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1月7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在深圳召开。为解决企业在AI落地时面临的挑战,促进释放AI生产力,华为云在“一切皆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基础能力,围绕大模型与求解器技术发布四项全新AI服务。

天筹AI求解器智能建模工具,低代码助力提升建模效率

求解器能够解决优化决策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以港口龙头企业天津港为例,基于华为云天筹AI求解器,天津港实现了人、港机、车、船、货的最优调度与高效协同,港口作业计划耗时从24小时缩短到10分钟,船舶在港时间缩短7%,大幅度地提升了港口运转效率和作业效率。但求解器应用门槛高,需要懂业务、懂运筹学、懂编程的专家将业务语言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而转化成编程语言。为帮助企业快速进行智能建模,华为云推出天筹AI求解器智能建模工具,将建模和模型维护过程智能化,简化开发人员的建模工作,大幅压缩原本需要数月的建模时间,将求解器建模速度提高30倍。华为云降低了企业应用求解器的门槛。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为行业数字化插上AI气象分析的翅膀

极端天气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能够秒级预测未来7天全球天气情况,相比传统预报算法,速度提升1000倍、精度提升20%。今年8月,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测台风“马鞍”的轨迹和登陆时间,准确率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海外,华为云为印尼打造了“国家海洋人工智能平台”,助力预测海洋灾害,保障航行安全。此外,华为云AI for Meteorology还可以用于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华为云盘古矿山大模型,让AI推动矿山安全高效作业,沉淀专家经验

为了解决AI在煤矿行业落地难、门槛高等问题,华为云打造了全栈性能领先的盘古矿山大模型。只需导入海量无标注的矿山场景数据进行预训练,盘古矿山大模型即可进行无监督自主学习,仅一个大模型就能覆盖煤矿的采、掘、机、运、通等业务流程下的1000多个细分场景。华为云AI for Mine让AI应用在煤矿普及更容易。例如,在主运场景中,基于盘古矿山大模型的AI主运智能监测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大块煤、锚杆等异常情况,异物识别准确率达98%。此外,相较于人工巡检,盘古矿山大模型实现了全时段巡检,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地发现问题,避免因漏检造成的安全事故,缩短停机时间,同时提升井下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

华为云盘古OCR大模型,一个模型覆盖通用文字识别场景

OCR技术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一,能够对结构多变、种类多样、来源丰富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识别与提取。传统的OCR厂商通常从特定的应用切入,陆续发展出卡证识别、票据识别、文档识别、表格识别、车牌识别、智能扫码等一系列细分OCR能力,通过组合的方式服务于各个行业。行业中每产生一个的新的识别场景,都需要在标注后才能训练一个新的模型。这使得OCR服务的开发、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华为云发布盘古OCR大模型,通过独有的对比学习与掩膜图像建模相融合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学习并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无标签数据,实现一个模型覆盖多个领域的全部通用文字识别场景,并将标注工作量降低90%。此外,盘古OCR大模型在11项经典数据集测试中取得显著的精度提升,而且与原本领先的文字识别算法相比,盘古OCR大模型的精度平均提升5%以上。

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深刻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华为云将持续创新,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进程。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3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1月7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在深圳召开。多位业界领袖、专家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享。

在“释放数字生产力”主题演讲中,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指出,创新的云服务将推动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港口龙头企业天津港为例,基于华为云天筹AI求解器,天津港实现了人、港机、车、船、货的最优调度与高效协同,港口作业计划耗时从24小时缩短到10分钟,船舶在港时间缩短7%,大幅度地提升了港口运转效率和作业效率。这些提升能够为一个吞吐量300万标箱的码头每年增收2900万,具备强大的收益潜力。

1.jpg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发表主题演讲

华为云CEO张平安发布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和AI基因平台。张平安表示,应用现代化离不开AI能力。华为云坚持“AI for Industries”,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各行业的核心生产系统,持续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

2.jpg

华为云CEO张平安发表主题演讲

AI是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华为云AI持续创新,加速AI应用走深向实”分论坛上,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部长尤鹏表示,为解决企业在AI落地时面临的挑战,华为云在“一切皆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技术、平台、应用的能力,帮助降低AI应用门槛,让AI技术随取随用。

3.jpg

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部长尤鹏发表主题演讲

勇攀技术高峰,发布四项助推AI落地新利器

天筹AI求解器智能建模工具,低代码助力提升建模效率:求解器能够解决优化决策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例如,在生产调度场景中,华为云天筹AI求解器助力供应链实现超大规模的多工厂生产排程,让供应能力最大化,提升库存齐套率37%,并且每年节省大量资金。但求解器应用门槛高,需要懂业务、懂运筹学、懂编程的专家将业务语言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而转化成编程语言。为帮助企业快速进行智能建模,华为云推出天筹AI求解器智能建模工具,将建模和模型维护过程智能化,简化开发人员的建模工作,大幅压缩原本需要数月的建模时间,将求解器建模速度提高30倍。华为云降低了企业应用求解器的门槛。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为行业数字化插上AI气象分析的翅膀:极端天气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能够秒级预测未来7天全球天气情况,相比传统预报算法,速度提升1000倍、精度提升20%。今年8月,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测台风“马鞍”的轨迹和登陆时间,准确率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海外,华为云为印尼打造了“国家海洋人工智能平台”,助力预测海洋灾害,保障航行安全。此外,华为云AI for Meteorology还可以用于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华为云盘古矿山大模型,让AI推动矿山安全高效作业,沉淀专家经验:为了解决AI在煤矿行业落地难、门槛高等问题,华为云打造了全栈性能领先的盘古矿山大模型。只需导入海量无标注的矿山场景数据进行预训练,盘古矿山大模型即可进行无监督自主学习,仅一个大模型就能覆盖煤矿的采、掘、机、运、通等业务流程下的1000多个细分场景。华为云AI for Mine让AI应用在煤矿普及更容易。例如,在主运场景中,基于盘古矿山大模型的AI主运智能监测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大块煤、锚杆等异常情况,异物识别准确率达98%。此外,相较于人工巡检,盘古矿山大模型实现了全时段巡检,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地发现问题,避免因漏检造成的安全事故,缩短停机时间,同时提升井下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

华为云盘古OCR大模型,一个模型覆盖通用文字识别场景:OCR技术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一,能够对结构多变、种类多样、来源丰富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识别与提取。传统的OCR厂商通常从特定的应用切入,陆续发展出卡证识别、票据识别、文档识别、表格识别、车牌识别、智能扫码等一系列细分OCR能力,通过组合的方式服务于各个行业。行业中每产生一个的新的识别场景,都需要在标注后才能训练一个新的模型。这使得OCR服务的开发、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华为云发布盘古OCR大模型,通过独有的对比学习与掩膜图像建模相融合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学习并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无标签数据,实现一个模型覆盖多个领域的全部通用文字识别场景,并将标注工作量降低90%。此外,盘古OCR大模型在11项经典数据集测试中取得显著的精度提升,而且与原本领先的文字识别算法相比,盘古OCR大模型的精度平均提升5%以上。

丰富平台能力,以场景化AI资产提升AI开发效率

AI基因平台支持大规模基因组计划,助力精准医疗与药物研发:作为生命的天书,基因蕴含了许多病症的秘密。通过大规模基因组计划分析基因数据,是发现药物新靶点的重要途径。华为云AI基因平台支持大规模、全生命周期的基因组计划,并通过独有的AutoGenome算法,对基因组数据进行自动AI建模、分析和解译,构建疾病与基因之间的深层次图谱关系,加速药物靶点发现。华为云AI基因平台支撑了中东的“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单日分析数据超过1PB,相比传统HPC方案提速10倍以上,成本降低40%。华为云将通过AI for Healthcare,持续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贡献力量。

