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圣邦微电子推出 SGM3807,一款专为 DToF 传感器设计的高性能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器件集成了同步降压(Buck)转换器和单电感双输出(SIDO)DC/DC 转换器,且具备卓越的电气性能和丰富的功能特性,能够为 DToF 传感器提供稳定、高效的电源支持。

在智能设备全面拥抱 3D 传感技术的今天,DToF(直接飞行时间)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深度信息采集能力,已成为手机对焦、手势交互、环境建模等场景的核心组件。然而,传统电源方案因体积庞大、纹波干扰等问题,制约了传感器性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圣邦微电子推出 SGM3807 电源 PMIC——一款专为基于 SPAD 的 DToF 传感器设计的高效、紧凑型电源管理芯片,以创新架构实现多电压轨精准控制,助力终端设备突破性能边界。

SGM3807:高效、低噪、高集成

SGM3807 以技术突破解决行业痛点。器件集同步降压转换器(Buck)与单电感双输出(SIDO)架构于一体,仅需一颗电感即可同步生成正负电压,大幅简化电路设计。同时,SGM3807 以 9μA 超低待机功耗延长设备待机时间。在 9μA 状态下,I²C 可以建立通讯,且保护功能在位,芯片可以随时被调用,进入 active 状态提供稳定输出。其 I²C 可编程接口支持动态电压调节(DVS),用户可实时优化能效比,适配不同负载场景。

SGM3807 电气性能

SGM3807 在电气性能上表现出色,能够显著提升 DToF 传感器的性能。器件在使能状态下凭借 154μA 的静态功耗大幅度降低了使用传感器的损耗;SPAD 偏置电压纹波在全输入电压段和全温度范围内仅有 0.24%;在 -21V 典型偏置电压下,更低的负压纹波能够大幅提升 SPAD 的光子探测率,从而降低 VCSEL 驱动的频繁调用,提高使用效率并优化深度信息与系统的交互;采用 COT 控制架构的 Core 供电降压 DC/DC 转换器,为模块的信号处理单元赋予了卓越的动态响应能力,从而确保传感器可以迅速且精准地与系统 SoC 进行交互。此供电降压 DC/DC 还提供了输出电压远端采样功能,尽可能适配用户错综复杂的电路设计场景。

表 1 SGM3807 关键电气规格

微信图片_20250619114149.png

SGM3807 典型应用电路与封装设计

SGM3807 为 DToF 传感器提供了完整的电源解决方案,仅需一个功率电感即可实现正负压输出,分别为 VCSEL 驱动供电和 SPAD 电压偏置,助力产品的小型化。

1.png

图 1 SGM3807 典型应用电路

器件采用符合环保理念的 WLCSP-2.05×2.35-20B 绿色封装,体积小、散热性能好,适合用于对空间要求严格的设计。

2.png

图 2 SGM3807 封装示意图

赋能场景:从精准对焦到空间感知

  • 手机摄像模组:通过毫秒级深度信息反馈,实现暗光环境下快速对焦。

  • AR/VR 交互:低纹波负压供电保障 SPAD 灵敏度,精准捕捉手势动作。

  • 智能家居:3D 环境建模功耗降低 20%,延长电池续航。

在 3D 传感技术迈向普及的时代,SGM3807 以“高效、精简、可靠”为核心,重新定义了电源管理芯片的价值——不仅是能量的搬运工,更是性能的催化剂。圣邦微电子将持续深耕高精度电源领域,为智能设备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关于圣邦微电子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300661)作为高性能高品质综合模拟集成电路供应商,目前拥有 34 大类 5900 余款可供销售产品,为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光伏逆变系统、新能源汽车、网络与计算、医疗设备和消费类电子等应用提供各类模拟及混合信号调理和电源管理创新解决方案。

来源:圣邦微电子

围观 5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针对工业及大电流应用对功率需求的不断提升,AOS推出创新型GTPAK功率MOSFET封装方案。该封装采用顶部散热技术,通过大面积裸露焊盘将热量高效传导至散热片,显著提升功率密度和散热效率,相比传统PCB底部散热方式具有明显优势。GTPAK封装不仅支持使用FR4等经济型PCB材料以降低成本,其独特的海鸥翼引脚设计还大幅提升了焊点可靠性,即使在金属基板(MCPCB)应用中也能确保稳固连接。此外,该封装结构有效增强了温度循环性能,完美解决了高可靠性工业应用中的散热、功率密度与耐用性痛点,为高功率应用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产品亮点

GTPAK封装说明

顶部散热架构

与传统采用底部散热设计的功率MOSFET不同,AOS创新性的GTPAK封装通过革命性的顶部散热架构,实现了热管理性能的全面突破。该封装采用独特的倒置引线框架设计,将漏极焊盘(与芯片底部直接相连)直接暴露于封装顶部表面,从而构建了更高效的热传导路径。

1.png

图|散热布局透视图

其引脚的配置与传统的 TOLL 封装相同,具有 Kelvin Source 的引脚配置,将电流路径与驱动路径去耦,可在大电流以及高频率等应用时改善开关损耗;此外,透过海鸥翼引脚 (Gull Wing) 的设计,可在 PCB 受到热应力产生形变时吸收因形变产生的机械应力,进而提升元件与 PCB 焊点的可靠度,特别适合高温差与高功率的使用场景。

