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Jon Wallace,高级总监

Issac Siavashani,首席工程师

Alexandr Ikriannikov,研究员

问题

随着电流摆率和效率要求不断提高,ADI专利耦合电感如何增强汽车应用中多相稳压器的性能?

1.png

回答

为了解决汽车应用中日益提高的电流需求和快速瞬变所带来的挑战,ADI专门设计了耦合电感,并获得了专利。理想情况下,为了获得高效率,需要较大电感值和较小电流纹波,但为了实现快速瞬变,又需要较小电感值。耦合电感利用出色的耦合机制,使其在稳态下表现为一个大电感,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流纹波。同时,耦合电感在瞬态事件中的电感值较小,且导通较快。这有便于缩小应用尺寸,同时保持高效率,这对于支持1 V以下的负载电压至关重要。此外,其设计有助于加快响应时间,使稳压器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管理剧烈的瞬态负载。通过优化电感值,这些耦合电感有助于为ADAS和其他大电流应用中的先进半导体工艺实现所需的必要电压容差、高效率和瞬态规格。

简介

大电流、低电压应用经常采用多相降压转换器拓扑来降低电压。这种多相降压转换器可以利用传统的分立电感(DL,如图1a所示),或利用耦合电感(CL,如图1b所示)。如果是CL,绕组为磁耦合,具有消除电流纹波的优势1-6

汽车ADAS应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GPU或ASIC供电轨严格控制在0.4 V至1 V范围内,尤其是在快速瞬变条件下。负载瞬态通常会导致所有相位将开关节点VX拉高至VIN,因此每相中的电感电流以一定的摆率(式1)逐渐上升,其中VIN为输入电压,Vo为输出电压,L为电感值。卸载瞬态通常会导致所有相位拉低至GND,并且电感电流逐渐下降(式2)。已知低输出电压值VOUT<1 V,并假设输入电压典型值至少为5 V,比较式1和式2很容易看出,卸载瞬态是主要问题,这是因为使电流逐渐下降的电压非常小。

2.png

1.多相降压转换器,采用(a)分立电感或(b)耦合电感

3.png

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增加COUT中陶瓷输出电容的数量。然而,这种方法的体积过大、成本过高,有些不切实际。在汽车行业,稳压器往往配置为以相对较高的频率(FS,通常超过2 MHz)进行开关。这与云应用或工业应用中的稳压器形成对比。由于特别的电磁干扰(EMI)要求,汽车环境中需要更高的开关频率。虽然高频有助于减小稳压器中的电感值,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由式3可求出带DL的常规降压转换器各相的电流纹波,其中占空比D = VOUT/VIN,VOUT为输出电压,VIN为输入电压,L为电感值,FS为开关频率。

4.png

用漏感为LK且互感为LM的CL代替DL,则CL中的电流纹波可表示为式46。品质因数(FOM)表示为式5,其中NPH为耦合相数,ρ为耦合系数(式6),j为运行指数,仅定义占空比的适用区间(式7)。CL的参数有漏感LK和互感L M

5.png

对于特定的CL设计,与采用分立电感L的常规降压转换器相比,式4和式5中的FOM含义可以解释为电流纹波消除所涉及的额外乘数。与具有任意电流纹波和瞬态性能的任何系统相比,业界进一步推广和扩展了FOM的定义及其含义11。建议使用归一化瞬态摆率 (期望较高) 与归一化电流纹波 (期望较低) 的比率 (式8)。对于一些采用分立电感的基准转换器,瞬态摆率和电流纹波通过相关数字进行归一化 (因此任何采用DL的系统仍会导致FOM = 1)。SRTR和ΔIL是所选设计或技术在稳态下的瞬态电流摆率和电流纹波,而SRTR_DL和ΔILDL是同样的参数,但用于基准DL设计。

由于瞬态和稳态下分立电感的电流摆率相同,式8可以简化为式9。这样一来就完全避免了实际提及DL设计,但基准测试的思想仍然存在。

6.png

请注意,对CL使用广义FOM定义(式9)将得到式5,因此新定义是向后兼容的,而且还可用于电流纹波和瞬态摆率与DL公式存在显著差异的技术(例如TLVR9)。

CL设计和考虑因素

应用指标为VIN = 5 V、VOUT = 0.8 V、FS = 2.1 MHz、NPH = 8。开始时,选择DL = 32 nH来支持快速瞬变,而每个电感占用4.2 mm × 4.2 mm × 4.2 mm。理想情况下,这些电感将用8相耦合电感(CL)代替。然而,h = 4 mm的低高度要求带来了难题,因为在这种高度限制下,8相耦合电感器会变得过于细长,难以生产,而且还会更容易受到电路板弯曲变形的影响。因此,我们为CL选择了4相构建模块,这也使得元件的放置和布局更加灵活。我们的目标是获得更快的瞬变,并且已知CL值的纹波将小于起始DL值的纹波。因此,我们采用了近期推出的Notch CL (NCL)结构来尽可能减小漏感LK7,8,10。我们设计了NCL0804,LK约为17 nH,OCL = LM + LK = 100 nH,NPH = 4,相位间距为6.9 mm/相,高度h = 4.0 mm(最大值)(图2)。

7.png

2.开发的NCL0804-4-R17h = 4 mm(最大值))

