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战略的推动下,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核心硬件的自主可控成为关键。深圳市派勤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出全新一代国产化工控主板——ITXD20B!

1.jpg

ITXD20B搭载国产飞腾D2000高性能处理器,基于ARM架构设计,兼顾高效能与低功耗,完美适配国产化操作系统生态,主板可预装麒麟操作系统。

ITXD20B有着17x17cm的小巧尺寸,却拥有丰富的接口和强大的扩展能力!存储方面,带有1个mSATA和1个SATA3.0接口,2个DDR4内存条,最大支持 64GB;显示方面,有1个HDMI、VGA和LVDS/eDP二选一接口;除此之外,还带有LAN、USB、COM、PCIe X16、MiniPCIe、GPIO、CAN等工业、扩展接口。

2.jpg

ITXD20B可在-20℃ ~ +60℃的宽温以及各种恶劣的环境下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低功耗、高稳定、高可靠、高扩展”四大核心优势,为政务、金融、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打造安全可靠的智能化底座!

3.jpg

政务行业解决方案

(来源:飞腾电子政务解决方案集)

在政务办公领域,可适配国产化OA系统,支持内置国密算法模块,支持硬件级数据加密,巩固信息安全防线;在金融终端领域,能作为自助终端、柜面机具,便捷高效,确保交易数据0风险;在轨道交通领域,能防尘抗震、耐高低温,为闸机、调度系统提供稳定算力;在工业控制领域,能兼容多种工业协议,助力智能制造设备升级。

4.png

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来源:飞腾电信、金融、数字城市联合解决方案集

派勤ITXD20B工控主板不仅是国产化替代的优选方案,更是中国智造实力的缩影。在信创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派勤电子将持续深耕核心技术,为千行百业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智能化基石!

来源:派勤电子PIESIA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6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工业计算机解决方案领导品牌安勤科技通过提供创新且具价值的主板,以协助各产业提升营运效率。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选择正确的工业主板可大幅提升生产力、简化作业流程,并使各产业达到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成果。

1.jpg

1 采用Meteor Lake和Twin Lake处理器

安勤通过整合Intel Meteor Lake和Twin Lake处理器,提供了持续领先业界提供最先进的主板解决方案。安勤以 Meteor Lake为基础的主板,如EMX-MTLP和ECM-MTL,可提供优越的AI功能、增强的3D效能混合架构,以及效能与省电的最佳平衡,是下一代工业应用的理想选择,如生产线质量扫描、监控设备和护照管理终端等。

2.png

3.png

另一方面,安勤主板采用Intel Twin Lake低功耗N处理器 (Alder Lake更新版)。Intel Twin Lake处理器以Alder Lake 架构为基础,拥有四个或八个高效能核心,在第12代 Intel Core 芯片中首次亮相。Intel Twin Lake-N 系列的主要优势在提升了超频频率与GPU 频率,这也使得安勤Twin Lake板卡系列在效能、I/O灵活性与扩充性之间取得绝佳的平衡。

安勤Twin Lake系列板卡专为满足工业环境的需求而设计,这些环境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无缝连接,例如自动车、智慧农业、医疗监控、边缘运算和工业自动化,适用于各种工业应用的安勤搭载Intel Twin Lake主板系列,包括:

  • 薄型迷你 ITX:EMX-TWLP

  • 3.5 吋SBC:ECM-TWL 和 ECM-TWL3

  • 2.5 吋 Pico ITX:EPX-TWLP

  • COMe:ESM-TWLC

这些主板针对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零售及其他需要稳定、低维护系统的高效能应用进行优化。同时安勤科技还推出了EMX-W880P,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全新主板,专为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业应用需求而设计。在先前EMX-R680P成功的基础上,EMX-W880P提供类似的I/O功能,提供客户更灵活的系统整合选择。

2 工业主板的应用

工业主板是各种应用的核心,可提供严苛环境所需的可靠性、效能和电源效率。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零售和监控系统,这些主板都能与传感器、显示器和网络无缝整合,确保各行各业都能顺畅、实时地运作。

应用场景

这些解决方案是各种工业应用的理想选择,包括生产线质量扫描、监控系统、护照控制终端机、零售数字广告牌和信息站等等。更多信息请至安勤官网或通过在线表格与我们联系。

安勤科技(TWSE:3479)成立于2000年,为全球工业计算机解决方案领导品牌,集深厚工控产业实力与市场导入成功经验,提供可靠与值得信赖的客制化产品与服务。主要产品为嵌入式和工业用计算机全方位解决方案,聚焦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零售与物联网整合应用,安勤持续挹注企业永续发展于『安定创新勤业热忱,乐在工作享受生活』经营理念中,淬炼智造力与永续力擘划未来数字蓝图,驱动智能产业生态系的正向美好与长远改变。

来源:Avalue安勤科技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月20日,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以下简称"TÜV莱茵")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PPO")的新款折叠屏手机Find N5颁发了折叠无忧和无感折痕双认证证书。这表明OPPO在折叠屏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领先地位。

折叠无忧认证是TÜV莱茵专为折叠屏智能手机定制的质量性能评估标准,从基础物理性能、折叠耐用度、生活场景测试以及极限使用寿命四大维度,对折叠屏手机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评估,确保产品符合高标准要求,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无论是频繁展开折叠,还是在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下使用,用户都无需担心手机由此产生故障。

随着折叠屏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的耐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户对产品使用体验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无感折痕"认证应运而生。该认证聚焦折叠屏手机屏幕折痕这一用户极为关注的问题,要求产品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能够满足长达近6年的使用周期,且屏幕折痕无明显变化。针对高频使用场景,如息屏待机、亮屏观影等,认证要求将屏幕折痕对视觉、触控及显示效果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TÜV莱茵首次将静态弯折纳入评价体系,使其更贴合用户的实际使用状态。