2.png

图|封装结构示意图

GTPAK封装优势

散热性能与系统成本的最佳平衡

AOS GTPAK封装方案实现了散热性能与系统成本的最佳平衡:相比TOLL FR4 PCB组件,在系统成本相近的情况下,MOSFET散热性能提升10%;相较TOLL MCPCB组件,在保持同等热性能的同时,基于3kW设计可降低17美元PCB成本。该方案通过优化PCB空间利用率提升电路稳健性和可靠性,其海鸥翼引脚设计能有效吸收机械应力,显著增强板级可靠性。同时,GTPAK封装完美适配传统风冷及新兴的集中式直接液冷系统,为高功率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3.png

图|GTPAK与TOLL的PCB组装比较

AOS GTPAK封装凭借革命性的顶部散热设计,可将高达95%的热量通过散热片直接传导至液冷系统,显著缩短热路径,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选用经济实用的FR4 PCB材料时,GTPAK封装总热阻RthJA1比TOLL封装RthJA2改善至少30%,这一创新设计不增加器件数量和系统尺寸的情况下满足功率要求高的应用需求且有效降低系统成本。

4.png

图|GTPAK系统级散热改善

GTPAK封装采用

AOGT66909

从产品核心参数看,AOGT66909 采用 GTPAK 封装,具备 100V 的漏源电压、±20V 的栅源电压,工作结温达 175℃,连续漏极电流在 25℃时达 366A,100℃时为 258A;脉冲漏极电流在 25℃下可达 1464A,导通电阻最大值为 1.5mΩ。

5.png

目标应用市场

GTPAK方案特别适用于功率水平高达 10 kW 以上的大功率电机驱动器人工智能服务器阳能逆变器工业电源等关键领域,为高功率密度应用提供了卓越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同时优化了系统成本和可靠性表现。

总结

AOS新型顶部散热GTPAK封装为大功率工业应用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使FR4 PCB也能满足高功率需求。该封装通过优化热路径设计,显著降低了管芯结到散热片的热阻,从而提升整体电气性能。这一创新封装技术为人工智能服务器、工业电源等大功率应用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热管理选择。

GTPAK封装技术获得了充电头专业测评团队的认可:“GTPAK封装技术以先进的热管理路径和低阻抗设计直击行业痛点,不仅重新定义了高功率MOSFET的封装标准,更通过"散热-降本-增效"三位一体的技术融合,为电动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能效升级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来源:AOSemi

围观 8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要点:

高通技术公司携手上海电信、久事旅游和小米,在黄浦江“君子兰”号游轮上,通过5G Advanced高低频协同创新技术,利用搭载骁龙® X7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小米14 Pro智能手机形态测试终端,实现下行峰值速率突破8.4Gbps的里程碑。

通过“芯片+终端+网络+场景”的全链条紧密高效协同,此次合作不仅展现了5G Advanced5G-A)技术的强大潜力,更开启了“万兆浦江”智慧文旅新体验,并为全球智慧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范本。

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高通技术公司携手上海电信、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小米,在黄浦江“君子兰”号游轮,通过5G Advanced5G-A)高低频协同创新技术,利用智能手机形态测试终端成功实现下行峰值速率突破8.4Gbps的里程碑。此次合作不仅展现了5G-A技术的强大潜力,更开启了“万兆浦江”智慧文旅新体验,并为全球智慧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范本。

1.jpg

基于5G-A高低频协同创新技术的实测数据结果

黄浦江游船观光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年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人次。针对江面信号反射复杂、船舱阻隔导致网络不稳定等挑战,四方依托上海电信在黄浦江沿岸部署的5G-A高频基站,在黄浦江“君子兰”号游轮上,通过高频和低频3.5GHz网络协同创新技术,在搭载骁龙® X7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小米14 Pro智能手机形态测试终端上,实现下行峰值速率超过8.4Gbps的突破。通过“芯片+终端+网络+场景”的全链条紧密高效协同,此次合作验证了5G-A高低频协同技术在移动游轮等复杂场景中的商用可行性,为上海建设全球先进的智慧文旅标杆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作为迈向万兆体验的核心路径,5G-A高低频协同技术通过整合Sub-6GHz频段的广覆盖能力,以及5G-A高频段的大带宽等优势,为智慧文旅场景中的在线直播、超高清照片和视频实时分享、沉浸式游览等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高低频协同技术在提升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能够确保网络在游轮移动时保持更稳健的覆盖,满足智能客流管理、个性化服务精准推送等需求。

随着5G-A技术的日益成熟,万兆网络正从愿景加速迈向现实,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变革的关键力量。未来,高通技术公司将携手更广泛的合作伙伴,持续推进5G-A相关技术在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一步释放5G-A技术红利,为全球5G产业发展和价值创造注入新动能。

围观 1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的任命符合公司以客户交付为焦点、以工程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方向。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2025年6月18日——英特尔公司今日宣布多项人事任命,旨在深化客户合作关系,加速推进以工程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战略转型。

英特尔任命备受尊敬的销售高管Greg Ernst为首席营收官 (Chief Revenue Officer),他在英特尔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此外,Srinivasan Iyengar、Jean-Didier Allegrucci和Shailendra Desai将加入英特尔,担任重要工程领导职位。

英特尔CEO陈立武表示:“在强化产品组合、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方面,我们已经看到诸多重大机遇。Greg、Srini、J-D和Shailendra均是在业界广受认可的杰出领导者,他们将成为英特尔布局未来的关键力量。”