使用FOM图10可以有效比较不同的设计。任何DL设计都会出现FOM = 1,这是因为在稳态和瞬态下,电流摆率的比例为1:1。给定尺寸下,耦合电感的NCL结构会使LM/LK比率最大化,因此通常能够产生最高FOM9。FOM比较如图3所示;在目标输出电压附近,我们开发的NCL比DL好约4.4倍。


1.四相构建模块不同磁元件方案的比较

电感

高度:mm/相对值

效率,相对值

电流纹波,相对值

瞬态,相对值

瞬态/纹波相对优势(公式911

NCL0804-4

最大4.0/1倍

正常

1倍

1倍

4.4倍

DL = 32 nH

最大4.4/大1.1倍

大2.35倍

慢1.9倍

1倍

DL   = 100 nH

最大6.4/大1.6倍

正常

小1.33倍

慢5.9倍

1倍

8.png

3.相对于输出电压VOUT,开发的NCL = 4× 17 nH和理论NCL = 8× 17 nHFOM与任何DLFOM相比较

(VIN = 5 V)

相应的电流纹波比较如图4和表1所示。对电流纹波和瞬态摆率的不同取舍,让DL值的选择范围非常宽,但我们开发的NCL始终有4.4倍的优势。NCL的电流纹波比DL = 32 nH的纹波小2.35倍,同时NCL的瞬态摆率要快1.88倍。2.35×1.88约等于4.4,与预测的FOM = 4.4相匹配。使用DL = 100 nH也可以降低电流纹波,这使其电流纹波比NCL的电流纹波小1.33倍,但NCL的瞬态摆率会快5.88倍,因此NCL相对于任何DL的优势仍然是5.88/1.33,即约等于4.4倍(NCL的FOM = 4.4)。

9.png

4.相对于输出电压VOUT,比较开发的NCL = 4 × 17 nH和理论NCL = 8 × 17 nH的电流纹波与DL = 32 nHDL = 100 nH的电流纹波

观察图3中相同NCL的理论FOM,但考虑NPH = 8是否可制造的情况,我们看到NCL相对于DL的性能优势将从4.4倍扩大到5.8倍,而且在VOUT较低时,相对的优势差距更大。

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应该考虑NCL的不同设计。一种可能性是将相位排成两排,以保持铁氧体磁芯的长宽比较低,使其有利于制造。在这种情况下,NCL可以放在PCB的底部,直接位于GPU的陶瓷旁路上方,并且功率级围绕在NCL的周边。此方法类似于垂直供电(VPD)布置,有可能会在瞬态和纹波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也就是可以有效提高瞬态效率。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动将会显著改变现有的设计和布局。未来将取决于客户的偏好,考虑是否采用这种方法。

实验结果

10.png

5.稳压器四相构建模块,电感尺寸可为(a) DL = 100 nHh = 6.4 mm(最大值))和(b) NCL0804-4h = 4.0 mm(最大值))

用NCL0804-4替代DL = 32 nH电感可以提高效率,如图6所示。这种改善主要是因为电流纹波大幅降低(图4),从而导致绕组、功率级和走线中的电流有效值降低。此外这还有助于降低交流损耗,如图6所示。同时,17 nH/相的NCL(图5b)在瞬态下的电流摆率要快约1.9倍,反馈环路中的相位裕量一般也会得到改善。降低DL = 100 nH的纹波(图5a)可重新提高效率(图6),但这种DL的高度明显高于允许值(h = 4 mm),同时也比我们开发的NCL慢约5.9倍,并且会大大影响所需输出电容的数量。正如基于FOM的估计,结果证实了NCL相对于分立电感方法的不同权衡方案具有根本的性能优势。

11.png

6.DL = 32 nH (h = 4.4 mm)DL = 100 nH (h = 6.4 mm)NCL = 4× 17 nH (h = 4.0 mm)的效率比较:5 V0.8 V,四相。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一种采用NCL结构的新型耦合电感,以优化输出电压非常低和负载瞬态指标变化剧烈的应用性能。该CL也是为了适应汽车设计的低高度要求而开发的。选择NCL结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泄漏。与常规分立电感方案相比,它的瞬态/纹波性能提高了4倍以上。

若分立电感(DL)方案的效率要与所开发的NCL相同,高度须为后者的1.6倍(DL = 100 nH)。然而,这种替代方案的瞬态速度会低5.9倍,从而严重影响输出电容的尺寸和成本。表1的比较结果凸显了NCL0804-4在高度、效率、电流纹波和瞬态速度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Aaron M. Schultz和Charles R. Sullivan。“Voltage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ive Windings, and Associated Methods”。美国专利6,362,986,2001年3月。

2      Jieli Li。Coupled Inductor Design in DC-DC Converters。硕士论文,达特茅斯学院,2002年。

3      Pit-Leong Wong、Peng Xu、P. Yang和Fred C. Lee。“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of Interleaving VRMs with Coupling Inductors”。IEEE电源电子会刊》,第16卷第4期,2001年7月。

4      Yan Dong。Investigation of Multiphase Coupled-Inductor Buck Converters in Point-of-Load Applications。博士论文,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2009年7月。

5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Addressing Core Loss in Coupled Inductors”。Electronic Design News,2016年12月。

6      Alexandr Ikriannikov。“耦合电感的基础知识和优势”。ADI公司,2021年。

7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Assemblies Including Coupled Inducto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美国专利11869695B2,2020年11月。

8      Alexandr Ikriannikov。“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Magnetics for the Multiphase DC-DC Applications”。IEEE应用电源电子会议,2023年3月。

