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型超低功耗RX140 MCU通过先进触控感应技术实现更高噪声容限和感应精度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集团(TSE:6723)今日宣布,推出超低功耗32位RX140微控制器(MCU)产品群。作为入门级RX100系列的最新成员,RX140 MCU基于瑞萨强大的RXv2 CPU内核构建,具有卓越性能。其最高运行频率为48MHz,CoreMark评分达到204;同RX130 MCU产品群相比,可提供约两倍的处理性能,更将电源效率提升30%以上——当CPU处于工作状态时,电流低至56µA/MHz;在待机模式下低至0.25µA。这使得RX140 MCU能够在家电、工业和楼宇自动化(BA)等广泛应用中实现高性能和低功耗。

1.jpg

瑞萨RX140 MCU具备优化的性能和电源效率,适用于家电及工业应用

RX140 MCU采用瑞萨最新的电容式触控感应单元,为客户构建增强型用户体验和用户界面。RX140符合IEC EN61000-4-3级(辐射)和EN61000-4-6级(传导)电容式触控噪声容限的要求,因而不易受到电磁噪声的影响,使得MCU可以通过高精度传感直接测量电容值的差别从而检测水位的变化。内置多重扫描功能和自动感应功能使客户能够使用多个电极同时测量,以获得更高灵敏度;即使在待机模式下也能进行自动触控检测,使客户可更便捷地利用非触接触式控制或接近感应,快速、轻松地进行用户界面开发。作为瑞萨RX触摸按键MCU产品阵容的一部分,RX140 MCU允许客户为用于各类环境应用开发可靠的高端电容式触控系统,包括微波炉、冰箱和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以及制造设备、楼宇控制面板,和能够检测表面剩余水量或粉末的设备。

瑞萨电子物联网平台事业部副总裁伊藤荣表示:“RX100系列超低功耗MCU作为RX产品家族入门级型号,因其出色的可扩展性而广受欢迎。随着更高性能和更高电源效率的RX140 MCU、以及新一代电容式触控IP的推出,我们将持续带来先进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打造融合强大功能、设计和可用性的产品。”

RX140 MCU还提升了外围功能,如增加了I/O端口数量以控制更多传感器或外部器件,同时添加针对实时操作的CAN通信功能;内置AES硬件加速器和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降低数据泄漏或被恶意操控等安全威胁的风险。

全新RX140 MCU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可扩展性,与RX130引脚兼容,让客户能够在现有设计资源基础上同时进行升级。

瑞萨同时推出RX140目标板,将所有的MCU信号管脚引出,可用于初始评估工作。该板配备一个Pmod™连接器,可轻松连接传感器模块。为进一步简化电容式触控应用的评估,瑞萨计划推出适用于RX140的电容式触控评估系统(注1),类似现有的RX130电容式触控评估系统。客户可将全新MCU与e2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Smart Configurator代码生成工具,和QE for Capacitive Touch电容式触控支持工具共同使用,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总体成本并提高软件质量。

瑞萨将RX140 MCU和配套的模拟和功率器件相组合,推出完整的防水浴室控制面板解决方案,可实现复杂的用户界面功能,并兼备易于使用的时尚设计。该解决方案是瑞萨“成功产品组合”之一——“成功产品组合”由互补的模拟+电源+嵌入式处理器产品构成,作为经验证的完整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客户加速设计进程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基于可无缝协作的多款产品,瑞萨现已推出适用于各种应用和终端产品的250余款“成功产品组合”。更多信息,请访问:renesas.com/win

供货信息

RX140产品群MCU现已提供32至64引脚封装的64KB闪存产品。其它配置和超过128KB存储型号将从2022年2月起量产。定价根据封装和存储器配置而有所不同;例如采用64引脚LFQFP封装、64KB闪存的R5F51403ADFM#30产品,10,000片批量参考单价为1.02美元/片(不含税,价格或供货信息可能发生变更)。

了解有关瑞萨全新RX140 MCU的信息,请访问:www.renesas.com/rx140

关于瑞萨电子集团

瑞萨电子集团 (TSE: 6723) ,提供专业可信的创新嵌入式设计和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旨在通过使用其产品的数十亿联网智能设备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作为全球微控制器、模拟、电源和SoC产品供应商,瑞萨电子为汽车、工业、家居、基础设施及物联网等各种应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期待与您携手共创无限未来。更多信息,敬请访问renesas.com。关注瑞萨电子微信公众号领英官方账号,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注1)计划于2022年4月发布。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928,英特尔与腾讯云在202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 EXPO CHINA)上分享了全新的一站式应用云试玩场景方案。该方案基于全新Xe架构英特尔®服务器GPU,致力于推动app营销新玩法,并在更多领域持续突破,进而以更低时延和更原生画质,助力极致用户体验,激发无限价值。

1.jpg

英特尔视觉基础设施部总经理Nagesh Puppala指出,“得益于英特尔高密度服务器GPU和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以及包括Intel® BridgeTechnology在内的软件,能够使原生安卓应用在基于英特尔的服务器上无缝运行,同时腾讯云也能够大规模提供云应用服务,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未来,英特尔也会持续携手腾讯云,进一步将云渲染应用扩展到更多用户、更多市场。”

腾讯云渲染产品总监黎国龙则表示:腾讯和英特尔在云渲染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基于英特尔的高密度和高性价比GPU显卡,该方案拥有高密度、低时延、低功耗、低TCO的能力,不仅能极大地赋能用户,同时也有助于打造更多超级应用,助推行业发展。

