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知情人士称,在获得批准方面几乎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英伟达准备放弃以40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消息人士表示,英伟达已告知合作伙伴,称不指望交易能够完成。
另一消息源则透露,软银正加紧准备ARM的首次公开募股,以作为英伟达收购案的替代方案。2020年9月,软银集团和英伟达宣布达成确定性协议,软银将把ARM出售给英伟达,交易价值为400亿美元。协议公布后,包括谷歌、微软和高通等公司都对其感到担忧,并要求反垄断官员干预。
来源:新浪科技
据报道,知情人士称,在获得批准方面几乎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英伟达准备放弃以40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消息人士表示,英伟达已告知合作伙伴,称不指望交易能够完成。
另一消息源则透露,软银正加紧准备ARM的首次公开募股,以作为英伟达收购案的替代方案。2020年9月,软银集团和英伟达宣布达成确定性协议,软银将把ARM出售给英伟达,交易价值为400亿美元。协议公布后,包括谷歌、微软和高通等公司都对其感到担忧,并要求反垄断官员干预。
来源:新浪科技
三星推出了S3B512C指纹安全IC(集成电路),该设计主要用于银行卡,以提供额外的身份认证保护。具有这种认证的卡片将防止丢失的卡片被陌生人使用--随着银行提高非接触式消费限制,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指纹识别器也可以作为输入密码的替代方法。
S3B512C结合了指纹传感器、安全元件(SE)和安全处理器,在支付卡中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认证和安全层。S3B512C主要是为支付卡设计的,但也可用于需要高度安全认证的卡片,如学生或雇员的身份认证、会员或建筑访问。
三星的新安全芯片包括一个指纹传感器,一个防篡改的安全元件,以及一个安全处理器。这使得卡片制造商能够减少卡片中所需要的芯片数量,从而为生物识别卡支付进行更好的优化设计。
三星的新芯片符合各种认证,包括EMVCo和通用标准评估保证级别(CC EAL)6+。此外,它还符合万事达卡最新的生物识别评估计划摘要(BEPS)的生物识别支付卡规范。
来源:cnBeta.COM
2021全年业绩要点
集团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4%,网络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7%。销售额为2,323亿瑞典克朗。
受网络业务推动,不含重组费用毛利率为43.5%(2020年为40.6%)。
不含重组费用息税前利润率提高至13.9%(2020年为12.5%),已在2021年提前实现2022年集团目标。
2021全年净收入为230亿瑞典克朗(2020年为176亿瑞典克朗)。稀释后每股收益为6.81瑞典克朗(2020年为5.26瑞典克朗)。
并购前自由现金流为321亿瑞典克朗(2020年为223亿瑞典克朗)。2021年12月31日的净现金为658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为419亿瑞典克朗。
董事会将向股东大会提议2021年每股分红2.50瑞典克朗(2021年为2.00瑞典克朗)。
第四季度业绩要点
2021第四季度,集团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2%,销售额为713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696亿瑞典克朗)。
扣除重组费用的所有业务毛利率提升至43.5%(2020年同期为40.6%)。本季度毛利率为43.2%(2020年同期为40.6%)。
不含重组费用的息税前利润增长至123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110亿瑞典克朗),息税前利润率为17.3%(2020年同期为15.8%)。本季度的报告息税前利润为119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110亿瑞典克朗)。
本季度网络业务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3%。扣除重组费用的息税前利润率为23.6%(2020年同期为21.5%)。
数字服务有机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持平,不含重组费用的息税前利润为4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5亿瑞典克朗)。
报告净收入为101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72亿瑞典克朗)。每股收益为3.02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2.26瑞典克朗)。
[1]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的财务指标与本报告末尾财务报表中最直接可协调的项目相一致。 |
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毅康(Börje Ekholm)表示:
去年,我们投资核心业务技术领导力与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确保了爱立信在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出色财务表现。我们已宣布收购Vonage,并成功整合了Cradlepoint,这不仅会为我们打造能够推动5G网络创新的全球网络平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使我们从无线企业业务的增长中获得巨大价值,更会为我们的企业产品组合(专网和物联网)锦上添花。爱立信2021年全年息税前利润率[2]为13.9%。在大幅增加研发、企业、网络安全和合规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提前一年实现了2022年的目标。此外,爱立信第四季度的有机销售额[1]增长了2%,毛利率[2]提升至了43.5%(2020年同期为40.6%),息税前利润率[2]达到了17.3%(2020年同期为15.8%),并购前的自由现金流为135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128亿瑞典克朗)。
