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美对华出口管制日益升级、“三大家”EDA巨头断供仍余波未平的当下,EDA/IP国产替代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绕不开的关键战役。而合见工软,作为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新锐企业,却迅速跻身为国产EDA领域的头部力量,在数字验证、系统级EDA、高性能IP等多个关键环节打下了深厚基础,正在用“全栈自研”的路径重构EDA生态的新坐标。
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上,合见工软副总裁吴晓忠分享了合见工软如何支持RISC-V设计。
一、EDA产业:从幕后英雄到地缘风暴核心
吴晓忠表示EDA产业虽然体量不大(全球市场约170亿美元),却是整个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的“源头活水”——正如吴晓忠所言:“小产业托起大产业”,它支撑着全球6000亿美元芯片市场,更间接撑起万亿级数字经济。
但自2020年起,美方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逐步延伸到EDA/IP环节。特别是:2023年“1202新政”:强制中国芯片企业“二选一”,使用国内代工厂投片,则不得使用“三大家”EDA软件;2024年初“白名单制度”:进一步限制先进工艺芯片的回流控制;2024年5月彻底断供:“三大家”断供达到顶点,直到近期才部分放开。
他表示这意味着只有实现EDA工具和IP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国芯片设计才真正掌握未来。
二、合见工软核心突破:从验证平台到大模型辅助EDA
合见工软成立于2020年,短短四年发展至近1200人团队、覆盖芯片级EDA、系统级EDA和高性能IP三大产品线,并布局全国十城及海外两个中心,其“全国产+全流程+平台化”特征已初具体系。
核心产品亮点如下:
1. 芯片级EDA:从RTL到DFT全覆盖
功能验证平台:UVHS(硬仿+原型一体)、UVHP(高容量硬件仿真),支持从千万门到460亿门的复杂设计;
虚拟原型系统:结合RISC-V模型,支持RTL未完成状态下的软件预研与早期开发;
DFT全流程工具:覆盖边界扫描、MBIST、ATPG、故障诊断与良率分析,可替代主流工具链,迁移成本低;
结合大模型的“UDA自动生成工具”:支持基于AI自动生成验证代码,是EDA领域的前沿尝试。
2. 案例支撑:支持多个国产算力芯片落地
他分享两个成功案例,一个是“昆明湖”CPU平台:应对多芯片通讯、超高复杂度设计与极端调试挑战,“挑战很多,一个是设计规模变大了,多芯片之间的通讯、这种场景怎么去验。二是性能要求高,因为在上面要跑很复杂的软件,如果性能不够没有办法满足要求。三是调试困难。他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Debug的要求,完全是以Emu的要求来要求我们。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有自动化流程、自动化割多片多板级联。另外我们的时序驱动分割助力性能目标全面达成。此外,我们有Emu/原型双模多种调试手段。”他强调。
另一个是阿里平头哥玄铁处理器,在这个设计中合见工软实现虚拟原型+原型验证双模开发,在不跨片状态下速率达50MHz,性能指标领先。
三、面向RISC-V的全面支持:从模型到验证到IP栈
吴晓忠明确提到合见工软已实现对RISC-V生态的多维度支持,从早期架构分析、虚拟平台开发,到实物验证与调试,形成完整闭环,主要体现在:
RISC-V模型提供:自研可嵌入式虚拟原型平台,也支持客户自定义模型的接入;
硬件验证适配:Emu与原型双模调试机制,尤其适合RISC-V碎片化架构和快速迭代场景;
IP支持:已覆盖高速接口(如UECMAC)和存储控制器,为RISC-V SoC提供片上连接能力。
这意味着合见工软不仅提供工具链,还开始提供“硬核组件”和“设计底座”。
四、系统级EDA+高性能IP:从芯片到封装的国产支点
他表示合见工软另一个亮点在于其“系统级EDA工具+先进封装支持”的组合方案,这是国产EDA领域罕见的技术深度,该系统支持百万Pin级PCB设计,可胜任先进封装中复杂底座构建;该系统级EDA工具已用于国内头部客户的芯粒互连封装项目;
IP层面,合见也已布局高速SerDes、Ethernet、DDR等关键接口IP,并提供定制化设计服务。这使其在封装、系统设计与IP共研领域,成为国产EDA少数能实现“端到端协同”的玩家。
从“卡脖子”到“补短板”,合见工软撑起国产EDA脊梁
面对“从EDA断供到IP安全”的多维挑战,合见工软以快速产品化、平台化、RISC-V化的路径,在高性能EDA验证、国产DFT工具、高速IP支持、系统封装工具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填补了当前国内生态中多个“真空带”。
在吴晓忠所倡导的“坚持自主创新,勇于承担时代使命”旗帜下,合见不仅在补短板,更在塑造一种新的EDA范式:不仅服务于芯片设计,更参与定义设计边界。
RISC-V的繁荣、国产芯片的崛起,需要的不仅是架构的自由,更需要工具的独立。合见,正在成为这种“自由的支撑者”。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