折叠屏手机通过"无感折痕"认证意味着用户在使用该产品观看视频、浏览图片或进行多任务处理时,几乎不会受到折痕的干扰。无论是阅读文字内容,还是欣赏高清电影,Find N5的大屏都能完整呈现画面细节,不会因折痕出现画面畸变、亮度偏差或色彩偏差,为用户带来极致视觉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折痕对用户实际使用的影响,TÜV莱茵还携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人体工效学测试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且科学的支撑。

OPPO Find N5此次通过上述两项认证,为折叠屏手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加速其他厂商加大在折痕控制方面的技术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持续优化用户体验。TÜV莱茵期待与更多行业伙伴携手,共同推动折叠屏手机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可靠性能和无忧体验的高品质折叠屏手机,推动其从高端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普及。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6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领先的等离子表面处理技术公司Plasmatreat成功开发出REDOX-Tool,一种环保型无化学助剂金属表面氧化物层去除解决方案。 该技术可为汽车、电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带来显著优势。

无论是电源模块、半导体还是芯片,等离子处理技术都可以在几秒钟内去除金属电子元件表面的氧化物层,从而助力制造商生产出优质、耐用的最终产品。 (Plasmatreat GmbH版权所有)

无论是电源模块、半导体还是芯片,等离子处理技术都可以在几秒钟内去除金属电子元件表面的氧化物层,从而助力制造商生产出优质、耐用的最终产品。 (Plasmatreat GmbH版权所有)

氧化物层难题金属表面会在与氧气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不必要的氧化物层,而氧化物层会严重影响元件加工和功能。 特别是在电子行业,所用元件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清洁的无氧化物表面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氧化物层去除方法通常依赖于腐蚀性化学助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方案:Plasmatreat的REDOX-Tool新型REDOX-Tool采用特殊的大气压等离子技术Openair-Plasma,能够精准、高效地清洁金属表面,而无需使用有害化学助剂。 该工艺可自动去除氧化物层,实现元件立即加工。 这一创新既可加快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保护环境。

易于集成和调适该技术不仅环保,而且应用十分灵活:REDOX-Tool可以轻松集成到现有生产线中,并适应不同材料或要求。 无论是生产半导体、引线框架还是电源模块,该工具都能为多种应用和批量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助力最小元件实现最高效率“借助REDOX-Tool,我们正在确立电子行业新标准。 即使面对最小元件,我们也能利用环保工艺取得出色的氧化物层去除效果,”Plasmatreat GmbH电子市场全球总监Nico Coenen解释称。

环保高效、面向未来REDOX-Tool兼具顶级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助于满足现代工业需求。 Plasmatreat也借此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创新等离子技术领先供应商的地位。

什么是Openair-Plasma?等离子体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状态,与固体、液体和气体并列。 当向气体施加能量,气体就会电离并进入高能(电离)等离子状态。 无论是塑料、金属、玻璃还是纸张,等离子技术都能用于改变材料的表面特性,以满足加工工艺的要求。 后续工艺包括粘合、涂漆、印刷或密封。

Plasmatreat亮相韩国首尔Semicon Korea展会(126号展位)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IPC Apex展会(1600号展位)。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plasmatreat.com

经REDOX-Tool处理后铜板(左)和氧化铜板(右)对比。 无氧化物层铜板和有氧化物层铜板之间的差异清晰可见。 (版权所有:Plasmatreat GmbH)

经REDOX-Tool处理后铜板(左)和氧化铜板(右)对比。 无氧化物层铜板和有氧化物层铜板之间的差异清晰可见。 (版权所有:Plasmatreat GmbH)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5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月21日 -- 华钦科技集团(纳斯达克代码:CLPS,以下简称"华钦科技"或"集团")今日宣布由CEO林明辉先生牵头组织,已于近日成立了华钦科技AI创新委员会(CLPS Al lnnovation Committee,以下简称"CAIC")。CAIC将统筹AI技术在公司项目应用和交付中的规划、实施与价值转化,为客户打造优质高效的智能解决方案。

根据IDC的报告[1],全球对人工智能的支出,包括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IT和商业服务,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6,320亿美元。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迅速融入各种产品,将在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9.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2]显示,中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未来,AI将在IT服务行业中引发深度变革。

CAIC依托OpenAI、DeepSeek等前沿AI工具构建的智能工程体系,深度参与从需求分析、业务流程重构、智能方案设计、代码生成与转换到自动化测试运维的全生命周期IT建设,聚焦通过AI和自动化技术驱动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全面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CAIC已在金融科技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特别擅长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遗留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在香港某银行贷款系统升级项目中,CAIC创新应用AI技术深度解构传统代码逻辑,构建可视化程序逻辑图谱,帮助客户从无文档的传统计算机语言系统实现向JAVA语言的迁移。公司内部评估显示,同传统方式进行系统升级相比,使用AI技术后,显著降低了项目复杂度,并帮助客户打破"黑盒系统"转型困局,助力其贷款业务系统实现现代化架构升级。该项目标志着CAIC在金融行业遗留系统改造解决方案的成功突破,能为客户提供从代码迁移、架构升级到业务价值重塑的一站式智能转型方案。

华钦科技CEO林明辉先生表示:"2025年,华钦科技确立了五大创新技术引擎,将布局AI,低代码,RPA,云计算和大数据。CAIC作为五大创新技术引擎的延伸,将为集团系统规划未来三到五年AI技术应用路径。我们不仅要用AI优化现有流程,更要通过AI重构业务逻辑,确保技术与业务战略高度协同。聚焦生成式AI、机器学习及智能自动化等前沿领域, CAIC将深度融合集团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为银行、财富管理、电子商务、汽车等垂直行业的客户构建专属的‘企业智能体'。"

