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6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广州举行“移起AI”全球通AI手机发布暨第三季度泛全终端订货会。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携手华为,共同见证了全球通AI手机发布,开启5G-AxAI服务新纪元。

1.jpeg

全球通AI手机发布仪式

AI手机:不止是终端,更是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葛松海在致辞中指出,“全球通AI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终端,也是一套个人数智化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推动AI赋能千家万户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服务承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数智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

品牌焕新:AI赋能提升服务体验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陈敏对全球通AI手机做了详细介绍。该产品承接全球通品牌“五大尊享”服务理念,以AI终端为载体,可便捷体验高效、精准、智能的AI数智服务。首款发布的全球通AI手机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与专属权益,包括5G-A网络加速、高铁场景专有保障等极速网络体验,北斗应急通信、量子密讯端到端加密通话等安全可靠通信,AI速记、AI伴聊、灵犀智能体等智能生活助手,以及10088专属客户经理等尊享专属服务。

华为运营商业务首席营销官彭亚平表示,在技术层面,华为和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探索5G-A创新方案,通过灵活频谱接入、上行多载波聚合等技术,为 VIP 用户定制差异化的网络体验;产品创新上,全球通AI手机作为载体,实现“5G-A x AI”能力的深度集成,灵犀智能体与终端硬件的协同,让AI服务“触手可及”;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实现从“流量经营”向 “多维体验经营”转型。

移动AI时代,端侧AI应用向多模态、实时交互发展,沉浸式需求驱动上行需求爆发,此次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具备专属定制特色、融合5G-A和AI的全球通尊享服务包, 焕新5G-A的上行能力,重塑移动AI交互体验。

来源:华为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8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昨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要求英特尔刚上任的华人CEO辞职。

特朗普表示,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必须立即辞职。这个问题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受此消息影响,盘前英特尔股价已经大跌3%以上。

1754618105445.jpg

特朗普所指的“利益冲突”可能是什么?据分析,特朗普可能认为英特尔CEO在商业决策上存在与美国政府利益不一致的地方。例如,英特尔在海外的投资和生产布局可能不符合特朗普推动美国芯片产业回流的政策目标。

英特尔作为美国芯片产业的重要代表,其CEO的决策可能影响到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特朗普可能认为CEO的某些决策不利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

今天早些时候,特朗普宣布计划对进口的芯片和半导体征收100%关税,但已在美国建厂、或已承诺在美国设厂的企业,都可获得豁免。

之前特朗普对苹果与较大敌意,但在苹果宣布1000亿美元投资计划后,特朗普对苹果敌意放下。“我们将对芯片和半导体征收大约100%的关税,”特朗普在与苹果CEO蒂姆·库克会面时说。“但如果你在美国制造,则不收取任何费用。”

即使工厂尚未完成甚至还没动工,都可以免除关税,但如果承诺了之后却没有动作,美国政府将会把累计的税额全部计算后要求补交。

目前的情况是,NVIDIA与苹果将获得豁免资格,主因是两家公司都已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

1754618115720.jpg

英特尔的回应及后续可能的走向

截至8月7日,英特尔方面尚未对特朗普的言论做出正式回应。但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官方渠道澄清事实,强调管理层的决策符合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如果英特尔能够有效回应特朗普的指责,证明其CEO不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公司可能会继续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发展。但如果特朗普继续施压,英特尔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需要对管理层进行调整。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8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算力芯片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技术底座,然而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工艺制程上落后至少两代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芯片工艺制程的不足吗?

有!

在近期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全球领先的光电混合算力提供商曦智科技联合壁仞科技、中兴通讯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光跃LightSphere X。该超节点基于曦智科技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光交换技术,采用硅光技术的光互连光交换芯片和壁仞科技自主原创架构的大算力通用GPU液冷模组与全新载板互连,并搭载中兴通讯高性能AI国产服务器及仪电智算云平台软件,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灵活可扩展的自主可控智算集群新范式,将于上海仪电智算中心落地。

1 (1).png

除此之外,曦智科技联合燧原科技推出国内首款xPU-CPO光电共封装原型系统,通过将光学引擎与计算芯片(xPU)在基板上实现光电共封装,将电芯片与光芯片的传输距离缩短,与传统可插拔光学相比,大幅提升信号完整性并降低损耗和延迟,同时显著降低系统功耗,有效提高光电转换的稳定性。

2 (1).png

曦智科技在此次大会上首次系统性地公开介绍其光互连产品线。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深度探讨“后摩尔时代”背景下,中国算力体系突围路径的战略宣示。在英伟达主导的超节点架构渐成主流的今天,曦智科技提出的基于光计算+光互连+光交换的全栈布局,为国内AI芯片产业链提供了一条跳出“铜导线困局”、穿越“制程鸿沟”的关键通道。

3 (1).png

在大会期间,曦智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博士接受了电子创新网等媒体的专访,详细分享了曦智科技如何通过光互连技术助力中国算力突围!

