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当下,电机的高速运行、高效能及精准控制,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及电动汽车等前沿领域发展的核心诉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对电机转子位置的实时精确检测。

不久前,作为行业领先的传感器和电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之一——Allegro携手合作伙伴成功举办《Allegro高速电机位置检测解决方案,赋能未来智能驱动》线上技术研讨会。基于在磁传感领域的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Allegro重点展示了电机位置传感器产品矩阵,直击行业技术痛点。

核心产品:多元化电机位置传感器组合

Allegro电机位置传感器产品组合涵盖基于磁性原理和电涡流原理的多类产品,可满足不同场景下高速电机位置检测需求。

1.png

磁性角度传感器:高精度与高安全性兼具

磁性角度传感器借助霍尔(平面霍尔、圆形垂直霍尔CVH、垂直霍尔VHT)、隧道磁阻(TMR)等原理实现2D角度检测,适用于高速旋转电机位置检测、BLDC电机换向等场景。

2.png

该类传感器优势显著:

• 非接触测量实现长寿命、零磨损及0-360°角度测量范围

• 绝对值测量保障电源循环中角度一致性

• 校准前精度< 1.0°、校准后< 0.5°,检测精度优异

• 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多款产品达ASIL-D等级。

其代表性产品包括:

A33023:采用平面霍尔原理,具备抗杂散磁场能力(1000 A/m AC、4000 A/m DC 抑制),支持SPI、PWM等多种接口,响应时间25µs,角度误差±1.0°@300G,适用于安全关键型应用。

A33110/15:融合TMR与VHT技术,异构冗余设计降低故障风险,支持ASIL-D等级,无噪声比特达13.8b,适用于高速场景。

A33203/04:基于TMR技术,延迟仅1µs,支持SIN/COS输出,AEC-Q100 0 级认证(-40至+150°C),适用于制动、转向等严苛应用。

电涡流位置传感器:高效适配汽车关键场景

电涡流位置传感器通过涡流效应测量旋转或线性运动,广泛应用于汽车牵引电机、线控转向、制动电机等场景,如检测牵引电机转子位置以实现扭矩控制,或检测方向盘、齿条位置优化转向系统。

3.png

其核心产品及特性如下:

A17802具备动态增益和偏移补偿功能,支持SIN/COS输出,最高可感测25 万eRPM,误差< 0.25°el。

A17803数字输出接口灵活(SPI、PWM、SENT 等),16位分辨率,同步补偿可抵消传输延迟,适配高速电机控制。

A17804/05A17804为SIN/COS输出,单芯片实现ASIL-D冗余,预计2026年上半年量产;A17805为数字输出,精度< 0.25°el,预计2026年一季度送样,2027年上半年量产。

下一代开关和锁存器传感器:性能领先的多元化选择

Allegro下一代开关和锁存器传感器产品组合持续扩充,涵盖TMR、Hall等技术,适配工业、消费类和汽车应用。

4.png

其中,Gen 3系列的APS12203/11203表现突出:

业界领先的性能

• 超低抖动 (375 ns) 可优化直流电机的效率并适配更高扭矩

• 快速响应的开漏型输出

• 高可靠性的AEC-Q100认证

设计灵活性

• 多种开关 (11203) & 锁存器 (12230) 配置

• 磁感应阈值具备多种选项(BOP of 10, 15, 20, 30, 50, 95 and 150 G)

• 宽电源电压范围 (2.7V - 26V)

成本友好型

• 优化的设计工艺和封装减小了系统总成本

5.png

从磁性角度传感器的高精度与抗干扰特性,到电涡流传感器在汽车关键场景的高效适配,再到下一代开关和锁存器的低抖动优势,此次线上研讨会不仅全面梳理了Allegro在高速电机位置检测领域的技术积淀,更清晰展现了其产品如何精准响应电动出行的续航需求、清洁能源的效率诉求与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精度要求。未来,随着A17804、A17805 等新品的推进,Allegro将持续以领先的传感技术赋能行业突破。

关于 Allegro MicroSystems

Allegro MicroSystems, Inc. 凭借三十多年在磁传感与电源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致力于为业界提升效率、性能与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推动汽车、清洁能源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Allegro始终以高质量为核心,持续推动行业变革,是“车规级”技术的开创者,也是客户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allegromicro.com/en/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消费电子领导品牌贝尔金(Belkin)今日宣布正式发布其首款搭载ZSP(Zero-Standby Power,零待机功耗)技术的GaN充电器——Z-Charger。这款创新产品标志着快充技术迈入超低待机功耗新时代。

贝尔金Z-Charger融合了创新的ZSP芯片与先进的D-mode GaN*(氮化镓)技术,在实现高功率快充和小巧体积的同时,将待机功耗压缩至毫瓦级(低于0.005W),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传统充电器相比,Z-Charger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在充电闲置状态下可将功耗降至5mW以下,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待机能耗问题,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节能的期待。

插着电,也能省电 —— 每年节省高达95%的能耗

Z-Charger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休眠模式。传统非ZSP充电器即使没有连接设备,也会持续处于待机工作状态,导致持续耗电。而贝尔金Z-Charger通过硬件级智能检测系统,在闲置时将功耗降至近乎为零(低于0.005W)。

数据显示,普通充电器每年待机耗电约0.876度,而Z-Charger仅为0.0438度,减少了95%的能耗。若上海2500万居民(假设人均5个充电器)都使用Z-Charger,全市每年可节省超1亿度电,相当于节省电费约6,240万元人民币、满足32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并减少2.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植树约140万棵。**

安全保障再升级 —— ZSP技术有效降低潜在风险

除了能耗浪费,非ZSP充电器还存在安全风险。即使拔掉设备,传统充电器仍会持续释放微小电流。若电流接触到易燃物、金属物件,或在极度干燥环境中,可能导致短路,增加安全隐患。

