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著名咨询机构GlobalData发布了2025年《运营商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竞争力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华为凭借其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全球服务能力,荣登该排名报告Leader象限第一名。

‘.png

运营商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竞争力评估

在运营商基础设施管理服务领域,报告对通信服务商从商业模式、解决方案、网络设计与优化、网络转型能力、服务规模、和业务敏捷性六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华为综合得分第一。这印证了华为在对全球运营商客户提供领先服务解决方案、网络极致性能和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努力。

华为ICT服务与软件对运营商客户提供了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运营等端到端服务。在通信大模型和数字孪生等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

  • AUTIN™ 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支持网络与业务故障自动定界定位和自闭环。智能运维助手、运维智能体以及网络数字孪生有机协同,极大提升了网络运维智能化能力和效率,并提升了业务质量和运营商收入,加速以“业务为中心“的智能运维转型;

  • SmartCare®平台支持网络性能提升、差异化体验保障和变现,以及满意度管理等能力,如网络NPS管理解决方案能够智能化分析质差用户根因,并根据不同原因给出处理建议,提升客户满意度;

  • 此外,华为也为数据中心以及BSS、AICC(智能联络中心)等软件平台提供了管理服务。软件IT管理服务通过大小模型协同的AIOps数智化运维方案,实现故障智能化治理,有效提高故障管理质量和效率,改善MTTR(平均恢复时间)。

面向未来,华为将持续创新,帮助运营商加速网络数智化转型,充分释放网络价值,加速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报告文件下载:请点击

来源:华为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最近小米玄戒O1发布引发了大家对IC设计的科普,很多人看到ARM给小米提供的是 CSS(Compute Subsystems,计算子系统)服务就说这芯片是ARM设计的,不是小米自研的,对此,个人觉得大家有必要先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一、 ARM提供的服务有软核核硬核两种

ARM 软核是以寄存器传输级(RTL)源代码的形式提供的 IP 核,通常用硬件描述语言(如 Verilog 或 VHDL)编写。特点是灵活性高,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软核进行定制和优化,例如修改架构、调整性能参数等。

软核不依赖于特定的制造工艺,客户可以在不同的工艺节点上进行实现。但由于需要客户自行进行综合、布局布线和验证,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另外,客户需要自行承担集成和验证过程中的风险,可能出现设计错误。

ARM 提供的软核数量相对较多,涵盖了从低功耗的 Cortex-M 系列到高性能的 Cortex-A 系列等多个系列。例如,Cortex-M0、Cortex-M3、Cortex-A5、Cortex-A7 等都有软核形式可供授权。

软核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包括嵌入式系统、移动设备、服务器等。例如,Cortex-M 系列软核常用于低功耗的物联网设备和微控制器,而 Cortex-A 系列软核则用于高性能的移动设备和服务器。

打个比喻就是就提供一个菜谱配料清单,客户需要自己摸索油盐酱醋的比例和下锅时间长短,然后让大师傅(就是代工厂)把自己摸索出来的菜炒出来,这个菜跟原来那个有点相似。

ARM 硬核是已经完成布局布线的物理版图,通常以 GDSII 文件或等效文件的形式提供。硬核是经过工艺验证的物理版图,通常与特定的制造工艺绑定。ARM 提供的硬核数量相对软核较少,但也在不断增加。硬核经过 ARM 或其合作伙伴的优化,能够确保在特定工艺下达到最佳性能和功耗表现。但硬核通常与特定的制造工艺绑定,客户无法对其进行修改。

硬核开发周期短,客户可以直接将硬核集成到芯片设计中,无需进行复杂的综合和验证,大大缩短开发周期。硬核经过验证,客户使用时的风险较低。硬核适合对性能和功耗有严格要求的应用,例如高端移动设备、数据中心服务器等。

1.png

ARM 的新业务 Compute Subsystems (CSS) 是什么?CSS提供预集成、预验证的计算子系统,包括 CPU、GPU、系统互连、内存管理单元等关键组件。这些组件已经经过 ARM 的优化和验证,客户可以直接使用,减少了从零开始设计和验证的复杂性。显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速产品上市时间。例如,有合作伙伴通过使用 CSS,从项目启动到流片仅耗时 9 个月。虽然提供预集成的子系统,但仍支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系统配置。

CSS 是 ARM 在传统 IP 授权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通过提供预集成、预验证的计算子系统,帮助客户更快速、更高效地开发定制化芯片,同时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它特别适合那些需要快速推出产品且希望专注于差异化功能的客户。

打个比喻就是这次ARM提供的是完整的配料的烹调清单,什么油盐酱醋和下锅时间都有了,只要给大师傅这个清单可以炒出来原汁原味的佳肴。

再结合这个新闻大家就明白了吧

2.png

3.png

所以我认为这次应该是ARM 给小米提供是CSS硬核服务,等于提供了很多关键部分硅硬件的预设计,而且是3nm的,所以这块设计小米可以省下来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可以快速搞出芯片,这也符合小米一贯的风格--就是尽量用小钱办大事。

4.jpg

另外这次玄戒O1的基带、Wifi/gps/bt三合一等无线部分也是联发科提供的,另外联发科也是可以提供芯片设计服务的做业务还挺挣钱的,所以小米自研部分应该是整机架构的验证以及NPU、安全模块、ISP、DSP以及接口等(不过这些是否购买IP还不是可以确认)。

那买了IP之后采用公模设计是不是自研? 这个可以打个比喻,就是我们盖房子,各种IP就相当于有人设计了一个房子里所需要的厨房、沙发,电视、床等,买了IP就相当于我不自己去设计制造这些东西了我自己拿来用,买了IP就相当于直接购买了这些家里的配套家具,但是整体的家庭风格还是需要自己设计的,所以通过购买各种IP ,通过不同的组合设计出的房子算不算是自己设计的呢?当然算了。同理,买了IP 然后通过不同组合实现一个SOC也是需要自己投入设计和付出的,所以这也属于自研的范畴。
实际上,几乎所有公司都会购买其他公司IP的,包括苹果这么牛的公司,它的GPU 也是购买了Imagination 公司的GPU IP,苹果几年前曾经挖了Imagination 公司好多牛人打算自己造GPU ,结果搞了几年搞不出来,最后还是认怂选择继续从Imagination 公司授权GPU IP了,这样做不丢人,也不妨碍苹果说他的A16,A17是自研的,好像大家也没去质疑过吧。

