,为产业高品质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泰瑞达:

泰瑞达NASDAQ:TER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诸如智能设备,救生医疗设备和数据存储系统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其对于半导体、电子系统、无线设备等先进测试解决方案,可以确保产品按照设计标准运行。泰瑞达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包括协作的移动机器人,能够帮助各种规模的制造商提高产能并且降低成本。2021年泰瑞达的营收达37亿美元。如今,泰瑞达在全球拥有约6300名员工。更多信息,请访问teradyne.com官网。Teradyne®Teradyne, Inc.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注册的商标。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人工智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元智宣布,正式推出开源生态社区开发板「爱芯派™」AXera-Pi™,并亮相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22年会(ICCAD 2022)。此次推出的「爱芯派™」核心板搭载爱芯元智AX620A芯片,拥有优异画质处理能力,可为广大开发者提供方便易用的硬件开发平台、助力AI在端侧边缘侧场景的快速落地应用。继与百度飞桨达成「硬件生态共创计划」之后,「爱芯派™」AXera-Pi™的正式上线,则标志着爱芯元智的开源生态建设迎来进一步发展落地。

1.jpg

「爱芯派™」AXera-Pi™基于爱芯元智AX620A芯片研发,这是一款高能效比、低功耗的AI SoC芯片,集成了四核Cortex A7@1Ghz CPU,14.4Tops@Int4或3.6Tops@INt8的NPU,支持4K@30fps的ISP,能实现夜景增强等优质影像效果,在智能视觉领域具有突出应用优势。为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使用,AXera-Pi™还具备丰富的算子支持,可广泛应用于物体分类、人脸检测、物体检测、3D单目车辆检测、物体分割、人体关键点识别等众多开发场景,实现更多的AI功能。

2.png

其中,作为「爱芯派™」的核心技术特色,爱芯元智自研的混合精度NPU将满足多终端侧、边缘侧场景下的算力需求。当前,面对端侧海量的数据和不断增大的算法复杂程度,NPU能在功耗约束的情况下,表现出远超传统CPU/GPU的运算效率,已成为AI芯片的重要模块。为进一步发挥NPU的能力,爱芯元智设计了混合精度NPU,基于异构多核系统和多核硬件同步机制,可在端侧边缘侧成本受限的情况下提供更多有效算力,支持更多的智能算法。由此,AXera-Pi™也将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项目开发部署,打造更优的开发体验。

3.jpg

在此次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22年会(ICCAD 2022)上,爱芯元智AI推理引擎总监唐琦也对爱芯元智的生态布局及「爱芯派™」相关特性做出了系统性介绍。他在演讲中指出AXera-Pi™的AI加速器已经良好支持了物体分类、物体检测、单目3D检测、自动驾驶场景的语义分割、健身镜场景的人行分割、行业AI算法等。

围绕「爱芯派™」这一硬件平台,爱芯元智也同步搭建起了开源生态社区。据唐琦介绍,爱芯元智配套推出了对应的开源软件项目,让广大开发者可在此分享或了解使用开发指南、模型测试等社区开放资源,提高平台使用效率,共同丰富端侧AI算法生态,实现芯片公司和客户双赢。

「爱芯派™」项目是爱芯元智深耕开源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探索,爱芯元智始终坚信,开源生态对于赋能AI加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芯元智从2022年上半年将开源社区的建设,添加到了公司的生态建设的执行计划中。「爱芯派™」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项目,目前已吸引到了众多的开源生态里面的工程师参与讨论,也收集到了终端客户对于现有产品的宝贵意见。

作为智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元智成立三年来已成功研发并量产了三代多颗端侧、边缘侧智能视觉芯片,在智慧城市、智能消费、智能交通三大领域实现商用落地。面向广阔的端侧边缘侧应用场景,爱芯元智于此前启动了开源生态建设计划,旨在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让开发者快速获取AI能力,实现端侧边缘侧AI生态的繁荣共赢。

面向纷繁复杂的应用场景,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迭代,帮助行业加速AI落地。未来,爱芯元智也将基于「爱芯派™」AXera-Pi™硬件平台不断扩充开源项目算法示例、提高社区开放性和活跃度,持续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更好地支持智能产业发展。

关于爱芯元智:

爱芯元智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5月。作为人工智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元智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

目前,爱芯元智已成功研发并量产了三代多颗端侧、边缘侧智能视觉感知芯片,所有芯片产品均具备低功耗优势及优异的图像处理能力。凭借自研核心技术——爱芯智眸®AI-ISP和混合精度NPU,爱芯芯片产品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成功落地华东、华南、华北,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制造、智能消费等领域。

围观 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ADI应用工程师Bich PhamADI应用工程师Ashwin Badri Narayanan

测量系统中的电流是监测系统状态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工具。随着科技发展,电子或电气系统在性能提升的同时,物理尺寸大大缩小,并降低了功耗和成本。每个电子设备都在监测自己的健康和状态,而这些诊断提供了管理系统所需的重要信息,甚至决定了其未来的设计升级。

系统中越来越需要测量大范围电流,从微小电流一直到几安培电流。例如,在以下情况下,确定系统中高动态范围的电流流动或消耗情况:

1、 睡眠/非活跃电流,以确定除正常运行外的总体负载性能和估算电池/电源功率。

2、 ATE/测试环境需要处理从微小/低微安培级电流到安培级电流,这就需要进行研发或生产级的测试。

3、 生产车间环境,以发现生产问题(积聚在IC下的焊剂、不必要的焊料短路或开路),以及正常的操作功能测试。

4、 工业设备监测,开启和关闭期间的功耗可显示设备的健康状况,例如,监测设备的正常电流和泄漏电流,以确定其随时间推移的磨损情况。

在高达80V的高电压电平(共模电平)应用中,由外部的简单电流检测放大器(CSA)(但为了使结构达到精度和准确性要求,集成电路的设计比较复杂)和检测电阻器组成的方案可以解决电流测量时的大多数问题。电流检测放大器目前具有出色的准确度和精度,满足实现微安级电流的要求,同时保持更好的信噪比(SNR)性能,从而提供系统设计所需的测量分辨率。

然而,为设计人员选择优化的CS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些权衡因素需要考虑:

1、 可用的电源

2、 最小可检测电流(转化为器件的最小输入失调电压(VOS))

3、 最大可检测电流(转化为最大输入检测电压(VSENSE))

4、 RSENSE上允许的功耗

由于差分电压范围由电流检测放大器的选择来设定,因此增加RSENSE值可以提高较低电流值的测量精度,但在较高的电流下功耗较高,这可能是不可接受的。另外,检测电流的范围也有所降低(IMIN : IMAX)。

