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高性能示波器助力汽车电子系统开发与验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正在重塑汽车的电子架构。随着车辆功能的日益复杂,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到车联网(V2X)通信,再到整车级的软件更新(OTA),汽车内部的数据传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 CAN 总线技术由德国博世公司于1986年推出,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汽车电子架构时,已逐渐显露出其性能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限制,满足汽车行业对高速数据传输和高可靠性通信的需求,2015年由ISO 11898-1标准定义,CAN-FD(CAN with Flexible Data-Rate)总线技术应运而生,为汽车电子通信带来了更高的带宽、更大的数据帧容量和更强的容错能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中传统 CAN 总线的市场占比已从2018年的90%以上下降至约60%,而 CAN-FD 总线的市场占比则从2018年的不足5%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约25%,根据行业调研,2025年新上市车型中CAN-FD渗透率将超过60%。随着新一代智能化汽车迅猛发展,CAN-FD逐渐成为新一代车载网络的核心协议,尤其在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中,其高带宽和低延迟优势愈发显著。这一趋势表明,汽车行业对更高带宽和更高效通信协议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RIGOL 作为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佼佼者,凭借其先进的示波器技术和专业的总线分析解决方案,为CAN-FD总线的开发、测试和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CAN-FD总线技术:突破传统CAN总线的限制

在传统的CAN总线架构下,一帧报文最多只能传输64位(8个字节)的数据,而在实际应用中,总线负载率已接近70%,已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电子系统的需求。CAN-FD总线技术实现三大突破:

  • 双速率模式:仲裁段保持1Mbps,数据段提速至8Mbps;

  • 数据扩容:单帧最大支持64字节;

  • 增强校验:17/21位CRC算法+固定填充位。

1.png

2.png

CAN和CAN-FD总线的数据帧差异

CAN-FD总线具有多种优异性能:

  • 高速数据传输:CAN-FD总线支持灵活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段可达8 Mbit/s,相比传统CAN 总线的1 Mbit/s,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

  • 差分信号传输: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具有出色的抗噪性能,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 非破坏性位仲裁机制:通过信息内的标识符ID决定信息发送的优先顺序,确保已发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 无地址概念:继承自CAN总线的CAN-FD总线上的节点没有“地址”的概念,这使得在总线上增加节点时,不会对已有节点的软硬件及应用层造成影响。

  • 容错处理功能:所有节点都可以检测出错误,并在检测到错误时立即通知总线上的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消息的节点如果检测到错误,会立即停止当前的发送,并重复发送此消息,直到消息成功发送为止。

  • 远程数据请求:通过发送“遥控帧”请求其他单元发送数据,增强了总线的交互能力。

二、CAN-FD总线分析对示波器的需求

CAN-FD总线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性能要求对测试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示波器在CAN-FD总线的开发、调试和验证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CAN-FD总线的可靠性和性能,示波器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性:

  • 高采样率:能够清晰捕捉和显示串行模拟信号,观测其物理特性。

  • 大存储深度:记录较长时间的总线控制过程,满足长时间观测的需求。

  • 强大的触发功能及高波形捕获率:能够捕获错误并对应捕获波形,发掘问题根因。

三、RIGOL CAN-FD总线分析解决方案

RIGOL提供完善的CAN-FD的总线分析解决方案,通过高性能数字示波搭载协议分析功能,在实际设计场景中,能够帮助工程师准确捕获实际的CAN-FD总线波形,不仅可以清晰观察到CAN-FD总线的物理信号,还可以通过协议解码功能轻松地发现错误、调试硬件、加快开发进度,为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工程提供保障。

RIGOL MHO/DHO5000 系列数字示波器:高性能测试平台

RIGOL MHO/DHO5000 系列数字示波器是RIGOL为满足复杂电子系统测试需求而推出的高性能示波器。该系列示波器搭载RIGOL自研的半人马座技术平台,具备以下突出优势:

  • 高分辨率与高带宽:提供12bit高分辨率,4GSa/s实时采样率以及最高 1 GHz 模拟带宽,能够更真实地捕捉并还原信号。

  • 大存储深度:最大500 Mpts存储深度,即使在高采样率下也能采集更长时间的波形。

  • 快速录制模式:实现最高1,000,000 wfms/s 波形捕获率,更容易捕获偶发的信号瑕疵。

  • 强大的串行总线分析功能:支持多种主流串行总线,包括 RS232/UART、I2C、SPI、LIN、CAN、CAN-FD、FlexRay、I2S、MIL-STD-1553等。

3.png

4.png

协议解码与分析:精准定位问题

RIGOL MHO/DHO5000 系列示波器的串行总线分析功能为CAN-FD总线的开发和测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能够满足CAN-FD总线物理信号的测试需求,并且能够提供简便的解码设置操作界面,支持:

  • 灵活的屏幕多窗口分屏显示:同步显示解码结果与列表结果,方便观测总线数据信息。

  • 多路总线分析功能:满足同时分析多路CAN节点的需要。

让工程师可以轻松地对CAN-FD总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实时观测总线上的数据帧结构、传输速率、信号质量等关键信息,帮助工程师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四、总结