搭载ZSP技术的Z-Charger,通过智能检测在闲置状态下将功耗降至5mW以下,消除不必要的电流流动,大幅降低电气事故风险,带来更安全的日常充电体验。

全球半导体巨头助力 —— 性能与环保并行

ZSP技术由全球半导体领导者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提供支持。作为拥有60余年电源管理与能效经验的企业,瑞萨长期为索尼、松下、东芝等全球知名品牌供应核心元件。此次与贝尔金合作,确保了Z-Charger不仅具备卓越性能,同时在环保节能上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凭借先进的D-mode GaN技术,Z-Charger拥有出色的散热表现,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低温;并突破了传统元件堆叠的限制,实现轻量化与小型化设计,非常适合移动使用场景。

两款新品已上市 —— 满足多种充电需求

WCH019

WCH019

BoostCharge Pro 双USB-C GaN充电头 50W

型号:WCH019

  • 双USB-C接口

  • 单口最高50W输出;双口25W + 25W输出

  • 支持PD3.1与PPS协议

  • 零待机功耗(<5mW)

  • 颜色:白色

WCH020

WCH020

BoostCharge Pro 双USB-C GaN充电头 67W

型号:WCH020

  • 双USB-C PD接口

  • 单口最高67W输出;双口45W + 20W输出

  • 支持PD3.1与PPS协议

  • 零待机功耗(<5mW)

  • 颜色:白色

两款产品均已通过3C认证及多项安全测试,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设备,适用于旅行、办公及日常使用场景。

更智能、更环保的快充 —— 尽在贝尔金

贝尔金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随着Z-Charger的发布,贝尔金再次彰显其在快充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切实行动减少能源浪费,倡导更加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

* D-Mode GaN 是一种氮化镓(GaN)晶体管,具备低电阻和高能效的特点。

** 上述数据基于上海居民用电电价与人口统计数据计算。我们对比了ZSP充电器(0.0438kWh)与传统充电器(0.876kWh)的年待机功耗差异,得出了该节能估算结果。

关于贝尔金

贝尔金是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消费电子配件领导品牌,40年来专注于提供屡获殊荣的电源、保护、生产力、连接性及音频类产品。所有产品均在南加州设计与研发,并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自1983年在南加州一个车库起步以来,贝尔金始终坚守对研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及服务用户的承诺。如今,贝尔金已成长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科技公司。我们始终从所生活的地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连接人类与科技的美好可能。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霍尼韦尔(纳斯达克代码:HON)宣布任命刘彼得(Peter Lau)为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任命将于2025年10月15日正式生效。

刘彼得曾担任霍尼韦尔安防、消防与电气产品事业部总裁,此次回归将接替路成(Lucian Boldea),后者将于本月底离任以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履新后,刘彼得将常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并向霍尼韦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伟茂(Vimal Kapur)汇报。

刘彼得最近担任过三维测量和成像技术供应商法如(FARO Technologies)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并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他领导法如完成战略转型并最终促成其被成功收购。在任期间,他专注卓越运营,推出一系列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公司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三维测量、成像及实现技术领域的前沿地位。

在此前的霍尼韦尔任职经历中,刘彼得曾领导公司的三大全球业务,专注于全球安防、火灾探测与控制,以及生命安全解决方案。他推动产品线从硬件向软件解决方案转型,拓展全球业务版图,并提升商业能力。刘彼得还曾在哈勃(Hubbell)、通用电气(GE) 和Catalyst Nutraceuticals担任高管。他拥有美国东北大学的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我们热烈欢迎彼得重返霍尼韦尔。" 霍尼韦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伟茂表示,"他拥有深厚的行业知识,对我们业务抱有高度热情,并在驱动业务增长方面有着卓越的业绩——这些都将助力我们加快创新步伐,为客户创造价值。"

柯伟茂还补充道:"我们真诚感谢路成在推动智能工业科技集团迈向新阶段发展进程中的领导力和敬业精神,并衷心祝愿他前程似锦。"

霍尼韦尔近期宣布正在对其生产力解决方案与服务(PSS)以及仓储与工作流解决方案(WWS)业务开展战略评估,这两项业务均隶属于智能工业科技集团。此举旨在进一步简化公司业务组合,为霍尼韦尔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拆分为三家独立公司做好准备,以加快价值创造。分拆完成后,霍尼韦尔将成为一家专注于楼宇自动化、过程控制自动化与技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全球自动化企业。

关于霍尼韦尔

霍尼韦尔是一家《财富》全球500强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业务围绕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发展趋势,以霍尼韦尔加速器运营系统和霍尼韦尔互联平台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为多个行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和服务。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霍尼韦尔通过航空航天科技集团、智能工业科技集团、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帮助客户解决棘手和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让世界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在中国,霍尼韦尔贯彻"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以本土创新推动业务发展。目前,霍尼韦尔所有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欲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霍尼韦尔中国网站www.honeywell.com.cn,或关注霍尼韦尔官方微信和视频号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 年 8 月 27 日至29日,IOTE 2025 第二十四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连接与传感领域的全球性技术企业 TE Connectivity(泰科电子,简称 "TE")携覆盖物联网多场景的连接解决方案亮相10号馆A12号展位。本次,TE与授权合作伙伴"商络(Sunlord)"携手参展,以"万物想象无界 TE智联有方" 为主题,呈现覆盖物联网连接、计算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带来满足物联网产业最新技术需求的多款新品及丰富产品线,旨在提供安全、可持续和高效的数据和电源连接解决方案,以打造更加互连的世界。

TE携覆盖物联网多场景的连接解决方案亮相10号馆A12号展位

TE携覆盖物联网多场景的连接解决方案亮相10号馆A12号展位

会上,TE数字数据网络事业部带来"可靠连接赋能物联网:从技术趋势到全链路创新"的主题演讲,与行业内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物联网连接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实践,提出对5G与工业互联网的全面洞察,并积极把握未来趋势与机遇。演讲重点剖析了TE如何凭借在连接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通过底层连接技术的协同创新,以"全链路创新"理念助力物联网突破瓶颈,为工业、汽车、能源等领域提供端到端的连接支持。