降低RSENSE值更有利,因为它减少了电阻的功耗,增大了检测电流范围。降低RSENSE值可降低信噪比(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取平均输入噪声来改善信噪比)。应当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偏移会影响测量的精度。通常,会在室温下进行校准,以提高系统精度,通过增加某些系统的测试成本来消除失调电压。

此外,输入差分电压范围(VSENSE)取决于电源电压或内部/外部基准电压和增益:

1672220534032.jpg

在任何实现高电流范围的应用中,目的都是在既定的精度预算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动态范围,这一般通过以下公式来估算:

1672220513902.jpg

大多数CSA的VSENSE-RANGE通常是100mV,输入失调电压约为10μV。请注意,如果选择VSENSE_MIN作为10xVOS系数,则在未校准系统中,最多可得出30年±10%的误差。同样,如果选择100xVOS,则可以达到±1%的误差范围,但动态范围会缩减到20年。因此,在动态范围和精度之间存在一个权衡:收紧精度预算会减少VSENSE_MIN所决定的动态范围,反之亦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CSA + RSENSE系统中,RSENSE(容差和温度系数)通常是系统总精度的瓶颈。与电量计、带集成芯片电阻器的CSA、使用运算的差分放大器的分立式器件实现等其它替代方案相比,它简单、可靠且成本合理,仍然是行业中监控/测量系统电流的有效做法。也有更高级别容差和温度系数检测电阻,只是价格比较高。应用在温度范围内的总误差预算需要与RSENSE产生的误差相当。

无电阻检测解决方案

对于需要测量从几百微安到几安培电流的更高动态范围应用,下方图1所示的基于ADI集成式电流检测器件(U1)是非常有用、有效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满足以下条件:

1、 集成式检测元件(无电阻) 

2、 超过40年的电流检测动态范围

3、 电流输出功能(与160Ω LOAD一起提供0-1V的VOUT,与所有ADC/微控制器电流输入实现方案兼容)。

1.png

图1:带有集成电流检测元件的2.5V至5.5V电流检测系统

代替外部检流电阻, 在VDD输入和负载(LD)输出之间配置集成检测器件,能够测量100uA至3.3A的系统负载电流(ILOAD)。增益为1/500的内部增益块提供输出电流ISH,即1672220469273.jpg。在ISH电流输出和接地间连接一个160Ω电阻,可得到0V至1V的VISH电压输出。

在负载电流为3A时,检测元件装置上VDD和LD之间的压降约为60mV(曲线图1),相当于仅有180mW的功耗,而在较低的电流值下,观察到的检测100μA范围的总误差在10%左右(曲线图2)。该方案在较高电流负载下功耗较小,在较低电流水平下仍能保持较好的误差预算,优于传统检测电路。因此,需要更大电流检测范围(最高可达3A)的应用可以从这个方案中受益。

2.png

曲线图1:内部检测元件上的压降与负载电流的关系

3.png

曲线图2:不同温度下ISH输出的增益误差与负载电流的关系

具有扩展线路/输入电压的无电阻检测方案

图2是图1的输入电压范围扩展,其中U1的电源电压现在可以接受更高的线路电压,可高达6V至36V。齐纳二极管(D1)将VDD和PFET(M1)栅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5.6V。高压线路的大部分被M1吸收,M1的源电压钳位在与VDD输入电压相差大约4V-4.5V的水平,从而将U1的工作电压(VDD-VSS)维持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曲线图3)。然后,这个M1的源电压为M2 PFET的栅极电压提供偏置。M2 PFET源电压处于VSS (U1) + VTH (M2)的水平,确保U1 ISH输出在可接受的电压水平内。ISH电流输出和R1相对于接地端产生0至1V的输出电压。

4.png

图2:带有集成电流检测元件的6V至36V电流检测系统

5.png

曲线图3:MAX40016电源电压(VDD-VSS)与VLINE的函数关系

6.png

结语

通过使用ADI的MAX40016无电阻检测解决方案,能够实现40年期的电流检测解决方案,工作范围亦扩大至36V。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2财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全球员工2.4万余人。携手全球12.5万家客户,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围观 4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5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2年12月27日,在2022市政工程建设产业博览会上,中控技术发布新一代超大型综合监控平台软件InPlant SCADA,同时宣布向所有用户开放5万点免费授权这是中控技术致力于将数字化、智能化力量带入各行各业,推动企业数字化加速升级的又一重大举措

1.jpg

精准洞察 筑牢产品根基

回顾过去十年,在"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引领下,工业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加速落地,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益生产,降本增效,不断提升竞争力。

SCADA系统是企业在工业数字化建设中关键的环节,能够解决大量分散工业设施的互联互通问题,实现数据采集、远程集控、生产综合调度。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智能工业时代对SCADA系统的功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工业组态软件已经难以满足。中控技术基于工控领域深厚的应用经验,不断探索行业需求,经过长期匠心打磨,推出了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卓越的新一代超大型综合监控平台软件InPlant SCADA,并在12月27日首发面世!

中控InPlant SCADA具有两大技术特性:一方面基于灵活高效的工业数据库底座,为数据接入、功能应用提供稳定基础;另一方面增强智能化数据处理手段,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各功能应用的数据集成、信息共享、综合展现提供支撑,也为企业生产管理与运营决策提供技术基础。

颠覆性技术创新 六大亮点成就卓越产品

区别于传统的工业组态软件,中控InPlant SCADA是一款超大型分布式的平台级综合监控软件,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面感知、强大内核、稳定可靠、操作安全、管控一体、高效协同六个方面。

全面感知。InPlant SCADA支持数百种通讯协议,强大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可对现场每个角落的数据实时采集,全方位无死角感知设备运行状态。支持C/S、B/S架构,电脑、手机、平板全兼容,现场运行情况可随时随地一触即得。

强大内核。InPlant SCADA搭载强大的工业实时数据库内核,支持千万点规模数据秒级存储,具有高实时性、高压缩比等特点,轻松应对超大型项目需求。

稳定可靠。InPlant SCADA采用N*2全冗余架构,中央服务器、数据采集节点、数据网络等任意环节出现故障,均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保证50000小时持续稳定运行。

操作安全。InPlant SCADA具有冗余存储、加密存储、数据备份等功能,符合FDA标准的用户权限管理、审计跟踪和电子签名,有效避免误操作、恶意操作,让生产安全风险无所遁形。