华钦科技集团公司简介

华钦科技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是一家领先的全球信息技术("IT")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主要服务于银行、财富管理、电子商务、汽车领域的客户。作为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行业日益壮大的客户网络的IT服务提供商,集团已将业务拓展至核心IT服务之外,进入贷款、电子商务、学术教育和旅游等领域。通过多样化的业务布局,华钦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和解决方案。集团目前共拥有19所交付和研发中心来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客户。集团中国大陆的交付和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北京、大连、天津、西安、成都、广州、深圳、杭州和海南,集团其余9所国际交付和研发中心分别位于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和阿联酋。有关集团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ir.clpsglobal.com/,或关注华钦科技的官方账号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X (formerly Twitter)YouTube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5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浪潮信息宣布元脑企智EPAI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已全面接入支持DeepSeek大模型。通过元脑企智EPAI,企业用户能够将业务数据与DeepSeek大模型结合,深度开发模型潜力,快速实现本地化部署DeepSeek,构建准确率高、安全稳定的专属智能应用。实测数据显示,DeepSeek在元脑企智EPAI上开发的企业应用回答准确率达到95%。

企业落地DeepSeek挑战重重

DeepSeek R1 671B大模型凭借其卓越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广受关注。然而,企业在实际落地DeepSeek的过程中却面临私有知识适配不足、知识动态变化、大模型幻觉等诸多挑战,限制了其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首先,企业的应用场景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尤其是金融、医疗等行业,其业务逻辑复杂,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法规政策以及内部流程。这些企业需要能够理解并运用其私有知识的智能工具,然而DeepSeek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来源于通用领域的公开信息,缺乏针对专业领域的深度适配,这种先天的知识不匹配导致DeepSeek在处理企业内部专业问题时难以提供精准答案,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精度回答的需求。

其次,企业内部知识并非静态不变,而是会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迭代不断更新。如果模型未能及时学习和适应这些动态变化,其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将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在涉及实时数据分析或快速决策支持的应用场景中,模型的滞后性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此外,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幻觉"问题,即生成与事实不符或缺乏依据的信息。这种现象在通用场景下可能影响有限,但在法律、医学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幻觉问题将带来潜在风险。如何有效降低大模型的幻觉发生率,提升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已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此,要真正实现DeepSeek的落地应用,必须将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与DeepSeek深度结合,通过模型微调、Prompt工程、知识库等方式优化模型表现,而这一过程对企业的技术能力的要求极高。此外,企业还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双重压力。

元脑EPAI+DeepSeek,企业大模型应用开发如虎添翼

面对上述挑战,元脑企智EPAI与DeepSeek R1 671B全面适配,帮助企业用户将业务数据与DeepSeek深度融合,快速打造高准确率、安全稳定的企业专属智能应用。元脑企智EPAI是浪潮信息的大模型应用落地解决之道,能够为企业AI大模型落地应用提供高效、易用、安全的端到端开发平台,帮助企业高效开发部署生成式AI应用、打造智能生产力。

  • 四大核心工具,DeepSeek回答准确率大幅提升回答准确率优化方面,元脑企智EPAI构建了从模型微调到应用开发全链路质量提升体系。元脑企智EPAI支持企业将私有业务数据与DeepSeek深度结合,通过领域微调形成高专业度的私有模型,从根本上提升知识问答精度。针对DeepSeek"幻觉"问题,元脑企智EPAI集成知识检索、插件管理、提示词工程和智能体编排四大核心工具。知识检索模块采用端到端优化的RAG pipeline架构,内置专为增强中文文本检索能力而设计的嵌入式模型(Embedding模型)Yuan-EB,在权威的嵌入模型测试榜单C-MTEB中斩获检索任务冠军,能够有效提升RAG系统的检索精度。结合领先的混合检索与结果重排技术,端到端检索精度超过90%。插件模块支持实时接入企业知识库和业务系统,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智能体编排模块可建立多模型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决策链设计降低单一模型偏差风险。实测数据显示,DeepSeek在元脑企智 EPAI上开发的企业应用回答准确率达到95%。

  • 低代码+可视化,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开发效率方面,元脑企智EPAI创新性地构建了"低代码+可视化"的全栈开发环境。集成vLLM、transformer等主流框架,实现DeepSeek全参数模型服务分钟级上线。模型微调上,元脑企智EPAI支持通过低代码完成微调数据制作、领域模型微调和评估。应用开发上提供双模构建体系,对话式应用支持通过自然语言配置助手参数,可视化工作流编辑器支持拖拽式搭建复杂业务逻辑,二者均可自动生成标准化API接口。某制造企业实践表明,使用元脑企智EPAI开发质检智能体应用,需求响应周期从传统编码开发的3周缩短至3天,开发效率提升5倍以上。

  • 多层防护机制,确保DeepSeek安全稳定系统稳定性保障方面,元脑企智EPAI采用智能弹性架构设计。资源调度系统实时监测QPS波动,可在1秒内完成计算资源动态扩缩,实现高并发的稳定处理。元脑企智EPAI引入服务容错能力,硬件故障时可实现服务无缝切换,保障全年可用性达99.99%。安全体系构建多层防护机制,涵盖模型输入过滤、输出审核、数据加密传输等环节,保障生成内容的安全性与隐私性,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安全、稳定地使用DeepSeek。

浪潮信息是全球领先的IT基础设施产品、方案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发展新一代以系统为核心的计算架构,打造开放、多元、绿色的元脑智算产品和方案。浪潮信息致力于AI计算平台、资源平台和算法平台的研发创新,并通过元脑生态携手领先伙伴,加速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应用落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以1986年国产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熊猫系统”诞生为标志,中国EDA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风风雨雨,随着IC工艺演进、复杂度提升以及美国的加大封锁,本土EDA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政府和资本的推动下,本土EDA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态,截止目前,本土EDA已经有超过120家,在数量上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在营收规模上差距比较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EDA市场规模达到了12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市场的10%。