二、设计一颗SoC要经过哪些步骤?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我如何看小米3nm自研芯片?》提到的,一颗完整的SoC芯片并不是通过购买IP像搭积木那样简单完整的,在购买了IP(知识产权)之后,要设计出一个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流程,大致有十个步骤:

1. 需求分析与规划

明确目标:确定SoC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汽车电子等),明确性能、功耗、面积、成本等关键指标。

IP选型与集成规划: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IP(如处理器IP、存储器IP、接口IP等),并规划它们在SoC中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2. 系统架构设计

架构定义:设计SoC的整体架构,包括处理器、总线、存储器、外设等的连接关系。例如,确定处理器的类型(如ARM Cortex-A系列或RISC-V)、总线架构(如AMBA AXI或AHB)等。

性能分析与优化:通过仿真和建模工具(如SystemC)分析系统性能,优化架构以满足性能要求。

3. IP集成与验证

IP集成:将购买的IP核集成到SoC设计中。这包括硬件接口的适配、时钟和电源管理的配置等。

接口验证:验证IP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时序的准确性。

功能验证:通过仿真工具(如Vivado、Cadence等)对整个SoC进行功能验证,确保所有模块协同工作,满足设计要求。

4. 硬件设计

逻辑设计: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erilog或VHDL)编写SoC的逻辑代码,包括自定义模块的设计和IP的集成。

综合与优化:使用综合工具(如Synopsys Design Compiler)将HDL代码转换为门级网表,并进行逻辑优化以满足性能和面积要求。

布局与布线:在EDA工具中进行物理设计,包括芯片布局、布线、时钟树设计等,确保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

5. 软件开发与协同设计

驱动程序开发:为SoC中的硬件模块(包括IP)开发驱动程序,确保软件能够正确控制硬件。

固件与操作系统移植:将操作系统(如Linux、RTOS)移植到SoC上,开发启动代码(Bootloader)和运行时支持。

硬件与软件协同验证:通过硬件在环(HIL)仿真或FPGA原型验证,测试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情况。

6. 测试与验证

仿真测试:使用仿真工具对SoC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边界条件测试。

形式化验证:使用形式化验证工具(如Cadence Formality)检查设计的正确性,确保逻辑等价性。

流片前验证:在流片前,通过FPGA原型验证或仿真验证,尽可能发现并修复问题。

7. 流片与封装

5.png

流片:将设计提交给晶圆代工厂(如TSMC等)进行流片,选择合适的工艺节点(如7nm、5nm或者3nm)。这个过程是最烧钱的,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升级,芯片设计和流片费用都要呈指数级增长。有芯片大厂算过这么一笔账:

· 14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2170万)

·7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7亿)

· 5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更是达到47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41亿

如果搞3nm ,一次NRE费用要上亿美元了 ,也就是说如果芯片有BUG ,那个一次流片7个多亿就没了! 7个多亿啊,据说小米的澎湃S1就流片了几次才成功的,那几次烧钱堪称也是惊心动魄啊。

雷军说目前小米玄戒研发投入已经有135亿,搞芯片确实烧钱!而且他说做 3nm这样级别的大芯片,每代投资大约10亿美元,如果能卖100万台,平摊下来,每台芯片研发成本就高达1000 美元,而小米15S Pro 售价才 5499 元人民币,现在短期内芯片项目是赔钱的。

6.jpg

之后是封装设计: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封装类型(如BGA、QFN等),并进行封装设计和测试。

8. 后端测试与调试

芯片测试:在封装完成后,进行芯片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调试与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芯片进行调试,优化硬件和软件以解决发现的问题。

9. 产品化与量产

量产准备:完成量产所需的测试程序开发、生产流程优化等工作。

市场推广:根据SoC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市场推广和客户支持。

10. 持续维护与升级

软件更新: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持续更新固件和驱动程序。

硬件升级: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反馈,对SoC进行升级或改进。

所以,一款芯片最终上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最终能做出芯片真的不容易不是别人给你提供一些服务就可以完成的。此外,从上面的10个流程也可以看出,造芯需要大量的人员,所以,要衡量一个公司不是是真的造芯就看它的人员规模,世界上有名的手机芯片公司都有大量的研发人员,例如高通有5万人,联发科有1.3万人左右,紫光展锐有5000人规模,而小米已经有2500人以上的芯片团队,从规模上也是属于中国前三梯队的。

综上所述,小米玄戒O1采用了有别于传统芯片的设计模式 ,所以可以快速出芯片,在这颗芯片中,小米自研比例还是有的。有媒体问我,为啥小米不像华为那样自己授权架构完全自己设计?呵呵,这个是需要长期积累,经过很多颗芯片设计以后,掌握了其中的“道”自然会过渡到完全自研架构的,所以还需要时间。

那要如何看待这颗芯片?我想说,小米自研3nm芯片"玄戒O1"仅仅是一个开始,从雷军对它未来的销量预期看,目前也是有试水的感觉,要看小米造芯是否很的成功还需要长期观察,看小米是否能坚持下去?毕竟这百万级的出货也难以弥补目前烧掉的135亿。

在3月中旬的时候我与雷军在北京小米科技园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雷军表示小米造芯有四个原则 1、取长补短,以学习为主  2、长期主义,就是要长期投入,按雷军的说法,小米已经拿出500亿现金用于造芯。3、不设大目标--就是不设立所谓的盈亏目标,前期就是造芯,从手机会延伸到汽车家用领域 服务集团业务,这个模式跟海思很像。4、高端芯片延续火种--按雷军的说法小米号称硬科技公司,造芯是需要要走的一步,同时,造芯也是延续中国高端芯片的火种。

总之,我们没必要因为小米一款自研3nm芯片就将其夸上天,也没必要因为用了一些IP服务就将其踩到地底下,正如一条路不是通过一个脚印踩出来的,造芯成功也不能通过一颗芯片来评判,小米芯片未来一定还有后续系列,时间会给出答案,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能设计出高端芯片来!这对于国家这对于产业来说都是有益的。

另外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谷歌以及微软的一些大芯片都是某国内设计服务公司完整设计的,但是人谷歌微软也说是自研的,还有某欧洲公司的大MPU也是国内公司给设计的,咋没人去喷呢?所以,这么多年来,经过中国工程师996式的冲锋,中国人的芯片设计能力已经有很大提升了,绝对是位列世界前3的水平,这次小米能搞出3nm芯片来,大家也无需大惊小怪。这次可不是国内首款3nm啊,一些媒体不要瞎吹,国内首款3nm芯片是某矿机公司搞的。