管控一体。InPlant SCADA配置海量工业设备模型及智能图控,支持2D+3D效果呈现及高质量的HMI界面,同时与MES、数字孪生等系统融合,让生产操作人员沉浸式操作,实现高效管控。

高效协同。InPlant SCADA基于OPC UA结构化设计,颠覆传统组态模式,将面向tag的组态方式转变为面向对象组态,可多人协同开发,组态修改支持一键式全域无扰更新,简单易用,让运维效率提升70%。

2.jpg

立足工业生产 连接数智未来

近年来,SCADA持续赋能千行百业落地开花,不断催生新场景和新业态。中控技术SCADA产品发展部总经理蔡其星表示,未来的SCADA系统将是集生产操控及智能管理于一体的大型集控平台。

中控InPlant SCADA接连突破各种高端应用领域,在大会现场,蔡其星分享了医药行业和油气行业的实践案例。

随着国内对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要求日趋严格,中控InPlant SCADA医药版开发了电子签名、审计追踪、账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经医药计算机系统认证,符合GMP/FDA法规要求,实现与医药智能工厂管理软件互联互通、工艺上传、配方下达、生产电子批记录,实现药企生产管控一体化。

在油气长输管道领域应用,成功攻克了海量数据、距离远、网络复杂、实时性高、多级控制、断线续传等难题,实现了多个大型成品油管道SCADA软件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自主可控的SCADA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3.jpg

在为世界一流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中控InPlant SCADA已锻造出能够支撑起数十个分厂、上万台设备、上千万点综合监控的能力,全面支撑大型企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未来,中控技术将通过"技术+产品+平台"的开放融合生态,与行业伙伴进一步强化合作,继续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助力企业立于数字浪潮之巅。

稿源:美通社

围观 8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能源系统与无线接入网统一智能管理系统

  • 可实现能源系统和基站之间协同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近期,爱立信携手中国移动开通了高能效5G智能基站,以强化其节能及"降碳"举措。爱立信与江苏移动合作开通700MHz频段的5G智能基站,该基站可实现零碳运营;爱立信还与广东移动合作开通了2.6GHz频段的5G智能基站。

1.jpg

在此次合作中,中国移动采用了爱立信的能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混合能源管理,优化光伏、市电和蓄电池等多类型能源的使用,以实现基站最高能效的运行。这些产品通过爱立信网络管理器(ENM)实现了集成和验证,并可实现远程管理。

爱立信东北亚区无线网络硬件产品部总监唐黎明表示:"爱立信一贯承诺运用先进的连接技术、产品与方案助力运营商伙伴建设与管理高质量的网络。我们也致力于通过技术发展改善能源使用与管理,我们很高兴能携手中国移动共同建设更加高能效的5G网络。"

工业化进程加剧了人类社会碳排放的挑战,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为了满足国家对高能效网络的需求,爱立信推出端到端的智能站点产品与解决方案,不仅可减少能源消耗,还可降低碳排放和基站的占地面积。

相比以前的能源系统管理,新的爱立信智能基站能够提供全新水准的质量保障、多种能源的智能管理、全栈实时监控、以及智能的能源与服务协同。

  • 首先,该方案将混合能源接入至爱立信基站控制器(Ericsson Site Controller),可实现各种能源的统一、智能化管理。

  • 其次,通过将爱立信基站控制器(Ericsson Site Controller)连接到与基站相同的网络管理系统ENM(爱立信网络管理),可实现能源系统和基站的综合管理,并实现能源系统与基站之间的协同。

  • 此外,爱立信智能基站还可以有效地确保网络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该智能基站可与爱立信的微波解决方案兼容,能够在整个农村地区和其他无法获得传统市电的情况下部署无线基站,以提供电信普遍服务。同样,这一解决方案也可以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城市站点上部署,以缓解电力供应的挑战,并通过新能源减少开支。

致媒体编辑:

如需相关媒体资料、背景资料和高像素图片,请访问:www.ericsson.com/press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助力通信运营商捕捉连接的全方位价值。我们的业务组合涵盖网络、云软件和服务、企业无线解决方案、全球通信平台以及技术和新兴业务。它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数字化,提高效率,并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爱立信的创新投资已经让全球数十亿人享受到了移动与移动宽带带来的受益。爱立信在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5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现在,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几乎都能使用云计算,甚至太空——亚马逊云科技目前为全球30个地理区域(截止至2022年12月)的客户提供服务,并通过柯伊伯计划,正在将一组卫星星群送入轨道,为全球服务未覆盖以及服务受限的社区提供快速、价格合理的宽带服务。云的广泛使用意味着数据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存储在云中。2020年,人们每秒钟产生1.7 MB的数据,一些预测称,到2025年将产生463 EB的数据。同时,随着企业对云计算和数据的依赖增长,企业需要更多相关技术人才帮助他们加速云上之旅。随着企业加速推动创新,数据安全显然对于企业业务的持续增长和云计算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技术与人的不断交互,两者的恰当组合将有助于定义云安全的未来。展望未来,我们知道自动化将是消除客户无差别的繁重工作的关键,让他们可以继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云中安全并快速应对可能的安全事件。

在亚马逊云科技,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赢得每位客户的信任。我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花时间研究如何为客户未来可能的安全需求做好准备。下面是我们对2023年及未来的安全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

预测1:安全将成为企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持续增加的威胁与风险将会驱动用户继续迁移上云,因为在云中安全被嵌入到企业需要的每一个方面。随着自动化安全服务和工具的增多,企业将转向关注持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以在数字化转型早期就创建一个更容易实现安全的环境。

每天客户都会与我们分享他们如何把握机遇,从自行管理的本地部署安全技术转向云计算责任共担的服务模型,以支持并扩展业务转型架构。他们明白,安全必须尽可能地实现自动化,同业务规模保持一致,这样企业才能更容易做好安全防护。云计算在数据保护方面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创新,这种创新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并不常见,这种创新可以使企业在专注于业务增长的同时还保证了安全性。构建安全文化,将安全融入到运营中,都将助推企业发展的安全。

对安全的关注应始于维护一个有效的安全计划,包括管理身份和权限、保护网络和基础设施、识别和应对威胁、数据保护及合规证明。云计算让这些领域相关的日常任务实现了自动化,如:日志记录、监控、审计、修补以及集成现有工具集等。Amazon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Amazon CloudTrailAmazon Key Management Service (Amazon KMS)Amazon WAF, Amazon GuardDuty, 及Amazon Security Hub等基础工具,可以洞察数据的存储位置、谁在访问数据以及访问时间、加密状态、移动位置、是否存在可疑操作,以及是否容易受到常见漏洞的攻击。未来几年,随着云技术的持续应用成为必然,这些领域对提升自动化能力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