9      Amin Fard、Satya Naidu、Horthense Tamdem和Behzad Vafakhah。 “Trans-inductors Versus Discrete Inductors in Multiphase Voltage Regulators: A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Comparative Study”。IEEE应用电源电子会议,2023年3月。

10    Alexandr Ikriannikov和Di Yao。 “Converters with Multiphase Magnetics: TLVR vs CL and the Novel Optimized Structure”。PCIM Europe,2023年5月。

11    Alexandr Ikriannikov和Brad Xiao。“Generalized FOM for Multiphase Converters with Inductors”。2023年IEEE能源转换大会暨展览会,2023年10月。

关于ADI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4财年收入超过9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4万人。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作者简介

Jon Wallace拥有普渡大学计算机和电气工程学士学位。Jon已在汽车行业工作了30年。加入ADI公司之前,Jon曾在TRW Automotive, Inc.担任软件和硬件工程师11年,负责开发安全电子设备的硬件和软件。2005年,他加入Maxim(现为ADI公司的一部分),担任汽车电源及相关产品的产品定义师。他为车辆总线通信和软件算法领域发表了25项美国专利。迄今为止,他所定义的产品已创造超过8亿美元的收入。

Issac Siavashani是ADI公司汽车业务团队的高级应用工程师。他拥有旧金山州立大学嵌入式系统和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他于2010年加入Maxim(现为ADI公司的一部分),专注于英特尔(消费电子)多相降压管理IC的定义和开发工作。2017年,Issac加入汽车业务团队。目前,他主要负责低噪声应用的大电流多相系统和雷达PIMIC研发工作。

Alexandr Ikriannikov是ADI公司通信和云电源团队的研究员。他于200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期间由Slobodan Ćuk博士负责教授电力电子学知识。他开展了多个研究生项目,包括AC/DC应用的功率因数校正、适用于火星探测器的15 V至400 V DC/DC转换器等。研究生毕业后,他加入Power Ten,重新设计和优化了大功率AC/DC电源,然后在2001年加入Volterra Semiconductor,专注于低压大电流应用和耦合电感器。Volterra于2013年被Maxim Integrated收购,而Maxim Integrated现在是ADI公司的一部分。目前,Alexandr是IEEE的高级会员。他拥有70多项美国专利,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请中,此外他还曾撰写并发表了多篇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5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康普RUCKUS中华区总监 程俊邦

当前,“可持续性”已不再只是一个流行词,而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议题。企业深刻认识到负责任的环境管理及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2024首席高管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显著增加,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可持续性从优化网络运营效率入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网络状况关乎其效率和可持续性表现。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采购等都包含其中。由于网络贯穿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因此它也成为企业一个独特且有效的推进焦点。当网络技术朝着更智能的监控和自动化方向演进时,这也将推动网络自身成为2025年及以后企业实现并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推动力。

企业网络可以涵盖多种技术,例如有线以太网、Wi-Fi 7、蓝牙®、Zigbee®、其他物联网协议、5G专网和公民宽带无线电服务(CBRS)未授权频谱等,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设备的高效连接。每种技术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实施时选择适合的技术组合。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智能网络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方式。

助力酒店业的运营

很少有企业环境像酒店业那样复杂多样。酒店经营者热衷于宣传其可持续发展的资质,因为他们深知这会影响客人的入住选择。过去,酒店通过鼓励住客减少更换毛巾的次数,以减少用水量和洗涤化学品的使用。而如今,基于网络的、以效率驱动的可持续性改进空间远不止于此。

事实上,智能网络促进酒店减少潜在浪费的效果是令人惊讶的。除了采用手机办理入住、数字钥匙和数字标牌取代印刷材料等环保措施外,酒店业还可以通过更宏观、更系统的手段来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网络管理不仅可以关闭空置房间中的联网设备,包括暖通空调和Wi-Fi服务,减少能源使用,如今还可以通过在特定区域内重新平衡Wi-Fi覆盖的方式,确保信号出现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并根据流量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AI:真正的变革者

在无线网络中引入人工智能(AI)监控和管理功能可谓发展进程中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也成为酒店行业乃至所有企业环境中的重中之重。以往监控需要由人工决定何时开启或关闭服务,有时甚至需要亲自操作,而如今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根据入住安排就能按需应用最佳设置。随着经验的积累,AI还能学会预测入住模式——当然,这些预测需要经过人工管理的审核。

AI还能对各种连接技术进行精细的策略控制,包括蓝牙、Zigbee、5G专网等服务。鉴于如此多层次技术的复杂性,即使有大量训练有素的IT人员,也几乎不可能仅靠人工来管理就能实现,况且雇佣这样的IT团队也并非易事。

在任何企业环境中,AI的价值都显而易见。各垂直领域运营的网络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可持续性议题,而且普遍面临IT人才短缺的困境。这样的情境在大型公共场所、教育机构、多住宅单元或办公园区比比皆是,让我们继续以酒店业为例,因为AI已经迅速成为酒店场所提供卓越宾客体验和可持续性运营的必备利器。

这些由AI管理的网络支持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例如确保电力和水资源仅用于特定用途。由于AI协助下的网络管理是辅助IT人员工作的工具而非替代品,AI的学习和自动化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有限的IT预算内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自然语言模型提供的预测和建议,让仅接受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能超越其专业水平进行操作。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能够为管理层注入信心,反之,晦涩难懂的指令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建议被忽视。

AI驱动的应用如何提升可持续性:

  • 能源利用:AI驱动的连接性不仅可以在无人入住的房间中将未使用的资产设置为空闲模式,还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Wi-Fi接入点的功率。例如,一个会议室在隔断打开时可能有500名参会者连接网络,而在隔断关闭时可能只有400名参会者分成两个小组。

    AI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带来非明眼可见的效率提升,对于理论上需要IT人员花费数周或数月时间在实际操作中测试的网络更改,AI则可以通过模拟和测试各种配置模型来完成。在人类监督下,AI甚至可以将测试成功的配置推送到网络中,无缝提高效率并降低网络运营的碳影响。

  • 水资源利用:即使在传统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公众对水资源生态脆弱性的认识也使得水资源使用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酒店是淡水消耗大户,即使有毛巾处理政策,世界可持续酒店联盟(代表全球30,000家酒店)估计,一个普通酒店房间每天消耗近400加仑的水(约1,514升)。

    智能网络可以驱动物联网设备来监测用水情况,发现潜在的效率提升点,并在检测到异常用水模式时发出警报。此外,安装在管道中的漏水检测传感器可以立即检测到漏水情况的发生——这不仅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财产损失的常见原因,可能会导致住客区域关闭,而这成本不菲。事实上,物联网漏水检测传感器网络只要检测到第一个此类问题,就有可能收回成本。随着2025年水资源可用性的担忧加剧,这些物联网能力的重要性也将随之增加。

  • 废弃物管理能够监控能源使用,相应地做出反应并进行学习的AI功能,同样也是简化废弃物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酒店物业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因此经营者必须负责任地进行管理。

    配备物联网传感器的垃圾箱和回收箱不仅能在容量已满时提醒客房服务人员;如今,配备AI的联网垃圾处理系统还能学习垃圾的模式。最近的一项AI创新能够实现垃圾桶识别各种酒店厨余垃圾,甚至包括蔬菜皮,从而为服务人员提供洞察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浪费。另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解决方案是人工智智能赋能的可回收物自动化分类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场景

虽然我们以酒店业为例探讨可持续性,但其中涉及的许多具体应用同样适用于学校、医院、机场、体育场或企业园区等其他场景。在任何环境中,AI如今都能深入洞察运营的每个阶段,从采购到资源管理,再到日常运营。在每个环节中,AI驱动的网络有助于识别、利用和衡量几乎任何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2025年,可持续发展仍将是重中之重,而由AI驱动的智能网络及其互联应用和服务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同时也是提升终端用户体验、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


关于康普:

康普(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OMM)致力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界限,打造世界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由员工、创新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全球团队始终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客户预测未来趋势,塑造网络可能性。了解更多:https://zh.commscope.com/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5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光辰芯")与武汉精测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精测")今日联合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基于2.71亿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的全新高精度显示器缺陷检测解决方案,为高端工业检测、显示器质量缺陷检测等细分领域带来全新的技术突破。

2.jpg

精测 AOI检测设备(左), 加特林光学仪器(右)

作为机器视觉系统的核心组件,工业成像设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检测精度上限和Tact Time下限。面对Tandem OLED(叠层)、Fold OLED(折叠)、Miro OLED、Micro 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对高分辨与微小缺陷检测提出的更严格要求,传统的工业成像设备分辨率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本次发布的全新解决方案采用了2.71亿像素超高分辨率的CMOS图像传感器——GMAX15271BSI,该芯片具备先进的1.5μm背照式像素技术,同时得益于先进的电路设计,可实现0.75e-的超低读出噪声和73.9dB的高动态范围,配合高速sub-LVDS数据接口,可确保设备在高传输速率下数据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结合武汉精测独创的显示屏单像素亮色度精确提取算法技术,传感器的2.71亿像素为显示屏的亮色度检测和补偿提供更高的成像Mapping(分辨率高达3800*3000的 Micro OLED显示器,依然可以高达5*4.6的Mapping),弱化成像时的摩尔纹,可极大降低对高分辨率大尺寸显示器的微小缺陷检测时的误判,赋予了设备精确检测1/3 Dot缺陷的能力;极低的读出噪声和高动态范围结合高分辨率和独创算法,为显示器中低灰阶的微弱缺陷检测与补偿,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方案高度融合了双方在高端图像传感与机器视觉领域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微小微弱Mura缺陷检测准确率、高分辨率显示屏的检测UPH、简化微显检测系统等创新突破,助力行业用户更有效的应对复杂多样的检测场景,实现效率与精准性的双重提升。

3.jpg

GMAX15271BSI

双方围绕高精度显示器缺陷检测解决方案所展开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将持续为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凭借GMAX15271BSI的独特优势以及武汉精测在机器视觉领域的技术积淀,也将持续降低对PixelShift技术依赖,实现显示器检测方案全流程、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技术突破,从而为客户提速增效,促进生产流程的优化升级。

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探索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携手推动行业技术革新,进一步激发机器视觉领域多元应用场景的创新活力,打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产业迈向新高度。

来源:长光辰芯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5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HashiCorp 的能力为 IBM 的多个战略增长领域带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包括 Red Hat、watsonx、数据安全、IT 自动化和咨询。

IBM(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IBM)日前宣布已完成对 HashiCorp 的收购。HashiCorp 的产品可自动化和保护支撑混合云应用程序和生成式 AI 的基础设施。两家公司的能力将共同帮助客户加速创新、加强安全并从云中获得更多价值。

HashiCorp, an IBM Company.

HashiCorp, an IBM Company.

