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彻底改变电力电子器件封装,散热效果提高 15 倍,可靠性更高

电力电子行业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晶体管处理功率的增加以满足新应用的需要,封装将越来越难以去除裸片上的废热。创新型电力电子公司 QPT 刚刚申请了一项专利,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将裸片连接到散热器或基板(通常是氮化铝(AlN))上,该公司称之为 qAttach™。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将热量从芯片传导出去,同时还能提高可靠性,因为组装过程对基板的应力较小,而这正是大功率半导体封装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QPT 开发了这种新型 qAttach 工艺,用于其电机控制设计中使用的氮化镓(GaN)晶体管,使其能够处理因大功率、高电压和高频率应用而产生的大量废热。目前生产的氮化镓晶体管额定电压很高,但高压晶体管的芯片尺寸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可用于散热的表面积较小。qAttach 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现在可以从芯片中有效地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避免过热。这使得氮化镓现在可以有效地用于汽车、工业电机等下一代高功率、高电压应用,并最终实现低成本、高电压氮化镓晶体管的承诺。

1.png

QPT公司首席技术官Rob Gwynne说:"目前的附着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将芯片固定在基板上的烧结层通常有30到60微米厚,这会形成热障,阻碍芯片的热量传递。我们采用其他领域可靠、成熟的技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制造出qAttach附着层,其厚度可能只有几分之一微米。隔热层厚度的大幅降低意味着我们的解决方案在将废热从芯片中转移出去方面的性能提高了十倍。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我们期待通过该层获得更好的热传导率。

Gwynne 解释说,在传统方法中,芯片的热量必须穿过厚厚的烧结层到达基板,再通过散热器散发出去,如图 1 所示。印刷电路板附着在顶部(在嵌入式封装中则附着在散热器周围),因此散热效果很差。图 2 中 QPT 的新结构是由散热器、基板、qAttach 层、芯片、qAttach 层、基板和散热器组成的夹层,PCB 板环绕在结构的两侧。由于 qAttach 层超薄,热量可以更快地传递出去,而且现在还可以从芯片顶部进行传递,从而将总散热率提高了 15 倍。

2.png

与目前的烧结工艺相比,这项名为 qAttach 的技术还有其他改进之处。首先,由于不需要施加烧结所需的巨大力量,基底可以薄得多。更薄的基底可以大大降低热阻,进一步帮助热量向散热器传递。

其次,该工艺所需的压力较低,这意味着模具上的制造应力较小。这就降低了器件失效的可能性,这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汽车公司尤为重要。

第三,超薄qAttach层不是层状薄片。它有一个专有的几何形状,加热时主要限制在 Z 轴(垂直于 qAttach 层)上的膨胀,因此附着层不会从模具和基板上分层,而这正是当前附着方法的一个主要问题。这是因为烧结方法的传统连续薄片的热膨胀率大约是芯片的七倍,是氮化铝基底的三倍。这些不同的膨胀率会在大型功率晶片的长度上产生相当大的应力,从而导致结构在受热时撕裂。这种分层是功率封装出现故障的最大原因,因此这种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组装设备的可靠性。  

Gwynne总结说:"我们的新型qAttach工艺是一种通用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去除余热问题,否则这一问题将阻碍下一代电力电子产品的开发。qAttach 能够将芯片的传热提高 15 倍,也可用于解决几乎所有其他类型晶体管(如碳化硅 (SiC))的余热去除问题,使它们能够处理比目前更高的功率负载。我们已经有几家领先的跨国公司有意获得这一工艺的许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创新将为其产品线带来的战略利益。

关于量子电源转换(QPT)有限公司

QPT™ 于 2019 年在剑桥成立,是一家独立的电力电子公司,专门开发高性能、高效率和高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使用氮化镓晶体管进行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q-p-t.com 或联系 info@q-p-t.com

围观 9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9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png

智能调控,引领未来

随着驱动与控制一体化电机技术的持续进步与深化应用,自动化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融入到生产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诸如28步进、35步进、42步进等小型一体化电机,凭借其小巧玲珑的外观,自上市以来便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频繁亮相于实验仪器、电子电气设备、精密制造以及医疗设备等诸多行业之中。

传统的电机加驱动器和控制器一起的控制系统,接线复杂、操作不便且通信容易受到干扰。为了满足用户对安装空间小、接线简单、使用方便等迫切需求,我们通过新的技术方案成功推出新款产品集成式步进电机28驱动器,在产品体积、转速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均更好的满足了市场所需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款新产品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的特点与功能吧!