预计到2026年,中国EDA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2亿元人民币!本土EDA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隐忧,例如公司规模偏小,点工具偏多,人员数量依然不足等,未来中国EDA是走通过并购做大的模式,还是通过差异化创新形成遍地开花的模式?在ICCAD2024上,8位EDA领域的大佬分享了自己的洞见、

1.png

英诺达创始人兼CEO王琦博士指出:“首先,无论是80家还是100多家EDA公司,我认为其数量是合理的。全球EDA产业已发展了四十至五十年,我们若想在十年内追赶,必须齐头并进。我们不应否认现状,中国EDA行业发展路径确实与海外有所不同。关于并购,一家海外EDA巨头在发展过程中并购了上百家公司,数据显示其中70%是失败的。”

“如此多的并购行为必然有其目的,而不是为了失败。并购有哪几个目的?一是消除竞争对手;二是获取已有客户的销售额;三是获得已被证实的技术。总之,并购是为了促进自身业绩增长,其中第二是买现有的销售额,第三是买未来的销售额。”他补充说,“那么,我们目前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我个人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当下就是要各显神通,齐头并进,提升各个领域点工具的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生存发展,随后并购自然会发生。”

2.png

巨霖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孙家鑫则表示目前谈EDA春秋战国或者三国鼎立还为时尚早,“为什么?我们看国外的EDA发展历史,从Synopsys、Cadence也好,以及我最早工作的全球第三大EDA公司(后来被收购了)。他们所收购的标的有一个条件,无一不是所在领域绝对的头牌和垄断。现在看看今天的国内EDA,说战国时代也好,说春秋时代也好,我有一个看法,现在有没有国内哪一款产品哪一款打出来的?可以跟国外打?没有,这是事实。

EDA究其本质是整个电子行业的服务产业,是服务于电子系统以及芯片设计或者封测的,或者fab厂的。它的本质逻辑在于你能帮助电子系统设计而不是捣乱,所以今天我们讲行业整合还为时尚早,而且我并不认为国内EDA要走国外的老路就能发展到中国出现Synopsys、Cadence这样的巨头!不会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硅基别人已经做好了,就这么简单,因为你带来不了新的价值。”他展开说,“我们公司的产品观只有一条,就是“产品是巨霖唯一的脊梁和尊严”,给客户带来价值是我们巨霖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没有第二条,所以我们AE在客户端,如果是产品技术问题,AE从来不会有任何反驳,一定给你解决掉,这就是EDA的价值。今天我们谈你要被并购,请问我们现在台面上有没有值得被并购价值的公司?这远比谈并购来得更加重要。”

3.png

不过合见工软的副总裁吴晓忠则有不同看法,他则指出:“国内EDA总数现在有差不多120多家,海外EDA公司总数加起来都不如我们多,但这120多家,我们只拿到了10%的市场份额,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境外三大家,我说的第一个关键字:并购和整合。境外三大家已经这么大了,你看Synopsys在收购Ansys,包括最近的瑞萨收购的Altium,然后包括Cadence的近期收购,他们其实还在做并购,巨头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寡头。国内这么多EDA公司,直到今天还是小而散的局面,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发展出一些龙头企业,这个自研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并购和整合,也是一个后面的趋势。”

除此之外,他表示现在国内设计厂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国产替代以外,另外就是在交叉领域的技术上需要突破,“如从芯片到系统,这里面并不是一个严格划分的过程,现在做芯片设计的时候,很多时候系统级的工具也会用到芯片设计上,好比如3DIC的封装,另外在芯片的体系架构软硬件划分上,这时候需要相应的虚拟原型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些趋势,要么在顶端需要突破,也就是架构层级的创新优化。要么就是在早最后制造端,看看有没有可能从系统级的方法把芯片的整体性能提上去。”他补充说。

4.png

国微芯首席产品科学家顾征宙表示:“我在三大家做了二十多年EDA,我感觉现在都在追随三大家,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是三大家每次做的事情它每次有个故事的,就是为什么它做这个事情,我们都是没搞清楚这个缘由。我认为我们在应用上的创新其实可以带来的很大收益的,我们知道国内的痛点在哪儿,我们也以前碰到过,我们在帮台积帮那些Foundry搭原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它的问题在哪,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把这些经验集成到应用里面去,包括像我们现在做的PDK的东西,包括AI的生成,其实都在做这个事,就是把一些应用面的原型做到极致。这样一来可以缩短国内工艺导入的市场,国内工艺导入市场,像PDK这种东西,国内fab通常情况最好的基本都是在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左右,而国外先进的fab两三个礼拜,甚至两三天就做完,这些点基于的都是应用的创新。”

“这些点国内EDA不太重视这个,反而重视三大家去追赶它们,去对标它们的feature,而实际上三大家feature都藏掉了,现在怎么标?没办法对标,他是针对那些方式去做特制化的定制,那你如果用那些东西,反而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果这个问题在存在,我倒觉得用底层那些东西给它搭起来。所以我觉得应用创新要重视,这是第一。”他继续补充说,“第二,应用创新这块还是需要业界,包括fab厂帮我们推动生态系统。因为现在这块生态门槛蛮高的,我感觉每一家fab厂把这个墙筑得蛮高的,这样一来对整个国内的半导体并不一定有利,我讲的是我的感受。第三,我觉得把应用创新做到极致,可以替代掉很多目前EDA的短板,反应不及时或者功能缺失等,这些功能原来EPI都可以对,所以说看你AE和PE的水平,和你对应用的理解程度。所以我觉得这块蛮重要的,我现在还是觉得这块是我们要着重开展的。我认为从应用端先兜一些实际的东西出来,可以知道整个工艺的极限在哪里。”