Ernst自今年五月起担任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负责人。他是一位高度奉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领导者,对市场具有深入的理解。在其职业生涯中,Ernst曾先后担任过全球销售、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职位。担任现职前,他曾负责领导英特尔美洲地区的市场营销集团。Ernst将继续向陈立武汇报。

Iyengar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英特尔院士。他将领导新成立的客户工程中心 (Customer engineering center of excellence),并加入英特尔高管团队,直接向陈立武汇报。Iyengar此前曾就职于Cadence Design Systems,负责全球芯片工程业务。Iyengar在帮助客户打造顶尖定制芯片方案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尤其专注于针对关键工作负载优化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

Allegrucci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AI SoC工程副总裁。他将负责多款SoC芯片的开发管理,这些芯片也同时将成为英特尔AI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Allegrucci来自初创企业Rain AI,并曾领导该公司的AI芯片工程团队。在加入Rain AI之前,他曾在苹果公司任职17年,期间主导开发了30余款被广泛应用于苹果多款旗舰产品中的SoC芯片。


Desai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AI网络架构 (AI Fabric and Networking) 副总裁,将负责为英特尔AI GPU开发创新的SoC架构,及前瞻性技术路线图的制定。Desai此前就职于谷歌,曾主导多个移动SoC的芯片工程、架构设计和平台解决方案的开发。在此之前,他是SoC初创企业Provino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兼CEO,该公司于2021年被谷歌收购。

Allegrucci与Desai将直接向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及AI官 (Chief Technology and AI Officer) Sachin Katti汇报。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为上海莱迪思半导体有限公司Video Stream & Icon Safety Protection IP Core颁发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ASIL-B Ready证书,并同时为Lattice Propel Builder Tool 2023.2颁发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产品认证证书。

作为全球广泛认可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2018基于风险分析方法,全面覆盖产品从设计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功能安全管理、设计、实现、验证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毫不夸张地说,ISO 26262标准已经成为了满足车企生产安全汽车的一大“通用准则”、汽车供应链厂商的准入门槛之一。

在汽车电子系统中,Video Stream & Icon Safety Protection IP Core承担着视频流处理与图标安全防护等重要功能,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汽车的安全驾驶至关重要。毕竟从当前汽车显示屏趋势来看,无论是主流的LCD仪表盘,还是增长迅速的抬头显示(HUD),两者不但都要通过ASIL-B认证,而且也都呈现出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刷新率更快的趋势。

受此影响,仪表盘和HUD显示中的图标数量开始不断增加,图标尺寸差异化显著,图标颜色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辅助显示系统中保障视频信息的准确传输与显示,防止因硬件失效或其他安全问题导致的显示错误或信息泄露,为驾驶员提供稳定、安全的视觉信息,就成为Video Stream & Icon Safety Protection IP Core的核心使命。

获此证书,表明该IP Core在功能安全架构设计,以及应对随机硬件失效风险等方面,完全达到了ISO 26262:2018 ASIL-B级别的标准。

而Propel Builder Tool作为莱迪思半导体用于构建相关系统的重要工具,其2023.2 版本获得认证,表明该工具在功能安全方面同样满足了国际最高标准。这意味着,使用 Lattice Propel Builder Tool 2023.2进行开发的产品,从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到后续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再到最终产品的集成与验证,在整个开发流程中都遵循了严格的功能安全规范。

得益于此,今后,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都能够得到符合ISO 26262:2018要求的方案支持,从而更高效、更可靠地开发出满足功能安全需求的汽车电子产品。

其实,无论演进到哪一个版本,“进一步简化开发周期,改善软硬件设计人员的体验,使他们能够专注于FPGA处理器系统的创新和优化。”始终是Propel的核心设计理念。

例如,具有拖放IP实例化和“构建即正确”的设计方法,大大增强了易用性;通过图形和命令行工具提高灵活性,满足各种技能水平的设计人员的需要;集成的丰富资源和强大的IP服务器定期更新,可帮助开发人员在基于莱迪思FPGA的设计上快速实现新的IP;SDK集成了IDE和工具链、软件/硬件调试功能、软件库和用于Propel定义系统的电路板支持包(BSP)。

1.png

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跃迁的时代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SDV)理念正推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式、域控制器模式演进,这使得车载系统的功能安全要求从“可选配置”升级为“刚性需求”。

作为一家长期深耕汽车功能安全领域的半导体企业,莱迪思正凭借以Video Stream安全IP核与Propel开发工具为代表的汽车解决方案,成为全球主流车企在功能安全领域的首选合作伙伴,为智能汽车时代构筑从芯片到系统的可信安全防线。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欧阳箐宇OY_Music

在搜索框输入“欧阳箐宇”,其作品列表之长,足以让用户滑动屏幕许久也难见尽头。这位深耕音乐创作十五年的职业编曲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当编曲技艺炉火纯青,渴望更全面地掌控音乐时,他转型成为音乐制作人;在编曲与制作领域积淀深厚后,他又化身音乐学院导师,并创立“OYLAND我的编曲世界”教程班,将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于科班学子与广大音乐爱好者。作为常居幕后的创作者,欧阳箐宇早已通过视频平台活跃于台前——累计投稿300余支视频作品,涵盖各类风格音乐Reaction、职业编曲人深度访谈、学员案例精析及实战编曲教程等丰富内容,以多元方式让“编曲”这一专业角色走进大众视野。

1.png

点击查看闪迪创作者系列用户故事分享不当“音源海王”!音源、存储产品怎么选?