01 高度集成化设计,简化接线

2.png

集成式28步进电机驱动器秉承了高度集成的创新设计理念,巧妙地将步进电机、编码器与驱动器整合为一个整体。其紧凑的机身设计不仅体现了对空间利用的极致考究,更是现代科技美学的精彩展现。

这一设计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系统架构,还显著增强了整体运行效能。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在安装和配置环节,无需再为驱动器与电机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而烦恼,进而减少了部署的复杂性和成本负担。

3.png

集成式步进电机28驱动器其机身长度在7.3厘米,宽度在2.8厘米,这样的一体化设计既体现了产品设计的匠心独运,更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当你将它轻轻放置于掌心之中,那份细腻与轻盈即刻被感知,它仿佛是为追求极致便携性的用户量身定制一般,小巧得恰到好处。

02 CANopen和RS485通信

4.png

集成式步进电机28驱动器支持可选CANopen和RS485两种总线标准通信协议。能够快速、轻松融入各种工业自动化系统,实现与其他设备的无缝连接和高效协同工作。CANopen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网络通信协议,以其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和强扩展性,为电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而RS485总线则以其传输距离远、传输速度快的特点,为电机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运动控制模式

5.png

集成式步进电机28驱动器不仅支持基本的运动控制功能,还提供了模拟量控制、位置模式(PP)、速度模式(PV)和原点模式(HM)等多种标准控制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精确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这些控制模式的支持使得电机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高效、可靠的工业自动化控制。

04 调试助手

6.png

我们提供的集成式28步进电机驱动器配备了先进的上位机调试软件,该软件界面直观、操作友好,极大地简化了电机的调试和运行流程。利用这款软件,用户可以便捷地执行通信测试,兼容CANopen和RS485两种通信协议;同时,它还支持参数的读写操作,允许用户灵活设置电机的运行速度、位置等关键参数。此外,软件内嵌多种控制模式,以适应不同作业环境的实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该软件还具备在线升级功能,包括studio软件的更新、历史版本的回溯下载、固件升级、设备描述文件的获取以及恢复出厂参数文件的下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软件能够实时显示电机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数据,帮助用户迅速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所以,借助这款功能强大的上位机调试软件,用户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步进电机的调试与部署工作,轻松应对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

05 参数

7.jpg

来源:深圳市宏迪尼斯技术有限公司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9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星为应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近期正式推出一款GPS转CAN/CAN FD模块产品,为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持。

1.jpg

01 产品简介

TM2101可将GPS、IMU信息转成CAN/CAN FD报文来传输,轻松地将位置、加速度、姿态等信息接入任意CAN/CAN FD总线系统中。它为车辆系统、自动驾驶应用、精准导航和车队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系统能获得实时、准确的位置信息和运动姿态。

2.png

通过TSMaster软件可以方便地配置CAN/CAN FD报文ID、定位、IMU等几乎所有相关信息,配置完成导出对应 DBC文件;当然也可以在TSMaster中加载DBC,解析所有相关的信息。

02 典型应用

●  自动驾驶

●  道路试验

●  车队管理

03 功能特性

●  同时支持CAN和CAN FD;

●  内置120欧终端电阻可软件配置;

●  支持GPS、北斗、GLONASS;

●  GPS支持最多9种 NMEA 语句可配置;

●  通过按钮切换配置模式和用户模式;

●  可自定义报文数据上报周期

3.png

04 技术参数

1733122097464.jpg

来源:TOSUN同星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2.jpg

1.1. 概述

DX-BT33 蓝牙模块是深圳大夏龙雀科技有限公司为智能无线数据传输打造,采用 NORDIC nRF52833芯片,芯片架构为 ARM Cortex -M4 , 主频为 64 MHz,遵循蓝牙 BLE 5.1 协议规范。支持 AT 指令,用户可根据需要更改串口波特率、设备名称等参数,使用灵活。本模块支持 UART、SPI、I2C 等接口,支持IO 口控制、ADC 采集,具有成本低、功耗低、接收灵敏度高等优点,只需配备少许的外围元器件就能实现其强大功能,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各种项目。

