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加速从分布式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方向发展,系统设计面临以下关键挑战:

  • 系统集成度:功能数量持续增加,需通过高集成方案降低外围器件数量,优化PCB空间布局;

  • 功耗管理:低功耗待机、快速唤醒与多模式能耗控制需求提升,设计平衡难度加大;

  • 总线系统设计:CAN FD、LIN等多总线架构广泛应用,需兼顾高速传输、低干扰性能与网络唤醒机制,保障通信可靠性与整车功耗水平。

1.jpg

纳芯微全新推出的NSR926X系列车规级SBC系统基础芯片,集成了三路低压差稳压器(LDO)、四路高边驱动(HSS)、LIN收发器及带部分网络(Partial Networking,PN)功能的高速CAN收发器,采用多合一平台级设计,全面满足智能汽车控制模块对供电、通信与驱动功能的集成化需求,助力下一代汽车电子架构高效升级!

2.jpg

封装与选型

NSR926X采用7mm×7mm QFN-48封装,带Wettable Flank结构,支持AOI检测,符合AEC-Q100 Grade 1车规认证,可广泛应用于车身控制模块(BCM)、尾门控制单元、转向系统模块、挡位选择模块等车载电子系统。

3.png

NSR926X系列产品选型表

4.jpg

产品亮点

集成三路LDO输出,满足多电压域供电需求

  • LDO1:主稳压输出,提供5V/250mA(NSR926X)或3.3V/250mA(NSR926XV33),适用于MCU供电;

  • LDO2:辅助稳压输出,5V/100mA,具备板外使用保护功能;

  • LDO3:可配置电压输出,支持5V或3.3V(NSR926X)、3.3V或1.8V(NSR926XV33)选择,配合外部PNP晶体管可用于板外供电或与LDO1负载共享。

集成四路高边驱动,满足车身系统多样化负载控制需求

  • HS1、HS2:3Ω导通阻抗,适配中等功率负载

  • HS3、HS4:6Ω导通阻抗,适用于轻载控制

四路HS针对带大电容启动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设计优化,兼顾启动性能与短路保护需求。

支持CANFD与LIN总线通信,适配复杂车载网络架构

  • CAN收发器:支持最高5 Mbit/s FD通信,兼容CAN部分网络(Partial Networking,PN)功能与CAN FD容错模式,符合ISO 11898-2:2016与SAEJ2284标准;

  • LIN收发器:支持LIN2.2协议,兼容ISO 17987-4与SAEJ2602标准。

集成7种状态机模式,适配各种应用场景

  • 初始化模式-Init Mode;

  • 正常工作模式-Normal Mode;

  • 低功耗模式-Stop/Sleep Mode;

  • 故障保护模式-Restart/Fail-safe Mode;

  • 用户调试模式-Test Mode。

集成完善的智能唤醒与系统监控/故障诊断功能

  • WK端口支持电压检测及远程唤醒功能,具备高压测量功能,通过WK1与WK2可实现高压检测与备用测量模式切换;

  • 16位SPI接口,支持灵活配置与系统状态监控;

  • 故障输出/通用IO:3路Fail输出,支持故障状态显示,FO2/FO3可配置为通用IO或唤醒源;

  • 集成Fail-safe安全机制、看门狗定时器(窗口模式与超时模式)、中断与复位输出功能。

依托高集成、高可靠、低功耗、可扩展等优势,纳芯微NSR926X系列SBC为下一代智能汽车电子系统提供稳定、灵活、可靠的一站式电源与通信支持平台!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7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7月30日——纳芯微今日宣布推出NSD7315系列大电流H桥驱动芯片,具备40V耐压能力与10A峰值输出电流,支持硬件和软件SPI两种输入接口版本,该系列芯片支持1路H桥或者2路半桥配置,可直接驱动1路直流有刷电机或2路电磁阀等负载。

1.jpg

NSD7315-Q1车规版本适用于多种汽车应用场景,包括车身电子锁、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电子节气门、废气再循环、分流阀,以及空气悬架CDC等应用。NSD7315工规版本也可应用于自动升降桌、电动窗帘、扫地洗地机等消费类设备。新推出的NSD7315是对纳芯微现有的NSD73xx系列H桥驱动产品在大电流方向上的进一步拓展。

产品特性

  • 满足AEC-Q100 grade1:–40°C~125°CTA(车规版本)

  • 工作电压:4.5V~35V(40V耐压),输出电流:10A(峰值)

  • 超低内阻Rds(on)(上管+下管):150mΩ@TJ=25°C,13.5V

  • 集成电流采样功能:比例电流输出(IPROPIx)

  • 集成可配置的电流调节功能

  • 可配置的控制模式:PH/EN,PWM(IN1/IN2)和独立半桥控制

  • 输出上升/下降时间压摆率可配置,优化降低EMI性能

  • 低功耗模式:静态电流3μA@TJ=25°C,13.5V

  • SPI和硬件接口选择:

    –SPI接口:NSD7315S-Q1

    –硬件接口:NSD7315H-Q1

  • 先进保护和智能诊断功能:电源欠压保护,电荷泵欠压,过流保护,负载开路检测,过热关断与过热预警,故障状态输出(nFAULT/SPI)

大电流,低温升,具备出色带载能力

NSD7315上下管总导通电阻仅为150mΩ,峰值输出电流可达10A,能够为汽车有刷电机、阀门泵类及工业电机提供大扭矩带载能力。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具备较低且稳定的温升表现,运行持久可靠。

