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昨(11)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三季度财报,同时宣布了几项重大人事变动。

蒋尚义辞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职务,自2021年11月11日起生效;

梁孟松将辞去执行董事一职,专注于履行其作为联合CEO的职责;

周杰将辞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成员职务;

杨光磊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职务;

高永岗已辞任公司秘书职务,专注于履行其作为代理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的职责。

1.png

Source:中芯国际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事变动后,中芯国际董事会中再无台积电背景董事。

最近一年,是中芯国际人事动荡的一年。

2020年12月,中芯国际宣布蒋尚义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董事会副董事长、第二类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而在当日,梁孟松就向董事会递交书面辞呈,后经安抚继续担任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

风波未平又起,在今年,中芯国际技术研发副总裁吴金刚博士,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周子学接连离职。

高层人事频繁变动,对公司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此次蒋公的离任,对中芯国际或许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据中芯国际发布三季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双创新高,营业收入为92.81亿元,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21.5%;毛利率为30.2%,环比增长3.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

展望四季度业绩,中芯国际表示,四季度公司将继续保持成长势头,营业收入预计环比增长11%到13%,毛利率预计在31%到33%之间。基于前三个季度的业绩和四季度指引,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增长及毛利率目标均上调到29%左右。

来源:拓墣产业研究

围观 6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从头开始设计芯片,从成本、专业知识和时间角度来看,需要几乎无法估量的投资;最终,IC/芯片设计只能交由在此领域具有持续积累的公司。有时,一群怀才不遇的工程师会从一家大公司出来,创建一家初创公司并制造 IP。然而,进入的门槛通常如此之高,以至于新想法甫一出世,就立马夭折了。

当今世界已经到处都是功能繁多和性能卓越的,以往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高科技产物。当我们使用联网设备并使用可以媲美过去的“超级计算机”的手机拍摄高清照片时,很少有人会考虑其中的底层技术。

而更加鲜为人知的是,产品规格与市场需求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矛盾愈趋强烈与复杂,使得产品迭代的设计生产与相关投入产出的合理性,也变得愈发棘手。

对具有更低功耗和更多功能的小型设备的不懈追求,推动了对更高集成度的需求。因此,这需要更小的硅片尺寸,要求设计人员采用 28nm、16nm、12nm、7nm、5nm 及更精微的工艺。

而每一次硅工艺的更新,对设计和制造成本都会带来非线性增长。基于精微工艺的设计需要越来越稀缺的专业知识、更长的设计时间、更昂贵的设计工具,并带来更高的程序风险。

这些呈指数增长的设计成本必须由项目生命周期内出货的产品分摊。不幸的是,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应用功能多样性在增加、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却在缩短。因此,符合经济效益的定制型芯片项目越来越少,同时能汇聚这些愈发稀缺的人才的公司也越来越少。

至少从理论上讲,诸如 FPGA 之类的可重新编程技术可以缓解其中的许多问题,但传统的 FPGA 体积大、效率低且价格昂贵,通常只用来做原型验证和调试。易灵思 通过生产低功耗、高效、密度足以运行计算密集型任务、且为大批量采用定价的FPGA,直接满足了这些相互制掣的动态市场需求。

本文讨论了 AI 硬件设计和部署背后的经济学,将其优势和考虑与 易灵思 的 FPGA 技术联系起来,阐明了当有更好的硬件平台可选时,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巨额成本与负担如何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1.png

定制硅的巨大成本——细细道来

从头开始设计芯片,从成本、专业知识和时间角度来看,需要几乎无法估量的投资;最终,IC/芯片设计只能交由在此领域具有持续积累的公司。有时,一群怀才不遇的工程师会从一家大公司出来,创建一家初创公司并制造 IP。然而,进入的门槛通常如此之高,以至于新想法甫一出世,就立马夭折了。

这种硬件“障碍”从本质上扼杀了创新,尤其是在新兴的计算密集型 AI 领域;在该领域,特别是每个垂直行业的关键和非关键任务的应用层出不穷。这种软件所需的处理能力具有复杂、计算密集、高耗电、且总在更新等特征。通常情况下,用定制芯片来支持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成本是不合理的(图 1)。

设计开发成本

首先,需要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软件来执行基本的 IC 和布局设计、模拟和验证。EDA 软件生态系统为设计流程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可以在预期框架内优化设计。EDA软件的价格高昂,单个授权每年的费用从数万美元到数十万美元。考虑到要用在数十到数百台机器上,相应成倍增加的费用、会轻易突破百万美元大关。

这只是涉足芯片制造成本的一方面。为了生成最终产品,公司可能会购买 模拟或数字的软硬核IP,以将特殊的 I/O 功能集成到他们的设计中。IP核开发行业本身就是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正因如此,购买IP的成本也将轻易突破百万美元量级。如果一家公司资金充裕,那么购买来自专业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的硅片级 IP, 比花费时间和工程开工费(NRE),在企业内部自己做IP要简单和快捷得多。

制造成本

完成芯片设计是一项艰巨工作,其中流片过程需要工程师团队在广泛的全局模拟、分析、关键设计审查、电路迭代/布局改进和掩模数据准备后才签发,以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并生成光掩模的最终 GDSII 文件。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光掩模的质量对于精确制造最初设计的芯片至关重要。

整个过程很容易出错,因为它是从软件设计到芯片生成的转变。公司在这种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制造过程中投入巨资,通常会依靠多项目晶圆 (MPW,又称为silicon“shuttle”)来降低风险。

