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5G、AI等前沿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终端网络连接对高容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天线产品在部署数量、材料工艺及尺寸等方面均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然而,这与终端厂商对设备隐蔽性和美观度的严苛要求,形成了明显矛盾。

为此,移远通信正式推出其2025年度开年创新力作——5G透明天线YFCX001WWAH。该产品秉持"隐形技术,显性价值"的独特设计理念,为行业带来集高效连接、透明美学与高适配性为一体的天线解决方案,开启通信新视界。

移远通信5G透明天线YFCX001WWAH

移远通信5G透明天线YFCX001WWAH

工艺革新:透明与效能的双重突破

作为移远通信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移远5G透明天线YFCX001WWAH的核心亮点在于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而这也是实现"透明"特性的关键所在。

YFCX001WWAH采用特殊工艺制程,使其具备高分辨率和复制精度,不仅能够实现纳米级别的图案制作,还能形成大规模、低成本的结构复制。在此基础上,该天线可实现5G信号的高效收发,同时保证产品透光率达到85%以上,兼顾了终端对性能与外观的双重严格要求。

在物联网新时代,空间美学需求日益凸显。YFCX001WWAH以仅0.123mm的超薄设计,重新定义了天线形态边界,其厚度约为A4纸的1/8。这一设计使其能够集成至VR相关产品的透明部件上,无需像传统天线那样占用额外空间,在实现更轻薄、更紧凑的设计以及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的同时,确保5G信号的高效传输。

此外,针对柔性显示屏、智慧农业中的透明薄膜或玻璃等应用场景对产品形状的多样化需求,YFCX001WWAH采用多层柔性复合基材,能够充分适配曲面玻璃、建筑异形幕墙等复杂表面,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场景重构:当透明科技照进现实

目前,移远5G透明天线YFCX001WWAH正以其卓越特性,深度融入多元应用场景,重塑科技与生活的交互体验。

移远5G透明天线深度融入多元应用场景

移远5G透明天线深度融入多元应用场景

在AR、VR等可穿戴式设备领域,YFCX001WWAH 成为实现产品性能与外观完美融合的关键。它不仅保障了高速稳定的信号传输,满足用户对沉浸式体验的严苛需求,还凭借透明特性,巧妙隐匿于设备之中,赋予产品简洁流畅的外观设计,让科技感与时尚感相得益彰。

在车载领域,YFCX001WWAH的优势同样显著。凭借灵活的尺寸设计、大幅优化的产品重量及安装方式的多样化,该天线可以依托车载玻璃等载体,确保不同功能的天线在车载设备上实现有序摆放,避免产生较大隔离度参数影响,保障数据的稳定传输。同时,天线的透明特质与车辆外观巧妙融合,可消除安装突兀感,提升车辆整体协调性,契合大众审美需求。

在智慧农业及智慧城市领域,YFCX001WWAH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温室中,将其内置在透明薄膜或玻璃上,既能确保充足的光照透过,维持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又能借助 5G 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实现对温室环境参数、农作物生长态势的实时精准监测与远程智能调控,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在智慧城市的建筑设施里,YFCX001WWAH 在保障建筑原有通透美感的同时,实现 5G 信号的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为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至上:重新定义连接维度

为进一步满足行业客户对投入成本与上市效率的高要求,移远通信还提供"1+N"全栈式定制化服务,以解决终端客户可能面对的场景适配部署需求复杂、方案开发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难等问题。

移远通信“1+N”全栈式定制化服务

移远通信“1+N”全栈式定制化服务

全定制化服务:支持玻璃、亚克力、陶瓷等多种材质与平面、曲面、异形等多样化形态场景的方案定制;

高性能保障:配备强大的研发团队,在确保产品优秀性能的同时,可实时响应客户的技术支持需求;

快速交付能力:从前期需求对接到方案评估仅需48小时, 样品交付仅需1周,助力客户量产周期缩短50%,抢占市场出货先机。

移远通信YFCX001WWAH透明天线的诞生,标志着通信技术从"功能可见"向"无形价值"的服务转变。这项融合材料科学、微纳制造与通信工程的多维创新,不仅解决了5G高频段信号传输的物理限制,更打破了设备形态对通信设备的空间桎梏。后期,随着5G、5G-A、AI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5G透明天线将成为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近期,移远5G透明天线即将惊艳亮相欧洲两场展会,欢迎莅临移远MWC Barcelona展台(5A19)、Embedded World展台(3-318)了解详情。

关于移远通信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236)是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完备的IoT产品和服务,涵盖蜂窝模组(5G/4G/3G/2G/LPWA)、车载前装模组、智能模组(5G/4G/边缘计算)、短距离通信模组(Wi-Fi&BT)、GNSS定位模组、卫星通信模组、天线等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平台服务、认证与测试服务、RTK网络校正方案、工业智能、智慧农业等服务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金融支付、智慧城市、无线网关、智慧农业&环境监控、智慧工业、智慧生活&医疗健康、智能安全等领域。更多信息,敬请访问移远官网https://www.quectel.com.cn/,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移远通信"或发送邮件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9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芯原股份 (芯原,股票代码:688521.SH) 今日宣布推出其最新的AI图像处理系列IP,包括提供智能降噪的AINR1000和AINR2000,以及提供先进超分辨率的AISR1000和AISR2000。该系列IP为汽车、监控、云游戏、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并兼具成本效益和优化的性能、功耗和面积 (Performance, Power, and Area, PPA) 特性。

