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ADI公司

无线基站曾经封装在采用气候控制技术的大型空间中,但现在却可以装在任意地方。随着无线网络服务提供商试图实现全域信号覆盖,基站组件提供商面临压力,需要在更小的封装中提供更多的功能。

来自ADI公司的一对集成电路(IC)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重新界定了接收器前端混频器的意义。实际上,该IC在混频器IC内部集成了曾经附加于接收器内混频器的许多组件,比如,本振(LO)和中频(IF)放大器。利用这些IC,可以大幅减少蜂窝基站的大小,同时还能带来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灵活性,从而应对多种不同的无线标准。

这里涉及的IC的型号是ADRF6612和ADRF6614,根据设计二者支持的RF范围为700 Mhz至3000 MHz,LO范围为200 Mhz至2700 MHz,IF范围为40 Mhz至500 MHz。它们支持低端或高端LO注入,包括一个板载锁相环(PLL)和多个低噪声电压控制振荡器(VCO),全部封装在7 mm × 7 mm 48引脚的LFCSP外壳中。超高的集成度和组件密度,加上多样性和可编程能力,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标准,完全满足现代微蜂窝的小批量生产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高度集成的混频器IC在节省空间方面的优势,不妨回忆一下2010年左右时的蜂窝基站的前端,如图1所示。双混频器架构的带宽范围约为1 Ghz,需要多个组件来处理当时的蜂窝频率范围,即800 MHz至1900 MHz。频率合成由一个独立的PLL和窄带VCO模块提供,需要用一个特有的PLL环路滤波器才能实现最佳性能。每个目标频段均采用专门的VCO模块,结果增加了基站内需要的电路板面积。

另外,这些分立式组件是通过低阻抗传输线路相互连接起来的,结果会增加信号损失。结果,需要很大的电流把VCO输出驱动到足够的电平,以便混频器能在信号阻塞条件下产生低相位噪声和噪声系数。

集成VCO的接收器IC并非新事物。但要实现多载波要求的宽带宽和低相位噪声,全球移动通信系统(MC-GSM)无线网络一直是个挑战。GSM的信道复用方案要求接收LO具有极低的相位噪声,尤其是在相间通道失调频率为800 kHz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如果这些相间通道的多余相位噪声与同样处于800 kHz失调条件下的无用信号相混合,则可能使相位噪声转换成IF输出,从而降低系统的灵敏度。

图1.框图所示为2010左右时的典型蜂窝基站

图1.框图所示为2010左右时的典型蜂窝基站

图2.信道复用方案要求在GSM无线系统中采用低相位噪声的宽带宽VCO,避免因阻塞导致性能下降

图2.信道复用方案要求在GSM无线系统中采用低相位噪声的宽带宽VCO,避免因阻塞导致性能下降

低VCO相位噪声通常是通过高质量因数(高Q)谐振器和窄带设计实现的。频分也能降低噪声。通过使VCO工作于接收器LO频率的整数倍,随后进行的分频即可使相位噪声降低一个6 dB/倍频程,如图3所示。GSM在1800 Mhz至1900 Mhz频段内的相位噪声要求极高,其严重程度大约相当于800 Mhz至900 Mhz频段内相位噪声的两倍。

图3.该VCO电路配置可实现倍频程带宽

图3.该VCO电路配置可实现倍频程带宽

图3.该VCO电路配置可实现倍频程带宽

在低相位噪声以外,现代基站接收器设计必须支持无线通信网络当前使用的多种调制方案。除GSM以外,其他调制方案包括宽带码分多址(WCDMA)和长期演进(LTE)系统。接收器设计通常包括若干不同的VCO,其相位噪声性能配置为中等水平,通过组合的方式满足基站倍频程带宽需求。

一旦将若干个VCO配置为在最高工作频率下产生一个倍频程带宽,则可用二分频实现较低的LO频率。ADRF6612接收器混频器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其中,VCO基频范围为2.7 Ghz至5.6 Ghz,通过从1至32分频,两级频分实现200 Ghz至2700 Mhz的LO频率。对于同时包括MC-GSM的应用,ADRF6614接收器混频器包括两个额外的高性能VCO内核,用于提供1800 Mhz至1900 MHz GSM频段所需要的LO频率。

由于现代无线微蜂窝可能不具备气候控制环境的优势,所以这些接收器IC一类的组件可在较宽的极限温度范围内提供一致、可靠的性能。为了在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规定的性能,ADRF6612和ADRF6614 IC中的PLL和VCO采用了多种校准技术。

对于低噪声宽带宽,每个VCO内核采用一个8位的容性数模转换器(CDAC),后者可以为给定的LO频率选择正确的频段(128选1)。系统会仔细监控VCO谐振器幅度的任何变化,并用自动电平控制(ALC)系统调整幅度,以获得最佳输出幅度。每个IC都会在工作频率被重新编程的时候执行校准序列。这样可以确保所选频段将VCO调谐变容二极管的调谐电压集中于最佳范围内,使频率合成器在所需工作温度范围保持锁定。

每个ADRF6612和ADRF6614 IC中的四个VCO内核可以确保其工作范围具有合适的重叠性,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器件制造容差。对于环境和工艺差异,内核一般会以相同的方向移动频率,因而内建了充足的重叠机制,使得频率合成器能够始终实现锁定条件。

一旦确定校准方案,就可以无限地维持频率,调谐电压范围支持需要的同步范围。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基站可能根据不同的时隙改变频率,其工作时间可能按微秒计。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可能需要多年锁定单个频率。

在ADRF6612和ADRF6614 IC系统工作期间,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出现故障停机事故。因此,温度变化和组件老化效应通过VCO的变容调谐电压范围和频率调谐灵敏度(kV)来处理,温度范围有可能达145°C。每个IC会根据需要持续监控器件温度并调整VCO偏置。