在半桥模式下,带载持续输出2A电流,环境温度为25℃,芯片温升稳定在24.4℃。

2.png

带载持续2A电流时的芯片温升

在全桥模式下,带载持续输出5A电流,环境温度为25℃,芯片温升稳定在125°度,未触发过温保护。

3.png

带载持续5A电流时的芯片温升

灵活设置输出压摆率,有效平衡大电流驱动中的温升与EMI挑战

在电机等负载驱动中通常采用硬开关方式,而大电流驱动会带来显著的电流变化率(△I/△T),进而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EMI)(如下图所示)。若芯片输出的压摆率固定且较慢,会导致内部MOS开关损耗增加,导致温度升高。因此,如何在满足EMI性能的同时控制温升,是大电流驱动应用中的一大难点。

NSD7315支持根据不同负载和不同输入PWM频率,来灵活设置输出的上升/下降Slew Rate,同步配置死区时间,方便工程师在不更改硬件设计的前提下,通过软件(SPI版本)或者SR管脚(HW版本)来优化温升和EMI性能。

4.png

5.png

输出上升/下降沿压摆率SPI接口Slew Rate设置

内部集成电流采样和电流调节,减少系统面积和成本

NSD7315集成电流采样功能,无需外部功率采样的电阻和电流运放即可实现电流检测。通过IPROPIx管脚,可按1/1100的比例输出每个半桥上管MOS的正向导通电流(即从Drain到Souce端的电流)。若将IPROPI1和IPROPI2管脚连接在一起,则输出电流为两个上管的正向电流之和(如下图所示)。

6.png

NSD7315内置电流镜

同时,NSD7315还集成了电流调节功能,当输出电流超过内部设定的电流阈值时,芯片会自动执行限流功能,以防止在电机启动或堵转等工况下出现过大负载电流,从而避免芯片过热和电机损坏。

具备负载开路诊断功能,精准定位反馈故障,无需人工排查

NSD7315支持输出端负载开路诊断功能,可在驱动芯片待机模式和工作模式下分别检测负载状态,帮助系统在电机运转前或运行中及时发现异常,提升系统可靠性。该功能支持两种检测模式:待机模式检测(OLP)和工作模式检测(OLA)。

待机模式下的负载开路检测(OLP):芯片通过依次使能内部的上拉和下拉电流源,测量流经内部上/下拉电阻的电压,并与内部比较器的电压阈值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输出是否存在开路。

7.png

OLP模式检测步骤一 

8.png

OLP模式检测步骤二

工作模式下的负载开路检测(OLA):芯片通过检测死区时间内高边续流MOS管体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并与固定的VOLA电压阈值比较,实现实时开路检测。

9.png

OLA模式检测电路

封装与选型

纳芯微H桥直流有刷电机驱动NSD7315系列现已全面量产,作为NSD73xx系列的重要拓展,该系列具备良好的通用性与可靠性,适用于多种典型负载需求。NSD7315系列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纳芯微在电机驱动领域的产品布局,为客户提供更高集成度与系统适配性解决方案,助力终端产品快速落地。

10.png

NSD73xx系列选型表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7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以 “技领时代 智创未来” 为主题的中国一汽第七届供应链创新科技展在一汽长春总部召开。本次科技展聚焦前沿技术探索与供应链协同创新,旨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实现更高效的协同与更稳健的发展。

1.jpg

中国一汽第七届供应链创新科技展召开

长春市委、市政府、汽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相关领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长春市汽车产业党建联盟相关领导和代表,以及中国一汽领导班子成员、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与中国一汽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

作为国产汽车模拟芯片的领军企业,纳芯微受邀参展,集中呈现了覆盖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应用场景的多款半导体解决方案,充分展示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与全面产品布局。

2.jpg

纳芯微亮相一汽供应链创新科技展

在同期举办的 “国产芯片研讨会” 上,纳芯微汽车业务代表叶舟受邀发表题为《携手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共建智能汽车 “芯” 生态》的主题演讲。他深入分享了纳芯微在车规芯片国产化进程中的实践成果,强调公司持续强化产品性能、提升可靠性,同时积极推进关键环节的国产替代。目前,纳芯微的车规芯片已在三电系统、车身控制、智能座舱等多个细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汽车产业链国产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3.jpg

纳芯微汽车业务代表叶舟发表演讲

凭借在汽车领域的深耕细作,纳芯微已实现了全面的汽车芯片产品布局,可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控制、车载充电机(OBC)、直流充电机(DC-DC)、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车身控制系统中提供涵盖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等完善的芯片产品,包括数字隔离器、隔离驱动、隔离采样、传感器、CAN/LIN收发器、SerDes接口、高低边开关、电子保险丝、固态继电器、电机驱动、高集成度的SoC等,以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客户的系统创新。

据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纳芯微一季度营收7.17亿元,同比增长97.82%,汽车电子下游需求的稳健增长、公司汽车芯片产品持续放量是推动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未来,纳芯微将持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依托深厚的系统理解能力与本地化服务优势,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电动化,为构建安全可控、生态共赢的汽车供应链贡献“芯”力量。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 2013 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etaOptics Ltd(以下简称“本公司”,连同其子公司统称“本集团”)是一家领先的半导体光学公司,致力于以AI增强成像的玻璃基超透镜技术。本集团作为垂直整合的超透镜技术先锋,总部设于新加坡,现已就计划在新加坡交易所证券交易有限公司(简称“新交所”)凯利板(Catalist Board)进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 递交了初步招股文件。本集团凭其涵盖超透镜设计、纳米级精密制造及产品集成的全链能力,是全球最早将尖端超透镜技术推向市场的企业之一。

成立于2021年,本集团是全球首家寻求公开上市的超透镜公司,彰显其服务各行各业的领先科技企业并重塑次世代光学供应链的实力。本集团紧贴光子学与纳米制造新趋势,致力于超透镜及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涵盖超透镜相机模组、超透镜制造设备以及物联网(IoT)设备,如红外相机、微型投影仪及彩色相机等。这些超透镜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型电脑、非接触式三维(3D)生物识别模组、投影仪、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装置,以及包括IoT设备、激光雷达(LiDAR)系统、飞机及自动驾驶汽车的平视显示器等各类工业与智能系统。

