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 (1).png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教员在1925年12月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简称《分析》)一文中发的灵魂拷问。教员在此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堪称其思想萌芽的一篇光辉文献。它的问世,是教员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堪称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石。

分清朋友、分清对手在目前的商战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君不见,有的车厂错把朋友当成了对手而推至门外导致错失发展良机,有的则把对手当成了朋友而陷自己掉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就聊聊谁才是鸿蒙智行的真正对手?

2 (1).png

在鸿蒙智行的官网上,写着关于它的介绍:鸿蒙智行(HIMA, Harmony lntelligent Mobility Alliance)是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旨在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进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为用户打造卓越的智能汽车产品,提供极致的智慧出行体验,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2023年以来,鸿蒙智行频频登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焦点。从问界M9的热销,到“智界”“享界”多线产品布局,华为这套“造车不造整车”的打法,引发了行业深度关注。许多人将鸿蒙智行视作新势力车企的竞争者,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战略视角看——鸿蒙智行的真正对手,从来不只是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品牌以及其他汽车厂商,而是整个汽车智能化生态链中那些“系统级主导者”与“软硬件整合平台”。

这包括:特斯拉、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也包括博世、安波福等传统 Tier1 供应链巨头。鸿蒙智行的最大野心,是替代“汽车大脑”的外包商地位,成为智能出行新时代的“掌控者”。

一、鸿蒙智行不是“车企”,而是“智能汽车系统生态”

鸿蒙智行并不造整车,而是由华为提供智能化平台、车厂负责车身、共同开发并联合品牌销售。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五大技术模块:

HarmonyOS智能座舱鸿蒙智能座舱,重新定义车机操作系统。实现多人多音区,多设备可联动,带来更精彩的影音娱乐新体验。更懂你的小艺语音,更强大的视觉能力,让出行变得更智⁠慧,流畅性、生态、互联体验优势显著;

ADS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华为 ADS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2,多维度感知硬件,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华为自研拟人化算法,打造全场景智能驾驶辅助体⁠验。从城区智驾到泊车导航,全面落地;

智能驾控:华为途灵平台,搭载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HUAWEI DATS® 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HUAWEI xMotion® 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用 AI 与软件能力将机械素质发挥

软件定义汽车:HUAWEI iDVP 智能汽车数字平台,采用区域接入 + 中央控制架构,配合三大自研 OS 和整车 SOA 框架,软硬结合,构建开放灵活、可靠安全、可持续快速扩展的智能车数字平台,做软件定义汽车的“黑土⁠地”。

鸿蒙生态互联能力:打通手机、智能家居、手表、眼镜等多设备;

这意味着,鸿蒙智行不是在造车,而是在输出“车载操作系统+软硬一体”的平台能力,试图在智能汽车时代重演“安卓/鸿蒙大战”的剧本。

二、短期对手:小鹏、理想、蔚来,比亚迪等“智能造车”玩家

目前看,鸿蒙智行的短期对手是小鹏、理想、蔚来,比亚迪等“智能造车”玩家这些车企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自研系统方面与华为有直接重叠,构成表层竞争。

品牌

技术策略

与鸿蒙智行的关系

小鹏汽车

全栈自研、XNGP系统

技术路径类似,正面竞争

理想汽车

自研NOA、智能座舱主打家庭场景

在交互和生态闭环方面竞争

蔚来汽车

重视服务、尝试软硬生态整合

座舱生态弱于鸿蒙,但具备独立路径

比亚迪

电动架构强,自建OS和芯片

曾与华为合作,现走自主路线

他们之所以是竞争者,是因为都希望主导用户对“智能汽车”的定义:谁的系统最丝滑?谁的交互最自然?谁的生态最完整?

三、深层对手:特斯拉、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真正“站在鸿蒙智行对面”的,是那些具备操作系统级战略意图的科技巨头。

1. 特斯拉:智能汽车的“iPhone”制造者

  • 拥有自研芯片(FSD)、自研操作系统、自控整车系统;

  • 拥有完整数据闭环和OTA更新能力;

  • 是目前全球唯一实现“端-云-芯-车”全面闭环的汽车科技公司;

  • 特斯拉就是“科技驱动汽车”的先行者,也是鸿蒙智行真正的对标目标。

2. 苹果(Apple Car):沉默但极具威胁的潜在对手

  • 若Apple Car发布,将是iOS生态与整车体验的深度融合;

  • 基于已有数十亿用户的设备生态和服务体系,Apple Car将形成“生态级降维打击”;

  • 用户天然信任其“安全性、隐私、流畅度”,而这正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用户焦点。

3. 小米汽车:系统协同+IoT+性价比打法,极像“另一个华为”

  • 自研澎湃OS,与车机、手机、家居深度融合;

  • 雷军采用“整车+操作系统+生态”全栈推进,构成对鸿蒙的对称挑战;

  • 小米用户黏性和性价比优势不容忽视。

    4、被“系统取代”的Tier1巨头:博世、安波福们

过去几十年,像博世(Bosch)、安波福(Aptiv)、大陆集团(Continental)这些Tier1供应商掌握了汽车的“控制权”,他们提供:

  • ECU(电子控制单元)

  • 智能驾驶域控、毫米波雷达、摄像头

  • 基本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平台

但鸿蒙智行的出现,正在让车厂意识到:我们不再需要单点供应商拼凑,我们要一个能打通座舱、智驾、交互的统一大脑。

华为通过软硬协同+深度集成,正在蚕食Tier1的系统性价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鸿蒙智行不仅是车企的竞争者,更是Tier1的替代者。今年以来,博世等大厂开始相继裁员已经证明了这点。

四、鸿蒙智行的挑战:不是对手强,而是能否守住“生态主导权”

华为强在技术、生态整合和品牌信任,但也面临三大挑战:

  1. 合作车厂限制:华为不自己造整车,意味着对产品定义和质量把控有边界;

  2. 鸿蒙生态的广度和活跃度,还在构建中,不像iOS或安卓那样天然吸引开发者;

  3. 政策与供应链复杂性:中美科技博弈让华为的技术推进需要时刻应对不确定性。

但若鸿蒙能像手机时代一样,逐步建立完整生态、系统化模块和统一体验,那它很可能成为智能出行领域的“安卓+高通”合体。

五、结语:谁能定义“车的操作系统”,谁就定义未来出行

传统汽车是“机械主导+电子配件”,智能汽车是“系统主导+硬件服务”——这场范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操作系统与生态控制权的归属。

鸿蒙智行要赢,不是销量赢,而是生态赢、体验赢、认知赢。

它的真正竞争对手,既包括能整合硬件生态的小米,能主导数据闭环的特斯拉,也包括被它颠覆的Tier1巨头,更是那个可能在未来突然发布Apple Car、重构整场游戏规则的苹果。所以我们看到小鹏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开始和鸿蒙智行合作了,其他的厂商也许还在半梦半醒之中。

3.jpg

昨天小米YU7发布首,三分钟大定20万,已经创造了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新纪录,也说明验证了我的分析。而雷军在发布会上一再强调,YU7对标的事特斯拉的model Y,所以这三家的竞争已经隐隐开始了,未来要贴身肉搏了?