2021年第四季度,爱立信网络业务有机销售额[1]增长了3%,毛利率[2]提升至46.4%(2020年同期为43.5%)。我们在技术领导力上的投资,是我们在2021年获得了出色的财务表现。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能够通过不断开发产品组合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此外,我们还在2021年强化了行业领先的产品组合,包括可提高网络性能的超轻、节能型Massive MIMO和用于5G中频段的全新Cloud RAN产品组合。
2021年第四季度,爱立信数字服务有机销售额[1]同比保持稳定,销售额[1]同比增长3%,毛利率[2]提升至43.4%(2020年同期为41.0%),息税前利润[2]为4亿瑞典克朗。2021年,我们继续投资于研发,尤其是云原生产品,与几年前相比,我们的产品组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增加对5G产品组合的投资,包括对编排产品的投资,使我们在技术和技术标准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预计爱立信的盈利能力将逐步提高,并逐渐超过我们最初设定的10%-12%息税前利润率[2]目标。
2021年第四季度,爱立信管理服务业务的毛利率[2]为18.9%(2020年同期为17.7%)。而由于新交易未能弥补客户需求的下降、合约的重新界定和计划终止,2021年全年有机销售额[1]减少了6%。为了增加利润,我们将加速向具备更高潜在利润空间的软件驱动型产品的转型。
新兴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第四季度毛利率[2]提升至35.2%(2020年同期为33.8%)。2021年全年的毛利率[2]提升至37.3%(2020年同期为28.0%),其中Cradlepoint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此外,我们的专网和Cradlepoint 5G产品组合也在迅速发展。
第四季度,我们的知识产权(IPR)收入达到24亿瑞典克朗(2020年同期为26亿瑞典克朗),其中包括一份新的、对签约前的行为具可追溯性影响的较小协议。凭借爱立信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其强大、全面的专利组合,我们相信爱立信能够签订、续签更多专利许可协议。同时,爱立信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或将继续受到几个即将到期,和正在等待续约的专利许可协议,以及5G许可谈判的影响。如上述协议不在新一季度续约,这将使我们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减少至10-15亿瑞典克朗。具体财务影响将取决于新协议签订的时间以及达成的条款和条件。
2021年,爱立信全年并购前的自由现金流为321亿瑞典克朗(去年为223亿瑞典克朗),创造了爱立信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并使我们的净现金增加至658亿瑞典克朗(去年为419亿瑞典克朗)。过去几年,我们采取的战略是提高业务灵活性、减少业务中的资本占用。因此,爱立信成功减少了经营公司所需的资金。董事会将向股东大会提议每股分红2.50瑞典克朗(去年为2.00瑞典克朗),这将加强股东对爱立信未来业务的信心。
基于目前的业务发展势头,预计2022年期间我们的核心业务基础 -- 移动基础设施业务将继续保持强劲。同时,我们将继续增加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导力和竞争力,并充分发挥我们推广5G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在企业级市场发力。预计,爱立信企业级业务的增长率和盈利能力,未来将逐渐超越移动基础设施业务。2022年,集团息税前利润目标[2]仍为12-14%(不包括与Vonage相关的业务)。然而与2018年制定2022年目标时相比,我们的业务组合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该目标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实现我们的长期目标 -- 即15-18%的息税摊销前利润率[2]。继2021年实现14.6%的息税摊销前利润率[2]之后,我们的目标是最晚在2-3年内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届时,爱立信将具有更高的成长性。
2021年对爱立信而言,是成功的一年,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所有的同事。你们在供应链挑战和疫情肆虐的双重夹击下,坚持不懈地履行了对客户的承诺。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祝大家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鲍毅康
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 按可比单位和货币调整后的销售额 |
[2]不包括重组费用 |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助力通信运营商捕捉连接的全方位价值。我们的业务组合跨网络、数字服务、管理服务和新兴业务,帮助我们的客户提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爱立信持续投资创新,从固定电话到移动宽带,致力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爱立信在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全球领先的图像级激光雷达提供商Innovusion与自动驾驶头部公司蘑菇车联宣布,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里,双方将基于各自前瞻性的技术优势与深厚的资源布局,围绕自动驾驶、车联网及其他业务场景展开深层合作,携手共同推动高性能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应用,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进程。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蘑菇车联副总裁邓志伟与Innovusion副总裁邓常敏现场签约并交换协议。