芯原的AI-NR和AI-SR系列IP均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AI像素处理算法,以提供先进的图像处理能力。其中,AINR1000 IP和AINR2000 IP能够在显著降低图像噪点的同时,精准保留画面细节和色彩真实性,在低光环境或复杂光照条件下表现出色。这两个IP在静态和动态场景中均能高效降噪,确保画面始终清晰流畅。AINR1000支持2560x1440分辨率下30帧/秒的处理能力,非常适合低分辨率、成本敏感型应用,如入门级网络摄像头 (IPC);而AINR2000则具备更高的性能,支持5600x4208分辨率下60帧/秒的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先进的安防系统和运动相机等高端应用需求。

芯原的AISR1000 IP和AISR2000 IP提供先进的基于AI的超分辨率技术,能够将标清 (SD)、高清 (HD) 和全高清 (FHD) 的视频源高质量地提升至4K分辨率,支持实时视频、云游戏和云桌面等多种输入源。这两个IP通过创新的算子层与图层融合的方式,显著增强图像细节并有效消除锯齿边缘,从而生成更加清晰、自然的高分辨率图像。其中,AISR1000支持最高4K分辨率下60帧/秒的处理能力,而AISR2000则采用双引擎架构,能够在4K分辨率下实现高达144帧/秒的处理速度,同时优化了性能与能效表现。AI-SR系列IP支持高达五倍的灵活缩放比例,确保了卓越的视觉质量和可扩展性,非常适合需要实时高分辨率图像增强的应用场景。

通过采用芯原创新的FLEXA接口通信技术,这些IP可以与芯原的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 IP、视频处理器 (VPU) IP,以及显示处理器 (Display Processing) IP无缝集成,使其能够高效且灵活地嵌入现有的成像流水线,从而提升整体系统性能。此外,这些IP还可以集成到第三方像素处理流水线中,灵活适配多种应用场景。

“我们的AI-NR和AI-SR系列IP旨在通过利用最前沿的AI技术,显著提升成像质量,同时兼顾低功耗和硅效率。这些IP已被众多客户成功应用于各类设备中,包括电池供电的摄像头及移动应用处理器。此外,我们的AI-SR系列IP已部署于数据中心领域,用于增强AI驱动的视频应用的视频转码能力。”芯原首席战略官、执行副总裁、IP事业部总经理戴伟进表示,“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无缝集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图像增强功能,助力其加速开发具有卓越性能的新一代产品。展望未来,我们正进一步扩展基于AI的图像预处理 (图像重建) 和后处理 (图像增强) 技术布局,持续引入新功能,以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和效率。”

芯原的AI-NR和AI-SR系列IP现已开放授权和集成。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或预约演示,请访问www.verisilicon.com/cn/ContactUs与我们联系。

关于芯原

芯原微电子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 (芯原股份,688521.SH) 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

公司拥有自主可控的图形处理器IP (GPU IP)、神经网络处理器IP (NPU IP)、视频处理器IP (VPU IP)、数字信号处理器IP (DSP IP)、图像信号处理器IP (ISP IP) 和显示处理器IP (Display Processing IP) 这六类处理器IP,以及1,600多个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

基于自有的IP,公司已拥有丰富的面向人工智能 (AI) 应用的软硬件芯片定制平台解决方案,涵盖如智能手表、AR/VR眼镜等实时在线 (Always-on) 的轻量化空间计算设备,AI PC、AI手机、智慧汽车、机器人等高效率端侧计算设备,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高性能云侧计算设备。

为顺应大算力需求所推动的SoC (系统级芯片) 向SiP (系统级封装) 发展的趋势,芯原正在以“IP芯片化 (IP as a Chiplet)”、“芯片平台化 (Chiplet as a Platform)”和“平台生态化 (Platform as an Ecosystem)”理念为行动指导方针,从接口IP、Chiplet芯片架构、先进封装技术、面向AIGC和智慧出行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公司Chiplet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基于公司独有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 (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SiPaaS) 经营模式,目前公司主营业务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周边、工业、数据处理、物联网等,主要客户包括芯片设计公司、IDM、系统厂商、大型互联网公司、云服务提供商等。

芯原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全球设有8个设计研发中心,以及11个销售和客户支持办事处,目前员工已超过2,000人。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verisilicon.com

来源:芯原VeriSilicon

围观 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9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计算动态固件领域的领先企业AMI®今天发布AMI Data Center Manager (DCM) 6.0 版。 今天发布的重大版本带来多项全新功能,包括引入新的AI基础设施和GPU管理功能,支持新的设备类型和服务器架构,以及新增可确保数据中心能高效管理其密集且多样化的IT基础设施的功能。 它还增强了对利用率、能耗和热性能的监控,这对于在日益庞大和密集的数据中心环境下提升投资回报率和节约成本至关重要。

AMI企业徽标

AMI企业徽标

AMI DCM v6.0通过对采用AMD技术的服务器增强支持,并且首次支持NVIDIA®和Ampere®推出的采用Arm®技术的服务器,显著拓展应用范围。 这些新增功能凸显了AMI DCM致力于通过与设备、供应商和架构无关的独特单一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支持各种服务器架构的承诺。

在今天发布的版本中,AMI DCM已支持大多数NVIDIA数据中心GPU以及NVIDIA GB200 NVL72平台,使数据中心管理员和运营商能详尽了解GPU运行、性能和功耗状况,以促进AI和HPC计算集群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提升。 此外, AMI DCM对液冷解决方案的支持可满足高密度GPU和AI部署的热管理需求,从而确保硬件达到最优性能和寿命。