一、为什么需要“超节点”? —— 从“绿皮车”到“高铁”的算力进化

4 (1).png

沈亦晨博士用两个时代的交通比喻开启分享:100年前的上海,用马车和步行通勤,覆盖范围不过几十公里;而在今天,高铁与高速公路网络已经使得一日可达中国半壁江山。这种从“慢”到“快”的演进,正映射着当下计算网络面临的瓶颈与突破。

他指出AI模型迭代的速度远超想象,单卡算力的增长遭遇制程物理极限。要训练百亿、千亿参数级模型,仅靠提升芯片本身的能力已然不够,系统级带宽与延迟成为新瓶颈。

英伟达率先推出NVL72超节点,依托NVLink与NVSwitch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的GPU互连结构,在模型规模大、响应速度要求高(如TPS > 200)的场景中,性能是传统“8卡服务器+以太网”架构的3倍以上。曦智科技洞察到这一趋势,开始系统性构建国产“光互连+光交换”超节点基础设施,对标NVL72但又跳出其技术路径。

二、传统电互连的尽头 —— 铜线的“物理极限”

沈亦晨博士指出铜线互连具有天然劣势——距离短、功耗高、带宽受限。即便将数百张GPU塞入单机柜中,也因铜导线的信号衰减与散热瓶颈而难以实现跨柜级扩展。

5.jpg

而曦智科技明确指出,要实现500张GPU互连于一个集群,仅靠铜是不可能的。在超节点走向跨机柜、多柜级别、分布式部署的趋势下,只有光,才可能突破铜的局限。

三、光互连三部曲:LPO、CPO、3D CPO

6 (1).png

“我们没有办法再次继续原样复制Follow美国完整技术路线,因为我们在底层芯片本身制程和能力上面,与美国压根儿不一样。然而我们在互连能力、光芯片能力上,其实并不受限制。在这个场合可以催发我们自主创新开发出一些革命性“交通工具”,以及革命性的“交通调度系统”,以此应对现在特殊的情况。”他解释说,“先说一下交通工具,我把光互连比喻成轨道交通,电互连更像是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相比于公路交通,首先它的距离可以传得更远,其次速度比公路交通更快,并有自己独特的网络体系。其实光互连并不是陌生概念,光互连已经存在20年以上,就像轨道交通也已经存在50年以上,这种互连技术本身也有非常大的迭代空间。我们把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光互连,也就是现在网络互连的光模块比喻成现在的绿皮车,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光电转换芯片往往会离GPU距离比较远,现在光模块都是存在于数据中心交换机里面,它与GPU之间至少有1米以上的铜导线距离。因此我们需要提升单通道互连带宽,还要提升通道的密度和数量,这就催生新的光电融合技术,也就是后面讲的--近封装/板载光学技术,把光电转换芯片从交换机上直接放到GPU板卡上,这样距离就从1米缩短到10厘米的距离。互连密度也能够提高2-3倍,还可以把DSP芯片去掉,这样能大大减少GPU与GPU之间的通讯延迟。光互连技术演进如下图所示。”

7.jpg

沈亦晨博士将此比喻为一场高铁革命,他指出曦智科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光互连技术进阶路径:

1. NPO(Near-Packaged Optics):光电融合第一步

将光模块从交换机“前置”至GPU卡附近,通信距离由1米降至10厘米。可移除DSP芯片,降低延迟,互连密度提升2-3倍。该方案已批量部署,成为国产GPU实现“超节点”能力的第一推动力。

2. CPO(Co-Packaged Optics):光电共封装

再进一步,将光芯片与GPU封装集成在同一封装内,传输距离由10厘米缩至1毫米。可提升带宽3倍、延迟降低50%以上。曦智已与国内GPU厂商联合展示了全球首个GPU-CPO原型Demo,已经走向实际部署。

3. 3D CPO(3D Co-Packaged Optics):最终形态

将光芯片垂直堆叠于电芯片下方,实现“直达高铁站”级别的极致互连。目标单芯片带宽达100T+,集群级带宽提升3~4个数量级。曦智预计5年内实现产业化。

“我们希望通过近封装、共封装,以及最终3D共封装光电融合的方式,大大增加单芯片带宽,目标把单芯片带宽提高到2T每毫米,一颗芯片带宽最终做到100T量级,另外通过用光来代替电去做互连,把超节点内的芯片数量从8颗提高到500颗。两个叠加起来,我们在一个超节点内的总带宽可以比今天单机8卡的超节点提高3个数量级!如果能用3D共封装方案,可以在3个数量级上再上一个数量级,达到4个数量级超节点总带宽的提升。”沈亦晨博士总结说:“在芯片计算能力受限的今天,唯一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大带宽连接大量芯片实现系统级突破。”

四、光交换:真正的“交通调度系统”

8 (1).png

但是GPU连接越来越多,另一个瓶颈浮现:交换与调度能力。

“这好比我们从公路升级到铁路就需要调度系统一样,连的GPU数量越来越多以后,必须要面对不同光互连光纤中的调度能力。因为不可能是1000张GPU永远都是以一种连接,所以需要一个调度系统来调节如此复杂的网络。”他解释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发布光交换技术,这就是光交换和电交换的区别,电交换就像我说的一辆辆小汽车,每一个信号都可以在电的交换机上选择往左,还是往右,就像每个小汽车的司机都可以去选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交换容量或者交换速率基本上取决于电交换芯片本身运算能力,也就是红绿灯的能力,在特别大的超节点网络上比较容易造成堵塞。现在不同牌子的小汽车司机就像国内不同的GPU都是follow不一样的互连协议,好比每个司机对于红灯代表停还是走,可能都是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办法把多个厂商GPU通过同一种交换芯片,让它起到互连的效果,基本上每个GPU都要定制一颗交换芯片,以覆盖互连协议,这也是现在国内面临的一个困境。”