超透镜推动新一代高速光学互连技术,是共封装光学(CPO)的关键促成因素,能有效提高耦合效率、减小系统体积及优化散热效能,对电信基础设施扩展至为重要。凭借其领先的超透镜技术,本公司能够通过半导体工艺大规模生产彩色超透镜,并在本集团的超透镜中集成数百万个圆形奈米柱体结构,令其技术极难复制,具备强大技术壁垒。

在高速增长的光学超透镜行业,本集团以技术深度、垂直整合和规模化生产等多重优势,保持显著竞争力:

(i)  全方位端到端解决方案能力:本公司是业内最具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之一,提供从光学设计、制造到模组集成、物联网产品制造、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图像优化以及商业分销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ii)  自主开发的AI增强光学技术:本公司自研AI算法大幅提升超透镜成像系统效能,可显著提升影像解析度,并从单色输入重建高保真彩色影像等。

(iii)  强大的光学超透镜技术研发能力:本公司拥有由奈米光子学、计算光学及先进材料等多元专家组成的团队,致力于超透镜创新研发。

(iv)  可扩展且灵活的制造平台:本公司在制造工艺中同时运用其12吋深紫外(DUV)浸没式光刻技术及4吋直写式激光光刻(DLW)技术。DUV浸没式光刻技术可实现纳米结构图案化,适用于高精度彩色超透镜的大规模生产;而DLW则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无需掩模的工艺,便于快速设计迭代和小批量生产。

(v)  强大的知识产权布局:本公司率先实现于12吋玻璃晶圆直接写入超表面技术,推动以半导体工艺大规模生产光学超透镜,并持有玻璃基板上直接蚀刻的知识产权,相较于传统的硅基基板制造工艺实现重大突破。

本集团拟将配售股份所得款项总额主要用于以下用途:(i) 产品开发、研发及战略合作(包括扩充研发团队,并将资金投入矩形超透镜的开发);(ii) 透过有机增长、并购、合资及/或策略合作,推动业务拓展;以及 (iii) 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MetaOptics Ltd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程章金先生表示:“2024年至2029年,全球超透镜市场预计将以近74.8%的年复合增长率实现爆发式成长。在此势头之上,本集团将利用其核心优势,扩大产品组合和生产能力。我们计划重点推动装置微型化及元透镜在智能光学感测器、相机、AI/智能眼镜、自动驾驶及AR/MR显示器等多元智慧终端领域的应用,为市场带来更纤薄、更智慧、更节能的解决方案。”

“为满足战略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支持业务增长,我们正在积极拓展重点海外市场,进一步渗透全球智能终端产业。同时,我们亦将强化和多元化供应链,巩固现有伙伴关系,并引入与我们追求卓越理念一致的新供应商。我们有信心这些战略举措将强化集团的创新领先地位,确保长远成功。”

关于MetaOptics Ltd

本集团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新加坡,设计并制造超光学元件及产品,包括超透镜、超透镜相机模组、超透镜制造设备以及超透镜物联网产品,如红外超透镜相机、微型投影仪和物联网超透镜彩色相机。其客户将这些超透镜集成于广泛的应用中,特别是智能手机、非接触式3D生物识别模组、投影仪以及工业用途,如物联网、用于飞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LiDAR与HUD,以及AR/VR设备。根据CIC报告,按2024年末量产可能性及出货量产生的收入计,本公司在全球超透镜公司中排名第三;按2024年收入计,在全球所有超透镜公司中排名第五。

本新闻稿由金通策略有限公司代表MetaOptics Ltd发布。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7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975年某天的中国香港午后,维多利亚港阴云密布,站在岸边的27岁年轻人林师庞眉头紧锁。

几天前,还在美资生产磁环记忆系统的电脑公司担任工程部经理的他是公认的青年才俊。但在遭遇石油危机后,总公司决定关掉中国香港的工厂止血。突然其来的失业,让当时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他压力大增。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位荷兰企业家踏上了中国香港的土地,寻找有能力的当地人一起开拓业务。

自此,两个本不相识的人有了交集,并终于开创了一段属于中国香港的芯片设备商ASMPT的传奇。

作为半导体设备行业主流阵营中唯一的“中国面孔”,据TechInsights 的全球调查结果,ASMPT 系全球前三的最佳半导体封装设备供应商,排名紧随 Advantest 和 ASML 之后,其先进封装业务中的热压键合(TCB)技术,更是被业内大客户称“光刻机之后第二重要技术”。

在本文中,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ASML的“中国堂弟”,半导体后道设备巨头的辉煌五十年。

源起中国香港,“can-do”精神成就传奇

也许不少人会好奇,这家全球名列前茅的设备公司为何是在中国香港上市,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对芯片设备行业的普遍理解。但其实你只要深入调研一下就会知道,这主要因为ASMPT实际上是一家生于中国香港,成名于中国香港的封装设备企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半导体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也是产业的一个转型期,特别是封装方面,一个新的契机正在冉冉升级,那就是后道封装正在从手动操作向机器自动化转型;与此同期,包括英特尔、仙童、德州仪器和国半的领先芯片公司,纷纷甭去亚洲国家和地区建设封测厂厂,并高速发展;再者,过去那些只用自研封装设备的厂商开始转向了第三方供应。

于是,嗅到了机会的荷兰传奇企业家Arthur del Prado与林师庞以5000美元(约2万港元)启动资金创立了ASMPT。据《香港电子工业史》报道,1975年于中国香港成立ASMPT最初其实是一个做代理的小作坊,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充当欧美设备和材料的“搬运工”。