延伸阅读《我如何看小米3nm自研芯片?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27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png

5月22日到23日,2025年蓝牙亚洲大会在深圳召开,从与会专家分享来看,蓝牙这一全球关键短距离通信技术的再一次迎来跃升,从音频设备、可穿戴产品到工业追踪和智能照明系统,蓝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无线耳机协议”,而是迈向大规模设备连接与低功耗智能通信的中枢核心。随着Auracast™、精密测距、HDT(高吞吐数据传输)等新能力逐步落地,蓝牙技术正迎来从消费端走向工业端、从点对点走向网络级的深层变革。

2.jpg

蓝牙技术联盟首席市场官Ken Kolderup(中文名字孔德容)在接受电子创新网等媒体专访时表示截至2025年,全球蓝牙设备年出货量已达50亿台,预计将在2029年增长至80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这背后不仅仅是传统耳机、手机等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旺盛,更体现出蓝牙技术在多个新兴领域的快速渗透。

“蓝牙技术联盟目前成员公司超过41,000家,其中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占比最高;中国已有6000多家蓝牙联盟成员公司,占据全球50%的蓝牙芯片制造能力。”他指出,“蓝牙应用从音频外设扩展至可穿戴设备、资产追踪、网络照明、健康监测与电子标签等复杂应用场景。”

蓝牙正在渗透五大核心垂直行业

他表示蓝牙正在渗透五大核心垂直行业,它们是:

1. 音频连接:Auracast™推动共享式音频新时代

“我们几年前就开始重点投资Auracast™,并且在这方面有了非常多的创新,能够用一个单独的发射器,将音频发给了无数接收者,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用例,比如你可以将自己的音频和你周围的人进行分享,或者是你在一个公共场合的时候,可以接入一个电视音频,另外你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景下,如音乐会等能够听到更加高质量高的音效等。”他强调,“蓝牙在音频领域已积累出货超9亿台,未来两年将迈向10亿台门槛。Auracast™的推出,使蓝牙从点对点向“一发多收”进化:用户可在机场、体育场或电视前通过Auracast接入公共音源,带来“共享音频”的革命。”

2. 可穿戴与健康医疗:数据监测走向日常化、一次性化

2025年,蓝牙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3.23亿,智能手表、健康贴片和一次性穿戴设备将成为新主力;蓝牙支持远程医疗,从体温、血氧仪到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全场景无线化;医疗机构对蓝牙的“零培训、低功耗、互操作”特性尤其青睐,推动蓝牙成为医疗IoT通信标准的热门候选。

3. Find My标签:精准定位向泛用连接延展

“Find My是一个较新的案例,现在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都可以通过Find My这个标签,让人非常容易寻找到错放或者丢失的物件,而这个市场目前属于比较早期市场,今年出货量将会达到8000万,但是这个标签市场将会迅速增长,而且将会有更多的能力,能够使得更多的其他设备,包括鼠标、耳机、耳塞等能够很好的通过Find My的功能寻找到。”他解释说。

4. 商业照明系统:节能降耗背后的连接“神经网”

他表示蓝牙Mesh网络控制已支持成千上万个设备连接,广泛应用于大型展馆、写字楼、公共场馆照明控制系统。与暖通空调集成后,可实现高达70%的能耗节省,推动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化。

5. 资产追踪与工业物联:进入高可靠低延迟领域

他指出2025年,蓝牙资产追踪标签出货量将达2.45亿;至2026年,预计45%的无线状态传感器将采用蓝牙进行设备健康监测;而工业场景对蓝牙在抗干扰性、连接稳定性上的高要求推动技术不断进化。“现在世界上的工厂都希望能够对自己的设备有预计的停机时间,减少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预计到2026年为止,大约45%的无线状态追踪的传感器都会搭载蓝牙连接。”他强调。

蓝牙技术演进方向:三大关键突破支撑未来十年

他指出未来蓝牙技术有几个演进方向:

1. HDT(High Data Throughput)高吞吐量蓝牙:迈向更快、更稳的数据交互,他透露HDT技术将蓝牙速率从2 Mbps提升至8 Mbps以上,并加强连接稳定性与并发能力。应用场景包括:无损音频传输、家庭影院、智能手表大文件同步、工业机器人多节点通信等;预计落地时间 2026年。

2. 精密测距(High Accuracy Distance Measurement):他表示未来蓝牙要构建厘米级空间感知能力,精准测距推动Find My、数字钥匙、AR导航等场景;蓝牙将挑战UWB在短距高精度定位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个有望成为智能终端“空间感知”的底层技术选项之一。

3. 扩频运营:向5GHz~6GHz频段拓展;目前5GHz~6GHz已经被很多国家列为公共通信频段,WiFI7,WiFI8在5GHz~6GHz频段做了很多新的扩展,对此频段,蓝牙也有意扩展。“我们的成员公司希望能够拓展到这些新的频段去,无论是在速度方面、容量方面、延迟性还有准确度方面,都能够因为拓展到这些新的频段而得到提升,以保证蓝牙在今后的几十年顺畅的运行。”他指出。

扩展频段带来更大容量、更低干扰、更小延迟,可为未来高密度物联网、智能工厂和车载通信打下频谱基础,这也标志蓝牙进入“多频+大带宽”阶段,满足未来工业级场景和智能城市通信密度需求。

蓝牙的未来趋势与产业影响

他还分享了几点蓝牙的未来趋势,一个是多点连接从“选配”变“标配”--未来的手机、PC、可穿戴设备将默认支持与数十甚至数百个蓝牙设备的同时稳定连接,形成分布式连接网络架构。

另外一个就是蓝牙生态走向“端+云+平台”整合,他表示着健康、追踪、智能标签等数据型应用普及,蓝牙将从“连接协议”角色延伸至端云一体的应用平台中枢。

他指出面对国内新兴低功耗广域通信(如Wi-SUN、LoRa、国产UWB)的挑战,蓝牙凭借出货量、芯片生态与通用兼容性形成“应用信任壁垒”,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蓝牙不是过去的连接工具,而是未来智能世界的底层能力

从耳机到手表,从灯光控制到资产追踪,蓝牙不仅“连接你我”,更连接着每一块屏幕、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次数据交互。在新的十年中,它将成为更多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更多产品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通信基石。