在这场竞争中,未来真正的胜利者,可能是那个定义了“智能汽车体验标准”的操作系统的组织或公司,未来的竞争更可能是围绕生态展开。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2025年6月26日,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小米YU7 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25.35万元-32.99万元。小米YU7 定位「豪华高性能SUV」, 依托先进设计理念、先进驾控平台、先进智能与生态、先进安全架构,造就拒绝平庸的「先进SUV」。

开售后,小米YU73分钟大定20万又创造了一个记录!

1.jpg

小米YU7 共推出 3 个版本,分别为YU7 标准版、YU7 Pro 版、YU7 Max 版。

小米YU7 官方售价

小米YU7 标准版 超长续航 后驱

25.35万元

小米YU7 Pro 版 超长续航 四驱

27.99万元

小米YU7 Max 版 超长续航 高性能四驱

32.99万元

2.png

先进设计理念:内外皆不凡,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

要成为「新时代SUV的正确答案」,一眼「不平庸」的优雅豪华气质是必答题。小米汽车始终坚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小米YU7 的外观、内饰设计完美传承这一理念。凭借极具视觉辨识度的设计语言,匆匆一瞥也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一台小米YU7。

极致车身比例、丰富外观选配

外观方面,3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1.25倍宽高比是「好看」的关键因素,赋予YU7 经典高性能SUV标志性的低趴姿态。1:3 极致头身比带来的修长车头,是百年汽车工业所沉淀下来的豪华设计,更提供了充裕的车头缓冲区。正面碰撞有效吸能空间达659 mm,超过特斯拉Model Y近 100 mm,安全再进阶。车身自带宽体造型,后视角极具运动肌肉感。相比于传统SUV,小米YU7 在比例、姿态和型面的设定上展现出远超同级的设计美学,一眼出格。

3.png

自首款车型SU7 发布以来,小米汽车凭借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广受市场好评。本次,小米YU7 提供了同级最丰富的车色选择,9种生命力车色各有独特气质及美感。此前已亮相4 款车色:寒武岩灰、熔岩橙、钛金属色、宝石绿,本次再发布5款颜色,分别是珍珠白、深海蓝、丹霞紫、影青色、流金粉,覆盖跑车色、时尚色、豪华色。其中,珍珠白加入了偏蓝色的冷调珠光,车漆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纯粹、细腻的高级质感;其他车色均添加了铝粉、珠光粉,光线反射时可呈现细腻的金属颗粒闪烁感,并通过调整金属颗粒的粒径和排列方式,打造富有变化的色彩观感。

4.png

在轮毂、轮胎的配套选择上,小米YU7 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案。本次小米YU7 带来 3 种尺寸、2种工艺、共 6 种款式的轮毂。对于长续航有更高期待的用户,标配的 19 英寸 钻石轮毂是性价比之选,其搭配长续航轮胎,Max 版车型可实现 CLTC 续航 760 km。如果更关注行驶静音性,20英寸轮毂是更好的选择,其搭配搭配内置隔音棉的长续航轮胎,可有效降低胎噪,并有 2 款选择:具备车身同色设计的 20 英寸 光环轮毂Max 版车型可实现 CLTC 续航 760 km;更动感的 20 英寸 漩涡轮毂Max 版车型可实现 CLTC 续航 750 km。面向有更高驾控需求的用户,采用前窄后宽的运动胎宽配比21 英寸轮毂值得推荐,共有 3  款选择,其中,21 英寸 幻刃轮毂兼顾了操控和续航,其搭配带有小米专属标识的Primacy 5 Energy 米其林定制长续航轮胎,通过优化胎体结构和胎面材料,滚阻更低、抓地更强,Max 版车型仍可实现 CLTC 续航 750 km;而对于竞速性能有进阶追求的用户,21 英寸 梅花锻造轮毂21 英寸 花瓣锻造轮毂是最佳选择,这2 款均配内置隔音棉的米其林 Pilot Sport EV 运动胎,Max 版车型可实现 CLTC 续航 670 km,并标配采用劳斯莱斯同款设计的悬浮车标,无论车轮如何转动,米标始终保持水平的优雅姿态。轮毂之内,红黄双色可选的Brembo®️ 四活塞固定卡钳尽显性能气息。

5.png

设计感与实用性兼具的豪华座舱

小米YU7 的内饰同样提供多色选择。4 款内饰颜色包括已发布的松石灰珊瑚橙暮影蓝,以及新增的鸢尾紫,联动9 种生命力车色,既可“紫外紫内”,也可百变搭配。

6.png

小米YU7 对于豪华内饰的追求并不局限在「好看」,触觉体验同样豪华。小米YU7 的高频接触内饰面均采用软包覆,全车17 m² 材质获得 OEKO-TEX 一级国际认证,婴儿触碰不过敏,宝妈放心使用。同时全车座椅提供 Nappa 真皮包覆,坐感柔软、支撑有力,久坐也不累。

7.png

在座椅配置上,小米YU7 前排可选主副驾双零重力座椅,可一键躺倒,并支持 10 点按摩,驾驶者无需挪座位就可便捷小憩。同时,主驾零重力座椅具有 12 层结构并采用人体工学设计,兼顾包裹性和支撑性。后排则采用 135° 豪华电动座椅,支持加热和电动无级调节,从100° 到 135°,坐姿、躺姿随意切换。后排的舒适睡眠头枕,厚度、宽度双升级,可提供更好的侧向头部支撑。

8.png

宽敞空间是豪华座舱的必要元素,而小米YU7 的低趴运动造型并不意味着要妥协车内空间。凭借极致空间设计,小米YU7 实现了舒适够用的大空间。乘坐空间方面,通过采用1.88 米的假人进行空间开发,小米YU7 前排头部空间 100 mm,后排头部空间 77 mm,后排腿部空间 73 mm,均超越特斯拉Model Y、保时捷卡宴。后排座椅靠背还支持一键电动放倒,后排秒变 1.8 米大床。储物空间方面,小米YU7 提供全车共 36 处收纳位。前备箱容积141 L,可轻松容纳 1 个 24 寸行李箱。后备箱容积 687 L,可容纳 3 个 24 寸行李箱、3 个 20 寸行李箱,外加 2 大个手提旅行包,轻松装下一家四口出行的行李;后排放倒后备箱容积可扩展至 1758 L,容纳全套露营装备也不在话下。13.7 L 超大密码手套箱,支持语音和密码设置启动,贵重物品收纳更安全,同时搭配专属开发的收纳盒,零碎物品收纳更整洁、取放更便捷。5.2 L 二排座椅抽屉,可容纳纸巾盒、毛毯或儿童玩具等日常杂物和防尘物品。

9.png

在座舱功能性上,小米YU7 也通过周到的细节设计做到了同级领先体验。中控屏下方,80W 无线充电板具有隐藏式出风口设计,手机无线快充不过热。主副驾化妆镜提供三挡色温、亮度可调,补妆之余还能当做自拍辅助补光灯。内后视镜提供防眩目功能,外后视镜标配BSD 盲区检测提醒,看得更安全。同时,Max 版车型车外后视镜也具备防眩目功能,进一步降低后车远光照射影响。