1.jpg

企业将转向持续的安全和合规。我们从客户、合作伙伴和内部从事交付与安全维护的开发人员了解到,云安全服务的快速创新使得安全集成变得更加容易,并实现持续的安全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安全服务和工具的易用性,使客户能够提高开发速度和安全标准,从而实现安全交付。例如,使用Amazon InspectorAmazon Systems Manager可以帮助客户自动为基础架构的服务和应用程序打补丁,减少手动修补负担,简化为多操作系统打补丁的过程,提高客户的工作效率。

预测2:多元化将有助于解决持续存在的安全人才缺口

随着云服务规模的扩大,对安全专业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多元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们相信,如果优先聘用具有不同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人、具有思维多样性的人、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企业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会更优。

截至2021年,全球共约有419万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然而仍存在272万的人员需求缺口。弥补安全人力缺口是改善各地安全状况的关键。尽管安全专业人员不断加入,但仍然供不应求。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缩小安全专业人才缺口:致力于实现多元化、平等和包容(DE&I)的倡议,成立类似Amazon Affinity Group,重新评估招聘标准和实践,并优先考虑具有多元背景的候选人。约有半数的安全专业人员是在IT行业之外起步的,这值得鼓励。如果企业根据态度和能力来招聘员工,之后对其技术技能进行培训,我们相信企业将会更安全、更成功。大学教育和许多安全认证的高昂费用是少数族裔和不同背景的人难以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之一。企业不应只局限于特定的技术学位和认证,而是应该尝试招聘那些在其他方面有天赋或一技之长的人。

多元化的安全专业人员意味着不同的安全视角,也意味着更强大的防御。例如,英国有些机构等正在积极雇用思维多样性的员工,因为他们具备发现数据规律的独特能力。对我们来说,安全中的多元化不仅仅意味着平等,它还意味着尽可能广泛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优化防御水平。 

多元化招聘是亚马逊云科技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可以招聘没有安全工作背景的人才。有很多技能可以让一个人在安全领域出类拔萃,我们相信招聘这些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安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注重员工的成长和留住现有员工也很重要。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帮助个人和企业改善安全状况的关键,为此我们免费为员工提供亚马逊安全意识培训。云安全运营的自动化可能会在缩小人才缺口方面发挥作用,但这一问题不能仅靠技术来解决,以人为本还是第一要务。我们通过导师计划鼓励员工的未来成长,并通过与未来几代人建立连接,以推广STEM教育。

预测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支持的自动化带来更强的安全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将为云安全的自动化增加关键的一层,将有助于优化开发人员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创建更可靠的代码,实现持续的安全改进。

从历史上看,安全一直是一个二元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事情非“可”即“否”。我们已经建立了复杂的系统,根据一些标准来定义“可以”。云计算改变了这种模式,我们现在可以动态地构建强大的防御,采用有效的互补策略来应对已知的威胁。作为云安全演变下阶段的一部分,将人工智能用于威胁检测和修复将变得更加普遍。在未来几年,机器学习将在增强安全工程师的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在云中创建更安全的架构和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威胁环境时建立更主动的安全态势。近年来,随着居家办公和混合办公模式的兴起,人们在不同网络上工作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威胁面呈指数级扩大。威胁者正在利用远程办公这一点,使用前所未有的恶意软件发起安全攻击,如勒索软件、网络钓鱼和社交工程攻击。

在这种日益复杂的混合环境中,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如Amazon GuardDutyAmazon DetectiveAmazon CodeGuruAmazon Macie等,将继续为安全和机器学习的集成奠定基础,通过智能推荐为客户提供规模化支持。这些具有机器学习能力的云服务将快速迭代,这些服务能够获取大量数据,查明异常情况,并就安全漏洞、代码质量和潜在威胁提供智能建议,这些能力将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例如,Amazon GuardDuty推出了DNS声誉建模,将来自亚马逊云科技的DNS请求输入到一个模型中,并根据行为特征将全新出现的域名预归类为恶意的或良性的。亚马逊云科技在实践中看到,这些模型往往能提供高精度的威胁检测,在商业级威胁反馈发现恶意域之前的7-14天,就能识别这些恶意域。

2.jpg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安全领域的的另一个用例是合规。在我们服务中构建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自动推理,使客户能够更好地了解复杂系统的合规状况,自动检测在全球数据集中构成合规风险的异常情况。从传统意义上看,许多安全和合规任务因需要人工交互来评估合规状态和权限变化而受到阻碍,管理这些领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如Amazon Audit ManagerAmazon Identity、Amazon Access Management Access Analyzer等有助于自动消除人工干预,因此客户在部署对IT基础设施更改之前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合规状况和权限级别信息。Amazon Audit Manager可以为客户所需的合规性框架(如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互联网安全中心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自动收集证据,让客户不必依赖即时人工评估。这种证据收集也是连续的,让客户可以随时调取他们遵守所需框架的合规性报告。IAM Access Analyzer使客户可以监控其策略,防止对其资源和数据的过度广泛访问。一旦策略被写入(IAM Access Analyzer也可以帮助), IAM Access Analyzer就会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监控授权。未来几年,安全领域中这种持续改进的概念将会成倍增长,整个云供应商、合作伙伴网络和云用户生态将进一步发展自动化能力,推动全球云安全的全面进步。

如上所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驱动的安全创新正在帮助客户解决安全从业者面临的实际挑战,例如减轻SOC分析师的工作量,让安全架构师将更多的时间进行威胁建模,而不必验证应用程序是否关闭了防火墙、服务器是否打了补丁。目前我们只是触及了云安全领域AI/ML的皮毛。随着云计算的指数级增长,安全需求也将同样快速增长,从而推动对自动化和智能驱动安全的需求。

预测4:加大对数据保护的投入

数据保护仍然是亚马逊云科技客户和全世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创建的数据量继续呈指数级增长的情况下。在这种增长水平下,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数据保护立法、对数据保护和相关项目的更多投入,以及实现向自动化的转变。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和其他本土法律只是数据保护立法的开端。Cisco 201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近一半(47%)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公司遵守GDPR,就更值得信赖。随着数据保护领域的成熟,公众对数据保护法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将看到更多政府通过实施立法做出回应,我们也会看到更多企业满足这些要求。Gartner预测,到 2024 年底,全球 75% 的个人数据将受到法规的保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还将看到企业加大对数据保护的投资。Gartner 预测,到 2024 年大型企业的平均年度隐私预算将超过 250 万美元。部分投资将用于包括评估数据风险、执行持续管理和资源管理任务以及开发工具在内的数据保护计划,在保持高功能的同时降低数据风险。