蘑菇车联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提供商,拥有全球领先的L4级单车自动驾驶技术、车路云一体化体系、智慧交通AI云平台等核心技术。2021年,蘑菇车联落地了国内首个城市级自动驾驶商业项目,业务拓展至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浙江、贵州等多个省份和城市。
全球图像级激光雷达领导者Innovusion,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激光雷达产品与智能感知软件组合的完整解决方案,是全球首家可大规模量产的高性能激光雷达提供商。其首条全工业化车规级激光雷达产线,产能可达每年十万台。Innovusion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猎鹰(Falcon),选用更适合于长程探测的1550nm激光波长,具有全球领先的超高分辨率、最远可达500米的超远探测距离,以及首创ROI(感兴趣区域)动态聚焦功能等多项技术优势。该产品将于今年第一季度作为蔚来首款旗舰轿车ET7全线标配,量产上市。值得一提的是,Innovusion首款车载图像级中短距激光雷达Robin也于一月初首次亮相2022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会。其与猎鹰(Falcon)的全新组合,将为整车周边的全方位感知方案建立更有效的安全及性能保障。
蘑菇车联创始人兼CEO朱磊表示:“Innovusion作为全球首家可大规模量产的高性能激光雷达提供商,其前瞻性的技术路线与成熟的供应链协作体系,将是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强力保障。”
Innovusion联合创始人兼CEO鲍君威表示:“蘑菇车联作为国内头部的自动驾驶公司,打造了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综合实力上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我们很荣幸能够和蘑菇车联携手,Innovusion将充分运用自身的技术及产业链优势,与蘑菇车联紧密协作,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推动并引领行业创新发展进程。”
关于蘑菇车联
蘑菇车联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提供商,打造了国内首个城市级自动驾驶商业落地项目,拥有行业领先的“车路云一体化”智慧交通系统方案。
公司具备城市级大规模L4级自动驾驶公共服务车队的运营能力,车型包括自动驾驶公交车、接驳车、出租车、清扫车、巡逻车、物流车、牵引车等,可覆盖城市开放道路、园区、景区、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全场景。
蘑菇车联自动驾驶项目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浙江、贵州等落地测试及运营,股东包括腾讯、顺丰、京东等。
关于Innovusion
Innovusion成立于2016年11月,是全球图像级激光雷达领导者,在硅谷、苏州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在宁波和武汉拥有制造基地。
Innovusion高性能的图像级激光雷达应用广泛。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的产品已被验证可过车规,能够真正满足L3+自动驾驶的需求。其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猎鹰(Falcon),将成为蔚来ET7自动驾驶超感系统的量产标配。这是现今世界上“看得最远”的激光雷达,也是全球首批真正可实现大规模量产上车的高性能激光雷达。依托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可控性,Innovusion在国内还与多家车联网、轨道交通、智慧高速以及无人矿卡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着积极合作。
稿源:美通社
作者:贸泽电子Mark Patrick
5G 不仅仅是局限于对移动通讯技术的改进,更高的下载速度可能会增强智能手机的浏览体验,但 5G 的真正影响巨大的应用更有可能尚未出现。本文中我们讨论5G如何会影响工业和汽车行业,以及您如何把 5G 构建到您的下一个设计项目。
当今的许多智能工厂都受限于已有的有线架构限制,这些有线架构采用工业以太网、Profinet 和 CANbus 等经过验证的网络来连接自动化设备中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这种硬连线连接使得哪怕对生产设施的微小修改既费时又成本昂贵。
包括更快速4G/LTE在内的前几代无线网络,一直无法提供自动控制所需的实时响应能力和低延迟。此外,工厂车间是一个严苛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电气噪声和干扰对许多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性能构成巨大挑战,而5G 增强的网络功能(见图 1)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能够提高系统效率和灵活性。
图 1:5G 支持广泛的工业应用。(来源:5GACIA)
对于所以自动化工厂而言,其关键功能之一是监控。 5G 带来了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mMTC) 能力,可满足广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需求。 相比前代无线技术,5G也更加节能,这对于延长互连设备的电池寿命至关重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维护。