TE数字数据网络事业部带来主题演讲

TE数字数据网络事业部带来主题演讲

聚焦创新产品,赋能物联网未来

展会期间,TE数字数据网络事业部携物联网应用所需的近20种不同类别的天线与连接器,为客户带来广泛的产品选择;同时以产品组合方案的形式,重点展示其在智能量表和智能健康领域的应用方案。

TE蜂窝天线

TE蜂窝天线

蜂窝天线:专为提供强大的移动连接而设计

在5G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今天,随着全球5G网络加速部署,频谱资源日益复杂化,设备厂商面临着多频段兼容与信号稳定性的双重挑战,稳定、高效的无线连接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在工业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场景中,有线网络部署往往面临成本高、灵活性差的痛点。TE蜂窝天线系列产品正是为这一趋势而生,通过创新的频段支持与灵活的产品设计,为智能终端、工业设备及移动应用提供可靠的连接保障。

TE蜂窝天线专为移动连接设计,支持6GHz以下授权/非授权频段(617MHz-7125MHz),提供从3mm微型板载天线到3米+外置天线的多样化规格选择。当无法部署有线基础设施时,蜂窝天线可替代Wi-Fi提供可靠连接。产品覆盖2G至5G全制式,满足不同移动通信应用场景对信号覆盖和传输稳定性的严苛要求。

TE堆叠连接器

TE堆叠连接器

堆叠连接器:自由堆叠,创新攻坚市场难点

当前电子设备正朝着更紧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设备小型化与高性能的双重要求对连接技术提出了全新挑战。而TE堆叠连接器系列产品正引领着电子设备高密度集成的行业趋势,通过突破性的自由高度设计和精细插接技术,为工程师提供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工具,帮助客户在设备小型化的同时不降低连接可靠性。

该系列产品提供自由高度、精细堆叠和精细插接解决方案,满足多样化板对板连接需求。0.5mm自由高度COM连接器支持16GT/s高速传输,性能较上一代提升一倍;新一代0.8mm自由高度连接器突破32Gbps速率,兼容56Gbps PAM-4和PCIe Gen5标准,为服务器、存储及工业设备提供高性价比的高速连接方案。产品组合涵盖多种间距和堆叠高度,助力客户实现灵活可靠的夹层结构设计。

TE细间距连接器

TE细间距连接器

细间距连接器:小而精细,大有作为

在消费电子持续轻薄化、工业设备日益紧凑化的产业趋势下,PCB空间对工程师的宝贵程度日益凸显。TE细间距连接器系列产品正是应对这一设计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提供8-40pin的完整产品型谱,满足多样化设计需求。其紧凑结构显著节省PCB空间与成本,完美适配小型化趋势,尤其适合空间受限的板对FPC连接场景。产品采用多点接触系统确保可靠连接,镍阻隔层有效防止焊料渗漏;内置自对准配合系统简化插接流程,优化的抓取区域便于自动化产线快速取放,大幅提升组装效率。 

TE细间距连接器系列将持续演进,通过更精密的制造工艺和更智能的互连设计,助力客户应对下一代电子设备微型化带来的技术挑战,推动消费电子和工业设备的发展。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如智能家居、健康医疗、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等,连接与传感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TE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广泛覆盖多个关键应用领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路优化,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广泛的产品系列:TE 拥有工程师所需的广泛天线、连接器和射频模块产品组合,并得到全球制造商和分销网络的大力支持。 

  • 连接无处不在:在任何地方建立连接从未如此容易。TE 的全球本地行业支持团队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助力工程师大放异彩。

  • 行业合作共赢:从开发到测试再到生产,TE 的支持团队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排除故障并降低风险。

TE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性能开发,积极设计对物联网连接至关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将设备、机器和系统转换为物联网生态系统,从而实现集成连接,并与各大物联网生态系统伙伴通力合作,帮助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以更智能、更舒适的方式发展,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

关于TE Connectivity

TE Connectivity (以下简称"TE")总部位于爱尔兰,是全球行业技术领先企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TE 广泛的连接和传感解决方案助力电力、信号与数据的传输,持续推动下一代交通、能源网络、自动化工厂、数据中心以及医疗技术等的发展。TE在全球拥有逾85,000名员工,其中9,000多名为工程师,合作的客户遍及全球近130个国家。TE相信"EVERY CONNECTION COUNTS"。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te.com.cn或关注TE官方微信"泰科电子 TE Connectivity"。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首个采用高分辨率太阳观测数据训练的太阳物理学人工智能 (AI) 基础模型,旨在深入探索太阳动态表面,对可能干扰地球和太空技术的太阳天气做出有效规划。

  • 该模型已发布在 Hugging Face 开源平台,旨在加快科学发现进程,助力全球科研与技术社区共享 AI 技术。

  • 研究人员还发布了已知规模最大、系统整理的太阳物理学数据集,加速数据驱动的太空天气研究。

近日,IBM(纽交所代码:IBM)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联合发布了一款开创性的开源基础模型,可理解高分辨率的太阳观测数据,从而预测太阳活动对地球和太空技术的影响。该模型名为"Surya"(梵语意为"太阳"),标志着AI应用于太阳图像解读和太空天气预报研究方面的重大进步;它提供了一种创新工具,帮助保护 GPS 导航、电网、电信等关键基础设施免受太阳天气变化的影响。

IBM-NASA

IBM-NASA

IBM Corporation logo.

IBM Corporation logo.