4.6 L车载智能冰箱可容纳6 听标准可乐,可制冷、可制热。25 扬声器豪华音响系统,支持杜比全景声,搭配小米全新自研音频算法,每一座都可收获绝佳音质。车载空调采用柔感健康风设计,不直吹、更舒适,前排出风口宽度达357 mm,后排三出风口设计送风均匀。搭配获 SGS 金标认证的 HEPA 高效空气滤芯,2.2 m² 滤芯展开面积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呼吸清新更健康,最快 35s 可一键获得清新空气。

10.png

隔音、防晒全新升级

由于车高、造型等差异,SUV的隔音性能相较于轿车先天不占优势,但静谧性是豪华座舱的必备素养,「SUV 隔音难做」也并不意味着「SUV 做不好隔音」。小米YU7 全系标配静音夹层玻璃,前风挡、四门车窗、后三角窗全覆盖。全车200+ 处噪音优化、120+ 处声学材料应用,全方位阻隔噪声传递。领先的整车气密性超越保时捷卡宴、劳斯莱斯库里南等百万级豪车,大幅减少噪音侵入。Max 版车型更升级超静谧座舱:前风挡、四门车窗玻璃升级超静音PVB 玻璃,可将风噪等高频噪音降低2-3 dB;天幕增加隔音膜,超30处关键位置升级采用行业一流声学材料,整车行驶噪音远低于保时捷卡宴、特斯拉Model Y。

11.png

一直以来,小米汽车出色的防晒性能受到了广大女性车主的喜爱,小米YU7 同样延续了这一特征,可实现 SFP100,PA++++ 的防晒效果。前风挡三层镀银,四门车窗标配夹层防晒玻璃,天幕玻璃采用双层镀银,防晒隔热都出彩。Max版车型更标配采用最新一代 EC 调光玻璃的智能调光天幕,一键切换遮光模式,遮光效果堪比物理遮阳帘,隔热效果同样优于加装物理遮阳帘的特斯拉Model Y。

12.png

先进驾控平台:顶级性能、超长续航、豪华舒适,面面俱到

不分动力形式,80 万以内零百加速最快的SUV

作为一台豪华高性能SUV,小米YU7 的三电性能再度进化。小米YU7 全系搭载全面升级的小米超级电机 V6s Plus,其最高转速提升至 22000 rpm,峰值扭矩提升至 528 N·m,峰值功率提升至 288 kW。小米YU7 Max版的最大马力达690 PS最高时速253 km/h零百加速时间3.23 秒(含起步时间)扣除起步时间的零百加速仅需2.98 秒,一举成为80 万以内零百加速最快的SUV。

13.png

 835 km!续航最长的中大型纯电 SUV

动力性能之外,续航能力也是证明三电系统技术先进性的黄金指标,是电动车最重要、也是最贵的配置。小米YU7 有3个版型——标准版,Pro 版,Max 版,依旧全系长续航。入门即Max,YU7 标准版拥有 CLTC 835 km超长续航,是中大型纯电 SUV 续航第一YU7 四驱版车型同样拥有 CLTC 770 km超长续航,也是四驱纯电 SUV 续航第一,真正做到日常城市通勤两周一充,长途远行1000 公里只充 1 次电。

14.png

小米YU7 全系长续航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先进的三电平台技术。小米YU7 采用全系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最大充电倍率达 5.2C,实现10%-80% 最快充电 12分钟,15分钟最长补能 620 km。对比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和售价 96 万的保时捷Macan Electric Turbo,小米YU7 在续航及充电能力上均有绝对优势。

15.png

YU7 同样将第三方快充体验作为补能的核心考核指标,在各类第三方快充站充电,首先要做到“不挑桩”。目前,充电网络已接入140万根公用充电桩,小米YU7的三方充电桩兼容性实测成功率超99%,不分快充品牌,都能稳定补能。未来,充电网络还将覆盖更多市县高速服务区,进一步便利纯电长途出行。

16.png

豪华底盘配置,全能体验比肩百万豪车

小米YU7 的底盘包含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闭式双腔空气弹簧+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Brembo®️四活塞固定卡钳、小米智能底盘等。在调教风格上,区别于小米SU7,YU7 在保持运动属性的基础上,兼顾舒适。全系标配的小米智能底盘,可进行道路预瞄、主动调节悬挂。例如,当识别到减速带时,系统将提前调小悬架阻尼,提升过坎舒适性;配备空气弹簧的车型在下地库时,可自动调节底盘高度,减少蹭底风险。闭式双腔空气弹簧具备超40%的高低刚度差,搭配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运动或舒适风格随需切换。在高频颠簸路段,小米YU7 滤震响应快,底盘滤震优于保时捷卡宴;过弯时的侧倾角度更小,稳健车身姿态媲美保时捷卡宴。全系标配的VGR 可变转向比系统优化了不同车速下的转向体验,低速更灵活,高速更稳健。具体到底盘性能上,5.7 m 转弯半径,三车道调头一把过;100 km/h-0 最短制动距离 33.9 m,比肩百万跑车;最大离地间隙 222 mm,保留 SUV 优良的通过性。

17.png

很多人抱怨,一坐电车就晕车。小米联合华山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共同实验,对晕车人群的心电、眼动、皮电等生理指标进行了大量实验。为此,YU7 专门提供了晕车舒缓模式,针对车辆行驶中的前后俯仰、左右侧倾、上下颠簸等场景进行了特别调校,做到加速像高铁般平稳,减速时抑制能量回收顿挫,过弯时增大阻尼减少侧倾,晕车发生率降低51%晕车发生时间延迟16%

18.png

先进智能与生态:标配1000 万 Clips 版辅助驾驶,「人车家全生态」全面升级

旗舰级高算力,车规级稳定性

EEA 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的核心,小米YU7 采用「四合一」域控制模块,则是电子电气架构的中央大脑。「四合一」域控制模块高度集成了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整车域控制器和T-Box通讯模块,不仅降低占用空间和重量,更实现了全链路的能效优化。此外,小米YU7 的 EEA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具备2大特征:

第一,强劲算力。座舱芯片采用4 nm 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性能领先行业;辅助驾驶芯片采用全新一代 4 nm NVIDIA DRIVE AGX Thor™车载计算平台,算力达 700 TOPS,性能超越2颗 Orin X。

19.png

第二,稳定可靠。新一代小米EEA 电子电气架构经过满足行业标准2倍以上的严苛耐久测试。其中,核心板通过 AEC-Q104 车规级测试,验证等效10年以上使用周期。

20.png

首发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超级小爱上车

聚焦到座舱,小米YU7 搭载全新的交互系统——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这一系统采用3块 Mini-LED 屏幕,通过「全景曲面投影技术」,以2-3倍于普通HUD的成本,将信息投影到前风挡下黑区,视野通透,视觉无遮挡。从而实现更符合直觉的人机交互,驾驶关键信息一眼看清就能看清,转向时的盲区影像也可直接显示在后视镜附近。