得益于5G技术打通端和边最后一公里连接,以及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高速发展,云应用凭借其任意终端、任意平台、无需安装、即点即用的独特优势,正推动更多热门应用踏上云化之路。以市面上大多数移动应用为例,用户需要下载包体并注册,方可体验应用内容,部分热门应用还需额外等待1GB以上的更新下载流程。当下,移动端应用竞争趋于白热化,应用包体过大对用户体验影响极大,甚至会造成用户流失,影响投放转化率。而利用云渲染技术,数GB大小软件、APP可转化为互动视频流,能够带来近乎原生的用户体验。同时,开发者只需借助轻量级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即可打破应用间壁垒,实现无缝结合,提供绝佳用户体验,实现极高商业价值。

英特尔的高密度和高性价比服务器GPU显卡为腾讯云渲染的一站式应用云试玩场景方案提供了技术能力补充。该方案不仅具备高品质IaaS层能力,还与腾讯云渲染PaaS方案相融合。依托于腾讯云音视频遍布全球的边缘计算节点,以及腾讯实时音视频通信(TRTC)的全端支持、编码优化、传输优化功能,该方案能够让端到端时延低至6080ms1,在减少冗长周期的同时降低高昂成本,助力软件及应用一键云化,实现即点即用。

作为英特尔正式发布的首款数据中心独立图形显卡,英特尔®服务器GPU采用英特尔Xe-LP微架构(英特尔能效最高的图形架构),配备低功耗独立片上系统设计,128比特管道和8GB专用板载低功耗DDR4显存,专为高密度、低时延的安卓云游戏和流媒体服务而设计,能够从容面对高密度云渲染负载。目前,集成英特尔®服务器GPU的新华三XG310 PCIe卡可提供32GB显存,在一个典型双显卡系统中最高支持160个并发用户,且每个实例的分辨率为720p每秒 30 2。此外,在1080p每秒30帧的情况下,该系统还能带来5.5倍高清流媒体(HEVC)转码性能提升,同时将比特率效率提升高达22%3

展望未来,云渲染将作为通用能力,以不断衍生拓展的方式打造超级应用,加速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众多领域持续突破,大幅提升其互动性、可触达性、可延展性等特质。英特尔联合腾讯云的此次合作提升了腾讯云渲染在千行百业拓展的可行性,未来,英特尔也会继续携手众多行业生态合作伙伴,将边缘到云、硬件和软件融入整个生态,共同打造更极致用户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完全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中实现无缝交互,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1更多详情可参考官方网站,即英特尔Server GPU页面

2性能可能因特定游戏名称和服务器配置而异。欲参考英特尔服务器GPU平台评测的完整列表,请参阅Intel.com上的该页面

3欲了解更多详情可参考英特尔服务器GPU性能总结,请参阅Intel.com上的该页面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 以及官方网站 intel.cn

围观 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7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解决方案提供商泰克科技日前为吉时利S530系列参数测试系统发布了KTE V7.1软件,在全球市场最需要的时候帮助加速半导体芯片制造进程。

KTE V7.1首次提供的新选项包括:全新并行测试功能和独特的高压电容测试选项,适用于新兴电源和宽带隙应用。与KTE V5.8相比,KTE V7.1把测试时间缩短了10%以上,也就是说,工程师可以减少停机时间并更快地制造芯片。

5G的兴起和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对半导体的需求。全球性短缺不仅要求提高制造能力,还要求能够更快地测试正在开发的新芯片。泰克发布的这一全新测试系统有助于加快制造速度,因为它缩短了测试时间,进而加快了新芯片的上市速度。

“当今新兴的模拟、宽带隙(SiC和GaN)和功率半导体技术需要参数测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测量性能,适应广泛的产品组合,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泰克科技公司系统和软件总经理Peter Griffiths说,“我们的客户,包括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将尽享KTE V7.1的增强功能,工程师们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设计创新方案,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KTE V7.1的发布建立在KTE 7.0版本的基础上,对S530系统的功能和吞吐量作出了改进。全新测试头设计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探头插件。升级后的软件和硬件实现了一遍测试和高吞吐量。在服务方面,最新发布的系统参考单元(SRU)把校准时间缩短到8小时以下,这意味着可以在一个常规工作班次中就能完成校准。SRU既可以直接购买,也可以通过年度SSO服务计划购买。

重要推进和行业首创

1)并行测试功能进一步改善生产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S530 首次作为 KTE V7.1 版本的选项提供,现在拥有强大的并行测试选项,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测试成本,预计改善范围可达30%(视测试和结构而定)。吉时利并行测试软件基于S530独特的硬件架构,该架构支持多达8个高分辨率SMU,通过系统中任何全Kelvin端口/行连接到任何测试引脚,优化了所有系统资源的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测试吞吐量。

2)为新兴电源和宽带隙应用提供独特的高压电容测试功能

当今工程师需要测试高压设备,对开关速度更快、开关效率更高的芯片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效率越高,使用的功率及产生的热量越少,同时也利好我们的环境。为测试工作电压更高的宽带隙器件,工程师正从研发实验室转入制造环节。KTE V7.1中的一个独特的功能是高压电容电压(HVCV)专用选项,它可以与业界唯一的单程测试解决方案结合使用,可以测量200~1000V电压,能够测试高达1100 V的DC偏置电容。这种面向生产准备就绪的功能可以精确测量Cdg、Cgs和Cds,支持表征和测试功率器件的输入和输出瞬态性能。