如今,近 75% 的企业正在使用混合云[i],包括来自超大规模提供商和本地数据中心的公有云,可以通过一致的方法来大规模交付和管理该基础设施,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从最初的规划和设计到持续的维护,企业都在寻找能更有效地管理云基础设施和安全任务并使之现代化的方法。据预测,到 2028 年,生成式AI将带来 10 亿个新的云原生应用[ii]。要支持这样的规模,所需的基础设施自动化远远超出了劳动力本身的能力。

IBM 软件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 Rob Thomas 说;"全球组织都在寻求部署现代化的混合云就绪的应用程序,这需要大规模的自动化云基础设施。通过此次收购,IBM 致力于继续投资和发展 HashiCorp 的能力,并结合 HashiCorp 的领先技术和广泛的开发人员社区、IBM 的全球影响力和研发资源,我们的目标是将 HashiCorp 技术注入每个数据中心。"

HashiCorp 首席执行官 Dave McJannet 说:"十多年来,HashiCorp 一直在帮助全球最大的企业在混合云和多云环境中取得成功。我们见证了云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并亲身参与了云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凭借IBM的历史、全球规模和客户关系,HashiCorp现在可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帮助我们的客户、从业人员和合作伙伴社区去自动化、保护和优化他们的云基础架构,为混合环境提供端到端的平台。"

HashiCorp 首席技术官兼联合创始人 Armon Dadgar 说:"HashiCorp自公共云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云基础设施领域的先驱。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产品组合,帮助客户采用云原生方法进行基础架构和安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方法已被全球数十万家企业所采用。我很高兴 HashiCorp 能够加入 IBM 大家庭,我们在为全球最大企业实现混合基础架构的愿景上有着明确的一致性。通过合作,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投资于研发创新,使下一代应用得以构建和扩展。"

产品详情和供货情况

  • HashiCorp 的功能使企业能够使用自动化来提供基础设施和安全的生命周期管理,从而为混合云和多云环境所需的关键工作流提供记录系统。HashiCorp Terraform 是这些环境中基础设施配置的领导者。HashiCorp 的产品可帮助客户采用高度可互操作的方法进行多云管理,并补充 IBM 对行业协作(包括与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深入和不断扩大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发人员和开源社区的承诺,以实现混合云和 AI 创新。

  • 其 Terraform 和 Vault 产品以及更广泛的 HashiCorp 产品组合现在可从 IBM 的自动化软件组合中获得。

  • HashiCorp 将为 IBM 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包括在 Red Hat、watsonx、数据安全、IT 自动化和咨询等多个战略增长领域。例如,Terraform 和 Red Hat Ansible Automation Platform 是一个强大的组合,Terraform 可以跨多个云提供商自动创建基础架构,而 Ansible 可以在该基础架构之上自动进行应用配置和中间件部署。

  • 此外,HashiCorp Vault 与 Red Hat OpenShift 的结合可在混合云环境中提供强大的机密管理和安全功能,Terraform 可在混合云环境中构建和部署 IBM Z 应用程序。

构建 IBM AI驱动的 IT 自动化能力组合

收购 HashiCorp 延续了 IBM 在自动化软件方面的广泛投资,以帮助组织优化其 IT 支出并降低成本。这包括 AI 驱动的软件,用于跨客户产品组合的应用程序管理洞察,以识别、预测和建议问题修复;用于实现完整 IT 堆栈的可观察性并以最低成本优化应用程序性能的软件;可有效扩展运营并降低云费用的应用程序资源管理工具;财务管理解决方案,推动对整个企业的 IT 支出决策的实时洞察;以及用于跨混合云环境集成数千个应用程序和数据的软件。

IBM完成了对HashiCorp的收购,包括以每股3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了HashiCorp所有已发行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总企业价值为64亿美元。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ibm.com/products/hashicorp并阅读 HashiCorp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Armon Dadgar 的博客:https://www.hashicorp.com/en/blog/hashicorp-officially-joins-the-ibm-family

关于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 Red Hat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Aduna是由全球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与爱立信共同创立的标志性合资公司。该公司将与Bridge Alliance合作,加速推动采用基于CAMARA的网络应用程序接口(API)。

与Bridge Alliance的合作标志着Aduna通过合作伙伴计划协议扩展其全球生态系统的又一创举。随着更多的Bridge Alliance成员采用网络API,这一新协议将为Aduna与Bridge Alliance成员之间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础。

作为回报,与Aduna合作的Bridge Alliance成员的企业客户将能够利用Aduna的全球影响力和快速扩展的移动运营商生态。同时,Aduna的开发者平台合作伙伴——包括谷歌云(Google Cloud)、InfoBip、Sinch和Vonage——将可直接访问与Aduna合作的Bridge Alliance成员网络。

这一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依托Aduna的强劲发展势头,帮助开发者和企业推动并实现网络API生态系统的真正全球化。除了大幅扩大已与Bridge Alliance合作的开发者市场的覆盖范围,并为Aduna的全球开发者生态系统注入大量新成员外,此次合作还将显著提升Aduna生态系统中数百万开发者的市场影响力。

Bridge Alliance首席执行官Ong Geok Chwee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充分体现了Bridge Alliance所秉持的合作伙伴精神。我们将与Aduna携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广泛的API生态系统。企业客户将能够轻松利用电信API来推动其区域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使用网络API时,所有参与方都将受益于我们简化的技术和商业框架。"