5.png

思尔芯副总裁陈英仁指出:“收购的确是EDA的常态,这个在美国已经看到了,毋庸置疑,戴伟民博士讲的‘硬’‘卡’ ‘替’,我们就是需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提高价值,因为市场有自己的规则,我们不可能说溢价不卖,最后还是回到怎样提升自己的价值上,提升竞争力,所以我们也看好接下来的市场,因为毕竟我们是有底蕴在这里的,所以这个时段可能是比较低迷,但我觉得过了这一关,还是会有很大的成长。”

6.png

芯华章联席CEO谢仲辉针对并购话题分享了他的观点:“由于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挑战,以及经过近年来的竞争与发展,大家都更加趋于理性。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目标是为用户和市场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需要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企业要强大自我造血的能力,在产品力方面让客户看到价值,让客户也能做到降本增效,客户才会愿意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为生产买单、为效益买单,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异化、更灵活、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约有百家EDA公司,实际上我们观察到比较活跃的有大几十家,部分存在业务重叠情况。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包括技术合作和资本合作,并购属于资本合作范畴。技术合作方面,要切实让用户体验到价值,需在技术层面形成完整流程、平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方案,不能将接口不统一、数据不统一、方案不统一的‘小帆船’拼凑在一起成为航空母舰,必须从系统层面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体现价值。资本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无论是上市还是整合并购,其根本逻辑在于技术上具备竞争力。短期资本虽能提供短期助力,但更应着眼于长期发展。海外纯资本运作模式未必适合中国国情,不一定遵循传统资本合并模式,并购只是一种方式,可能包括工具交叉授权、资金合作、技术合作、客户共享或生态合作等多种形式,且并非唯一途径,还有可能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国情和生态挑战。”

“第三个要点是心态,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开放并非指核心技术开放,而是涉及接口整合等方面,EDA 1.0、2.0 概念正是基于未来发展理念提出的,不可能仅由一家企业主导整个行业,需要让生态真正形成合力。”

顾征宙补充说现在最关键的是做好自己的公司,把一些差异化或者是整个资本面,整个营收做到能够收支平衡,这个很关键,如果到后面要收购你的时候,你也可以有足够好的价格,所以他觉得重点还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

本土EDA未来路在何方?

作为工业系统的最强电子底座,EDA支撑起几十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未来发展看,中国必须打造自主可控的完整EDA体系,对于本土EDA的未来发展,受访的嘉宾也是各抒己见。

7.png

鸿芯微纳首席技术官、联合创始人王宇成表示:“前几年大家都做国产EDA,后来我们发现EDA国产替代对于本土初创企业而言较为困难,以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EDA工具,我们要摆脱替代思路,而是要针对国产工艺进行优化,你如果在这个迭代里面能很好地支持国产工艺,那你的工具就变成刚需了,我们看到DTCO可以深入挖掘工艺潜能,达到更多的PPA,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国产EDA参与DTCO的设计流程。”

8.png

芯和半导体联合创始兼总裁代文亮博士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和人才,应用场景足够丰富,尤其是整机优势非常明显。过去整个产业提DTCO,现在我提议要上升到STCO(System Technology Co-Optimization,系统技术协同优化),尽管目前的产业背景下,工艺做不到那么完美,但可以从系统架构、通讯协议标准、散热、集群及系统整机架构的角度进行优化。”

他指出Chiplet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集成毫米波、硅光等技术,以及存储等功能。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工艺,也许我们的芯片面积会大一点,但可以通过优化布局来减小,主要是要确保散热效果良好。 

“STCO作为DTCO的延伸和发展,将协同优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系统层面。它不仅涵盖了电路与工艺的协同优化,还深入考虑了2.5D/3D IC封装技术、系统互连、软件优化等系统级因素,目标是在系统整体层面实现性能、功耗和成本的最佳平衡。”他补充说,“随着STCO的发展,EDA工具需要考虑更多系统级因素。例如,封装技术、互连技术、软件优化等都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EDA工具需要具备更高的抽象层次和更强的跨领域协同能力,以支持系统级优化的实现。这要求EDA工具能够集成多种优化算法和仿真模型,为设计师提供全面的系统级优化解决方案,提供了非常多创新的机会。”

在国内EDA打造数字全流程上,陈英仁表示全流程的确是在整个国产EDA当中很重要的环节,“全流程势在必行,我们和国微芯这种兄弟公司也交流国,当然也碰到一些挑战,我们是属于前端的,我们接触的工程师比较不会和后端相关,当然我们也会尽量的帮忙,因为有客户可以把他们一起带进去,或者是在工具上,不过也要慢慢发酵来,这的确是很好的契机,我们也希望可以和大家合作,把这个生态做好。”他补充说。

顾征宙表示全流程很多公司在搞,“但其实这是蛮复杂的过程,包括API的接口以及实际上的事实标准,因为我以前在IC也是做串联,所以这块儿上很复杂,我们和兄弟单位的东西很熟悉,所以这块儿没有问题,我们制造端一直到OPC之前我们也没有问题,GDS这边,我们没有什么大问题,主要还是在APM端。”他补充说。

顾征宙表示:“现在跟美国竞争日益激烈了,IC行业正好处在比较艰难的行业,Chiplet的事情一定要提上议事日程,包括先进制程,我觉得5纳米是DUV的极限,如果继续做下去良率挑战很大。对EDA来说也是同一个逻辑,现在国内资本已经调动起来了,没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变成航空母舰上市,对整个行业也是好事,我们中国人是有韧性的,一定会冲过卡脖子难关的。”

王宇成指出目前提摆脱路径依赖其实就是摆脱一个躺平的心态,但是这个要有激励,商业上要得到回报。怎样促成这件事情,要使大家真的得到商业回报。“我们EDA一定要给客户带来价值,推动技术和产品往前演进,我们做的东西应该是国内补缺补强,真正能够给客户带来应用的。”他补充说。