在亚马逊云科技,赢得客户信任是我们业务的基础。我们将持续关注隐私监管和立法情况的动态发展以识别变化,并确定客户可能需要的工具来帮助满足他们的合规需求——这是我们一贯的承诺。我们确保客户可以通过使用亚马逊云科技服务和工具(例如Amazon IAM、CloudTrail、Macie等)来控制数据,确定数据存储位置、安全性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我们还通过提供服务和功能实施隐私保护措施,让客户实现自己的隐私控制,包括高级访问、加密和日志功能。客户可以选择在亚马逊云科技遍布全球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区域中存储数据。通过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我们的客户可以放心地将他们的数据存储在选定的亚马逊云科技区域中。

要了解有关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保护的更多信息,请访问亚马逊云科技服务的隐私功能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保护和我们的数据隐私中心

预测5:更先进的多因素身份验证将更加普遍

未来,通过采用更多的生物识别和多模式身份验证形式,多因素身份验证(MFA)将安全性和可用性相结合,确保用户在改善安全状况的同时获得顺畅的体验。

MFA是客户能够使用的最简单且最重要的安全保护方式之一,使恶意攻击者难以在密码泄露于网络或其员工受到社会工程攻击时获取帐户。密码通常等级低且容易遭受数据泄露,客户可使用MFA来加强帐户和应用的安全性,在密码外还需要额外的验证因素(他们的所有物、熟知事物或生物特征识别)。

MFA正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商业和个人用途,我们相信下一个前沿应用将更普遍地采用多模式生物特征的认证,因为它们更便利且安全性更高。多因素指的是使用两个或更多的因素用于认证,可以包括漫游(如 Yubikeys 和 Virtual Authenticators)和平台(如 Windows Hello 和 Apple FaceID 等设备)。多模式指的是使用多种生物特征来访问系统。生物特征认证是依靠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来验证其身份,通常包括一个物理或行为特征。更多依赖生物特征识别将使MFA为客户提供更加顺畅、自然的体验。在多模式生物特征系统中,我们将看到物理生物特征因素(指纹、声音、虹膜或面部识别)与行为因素(键击、手势、抓握等)的组合。

MFA 的使用将受益于政府和知名安全企业在过去几年对安全的日益重视。 FIDO 联盟、NIST 和美国政府等实体组织正在推动 MFA 作为在线保护的基线。

我们鼓励客户在未来几年中继续关注MFA的发展,了解它们将如何改进现有功能或将新的MFA功能构建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通过亚马逊云科技上MFA概述页面向客户提供有关MFA进展的信息。

预测6:量子计算将有利于提高安全性

量子计算可能还不是每个人的首要关注点,但它正在逐步推进,量子安全也以加密技术的形式随之推进。亚马逊云科技已经开始着手为后量子时代做准备。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量子计算能够帮助提高安全性,但就目前而言,各公司应该确保他们使用最新的加密方法来保护数据安全。

一些证据表明,量子计算将在有朝一日变得普遍且实用,目前尚不清楚将是在 5 年还是 50 年之后。但这一天一旦到来,预计会削弱某些类型的加密技术,包括我们用于 HTTPS 和 TLS 等数据传输安全协议的加密算法。业界目前正在研究所谓的量子安全或后量子加密技术,其中不同的算法和不同的密钥大小提供了与我们今天相同的安全级别,甚至可以匹敌量子计算机。随着加密算法和协议不断演进以应对未来的潜在风险,我们将看到设备相互连接方式的转变。我们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将采用量子计算这项新技术,以确保通信的隐私。

从长远来看,我们期待量子计算推动云安全的发展。一旦企业更多地使用量子计算和量子算法,他们将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经典算法。在新的量子算法的启发下重新思考经典算法,可以激发对现有功能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并基于量子计算的新思路开发新的算法或对经典算法不断演进。 例如,一名量子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将传统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尽可能地匹配,实现向用户推荐喜欢的产品的功能。

随着业界对量子计算风险的考量,加密技术的标准将继续发展。NIST 已经在努力,通过多年的后量子加密技术标准化的努力和多轮评估,计划在2024 年之前制定新的量子安全标准。包括亚马逊云科技在内的大型企业也正参与其中做出贡献。我们提交了两个选项(BIKE 和 SIKE),均通过了第一轮筛选,并将 82 个原始提案缩减至 26 个。考虑到不同的方法会权衡性能的不同方面(例如更快的计算但更高的网络负荷),NIST 可能会对多个提案进行标准化。

亚马逊云科技将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实施未来标准,也将继续开发和实施后量子加密。Amazon KMS 已经支持 TLS 1.2 的一些混合后量子密钥交换算法。

3.jpg

结束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云使用规模也将随之壮大。我们相信,安全将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核心,并成为一种安全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每个员工都会为安全负责,能够对企业的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安全实践将成为技术创新和各岗位员工集体推动、持续的追求。这些因素将影响企业和个人安全观的转变,将安全视为业务和创新的驱动力,而不是一个只坚守IT规则发出拒绝指令的部门。亚马逊云科技将继续通过提供基础创新和最佳实践,推动云安全领域的前沿发展,让安全成为客户未来业务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关于亚马逊云科技

超过15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一直以技术创新、服务丰富、应用广泛而享誉业界。亚马逊云科技一直不断扩展其服务组合以支持几乎云上任意工作负载,目前提供超过200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方面;基础设施遍及30个地理区域的96个可用区,并已公布计划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新西兰和泰国新建5个区域、15个可用区。全球数百万客户,包括发展迅速的初创公司、大型企业和领先的政府机构,都信赖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支撑其基础设施,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要了解更多关于亚马逊云科技的信息,请访问: www.amazonaws.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过去3年来,尽管客户十分认可莱迪思 (Lattice) Nexus FPGA平台在低功耗领域做出的种种创新,但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除功耗外,性能和尺寸也日益成为客户关注的关键要素。幸运的是,这些与莱迪思最擅长的领域完全吻合。于是,基于Nexus平台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莱迪思推出了全新低功耗中端Avant FPGA平台。

Avant产品主要面向通信、计算、工业和汽车等领域。与此前的产品相比,Avant平台在性能和硬件资源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例如逻辑单元容量达到了500K,相比以往100K-150K的配置,提升了5倍;带宽提升了10倍,计算性能提升30倍。它的面世不但意味着莱迪思迈入了中端FPGA供应商的行列,还打开了一扇通往30亿美元增量市场的新大门。