他表示目前最好的电交换芯片采用的是和英伟达一样的工艺,但是在电交换芯片上我国依然也有工艺节点的限制。

9 (1).png

“如果都用光互连,其实大家都已经上了轨道交通,何不尝试一种直接能在铁轨间进行切换的交换方式,直接连接光的通道?因此,我们开发了光交换系统(芯片)--全球首个分布式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也获得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2025 SAIL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沈博士指出。“这个方案以曦智科技的全光互连分布式光交换芯片为核心,解决了大规模算力集群中传统电互连、集中式交换的带宽瓶颈与扩展性受限等挑战,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灵活可扩展的自主可控智算集群新范式,相关论文已获国际通信网络领域顶级会议SIGCOMM 2025接收。”

他进一步指出曦智科技的光交换方案通过中央调度控制光纤波导信号切换、在毫秒级实现冗余GPU动态接入,并与任何GPU协议兼容,不受先进制程制约,可国产化全栈自研。

老张认为这不仅是一个“交换芯片”,而是构建国产光子智算网络的核心路由节点,是国内数据中心网络体系实现“去英伟达化”的根技术支撑。

五、产业生态突围路线图:从跟随者到定义者

从沈博士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产算力突围中,我们可以走一条新的路径。

1. 用“长板”补“短板--国产GPU制程落后(7nm/12nm)无法比肩GB200(3nm),但曦智选择用光互连的“长板”补工艺短板。构建了“连接创造算力”的新范式。

2. 多厂并举、差异化选择催生技术突破

美国GPU仅英伟达一家,其升级路径固化,但中国GPU厂商百花齐放,更有意愿尝试差异化互连,因此“GPU直出光”在国内更具产业落地机会。

3. 牵引产业链,推动上下游协同

曦智已经与多家GPU厂商展开联合部署:2024年已在上海仪电落地千卡级全光互连超节点,2025年目标实现万卡集群商用落地。而且曦智并不试图全盘替代电交换,而是构建光电融合的立体算力网络结构,短距离铜互连+中长距离光互连,灵活组网。

六、未来展望:以光网络构建“数据中心高铁枢纽”

从沈博士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曦智科技正在打造中国自己的“数据中心虹桥枢纽”——一个兼容、多维、高带宽、低能耗的全光算力网络。未来,数据中心不再是单机房的堆叠,而是多个“超节点”通过光互连与光交换构成的“算力星云”。

在算力范式转变的当口,曦智科技提出一条“连接重构计算”的技术路径:以硅光为基础,以共封装为路径,以光交换为核心,打破传统电互连的天花板,帮助国产GPU集群在系统架构层面追赶乃至超越英伟达的性能基线。

正如沈博士所言:“我们用的是不同的‘交通工具’,走的是另一条‘路线’。”这条路线不是复制,而是原创技术突围之路,它或许正是中国通往自主可控AI基础设施的关键入口。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8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2025年8月8日,长光辰芯(Gpixel)正式推出全新产品GSENSE1517BSI,该产品采用大像素设计,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感光谱段覆盖软X射线、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凭借原生16bit 输出和三面可拼接的结构设计,是天文观测领域的理想之选。

大像素+高灵敏度,探测极微弱信号

GSENSE1517BSI的像素尺寸为15μm x 15μm,像素分辨率为4116 x 4100,其感光面积达到61.74mm x 61.50mm。芯片采用15μm 大像素设计和背照式工艺,显著提升了光子收集能力,在450nm波长峰值量子效率可以达到92%,更适合空间态势感知及深空天体的微弱信号探测。

2.png

GSENSE1517BSI QE曲线

片上集成原生16bit ADC,拓展更高动态范围

GSENSE1517BSI片上集成原生16bit ADC,单幅动态范围为81.5dB,大幅提升天文测光精度,即使在同一视场中同时存在强光天体与暗弱星云,也能清晰保留两者细节。同时还支持12bit 双增益模式,双增益合成图像动态范围可达到95.3dB

先进工艺 + 优化电路

暗电流更低,读出噪声同类最低

依托更加先进的晶圆制造工艺节点,芯片的电路缺陷与表面缺陷显著减少。GSENSE1517BSI 在深度制冷至-70℃时,暗电流0.008e-/p/s,同时良品率提升,成像质量大幅优化。结合深度优化电路设计,芯片的读出噪声仅为1.2e-,同类产品最低。

3.png

GSENSE1517BSI 暗电流曲线

4.jpg

GSENSE1517BSI 与 GSENSE6060BSI读出噪声对比

三面可拼接+抗辉光设计,适配大视场天文应用

GSENSE1517BSI采用碳化硅和氧化铝陶瓷相结合的封装形式,实现了三面可拼接设计,碳化硅基底和硅感光面的热膨胀系数高度匹配,即使深度制冷至-70℃,芯片表面仍保持良好平整度。芯片采用了anti-glowing技术,在超长曝光时间下,可有效消除辉光干扰,避免因辉光导致的图像“污染”,为深空长时间曝光观测(如星系红移研究、超新星遗迹探测)提供纯净画质。