3)使用单探头触地在任何引脚上测试高达 1100 V

除提供和测量高达1100 V的电压外,一个S530-HV系统中可以最多配置两台2470 SMU,通过S530-HV内部的高压开关矩阵,用户可以在任何测试引脚上随时执行这些测量。这实现了最大的灵活度,可以满足各种测试器件和结构组合的引脚输出要求,消除了与两次测试或专用引脚方法有关的吞吐量延迟和更高的成本。

了解更多带有KTE V7.1 软件的吉时利S530参数测试系统,https://www.tek.com.cn/keithley-parametric-test-systems

关于泰克科技

泰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毕佛顿市,致力提供创新、精确、操作简便的测试、测量和监测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问题,释放洞察力,推动创新能力。70多年来,泰克一直走在数字时代前沿。欢迎加入我们的创新之旅,敬请登录:tek.com.cn

围观 5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7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928日,中国年度芯片技术创新峰会“2021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中心大厦成功举行。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当下,新思科技携手芯片开发者及行业领袖,围绕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汽车、高性能计算等数字经济核心应用领域,共同分享前沿的芯片研发技术趋势与实践,并解密新思科技最新技术和产品,共揽数字“芯”光。

11.png

2021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现场

聚力同“芯”:芯片产业的“奥林匹克精神”

“今年奥林匹克格言升级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与芯片产业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新思科技总裁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志宽博士在开幕致辞中对芯片界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深度诠释:“纵观芯片产业技术发展历程,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持续创新是关键的驱动力。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汽车电子、5G新技术与应用正推动芯片产业进行‘更快’的创新。同时,摩尔定律正逐渐失速,要超越摩尔定律就必须追求系统级的设计。”

2.jpg

新思科技总裁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志宽博士致辞

最后他还指出:“人工智能赋能下,芯片产业、农业、医疗行业、制造业等各行业正经历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围绕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芯片技术作为根技术需要坚持合作创新,让生态系统变得‘更强’、‘更团结’,以‘芯’动能服务未来数字社会。”

别出“芯”裁:极与极的碰撞,从宏大到细微

陆家嘴金融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从下至上呈螺旋式上升,突破城市天际。前不久强势登陆上海的台风“烟花”和“灿都”,让上海中心大厦及其“镇楼宝器”阻尼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在题为“创新改变一切”的演讲中介绍了上海中心大厦在建造和管理中的一系列科技创新。

3.jpg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发表演讲

他表示:“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中心大厦举办具有深远的意义: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是数字社会最宏大的成果之一,而新思所服务的芯片产业在纳米尺度上进行持续创新则是构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上海中心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很好地整合了传统的建筑工程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运用贯穿设计、制造、施工管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通过模拟预拼装,提高施工精准度,高度集成信息,实现智慧运营。”

“芯”如磐石:数字社会未来,新思布局已久

苹果Macintosh、诺基亚1100SONY Walkman、任天堂红白机……2021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同期举办的“芯片特展”,陈列着一代代改变人类生活的电子设备,彰显了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紧密连接,逐浪数字未来。

4.jpg

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芯片特展

新思科技首席运营官 Sassine Ghazi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数字经济时代下芯片产业的宏观趋势,并探讨了新思科技如何助力开启创新未来。他表示:“如今,汽车、人工智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大型系统级公司正在定制自己的片上系统,并把片上系统设计纳入公司整体业务和差异化战略。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系统级公司正在逐渐变成半导体公司。身处芯片产业,我们为巨大的市场机遇感到兴奋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摩尔定律虽然并未终结,但发展速度已开始减缓。对此,新思开始从系统层面寻找答案以应对正在放缓的摩尔定律,我们称之为‘SysMoore’,它是系统复杂性和摩尔定律复杂性的结合体。”

5.jpg

新思科技首席运营官Sassine Ghazi发表演讲

Sassine Ghazi介绍,面对复杂的SysMoore挑战,新思从硅片层面、器件层面、芯片层面、系统层面、软件层面都拥有关键创新来实现更高的设计效率,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为那些系统级公司提供从芯片规格设计到组件实现的所有环节,及软件安全相关的服务,也是新思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方向。“新思科技的承诺是在10年内将生产率提升1000倍,” Sassine Ghazi补充道。

日“芯”月异:新思携手开发者,引领数字未来风向

继去年新思科技成功开展了业界首个“创芯说”开发者调研,今年的“创芯说2.0”全面升级,聚焦开发者在数字时代的探索、创新、收获与成就。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开发者对于芯片产业的认知变得更为宏观及全面,并且越来越多人深刻了解到时代赋予产业以及自身的机会——为庞大的数字社会应用场景设计出愈来愈多样的芯片,而芯片需求的增长也让开发者普遍面临着时间紧、项目延期的挑战。

新思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董事长葛群表示,作为全世界唯一一家覆盖了从硅的生产制造、芯片测试、到设计全流程的EDA公司,新思科技致力于从更高维度逻辑范式出发,以最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学,协助开发者应对数字时代的全新挑战,在助力数字经济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全面支持开发者实现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创新效率,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技能,拓展职业发展可能性,实现 “共同富裕”。

6.jpg

新思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董事长葛群发表演讲

葛群介绍道:“为此,新思科技探索并推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EDA技术,包括:打破物理尺寸极限的原子级建模软件QuantumATK、覆盖从40nm-3nm芯片设计的超融合平台Fusion Compiler、可将异质芯片整合在同一微系统,统一数据结构的业界首个多裸晶芯片系统设计集成平台3DIC Compiler;其次,以AI增强EDA性能——新思推出的业界首个用于芯片设计的自主人工智能应用程序DSO.ai™,以及串联芯片和最终应用数字链条的硅生命周期管理(Silicon Lifecycle Management)平台;新思还针对数字时代的芯片开发,拓展了软硬结合+数字安全的全新解决方案,让开发者全面掌握从芯片到软件更广泛的能力。”