ADRF6612和ADRF6614 Ic采用一种独特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由杂散信号产物导致的接收器灵敏度下降问题。利用频率合成器的整数模式和紧凑环路滤波器可使参考杂散产物低至−100 dBc以下。最小杂散信号对调制方案至关重要,如MC-GSM。对于LTE和其他调制方案,或者在需要精细的频率阶跃的情况下,频率合成器可以工作于小数N分频模式。参考路径集成一个13位分频器,整数和小数路径各自集成16位分频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对于需要共置相位跟踪接收通道的应用中,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可以通过菊花链方式将ADRF6612和ADRF6614 IC级联起来,以便允许其中一个单元作为主频率合成器,分别通过其外部LO输出和输入端口为其他从机接收器供电。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额外LO分配放大器及其相位噪声相应增大的程度。

为了同时支持高端和低端LO注入,每个IC的LO链提供了灵活的信号处理,如图4所示。使用1至32的整数分频比,即使是700 Mhz频段和高IF,也可实现低端注入。LO级在从200 Mhz至2700 Mhz的整个LO范围内,同时为无源混频器内核提供一个方波驱动。1

图4.本LO信号链用于支持无线基站接收器

图4.本LO信号链用于支持无线基站接收器

现代无线基站带内信号在频率上接近低电平输入信号,因而蜂窝接收器可以充当阻塞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目标信号之上,来自阻塞信号附近LO放大器的相位噪声被混频进IF输出频段。这样会提高噪底,有时能大幅降低接收器的信噪比(SNR)。

由于阻塞信号可能较大(高功率),所以VCO相位噪声必须极低,并且LO链不会在阻塞器失调条件下降低噪底。在这些超高的阻塞电平下,接收器噪声系数会最终被阻塞信号主导,并根据阻塞器功率水平的高低下降。

在分立式接收链方案中,可以在LO路径上引入一些滤波机制,以在阻塞器失调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VCO和LO分配放大器的相位噪声。然而,在集成式前端中,必须谨慎,避免LO链中的加性相位噪声。

ADRF6612和ADRF6614 IC采用高增益LO链和硬限幅放大器以将LO链驱动至限幅。当每个级进入硬限幅时,在其他情况下会增大相位噪声的LO链小信号增益将大幅下降,从而将阻塞条件下的噪声系数下降问题减至最低。

来自阻塞信号的噪声折叠会降低接收器输出噪声频谱性能,提高输出噪底,从而降低接收器噪声系数。根据设计,ADRF6612和ADRF6614接收器IC可在最大限度减小接收器噪声系数降幅的条件下承受较大的阻塞信号,如图5所示。即使输入阻塞电平为10 dBm,在载波失调10 MHz条件下,接收器的噪声系数也只会下降3.2 dB,即使转换增益在极端阻塞电平下缩减1 dB,亦是如此。

这些接收器IC具有超高的集成度,因而对现代无线基站设计师来说,可以大幅提升性能,节省DC功耗,如图6所示。IC采用一种技术,可以同时优化片上混频器周围的RF和IF级。2

该技术首次用于ADRF6612,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和整个频率范围内以及低功耗条件下,最低IIP3超过25 dBm,在整个温度范围内,为29 dBm至2 GHz。该技术还具有最佳接收路径噪声系数性能和高转换增益,如图7所示。3,4

图5.本图比较了ADRF6614接收器IC在低电平和高电平阻塞信号(分别为左侧和右侧)下的输出噪声频谱

图5.本图比较了ADRF6614接收器IC在低电平和高电平阻塞信号(分别为左侧和右侧)下的输出噪声频谱

图6.本信号链所示为典型无线基站接收器中采用的组件

图6.本信号链所示为典型无线基站接收器中采用的组件

图7.图中所示为ADRF6612接收器IC的实测增益、噪声系数和输入三阶交调截点(IIP3)。

图7.图中所示为ADRF6612接收器IC的实测增益、噪声系数和输入三阶交调截点(IIP3)。

致谢

随着完整接收器链内在集成度的提高,开发团队的规模也大幅增加。虽然这里无法列出为本文做出贡献的全体人员,但本文作者非常荣幸地向下列行业专家表示由衷的谢意:Kurt Fletcher和Dominic Mai花了大量时间以实现优秀的布局并保持对称,避免无用耦合。Vincent Bu与我们的供应商密切配合,开发必要的封装。Susan Stevens与外部代工合作伙伴维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Craig Levy和Rachana Kaza为这些器件开发了生产测试功能。Wendy Dutile、Ed Gorzynski和Chris Norcross都参与了测试电路的大量原型制作工作。Mark Hyslip负责业务协调,使得本项目得以成型。本文作者希望以本文纪念我们的同事,Edward J. Gorzynski。

参考文献

1 Marc Goldfarb, Russel Martin, and Ed Balboni.“Novel Topology Supports Wideband Passive Mixers.”(新型拓扑结构支持宽带无源混频器)Microwaves & RF,第90页,2011年10月。

2 Marc Goldfarb.“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Wideband RF Mixer.”(宽带RF混频器装置和方法)ADI公司,2012年。

ADRF6612数据手册。ADI公司,2016。

ADRF6614数据手册。ADI公司,2016。

About the Authors

作者简介

Tom Bosia [thomas.bosia@analog.com] joined ADI in 2013 as an RF product engineer. Prior to Analog Devices, he was an RF test engineer at Raytheon, Cree, and Auriga Microwave, accruing over 25 years of experience in microwave semiconductors. He received a B.S.E.E. from UMass Lowell in 2001.

Tom Bosia [thomas.bosia@analog.com]2013年加盟ADI公司担任RF产品工程师。加盟ADI公司之前,在Raytheon、Cree和Auriga Microwave等公司担任RF测试工程师,在微波半导体领域积累了超过25年的经验。2001年获得麻省大学罗威尔分校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Russell Martin [russell.martin@analog.com] joined ADI in 2002 and had 15 years of experience releasing IC products to market as a product engineer before becoming engineering manager in the RF and Microwave Group (RFMG). He graduated from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2002 with a B.S.E.E.