此次新发布版本的另一突出功能是通过直接集成功率测量仪器,实时计算和监控电源使用效率(PUE)和碳使用效率(CUE)。 借助此功能,数据中心可动态管理和优化能耗,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举措并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AMI DCM率先推出基于功能的全新分级授权模式。 这种新的授权结构使各种规模的数据中心能根据自身的特定运营需求和增长来定制和扩展解决方案,有利于实现符合成本效益的扩展,并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AMI DCM v6.0标志着我们在复杂数据中心管理领域的关键进化,”AMI首席产品官Zach Bobroff表示, “通过进一步重视GPU和AI基础设施,并集成精密的能效追踪工具,我们将使全球的数据中心满足并超越性能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AMI DCM v6.0可通过AMI庞大的全球销售和支持网络立即部署。

欲了解有关AMI Data Center Manager v6.0的更多信息或安排演示,请访问 https://www.ami.com/ami-dcm/,或联系dcm_sales@ami.com

Arm®是Arm Limited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注册商标。 NVIDIA®是NVIDIA Corporation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注册商标。 Ampere®是Ampere Computing LLC的注册商标。 所有其他商标和注册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关于AMI®

AMI重新定义了用于现代计算的固件。 作为安全、编排和可管理性解决方案动态固件的全球领先者,AMI支持全球计算平台从本地覆盖到云端以及边缘。 AMI在业界领先的基础技术以及始终如一的客户支持,推动与高科技行业中最为知名的品牌建立了持久合作关系,也推动了创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9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浪潮信息元脑R1推理服务器已完成对开源框架SGLang最新版本的深度适配,成功实现在单机高性能运行DeepSeek R1 671B模型时可最大支持超过1000路的用户并发访问。

DeepSeek R1参数量达到6710亿,采用了MLA注意力机制和共享专家、路由专家共同组成的混合专家(MoE)架构,其创新的模型架构也带来了在推理服务上的性能挑战。浪潮信息团队从AI服务器和推理框架入手开展了协同优化工作。

元脑R1推理服务器NF5688G7原生搭载FP8计算引擎,针对DeepSeek R1 671B模型部署速度快且无精度损失,1128GB HBM3e高速显存满足671B模型 FP8精度下不低于800GB显存容量的需求,单机支持全量模型推理情况下,仍保留充足的KV缓存空间。显存带宽高达4.8TB/s,完美契合DeepSeek R1模型"短输入长输出、显存带宽敏感"的技术特征,在推理解码阶段可实现极致加速。在通信方面,GPU P2P带宽达900GB/s,保障单机部署张量并行最佳通讯性能。

SGLang是新兴的开源推理框架项目,其得到活跃的社区支持,并在工业界获得了广泛应用。SGlang的核心特性包括:快速的后端运行时、灵活的前端语言、广泛的模型支持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SGLang针对MLA注意力机制开展了针对性的工程优化,并在框架上对MoE架构的推理做了优化设计。SGLang也是最早适配DeepSeek v3和R1的优选推理框架之一。

目前,元脑R1推理服务器 NF5688G7已完成SGLang最新版本 0.4.3的适配优化工作。通过硬件调优、算子优化、混合并行、多token预测等多方面的工程实践,在元脑R1推理服务器 NF5688G7上运行DeepSeek 671B R1模型,成功实现了单用户解码最高33 tokens/s及最大用户并发超1000的优异性能表现。

单路并发性能测试日志,根据TPOT换算用户解码性能为33.3 tokens/s

单路并发性能测试日志,根据TPOT换算用户解码性能为33.3 tokens/s

DeepSeek R1 671B是一个稀疏度较高的MoE架构模型,具有模型参数量大、计算量小的特点。和Dense模型相比,在满足KV cache的显存占用的前提下,可以支持更高的并发访问需求。实测数据表明,基于单台NF5688G7,在使用DeepSeek R1进行带思维链深度思考的短输入长输出的问答场景下,使用100/1000作为输入输出长度,实测在单个用户并发时的解码性能为33.3tokens/s;在16个用户并发时,每个用户有约20 tokens/s的解码性能;在64个用户并发时,每个用户有约10.4 tokens/s的解码性能。而在使用1024个用户并发访问的极限测试时,单台NF5688G7实现了3975.76 tokens/s的吞吐性能,可以满足超高并发场景下多用户使用需求。

1024路并发性能测试日志,测试使用了1000/1000的输入输出长度,实现了3975.76 tokens/s的总设备吞吐

1024路并发性能测试日志,测试使用了1000/1000的输入输出长度,实现了3975.76 tokens/s的总设备吞吐

浪潮信息团队正与业内团队密切合作,在计算架构、算子调优、并行策略、框架适配、调度管理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旨在为用户带来高性能、高效稳定、性价比高的DeepSeek大模型部署服务方案,助力大模型快速落地应用。

浪潮信息是全球领先的IT基础设施产品、方案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发展新一代以系统为核心的计算架构,打造开放、多元、绿色的元脑智算产品和方案。浪潮信息致力于AI计算平台、资源平台和算法平台的研发创新,并通过元脑生态携手领先伙伴,加速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应用落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月26日,“荣耀AI PC战略暨MagicBook Pro 14新品发布会”盛大举行,全新发布的“荣耀MagicBook Pro 14系列”凭藉“性能风暴、续航狂飙”的颠覆性体验,展示了其面向未来AI时代的技术雄心。芯海科技(股票代码:688595)EC芯片CSCE2010(简称E2010)以高集成、高性能、易开发的技术内核,为荣耀AI PC战略赋予硬核动能。

1.png

荣耀MagicBook Pro 14

2025年度AI PC开年重磅新品

MagicBook Pro 14系列作为荣耀笔记本2025年的开年首款重磅新品,搭载了英特尔酷睿Ultra200H系列处理器,在全新HONOR Turbo X调校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性能与续航的双重跃升。