1.2. 特点

蓝牙:

  • 蓝牙 BLE 5.1 协议

核心和内存:

  • 512 kB flash and 128 kB RAM

  • 支持 2 Mbps, 1 Mbps, 500 kbps, and 125 kbps

  • ARM Cortex -M4 , 主频为 64 MHz

外设接口:

  • 支持 ADC,UART,IIC,SPI,GPIO 硬件接口

模块参数:

  • 电压范围:2.8~3.6V(典型值:3.3 V)

  • 最多可连接 8 个从模块

  • 连接一个从模块可视距离:233.4m

  • 连接八个从模块可视距离:84.6m

  • 可选择板载天线或外接天线

  • 工作温度:-40~+105 ℃

1.3. 应用

  • 高级计算机鼠标/键盘/多点触控触摸板

  • 健康/健身传感器和监控设备

  • 支持无线支付的设备

  • 智能家居传感器和控制器

  • 工业 loT 传感器和控制器

  • 遥控器

  • 游戏控制器

来源:深圳大夏龙雀科技

围观 2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高性能光网络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之一 Coherent 高意(纽交所代码:COHR)近日宣布推出新的 200G 高速磷化铟 (InP) 光电二极管。

它们专为用于具有 200 Gb/s PAM4 光通道的下一代 800G 和 1.6T 收发器而设计,提供单透镜和 1x4 阵列配置,带有集成透镜,提供高效的光耦合,并与所有主要的 4 通道和 8 通道跨阻放大器 (TIA) 兼容。

这些符合 RoHS 标准的器件具有 900 nm 至 1650 nm 的宽光学响应范围和 1310 nm 的高响应度,具有大于 50 GHz 的 3 dB 带宽、50 飞法 (fF) 的低电容和低暗电流。光电二极管阵列提供两种不同的倒装芯片焊盘配置,可与高性能 TIA 兼容,旨在满足长波光纤通信系统的苛刻要求。

1.png

“这些光电二极管代表了数据中心应用的可靠性和性能的重大进步,”Coherent 高意的 InP DML 和光电二极管副总裁 Kou-Wei Wang 说,“它们的高带宽和出色的光学特性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开发具有额外性能裕度的高速光收发器。”

这些高速光电二极管目前可提供样品,计划于 2025 年第 1 季度全面上市。

关于 Coherent 高意

Coherent 高意利用从材料到系统的各种突破性技术为市场创新者赋能,支持他们定义未来。它面向工业、通信、电子和仪器四大市场,在多样化的各种应用中提供能引起客户共鸣的创新。Coherent 高意的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克森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分销设施则遍布全球。更多信息,请访问 coherent.com。

来源:Coherent高意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的集成简化了AWS Outposts上NetApp块存储的使用

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公司NetApp® (NASDAQ: NTAP)今天宣布推出适用于AWS Outposts的NetApp本地企业存储阵列,这是一种新的集成解决方案,允许AWS Outposts客户直接通过Amazon Web Services (AWS)管理控制台简化在AWS Outposts部署中的NetApp本地企业存储阵列上运行的外部块数据卷的使用。AWS Outposts是一系列完全托管的解决方案,可将AWS基础设施和服务交付到几乎任何本地或边缘站点,以实现真正一致的混合体验。通过将NetApp的统一数据存储和智能服务与AWS Outposts提供的强大云基础设施相结合,该解决方案可简化混合云部署,进而帮助客户优化内部和边缘的云部署。

NetApp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onsi Stefansson表示:“无论客户是希望使用混合云基础设施来提高弹性还是改善合规性,利用AWS Outposts中的NetApp存储都可以帮助客户在边缘安全高效地运行应用程序。该解决方案使客户能够更轻松地利用NetApp智能数据基础设施来管理其在AWS Outposts部署中的数据。通过卷连接的自动化,IT团队现在可以利用NetApp本地存储阵列的效率和强大功能来支持关键工作负载。”

拥有Outpost服务器或机架的客户现在可以使用AWS管理控制台来简化外部块数据卷的使用,用于在Outposts和NetApp本地企业存储阵列上运行的企业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工作负载。客户可获得的益处包括:

  • 简化的用户体验:借助该解决方案,客户可以直接从AWS管理控制台将NetApp本地企业存储阵列支持的块数据卷附加到Outposts上的Amazon弹性计算云(Amazon EC2)实例中。这就通过卷连接的自动化简化了用户体验。

  • 弹性和优化的基础设施:该解决方案使客户能够使用NetApp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如NetApp SnapMirror®和NetApp Snapshot™)的功能,同时利用Outpost部署中的存储效率,以实现弹性、合规、优化的基础设施。

  • 无缝混合云:通过利用NetApp的统一数据存储方法,AWS Outposts用户将获得无缝且经过认证的混合云体验,使用行业领先的工具和服务来管理和保护其在Outposts部署、使用Cloud Volumes ONTAP®的AWS Local Zones部署和其余自有数据中心中的数据,以及在使用Amazon FSx for NetApp ONTAP等服务时的云端数据。

此外,Spot by NetApp正在为其容器和Kubernetes自动化基础设施优化解决方案Spot Ocean发布新功能。随着组织纷纷扩展其云Kubernetes操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程序工作负载需求,它们需要一种解决方案来帮助其在优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控制成本。Spot Ocean中的新功能通过新的快速响应自动扩展程序(确保集群具有满足工作负载要求的基础设施)、动态承诺利用流程(在预置按需或抢占式实例之前使用可用资源)以及新的控制面板(提供对成本优化工作和基础设施效率的更多可见性和见解)来帮助组织实现这些目标。

要探索这些新功能并了解NetApp如何增强您的AWS环境,请在于2024年12月2日至6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AWS re:Invent上参观NetApp的1748号展位。

其他资源

关于NetApp

NetApp是一家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公司,将统一数据存储、集成数据服务和CloudOps解决方案相结合,让充满颠覆变化的世界为每个客户带来机遇。NetApp创建无孤岛的基础设施,然后运用可观察性和人工智能来实现最佳的数据管理。作为唯一原生嵌入全球最大云中的企业级存储服务,我们的数据存储提供无缝的灵活性,我们的数据服务具有卓越的网络弹性、治理和应用程序敏捷性,为用户创造数据优势。我们的CloudOp解决方案通过可观察性和人工智能来持续优化性能和效率。无论数据类型、工作负载或环境如何,都可以通过NetApp改造数据基础架构以实现业务机遇。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netapp.com 或在 X 、 LinkedIn 、 Facebook 和 Instagram.

NETAPP、NETAPP徽标以及 www.netapp.com/TM 上列出的标记是NetApp, Inc.的商标。其他公司和产品名称可能是其各自所有者的商标。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41201642204/zh-CN/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提供超丰富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业界知名新品引入 (NPI) 代理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推出内容丰富的RISC-V资源中心,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随着开源架构日益普及,RISC-V从众多选项中脱颖而出,成为开发未来先进软硬件的新途径。从智能手机和IoT设备,再到高性能计算,RISC-V正在各行各业中发展成为更主流的指令集架构 (ISA)。

mouser-resources-riscv-pr-hires-en.jpg

与其他ISA相比,RISC-V采用更精简的指令集,能让处理器更高效、更易于设计,非常适合开发创新解决方案。该ISA可提高数据处理速率,这对各种应用都至关重要;它还可以针对现有应用程序的特定需求,通过标准扩展集进行定制,包括启用浮点或矢量运算、支持虚拟机管理程序 (Hypervisor) 等。RISC-V具有出色的多功能性和灵活性,非常适合在FPGA上使用。

贸泽技术团队和值得信赖的制造商合作伙伴合作,为工程师准备了丰富的文章博客电子书产品信息,提供RISC-V创新应用设计所需的知识。此次推出的资源中心探讨了RISC-V为我们周围的世界带来的改变,包括有关边缘机器学习 (ML) 的内容。通过RISC-V这种更加节能的架构,我们可以在自动驾驶汽车、医疗保健设备等更广泛的设备中,更轻松地实现机器学习应用。