集成行业智慧,9大行业Usecase让AI落地更高效:为了便于千行百业的客户及开发者调用云上的AI能力,华为云与行业ISV携手,在华为云AI开发生产线ModelArts的基础上共同打造9个AI Usecase,覆盖生产、销售、服务、运营四大场景。这些AI Usecase和5万多个AI资产都沉淀在华为云AI平台上,帮助开发者基于海量的AI资产进行商业实践,提升AI开发的效率。实践表明,华为云AI资产能推动项目的平均交付时间从月级降到天级。

ModelArts Pilot支持AI应用自动生成,让开发者拥有AI开发助手:传统的AI开发过程强依赖于算法工程师。华为云与华为2012诺亚实验室联合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团队,基于学件思想,提出面向AI Gallery模型库的模型搜索与复用机制,支持利用已有AI资产,快速解决AI开发问题,开创了新的AI落地范式,并发布AI开发助手ModelArts Pilot。ModelArts Pilot通过多轮对话引导开发者输入行业或业务问题,通过语义理解将行业或业务问题转换为AI问题,并基于已有模型库进行查搜、推荐和调优,实现AI应用自动生成和解决方案的迁移复用。

ModelArts Pilot具备“零代码开发”“丰富的模型资源”“自动化”和“持续进化”四项优势。第一,用户仅需要提供数据和需求描述,即可触发自动化流程,在调用API后仅需几行代码即可完成AI应用开发;第二,提供2000多个覆盖零售、医疗、游戏等领域的优质模型;第三,基于人机交互引导的方式实现模型的自动融合和优化,可以不断迭代并提升模型效果;第四,随着AI应用的沉淀与积累,可基于模型知识系统进行自我迭代和持续进化。

打造“随取随用”新工具,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走深向实

为加速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走深向实,华为云AI在本次会上发布和升级了两个应用,帮助释放数字生产力。

华为云发布包含数字人接入、数字人驱动、数字人交互服务三个细分领域的数字人大脑,全面释放数字人生产力。在数字人生成与制作领域,华为云数字人大脑支持分钟级建模并训练2D数字人,小时级应用上线。与行业平均1-2天的定制时间相比,基于华为云AI数字人解决方案创建成熟数字人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最短仅需20秒训练样本。华为云还支持接入既有的3D数字人,仅需天级改造,即可快速接入数字人解决方案平台。为了让数字人“更聪明”,华为云数字人大脑能够将华为云知识计算、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等技术“传授”给数字人,帮助开发者实现输入少量文本或语音就让数字人开口表达,生成动作,在线直播,以及实时交互。

此外,华为云对端云协同、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流程机器人方案进行了升级。智能流程机器人是面向企业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层方案。华为云将云上的AI能力与RPA控件、低代码能力进行整合,支持灵活组合,让AI服务与业务系统无缝衔接,打通企业流程自动化的断点。经过与生态伙伴的共同积累,智能流程机器人已在财务、供应链、合同管理等场景沉淀了超过40个流程资产,具有行业共性,企业及开发者可以随取随用。在实践中,智能流程机器人让开发者平均降低70%的重复工作。

促进行业标准化进程,华为云发布预训练大模型白皮书

分论坛上,华为云发布了预训练大模型白皮书。博瀚智能(深圳)有限公司CEO郭玮,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部长尤鹏,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田奇共同出席发布仪式。

4.jpg

华为云发布预训练大模型白皮书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于2021年4月正式发布,到2022年聚焦行业应用落地,已发展出基础大模型(L0)、行业大模型(L1)、行业细分场景模型(L2)三大阶段的成熟体系。华为云不断迭代盘古大模型的能力,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科学计算等领域为业界贡献了覆盖百余个业务场景的先进算法和解决方案,帮助更多领域专家快速掌握AI技能,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深刻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华为云将持续夯实技术、平台、应用的能力,优化AI应用开发模式,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进程。

围观 7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3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ABB在全新一集播客中探讨了利用工业4.0大幅提升安全性和生产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策略

安富利旗下全球电子元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分销商e络盟全球播客系列节目《创新专家》上新第二季第五集,对话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领域的技术领导者ABB。

第二季全集播客将采访数位知名行业专家,探讨制造领域的最新趋势、挑战、重点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助力全球企业成功采用工业4.0关键技术并加速工业物联网创新。

全新一集播客详细介绍了ABB的全面数字化计划。过去几年中,ABB不仅为现有生产线引入了新型软件和制造系统,还在整个价值链中应用了工业4.0技术,以提高端到端的透明度和可见性。此外,ABB还进一步部署机器人和自动引导车辆来实现高级自动化工作,同时使用传感器捕获设备级数据并传至云端进行处理,这使得全球各地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访问这些数据。也正因此,ABB持续推动着创新发展。

ABB公司Massimiliano CifalittiFabio Monachesi分析了工业4.0在推动技术变革中的关键作用,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利用工业4.0大幅提升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的多项创新策略。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实现工业4.0不应只关注技术,更关键在于整个团队能否通力合作,确保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实现高度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换句话说,企业责任已成为企业在新工业时代的重要支柱。

Farnelle络盟产品和供应商管理副总裁Simon Meadmore表示:“本集播客介绍了ABB在其生产设施中部署工业4.0关键技术并取得卓越成效的创新策略和方法。ABB在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的大型工厂被意大利经济发展部誉为灯塔工厂,这项荣誉专为表彰那些被选为工业4.0标杆的示范项目。本集节目中,ABB专家将分享大幅提升生产力和效率、提高安全性及减少浪费的专业见解。”

《创新专家》第二季主要议题将包括:智能工厂设计与自动化的作用、如何衡量工业4.0技术部署的投资回报等。访问e络盟技术资源中心免费观看《创新专家》第二季前四集播客节目,包括:

  • 第一集:运用新型与现有测量技术转型升级至工业4.0 —— 本集重点探讨了流程和制造企业如何使用工业4.0关键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节目中,Omega Engineering Kevin Goohs介绍了使用传感器和新型数字智能探头等关键解决方案升级现有设施系统的多种创新方法,以捕获工厂车间的实时信息。同时,播客还介绍了边缘监测与控制的专业知识,并探讨了如何为大数据交付和分析选定最佳新机制,以及如何在全面安装系统之前进行关键试点项目评估。

  • 第二集可持续性、商业战略及合作伙伴关系助推工业4.0转型 —— 本集播客独家呈现了施耐德电气实现工业物联网新技术解决方案开发的创新策略,包括如何将关键知识直接传递给客户。节目中,施耐德电气英国及爱尔兰工业自动化副总裁Mark Yeeles强调,企业顺利采用工业4.0技术的秘诀在于与战略合作伙伴通力合作,进而打造出全面优化的生产设施。这也将有利于工程师和设施管理人员自主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简化流程并加速数字化转型。

  • 第三集:整合是实现工业4.0的必经之路 —— 本集播客对话Advantech,重点说明了整合是采用工业4.0关键技术的必经之路。Advantech北美工业物联网渠道经理Matt Dentino分析了长期采用开放架构的策略对企业在资产整合、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以及实时监测和分析方面带来的影响。播客还强调,在工业4.0技术加速工业世界发展的时代,战略商业伙伴关系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重点培养新一代工程师。

  • 第四集:利用设计和分析工具实现流程优化—— 本集播客中,伊顿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创新设计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来实现流程优化,以便进行更精准的需求预测和更明智的业务决策,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伊顿PowerXpert应用工程师Alexandra Rangel分析了企业采用工业4.0关键技术来建设数字工厂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能够带来的好处。Rangel还进一步强调,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必须制定数字化战略来推进工业4.0转型。