1.png

打造史上最强产品组合

“低功耗”、“先进的互联”和“优化的计算”是Avant平台的三大核心特点,其关键的架构亮点包括25G SERDES和并行I/O标准,可满足各种接口的需求,支持各类外部存储器接口,包括DDR4、DDR5和LPDDR4以及传统标准。同时,与同类竞品器件相比,封装尺寸减小多达6倍,可实现高效的小尺寸系统设计。

与现有的中端FPGA相比,得益于专为低功耗设计的可编程结构、功耗优化的嵌入式存储器和DSP、低功耗高性能SERDES与I/O设计、内置协议逻辑等全方位优化措施,Avant系列产品的功耗比同类竞品器件低2.5倍,可帮助系统和应用工程师大幅提高功耗和散热设计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可靠性。

与Nexus FPGA平台选用FD-SOI制造工艺不同的是,此番Avant选择了台积电16nm FinFET工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尽管28nm FD-SOI工艺在功耗方面的确有优势,但FinFET的IP更丰富,更容易提升产量。从实际效果来看,16nm FinFET在低功耗上的表现也相当不错;二是Avant还需要考虑计算能力,经过慎重选择,16nm FinFET工艺对于Avant而言是非常好的选择。

2.png

SERDES互联方面,与同类竞品器件相比,性能最高提升2倍,可提供更高的带宽并减少SERDES链路,降低系统成本及尺寸。目前,Avant最大能够支持25G SERDES,而以往莱迪思产品所能达到的SERDES最高速率是16G,此外,PCIe接口支持也升级到了Gen 4 x8,内存支持则从LPDDR4扩展到DDR5。 

3.png

“优化的计算”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瞄准AI推理应用,对片上计算单元中的DSP和嵌入式存储分布分别进行了强化和优化,更有利于边缘计算;二是增加了安全引擎,并优化、加强了加密算法。

4.png

上市时间始终是客户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便于客户更快地把Avant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Avant可以利用莱迪思现有的所有软件解决方案,包括sensAI、mVision、Automate、ORAN解决方案集合;PROPEL、RANDIANT设计工具;各类IP、SDK套件和参考设计,用以缩短设计周期,加速开发。

5.jpg

与任何新的嵌入式设计一样,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为此,莱迪思的工程师们在Avant平台中采用了广泛的安全功能,如AES256-GCM、ECC、RSA、防篡改和物理不可检测功能(PUF)。这些功能使配置和用户数据都要加密和验证,为确保FPGA免受恶意攻击提供高级别的防护。此外,软错误检测和纠正确保能够快速检测到导致软错误的环境影响,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启动。

作为新的产品系列,Avant今后也会和Nexus平台一样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陆续推出容量、接口、控制、视频规格不同的产品,与Nexus FPGA平台一起组成莱迪思“史上最强产品组合”。

Avant-E,专为网络边缘处理而生

莱迪思Avant-E FPGA是首款基于这一新平台的器件,拥有嵌入式存储器和18 x 18位DSP引擎,每个可配置为4个8 x 8位DSP,用以提高整体处理速度。架构中的分布式资源与AI ASIC芯片的架构类似,能够以较低的工作频率并行处理数据。与同类竞品器件相比,Avant-E FPGA的功耗降低了2.5倍之多。因此,可用作网络边缘设备的AI引擎,可以在现场重新编程,帮助系统架构师更好地跟上AI创新的步伐,这些优势是其他处理方案(如ASIC)难以实现的。

6.png

有着明确时序要求的应用,包括工业环境中的机器视觉、机器人、机器人导航和安全摄像头是最能够发挥Avant-E FPGA优势的代表性场景。例如,自动化工厂的传送带高速移动,机器视觉摄像头在监控传送带上的产品时必须能够快速感知、思考并处理它接收的数据,在发现有瑕疵的产品时,快速将其挑出,进行人工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过感知、思考和行动三个阶段,Avant-E FPGA则可以支持这三个关键功能硬件优化的端到端实现。

在“感知”层的预处理模块中,Avant-E FPGA拥有灵活的接口,可轻松集成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从而允许更多数据更快地进入流水线。数据或图像可以根据需要在接口中进行调整和改进,然后进入到流水线的后续操作。

进入使用AI从数据中获取智能的“思考”阶段,Avant-E中的硬件可编程性和超低功耗能够最小化密集计算的功耗。之后,凭借硬件加速后处理能力,Avant-E FPGA可以有效减少整个流水线的延迟,当需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执行操作时,这一特性非常有利于实现任务关键型应用。

结语

随着行业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致化,这就要求FPGA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或是提供更好的解决行业痛点的方案。因此,如何走出传统通用型应用市场,针对行业差异性、区分度,提供更适合每个行业的应用,这是FPGA新的发展机会,也是新的挑战。

关于莱迪思半导体

上海莱迪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全球低功耗FPGA的领先供应商,我们为不断增长的通信、计算、工业、汽车和消费市场客户提供从网络边缘到云端的各类解决方案。上海莱迪思自1993年设立上海研发中心至今已拥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深圳、北京、西安和成都设有销售和技术支持办公室,我们的分销商遍及30多个省市,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可靠、专业的服务。我们的技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世界一流的技术支持,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开启创新之旅,创造一个智能、安全和互连的世界。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latticesemi.com/zh-CN您也可以通过领英微信微博优酷了解莱迪思的最新信息。

围观 6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4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摄影指导李炳强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影生产模式的限制,大大丰富了电影制作手段,为观众们带来了无数精彩绝伦的银幕景象,在光影与画面交织变幻中,平凡的故事也能感人至深。致广大而尽精微,银幕背后,是影视创作者们对电影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坚守,是对镜头语言的不断沉淀与打磨,也是对满足广大观众期待的热忱与承诺。

摄影指导李炳强以拍摄广告、MV和宣传片“出道”,《陈默和美婷》是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二十余载光阴里,伴着初心与理想,他在影视制作道路不断探索前进。

点击查看闪迪大师用户故事分享系列 @摄影指导李炳强

Linkhttps://mp.weixin.qq.com/s/3CeplNsnSepjW5IfYxyTYQ

1.jpg

从文艺青春类电影的拍摄,到对喜剧片的全新尝试,再到对《风犬少年的天空》的执导,在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中,李炳强怀着对影视制作道路的赤诚与热爱,从未放弃对新领域的尝试与钻研。从拍摄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拍摄中的调整修改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每一部作品的呈现对他而言也是一次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圈子里,除了有令人激情澎湃的新鲜感,也有因内容质量‘内卷’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李炳强说。