1.jpg

ASMPT创始人林师庞

回看当时的产业现状,和现在相差无几,包括设备在内的半导体行业也是欧美日的天下,这固然与这些企业有先发优势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全球第一个封装设备供应商Kulicke and Soffa(K&S)早在1956年就成立。这就让在ASMPT当“搬运工”的前几年,就积累了不少客户。公司也因应客户的需求,从一开始只买卖海外领先产品,转向给客户小批量生产和定制产品。

随着需求的高涨和东亚半导体的开始腾飞,作为公司创始人兼实际操盘手的林师庞开始思考,如何站在经济体小、本土市场不大且高科技人才短期的中国香港,带领ASMPT继续突围。最终,他做出了ASMPT从代理转向自研的决定。针对1970年代是电子表、计算器大发展年代的特点,林师庞带领团队开发出廉价的AB500手动铝线焊线机迅速进入市场。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林师庞带着ASMPT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攀向高峰。

2 (1).png

ASMPT半自动Wire Bonder AB500(左)和全自动Wire Bonder AB502(右)

1979年,ASMPT做出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第一,收购了一处10000平方英尺(约900平方米)的工业地产,以支持其进军引线框架生产领域。第二,从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了位于中国香港的引线键合机制造业务;1980年,在看到K&S等领先供应商推动封装设备从手动往自动化升级之后,ASMPT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自动化设备,并于次年1981年推出了一款转换套件,使手动铝线键合机能够实现半自动化操作;1984年,ASMPT推出了全自动键合机;1985年,ASMPT生产出第一台面向LED制造商的芯片键合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引线框架和设备的销售为ASMPT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在ASMPT成长过程中,除了自研以外,如下图所示,收购也是打造公司当前地位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3.png

受惠于管理团队的洞察先机和未雨绸缪,ASMPT从成立当年起就盈利,到1989年上市的时候,公司市值高达六亿港元。2002年,公司更是超越K&S,跃居全球第一的封装设备公司供应商。从这些数据看来,ASMPT似乎一帆风顺。但其实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也历经挫折,例如手动金线焊接机因为与K&S的同类产品相比有差距导致胎死腹中。

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首先与公司在产品线方面广泛布局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做法也让公司能够抓住更多机会的同时,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ASMPT在坚持团队合作之余,还推行开放式沟通,这让公司拥有了及时纠正的能力;除此以外,付出120%的努力、谨遵“can do”和坚持不懈的态度、灵活地为客户服务、持续学习和改变、团队协作和坚决执行力等公司文化,让ASMPT走过了辉煌五十年。

当然,作为一家立足于中国香港的企业,背靠祖国大陆的庞大市场,也是ASMPT成就今日地位的另一个关键。公司也以此为起点,向着基业长青更进一步。

背靠祖国,抵抗国际资本“围剿”

国内市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这也体现在半导体这个领域。乘着地理位置的便利,ASMPT也成为了最早走进国内市场的芯片设备供应商之一。一开始,ASMPT只向国内客户卖产品和设备。后来,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吸引下,ASMPT也于中国深圳成立深圳先进精密机械制造厂,制造金属零件及组装。

在深圳第一厂初战告捷之后,ASMPT在国内的进度越来越快。1990年,ASMPT加速了深圳沙头角厂房的扩建;2000年,于张江成立了先域微电子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作为ASMPT SEMI在华办事处;2003年,扩展在国内的生产能力,厂房面积达七万平方米,包括在深圳福永之一间全新冲压引线框架厂。除此以外,公司还加强了国内的技术和支持团队的投入。

4 (1).png

ASMPT位于深圳的工厂

正是在这些策略的支持下,ASMPT在国内也屡创佳绩。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ASMPT销售收入为港币 34.0 亿元(4.36 亿美元),按年+1.8%,按季亦+8.9%。其中,中国的销售收入按年录得增长,占集团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增至 36.7%。值得一提的是,ASMPT在国内研发的新一代高端全自动固晶机Machine Pro即将亮相。

但与此同时,一股危险的信息正在向ASMPT靠近:“野蛮人”来了。

2023年3月,另类投资公司 PAG 是已表示有兴趣将这家中国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公司之一,并补充说“PAG 已就潜在交易的融资事宜与多家贷款机构进行了洽谈”。

2024年10 月,初外媒报导,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 传考虑竞购ASMPT,已就私有化ASMPT 提出不具约束力的初步方案。KKR 的收购计划如若成行,将可能使ASMPT 获得更强大的资金支持,加速其技术革新与市场扩展。不过,KKR 的收购意向尚处于早期阶段。

虽然这两单收购最后都告吹了。但从消息看来,资本大鳄对ASMPT还是虎视眈眈。从该公司的产品和营收来看,他们也的确吸引力大增。因为无论是面向现在还是面向未来,ASMPT的产品都能应对自如。

从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到,ASMPT先进封装(AP)业务持续增长,对2025年上半年集团的总销售收入贡献显著。据介绍。该增长主要由热压焊接(TCB)工具的持续需求所推动。集团在存储器及逻辑应用领域成功取得 TCB 工具的后续订单,继续保持最大的 TCB 安装量,于全球超越 500 台。在面向未来的混合键合和CPO方面,ASMPT也早有准备。

但是,国际资本大鳄的虎视眈眈,正在给ASMPT带来新的风险。因为在当前的全球竞争态势下,领先的海外芯片设备厂商正在放缓甚至断绝国内的投资。而且,在摩尔定律放缓的当下,先进封装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也让ASMPT重要程度与日俱进。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持续加码,国际资本通过并购、专利壁垒等手段对中国半导体企业实施系统性"围剿"。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产业和资本必须清醒认识到:半导体芯片行业本来是由华人用汉字书写的历史,。

