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伟创力创新服务与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 Dave Gonsiorowski

在一个充满创新的市场中,产品不仅需要具备功能性,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用户期待智能、无缝连接的体验。随着这些创新成为常态,新的标准也随之确立,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发展。这种用户期望、技术突破和产品适应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否脱颖而出。企业必须掌握这种动态、持续的互动,才能不断创新,赢得客户忠诚度。幸运的是,新一代技术和流程的出现,在企业收集反馈和评估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而使产品团队能够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些先进技术和反馈回路,加上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使得最新增强的数据驱动型设备焕发生机。

实施 360 度反馈体系,促进产品持续改进

客户及其反馈是创新的核心。在联网设备普及之前,品牌通过生产支持工单、消费者调查和产品测试小组收集宝贵的数据。随着物联网(IoT)和连接技术的普及,品牌开始积极监测用户与产品的互动方式以及他们遇到的障碍。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些数据的价值,但并不愿意付出额外技术所需的成本,也不想承担将设备连接至消费者家庭和生态系统中所带来的数据存储相关的复杂性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幸运的是,如今消费者对自行连接设备越来越熟悉。与此同时,云服务也帮助降低了数据存储和维护所需的成本。有了这些改进,那些之前尝试过连接设备但收效甚微的领先品牌,现在正在重新考虑这一策略。

那些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反馈模型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能够彻底改变他们的业务并挖掘出新的价值形式。许多能够收集、评估及操作用户数据的企业正在寻找机会,以支持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健全的数据挖掘策略能够改善客户互动,使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更加高效,降低与产品退货和再分销相关的成本,并最终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差异化。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优质的终端用户界面正在迅速发展,变得更加人性化。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推动下,先进的技术几乎可以瞬间识别需求,并对触摸、语音、视觉和音频提示等多感官输入做出响应。一切事物的数字化,,或数字孪生,以及模拟工具的使用,正在加速这一进程,使企业能够测试产品和供应链的变化,为长期竞争力提供战略。最终,借助多个行业的广泛能力和技术,这将彻底改变用户体验。

在伟创力,我们亲身体验到了这些变革。在过去的短短十年里,我们见证了语音交互等人机界面(HMI)交互方式的演变,从简单的菜单提示和语音命令,发展到能够让用户与产品进行更自然的对话。亚马逊的Alexa、谷歌助手和苹果的Siri都是市场上最早推出的拥有更高级别的接收和处理复杂语音命令能力的先驱产品。这些进步为其他消费者和行业应用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几年前,伟创力与一个厨房电器品牌合作并开发了一种基于语音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独特的环境挑战。由于环境背景噪音大,而且可能有多个用户同时说话,因此这种技术需要能够通过声音区分不同用户。伟创力改进了语音模型,使该解决方案具有响应性和预测性,使用户的声音在嘈杂环境中也能被机器识别,并且达到无需呼叫设备也能自然说话的效果。这是通过开发独特的麦克风阵列和语音处理技术,以及利用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实现的。

如今,三四年过去了,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硬件和AI模型不断更新,使产品能够辨别更多声音,过滤掉额外的噪音,并接受用户的指令。此外,系统现在能够预测用户互动,使其成为嘈杂环境中高度可行的HMI解决方案。例如,在最近一次为高端咖啡机客户展示AI技术带来的变革能力的演示中,伟创力展示了可以与用户进行自然对话的交互设备,并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建议——从基于天气和心情搭配口味到指导用户进行维护以优化性能。利用AI,这些智能机器包含了机载技术支持和营销内容,允许消费者通过语音下达指令,无需翻阅手册。这种无缝集成增强了用户体验,同时又不会大幅增加现有设备的成本。

挖掘跨行业知识和解决方案

在创新过程中,汲取其他行业的洞察极为有益。这不仅能为现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答案,还能节省时间、金钱和精力。例如,伟创力的一位医疗行业客户要求为外科医生操作设备提供免提语音解决方案。与之前厨房产品的例子不同,在手术室中,任何连接中断都可能关乎生死。

考虑到这一需求和我们从客户360度全方位反馈中获得的经验,我们确信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语音模型,可以在云支持下在边缘处理。我们了解到,语音模型的训练需要更快的速度,能够实现更流畅的语音,过滤掉更多噪音,并部署更广泛的解决方案。我们跨行业的专业优势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过往的经验,开发出一个能支持包括消费者、生活方式、医疗保健、工业、汽车、云计算、企业和通信等广泛市场的语音解决方案。

仿真技术让产品设计过程更快、更可持续

产品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想象最终用户和他们使用产品的方式。。如今,伟创力利用360度反馈、跨行业技术和知识共享,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数字世界,开发了提取数据和运行模拟的工具和方法。模拟可以帮助解决产品挑战,优化供应链和制造过程,使品牌能够更快、更可靠、更有经济效益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此外,企业可以设想消费者如何使用设备的一些不同假设,并模拟设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这些假设的效果,从而节省大量开发时间。

例如,最近有一位客户向伟创力提供的数据显示,其产品产生的噪音影响了整体的客户体验。我们的音频团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模拟对产品设计和降噪功能进行结构调整。这些调整使产品的噪音级别降低了10分贝,显著改善了客户体验。然后,团队对供应链进行了模拟,以了解与这些调整相关的潜在风险。我们的数字孪生模拟技术使我们能够模拟新产品的构建需求,并利用性能变化来完善制造过程,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