对于需要高精度和实时灵敏度的运动控制和工业机器人应用,采用有线工业以太网的时间敏感网络 (TSN) 已成为首选网络技术。凭借5G超可靠的低延迟通信 (URLLC),因而它是一种可行的无线替代方案,此外还能够支持基于云端计算的机器人应用。
在工厂环境中正在得到应用的三种相关技术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凭借5G的高速和 URLLC,因而能够支持在边缘进行处理。这种应用场景下,可以在云端执行功率密集型计算,从而在现场可部署不太复杂和成本较低的设备。
为了保护对先前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已有投资,5G 项目必须无缝集成到现有基础设施中,迄今为止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室内覆盖从来都不是移动网络运营商 (MNO) 的优先考虑事项。 Open-RAN 技术的发展降低了 5G 无线电接入网络 (5G RAN) 的拥有成本,使专有 5G网路,也称为非公共网络 (NPN) 的部署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对于喜欢这种方案的企业,全球监管机构正在为专有 5G网路提供专用、具有成本效益的频谱。此外,根据工厂的运营需求,专有5G网路既可以与公网完全隔离,也可以实现共享。
尽管 5 级 (L5) 自动驾驶成为商业现实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业界预估汽车行业将处于 5G 部署的前沿。但在此之前,您购买的下一辆车却很可能会支持互联网,以管理远程信息处理、蜂窝车联网 (C-V2X) 和信息娱乐等系统。
图 2:5G下的互联汽车。(来源:贸泽电子)
当今的互连汽车每天可以产生多达 4TB 的数据,相当于大约 500 部电影,C-V2X 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已经在以多种方式使用这些数据。例如,来自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数据现在被发送到远程服务中心进行预测性维护;有关当地交通状况和天气的信息也可以传输到公共安全系统中。甚至驾驶员行为和车辆行驶里程也可以为基于使用情况的保险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在过去 5 年中,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GPP) 是蜂窝电信技术的全球标准机构,其中的电信技术包括无线电接入、核心网络和服务能力等,可为移动电信提供完整的系统描述,3GPP一直在按照蜂窝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C-V2X 的功能(见图 3),第 16 版(Release 16)的功能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 (ADAS) 铺平了道路。
图 3:3GPP C-V2X 标准的演进。(来源:5GAA,更新的C-V2X 部署时间表)
尽管自动驾驶汽车的广泛普及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已经有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试验。特斯拉、谷歌和宝马都因此而成为头条新闻,他们加固了公众的期望并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目前许多高端车辆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能力,有些甚至达到 3 级(L3),这也依赖于 C-V2X 技术。
尽管 4G/LTE 网络也能够支持上述许多应用,但不断增加的共享数据量给可用带宽带来了越来越大压力。此外,随着关键的车载安全和能源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低延迟已经变得更加重要。网络速度和云端-边缘处理能力必须支持人为反射级别的延迟,以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驾驶。同样,对于更复杂的 ADAS,互联汽车必须实时响应周围事件,而当前的无线网络正在达到极限,并且越来越成为发展障碍。没有 5G,就不会有自动驾驶汽车。
大多数 5G 网络部署都在集中使用 3GPP 的 5G 新空口非独立组网(5G NR NSA)第 15 版规范来对4G/LTE升级,这使得推出有限范围的 5G 服务成为可能。然而,5G 的真正潜力是基于 3GPP 第 16 版和更远的第 17 版部署,自动驾驶汽车和工厂自动化等应用只有在能够轻松访问下一个具备如此级别性能的无线网络时才会真正成为现实。5G 的最初推出有些谨慎,这受到了全球新冠大流行的影响。第二波5G网络的推出肯定会加速对一些尚待开发广泛应用的需求。
如需更多 5G 信息,请访问贸泽电子的“携手创新(Empowering Innovation Together)”网址: https://www.mouser.com/empowering-innovation/5G。
Sondrel指出验证是芯片设计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设计芯片前端通常被认为是更有趣的部分。然而,Sondrel高级工程经理Susan Mack提出不同观点:“验证是芯片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可能占用多达70%的时间。设计师创建符合规范的设计,然后验证工程师努力找出问题,这种跳出框架思考的挑战既令人兴奋又非常有趣。现实生活可以为芯片创造不同寻常的场景,我们的任务是找到测试每种设计的方法,确保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并创新工具和方法。”
随着芯片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通过自动化和重复使用验证工具和方法,加快验证和创建测试场景变得至关重要。后者尤其重要,因为这类芯片在自动驾驶汽车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芯片都必须保证正常运行。如果芯片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Sondrel一直在投资开发技能和片上系统能力,例如架构、设计和功能验证。因此,Sondrel成为了世界上领先的设计服务公司之一,可以提供除主要半导体公司以外无与伦比的设计服务。