此外,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新增多项趣味交互。驻车模式下,支持无麦K歌萌宠时钟有卡皮巴拉和水獭2 种萌宠形象选择,可关联多种人机互动,唤醒小爱时,它会竖起耳朵旁听;转向时,它会跟随晃动;副驾唤醒小爱时,它会窜到副驾实现跨屏互动,灵动萌宠既能活跃座舱气氛,更是逗娃神器。

21.png

小米YU7 上的小爱同学也升级成为超级小爱,只需动嘴就能帮你完成更多任务。通过升级端侧大模型,超级小爱实现了多模态融合应用,同时支持车外小爱语音4模组、8麦克风阵列加扬声器,站在车外也能与小米汽车顺畅沟通。例如,通过车外小爱,一句话可以打开前备箱、拍照记录等。车载拍摄功能,支持车上直拍、直修,一键智能成片,功能界面和手机一致,出行拍照和 Vlog,更方便更好用。坐在车内,可实现走哪问哪,还可在图片上画圈追问;也可自动总结哨兵模式所记录到的高危场景,免去翻看冗长录像的麻烦,直接高效了解关键信息;忘记把车停哪时,还可联动手机超级小爱一句话找车,通过地理位置和车载摄像头,识别提供车位号及周边环境信息。此外,超级小爱也具备五音区语音交互,支持全车声纹识别,听声就能精准识人;支持全车多人多路对话,前后排一起下指令也能应得过来。

「人车家全生态」拓展上新

人车家全生态本次也迎来多款生态拓展。主副驾双侧螺纹接口新增最大27 W 供电功能并提供3款配件,在安装运动相机、手机等设备时还能方便为其供电。全车设有9处磁吸点位,配套的磁吸纸巾盒、眼镜盒、磁吸物理按键,可轻松定位摆放,本次中控屏还拓展新增一款车载磁吸无线手机支架。除此以外,后视镜底座拓展支持4K云台摄像头AI空间交互传感器:4K云台摄像头可实时查看、语音通话,还可随时查看车内宠物状态,离车也能用;AI空间交互支持6种手势控制,实现隔空切歌、拍照等快捷指令。前排座椅背板拓展,支持最新发布的小米平板7S Pro。后排顶棚同样采用可拓展设计,车顶滑轨套装的供电模组支持100 W、双 Type-C 供电,滑轨可安装滑轨灯供后排照明,也可在露营时外接户外投影。此外,车顶也可拓展车顶横杆行李架,自行车、雪板亦能随车出行。小米致力于与行业携手打造更开放、更全面的「人车家全生态」。目前,比亚迪、广汽丰田、郑州日产已确认成为首批合作伙伴,我们期待与更多用户分享人车家全生态所带来的智能、便捷、创意用车体验。

22.png

苹果用户开小米汽车,也有很好的体验

首先,iPhone 用户的用车体验全面提升,支持多种远程控车方式,包括 UWB 远程控车、「桌面小部件」远程控车、「控制中心」远程控车、「Action Button」一键解、锁车,「灵动岛」支持小米汽车APP实时查看车辆状态,导航也可通过手机直接发到车机。

其次,苹果生态体验全面提升。Apple CarPlay 现可 Pin 成一个桌面卡片,支持CarPlay和车机应用同屏使用。车机可用 Apple Music 享受高品质在线音乐,Apple Watch 也支持独立控车,后排平板支架同样支持扩展 iPad。

23.png

标配1000 万 Clips 版本 HAD,交付即搭载

在小米汽车,为了把辅助驾驶做好,我们不惜代价

小米YU7 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全套硬件,包含700 TOPS 算力的全新一代 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其中包含7颗超透防眩摄像头,镜头应用ALD 镀膜技术,有效抑制眩光、逆光干扰。

24.png

在辅助驾驶软件层面,全系标配1000 万 Clips 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训练数据源自专业司机团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甄选高质量驾驶行为,从而实现加减速控制更线性、驾乘体感更舒适;障碍识别更精准、绕行时机和幅度更拟人;对道路的理解更深度、路口通行更高效顺畅。小米YU7 全系发布即搭载1000 万 Clips 版本,SU7 Pro/ Max/ Ultra 预计7月下旬开启推送。同时,小米汽车坚持在辅助驾驶领域进行长期深度投入,通过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辅助驾驶技术的中长期前瞻预研。

25.png

先进安全架构:超高标准安全配置+ 严苛安全验证 = 全方位安全

有同行说,「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我们更认为,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

小米SU7 上市以来,包揽了权威认证全优评定,并被媒体誉为「年度之车」:获得中保研新规 3G+ 及 A 评分,时至今日仍保持轿车最高分;获得 C-NCAP 5星评价,也是C-NCAP新规以来的得分率第一。在全球汽车行业知名调研机构,J.D. Power 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报告中,小米SU7 获得大型纯电动车双奖项第一。

26.png

超高标准安全配置

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小米YU7 延续了「安全高于一切」的安全理念,采取了全方位安全设计。小米YU7 在四门防撞梁,A、B柱内嵌式防滚架等关键部位应用了2200 Mpa小米超强钢」,这是目前汽车行业量产最高强度的热成型钢,可有效提升车辆在侧碰、翻滚等恶劣工况下的安全性。基于创新材料的运用,小米YU7 的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全面升级,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到90.2%,车身扭转高度达到 47610 N·m/deg,在 SUV 车型中处于领先水平。被动安全性能开发方面,小米YU7 采用超高安全标准,超 50 项测试完全覆盖 C-NCAP、C-IASI 所有碰撞标准。针对女性乘员,小米YU7 还进行了全公开、全席位的保护开发,同样超过  C-NCAP、C-IASI 测试标准。

27.png

在电池防护方面,小米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均采用超高电池安全标准,达成2025 年电池新国标要求。此外,小米YU7 升级SU7 Ultra 同款电池底部防弹涂层,并新增1500 MPa 防刮底横梁,全方位提升复杂烂路工况下的电池防护性能。

28.png

649万公里道路实测,超高标准安全验证

过硬的品质,不仅来自超高的车辆设计标准,也需要严苛的安全耐久验证。在小米YU7 的研发过程中,共投入653 台测试车累计进行1062 万公里测试。其中,道路实测已完成649万公里,历时539 天,覆盖 296 个城市,从温度最高 53℃ 的吐鲁番,到温度最低 -41℃ 的黑河,再到海拔 5380 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小米YU7 测试车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同步也充分验证了在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状况下的通过性。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第三方测试,测试内容涵盖整车安全、能效、智能、综合性能等各个方面,并通过专业机构认证。

29.png

3944 km!小米YU7 刷新 24 小时耐力挑战总里程

为了「造一台好车」,小米对测试严苛程度的追求从未止步。我们希望通过24 小时耐力赛,再次挑战小米YU7 动力、续航、充电、耐久、可靠性等全方位的能力极限。这一测试形式借鉴了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其要求参赛车辆在 24 小时内连续行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艰苦的汽车赛事之一,历史平均完赛率仅约 70%。而用电车进行 24 小时耐力挑战更为艰难,要求车辆同时具备续航长、充电快、高性能、散热强四大能力。此前,保时捷和奔驰曾进行过类似挑战,其中,保时捷 Taycan 原型车在2019年完成了 3425 km 的总行驶里程,奔驰纯电 CLA 原型车在2024年完成了 3717 km 的总行驶里程,代表了行业顶级品质。而小米YU7 Max 测试车在中汽中心的权威见证下,最终实现 24 小时耐力挑战总行驶里程 3944 km。在此,我们欢迎同行一起来卷技术、卷创新,因为良性竞争终将推动技术发展,从而为消费者造出更好的电动车。

30 (1).png

用户权益

小米YU7 入门即 Max,全系标配超长续航、全系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激光雷达、700 TOPS 旗舰级辅助驾驶算力、1000 万 Clips 版本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小米澎湃智能座舱、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全系搭载全面升级的小米超级电机 V6s Plus。

小米YU7 标准版,CLTC 续航最高 835 km,15 分钟最长补能 465 km,0-100 km/h 加速 5.88s。

针对大家喜爱的豪华配置,在73124:00前下定,即享总计54000 元的首发权益:

价值28000 元的电动前备箱、主副驾零重力座椅、Nappa真皮座椅、HEPA高效空气滤芯免费送!