模拟对于实现成功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快速识别失败的关键。在最近的一个项目中,伟创力使用模拟评估了一种新的加热技术在客户产品中的可行性。尽管该技术满足了加热效率和控制目标,但成本却让目标市场望而却步。传统上,确定此类技术的可行性会涉及耗时且昂贵的设计和原型制作周期,耗时可能超过 6 个月,成本超过 5 万美元。然而,利用模拟技术,伟创力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和不到 5,000 美元的工时就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而证明了模拟是一种快速评估可行性和节省资源的有效方法。

人机界面: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关键

人机界面(HMI)技术的进步已将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连接转变为直观的互动桥梁。HMI是定义用户体验的触点,也是最能提现创新的地方。从历史上看,像吸尘器或牙刷这样的基本设备,过去只依赖简单的开关进行操作。然而,现代HMI的发展使这些基本产品也拥有了使用集成传感器的复杂功能,例如自动关机以防止危险。

如今,这些智能功能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消费者视为标准配置的基本组件,旨在提高品牌整个产品系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对于顶级产品而言,HMI现在整合了一系列传感器、连通性和高端材料,从而提升了用户互动性,并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关系。

HMI站在产品交互的最前沿,其重要性超出了最初的用户参与。通过先进技术,HMI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反馈机制,这对品牌发展其产品线和提供世界一流的客户体验至关重要。以数据为中心的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整合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常常在客户问题出现之前就予以解决。这些互联技术创造了一个无缝且响应迅速的回路,满足并预见消费者需求,推动产品和体验的不断提升。

与最佳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世界一流的体验

如何在开发优质体验、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和加快产品上市速度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是产品设计和打造卓越用户体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通常,选择一个信誉良好、拥有全面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支持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制造合作伙伴,是获得灵活性和降低风险的最实用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法。

提供创新的、直观的人机界面和优质的用户体验,需要在电气和机械工程、软件开发和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积累经验并进行投资。从零开始是一个难以承受且成本高昂的过程。不过,一旦有了资源充足的设计和制造伙伴,企业无需自行进行这种程度的投资。

相反,企业可以从与已经在技术、工具、方法和供应链网络上进行投资的伙伴合作中受益,从而将最佳版本的产品付诸实践。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可扩展性设计,并在优化设计、成本和质量的同时,实现从原型设计到大规模生产的关键过渡,并利用先进的辅助技术如HMI来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随着消费产品继续向界面丰富、直观的设备演变,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当今的技术进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强化客户忠诚度,同时引导客户期望、新产品和新技术。

围观 8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ichael JacksonBrian Condell

出色的IO-Link从站收发器应能够全方面满足应用要求。这是智能工厂系列的最后一篇博文,讨论了选择IO-Link从站收发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并说明了ADI公司IO-Link收发器产品系列的特性如何帮助尽可能简化这一过程。请点击此处查看之前的博文。

连接器引脚功能

选择IO-Link从站收发器时,我们先要考虑该器件支持的连接器引脚功能的数量和类型。有些智能工厂器件可能只需要一个C/Q引脚来进行数据传输/切换,MAX22514非常适合此类任务。有些器件可能需要IO-Link连接,其中包括额外的数字输入(DIN),以传输来自基本传感器或按钮开关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MAX22515是更好的选择。还有些器件可能还需要将DIN配置为数字输出(DO),而MAX22513提供了这种额外的自由度。

1.jpg

1.IO-Link从站收发器上的端口引脚功能

小尺寸

随着工业运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工厂车间的设备密度也在迅速增加。这迫使IO-Link传感器和执行器不断缩小,使收发器封装尺寸成为关键特性。设计可放入超小型外壳的IO-Link器件并非易事,而采用2.5 x 2mm WLCSP(晶圆级芯片规模封装)的MAX22515可以帮助应对这一挑战。

集成度高、热耗散低

传感器和执行器外壳不断缩小会导致一个意外后果,即表现为热量形式的功耗成为更大的问题。IO-Link从站通常从IO-Link主站(24V电源)获取电源,但仅需要低数字电平电压(3-5V)即可运行。电压大幅下降会导致相当大的功率浪费。传统方法是使用外部DC-DC降压转换器,但额外的元件会导致增加电路板尺寸。具有高效率全集成式DC-DC转换器的IO-Link收发器可以顺利解决此问题,例如MAX22513或者MAX22514,前者可通过低输出电阻驱动器(典型值2Ω)提供高达300mA的电流,后者则通过2.4 Ω驱动器提供高达200mA的电流。

2.jpg

2.外壳横截面,可见采用集成有DC-DC转换器的MAX22513可节省大量空间

同样,带有集成振荡器(充当管理通信链路的从站微控制器的时钟源)的IO-Link收发器可以节省空间并简化物料清单(BOM)MAX22513MAX22514均具有集成振荡器。

稳健性

工厂车间条件严苛、不容怠慢,若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抵御瞬时浪涌和静电放电(ESD),敏感的半导体电路将很快遭到破坏。ADI公司的IO-Link收发器集成了±60V电缆接口保护功能,具备应对工业环境严苛条件所需的坚固耐用性能。此外,这些收发器具有可调限流值和摆率的发送器,以实现更优越的电磁兼容性(EMC)