老张认为随着中国蓝牙成员公司占全球芯片出货比重的提升,以及中国实体落地、测试平台、成员小组的成立,中国企业将在蓝牙下一个时代的创新与标准制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蓝牙,随着它向更快、更准和更广发展,也将不再是幕后配角,而是新时代智能设备连接的主力引擎。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车展上,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本土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崛起。众多本土汽车电子元器件厂商集体亮相车展本届车展,从MCU到域控到存储到功率器件、智慧座舱,千余款国产汽车芯片的集中亮相,与几年前中国仅有几款车规芯片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感叹本土汽车电子厂商如今已几乎渗透进汽车电子的全领域。

更让老张的兴奋的是,在量的积累下,更深刻的变革发生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升级。越来越多的OEM、Tier1、零部件、芯片、软件企业等关键主体正在通过企业间的跨界融合或者内部的全面整合,打出产业链重构与生态竞争的“组合拳”,预示着中国智能汽车赛道的“供应链竞争”时代正蓬勃开启。

11.png

配图:上海车展中国芯展区

在与主机厂跨界融合上,本届车展前有地平线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奇瑞汽车董事长为其站台官宣合作;后有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岚图、赛力斯、上汽等11位车企高管一齐亮相,展示华为技术赋能成果。

而在另一头,更多的零部件、芯片厂商也走到台前,展示出各家的汽车“硬”科技。其中,紫光展锐与阿里巴巴旗下斑马智行的跨界合作也成为本次车展的一大看点。

本次车展上,紫光展锐正式发布了其新一代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 A8880,据紫光展锐介绍,新品CPU性能相比上代3倍的提升,专用AI算力提升高达8倍,在全新架构的NPU加持下,许多之前难以实现的AI交互成为可能。新品发布同时,紫光展锐进一步联合斑马智行共同展出搭载展锐A7870、A8880平台的行业解决方案,联合发布了Linux + Android等多系统的智能座舱基线方案。

22.jpg

配图:紫光展锐A8880上市

在发布会现场,紫光展锐特别提及了搭载展锐芯片的上汽名爵车型已经在海外市场量产发布,而在今年也将会有更多车型搭载展锐芯片量产面世。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当我问及紫光展锐CEO 任奇伟未来是否会进军域控车身控制等其他领域时,他明确表示:“不会的,紫光展锐会专注在智慧座舱和我们擅长的通信领域,其他领域由我们的新紫光旗下的其他兄弟公司负责,我们是分工+协作的关系。”

新紫光在汽车电子上的野心与能力,或许比我们看到的要大上不少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背后,是新紫光集团在汽车电子业务上更大的图景。与其他单兵突进的汽车电子供应商不同,新紫光集团基于其芯片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在汽车电子领域谋求的或许是成为中国的博世、大陆;与之对标的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能源管理系统)、华为鸿蒙智能(智能软件系统)一样的系统级供应商。

车展中,新紫光的身影不只出现于智能座舱。在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的中国芯展区,新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同芯和紫光国芯两家企业也依次亮相,展示着新紫光集团在汽车控制芯片、汽车安全芯片、汽车存储、功率器件领域的最新进展。

其中,紫光同芯的THA6 Gen1系列产品是国内首款获得ASIL D认证、率先实现乘用车规模化应用的动力域控MCU;而新款Gen2产品,则上代产品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升级,如今已经在众多量产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33.png

配图:紫光同芯MCU

如果我们将目光扩展到车展之外,新紫光在汽车电子“领域分工 - 技术突破 – 生态整合”的组合拳则更加清晰,从智能座舱到功率器件,从传感器到封装测试,其布局覆盖了汽车电子全产业链各关键节点:

  • 车载计算类芯片:紫光展锐以A7870、A8880芯片平台为核心,联合斑马智行等打造多系统融合方案,已在上汽等头部车企实现量产;外加紫光展锐在4G/5G以及未来6G的能力,占据车载大脑;

  • 车规MCU与安全芯片:紫光同芯凭借20年安全芯片技术积累,推出覆盖发动机控制、BMS、ADAS等场景的解决方案,已导入数十家主机厂;

  • 存储类芯片:西安紫光国芯近年来深耕汽车存储领域,目前已有车规级LPDDR4内存,宽温域稳定、高带宽低功耗;

  • 晶振与功率半导体:国芯晶源年产近10亿支超稳定车规晶振,支撑车载系统可靠运行;而在IGBT、MOSFET领域,紫光国芯已有多款自主产品响应市场,支持多种封装,获得多家主机厂和Tier1认可。

此外,据老张了解到的情况,在内部整合的同时,新紫光集团还通过与体系内的兄弟公司合作,将汽车电子业务的生态能力进一步向车载传感、能源控制等领域。其中,睿感(ScioSense)专注于环境和流体传感技术,是国际知名的高端传感器品牌,它的产品遍布特斯拉、奔驰等大牌,可为汽车智能化提供传感支持;而瑞能半导体(WeEn Semiconductors)专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领域。

44.jpg

配图:新紫光汽车电子业务全景图(网络整理)

配图:新紫光汽车电子业务全景图(网络整理)

近年来,伴随汽车电子架构从“分布式”向“中央计算”演进,车企对芯片的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采购单一元器件,转向寻求系统级的技术协同。新紫光的汽车电子在“计算-控制-存储-传感-功率”的全栈式汽车电子供应体系,恰好踩中这一痛点:通过内部企业的分工协作,既能提供域控制器所需的异构计算能力,又有望通过封测技术实现芯片集成化,让车企像“搭积木”一样构建智能系统,从供应链角度为车企提供竞争力。

新紫光的急驰,或许代表着中国汽车供应链的一场“静默革命”

汽车自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在汽车供应链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供应模式,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造车势力的崛起给汽车供应链注入了很多新鲜和变革的元素!

从汽车端来看,汽车领域功能正在走向不断融合,从传统上的100多个ECU在慢慢融合成五大域控,区域小ECU变成区域控制器,这种功能融合也推动了供应链端的变革,那就是传统的线性供应链模式正逐步向多元化、高度协同的网状结构演变,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更复杂的生态系统。

此外,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模式从垂直分层转向开放协同。主机厂不再仅仅依赖一级供应商,而是直接与芯片厂商等上游企业合作,共同探讨技术痛点和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高效管理的原因,主机厂也在推动供应链的平台化、通用化和短链化,以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紫光集团下的汽车电子供应网络就非常有现实意义了,新紫光可以以集团形式与车厂合作,提供尽量多的汽车元器件,而且,新紫光可以利用产业纵向整合优势,如通过封装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汽车电子模组,此举可以大大简化车厂的供应链管理,而对于车厂来说,这样的模式可以不但更高效管理供应链更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试想一下,认证10个供应商和认证一个供应商投入的人力物力会有多大的差别?认证一颗料和认证一颗集成了五颗料的模组料哪个更节省成本?这样一来,车厂可以更高效地专注于新车的研发,更好的产生效益!