5.jpg

GSENSE1517BSI 实物图片

高速读出,兼顾探测精度与效率

GSENSE1517BSI采用LVDS高速读出方式,最高帧频可达4fps,在保证高分辨率与高灵敏度的同时,满足对快速移动目标的动态追踪需求,平衡观测效率与数据质量。

来源:长光辰芯

围观 1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80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安森美

碳化硅(SiC)功率开关器件正成为工业电池领域一种广受欢迎的选择,因其能够实现更快的开关速度和更优异的低损耗工作,从而在不妥协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功率密度。此外,SiC还支持 IGBT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型功率因数拓扑结构。本文将介绍隔离式DC-DC功率级选择。

隔离式DC-DC功率级的选择

对于隔离式DC-DC转换,可以根据应用的功率等级来选择多种不同的拓扑结构。

  • 半桥 LLC 拓扑

采用次级端全桥同步整流的半桥LLC拓扑结构非常适合600W至3.0kW的充电器应用。iGaN功率开关适用于600W至1.0kW的充电器,而SiC MOSFET则适用于1.2kW至3.0kW的应用。

对于4.0kW至6.6kW的应用,可选用全桥LLC拓扑或交错式LLC拓扑;双有源桥则适用于6.0kW至30.0kW的应用。通过并联多个6.0kW充电器,可实现12.0kW至30kW的功率输出。

1.png

图 1. 半桥 LLC 隔离型 LLC 拓扑

NTH4L045N065SC1 或 NTBL032N065M3S 650 V EliteSiC MOSFET 适用于初级端半桥电路,80 − 150 V 的 Si MOSFET 则适用于次级端同步整流应用。NTBLS0D8N08X 和 NTBLS4D0N15MC 是适用于 48 V 及 80 V − 120 V 电池充电器应用的Si MOSFET。

  • 全桥 LLC 拓扑

全桥LLC拓扑由两个半桥(S1S2 和 S3S4)组成,包含变压器初级绕组Lm和谐振LC网络。

全桥电路中对角线布局的SiC MOSFET由相同的栅极驱动信号驱动。次级端全桥LLC拓扑由两个半桥(S5−S6 和 S7−S8)组成,使用的是同步整流Si MOSFET。双向Si MOSFET开关S9−S10提供了电压倍增功能,可实现40 V至120 V的宽电压输出。对于40 V − 120 V的宽电压范围电池充电器应用,初级端采用全桥LLC拓扑、次级端采用带双向开关电压倍增器同步全桥电路拓扑是合适的方案(如图 2所示)。

2.png

图 2. 带次级电压倍增器电路的全桥 LLC 拓扑

图 3 所示,带有 2个变压器及2个次级全桥同步整流电路的全桥 LLC 拓扑,适用于 4.0 kW 至 6.6 kW 的应用。

3.png

图 3. 带有 2 个变压器和 2个全桥同步整流器的全桥 LLC 拓扑

  • 交错式三相 LLC 拓扑

对于 6.6 kW - 12.0 kW 的大功率应用,建议采用交错式 LLC 拓扑,将功率损耗分散到多个开关和变压器中

三相交错式 LLC 由 3 个半桥(S1-S2、S3-S4 和 S5-S6)、3 个谐振 LC 电路、3 个带励磁电感的变压器组成,次级端采用3 个带谐振 LC 网络的半桥(S7-S8、S9-S10 和 S11-S12)组成,以实现双向操作。初级端3组半桥电路以谐振开关频率工作,彼此保持120度相位差。此三相交错式LLC拓扑可产生三倍开关频率的输出纹波,并显著减小滤波电容尺寸。

图 4 所示的交错式三相 LLC 拓扑适用于 6.6 kW - 12 kW的充电器应用。

4.png

图 4. 交错式三相 LLC 拓扑

  • 双有源桥

如图 5 所示的双有源桥适用于大功率充电器应用,例如为骑乘式割草机、叉车和电动摩托车供电。双有源桥适用于6.6 kW至11.0 kW的工业充电器应用。

5.png

图 5. 双有源桥拓扑

单级拓扑结构适用于输入电压为 120 - 347 V 单相AC输入的工业充电器应用。 图 6 所示,初级端带有双向AC开关的双有源桥适用于 4.0 kW至11.0 kW的工业充电器应用。

6.png

图 6. 单级双有源桥转换器

650 - 750 V SiC MOSFET 和 GaN HEMT 适用于双向开关应用。 NTBL032N065M3S 和 NTBL023N065M3S 650 V M3S EliteSiC MOSFET 推荐用于初级端双向开关。通过将2个裸芯集成到 TOLL 或 TOLT 封装中,以实现双向开关。 GaN 技术同样适用于双向开关应用。

如图 7 所示,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单级拓扑结构是带有集成式全桥隔离 LLC DC-DC转换器的交错式图腾柱 PFC。