LED驱动器

某些应用需要IO-Link收发器来驱动外部状态LED,而MAX14827AMAX14828可提供此功能。

3.jpg

3.配置为驱动LEDMAX14827A IO-Link从站收发器

通信和控制接口

从站微控制器带有各种通信和控制接口,为了实现更优异的灵活性,ADI公司的IO-Link收发器支持不同的接口选项,包括:

  • SPI - MAX22514或MAX22513

  • I2C - MAX22513或MAX22515

  • 引脚模式 - MAX22515

本系列博客文章介绍了IO-Link如何充分体现“智能工厂”概念。这种多功能接口简化了与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通信,将信号传输与电缆供电技术相结合。随着工业自动化系统日益互连和智能化以适应集中控制和优化生产的需求,它已成为关键赋能因素之一。下表总结了ADI公司IO-Link产品系列中从站收发器的特性。

4.jpg

4.ADI公司IO-Link从站收发器产品系列及特性表格

关于ADI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3财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6万人。携手全球12.5万家客户,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1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泰克先进半导体开放实验室,2024年8月份,我们有幸见证了量芯微(GaN Power)新一代1200V氮化镓(GaN)功率器件的动态参数测试。量芯微作为全球首家成功流片并量产1200V氮化镓功率器件的厂商,其最新产品在性能上的显著提升,不仅展现了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测试概览

今年8月,我们收到了量芯微提供的新一代高压氮化镓器件,其额定工作条件提升至1200V/20A(70mΩ),在栅极电压12V的条件下,输出电流提升至20A以上。这一性能的提升,使得量芯微的GaN器件在工作性能上可与同规格的碳化硅(SiC)器件相媲美。

下图是量芯微提供的TO-247封装GaN HEMT器件在1200V/15A条件下进行开关测试的波形,栅极电压为0-12V,陪测器件使用一颗1200V SiC 二极管。(测试条件:陪测管SiC 二极管,Ron = Roff = 10Ω,负载电感400uH,Vds: 800V,Vgs: 0~12V, Id: 15A)

1.jpg

测试挑战与解决方案

2.jpg

平面结构氮化镓功率器件实现高压开关,主要难点是解决电流崩塌问题。GaN功率器件在导通过程中的导通电阻值Rdson值被称为动态导通电阻,其详细定义和测试方法参见JEP173。常见的GaN器件,当工作电压超过700V时,会出现电流崩塌。动态导通电阻会突然上升,在大电流、高频率工作时,这一问题尤其严重,导致器件发热,导通损耗加大,电流上升受阻等现象。量芯微这次提供的新一代 1200V 功率器件也是全球第一款在高频、高压开关下实现稳定动态导通电阻的氮化镓产品。

3.jpg

双脉冲测试使用泰克先进半导体实验室提供的DPT1000A测试机台,测试平台使用高压测试板,配备泰克公司高分辨率示波器MSO58B ,1GHz带宽8通道示波器,AFG31000双通道信号源和Magnapower 2000V高压系统电源。使用泰克公司TPP1000A单端探头测试栅极电压和THDP0200高压差分探头测试源漏极电压,电流探头使用T&M公司的400MHz带宽电流传感器。

为了验证动态导通电阻的性能,我们还使用了带有钳位功能的电压探头,进行钳位电压测试,由于示波器的纵向分辨率有限,即使是高分辨率示波器,也不能在高压量程下精确测试几伏特的导通电压。根据JEDEC提供的JEP173测试指南,建议通过钳位电路对导通状态下的低压Vds进行测试(参见下图)。以往的钳位电路因为GaN器件测试电压较低,通常500V耐压条件就可以满足测试要求。另外,钳位电路在开关过程中会引入较大的震荡,且震荡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动态导通电阻的判断。这次我们使用了1200V耐压的钳位探头进行Vds测试,用来得到更高电压条件下的钳位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

得到钳位后的Vds-clamp电压和导通电流Id波形后,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器件在导通状态下的动态导通电阻曲线。我们在双脉冲测试过程中,同时连接钳位探头,实测电路如下图所示:

4.jpg

下图是增加了钳位电压测试功能的波形结果,其中CH1是栅极电压Vgs,CH2是源漏极电压Vds,C3是漏极电流Id,C4是钳位后的源漏极电压Vds-clamp,M1是动态导通电阻Rdson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法M1 = C4 / C3。放大M1的测试波形,可以在导通阶段看到动态导通电阻波形曲线。可以看到钳位电压波形相对稳定,且波形震荡时间较短,可以在几百纳秒时间内获取稳定的动态导通电阻读数。

5.png

结论

根据计算,Vbus等于400V时,动态导通电阻约为93mΩ;Vbus等于600V时,动态导通电阻约为95m欧姆;Vbus等于800V时,动态导通电阻约为101mΩ。相比在静态条件下测试得到的导通电阻74mΩ,开关条件下随Vbus电压上升,器件的动态导通电阻退化非常有限,且阻值非常接近静态导通电阻测试结果。

测试条件

Vbus(V)

Rdsin(ohm)