ABB是全球技术领导企业,致力于推动社会与行业转型,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未来。通过将软件与其电气化、机器人、自动化及运动控制产品相结合,ABB不断突破技术界限,推动产品性能持续提升至新的水平。ABB拥有130多年的卓越历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0.5万名优秀员工。

客户可在SpotifyApple Podcasts等全球主要播客平台免费观看《创新专家》播客系列节目。本期播客对话ABB,已在e络盟技术资源中心同步上线。第二季最后一集将独家采访Red Lion Controls,敬请期待。

新闻配图.png

关于我们

e络盟隶属于Farnell集团。Farnell是全球电子技术产品领导者,致力于科技产品和电子系统设计、生产、维护与维修解决方案的高品质服务分销已逾80年。凭借其丰富的业界经验,Farnell向电子爱好者、设计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和采购人员等广泛客户群体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与全球领先品牌和初创企业积极合作,共同研发高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公司还全力协助推动行业的发展以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当代和下一代工程师。Farnell在欧洲经营 Farnell 品牌,北美经营 Newark品牌,亚太地区经营e络盟品牌。Farnell通过其广泛的分销网络及在英国的CPC公司直接向客户供货。

Farnell隶属于安富利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VT。安富利是一家全球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庞大而完善的生态系统,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为客户提供设计、产品、营销和供应链专业服务。

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www.farnell.com/corporatehttps://www.avnet.com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Matter 1.0标准的发布为智能家居的普及以及未来的市场应用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 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并通过智能互联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大幅降低能耗

  • 业界首批通过Matter 1.0认证的产品,及其适配的即用型硬件解决方案加快了创新及可持续智能家居设备与服务的创建

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同时还能够降低能耗并减少消费者的碳足迹。但截至目前,由于设备生态系统、产品和协议存在差异,难以实现真正安全互联的智能家居场景。连接标准联盟(CSA)新发布的Matter1.0标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适用于智能门锁、照明、恒温器、安全系统、传感器、媒体设备等诸多智能家居应用的统一标准,以应对现有差异带来的挑战。作为CSA联盟的成员之一,物联网和电源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与280多家公司一起,率先推出了能够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Matter标准,赋能智能家居行业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易用性、互操作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png

英飞凌科技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总裁Thomas Rosteck表示: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娱乐,我们的日常活动始终是围绕着来进行的。相信统一的标准可以解决智能家居市场的碎片化问题,推动该市场实现互联互通、数字化与低碳化。Matter标准和英飞凌的集成式Matter解决方案可助力消费者以更简单、安全的方式自定义、连接和控制他们的智能家居体验,同时有效地优化能源利用方式。

Matter 1.0标准旨在促进不同品牌和操作系统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与向后兼容性,从而加速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

英飞凌的领导层还兼任CSA董事会成员,显示出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进全球标准的制定以及为塑造未来的智能家居物联网所作出的努力。作为基于硬件的安全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英飞凌还领导着主要的安全团队,研究的主题包括加密、设备认证和集成以及智能家居设备安全认证等领域。

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速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每年经过Matter标准认证的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5亿台。此外,在此期间预计将会有大量消费机器人、智能家电和其他新型智能家居设备接入智能家居系统。

除了便利性和自动化以外,智能家居中的互联设备与服务还将提供能够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的节能解决方案。

据统计,在全球总耗电量中,住宅建筑能耗的占比为29%。其中,室内空间的降温、供暖和制冷是耗电量最大的应用之一,但是通过使用互联的智能设备能大幅减少这方面的能源消耗。例如智能家居网络可以通过了解用户在不同情况下对温度的偏好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基于传感器的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关闭空房间内的照明、暖气和空调。智能化的智能家居网络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洗衣机或为汽车充电。

截至203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全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可以助力老年人在自己家中更加独立、舒适地生活。

英飞凌提供领先的、合适的即用型解决方案技术组合,能够加快创新智能家居产品的构建,满足当今与未来用户对互联、智能、安全、节能家居场景的需求,用户可以以此获得极佳的体验以及崭新的服务。

通过Matter解决方案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提高可持续性

我们的Matter解决方案包括:

  • 全新PSoC®62S2Wi-FiBTPioneerKit:帮助开发者和工程师实现可靠的超低功耗Matter over Wi-Fi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助力企业加速将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 PSoC™6x超低功耗微控制器与AIROC™CYW43xx蓝牙/Wi-Fi系统级芯片相结合,帮助实现高度可靠、低功耗的Matter over Wi-Fi 边缘设备应用,同时可支持蓝牙/低功耗蓝牙配网。

  • 高性能、低功耗的AIROC™CYW30739多协议系统级芯片(低功耗蓝牙5.3IEEE 802.15.4)是首批获得Thread 1.3认证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Matter over Thread设备的基础。

  • 兼容Matter标准的OPTIGA™安全解决方案,可轻松集成至嵌入式系统中,以确保信息和设备的保密性、完整性与真实性。这些解决方案涵盖范围广泛,从基本的身份认证芯片到复杂的落地方案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有解决方案都通过利用ModusToolBox™开发平台来帮助物联网开发者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connectedhome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让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环保。英飞凌的微电子技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关键。英飞凌在全球拥有约50,280名员工,2021财年(截至930日)的收入约为111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及美国场外交易市场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码:IFNNY)上市。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6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专注于引入新品的全球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拥有广泛的信息资源,能帮助工程专业人员进一步强化其射频无线解决方案设计。贸泽及其全球知名的制造合作伙伴针对下一代Wi-Fi超宽带 (UWB) 技术等行业热点话题和趋势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贸泽丰富的内容让设计人员能够探索与5GLPWAN、蓝牙、LoRa、网联车等相关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借助贸泽提供的各类博客、文章和特色产品,工程师可以随时获得新的资源,引导他们完成射频无线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

aAWwnGQM2R.jpeg

贸泽拥有非常广泛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选择,包括以下适用于射频无线应用的解决方案:

  • Qorvo DWM3000射频模块集成了DW3110 UWB收发器IC、陶瓷UWB贴片天线、电源管理模块和晶振,简化了设计。此模块适用于资产跟踪、导航、消费类应用,并可通过一系列微控制器增强设计灵活性,轻松集成到设计中。

  • Microchip Technology ATA835x UWB收发器具有集成的安全层,可实现安全距离界定、定位和点对点数据通信。此外,这些器件还为生成UWB脉冲信号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 Silicon Labs BG22 Explorer套件集成了EFR32BG22 Gecko无线蓝牙片上系统 (SoC)mikroBUS™插座和Qwiic®连接器,让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现成的电路板为套件添加新功能。

如需查找有关射频无线解决方案的文章、电子书等信息,敬请访问https://resources.mouser.com/rf-wireless

作为全球授权分销商,贸泽电子库存有极其丰富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并支持随时发货。贸泽旨在为客户供应全面认证的原厂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制造商可追溯性。为帮助客户加速设计,贸泽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库,包括技术资源中心、产品数据手册、供应商特定参考设计、应用笔记、技术设计信息、工程工具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工程师还可以一键订阅免费的贸泽电子报,及时了解业界新品动态和资讯。在订阅贸泽的电子报时,我们可以根据您不断变化的具体项目需求来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参考信息。贸泽充分尊重用户的权利,让您能自由掌控想要接收的内容。欢迎登陆https://sub.info.mouser.com/subscriber-sc 注册,及时掌握新兴技术、行业趋势及更多资讯。