7.png

图 7. 单级交错式图腾柱 PFC + LLC 级

围观 7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亚洲电力电子业界的年度学术会议,PCIM Asia Shanghai国际研讨会将于九月重返上海。本届国际研讨会将聚焦碳化硅、氮化镓、电机驱动和运动控制等热门话题及前沿技术,齐聚业界领袖、技术专家、科研学者分享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今年研讨会更设立与演讲者对话专区,为参与各方提供一个专业、开放且高效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各方的互动与合作。

作为亚洲电力电子业界的学术盛会,PCIM Asia Shanghai国际研讨会每年都会与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PCIM Asia Shanghai)同期举行。研讨会专注探索运动控制系统、电源和电力供应解决方案等行业热门话题。其中,电力电子元件及系统、电力转换、智能运动相关的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都将在研讨会期间得以展示。来自电子行业、应用领域以及科研院所的一众业界精英将于现场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共议行业未来。

2025年研讨会将有95场演讲,深入探索电力电子于不同领域的应用、先进技术与发展。研讨会将设置主题演讲、口述专场、墙报交流专场、特邀演讲共四大报告形式,满足参与各方多样化的交流需求,打造精彩纷呈的知识共享平台。

主题演讲主题演讲将聚焦电力电子领域的前沿发展,围绕数据中心、芯片供电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应用场景,探讨能效提升、功率密度优化及可靠性增强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 华为数字能源侯召政先生将探讨AI数据中心供电架构的演进趋势,分析从高压输入到芯片供电链路的解决方案。

  • 剑桥大学龙腾教授将分享高密高效智算芯片供电电源技术,解析如何通过先进电力电子技术满足高性能处理器挑战性的供电需求。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刘畅先生将阐述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技术演进,从系统架构到制造工艺全方位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特邀演讲:功率芯粒技术面向未来电力电子的超高功率密度平台”本场特邀演讲将首次提出电源芯粒(Power Chiplet)”创新概念,作为应对AI服务器、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等领域对元器件小型化日益增长需求的新一代解决方案。演讲由九州工业大学大村一郎教授组织、富士电机藤岛直人先生主持,汇聚了来自中日欧的杰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芯片嵌入式PCB技术实现超高功率密度和系统集成的创新路径,为突破摩尔定律限制、降低成本并实现异构集成提供了全新思路。

  • 九州工业大学大村一郎教授将分享下一代电力电子系统的电源芯片技术;

  • Fraunhofer研究所的Lars Boettcher博士介绍碳化硅MOSFET集成的高性能功率模块;

  • Aoi Electronics的Yoshiaki Aizawa先生分享面向AI和汽车应用的芯片嵌入式面板级电源封装;

  • 珠海越亚半导体的冯磊先生则解析电源芯片模组的先进封装方案。

口述专场及墙报交流专场亮点口述专场及墙报交流专场将云集来自富士电机、哈尔滨工业大学、三菱电机、同济大学、英飞凌等龙头企业与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他们将分享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优秀论文,围绕硅器件、电动汽车、功率转换、宽禁带功率器件技术、封装、外围元件和电路、智能电网等热门主题展开交流讨论,探索一系列电力电子业界关键细分领域的先进产品、技术突破以及前沿研究的应用与创新,为参与各方搭建沟通桥梁,推动产业知识共享。

与演讲者对话专区:深度交流,共筑行业未来本届研讨会特别设立了与演讲者对话专区,演讲人的专业分享将突破传统的单向输出交流形式。专区将为演讲嘉宾提供专属展台,为演讲嘉宾与参会观众搭建更直接、深入的互动平台,促进产学研交流对话。听众可以就演讲中的关键内容、行业热点问题或个人关注的领域,向演讲人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分享自身的见解与经验,与一众行业领袖建立长效合作纽带,让创新想法在现场转化为商业机遇。

四大奖项表彰电力电子行业杰出成就PCIM Asia Shanghai国际研讨会将继续颁发多个奖项,表彰为电力电子领域创新及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研讨会顾问专家将从创新性、严谨性、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从95篇优秀投稿中评选出最佳论文奖(由三菱电机赞助)、青年工程师奖(由赛米控丹佛斯赞助)和高校科学家奖(由英飞凌科技赞助)三大奖项的得奖者。另外,本届研讨会也新设置优秀墙报奖,由专场主持人根据演讲人的论文、墙报、现场展示、专业知识及问答情况,当场评选并颁发奖金、奖杯和奖状,以嘉奖墙报演讲人。

2025年PCIM Asia Shanghai国际研讨会观众报名登记现已开放,8月31日前报名更可享早鸟优惠,欢迎有兴趣参与人士登入:https://qr.messefrankfurt.com/03da5报名参会。

更多演讲人介绍请浏览https://pcimasia-shanghai.cn.messefrankfurt.com/shanghai/zh-cn/programme-events/pcim-asia-conference.html或关注微信公众号:PCIM电子电力新时代

欲了解更多有关PCIM AsiaShanghai的详情,请浏览www.pcimasia-shanghai.com或电邮至pcimasia@china.messefrankfurt.com

PCIM Asia Shanghai由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和德国美赛高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展会同时也是PCIM品牌一系列全球展会的成员之一,该品牌的其他展会包括:

  • PCIM Asia New Delhi Conference:2025年12月9至10日,印度,新德里

  • PCIM Expo & Conference—PCIM国际电力组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2026年6月9至11日,德国,纽伦堡