● 80W性能满血释放:大型软件多开、视频渲染等高负载场景流畅无阻

● 12小时真实续航:告别电量焦虑,全天候移动办公无忧续航

● AI深度赋能体验:YOYO编程助手响应速度提升30%

● 3.1K绿洲护眼屏智能调节显示参数

AI PC架构中,EC芯片是连接硬件与系统的“全能管家”。芯海E2010通过动态功耗管理、环境温度监测、多协议拓展及毫秒级响应能力,更可适配多平台架构,为笔电终端的持久续航、低延迟交互等高阶场景,提供稳定可靠的底层硬件支持。

CSCE2010:笔记本嵌入式控制器芯片

高集成、高性能、易开发笔记本嵌入式控制器,支持键盘行列扫描,电池充放电策略管理,开关机时序,环境感知,温控,串口扩展等功能。支持I3C,I2C,SPI,UART等各种外设总线,支持eRPMC(仅高配版本),支持1.8V推挽输出,可灵活适配X86及各种国产CPU平台。

引领AI PC变革

技术领先 生态共赢

自上市以来,芯海E2010凭借其规格优势及可靠的产品质量,已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与青睐。当前,芯海EC系列产品销量现已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在产品定义及产品质量方面,赢得了众多行业一流品牌客户的认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AI PC场景需求。

此次荣耀MagicBook Pro 14的发布,标志着PC行业迈入“AI重构体验”的新纪元。芯海EC作为不容易被用户看见的“隐形管家”,始终致力于在底层芯片领域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从精准感知到智能控制,默默赋能客户终端产品的迭代创新。

未来,芯海科技仍将坚持以“驱动计算、服务计算”为方向,推动EC芯片与AI PC的深度融合,助力PC从“生产力工具”进化为“智能伙伴”,与行业伙伴共同开启AI PC的无限可能。

当AI重构千行百业,芯海从“芯”定义未来。

来源:芯海科技

围观 1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ABB机器人与上电科达成战略合作,共推CR认证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双方将围绕机器人产品检测认证、技术标准制定、共性技术研究展开深度协同

  • CR认证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巩固ABB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领导地位

近日,ABB机器人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电科")在上海浦东张江机器人谷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机器人领域CR认证体系深化合作。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将在机器人产品检测认证、技术标准制定、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合照

签约仪式合照

"作为全球自动化技术的引领者,ABB始终致力于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此次与上电科的战略合作,不仅标志着ABB在深耕中国市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全球技术资源与中国本土化实践深度融合的体现。" 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总裁安世铭博士表示,"CR认证体系的完善将加速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ABB将依托其全球研发网络和技术创新优势,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标准体系制定,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蕾,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总裁安世铭,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ABB机器人中国区研发负责人许峰,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理事长、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业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柴熠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蕾为签约仪式致辞,她表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张江机器人谷始终以‘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为目标,已经形成龙头企业集聚、功能创新平台汇集、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我们非常高兴促成ABB机器人和上电科这次的强强联合,这正是张江构建‘技术策源-产业协同-生态赋能'创新体系的典范。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协调多方优质资源,为张江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合作不仅是对ABB‘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承诺的进一步实践,更是双方在行业标准化领域协同创新的开端。"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我们始终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并致力于与本地生态伙伴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圈。我们期待通过CR认证的桥梁,与上电科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完善,加速前沿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表示:"上电科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多领域产品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此次与ABB的战略合作,将为双方在机器人技术标准领域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而ABB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认证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外技术标准及检测认证的接轨。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为行业树立质量标杆,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   

中国机器人认证(China Robot Certification,简称CR认证)是机器人行业权威的认证体系,于2016年由原质检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向社会发布实施。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3年,是我国电工行业多专业、综合性行业归口研究所。业务领域涵盖智能制造、智能电器、电机系统、船用电气、网络化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上电科聚焦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核心技术和快速应用,拥有多个国家级、行业级研发服务平台。

ABB是电气与自动化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导企业,致力于赋能更可持续与高效发展的未来。通过融合工程经验与数字化技术,ABB帮助各行业高效运营,提升能源效率与生产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成就卓越,工诚臻远。ABB拥有140余年历史,全球员工约11万名。ABB在瑞士证券交易所(SIX Swiss Exchange: ABBN)和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Nasdaq Stockholm: ABB)上市。www.abb.com

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作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和机械自动化供应商,专注于提供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和机械自动化解决方案等全套产品组合,通过ABB自主软件设计与集成,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我们致力于帮助汽车、电子、物流等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增强发展韧性、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生产柔性,从而成就卓越典范;同时助其迈向互联、协作的未来工厂,实现更精益、更清洁的运营,创造美好未来。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遍布于全球53个国家的100余个地区。go.abb/robotics

ABB机器人推出的Ultra Accuracy(超高精度功能选项)

ABB机器人推出的Ultra Accuracy(超高精度功能选项)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权威行业咨询公司GlobalData近日发布2024年《波分竞争力评估报告》,华为旗舰光传送产品OptiX OSN 9800系列凭借其领先的技术架构、超大容量、智能运维能力及成熟的全球商用实践,再次以最高评分蝉联骨干波分和城域波分领域“领导者”称号。

1.jpg

华为OptiX OSN 9800蝉联GlobalData骨干和城域波分领域竞争力“领导者”

华为OptiX OSN 9800系列通过多项技术突破,实现了从传输性能到网络管理的全方位领先:

1. 超高速率与超大容量

  • 支持单波长400Gbps~1.2Tbps可编程速率,支持向更高速率2Tbps演进,采用PBC非线性补偿算法及新材料技术,传输距离提升20%以上。400G解决方案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多张网络中规模部署,推动400G+网络商用加速。