随着汽车电子系统的不断发展,CAN-FD总线技术凭借其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和强大的容错处理功能,已成为现代汽车电子通信的关键技术。RIGOL MHO/DHO5000系列数字示波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强大的总线分析功能,为CAN-FD总线的开发、测试和验证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通过RIGOL的先进测试工具,工程师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协议解码、信号分析和问题诊断,从而推动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于普源精电RIGOL

普源精电(RIGOL)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测量仪器公司,专注于通用电子测量的前沿技术开发与突破,以“成就科技探索,助您无限可能”为使命,聚集极富价值潜能与远见卓识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IGOL品牌为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的测试测量应用赋能,提供芯片级、模块级和系统级多层次解决方案,助力通信、新能源、半导体、教育科研及系统集成等广泛客户解决测试测量复杂挑战,实现科技探索的无限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igol.com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美国最大集装箱底盘供应商选择先进资产监控技术

安大略省滑铁卢, 2025年5月22日 - BlackBerry Limited(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B;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BB)今日宣布,美国联运行业最大的集装箱底盘供应商 Direct ChassisLink, Inc.(简称 “DCLI”)将于其10万个 DCL53 型53英尺国内底盘上部署 BlackBerry® Radar®解决方案。此次部署是 DCLI 推动提升其车队质量、可靠性、可视性及运营效率的重大举措之一,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为货运行业树立新标杆。

此次大规模部署标志着双方技术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过去五年,DCLI 已在部分车队中使用 Radar 设备,并充分认可其在可靠性和智能性方面的表现。基于出色的使用效果,DCLI 决定大幅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将 Radar 评为顶级供应商之一。

借助 BlackBerry Radar 资产监控解决方案,DCLI 将获得更强的运营可视性,帮助客户优化资产利用率,实现更加高效的运营管理。Radar 提供持续、接近实时的信息流,使 DCLI 能够实现精准的资产追踪、先进的库存洞察、基于位置的警报,以及驾驶员和货运站点效率的优化。集成传感器还将简化账单流程并提升车队优化能力,实现底盘的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延误并提升物流规划水平。

该技术的推广还进一步强化了 DCLI 对车队安全与可靠性的承诺,通过提升维护可视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这包括针对需进行 FMCSA 检查的底盘的预备工作、优化的维护排程,以及道路救援响应能力的增强——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减少停机时间,协助法规合规,并为所有利益相关方打造更安全的运营环境。

“当前货运行业仍在应对司机短缺、成本上升和供应链中断等多重挑战,先进的资产可视化能力与增强的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BlackBerry Radar 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 Christopher Plaat 表示。“随着 Radar 的部署,DCLI 在其数字化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很高兴展示在实现底盘状态可视化后所能释放出的无数数据洞察。我们也期待根据客户的使用案例与反馈,持续优化我们的平台。”

DCLI 首席执行官 Lee Newitt 表示:“在 DCLI,质量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此次举措体现了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价值的承诺。为我们全体 DCL53 底盘配备 GPS 技术,正是我们持续引领联运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与卓越车队质量的最好证明。”

BlackBerry Radar 是一款易于安装的资产监控解决方案,适用于铁路车辆、拖车、底盘和集装箱,能够提供接近实时的位置、货物装载状态、运动情况、行驶里程、温度、湿度、车门开关状态、手刹是否拉起以及冲击事件等信息,并通过直观的仪表盘呈现。该平台不依赖特定设备,为客户提供统一的资产管理视图,所有数据都通过安全的云平台传输和存储,始终保障用户信息的隐私。

欲了解更多关于 BlackBerry Radar 的信息,请访问:www.blackberry.com/radar

关于 BlackBerry

BlackBerry(NYSE: BB;TSX: BB)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支撑世界运行的智能软件与服务。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BlackBerry 的高性能基础软件帮助主要汽车制造商及工业巨头实现应用变革、开创新营收模式并推出创新商业模式,同时确保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不受影响。 凭借在安全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BlackBerry 提供全面、高度安全并经过严格认证的产品组合,涵盖移动防护、关键任务通信及重大事件管理,以确保业务持续运行与运营韧性。

商标声明:包括但不限于 BLACKBERRY 及 EMBLEM Design 及 QNX 及 QNX logo在内的商标均为 BlackBerry Limited 的商标或注册商标,BlackBerry 明确保留其专有权利。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BlackBerry 不对任何第三方产品或服务负责。

关于 Direct ChassisLink, Inc.(“DCLI”)

DCLI 是美国联运行业最大的集装箱底盘供应商。自2009年率先推动海运承运人退出底盘业务以来,公司通过不断扩张、并购与创新,持续实现稳步增长。目前,DCLI 拥有、租赁并管理约137,000个海运底盘和152,000个国内底盘,在全美关键港口设施、堆场和联运枢纽附近设有超过415个运营点。自成立以来,DCLI 一直致力于与汽车承运人、海运承运人、货主及国内托运人合作,推动底盘在联运供应链中的运作方式变革。我们专注于设备质量、运营效率以及优化驾驶员体验,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首选的底盘合作伙伴。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www.dcli.com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ehrdad Peyvan,应用经理