400V

0.093

Vgs=   0~12V

600V

0.095

Rgon   = Rgoff = 10Ω

700V

0.095

Id   = 20A

800V

0.101

过去几年里,行业对于GaN功率器件是否能够突破小众应用场景一直保持疑虑。1000V以上应用市场仍然属于硅基IGBT和SiC功率器件。GaN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它必须支持更宽泛的电压电流范围,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及更好的性价比。量芯微通过不懈努力,使平面结构GaN器件实现1200V高压工作,其高压GaN在开关和静态特性上已经可以媲美相同规格的SiC器件。这将为GaN功率器件进一步拓展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力电子等行业的应用场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关于泰克科技

泰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毕佛顿市,致力提供创新、精确、操作简便的测试、测量和监测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问题,释放洞察力,推动创新能力。70多年来,泰克一直走在数字时代前沿。欢迎加入我们的创新之旅,敬请登录:tek.com.cn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完整的架构升级包含全新性能优化CPU、新一代GPU的支持、升级版内存MRDIMM400GbE网络、包含E1.SE3.S硬盘的新型存储选项,以及直达芯片(Direct-to-ChipD2C)液冷技术,并基于即将推出、搭载性能核(P-Core)的Intel® Xeon® 6900系列处理器(原代号为Granite Rapids-AP),支持高需求工作负载

Supermicro, Inc. NASDAQSMCI作为AI/ML、高性能计算、云端、存储和5G/边缘领域的全方位IT解决方案提供企业,预告将推出全新设计的X14服务器平台,并将通过新一代技术,使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与应用程序的性能进一步优化。继Supermicro于2024年6月推出的效率优化X14服务器获得了成功,新型系统以该系列服务器为基础进行全面重大升级,在单一节点中空前地支持256个性能核(P-Core),以及最高8800MT/s的MRDIMM内存,并与新一代SXM、OAM和PCIe GPU兼容。此项组合可显著加速AI和计算性能,同时使大规模AI训练、高性能计算和复杂数据分析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与成本大幅降低。经认可的客户能通过Supermicro的Early Ship计划提早取得完善、可部署的系统,或通过Supermicro JumpStart进行远程测试。

Supermicr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梁见后表示:“我们持续将这些新平台纳入已相当完善的数据中心建构组件解决方案中,提供空前的性能和全新的先进规格。Supermicro已准备好通过业界最全面的直达芯片液冷(Direct-to-Chip,D2C)技术、全方位机架整合服务,以及每月最高5,000个机架(包括 1,350 个液冷式机架)的全球制造产能,提供机架级高性能解决方案。通过Supermicro的全球制造产能,我们可以提供充分优化的解决方案,并以空前的速度加快交付时间,同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这些全新的X14系统使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架构,包含新型10U与多节点外型规格,能支持新一代GPU和更高的CPU密度,同时也具有让每个CPU搭配12组内存通道的升级版内存插槽配置,以及内存性能比DDR5-6400 DIMM提升最高37%的全新 MRDIMM。此外,升级版存储接口将支持更高的硬盘密度,并能把液冷式系统直接整合到服务器架构中。

Supermicro X14系列的新产品包含十多个新系统,其中几个系统基于全新架构,针对特定工作负载分为三个类别:

  • 专为纯粹的性能和强化型散热功能所设计的GPU优化平台,可支持最高瓦数的GPU。从最基础层级起,该系统架构经过全新打造,适用于大规模AI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式AI、3D媒体和虚拟化应用。

  • 高计算密度的多节点机型,包括SuperBlade®和全新FlexTwin™,采用直达芯片液冷技术,与前几代系统相比,可大幅增加标准型机架中的性能核数量。

  • 经市场认证的Hyper机架式平台,将单插槽或双插槽架构、弹性I/O和传统外型规格的存储配置进行结合,帮助企业与数据中心随着工作负载进化而进行纵向扩展与横向扩展。

Supermicro X14性能优化系统将支持即将推出并搭载性能核的Intel® Xeon® 6900系列处理器,其插槽也将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中的Intel Xeon 6900系列处理器(搭载能效核)。这种内建设计使系统能在每个核心性能或每瓦性能方面实现工作负载优化。

Intel Xeon 6副总裁兼总经理Ryan Tabrah表示:“搭载性能核的新型Intel Xeon 6900系列处理器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处理器,并具有更多核心、卓越的内存带宽和I/O,可助力AI和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达到全新等级的性能。我们持续与Supermicro合作,推出一些业界最强大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已准备好满足不断提高的现代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

配置了搭载性能核的Intel Xeon 6900系列处理器后,Supermicro系统可支持内建Intel® AMX加速器上的新型FP16指令,进一步强化AI工作负载性能。这些系统内的每个CPU搭配12 组内存通道,支持最高8800MT/s的DDR5-6400与MRDIMM,以及CXL 2.0,同时也为高密度、符合业界标准的EDSFF E1.S和E3.S NVMe硬盘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Supermicro液冷解决方案

Supermicro通过机架级整合和液冷性能持续完善X14产品组合。同时,Supermicro 借由其领先业界的全球制造产能、广泛的机架级整合与测试设施,以及一套全面的管理软件解决方案,只需在几周内就能设计、建构、测试、验证和交付任何规模的完整解决方案。

此外,Supermicro也提供内部开发的完善液冷解决方案,包括用于CPU、GPU和内存的散热板、冷却分配单元、冷却分配歧管、软管、连接器和冷却水塔。液冷技术易于被纳入机架级整合中,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减少过热降频的发生,同时降低数据中心部署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和总体环境成本(TCE)。