太阳远在 9300 万英里之外,但它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却相当直接而且越来越大。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摧毁卫星、干扰航空导航、引发停电,并对宇航员构成严重的辐射风险。随着人类对太空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以及深空探索计划的持续推进,准确的太阳天气预报变得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我们面对太空天气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根据保险公司劳合社 (Lloyd's) 创建的系统性风险场景,未来五年内全球经济可能面临 2.4 万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一场假设的太阳风暴威胁就可能造成 170 亿美元的损失。近期发生的太阳活动 1 已经表现出这种风险,它们干扰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服务、迫使航班改变航线,并对卫星造成损坏。太阳风暴的潜在影响包括:

  • 对部署在太空的卫星、航天器乃至宇航员造成危害;

  • 损坏卫星硬件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和电路;

  • 航空旅行中的导航偏差,以及机组人员和乘客面临的潜在辐射风险;

  • GPS 导航被干扰而导致粮食减产。

新模型的影响不止于学术研究层面,更为实际防范措施提供了有利工具,帮助专家针对太阳风暴制定应对计划,防止其对地球的技术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IBM 研究院欧洲、英国及爱尔兰地区负责人 Juan Bernabe-Moreno 表示:"这一成果可以理解为‘太空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事件的预案一样,我们也需要为太阳风暴制定应对之策。Surya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预测能力,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保护科技文明免受我们赖以生存的恒星(太阳)影响的关键一步。"

传统的太阳天气预报依赖对太阳表面的局部卫星观测,一直以来,研究人员难以对太阳天气进行准确预报。Surya 基于经过精心整理、大规模的高分辨率太阳物理学数据集进行训练,有效解决了这一传统的局限性。该数据集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和评估关键的太空天气预报任务。Surya 已在多项任务中进行了测试,包括预测太阳耀斑、太阳风速度、太阳极紫外光谱,以及太阳活跃区的出现。

研究人员表示,在早期测试中,太阳耀斑分类的准确率提升了16%,相较于以前的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除了二元太阳耀斑分类任务外,Surya 还首次以可视化的方式预测了太阳耀斑,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预测最多未来两小时耀斑可能出现的位置。

在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面临极为艰巨的技术挑战。Surya 的训练数据来自 NASA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历经九年收集的高分辨率太阳观测数据。这些图像的大小是普通 AI 训练数据的 10 倍,因此需要定制化的多架构解决方案来处理海量数据,同时确保高效率。最终模型具备前所未有的空间分辨率,能够以普通AI 训练无法实现的规模和上下文,解析太阳特征。

NASA 华盛顿总部首席科学数据官 Kevin Murphy 表示:"我们将 NASA 深厚的科学专业知识融入顶尖的 AI 模型,以推动数据驱动的科学探索。借助使用 NASA 太阳物理学数据训练的基础模型,我们有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分析复杂的太阳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技术。" 

Surya模型的背后是 IBM 更广泛的技术普及蓝图。IBM 致力于采用生成式和自动化的方法,大规模地探索、测试和发展AI算法。IBM 不仅将 AI 视成技术工具,更将其作为科学探索的推动力量,而Surya 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通过在 Hugging Face 开源平台上发布 Surya,IBM 和 NASA 正在积极推动先进工具的普及,助力广大科研人员理解和预测太阳天气,以及进行科学探索。如今,全球研究人员可以此为基础,为所在地区和行业开发专门的应用。

该模型是 IBM 和 NASA 广泛合作的一部分,双方旨在利用 AI 技术探索地球及太阳系,并于此前发布了包含地理空间模型和天气模型的Prithvi 基础模型系列。去年,IBM 和 NASA在 Hugging Face 平台上发布了开源的Prithvi 天气模型,供科学家及更广泛的群体开发短期、长期的天气及气候预测应用。

关于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红帽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对使用非法LED窃取品的企业也将出示“红牌”

全球光学半导体专业企业首尔半导体(KOSDAQ:046890)表示,韩国最高法院近日已最终确认对台湾亿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的有罪判决。该公司因窃取首尔半导体的LED专利技术,被依照《防止及保护产业技术泄露法》(产业技术保护法)判处有罪。

Table_Summary_of_Seoul_Semiconductor_vs_Everlight_Lawsuits.jpg

表]首尔半导体 对 亿光(Everlight)诉讼结果总结 ( 表 :首尔半导体)

Image_Comparison_of_1st-Generation_LED_and_2nd-Generation_WICOP_Structure.jpg

[照片]第一代LED与第二代LED“WICOP”的结构对比图 ( 照片 :首尔半导体)

亿光因收买首尔半导体的三名前员工,非法获取了首尔半导体经过数十年研发、全球首创的“No-wire”等LED第二代技术及UV LED相关技术而被起诉。泄露技术的首尔半导体前员工也被判处实刑。

在第一审中因侵犯商业秘密而被判有罪的亿光提出上诉,但第二审法院认定首尔半导体的技术不仅仅属于一般商业秘密,更属于《国家产业技术保护法》上的先进技术,并追加了犯罪指控。上周,大法院(最高法院)最终维持了原判并使判决生效。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最高法院的判决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判例,不仅将促进研发,还将有助于推动人类生活再上一个台阶。因为这一判决确认了我国刑事司法管辖权也可以切实适用于海外企业,并且通过“两罚规定”,不仅个人的违法行为,法人也可以同时受到处罚。

这一判决对试图以直接或间接方式窃取技术的国内外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警告。同时,它也为致力于通过公平竞争进行创造性研发的企业带来新的动力,有望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契机。

首尔半导体除本次技术窃取诉讼外,也一直对亿光的专利侵权行为采取强硬应对。过去7年间,涉及5个国家和地区的16起专利诉讼均告胜诉,并取得法院对侵权产品的禁售与召回命令。首尔半导体正严密追踪判决的落实情况,并监测是否有企业无视判决,仅因价格低廉而使用该类产品。

首尔半导体创始人、农民之子出身的李廷勋表示:“出生或许不公平,但机会必须公平。” 他强调说:“当知识产权得到尊重时,身处困境的年轻人和企业才会看到希望,并能促进创造性创新,从而让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李廷勋特别指出:“我们将以宁可选择辉煌的失败而不是平淡的生存的决心,全力投入研发,并将以背水一战的态度,严正应对侵犯专利的企业。”