它们允许设计公司通过购买部分 MPW 并与多方分摊总掩模成本,在流片之前生产该芯片的样片。这些选择允许 IC 公司在完全流片投资之前,拿到并验证几千个样片。

测试和封装成本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新型堆叠芯片级封装 (SCSP)和系统级封装 (SiP)设计的良率,供应商要求芯片制造商提供已知良好的裸片(KGD)。虽然这会增加裸片的成本,但最终会降低封装缺陷器件的成本。

裸片测试是个棘手过程,涉及定制的测试卡,其中数以千计的探针压在微凸块上,通过电压、电流和温度应力测试来测试缺陷。有缺陷的裸片被封存,而 KGD 被运到封装厂进行组装。所有这些额外的步骤都伴随着额外的成本考虑。封装裸片本身是门科学,既有寄生电感和电容、也有严格的热管理考虑。

电-热协同仿真对于检测和优化热问题是必要的,这又为最终设计增加了另一层次的复杂性和专业知识。热分析后,封装厂交付测试好的器件准备组装。但是,经常会出现硬件/软件升级的情况,这时,整个过程将从头再来。这令整个流程的成本飞涨,致使较小玩家无法进入 ASIC 或 IP 设计领域。

2.png

图 1:围绕定制芯片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及其相关成本

满足 AI 成本和计算需求的当前解决方案

摩尔定律的崩溃:更小的器件几何尺度背后的挑战

摩尔定律的明显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出品定制芯片的不可行性,从而使晶体管尺寸和功率密度呈指数级改良的黄金时代已止步不前。遵循此逻辑,为满足芯片越来越高的性能要求,制造商不得不转向制造大芯片。

然而,随着芯片尺寸的增加,缺陷和错误制造的风险会增加,良率就会下降。这促使半导体制造商和设计公司寻求其它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将单片 IC 的功能分解为互连的较小芯片,以执行计算密集型处理。

小芯片

小型器件的封装在 1980 年代,已从多芯片模组(MCM)发展到系统级封装设计,再到现在的小芯片。在小芯片设计中,原本的“大芯片”被划分为定制设计的、硬化的 IP 模块(或较小的裸芯),它们可被更经济地制造。

这些小芯片与其它模块共同优化,并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犹如SoC 的功能,但以更低成本和更短时间构建。裸芯可以由不同的工艺建构,其中一些采用更经济的 28nm工艺,或者最新最尖端的 7nm(或更精微)光刻工艺。

而封装的拓扑结构则可以是基于 TSV 的硅中介层(2.5D)、堆叠芯片(3D)、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 (2.5D)或扇出 MCM 等。

与制造大型 SoC 并试图通过加进更多功能和性能来更新技术相比,基于小芯片的 ASIC 更具成本效益。理论上,每个模块都有可能被重用或扩展用于未来的硬件设计迭代;其中芯片到芯片的标准化接口可实现模块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缩短上市时间。

从设计角度看,这种易于升级的能力不容忽视——库中易于取用的已成熟的芯片设计可与其它小芯片混合和匹配,以形成一个新系统。在实践中,定义良好的标准接口只占少数。

仍然有许多未标准化的接口对采用来自第三方的小芯片库造成障碍,因为这些第三方根本不知道要使用什么标准进行设计且只能承受选择其中的一个。通常,这些接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往往会推动封装设计朝着更昂贵的方向发展。

小芯片设计是一项相对新的技术,其中大部分知识由大型芯片开发商和制造商掌握。对于芯片设计人员来说,在未来的 ASIC 项目中使用小芯片具有很大潜力。

这种新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越来越棘手的成本和开发时间瓶颈。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实力投资于生成和优化小芯片所需资源的公司来说,这条路并不行得通。

嵌入式处理器

通常,最能让设计人员随意使用的工具是标准嵌入式处理器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进行设计,仅在必要时才诉诸硬件。这样,已定义好的标准和功能使标准硬件器件可跨多个市场使用,以积累所需的数量。

设计人员只能在软件中尽可能多地实现功能,并在必要时连接少量胶合逻辑和外围器件。在某些情况下,模型分区是跨多个内核完成的,以加快并行处理时间。GPU 是当前深度神经网络(DNN)训练的宠儿。这也带来了若干挑战。

首先,需要一个复杂的控制单元,而且经常有冗余内存访问,导致系统功耗上升。其次,由于这些处理器的通用性本质,基于特定DNN 算法的硬件优化难以见到。第三,对 ML 算法的升级和更改就变得难以实施,从而求更多的处理能力。综上,充其量,这是种不得已的折中;理想情况下,处理器和加速器应位于同一硅片。这样,可以快速优化系统性能。

使用 FPGA 进行硬件加速的成本和计算优势

将 ML 算法映射到硬件是个复杂过程,牵涉到数据准确性、吞吐量、延迟、功耗、硬件成本、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之间的权衡和取舍。通过投入更多处理内核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快就会变得不切实际,特别是如果问题涉及成本和功耗。

在 FPGA 上实现硬件加速比使用嵌入式处理器要简单得多,这是由于硬件架构的根本差异。CPU和GPU只能实现数据并行,而FPGA(和ASIC)提供数据和流水线并行。

在 CPU 或 GPU 中,每个处理器根据单指令、多数据运行模型执行相同的任务,对不同的分布式数据执行相同任务,或者处理单元(PE)在每个时钟周期执行相同操作,同时对数据进行分区并并行分发给各PE。