  • 单纤容量达96Tbps,通过Super C+L超宽频谱技术满足未来十年容量需求,同时支持单框“P”级别光交换容量,为数据中心互联提供高效支撑。

2. 绿色节能与高效能

  • OSN 9800 K36是业界首款面向AI时代的OTN平台,采用双3D正交架构和智能散热技术,单槽位交换容量提升1倍,每Gbit功耗降低65%,并通过前进风后出风设计优化机房能效,助力运营商构建绿色数据中心。

  • OSN 9800 P32/P32C全光交叉产品相比传统方案节省90%空间和60%能耗,实现业界最佳能效比。

3. 超高可靠与自动化运维

  • 华为NCE-T数字地图解决方案,提供波长扩容规划自动化功能,将网络扩容周期从月级降低到天级;同时,提供可靠性隐患主动保障、故障精准诊断等功能,结合ASON建立预防-恢复-修复的E2E可靠性体系,网络可用率提升至99.999%,运维成本显著降低。

OptiX OSN 9800系列已广泛应用于全球运营商网络,适用于算间高速互联、家庭宽带、移动承载、企业和政府专线等综合传输场景等场景。其灵活的光电融合架构支持OTN/SDH/分组/OSU统一交换,并集成全光交叉功能,为运营商提供超宽、弹性、智能的传输解决方案。

GlobalData报告指出,华为在线路端口、交换容量、传输能力、网络管理等维度领先竞争对手。GlobalData研究总监Emir Halilovic特别强调,OSN 9800系列产品“在超大容量和智能特性上定义了行业新标杆”。

来源:华为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皮带驱动启动发电机 (BSG) 是混合动力汽车 (HEV) 和电动汽车 (EV) 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减少内燃机产生的碳排放。启动发电机系统在电动汽车架构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们负责启动发动机,为发动机提供额外的电力,并在减速或滑行期间产生充电电压,从而减少机械制动系统的磨损,同时提高整体系统效率。

无论架构或位置如何,启动发电机系统已被证明是车辆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发电机可用于车辆内的多个位置。图 1 显示了主要启动发电机系统的位置。P0 和 P1 位置通常小于 20 kW。P0 系统正变得非常普遍,因为它们更容易实施,需要的重新设计更少,而且成本效益高。P1 位置具有类似的优势,同时消除了皮带损耗,从而提高了性能并减少了磨损。

1.png

图1

启动发电机电路的实现

启动发电机系统由多个电气和机械组件组成。逆变器提供电力驱动,DC-DC 转换器则在能量收集模式下将转子中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该系统还负责怠速停止系统中的曲轴位置以及冷启动所需的高启动扭矩。从机械角度来看,启动发电机包括定子(连接到三相逆变器)和转子(通过滑环和电刷使直流电通过转子绕组来产生磁场)。使用永磁电机的新设计可以消除对励磁线圈的需求,但这种方法带来了其他安全挑战,因为在故障情况下无法关闭磁化。图 2 显示了五相电机的典型电路实现。

2.png

图2

12V 和 48V 系统的通用电流、驱动和位置传感器解决方案

BSG系统用于 12V 和 48V 电源轨。12V BSG 系统无法提供与 48V 启动发电机相同的功率优势。通常,12V 系统的功率限制在 < 10 kW,而 48V 系统可以产生高达 25 kW 或更高的功率。随着功率的增加,对栅极驱动器以及电流传感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对于 P0/P1 位置,使用适用于 12V 和 48V 电池的通用架构是有利的,只需要很少的额外组件或重新设计。使用通用架构可以减少设计时间和物料清单 (BOM) 成本,并为 12V 和 48V 系统中的螺栓固定式 BSG 系统提供单一平台。

AMT49502 半桥栅极驱动器的工作电压范围为 5.5 V 至 80 V,使其成为在 12V 或 48V 电源轨上运行的 BSG 应用的多功能平台。该器件的电荷泵稳压器为两个 N 沟道 MOSFET 提供栅极驱动。图 3 显示了半桥设计的系统框图。只需要单个电源,所有内部逻辑均由电荷泵稳压器供电的片上逻辑电源稳压器创建。该稳压器负责向浮动自举电容提供稳压的 11 V 电压,从而确保高侧 MOSFET 在电池电压为 5.5 V 时栅极上有 11 V 电压。电荷泵稳压器还为内部逻辑供电,从而降低了芯片的整体功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是在 48V 下运行而无需降压稳压的关键。此外,一个小型集成电荷泵负责以 100% 的占空比保持高侧开关导通。

Allegro 还提供各种电流检测选项,它们都具有类似的模拟接口,可以反馈给微处理器,从而通过冗余实现全磁场定向控制 (FOC)。对于低功率系统,AMT49502 具有一个集成的高性能电流检测放大器,可测量通过低侧电流分流器的电流。随着功率的增加,基于霍尔效应的电流传感器提供的功耗比必要的并联电阻器低得多,尺寸也更小。它们的电流隔离也意味着它们可以放置在高侧、低侧或同相,从而在系统级别为控制和短路检测提供灵活性。对于转子线圈中常见的电流,Allegro 的集成导体 ACS71240 提供了一种精确、高效且小巧的解决方案。对于电机相中看到的更高电流,常见的解决方案是 C 型磁性的 ACS70310/1 或无磁芯 ACS37612/10 解决方案。所有这些解决方案都提供了冗余方法以及内置诊断功能。ACS71240 和 ACS37610 都提供内置过流检测,而 ACS37610 提供过温检测。AMT49502 中的每个 MOSFET 都可以使用逻辑输入以及辅助 ENABLE 输入独立控制,该输入提供了一条独立的路径来禁用桥接器或激活睡眠模式。还可以使用串行外设接口 (SPI) 端口读出诊断信息并设置功能参数。

