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AI眼镜:谁会成为百镜大战最后的王者?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png

2024年被业内广泛认为是AI眼镜的“爆发之年”。“百镜大战”拉开序幕,从Meta、华为,到中国一批新锐品牌纷纷入局。尽管产业尚在早期,硬件方案与用户体验还在不断打磨之中,在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上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认为AI眼镜,尤其是融合AI与AR特性的新一代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承载着移动计算平台的下一次跃迁,还可能成为新一代“超级入口”。

一、定义分化:AI vs. AR,还是终将融合?

林麟指出目前行业对于AI眼镜与AR眼镜尚无统一定义。Omdia将不带显示组件但具备AI能力的设备定义为AI眼镜,而带有光学显示模块的则称为AR眼镜。尽管二者目前产品形态有差异,但未来的技术融合趋势已逐步显现,终局很可能是“AI+AR的融合眼镜”主导市场。

✦ 不带屏幕但具备AI语音交互能力——AI眼镜

✦ 带屏幕可进行图像增强/提示/导航——AR眼镜

✦ 长期趋势:AI能力赋能AR,形成融合型设备

二、硬件进化路径:从“先AI”到“先眼镜”

他指出早期AR设备厂商往往从技术驱动出发,强调功能堆叠,而忽视了“眼镜”本质。这也导致不少产品尽管功能强大,却因笨重、丑陋而难以进入日常佩戴场景。

他指出真正的突破点,是“先眼镜、后AI”的设计理念。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就通过砍掉未成熟的显示模块、聚焦于轻便与美观,重新定义了AI眼镜的可穿戴性标准。

✔ 成功的AI眼镜 = 断电状态下用户仍愿意佩戴

✔ 关键因素:重量 < 45g、外观时尚亲民

✔ 用户优先考虑“愿不愿意戴”,其次才是“能干什么”

三、产业链观察:供应链整合与技术卡位并举

他指出通过研究发现,当前AI/AR眼镜的硬件高度同质化,正快速进入价格战阶段。芯片、显示、传感器、声学、通信等关键组件成为竞争焦点,厂商间纷纷“合纵连横”、打通上下游,力图在未来市场站稳脚跟。

1. 核心零组件“铁三角”:芯片、显示、光学

芯片:需在性能、功耗、成本间找到平衡,SoC架构强调轻量级AI处理、低功耗运算

显示:Micro OLED主打观影类,Micro LED将成为户外AR主流(高亮度、小体积)

光学:Free-form、Birdbath逐渐被信息提示类AR的光波导方案取代,衍射光波导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

光波导现状:放射式效率高但良率低,紫外纳米压印的表面浮雕方案最成熟

显示趋势:Micro LED + 衍射光波导 = 真正可量产AR眼镜突破口

2. ODM、供应链站队“赢家通吃”

他表示各大ODM开始入股或深度绑定光学厂商,提前卡位未来量产资源,尽管目前厂商众多,但行业预期最终可能仅存活5家主流品牌

四、AI能力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灵魂”

但硬件只是基础,大模型能力的集成将成为未来AI眼镜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有效AI交互能力将提升用户黏性,解决“买了不用”的尴尬;

功能焦点将从泛语音识别走向深度个人助理、智能导航、图像识别、搜索优化等;

最终目标是成为用户“随身的智能伙伴”。

✦ 当前AI眼镜的AI功能使用频率仍然偏低

✦ 消费者主要仍在初级使用阶段:AI=高级搜索引擎

✦ 厂商亟需做好AI教育与引导,降低交互门槛

五、用户体验关键:“尬等”需显示化解决

他表示无论是语音问答还是AI辅助工作,如果用户无法判断系统是否还在运行,就会陷入“焦虑等待”。因此即便是AI眼镜,也需最小化的信息显示模块:

显示哪怕只用于反馈状态,也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看得见的AI”比“听得到的AI”更具安心感;

显示将从“可选”变为“刚需”,推动轻量显示模块普及。

六、AI眼镜的未来定位:新一代数字生态入口

他表示最终,AI眼镜不仅是可穿戴设备,也有望进化为类似微信小程序的“超级入口平台”:

聚合AI服务、IoT控制、实时导航、个性化推荐等功能;

成为大模型“前端交互终端”;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智能空间计算生态。

他指出目前,kAI/AR眼镜仍在概念验证和场景探索阶段,但从供应链整合到AI能力强化,从重量美观到生态入口,所有迹象都表明:这是一个“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利润”的产业。而未来的AI眼镜之争,不仅是硬件的对决,更是生态系统的博弈。谁能在“大模型 + 可穿戴 + 交互体验”三位一体中率先破局,谁就将成为下一个移动计算时代的领军者。这个厂才是最后胜出的王者!

对此,你怎么看?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