Russell Martin [russell.martin@analog.com]2002年加盟ADI公司任产品工程师负责IC产品的市场发布工作达15后来成为ADI公司RF和微波部门(RFMG)的工程经理。2002年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Marc Goldfarb [marc.goldfarb@analog.com] has over 35 years of design experience in analog, RF, and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s in military, industrial, and consumer applications. He has worked in SiGe/silicon, GaAs, and microwave hybrid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ies, among others. Prior to joining Analog Devices, Marc held engineering roles at Pacific Communications Sciences, Inc. (PCSI), Raytheon, and M/A-COM Microwave Associates. He holds a Master of Engineering degree from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Troy, NY, has 13 patents, and has authored numerous publications for reference and trade journals.

Marc Goldfarb [marc.goldfarb@analog.com]在模拟、RF和微波集成电路领域拥有超过35年的设计经验涉及军事、工业和消费电子等应用。他曾从事过SiGe/硅、GaAs和微波混合集成电路技术等工作。加盟ADI公司之前,Marc曾在Pacific Communications Sciences, Inc. (PCSI)、Raytheon和M/A-COM Microwave Associates公司工作,历任多个工程职位。他毕业于纽约特洛伊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工程硕士学位;获13项专利,在参考类资料和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Marc is a design engineer with the RF and Microwave Group (RFMG)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F ICs for the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and is presently leading the design team for a series of 5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5G IC) projects.

Marc目前是RF和微波部门(RFMG)的一名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无线基础设施RF IC开发工作;目前担任多个5G通信基础设施(5G IC)项目的设计组组长。

Dragoslav Culum [dragoslav.culum@analog.com] is a product line manager at Analog Devices. He has over 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ragoslav joined Analog Devices in 2014 through the Hittite acquisition. He joined Hittite in 2008 and since then has held various positions including applications engineer, marketing engineer, and product line manager in a number of product lines. Dragoslav obtained his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from McMaster University and a Master of Engineering from Carleton University.

Dragoslav Culum [dragoslav.culum@analog.com]ADI公司的产品线经理。他在无线通信领域拥有超过10的工作经验。2014年,在Hittite并购完成后,Dragoslav加盟ADI。他于2008年加盟Hittite,并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应用工程师、营销工程师和多个产品系列的产品线经理。Dragoslav分别从麦克马斯特大学和卡尔顿大学获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

Ben Walker [benjamin.walker@analog.com] received his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and Master of Engineering degrees fro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2003 and 2004, respectively. Since 2004, he has worked for Analog Devices, Inc., in the RF and Microwave Group on a variety of circuits for the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market. Ben’s interests include phase-locked loops,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s, and RF switch and attenuator design.

Ben Walker [benjamin.walker@analog.com]2003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2004年以来,他一直在ADI公司RF和微波部门工作,参与了面向无线基础设施市场的多种电路设计工作。Ben的兴趣包括锁相环、电压控制振荡器和RF开关及衰减器设计。

Ed Balboni [ed.balboni@analog.com] has 30 years’ experience designing high performance, highly integrated, radio transceiver circuits. His expertise is in microwave, RF, mixed-signal, and analog circuits in SiGe BiCMOS, bipolar, and CMOS technologies for communication products. Ed joined Analog Devices in 2000 and works in the RF IC Design Group as an IC designer and design manager. At ADI he develops high performance RF IC components supporting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cellular base stations and point-to-point microwave.

Ed Balboni [ed.balboni@analog.com]在高性能、高集成度无线电收发器电路设计领域拥有30年经验。他擅长基于SiGe BiCMOS、双极性和CMOS技术设计面向通信产品的微波、RF、混合信号和模拟电路。Ed于2000年加盟ADI公司,在RF IC设计部门担任IC设计师和设计经理。他在ADI负责开发支持无线基础设施的高性能RF IC组件,包括蜂窝基站和点对点微波。

Prior to joining ADI, Ed worked at Draper Laboratory in Cambridge, MA on MEMS inertial sensors and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d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with a B.S.E.E. degree in 1985 and received a M.S.E.E. degree in 1990 fro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加盟ADI之前,Ed曾在麻省剑桥的Draper实验室工作,负责MEMS惯性传感器和低功耗通信电子元器件的设计。Ed 1985年毕业于麻省大学洛威尔分校,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Online Support Community

在线支持社区

Engage with the Analog Devices technology experts in our online support community. Ask your tough design questions, browse FAQs, or join a conversation.

访问ADI在线支持社区,与ADI技术专家互动。提出您的棘手设计问题、浏览常见问题解答,或参与讨论。

Visit ez.analog.com

请访问ez.analog.com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3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IT运维的压力到底有多大?过去,运维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入运维深似海,从此快乐是路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企业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IT设备越来越复杂,超过10万台乃至百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多,如何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成为每个企业都在探寻的出路。

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承载着数据中心绝大部分计算任务,其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对故障问题精准定位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整个数据中心系统运行。有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器的运维成本在IT系统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中占比高达70%,因此,真正做到服务器智能管理,极简运维对企业数据中心而言至关重要。

单机级智能运维管理 最大化服务器RAS特性

浪潮最新发布的M6四路服务器采用浪潮自主研发的ISBMC4(服务器远程管理系统),可提供硬件状态监控、部署、节能、安全等系列管理工具,以标准化接口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器管理系统。

ISBMC4具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功能IDL,可对服务器各类部件进行全面的监控,服务器关键部件的智能化深度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有效定位率可达95%。IDL还能输出详细的故障原因和处理建议,为最终运维人员分析定位故障,带来极大的便利。

同时,浪潮ISBMC4还具备远程运维功能,基于HTML5和Java的远程控制台,运维人员可远程接管服务器显示屏/鼠标/键盘,无需现场操作。在管理界面,ISBMC4采用可视化界面,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器设备信息、状态展示,简单易用的运维操作按钮极大简化运维难度。