  • PCIM Asia Shenzhen—深圳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2026年8月26至28日,中国,深圳

法兰克福展览集团简介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拥有自主展览场地的展会主办机构,其业务覆盖展览会、会议及活动,在全球28个地区聘用约2,500名员工,业务版图遍及世界各地。2024年营业额约7.75亿欧元,集团与众多行业领域建立了丰富的全球商贸网络并保持紧密联系,在展览活动、场地和服务业务领域,高效满足客户的商业利益和全方位需求。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核心优势在于遍布世界各地庞大、紧密的国际行销网络,覆盖全球约180个国家。多元化的服务呈现在活动现场及网络平台的各个环节,确保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在策划、组织及进行活动时,能持续享受到高品质及灵活性。我们正在通过新的商业模式积极拓展数字化服务范畴,可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租用展览场地、展会搭建、市场推广、人力安排以及餐饮供应。作为核心战略体系之一,集团积极实践可持续化经营理念,在生态、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多样性之间达成有益的平衡。有关集团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资料,请浏览网页:www.messefrankfurt.com/sustainability。集团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由该市和黑森州政府分别控股60%和40%。有关公司进一步资料,请浏览网页:www.messefrankfurt.com.cn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9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英特尔的AI PC生态伙伴——虎踞龙盘英特尔AI PC专区、小旺AI截图工具以及“瑞士军刀”级的Cherry Studio多合一AI助手已分别正式上线,为AI PC体验再添应用新突破!

虎踞龙盘:构建AI PC生态枢纽,囊括AI智能体验

虎踞龙盘以其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广泛的分发网络,为英特尔AI PC生态注入一站式的AI PC亮点应用体验。虎踞龙盘平台上线的英特尔AI PC专区,将众多经过英特尔认证的AI PC应用集中为用户呈现,提供一站式下载的体验与服务。这一平台的AI应用覆盖了英特尔提出的五大核心应用领域,包括知识助手、办公助手、娱乐助手、创作助手和垂类助手,更重要的是,虎踞龙盘的应用市场中的英特尔AI PC专区即将登陆华硕的华硕大厅,以及荣耀、小米、惠普等主流PC OEM品牌的应用商店,使数百万用户能够开箱即得这些高效、智能的AI工具。虎踞龙盘在与英特尔的合作下,不仅成为AI PC生态的“重要枢纽”之一,也成功推动了AI PC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软件分发与服务的新标杆。

小旺AI截图:截图只是第一步,本地AI释放无限潜能

小旺AI截图将高效、AI、安全隐私等理念融入到截图中,颠覆了传统截图工具的功能边界。这款产品不仅支持贴图、长截图、标注等基础功能,还通过AI技术实现了一键提取文字、一键翻译和图片内容分析等创新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旺AI截图结合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的本地算力,支持运行复杂的大语言模型,同时确保数据隐私安全。用户无需联网即可享受智能化的截图体验,无论是提取文本、翻译外语,还是快速生成GIF或视频,均可一键完成。这种离线运行的能力,不仅提升了效率,也解决了敏感信息泄露的顾虑。此外,未来小旺AI截图也将会特别针对教育、内容创作等领域,打造了完整的工作流解决方案。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快速截取并编辑教学素材,而内容创作者则可以通过AI生成字幕、调整视频风格等功能,大幅提升创作效率。自发布以来,小旺AI截图已吸引了超过百万用户,坚持无广告和免费的原则,并保持每周一次的快速迭代更新。未来,小旺AI截图计划进一步探索更多AI赋能场景,让截图工具真正成为用户PC上的超级智能助理。

Cherry Studio:堪比“瑞士军刀”的万能多合一AI助手

Cherry Studio作为全球出色的第三方AI客户端,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次与英特尔合作推出的酷睿Ultra版,更是将本地AI运算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开箱即用”的纯本地推理体验。Cherry Studio不仅保留了对话增强、知识库管理和MCP协议调用等核心功能,还通过英特尔的优化技术,将上下文长度提升至32K,大幅增强了本地模型的实用性。同时,其20+ token/s的推理速度,使得8B级别模型的运行体验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Cherry Studio强调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通过本地部署避免数据上传至云端,从而满足财务、销售等专业领域对敏感信息的严格要求。此外,Cherry Studio还支持Always-On模式,即使在无网或弱网环境下,用户也能随时调用AI服务。这种始终在线的体验,不仅适用于日常办公,更为未来极端场景下的智能交互提供了可能性。Cherry Studio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对MCP协议的全面支持。MCP协议允许AI在非硬编码的情况下调用外部服务,为用户带来了无限的扩展可能性。通过Cherry Studio,用户不仅可以享受强大的本地AI功能,还能灵活接入各种云端服务,真正实现了AI应用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XPU驱动,新技术加持

此次新发布的虎踞龙盘、小旺AI截图和Cherry Studio等应用不仅展示英特尔AI PC合作伙伴的创新成果,也凸显了英特尔XPU架构在AI PC生态中的核心作用。从本地算力的优化,到模型性能的提升,再到MCP协议的支持,英特尔为AI PC生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石。例如,英特尔最新的量化微调技术让大模型在本地运行时更加高效且精准,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为AI负载提供了强劲动力,而iGPU驱动的显存优化则使轻薄本也能胜任复杂模型的推理任务。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AI PC应用具备了更强的实用性,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1.jpg