价值26000 元的 Xiaomi HAD,终身免费使用!

小米YU7 Pro版,CLTC 续航最高 770 km,15 分钟最长补能 425 km,0-100 km/h 加速 4.27s。

73124:00前下定,价值28000 元的电动前备箱、主副驾零重力座椅、Nappa真皮座椅、HEPA高效空气滤芯免费送!

价值26000 元的 Xiaomi HAD,终身免费使用!

小米YU7 Max版,CLTC 续航最高 760 km,15 分钟最长补能 620 km,0-100 km/h 加速 3.23s。

73124:00前下定,更享总计65000 元的首发权益:

价值28000 元的电动前备箱、主副驾零重力座椅、Nappa真皮座椅、HEPA高效空气滤芯免费送!

价值26000 元的 Xiaomi HAD,终身免费使用!

还有Max 版车型专属的碳纤维件,价值 3000 元的碳纤维迎宾踏板免费送!价值 8000 元的碳纤维后视镜免费送!

即日起开启下定

YU7不是一款普通的、平庸的“方盒子”SUV,而是一款豪华高性能SUV,兼顾日常使用的豪华、舒适需求,还有够用的大空间,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SUV 正确答案。

通过小米汽车APP 或小米汽车微信小程序,即日起开启下定小米YU7。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otionEngine Hex 软件融合了 UWB 和运动传感器数据以提供 6 自由度 (6-DOF)运动跟踪和直观控制,为电子显示器带来全新的交互模式

帮助智能边缘设备更可靠、更高效地连接、感知和推断数据的全球领先半导体产品和软件IP授权许可厂商Ceva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EVA) 宣布推出新一代运动控制软件解决方案MotionEngine™ Hex,能够实现与智能电视和联网显示器的精确、自然交互。MotionEngine Hex结合了超宽带(UWB)定位与惯性测量单元(IMU) 方向感应,从而实现了真正的 6 自由度(6-DOF)跟踪,使得用户无需接触屏幕,即可通过类似触摸屏的指向精度和空间手势来控制屏幕上的内容。

363. Ceva_MotionEngine_Hex_Ad_Social_250617.jpg

MotionEngine Hex是功能强大的低延迟软件栈,能够实现实时的精确三维位置和方向跟踪,带来了类似触摸屏的直接体验,提高了可用性并开启了全新的交互模式,突破了屏幕边缘的限制,专为寻求突破用户交互极限的OEM厂商和开发人员而设计。这种直接的指向体验非常适合用来导航现代智能电视界面、PC 显示器、商用显示器、游戏,甚至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Ceva 副总裁兼传感器和音频业务部门总经理 Chad Lucien表示:“我们设计的 MotionEngine Hex 带来了精确且直观的感觉,就像是人手的延伸,开辟了与数字显示屏上的内容进行交互的全新方式。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这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有力方式,同时提供了优质的下一代用户体验,让消费者一见倾心。”

MotionEngine Hex的开发基础是已投入生产超过15年时间,并已部署在超过1.5亿台设备上的Ceva MotionEngine软件。

技术亮点

  • 6-DOF传感器融合引擎:MotionEngine Hex 整合了来自三轴加速计、三轴陀螺仪和基于UWB位置传感器的数据,以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精度计算完整的 6-DOF 姿态(位置 + 方向)。

  • 绝对指向:与相对运动系统不同,MotionEngine Hex 可根据真实世界的空间坐标提供绝对光标定位,从而实现直观的交互,如直接选择、屏幕内外手势和空间拖放。

  • 双架构支持:

    基于主机:在主机处理器(如电视 SoC 或机顶盒 CPU)上运行,与蓝牙和 UWB 模块接口。

    嵌入式:经优化集成到遥控器内的蓝牙 SoC 中,实现独立运行,将主机依赖性降至最低。

    传感器校准和补偿:包括运行时校准、漂移补偿和震颤抑制算法,确保不同环境和用户的性能保持一致。

  • 低功耗、小尺寸:MotionEngine Hex 专为资源有限的嵌入式系统而设计,可在低功耗 MCU 和 DSP 上高效运行,非常适合电池供电的遥控器和手持设备。

Ceva现已提供MotionEngine Hex,并于2025年6月25日至2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圣克拉拉会议中心举办的传感器融合大会(Sensors Converge Conference)上进行展示。如要了解有关 MotionEngine Hex 和 Ceva 运动传感技术的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页www.ceva-ip.com/product/ceva-motionengine

关于Ceva公司

Ceva热忱地为智能边缘带来全新的创新水平。我们的无线通信、感知和边缘AI技术是现今一些先进智能边缘产品的核心。我们拥有更可靠、更高效地连接、感知和推理数据的广泛IP 组合,包括用于蓝牙连接Wi-Fi UWB 和5G 平台 IP,实现无处不在的强大通信;以至可扩展的边缘人工智能 NPU IP 传感器融合处理器和提升设备智能的嵌入式应用软件。我们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在极小的硅片尺寸内以超低功耗提供卓越性能。我们的目标简单:为业界提供半导体产品和软件 IP,创建更智能、更安全和更紧密互连的世界。今天,Ceva 正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支持全球超过 190 亿个创新性智能边缘产品,涵盖从人工智能智能手表、物联网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直到自动驾驶汽车和 5G 移动网络。

Ceva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运营机构为全球客户群提供有力支持。我们的员工包括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能够持续解决最复杂的设计难题,帮助客户将创新的智能边缘产品推向市场。

Ceva: 助力智能边缘

关注Ceva微信订阅号,请搜寻 “CEVA-IP”

围观 1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品牌国际化稳步提升 备受海外客户认可

中国领先的能源计量及能效管理专家,威胜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公司"或"威胜控股"或本"集团",股份编号:3393.HK)欣然宣布,旗下于墨西哥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WASION, S. DE R.L. DE C.V.("威胜墨西哥")成功于2025年6月26日中标墨西哥联邦电力委员会("CFE")之智能电表合约,价值逾6.27亿墨西哥披索(折合逾人民币2.38亿元或2.64亿港元)。此外,威胜墨西哥亦早于2025年3月25日夺得CFE价值逾14.53亿墨西哥披索之智能电表供货协议(折合逾人民币5.52亿元或6.1亿港元)。