全“芯”未来:芯片未来式,创新不止歇

通过面向未来的EDAIP技术,与开发者们共同创新,一直是新思科技的技术愿景。作为开发者大会的重要环节,芯片设计技术论文评比及颁奖仪式也于同期举行,分享芯片设计产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打造开发者知识分享的社区和平台。今年,经过专业评委会的评审和遴选后,共有来自16家公司61位优秀开发者提交的24篇高质量论文脱颖而出。

葛群表示:“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提高,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芯片开发者们正以不断增强的创造力和活力,探索‘芯技术’的边界。新思科技也将推出崭新的形式,鼓励更多奇思妙想,与开发者共同成长,通过芯片创新让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本届开发者大会在延续往届四大技术分论坛——人工智能、智能汽车、5G及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的基础上,还首次增加了优秀论文分论坛。各路大咖通过50场科技创“芯”演讲畅谈后摩尔时代的芯片前沿科技,与开发者们共同触摸数字社会发展脉搏。

关于新思科技

新思科技(Synopsys, Inc., 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NPS)是众多创新型公司的Silicon to Software™芯片到软件)合作伙伴,这些公司致力于开发我们日常所依赖的电子产品和软件应用。作为一家被纳入标普500强(S&P 500)的公司,新思科技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半导体IP产业的领先地位,并提供业界最广泛的应用程序安全测试工具和服务组合。无论您是创建先进半导体的片上系统(SoC)的设计人员,还是编写需要更高安全性和质量的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新思科技都能够提供您的创新产品所需要的解决方案。

新思科技中国首个办事处设立于1995年,目前于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南京,厦门,西安,香港八大城市设立机构,员工人数超过1,400人。

围观 8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7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928——英特尔出席通信行业年度盛会——2021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简称“PT展”),并承办于今日举办的“英特尔5G云网融合智能边缘峰会”。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三大运营商、ODCC和通信领域明星企业及专业机构的技术专家与大咖,共同分享智能边缘与云网融合的最新实践成果,探讨未来发展。

1.png

英特尔网络与边缘事业部网络平台部门总监阮伯超表示:“随着越来越多数据将产生于边缘而非在传统数据中心进行创建和处理,网络演进会变得愈发复杂。5G和边缘的结合蕴含巨大潜力,能够充分帮助应对这项挑战。英特尔为5G网络及边缘基础设施提供多样化软硬件产品组合,正在通过云化网络解决网络复杂性,并基于广泛生态合作赋能5G和边缘发展。”

智融边缘,创新无限

边缘数据价值即将迎来爆发,到2024年,智能边缘计算市场价值将达650亿美元。到2025年,75%的数据将在传统数据中心以外的边缘产生。面向分布式智能时代的广阔市场机遇,英特尔在积极推动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型同时,还凭借其在智能边缘领域的远见卓识与多维实力,以产品领导力、创新方案推动力、生态构建力为依托,持续推动智能边缘、AI5G关键技术转折点的融合创新,全面赋能合作伙伴、打造产业生态、加速智能边缘的应用创新和全行业的智能升级,共同解锁智能边缘的广阔机遇。

在此过程中,英特尔与各大运营商及设备商等合作伙伴不断释放边缘数据潜力,赋能行业用户智能化转型。其中,英特尔与中国电信将先进的软硬件产品与技术融入MEC平台,通过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英特尔傲腾固态盘等产品为平台提供强大计算与存储能力。同时,中国电信还采用Intel SEO Smart Edge Open)提升平台统一、灵活的边缘应用管理能力,并借助英特尔工业边缘洞见平台 Edge Insights for Industrial, EII)为 MEC 应用层提供大数据采集和 AI 分析微服务。借助OpenVINO工具套件,中国电信还有效提升了平台中 AI 应用的模型推理速度,进一步强化了MEC平台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还采用通用X86服务器及GPU打造5G边缘计算iMEP平台,实现5G医疗边缘云赋能智慧医疗。与此同时,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也与英特尔合作打造和完善OneNET边缘计算平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创新。

云网融合赋能,智塑无限未来

网络转型是5G基础设施的基石,只有变革传统网络才能带来业务体验的升级。英特尔持续引领产业网络转型,助力运营商分阶段逐步实现云网协同、云网融合与云网一体,提供从智能终端、无线接入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的5G端到端解决方案,打造虚拟化、软件定义和面向云的网络架构,破除云与网的边界,实现从网络演进、边缘网络到业务的融合。英特尔持续推进每一次网络演进转型,引领云网融合关键技术趋势,英特尔丰富的智能化方案正在助力合作伙伴探索智能化未来。

在网络云化方面,英特尔可提供网元解耦、网络功能的云化部署及云原生的参考设计,包括云原生5GCFlexRANIntel SEO PaaS平台;在高性能入云网络连接方面,英特尔推动基于FPGATofino以及以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为基础的异构但通用的高性能接入网关参考设计,并利用网络可编程能力来适配灵活的网络特性需求;在网++应用的融合方面,英特尔提出CERAConverged Edge Reference Arch)和SASE是典型的云网融合应用,利用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Tofino可编程交换芯片以太网交换机产品线及FPGA,英特尔可提供高性能SASE接入网关,配合QAT以及安全应用组件还可提供高效安全应用能力,帮助服务提供商的应用部署到统一基础设施,降低运营和应用成本。