在 FPGA(和 ASIC)中,指令集中的不同任务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并发执行,从而流水线中的每个 PE 可以并行获取具有不同时间戳的数据。这为具有数据并发性和依赖性的 DNN 提供了快速的硬件加速。

为了更好地形象化表述这点,可以实际的托盘压印工厂作为示例。工厂通过切割、压印和贴标签来处理托盘。CPU 或 GPU 可能处理一大排托盘。然而,每一行在进行压印之前都会经历相同的切割操作。

压印一行后,下一个时钟周期将专门于对其标记。另一方面,FPGA 将能够同时处理多排托盘——当一排托盘被切割时、另一排被压印、另一排被标记,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 FPGA 流水线,使其本质上更高效。

DNN 计算和数据移动的优化技术可以在 FPGA 硬件上更好地实现。FPGA 允许设计人员处理适合特定应用的数据包大小,且可为应用精准匹配和调整通信协议和拓扑。

与 ASIC 相比,FPGA 还为 AI 提供了重要优势。无论制造商是否使用了更具成本效益的小芯片封装技术,一旦 ASIC 被制造出来,设计人员或多或少会被计算的数据类型以及由器件到其外围设备的数据流的性质所困扰。 

FPGA 提供了一个更通用的平台,它提供了 ASIC 的流水线并行能力,且没有基于特定应用的倾向性、电路固化和高成本等缺憾。FPGA 还受益于使用尖端电路设计、制造、晶圆加工和封装技术的最先进工艺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 FPGA 使用 FinFET 技术构建在 16nm或更精微的工艺节点1。

但是,最终用户可以或多或少地从这种先进工艺的成本负担中得到纾解。因为与模拟/混合信号 IC、布局、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半导体封装工程师团队相比,获得 掌握VHDL技术的人才 不仅便宜得多,也要容易得多。

软 IP 核本身只是硬 IP 核成本的一小部分,比硬件过时相关的成本风险要小得多,因只要应用需求发生变化,I/O 接口也会随之变化。

FPGA 生态系统概览

到 2026 年,全球 FPGA 市场预计将超过 9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增长归功于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现代 FPGA 市场主要由计算频谱的两个极端来驱动:一端是高端、高耗电的 FPGA;另一端是低端、胶合逻辑 FPGA(图 2)。

在 1980 年代,FPGA 在具有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TTL) 的胶合逻辑中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场——用于快速设计和系统原型设计,将 IP 与通用 I/O 协议和通信接口“胶合”在一起。

近十年后,FPGA 变得越来越复杂,引入了大型 SRAM 模块、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 (DSP)模块中的乘法器-累加器、嵌入式处理器软核、I/O 和 SerDes 接口。

这为之前由 CPU、GPU 和 SoC 主导的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设计灵活性,它能够通过可重新配置的平台生成软 IP。数据中心开始利用功能强大的高端 FPGA 来提升大规模数据系统的性能,用于加密、压缩、过滤和虚拟交换,作为从多核处理的一种转变。

这形成了性能和计算效率之间的平衡以及可重构性的额外巨大优势。深度学习网络正处于由新的层类型和不断变化的数据集驱动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基于该原因,FPGA 被寄予厚望、用于推理的可编程加速器。

FGPA 已被证明是通过优化数据移动、修剪网络、降低算术精度和稀疏化(sparsification)来有效实现 DL 算法的强大工具。

在这个不断增长的AI应用生态系统中——更新的模型、优化技术和支持硬件加速——低端和高端 FPGA 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自动航空机载和地面车辆、医疗保健、视觉识别、欺诈检测以及更多应用的机会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完全相同的可重新配置平台,但要求采用更具成本效益、耗电更少的封装。

3.png

图 2:FPGA 及其潜在应用

使用可定制、经济高效的 FPGA 打破定制芯片的束缚

本文主旨是揭示研制定制芯片的成本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困难。可以在市场上竞争并最终推动适合 AI 小芯片的价格点和硬件能力的芯片制造商,几乎组成了一个排他俱乐部。

大行其道的通用 CPU 和 GPU 解决方案非常适合某些 AI 应用,但在其它应用中存在固有限制,这进一步限制了开发人员可用的解决方案。而易灵思的 FPGA 就非常适合需要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小尺寸和易于开发的 AI 应用。

使用易灵思量子计算结构的 FPGA 体积小、功耗低且高效。它们是按批量级别来定价,其中最低端型号起价不超过 10 美元,开发套件起价为 48 美元(图 3)。这些是预定义的标准产品,并且通过易灵思平台进行了硬件加速、需要零 NRE,从而将上市时间缩短数年并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开发成本。

这些新的经济方面的好处,重启了曾因芯片开发成本而被窒息的可能性。它们的可重新编程特性确保了快速调试、降低了程序风险,且使最终的设计在现场部署之前(及之后)保有灵活性。

设计人员可“免费”创新,可在每个产品的基础上实现自定义功能,在标准芯片平台中通过创新功能、区分产品 SKU。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易灵思量子结构的突破性效率将高性能注入了主流市场。

4.png

图 3:[一种比较其它流行 FPGA方案、关键 FPGA 参数(例如,LE 数量、大小、成本、外设数量等)的可能对比]