浪潮M6四路服务器 智能管理设计打造真正极简运维

宕机自动截屏、屏幕快照、远程点亮服务器定位灯(UID)等创新功能便于运维人员维修巡检;双Flash双镜像、管理网口自适应、软硬件双Watchdog机制等功能极大提高服务器系统可靠性,保障设备在大多数异常情况下能够自动恢复为可用状态。

集群级全生命周期运维 日常运维省时省力 

浪潮M6四路服务器可搭载浪潮最新自主研发的服务器全生命周期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ISIB(Inspur Server Intelligent Boot),实现服务器从上架到下线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具有更高效、更可靠的自动化部署和软硬件配置管理功能。

如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越来越普及,服务器交付工作也随之变得复杂而繁重,浪潮ISIB支持一键上架功能,零网络部署,即插即用,使得服务器配置等交付工作高度自动化,以NF8260M6为例,一天可完成1200台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管理,交付效率大幅提高。

浪潮ISIB支持版本在线检测、版本自动比对,可实现流程化升级任务,提供在线固件打包工具,同时兼容多款设备及部件,可视化方式实现自动运维,让日常运维难度降到最低,无需专业人员投入长期的精力就可以完成日常运维工作,运维成本自然随之降低。

浪潮M6四路服务器 智能管理设计打造真正极简运维

数据中心级物理平台 多数据中心统一管理

浪潮M6四路服务器兼容最新版浪潮ISPIM(物理基础设施管理平台),通过标准的管理协议,如IPMI,SNMP,Redfish, SMI-S等方便运维人员对复杂类型的IT设备部进行统一纳管。

ISPIM的带外操作系统部署功能,能够通过BMC带外管理网络部署操作系统,相比传统的PXE部署方式,不会对客户的网络造成任何影响。在网络带宽充足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跨地域,跨数据中心实现操作系统的统一部署。

3D机房功能可以完全还原数据中心的空间与设备布局,同时整合功耗与告警信息,使数据中心的各项参数可视化呈现,运行状况一目了然,运维人员能够轻松地将位于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纳入统一管理。

浪潮M6四路服务器 智能管理设计打造真正极简运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将成为包括政府、金融、通信等各行各业的重大资产。数据中心的运维水平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服务器的选择成为影响数据中心运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浪潮服务器一直秉承极简运维的设计理念,尤其是新一代M6四路服务器,在智能管理方面从单机到集群再到数据中心进行优化设计。目前,浪潮M6服务器已在政府、金融、游戏等场景中实现应用,将帮助企业用户不断提升运维效率,简化运维难度,降低运维成本,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数据中心。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e络盟携手Arduino鼓励社区成员创建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性危机

安富利旗下全球电子元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分销商e络盟通过其在线社区发起新一期设计挑战赛,邀请社区成员开发对人类有益的创新解决方案来应对全球性危机。挑战赛鼓励社区成员打破常规进行创新研发,以助力应对干旱、洪水、饥饿等全球问题,甚至新冠疫情或其他大规模全球性危机等长期风险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当前,各种灾难性事件持续占据着全球新闻头条。我们很高兴能够为社区成员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鼓励他们探索并开发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e络盟社区和社交媒体全球主管Dianne Kibbey表示。我们期望本次设计挑战赛能够激发社区成员的创造力,进而设计出实用的解决方案。

为帮助参赛者搭建设计方案,比赛将从参赛者中评选出50名入围选手,并免费赠送由Arduino提供的Arduino Nano 33 IoT套件。Arduino Nano 33 IoT是一款双核处理器板,可为开发项目添加Wi-Fi连接功能,能够为创客提供实用且经济的解决方案。它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完全适用于社区成员构建的任何项目。

比赛要求参赛者使用Arduino Nano 33 IoT开发出有助于实现某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项目,例如:

  • 塑料微粒监浮标
  • 开源安全系统
  • 用于分发疫苗的移动冰箱
  • 害虫控制系统
  • 照顾患有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的人群
  • 面向视力障碍人士的更安全烹饪方式
  • 移动援助
  • 开源电动轮椅转换套件

参赛者只需在2021年2月1日前在线申请,即有机会免费赢取 Arduino Nano 33 IoT套件。挑战赛套件获得者名单将于2月8日公布。获得此套件的参赛者需在e络盟社区发布博客文章公布设计进度,包括项目最终代码和设计方案。比赛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19日

本次挑战赛特等奖得主将赢得一台Creality CR10-S 3D打印机和一台64GB WiFi版iPad Air,e络盟还将以其名义向他/她选定的慈善机构捐赠500美元。亚军将获得一台64GB WiFi版iPad Air,并且e络盟将以其名义向他/她选定的慈善机构捐赠250美元。凡按照参赛要求参与比赛并完成挑战赛规定任务的其他所有参赛者,均可获得一个袖珍数字万用表。比赛优胜者名单将于2021年5月3日揭晓。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Design For A Cause设计挑战赛的信息,请访问e络盟社区

编者按

敬请访问e络盟新闻中心https://www.element14.com/news 获取有关本则新闻的更多信息及相关图像资料。

关于我们

e络盟隶属于 Farnell 集团。Farnell是全球电子技术产品领导者,致力于科技产品和电子系统设计、生产、维护与维修解决方案的高品质服务分销已逾80年。作为专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分销商,Farnell 凭借其丰富的业界经验向电子爱好者、设计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和采购人员等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与全球领先品牌和初创企业积极合作,共同研发高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公司还全力协助推动行业的发展以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当代和下一代工程师。Farnell在欧洲经营 Farnell 品牌,北美经营 Newark 品牌,亚太地区经营 e络盟 品牌。Farnell通过其广泛的分销网络及在英国的CPC公司直接向客户供货。

Farnell隶属于安富利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VT安富利是一家全球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庞大而完善的生态系统,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为客户提供设计、产品、营销和供应链专业服务。