网络AI是英特尔推动的电信网络演进的下一个驱动点。利用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深度学习加速技术DLBoost VNNIAVX-512)、Intel® Data Analytics Acceleration LibraryDAAL)、Intel® Deep Neural Network LibraryDNNL)加速库以及Analytics Zoo工具集,英特尔和合作伙伴一起针对不同用例建立AI模型并优化性能,同时简化网络AI的应用部署。目前英特尔主要关注三个领域,即无线网络智能化、网络安全智能化和核心网智能化。

其中,英特尔Tofino可编程交换芯片已助力中国移动构建面向云网融合的广域网开源解决方案。高效P4语言的可编程特性将网络创新的钥匙交给最终用户,极大缩短新型网络数据面转发协议的开发及应用周期,加速实现网络创新。

基于此,英特尔联手众多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引领全面智能化未来。通过与英特尔合作,联想基于Intel CERA架构与关键技术的5G云网融合产品ThinkCarrier云平台能够实现开放解耦和边云协同,且兼具高安全和低成本;中兴通讯在5G虚拟化和云原生UPF解决方案中实现了云原生和微服务架构,服务间可相互解耦并独立升级,能够加快实现业务创新;借助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大数据分析及AI平台Analytics Zoo,亚信科技AISware NWDAF产品已经试点,并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智能化分析服务;通过英特尔LPP接口获取空口策略,新华三能够实现RIC上的智能应用,进行链路预测并指导优化游戏应用相关策略,实现5G小站智能化。

展望未来,5G与智能边缘的融合还将释放更多全新商业价值,催生无限机遇。英特尔将继续凭借领先的云网边产品组合、软硬加速方案及通用参考设计,以“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为宏旨,怀着一如既往的开放心态,与国内外所有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数智化融合,助力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立足边缘共塑未来智能生活。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 以及官方网站 intel.cn

围观 8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宣布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CFD) 的建议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罗姆(总部位于日本京都市)为了实现无碳社会,修订了2030年中期环境目标。同时,罗姆宣布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以下简称“TCFD”)*1的建议,并决定按照TCFD的建议开展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罗姆认为“气候变化”是影响业务活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在2021年4月份制定的“2050年环境愿景”中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零碳(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在之后的中期经营计划“MOVING FORWARD to 2025”中,罗姆公布了到2030年的中期环境目标,包括加速引进可再生能源在内,推动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各项举措。

随着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日益凸显,此次,罗姆为实现“2050环境愿景”,进一步提高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加大了降低环境负荷的力度。

<中长期环境目标>

为了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罗姆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之前2018财年制定的30%修改为50.5%。此外,还基于本目标提交了旨在取得SBT(Science Based Targets)*2认证的承诺书(SBT是针对符合巴黎协定*3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倡议)。

<支持TCFD建议>

罗姆集团通过在整个集团内构建并运用符合ISO14001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系统,不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此外,还通过在罗姆官网上发布基于环境方针和环境愿景设定的年度目标、举措以及各种ESG数据,积极主动地公开信息。今后,罗姆将根据此次宣布支持的TCFD建议进行情景分析,并进一步关注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1632883276(1).jpg

未来,罗姆将根据企业理念和经营愿景,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并推动提高效率的关键元器件产品——功率和模拟半导体的技术创新,同时,还会根据“环境愿景”,除了在气候变化方面,还会在资源循环利用和自然共生等方面,积极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投资,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术语解说

*1)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旗下的一个组织,该组织设立的目的是披露与气候相关的信息和探讨金融机构的对应方法。TCFD建议企业等掌握并披露与气候变化关联的风险和机遇相关的“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指标和目标”。

*2)SBT(Science Based Targets)

一项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呼吁制定并实施基于科学的、与温室气体减排情景相匹配的目标的国际倡议。

*3)巴黎协定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通过的一项国际协定,该协定旨在推动2020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协定规定,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温度的2℃以内,争取控制在1.5℃以内。

【关于罗姆(ROHM)】

罗姆(ROHM)成立于1958年,由起初的主要产品-电阻器的生产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厂商。罗姆的企业理念是:“我们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将为国内外用户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优质产品,并为文化的进步与提高作出贡献”。

罗姆的生产、销售、研发网络分布于世界各地。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IC、分立式元器件、光学元器件、无源元器件、功率元器件、模块等。在世界电子行业中,罗姆的众多高品质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许可和赞许,成为系统IC和先进半导体技术方面的主导企业。

【关于罗姆(ROHM)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销售网点:起初于1974年成立了罗姆半导体香港有限公司。在1999年成立了罗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2006年成立了罗姆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了罗姆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为了迅速且准确应对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的要求,罗姆在中国构建了与总部同样的集开发、销售、制造于一体的垂直整合体制。作为罗姆的特色,积极开展“密切贴近客户”的销售活动,力求向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目前在中国共设有20处销售网点,其中包括香港、上海、深圳、北京这4家销售公司以及其16家分公司(分公司: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宁波、西安、武汉、东莞、广州、厦门、珠海、重庆、福州)。并且,正在逐步扩大分销网络。

技术中心:在上海和深圳设有技术中心和QA中心,在北京设有华北技术中心,提供技术和品质支持。技术中心配备精通各类市场的开发和设计支持人员,可以从软件到硬件以综合解决方案的形式,针对客户需求进行技术提案。并且,当产品发生不良情况时,QA中心会在24小时以内对申诉做出答复。

生产基地:1993年在天津(罗姆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和大连(罗姆电子大连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生产工厂。在天津进行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ED显示器和光学传感器的生产,在大连进行电源模块、热敏打印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的生产,作为罗姆的主力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国内外提供高品质产品。