Aduna首席执行官Anthony Bartolo表示:"Aduna正引领移动连接行业的变革,并致力于创造新的价值变现机会。通过通用API为开发者提供开放、可编程网络功能的广泛接入,我们将赋能他们实现超大规模的创新。与Bridge Alliance的合作进一步加速了Aduna的目标,为电信运营商和开发者提供了跨合作伙伴网络的统一网络API无缝访问权限,同时确保所有Bridge Alliance成员能够接入Aduna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的API的机会。"

Aduna于2024年9月正式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销售网络API。其愿景是让新应用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网络上运行,为开发者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创新途径。Aduna的合作伙伴已广泛覆盖全球移动网络市场。

Aduna与Bridge Alliance还将携手支持关键的全球标准化工作(例如GSMA Open Gateway、CAMARA和TMF)。

网络API是推动电信行业迈入新时代并创造新机遇的关键。易于访问的先进网络功能正在赋能开发者在多个领域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的高性能可编程网络每天为数十亿人提供连接。近150年来,我们一直是通信技术的开拓者。我们致力于为运营商和企业提供移动通信和连接解决方案。我们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将未来的数字世界变为现实。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WC25巴塞罗那期间,在"网云协同,加速国家数字化"的政府行业论坛上,华为与赞比亚科技部联合发布赞比亚智慧村庄全球样板点,并邀请来自50个国家的200多位公共服务领域行业领袖、技术专家,共议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国家转型路径。该样板点的落地,不仅为非洲乡村数字化树立标杆,更成为华为助力全球普惠互联(Inclusive Connectivity)发展的实践里程碑。

华为与赞比亚科技部联合发布智慧村庄全球样板点 (从左至右:华为南部非洲企业业务部长郭国清、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赞比亚科技部部长Felix C. Mutati、赞比亚科技部常秘Brilliant Habeenzu、华为企业沟通部部长王承东)

华为与赞比亚科技部联合发布智慧村庄全球样板点 (从左至右:华为南部非洲企业业务部长郭国清、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赞比亚科技部部长Felix C. Mutati、赞比亚科技部常秘Brilliant Habeenzu、华为企业沟通部部长王承东)

2024年7月,华为历时30天成功在赞比亚建造首个智慧村庄站点,通过部署微型太阳能电站+RuralStar基站、为学校配备IdeaHub智慧屏及电子黑板,不仅让居民区、学校及诊所通电联网,村民可实时获取气象数据优化种植;还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连接城市医生,并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学习职业技能,由此实现公共服务质量跃升和资源公平配置,用科技之光点亮赞比亚"最后一公里"的数字生活。

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弥合数字鸿沟的同时,各国政府正在加速转向升级为以AI驱动的公共服务智能化。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表示,政府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这场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引擎,DeepSeek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政务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华为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抓住机遇,推动数字政府迈向更加智能、可持续的未来。

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致辞

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致辞

论坛上,华为公共事业首席科学家高宏荣邀请几内亚邮电和数字经济部长、西班牙格拉纳达市议会副市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都会市政集团CIO与赞比亚科技部部长共同探讨以AI引领的公共服务、云计算、安全、主权和数字人才培养相关话题。赞比亚科技部部长Felix C. Mutati提到,智慧村庄项目与赞比亚的2030年愿景无缝对接。通过智慧教育,我们不仅为下一代提供知识,还为他们配备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茁壮成长所需的数字技能。赞比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民、进步和潜力。它赋予社区权力,弥合不平等,并创造了一个让每个赞比亚人都能为国家发展做出有意义、有贡献的未来。

华为公共事业首席科学家高宏荣与嘉宾现场互动 (从左至右:几内亚邮电和数字经济部长Rose Pola Pricemou、西班牙格拉纳达市议会副市长Vito Episcopo、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都会市政集团技术总裁Dr. Erol Özgüner、赞比亚科技部部长Felix C. Mutati、华为公共事业首席科学家高宏荣)

华为公共事业首席科学家高宏荣与嘉宾现场互动 (从左至右:几内亚邮电和数字经济部长Rose Pola Pricemou、西班牙格拉纳达市议会副市长Vito Episcopo、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都会市政集团技术总裁Dr. Erol Özgüner、赞比亚科技部部长Felix C. Mutati、华为公共事业首席科学家高宏荣)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秉持着"加速政府与公共事业智能化,共建数智社会"的理念,深化与全球政府和公共事业领域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断拓展业务场景,推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善政、惠民、兴业"的愿景 ,助力全球各国政府打造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社会,让人人都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5G移动技术应用的持续快速增长,5G独立组网(SA)的部署与5G智能手机连接的超薄AI增强现实(AR)眼镜的可能性,以及先进的5G基础设施能力,为试验下一代5G低时延运营商服务 — 如扩展现实(XR)— 创造了绝佳机会。

近期,爱立信携手T-Mobile与高通技术公司,在T-Mobile位于圣地亚哥的5G商用网络上启动了XR试验。这些试验展示了XR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和推动电信行业创新方面的潜力。

这些XR试验旨在验证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 网络准备情况:确保在T-Mobile5G SA商用网络上实现无缝的XR体验。

  • 5G Advanced特性:包括能够支持例如上行配置授权、低时延、低丢包和可扩展吞吐量(L4S)等5G特性的网络切片,以及先进的调度器。

  • 设备能力:试验使用了由高通公司Snapdragon® AR2 Gen 1平台驱动的AI沉浸式智能眼镜,并连接到5G Snapdragon®移动平台,具备分布式空间计算和低时延特性。试验还利用HololightXR流媒体服务,以最大化设备和基础设施的能力。