CFE为墨西哥的电力工业主导者,由墨西哥政府建立和拥有,为约5,000万用户提供服务。威胜墨西哥成功于2025年内两次夺得CFE智能电表招标合约及订立供货协议,累计合约价值逾20.8亿墨西哥披索(折合逾人民币7.91亿元或8.74亿港元,充份体现了威胜墨西哥于当地市场的领先品牌地位。

同时,威胜控股旗下于坦桑尼亚成立的附属公司Wasion Group (Tanzania) Limited亦于2025年6月10日中标坦桑尼亚电力供应有限公司("Tanesco")之智能电表合约,价值约人民币6,100万元(折合约6,665万港元)。Tanesco为坦桑尼亚境内唯一的国有电力公司,覆盖约1,500万名用户。集团成功于海外的主要新兴市场取得以上三项大型智能电表合约,进一步提升了集团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亦展现了海外重点市场的客户对集团产品的高度认可。

集团主席吉为先生表示:"CFE于墨西哥拥有庞大的发电量和全部的输配电系统,是墨西哥国家电网唯一运营商,为其国家提供发输配电一体化服务。因此,我们很荣幸威胜墨西哥成为CFE可信赖的供货商,并成为墨西哥电表领域的领先品牌。而坦桑尼亚将会是集团在东非市场的业务中心,并在未来进一步将业务辐射至乌干达、肯尼亚和莫桑比克等国家。集团期待在非洲市场持续获得稳定的电表采购订单的同时,亦能积极开展储能等新项目的进一步开拓工作。是次中标充份反映本集团海外业务高速成长,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亚洲中部等新兴市场持续取得理想发展。目前,本集团于墨西哥和坦桑尼亚均拥有研发中心及生产厂房,集团将继续坚定拓展海外重点市场的市场份额,增强当地的竞争能力并辐射周边市场,深度挖掘并满足已有市场的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进取开拓海外市场新机遇。"

关于威胜控股有限公司

集团是中国领先的能源计量及能效管理专家,产品与服务包括电智能计量解决方案(Power AMI)、通讯及流体计量解决方案(Communication & Fluid AMI)、智能配用电系统及解决方案(ADO)、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SDS)、智能配用电装置(SDD)及能效解决方案(EES)。集团当前客户包括电网公司、水务、燃气及热力等公用事业及大型工商业客户,集团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并出口至亚洲、非洲及欧美等全球多个国家。集团拥有中国首家节能环保领域工程研究中心等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国际标准认证的实验室,特别在智能计量与能效管理领域,研发实力行业首屈一指。如欲了解更多,可浏览:http://ir.wasion.com/tc/index.php

围观 1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626—— 创新突破边界,技术重塑未来。今日,是德科技(NYSE: KEYS )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年度技术交流盛会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5。此次盛会汇集了来自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意见领袖、技术专家、行业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在AI深度重塑世界、B5G/6G加速演进、芯片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如何以先进的设计、仿真和测试解决方案为基石,推动关键技术突破,赋能产业的升级跃迁。

配图1:是德科技Keysight World Tech Day年度技术盛会在上海圆满举行 (1).jpg

是德科技Keysight World Tech Day年度技术盛会在上海圆满举行

作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硬核技术盛会,本届Keysight World Tech Day通过一场高峰论坛以及“AI 驱动的超高速传输测试”、“B5G/6G无线前沿技术与测试”、“从功率到AI的全面芯片测试”三大平行分论坛,为产业各界搭建了探讨最新行业趋势与前沿科技的高端交流平台。在是德科技创立十周年之际,这场技术交流盛会的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彰显了是德科技持续与行业创新者同行,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共同加速产业创新的坚定承诺。

是德科技大中华区市场总经理郑纪峰表示:“今年,是德科技迎来了创立1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过去十年间,是德科技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挑战技术的无人区,凭借十年磨一剑的韧性与执着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加速创新,推动行业的变革。在B5G/6G、AI和半导体等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今天,我们将继续以Keysight World Tech Day作为展示全新技术可能性的重要窗口,支持客户在多样化应用场景中实现创新与突破,把握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产业跃迁的宝贵机遇。”

此次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5吸引了相关行业的多位大咖。是德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行业标准协会技术专家,以及来自Innolight、集成电路行业协会、Alphawave等领军企业的意见领袖发表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应用实践,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聚焦的重点议题包括:AI驱动的超高速传输测试挑战,对800G/1.6T、PCIe 7.0、DDR6等热门测试进行了深度剖析;B5G/6G 无线前沿技术与测试挑战,对B5G/6G标准进展、FR3新频段开发、低轨互联网卫星通信、Wi-Fi 7/8等技术方向进行了全面覆盖;从功率到 AI的全面芯片测试解析,主要涵盖功率器件芯片、AI端侧芯片、RISC-V、智驾芯片与Chiplet的发展趋势,技术方向与测试挑战。

配图2:Keysight World Tech Day展区吸引参观者驻足 (1).jpg

Keysight World Tech Day展区吸引参观者驻足

在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展示区,此次Keysight World Tech Day围绕“B5G/6G铺平无线技术跃迁之路”、“AI数据中心助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从功率到AI探索芯片研发与测试解决方案”三大板块,重点向客户和合作伙伴展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前沿应用及市场热点,其中包括:

B5G/6G铺平无线技术跃迁之路

FR3频段测试解决方案:基于是德科技 VXG信号发生器和 UXA信号分析仪,提供高达4GHz宽带信号,可全面覆盖FR3 频段。具有领先的EVM 、ACP与平坦度性能指标,支持用户自定义信号制式的产生与分析。

面向6G通信应用的低相噪信号源:AnaPico经济紧凑型测试解决方案,具有超低相位噪声、超快切换速度、宽频率范围、通道间相参,可支持AM、FM、PM、脉冲/IQ信号调制。

Wi-Fi 7信令测试解决方案:E7515W UXM无线测试平台,频率最高可支持 7.125GHz,能够对 Wi-Fi STA 设备、AP 设备执行协议、射频和功能测试,可以提供 Wi-Fi 产品从早期设计到验收及部署整个流程的测试支持。

AI数据中心助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KAI数据中心构建器:其工作负载模拟功能将大型语言模型(LLM)和其他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所需要的工作负载集成到AI基础设施组件的设计和验证中——包括网络、主机和加速器。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硬件设计、协议、架构和AI训练算法之间的更紧密协同,提升系统性能。

互连与网络性能测试仪:新的互连和网络性能测试系统通过INPT-1600GE搭配ITS软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智能地组织、存储和使用数据,实现高速以太网网络和AI数据中心中的互连自动化验证。

DCA-M采样示波器:提供高达240 Gbps/通道的高速光信号分析,并且专为满足1.6T收发器光学测试的严格要求而设计,具有高光学测量灵敏度和集成时钟恢复功能,支持高达120 GBaud的数据速率,专门针对数据中心AI集群的下一代光互连的研发和制造需求。

