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合见工软的RISC-V突围战略:从工具链到系统级平台的全栈协同
当RISC-V在全球范围内从“替代选项”转向“主力架构”的窗口期,中国市场的响应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国内少数全面覆盖从芯片级EDA、系统级EDA到高性能IP的企业,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上,合见工软副总裁吴晓忠表示合见工软正在用一套自主可控、协同集成的产品体系,为RISC-V产业生态注入“工程能力”的支撑。本篇将深入解析其RISC-V相关的战略定位、产品方案与产业逻辑。
一、小产业撑起大产业:国产EDA的时代任务
正如吴晓忠所指出,EDA虽只有百亿美元级市场规模,却是半导体设计的“数字地基”,对支撑数十万亿规模的数字经济起到放大器作用。而近几年中美科技博弈的加剧,进一步让“EDA去美化”成为产业共识。特别是美国2023年“1202新政”中,先进制程设计被迫在“三大家”与国产之间二选一;2024年“白名单机制”与OSAT中转要求,加速工具断供风险。
截至2025年,核心EDA工具的控制仍是掣肘中国高端芯片设计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合见工软将RISC-V作为自主EDA与IP能力融合验证的关键场景,不仅体现其技术野心,也承载着推动RISC-V生态“落地化”的重要使命。
二、RISC-V战略定位:验证场景中的双重角色
他指出合见工软并不将RISC-V作为单纯IP业务,而是把它视作推动国产EDA工具链能力成熟的试金石与协同枢纽。在其整体方案中,RISC-V模型被广泛用于两大用途:
1. 架构验证与软硬协同开发平台--合见提供自研的RISC-V模型,供客户在早期进行架构探索与软件预开发;若客户已有自有模型,也可无缝集成进虚拟原型平台(V-Bilder + vSpace);由此实现了从架构分析 → 软件调试 → 仿真验证的一体化路径,助力RISC-V开发者缩短开发周期。
2. 验证平台标准场景适配器--合见构建了UVHP、UVHS等支持从千万门到百亿门级容量的硬件仿真/原型平台,这些平台与RISC-V处理器架构天然适配,成为企业部署玄铁、昆明湖等RISC-V核的高效验证工具链;
在案例中,合见配合平头哥完成了速率达50MHz(单芯)和12MHz(跨片)的虚拟原型环境,为国产RISC-V高性能核的早期开发提供底座。
这一策略让RISC-V不只是“使用场景”,更成为合见构建全栈工具生态的“中心节点”。
三、技术纵深:从DFT到先进封装的EDA完整覆盖
他表示合见工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贯通芯片设计全流程的EDA矩阵。在支持RISC-V SoC落地的过程中,其提供的关键支撑包括:
模块 | 对RISC-V开发的支持价值 |
---|---|
功能级验证平台(UVHP / UVHS) | 支持RISC-V SoC的硬件仿真、软件联合调试、跨芯片通信验证 |
虚拟原型平台(vSpace) | 提供完全仿真的RISC-V执行环境,适配客户定制核或自研核 |
DFT全流程平台 | 覆盖边界扫描、BIST、ATPG、诊断,适配先进工艺良率分析 |
系统级EDA(PCB + 封装) | 支撑RISC-V多芯片集成与封装底座设计,百万pin级规模验证 |
高性能IP模块 | 提供高速以太网、DDR等接口IP,满足RISC-V SoC设计需求 |
值得注意的是,合见在DFT工具上取得了“比主流国际工具更准”的诊断定位能力,说明其工具链已不再只是“国产平替”,而具备了向高端挑战的技术基础。
四、产业模式:多样验证场景助力生态闭环
合见的RISC-V战略不仅停留在“工具提供方”,还深度参与多个真实项目的验证与优化:
昆明湖项目案例:应对多核通信与高性能调试挑战;合见通过多板级联+时序分割,实现高效性能达成;满足EMU级别Debug需求。
平头哥玄铁项目案例:虚拟原型速率达50MHz(单芯)/12MHz(跨芯);实现虚拟原型与切片仿真的双模支持;成为其软硬协同的重要基础设施。
通过这些合作,合见将其EDA/IP能力嵌入RISC-V产业链各个环节,为生态构建注入“工具+服务”的组合优势。
五、总结:用产品战略推动RISC-V生态走向成熟
吴晓忠指出当前RISC-V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不再是“有无指令集”,而是“能否高效开发、验证、交付”,而这恰恰是EDA工具链的核心价值。合见工软通过“全国产+深集成”的产品路径,正在完成一场将EDA工具能力、IP系统能力与RISC-V发展相挂钩的系统性突围。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布局,更是中国RISC-V生态能否从“芯片孤岛”走向“工具协同”的重要样本。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