钛金系列的规格概览(图 4)呈现了高密度计算架构与 DSP 模块、高速 I/O 和收发器接口的集成,以满足从低功耗小尺寸的边缘应用到高性能工业自动化和嵌入式视觉应用的广泛需求。

这种 LE的密度与尺寸比形成了 FPGA 应用的新视野。易灵思的设计足够小、功能足够强大,既可以替代传统的低端 FPGA(这些 FPGA 太小而无法容纳完整的设计、因此用作桥接器件);又可以取代将小型 FPGA胶合在一起的完全定制芯片。

5.png

图 4:钛金FPGA规范

易灵思 量子结构中的动态硬件和软件分区

易灵思 FPGA 设计流程还采用了现在熟悉的开发方法,即在系统设计时最大程度地使用软件,仅在需要提高性能的地方诉诸硬件。开源和软件定义的 RISC-V 处理器可以在 FPGA 内免费实例化。

它仿佛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加速器的“插座”,把部分 C/C++ 代码通过插入些小块的硬件来加速执行。并且可以在同一个可配置结构中实现动态硬件和软件分区,以实现最佳性能和效率、加快上市时间并降低开发成本。

RISC-V 指令集架构从它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低调的滥觞至今,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作为 RISC-V 计划的直接结果,现在已有一组丰富的开源软核。

因此,它已成为全域 AI 供应商(从商业科技巨头到美国军方)越来越受欢迎的芯片架构,与流行的 Arm 和 x86 架构竞争2。

与许多开源软件/硬件平台一样,该新兴的 RISC-V 生态系统通过更高效、更安全的设计促进了更多协作。此举降低了设计人员进入市场的障碍,能够实例化最接近特定应用需求的 RISC-V 实现并相应地对其进行配置。

设计人员可以在处理器上开发 C 代码,当运行不可避免地变得太慢时,可以轻松地逐步将任何瓶颈迁移到 FPGA 中实现,直到满足所需的系统性能。

如果没有 FPGA 平台,这种直接的硬件加速很难实现——即使在现场部署设备后,用户仍然可以使用该功能。

结论

在更精微的芯片工艺的实现成本变得非线性飙升的情况下,持续的芯片工艺迭代变得越来越难以证明其合理性。然而,加大的集成度增加了封装的复杂性和成本。这种复杂性的增加会导致设计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由于这些因素,从 IC 的批量生产中获得利润在下降。首先,竞争的加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而减少了每款产品的出货量。竞争的加剧还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供货周期。

新的计算密集型节点和技术必须越来越敏捷,不仅要支持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要跟上深度学习模型的升级。对于很多复杂度适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由于缺乏合适的 FPGA,导致设计人员只能依赖定制小芯片或嵌入式处理器进行硬件加速。 

易灵思 肇始的新 FPGA 经济视野,使设计人员能够在一个将为社会带来革命性利益的领域中更灵活地进行创新。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量子剧变,为产品设计的可能性提供了这样一个拐点——远离定制芯片的死胡同,进入任运挥洒的定制FPGA 的新篇章。

来源:易灵思官微

围观 9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年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期间,展锐基于中国电信的5G SA网络,在天翼1号2021手机上完成了5G网络切片端到端业务验证,成功验证了云监控、云桌面、云手机、天翼超高清、小翼管家、云游戏等业务,这标志着天翼1号2021已具备网络切片能力。

演示采用的切片目标方案由展锐和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研发,方案基于展锐调制解调器中心化(Modem-Centric)架构设计,中国电信研究院研发了终端切片中间件SDK,天翼1号终端适配开发,成功实现了应用程序未作任何修改的前提下顺利接入5G切片网络。本次业务验证意味着应用程序可方便快捷的订购、使用5G网络切片服务,是终端网络切片走向成熟商用的重要里程碑。

网络切片技术让5G网络实现了定制化裁剪以及灵活的网元组网,为云网边端协同提供了最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案。网络运营商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提供优享、尊享等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本次业务验证了不同服务模式下切片的速率对比,从流畅度、画质、时延等多维度、全方位呈现了5G切片技术在保障高速率、低时延等5G典型业务时的优异表现。

5G网络切片是5G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展锐5G网络切片方案完成了与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5G网络切片技术试验与验证,充分验证了展锐5G网络切片方案的优势和5G芯片的互操作性,为5G网络切片的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基础。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 2021财年第四季度:营收额达到30.07亿欧元,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21%;总运营利润达到6.16亿欧元;运营利润率为20.5%;自由现金流达到3.78亿欧元  

  • 2021财年:营收额达到110.6亿欧元,同比增长29%;总运营利润达到20.72亿欧元;运营利润率为18.7%;自由现金流达到15.74亿欧元

  • 2022财年第一季度展望:假设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1.2,预计营收将达到30亿欧元左右。在此基础上,运营利润率预计为21%左右

  • 2022财年展望:假设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1.2,2022财年的总营收预计在122亿欧元至132亿欧元之间。如果总营收为127亿欧元,运营利润率预计将达到21%左右。计划投资额约为24亿欧元。自由现金流预计将达到10亿欧元