“认证10家供应商和1家供应商,成本差的不只是钱,更是时间。”一位车企采购朋友曾对老张坦言,中国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到了向上拼智能、拼体验,下拼成本、拼供应链的时代。或许当行业陷入“既要智能化,又要降成本,还要拼周期” 的焦灼时,新紫光的集团化供应模式,恰好为车企提供了一条“既要、又要、还要”的路径。

签约一汽,新紫光和它的系统级盟友

上周五,新紫光与中国一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额。这场合作被业界视为标志性事件:一方是年销5500亿的汽车业“共和国长子”,一方是手握全产业链的半导体巨头,二者的联手或将加速中国汽车电子“研产销”闭环,推动产业链的再次升级。

55.jpg

图:新紫光集团与中国一汽签约

当业界还在为本次新紫光与中国一汽的战略合作签约刷屏时,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联姻",实则是将一场酝酿三年的产业变革推向台前。

2022年07月13日,在新紫光诞生之初,新紫光集团董事长李滨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就提出将“帮助集团的部分企业进入原来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集团在消费电子、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根据公开报道,新紫光集团曾在2023年召集旗下公司共同研讨集团汽车电子业务,并在随后注册成立“紫光智行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新紫光以集团的姿态正式进军汽车电子板块,而这家公司也逐步成为整个集团汽车电子业务协作的“中央枢纽”,保证集团在业务的上的协同优势。

老张认为,当行业的迭代周期,从数年向数月进发;当车企开始用"智能水平"而非"马力参数"定义竞争力;当主机厂研发部门与芯片设计团队共处同一间办公室,汽车电子传统供应链正在消融。面对车企效率和成本的双重管控,未来的汽车电子供应链,不属于单打独斗的芯片商,而属于能提供从技术到生态全栈协同的整合者。

从车展亮相到与一汽签约,新紫光的汽车电子全栈式生态,正为中国汽车电子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门后的世界或许仍有荆棘,但我们也期待一路飞驰的中国汽车和新紫光,给予行业更多精彩。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54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高性能示波器助力汽车电子系统开发与验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正在重塑汽车的电子架构。随着车辆功能的日益复杂,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到车联网(V2X)通信,再到整车级的软件更新(OTA),汽车内部的数据传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 CAN 总线技术由德国博世公司于1986年推出,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汽车电子架构时,已逐渐显露出其性能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限制,满足汽车行业对高速数据传输和高可靠性通信的需求,2015年由ISO 11898-1标准定义,CAN-FD(CAN with Flexible Data-Rate)总线技术应运而生,为汽车电子通信带来了更高的带宽、更大的数据帧容量和更强的容错能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中传统 CAN 总线的市场占比已从2018年的90%以上下降至约60%,而 CAN-FD 总线的市场占比则从2018年的不足5%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约25%,根据行业调研,2025年新上市车型中CAN-FD渗透率将超过60%。随着新一代智能化汽车迅猛发展,CAN-FD逐渐成为新一代车载网络的核心协议,尤其在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中,其高带宽和低延迟优势愈发显著。这一趋势表明,汽车行业对更高带宽和更高效通信协议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RIGOL 作为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佼佼者,凭借其先进的示波器技术和专业的总线分析解决方案,为CAN-FD总线的开发、测试和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CAN-FD总线技术:突破传统CAN总线的限制

在传统的CAN总线架构下,一帧报文最多只能传输64位(8个字节)的数据,而在实际应用中,总线负载率已接近70%,已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电子系统的需求。CAN-FD总线技术实现三大突破:

  • 双速率模式:仲裁段保持1Mbps,数据段提速至8Mbps;

  • 数据扩容:单帧最大支持64字节;

  • 增强校验:17/21位CRC算法+固定填充位。

1.png

2.png

CAN和CAN-FD总线的数据帧差异

CAN-FD总线具有多种优异性能:

  • 高速数据传输:CAN-FD总线支持灵活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段可达8 Mbit/s,相比传统CAN 总线的1 Mbit/s,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

  • 差分信号传输: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具有出色的抗噪性能,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 非破坏性位仲裁机制:通过信息内的标识符ID决定信息发送的优先顺序,确保已发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 无地址概念:继承自CAN总线的CAN-FD总线上的节点没有“地址”的概念,这使得在总线上增加节点时,不会对已有节点的软硬件及应用层造成影响。

  • 容错处理功能:所有节点都可以检测出错误,并在检测到错误时立即通知总线上的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消息的节点如果检测到错误,会立即停止当前的发送,并重复发送此消息,直到消息成功发送为止。

  • 远程数据请求:通过发送“遥控帧”请求其他单元发送数据,增强了总线的交互能力。

二、CAN-FD总线分析对示波器的需求

CAN-FD总线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性能要求对测试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示波器在CAN-FD总线的开发、调试和验证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CAN-FD总线的可靠性和性能,示波器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性:

  • 高采样率:能够清晰捕捉和显示串行模拟信号,观测其物理特性。

  • 大存储深度:记录较长时间的总线控制过程,满足长时间观测的需求。

  • 强大的触发功能及高波形捕获率:能够捕获错误并对应捕获波形,发掘问题根因。

三、RIGOL CAN-FD总线分析解决方案

RIGOL提供完善的CAN-FD的总线分析解决方案,通过高性能数字示波搭载协议分析功能,在实际设计场景中,能够帮助工程师准确捕获实际的CAN-FD总线波形,不仅可以清晰观察到CAN-FD总线的物理信号,还可以通过协议解码功能轻松地发现错误、调试硬件、加快开发进度,为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工程提供保障。

RIGOL MHO/DHO5000 系列数字示波器:高性能测试平台

RIGOL MHO/DHO5000 系列数字示波器是RIGOL为满足复杂电子系统测试需求而推出的高性能示波器。该系列示波器搭载RIGOL自研的半人马座技术平台,具备以下突出优势:

  • 高分辨率与高带宽:提供12bit高分辨率,4GSa/s实时采样率以及最高 1 GHz 模拟带宽,能够更真实地捕捉并还原信号。

  • 大存储深度:最大500 Mpts存储深度,即使在高采样率下也能采集更长时间的波形。

  • 快速录制模式:实现最高1,000,000 wfms/s 波形捕获率,更容易捕获偶发的信号瑕疵。

  • 强大的串行总线分析功能:支持多种主流串行总线,包括 RS232/UART、I2C、SPI、LIN、CAN、CAN-FD、FlexRay、I2S、MIL-STD-1553等。