关于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贸泽电子隶属于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 (Berkshire Hathaway) 公司旗下,是一家授权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专门致力于向设计工程师和采购人员提供各产品线制造商的新产品。作为一家全球分销商,我们的网站mouser.cn能够提供多语言和多货币交易支持,分销超过1200品牌制造商680多万种产品。我们通过遍布全球的27个客户支持中心,为客户提供无时差的本地化贴心服务,并支持使用当地货币结算。我们从占地9.3万平方米的全球配送中心,将产品运送至全球223个国家/地区、超过65万个顾客的手中。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www.mouser.cn

围观 4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李健

高能效、低能耗、低功耗是电子产品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我们知道,能源利用合理化至关重要,电子元器件和传感器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乎功耗,还关乎用户体验。更高性能和低功耗将让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爆发。以智能眼镜为例,电池续航一整天是可穿戴市场增长的一个关键要求。在意法半导体(ST),我们已经拥有业界数一数二的低功耗传感器,自本世纪初推出初代MEMS 运动传感器后,我们一直将低功耗视为产品的重要特性和差异化优势。

“小型化、精准化和功耗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取决于目标市场。汽车应用需要高精准度、低失调和低漂移,而消费级穿戴应用对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更多些,例如,TWS 真无线耳机就是这种情况。可穿戴设备的火热带动了传感器领域的竞争,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可穿戴设备,并且还在寻找新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提高使用便利性、安全性和信息可达性/ 互联性,其中包括智能手表、耳机、智能指环等产品。传感器性能的改进有助于可穿戴市场蓬勃发展。在ST,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方式来改善个人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的使命。在数千个用例中,我们在运动传感器中引入了QVAR 等技术,这项技术让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用创新方法,使终端设备能够与周围环境交互。例如,智能手表可以识别手势,耳机可以无缝确定用户是否在佩戴耳机。毫无疑问,由于我们传感器的新性能和新特性,我们看到了可穿戴技术和应用正在不断爆发。

健康应用情况非常复杂。健康设备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准确度随着时间和温度变化。在我们的产品技术开发路线图中,包含了消费级健康市场所需的全部功能,并且我们会继续根据客户的需要发布新产品。医疗应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具体应用有具体要求。在这个领域,我们有研发经验、知识技能和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为终端应用开发定制解决方案。

电子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尤其是消费电子市场,在经历多年的需求强劲增长后开始出现放缓的趋势。在传感器市场上,我们开发了可以实现新的用例和客户要求的新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通过与这些市场的主要设计公司的密切合作,我们加强了意法半导体在汽车、消费和工业传感器市场的领先地位,帮助我们成为率先开发重要新产品的公司之一。任何可能发生的需求放缓都不太可能延缓我们在今后几年的MEMS 和图形传感器产品推新计划。

人工智能与传感器的融合

如今,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在用人工智能。除人工智能外,这些应用还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用各种传感器从现实世界收集数据,交给人工智能处理分析。

ST有许多人工智能实现方案。首先是智能传感器,这类传感器通过机器学习核心和有限状态机来实现机器学习过程,可以与MCU和MPU处理器配合使用,并且算力还能执行人工神经网络的推理算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此外,这些人工智能的传感器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这就是它们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级功耗,因为它们可以分担一些通常由MCU和系统处理的任务。

ST是最早试水传感器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半导体企业之一。我们有一个定义明确的产品线,今年我们将推出有更多人工智能功能的新产品。人工智能与传感器的融合度将越来越高,以降低主应用处理器的工作负荷,或减少发送到云端进行后期处理的数据量。这是在传感器上实施能源可持续性计划:更智能/ 更高效。

在线上虚拟和线下现实世界融合的Onlife 时代,智能处理过程正在下移到网络边缘的传感器中,这意味互联设备可以无缝感知、处理和执行,完美融合线上线下两个世界,而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分布在节点中,让互联设备更省电,数据隐私更强,通过降低带宽需求和减少数据传输量,使得决策响应更快。2022 年,意法半导体一直在为客户提供内置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处理单元(ISPU) 的新一代MEMS传感器。经过优化的ISPU 利用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运动数据。ISPU在边缘节点上处理数据,无需唤醒系统,然后将数据送到MCU和网关/ 云端。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围观 5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一直颇受关注。那么,如何从电力行业为“双碳”战略注入数字新动力?11月7日召开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给出了华为的探索与实践。

1.jpg

华为云CEO张平安

在大会主题演讲上,华为云CEO张平安表示:“在电力领域,华为云将行业伙伴的100多种电力应用沉淀为电力aPaaS API,实现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作业。例如,华为云基于电力aPaaS推出了数字换流站平台,支撑国家电网开展全网近60多座换流站的数字化改造工作,通过智能故障分析实现了AI故障定位,准确率提升30%。”

为进一步展现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脉络,共同探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机遇,大会还同期举办了智慧电力峰会。

2.png

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CEO孙福友

在智慧电力峰会上,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CEO孙福友认为:“数字技术必将对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加速器’和‘变压器’的作用。数字技术解决不了电力系统的原理性问题,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实现,一定离不开数字技术。”

近年来,数字电网、智慧电厂、数字换流站等数字化应用已在电力系统实现多点布局。华为于2022年3月组建了电力数字化军团,秉承在“联接+计算+云”领域的禀赋优势,聚焦全球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关键挑战,整合华为大平台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携手生态伙伴,提供包括终端、云、ICT基础设施及架构设计等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通过数字感知、数字孪生及数字增值,助力智慧发电、智慧电网、低碳慧能领域场景数字化,帮助电力企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创新的转型升级。

“2022年,我们开展了直流专业数字化顶层设计迭代,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与技术架构,加速开展了15座数字换流站推广及总部、省级应用功能建设。在换流站选用华为超融合服务器建成可信可控、架构灵活、安全可靠、性能强大的融合基础设施平台,满足站内数据接入、模型转换、边缘计算、中台交互、视频管理等要求。”国家电网设备部管理部直流处处长王庆说。

为进一步明确电力数字化的背景、目标、场景等内容,大会还同期发布了《电力数字化2030》(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从电力数字化的背景、目标以及技术特征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介绍了电力行业在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等内容,并明确提出,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电力供给和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多源电能协同互济、相辅相成,电力数字化将发挥关键价值。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名誉院长李立浧认为,白皮书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经验积累和对于电力系统的理解,对电力数字化2030的实现路径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对数字化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预测,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对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和跨行业协同合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白皮书也对未来发出期许:“电力数字化转型让未来的电力系统充满了想象空间。随着电力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力数字孪生的目标愿景将愈发清晰并触手可及。”

请点击下载白皮书:电力数字化2030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集团(简称"TUV莱茵")将基于连接标准联盟 (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CSA)发布的智能家居连接标准MATTER,为智能家居产品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MATTER是首个为智能家居产品统一跨国框架条件的国际标准。

1.jpg

TUV莱茵:MATTER 1.0–引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新趋势

TUV莱茵无线技术资深专家Lourens Koopmans表示:"用户都希望设备功能强大、性能强劲,操作简单直观;而且不仅能在特定智能家居系统运行,更能支持不同系统间互联互通。MATTER协调统一了全球各国、各地区的不同技术与法律要素,并将其集聚凝结为一份标准化协议。"

 统一国际标准造就更优质产品

开发人员证实,获得MATTER认证的产品,不论是在跨品牌还是在跨平台环境下操作,都具有更强大的连接性和互操作性。此外,特殊技术标准可确保设备运行更高效、更节能。MATTER支持以太网、Wi-Fi和Thread(家庭物联网通讯协定技术),也可通过低功耗蓝牙进行设备配网。未来,MATTER 1.0认证设备有望减缓数据安全保护挑战。