社会贡献:罗姆还致力于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关和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的研发活动。2006年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产学联合框架协议,积极地展开关于电子元器件先进技术开发的产学联合。2008年,在清华大学内捐资建设“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并已于2011年4月竣工。2012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罗姆联合研究中心”,从事光学元器件、通信广播、生物芯片、SiC功率器件应用、非挥发处理器芯片、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技术(结构设施健康监测)、人工智能(机器健康检测)等联合研究项目。除清华大学之外,罗姆还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进行产学合作,不断结出丰硕成果。

罗姆将以长年不断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和高品质以及可靠性为基础,通过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扎实的技术支持、客户服务体制,与客户构筑坚实的合作关系,作为扎根中国的企业,为提高客户产品实力、客户业务发展以及中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连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通道,将为超过1,800间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便捷的中国在岸债券市场投资渠道。

928全球领先的固定收益电子交易平台以及市场数据和交易后服务提供商,MarketAxess控股有限公司(下称“MarketAxess”,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KTX)今日宣布,已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和债券通有限公司(下称“债券通”)达成合作,通过债券通和直投模式(CIBM Direct)机制下与交易中心建立的交易联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一个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新通道。

现在,全球投资者可以通过MarketAxess平台上操作简便的集成式交易界面,一站式交易中国在岸债券。

MarketAxess与交易中心的紧密合作促成了这一新交易通道的顺利推出,我们共同希望籍此进一步优化投资者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体验,”MarketAxes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ick McVey表示,“我很高兴我们能够共同为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中国在岸债券市场引入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全球投资者,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令人无限憧憬。”

MarketAxess欧洲及亚洲区行政总裁Christophe Roupie表示:“2020年,我们在整个亚太区的交易量增长了74%。这一卓越的业绩离不开我们在区内所做的多项战略投资,推动亚太区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提升交易流程效率,并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参与区内债券市场交易。推出直通中国在岸债券市场的交易通道,是我们全球业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交易中心总裁张漪表示:“作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交易中心始终致力于通过与全球交易平台的紧密合作,为全球投资者参与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并持续优化服务。我们与MarketAxess的合作为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债券市场提供了新的途径。今后,我们会继续探讨更多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现在,MarketAxess的用户将能够继续使用他们熟悉的交易模式,如报价请求(RFQ)和一揽子交易(List Trading),通过交易中心直接与在岸做市商进行交易。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接入,进一步拓展了MarketAxess全球领先的固定收益市场交易网络。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经MarketAxess平台执行的固定收益产品交易规模达6,690亿美元。与此同时,MarketAxess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在新兴市场债券交易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今,MarketAxess通过公开匿名交易(Open Trading)模式所构建的“所有机构--所有机构”的生态体系中,已经涵盖了全球超过27个本币债券市场,服务超过1,800间金融机构。

“欢迎MarketAxess成为债券通交易联接上的一个新增入口,”债券通总经理Julien Martin表示,“我们相信MarketAxess的加入将能够带来新增流动性,并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参与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海外投资者对债券投资的需求与日俱增,相信MarketAxess的加入也将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高兴地看到,参与中国在岸债券市场交易正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高效。中国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了海量机遇,尤其是不断发展的在岸债券市场,随着更多全球债券指数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中,全球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贝莱德亚太区固定收益和外汇交易主管Patrick Leung表示。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亚洲区投资组合经理张冠邦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自身的发展,及其先后被纳入多个全球重要指数,都在推动着投资者对中国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需求增加。我们很高兴地看到MarketAxess为债券交易员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集成式交易流程,并期待这种方式带来的更加高效的交易体验。”

有关MarketAxess中国产品及服务的详情,请访问官网:https://www.marketaxess.com/trade/china/mandarin

关于MarketAxess

MarketAxess是全球领先的固定收益电子交易平台,致力于使全球金融机构获得更充裕的流动性、更优质的交易执行体验,以及节约更多的交易成本。利用专利交易技术,MarketAxess为全球超过1,800间金融机构提供高效的债券交易服务,其中包括许多国际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做市商。MarketAxess屡获殊荣的公开匿名交易(Open Trading®)市场被视为全球债券市场首选的“所有机构--所有机构”交易解决方案,为众多债券市场参与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流动性池。凭借着海量数据和分析资源,MarketAxess还为客户提供自动化交易解决方案、市场数据产品以及一系列交易前和交易后服务。更多详情,请访问www.marketaxess.com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一年一度的Arm DevSummit技术大会即将于10月19日至21日以线上形式举办。届时,来自全球各地的软硬件工程师、开发者及科技爱好者将相聚云端,畅聊行业尖端技术,共话计算世界未来。在这场为期三天的技术盛会上,与会者不仅可通过140多场内容详实、涵盖领域全面的主题演讲、技术议程及合作伙伴会议等洞察前沿趋势,获取更深入的专业信息和技术资源,还可与业界同行分享经验、碰撞灵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携手拓展产业网络,共同建构未来计算技术。

本年度Arm DevSummit亮点纷呈,来自Arm及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顶尖技术大咖齐聚在线交流:

  • 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将与高阶主管团队分别分享从移动到 5G,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从嵌入式到超级计算等方面,Arm的计算技术将如何为未来的行业应用做足准备。

  • 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将聚焦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网络、高级交互式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等众多应用领域,共同探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此次大会还特设有亚太区专题论坛,来自腾讯与比亚迪的技术专家也将分别在线分享其在Arm服务器的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芯片半导体技术做到汽车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 10 月 6 日起,与会者即可在技术中心抢先观看70余场讨论会,内容囊括5G专网、机器学习、云原生、边缘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热点议题。