为了进一步支持启动发电机设计,Allegro 提供了完整系列的磁角度传感器,适用于各种电机位置检测应用。高分辨率 A1333 和 AAS33001 角度传感器提供旋转电机位置信息,可用作正弦换向电机控制方案的一部分。这种电机控制方案为启动发电机带来了高效率和改进的扭矩性能。此外,Allegro 还可以通过全套磁性霍尔传感器产品组合支持传统的块换向电机控制方法。

总的来说,使用 AMT49502、Allegro 电流传感器 IC 和电机位置传感器设计的 BSG 可用于 12V 和 48V 系统,并且可以轻松扩展功率。

3.png

图3

专为严苛环境而设计

启动发电机系统会在逆变器桥上产生高电压。在发电机模式下,逆变器的作用是将三相电流转换为直流电压和电流,并将其作为充电施加到 12V 或 48V 电池系统。最终,电机产生的电压取决于转速。对于逆变器桥来说,在高速旋转期间以及从驱动模式到发电机模式的转换期间承受电压瞬变非常重要。栅极驱动器必须足够坚固,才能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高电流和电压瞬变。通过将栅极驱动器设计为能够承受这些瞬变,开发人员可以节省宝贵的设计时间,并尽最大限度地减少添加高压钳位电路以保护系统的额外成本。当高侧 MOSFET 在发电机模式下关闭时,桥上的电压瞬变会在低侧驱动器上产生超过 5 V 的负电压,在相位节点上产生超过 10 V 的负电压。

如图 4 所示,AMT49502 栅极驱动器可以承受低侧栅极上的 –8 V 电压和相对于相位节点的高侧驱动器上的 –18 V 电压。强大的瞬态性能和智能控制算法的结合可以确保即使是高功率系统也不会损坏逆变器。EV 组件必须足够坚固,才能处理负电压瞬变并通过主机厂的电磁辐射要求。启动发电机逆变器需要快速切换以保持效率,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排放。它们还必须限制电磁辐射的幅度,以满足 主机厂的严格要求。

为了兼顾高效率和低电磁辐射,AMT49502 驱动器采用分段可编程电流栅极驱动拓扑结构,允许控制系统中所有 MOSFET 的开启和关闭。MOSFET 从关断到开启以及从开启到关断的转换均受控制,如图 5 中的详细信息所示。所有参数均通过 SPI 端口进行编程

4.png

图4

当命令栅极驱动器开启时,电流 I1 会在高侧或低侧栅极端子上持续 t1 的时间。通常应设置这些参数以快速将 MOSFET 输入电容充电至米勒区域的起始点,因为在此期间漏源电压不会改变。此后,GH 或 GL 上的电流源设置为值 I2,并在 MOSFET 转换通过米勒区域并达到完全导通状态时保持该值。

5.png

图5

MOSFET 从开启到关断的转换如图 5 所示。当命令栅极驱动器关闭时,电流 I1 会在高侧或低侧栅极端子上持续 t1 的时间被吸收。通常应设置这些参数以快速将 MOSFET 输入电容放电至米勒区域的起始点,因为在此期间漏源电压不会改变。此后,高侧或低侧栅极端子吸收的电流设置为值 I2,并在 MOSFET 转换通过米勒区域并达到完全关断状态时保持该值。

完全控制 MOSFET 开关可提高效率并降低 EMI。减少 MOSFET 达到其 Vt 所需的死区时间和时间可通过非常大限度地减少高侧和低侧 MOSFET 开关的时间来提高逆变器性能,并提高正弦电流的保真度。米勒区域期间的可编程电流控制 MOSFET 的压摆率,从而在保持高效开关时间的同时限制辐射。

Allegro AMT49100 三相栅极驱动器具有 ASIL D 认证,可用于纯 48V 系统。使用板载三相驱动器可缩小封装内容,从而实现更小的系统设计。AMT49100 提供额外的诊断功能,并且能够使用内置测试电路验证每个诊断。对于单驱动器设计,此额外的诊断和验证功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安全性,可以将各种故障通知发动机控制单元 (ECU)。

某些 48V 设计可能会受益于超小型栅极驱动器。例如,3 mm × 3 mm DFN 封装中的 10 至 100 V A89500 半桥栅极驱动器非常小,可以减少整体印刷电路板 (PCB) 空间。该器件可用于励磁线圈驱动器以及经过适当安全分析的逆变器。该驱动器直接由 8 至 13 V 栅极电源供电,场效应晶体管 (FET) 桥直接连接到 48V 电池。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图 6。

6.png

图6

安全设计

启动发电机故障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组过度充电,如果电池短路,这可能会很危险。因此,启动发电机电路必须符合 ISO 26262 标准,通常需要“B”级认证。例如,当发电机仍在高速旋转时,逆变器桥中的故障会导致过充电情况。在五相系统中,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禁用励磁线圈驱动器来有效消除转子上的磁场。在此实现中,设计对于开发故障安全系统至关重要。如果系统中的栅极驱动器是为安全而设计的,则可以更容易地满足要求。例如,AMT49502 是在 ISO 26262 认证的开发流程上设计的,并且该器件已通过 ASIL B 认证。

每个半桥驱动器都具有一套先进的诊断功能,包含近 20 项诊断功能,包括负载突降检测、MOSFET 短路保护、栅极驱动欠压、桥接电源过压、温度警告和其他情况。IC 诊断功能为系统控制器提供必要的监控操作信息,并就系统为确保故障安全操作而采取的措施做出决策。图 7 显示了 AMT49502 栅极驱动器支持的诊断功能。