 未来5年预测:半数设备将遵从MATTER标准

根据全球技术情报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未来5年内,全球超过半数的智能家居设备将遵从Matter标准。TUV莱茵在全球拥有18个实验室,其中4个实验室支持针对全新与现有智能家居产品的MATTER 1.0标准检测,检测范畴包括基于连通性、性能、互操作性等。Lourens Koopmans表示:"我们熟知全球180多个国家情况各异的条款条件、技术标准和专业认证。我们的专家在不同地方进行多种多样的检测,确保产品合格、合规,借此帮助制造商将产品更快速、更安全地推向市场。"

TUV莱茵在瑞典隆德、韩国首尔、日本横滨和中国深圳四地设有CSA授权实验室,可为全球客户提供MATTER 1.0检测与认证服务。

 背景

目前,全球业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家居设备超过180亿台,专家预计2027年前,该数字将上升至270亿台,设备种类覆盖智能灯泡、智能真空吸尘器、市政停车场监控系统等。然而,正如智能家居设备的应用场景纷繁多样,各国对智能家居设备的要求和法规也各不相同。这就为制造商或零售商带来了进口和销售上的挑战,消费者也可能因此不得不承受设备性能打折扣的损失。

关于MATTER 1.0:该智能家居连接标准由550多家国际知名科技公司联合组成的连接标准联盟发布。它为智能家居产品界定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化要求和框架条件。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sxhFrYY3f3.png

目录

旗舰平台联合研发  深层次、全方位探索,将天玑  9200  实力发挥到极致                          

  • 天玑 9200:MediaTek 新一代旗舰平台

  • vivo x MediaTek 多领域深度合作,联合研发

     ◆ MCQ 多循环队列:多核场景,高速传输

     ◆ 王者荣耀自适应画质模式:提升续航,控制升温

     ◆ 芯片护眼:实时侦测,实时降蓝光

     ◆ APU 框架融合:能效骤增,优化协同

     ◆ AI 机场模式:飞行节能,落地速连

  • 多场景联合调校

     ◆ 游戏场景:稳帧降耗,冷劲全速

     ◆ 影像场景:优化性能,有效降耗

自研芯片 V2   重塑芯片结构,影像性能双爆发                    

  • FIT 双芯互联技术:软硬结合,高速协同

  • 近存 DLA+片上 SRAM:优化 AI 部署,释放平台潜力

     ◆ 近存 DLA(深度学习加速器):提升算力密度,优化视频能力

     ◆ 片上 SRAM(高速低耗缓存单元):扩大等效内存,提升运算速度

  • 全新 AI-ISP 架构:双芯算力互补,提升影像性能

     ◆ 双芯 AI-ISP 架构:灵活多变,专用专注

影像   自研影像算法,拓展全场景专业成像        

  • 长焦:长焦能力,质的飞跃

     ◆ 超清画质引擎:图像处理流程 AI 化,突破镜头工艺上限

     ◆ Ultra Zoom EIS 技术:软硬协同,稳稳运镜

  • 运动抓拍:按下快门,定格美好瞬间

     ◆ “零延时”抓拍:迅速成片,所见即所得

     ◆ 运动检测算法:捕捉运动主体,抓住精彩瞬间

  • 暗光抓拍:多算法叠加,全链路优化

     ◆ Sensor 感光能力:ISO 升至 10W

     ◆ 运动自适应多帧融合+自研 RawEnhance 2.0:多帧融合叠加,暗光抓拍无拖影

  • 精彩回溯:瞬秒保存,自动优选

双轨研发塑造 vivo 底气,极致产品回应用户期待

旗舰平台联合研发  深层次、全方位探索,将天玑  9200  实力发挥到极致                          

  • 天玑 9200:MediaTek 新一代旗舰平台

天玑 9200 是 MediaTek 发布的全新一代旗舰 5G 移动平台,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突破,拥有更卓越的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表现。

5FRyreYhks.jpeg

WWph7fkmem.jpeg

在 CPU 方面,天玑 9200 旗舰平台采用先进的 1+3+4 三簇旗舰架构,首发 ARM Cortex-X3 超大核,单核性能提升 10%以上,同时大幅优化大核 A715 与小核的能效,在视频、音乐、游戏等用户高频使用的场景下,带来更顺畅的体验。

aExT6f3dtQ.jpeg

WrexGNBDBQ.jpeg

在 GPU 方面,天玑 9200 旗舰平台首发搭载 ARM Immortalis-G715,并将配置升级到了 11 核,浮点运算能力提升 2 倍,整体曼哈顿性能提升 32%,功耗优化 41%。

支持硬件级光追能力,整体光追能力提升 3 倍, 支持行业最新的 vulkan1.3,结合 VRS 可变分辨率渲染,能大幅提升在复杂场景中的融合渲染能力,带给用户更完美的游戏体验。

it3TymzdHk.jpeg

在 APU 方面,天玑 9200 旗舰平台采用第六代 APU690,全新的省电架构和像素级处理技术, 部分场景能效可提升 45%以上。

NT8ZWNBZma.jpeg

  • vivo x MediaTek 多领域深度合作,联合研发 5 大功能

早在 20 个月之前,vivo 与 MediaTek 就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双方在影像、游戏、AI、显示、通信、功耗、UX 性能等多领域展开深度联合研发。vivo 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将vivo 的产品需求前置到芯片的规划阶段,去影响、改变部分芯片的规格,从而帮助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做到性能和功耗的完美平衡。

TrQMaF2paA.jpeg

此次,双方加深合作深度,带来了 5 个联合研发的重磅功能:MCQ 多循环队列、王者荣耀自适应画质模式、芯片护眼、APU 框架融合和 AI 机场模式。合作带来的不只是某个单一领域的升级,而是从性能释放到游戏体验,再到显示、影像乃至通信等领域的全面突破。

KbdQ5eweJR.jpeg

  • MCQ 多循环队列:多核场景,高速传输

MCQ 多循环队列是行业针对未来多核场景考量,为发挥 CPU 极致性能,重新定义的一款全新处理引擎。MCQ 最多可为 CPU 和 UFS 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 8 条通道传输,有效提升CPU   的数据并发处理能力,让应用软件切换和后台下载唤醒更快、更流畅。

7hsnY3iT2H.jpeg

经测试,搭载 MCQ 技术后,随机写入速度增加 16.7%以上,安兔兔跑分近 5000 分,在更多更实用的场景也有明显的进步。各类 APP 的安装和启动时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如重载游戏和平精英安装时间缩短 10%,启动时间缩短 26.5%。

SwFK5JHytT.jpeg

经过 vivo 和 MediaTek 的共同努力,天玑 9200 旗舰平台成为行业首个支持 MCQ 的平台,相信越来越多的平台会频繁使用到这一功能。

  • 王者荣耀自适应画质模式:提升续航,控制升温

王者荣耀自适应画质模式,由 vivo、MediaTek、王者荣耀三方联合研发,是基于 MAGT游戏自适应循环开发的一项黑科技。vivo 透过平台服务,与游戏应用间的即时信息交换,游戏应用可针对信息即时逐帧调控,进而达到一个自适应闭循环。

GitbTbphDM.jpeg

NN2jr8rEwp.jpeg

这项黑科技包含 FPS 救帧模式、Thermal、Power 降载模式、冷却模式。打开该模式,可以在游戏极致设定下,增加游戏续航时间,控制手机升温——经过实测,  开启自适应功能后,26℃环境下,在王者荣耀 120+极致配置下运行 1 小时,游戏帧率接近满帧,均方差仅有 0.92。