贸泽供应丰富多样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包括以下适用于RISC-V应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 Renesas Electronics FPB-R9A02G021 RISC-V MCU快速原型设计板:该产品设计用于对R9A02G021 MCU进行评估、原型设计和开发。这款开发板集成了SEGGER J-Link™仿真器电路,让用户无需在工具上进行额外投资也能流畅地设计应用。其典型应用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工业传感器、医疗传感器等。

  • Raspberry Pi Pico 2:这一代产品不仅显著提升了性能,同时还保持了与先前Raspberry Pi Pico系列产品的兼容性。Pico 2具有更高的内核时钟速度、双倍内存容量、性能更强大的Arm®内核、可选购的RISC-V内核、增强的安全功能,以及升级的接口功能。Raspberry Pi Pico 2可使用C/C++和Python进行编程,是适合发烧友和专业开发人员的微控制器开发板。

  • BeagleBoard BeagleV®-Fire单板计算机 (SBC):这款产品采用了Microchip的PolarFire® MPFS025T FCVG484E 5内核RISC-V片上系统(采用FPGA架构)。该SBC基于功能强大并且节能的RISC-V ISA,通过提供探索和尝试RISC-V技术的机会,让普通大众也能一探计算机架构和开源硬件开发的世界。

  • Seeed Studio XIAO ESP32C6微控制器 (MCU):这是一款成本效益出色、基于Espressif ESP32-C6的器件。这款紧凑型MCU在符合Matter标准的智能家居应用中具有出色的性能,支持各种无线连接(2.4GHz Wi-Fi 6、BLE 5.0、Zigbee®和Thread)。这款MCU的尺寸仅有拇指大小,并采用XIAO系列的单面安装设计,非常适合空间受限的项目。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访问https://trendsintech.mouser.com/risc-v/

作为全球授权代理商,贸泽电子库存有丰富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以及工业自动化产品。贸泽旨在为客户供应全面认证的原厂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制造商可追溯性。为帮助客户加速设计,贸泽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库,包括技术资源中心、产品数据手册、供应商特定参考设计、应用笔记、技术设计信息、工程工具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工程师还可以一键订阅免费的贸泽电子报,及时了解业界新品动态和资讯。在订阅贸泽的电子报时,我们可以根据您不断变化的具体项目需求来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参考信息。贸泽充分尊重用户的权利,让您能自由掌控想要接收的内容。欢迎登陆https://sub.info.mouser.com/subscriber-sc注册,及时掌握新兴技术、行业趋势及更多资讯。

关于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贸泽电子是一家授权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代理商,专门致力于向设计工程师和采购人员提供各产品线制造商的新产品。作为一家全球代理商,我们的网站mouser.cn能够提供多语言和多货币交易支持,提供超过1200家品牌制造商的680多万种产品。我们通过遍布全球的28个客户支持中心,为客户提供无时差的本地化贴心服务,并支持使用当地货币结算。我们从占地9.3万平方米的全球配送中心,将产品运送至全球223个国家/地区、超过65万个顾客的手中。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s://www.mouser.cn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日,芯驰科技与BlackBerry QNX联合宣布,双方将扩大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芯驰科技领先的X9 SoC芯片的汽车数字座舱平台。该平台采用QNX® HypervisorQNX® RTOS作为基础软件,并结合其他QNX技术,帮助OEM和Tier 1开发智能交通行业的创新产品。

芯驰科技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将其全线产品适配BlackBerry QNX技术的中国芯片供应商。双方的合作始于2021年4月,共同推出了基于X9+QNX的仪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已在包括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在内的多家中国OEM实现商业化部署。

“我们与芯驰科技的合作在中国汽车行业广受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很高兴能就芯驰科技的X9系列SoC芯片达成进一步合作,” 黑莓IoT事业群亚太区副总裁Dhiraj Handa表示。“此次合作既是我们两家公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进一步彰显了我们的共同承诺——通过符合网络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创新的移动技术赋能互联交通的未来。”

“多年来,QNX和芯驰科技建立了稳固而互信的合作关系,”芯驰科技首席技术官孙鸣乐表示。“通过紧密的协作,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致力于为车企和Tier 1供应商提供创新、符合功能安全和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

芯驰科技X9系列SoC的板级支持包(BSP)现已推出,支持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 (RTOS)7.1和QNX® Hypervisor 2.2,可帮助嵌入式汽车软件开发人员开发更多汽车应用程序。搭载芯驰科技X9系列SoC和QNX Hypervisor的数字座舱演示平台将于12月5日(周四)在上海市静安区的2024 QNX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展出,展示其在功能安全和非功能安全领域的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性及混合关键性。