从功率到AI探索芯片研发与测试解决方案

芯片测试领域:是德科技提供了完整的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测试方案,从材料、建模与仿真,到晶圆WAT精密测试,再到流片后的芯片功能性测试,覆盖了包括算力芯片、射频芯片、功率芯片等不同的芯片种类。

基于UXR高带宽示波器与M8040/50A误码仪的组合,能够对大算力芯片接口与总线,包括PCIe 6.0、高速以太网等标准进行精准的评估。Riscure的芯片安全测试方案,应用于硬件安全评估与漏洞防护验证。

对于汽车智驾芯片领域,是德科技对Multi-gig、Serdes、MIPI A-PHY、车载以太网802.3cz等标准都提供了完整的测试平台支持。对于端侧芯片的各种接口类型,是德科技也提供了完整的支持,包括HDMI 2.2、eDP、MIPI等标准。

对于最新的Chiplet与UCIe等标准,是德科技也与业界合作,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对于功率芯片,是德科技覆盖从仿真到静态参数、再到动态DPT测试的完整解决方案。

关于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NYSE:KEYS)启迪并赋能创新者,助力他们将改变世界的技术带入生活。作为一家标准普尔 500 指数公司,我们提供先进的设计、仿真和测试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工程师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更快地完成开发和部署,同时控制好风险。我们的客户遍及全球通信、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半导体和通用电子等市场。我们与客户携手,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是德科技官网 www.keysight.com

围观 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旋变驱动是一种用于控制旋转变压器的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需要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的运动控制系统中,比如伺服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的高精度位置反馈、机器人关节、数控机床和飞行器舵机的控制,以及电动汽车里电机和变速箱角度的检测等应用场景,以实现高精度测量电机转子的位置和转速。

1 (1).png

RS8473-Q1运算放大器即是针对此应用而设计的,并集成了多种保护功能,采用BCD 工艺设计,其主要参数特性如下:

  • 高驱动能力:峰值750mA/Channel;

  • 高单位增益带宽:18MHz;

  • 高压摆率:80V/μs

  • 宽工作电压,5~24V;

  • 150°C过温关断保护;

  • 过流限制保护;

  • 带使能控制功能;

  • 轨对轨输入/输出;

  • 0.3μs高速建立时间;

  • 0.09μs高速过饱和推出时间

  • 电源纹波抑制比PSRR 102dB;

  • 共模抑制比CMRR 83dB;

  • 高开环增益140dB;

  • 扩展工业级工作温度范围-40°C~125°C。

2.png

图1 典型应用电路示例

RS8473-Q1对标ALM2403-Q1的参数设计,并基于客户的应用需求对相关参数做了优化,同时采用车轨级的工艺和设计准则开发,AEC-Q100可靠性认证测试已经在顺利进行中,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电子应用的高可靠性品质要求。

3.png

RS8473-Q1提供ETSSOP14封装,封装尺寸和管脚定义都与当前市场通用产品兼容,欢迎各界工程师朋友索样评测。

来源:润石科技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2025 年 6月 26日,长光辰芯(Gpixel)发布全新一代400万分辨率、背照式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GSENSE6504BSI。该芯片采用全新的架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灵敏度、分辨率、噪声和帧频之间的完美平衡,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天文成像、半导体检测等领域的理想选择。

1.jpg

GSENSE6504BSI实物图片

优势继承

封装,像素尺寸,分辨率全面兼容

GSENSE2020BSI自发布以来,因其经典的像素、光学尺寸、以及像素分辨率,在显微成像领域获得了诸多用户的青睐。GSENSE6504BSI作为GSENSE2020BSI的升级款,其保持了6.5μm x 6.5μm 的像素尺寸,2048 (H) x 2048 (V) 四百万分辨率,以及95%的峰值量效率。用户不需要更改任何光学设计,就可以直接兼容全新的GSENSE6504BSI芯片。同时,GSENSE6504BSI和GSENSE2020BSI芯片封装使用同一款陶瓷管壳,方便用户的相机集成,减少研发资源的投入。 

3.jpg

GSENSE6504BSI(左)和GSENSE2020BSI(右)

封装采用同一款陶瓷管壳

性能升级

读出噪声,帧频,暗电流全面提升

GSNESE6504BSI产品设计专注解决高端成像需求和痛点,在本身优异的动态范围的基础上,聚焦读出噪声、帧频、暗电流等核心性能指标的优化,并取得了极大进展。

对于极端弱光成像的场景,不仅要求芯片具有超高的量子效率,还需要极低的读出噪声和暗电流。GSENSE6504BSI除具备95%的峰值量子效率,同时凭借全新的像素设计以及优化的背照式生产工艺,其读出噪声可低至0.7e-,且在-30℃下的暗电流仅为0.004e-/p/s,相较于GSENSE2020BSI,暗电流降低近17倍。以上特性,必将拓展GSENSE6504BSI在极弱光长时间曝光的更多应用场景,有效降低相机的制冷难度,提升成像灵敏度。

4.jpg

GSENSE6504BSI和GSENSE2020BSI暗电流曲线对比

GSENSE6504BSI采用双增益设计,支持高动态(HDR)和标准高速(STD)两种工作模式。在全分辨率下,HDR模式最快帧频170fps,动态范围达到85dB;高速模式最快帧频可实现300fps。GSENSE6504BSI凭借亚电子的读出噪声和300fps高速成像能力,将使其在高灵敏度、高通量成像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5.jpg

应用扩展

全谱段覆盖,紫外响应更优

GSENSE2020BSI产品设计更专注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的提升,因此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显微成像,天文观测等领域。

GSNESE6504BSI芯片设计更关注全谱段量子效率提升,在保证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具备较高量子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200nm-280nm谱段的量子效率,其平均量子效率>50%;结合GSENSE6504BSI的高帧频特性以及全局复位功能,使其完全满足半导体检测、水质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6.jpg

GSENSE6504BSI量子效率曲线,拆盖测试

GSENSE6504BSI相较于GSENSE2020BSI进行了全面的性能升级,进一步提升sCMOS在弱光探测应用领域的极限能力。

工程样片及评估板即日起接受预定。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邮箱:info@gpixel.com

电话:0431-85077785  

官网:https://gpixel.com

来源:长光辰芯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Sensirion新推出SHT40-AD1P-R2和SHT41-AD1P-R2两款数字温湿度传感器,现已通过其全球代理网络销售。这两款传感器专为要求苛刻的应用环境设计,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并配有可拆卸的保护盖,确保搬运和部署过程中的耐用性。

1.png

SHT40-AD1P-R2和SHT41-AD1P-R2是Sensirion数字温湿度传感器系列的最新产品。SHT40-AD1P-R2精度为±1.8% RH(max. ±3.5%)和±0.2°C,SHT41-AD1P-R2精度为±1.8% RH(max. ±2.5%)和±0.2°C。两款传感器均采用紧凑型DFN外壳,非常适合空间受限的应用,另外还采用了标准I2C接口和固定的0x45 I2C地址,可以轻松集成到各种设备和系统中。

可拆卸保护盖是两款新品的主要特点,可在搬运和部署过程中提供额外保护,确保即使在大批量生产环境中也能可靠运行。无论是用于工业系统、暖通空调设备还是消费产品,这些传感器都集耐用性、易集成性和高精度测量于一身,适用于各种应用。