爱立信正在部署其5G Advanced软件组合,以实现远程和本地渲染的AR视觉效果,让行业距离在广域5G网络中实现丰富的AR与XR体验更近一步。这些轻便的AR眼镜展现了一个强大的、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并增加流量的用例。

此次试验彰显了爱立信、高通和T-Mobile致力于突破5G技术界限的决心,为下一代沉浸式体验铺平了道路。

爱立信云及专用5G RAN产品线负责人Sibel Tombaz表示:"爱立信的5G Advanced软件为最新的超薄AR眼镜带来了变革。它提供了高速的下行和上行速度,用以实现清晰的视觉效果的低时延、以及实时信息与无缝的免提操作。通过在可靠、安全和高性能的网络上实现例如扩展现实等创新应用,我们正在改变人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T-Mobile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ohn Saw表示:"这一开创性试验展示了T-Mobile的5G SA如何通过网络切片、低时延优化等先进能力,释放5G Advanced的全部潜力。凭借我们已验证的网络情况与优势,我们很高兴能够推动新一波的沉浸式体验,为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扩展现实体验。"

高通技术公司XR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Ziad Asghar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爱立信和T-Mobile合作。这些XR试验展示了XR和5G技术协同工作的潜力,突显了由Snapdragon XR平台驱动的分布式空间计算和低时延设备特性的价值。通过利用分布式空间计算能力,我们正在助力拓展增强现实与智能眼镜可能性的边界。"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的高性能可编程网络每天为数十亿人提供连接。近150年来,我们一直是通信技术的开拓者。我们致力于为运营商和企业提供移动通信和连接解决方案。我们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将未来的数字世界变为现实。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华为终端多款新品斩获33项国际媒体大奖,成巴展大赢家

北京时间3月3日至6日,全球移动通信行业一年一度颇具影响力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展会举办期间,华为终端多款产品屡获殊荣。截至目前,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师、HUAWEI Mate 70 Pro、HUAWEI MatePad Pro 13.2英寸、HUAWEI Watch GT 5 Pro、HUAWEI Watch Ultimate、HUAWEI Watch D2、HUAWEI FreeBuds Pro 4等产品,共将33项国际媒体大奖收入囊中,进一步印证了其在智能终端、运动健康、数字创作等领域的不凡实力。

华为作为折叠屏手机的引领者,凭借其深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2024年第三季度,华为折叠手机在万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份额高达 85%,以 41.0% 的市场份额,卫冕国内折叠机市场销量No.1。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师作为全球首个商用三折叠屏手机,汇聚了华为最新的自研高端材料和专利技术成果,融入尊贵典雅的ID设计与极致工艺,为消费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一机多能体验。

华为影像XMAGE作为华为专属的移动影像品牌,引领移动影像技术新高度。HUAWEI Mate 70 Pro业界首发红枫原色摄像头,搭载150万多光谱通道,能够捕捉丰富的环境光谱信息,带来准确的色彩还原。同时带来最好玩的AI动态照片功能,打造全新移动影像玩法,让摄影更富创意与乐趣。

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师 & HUAWEI Mate 70 Pro

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师 & HUAWEI Mate 70 Pro

智能穿戴是华为终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HUAWEI Watch GT 5 Pro搭载玄玑感知系统,在基础指标监测上实现更专业的表现,不仅为用户提供专业运动健康数据,更带来了焕新的运动新体验;HUAWEI WATCH D2是华为推出的第二代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它集成了医疗级精准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全天候健康检测以及智能生活助手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HUAWEI Watch Ultimate非凡探索绿野传奇款,其表壳创新采用超坚固非晶锆合金材质,表圈升级为双色纳米微晶陶瓷材质,同时尊享钛合金表带标配,让你的每一次选择都尽显不凡。

MatePad在国内销量持续领先,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华为以27.8%继续蝉联平板市场份额第一。HUAWEI MatePad Pro 13.2 英寸搭载柔性 OLED 临境云晰柔光屏,拥有超高清分辨率与出色色彩表现,画面细腻逼真;配合强劲的旗舰性能,无论是复杂的办公软件运行,还是创意设计工作,都能轻松应对。在"天生会画" 的加持下, MatePad 凭借出色的创作功能,助力用户释放无限创意。

HUAWEI WATCH & HUAWEI MatePad

HUAWEI WATCH & HUAWEI MatePad

2024年,华为终端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攻坚关键技术壁垒,并积极探索产业深水区,终端业务持续增长。2025年,华为将持续打造王者产品,构筑智慧全场景极致体验,打造消费者喜爱和信赖的华为高端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拉动产业链蓬勃发展。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3月11日,浪潮信息将面向全国元脑生态伙伴举办"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生态伙伴推介体验会"。活动现场,伙伴可深入了解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的最新功能亮点,上手实操体验深度优化的元脑企智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本次推介会将为参会伙伴提供现场订货服务,助力伙伴DeepSeek行业应用开发快人一步。

本次会议设立北京主会场与各地分会场,邀请来自国际分析机构的专家及企业、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元脑生态伙伴,探讨企业如何在业务流程中真正用好DeepSeek等大模型,并邀请伙伴进行应用开发实操演练,旨在抢抓生成式AI的产业发展机遇,将元脑与伙伴的产品技术能力深度耦合,加速大模型技术向产业端规模化渗透。

