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aby核”到生态重构:RISC-V走向主流计算的五大趋势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兼论全球算力重构浪潮下的开放指令集机遇

在全球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传统封闭指令集架构(如x86与Arm)正面临灵活性不足、生态封闭与成本高企的多重挑战。与此同时,从终端AI推理到边缘智能再到车载计算,各类垂直场景对“定制化+低功耗+长生命周期”的计算架构提出迫切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可裁剪、可扩展的RISC-V指令集架构,正成为全球从“架构跟随者”向“架构共建者”转变的关键抓手。根据Semico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RISC-V核心出货量将突破600亿颗,市场渗透率将超过25%。特别是在中国、印度、欧洲等追求“计算主权”的地区,RISC-V更是成为“去中心化算力路线”的核心支撑技术。

1 (1).png

在此产业大背景下,在7月17日2025年RISC-V中国峰会圆桌论坛是上,13位产业大佬观点激烈碰撞,呈现出极高的产业代表性与趋势前瞻性,总结13位大佬的观点,可以提炼出RISC-V当前走向主流计算的五大趋势观察:

趋势一:“Baby RISC-V”与微核异构——控制路径创新的新方向

Tenstorrent的首席架构师练维汉表示Tenstorrent提出的“Baby RISC-V”设计念,采用大量小型RISC-V核来承担芯片内控制任务,如数据搬运、资源调度与指令解析。这种设计不仅降低控制逻辑复杂度,还优化了硅面积利用率,是AI芯片架构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AI芯片中,“控制流”与“数据流”日趋解耦,微核异构架构正快速普及。2024年已有如Groq、Esperanto等AI芯片初创公司采用类似策略,RISC-V正成为微核的标准接口选择。

知合计算的孟建熠博士表示除了“Baby RISC-V”,还有把计算矩阵增强、用新的器件、新的方法套上RISC-V这个壳。“自主可控”是大家经常讲的,“繁荣”是一个生态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今天RISC-V应该说是国内最繁荣的一支了。还有一个是“创新”,创新就是相当于把RISC-V放在上面,其实底下到底是“Baby”还是“Big”或者各种各样物理器件上的支撑,这些不同的器件都可以通过RISC-V拿到一个统一的界面、拿到一个软件编程的统一接口,这对生态繁荣非常有好处。

趋势二:软件定义RISC-V生态,挑战CUDA的长期可能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RISC-V未来能否在AI计算中崛起,关键在于软件栈是否统一与标准化。目前,国内外RISC-V厂商正从编译器(如LLVM后端)、运行时、AI算子库(如TVM、Triton)、模型部署工具(如ONNX)等方向共同推进。

2023年,谷歌与英特尔均宣布支持RISC-V编译器生态的建设,国内阿里平头哥、芯原、算能、玄铁也在加速自有软件栈的开源开放协同。这种“后CUDA路径”有望降低AI开发门槛,打破GPU算力的封闭壁垒。

算能高级副总裁高鹏博士表示AI计算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于算力、对于存储、内存的带宽、内存的容量乃至芯片互联的带宽提出的挑战和需求是远超一般其他应用的。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看到整个科技界在工业界做了大量的探索。RISC-V的开放特性使得开发者们可以非常轻松的基于这种免费开放的RISC-V指令集去做架构创新,这个特点是Arm、x86这样的指令架构完全所不具备的。

此外,RISC-V具有可扩展性和模块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基于RISC-V指令,去面向专门的某个应用,比如AI这样的应用,去构建一套新的扩展指令集。并且我们选取硬件的时候,可以选取支持的模块化的RISC-V的指令,而不是要实现全部。这样就能实现芯片设计的成本最优。

“今天在AI的领域CUDA是最大的生态。数据显示CUDA在全球有数百万的开发者。但是我认为RISC-V是非常有机会去挑战CUDA生态的,因为我们基于前面的这种开放性和可扩展性,RISC-V是为开发者去实现无限的这种创新实现了一个基础的平台。这样的这种创新又以RISC-V国际基金会的标准,这样会最终形成一个共识,这样的创新探索再实现共识的这种方式,我认为会把大多数的未来面向AI应用的开发者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共识,这样的新的共识我认为非常有机会去挑战CUDA生态。”他分析说。

趋势三:端侧AI催生RISC-V MCU/MPU率先落地

在低功耗+高集成的嵌入式设备中,RISC-V以其轻量、灵活、低成本特性迅速获得青睐。与会嘉宾认为,AI手表、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AI眼镜等将是未来两年RISC-V MCU/MPU率先落地的主力场景。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超40家MCU厂商推出基于RISC-V的产品,沁恒、兆易、赛昉、奕斯伟等走在前列。RISC-V在超低功耗IoT场景中已成为主流选项,进一步推动“AI on Device”范式成型。

趋势四:RISC-V车规级芯片“破圈”,统一异构软件孤岛

汽车电子对算力、功耗、安全性、认证合规提出极高要求。RISC-V正凭借开放性和标准化优势切入域控制器、ADAS、座舱等场景,推动打破传统车规架构“碎片化生态”的困局。

目前全球已有包括SemiDrive、芯驰、英飞凌、赛灵思等厂商在ADAS系统中试水RISC-V IP,并积极参与ISO 26262车规认证生态建设。开放IP将加速整车厂与芯片商的深度协同,构建可演进的智能汽车架构。

趋势五:EDA与“芯粒(Chiplet)”协同推动架构重构

随着Chiplet成为后摩尔时代核心方向,RISC-V的小核化、标准化特性天然适配“多芯粒异构集成”。同时,其开放架构也更容易嵌入EDA早期设计验证流程,实现更低成本、快速试错的芯片开发路径。

全球如Cadence、Synopsys、合见工软、思尔芯等厂商已陆续发布针对RISC-V的软硬协同验证平台与IP复用套件。结合Chiplet标准(如UCIe),RISC-V有望成为“IP-SoC-系统”三级架构打通的关键粘合剂。

RISC-V不是替代者,而是重构者

2.png

圆桌论坛主持人戴伟民博士认为,RISC-V的本质不是替代某一种架构,而是提供一种计算世界的“重构接口”:它让定制成为可能,让协作成为趋势,让生态成为资源。在AI时代强调协同异构、算法快速迭代、计算随需应变的大趋势下,RISC-V正在成为“软硬解耦 + 软件先行”的下一代计算范式的底层共识。

在这场新的架构竞赛中,未来的赢家,不再只是单一指令集或单一芯片厂商,而将是那些掌握了“开放生态 + 精细调优 + 多场景适配”能力的系统集成者与平台运营者”。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