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www.farnell.com/corporatehttps://www.avnet.com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本文来源: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2021317-19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1E2E3E4E5E6馆)即将拉开帷幕的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 China,展会规模扩大一倍,不仅仅满足于展示单一设备产品,而是为行业打造从材料、设备到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横跨产业上下游的专业展示平台,现场将吸引800电子制造行业的创新企业加入,展会规模将达70,000平方米先进封装技术、汽车电子制造及装配、智能仓储物流方案、模组制造及封装、智能检测、数字化转型等等这些话题都将成为2021年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的亮点,专业观众可以一站式、完整、高效地掌握智能制造与电子创新全产业链上的全球前沿技术与产品。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展馆平面图

观众预登记正式开启,快来成为首批预登记观众

展会观众预登记现已正式上线!现场将享有抽奖活动机会、免费领取观众指南与展商产品手册、优先预留现场各论坛听会名额、每周获取行业资讯轻松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扫描二维码或登录https://www.productronicachina.com.cn/zh-cn/visitor/login.html?ad_code=MjaMbzmWxu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 如果您是老用户,直接凭手机号登陆个人中心,确认自己的信息无误即可完成注册
  • 如果您是新朋友,点击页面下端的注册新用户,填写相关信息。

场景化应用驱动,赋能SMT产业智慧再升级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期间,SMT创新演示区将进一步升级。PANASONIC(松下)、FUJI(富士)、YAMAHA(雅马哈)、EUROPLACER(优而备智)、一实、MUSASHI(武藏)、ERSA(德国埃莎)、REHM(锐德热力)SMT行业前沿企业将以更大的展示面积、更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充分演绎各自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将更多技术方案以场景化的方式呈现给中国电子制造行业,以启发专业观众的创新灵感。

在去年11月份的productronica South China上成功打造了IPC电子制造馆后,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将再次与战略合作伙伴IPC合作,在展会现场打造2021年度IPC电子制造馆。除了会员中心及标准咨询外,将纳入IPC亚洲电子卓越颁奖盛典包括IPC亚洲荣誉会员颁奖、IPC亚洲标准杰出委员会颁奖、IPC亚太标准技术组指导委员会及亚洲教育理事会启动仪式,活动现场还将联合行业技术专家为业界带来新的行业标准的解析解读,数字化趋势议题分享等多项丰富精彩内容。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剑指智慧工厂,工业传感器与PLC强效助攻自动化进程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将更全面地汇聚工业自动化企业,为电子制造智慧工厂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除了传统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行业巨擘FANUC(发那科)NACHI(不二越)HIWIN(上银)等,展会上还将有JAKA(节卡)、FLEXIV(非夕)等国内外协作性机器人厂商和迦智、新松、斯坦德等移动机器人企业的集中展示。展会还新增了工业传感器展区与PLC控制技术专区,鸣志、大族、倍福、雷赛、贝加莱、台达、倍加福、阿特拉斯等优秀代表助力电子制造设备智能化转型。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新能源汽车万亿产业链崛起,引发线束加工技术革命

历届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 China中,线束加工及连接器制造展区都是最受瞩目的展区之一。TE(泰科)、KOMAX(库迈思)、SCHLEUNIGER(索铌格)、SCHUNKJAM(嘉睦)、SHIMAYWA(新明和)、海普锐、博之旺等线束生产行业巨头将齐聚一堂,在展会期间推出新研发的自动化线束加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技术,各家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强大技术支持将帮助线束客户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和灵活加工,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5G+AIoT时代,点胶设备和化工材料迎来新一轮“蓝海”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将打造更为全面的点胶技术展示交流平台,点胶注胶行业的众多领头企业如NORDSON(诺信)、SCHEUGENPFLUG(肖根福罗格)、BDTRONIC(比德利)、DOPAG(德派)、VISCOTEC(维世科)等,电子化工材料企业如HENKEL(汉高)、DOW(陶氏)、H.B.FULLER(富乐)、、PANACOL(好乐)SHIN-ETSU(信越)、WEVO(威孚)、DELO(德路)优秀企业将集中展示点胶注胶及胶粘剂的新技术和产品,为3C、汽车、医疗等领域的电子行业客户带来丰富的整体创新解决方案。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数十场深度同期活动,提供前瞻性发展指引

展会三天不仅有众多行业名企的现场展示,更有精彩纷呈的的高峰论坛、技术研讨、手工焊接大赛等活动。除展会已举办多年的“中国电子制造自动化与智能化论坛”“中国线束论坛”“国际点胶与胶黏剂技术创新论坛”、中国柔性与印刷电子产业论坛等广受欢迎的技术研讨会外,主办方将与IPC合作举办IPC TechNet Studio,邀请国内外不同应用行业的电子制造专家为中国市场解读未来发展趋势。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更多展会信息,请点击展会官方网站:www.productronicachina.com.cn或关注官方微信: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China。您还可以添加观众服务号:小慕(muniheisun为好友,在线客服1v1实时解答您的各类问题,更有14个专业买家交流群等。

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

展会咨询:

邢贞婕 女士

电话:+86-21-2020 5553

邮箱:sinsia.xing@mm-sh.com

媒体联络:

邹佳轶 女士

电话:+86-21-2020 5667

邮箱:miya.zou@mm-sh.com

关于electronicaproductronica和全球电子展网络

ele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和组件展览会。produ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生产设备展览会。两展分别于单双年在德国慕尼黑轮流举办。慕尼黑博览集团全球电子展网络包含了全球的一系列电子展览会,包括electronicaproductronicaelectronicIndiaelectronicAsiaelectronica Chinaproductronica ChinaelectronicAmericas。这些展会基于慕尼黑本土展览会的经验,展示了契合于当地市场需求的内容。

慕尼黑博览集团

慕尼黑博览集团作为知名的全球性展览公司,拥有50余个品牌博览会,涉及资本产品、消费品和高新科技三大领域。集团每年在慕尼黑展览中心、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慕尼黑会展与采购中心举办逾200场展会,共吸引5万余家参展商及300余万名观众齐聚现场。慕尼黑博览集团及旗下子公司的各类专业博览会遍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尼日利亚、越南和伊朗。此外,集团的业务网络覆盖全球,不仅在欧洲、亚洲、非洲及南美洲拥有数家子公司,还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多个海外业务代表处。