摘要

本文讨论如何为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及其优缺点。最后,我们将探讨远程和本地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何推动科技进步,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温度传感器。

简介

温度传感器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消费电子产品、环境监测和工业加工。为确保温度读数准确,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至关重要。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温度传感器,选择最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可能并不容易。本文旨在提供指导,介绍如何为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应用

温度的范围非常广泛,确定应用要求的温度范围非常重要。除了温度范围,我们还要考虑准确度、功耗、尺寸限制、通信协议(SMBusSPII2C1-Wire®等)和预算等要素,这些都有助于缩小最合适器件的选择范围。

温度传感器类型

从技术上讲,目前较常用的四类温度传感器如下:

RTD(电阻温度检测器):RTD在中等温度范围(-200℃至+850℃)内具有出色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如果准确度是首要考虑因素,那么RTD是不错的选择。

热电偶:如果应用需要测量的温度范围非常宽泛,则通常使用热电偶。它们在高温(-270℃至+1800℃)下的准确度较低,但能够适应高温情况,是高温环境的不错之选。

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性价比高,通常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它们在有限的温度范围(-270℃至+1800℃)内的准确度相对较好。

基于二极管的传感器:基于二极管的传感器利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降与温度的关系来测量温度。它们性价比高,温度测量范围有限(-55℃至+150℃),响应速度快,并且比其他三种类型的温度传感器都要小。

基于二极管的温度传感器可以轻松地与微控制器、ADCASIC连接。它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存储系统)、汽车以及众多其他电子应用。

通信

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可以是模拟电压或数字信号。现代温度传感器采用数字通信,如SMBusSPII2C1-Wire接口,可与微控制器和其他数字器件进行简单的通信。1-Wire接口支持将多个传感器连接到同一条数据线。

1.jpg

1.MAX31888典型应用电路

准确度

选择高准确度的温度传感器至关重要,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温度读数的应用尤为如此。为此,应选择RTD或基于二极管的采用校准的温度传感器。表1列出了ADI新款高准确度温度传感器及其通信接口和封装。

1.新款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

准确度

±1

±0.5

±0.25

±0.1

ADT7320

SPI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MAX31825

1-Wire

6引脚WLP

ADT7410

I2C

8引脚

SOIC

ADT7420

I2C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MAX31875

I2C/SMBus 4引脚WLP

DS18B20

1-Wire
  TO-92
SOIC、μSOP

MAX31888

1-Wire
  2 mm
×

2 mm

μDFN

LTC2983/LTC2984

多传感器
  SPI
  LQFP

MAX31827/MAX31828/MAX31829

I2C/SMBus 6引脚WLP

MAX31826

1-Wire
  2 mm
×

2 mm

TDFN

MAX31889 I2C

2 mm ×

2 mm

μDFN

ADT7422

I2C

16引脚
  4 mm
×

4 mm

LFCSP

1为高准确度温度传感器MAX31888示例。这是一款1-Wire高准确度、低功耗数字温度传感器,在-20℃至+105℃范围内的准确度达到惊人的±0.25℃,适用于精密温度监测应用。在测量过程中,该IC消耗68 μA工作电流,分辨率为16(0.005)。该传感器通过1-Wire总线与微控制器通信,该总线仅需一根数据线(和一个接地参考)即可进行通信。此外,该传感器可以通过数据线直接从寄生电源获得电力,无需外部电源。MAX31888采用6引脚μDFN封装。外部电源的电源电压范围为1.7 V3.6 V。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125℃。

功耗和尺寸

在可穿戴设备等电池供电的设备中,功耗和尺寸密切相关,这些都是选择器件的关键考虑因素。低功耗传感器可以缩短充电所需的时间并延长电池寿命,同时保持其准确度。图2展示了新款低功耗温度传感器及其准确度。

2.jpg

2.低功耗温度传感器与准确度

MAX31875是一款准确度为±1℃的本地温度传感器,带有I2C/SMBus接口,其平均电源电流小于10 μA。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该产品兼具超小封装尺寸、温度测量准确度出色和电源电流消耗非常低等特性,是各种设备的理想选择,尤其是电池供电和可穿戴设备。兼容I2C/SMBus的串行接口接受标准的写入字节、读取字节、发送字节和接收字节命令,以读取温度数据并配置传感器的行为。MAX31875采用4引脚晶圆级封装(WLP),工作温度范围为-50℃至+150℃。

3.jpg

3.MAX31875典型应用电路

CPUFPGAASIC等(带片上热敏二极管)

为了保护CPUFPGAASIC等高性能IC,半导体制造商会在芯片内部集成温度检测二极管,二极管的一端会连接外部的双极性晶体管,二极管用于测量本地温度,外部晶体管用于测量远端温度。热敏晶体管位于IC裸片之上,因此测量准确度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技术。

ADI提供多种IC,可专门用于精确检测热敏二极管温度,并将相关信号转换到数字形式。其中有些器件仅测量一个热敏二极管,但有些器件可以测量多达四个甚至八个热敏二极管。图4为一些这种类型的IC,包括MAX6654MAX6655/MAX6656MAX31730MAX31732MAX6581