YAd3yFzfmr.jpeg

  • 芯片护眼:实时侦测,实时降蓝光

视力健康现在越来越被大家重视,「蓝光」也成为了 vivo 想方设法要对抗的天敌。而芯片在降蓝光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ivo 和 MediaTek 共同在天玑 9200 旗舰平台上开发智能降蓝光技术,实时侦测画面蓝光占比,通过创新性的算法并硬化成 IP 的方式,实时降低蓝光。让高能可见蓝光占比小于 5%,色偏程度降低 12%。基于芯片带来的降蓝光能力,得到了 SGS 智能低蓝光认证。

Q5BkwKsNCB.jpeg

ykeQ57JJya.jpeg

  • APU   框架融合:能效骤增,优化协同

天玑 9200 旗舰平台的第六代 APU690 不仅算力高达 30TOPS,能效比相较上代更是提升了 45%。

MEN2WMkBZx.jpeg

基于 APU 硬件特性,MediaTek 提供了 NeuronRuntime 软件加速框架。vivo 将NeuronRuntime 底层通用能力,封装到自研 VCAP 异构计算加速平台中。从芯片底层到框架层,VCAP 在访存处理、动态量化、指令流水线等维度实现深度优化,让算法在多个处理器之间协同调度,带来显著的能效提升。

基于这套方案,vivo 在 APU 上实现了多个功能的优化:如相机超清文档、实况文本、离线语音输入法等。

N8SAFsYddw.jpeg

以离线语音输入法为例,vivo 推出了 Jovi 输入法 Pro 版本,支持全离线语音输入,确保数据不出端,用户隐私安全不外泄。是行业首次实现语音识别算法在 NPU 优化落地。对比上一代 CPU 方案,功耗优化 30%,性能提升 50%。

  • AI 机场模式:飞行节能,落地速连

AI 机场模式包含两大 AI 引擎:感知 AI 引擎、搜网 AI 引擎。在这一模式下,手机通过感知 AI 引擎准确感知用户进入机场与飞机的起飞降落,再通过搜网 AI 引擎来准确识别目的地,并智能调控搜网策略。

6stTyjxe8y.jpeg

得益于 AI 机场模式,不仅是飞行过程中有优化,在飞机落地关闭飞行模式后,手机捕获网络仅需 1.52 秒,实现网络秒开,而在优化前是 7.41 秒,时间缩短了 79%。

4RyNtNRxrC.jpeg

  • 多场景联合调校

    经过 vivo 和 MediaTek 的共同攻关,天玑 9200 性能指标达到了业界 TOP 级,安兔兔实验室跑分超过了 128 万。能得到这样的成绩,离不开 OriginOS 的提升。

     ◆ 游戏场景:稳帧降耗,冷劲全速

    在游戏场景下,带来可变分辨率渲染 VRS、游戏超分等黑科技,还通过疾速启动引擎和网络加速引擎增强游戏表现,对游戏的下载、启动、加载、运行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优化——在王者荣耀 120 帧+超清画质下,运行 1 小时,平均帧率高达 119.72 帧,均方差仅为 1.71。这样的游戏表现,是对冷劲、全速最好的解释。

A6SdwnsTrn.jpeg

TbESxnKAty.jpeg

 ◆ 影像场景:优化性能,有效降耗

除了游戏,影像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此次,vivo 与 MediaTek 共同优化了多种拍摄场景下天玑 9200 旗舰平台的表现。首次以极低的功耗实现了先进的循环视差网络,大幅优化能效表现,能耗降低 15%。同时显著提升了人像模式的视差和深度估计表现,对于头发、眼睛、手持物体等细节区域改善明显,虚化效果提升 5%。尤其在 4K 60 帧极限录像场景中,天玑 9200 的功耗相比天玑 9000 足足降低了 25%。

iMAiHtFZ2h.jpeg

自研芯片 V2   重塑芯片结构,影像性能双爆发                    

vivo 开创了外挂芯片技术形态,将高能效、低延时的自研芯片运用在性能与显示领域,并迅速在全行业流行和普及开来。面对用户「效果好、体验佳、性能强、功耗低」的呼声,vivo 带来全新一代自研芯片 V2。

自研芯片 V2 是一颗从场景事件出发,针对 AI 大密度算法算力需求,量身定制的「低功耗 AI加速芯片」。vivo 从芯片底层技术出发,对片上内存单元、AI 计算单元、图像处理单元三大单元做了大幅升级,带来了全新 AI-ISP 架构,翻开了移动影像的新篇章。

SjMddXZGci.jpeg

  • FIT   双芯互联技术:软硬结合,高速协同

手机 AI 计算成像,大致可分为平台和外挂两种解决方案——外挂芯片可减少软件调度,高效专注于大密度 AI 运算,但在特定场景下的运算缺乏灵活性;平台 SoC 软件部署灵活,NPU 峰值算力上限高,但难以满足大密度运算的算力需求。

为了发挥平台和外挂的各自优势,做出 1+1>2 的效果,vivo 系统架构师和工程师在尝试了若干种芯片间高速通信的方案之后,终于设计出 FIT(Frame Info Tunneling)双芯互联技术。

自研芯片 V2 与平台 SoC 的芯片架构和指令集完全不同,vivo 将大型复杂算法模块拆分,把算力密度小、网络结构复杂的小模型部分,通过软件部署在平台 NPU 上;把算力密度大、数据吞吐密集的大模型部分,部署在自研芯片 V2 硬件上,让它们处理各自擅长的运算模块。平台NPU 会对传感器和每帧画面进行预处理和运动感知分析。

ssaiBDbMtP.jpeg

通过自研 FIT 双芯互联技术,自研芯片 V2 可以将 NPU 分析的结果和高精度 Timecode 嵌入到每帧画面中,在 1/100 秒内完成双芯互联同步,实现软硬结合,高速协同计算——在异构多芯片计算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 近存 DLA+片上 SRAM:优化 AI 部署,释放平台潜力

在端侧移动设备进行 AI 处理,有三个核心要素:算力容量,算力密度和数据密度——三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 AI 处理能力的上限。基于 CPU、GPU、NPU 的软件 AI 框架,平台 SoC 算力容量大,适合部署网络结构复杂的模型,但能效比不高,无法满足对大密度 AI 运算的需求。因此,在自研芯片 V2 的设计中,vivo 加入了近存 DLA。

  • 近存DLA(深度学习加速器):提升算力密度,优化视频能力

Tpkra8Dh4D.jpeg

近存 DLA 通过全硬化 MAC 设计和大容量专用片上 SRAM,强化算力密度和数据密度,以释放平台的算力容量潜力。

mm4ywfbFdS.jpeg

算力密度方面,得益于全硬化 MAC 设计,V2 的近存 DLA 在实际 AI 运算中,能够达到 100%MAC 利用率。相比在平台 SoC 软件部署 AI 运算,8bit 算力密度提升了 2-3 倍。此外,vivo 还针对专业视频的 10bit 处理需求,在自研芯片 V2 中专门硬化了 10bit 的 MAC 单元——相比平台 SoC 软件部署所采用的合并运算方式,10bit 算力密度提升了 4-6 倍。

  • 片上SRAM(高速低耗缓存单元):扩大等效内存,提升运算速度

另一方面,数据密度受到传统架构 von Neumann 内存墙的制约,大密度运算会遇到数据填喂不足、运算等待数据的问题,极大限制了计算性能。为保证数据密度与算力密度的完美匹配, 自研芯片 V2 借鉴了近存计算的思想,在近存 DLA 内配套设计了专用片上 SRAM,速度高达 1.3 万亿 bit/s,让V2 的片上 SRAM 容量较V1 提升了 40%,达到等效 45MB。近存DLA 的设计大幅减少了数据寻址和搬运的功耗,与通常 NPU 采用的 DDR 外存设计相比,SRAM 数据吞吐功耗理论最大可减少 99.2%。