首尔半导体在过去30年间专注于光半导体的研发,拥有业界压倒性的约18,000项专利。这些不仅仅是专利数量的优势,其中还包括引领LED产业“第二代”的核心技术——例如:全球首创的 No-wire(MicroLED 显示制造的关键性必需技术)、全球首创的 RGB 1-Chip 技术。首尔半导体在LED背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UV LED领域位居世界第一,作为综合LED企业位列世界第三,是一家全球性的光半导体企业。

首尔半导体简介

首尔半导体三十年来专注研发LED,是全球第三大光学半导体(LED)专业企业。以“用光让世界更清洁、更健康、更美丽”为愿景,首尔半导体在照明、汽车和IT(Backlight等)领域,子公司首尔伟傲世在Micro LED、UV、Sensor和Dacom领域分别凭借多项世界首创技术,引领着光的新范式。

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首创技术包括:革命性的No-wire LED “WICOP”;原样复刻自然光光谱的“SunLike”;高压LED “Acrich”;亮度比传统LED高10倍以上的“nPola”、RBG one chip MicroLED “WICOP Pixel”;UV清洁技术“Violeds”等。

首尔半导体拥有业内居压倒性地位的18,000余项专利技术,近二十年来,已在8个国家赢得了100多起专利诉讼。专利制度给年轻人带来了希望,是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跳板,并积极保护了知识产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www.seoulsemicon.com/,https://www.seoulviosys.com/)和SNS频道(LinkedIn)。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826060302/zh-CN/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最近,懂车帝一次长达数天、36款车在15公里封闭道路上的辅助驾驶实测,让智驾的天塌了!

这次测试设置了多个高风险场景,模拟真实车流下的事故场景,其中在高速路测试中,模拟了高速惊现事故车、施工路遇卡车、高速临时施工、消失的前车、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等在日常驾驶中常见的场景。在城市道路测试中,则设置了开进大转盘、转盘内汇入、斜刺电频和儿童过马路、盲区左转电瓶车等场景。

参与测试品牌包括了特斯拉、比亚迪、小米、问界、小鹏、蔚来、长城、领克、大众、本田、丰田等等新老势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以下是测试结果)

在高速模拟场景中,参测的36款车型竟全军覆没,无一能通过全部6项测试!

1 (1).jpg

2.jpg

这个测试结果发布后,科技部、公安部接连表态,为“自动驾驶”降温。科技部发布了《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确立安全优先、公平公正等原则,按辅助驾驶等级(L0-L5)明确责任主体,防范科技伦理风险,强调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时应实事求是。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则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强调,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央媒则迅速跟进报道公安部的这一权威定调。为过度夸大的的“自动驾驶”宣传降温。

这场测试揭示了一个严峻且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智驾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参与智驾的本土业者们,是不是该深刻反思一下?我们当前的这条智驾技术路径走的对吗?我们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对智能驾驶底层技术的深度思考

从技术角度来看,智驾系统的最顶层系统架构都是:感知-决策-运动。在这三部分中,运动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了,懂车帝测试的36辆车的运动控制都没有发生故障。而在感知部分和决策部分都发生了错误。感知部分的错误是漏过信息和信息失真。决策部分的缺陷是算力不足和算法错误。

感知部分发生漏过信息和信息失真的原因是目前普及车载的传感器功能不足导致的。比如黑色野猪的出现,在人眼看来是非常明显的障碍物,但是对于车载而言,识别出这个障碍物却是巨大的困难。特斯拉汽车是基于目标色彩特征大量训练得出的识别结果,最核心的就是“大量”两个字。如果黑色野猪不是大量出现的物体,就无法训练这样的数据,因此特斯拉的纯视觉是很困难识别这些马路上不常见的物体的,因此,穿成奇装异服的行人对于特斯拉而言也是较难识别的。

以XX车型为代表的激光雷达加视觉的感知系统,同样很难在高速行驶时识别出黑色野猪,原因是激光雷达点云稀疏并且速度太慢。激光雷达打出的激光光斑非常小,距离稍远就点云稀疏,这头野猪身体或许只能反射几个激光点。汽车如果根据几个激光点信号就刹车,那么车辆激光雷达系统自身产生的噪点会导致车辆持续无缘无故刹车。如果激光雷达点云要达到一定密度,那就只能检测10-15米内近距离目标。但是激光雷达融合视觉,每采集一帧需要0.1秒,计算一帧需要0.3秒,总计至少会延迟0.4秒,导致120公里/小时的车辆,激光雷达每帧错过13.3米,那等于是把能识别的距离都错过了。

所以激光雷达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几乎没有作用,很多厂家在高速上自动关闭激光雷达工作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感知系统的缺陷依靠目前行业普及的低级别传感器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换用高级别的航空级全天候视觉系统,不需要大量数据就可以训练识别人眼水平的识别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视觉识别物体大小、距离和化学成分,每秒25帧,不用和激光雷达融合计算。才能弥补上感知的缺陷。

决策部分的问题就是算力不足和算法错误。中国芯片工业相对于芯片技术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生产出廉价的大算力芯片。要满足车辆算力需要,就需要安装多套计算系统,安装更多的芯片,合起来达到算力总量。但是算力芯片是车辆上最贵的芯片,多装几套意味着成本飙升,对于内卷的车企而言,实在非常困难。同时,目前智驾算法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视觉方案的识别率和召回率不够,依赖视觉算法无法全天候全路段智驾,不说雨天雾天,就是在正常夜间车灯打开情况下,能够识别出前方故障车辆和隔离锥桶的就是这次测试中的佼佼者了。如果在雨天雾天,大概率没有车辆能通过。而激光雷达融合视觉的算法,看似成本增加,但实际识别率和召回率还没有特斯拉纯视觉的识别率和召回率高。

目前,我们的智驾似乎想通过大算力来解决驾驶中的所有难题,如果车企多加算力芯片来堆算力,如上文所述,也只是解决了决策系统中一半的问题,其他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升级算力一定是好事情,但是要真正解决智驾问题,还需要升级传感器和升级算法。

把若弱感知弱算力向强感知发展

上海叠铖光电创始人王平博士在接受电子创新网专访时指出:目前的智驾是弱感知弱算力状态,部分研究人员支持优先强化算力,走弱感知强算力技术路线。但这条路线的问题是感知和算法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无限升级算力也不能实现全天候全路段智驾。目前车载的各种传感器都解决不了信息遗漏和信息错误的问题,数量多也是无法达到人工驾驶的水平的。感知系统的等级是由主传感器等级决定的,不是由数量决定的,很多低级别传感器加一起也顶不上一颗高级别传感器。因此弱感知搭配强算力是一场困局。

他认为中国智驾应该走“强感知弱算力”路线!