4.jpg

4.远端/本地多通道温度传感器

妥当的设计,再辅以内部和外部滤波措施,远端二极管传感器就能广泛应用于显示器、时钟发生器、内存总线和PCI总线等存在电气噪声的环境中。

5为一个远程二极管传感器示例。MAX31732是新款多通道温度传感器,可监测自身温度和多达四个外部晶体管的温度。电阻抵消功能可补偿电路板走线和外部热敏二极管之间的高串联电阻,而β补偿可校正由低β检测晶体管引起的温度测量误差。

该器件提供两个开漏、低电平有效报警输出,分别监测主要过温/欠温阈值水平。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支持传感器在上电期间对配置寄存器进行编程,无需软件/固件干预。双线式串行接口支持SMBus协议(写入字节、读取字节、发送字节和接收字节),可读取温度数据并对温度阈值进行编程设置。

5.jpg

5.MAX31732典型应用电路

结论

为了选择适当的温度传感器,需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应用要求、准确度、周围条件、输出接口、功耗和成本。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并评估可用的方案,您可以选择满足特定需求并确保能在应用中准确可靠地测量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从长远来看,事先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性能、效率和成本效益。硅基温度传感器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准确度大幅提高,能够实现非常精准的测量。为了获得出色的准确度,IC设计人员在校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4财年收入超过9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4万人。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作者简介

Mehrdad Peyvan 1995年加入ADI公司,期间曾担任过多个职位。他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产品应用部门工作,负责温度传感器和风扇驱动器相关业务。他拥有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3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汽车半导体领域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与全球汽车座舱电子产品领导者伟世通(NASDAQ代码:VC)近日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将共同推进下一代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开发。

英飞凌和伟世通将在此次合作中集成基于英飞凌半导体的功率转换器件,并重点使用宽禁带器件技术。与硅基半导体相比,该技术在功率转换应用中拥有显著优势,包括更高的功率密度、效率和热性能等,有助于汽车行业下一代功率转换模块的降本增效。

未来采用英飞凌CoolGaN™氮化镓CoolSiC™碳化硅器件的伟世通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应用可能包括电池接线盒、DC-DC转换器和车载充电器。由此产生的动力总成系统将具有极高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

伟世通电气化产品线负责人王涛博士表示:“与英飞凌合作让我们能够集成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提高下一代电动汽车的功率转换效率和整体系统能力非常重要。此次合作将推动双方的技术发展,帮助我们加速过渡到更加可持续且高效的汽车生态系统。

英飞凌汽车业务首席营销官Peter Schaefer表示:“伟世通是公认的创新者和新技术的采用者也是英飞凌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将携手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汽车行业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

关于伟世通

伟世通NASDAQ代码VC通过支持软件定义未来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汽车行业发展。公司的先进产品组合融合了数字座舱创新技术、先进的显示器、AI增强软件解决方案以及集成式电动汽车架构解决方案。凭借在乘用车、商用车和两轮车领域的深厚积累,伟世通致力于与全球整车厂共同打造更加安全、环保、互联的汽车。伟世通总部位于密歇根州范布伦镇,在全球1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创新中心和生产设施遍布全球。2024年,公司销售额达到约38.7亿美元,且获得了 61 亿美元的新业务。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visteon.com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8,060名员工(截至20249月底),在2024财年(截至930日)的营收约为150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IFX),在美国的OTCQX国际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IFNNY)。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en/about-infineon/press/market-new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3,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应用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配备Priority Core Turbo的全新至强6处理器可提升AI工作负载性能,并将率先应用于英伟达最新推出的DGX B300 AI系统。

今日,英特尔推出三款全新英特尔® 至强® 6系列处理器,特别满足搭载领先GPUAI系统的需求。这些处理器配备性能核(P-core),并集成了英特尔创新的Priority Core TurboPCT)以及英特尔® Speed Select – 睿频频率(Intel® SST-TF)技术,能够提供定制化的CPU核心频率,进而提升GPU在高强度AI工作负载下的性能。

三款全新至强6处理器现已面市,其中一款将作为主控处理器被应用于英伟达最新一代AI加速系统DGX B300中。英伟达DGX B300搭载了英特尔® 至强® 6776P处理器,该处理器在AI加速系统的管理、协调和支持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卓越的内存容量和带宽,至强6776P能够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AI模型和数据集的需求。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事业部临时总经理Karin Eibschitz Segal表示:“全新至强系列产品充分彰显了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卓越的性能实力,是新一代GPU加速AI系统的理想之选。我们非常期待与英伟达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业界领先的AI系统,加速AI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新闻图片.jpg

通过PCT大幅提升AI性能

英特尔PCTSST-TF的结合,为AI系统性能带来了显著提升。PCT能够动态地让高优先级核心以更高的睿频频率运行,而低优先级核心则以基础频率运行,从而实现CPU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功能对于需要顺序或串行处理的AI工作负载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加速数据向GPU的传输,亦显著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为多种AI系统提供了行业领先的功能,包括:

  • 高核心数与卓越的单线程性能:每颗CPU最多集成128个性能核,确保在密集型AI任务中实现有效的工作负载分配。

  • 内存速度更快:英特尔至强6在高容量配置下提供更优异的内存性能,并通过MRDIMM和CXL提供领先的内存带宽。

  • 增强的I/O性能:相比上一代至强处理器,英特尔至强6具备多达20%的PCIe通道数量,加速了针对I/O密集型工作负载的数据传输。

  • 更高稳定性与便于维护:这些处理器专为最大化正常运行时间(uptime)而设计,具备更出色的稳定性和便捷的维护特性,从而将业务中断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 英特尔® 高级矩阵扩展(AMX:这些处理器支持FP16精度运算,为AI工作负载中的数据预处理及关键CPU任务提供高效支持。

企业正在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AI需求。在此背景下,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凭借卓越的性能和能效,成为企业更新升级的首选,它不仅能够为多样化的数据中心和网络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更进一步巩固了英特尔针对AI优化的CPU解决方案的领先优势。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 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 intel.cn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纳芯微发布全新 NSPAD1N 系列超小体积绝压传感器,专为车规及多种压力检测应用场景打造。该系列产品具备高精度、低功耗、快速响应和强承压能力,符合AEC-Q100标准,支持模拟和数字多种输出方式,广泛适用于座椅气囊、座椅按摩、汽车ECU气压检测、通机控制器等车规场景,同时兼容工业控制、智能气表等工业及消费应用。

1.jpg

随着汽车逐步演化为集舒适与智能于一体的“移动第三生活空间”, 座椅作为关键交互部件,正经历从基础支撑向智能舒适系统的转型。座椅气囊和按摩功能也日益成为提升驾乘体验与安全性能的重要配置。

针对这一趋势,NSPAD1N系列采用高精度信号调理芯片,对MEMS芯体输出进行校准和温度补偿,支持10kPa至400kPa压力范围内的模拟输出(0~5V)及数字输出(I2C/SPI),灵活适配多种应用需求。

该系列采用3mm x3mm DFN-8的小型封装,并配备可润湿侧翼设计(wettable flank),满足车规电子小型化布板需求,支持AOI自动焊接检测。其创新的MIS基板方案,有效规避传统LGA-FR4方案在温度循环下的分层风险,显著提升在高低温交变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传感器正面采用四小孔进气结构,在确保气流通畅的同时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防止异物侵入芯片腔体,提升环境适应性。

NSPAD1系列还具备更快的转换速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过载与耐爆压力能力,在复杂工况下依然保持高度稳定与可靠。

产品特性:

  • 高精度、低功耗:高度线性,100%温度补偿,无需校准;全寿命精度优于±1%F.S.(-20℃~115℃),工作电流<3mA。

  • 多种输出方式:支持模拟(绝对压力输出)与数字(I2C/SPI)信号,适配性强,便于集成。

  • 量程与输出灵活定制:10kPa~400kPa范围可调,支持定制供电电压和输出方式,覆盖多样应用需求。

  • 小型化封装:3mm x 3mm DFN-8车规封装,外围电路精简,助力小型化设计与系统优化。

  • 车规级可靠性:符合AEC-Q100标准,可承受600kPa过载与800kPa爆破压力,确保在严苛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2.jpg

3.jpg

依托自主可控的MEMS设计与封装工艺,以及多压力温度点自动化批量标定能力,纳芯微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的交付保障,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支持定制化MEMS晶圆和合封产品开发,灵活应对多元应用场景。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米尔电子发布的基于瑞芯微 RK3576 核心板和开发板,具备高性能数据处理能力、领先的AI智能分析功能、多样化的显示与操作体验以及强大的扩展性与兼容性,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目前米尔电子为 RK3576 核心板提供了 Linux、Debian、Android 多种系统镜像,为工程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助力各行业产品开发落地。

1.png

图:米尔基于RK3576核心板开发板支持的操作系统

一、系统介绍

系统

概述

myir-image-lr3576-buildroot

基于 buildroot 构建的包含 QT 的 Linux 镜像,包含完整的硬件驱动,常用的系统工具,调试工具等。支持使用 Shel.C/C++.Python 进行开发。

myir-image-lr3576-debian

包涵 XFCE 桌面的 Debian12 镜像,包含完整的硬件驱动,常用的系统工具,调试工具等。支持使用   Shell,C/C++,Python 进行开发。

myir-image-lr3576-android

基于 Android 14 构建的镜像,包含完整的硬件驱动,支持通用功能

MYD-LR3576 Linux 系统展示:

2.jpg

基于 buildroot 构建的带有 Qt 的 Linux 镜像,包含完整的硬件驱动,常用的系统工具,调试工具等,包含 Qt 运行时库和基于 Qt 开发的 HMI 界面。支持使用 Shell, C/C++, QML, Python 进行应用开发。Qt 是一种跨平台 C++ 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它既可以开发 GUI 程序,也可用于开发非 GUI 程序,比如控制台工具和服务器。客户可以在 MYD-LR3576 平台上运行自己的 Qt 程序。