来源:盛思锐传感器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数字化浪潮中,AI应用已经成为化工企业提质增效、实现竞争力重塑的"利器":在生产环节,利用AI精准预测并优化工艺条件,有效降低废品率,提升产品质量与产量;在供应链环节,借助AI优化库存管理,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与市场需求预测,智能生成补货策略,从而显著降低库存成本……

某全球化工巨头借助浪潮信息与微链道爱联合开发的AI视觉标注和模型训练一体机,成功开发并应用晶体特征智能检测模型,实现了晶体特征精确检测和定量化判断,确保符合生产标准。相较传统人工方式,其检测效率提升十余倍,识别结果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媲美资深专家水平,生产力提升超过30%。

化工巨头晶体特征智能检测,专用模型训练遇挑战

某全球化工巨头生产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医药等领域。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晶体特征进行精确检测。晶体是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有序排列形成的固体。晶体的形状、覆盖率和粒径直接决定化工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精确控制晶体特性,对提升产品一致性、优化使用效果至关重要,并深刻影响生产质量控制及研发迭代。

该企业检测的晶体主要是块状、片状及混合状晶体,检测指标包含晶体形状、覆盖率和粒径等。以往,该企业主要依赖人工来进行晶体特征检测。先利用电子显微镜拍摄高倍率晶体图像,由人工观察后,得出检测结果。但人工检测易受到经验不足、疲劳、观察不清等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评判结果不稳定。而且人工只能主观估测晶体覆盖率和平均粒径,无法精准统计,且耗时长。每名检测人员每天仅能检测几十张图片,难以满足大规模检测需求。

为提升晶体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该企业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晶体特征的自动智能识别。然而,通用模型在识别边缘模糊、重叠、噪声干扰强、倍率差异大的晶体图像时表现欠佳,难以满足高精度检测需求。因此,该企业亟需基于自身晶体图像数据,训练专用的智能检测模型。在此过程中,其面临数据标注、实时算力双重挑战。

要训练出能精准识别不同类型晶体的AI模型,大量晶体图像的精确标注必不可少。同时,为最大限度提升检测准确性,该企业对晶粒的识别精度需要达到 0.1微米级别,仅为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要确保标注效率和标注质量,建立行之有效的标注流程和质量监控机制势在必行。

该化工巨头众多的实验室与生产线需要实时获取晶体的检测结果,而庞大的数据规模、繁杂多样的晶体类型,再加上对晶粒识别精度的极高要求,意味着智能检测模型需要强大的实时算力作为支撑,才能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

AI 视觉标注和模型训练一体机让晶体智能检测"事半功倍"

为满足该企业在晶体特征智能检测模型训练与应用等方面的严苛需求,微链道爱联合浪潮信息打造了AI视觉标注和模型训练一体机。其基于元脑服务器NF5468M7和微链道爱DaoAI World平台,集智能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结果整合与报表生成等功能于一体。同时,一体机注重用户体验,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松上手。

在部署一体机之后,该化工巨头显著提升了晶体数据标注与模型训练的效率。一体机支持低至0.1微米的像素级识别精度,并能通过定制化训练,满足企业对晶体类型、晶粒大小及覆盖度的精确检测需求。同时,大幅减少了多个独立工具间的数据转移和格式转换时间,使得从数据准备到结果输出的全流程更加流畅快捷,有力支持企业构建自动化检测与质量监控机制。

此外,一体机搭载元脑服务器NF5468M7,为该企业提供了强大的AI算力,可高速处理海量晶体数据,显著缩短模型训练周期,加速晶体特征智能检测模型的开发与迭代。同时,其算力资源可按需动态调整,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业务需求。

目前,该企业实现了晶体类型、大小及覆盖度的快速准确识别。AI晶体检测系统能够对晶体类型进行精准分类,并能自动计算晶体大小和晶体在材料表面的分布范围,提供准确数据以便测量和分析,确保符合生产标准。该企业的晶体检测效率提升十余倍,识别结果相比资深专家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显著减少了人工干预成本,有效降低了误检、漏检导致的资源浪费,生产力提升超过30%。

未来,瞄准更多传统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要求,微链道爱与浪潮信息将在元脑生态的框架下,推动方案联合创新和资源共享,加速AI技术在行业实践中的落地应用,助力客户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60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边缘将崛起为AI落地的核心场景,英特尔精准捕捉和把握这一趋势,依托包括英特尔锐炫 Pro B系列GPU和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H系列处理器在内的创新产品与生态布局,让AI真正在数据产生之地落地生根。

AI的到来,让企业和个人用户使用数据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其落地应用早已超越了图形、音视频处理等传统领域。现在,AI正成为工程师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重复性问题的利器。想象一位工程师,他可以设计一个智能体工作流,无缝集成不同的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实现从问题自动分类(Bug Triage)、精准调试(Debug)、修复代码到最终测试验证的全流程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故障排查和解决的效率与精度,将复杂的任务化繁为简,让工程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创新的工作上。

这一切都可以借助英特尔锐炫Pro B系列GPU来完成。英特尔锐炫Pro B系列GPU的登场,增强了端侧设备应对负责AI推理工作负载的能力。它基于Xe2架构,搭载英特尔XMX AI核心和先进的光线追踪单元,其标志性的超大显存特性,如同为边缘设备配备了“海量数据沙箱”,为处理大规模模型和数据集搭建基础。特别是英特尔锐炫Pro B60,配备24GB显存并支持多GPU扩展,匹配了AI 推理对于大显存的迫切需求。

为解决单一显卡在运行大语言模型时因显存不足而受限的情况,英特尔推出面向企业级推理市场的Battlematrix(战斗阵列)整体解决方案,凭借显存资源的高效叠加扫清了障碍——它由多张英特尔锐炫B60 GPU组成,借助高达192GB的视频随机存取存储器(VRAM),最多可支持8块英特尔锐炫Pro B60 24GB GPU,能够运行高达1500亿参数的中等规模且精度高的AI模型。

除了底层平台与产品的创新,英特尔还在通过紧密的生态合作推动端侧与边缘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为用户带来全新智能化体验。例如,在办公领域,英特尔与行业伙伴合作,通过终端AI能力,助力用户实现实时会议总结,有效提升办公效率;在娱乐领域,英特尔与行业伙伴携手,利用AI技术提升游戏分辨率,并根据用户操作习惯提供定制化建议,增强交互体验。

依托底层算力创新与生态协同,英特尔始终在积极推动 AI 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CTO、高级首席AI工程师张宇博士表示:“英特尔始终坚信,AI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与本土生态的深度融合。我们正在与万兴科技、剪映和爱奇艺等众多行业伙伴携手,推动AI场景化落地进程,使其融入智慧办公、媒体娱乐等多个垂直行业,切实响应多元场景下的用户需求,通过AI创新助力人们打造美好生活。”

基于对边缘AI核心价值的洞察,英特尔将继续与国内合作伙伴携手构建开放生态体系,推动AI技术在边端侧的场景化落地,让智能创新真正服务于中国用户需求,加速AI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进程。


围观 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5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