但是在种种原因下面对LAM、台积电、英伟达等企业半推半就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ASMPT这样的中国香港本土企业反而成为破局关键,其战略价值堪比"家门口的石油"在这种场景下,对于国内产业和中资本而言,无论是选择隔岸观火,还是扼腕叹息,最终都不该将把这一家门口的战略资产轻易拱手让人。笔者认为,面对国际资本及其背后操盘手的“围剿”,国内产业和资本绝不能袖手旁观。

产业迁徙,中国接棒

自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 12 月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接触型锗三极管以来,半导体产业即将迈入第八十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半导体产业也完成了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韩国、从韩国到台湾,再到现在全球目光盯向了中国大陆。回看过去的漫长发展历程,半导体大多数都是一个全球化的产品。

但是,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导体越来越成为了筹码,也成为了各国争夺的核心,对于本来底子就很薄的中国来说,挑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美国政府频频加码之后,中国半导体全产业链自主和突破,迫在眉睫,特别是在设备。

据华西证券分析,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仍处于相对低位,对于光刻、量/检测、涂胶显影、离子注入设备等领域,预估国产化率仍低于10%。于是,过去几年,围绕着国产设备和零部件,国内兴起了一波投资初创企业热潮,国内也的确涌现出了不少初创公司。

单看封装设备方面,本土已经成立了不少围绕着ASMPT深耕几十年产品线做国产替代的企业。但对于整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这种重复投资,盲目内卷的做法,并不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在我们看来,资本应该聚焦两方面,那就是帮助已经跑出来的企业做大做强;至于新兴企业,则更应该关注那些突破性的新技术。

以ASMPT为例,因为拥有广泛的先进封装设备布局,这家企业能在当前的全球竞争态势下,为本土半导体供应链提供经过验证的可靠支持,例如公司的TCB设备,就能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因为人工智能的火热,HBM已经成为风口浪尖。作为一种需要经过多层堆叠的器件,就需要这种做TCB的设备,这正是ASMPT发挥作用的地方。

5.png

先进的混合键合设备

此外,展望未来,类似AI、HBM等产品将走向混合键合,这就让相应的设备成为了必争之地。ASMPT在这个领域的提前布局,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产品对于正在希望通过先进封装来弥补前道短期不足的国内芯片产业来说,价值重大。

总而言之,先进封装设备方面,ASMPT绝对可堪大用。在外资虎视眈眈的时候,国内更应该守护好我们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自书籍《Soaring Like Eagles:ASM's High-Tech Journey in Asia》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北京积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积算科技")宣布其算力服务平台上线赤兔推理引擎。积算科技PowerFul-AI应用开发平台与赤兔合作,打造高性价比的模型轻量化部署方案。用户通过远程算力平台预置的模型镜像与AI工具,仅需50%的GPU算力即可解锁大模型推理、企业知识库搭建、智能体开发,加速大模型在智能问答、报告生成、客服助手、智能体等典型行业场景的落地。

赤兔推理引擎由北京清程极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程极智")开发,并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发布开源版本。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FP8模型原生部署时GPU必须支持FP8精度的要求。通过底层算子优化(如GeMM、MoE的指令级重构)和编译技术创新,赤兔早在今年三月即首次实现在非FP8精度卡上原生运行FP8高精度模型,并确保推理过程几乎零精度损失。

积算科技联合清程极智,完成了赤兔推理引擎在积算科技PowerFul-AI应用开发平台上的验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赤兔推理引擎在积算科技PowerFul-AI平台上运行稳定、性能表现优异,满足双方兼容性认证的各项标准,能够快速完成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推理部署,并支持基于非FP8精度GPU卡实现FP8模型部署,相比于使用BF16精度部署,GPU算力需求减半。以部署DeepSeek-R1-671B为例,原需4台8卡机2560GB显存,现仅需2台8卡机1280GB显存即可满足要求。

积算科技PowerFul-AI平台携手赤兔推理引擎,将为AI大模型应用开发打造"成本减半、零性能损耗"的解决方案,提供构建企业知识库开发、智能体搭建等功能,助力企业用户灵活快速构建大模型通用应用及个性化端到端解决方案。

PowerFul-AI是积算科技的大模型应用落地解决方案,能够为AI大模型落地应用提供高效、易用、安全的端到端开发平台,帮助企业及科研机构高效开发部署AI大模型应用。目前,PowerFul-AI已经全面适配DeepSeek R1、DeepSeek V3等模型。用户只需选择镜像和模型文件,并配置模型所需的算力资源,即可快速完成模型部署,实现DeepSeek的"分钟级"上线。

积算科技诞生于全球生成式AI浪潮,专注于智能算力服务市场,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智能算力服务商,聚焦互联网、运营商、高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多家头部客户提供算力服务。公司拥有万卡级先进智能算力资源池,提供裸金属、智能算力系统、专属智能算力系统等算力服务产品,适用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算法研究、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智能科学计算等多元场景。其运维和服务团队具备大规模智能算力系统设计建设、大模型开发应用及性能优化能力,可提供全栈大模型应用开发服务支持,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灵活服务模式。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以超高速、无损计量技术加速下一代内存和逻辑芯片的研发

Rigaku Holdings Corporation旗下公司Rigaku Corporation(总部:东京都昭岛市;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川上润;以下简称“Rigaku”)是全球X射线分析设备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该公司现已全面启动高分辨率微焦点X射线衍射系统“XTRAIA XD-3300”的商业化生产。