MYD-LR3576 Debian 系统 XFCE 桌面展示:

3.jpg

Debian 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 Linux 发行版,凭借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众多用户的首选。MYD-LR3576 的 Debian 系统中已经配置了各种功能外设,比如 USB,SSD,音视频等,用户可直接进行使用。此外,系统还带轻量级的 Xfce 桌面环境,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和易用的桌面体验。

MYD-LR3576  Android 系统展示:

4.jpg

基于 Android 系统构建的镜像,专为 MYD-LR3576 开发板定制,具备良好的硬件兼容性和优化性能。此镜像集成了 Android 系统的核心功能和常用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一个熟悉且功能丰富的移动操作系统环境。它包含完整的硬件驱动,确保了与 MYD-LR3576 开发板的完美适配,实现了对各种硬件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多系统适配,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

依托米尔所提供的多种系统镜像,工程师能够根据自身应用需求,灵活选择相对应的系统环境,进而高效地开发出契合自身业务逻辑的程序。

  • 商业显示

5.png

图:米尔基于RK3576核心板开发板支持商业显示

在商业显示领域,米尔提供的的多种软件系统各展所长,助力客户打造吸引顾客、提升品牌价值的展示方案。米尔 MYC-LR3576 核心板搭配安卓系统,凭借其出色的图形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应用生态,能够以精美的界面展示广告和产品信息,吸引顾客的目光。若企业注重数据精准分析,可选择 Debian 系统,其提供稳定的后端支持,通过丰富的软件包资源,帮助企业精准把握顾客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提高销售转化率。而针对追求快速启动与流畅运行的展示场景,Linux 系统则是理想之选,工程师可以利用 C/C++ 等编程语言,结合 Qt 开发框架,快速构建出高性能的展示程序,确保在商业展示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表现,为顾客带来优质的视觉体验。

  • 工业控制

6.png

图:米尔基于RK3576核心板开发板支持工业控制

在工业控制领域,米尔 MYC-LR3576 核心板支持的多种的软件系统,满足不同工业场景需求。对于需要轻量化、高效解决方案的场景,米尔的 Linux 系统是不二之选,它为工程师提供了基础的开发环境和工具链,帮助工程师快速开发高效、可靠的工业控制程序,实现设备的精准操控与实时监测,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在对软件资源丰富度和系统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工业应用中,米尔的 Debian 系统则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提供丰富的软件包资源和稳定的运行环境,工程师可以安装各种工业控制软件包、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安全工具,确保工业控制程序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减少系统故障与停机时间,保障工业生产的连续性。而在需要开发便于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业控制终端的场景下,安卓系统则能发挥其图形化界面和丰富交互功能的优势,工程师可以开发出触摸屏操作的设备监控应用,使操作人员能够直观地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参数设置,并进行远程控制与调整,提升工业控制的人性化与智能化水平。

三、丰富开发资源:省时省力,高效推进项目

米尔提供适用于 MYD-LR3576 开发板的 SDK 文件,涵盖 BSP 开发、文件系统开发和各类测试工具,帮助开发者构建出可运行在 MYD-LR3576 开发板上的系统镜像,从底层驱动适配到上层应用开发,一应俱全,大幅缩短开发周期,让您的项目快速推进。

米尔基于瑞芯微RK3576核心板及开发板

瑞芯微RK3576处理器,8核6T高算力赋能工业AI智能化

AI边缘应用:搭载6 TOPS的NPU加速器,3D GPU;

多种外设:双千兆以太网、PCIE2.1、USB3.2、SATA3、DSMC/Flexbus、CANFD、UART等;

8K@30fps/4K@120fps 解码(H.265、VP9、AVS2、AV1),4K@60fps编码(H.265、H.264);

多种多媒体接口HDMI/eDP/DP/MIPI-DSI/Parallel RGB/MIPI CSI/16M Pixel ISP;

LGA381 PIN、商业级:0℃ ~ +70℃、工业级:-40℃~+85℃;

适用于工业、AIoT、边缘计算、智能移动终端以及其他多种数字多媒体等场景。

7.png

米尔基于瑞芯微 RK3576 开发板

总结:

米尔的多种系统方案为不同领域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工程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快速构建出契合业务逻辑的应用程序,实现高效开发与精准适配。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 23 日,为期四天的 2025 西门子大中华区 Simcenter 仿真与试验技术峰会在合肥圆满落幕。大会以“工程创新,智启未来”为主题,汇聚千余位制造业行业精英、技术领袖,及西门子全球专家,聚焦仿真与试验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共探人工智能 (AI) 与数字孪生双轮驱动的数智化产业变革趋势。

配图1 (1).jpg

Simcenter ——全维度仿真能力赋能工程创新

作为西门子全面数字孪生理念的核心载体,Simcenter™ 仿真与试验软件集成系统级建模、结构力学、流体动力学、电磁仿真及电子散热等多学科工具,融合工业知识与前沿算法,为工程师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仿真与测试解决方案。从概念设计到性能验证,从物理测试到虚拟迭代,助力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实现“一次设计,一次制造”的高效目标。