1.png

即将推出的Supermicro X14性能优化系统包含:

GPU优化 – 最高性能的Supermicro X14系统专为大规模AI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式AI和高性能计算设计,能支持八个最新一代的SXM5和SXM6 GPU。这些系统可搭配气冷或液冷式散热技术。

PCIe GPU – 专为最大GPU弹性所设计,其散热性能优化5U机箱支持最高10个双宽PCIe 5.0加速器卡。这些服务器非常适合媒体、协作设计、模拟、云端游戏和虚拟化工作负载。

Intel® Gaudi® 3 AI加速器 – Supermicro也计划推出业界首款搭载Intel Gaudi 3加速器和Intel Xeon 6处理器的AI服务器。此系统预计可提高大规模AI模型训练和AI推理的效率,并降低成本。该系统具有八个Intel Gaudi 3加速器(安装在OAM通用基板上),并配置了六个整合式OSFP端口,能实现高成本效益、横向扩展式网络,同时也包含一个开放式平台,支持基于社区的开放原始码软件堆栈,无需后续软件授权成本。

SuperBlade® – Supermicro X14系列内的6U高性能、密度优化且高能效SuperBlade能最大化机架密度,使每个机架最高可容纳100台服务器与200个GPU。每个节点针对AI、高性能计算,以及其他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进行了优化,并具备气冷或直达芯片液冷技术,能使效率最大化且实现最低电力使用效率(PUE)与最佳总体拥有成本(TCO)。同时,每个节点也具有最多四个整合式以太网络交换器,支持100G上行链路和前置I/O,提供最高400G InfiniBand或400G以太网络的灵活选择。

FlexTwin™ – 新型Supermicro X14 FlexTwin的架构设计能以多节点配置提供最大计算能力和密度,使48U机架可搭载最多24,576个性能核。每个节点皆针对高性能计算和其他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进行优化,并采用直达芯片液冷技术以最大化效率,减少CPU过热降频的发生,且具有高性能计算低延迟前置和后置I/O,支持最高400G的一系列弹性网络选项。

Hyper – X14 Hyper是Supermicro的旗舰级机架式平台,专为高需求的AI、高性能计算和企业应用程序提供最高性能,而其单插槽或双插槽配置支持双宽PCIe GPU,可实现最大工作负载加速。此平台具有气冷和直达芯片液冷式机型,能支持顶级CPU而不受散热因素限制,进而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成本并提高效率。

关于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Supermicro(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MCI)为应用优化全方位IT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Supermicro的成立据点及营运中心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致力为企业、云端、AI和5G电信/边缘IT基础架构提供领先市场的创新技术。我们是全方位IT解决方案制造商,提供服务器、AI、存储、物联网、交换器系统、软件及支持服务。Supermicro的主板、电源和机箱设计专业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发展与产品生产,为全球客户实现了从云端到边缘的下一代创新。我们的产品皆由企业内部团队设计及制造(在美国、亚洲及荷兰),通过全球化营运实现极佳的规模与效率,并借营运优化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以及经由绿色计算技术减少环境冲击。屡获殊荣的Server Building Block Solutions®产品组合,让客户可以自由选择这些具高度弹性、可重复使用且极为多元的建构式组合系统,我们支持各种外形尺寸、处理器、内存、GPU、存储、网络、电源和散热解决方案(空调、自然气冷或液冷),因此能为客户的工作负载与应用提供最佳的性能。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9月2日 – –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688167),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原材料、激光光学、光子应用模块与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提供商,今日宣布成功收购ams OSRAM AG光学元器件部分研发和生产资产。这是继2017年收购LIMO GmbH和2024年1月收购SUSS MicroOptics SA(现Focuslight Switzerland SA)后,炬光科技拓展自身能力、布局全球光子市场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和里程碑。

此次收购的资产包括ams OSRAM AG分别位于新加坡和瑞士全资子公司的光学元器件相关知识产权、研发和生产资产。配合此次战略并购,炬光科技已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Focuslight Singapore Pte. Ltd.,作为炬光科技全球运营体系的一部分,专注于快速、超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并将对收购完成后的业务结构实行全面融合与全球协同。

公司将整合此次交易的部分资产进入汽车事业部,以增强为全球汽车客户服务的实力和能力;公司将成立“战略增长部 (Strategic Growth Division)”,以容纳与消费电子应用、一次性内窥镜应用和其他新兴应用相关的资产。与此相关的业务和产品将统一沿用炬光科技Focuslight品牌。

同时,公司将成立“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事业部 (Global Photonics Foundry Business Unit)”,作为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中心,该业务将沿用在光子行业具有悠久历史的Heptagon品牌。Heptagon品牌最初成立于1993年,如今将继续在炬光全球运营体系下为客户提供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传承其创新、高质量、超大批量交付的光辉历程,将客户的灵感与设计转化为推动行业不断发展的光子应用技术解决方案。