不同于传统电影制作的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的三段式流程,数字化影视制作将数字信息储存传输、数字影像生成等技术相结合,使整个团队得以同步创作,而在提高制作效率,满足观众日渐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数字场景也为拍摄素材的存储和传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png

片场,也就是李炳强的“主战场”,由于场地和行程安排相对灵活,为了便于拍摄工作的开展和转场移动,李炳强选择了轻便小巧的闪迪大师极刃™ TRANSPORT外置固态硬盘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细节决定成败,拍摄期间,临场发挥往往在计划之外,却蕴含着成为神来之笔的巨大潜力。耐用方便的闪迪大师极刃™ TRANSPORT外置固态硬盘,使用高性能USB 3.2 Gen 2x2 接口可实现高达2,000MB/s的读写速度1;同时还能直接与兼容摄像机连接,与闪迪大师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组合在一起,实现同步备份,抓住每个可能成就经典的瞬间。

3.png

在紧凑的拍摄过程中,素材存满后,李炳强会替换新的闪迪大师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保障工作的高效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坚固耐用的设计能够轻松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意外突发情况,让珍贵的拍摄素材安全无忧。除了备份需求,无论是素材的传输、还是内容的实时编辑和转存分享都能快速完成,最大程度地实现作品质量的飞跃。

4.png

拍摄完成后,需要对获取的大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以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性,让观众能够轻松明白故事的脉络。因此,后期的剪辑可以说是影视制作中的重头戏。李炳强选择了闪迪大师极客™G-DRIVE™硬盘来担此重任,从粗剪到精剪,高达22TB 2的容量允许一次次的修改与尝试;内置值得信赖的高性能 7200RPM Ultrastar™企业级 HDD,读写速度高达280MB/s1,更是能保障高强度工作情况下的持续高速传输;同时,它也支持不同的电脑系统,得以实现快速高效的传输,保证后期团队的协同工作进度,帮助李炳强省下更多时间,专注于创意和视觉效果的呈现。

5.png

闪迪大师高性能、大容量和高可靠性的专业级存储解决方案让李炳强不再有后顾之忧,能够专注于创作灵感,有更多机会用画面传递出每一个想法,叙述好每一个故事,在道阻且长的影视制作道路上,勇敢尝试新的领域,始终怀有一颗无畏追梦的赤子之心。

6.jpg

银幕上引人入胜的视效、扣人心弦的情节、亦或是极具视觉享受的构图背后,是影视制作者的默默付出,而闪迪大师所做的,是为影视制作者们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画布上挥洒灵感,最终为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银幕体验。未来,闪迪大师将持续以高品质存储解决方案和强大的产品组合,见证更多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助力更多影视工作者理想的达成。

#由闪迪大师赞助#

1对于传输速率而言,1 MB/s = 1百万字节/秒。该数据根据内部测试得出,具体性能可能因主机设备、使用条件、硬盘容量和其他因素而异。

2用于表示存储容量时, 1TB = 1万亿字节。实际容量可能因操作环境变化。

围观 2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4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7日,红米手机召开2023新年发布会,正式发布Redmi K60系列产品。其中,性能旗舰Redmi K60 Pro搭载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Redmi K60搭载第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骁龙双旗舰平台助力Redmi K60系列拥有顶级硬核性能,为用户带来强悍旗舰体验。

1.jpg

为打造巅峰性能,Redmi K60 Pro搭载全新升级的第二代骁龙8,其采用业界领先的4nm工艺制程和全新CPU架构设计,Kryo CPU的超大核升级为Cortex-X3,与前代相比,性能提升高达35%,能效提升高达40%;全新Adreno GPU图形渲染性能提升高达25%,能效提升高达45%。同时,第二代骁龙8支持全新高通AI引擎,AI算力提升高达四倍以上。第二代骁龙8与最新LPDDR5X内存以及UFS4.0闪存组成强悍“性能铁三角”,搭配Redmi狂暴引擎,让Redmi K60 Pro运行多款大流量热门游戏均可实现“三不降”——全程不降亮度、不降画质、不降帧率,带来电竞级游戏体验。

2.png

性能强悍的第二代骁龙8还支持全新Snapdragon Elite Gaming特性,再搭配立体声双扬声器、X轴线性马达等旗舰配置,以及Redmi在网络、操控、系统、配件等方面的全方位游戏优化,让Redmi K60 Pro能够为用户带来全然一新的超沉浸游戏体验。

不止游戏,Redmi K60和K60 Pro在影像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提升。第二代骁龙8采用行业首个认知ISP,实现了AI摄影和摄像技术的突破,神经网络的助力将带来影像品质的巨大提升。此外,骁龙移动平台一直拥有强大的AI引擎,出色的ISP再结合高通AI引擎的高效AI算力,不仅让照片和视频更加精美,还让拍摄过程更加高效。以Redmi K60 Pro为例,在第二代骁龙8出色的影像技术和高通AI引擎加持下,降噪更精准、拍摄更清晰,还支持4K超感光夜景视频拍摄体验和GAN超清人像算法——这让配备IMX800主摄的Redmi K60 Pro带来堪称Redmi史上最强的影像体验。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ADI应用工程师Valerie Hamilton

为过程控制、工厂自动化、楼宇控制系统等工业应用设计系统级隔离式I/O解决方案时,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其中包括功耗、数据隔离和外形尺寸。图1显示了系统解决方案,其在隔离式单通道软件可配置I/O解决方案中使用AD74115HADP1034,解决了电源、隔离和面积挑战。通过将ADP1034的电源和数据隔离功能与AD74115H的软件可配置能力相结合,可以仅使用两个IC和非常少的外部电路来设计一个隔离式单通道I/O系统。

1.jpg

1.ADP1034AD74115H电路图

系统级解决方案

ADP1034是一款高性能隔离式电源管理单元,包含一个隔离反激式稳压器、一个反相降压升压调节器和一个降压调节器,提供三个隔离式电源轨并集成了七个低功耗数字隔离器。ADP1034还具有可编程功率控制(PPC)功能,可通过单线接口按需调整VOUT1上的电压。VOUT1AD74115H AVDD电源轨提供6V28V的电压。VOUT2AD74115H电源轨AVCCDVCC提供5V电压。如需要,它还能为外部基准电压源提供电源电压。VOUT3AD74115H AVSS电源轨提供-5V-24V的电压。

功耗和优化

设计通道间隔离模块时,主要的权衡通常是在功耗和通道密度之间。随着模块尺寸缩小,通道密度增加,每个通道的功耗必须降低,以满足模块的最大功耗预算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模块是指ADP1034AD74115H,当它们共同使用时,可提供隔离电源、数据隔离和软件可配置I/O功能。