本次大会围绕 Simcenter 工具集,设置主会场、8 大主题分会场及定制化高阶培训,聚焦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电气、能源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度解析振动噪声控制、整车能量管理、电驱动系统优化、电池热管理等核心议题。

西门子全球技术专家在现场深度分享技术实践经验,内容涵盖如何依托仿真和测试技术提升生产力,在产品研发体系中嵌入 AI 进行深入洞察,借助数智化研发技术实现产品差异化等,多维度呈现了西门子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与成果;此外,众多西门子客户及生态伙伴代表也带来了各自的应用分享:从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开发经验,到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的液冷仿真方法开拓,再到航空雷达智能设计方案的制定,全方位展现了技术协同在不同场景中的落地成效,为行业用户提供可复用的工程实践参考。

加速数字化三大核心优势构建企业竞争力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梁乃明在大会主题演讲中指出,制造业的竞争核心在于速度,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面提效是企业突围的关键。西门子基于经市场沉淀和检验的方法论,打造数字化加速器,成功助力客户在 18 个月的转型项目中,将产品开发周期同步缩短了 18 个月。

配图2 (1).JPG

他随后进一步阐释了西门子作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为企业提质增效提供的三大核心优势:

先进技术融合构建数字闭环:整合全面数字孪生、工业 AI、工业元宇宙等技术,覆盖需求定义、仿真验证、制造执行到服务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与实时交互;

端到端平台打通互联流程:通过 DesigncenterSimcenterTeamcenterOpcenter 核心平台构建数据互通的协同架构,借助 Mendix™ 低代码平台打通企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形成从概念到交付的无缝衔接;

开放生态聚合创新势能:携手行业领军企业与科技巨头共建“智力生态圈”,整合 Altair 高效仿真、AWS 云计算等资源,推动技术落地与场景创新,助力各行业在数智化浪潮中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当下产品研发正从“经验驱动”转向“智能预测”,仿真与试验技术也从“效率工具”升级为“创新战略”。未来,西门子将持续挖掘仿真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交汇价值,与客户和生态伙伴共同助力企业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突破创新边界,为中国工业变革注入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通过 Siemens Xcelerator 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的软件、硬件和服务帮助各规模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西门子的工业软件和全面的数字孪生可助力企业优化设计、工程与制造流程,将创新想法变为可持续的产品,从芯片到系统,从产品到制造,跨越各个行业,创造数字价值。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 -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月22日,2025 融合快充(UFCS)产业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作为融合快充生态的关键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OPPO与华为、vivo、荣耀共同签署了UFCS互授权意向,标志着国内快充产业协作的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UFCS 2.0 标准的正式发布及40W融合快充互通的启动,预示着中国统一快充生态建设已迈入全新阶段。OPPO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并积极推动UFCS快充标准的落地与普及,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1.jpg

(荣耀、华为、OPPO、vivo代表签署UFCS互授权意向)

大会发布了融合快充 UFCS 2.0 标准。新标准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多项优化,不仅实现了40W无鉴权功率互通,引入了“反向充电”特性,还将Power Change(适配器功率主动调节)升级为必选项,这些关键增强充分展现了统一快充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次大会所展示的融合快充生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正是对行业核心挑战的回应。融合快充UFCS的创立和发展,始终着眼于解决全球快充产业的核心痛点:长久以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品牌手机之间充电协议及线缆互不兼容的问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而今日UFCS 2.0的发布以及产业链的进一步协同,正是推动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

会上,来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及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的领导在讲话中都高度肯定了融合快充UFCS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绿色发展及构建产业协同方面的积极进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在致辞中指出,“UFCS标准通过统一快充协议这个‘小接口’,构建起覆盖数亿设备的绿色生态体系“,他进一步阐述道,UFCS不仅有效降低电子垃圾的产生,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全局 ,更在全球技术博弈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随着2.0版本标准的落地,UFCS在实现不同品牌终端产品更高功率互通的同时,其“协议层自主+物理层兼容”的创新架构,为全球快充标准演进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

OPPO一直是融合快充UFCS技术与标准的重要推动力量。凭借在快充技术领域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与前瞻布局,OPPO从UFCS创立之初,便深度参与并积极贡献于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率先推动其在终端产品上的规模化应用,致力于推动终端产品与快充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期解决这一行业根本性难题,为用户带来更优体验。

大会期间,OPPO闪充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加亮发表了题为《终端快充技术生态演进及展望》的专家演讲。

2.jpg

(OPPO闪充首席科学家张加亮在大会现场做专家演讲)

张加亮在演讲中,强调了UFCS对于构建健康快充生态的重要性。他指出:“快充技术,从充电器、线缆、连接器直至电芯,是一个涉及多点、影响全面的系统性技术迭代。它既是一条紧密的产业链,也是一个共荣的市场生态圈。” 展望未来,张加亮认为,快充技术将朝着更大功率、元器件革新带来更便携小巧的充电器以及多重技术保障下的更极致安全等方向持续演进。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也将致力于推动融合快充产业生态建设,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壮大终端融合快充生态圈。

OPPO秉持“科技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与痛点出发,打造伟大产品。唯有通过产业协同,形成统一标准,才能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充电体验。