EiJfXYmaNa.jpeg

pzDrnn8jdi.jpeg

算力密度和数据密度的双重提升,以及多项低功耗电路设计方法的加持,让自研芯片 V2 的近存 DLA 在同等芯片制程条件下的表现远超同行竞品——内核每瓦算力在运行 8bit MAC 和 10bit MAC 时,分别达到了 16.3TOPS/W 和 10.4TOPS/W;在部署相同算法时,自研芯片 V2 相比传统 NPU,能效比提升了 200%。

JRGxCYnJBf.jpeg

Bn73ka8xTD.jpeg

有了 FIT 双芯互联和近存 DLA 两项芯片底层技术的助力,vivo 在端侧 AI 部署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 全新  AI-ISP  架构:双芯算力互补,提升影像性能

在应用侧,vivo 自研芯片 V2 将传统的 ISP 架构升级为 AI-ISP 架构,实现了跨越式的技术革新。

aP2WCfASc2.jpeg

传统 ISP 以行为单位进行信号处理,其滤波器普遍是手工设计的。虽然能以极低延时处理大量的数据流水,但是只能解决已知的、特定的问题。

AI 可以处理复杂的、未知的问题,但 AI 软件算法部署在 NPU 时,需要以帧或块为单位进行处理;反而会破坏 ISP 的行级流水架构,造成延时提升,导致性能下降。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平台 SoC 片上 SRAM 容量有限,大量 AI 算法在接入 ISP 管道后,要通过外部 DDR 来完成数据暂存和交互。这就会造成运算与数据分离,牺牲了高性能 AI 运算至关重要的 Data-Locality 要求,进一步降低了性能。

通过 FIT 双芯互联,vivo 第一次将平台 ISP-NPU 与 自研芯片 V2 的 ISP-DLA 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最合理的 AI 算法处理架构。将平台 SoC 上NPU 的大算力,与自研芯片中近存 DLA 的高能效、低延时在部署时进行互补设计,带来全新的双芯 AI-ISP 影像体验。

  • 双芯 AI-ISP 架构:灵活多变,专用专注

pWibcAkjNP.jpeg

sD3YGz6Khx.jpeg

旗舰平台与自研芯片,双 ISP 双 AI,一个灵活多变,一个专用专注,实现极致效果与极致能效比。再配合蔡司 T*镀膜、VCS 仿生光谱技术及强大的 vivo 算法矩阵,vivo 将整个计算成像光路进行了一次革新。vivo 自研芯片 V2 带来了全新的 AI-ISP 架构,在此架构下,FIT 双芯互联、近存 DLA、专用片上 SRAM 等多项突破性设计,能最大化满足 AI 大密度算法算力需求。未来,vivo 将继续在多芯系统、单芯架构与应用 IP 上持续精进,让自研芯片与旗舰平台灵活互补,实现极致能效。

影像   自研影像算法,拓展全场景专业成像        

6eJhSQfX6C.jpeg

  • 长焦:长焦能力,质的飞跃

手机长焦拍摄通常存在两个问题:拍摄倍率过大时画面会模糊、手持运镜导致画面剧烈抖动,简单来说就是:拍不清和拍不稳——为此,vivo 带来了全新的解决办法。

YzjjnHWFsK.jpeg

为了让用户拍得更清楚,vivo 借鉴科研领域天文望远镜和高端显微镜的图像处理流程,带来全新的超清画质引擎。

  • 超清画质引擎:图像处理流程 AI 化,突破镜头工艺上限

超清画质引擎从底层改写了 ISP 图像处理链路,将图像处理 AI 化,包含了 Denoise 降噪、Demosaic 细节恢复、Deblur 去模糊三大重要模块,以及蔡司光学超分算法。

MysMijJ45i.jpg

蔡司光学超分算法是这套引擎的核心。它是 vivo 和蔡司联合研发的一种全新计算光学算法,能根据每个手机的模组特性做建模分析,通过逆运算动态调整,补偿光学信息,突破镜头工艺的上限。在蔡司光学超分算法的加持下,可以恢复 5 倍以上焦段约 35%的清晰度信息。

tntmDai4GM.jpeg

  • Ultra Zoom EIS 技术:软硬协同,稳稳运镜

在长焦拍摄的过程中,变焦的倍率越大,抖动也会被放大,Ultra Zoom EIS 技术可以消除抖动对拍摄的影响。它包含了 IMU(惯性测量单元)、OIS 光学防抖与 EIS 电子防抖三大模块:IMU 负责检测抖动,OIS/EIS 负责抵消抖动,软硬协同防抖。这使得 vivo 能在 20X 以上倍率实现抖动抵消,让被摄主体在画面中趋于平稳不会晃动。

p2xtCd66E7.jpeg

结合超清画质引擎,Ultra Zoom EIS 技术在效果和体验层面带来显著提升,这是 vivo 长焦能力的一次全面升级。这只是纯算法的效果提升,下一代影像旗舰产品,结合硬件升级后会有更好的长焦拍摄效果,将会是 vivo 长焦能力质的飞跃。

  • 运动抓拍:按下快门,定格美好瞬间

专业相机的快门延迟在 30ms 左右,而手机的快门延迟一般在 170-300ms。所以在同一时刻按下快门,专业相机出片完成后,手机可能仍未开始曝光。

  • “零延时”抓拍:迅速成片,所见即所得

全面优化图像处理管线,提升 Sensor 启动速度,快门延迟低至 30ms,达到专业相机水平。

按下快门就能迅速成片,让所见即所得。

EtezXcfWzC.jpeg

  • 运动检测算法:捕捉运动主体,抓住精彩瞬间

为了让手机能够准确捕捉运动主体,vivo 带来了新一代运动测量与跳跃检测算法,运动画面定格能力相较于上一代提升 58%,牢牢抓住精彩瞬间。

运动测量与跳跃检测算法包含自研人体检测和追踪算法、自研物体检测和万物追踪算法、自研高频轨迹侦测对焦等多种算法,通过深度学习让手机能够思考、预判画面走向并及时锁定画面, 运动画面定格能力从 85 分提升至 92.4 分,牢牢抓住精彩瞬间。

4iZW4RSktr.jpeg

  • 暗光抓拍:多算法叠加,全链路优化

通过“零延时”抓拍和运动检测算法,让 vivo 具备了更强的瞬间抓拍能力。为了确保在暗光场景下也能实现这样的能力,vivo 做了多个算法的叠加,在手机摄影的全链路上都进行了大幅优化。

  • Sensor 感光能力:ISO 升至 10W

首先,vivo 和 Sensor 厂商深度合作,将 Sensor ISO 高感从上一代的 16000 提升到102400,暗光场景下的感光能力大幅提升。

dSjE5BtNtE.jpeg

  • 自适应多帧融合  + RawEnhance2.0:多帧融合叠加,暗光抓拍无拖影

其次,在运动抓拍时采用运动自适应多帧融合技术,一次快门生成多帧运动画面,叠加 vivo 自研的 RawEnhance2.0 算法,可以把每一帧有用信息叠加在一起,让暗光运动也无拖影。

MQBawzzN4C.jpeg

8H5Zj7mXJ5.jpeg

Jax64XkdPG.jpeg

新一代的运动抓拍,在 5lux 的暗光环境下,画面细节表现提升 17.3%的同时,噪声还降低了46%。

  • 精彩回溯:动态保存,自动优选

vivo 把抓拍定格的能力也赋予到了动态照片中,可以保存用户按下快门前后 1.5 秒的图片序列,将运动过程整理成多个清晰的动作切片,并支持自动优选出最美的一帧,让普通人也能像专业摄影师那样抓拍精彩瞬间。