芯驰科技X9系列智能座舱芯片全面覆盖各个时代的座舱处理器需求,包含仪表、IVI、座舱域控、舱泊一体、舱行泊一体、中央计算平台等从入门级到旗舰级的座舱应用场景,并且在积极引领AI座舱的产品发展。目前,X9系列已经成为中国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的主流之选,具备丰富的量产经验和成熟的生态,覆盖40多款主流车型,客户包括上汽、奇瑞、长安、广汽、北汽、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4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座舱芯片交付量」排行中,芯驰已经占据本土座舱芯片市场份额首位。在由全球知名科技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的《2024中国智能座舱SoC厂商领导力矩阵》报告中,芯驰也获评冠军厂商,在技术路径规划、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行业最高水平,同时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前景。

BlackBerry QNX拥有广泛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组合,包括经安全认证的操作系统、虚拟化管理程序、开发工具和中间件,适用于汽车及其他领域的关键系统。目前,众多汽车制造商和Tier 1将BlackBerry QNX软件运用于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免提和信息娱乐系统、以及数字仪表和连接模块中。得益于BlackBerry在功能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持续创新方面的沉淀,QNX技术现已嵌入超过2.55亿辆汽车中。

关于BlackBerry

BlackBerr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B;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BB)为全球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智能安全软件和服务。该公司的软件为全球超过2.55亿辆汽车提供支持。BlackBerry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网络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数据隐私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在终端安全管理、加密和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BlackBerry拥有清晰明确的愿景:为值得信赖的互联未来保驾护航。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BlackBerry QNX

本文所列商标(包括但不限于BLACKBERRY及其徽标设计)均为BlackBerry有限公司的商标或注册商标。BlackBerry公司声明保留对上述商标的专有权。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BlackBerry对任何第三方产品或服务不承担责任。

关于芯驰科技

芯驰科技成立于2018年,面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车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等领域。芯驰科技的产品包括e-Cockpit SoC X9系列、网关SoC G9系列和MCU E3系列。

芯驰科技是中国汽车芯片量产的领跑者。其全系列车规级芯片产品已实现大规模生产,总出货量超过700万件。芯驰科技服务超过260家客户,拥有200多个定点项目,覆盖90%以上的国内汽车制造商和部分国际主流汽车制造商。

围观 8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近日于成都举办的英特尔新质生产力技术生态大会上,英特尔携手众多生态伙伴围绕数据中心技术演进展开了深入探讨,并透过上百个实践案例展示了其如何为医疗、金融、制造等行业带来变革,以及为新兴行业注入更多动力。

历经个人电脑、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浪潮,现阶段,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AI技术正在颠覆传统行业模式,重塑商业效率与创新价值链,并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据IDC的预测显示,中国AI市场的支出将在未来五年持续增长。而在AI的强劲推动下,行业对算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且算力指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呈放大效应,算力已然成为新经济范式中的核心生产要素。面对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企业也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以期在这场智能化革命中抢占先机。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云与行业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销售部总经理梁雅莉表示:“为加速智能技术落地、推动产业升级,行业应用和平台技术需要双向奔赴,即行业需要更积极、更具创造性地选择、集成和融合AI工具,而平台技术则需要更前瞻地考虑架构演进、提供更全面的能力以适配各行业的前沿应用。深耕x86领域多年,英特尔也将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和广泛生态合作,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从而精准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企业AI业务的创新与AI能力的持续增长。”

1 (1).jpg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云与行业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销售部总经理梁雅莉

聚生态合力,点燃企业大模型应用加速“引擎”

新兴技术需要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落地,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造福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得益于跟庞大、活跃的生态协作,现阶段基于英特尔领先产品和技术的解决方案不仅已经在生命科学、文体等领域有了落地实践,同时也借助平台优势和软件优化实现了大规模的推广。