集团举办的国际展会均获得FKM资格认证,即:展商数、观众数和展会面积均达到展会统计自主监管团体FKM的统一标准并通过其独立审核。同时,慕尼黑博览集团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有着非凡表现:集团先行获得了由官方技术认证机构TÜV SÜD授予的节能证书。更多信息:www.messe-muenchen.com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蓝牙市场研究报告对于《蓝牙市场最新资讯》中重点描述的趋势和预测进行深入分析。众所周知,各国政府正在将蓝牙技术用于接触风险通知系统,帮助追踪、追溯并减缓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同时,各组织机构也在尝试使用这项技术帮助人们安全返回办公室、商业楼宇、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所。这份补充性的报告将深入分析蓝牙技术如何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助力保护公众和员工的安全。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建筑行业作为LoRa®的一个全新应用场景,凭借LoRa®自组、安全、可控的特点,可显著改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极大地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效率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物联网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诸如LoRa®等物联网连接技术将给建筑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

有人物联网借助LoRa®赋能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

提到建筑行业,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各种大中型的施工现场,其中包括大量的施工人员、设备、建筑材料和公用设施,以及由政府和企业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在这样的场景中,涉及到人员安全和活动区域管理、设备和建材的资产管理与追踪、设备运行与环境监测、公用设施的使用与状态监测……因此,大中型施工现场是最理想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但其场景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多数物联网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有效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智慧工地应运而生。而LoRa作为一种发展较早、应用非常成熟且拥有庞大生态系统的物联网技术,凭借其远距离、低功耗、快速组网和易于部署等特点已被许多厂商应用于智慧工地,为建筑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同时,LoRa的不断创新为智慧工地添加了新的工具,例如LoRa Edge室内外综合定位技术,可为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建筑材料等等提供强大的定位功能,为智慧工地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智慧工地通过应用LoRa等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环境复杂的施工现场隐藏着人员伤亡的风险,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带来巨大损失;诸如升降机、塔吊等大型设备也是高发事故危险源,具有点多、线长和面广等特点,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此外,对施工现场的扬尘和噪声监测,以及施工现场的水电等公用设施使用等,都存在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点,依靠人工测量的传统方式,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低下,记录的数据缺乏客观性及说服力。因此,如何利用LoRa等物联网技术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费用,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济南有人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人物联网”)作为一家业界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采用Semtech的LoRa通信芯片,开发出了LoRa通信模组和组网设备,通过其定制开发的私有通信协议,助力智慧工地实现环境监测及大型设备监控;并可以根据建筑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建筑施工单位的需求,为其定制各种基于LoRa的智慧建筑工地解决方案。

在有人物联网的现有标准化解决方案中,通过利用LoRa器件,使施工现场的各类设备实现联网监控,各类设备分区管理,各自形成自己的局域网,互不影响通信;监控数据集中上传服务平台,施工单位既可以局域监控也可以后台总览,方便实时查看和分析。如下图所示:

有人物联网借助LoRa®赋能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

通信方式的分类及选择

在上述的应用中,LoRa分为点对点通信和组网通信,用户可根据现场设备监控要求,选用合理的LoRa通信方式。两个点之间数据传输的场景可选择点对点通信,例如升降机监控,每组点对点通信设备都有自己唯一的应用ID,只有应用ID相同的设备才能互相通信,对外的数据传输由特定的控制台负责。

多点数据监控集中汇总上传的场景应选择组网通信,例如塔机监控、电气监控和环境监控。每个组网场景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ID,终端上电后广播应用ID,对应应用ID相同的网关会有响应;随后,终端入网有响应的网关,形成自己的局域网络,终端设备只能在局域网内通信,对外都由网关负责数据通信。

具体应用场景详解

● 升降机控制

有人物联网借助LoRa®赋能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

图:方案架构

现场利用LoRa技术采集升降机的各类安全指标,实时监测升降机运行状态,异常事件可及时报警。具体监测内容包括:升降机位置监测、升降速率监测、升降机电梯门状态、升降机运行负荷等参数。

该场景采用的是点对点通信方式,一个升降机上有两个电梯笼,对应两个控制台,控制台和升降机采用一主一从的LoRa通信方式。该通信方式与传统有线通信相比,采用无线远程控制,更安全;现场施工更方便;人工成本更低。

LoRa通信设备在该场景应用的主要特点

  • 一主一从

一个控制台只能控制一个电梯笼升降,LoRa通信在这里只做数据透传,每组设备都有自己唯一的ID编码,只有ID相同的两个LoRa设备能够互相透传数据;设备间各自独立工作,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混淆,通信实时性更高。

  • 实时性高

控制台能够实时获取升降机的状态信息(包括当前位置、工作状态、安全检测等),并能随时控制升降机上下升降及停止,实时性控制在200ms以内。在异常情况下,当出现通信中断时,800ms以内立即停止。

  • 穿透力强

施工现场环境复杂、遮挡物多,传统433MHz无线通信网络穿透能力无法满足需求;而LoRa具有接收灵敏度高和发射功率高的特点,穿透能力强劲;施工现场楼层平均18层左右,空中传输速率11Kbps,通信毫无压力。

  • 抗干扰能力强

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多,噪声和干扰信号也多。LoRa通信最大能够接收到底噪下-20dB的信号,且支持前向纠错编码,因此抗干扰能力出色。有人物联网的LoRa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干扰因素,通过“监测-反馈-再监测”的规避干扰机制,有效避免数据干扰,现场实测同时能够满足100个LoRa设备实时通信。

有人物联网借助LoRa®赋能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

图:升降机实景展示

● 塔机安全监控

有人物联网借助LoRa®赋能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

图:方案架构

现场利用LoRa技术实时采集塔机数据和状态,异常事件可及时发送报警通知到服务平台。具体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重量、力矩、幅度、回转、高度、倾角1、倾角2、风速、告警或预警信息。