据王平博士介绍,叠铖光电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解决了目前自动驾驶领域视觉传感器遇到的所有挑战,并利用红外等多光谱成像技术,完美实现了对在于雨、雾、烟、霾、雪、尘等极端天气以及炫光逆光暗光等恶劣环境的图像感知,而且,只需要30TOPS的算力就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融合感知!

这是一段叠铖光电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应用视频!震撼吧!在完全没有视觉图像的烟雾中,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可以清晰地提供车辆信息!

3 (1).jpg

4 (1).png

据王平博士介绍叠铖光电全天候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是解决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革命性创新解决方案,一经问世便得到业内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在环境极其恶劣的矿场应用,在视觉传感器无法感知的环境下,叠铖光电全天候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能完全感知矿卡。这是叠铖光电全天候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在鄂尔多斯试验场的无人矿卡实地演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台实验的无人矿卡仅用了一个AIPC就运行了所需的智驾算力!这才是真正颠覆性的!

目前很多智驾方案是把各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毫米波、视觉、红外等信号进行融合后在进行分析判断,对此,王平博士指出不同传感器由于无法做到像素曝光时间由统一时钟脉冲控制,所以同一个位置的信息在不同传感器里是在不同时间采集的。例如一辆时速120公里的车辆,在每米起伏0.05米的路面行驶,即使看前方静止的物体,视觉和激光雷达同时看静止物体上同一个点,依然会随机错开最多6个像素。只要物体较远,它就在融合图上变成模糊一团。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转换到像素级精度对齐,就必须把路面做到非常平整不起伏,车速慢到一定程度,并且看前方静止物体。如果前方有移动物体,一定做不到像素级精度。

他表示智驾目前就是需要解决感知和决策的问题。前面已经解释了优先无限升级算力的弱感知强算力技术路线是困难的。那相反的,优先升级感知就成为了唯一道路。当感知问题解决了以后,算法问题才可以解决。所有的算法都是基于感知数据研发的,像素级对准的色彩、深度、温度、化学成分特征是算法研究中理想的标准真值数据,可以把不能用车轮无视压过的障碍物都区分开,做到全天候全路段100%识别率。因此感知解决后,算法才能体系化闭环,这个阶段,针对100%识别率的算法,匹配上足够的算力,智驾就能实现并且不浪费宝贵算力。

这条智驾路线才是更有发展潜力的。

目前,登陆科创板的利扬芯片全资子公司光瞳芯已经与叠铖光电签署了合作协议,叠铖光电的核心技术是“全天候超宽光谱叠层图像传感芯片”,光瞳芯独家为叠铖光电提供超宽光谱叠层图像传感芯片的晶圆异质叠层、测试等工艺技术服务。晶圆异质叠层工艺复杂,必须利用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晶圆检测等一系列前道及后道半导体设备和工艺,实现晶圆材料改性、键合等多种工艺,最终交付质量合格的超宽光谱叠层图像传感芯片。

这一合作为两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首台无人矿卡演示成功后(详见《见证历史!全球领先!基于叠铖·利扬 TerraSight芯片的无人矿卡成功演示!》)叠铖光电的方案已经获得多家新势力汽车的青睐,此外,该方案还获得了一些新兴领域厂商的认可,王平博士透露公司的解决方案已经获得大量订单,公司的产品策略是从无人矿卡向乘用车、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机器人发展,公司也将据此获得高速发展。

关于以叠铖光电的未来发展,他给出了如下估算:以第一个目标市场无人矿卡为例,若2026年实现目标中的1万台出货,保守估计则至少产生超过4亿人民币营收,鉴于其突破性技术产生高额利润,预计利润率不低于80%。而与叠铖光电密切合作的利扬芯片全资子公司光瞳芯将获得超额投资获利,同时获得产品封测利润,预计净利润在5000万人民币左右。若2027年顺利实现目标中的10万台出货,叠铖光电净利润高达2.4亿!估值飙升将会非常惊人!由此,与叠铖光电深度合作的利扬芯片市值也将有惊人的提升!

“感知和算法的关系就好比食材和烹饪技术的关系。不精确的多传感器数据就像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药的不同食材,不能随便搭配下锅,烹饪技术举步维艰。精确的多种感知数据就像相互兼容的食材,随便怎么搭配下锅都能吃,可以产生很多搭配方案,落地从智驾到机器人等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商业化方案。高效、巧妙的搭配就像高超的厨艺,一个场景的解决方案就是一道可口的佳肴,其中对各种食材特性的理解和各种已经发现的搭配功效就可以汇聚成一本叠铖超宽光谱感知芯片光谱学应用手册。当各家公司广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设计师对叠铖手册熟悉使用后,将会对叠铖配方的超宽光谱芯片熟悉和快速开发,而对今后叠铖竞争对手超宽光谱芯片难以适应。”王平博士指出,“我们的芯片领先业界5年,未来叠铖超宽光谱感知芯片开发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类似英伟达CUDA的生态系统,让开发者利用感知数据开发出适应各种场景的应用!