ams OSRAM在晶圆级光学器件(WLO)、晶圆级透镜堆叠工艺(WLS)和晶圆级集成(WLI)技术上全球领先,其微纳光学设计、开发及量产制造能力享誉世界。通过整合此次光学元器件相关资产与技术,炬光科技不仅将在现有市场如汽车投影和照明业务上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增强全球竞争力和为全球客户增加价值,还将拓展在消费电子、一次性内窥镜应用等新兴市场的业务范围,这些细分市场对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光学解决方案有着强烈需求。通过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提供全球光电子行业的工艺开发和制造服务,炬光科技将有机会扩展其业务,成为全球光子行业工艺和制造服务中心,从而在关键市场中实现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微纳光学研发与工程化的全球协同、一站式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炬光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兴胜博士表示:“今天我们正式完成此次资产收购,我感到非常振奋。随着新收购资产的整合,炬光科技会变得更强,提供更多产品,覆盖更多市场,朝着成为全球一站式微纳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再进一步。这次收购是公司长期战略中的重要推动力,它会助力我们优化全球布局,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为我们世界各地的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这些先进的技术能力、高度国际化的团队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们创造了独特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成为超大批量出货市场如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中可信赖的供应商,实现业务的扩张与增长。”

刘兴胜博士补充道:“我们重新启用了Heptagon品牌,用于我们的全球光子行业工艺和制造业务,对此我也感到很激动。这一业务以新加坡为中心,东南亚地区为基点,未来将成为我们的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中心,为世界各地的光子行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全球制造服务。让我们一起,重塑Heptagon的精神和荣耀!”

来源:炬光科技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浪潮云州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 正式发布工业设备系列数智化服务。

1.jpg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3年,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多元智能化终端的爆发式增长,推动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高达1929.7亿美元,增速显著回升。延续这波增长势头,全球传感器市场有望保持增长势头,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速将领跑全球。

聚焦中国市场,2024年,尽管动辄数千万元的融资热潮渐次消退,但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AI传感等前沿领域以及数字化驱动的应用对传感器的需求持续旺盛,使得终端市场呈现出与资本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以15.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攀升,到2026年达到5547.2亿元,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发展活力。

全球政经形势紧张带来了高不确定性,传感产业路在何方?资本市场凛冬时节,传感厂商是该苦练内功,还是视“危”为“机”、趁势扩张?如何才能紧跟前沿技术趋势,找准最合适的优质发展路径?

SENSOR CHINA深耕传感行业近十年,现已成为国际性、高规格、专业化的传感产业链展示交流平台。9月11-13日、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SENSOR CHINA 2024将汇聚超过600家传感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组织20多场专业论坛及相关活动,并邀请500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参与、分享,引导、助力全球传感从业者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推动传感产业的持续繁荣。

SENSOR CHINA新闻稿配图-1.jpg

图:识别上方二维码,预注册观展SENSOR CHINA 2024

于不确定性中,筑开放交流平台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中美角力等全球热点问题持续发酵,国际环境紧张形势不减,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攀高,对传感等前沿技术的流动产生了严重限制。面对这一挑战,SENSOR CHINA以独特的专业定位和背靠全球产业库资源的优势,持续发力为中国乃至全球传感产业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中国企业更便捷地融入了全球传感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接轨。它们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研发、管理及服务能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跨国企业也借此平台加深了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它们也通过平台与中国传感产业的优秀者接触并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实现了技术、资源和市场的有效整合。

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性,于变革之处抢抓新机遇。SENSOR CHINA 2024秉持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汇聚国内外顶尖的传感技术专家、研究学者、产业智库和企业家,通过精心策划的系列论坛和同期活动,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传感技术的前沿趋势、创新应用、产业升级路径以及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在SENSOR CHINA用心设计的小规模“圈子”对话SENSOR TALKS中,经资格审核的与会者们可以更开放自如地交流,分享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这些讨论不仅有助于参与者清晰把握行业脉动,也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SENSOR CHINA 2024通过这一系列论坛及活动,旨在促进传感产业链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共同书写传感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SENSOR CHINA新闻稿配图-2.jpg

图:SENSOR CHINA 2024同期论坛及活动

汇全球顶尖力量,展传感无限可能

除了丰富的论坛、活动外,作为全球三大传感专业展会之一,SENSOR CHINA持续致力于搭建一个世界级的展示平台,汇聚全球传感领域的顶尖技术和产品,加强全球传感产业链的交流与合作。

SENSOR CHINA 2024不仅将汇聚霍尼韦尔(展位号:B031)、TE Connectivity(展位号:B013)、E+H恩德斯豪斯(展位号:2C029)、德鲁克(展位号:C041)等国际知名传感器领军企业,汉威科技(展位号:2D007)、纳芯微(展位号:D035)、中车时代传感(展位号:C009)、三花智控(展位号:2C007)、康斯特(展位号:2C001)等国内传感器领域领头羊也都将重磅亮相,还吸引了晶华微(展位号:2C013)、琻捷电子(展位号:2D041)、希磁科技(展位号:D027)、三优光电(展位号:D051)等传感细分领域的翘楚。

此外,SENSOR CHINA更是放眼全球,精心挖掘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传感器厂商。这些厂商有的精于前沿技术,有的则在传统传感技术领域实现了颠覆性创新,还有的在新兴材料应用上颇有心得,等等。

如首次亮相国内的纳米传感厂商Nevada Nano(展位号:B010),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厂商Merit Sensor(展位号:B008),专注于光散射颗粒物传感器技术的Temtop乐控(展位号:2H035),专为极端环境提供可靠PID传感器的离科电子(展位号:2A008)等。来自俄罗斯的Microtensor RUSSIA(展位号:B007),基于蓝宝石上硅结构的微电子压力、力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更是彰显了其在微电子传感领域的独特建树。