@欧阳箐宇OY_Music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7TTzzE1s/

那么,编曲究竟难不难?欧阳箐宇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只要积累练习便没有难的事情。”这份“不难”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仅Cubase音乐软件入门一项,他就录制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深度教程,其间的经验凝练、反复录制与精心剪辑,耗费的心血可见一斑。事实上,欧阳的生活早已与编曲融为一体:在工作室里沉浸创作,在录音棚中团队协作,甚至在出差途中与甲方沟通编曲Demo… 音乐创作的主旋律贯穿始终。如此高强度的创作生态随之对数据存储提出了严苛要求:需要容纳海量音源与工程文件的“巨无霸”桌面固态硬盘;便于随身携带、即时分享素材的大容量高速闪存盘;以及保障流畅制作、高效交付的高性能移动固态硬盘——它们共同支撑着从灵感火花到成品落地的全链路创作流程。而闪迪创作者系列正是欧阳箐宇口中能完美应对这些挑战的“梦中情盘”。

2.png

“梦中情盘”并非虚名。在欧阳箐宇高速运转的创作齿轮中,闪迪创作者系列的三款产品精准卡位,支撑着他跨越不同场景的挑战。

3.png

正如欧阳分享,玩音乐,是一种态度。将天马行空的灵感,通过音符、节奏与乐器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语言,分享给万千听众,正是编曲最动人的魅力所在。然而,编曲创作常伴随着海量素材与繁复工程文件:动辄突破2TB的Superior Drummer原厂音色、轻松占满200GB的Orchestral Tools柏林三件套,乃至那些虽体积小巧却极度依赖即时运算的虚拟乐器——这些多样化的音源类型,叠加庞大的工程文件,对存储设备发出了挑战:必须兼具超大容量与高速传输,方能成为可靠的“灵感容器”。闪迪创作者系列桌面固态硬盘正是理想之选——其高达8TB的巨量存储空间 与1,000MB/s的读取速度 ,让高效管理与备份海量素材和工程文件变得轻松自如。无论是珍贵的采样音源,还是过往废弃的弦乐demo,都能安心收纳。这枚“工作室里的灵感中枢”,彻底扫除了存储焦虑,让创作专注回归音乐本身。

4.png

编曲的灵感碰撞远不止于工作室。当在录音棚与团队协作,或合作歌手临时起意想听新曲Bridge段的弦乐细节时,过去那种等待文件传输的漫长煎熬已成历史。闪迪创作者系列Type C闪存盘凭借高达400MB/s的读取速度ii,助力团队快速完成演示文件的交换;搭配上高达1TB的存储空间i,更能轻松承载关键工程文件片段。无论是与乐手即时碰撞灵感火花,还是向甲方精准呈现微调后的小样,都能实现“所思即所听,所听即所享”的高效协作——灵感即兴而至,创作无需等待。此外,这款闪存盘时尚的渐变蓝紫配色与精致小巧的设计,不仅是便携的象征,更是专业创作者品味的延伸。可以说,这枚“口袋里的高速枢纽”,彻底帮助欧阳和团队瓦解了空间与效率的壁垒。

5.png

而当创作的足迹延伸到户外——无论是在出差飞驰的高铁上赶编灵感,还是在咖啡馆喧嚣的角落中打磨音色,灵感总在行旅间不期而至。此刻,对于拥有一个满足高可靠性、卓越性能与超大容量的存储设备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面对动辄数十GB的多轨工程与采样库,闪迪创作者系列移动固态硬盘成为了欧阳随行装备中的核心一员。其高达4TB的海量存储空间i,足以将整个音乐创作宇宙纳入行囊; 2,000MB/s的超高读取速度ii,让欧阳可以直接在盘内流畅运行繁复的音轨工程——编辑、回放如行云流水,即使身处户外,也能确保创作流程如在工作室般流畅高效。更令人安心的是,凭借IP65防护等级与高达3米的抗跌落能力[iii],它能安心存放各类珍贵灵感与工程文件。这枚“背包里的创作堡垒”助力释放了欧阳的创作边界,让山川湖海皆为录音棚,心之所至,乐即所成。

6.png

从灵感沉淀的工作室,到火花迸溅的录音棚,再到随时探索的行旅之间——闪迪创作者系列存储解决方案,始终以超大容量、超高性能与卓越可靠性为坚实后盾,默默守护着欧阳与无数创作者的每一刻灵感涌动。它们化解了海量素材的存储焦虑,瓦解了协作传输的效率壁垒,更挣脱了户外移动场景对创作自由的桎梏。这,便是闪迪创作者系列赋予的底气——让专业创作者更加专注于创意与内容本身。


[i] 1GB =1,000,000,000,000字节,  1TB = 1,000,000,000字节。用户实际存储容量可能偏低。

[ii] 速度因产品和容量而异。基于内部测试;性能可能会根据主机设备、使用条件和其他因素有所不同。1MB = 1,000,000字节。

[iii] 基于内部测试。IPEC 60529 IP 65:基于测试能够承受3分钟的水流(30kPa ,持续3分钟);有限的灰尘接触不会影响设备运行。使用前必须保持设备清洁和干燥。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高通公司发布最新技术白皮书《Snapdragon Ride:推动ADAS在中国车企与消费者中普及的解决之道》,该白皮书系统阐述其Snapdragon Ride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加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落地。

中国是汽车技术发展与普及最快的市场之一,消费者对于领先的智能化便捷功能和安全性的ADAS体验需求旺盛,这为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完备的本地生态系统也在加速推动ADAS在中国的普及。