1.jpg

XTRAIA XD-3300

2.jpg

DRAM和逻辑半导体结构

3.jpg

超高性能镜面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半导体的微缩和3D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市场对高带宽内存(HBM)和3D DRAM等新一代存储器以及2纳米及后续更新制程的逻辑半导体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确保高性能,芯片制造商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硅/硅锗(Si/SiGe)制程的超晶格(纳米级交替层结构)。为了恰到好处地控制这些复杂的内部结构,准确评估硅/硅锗薄膜成分和厚度的测量技术至关重要,是提高产品性能和良率的关键。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Rigaku开发出XTRAIA XD-3300,这是一款完全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原型计量系统,从X射线光学系统到检测器和衍射软件,均由Rigaku自主研发。它是全球唯一能够对晶圆表面微小焊垫上的超晶格结构进行直接、无损衍射测量的系统,且分辨率最高。

XTRAIA XD-3300的原型X射线光学系统是其关键性能驱动力。该系统将超高性能镜面与弯曲晶体相结合,使其测量速度较前代产品提升高达100倍。以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衍射测量任务,现在只需几分钟。

此外,先进的衍射软件能够精确计算这些复杂多层超晶格的周期性和边界面质量。

Rigaku预计,该产品的销售额将在2025财年超过10亿日元(以145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计算,约合690万美元)。公司已完成产能扩张,包括新建厂房,并将生产车间数量增加到15个。Rigaku预计,从2025财年第四季度开始,通过向多家全球半导体制造商交付产品,其销售额将快速增长。公司的目标是在2030财年实现约100亿日元(约合6900万美元)的销售额。

高级执行副总裁兼产品部总经理Kiyoshi Ogata表示:

XTRAIA XD-3300代表了Rigaku尖端技术的结晶。我们已经向多家正在开发采用硅/硅锗超晶格的新一代半导体的尖端半导体制造商交付了该系统。随着制造商逐步实现新一代半导体的量产,Rigaku计划扩大XTRAIA XD-3300的交付量。我们相信,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内,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的高分辨率、无损测量技术将成为支撑下一代半导体生产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XTRAIA XD-3300的特点

  • 直接无损高分辨率观察微观结构
    可在直径小于40微米的精细焊垫上,对纳米级多层结构的内部进行细致的无损衍射分析。世界一流的分辨率直接提升了良率

  • 与上一代型号相比,测量速度提升了100倍
    通过采用配备最新镜面技术的X射线聚光光学系统,XTRAIA XD-3300可发射出全球最亮的小光斑 X 射线束,这使其能够以极快速度完成大规模测量任务。其高吞吐量设计可轻松应用至生产线

  • 搭载唯一能分析复杂超晶格结构衍射的软件
    先进的衍射分析软件可对硅/硅锗等多层结构的周期性和边界面质量进行精准数值分析。这一强大功能既支持大规模制造,也助力前沿存储器与逻辑半导体器件的研发。

了解有关该产品的更多信息: https://rigaku.com/products/semiconductor-metrology/xtraia-xd-series/xtraia-xd-3300?setLang=english  

注:美元换算为近似值,仅供参考

关于Rigaku Group

自1951年成立以来,Rigaku集团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利用尖端技术造福社会,尤其是在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领域。Rigaku的市场遍及90多个国家,在全球九个分支机构拥有约2000名员工,是工业界和研究分析机构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我们的海外销售比例已达到约70%,同时在日本保持着极高的市场份额。我们与客户一起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应用领域从半导体、电子材料、电池、环境、资源、能源、生命科学扩展到其他高科技领域,Rigaku实现了“通过推动新视角来改善我们的世界”的创新。
详情请访问 rigaku-holdings.com/english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729771340/zh-CN/

围观 1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十四黍爱露营

‘露营是成年人的过家家’、 ‘人就应该呆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 这些刷屏金句的背后,藏着都市人共同的渴望:在两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外,找寻那片向往的‘人生旷野’。 当城市的喧嚣与奔忙让人喘不过气,@十四黍爱露营的镜头便成了无数人心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诗意出口——三五好友支起天幕,夏风微醺中切开冰凉的西瓜,躺椅之上静享专属露营的蓝调时刻。他用百余支视频,精准捕捉这份与自然同频的松弛感,让观众得以隔屏呼吸那逃离车水马龙的自由空气,为平凡生活注入浪漫。

1 (1).png

点击查看闪迪用户故事分享户外露营博主私藏装备你不可或缺的理想存储伴侣

@十四黍爱露营

https://v.douyin.com/-tsItT_N_s0/

守候磅礴的海上日出是十四黍每次海边露营的必备仪式。瞬息万变的朝霞、海天相接处喷薄而出的金光,这般景色唯有用高速连拍RAW格式照片或流畅录制4K/60fps高规格延时视频才能承载其壮美。而稍纵即逝的惊喜,如一群海鸥迎着朝阳掠过浪尖,或朋友纵身跃入清澈海水的瞬间动作,更需要开启高速连拍模式精准抓取每一帧动态细节,或是用升格慢动作捕捉水花四溅的唯美韵律。此刻,闪迪至尊超极速™ SD UHS-II 存储卡(V90高达300MB/s的读写速度[i]便成为了关键,它能快速吞纳相机吐出的海量高分辨率数据流,帮助连拍流畅不卡顿、高码率视频稳定不掉帧,让每一个灵动瞬间都能被毫无阻滞地完整保留。

2 (1).png

随着日头升高,记录的维度也在不断拓展。 十四黍手中的相机仿佛成了他延伸的眼睛:时而换上长焦镜头,远远捕捉沙滩上孩童堆砌城堡的专注神情;时而又切换至广角,框入海浪层层叠叠涌向岸边的壮阔全景。灵感所至,他还会尝试用微距记录下沙粒间一枚精巧贝壳的独特纹理。 高分辨率RAW照片、高帧率升格视频片段、以及高码率的4K HDR纪实影像……多种创意视角与拍摄格式交织进行,海量素材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汐持续累积。 夏日火热的创作激情,最怕遭遇冰冷的“存储告急”。面对这一天灵感迸发、格式多样且不间断的创作输出,闪迪V90存储卡以其高达512GB的超大容量[ii]将珍贵素材收纳其中。它让记录者能够随心所欲地尝试各种拍摄手法,不因存储空间掣肘而中断灵感或牺牲画质,帮助将每一个闪现的创意火花和珍贵的海边故事被完整、安心地容纳在这方寸存储之中。