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中国的感知CUDA系统,如果实现,我看叠铖光电将值万亿!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针对HMI应用所需的段码式LCD和电容式触控进行优化,为电磁炉提供精准控制;支持通过双区闪存实现便捷、安全的OTA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TSE:6723)今日宣布推出新型16位RL78/L23微控制器(MCU)产品群,进一步拓展其低功耗RL78产品家族。RL78/L23 MCU工作频率为32MHz,集成卓越的低功耗性能与双区闪存、段码式LCD控制器及电容式触控等关键功能,可应用于智能家居电器、消费电子、物联网和表计系统等领域。凭借紧凑的设计和优异的性价比,RL78/L23 MCU能够充分满足现代设备基于显示屏的人机交互界面(HMI)应用对性能与功耗的双重要求。

1.jpg

超低功耗运行,优化LCD性能

RL78/L23针对超低功耗进行了优化,适合大多数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的电池供电应用。其工作电流为109μA/MHz,待机电流可低至0.365μA,并具备1μs快速唤醒时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CPU活动。与现有RL78/L1X产品群相比,该产品采用新型VL4参考模式的LCD控制器,可将LCD工作电流降低约30%。其还配备SMS(SNOOZE模式序列器),可在无需CPU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动态段码式LCD显示。通过将任务转移至SMS,该产品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CPU唤醒次数,有助于实现系统级功耗优化。这些创新不仅显著延长电池寿命,还简化设计并降低更换成本,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RL78/L23的工作电压范围为1.6V至5.5V,可直接适配家用电器和工业系统中常用的5V电源,省去对外部电压调节器的需求。该MCU还集成电容式触控感应模块、温度传感器和内部振荡器等关键组件,有效降低BOM成本及PCB尺寸。

功能丰富的外设,适用于HMI系统

RL78/L23专为满足HMI市场的灵活需求而设计,在紧凑且经济高效的封装中集成一系列先进功能。其内置的段码式LCD控制器和电容式触控功能,为电磁炉与暖通空调(HVAC)系统等产品打造出流畅、灵敏的用户界面。IH定时器(KB40)可实现精确的多通道加热控制,对电饭煲和电磁炉等智能厨房电器提供核心支持。产品还配备双区闪存,可通过FOTA(空中固件更新)进行无缝固件更新,确保更新时计量等应用系统依旧持续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双区架构允许一个存储区运行用户程序,而另一个存储区接收更新,如此可确保在整个过程中系统功能始终在线,增强其可靠性。

Daryl Khoo, Vice President of Embedded Processing at Renesas表示:“瑞萨16位RL78产品家族已问世十余年,一直备受市场青睐,特别在家用电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我很高兴宣布推出RL78/L23,这是RL78微控制器的新一代产品,它具备丰富功能,非常适合智能家电和对成本敏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借助久经市场验证的瑞萨技术,我们旨在通过直观的开发环境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使客户能够更高效、更有信心地投入生产。”

RL78/L23的关键特性

  • 16位RL78微控制器,工作频率为32MHz

  • 内置段码式LCD控制器和电容式触控功能

  • 最高512KB双区闪存,支持无缝FOTA更新

  • 最高32KB的SRAM和8KB的数据闪存

  • SMS实现超低功耗运行

  • IH定时器(KB40),支持最多3通道的电磁感应加热控制

  • 宽工作电压范围:1.6V至5.5V

  • 工作温度范围:-40°C至+105°C

  • 多种串行接口,包括UART、I2C、CSI

  • 符合IEC60730标准的自检库

  • 44-100引脚LFQFP、LQFP和HWQFN封装

直观的开发环境,加速产品上市

RL78/L23配备易于使用的开发环境。开发人员可借助Smart Configurator和QE for Capacitive Touch等支持工具,简化系统设计。此外,瑞萨还提供与Arduino IDE兼容的RL78/L23快速原型开发板,以及用于深入测试和验证的电容式触控评估系统。

成功产品组合

瑞萨将全新RL78/L23产品群MCU与其产品组合中的众多兼容器件相结合,开发了感应加热电饭煲解决方案及广泛的“成功产品组合”。这些“成功产品组合”基于相互兼容且可无缝协作的产品,具备经技术验证的系统架构,带来已优化的低风险设计,以加快产品上市速度。瑞萨现已基于其产品阵容中的各类产品,推出超过400款“成功产品组合”,使客户能够加速设计过程,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renesas.com/win

供货信息

RL78/L23 MCU现已上市,同时提供快速原型开发板(FPB-RL78L23)和电容式触控评估系统(RSSK-RL78L23)。更多信息,请访问:renesas.com/en/products/rl78-l23

瑞萨MCU优势

作为全球卓越的MCU产品供应商,瑞萨电子的MCU近年来的平均年出货量超35亿颗,其中约50%用于汽车领域,其余则用于工业、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和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瑞萨电子拥有广泛的8位、16位和32位产品组合,是业界优秀的16位及32位MCU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出色的质量和效率,且性能卓越。同时,作为一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瑞萨电子拥有数十年的MCU设计经验,并以双源生产模式、业界先进的MCU工艺技术,以及由250多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组成的庞大体系为后盾。关于瑞萨电子MCU的更多信息,请访问:renesas.com/MCUs

关于瑞萨电子

瑞萨电子(TSE: 6723),科技让生活更轻松,致力于打造更安全、更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全球微控制器供应商,瑞萨电子融合了在嵌入式处理、模拟、电源及连接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成功产品组合加速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及物联网应用上市,赋能数十亿联网智能设备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多信息,敬请访问renesas.com。关注瑞萨电子微信公众号,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3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六名大学生将获赠产品支持,助力新学年学业有成

ZH-HANS - PR Creative - Back to School 2.PNG

全球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和自动化产品分销商 DigiKey 日前宣布启动其一年一度的Back to School 福利计划,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贏取各式产品和精美背包的机会,其中一项大奖为一台 Teledyne LeCroy 电源装置

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与 DigiKey 开学季大抽奖,赢取包含有背包和产品的大礼包。

活动将随机抽出五名参与者,获赠包括 Aven Tools LED Pokit Innovations 多功能数字工具Weidmüller 剥线钳Adafruit Ladyada 电子工具套装DigiKey 背包等产品的大礼包。此外还将抽取一名大奖获得者,获赠一台 Teledyne LeCroy 电源装置。