凭借一整套开放、可扩展、高性能、高能效的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高通持续赋能全球汽车行业创新。Snapdragon Ride作为骁龙数字底盘中专面向ADAS打造的核心平台,集成了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AI)和传感器技术,支持多级别辅助驾驶,既满足全球共性需求,又深度适配中国市场独特的应用生态与法规要求,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其赋能的更安全、更智能、更互联的驾驶体验,正推动ADAS技术从高端配置向主流市场迈进,加速智能出行时代的全面到来。

凭借其灵活可扩展的软硬件基础、Snapdragon Ride Flex融合架构、生成式AI能力以及全球领先的安全合规等,Snapdragon Ride平台成为了中国车企和技术敏锐型消费者的优选方案。白皮书也详细介绍了高通ADAS解决方案在上述领域的创新特性。其核心技术优势主要包括:

  • 出色的可扩展性软硬件基础

    Snapdragon Ride芯片组均采用异构计算架构,融合CPU、GPU和NPU模块,并在功耗控制、计算资源占用以及数据在处理单元与内存之间的传输进行了优化,能够显著提升整体方案效率。Snapdragon Ride可覆盖从基础驾驶辅助功能到更高等级的驾驶辅助系统的多个自动化等级,其端到端的感知架构具有高度可扩展性,为车企和一级供应提供高度灵活性。

  • 舱驾融合的Snapdragon Ride Flex架构

    创新性地将座舱信息娱乐(IVI)与ADAS功能集成于单一系统级芯片(SoC),通过取代高功耗、资源密集型外设和组件,可有效减少整体物料清单(BOM),具备出色的成本效益。同时,可消除多个SoC之间冗余的多代理框架,从而降低系统时延、提升数据吞吐量并简化计算工作流程,增强整体系统效率和可扩展性。这一设计实现了从多域控制器到面向主流车型统一的“座舱+ADAS”系统的转变。Snapdragon Ride Flex能够精准满足中国车企兼顾成本效益与快速开发周期的需求。

  • 强大的感知与AI处理能力

    采用先进技术节点(目前达到4纳米)的SoC产品组合为基础,其可扩展架构采用功能安全合规的CPU、GPU、NPU和硬件加速器,支持多模态输入,比如11个摄像头和7个雷达,能够针对L2级及以上ADAS应用进行优化。Snapdragon Ride平台至尊版可支持超过40个多模态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并可根据具体用例运行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s)及端到端(E2E)Transformer网络。

  • 生成式AI赋能体验与安全

    平台利用生成式AI实现个性化驾驶交互(如自然语言引导与提醒),并能基于驾驶员历史行为预测潜在风险操作(如紧急变道),主动干预以提升安全性。座舱与ADAS融合还创造了如根据注意力状态感知的改变,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等新体验。

  • 无图ADAS能力

    Snapdragon Ride驾驶辅助软件栈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在无需依赖高清地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应对复杂的城市驾驶场景。此外,Snapdragon Ride平台能够实时重建完整的交叉路口场景,并同时追踪多类目标及其运动轨迹,通过感知道路上的动态与静态元素生成实时地图。这一能力对于交通信号灯密集、路标繁多,需要进行相关性评估且行人行为复杂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工具开发及验证支持

    完整的开发套件与参考设计配套文档,能够为开发者启动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包括提供必要的硬件开发板、软件栈,以及基于云的流程管理与持续集成环境。Snapdragon Ride平台提供真实数据与仿真测试工具,构建可控的测试环境,支持严苛的测试、验证及迭代优化。此外,Snapdragon Ride平台还支持数据与仿真工厂,旨在支持ADAS的持续开发与验证。

  • 世界级安全与可靠保障

    Snapdragon Ride平台设计遵循ISO 26262、IEC 61508等国际标准,内置ASIL-D级功能安全微控制器(MCU),集成冗余机制、实时监控诊断、安全启动与固件更新等关键安全特性。

随着汽车行业持续演进,Snapdragon Ride平台在塑造未来交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汽车创新树立全新标杆。白皮书显示,Snapdragon Ride平台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平台已构建起一个覆盖超过600万公里独特车辆与交通数据的场景目录,驾驶辅助测试总里程数超过4.82亿公里。

1.jpg

平台标杆地位的建立不仅源于技术领先性,更依托于稳健协作的生态体系——目前,超过20家车企已宣布推出或正在开发基于Snapdragon Ride平台的具备ADAS功能的车型。其中包括宝马集团、通用汽车、雷诺集团、Stellantis集团和大众集团(及其旗下CARIAD)等全球车企,以及北汽集团、北京现代、奇瑞、一汽集团、零跑汽车、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等多家中国车企。同时依托卓驭科技、Momenta、元戎启行、德赛西威、科博达、车联天下、畅行智驾和航盛等众多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Snapdragon Ride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共同打造了一个可无缝集成至车企车型中的全面ADAS解决方案,为ADAS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2.jpg

目前,高通技术公司凭借其前沿的技术和芯片产品,推动了全球各地区的汽车创新,现已成为座舱、车载通信以及舱驾融合领域排名第一的系统级芯片供应商。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政策推动道路安全升级以及消费者偏好的转变,ADAS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Snapdragon Ride平台将继续通过技术普惠与生态协同,持续引领智能汽车变革。

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查阅白皮书全文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最新 DSC 器件配备专用外设,适用于数据中心电源及其他复杂实时系统