例如,Sondrel可以将基于C的片上系统集成验证与水平式和垂直式重用概念和机制相结合。垂直式重用意味着Sondrel可以重用激励用例,这些用例分别在基于C的验证流程和组件上,在IP级别上,然后是子系统上,最后是片上系统级别上创建,因此不必专门为每个级别创建用例。这可以节省时间并降低出错的可能性。通过水平式重用方法,Sondrel可以在特定级别上运行仅需几个小时的仿真,而不是运行可能花费许多天的模拟测试。其测试台的设计方式是,通过SCE-MI接口,轻松快速地从模拟环境转换到仿真环境。这可以在测试中节省大量时间,从而加快客户产品上市时间。
Sondrel验证团队之一的负责人Kiran Kodakandia解释说,“再比如,Sondrel在英国、印度和摩洛哥的办事处联手创建了新的递归管理工具。这一工具用于创建自动化、受约束的随机测试检查,从而加快验证过程,并根据时间节点为工程师、管理人员和客户生成详细报告。这提高了验证质量,减少了人工,以便工程师可以专注于需要应用其技能和创造力的部分,加快客户产品上市时间。”
最后,作为其创新验证方式的驱动力之一,Sondrel开发了一种通常只有大型半导体公司才有的设计能力。Sondrel验证团队已经完成工具集成,使芯片能够检测和纠正由辐射(如太阳耀斑引发的宇宙射线)引起的故障。这种故障被称为“锁定效应”,是一种短路故障,在任务关键型或安全关键型应用(例如飞机或汽车)中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随着芯片越变越大,发生锁定效应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较小芯片的厚度越来越薄,也使得发生锁定效应的可能性增加。
关于Sondrel
Sondrel成立于2002年,是集成电路各阶段设计方面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其在定义和设计专用集成电路方面的咨询能力屡获殊荣,为其将设计转化为经过测试的批量封装硅芯片的专用集成电路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有力补充。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单点联系,确保风险低,上市时间快。Sondrel总部位于英国,其通过在中国、印度、法国、摩洛哥和北美的办事处,为全球客户提供支持。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ondrel.com
IMG CXT R3 GPU的创新架构荣获最佳处理器IP类别奖项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IMGCXTIP在2021年度Linley Group分析师选择奖(Analysts' Choice Awards)评选中,斩获了该集团颁发的最佳处理器半导体知识产权(IP)奖项。该旗舰款图形处理器(GPU)带有独特的PowerVR Photon光线追踪(Ray Tracing)架构,可为游戏和其他图形处理应用提供令人难以置信的渲染技术和硬件加速功能。该奖项表彰了这种创新的架构,以及它对手机游戏及更多市场的影响。
Linley Group高级分析师Mike Demler说道:“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将2021年最佳处理器IP类别的分析师选择奖授予Imagination,以表彰其开创性的CXT RT3 GPU产品。CXT RT3是首款能够在智能手机电池容量预算中,实现实时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功能的可授权GPU IP产品。这种创新的架构将给手机玩家带来此前只能在昂贵的游戏主机或 PC显卡上才能实现的逼真体验。”
Imagination首席营销官David Harold表示:“IMG CXT GPU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里程碑,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研发和规划,它最终被打造成为同类GPU中首款具有前沿功能的移动GPU。让我们很自豪和荣幸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业界权威机构的认可,同时我们的客户利用我们全新的光线追踪IP,能够去实现超越其预期的创新。”
IMG CXT代表了GPU IP的另一个重大飞跃,为游戏和其他图形处理应用场景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性能。而Imagination推出的Photon架构代表了公司十年来推动光线追踪成为现实并应用在低功耗设备上的开发成果,从而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汽车解决方案带来了重要的、飞跃性的视觉效果提升。
光线追踪可以在不同的性能和效率等级下实现,为了帮助业界更清晰地了解这一技术,Imagination 建立了光线追踪等级系统(RTLS),并确定了六个级别的光线追踪性能,即从纯软件的0级(Level 0)到5级(Level 5)。IMG CXT GPU 配备的 Photon 架构处于 RTLS 的 第4 级(Level 4),这使其成为当前可用的、最先进光线追踪技术,提升了光线追踪的性能和效率,从而可为移动游戏玩家和开发者提供桌面级质量的体验。
了解更多有关IMG CXT GPU的信息,请点击 IMG CXT。
关于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Imagin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公司,致力于打造半导体和软件知识产权(IP),使客户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技术市场中获得足够优势。公司的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和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实现出众的PPA(功耗、性能和面积)指标、快速的上市时间和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基于Imagination IP的产品被全球数十亿人用于他们的手机、汽车、住宅和工作场所。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maginationtech.com/。
为新型设计和现有产品再设计提供快速原型开发