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传感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长短板挑战,SENSOR CHINA始终致力于邀请产业链各环节的优质厂商参展,助力推动中国传感全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

针对传感制造、测试设备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源分配难等问题,SENSOR CHINA携手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展位号:D019)、上海微电子(展位号:E013)、共进微(展位号:D013)、盛美半导体(展位号:E019-3)、精测半导体(展位号:E019-2)、拓荆科技(展位号:E019-1)、岷山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展位号:D019)等杰出厂商/单位,共同打造智能传感芯片设计应用与制造装备专区。

该专区以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紧密围绕专业芯片制造公司的实际需求,全面展示国内外先进的制造装备与工艺技术实力。SENSOR CHINA期盼借此推动建设专业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中国传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SENSOR CHINA新闻稿配图-3.1.jpg

SENSOR CHINA新闻稿配图-3.2.jpg

图:SENSOR CHINA 2024展位图(1层及2层)

推新质创新大赛,激产业创新活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感知产业平台,SENSOR CHINA一直在探索更多创新方式,以联动全球合作伙伴,支持、促进传感技术的研发、落地,构建智能传感新业态、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SENSOR CHINA携手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新微创源,共同创办“2024国际智能传感新质创新大赛”。本次大赛吸引了全球超过300个参赛项目的报名,涵盖了流程工业、汽车、智慧医疗、人形机器人等多个热门传感技术应用领域。大赛还邀请了40位重磅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包括主要行业协会领导、重点用户企业高层、以及核心投资机构/产业服务高层,从技术成熟度和创新度、应用前景、产业价值等多个关键维度对参赛项目进行严谨公平的评判。

本次大赛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展示机会,也是对全球传感技术和应用创新的一次集中展示。对于那些具有突破性创新和技术优势的项目,大赛还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市场推广的一站式支持,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向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并由此引导更广泛的产业资源支持传感产业创新。

在SENSOR CHINA 2024上,进入决赛的优势项目将集中展示(展位号:2J001);同时,决赛也将于9月11日于展会现场进行,包括“MOMA微光机加速度传感器”、“全固态OPA激光雷达硅光芯片”、“超宽带压控振荡器”等共计26个决赛项目将参与最高奖项的现场角逐。你看好哪个项目能摘取桂冠?欢迎到场为你心仪的队伍现场打call!

面向未来,SENSOR CHINA 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精神,积极探索更多符合当下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活动,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持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共同推动智能传感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增长,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保点(Checkpoint Systems,以下简称Checkpoint)携全新RFID应用技术与解决方案亮相第22届IOTE国际物联网展。IOTE是中国及亚洲地区覆盖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大型专业展会,涉及RFID、AI视觉、通信、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着力于打造企业与终端用户的交流平台。

作为《2024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白皮书》的参编企业之一,保点Checkpoint是高度垂直集成的RFID解决方案专家,通过科技创新,赋能领先的商业洞察。今年是保点连续第四年应邀出席国际物联网展,并在现场展示了全系列RFID标签,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以及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技术突破。

1.jpg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RFID技术从单一的零售行业向更广域的市场实现覆盖。在展会现场,保点展示了自主研发的RFID标签系列以及RFID标签集成硬件和软件产品共同应用于循环经济、个护健康产品、生鲜食品管理和通用零售(general merchandise)行业的实际案例分享与客户心声。作为沃尔玛RFID标签的指定供应商之一,保点在中国的生产中心经由ARC认证,拥有超过40种的RFID标签产品,为我们的客户时刻保障卓越品质与性能表现。针对特殊的应用环境,保点还具备定制化设计与生产交付能力,满足甚至超越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2.jpg

与此同时,保点一系列基于RFID的集成软、硬件系统,包括突破型RFID 防盗技术——SFERO产品、在众多知名品牌部署的保点RFID自助收银与RFID POS解决方案以及保点自助研发的RFID数据平台ItemOptix等,都为现代零售管理赋予了更多创新提升。

另外,保点也是Rain Alliance可持续RFID技术的联盟企业成员之一。我们致力于和全球客户共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客户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展会现场,保点展示了其中国和全球各大生产中心在品质、环境以及绿色生产方面的资质与认证,分享更多保点如何推动与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与管理理念中。保点不仅设计出更环保的RFID标签产品,也积极探索将RFID应用到循环经济的实际案例中,树立领先的行业标杆。

作为全球RFID技术的驱动者与倡导者,保点Checkpoint致力于深挖行业需求、持续市场投资和全球本土化战略导向。保点的RFID产品与技术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应用于服饰、奢侈品、运动品牌、通用零售、文档及证件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等不同垂直市场。保点依托强大的全球网络,在任何国家与地区都能为客户提供具备有一致性的高品质产品和支持服务。从生产到销售,保点始终是值得信赖的RFID合作伙伴,助力我们的客户提升绩效,优化管理,不断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关于保点Checkpoint Systems

隶属于CCL Industries集团的Checkpoint Systems保点是高度垂直集成的零售RFID和损耗管理解决方案专家。随着数字零售时代的到来,保点致力于科技创新,为零售行业提供软件平台、硬件设备、标签产品以及基于云服务的集成解决方案。我们的实时数据分析覆盖整个零售供应链和全渠道销售网点,赋能更优化的运营绩效、财务表现和客户体验。