不断演变的安全与功能安全需求,加之实时嵌入式应用日益复杂,正推动设计人员寻求能够实现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并符合行业标准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应对这些挑战,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微芯科技公司)在其dsPIC33A DSC 产品线中新增dsPIC33AK512MPS512 dsPIC33AK512MC510 数字信号控制器(DSC)系列。这些新器件支持实现计算密集型控制算法,可在电机控制、AI 服务器电源、储能系统以及基于机器学习(ML)推理的复杂传感器信号处理中提升能效。

1.jpg

Microchip负责数字信号控制器业务部的公司副总裁 Joe Thomsen 表示:“随着 AI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持续增长,对更高效电源转换的需求至关重要。凭借 dsPIC33AK512MPS 系列的专用外设和高性能内核,开发人员现在可以实现显著的节能效果并缩小电源占板面积。新的 dsPIC33A DSC 系列集成了先进特性,能够为现代电源转换、电机控制和传感应用实现高效可靠的设计。”

dsPIC33AK512MPS 系列通过业界领先的 78 ps 高分辨率脉宽调制(PWM)和低延迟 40 Msps 模数转换器(ADC)提供精确、高速的控制,这对于优化基于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的 DC-DC 转换器性能所必需的快速、精确控制回路至关重要。dsPIC33AK512MPS 器件包含先进的安全特性、一个集成触摸控制器以及高达 128 引脚的高引脚数。dsPIC33AK512MC系列旨在提供低延迟的40 Msps ADC 1.25 ns PWM分辨率,为多电机控制和复杂的嵌入式应用提供功能与成本优化的解决方案。

dsPIC33A DSC 系列拥有高达 512 KB 的闪存和丰富的外设集,集成了双精度浮点单元以加速数学计算,并利用 32 位架构无缝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代码。增强的指令集和数字信号处理(DSP)能力,包括单周期 MAC(乘积累加)操作和 200 MHz 内核速度,使它们在低延迟、实时控制应用中非常高效。在 MPLAB® 机器学习开发工具包的支持下,dsPIC33A 器件通过自动化数据准备、特征提取、训练、验证和优化模型的固件转换,可简化 ML工作流程。

Lauterbach GmbH执行总监Norbert Weiss 表示:“MicrochipdsPIC33A DSC为复杂的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提供了高性能和可靠性。再加上我们最新 TRACE32® 解决方案的支持,dsPIC33A DSC 客户从开发过程一开始就能够使用领先的调试和跟踪工具,加速产品上市时间。”

凭借一系列硬件安全功能,dsPIC33AK512MPS/MC DSC 符合功能安全标准,并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262 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508 流程开发,适用于安全关键的汽车和工业应用。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级安全性,dsPIC33AK512MPS DSC 系列包含集成的加密加速器和闪存安全模块,支持不可变的信任根、安全启动、安全固件升级和安全调试能力。

WITTENSTEIN 高完整性系统(WHIS)执行总监Andrew Longhurst 表示:“dsPIC33A DSC 与我们预先认证的安全关键实时操作系统 SAFERTOS® 相结合,可简化安全关键应用的开发。这种系统级解决方案使我们的客户能够提供满足汽车和工业安全标准的可靠高效解决方案。”

请访问网站了解关于 Microchip dsPIC33A DSC 系列更多信息。

开发工具

dsPIC33AK512MPS/MC DSC 得到 Microchip 开发工具生态系统的支持,包括 MPLAB XC-DSC 编译器、MPLAB 代码配置器(MCC)和 MPLAB ML 开发工具包。提供单独的双列直插模块以支持电机控制、数字电源转换和通用嵌入式应用的开发。这些 DSC 还得到合作伙伴软件和工具的支持,包括 WHIS SAFERTOS®实时操作系统、Lauterbach TRACE32®调试器等。

供货与定价

dsPIC33AK512MPS/MC DSC 起售价为每片 1.50 美元(批量)。请直接从 Microchip 购买或联系 Microchip 销售代表或全球授权分销商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简介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是致力于智能、互联和安全的嵌入式控制与处理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其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和丰富的产品组合让客户能够创建最佳设计,从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减少系统总成本,缩短上市时间。Microchip的解决方案为工业、汽车、消费、航天和国防、通信以及计算市场中超过10万家客户提供服务。Microchip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Chandler市,提供出色的技术支持、可靠的产品交付和卓越的质量。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microchip.com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4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 (1).png

在半导体工艺演进到2nm,1nm甚至0.7nm等节点以后,晶体管结构该如何演进?2017年,imec推出了叉片晶体管(forksheet),作为环栅(GAA)晶体管的自然延伸。不过,产业对其可制造心存疑虑,根据imec在2025年VSLI研讨会上的最新声明,这家研究巨头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尖端叉片晶体管设计方法,解决了制造难题,这将推动晶体管的未来持续发展。

叉片晶体管(Forksheet)是一种先进的晶体管架构,是纳米片晶体管(Nanosheet FET)的延伸和发展,主要用于实现更小的晶体管尺寸和更高的集成密度,以满足未来半导体工艺中对微缩的需求。叉片晶体管的核心特点是其分叉式的栅极结构。在这种结构中,n型晶体管(nFET)和p型晶体管(pFET)被集成在同一结构中,但由绝缘壁(如氧化物或氮化物)隔开。这种设计允许nFET和pFET之间的间距进一步缩小,从而减少标准单元的面积。