  • 加速AlphaFold2蛋白质结构预测:在医疗领域,DeepMind开发的AlphaFold2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以其卓越的预测精度和效率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AlphaFold2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计算需求、内存和成本上的挑战。英特尔® 至强® CPU Max系列提供高达56个性能核心和64 GB的高带宽内存(HBM),显著提升了内存带宽性能。而且,得益于一系列软硬件优化举措,AlphaFold2 不仅在英特尔® 至强® CPU Max平台上实现了出色的表现,同时延展了AlphaFold2的应用场景,使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推动了基于AI的药物研发探索。

  • 携手咪咕打开想象“新世界”:英特尔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基于英特尔Gaudi 2D和咪咕的技术优势,共同探索AI在广告领域的创新应用。双方将联手构建全链路定制化基础设施,为广告体系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底层支撑。同时,通过整合大模型,让创意生成与落地实现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质量。本次合作双方将深度挖掘AI推动营销生态革新的可能性,为品牌提供焕然一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 联手百度加速大模型应用:在大模型从技术变革走向产业变革的当下,英特尔与百度智能云携手打造全新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大模型算力服务以及大模型和应用开发服务。其中全新的百舸异构计算平台 4.0,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的算力服务。千帆大模型平台3.0,则意在通过为客户提供大模型精调和应用开发、部署的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级 AI 原生应用的天花板。双方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深度合作,不断探索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加速企业智能化升级。

重塑基础架构,推动AI时代数据中心升级

面对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的快速迭代,数据中心不仅须具备更高的算力以快速响应不断增长的工作负载和应用需求,也更需要实现质、效率和效能的提高。英特尔携手生态伙伴,通过重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增强其灵活性、可扩展性、资源聚合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性,为AI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 以开放标准,驱动算力产业敏捷创新:人工智能时代,更强大的AI需要更强大的通用算力。但如何快速完成CPU到计算系统的创新,使其能够适用于多样化的应用,是缓解当前算力资源紧张的关键。浪潮信息与英特尔联合产业伙伴,共同定义了标准化、模块化的开放算力模组设计规范(OCM),通过开放合作与融合创新,统一算力单元对外高速互连、管理协议、供电接口等,构建CPU的统一算力底座,让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找到贴合的方案,激发算力创新活力。

  • 突破内存墙限制,赋能AI高效训推:在大模型训练中,AI硬件的内存发展与算力增长速度不匹配,会导致“内存墙”的问题。基于英特尔® 至强® 6性能核处理器打造的超聚变CXL 2.0内存池解决方案,能够实现集群内内存资源的弹性分配和数据共享,优化业务配置和调度,并为容量型业务扩展内存空间,为带宽型业务提升总带宽。

  • 双管齐下,共塑绿色未来:随着数据中心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负载和能耗密集型任务,电力等能源消耗正在迅速增加。液冷技术正成为数据中心应对这一能耗挑战的关键解决方案。在技术方面,英特尔最新发布了G-Flow浸没式液冷。与传统Tank比,在无需额外能耗的情况下,可利用低成本、绿色环保的合成油作为冷却介质来解决千瓦级散热问题,进而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同时,英特尔还与产业链合作伙伴携手,发起了可互插通用快接头(UQD)的互换测试验证项目,以加速液冷行业快接头的标准化落地,推动液冷产业规模化进程。此外,英特尔去年启动了中国数据中心“液冷创新加速计划”,联合行业伙伴开发多元化的液冷绿色解决方案,为数据中心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

新兴技术从兴起到广泛应用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历不断的探索。现阶段,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仍处于启航阶段。未来,英特尔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据中心架构和算力解决方案创新,为企业AI的应用落地提供坚实的支持,助力企业在AI时代把握机遇,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intel.cn/content/www/cn/zh/newsroom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3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8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推进,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洪流,加速了计算从云到端的发展。在近日举办的英特尔新质生产力技术生态大会上,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OEM & ODM销售事业部总经理郭威指出,如今云和端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朝着彼此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以及对数据在不同地点处理的考量,而这也构成了推动边缘计算兴起的关键因素。

1.jpg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OEM&ODM销售事业部总经理郭威

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开始在边缘运行。根据Gartner的预测1,到2027年,50%的关键企业应用将在边缘运行。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 2 则预计,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至2030年间以高达36.9%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持续扩张。企业正在边缘计算上持续投入,预计3从2024到2028年,全球边缘计算支出将以双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稳健增长。