3.png

OPPO认为,UFCS 2.0的发布和产业链的进一步协同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快充技术作为OPPO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OPPO坚持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谋求对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未来,OPPO将进一步深耕快充领域,继续秉持开放融合的信念,加大在融合快充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广泛与行业产业上下游伙伴通力合作,大力推动融合快充UFCS技术与标准的进一步突破与成果落地,积极推动UFCS标准在更多终端和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并探索如“协议即服务”(Protocol as a Service)等前瞻技术理念的落地,致力于为全球亿万用户带来无缝、高效、智能与安全的快充新体验,共绘快充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壮美画卷。

关于OPPO

OPPO于2008年推出“笑脸手机”,由此开启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凭借以Find和Reno系列手机为核心的多智能终端产品、ColorOS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服务,为全球用户革新科技体验。OPPO 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万名OPPO员工共同致力于为人们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工业领域向实现工业4.0的目标不断迈进,市场对具备弹性连接、低功耗、高性能和强大安全性的系统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实施数字化转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企业必须在现有环境中集成这些先进系统,同时应对软件孤岛、互联网时代前的老旧设备以及根深蒂固的工作流程等挑战。它们需要能够在这些限制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应用高性能软硬件的解决方案。

了解EtherCAT

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现场总线协议,旨在支持自动化技术中的硬实时和软实时需求。该协议能够在工业应用中实现控制器与传感器、电机等现场设备之间的无缝通信,具备高数据速率和低循环时间的特点。它通过一种主从式处理架构实现这一目标:控制器设备向各个节点发送标准化以太网帧,各节点仅处理并回传控制器专门分配给它们的数据。

EtherCAT支持一种“在线处理”机制,数据可在处理的同时传递至下一节点,而非按顺序逐个处理。这一特性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各组件所需的处理能力——确保每个组件仅针对其负责的数据消耗必要的算力。总体而言,与其他工业以太网协议相比,EtherCAT运行速度更快、延迟更低且抖动更小,使其成为现代分布式工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莱迪思FPGA在工业应用中的角色

莱迪思FPGA为企业提供满足当今工业规范与标准所需的可靠硬件,兼具固有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这使开发人员能够对系统进行编程(甚至重新编程),以适应任何计算需求,即使在部署后亦然。与ASIC、MPU、MCU、ASSP等其他器件不同,FPGA还支持并行处理,允许操作同步执行而非顺序执行。

莱迪思FPGA具备低功耗、小尺寸、低延迟和高I/O容量等特性,可助力构建高效的互连工业系统。它们可直接与传感器对接,支持实时工业网络、电机与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传感器融合、确定性感知与控制等应用场景,这些均为现代工业运营的关键功能。

莱迪思FPGA集成EtherCAT

莱迪思安全互连运动控制平台将这两项技术的优势完美结合,为工业企业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延迟且安全的连接能力。

该平台利用MII/RMII MAC接口及其灵活性,可集成至现有工业网络中,同时搭配用于闭环马达控制的莱迪思CertusPro™-NX FPGA,以及作为硬件可信根(HRoT)安全基础的莱迪思 MachXO3D™ FPGA。此外,它还借助亚德诺半导体的工业以太网连接集成电路(IC),实现系统的无缝互连和集中式网络控制。

该平台针对伺服马达、无刷直流(BLDC)马达、步进马达等多种马达,确保高效、精准且安全的马达控制。

1.png

莱迪思安全连接运动控制平台框图

加速安全互连平台开发

开发人员可将莱迪思黄金系统参考设计(GSRD)作为指南,借助莱迪思器件和EtherCAT构建安全互连平台。GSRD与黄金硬件参考设计(GHRD)配合,为使用基于FPGA的RISC-V软核CPU的系统提供经过全面测试的参考方案。基于这一基准,开发人员可快速构建支持EtherCAT协议的FPGA硬件系统。

EtherCAT与莱迪思FPGA所具备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帮助企业紧跟不断演进的工业应用场景,包括:

·运动控制与机器人技术:工业机械正日益自动化,需要连接能力与实时控制协调能力,以支持自主机器人及其他尖端生产工具。

·半导体制造:随着AI和机器学习ML模型对半导体及其他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其生产需要在速度、成本效益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优化。鉴于这些器件的复杂性,其制造过程需要高精度和同步性,而EtherCAT协议可满足这两方面需求。

·测试与测量:随着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互联硬件集成到工业生态系统中,它们需要能够聚合和分析来自传感器、执行器及其他分布式组件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团队有效监控、控制和调整运营。

EtherCAT与莱迪思FPGA驱动工业自动化未来

在当今市场格局下,工业企业需将安全、高效且灵活的连接能力作为优先事项。通过将EtherCAT的实时通信能力与莱迪思FPGA的自适应低功耗架构相结合,团队能够持续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并推进运营数字化。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确保系统具备可扩展性和适应性,随时准备应对新技术进步和行业需求。

如需进一步了解莱迪思安全互连运动控制平台,或探讨莱迪思如何助力加速您的工业应用开发,欢迎立即联系我们的团队。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