该场景涉及到多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各个传感器又分布在塔机的各个位置,且需要后台监控或平台进行实时采集和控制,只采用点对点方式无法满足需求,此时需要采用组网方式对局域内的所有节点进行管理。

LoRa组网通信又分为私有组网和LoRaWAN组网,相较而言,私有组网更方便、易部署、成本低、通用性强、更适合私有开发;LoRaWAN组网可支持的挂载设备多,需要搭配LoRaWAN服务器使用。对于塔机安全监控系统来说,局域内监控,设备数量不多,私有组网更具优势。

私有组网设备在该场景应用的主要特点

  • 多通道组网通信

网关支持多通道通信,一个管理通道,多个数据通道,终端设备需通过管理信道先入网,统一由网关管理;入网后,网关根据接收终端的RSSI值推出链路预算,并合理分配通信信道和速率,终端设备按照网关分配的数据通道和速率进行通信。

  • 轮询采集+报警

该场景中,网关采用轮询采集模式,网关可设置采集规则,包括采集数据、采集周期等,自动对节点进行数据采集,节点返回的数据经由网关通过4G上传至后台或云平台。终端设备支持报警信息随时上传,检测到数据信道的数据交互过多时,可设置终端通过管理信道上传报警信息,避免数据撞包。

“借助Semtech的LoRa器件,我们为建筑业智慧工地应用开发了通信模组和组网设备,以及定制开发的私有通信协议,可对智慧工地的环境进行监测,对并大型设备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施工现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工检查,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风险。”有人物联网CEO古欣说,“作为一家业内领先的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有人物联网将基于LoRa和建筑行业的需要,不断为更多领域开发出领先的解决方案,助力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很高兴看到有人物联网为智慧工地推出多种基于LoRa的解决方案,使LoRa的垂直应用领域得以不断扩展。建筑行业作为LoRa的一个全新应用场景,凭借其自组、安全、可控的特点,可显著改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极大地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效率。”Semtech中国区销售副总裁黄旭东表示,“LoRa拥有经过验证的技术和成熟的生态系统,这将为中国诸多行业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持与帮助,我们期待更多的合作伙伴开发出基于LoRa的创新解决方案。”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CelenoRealtek支持Wi-Fi 6/6E的网关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的联合参考设计

[以色列Ra’anana – 2021126]:领先的智能创新Wi-Fi解决方案供应商Celeno Communications今日宣布与Realtek合作,为2.5Gbps网关提供高性能参考设计。

联合解决方案将Celeno最新Wi-Fi 6Wi-Fi 6E6GHz频段)芯片与RealtekRTL9607DA PON ONU网关处理器结合,为下一代光纤接入产品提供参考平台。该平台可提供更高的Wi-Fi性能、覆盖范围和可靠性,这在当今网络高度密集的环境中至关重要。

Celeno创新Wi-Fi 6/6E解决方案与RealtekPON SoC解决方案相结合,使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能够快速集成并缩短上市时间,从而提供了最佳的Wi-Fi用户体验,Celeno营销和业务开发副总裁Lior Weiss说道,我们很高兴能与Realtek合作,为光纤网关提供最新的W-Fi 6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合作,我们将为业界带来一个功能丰富的、具有最新前沿技术的参考平台。

Celeno CL8000系列采用高性能高集成的Wi-Fi 6/6E(802.11ax R2)PCIe芯片解决方案,该基于先进14nm工艺的解决方案可提供低功耗和高性价比架构。CL8000架构将两个Wi-Fi 6/6E接入点射频路集成到一个11x11 BGA封装中,并且只需使用一个PCIe gen 3.0接口。CL8080芯片可通过双通道PCIe接口提供高达6Gbps的传输速率和8个射频链,分别为4x4 2.4GHz和4x4 5GHz。

这种具有双收发器的独特的单芯片架构提供了一种具有先进功能组合的高性价比三频解决方案。

借助Celeno Wi-Fi解决方案,结合CL8080CL8066芯片,只需两个PCIe接口,即可支持总共14个射频链,并具有灵活的MIMO分配。例如可实现三频解决方案,在每个频段(2.456GHz)上支持4x4 MIMO,再加上一个专用的第四监听射频电路,利用最多两个接收射频链来进行并行频谱分析、Zero-Wait-DFSZero-Wait-CAC、信标分析和数据包嗅探,以实现快速高效的频谱扫描和信道特性分析。

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四频解决方案,提高其整体网络性能和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响应客户的需求。

Wi-Fi 6/6E正在改变网关设计的要求。全新的6GHz频段将支持全新的令人兴奋的行业应用,并将促使新一代产品充分利用这三个频段。”Realtek副总经理兼发言人黄依玮表示:“Celeno先进的Wi-Fi解决方案与Realtek具有突破性的PON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一种功能强大的参考设计,将以最佳方式满足下一代高性能网关的需求。

RealtekRTL9607DA 2.5G PON网关处理器为全球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提供了高性能的、灵活的企业级网关解决方案,可为企业和消费者部署下一代光纤接入服务。该解决方案集成了一个12.5Gbps路由和具有先进功能的交换平台,包括一个多协议xPON ONU MAC和软件,从而使其可支持IEEE802.3ahEPON)和ITU-T G.984.3GPON)中定义的PON模式。

RTL9607DA具有高度可编程的数据转发和网络连接引擎,以及由双SMP ARM Cortext™-A55 CPU内核支持、丰富多样的集成外围设备。该平台提供了多代PON ONU的稳定性和功能,以及已在全球的部署中得到了验证的HGW设计。

关于Celeno

Celeno提供先进的Wi-Fi芯片组和边缘软件,将智能创新的Wi-Fi连接和Wi-Fi多普勒成像技术应用到高性能家庭网络智能楼宇、企业和工业解决方案领域。Celeno经过现场验证的芯片和软件技术已成功集成到众多原始设备制造商OEMWi-Fi设备中,并在全球数千万个家庭中得到部署。Celeno的总部位于以色列Raanana,在全球设有办事处详情请访问www.celeno.com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年1月26日 – BlackBerr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B;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BB)今日宣布将进一步深化与合作伙伴百度的战略协作,百度的高精地图将搭载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并在广汽新能源Aion系列即将发布的全新车型中批量生产。