  • 大会七大主题议程包括:1)适用于终端、边缘和云的云原生;2)软件定义的移动出行未来;3)创造下一代交互体验;4)用于高效物联网的实用软件开发;5)现实中的人工智能:从开发到部署;6)硬件设计方法论;7)Arm针对高性能计算、云和 5G 基础设施的技术优化。

0928 Email Header.jpg

作为全球最活跃的科技社区之一,Arm生态系统拥有超过1,000家技术合作伙伴、数百万位开发者,为从芯片到云端的AI增强型互联计算的所有领域提供设计、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今年精彩的 Arm DevSummit 将为Arm生态的软硬件赋能,助力从边缘计算至云端的任何设备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Arm DevSummit报名注册链接:https://devsummit.arm.com/register/chn

关于Arm

作为计算及数据革命的核心,Arm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生活及企业运行的方式。Arm低功耗处理器设计和软件平台已应用于超过1,900亿颗芯片的高级计算,Arm的技术安全地为电子设备提供支持,覆盖从传感器到智能手机乃至超级计算的多样化应用。Arm携手超过1,000家技术合作伙伴,为从芯片到云端的AI增强型互联计算的所有领域提供设计、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并在该技术领域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对清静的环境便充满了向往。时至今日,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繁华的现代化时代,缤纷多彩的生活无可避免地被远超“车马喧”的各种噪音侵蚀,想要静静成为现代人们的“奢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种叫主动降噪(ANC)的技术让这种“奢想”开始变成现实,并逐步应用到了消费电子、汽车座舱、智慧家电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以TWS(真无线蓝牙耳机)为例,主动降噪功能也已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功能“刚需”。“面对下一代TWS耳机愈发强烈的主动降噪需求,上游厂商如何通过提供高性能芯片与算法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导入产品并迅速将其推向市场,是TWS耳机‘下半场’竞争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ADI中国事业部工业医疗消费类产品市场经理Sophie在近日的采访中表示。

ADI深度文章配图-1.jpg

ADI中国事业部工业医疗消费类产品市场经理Sophie Mao

揭秘主动降噪技术的百年探索史,解码TWS耳机的新爆点

人类与噪音的斗争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打雷时吓得捂住耳朵算是人类最早的降噪手段了。如今,传统降噪方式衍生出了很多相关产品,例如耳塞、隔音棉、隔音板等,均是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的被动降噪,对高频噪声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对低频噪声却无能为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噪声。

主动降噪ANC则是通过侦听背景噪声,利用芯片与算法模型计算噪声声波并生成反相声波,利用声波叠加抵消原理达到降噪效果。纵观其发展历史,20世纪初声学专家们开始考虑从噪音的本身入手从而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最早在1933 年,德国物理学家 Paul Lueg提出有源噪声控制即主动降噪的概念,利用声波相消性干涉原理降噪。1978年,Bose的创始人Amar G. Bose博士在从欧洲飞往波士顿的飞机上,发现飞机引擎的噪音干扰了他戴耳机欣赏音乐的兴致,在下飞机之后就开始推导验算写出了降噪耳机最原始的方程式。

到上个世纪90年代,ADI fellow、美国工程院院士Bob Adam发明和开发了全球第一片单片Σ-Δ音频ADC,使得Bose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降噪耳机QuietComfort成为可能。进入21世纪,ADI fellow Khiem Nguyen发明和推动了低延时、低功耗音频编解码器信号链的产生,使得Bose工程师们在降噪耳机QuietComfort的基础上推出小型化降噪耳机QC20,自此掀起了耳机行业“革命”的浪潮。“过去三十年来ADI一直与业界领先企业合作,处于ANC领域的全球前沿,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Sophie指出,“因此,无论是早期推出的可编程低延时音频处理引擎ADAU1772还是2017年及2019年先后推出的ADAU1777和ADAU1787,到我们最新推出的ADAU1860,综合性能一直处于当年业界领先地位。”

ADI深度文章配图-2.jpg

由ADI中国事业部研发的ADAU1860/ ADAU1850发布

新一代低功耗ANC芯片发布,多点关键性性能再升级

据Sophie介绍,当前数字主动降噪是业界广泛采用的技术,无论是前馈式、反馈式以及两者结合的混合式(Hybrid),都是基于麦克风的噪声采集——DSP/MCU处理,再输出反相声波进行降噪。“无论是ADC/DAC还是DSP,ADI都是业界公认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因此我们在ANC技术领域具有天然的领先基因。”Sophie指出,“而DSP相较于固化软件的arm处理器具有极大的设计灵活性和优化能力——你可以单独调整滤波器,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定制软件。”

ADAU1860是ADI推出的新一代低功耗主动降噪芯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ADC,将外界的音源采集进来,转换成数字信号;中间部分是两颗非常强大的DSP,一颗是 HiFi-3z DSP,主要实现音频场景的识别,例如上行降噪、语音唤醒。另一颗则是Fast DSP,扩展到了96位指令集,在完成ANC的一套滤波器算法外可以实现对底噪的抑制,对EQ的调整等更多功能;第三部分则是高性能的DAC,供电上1.2V与1.8V的双电源轨设置,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使用场景,进一步优化功耗。