AD74115HADP1034之所以成为出色的低功耗解决方案原因在于集成PPC功能的引入。PPC使用户能够按照需求调整VOUT1电压AD74115H AVDD电源电压。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模块在低负载条件下的功耗,特别是在电流输出模式下。

使用PPC功能时,系统中的主机控制器通过SPIAD74115H发送所需的电压代码,该代码随后通过单线串行接口(OWSI)传递至ADP1034OWSI实现了CRC校验功能,非常稳健,可抵抗恶劣工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EMC干扰。

查看功耗计算示例可知,如果AVDD = 24V且负载为250Ω,则对于20mA的电流输出,模块总功耗为748mW。当使用PPCAVDD电压降至8.6V(负载电压+裕量)时,模块功耗约为348mW。这表明模块内节省了400mW的功耗。

功耗计算示例

示例1和示例2选择了电流输出用例,驱动20mA输出。负载为250Ω,使能ADC,以每秒20个样本转换默认测量配置。

示例1(无PPC):

AD74115H输出功率 = (AVDD = 24V) × 20mA = 480mW

AD74115H输入功率 = AD74115HQUIESCENT (206mW) + ADC功耗(30mW) + 480mW = 716mW

模块输入功率 = 716mW + ADP1034功耗(132mW) = 848mW

负载功耗 = 20mA2 × 250 = 100mW

模块总功耗 =模块输入功率 - 负载功耗= 748mW

在示例2中可以看到,当使能PPC功能以将AVDD降低到所需电压(20mA × 250Ω) + 3.6V裕量 = 8.6V时,模块的功耗降至348mW

示例2使能PPC):

AD74115H输出功率 = (AVDD = 8.6V) × 20mA = 172mW

AD74115H输入功率 = AD74115HQUIESCENT (136mW) + ADC功耗(30mW) + 172mW = 338mW

模块输入功率 = 338mW + ADP1034功耗(100mW) = 448mW

负载功耗 = 20mA2 × 250 = 100mW

模块总功耗 =模块输入功率 - 负载功耗= 348mW

2显示了AD74115H应用板上在25°C时的实测功耗。测量结果表明,功耗略低于计算的功耗。此结果会因器件而略有不同。

2.jpg

2.测量数据:驱动20mA250Ω负载,AVDD = 24VAVDD = 8.6V(使用PPC

3显示了使用PPC的模块ADP1034AD74115功耗针对每个负载电阻值设置优化的AVDD与不同负载电阻值的关系。两个不同的电压被施加于ADP1034VINP15V24V),以显示ADP1034的效率。测量是在25°C下进行。

3.jpg

3.20mA输出时功耗与RLOAD的关系

4显示了不同温度下使用PPC的功耗(针对每个负载电阻值设置优化的AVDD)与不同负载电阻值的关系。

4.jpg

4.功耗与温度的关系

1.使用PPCAD74115H典型用例功耗

VINP

(V)

AVDD

电压

(V)

用例

负载

功耗(mW)

24

8.6

电流输出

250

322

24

18

电压输入

N/A

250

24

18

电流输入外部供电

24mA

HART使能

HART禁用

422

334

24

18

电流输入环路通过HART®供电

24mA

456

24

16.5

电压输出双极性12V范围

1k

ZS

FS

345

333

24

18

2线RTD

250

260

24

18

3线RTD

250

295

24

18

4线RTD

250

268

24

18

数字输入逻辑

2.4mA灌电流

297

24

18

数字输入环路供电

250

667

24

12

数字输出内部

12V继电器~278Ω线圈电阻

拉电流

灌电流

265

295

数字输出用例

在工业应用中,数字输出被认为是最耗电的使用场景。AD74115H支持内部和外部拉电流与灌电流数字输出。ADP1034可为内部数字输出功能提供足够的功率,支持最高100mA的连续拉电流或灌电流。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输出电路电源DO_VDD直接连接到AVDD。对于100mA以上的电流,必须使用外部数字输出功能,这需要将额外的电源连接到DO_VDD

内部数字输出用例超时

为了支持在初始上电时对容性负载充电,可以在使用内部数字输出用例的同时,使能更高的短路限流值(~280mA),使能的时间T1可编程。经过T1时间后,部署第二短路限流值(~140mA)。这是一个较低的限流值,在可编程的持续时间T2内有效。在这些短路情况下,系统需要更多电流,因此必须注意确保ADP1034 VOUT1电压不会骤降。为确保无骤降,如果需要24V DO_VDD,建议将24V电压作为ADP1034的系统电源电压。这是24V继电器的典型电压需求。对于12V继电器,建议使用至少18V的系统电源电压(ADP1034 VINP),以确保可以为负载提供足够的电流。

5和图6显示了DO_VDDT1T2短路限值的关系,证明了使用ADP1034提供大电流的稳定性。

5.jpg

5.系统电源 = 24VDO_VDD电压 = 24V

6.jpg

6.系统电源 = 24VDO_VDD电压 = 12V

数据隔离和解决方案尺寸

ADP1034采用ADIiCoupler®专利技术7mm × 9mm封装中集成了三个隔离电源轨包括SPI数据和三个GPIO隔离通道。这种高集成度将所有通道隔离要求整合到PCB上的一个小区域中,有助于解决PCB面积挑战,而且实现了省电。当通道不使用时,ADP1034的控制器端将其他SPI隔离器通道置于低功耗状态。这意味着通道仅在需要时才处于活动状态。三个隔离GPIO通道用于隔离AD74115H1672200639085.jpg引脚,从而满足AD74115H的所有隔离要求,而无需增加额外的隔离器IC成本。

结语

设计一种低功耗、小尺寸的通道间隔离I/O解决方案,哪怕是对于业内一些经验十分丰富的设计人员而言,也可能是一项挑战。ADP1034AD74115H系统级解决方案通过高集成度和系统级设计方法有效化解了此挑战。由单个IC从单个系统电源提供三个隔离电源轨,并提供集成数据隔离,这使得BOM成本大幅降低。再加上AD74115H的灵活性,该系统设计将能满足大多数I/O工业应用的要求。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2财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全球员工2.4万余人。携手全球12.5万家客户,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关于作者

Valerie Hamilton目前在ADI爱尔兰公司担任产品应用工程师。她于20147月毕业于高威梅雅理工学院,获工程学学士学位,随即加入ADI公司。Valerie主要关注工业I/O产品,包括软件可配置I/O和数模转换器。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714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