3.png

4.png

协议解码与分析:精准定位问题

RIGOL MHO/DHO5000 系列示波器的串行总线分析功能为CAN-FD总线的开发和测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能够满足CAN-FD总线物理信号的测试需求,并且能够提供简便的解码设置操作界面,支持:

  • 灵活的屏幕多窗口分屏显示:同步显示解码结果与列表结果,方便观测总线数据信息。

  • 多路总线分析功能:满足同时分析多路CAN节点的需要。

让工程师可以轻松地对CAN-FD总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实时观测总线上的数据帧结构、传输速率、信号质量等关键信息,帮助工程师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四、总结

随着汽车电子系统的不断发展,CAN-FD总线技术凭借其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和强大的容错处理功能,已成为现代汽车电子通信的关键技术。RIGOL MHO/DHO5000系列数字示波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强大的总线分析功能,为CAN-FD总线的开发、测试和验证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通过RIGOL的先进测试工具,工程师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协议解码、信号分析和问题诊断,从而推动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于普源精电RIGOL

普源精电(RIGOL)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测量仪器公司,专注于通用电子测量的前沿技术开发与突破,以“成就科技探索,助您无限可能”为使命,聚集极富价值潜能与远见卓识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IGOL品牌为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的测试测量应用赋能,提供芯片级、模块级和系统级多层次解决方案,助力通信、新能源、半导体、教育科研及系统集成等广泛客户解决测试测量复杂挑战,实现科技探索的无限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igol.com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美国最大集装箱底盘供应商选择先进资产监控技术

安大略省滑铁卢, 2025年5月22日 - BlackBerry Limited(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B;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BB)今日宣布,美国联运行业最大的集装箱底盘供应商 Direct ChassisLink, Inc.(简称 “DCLI”)将于其10万个 DCL53 型53英尺国内底盘上部署 BlackBerry® Radar®解决方案。此次部署是 DCLI 推动提升其车队质量、可靠性、可视性及运营效率的重大举措之一,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为货运行业树立新标杆。

此次大规模部署标志着双方技术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过去五年,DCLI 已在部分车队中使用 Radar 设备,并充分认可其在可靠性和智能性方面的表现。基于出色的使用效果,DCLI 决定大幅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将 Radar 评为顶级供应商之一。

借助 BlackBerry Radar 资产监控解决方案,DCLI 将获得更强的运营可视性,帮助客户优化资产利用率,实现更加高效的运营管理。Radar 提供持续、接近实时的信息流,使 DCLI 能够实现精准的资产追踪、先进的库存洞察、基于位置的警报,以及驾驶员和货运站点效率的优化。集成传感器还将简化账单流程并提升车队优化能力,实现底盘的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延误并提升物流规划水平。

该技术的推广还进一步强化了 DCLI 对车队安全与可靠性的承诺,通过提升维护可视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这包括针对需进行 FMCSA 检查的底盘的预备工作、优化的维护排程,以及道路救援响应能力的增强——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减少停机时间,协助法规合规,并为所有利益相关方打造更安全的运营环境。

“当前货运行业仍在应对司机短缺、成本上升和供应链中断等多重挑战,先进的资产可视化能力与增强的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BlackBerry Radar 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 Christopher Plaat 表示。“随着 Radar 的部署,DCLI 在其数字化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很高兴展示在实现底盘状态可视化后所能释放出的无数数据洞察。我们也期待根据客户的使用案例与反馈,持续优化我们的平台。”

DCLI 首席执行官 Lee Newitt 表示:“在 DCLI,质量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此次举措体现了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价值的承诺。为我们全体 DCL53 底盘配备 GPS 技术,正是我们持续引领联运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与卓越车队质量的最好证明。”

BlackBerry Radar 是一款易于安装的资产监控解决方案,适用于铁路车辆、拖车、底盘和集装箱,能够提供接近实时的位置、货物装载状态、运动情况、行驶里程、温度、湿度、车门开关状态、手刹是否拉起以及冲击事件等信息,并通过直观的仪表盘呈现。该平台不依赖特定设备,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资产管理视图,所有数据都通过安全的云平台传输和存储,始终保障用户信息的隐私。

欲了解更多关于 BlackBerry Radar 的信息,请访问:www.blackberry.com/radar

关于 BlackBerry

BlackBerry(NYSE: BB;TSX: BB)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支撑世界运行的智能软件与服务。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BlackBerry 的高性能基础软件帮助主要汽车制造商及工业巨头实现应用变革、开创新营收模式并推出创新商业模式,同时确保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不受影响。 凭借在安全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BlackBerry 提供全面、高度安全并经过严格认证的产品组合,涵盖移动防护、关键任务通信及重大事件管理,以确保业务持续运行与运营韧性。

商标声明:包括但不限于 BLACKBERRY 及 EMBLEM Design 及 QNX 及 QNX logo在内的商标均为 BlackBerry Limited 的商标或注册商标,BlackBerry 明确保留其专有权利。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BlackBerry 不对任何第三方产品或服务负责。

关于 Direct ChassisLink, Inc.(“DCLI”)

DCLI 是美国联运行业最大的集装箱底盘供应商。自2009年率先推动海运承运人退出底盘业务以来,公司通过不断扩张、并购与创新,持续实现稳步增长。目前,DCLI 拥有、租赁并管理约137,000个海运底盘和152,000个国内底盘,在全美关键港口设施、堆场和联运枢纽附近设有超过415个运营点。自成立以来,DCLI 一直致力于与汽车承运人、海运承运人、货主及国内托运人合作,推动底盘在联运供应链中的运作方式变革。我们专注于设备质量、运营效率以及优化驾驶员体验,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首选的底盘合作伙伴。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www.dcli.com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ehrdad Peyvan,应用经理

摘要

本文讨论如何为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及其优缺点。最后,我们将探讨远程和本地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何推动科技进步,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温度传感器。

简介

温度传感器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消费电子产品、环境监测和工业加工。为确保温度读数准确,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至关重要。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温度传感器,选择最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可能并不容易。本文旨在提供指导,介绍如何为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应用

温度的范围非常广泛,确定应用要求的温度范围非常重要。除了温度范围,我们还要考虑准确度、功耗、尺寸限制、通信协议(SMBusSPII2C1-Wire®等)和预算等要素,这些都有助于缩小最合适器件的选择范围。