艾睿电子(Arrow Electronics Inc.)与以色列公司Appletec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Appletec将为艾睿电子生产一系列专用紧凑型摄像头模组(CCM)。
众多开发者希望在应用于工业、医疗、安全和汽车等领域的产品中添加嵌入式视觉功能。摄像头模组专为这类开发者而设计。还提供定制服务,可支持各种互连解决方案。
摄像头模组的选择受到应用需求中的若干因素影响。例如,要捕捉的细节量将决定分辨率和帧速率的选择,而选定的视场角(FOV)和景深将决定取景范围。
艾睿电子摄像头模组采用安森美半导体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并可使用客户主板上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为尽可能降低成本,这些摄像头模组自身不具备ISP。早期的摄像头模组具有双固定焦点,搭载0.3或4MP传感器,支持49至84°的视场角。帧率范围为36.7fps(720p)与75fps(VGA)至360fps。即将推出的摄像头模组将支持自动对焦,搭载13MP传感器,可提供36fps与64°视场角。
基于1.26MP、30fps传感器、具有集成式图像流处理器的第四代摄像头模组构成了全套产品线,无需添加硬件组件便可在MCU平台上实现视觉功能,节约设计成本。
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为摄像头模组编写自己的软件驱动程序,也可以使用艾睿电子旗下公司eInfochip生产的驱动程序。该驱动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末发布。
希望进一步加快开发速度的公司可以使用艾睿电子最近推出的完全即插即用相机参考设计,该设计同时提供相关技术。
关于艾睿电子
艾睿電子為180,000多家領先的技術製造商和服務商驅動創新,致力於發展可提升商業價值及改善生活的科技解決方案。2020年銷售額為286億美元。請瀏覽官網fiveyearsout.com。
2022年1月6日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了其大中华区首次同时覆盖万物互联、未来出行、低碳节能三大领域、以“低碳互联、聚势共赢”为主题的跨行业生态圈大会,诠释了在电气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英飞凌由产品和技术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之道,并展示了英飞凌联合各方合作伙伴打造全产业价值链生态圈,助力本土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愿景,以及取得的部分最新成果。
本次英飞凌生态圈大会由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以及万物安全互联、高效智能家电、未来智慧出行、感知智慧生活四大平行分论坛组成,盛况空前。深圳市相关领导莅临致辞。多个产业生态链领军企业和机构的企业家、技术专家,与现场来自各应用领域价值链、高校和行业协会的众多嘉宾及观众共同分享了电动汽车、物联网、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前瞻性洞察。
英飞凌科技首席营销官Helmut Gassel博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和电气化将加速社会和经济的转型。这为我们的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潜力。英飞凌确信,伙伴关系是未来业务的重要推动力和加速器。我们希望向合作伙伴学习,与你们一起开发新的应用。作为一家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已准备好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们共同发挥互补性优势。我相信,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将使我们所有各方受益。”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从产品技术到解决方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仅靠一己之力就能顺利实现,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全价值链生态系统。”他同时表示:“英飞凌作为半导体技术的领导者,愿意主动牵头,打造一个将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全价值链本土生态圈,不仅能服务好大中华区本地的客户与合作伙伴,同时也能顺应历史潮流,支持本地客户及合作伙伴走向海外,向全球输出优质产品与服务。”
事实上,英飞凌大中华生态圈此前早有布局,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家电智能化(感知、互联、智能)、变频化(高效节能)的大潮下,英飞凌作为上游半导体公司,更早在2017年,率先在众多芯片企业中搭建起家电生态圈,以领先的技术、完整的产品线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和对半导体技术的深刻理解,汇聚产业链包括主机厂、一级供应商等众多合作伙伴,破界、聚力、创新、共赢,在家电变频化、智能互联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高效智能家电”分论坛吸引了逾250名观众,作为“第五届家电生态圈大会”,“高效智能家电” 专场论坛围绕如何让家电更高效、更智能展开。话题内容聚焦家电领域先进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双碳目标下家电变频控制器关键技术,家电智能互联,宽禁带半导体等热点话题。应用领域覆盖了变频空调,变频冰箱、厨房电器,以及智能家电等多个家电应用领域,演讲直击应用方案和设计要点,更包括行业最新趋势前瞻。
本场分论坛,来自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阳光电源、美的、中家智康、加西贝拉、产业在线以及WPC无线充电联盟等企业的嘉宾均发表了主题演讲。同时,展会还展示了10多个来自家电生态圈合作伙伴的创新方案,充分展现了生态圈协同创新的宗旨。