2.jpg

3.jpg

叉片晶体管通常基于纳米片堆叠技术,纳米片作为晶体管的沟道部分,其厚度和宽度可以精确控制,以实现更好的静电控制和更高的驱动电流。叉片晶体管可以实现垂直堆叠,即多个晶体管层叠在一起。这种堆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晶体管的密度,同时减少了芯片的横向面积。

相比传统的FinFET和纳米片晶体管,叉片晶体管能够显著减少nFET和pFET之间的间距,从而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上容纳更多的晶体管。例如,IMEC的2nm叉片晶体管设计中,接触栅间距(CPP)为42nm,金属间距为16nm,相比纳米片晶体管的45nm CPP和30nm金属间距,面积进一步缩小。

4.jpg

5.jpg

由于叉片晶体管的结构允许更紧密的器件布局,其寄生电容更低,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性能。据IMEC的研究,叉片晶体管相比纳米片晶体管可以实现约10%的性能提升。

叉片晶体管被认为是未来1nm及以下技术节点的有力候选架构。它能够将纳米片晶体管的可微缩性进一步延伸,为半导体工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根据imec的一篇最新论文,imec的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名为“外壁叉片”(outer wall forksheet)的新型晶体管布局,预计该布局将从A10代(1纳米,10埃)开始一直使用到A7代。

从这些外壁叉片晶体管的量产中获得的知识可能有助于下一代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的生产。

目前,领先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正在利用其 18A、N2 和 SF3E 工艺技术,从 FinFET 晶体管过渡到 GAA 晶体管。GAA 晶体管结构允许电流流过水平堆叠的硅层,这些硅层四周均被材料包裹,从而减少漏电。这可以更好地控制性能和功耗,并实现更小的单元尺寸。然而,据 imec 称,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代以上的扩展非常困难。

Imec 的逻辑技术路线图展示了纳米片 (nanosheet) 时代从 2nm 延伸到 A10 节点,并采用外壁叉片 (forksheet),之后过渡到 A7 及更高节点的 CFET(已在 VLSI 2025 大会上展示)。

6.png

(图片来源:Imec)

下一个主要架构——CFET——采用 n 型和 p 型晶体管的垂直堆叠,本质上允许两个晶体管容纳在一个晶体管的面积内,同时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然而,CFET 的生产难度极高,因此像 Imec 这样的芯片制造商和研究人员打算使用叉片晶体管作为 GAA 晶体管和 CFET 之间的过渡步骤。

不过2017 年提出的叉片设计初始版本似乎过于复杂,无法以可接受的成本和良率进行制造。现在,Imec 推出了其叉片晶体管设计的改进版本,该设计有望更易于制造,同时仍能为下一代工艺技术提供功率、性能和面积优势。

外壁叉片晶体管的量产经验,将为未来十年最终向CFET的过渡提供参考。这不仅有助于外壁叉片晶体管成为通向CFET的桥梁,还能为其制造方式提供参考。

叉片晶体管

叉片晶体管旨在将GAA晶体管的功能扩展几代,直到CFET在2030年代的某个时候不可避免地占据主导地位。内壁叉片晶体管设计在晶体管沟道之间(或旁边)放置一层介电壁,从而允许更紧密地放置n型和p型器件,且不会产生电气干扰。这种晶体管设计能够实现更紧密的间距和更紧凑的布局,同时重用现有纳米片流程中的许多制造步骤。

最初的叉片设计(称为内壁叉片)在栅极图案化之前,将介电壁放置在标准单元内部的nMOS和pMOS器件之间。然而,尽管理论上可能有效,但这种内壁结构面临着与可制造性相关的问题。

内壁叉片器件的TEM图像。

7.jpg

(图片来源:Imec)

为了达到90纳米的单元高度,内壁叉片的绝缘隔板需要非常窄,大约8到10纳米。由于该隔板是在栅极图案化之前放置的,因此它会暴露在每一个后续的工艺步骤中,这可能会对其造成腐蚀。这对所用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此外,由于掩模必须与薄壁精确对齐,n型和p型区域的选择性特征放置变得困难。在大多数电路中,两种晶体管共用一个栅极,但壁会阻挡这种连接,除非栅极延伸到其上方,这会增加不必要的电容。

最后,内壁叉栅仅覆盖沟道的三面,与 GAA 设计相比,其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尤其是在沟道长度缩短的情况下。

鉴于制造内壁叉片的潜在困难,imec 的工程师决定重新设计布局,并提出了所谓的外壁叉片。

此更新版本将绝缘隔板(或壁)重新定位到相邻标准单元之间的边缘。它不再将同一单元内的不同极性隔开,而是将同极性器件跨单元边界隔开。这种布局使壁厚能够加宽至约 15 纳米,而不会影响紧凑的单元高度。

它还允许在工艺流程的后期,即在源极/漏极形成和纳米片沟道释放等关键步骤之后构建势垒。因此,势垒可以避免早期步骤造成的损坏,并且可以使用成熟的二氧化硅材料和工具来构建。

由于现在的壁厚为 15 纳米,这可能会影响晶体管密度,因为外壁叉片器件比内壁叉片晶体管更大。然而,外壁叉片晶体管提供的可制造性和性能优势可能超过初始版本的潜在优势。

改进的可制造性

除了引入外壁之外,这种变化还带来了两个重要优势:更简单的制造和更好的栅极集成度。栅极电极现在可以连接两种类型的晶体管,而无需跨越势垒,从而简化了电路设计。

此外,在最后几步中将分隔器微调几纳米,使栅极能够包裹更大范围的沟道。模拟表明,由于改进了电气控制,去除 5 纳米的壁厚可使驱动电流增加约 25%,从而提升性能。

内壁(左)和外壁(右)叉片架构示意图(VLSI 2025 上展示)。

8.jpg

这是内壁(左)和外壁(右)叉片结构的示意图。(图片来源:Imec)