含金量攀升,体验新突破

从虎踞龙盘的平台专区,到小旺AI截图的效率革命,再到Cherry Studio的“万能”体验,英特尔继续展现着不断壮大的AI PC生态朋友圈和体验创新。英特尔将始终与产业齐心协力,继续突破与200多家ISV打造的超过470项AI功能,让AI PC的含金量不断攀升,造福PC用户体验升级!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9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Kioxia Corporation今日宣布,其采用32芯片堆叠KIOXIA BiCS FLASH™第八代QLC 3D闪存技术的KIOXIA LC9系列245.76太字节(TB)(1)企业级固态硬盘荣获FMS“固态硬盘技术”类别的“最佳展品”奖。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突破存储与内存技术边界的前沿产品、服务及客户应用方案。

1.jpg

采用创新32芯片堆叠存储技术的KIOXIA LC9系列245.76 TB企业级固态硬盘荣获FMS 2025“最佳展品”奖

作为业界首款(2)采用2.5英寸及企业与数据中心标准规格(EDSFF) E3.L外形尺寸的245.76 TB(1) NVMe™固态硬盘,KIOXIA LC9系列驱动器非常适合生成式AI和企业级应用场景。KIOXIA LC9系列固态硬盘目前已开始向特定客户提供样品。

奖项评选委员会主席、Network Storage Advisors Inc.总裁Jay Kramer表示:“客户在评估固态硬盘时,会重点关注那些能实现高容量扩展、同时兼具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存储产品。我们很荣幸对KIOXIA的BiCS FLASH™ 3D闪存技术及KIOXIA LC9系列固态硬盘予以认可。该解决方案依托其CBA(CMOS直接键合至阵列)技术,以及封装中32芯片堆叠架构的创新,实现了变革性固态硬盘所需的容量、功耗和密度。打造出容量最高(2)的PCIe® 5.0企业级固态硬盘是一项非凡的成就,也清晰彰显了Kioxia的行业领导地位。”

KIOXIA LC9系列SSD采用32层堆叠的2太比特(Tb)(3) BiCS FLASH™ QLC 3D闪存,并结合创新的CBA技术,能够提供支持下一波以AI为中心的工作负载所需的速度、规模和密度。这种先进的存储架构与CBA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154球栅阵列(BGA)小型封装中达到8 TB(3)的容量——这也是一项业界首创(2)。这一里程碑的实现得益于Kioxia高精度晶圆加工、材料设计和引线键合技术的进步。

注:

(1) 固态硬盘容量定义:Kioxia Corporation将千字节(KB)定义为1000字节,兆字节(MB)定义为1,000,000字节,千兆字节(GB)定义为1,000,000,000字节,太字节(TB)定义为1,000,000,000,000字节,而千二进制字节(KiB)为1024字节。然而,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2的幂次方来报告存储容量,即1GB = 2^30字节 = 1,073,741,824字节,1TB = 2^40字节 = 1,099,511,627,776字节,因此显示的存储容量较少。可用存储容量(包括各种媒体文件的示例)将根据文件大小、格式、设置、软件和操作系统,以及/或者预装的软件应用程序或媒体内容而异。实际格式化容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截至2025年8月6日,根据Kioxia调查。

(3) 闪存容量计算方式为1太比特(1 Tb) = 1,099,511,627,776 (2^40)比特,1太字节(1 TB) = 1,099,511,627,776 (2^40)字节。

* 2.5英寸指的是固态硬盘的规格尺寸,并非其实际物理大小。
* NVMe是NVM Express, Inc.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注册或未注册商标。
* PCIe是PCI-SIG的注册商标。
* 其他公司名称、产品名称和服务名称可能是第三方公司的商标。

关于Kioxia
Kioxia是全球领先的存储器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闪存和固态硬盘(SSD)。2017年4月,其前身Toshiba Memory从1987年发明NAND闪存的Toshiba Corporation中分拆出来。Kioxia致力于用“记忆”改善世界,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为客户创造选择,为社会创造基于记忆的价值。Kioxia的创新3D闪存技术BiCS FLASH™ 正在塑造高密度应用的存储未来,包括先进的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汽车系统、数据中心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

客户垂询:
Kioxia Group
全球销售办事处
https://www.kioxia.com/en-jp/business/buy/global-sales.html

*本文档中的信息,包括产品价格和规格、服务内容和联系信息,在公告日期是正确的,但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805371290/zh-CN/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9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近日台积电2nm泄密引发业内震动,根据最新报道,泄密对象指向日本企业TEL,泄密文件在星巴克线下交易!此次事件波及台积电研发中心与新竹宝山Fab20厂区,涉案人员共9人,包括3名2nm试产及6名研发支持部门工程师。

事件始末

2025年8月5日,台积电在例行监控中发现未经授权的活动,怀疑其最先进的2nm芯片技术的商业机密遭到泄露。台积电迅速启动内部调查,发现约有9人涉案。其中3人为2nm试产线工程师,部分台积电员工跳槽至TEL后,联系仍在台积电任职的前同事,通过网络传输、手机翻拍等方式,将2纳米制程相关的影像与照片外泄。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这些机密可能流向日本正大力扶植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作为其设备调试的参考依据。