3 (1).png

暮色四合,篝火燃起,营地独有的蓝调时刻降临。在帐篷内小憩的间隙,十四黍已习惯性地快速回看、筛选和粗剪当天的“战利品”——那些记录了日出辉煌、海鸥掠影、朋友欢笑、浪花奔涌的宝贵瞬间。此时,拥有高达300MB/s读写速度i的闪迪V90存储卡让素材的转移和备份变得轻而易举,极大节省了宝贵的户外时光。而更令人心安的是其无惧挑战的可靠性——无论是海边潮湿空气里弥漫的盐雾,还是背包行囊中难以避免的颠簸,这块小小的闪迪V90存储卡都如同一个沉默而坚实的守护者。它从容应对着户外多变环境下的高强度读写操作,帮助保护每一帧浸染着海风气息、满载欢声笑语与篝火温暖的原始素材。

4 (1).png

要完整捕捉并传递这份转瞬即逝的旷野诗意,无论是对于十四黍,还是每一个渴望记录下“人生旷野”时刻的你我而言,选择一位能全程护航、不轻易“掉帧”的存储伙伴至关重要。而闪迪至尊超极速™ SD UHS-II 存储卡(V90)是让这份夏日记忆完美封存的关键第一步。夏日已到,何不暂别城市喧嚣?支起天幕,切开西瓜,让闪迪V90存储卡全程护航,无忧捕捉属于你的那片旷野星辰。


[i] 读取速度高达 300MB/秒;写入速度高达 300MB/秒。持续写入速度最低为 90MB/秒。根据内部测试,性能可能会因主机设备、使用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异。实现完整的性能需要使用闪迪 UHS-II 读卡器(需另购)。1MB=1,000,000 字节。

[ii] 1GB = 1,000,000,000 字节。用户的实际存储空间更小。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功率变换器是电能利用的重要装置,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核心—功率半导体器件,常见类型有 MOSFET、IGBT和二极管。传统Si器件已逼近材料极限,成为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功率密度的瓶颈。SiC器件凭借更高开关速度、高结温下同时承受高压大电流等特性,可显著提升转换效率、功率密度并降低系统成本,特别适用于车载逆变器、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UPS、储能及工业电源等场景。当前国内外 SiC产业链加速成熟,主流厂商已推出多款 SiC产品,成本持续下降,应用正呈爆发式增长。

功率半导体测试需求与挑战

功率半导体动态参数测试(双脉冲测试)是功率半导体研发与应用中的核心评估工具,不仅提供关键动态参数,还通过模拟实际工况揭示器件的潜在风险与优化方向。

以SiC和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源行业等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也给设计工程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测试挑战。如何保证选用的高速功率器件能稳定可靠的运行在自己的产品中,需要了解功率器件的动态特性。

针对上述挑战,RIGOL提供了专业的功率半导体动态参数测试解决方案,助力工程师实现高效评估与优化器件性能。

功率半导体测试目的及原理

保证选用的高速功率器件能稳定可靠的运行在自己的产品中,需要了解功率器件的动态特性,实现如下测试目的:

  • 测量关键动态参数。测量开关损耗、开关时间、反向恢复特性等动态参数,用于优化系统效率、评估器件响应速度、判断其在换流过程中的安全裕量。

  • 验证驱动电路设计。评估栅极驱动电阻的合理性,优化驱动信号上升/下降斜率以减少开关震荡。测试驱动芯片的保护功能是否有效。

  • 对比器件性能。在不同的电压、电流、温度条件下测试,对比不同材料(Si IGBT和SiC MOSFET)或不同厂商器件的性能差异,支持选型决策。

  • 分析寄生参数影响。

  • 评估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

1.png

图1:双脉冲测试电路

如图1所示,以SiC MOSFET为例。双脉冲测试电路由母线电容CBus、被测开关管QL、陪测 二极管VDH、驱动电路和负载电感L组成。测试中,向QL发送双脉冲驱动信号,就可以获得 QL在指定电压和电流下的开关特性。实际功率变换器的换流模式有MOS-二极管和MOSMOS两种形式,进行脉冲测试时需要选择与实际变换器相同的形式和器件。对于MOS-MOS 形式,只需要将二极管VDH换成SiC MOSFET QH,并在测试中一直施加关断信号即可。

2.png

图2:二极管反向恢复测试电路

在测试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时,被测管为下管,负载电感并联在其两端,陪测管为上管,测试中进行开通关断动作,如图2所示。在整个测试中,QL进行了两次开通和关断,形成了两个脉冲,测量并保留QL的VGS、VDS、IDS波形,就可以对其第一次关断和第二次开通时动态 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了。

RIGOL功率半导体动态测试方案

RIGOL功率半导体动态参数测试方案,支持单脉冲、双脉冲及多脉冲测试,集成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低压直流电源、高压直流电源、电压电流探头和软件。测试项目包括关断参数、开通参数和反向恢复参数。具体有关断延迟td(off))、下降时间tf、关断时间toff、关断能量损耗Eoff、开通延迟td(on)、上升时间tr、开通时间ton、开通能量损耗Eon、反向恢复 时间trr、反向恢复电流Irr、反向恢复电荷Qrr、反向恢复能量Err、电压变化率dv/dt和电流 变化率di/dt等。