同样,Allegro 提供的霍尔效应电流检测和电机位置解决方案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安全性。在电流传感器产品组合中,ACS71240、ACS70310/1 和 ACS37612/10 均为 QM,提供安全相关文档,并用于系统级额定值高达 ASIL D 的应用。在角度传感器产品组合中,A1333 和 AAS33001 可以作为上下文外的安全元件,单芯片和双芯片产品分别具有 ASIL B 或 D 额定值。

7.png

图7

结论

由于易于实施、与现有交流发电机系统类似的尺寸以及无需对动力系统进行重大修改(在 P2 – P4 位置),BSG 系统在 HEV 电机控制设计中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启动发电机系统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集成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 BSG 的作用。展望未来,48V 系统可能会在 P3 – P4 位置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电气革命继续改变汽车行业,电气化将继续获得市场份额。使用适用于 12V 和 48V 系统的通用平台将简化向 48V 解决方案的过渡。启动发电机系统还将受益于行业领先的安全诊断、独立桥接控制提供的冗余、电流检测以及具有强大瞬态性能的电机位置传感器。

从 12V 到 48V 的转变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48V 系统凭借其诸多优势,将成为下一代高效、强劲且环保的汽车关键推动力。

8.jpg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下方链接,查看 Allegro 48V 系统相关内容:https://www.allegromicro.com/zh-cn/products/emerging-technologies/48v-systems

*本文内容改编自 Dan Jacques 发表在《电力系统设计》的文章《12V 和 48V 系统的通用驱动平台》。

关于Allegro Microsystems

Allegro MicroSystems, Inc.利用三十多年的磁传感和电源IC专业知识,通过提高效率、性能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来推动汽车、清洁能源和工业自动化向前发展。 Allegro对质量的承诺推动了跨行业的变革,巩固了我们作为“汽车级”技术创新和客户成功合作伙伴的地位。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allegromicro.com/en/。

围观 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从AI服务器到AI PC,如何快速的用上DeepSeek成为热门问题。无论DeepSeek Janus-Pro把多模态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还是媲美主流的DeepSeek-V3,或者应用于本地的DeepSeek-V3,对存储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完整未蒸馏的DeepSeek R1模型为例,这是一个拥有671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MoE)模型,未量化版本的文件体积高达720GB,而动态量化版本也达到150GB到400GB之间。

DeepSeek让GPU算力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允许厂商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其它关键硬件中,比如更强大的并行能力,以及更优秀的存储方案。很显然,常规的存储方案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效率和存储的问题,在企业级和数据中心级SSD为AI提供存储支持时,以QLC和CXL为例的新技术也正在协助AI以更低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运行。

1.jpg

QLC与CXL:为AI铺路

由于DeepSeek不仅降低了计算成本,多模态处理能力、说是知识图谱和推理能力的优秀表现,使得厂商拥有足够的资源调用更多的数据。这使得原本大量的冷数据变成了温数据。温数据对存储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对HDD更快的传输速率,并且存储数据可能每年以EB级增长。这导致SSD的需求往大容量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其中QLC能够更好的在单位空间内提升存储容量,第八代BiCS FLASH™ 2Tb QLC的位密度比铠侠目前所采用的第五代BiCS FLASH™的QLC产品提高了约2.3倍,写入能效比提高了约70%。不仅如此,全新的QLC产品架构可在单个存储器封装中堆叠16个芯片,为业界提供领先的4TB容量,并采用更为紧凑的封装设计,尺寸仅为11.5 x 13.5 mm,高度为1.5 mm。

这意味着,未来采用第八代BiCS FLASH QLC的存储产品在存储空间拥有质的飞跃,可以轻松将企业级SSD和数据中心级SSD容量提升至120TB以上。

2.png

密集的DeepSeek计算也意味着对内存有着海量的要求,但动辄数百GB的训练模型全部存储在内存中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如何利用BiCS FLASH™降低成本也是未来的思考方向。例如利用相变存储原理,基于BiCS FLASH™结构打造的XL-FLASH存储级内存(Storage Class Memory, SCM)与CXL相结合,开发相较内存功耗更低、位密度更高,相较闪存读取速度更快的存储器。这不仅会提高存储器利用效率,还有助于节能。

3.png

CXL技术本身通常也意味着更先进的PCIe版本支持,铠侠则是积极响应PCIe升级的存储制造商之一。例如,铠侠率先推出支持PCIe® 5.0的企业级固态硬盘CM7系列。PCIe® 5.0 SSD与传统存储设备(如PCIe® 4.0 SSD)的对比测试,结果显示, CM7系列SSD在多个GPU并行访问时,能够提供91%的I/O吞吐量提升,此外,它的读取延迟比传统SSD低57%。同时,PCIe® 5.0 SSD能机器学习训练时间能够得到显著减少。以16个GPU并行处理为例,使用PCIe® 5.0 SSD可以减少32到44天的训练时间。

特别是在PCIe® 5.0与NVMe™规范下实现可靠的RAID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能。特别是生成式AI与检索增强生成 (RAG) 系统的重要性更胜以往,关系数据库PostgreSQL和向量数据库需求变得格外重要。例如通过Xinnor的RAID 解决方案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测试,与采用相同硬件配置的软件 RAID 解决方案相比,在数据降级模式下执行PostgreSQL,效能更提升达25倍。

4.jpg

抢先布局

任何前沿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AI技术的积累更是如此。流畅体验的AI服务对数据传输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多年前,铠侠已经开始对AI展开布局,并致力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高性能的存储解决方案。