证据显示这些资料泄露给东京电子(TEL)的员工,台积电对他们直接开除并移交司法部门;另外6人为研发中心人员,因在职期间通过网络传送2nm相关资料,被台积电调离原岗位。TEL正是日本芯片Rapidus的重要伙伴。而就在7月18日,Rapidus宣布成功试产2nm芯片,一度震惊业界。

2nm制程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之一,台积电在该领域投入了巨额研发成本,且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量产。此次泄密可能导致其技术优势被削弱,竞争对手可能通过获取这些机密信息加速自身2nm技术的研发和量产进程,进而影响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领先地位。

涉事的东京电子(TEL)回应表示已解雇其台北分公司的一名员工,该员工被怀疑与此次泄密事件有关。TEL表示正在配合正在进行的调查,经公司内部调查,截止目前未发现相关机密信息外泄。(https://www.tel.com/about/tw/news/2025/20250807_001.html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企业数据安全的警钟,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内部员工(“内鬼”)已成为数据窃密的重要源头。

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相关调查仍在持续进行中,以厘清信息可能泄漏的具体地点、泄漏范围,以及是否有其他人员涉案。台积电内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信息安全,例如全面换用更安全的iPhone手机,并高薪聘请美国退役安全专家建立了一整套信息安全系统。

此次事件凸显了半导体行业在技术保密和数据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提醒其他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信息安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台积电未能就此案进行进一步讨论,但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内部管理和监控体系,并将根据需要与相关监管机构密切合作,以维护我们的竞争优势和运营稳定性。”

据悉此违法行为最高将判处12年有期徒刑,并处以最高1亿新台币(超过330万美元)的罚款。

围观 7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8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前英特尔和 AMD 图形主管 Raja Koduri 加盟的Oxmiq Labs Incorporated 公司宣称推出一款基于 RISC-V 的 GPU IP,该 IP 将“从基本原理重新架构 GPU”,但这家初创公司却鲜少透露细节。

1.png

“Oxmiq提供的解决方案在多模态计算灵活性与客户下一代图形和AI工作负载所需的根本性性能提升之间取得了平衡,”Business Wire的新闻稿中如是说。“Oxmiq的可授权GPU IP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架构了GPU,并融合了突破性技术,包括利用RISC-V内核的硅片纳米代理、近内存和内存计算以及光传输。”

2.png

这张渲染图展示了 Oxmiq GPU 结构背后的整体架构,发布于 2025 年 8 月。图片来源:Oxmiq

OxCore 的核心部分几乎没有提及,只提到它基于 RISC-V(“risk-five”)架构,并且“将标量、矢量和张量计算引擎集成在一个模块化架构中,可根据特定工作负载进行定制,支持纳米代理、原生 Python 加速,并兼容 SIMD/CUDA 范式”。

这些核心被设计为堆叠在相对较慢但容量充足的 DRAM 或相对较快但容量较小的 SRAM 之上,由此产生的芯片组在图中被标记为 MCB 和 CCB。

无论如何,每个 MCB/CCB 都是一个完整的 SoC(片上系统),并带有互连桥接器,以便它们连接到其他芯片组。Oxmiq 的图表展示了两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是用于 AI 推理的 MCB 密集型版本,另一个是用于 AI 训练的 MCB/CCB 均衡版本。

尽管新闻稿中提到了“下一代显卡”,但遗憾的是,这款产品绝对不是为游戏 PC 设计的——它适用于处理 AI 或科学数据的大型数据中心。

3.png

这张程式化图表展示了 Oxmiq 软件堆栈的整体结构,发布于 2025 年 8 月。图片来源:Oxmiq

为了与 AMD、英特尔和 Nvidia 竞争,任何硬件初创公司都需要拥有全面而强大的软件堆栈,为此,Oxmiq 开发了 OXPython。这“使基于 Python 的 Nvidia CUDA AI 应用程序能够在非 NVIDIA 硬件上无缝执行,而无需修改代码或重新编译”。不确定 Nvidia 是否会对此感到高兴,但另一位著名的科技创业公司创始人 Jim Keller 肯定会欣喜若狂。

4.png

Jim Keller的 Tenstorrent 公司(也生产用于 AI 的 RISC-V 处理器)已与 Oxmiq 合作:“我们很高兴能与 Oxmiq 合作。OXPython 能够将 CUDA 的 Python 工作负载引入 Wormhole 和 Blackhole 等 AI 平台,这对于开发者的可移植性和生态系统扩展非常有益。这与我们让开发者开放并拥有整个 AI 堆栈的目标相符。”

Keller 和 Koduri 在半导体行业都有着丰富的经验,Keller 在 AMD 工作多年,领导了 Athlon K8 和 Ryzen Zen 架构的开发。Koduri 也曾在 AMD 的图形部门工作多年,领导了 Polaris、Vega(下图)和 Navi 的开发。他还曾在英特尔工作过一段时间,领导了 Arc 系列 GPU 的开发。

Koduri 的初创公司似乎只专注于 IP不直接提供芯片。据悉联发科已经投资了 Oxmiq。对这种新架构GPU 大家怎么看?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7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