  • 2021财年股利分配:从0.22欧元/股增加到0.27欧元/股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Reinhard Ploss博士表示:“英飞凌在2021财年第四季度取得了亮眼的业绩,为整个财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整个财年的营收首次超过了110亿欧元,同时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业务增长势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我们的企业战略全面聚焦电气化和数字化两大重要趋势。英飞凌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够凭借创新技术引领这两大领域的发展。鉴于低碳、互联世界对半导体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2财年公司的业务将保持强劲增长。我们将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以期抓住先机,推动业务发展。此外,我们还将持续扩大硅以及碳化硅和氮化镓化合物半导体的产能。”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我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英飞凌的微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带您通往美好的未来。2021财年(截止930日),公司的销售额达110.6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50,280名员工。20204月,英飞凌正式完成了对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和美国柜台交易市场 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码:IFNNY)挂牌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0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6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德州仪器(TI)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宣布与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德赛西威”)签署合作备忘录,将现有合作进一步拓展至高级驾驶辅助(ADAS)。双方将基于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联合研发和深层合作,共同开发更智能、更可靠、可扩展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的解决方案,加速汽车智能化进程。

此次合作聚焦于TI新一代的车规级处理平台——基于不断演进的Jacinto™ 7处理器架构开发的TDA4VM处理器系列。Jacinto™ 7处理器平台结合TI数十年的汽车系统和功能安全知识,具有强化的深度学习功能和先进的网络处理,可助力德赛西威加速开发下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设计。

除了提供开发工具、技术文档与设计示例等材料外,TI还将通过一系列技术交流活动与德赛西威密切协作,共同开展新项目的研发。

1.png

德州仪器中国区汽车业务部总经理蔡征(左)与德赛西威智能驾驶辅助事业单元副总经理葛俊钦(右)在第四届进博会现场签署合作备忘录

德赛西威CEO高大鹏表示:“十多年来,德赛西威与TI彼此看见,彼此肯定。从智能座舱域到智能驾驶域,从硬件供应到软件支持,TI肩负着德赛西威的电子物料解决方案的最大的重任,且在今年,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供应商,入选了德赛西威的战略供应商委员会。双方将基于坚实的信任基础,为汽车行业智慧出行全力以赴。”

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姜寒表示:“汽车智能化的需求正在重塑产业,协同创新变得至关重要。10余年的长期合作让我们对德赛西威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结合TI在汽车领域数十年的积累和专业知识,我们愿同德赛西威一起,共同实现对于汽车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逾十年的合作历史中,TI与德赛西威共同成长,见证了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TI利用数十年的汽车和功能安全专业知识不断创新,一直力求为包括德赛西威在内的中国客户解决设计难题,共享市场机遇。TI拥有品类齐全的模拟和嵌入式处理系列产品、强大的本地制造研发能力、遍布全国的产品分销及销售网络,TI将始终如一,同客户一起迎接未来挑战。

关于德州仪器(TI)

德州仪器(T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TXN)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设计、制造、测试和销售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用于工业、汽车、个人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企业系统等市场。我们致力于通过半导体技术让电子产品更经济实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每一代创新都建立在上一代创新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技术变得更小巧、更快速、更可靠、更实惠,从而实现半导体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就是工程的进步。这正是我们数十年来乃至现在一直在做的事。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ti.com.cn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设计任何电路板的电源部分时,最常用的稳压器是78XX、79XX、LM317、LM337或类似器件。工程师知道这些控制器安全可靠且易于使用,但它们的电流有限。如果需要更大电流,可以使用ADI公司的LT1083稳压器实现简单实惠的解决方案

一款强大的稳压器

LT1083稳压器(参见图1中的符号和引脚排列)允许调整正电压,并能高效地提供高达7.5 A的电流。内部电路设计用于输入和输出之间以高达1 V的压差工作。在最大输出电流条件下,最大压差为1.5 V。需要一个10 uF输出电容。以下是值得注意的一些特性:

可调输出电压;

最高7.5 A的电流;

TO220封装;

内部限制功耗;

最大30 V的差分电压。

它可用于各种应用,如开关稳压器、恒流稳压器、高效率线性稳压器和电池充电器。本教程探讨的型号具有可变且可配置的输出电压。还有另外两个型号——LT1083-5和LT1083-12,其输出分别稳定在5 V和12 V。

ADI技术文章图1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1:LT1083稳压器

5 V输出电压的最小应用图

图2显示了5 V稳压器的应用参考图。输入电压必须始终大于6.5 V。当然,电路的电源电压不能过高,因为所有功率最终都会以热量形式不必要地耗散,从而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该稳压器通过其三个引脚连接到输入、输出和电阻分压器,后者用于确定输出电压的值。强烈建议使用两个电容器,一个在输入端,一个在输出端。该方案具有将输出电压稳定在恰好5 V的功能。因此,分压器由两个1%精密电阻组成,第一个是121 Ω,第二个是365 Ω。很明显,用调整器或电位计替换这两个无源元件,便可实现可变电压的电源系统。

ADI技术文章图2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2:5 V输出电压的最小但完全能够正常工作的应用方案

图3显示了负载电流和集成稳压器功耗的第一次测量结果。仿真是通过测试不同负载值来执行的,负载阻抗在1 Ω到20 Ω范围。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即使负载发生很大变化,输出电压也非常稳定(始终为5 V)。但是,流经负载的电流以及集成稳压器的功耗差异极大。只要在制造商设定的工作限值以内,该稳压器便非常稳定和安全。

ADI技术文章图3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3:5 V稳压器原理图的测量结果

该稳压器设计支持最高1 V的压差。此压差与负载电流无关;由于其值较低,最终系统的效率可能非常高。图4显示了输入电压(0 V到8 V,红色曲线)和输出电压(蓝色曲线)的曲线。根据制造商的特性规定,这两个电压之间具有大约1 V的有效“压差”。