外壁叉片晶体管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更好地向沟道施加机械应力。在早期阶段,保护性掩模覆盖了稍后放置壁的区域。该掩模下方的硅作为源极和漏极区域周围生长的连续晶体模板。

这种连续结构允许应变诱导材料(例如用于p型器件的硅锗)直接向沟道施加压应力,从而提高空穴迁移率和驱动电流,从而提升性能。

早期的设计,包括GAA纳米片和初始叉片,都缺乏这种应变连续性。由于缺乏引导结构,材料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不必要的垂直失配,从而降低机械应力并损害性能。新设计避免了这些缺陷,从而能够通过应变技术持续增强电流。

令人鼓舞的结果

据Imec称,通过模拟存储器布局和振荡器电路进行的测试证实了其优势。在静态存储单元中,由于同类器件的封装更紧密且栅极间距减小,A10 的新版图与 A14 纳米片设计相比,面积减少了 22%。

振荡器测试结果表明,在施加最大应变的情况下,新版图的性能与 A14 和 2 纳米设计相当甚至更高。在没有应变的情况下,驱动电流下降了约 33%。

叉片晶体管的制造经验与 CFET 的开发密切相关,因为许多工艺步骤、材料和设计理念相互重叠。叉片晶体管将 p 型和 n 型器件并排放置。相比之下,下一代 CFET 则垂直堆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晶体管,尽管基本技术相同。

为此,imec 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这种版图应用于未来的 CFET 设计。研究人员认为,其最新的叉片设计可以作为未来垂直器件架构的过渡,为下一代工艺技术提供更平稳的演进路径。(根据互联网信息编辑)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4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 (1).png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共和党籍总检察长詹姆斯·乌特迈尔(James Uthmeier)对一家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销售“受感染”的医疗设备,据称这些设备包含可被不法分子操控的“后门”。

这家总部位于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A,其销售分公司设在佛罗里达州。该公司本周收到了州总检察长办公室的传票。(为保护该公司此处不列出该公司,以A替代

A公司专业从事医疗诊断、监护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医疗诊断、监护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涵盖多个大类,包括:血氧类:脉搏血氧仪、指夹式血氧仪、腕式血氧仪等。心电类: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仪、运动负荷心电检测仪、心电工作站。超声类:超声多普勒胎儿监护仪、笔记本B型超声诊断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监护类:多参数病人监护仪、便携式病人监护仪、插件式监护仪。血压类:电子血压计。

其他产品有医用红外体温计、输液泵、注射泵、尿液分析仪、动脉硬化检测仪、特定蛋白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肺功能仪、胎儿监护仪、健康一体机、医用制氧机等。

目前A公司产品已销售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在宣布此次诉讼的新闻稿中,乌特迈尔指控该公司存在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包括违反州消费者保护法,并声称有证据表明该公司十多年来一直在美国境内生产患者健康监测设备,同时隐瞒了与其产品相关的“严重安全问题”。涉事的患者监护设备  也被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 (CISA) 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指控存在“后门”。

“问题包括内置‘后门’,可能允许不法分子在患者或医疗服务提供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操纵设备上显示的数据,以及自动将患者信息传输到中国一所大学拥有的 IP 地址的程序,”Uthmeier 发布的新闻稿指出。“鉴于联邦调查局此前曾多次警告黑客正在瞄准美国医疗保健系统,这些问题尤其令人担忧。联邦机构已建议断开或禁用这些监护仪。”

乌特迈尔还指控监护仪的经销商之一——总部位于迈阿密的Epsimed公司——将设备贴上自有品牌标签,以此掩盖其销售事实。与此同时,Uthmeier 也向 Epsimed 发出了传票,他补充说,尽管该公司和 Epsimed 声称该患者监测设备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但它有“包含后门,并将患者信息传输到中国”。

Epsimed 首席执行官 Jose Mena 确认已收到 Uthmeier 的传票,并表示他们正在“100%”配合。“我们不在美国销售这些监视器。我们的客户在拉丁美洲,”Mena 补充道。

“这些监视器几乎不联网使用,”他继续说道。“监视器要连接到互联网并构成威胁,需要一个我们从未提供过的中央监控系统,这意味着 EPSIMED 销售的监视器目前是独立使用的(未连接到互联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在 2025 年 1 月得知监视器存在漏洞问题后,立即将该产品从我们的产品组合中移除。”

老张认为美国一些政客都似乎有轻微的迫害妄想症,他们显然不了解随着电子产品日益智能化,联网是一个基本的功能,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联网就在偷偷地传数据(这可能也是他们以前干过的),现在,这些指控显得极其想当然,不过,看看当年美国打压华为的套路,不就是以5G威胁其安全,能传输他们控制不了的数据为理由吗?似乎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2.png

正如一位美国网友评论:佛罗里达州总检察长乌特迈尔似乎对更现代的医疗设备中常见的用于维护和提供更优质设备服务的监控系统一无所知。随着世界逐渐互联互通,使用人工智能将变得更加普遍。

随着以后家用电器也开始联网,美国政客会不会认为中国制造的微波炉、电冰箱也在监视他们?那他们岂不是一直活在恐惧当中?

对此,大家怎么看?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34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