温度传感器类型

从技术上讲,目前较常用的四类温度传感器如下:

RTD(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在中等温度范围(-200℃至+850℃)内具有出色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如果准确度是首要考虑因素,那么RTD是不错的选择。

热电偶:如果应用需要测量的温度范围非常宽泛,则通常使用热电偶。它们在高温(-270℃至+1800℃)下的准确度较低,但能够适应高温情况,是高温环境的不错之选。

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性价比高,通常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它们在有限的温度范围(-270℃至+1800℃)内的准确度相对较好。

基于二极管的传感器:基于二极管的传感器利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降与温度的关系来测量温度。它们性价比高,温度测量范围有限(-55℃至+150℃),响应速度快,并且比其他三种类型的温度传感器都要小。

基于二极管的温度传感器可以轻松地与微控制器、ADCASIC连接。它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存储系统)、汽车以及众多其他电子应用。

通信

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可以是模拟电压或数字信号。现代温度传感器采用数字通信,如SMBusSPII2C1-Wire接口,可与微控制器和其他数字器件进行简单的通信。1-Wire接口支持将多个传感器连接到同一条数据线。

1.jpg

1.MAX31888典型应用电路

准确度

选择高准确度的温度传感器至关重要,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温度读数的应用尤为如此。为此,应选择RTD或基于二极管的采用校准的温度传感器。表1列出了ADI新款高准确度温度传感器及其通信接口和封装。

1.新款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

准确度

±1

±0.5

±0.25

±0.1

ADT7320

SPI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MAX31825

1-Wire

6引脚WLP

ADT7410

I2C

8引脚

SOIC

ADT7420

I2C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MAX31875

I2C/SMBus 4引脚WLP

DS18B20

1-Wire
  TO-92
SOIC、μSOP

MAX31888

1-Wire
  2 mm
×

2 mm

μDFN

LTC2983/LTC2984

多传感器
  SPI
  LQFP

MAX31827/MAX31828/MAX31829

I2C/SMBus 6引脚WLP

MAX31826

1-Wire
  2 mm
×

2 mm

TDFN

MAX31889 I2C

2 mm ×

2 mm

μDFN

ADT7422

I2C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1为高准确度温度传感器MAX31888示例。这是一款1-Wire高准确度、低功耗数字温度传感器,在-20℃至+105℃范围内的准确度达到惊人的±0.25℃,适用于精密温度监测应用。在测量过程中,该IC消耗68 μA工作电流,分辨率为16(0.005)。该传感器通过1-Wire总线与微控制器通信,该总线仅需一根数据线(和一个接地参考)即可进行通信。此外,该传感器可以通过数据线直接从寄生电源获得电力,无需外部电源。MAX31888采用6引脚μDFN封装。外部电源的电源电压范围为1.7 V3.6 V。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125℃。

功耗和尺寸

在可穿戴设备等电池供电的设备中,功耗和尺寸密切相关,这些都是选择器件的关键考虑因素。低功耗传感器可以缩短充电所需的时间并延长电池寿命,同时保持其准确度。图2展示了新款低功耗温度传感器及其准确度。

2.jpg

2.低功耗温度传感器与准确度

MAX31875是一款准确度为±1℃的本地温度传感器,带有I2C/SMBus接口,其平均电源电流小于10 μA。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该产品兼具超小封装尺寸、温度测量准确度出色和电源电流消耗非常低等特性,是各种设备的理想选择,尤其是电池供电和可穿戴设备。兼容I2C/SMBus的串行接口接受标准的写入字节、读取字节、发送字节和接收字节命令,以读取温度数据并配置传感器的行为。MAX31875采用4引脚晶圆级封装(WLP),工作温度范围为-50℃至+150℃。

3.jpg

3.MAX31875典型应用电路

CPUFPGAASIC等(带片上热敏二极管)

为了保护CPUFPGAASIC等高性能IC,半导体制造商会在芯片内部集成温度检测二极管,二极管的一端会连接外部的双极性晶体管,二极管用于测量本地温度,外部晶体管用于测量远端温度。热敏晶体管位于IC裸片之上,因此测量准确度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技术。

ADI提供多种IC,可专门用于精确检测热敏二极管温度,并将相关信号转换到数字形式。其中有些器件仅测量一个热敏二极管,但有些器件可以测量多达四个甚至八个热敏二极管。图4为一些这种类型的IC,包括MAX6654MAX6655/MAX6656MAX31730MAX31732MAX6581

4.jpg

4.远端/本地多通道温度传感器

妥当的设计,再辅以内部和外部滤波措施,远端二极管传感器就能广泛应用于显示器、时钟发生器、内存总线和PCI总线等存在电气噪声的环境中。

5为一个远程二极管传感器示例。MAX31732是新款多通道温度传感器,可监测自身温度和多达四个外部晶体管的温度。电阻抵消功能可补偿电路板走线和外部热敏二极管之间的高串联电阻,而β补偿可校正由低β检测晶体管引起的温度测量误差。

该器件提供两个开漏、低电平有效报警输出,分别监测主要过温/欠温阈值水平。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支持传感器在上电期间对配置寄存器进行编程,无需软件/固件干预。双线式串行接口支持SMBus协议(写入字节、读取字节、发送字节和接收字节),可读取温度数据并对温度阈值进行编程设置。

5.jpg

5.MAX31732典型应用电路

结论

为了选择适当的温度传感器,需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应用要求、准确度、周围条件、输出接口、功耗和成本。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并评估可用的方案,您可以选择满足特定需求并确保能在应用中准确可靠地测量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从长远来看,事先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性能、效率和成本效益。硅基温度传感器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准确度大幅提高,能够实现非常精准的测量。为了获得出色的准确度,IC设计人员在校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4财年收入超过9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4万人。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作者简介

Mehrdad Peyvan 1995年加入ADI公司,期间曾担任过多个职位。他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产品应用部门工作,负责温度传感器和风扇驱动器相关业务。他拥有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围观 1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汽车半导体领域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与全球汽车座舱电子产品领导者伟世通(NASDAQ代码:VC)近日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将共同推进下一代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开发。

英飞凌和伟世通将在此次合作中集成基于英飞凌半导体的功率转换器件,并重点使用宽禁带器件技术。与硅基半导体相比,该技术在功率转换应用中拥有显著优势,包括更高的功率密度、效率和热性能等,有助于汽车行业下一代功率转换模块的降本增效。