ADI技术文章图4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4:输入、输出和压差的曲线

即使使用不同实体的负载,集成稳压器的输出电压(值用于电阻分压器)也非常稳定,如图5中的曲线所示。

ADI技术文章图5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5:曲线显示了输出的稳定性,其与所使用的负载无关

当输入电压接近所需的输出电压时,效率要高得多。在18 V、12 V和6.5 V的三个不同电源下,使用不同负载值测得以下平均效率。

输入电压:18 V,电路效率等于26.71%;

输入电压:12 V,电路效率等于40.84%;

输入电压:6.5 V,电路效率等于75.37%;

因此,当输入电压远高于输出电压时,稳压器需要更卖力地工作,消耗的能量(以无用的热量损失掉)也就更多。

温度影响

即使存在温度变化,本教程所探讨的稳压器也非常稳定。虽然制造商在官方文件中认证的稳定性为0.5%,但实际获得的结果更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研究一个与上述第一个方案等效的简单应用方案,其具有以下静态特性:

输入电压:6.5 V;

输出电压:5 V;

输出端所连负载的阻性阻抗:5 Ω;

负载电流:1 A;

稳压器功耗:1.51 W。

现在,我们在-10 °C到+100 °C的范围内改变温度并运行仿真。通过图6所示曲线可以发现,在非常宽的温度范围内(110 °C温差),输出实际上保持恒定。该集成电路非常稳定,在两个温度极值下,输出电压的最大变化只有6.2 uV。

ADI技术文章图6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6:显示不同工作温度下输出电压变化的曲线

保护二极管

LT1083稳压器不需要任何保护二极管,如7所示。事实上,新的元件设计由于使用了内部电阻而能够限制返回电流。此外,集成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内部二极管能够管理持续数微秒的50 A至100 A电流峰值。因此,调节引脚上的电容器也不是严格需要的。只有当电容值大于5000 uF的电容器连接到输出,同时输入引脚短接到地时,才可能损坏稳压器,而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

ADI技术文章图7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7:输出和输入之间不再需要保护二极管

如何获得不同电压

在输出引脚和调节引脚之间,存在一个等于+1.25 V的基准电压。如果将一个电阻放置在这两个端子之间,则会有一个恒定电流流过该电阻。连接到地的第二电阻具有设置整体输出电压的功能。10 mA的电流足以获得此精确调节。通过实现调整器或电位计,可以创建可变电压电源。调节引脚上的电流非常低(大约几微安),可以忽略不计。对于14 V电源,以下是计算这两个电阻的步骤,图8中的分压器图和图9显示的公式中可以看到这些电阻:

输入电压Vin必须始终比所需的输出电压高出至少1 V,因此Vin > 15 V;

在输出引脚和基准引脚之间,始终存在一个1.25 V的电压;

输出引脚与基准引脚之间的电阻R1中必须有10 mA的电流;

R1的值等于电阻上的电位差与必须流经其中的电流之比;

基准引脚电压等于输出电压减去固定电压1.25 V;

电阻R2中也必须流过10 mA的电流,因此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轻松算出。

当R1 = 125 Ω且R2 = 1275 Ω时,输出电压恰好为14 V。利用3.3 kΩ电位计代替R2电阻,可以获得电压为1 V到Vin的可变电源。

ADI技术文章图8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jpg

图8:获得任何电压值所需的分压器电阻的计算

ADI技术文章图9__-__利用LT1083构建7.5__A稳压器.png

图9:计算这两个电阻的方程

结论

3引脚LT1083稳压器可调且非常易于使用。它具备通常只有高性能稳压器才提供的多种保护功能。这些保护系统可应对短路情况,并在温度超过165°C时发生热关断。出色的稳定性支持创建高质量的电源系统。要确保完全稳定,需要一个150 uF电解电容或一个22 uF钽输出电容。

围观 6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汽车级图像传感器提高道路安全,赋能未来的全自动驾驶车辆

领先于智能电源和智能感知技术的安森美(onsemi,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代号:ON),宣布其AR0820AT 830万像素CMOS数字图像传感器CES® 2022创新奖。CES创新奖由美国消费技术协会(CTA)®拥有和制作,是一个表彰27个消费技术产品类别中杰出设计和工程的年度竞赛。安森美开发的汽车应用数字图像传感器在车辆智能和交通类别胜出。 

专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计的AR0820AT构成了视觉系统的一个基本部分,能检测车辆路径上的物体,包括行人和其他车辆,从而提高道路安全。该传感器提供更高的动态范围、增强的微光性能、实时功能安全机制和故障检测等功能,旨在协助驾驶员,并最终赋能新一代具有基本360度视觉的全自主车辆。

安森美智能感知部高级副总裁Ross Jatou说:“很高兴获CTA和我们的客户认可我司推进智能感知技术的富有价值的创新。我们一直以来的使命是增强汽车移动体验和推进主动安全,以实现全自动驾驶。"

AR0820AT图像传感器针对微光和具挑战性的高动态范围(HDR)场景进行了优化,具有2.1微米DR-Pix BSI像素和片上140 dB HDR捕获能力。该传感器包括先进的功能,如像素内合并、开窗,以及视频和单帧模式,以提供灵活的感兴趣区域(ROI)。该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加上在不良照明条件下高效运行的能力,增强了ADAS系统的能力。更高的分辨率使系统能在更远的距离检测和识别较小的物体和其他危险,使车辆能提醒驾驶员或更早地采取避让行动,从而提高道路安全。AR0820AT上的先进故障检测功能和嵌入式数据是实现符合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B级(ASIL B)标准的摄像头的关键,而这对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至关重要。