而Sophie提到的基于arm内核MCU方案是业界ANC方案中采用较多的一种集成化SoC系统方案,通常将蓝牙与ANC功能实现单芯片集成。“ADI主动降噪方案采用蓝牙和ANC CODEC分离的数字处理电路、混合式降噪方案,这种天然隔离的方法相比SoC的方案,降低了蓝牙收发带来的噪声干扰,为客户带去更好的音质体验。”Sophie补充道,“耳机最本质功能是确保音频品质,好的方案需要确保用户享受音乐的听感体验,这部分是由模拟技术来决定的。”

ADI深度文章配图-3.jpg

分离方案 VS SOC 方案

ADI利用ADC、DAC和DSP组合设计,在保障信号质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同时彰显了其在芯片小封装与低功耗上的深厚功力。针对TWS耳机市场有分化成基本功能型与扩展型的两大发展趋势,ADI同期推出了功能型产品ADAU1860和简化版本ADAU1850,两款产品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减少了Hifi-3Z DSP,仅保留Fast DSP。“尽管减少了ADAU1860的音频场景识别,但同样可以帮助客户在ANC上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完成产品升级换代的诉求。” Sophie强调道。

一款出色的TWS耳机需要佩戴舒适以及长时间使用并无差别适合各种生活场景,因此从声学设计到被动降噪与主动降噪综合平衡,都是需要厂家在设计耳机时考虑的要点。“ADI新一代主动降噪芯片可以提供适用于许多音频和语音应用的可靠数字信号处理解决方案,包括语音增强、降噪、回声消除、电平控制、声音反馈抑制、麦克风阵列和有源噪声/振动控制,这些都可以让客户为耳机创建一些独有的特性和卖点。”Sophie补充道。

本土研发优势+全生态支持,ADI助推ANC加速市场渗透

据Sophie介绍,此次新品也是ADI中国团队完全本土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背后透露了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在硬件层面上,ADI中国研发团队充分融合了本地客户的产品设计和市场需求,无论是本地消费类的大客户、小客户还是中型客户,都尽量能够贴近他们的硬件需求;

其次在软件和支持层面,ADI的软件开发工具与部分算法,都是由本地来实现的,因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帮助客户使用ADI的开发工具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最后一点在供应链上,ADI会更多地采用本土的供应商,让客户有了更多的选项,以满足不同的诉求。

“ADI免费的音频处理器编程、开发和调试软件Lark Studio工具,提供多种集成至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的信号处理算法,从而能够创建复杂的音频信号流,对于不懂编程但精通声学的客户群体来说,他们也可以使用该软件轻松完成任务。” Sophie指出,“Lark Studio也是很好的在线实时调音平台,我们所有的客户都是基于Lark Studio来做前期开发,包括完成原型设计。”

虽然现阶段的TWS耳机市场火爆依旧,但其中增长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没有ANC功能的TWS耳机,原因是ANC在开发和在生产环节还是有非常多技术上的门槛。为帮助更中小企业顺利导入ANC方案,ADI除了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性能更优的产品方案,更在推出硬件参考设计之余加强软件参考引导,让客户的设计和量产更容易。此外,ADI还与生产校准设备厂商合作,直接将ADI整套校准程序集合于其中,降低客户生产校准的技术门槛。“ADI会跟广大厂家合作,帮助他们将有ANC需求的客户做转化,共同推动ANC功能在TWS耳机中的普及。相信有了ANC技术加持,TWS耳机在将来不仅是一个提升生活品质的配件,也会是不可或缺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Sophie总结道。

围观 8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符合 GSMA 标准的工业和车用SIM/eSIM芯片,现在可通过代理商订购

  • 配备物联网设备连接蜂窝网络所需的全部服务

  • 提供行业标准的外形尺寸和芯片级封装

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半导体领导者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 于线上发售ST4SIM面向大众市场的机器对机器 (M2M) 嵌入式 SIM卡(eSIM)芯片。

1.jpg

意法半导体的工业用eSIM芯片提供物联网设备与蜂窝网络连接所需的全部服务,非常适用于机器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以及资产跟踪、能源管理和联网的医疗保健等设备。此外,这些 eSIM芯片允许客户根据 GSMA 规范对 SIM 配置文件进行远程管理,无需访问设备即可更改网络服务提供商。

意法半导体安全微控制器部市场总监 Laurent Degauque 表示:“凭借内置丰富的功能和世界一流的网络配置服务,我们的 ST4SIM 系列为众多 M2M 应用提供了便捷的联网解决方案。现在这款芯片在大众市场上推出,可以让各地的开发者将安全灵活的蜂窝网络部署到更多的应用中,包括独立的 M2M开发、概念验证和原型开发项目。”

意法半导体还负责设备激活和服务部署,安排客户使用 ST 授权合作伙伴 Truphone 提供的设备注册和服务配置平台。通过使用意法半导体的ST4SIM 探索套件B-L462E-CELL1,用户还可以评测在完整生态系统中预集成的全部产品功能。

ST4SIM已通过 GSMA 认证,并在意法半导体欧洲和东南亚GSMA SAS-UP[1]  认证工厂制造,采用行业标准的 MFF2 5mm x 6mm DFN8 Wettable Flank封装。ST4SI2M0020TPIFW 现已在意法半导体网上商城上架开售,其他类型封装客户可以订购,包括高度小型化的晶圆级芯片级封装 (WLCSP)。

关于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拥有46,000名半导体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掌握半导体供应链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一家独立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与十万余客户、数千名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新机遇,满足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需求。意法半导体的技术让人们的出行更智能,电力和能源管理更高效,物联网和5G技术应用更广泛。详情请浏览意法半导体公司网站:www.st.com

[1] Security Accreditation Scheme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Production / 安全认证计划通用集成电路卡生产

围观 8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40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