未来采用英飞凌CoolGaN™氮化镓CoolSiC™碳化硅器件的伟世通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应用可能包括电池接线盒、DC-DC转换器和车载充电器。由此产生的动力总成系统将具有极高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

伟世通电气化产品线负责人王涛博士表示:“与英飞凌合作让我们能够集成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提高下一代电动汽车的功率转换效率和整体系统能力非常重要。此次合作将推动双方的技术发展,帮助我们加速过渡到更加可持续且高效的汽车生态系统。

英飞凌汽车业务首席营销官Peter Schaefer表示:“伟世通是公认的创新者和新技术的采用者也是英飞凌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将携手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汽车行业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

关于伟世通

伟世通NASDAQ代码VC通过支持软件定义未来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汽车行业发展。公司的先进产品组合融合了数字座舱创新技术、先进的显示器、AI增强软件解决方案以及集成式电动汽车架构解决方案。凭借在乘用车、商用车和两轮车领域的深厚积累,伟世通致力于与全球整车厂共同打造更加安全、环保、互联的汽车。伟世通总部位于密歇根州范布伦镇,在全球1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创新中心和生产设施遍布全球。2024年,公司销售额达到约38.7亿美元,且获得了 61 亿美元的新业务。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visteon.com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8,060名员工(截至20249月底),在2024财年(截至930日)的营收约为150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IFX),在美国的OTCQX国际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IFNNY)。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en/about-infineon/press/market-new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3,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应用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配备Priority Core Turbo的全新至强6处理器可提升AI工作负载性能,并将率先应用于英伟达最新推出的DGX B300 AI系统。

今日,英特尔推出三款全新英特尔® 至强® 6系列处理器,特别满足搭载领先GPUAI系统的需求。这些处理器配备性能核(P-core),并集成了英特尔创新的Priority Core TurboPCT)以及英特尔® Speed Select – 睿频频率(Intel® SST-TF)技术,能够提供定制化的CPU核心频率,进而提升GPU在高强度AI工作负载下的性能。

三款全新至强6处理器现已面市,其中一款将作为主控处理器被应用于英伟达最新一代AI加速系统DGX B300中。英伟达DGX B300搭载了英特尔® 至强® 6776P处理器,该处理器在AI加速系统的管理、协调和支持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卓越的内存容量和带宽,至强6776P能够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AI模型和数据集的需求。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事业部临时总经理Karin Eibschitz Segal表示:“全新至强系列产品充分彰显了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卓越的性能实力,是新一代GPU加速AI系统的理想之选。我们非常期待与英伟达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业界领先的AI系统,加速AI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新闻图片.jpg

通过PCT大幅提升AI性能

英特尔PCTSST-TF的结合,为AI系统性能带来了显著提升。PCT能够动态地让高优先级核心以更高的睿频频率运行,而低优先级核心则以基础频率运行,从而实现CPU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功能对于需要顺序或串行处理的AI工作负载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加速数据向GPU的传输,亦显著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为多种AI系统提供了行业领先的功能,包括:

  • 高核心数与卓越的单线程性能:每颗CPU最多集成128个性能核,确保在密集型AI任务中实现有效的工作负载分配。

  • 内存速度更快:英特尔至强6在高容量配置下提供更优异的内存性能,并通过MRDIMM和CXL提供领先的内存带宽。

  • 增强的I/O性能:相比上一代至强处理器,英特尔至强6具备多达20%的PCIe通道数量,加速了针对I/O密集型工作负载的数据传输。

  • 更高稳定性与便于维护:这些处理器专为最大化正常运行时间(uptime)而设计,具备更出色的稳定性和便捷的维护特性,从而将业务中断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 英特尔® 高级矩阵扩展(AMX:这些处理器支持FP16精度运算,为AI工作负载中的数据预处理及关键CPU任务提供高效支持。

企业正在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AI需求。在此背景下,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凭借卓越的性能和能效,成为企业更新升级的首选,它不仅能够为多样化的数据中心和网络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更进一步巩固了英特尔针对AI优化的CPU解决方案的领先优势。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 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 intel.cn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纳芯微发布全新 NSPAD1N 系列超小体积绝压传感器,专为车规及多种压力检测应用场景打造。该系列产品具备高精度、低功耗、快速响应和强承压能力,符合AEC-Q100标准,支持模拟和数字多种输出方式,广泛适用于座椅气囊、座椅按摩、汽车ECU气压检测、通机控制器等车规场景,同时兼容工业控制、智能气表等工业及消费应用。

1.jpg

随着汽车逐步演化为集舒适与智能于一体的“移动第三生活空间”, 座椅作为关键交互部件,正经历从基础支撑向智能舒适系统的转型。座椅气囊和按摩功能也日益成为提升驾乘体验与安全性能的重要配置。

针对这一趋势,NSPAD1N系列采用高精度信号调理芯片,对MEMS芯体输出进行校准和温度补偿,支持10kPa至400kPa压力范围内的模拟输出(0~5V)及数字输出(I2C/SPI),灵活适配多种应用需求。

该系列采用3mm x3mm DFN-8的小型封装,并配备可润湿侧翼设计(wettable flank),满足车规电子小型化布板需求,支持AOI自动焊接检测。其创新的MIS基板方案,有效规避传统LGA-FR4方案在温度循环下的分层风险,显著提升在高低温交变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传感器正面采用四小孔进气结构,在确保气流通畅的同时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防止异物侵入芯片腔体,提升环境适应性。

NSPAD1系列还具备更快的转换速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过载与耐爆压力能力,在复杂工况下依然保持高度稳定与可靠。

产品特性:

  • 高精度、低功耗:高度线性,100%温度补偿,无需校准;全寿命精度优于±1%F.S.(-20℃~115℃),工作电流<3mA。

  • 多种输出方式:支持模拟(绝对压力输出)与数字(I2C/SPI)信号,适配性强,便于集成。

  • 量程与输出灵活定制:10kPa~400kPa范围可调,支持定制供电电压和输出方式,覆盖多样应用需求。

  • 小型化封装:3mm x 3mm DFN-8车规封装,外围电路精简,助力小型化设计与系统优化。

  • 车规级可靠性:符合AEC-Q100标准,可承受600kPa过载与800kPa爆破压力,确保在严苛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2.jpg

3.jpg

依托自主可控的MEMS设计与封装工艺,以及多压力温度点自动化批量标定能力,纳芯微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的交付保障,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支持定制化MEMS晶圆和合封产品开发,灵活应对多元应用场景。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