今年的CES创新奖收到了创纪录的1800多份提名。此媒体通告是在CES 2022之前宣布的,CES 2022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活动,于1月5日至8日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在线和现场举行,让全球观众接触到主要品牌和初创企业,以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袖和行业倡导者。

相关新闻和资源:

关于安森美(onsemi)

安森美onsemi, 纳斯达克股票代号:ON)正推动颠覆性创新,帮助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公司专注于汽车和工业终端市场,正加速推动大趋势的变革,包括汽车功能电子化和安全、可持续能源网、工业自动化以及5G和云基础设施等。安森美以高度差异化的创新产品组合,创造智能电源和感知技术,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挑战,并引领创建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智能的世界。了解更多请访问:http://www.onsemi.cn

围观 6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9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1月3日,由全球电子技术领域知名媒体集团ASPENCORE主办的2021全球CEO峰会及全球电子成就奖(WEAA)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安谋科技执行董事长兼CEO 吴雄昂荣膺“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表彰其对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过去一年,吴雄昂带领安谋科技完成“双轮驱动”战略转型,发布新业务品牌“核芯动力”,并推动“中国首发、全球开源”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NPU ISA)的发布,助力产业实现全面创新。

1.png

吴雄昂荣膺2021年全球电子成就奖

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

吴雄昂表示:荣获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业界对安谋科技综合实力和赋能产业发展的高度认可。今后,安谋科技将围绕国内产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在自研架构智能数据流融合计算平台上持续发力,支持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的发展。

ASPENCORE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工程行业媒体机构,其每年颁布的全球电子成就奖旨在评选并表彰对推动全球电子产业创新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管理者,充分体现了其在业界的领袖地位与不凡表现。
随着AI、5G、IoT等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海量数据流的产生和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智能计算产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基于CPU架构和工艺提升的创新日益趋缓,已无法满足新场景下多样化算力快速增长的需求,算力提升的核心动力正从CPU扩展到以NPU、ISP、VPU、GPU等为代表的计算单元。

洞察到这一趋势,吴雄昂带领安谋科技在今年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判断——打造全新的计算架构,推动未来百倍算力的提升。今年8月,安谋科技正式发布“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持续推动Arm CPU架构本土化、生态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出新业务品牌“核芯动力”,聚焦打造自主架构的XPU产品和多样化生态。XPU是开放的智能数据流融合计算平台,安谋科技将针对不同应用,将处理AI、视频、图像等功能的计算单元组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海量智能数据流的处理效能问题,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1636685118(1).jpg

新业务品牌“核芯动力”

安谋科技新业务品牌“核芯动力”以XPU自主架构为核心,囊括了安谋科技此前已经发布的“周易”NPU、“山海”SPU、“玲珑”ISP和“玲珑”VPU等多个自研XPU产品系列。截止目前,已经实现了近100家本土客户授权,预计2021年基于“核芯动力”自研XPU产品的“中国芯“出货量将超过1亿片。

作为XPU架构的核心,NPU凭借其在深度学习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人工智能计算的关键技术。今年7月,在吴雄昂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安谋科技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发起 “智能计算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ONIA),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开源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NPU ISA)。
这一“中国首发、全球开源”的NPU ISA 将聚集全球产业链资源,通过开放的模式,共建生态、共享成果,推动NPU生态建设。ONIA囊括了中国集成电路产、学,研等方面的代表力量,预计到2021年年底会员单位将突破100家。

2.jpg

安谋科技荣膺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

在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该NPU ISA一举摘得“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充分肯定了安谋科技通过“中国首发、全球开源”的模式推动智能计算生态创新发展的理念。

未来,安谋科技将在“双轮驱动“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打造CPU+XPU的融合计算平台,依托开源、开放的NPU ISA构建本土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及资本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XPU生态建设,推动智能计算生态创新发展。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8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施耐德电气实现AI赋能自动化检测以提高工厂效率,误检率低于0.5%,漏检率为0%

亚马逊云科技日前宣布,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选择亚马逊云科技作为其首选的云和机器学习服务提供商,支持其在中国构建智能工业视觉质量检测解决方案 -- “云-边协同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利用亚马逊云科技广泛而深入的云服务,包括机器学习、数据库和计算服务,施耐德电气在云端实现数据存储和标注及模型训练,并把云端模型下发到产线边缘侧,执行边缘推理。该解决方案率先在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上线,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检测效率,将误检率降低0.5%以内,并实现了零漏检率。

在引领智能生产技术的应用方面,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是全球的标杆。作为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全球首家试点工厂,武汉工厂完成了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高度自动化,使生产和运营流程得到了优化,并将能效提高至全新的水平,是施耐德电气内部认证的“净零碳工厂”及国家工信部认证的“绿色工厂”。通过采用这一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进一步实现了制造流程的标准化,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同时确保所有产品都符合公司严格的质量标准。