DigiKey 全球战略营销高级总监 Brooks Vigen 指出:一年一度的 Back to School 福利计划不仅是我们对学生求知欲与创新精神的礼赞,也是我们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期许。能够支持学生将大胆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DigiKey 一直引以为傲,也很期待看到这一代人将如何塑造未来技术。

此次抽奖活动面向所有拥有大学或学院电子邮件地址的学生开放,并且允许学生使用当地语言参加。要想参与此次 Back to school 福利计划,请单击此处访问 DigiKey 网站。活动时间为 2025 8 26 日至 10 24 日,获奖者名单将于 2025 11 15 日前后公布。

如需详细了解有关 DigiKey 为课程和项目提供的免费教学工具及学术资源,请访问 DigiKey 网站

关于 DigiKey

DigiKey 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锡夫里弗福尔斯市,是全球电子元器件和自动化产品分销领域的领航者和持续创新者。我们分销来自3000多家优质品牌制造商的超过1650万种元器件,凭借行业领先的产品库存广度和深度以及即时发货能力,确立了在分销领域的领导地位。DigiKey 还为工程师、设计师、创建者和采购专业人员提供丰富的数字解决方案、无障碍互动和工具支持,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更多信息请访问digikey.cn,并关注我们的微信 B官方账号。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要点:

  • 高通跃龙 Q-6690是全球首款全面集成超高频(UHF)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企业级移动处理器

  • 通过将集成式RFIDAI以及先进的连接技术相结合,高通跃龙Q-6690支持零售、商业和工业细分领域的边缘终端,以更智能、具备邻近感知的方式进行连接、计算和交互。

  • 斑马技术、霍尼韦尔、优博讯、HMD SecureCipherLab等领先OEM厂商将率先采用该平台,商用终端预计将于未来数月上市。

2025826日,圣迭戈——高通技术公司今日宣布推出全新的突破性处理器——高通跃龙 Q-6690,这是全球首款全面集成超高频(UHF)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企业级移动处理器。该处理器内置5GWi-Fi 7、蓝牙6.0和超宽带技术,支持邻近感知体验以及面向全球的卓越连接能力。高通跃龙Q-6690旨在支持从加固型手持设备到零售POS系统和智能自助服务终端的广泛终端形态,为OEM厂商和ODM厂商提供可扩展、可升级的平台,并配备可通过OTA方式升级的软件可配置功能包。

高通技术公司副总裁兼零售业务负责人Art Miller表示:“高通跃龙Q-6690RFIDAI和下一代无线连接功能集成于一个单一的、可扩展的平台上,旨在加速零售、物流和制造等众多行业的创新。我们非常高兴与众多零售商合作,他们当下需要的不仅是功能强大且互联的平台,更需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其中包括更智能的自助服务终端和手持设备,以及实时库存分析和非接触式体验。

全球首款全面集成RFID功能的企业级移动处理器

高通跃龙Q-6690是全球首款全面集成RFID功能的企业级移动处理器,免去了对外部RFID读卡器模块的需求,从而支持更小巧、更高效的终端设计。这种集成式设计能够为注重安全的非接触式用例提供更便捷的支持,比如访问控制、资产追踪、库存管理和产品验证,尤其适用于零售、物流和工业应用。欲了解有关嵌入式RFID优势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博客文章

软件可配置的功能包

高通跃龙Q-6690引入了软件可配置的功能包,支持OEM厂商根据计算需求、多媒体功能、摄像头支持情况或他们需要的外设配置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且无需重新设计硬件即可通过OTA实现升级。这种模块化的方式不仅可以加速产品上市、减少认证开销,还支持OEM厂商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OTA升级,从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迪卡侬、依视路陆逊梯卡和RAIN Alliance等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引言:

  • 迪卡侬集团RFID与可追溯性负责人Hervé D’Halluin表示:“在迪卡侬,我们始终致力于提升客户体验并优化运营。自2004年以来,我们已在整个价值链中全面采用RFID技术。截至2019年,公司产品已实现100%采用RAIN RFID标签。如今,高通跃龙Q-6690全面集成RFIDAI能力,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将帮助我们实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打造更智能的店内客户体验,并通过增强产品可追溯性,支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依视路陆逊梯卡业务流程创新负责人Fabio Napol表示:“在依视路陆逊梯卡,我们认为将RFID功能集成至商业终端,是重塑消费者与产品交互方式的重要催化剂,这不仅能够实现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互动体验,还将为创新拓展新的领域。基于公司在支持NFC技术应用方面所积累的技术专长,我们相信这一升级将释放更大的潜力。它为可扩展、时尚化且具有前瞻性设计的解决方案铺平道路——尤其是在美学至上的眼镜等品类中——从而带来卓越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为行业树立全新标杆。”

  • RAIN Alliance总裁兼CEO Aileen Ryan表示:“高通技术公司将RFID(又称RAIN技术)集成至高通跃龙Q-6690,助力零售商和物流企业为每位员工配备支持RAIN技术的终端,通过数字产品护照和循环经济、自动结账、产品验证、资产追踪和库存管理等环节,释放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销售增长潜力。这标志着一场重大变革,将推动物联网的普及,重塑行业格局,并开创全新的市场。”

关于高通公司

高通公司坚持不懈地创新,让智能计算无处不在,助力全球解决一系列最重大的挑战。依托公司40年来持续打造划时代突破性技术的领导力,我们提供一系列由领先的AI、高性能低功耗计算和连接所支持的丰富解决方案组合。我们的骁龙平台赋能非凡的消费者体验,而我们的高通跃龙产品助力企业和行业跃上新高度。我们携手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赋能下一代数字化转型,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善企业业务并推动社会进步。在高通,我们用科技成就人人向前。

高通公司包括技术许可业务(QTL)和我们绝大部分的专利组合。高通技术公司(QTI)是高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与其子公司一起运营我们所有的工程、研发活动以及所有产品和服务业务,其中包括半导体业务QCT。骁龙和高通品牌产品是高通技术公司和/或其子公司的产品。高通专利技术由高通公司许可。


围观 1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429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