为了推动检索增强生成(RAG)扩展获得更好的性能支持,并进一步降低成本。铠侠在近期宣布开源AiSAQ™技术,这是一项专为SSD优化的新型“近似最近邻”搜索(ANNS)算法,跳过将索引数据载入内存(DRAM)的步骤,直接在SSD上执行检索操作,帮助企业/应用针对特定数据优化,从而实现帮助大语言模型(LLM)训练节省成本。

5.png

利用高性能存储特性,铠侠在AI前沿进行了诸多尝试。包括通过Memory-Centric AI技术解决企业级SSD中图像分类任务中灾难性丢失问题,在神经网络不通过调整的前提下,在深度学习中快速获得图像特征辨别和标签添加。并在数年前与NVIDIA展开深度合作,从加速StyleGAN、NeRF等算法,到协助NVIDIA搭建Omniverse平台,包括搭建最新的物理AI开发平台NVIDIA Cosmos,为LLM训练整理自定义数据集的NVIDIA NeMo Curator。

6.png

针对前瞻性存储,铠侠在近期还正式发布了全新XD8系列PCIe® 5.0 EDSFF(企业和数据中心标准型)E1.S固态硬盘。它是铠侠第三代E1.S固态硬盘,符合PCIe® 5.0(32 GT/s x 4)和NVMe™ 2.0规范,并支持开放计算项目(OCP)数据中心NVMe SSD v2.5规范。

铠侠XD8系列专为云和超大规模环境设计,满足数据中心对高性能、高效率和高可扩展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这款新的固态硬盘,云服务提供商和超大规模企业能够优化基础设施,在保持运营效率的同时提供卓越的性能。

7.png

让AI移动起来

DeepSeek另一个实现领域则是在移动平台。即便是春节假期,多个版本针对AI PC本地化AI部署的DeepSeek R1已经成型,例如蒸馏版本的7B和14B参数模型在笔记本和消费级台式机电脑上,可利用NPU和GPU实现离线运作,进一步确保了私有信息的安全。

对于AI PC而言,除了提供独立GPU或者NPU进行AI加速,大容量NVMe SSD也同等重要,另外还要考虑到有限的AI PC内部空间,固态硬盘需要同时兼顾性能与散热。以铠侠BG6系列为例,铠侠 BG6 系列在AI PC上能够展现卓越的性能和灵活性。采用 PCIe® 4.0 和 NVMe 1.4c 规范,搭载高达2,048GB存储空间。顺序读取速度最高可达 6,000 MB/s,随机读取速度更是高达 900,000 IOPS。这使得BG6系列成为紧凑型固态硬盘中的佼佼者,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高效的数据处理体验。

8.png

另外BG6 系列提供了多种容量选择,包括 256GB、512GB、1,024GB 和 2,048GB,适用于不同用户需求。其采用 M.2 Type 2230 和 Type 2280 模组封装,可灵活应用于各类薄型设备,如超薄笔记本电脑、嵌入式设备。也给不同形态的AI PC部署本地AI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

从数据中心、服务器,到个人计算机,铠侠为AI计算提供了丰富、高效的存储方案,并与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从软件和硬件层面入手,利用高性能固态硬盘的特性,为AI计算提供可靠的存储后盾,共同探索更多AI的可能性,充分利用AI与数据,创造更多价值。

围观 6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眸星科技(EYESTAR®)MZ100 六轴姿态模块内置3 轴低噪声 MEMS 加速度计和 3 轴 MEMS 陀螺仪, 采用非线性补偿、正交补偿、温度补偿和漂移补偿等标定手段,通过机械编排滤波算法输出提供具有重力向量参考的俯仰角(Pitch)、横滚角(Roll)以及无参考标准的航向角(Yaw)信息,宽测量量程,可适应各种复杂运动场景。 内置IIC 接口,可用于连接外部磁力传感器,结合硬件加速引擎,向应用端输出完整的融合演算数据。尤其适用于自动驾驶、割草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AGV、机械控制等领域。

从“测量工具”到“决策伙伴“

以泳池机器人为例,在垂直壁面清洁场景中,机器人需完成底部至墙面的三维运动转换,其机械结构无法沿用传统扫地机器人的碰撞检测方案。主要依托加速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俯仰角参数,当机器人接触池壁时,俯仰角变化量超过预设阈值即触发定位信号。然而高频次的角度突变易导致航向角积分误差累积,这对惯性导航系统提出多维精度要求,不仅需要保持高精度稳定输出,X/Y 双轴陀螺仪亦需达到同等精度等级以抑制航向漂移。

眸星科技 MZ100模块能做到自主预判趋势,模块内置“感官器官”,“高精度传感+边缘智能+宽域适应”的三位一体架构,双重校验提升可靠性。通过分析加速度变化率,采用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先进的动力学解算与卡尔曼动态滤波算法,能够快速求解出模块当前的实时运动姿态,提前预判感知。

1.jpg

让复杂技术“隐形化”

持地方建立多元参与和公众监督机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时空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当设备走向高动态、强扰动的复杂工况,姿态测量已从辅助传感器升级为运动控制的核心决策单元。MZ100的四维补偿体系,即“补偿+算法”的双闭环系统;IMU内置机器学习内核,结合边缘处理能力,通过MLC实现传感器数据实时推理,响应延迟降低90%。在物理层做减法(误差消除),在算法层做乘法(数据增值),构建真正可信赖的空间感知能力。

2.jpg

通过对 MZ100 六轴姿态模块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测试场景和用例涵盖静态、动态、连续开关机、夜间降温、午间升温等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Z100 一小时动态测试航向角累积误差不超过10°。与此同时,所有模块出厂前都逐一进行严格温补,能够良好满足智能割草机、泳池机器人、AGV、智慧农业、机械控制等领域应用需求。

来源:眸星科技EYESTAR

围观 6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8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