RIGOL系统级测试平台三大硬核利器包括MHO/DHO5000系列高分辨率示波器、PIA1000光隔离探头、DG5000 Pro系列函数/任意波形发生器。

3 (1).png

图3 双脉冲测试桌面系统

双脉冲测试平台

双脉冲测试是评估功率器件动态特性的黄金标准。RIGOL方案包含以下核心组件:

  • DG5000 Pro信号发生器:生成高精度双脉冲驱动信号,支持死区时间控制。

  • PIA1000光隔离探头:1GHz带宽、180dB共模抑制比,精准测量浮地信号(如上管Vgs)。

  • MHO/DHO5000系列示波器:12bit高分辨率、4GSa/s采样率、500Mpts存储深度,支持多通道同步捕获Vgs、Vds、Ids等信号。

4.jpg

图4:双脉冲测试平台结构

5.png

图5 下降时间测试Toff

汽车电子测试正从单一信号捕捉走向系统级功率分析,RIGOL功率半导体动态性能测试解决方案通过高带宽采样、光隔离测量与多脉冲激励,把“毫厘级”的能量损耗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可对比的数据,帮助客户在第三代半导体时代“测得准、跑得远”。如需了解更多技术细节及最新方案,请访问RIGOL官网或联系专业客服。

关于普源精电RIGOL

普源精电(RIGOL)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测量仪器公司,专注于通用电子测量的前沿技术开发与突破,以“成就科技探索,助您无限可能”为使命,聚集极富价值潜能与远见卓识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IGOL品牌为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的测试测量应用赋能,提供芯片级、模块级和系统级多层次解决方案,助力通信、新能源、半导体、教育科研及系统集成等广泛客户解决测试测量复杂挑战,实现科技探索的无限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igol.com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矿业机器人自动化的过程中,一次失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恶劣的天气、崎岖的地形和重型机械共同构成了一个传统技术无法应对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下,精准、可靠和耐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这正是Taiga Robotics所面临的现实,也是他们努力解决的难题。

Taiga Robotics成立于2018年,最初专注于搜索与救援业务,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矿业、核能及轻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控制与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旗舰产品Synapse是一款低代码/无代码的机器人编程平台,内置AI功能,设计旨在简化现场复杂的自动化任务。

最近,Taiga Robotics解决了矿业中的一个重大难题——自主杆操作,他们采用了Teledyne IIS的Bumblebee® X立体相机。Taiga的解决方案结合了先进的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高性能的立体视觉系统,能够在复杂的户外环境中准确理解和识别目标。

挑战:在恶劣地形中实现杆操作自动化

在矿业领域,钻杆操作是一项重复性高、风险大的任务,传统上完全依赖人工操作。要实现自动化,仅仅使用机器人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低纹理、光照变化大且常有振动的环境下提供精准的实时3D感知。

市面上的视觉系统无法满足这些要求。Taiga需要一款具备深度精度、适应恶劣环境、并兼容神经网络的立体相机,才能确保AI驱动的自动化系统在现场能够正常运行。

解决方案:Bumblebee X立体相机

经过对多个3D视觉方案的评估后,Taiga选择了Bumblebee X,这是一款专为机器人应用设计的坚固高分辨率立体视觉系统。

1.jpg

Taiga Robotics的自动化系统将Bumblebee X相机集成在一个机器人起重平台上,解决了现场部署中的各种挑战。

Taiga Robotics的首席运营官Ilija Jovanovic表示:“这款机器人相机对于矿业领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环境的苛刻条件和设备的巨大规模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什么选择Bumblebee X?

  • 宽立体基线:即便在超过2米的距离,也能提供精准的深度感知,这对大型采矿设备尤其关键。

  • 坚固设计与校准保持:可以承受阳光、冲击和多尘环境的考验。

  • 5GigE+PoE:提供可靠的高带宽以太网连接,并支持长距离电缆,相比USB系统,这具有显著优势。

  • 为AI提供RGBD输出数据:立体图像数据直接输入Taiga的AI系统,用于物体识别和抓取点估计。

系统运行

2.jpg

Bumblebee X提供的校正图像和深度图展示了自主操作钻杆的精确检测与深度估计。

在Taiga的杆操作系统中,核心部分是一台配备了Bumblebee X的机器人起重机。这款立体相机捕捉高分辨率的图像对,数据经过神经网络处理后,执行以下任务:

  • 识别散落在地面上的钻杆

  • 估算抓取点和最佳拾取位置

  • 触发机器人臂的自主运动规划和控制

整个视觉和控制系统在一台坚固的AMD V1806边缘AI计算平台上运行,相机通过一根5米长的以太网电缆与PoE(以太网供电)与平台连接。Taiga的Synapse平台借助Spinnaker SDK和基于ROS的处理流畅来协调系统,确保机器人能够自主、稳定地运行。并且,整个过程无需编写代码。

通过Synapse与Bumblebee X的结合,Taiga Robotics能够为矿业客户部署现成的自主机器人系统。这些系统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为大规模工业任务带来了卓越的精度表现。

凭借Teledyne的立体视觉技术,Taiga Robotics成功将矿业中极具挑战性的人工操作作转变为AI驱动的自动化任务,充分展示了AI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巨大潜力。

Taiga视觉引导机器人系统运行的简短演示

Bumblebee X简介

Bumblebee X继承了原Bumblebee系列的优良传统,凭借强大的工厂校准保持能力,在矿业等严苛环境中表现尤为出色。其可靠性得益于基于FPGA的立体处理引擎,支持长达20米的工作距离,非常适合大规模应用。Bumblebee X提供高分辨率深度输出,具备IP67等级的防护外壳,并支持实时SGBM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是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检测和自主导航的理想立体视觉选择。

欲了解更多关于Bumblebee X的信息并探索Taiga Robotics的解决方案,欢迎访问www.taigarobotics.com

来源:Teledyne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