综合EDA大佬们的观点,老张认为大家想表达的是:本土EDA要发展,既要独立创新又要通过并购壮大,并在壮大中还要继续保持创新,大家对本土EDA发展有何建言,欢迎留言讨论!(完)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5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采用汽车级可靠性设计,可提高 800 V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BMS的性能和安全性

Littelfuse公司(NASDAQ:LFUS)是一家工业技术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和更安全的世界提供动力。公司日前宣布推出TPSMB-L系列汽车 TVS 二极管,该产品专为 800 V 电动汽车 (EVs) 中的电池管理系统 (BMS) 而创新设计,具有业界领先的超低钳位电压 (Vcl),可为模拟前端 (AFE) 和电池管理集成电路 (BMIC) 等敏感元件提供出色的电路保护。

1280_wtzByL18msk01kTK.jpg

TPSMB-L 系列满足了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市场对可靠性、高性能元件日益增长的需求。该系列二极管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符合汽车系统功能安全全球标准 ISO-26262 的严苛要求,确保在关键 BMS 应用中实现最佳性能。

应用范围:

  • 电动汽车 (EVs):专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 800 V 电池管理系统而设计;

  • 电池管理系统 (BMS):确保14~20芯设计的AFE和BMIC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 高压汽车系统:适用于要求符合 ISO-26262 标准的先进电动汽车架构。

主要特性和优势:

  • 超低钳位电压 (Vcl):确保为 AFE 和 BMIC 提供有效保护,保护敏感电子元件免受电压尖峰和浪涌影响;

  • 汽车级可靠性:通过 AEC-Q101 认证,符合 PPAP 3 级标准,满足汽车应用的严苛标准;

  • 高功率处理:600 W 峰值脉冲功率能力,采用紧凑型 SMB DO-214AA 封装;

  • 应用范围广:专为 14~20芯BMS 配置而设计,是高压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理想之选;

  • 快速响应时间:可防止静电放电 (ESD) 和瞬态电压浪涌。

“Littelfuse保护业务产品管理总监Charlie Cai表示:"随着电动汽车系统的复杂性和功率需求不断增加,保护AFE和电池管理系统集成电路等关键电子元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通过将超低钳位电压与汽车级性能相结合,TPSMB-L系列使工程师能够满足ISO-26262等严苛的功能安全标准,同时提供稳健的可靠性。

工作原理

AFE(模拟前端)集成电路处理电池单元电压和温度等模拟信号,并准备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电池管理集成电路(BMIC)则更进一步,管理关键的电池性能功能,包括电池平衡和电压调节。TPSMB-L 汽车系列 TVS 二极管可将瞬态电压限制在安全水平,从而保护这些元件,确保不间断运行并符合关键的安全标准。

支持未来的电动汽车创新

ISO-26262 合规性对于确保电动汽车系统的功能安全至关重要,因为电动汽车系统的推进、储能和车辆控制都依赖于先进的电子设备。TPSMB-L 系列二极管使汽车制造商能够满足这些安全标准,同时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性能。

Littelfuse一直致力于为工程师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满足电动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TPSMB-L系列将先进的保护功能与业界领先的质量和可靠性相结合,彰显了这一承诺。

供货情况

TPSMB-L 汽车级系列 TVS 二极管以卷带装形式供应,数量为 3,000 个。Littelfuse全球授权分销商接受样品申请。欲了解 Littelfuse 经销商列表,请访问 Littelfuse.com。

更多信息

更多信息请访问TPSMB-L系列TVS二极管产品页面。如需联系 Charlie Cai 获得技术支持,请访问 Littelfuse 网站,或直接通过 CCai@littelfuse.com 联系 Charlie。

关于Littelfuse

Littelfuse是一家多元化的工业技术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和打造更安全的世界提供动力。凭借覆盖超过20个国家的业务和约17,000名全球员工,我们与客户合作,设计和交付创新、可靠的解决方案。服务于超过100,000家最终客户,我们的产品每天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工业、运输和电子终端市场。Littelfuse成立于1927年,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详情请访问 Littelfuse.com

围观 2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4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本文中,德州仪器将讨论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对 48V 低压轨系统的日益关注,以及工程师如何利用它们在实现新功能的同时,缩小线束尺寸并降低成本。

引言

在最近与汽车制造商的对话中,48V 低压轨被频繁提及。但为什么是现在?48V 系统并不是新事物。多年来,其一直在帮助提高轻度混合动力电动车辆 (MHEV) 的效率和性能。

48V 系统再次受到关注,可能与电池电动车辆 (BEV) 和混合动力车辆 (HEV) 的日益普及有关。通过高压电池产生 48V 电压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可以实现 48V 系统的一个重要优势:增加 48V 低压轨可以缩减整车供电线束的规格,并降低电源开关和电机驱动器等下游半导体元件的负载电流要求。因此,48V 系统可提供比 12V 系统更强的功率,为增加人工智能或迷你冰箱等功能提供了机会。

BEV 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正在寻求优化 BEV 成本、重量和续航里程的方法。从电气角度看,通过区域架构减少线束,或者使用 48V 低压轨进行配电,将有可能解决这三个问题。20 世纪初,在电气/电子 (E/E) 系统的功率需求迫使市场转向 12V 之前,汽车行业使用 6V 电压轨供电。如今,功能丰富的车辆正在逼近 12V 电压轨的极限。从 12V 转向 48V 会带来挑战,但也将为采用 48V 低压轨的 OEM 带来机遇。

48V 系统在 MHEV BEV 中的应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人们曾经推动采用 42V E/E 系统。但由于缺乏高效电机,OEM 放弃了这种方法,市场转向使用高压起动发电机的 MHEV。因此,虽然 MHEV 是“首批”48V 系统,但它们仅使用 48V 电池和小型电机来辅助 ICE,以降低油耗并提高效率。