其中美的电磁产品公司总经理王志锋先生表示:未来,电气化会催生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电气化成为核心链接、低碳减排、智能化、场景化成为家电基础。美的以低碳智能电磁灶为撬动点,革新了中国传统厨房模式,实现了从明火厨房油烟、火险、闷热、孤独痛点,到电磁灶智能化厨房的安全、干净、健康、互动厨房升级,中国人对美食、厨房的情怀精髓,在厨房烹饪互动和情感交流中得以保留,生活方式更开放、健康、智能,又更轻松和亲密。
产业在线董事长杨洁女士指出:中国在全球家电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家用空调生产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制造核心优势稳固,随着能效要求不断升级,三大白电变频加速发展,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的变频率明显提升,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家电持续升级,政策推动节能产品市场提升。总体而言,中国变频家电市场未来可期。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电子控制部部长胡菲凡先生表示:作为中国领先的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加西贝拉在全球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与英飞凌的紧密合作,产品和技术优势,以及稳定的供货。而英飞凌的生态圈给未来的合作带了更多的可能,在实现高效的同时促进智能,通过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跨行业的交流,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设计启示,这是企业立于行业前沿的源动力,也是生态圈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未来,英飞凌将推出三大举措,促进英飞凌大中华区低碳互联生态圈发展,使之更加丰富、完善、繁荣:
第一,通过本土应用开发团队和应用能力中心的建设,赋能合作伙伴,鼓励跨界创新,提升本土设计、开发、制造能力。
第二,积极培育本土产业价值链上的优质合作伙伴,不断推进创新,提质、降本、增效。
第三,围绕未来出行、高能效、物联网与大数据、安全等与时代发展大势密切相关的核心领域,构建虚拟生态集群,通过在线社区、用户互动、知识共享等多种方式,增进生态圈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深度和广度,共创未来。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我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英飞凌的微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带您通往美好的未来。2021财年(截止9月30日),公司的销售额达110.6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50,280名员工。2020年4月,英飞凌正式完成了对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和美国柜台交易市场 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码:IFNNY)挂牌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年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6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本新闻稿还可在www.infineon.com.cn上找到。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英飞凌中国
稿源:美通社
康普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北亚区副总裁陈岚
鉴于新冠疫情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超出了去年年初的预期,去年与数据中心领域相关的趋势在今年仍将继续。我们去年所强调的趋势都已得到印证,譬如虽然4G投资并未止步,但5G的落地推广已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带来影响,而反过来数据中心也在持续为5G 技术做好准备。又譬如随着向云端迁移步伐的加快,我们也见证了更多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物联网和“万物智能”正加速着向云端迁移的进程,而物联网用例也将持续激增。随着处理延迟敏感型应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与日俱增,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依赖也越加凸显。此外,对更快处理更多数据的需求则加速了高性能光纤的采用。
自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高速且稳定的网络连接必不可少,网络优化开始提上日程。尤其是在中国整体向好、稳定复苏的市场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开始提速以前被搁置的技术改进。举例来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上海浦东足球场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客户都选择携手康普开始网络技术革新的落地与实施。随着网络的重要性持续凸显,企业对于“高速率”和“低延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推动着综合布线产品的不断发展迭代。
5G技术持续升温
在5G部署规划中,服务提供商和私有企业将持续评估能够提升容量和能力的最务实方法。就其对数据中心的影响而言,5G的持续发力将推动更多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因此,我们将看到从“大核心-小边缘”式数据中心架构向“小核心-大边缘”式架构的转移趋势。快速部署综合布线将是重要需求。