保点享有50年行业盛誉,产品与解决方案涵盖零售防损与风控,软件开发与设计,全系列RFID硬件、INLAY及智能标签。从生产源到销售端,保点始终是成功零售的驱动者和领导者,提升品牌商业竞争力并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更多资讯,欢迎登陆保点全球官网:https://checkpointsystems.com/cn/ ;保点中国网站:https://www.checkpointsystems-cn.com/;或访问微信公众号 Checkpoint保点。

关于CCL Industries集团

CCL Industries集团是全球著名的特种包装和标签专业生产企业,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弗雷明翰市均设总部管理。CCLIndustries集团在40个国家拥有超过180个生产机构和 2万1千名雇员。更多资讯,欢迎登陆 www.cclind.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20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签署AI大模型技术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研发管理总裁刘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智谱 COO 张帆等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1.jpg

智谱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基座大模型创新;荣耀则是消费电子领域平台级AI技术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本次双方深化合作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探索基于用户场景的端侧AI智能体验,共同推动智能终端领域大模型技术和应用创新,并通过荣耀折叠屏手机等全场景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智慧、高效和便捷的AI服务。

此次合作,不仅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关系迈向全新阶段,也是双方携手共创智慧新世界的重要起点。方飞表示:"与智谱的合作不仅是理念与能力上的互相吸引,也是两个团队追求的契合。智谱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基座大模型创新,荣耀专注于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通过智能终端连接起来,给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体验。双方持续深度的合作,将加速智能终端与人的交互变革与深度体验变革,是荣耀在平台级AI方向上持续领先的坚实基础。"

自2016年起,荣耀先于行业拥抱AI浪潮,深耕端侧AI技术。秉持以人为中心理念,近年来持续探索平台级AI技术创新,迎来软硬件创新解决方案的全面爆发:不仅以基于意图识别的人机交互创新,带来"越用越懂你"的个人化操作系统MagicOS,更以端侧AI使能硬件,重构护眼等创新体验。此外,荣耀面向全球发布AI四层架构,将AI分为"AI使能跨系统融合"、"AI重构操作系统"、"AI在端侧的应用"、"AI的端云协同"四个层级,为行业指引了全新发展方向。

秉持开放创新理念,荣耀正携手智谱等业内巨头及科研机构,加快智能终端领域大模型的技术升级和应用创新,积极推动前沿技术在消费级终端产业中的落地。荣耀将跟合作伙伴一起,不断打破系统、设备和应用的边界,为广大的用户带来个人化、人性化、隐私保护的自然交互和贴心服务,持续践行"越用越懂你"的体验承诺。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1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8日,首次由国家数据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贵阳开幕,以"数智共生:开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幕式上正式发布2024数博会优秀科技成果,浪潮云洲"IoT数据订阅服务"和"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成功入选。

1.jpg

深耕"数据+场景" 赋能产业融合新发展

本次入选的"IoT数据订阅服务"是浪潮云洲在数字产业领域的重大创新。该服务主要针对目前数字产业领域技术标准不统一、数字化改造更为复杂等行业痛点,通过制定全面且详尽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标准,构建功能强大的智慧种植管理平台,并且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研发精准有效的作物种植和产品品质模型,搭建高效集成的智慧产业数据中台以及综合性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灵活的订阅服务以及可靠精准的质量码溯源服务。

尤其该产品更加突出数据与场景的结合,深挖数据价值,持续拓展数据新应用。不仅将各环节数据直接收集、存储、展示,更是通过模型,对采集的数据与场景结合,测算分析得到数字化现状,同时通过动态监测及时更新数据,实现精准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现已在马铃薯、土豆、草莓、梨、苹果、枣、棉花等作物毁灭性病虫害的数字化生态防控上实现重大突破,并在江苏、重庆、山东等省市复制推广。

整合"数据+平台" 澎湃橡胶产业新势能

"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是由浪潮云洲旗下数智云潮(山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依托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促进橡胶行业数字化转型。该平台深度整合橡胶产业链资源,成功打造集成数字工厂、数字化溯源、供应链金融、智慧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同时,平台提供"精益+智能"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还能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和预测,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真正实现"平台+服务"的运营模式。

据介绍,目前该平台的云原生技术、区块链溯源、知识图谱、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已被应用于橡胶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提升了业务协同效率,促进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在数字化赋能下,平台已经成功串联了青岛橡胶及新材料、东营轮胎制造、济宁专用车制造三个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半成品待料积压和资金日均占用额降低100万元,设备稼动率提高5%、物流效率提升25%、物流成本降低10%。

发挥"数据要素X" 效应激活产业发展新活力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下,只有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将数据要素乘出新质生产力,才能驱动企业、行业、产业实现"韧性"应变。本次获评的两项产品是浪潮云洲深挖数据价值,持续用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浪潮云洲依托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深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数字赋能多元产业,不断延展探索数据场景,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打造了中安新能源、淮安红椒、橡胶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多个典型案例。同时,浪潮云洲积极探索数据开发运营实践,创新数据应用模式和场景,拓展数据金融属性,实现数据流通和数据高价值转化。

未来,浪潮云洲将聚焦数据要素价值,提升云网边端软硬一体等核心能力,持续锤炼产品优势,激活数据潜能,推动企业创新数据应用模式及场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19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