目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希望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和改进产品质量来获得竞争优势,全球制造业对智能工厂的需求正在上升。为了进一步优化智能工厂的制造流程,施耐德电气选择了亚马逊云科技及其合作伙伴中科创达来构建智能工业视觉质量检测解决方案。凭借其在绿色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施耐德电气成功将AI技术落地工业场景,进一步提升了自动化与数字化水平。在武汉工厂成功部署基础上,施耐德电气将在中国另外十多家工厂部署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机器学习服务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 亚马逊云科技机器学习服务Amazon SageMaker可帮助开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快速构建、训练和部署机器学习模型。借助Amazon SageMaker,施耐德电气能够成功且准确地构建适应实际制造场景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将生产线的产品图像与合格产品的标准样品进行对照,通过自动化的工业视觉检测来识别产品中的复杂缺陷。

  • 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Amazon RDS)服务可帮助客户在云中设置、操作和扩展关系型数据库。该解决方案使用工业相机捕捉生产线上的产品图像,将每个产品的正样本图像索引存储在Amazon RDS中,以便Amazon SageMaker引擎进行调用来实现推理计算。

  • 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Amazon ECS)是一种高度安全、可靠且可扩展的容器运行方式。施耐德电气使用Amazon ECS轻松部署、管理和扩展容器化应用程序,实现机器学习模型在生产线边缘设备的容器中的轻松部署和管理。

与自建数据中心相比,施耐德电气选择亚马逊云科技的云服务,获得更高的可扩展性、敏捷性和效率。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根据工业视觉自动检测所需的工作负载,提供和扩展客户所需的云计算资源。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绩效及数字化副总裁顾俊表示:亚马逊云科技正在帮助我们加快数字化转型之旅。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展示了如何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等先进的云服务进行创新,大幅提升工厂效率。我们期待未来向全球更多制造企业分享智能工业视觉质量检测解决方案。”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国际客户及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沈涛表示:“施耐德电气正在将世界领先的云技术引入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亚马逊云科技作为施耐德电气首选的云和机器学习服务提供商,我们很高兴支持施耐德电气的智能工厂实现了质量检测流程的自动化,改进了质量控制;帮助施耐德电气借助云技术实现了智能制造,打造更加智能的生产线。”

引领风向,重塑未来备受业界关注的2021亚马逊云科技re:Invent全球大会,将于2021年11月2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盛大开启。始于2012年的亚马逊云科技re:Invent全球大会是全球云计算领域领先的行业盛会。今年正值re:Invent全球大会十周年,亚马逊云科技将发布一系列重塑未来的创新技术和服务,并邀请全球各行各业的客户及亚马逊云科技合作伙伴分享前沿商业创新实践,继续引领云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本次大会将进行同步线上直播,详情可关注亚马逊云科技官方微信。

关于亚马逊云科技

超过15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一直以技术创新、服务丰富、应用广泛而享誉业界。亚马逊云科技一直不断扩展其服务组合以支持几乎云上任意工作负载,目前提供超过200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方面;基础设施遍及25个地理区域的81个可用区(AZ),并已公布计划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新西兰、西班牙、瑞士和阿联酋新建9个区域、27个可用区。全球数百万客户,包括发展迅速的初创公司、大型企业和领先的政府机构,都信赖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支撑其基础设施,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要了解更多关于亚马逊云科技的信息,请访问:aws.amazon.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8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专注FPGA业务十年 安路科技今日科创板上市

11月12日,上海安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路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股票简称:安路科技;股票代码:688107。截止发稿时,安路科技公司股票涨幅151.35%,总市值261亿元。

1-min.jpg

安路科技主营业务为FPGA芯片和专用EDA软件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作为国内领先的FPGA芯片供应商,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领域。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长期的技术积累、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客户服务水平,安路科技在国内外积累了良好的品牌认知和优质的客户资源,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出货量口径统计,2019年,公司FPGA芯片在中国市场排名第四,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

国产化进程加速 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据了解,安路科技的主营业务FPGA芯片属于逻辑芯片大类,虽面世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得益于FPGA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其自身可反复改写的灵活性,全球FPGA产业在2000年以后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全球FPGA的年销售额已超过6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FPGA市场将超过120亿美元,未来渗透率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观之中国市场,近几年来,FPGA需求强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中国FPGA市场从2016年的约65.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15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1%。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中国FPGA市场需求量将持续扩大。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中国FPGA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2.2亿元,发展空间广阔。

在此大背景下,安路科技主营业务突出,营业收入保持高速的增长。2018年1月-2021年6月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29亿元、1.22亿元、2.81亿元和3.22亿元。其中,2018年度至2020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3.91%。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规模效应日趋显著,盈利水平也稳步提升。

技术创新为基石 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而言,创造力是核心驱动力。成立十年来,安路科技秉承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专注FPGFA十年来,公司在硬件芯片设计技术、FPGA专用EDA软件技术、FPGA芯片测试技术、FPGA应用方案等领域不断攻坚创新,取得了众多技术突破和研究成果。

此外,公司自主开发了硬件系统架构、电路和版图,与硬件结构匹配的完整全流程软件工具链,已经具备FPGA产品全套的核心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安路科技始终将技术研发实力作为实现公司长足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制,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使之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及技术人员249人,占其员工总数量的83.84%;已获得专利57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4项,软件著作权17项,技术储备位居国内FPGA行业第一梯队。

展望未来,随着FPGA芯片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涌现,安路科技的产品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同时,大力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公司的快速成长有望被注入新的动能。基于此,安路科技表示将会深植本土,加大研发投入,丰富和升级FPGA产品线,矢志改变行业格局,推动高品质的中国FPGA芯片走向世界。

围观 7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2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