云核心5G将推动私有企业大幅进行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据密集、延迟敏感型的应用就需要能在云端采用本地无线电并基于云架构来构建专用5G,这也将促进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的增长。
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物联网的增势并未显露放缓迹象。去年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中国物联网数量已达45.3亿个,预计到2025年时将超80亿个。如今,管理者也愈发密切地关注如何通过如优化运输等方式更好地经营自身业务,而合理地放置传感器则有助于推动这一进程。万物互联将极大提升市场对“优化数据传输”的需求,高性能、高可靠性和智能化将成为综合布线首要指标。
数据是物联网和智能应用的核心。哪怕是门上传感器等简单设备也涉及许多微小数据点,包括何时开关,是否以及由谁上锁或解锁等,再加之温度、占用率、照明、用水量等传感器应用,这些数据都需存储于某处并可由应用程序或用户访问。而使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往往都位于数据中心内。
与此同时,随着需要在边缘进行处理的时间敏感型数据的增加,物联网正推动边缘数据中心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边缘建设都由公有云公司完成,而由于流媒体视频服务的爆炸性增长,一些供应商也在针对视频等延迟敏感型应用建设边缘数据中心。事实上,鉴于公司需要存储此类数据并能够实时采取行动,而非分析静态数据或照片,物联网对数据中心最显著的影响将体现在娱乐、安防监控、数据挖掘和安全等视频应用上。
持续向云端迁移
可扩展性和成本考量推动着企业向云端迁移。根据信通院2021年《中国云使用优化调查报告》及系列标准显示,目前国内近八成企业在使用云计算部署业务,有45.4%的企业将核心业务迁移至云端,其中将全部业务迁移至云端的企业比例达到17.4%。企业借助云端能够在短短数天内完成租赁和扩展,而无需耗费数年来进行规划和建设。云迁移仍将在2022年继续,公共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都将继续增长。其中,大型企业将更多的使用混合模式,而中小企业则会更多的选择使用公共云。与此同时,MTDC/IDC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带来更多综合布线需求。
愈发依赖人工智能 (AI) 和增强现实 (AR)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ML)与增强现实(AR)的结合使用将在今年迎来迅速增长。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爆发,我们将在2022年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和VR技术,这些技术所产生的数据量无比巨大,数据中心提速迫在眉睫。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将可通过虚拟方式来复制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我们已习惯于视频会面,未来或也将习惯在AR世界中相遇。
鉴于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难以再通过手动操作,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来处理如脸部识别或联系人追踪等数据,而机器学习在任何存有大量复杂数据之处都大有可为。比如,机器学习可通过自动计算运输路线以及为物流工作提供帮助,助力解决供应链挑战。
高性能光纤用例将随着迈向400/800千兆网络而增长
单模光纤的采用正在提速。如何在更短的时间里处理更多数据的需求扩大了单模光纤的部署,单模光纤的使用也将随着400G/800G网络的发展显著增长。虽然多模光纤仍非常受欢迎,但单模光纤的部署增速要高于多模光纤。随着数据中心正迈向400 Gbps乃至800 Gbps,尤其是在云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单模光纤的部署。
或许您会认为当下还处于10Gb或100Gb的水平,向400Gb的转型似乎还很遥远。但如果您将业务范围内10Gb及以上的端口数量相加,就会发现向400Gb或更高速率迈进的需求已近在眼前。
混合办公模式将成为主流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办公模式已逐渐成为新常态,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该模式的长期可行性。鉴于此,IT管理者需考虑如何为该模式做足相应准备。去年,用于办公、教育和娱乐的视频会面已对数据中心带来了显著影响,这种趋势也将在今年延续并扩展。录制实时的视频通话需占用大量的视频存储空间,而用户又期望能够轻松、顺利地访问这些视频,这些都将给数据中心增加不小的负担。网络的重要性将在提升员工线下线上办公体验的需求中进一步凸显。同时,Wi-Fi 6将得到普及,而由此带来的向超六类综合布线的升级势在必行。
因此,为应对5G、物联网、混合办公和向云迁移对数据中心所带来的新压力,IT管理者将增加存储空间,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从而更高效地处理数据,构建边缘数据中心,以及部署单模光纤以实现速度的提升。尽管疫情和供应链问题仍将持续,我们预计在IT管理者针对这些“新常态”重新进行调整时,我们有望见证数据中心的活力迸发。
关于康普:
康普(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OMM)致力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界限,打造世界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由员工、创新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全球团队始终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客户预测未来趋势,塑造网络可能性。了解更多:https://zh.commsco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