HcGFffNfy5.jpeg

双轨研发塑造 vivo 底气,极致产品回应用户期待

不论是影像技术迭代,还是芯片架构升级,单纯的硬件堆叠和算法配置都无法真正让人满意。vivo深知,技术自研是一条壁垒很深,需要长期积累的发展道路。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vivo 始终与行业优秀的伙伴们保持开放且深度的合作。vivo 坚持打磨人无我有、持续迭代的底层核心能力,将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相结合,去走一条差异化、高端化的道路。如果说,自主研发是 vivo 有别于他人的赛道选择,那么联合研发则是 vivo 突破技术边界的坚定尝试。如今,vivo 将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相结合,就是为了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体验。

正是一直以来埋头种因的坚持,让 vivo 努力做得比别人更好,走得比别人更踏实、更长远。相信即将发布的下一代旗舰,能让大家能感受到 vivo 厚积薄发的技术实力。

围观 2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2年11月6日,康盈半导体在ELEXCON 2022深圳国际电子展暨嵌入式系统展期间举行“一见轻芯 · 洞见未来—2022康盈半导体新品发布会”

康盈半导体创始人兼CEO 冯若昊、康盈半导体产品总监齐开泰分别登台介绍了康盈半导体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以及对本次发布的五款小精灵系列嵌入式存储新品进行了介绍。本次发布会同时也邀请了供应链厂商、代理商、终端客户、投资、媒体、康佳集团领导等人士参与精彩互动,现场高朋满座。

1.jpg

2.jpg

五款小精灵系列产品,打造高端国产存储产品

其中第一款智能穿戴创芯小精灵—KOWIN ePOP,集成eMMC和LPDDR,采用在主芯片上(package on package)贴片的封装方式,节省PCB占用空间,进一步精简产品尺寸。目前提供市场主流8GB+8Gb的容量组合,厚度仅有0.9mm,并搭配低功耗模式,有效提升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其中,NAND Flash采用高性能闪存芯片,顺序读取速度高达170MB/s,顺序写入速度高达110MB/s,DRAM速率最高可达1866Mbps。将性能、耐用性、稳定性平衡得恰到好处,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ePOP满足设备对于储存及缓存数据需求,面对集成度较高的设备,均能轻松面对,更适用于智能穿戴、教育电子等对小型化、低功耗有更高要求的终端应用。康盈半导体产品总监齐开泰表示,目前ePOP已经针对高通、MTK、展锐等主流移动平台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客户在实际体验上会更好。

第二款智能终端贴芯小精灵-KOWIN eMCP,主要针对手机、平板、翻译笔、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产品需求,充分满足移动通讯设备高集成度的需求。这是一款高集成度的芯片,采用eMMC加LPDDR二合一的封装方案,节省终端设备40%~60%的PCB板空间,具有体积小、低功耗,高效能等优点,内嵌eMMC主控芯片,可管理更大容量快闪记忆体,简化PCB板空间安排,适合移动设备等内部空间受限的系统。符合JEDEC标准,严苛的测试条件让产品更加稳定可靠,DRAM读写速度可以达到1866Mbps,支持的容量包括8+8/16+8/16+16/32+8/32+16Gb。专为移动电子设备设计。

第三款产品智慧物联核芯小精灵-KOWIN nMCP,主要针对5G通信模块。nMCP 系列集成了 SLC NAND 和 LPDDR4X,可减少系统 PCB 设计开发时间,提供多容量组合包括 4Gb+2Gb、4Gb+4Gb、8Gb+4Gb 和 8Gb+8Gb, 满足多种容量需求。LPDDR4X传输速率高达3,733Mbps,性能优异,提高系统运行的流畅性。nMCP可实现较高的性能密度、更好的集成度、更低的功耗、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更小的成本。助力5G通信模块市场的产品加速上市。

第四款产品是智能引擎全芯小精灵—KOWIN MRAM,新一代非易失性的磁性随机存储器,具有低延迟、低功耗、极速读写、非易失性和近乎无限次的读写能力,助力构建微控制领域新生态!MRAM具有低延迟、极速存储、读写寿命长的特性,可无需额外的RAM;无需电源也可存储数据,延迟设备电池使用寿命;另外MRAM抗辐射效应出众,对阿尔法粒子的固有免疫能力,能在辐射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且不须额外的ECC校验,能让系统在工作时趋于安全稳定,具有高可靠性。

第五款产品是新兴物联安芯小精灵——KOWIN SPI NAND内建ECC纠错引擎,采用通用的SPI接口,

相比传统的NAND Flash方案,主控不需要复杂的控制器接口及闪存操作算法,可以降低主控设计及固件开发成本。另外SPI NAND 采用WSON-8封装,管脚数和尺寸都较小,也减少了PCB的尺寸和层数要求。既满足了小型化的需求,又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近年来,随着产品小型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及对于方案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SPI NAND Flash开始逐渐成为趋势。

(此处插入新品视频)

自主可控的封测产业园,康盈半导体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深圳康盈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康佳集团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专注于嵌入式存储芯片、模组、移动存储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eMMC、eMCP、ePOP、nMCP、MRAM、SPI NAND、UFS、LPDDR、DDR、SSD、PSSD等。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人机交互、物联网、工业控制、智慧医疗、车载电子等领域。康盈半导体凭借高起点、高品质、高效率的创新优势,秉承“诚信、可靠、高效、创新、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和“立足高品质, 驱动新科技”的经营理念,致力成为超可靠的存储创新解决方案商,让存储更高效,数据更可靠,一起构建万物智联的新世界

3.png

从2019年成立至今,康盈半导体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和客户的高度认可。目前已经与多个领域的头部和知名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如康佳电子、百度、TCL、360、金锐显、九联、长虹等。除了传统的TV、手机等消费类领域,康盈半导体在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康盈半导体创始人兼CEO冯若昊认为,康盈半导体虽然比较年轻,但技术团队有20多年存储行业经验,产品研发阶段有很好的基础。产品的开发和质量管控也有完整的体系,通过盐城康佳芯云封测产业园,来确保产品的工艺稳定。

据介绍,康盈半导体量产出货的客户超过100家,同时还有超过50家在测试验证中,截止目前,康盈半导体共通过超过 50 个平台认认证,已经量产的产品SKU超过 80个!

机遇、挑战并存,康盈半导体要做国际品质的国产厂商

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充满变数,这导致各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储行业亦是如此。十四五规划要求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 2025 年达到 70%,2021 年国内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为 450亿美元,IC Insights 数据显示自给率不足 5%,国内存储器市场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

展望未来,康盈半导体创始人兼CEO 冯若昊表示,尽管今年由于大环境影响,消费电子需求衰退明显,但康盈半导体仍然看好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消费电子市场。除此之外,康盈半导体也在积极布局穿戴产品及手机这样的核心终端产品。未来将针对5G智能手机、AI市场推出高端的UFS和uMCP产品。此外,2023年1月,康盈半导体还将成立专门的SSD事业部,同时布局全国产化的SSD产品,主打信创市场。

4.png

“康盈半导体要做拥有国际品质的国产厂商,” 冯若昊表示,为了做到国际品质和高可靠性,康盈半导体在测试技术方面将会加大投入。目前盐城封装厂已经达到量产状态,预计明年会加大半导体、存储芯片测试方面的研发。同时由于康盈半导体拥有自主可控的封装、测试产能以及软件团队,因此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最后,有了可靠的国际品质,未来康盈半导体将积极响应“芯片出海”的行业大趋势和国家战略,积极针对东南亚、东北亚进行扩张,将国产存储品牌推广到海外市场。

5.jpg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56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