在 MHEV 中,为 E/E 系统供电的主要低压轨仍为 12V,需要在 48V 和 12V 电压轨之间配置大型双向转换器,这显著增加了成本负担。相比之下,全混合动力车辆 (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 (PHEV) 和 BEV 可以使用高压电池创建 48V 低压轨,为整个 E/E 系统供电。

由于车型和平台有限,未来的 BEV 平台成为了 OEM 部署 48V 汽车系统的主要目标。向电动车辆的过渡也增加了对 HEV 和 PHEV 的投资。图 1 概述了不同车辆类型之间的差异。

1.png

图 1:车辆动力总成类型概述

减少线束

减少线束的首次重大尝试是引入区域架构,如图 2 中所示,该架构根据位置而不是功能对配电、通信和负载驱动进行分组,从而优化车辆布线。区域架构通过使用智能半导体保险丝替代传统的熔断式保险丝来进行配电,并充当从中央计算机到传感器、执行器和电子控制单元 (ECU) 的通信网关,从而减少了车辆布线。

2.png

图 2:第一代区域架构

在下一代区域架构中加入 48V 低压轨可进一步减轻线束重量,并降低成本。48V 电压轨可缩减线缆规格,减少线束中的功率损耗,还可能减小印刷电路板 (PCB) 的尺寸,因为在提供相同功率的情况下,电流将降低(例如,在 12V 下需要 100% 的电流,相比之下,在 48V 下仅需 25% 的电流)。图 3 说明了从 12V 转换到 48V 的优势。

3.png

图 3:从 12V 到 48V 使得线束减少

在图 3 中,区域控制模块需要 100A 才能在 12V 电压下提供 1,200W 功率。相比之下,48V 电压轨仅需 25A 就能提供 1,200W 的功率。通过将电压提升至四倍,并将电流降低四分之一,可将线束成本和重量降低 85%。对于窗口电机,12V 下的 20A 电流将变为 48V 下的 5A 电流,这将节省 60% 的成本并减少 52% 的线材重量。随着负载电流要求的降低,转向 48V 所带来的线束优势也会相应减少。

尽管转向 48V 的主要好处是缩减线缆规格,但线缆成本并非唯一因素。如今,在车辆上安装美国线缆规格 (AWG) 4 号等粗规格线缆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通过缩减 48V 系统中的线缆规格,将使采用自动化制造流程安装线束成为可能,从而显著降低成本。

48V 架构

在为 48V 架构优化线束时,OEM 需要评估不同的架构。图 4 至图 6 展示了实现 48V 低压轨时的三种选项:48V 主配电和 12V 本地配电、48V 配电和 12V 配电,或仅 12V 配电和 48V 高电流负载。

4.png

图 4:48V 架构(48V 主配电,12V 本地配电)

5.png

图 5:48V 和 12V 配电 — ZCM 48V 和 12V

6.png

图 6:12V 主配电,48V 高电流负载

对于 48V 设计,破坏性最小的方法是使用 48V 电压轨为高电流负载供电,并将其他所有负载维持在 12V。48V 和 12V 可分配给区域控制模块或其他 ECU,但这种方法会带来一些挑战。两种不同电压的分配使线束布线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在同一线束中布设 12V 和 48V 可能导致从 12V 到 48V 系统之间出现短路。对功能安全的考量也会增加成本,因为可能需要冗余的 12V 和 48V 电源。

更激进的设计变更是直接采用 48V 配电架构,并根据需要在本地生成 12V 轨。带有本地 12V 电压的 48V 配电是一种最佳架构,能够实现转换至 48V 的全部优势,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线束尺寸和成本。

在带有本地 12V 电压的 48V 配电中,有许多不同的选项,可用于在 ECU 上形成本地 12V 电压轨,或用于选择完全不同的电压(25V、16V、5V、3.3V)。 7 为 48V 系统提供了两种可能的电源架构:分布式 12V 和集中式 12V。

7.png

图 7:在 ECU 处进行的从 48V 向其他电压的转换

在分布式架构中,多个功率要求较低的 DC/DC 转换器可为不同的负载组生成 12V 电压轨。这种方法可以使用集成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 DC/DC 转换器,还可以自由选择电压(如 48V 至 3.3V),并改善 PCB 上的热分布。如果 OEM 希望重复使用现有的 12V 设计,集中式 12V 电压轨是更容易实现的方案。在此架构中,一个始终开启的 DC/DC 转换器为功能安全关键负载供电,而另一个对功率要求较高的 DC/DC 转换器则为 12V 系统的其余部分供电。另一种选项是使用双向 48V 至 12V DC/DC 转换器,让电机的反电动势或 12V 电压轨的正瞬变电压能量流回 48V 电源轨。

48V 系统的设计挑战

采用 48V 低压轨时,面临的设计挑战包括瞬变电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电磁兼容性 (EMC) 标准,以及集成电路 (IC) 成本。

瞬变电压是 48V 系统中的主要讨论话题。如今,12V 系统已经广为人知,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16750-2 等标准规定了最严苛工况(如负载突降)下的电压瞬变曲线。而对于 48V 系统,现行标准(ISO 21780 和 Liefervorschriften [LV] 148)是专门针对要求过电压点高达 70V 的 MHEV 制定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开关瞬变或元件裕量,元件额定电压将远高于 70V。

MHEV 标准虽然可以用作起点,但对于不使用大功率起动发电机系统,而是通过高压电池生成 48V 电压的电动或混合动力系统而言,这些标准不一定适用。有关 BEV 48V 低电压网的具体标准仍在制定中,但 OEM 可能会开始制定自有标准,以将线路瞬变电压控制在 70V 以下。图 8 将潜在的 BEV 标准与现有的 ISO 21780标准进行了比较。