AI在边缘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目前,AI应用主要集中在云端,但考虑到成本、时效性和安全性等因素,AI向边缘下沉已成为趋势。Gartner预测4,到2026年,50%的全球边缘部署将包含AI。今年以来,生成式AI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落地,企业积极利用大模型技术解决商业挑战,并推动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大模型商用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边缘AI痛点大起底:成本、技术与规模化挑战

尽管边缘AI在数据处理和实时响应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在其部署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将资源从云端转移到边缘通常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包括硬件采购、部署、维护以及能源消耗等。企业需要在价值、质量和成本之间做出权衡,算一笔“经济账”。

其次,技术层面的复杂性是阻碍AI应用的一大难题。“模型幻觉”问题是其中之一,即在边缘环境下,AI模型可能会因数据质量、模型训练不足或硬件限制等原因产生不准确的输出。

此外,边缘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与碎片化也为边缘AI部署带来了挑战。场景、设备及工作负载的多样性,意味着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限制。如何设计出既灵活又可扩展的标准化方案,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成为实现边缘AI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三大策略突破瓶颈,助力边缘AI规模化发展

策略一:多样化硬件产品,破解边缘场景碎片化难题。

2.jpg

在边缘计算场景中,面对不同的应用负载和场景需求,通用处理器和通用算力芯片是满足这些多样化场景的最佳方案,这也是英特尔的优势所在。

为实现这一目标,英特尔不断在CPU中集成更多先进功能,通过CPU、GPU和NPU的协同工作,满足各种场景下的复杂需求。

英特尔专为边缘设计的多样硬件产品组合,如英特尔® 酷睿™ 处理器,为日常的工作负载提供了卓越的性能;英特尔® 酷睿™ Ultra处理器则集成了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为多种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强大的算力支持。此外,英特尔凌动® 处理器、英特尔锐炫™ GPU For the Edge、英特尔® 至强® 6 处理器,以及专为加速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而设计的英特尔® Gaudi 处理器等,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客户以较低成本满足多样化负载和碎片化应用成为可能。

策略二:开源开放平台,加速易用、可负担的AI部署。

3.jpg

在软件工具层面,英特尔提供了一系列工具集,如OpenVINO™和oneAPI™,这些工具集为开发者在英特尔平台上优化和部署AI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AI模型和框架方面,英特尔提供TensorFlow、Hugging Face、PyTorch和DeepSpeed等主流AI模型和框架,确保开发者能够利用最前沿的工具来构建和训练AI模型。

企业AI开放平台(OPEA)是英特尔携手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打造的开放性AI开发与部署平台。该平台帮助行业客户更便捷地基于英特尔的产品,构建完整的企业级AI应用。

策略三:以场景驱动创新,携手生态破局未来市场。

4.jpg

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深入挖掘行业场景的需求与痛点,在特定场景中探索创新路径,共同预见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挑战。

针对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英特尔与合作伙伴携手打造了定制化的垂直行业AI解决方案,如英特尔® 工业边缘控制、基于英特尔® 架构的 AI POS 方案等,满足零售、工业、教育、医疗、能源和交通等不同领域的特定需求。

多元化的生态是英特尔持续深耕行业、推动创新的基石。英特尔也将持续构建和拓展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与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等生态伙伴紧密合作,共促技术联创、共享开发权益、共拓市场项目,加速人工智能的开发和落地部署。

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的落地之年,AI应用仍在创新的浪潮下持续拓展边界。在云、边、端融合的趋势下,英特尔凭借CPU、GPU与NPU的强强联合筑牢算力底座,以开放平台和生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让更多行业企业能够轻松拥抱AI技术,从而引领生成式AI及大模型应用走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业界迈向更加智能、高效与可持续的未来。

注释:

1.Gartner, 2023年10月30日,https://www.gartner.com/en/newsroom/press-releases/2023-10-30-gartner-sa...

2.Grand View Research,2024年3月,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press-release/global-edge-computing-ma...

3.IDC, 2024年9月10日,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US52587424

4.Gartner, 2023年10月11日, https://globalitresearch.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67859-AHEAD%20Growth%20PSI%20FY%20%2724%20%7C%20Q3%20%7C%20Gartner%20Reprint/Gartner%20Reprint.pdf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8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77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