DeepSeek点燃了企业客户对于大模型在企业应用落地的热情。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指出,DeepSeek在金融、医疗、汽车、电信等多个行业逐步落地,重构了产业创新范式,带动数据中心、边缘及端侧算力建设。但在DeepSeek应用落地过程中一系列挑战随之涌现,如何高效选代技术栈,使DeepSeek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办公等核心业务场景,快速释放DeepSeek的强大生产力?如何在充分发挥企业私域数据潜力的同时,有效确保数据安全合规?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如何用好DeepSeek亟待解决的关键。

基于此,浪潮信息全面升级元脑企智一体机,以专为大模型推理优化设计的元脑 R1 推理服务器搭载 EPAI 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具备模型管理、知识检索、提示词工程、智能体等全流程开发技术栈,集成伙伴和客户的企业、医疗、教育、公共事业等行业高质量数据,形成多行业场景示范模板,打造"DeepSeek超级工作台",快速激发 DeepSeek 智能生产力。

  • 单机高性能支持原版671B模型: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基于元脑 R1推理服务器,提供1128GB HBM3e 高速显存和4.8TB/s的显存带宽,单机即可支持 Deepseek-R1 671B 模型在FP8精度下的全量模型推理,实现单用户解码最高33 tokens/s及最大用户并发超1000的优异性能表现。

  • 完备工具链协助快速上线: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搭载EPAI企业大模型开发平台,集成了完备的大模型应用开发工具链,涵盖资源管理、知识检索、提示词工程等基础功能,内置智能助手、工作流、商业智能、RAG应用等应用开发组件,为企业构建AI应用超级工作台。预置DeepSeek大模型和全栈工具链,使得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最快仅需3小时,即可完成从硬件上电到千亿级模型服务上线,实现真正的开箱即用。

  • 客户业务数据专业化集成: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具备高效完备的数据处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海量数据快速构建专业知识库,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利用高精度知识库检索能力,可整合多源场景数据,实现精准知识检索与生成。一体机通过大模型和RAG知识库的协同有效解决了通用模型的知识盲区问题,通过实时检索最新数据抑制模型幻觉,使查询准确率提升95%以上,可适用于金融、医疗等知识高精度需求场景,同时支持数据加密和安全隔离,保障知识库的安全合规。

  • 多行业场景示范模板: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接入了浪潮信息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多种行业大模型应用模板,覆盖金融风控、工业质检、医疗影像等场景,无需进行复杂编程,而是以可视化引导的方式实现低代码快速微调,快速构建智能应用,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开发效率提升 5 倍以上。

活动现场,浪潮信息将面向企业、医疗、教育等行业应用场景,实时演示从企业知识库构建、模型微调到应用开发的全流程,帮助伙伴快速构建面向行业的DeepSeek大模型应用。目前,ISV伙伴已基于元脑企智DeepSeek一体机快速开发智能客服助手,回答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浪潮信息将持续开发和迭代元脑企智一体机等产品,为元脑伙伴提供软硬协同优化、工具链完备高效、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AI全栈产品和方案,坚持"更快供货、更强支持、更精准方案"的生态扶持政策,赋能元脑伙伴抓住AI技术升级的红利,携手推动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落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WC25巴塞罗那期间,在 "助力ICT人才培养,共赢数智新未来"主题论坛上,华为发布数字化实训2.0解决方案,助力全球院校培育ICT数智化人才,服务全球产业人才需求。

华为发布数字化实训2.0解决方案

华为发布数字化实训2.0解决方案

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数字生产力的跃升,智能经济成为增长的主引擎。在数字经济时代,ICT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

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专家Ramon Iriarte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技能学院代表Soledad Patiño在演讲中指出与华为合作的ICT学院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地区落地生根,每年为30万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华为全球教育行业CTO黄煜介绍了华为在ICT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以及数字化实训2.0解决方案最新进展。基于全栈ICT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该方案面向全球提供22个技术方向和项目管理的课程,涵盖海外11个技术方向实训室,如AI、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拥有一站式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训教具、强大的产业生态优势和全球专业师资体系,培养跨领域、复合型ICT人才,助力千行万业数字化转型。

华为教育行业全球CTO黄煜

华为教育行业全球CTO黄煜

数智赋能推动教育创新,教学实践成果有目共睹

沈阳工学院教授Justin Mendes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主题演讲中指出,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途径。作为与华为合作共建而成的国际化产业学院,探索出基于产业学院建设的递进式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意大利超算中心项目经理、HPC技术专家Daniele Cesarini在意大利超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分享中,展示了超算在科研创新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向与会者展示了超级计算机如何在复杂的科学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先进的计算资源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香港大学首席信息官兼图书馆馆长Flora Ng在"开启全新智慧校园"的演讲中,阐述了智慧校园建设对于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采用了华为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依托Wi-Fi 7技术,实现无线网络体验、应用体验、运维体验等三大升级,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寰介绍了学校在数智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学校与华为合作共建联合创新产业学院与实训中心,仅2024年,790名学生获得华为ICT认证,百余名学生获得鸿蒙认证,成为人才培养示范样板点。

携手加速教育智能化,共赢数智新未来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技术是教育的未来。华为创新打造"1+3",即数字化实训、智慧教室、科研计算、智慧校园等场景化解决方案,已服务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800个教育行业客户。

面向未来,华为愿携手全球伙伴、客户,推动智能化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ICT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人人享有优质公平教育,共赢数智教育新未来。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93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