8.png

图 8:潜在 BEV 标准和 ISO 21780 的瞬变电压对比

虽然 60V 和 70V 之间的差异看似微小,但适应更高电压的 IC 成本并不一定呈线性增长。此外,即使有可能限制电源电压范围,但仍然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线束故障模式事件,而现行标准(如 ISO 7637-2)已对此进行了规范。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要求是指根据行业标准,对 PCB 上所有导电部件之间最短距离的测量。当两点之间的电压超过击穿电压时,会产生电弧,而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防止电弧的关键设计参数。存在多种不同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 60664-1 与印制电路协会 2221A),而 OEM 甚至可能有自己的内部指导。从 12V 升级到 48V 将提升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要求,直接影响 IC 封装、PCB 布局,以及线束连接器等。

48V 系统的一个更细微影响是,虽然有助于减少传导损耗,但开关损耗会增加。这一点在针对开关电源转换器(如 DC/DC 转换器和电机驱动器)的 EMC 测试中将产生重要影响。将电压 (VDS) 从 12V 提高到 48V 可以降低电流 (IDS)。但是,如果 48V 系统中的转换率 (tR + tF) 仍与 12V 系统相同,那么功率开关损耗 (PSW) 将变为四倍。

虽然还有更多的因素会影响开关损耗,但图 9 说明了在 48V 系统中,转换率如何影响开关损耗。

9.png

图 9:开关损耗对 EMC 的影响

结语

48V 系统可以缩减线束的重量和规格,从而节省线材的实际铜成本和制造成本。无论是在 IC 级别还是系统级别,采用 48V 都会带来许多优势和挑战,从而以某种方式影响成本。OEM 将决定集成 48V 系统的时机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并降低成本。最近的车辆创新证明了,市场和半导体供应商已经为 48V 系统做好了准备。

关于德州仪器 (TI)

德州仪器 (T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TXN)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设计、制造、测试和销售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用于工业、汽车、个人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企业系统等市场。我们致力于通过半导体技术让电子产品更经济实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每一代创新都建立在上一代创新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技术变得更小巧、更快速、更可靠、更实惠,从而实现半导体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就是工程的进步。这正是我们数十年来乃至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ti.com.cn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4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ATMXT3072M1ATMXT2496M1单芯片触摸屏控制器可为汽车显示屏(包括新兴 OLED microLED 技术)带来可靠、安全的触摸检测功能

随着汽车制造商通过集成大尺寸显示屏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LED等新兴技术打造智能座舱,寻求将功能性与品牌标识完美融合,如何在更薄堆叠结构与更多触控电极下实现可靠电容触控成为关键挑战。为此,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微芯科技公司)推出ATMXT3072M1ATMXT2496M1触摸屏控制器系列器件,为汽车人机接口(HMI)设计提供可靠解决方案。这两款单芯片触摸屏控制器具有多达 112 个可重新配置的触摸通道(或超宽模式下的 162 个等效触摸通道),可支持16:9格式下最大20英寸和7:1格式下最大34英寸的大尺寸、曲面及各种形状的触摸屏。

1.jpg

大尺寸薄型显示屏,如On-cell OLED,嵌入的触摸电极具有更高的电容负载和更强的显示噪声耦合,从而增加了误触或漏触检测的风险。作为maXTouch®触摸屏控制器系列的一部分,新器件采用Microchip专有的Smart Mutual触摸采集方法和算法,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触摸信噪比 SNR))最多可提高15 dB

Microchip负责人机接口部的高级副总裁Patrick Johnson表示:“汽车驾驶舱显示屏的尺寸和外观会极大地影响买家对汽车技术先进性的看法,但将可靠的触摸功能集成到先进的显示器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的ATMXT3072M1ATMXT2496M1触摸屏控制器通过创新的感应算法解决了这些难题,实现了快速可靠的触摸性能。这使汽车制造商能够设计出最先进、视觉效果极佳和用户友好的界面,从而提升驾驶体验和车辆安全性。”

ATMXT3072M1ATMXT2496M1控制器的设计符合ASIL-AB标准,基于Microchip 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系统开发,已通过德国莱茵TÜV认证。此外,还提供故障模式、影响和诊断分析 FMEDA)以及安全手册,帮助客户以更高的效率和成本效益获得系统触摸功能认证。触摸控制器的固件可通过汽车主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并可使用集成的、采用SHA-512加密散列函数的固件验证功能进行验证。这种网络安全功能可实现可靠的空中下载(OTA)更新,符合ISO 21434:2021标准。

为了限制视线离开路面的时间并促进更安全的驾驶,2026年欧洲 NCAP 测试可能会鼓励制造商对基本功能使用单独的物理控制。MicrochipKnob-on-Display KoD)技术可以在触摸屏上增加直观的物理旋钮,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保留现代汽车显示屏的时尚外观。此外,在触摸屏上实现触觉反馈也是一种公认的减少驾驶员分心的方法。新型maXTouch M1 触摸屏控制器具有专用功能,如形状事件触发器与自动模式脉宽调制(PWM)相结合,可实现超低延迟触觉控制。这一创新技术可将触觉波形的决策和生成从主应用主机处理器转移到触摸屏控制器。

请访问maXTouch M1系列器件网页,了解更多关于Microchip触摸屏控制器解决方案的关键特点。

开发工具

功能全面的EV01S50A开发印刷电路板(PCB)专为ATMXT3072 M1触摸屏控制器系列而设计,使客户能够更轻松地评估和测试应用中的器件。EV13B92A评估工具包包括一个15.6英寸ITO 触摸传感器。

供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或购买,请联系Microchip销售代表或全球授权分销商。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简介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是致力于智能、互联和安全的嵌入式控制与处理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其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和丰富的产品组合让客户能够创建最佳设计,从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减少系统总成本,缩短上市时间。Microchip的解决方案为工业、汽车、消费、航天和国防、通信以及计算市场中超过10万家客户提供服务。Microchip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Chandler市,提供出色的技术支持、可靠的产品交付和卓越的质量。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microchip.com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84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