这是双方2018年1月,BlackBerry QNX行业领先的ISO26262 ASIL-D认证安全操作系统(OS)成为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的底层应用之后,达成的又一合作里程碑。

百度是为数不多获得德国莱茵Automotive SPICE®认证的高清地图供应商之一, Automotive SPICE®是针对一级和二级汽车供应商软件开发过程的行业认证,准入标准非常严格。百度高精地图凭借世界领先的数据精细化程度,为国内外车厂在中国推出下一代互联与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百度高精地图搭载的QNX® Neutrino®实时操作系统是一种功能全面、运行稳健的实时操作系统,具有微内核架构,可提供确定性的性能和灵活性,以应对嵌入式系统有限的资源。

"百度以BlackBerry QNX嵌入式软件作为底层应用,在构建Apollo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OEM厂商可以基于这些创新技术发展其下一代汽车。" BlackBerry技术解决方案部(BTS)、合作伙伴及渠道业务亚太区副总裁Dhiraj Handa表示,"我们期待继续与百度保持密切合作,助力开发和部署领先的互联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来满足汽车行业日益增长的关键任务和安全要求。"

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首先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汽车制造商实现自动驾驶的量产,提供一条清晰、快速的路径。BlackBerry QNX软件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而百度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也取得了长远发展。我相信未来百度还将与BlackBerry共同支持汽车厂商,更快地生产出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作为安全可靠的关键嵌入式系统领域的领导者,BlackBerry QNX为全球范围的OEM厂商和一级汽车供应商提供最先进的基础软件和网络安全技术。如全球超过1.75亿辆行驶中的汽车已将BlackBerry QNX软件应用于他们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数字仪表板、互联模块、免提系统与信息娱乐系统中。

关于BlackBerry

BlackBerr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B;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BB)致力于为全球企业和政府提供智能安全软件和服务,目前为超过5亿终端提供安全防护,其中包括1.75亿辆行驶中的汽车。 BlackBerry总部位于安大略省滑铁卢,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和数据隐私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BlackBerry在终端安全管理、加密和嵌入式系统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BlackBerry拥有清晰明确的愿景:为值得信赖的互联未来保驾护航。

BlackBerry智能安全,无处不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blackberry.com/cn/zh或关注微信公众号“BlackBerry企业级软件与服务”。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大中华区渠道总监 杨杰宏

预测1

医疗物联网终于得到关注

  • 我们正在看到医疗保健机构、医院和医疗行业在其传统IT网络内以及现在的医疗物联网(IoMT)和物联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安全技术。随着这些网络的融合,能够在这些领域提供专业技术的经销商伙伴将变得抢手,因为这个细分市场正以指数级速度加速发展。
  • 系统集成商将负责创建适当的网络分段,并应用零信任框架作为其方案的一部分,以限制可能被入侵的IoMT设备进行横向移动。
  • 根据《中国医疗物联网白皮书(2020年)》,2022年中国医疗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679.7亿元,2018年至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1%。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渠道合作伙伴会从安全实践中加快对医疗物联网的关注。

预测2

创新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关键

  • 从新冠疫情开始,随着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商业危机应对连续体(BCRC)进行工作,我们能够看到从最初的反应一直到最后蓬勃发展的各个阶段。
  • BCRC过程:反应->稳定->生存->优化->蓬勃发展
  • 企业将继续寻求创新,以优化其运营。从快闪店(pop-up stores)到不断增加的线上数字化商店,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传统实体店转向云和在线零售。随着“数字经济”在整个2021年继续蓬勃发展,这种加速发展的势头将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
  • 安全团队将越来越多地基于网络安全将如何支持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的业务模式,来证明网络安全投资的合理性。对于渠道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帮助安全团队,在企业战略的背景下阐明投资安全的价值,以及网络安全如何帮助企业优化其在后危机时代经济中的业务模式。
  • 新挑战需要新方案,这来自于创新思维和克服历史上对变革的抵触。正是在这个创新的时代,中国经销商群体才有机会大放异彩。我们从未见过企业如此渴望探索各种可能。以此为考量,经销商群体现在不仅有机会,更有义务在经济反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预测3

再次重点解决“可控的事情”

  • 虽然这种面向内部的转变在本质上是突然的,但它确实加快了企业内部几个核心领域的发展,而这些领域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我们会解决的事情”。然而,这些领域现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解决得更加彻底。
  • 补丁管理,不一定被视为“待办事项”清单上的重要事项,但现在已经成为“可控的事情”。同样,密码管理、云容器管理以及整个IT和IoT网络的安全评估也将比以往更加严格。
  • 经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群体将能够加快他们的服务部署,包括补丁管理、网络安全审查(例如,合作伙伴可以利用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的免费安全生命周期审查)和物联网安全审查。

预测4

渠道合作伙伴将需要一个能够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平台

  • 渠道领导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确定合作伙伴需要投资的领域,以便在2021年实现差异化和竞争。这些渠道领导者将需要对合作伙伴的业务战略、关键能力和资源有深刻的理解,并需要确保作为供应商,他们正在提供合作伙伴成功所需的优势。
  • 供应商将需要继续激励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自己的增值服务。渠道合作伙伴通过自有品牌来提供增值服务,以确保简单无缝的客户体验,这将至关重要。
  • 在网络安全市场,渠道合作伙伴将在成功防御网络攻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他们对来自供应商的可信顾问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成功将网络安全产品集成到混合云基础设施中,优化安全功能,并确保从端点到云的网络安全。

关于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

作为全球网络安全领导企业,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正借助其先进技术重塑着以云为中心的未来社会,改变着人类和组织运作的方式。我们的使命是成为首选网络安全伙伴,保护人们的数字生活方式。借助我们在人工智能、分析、自动化与编排方面的持续性创新和突破,助力广大客户应对全球最为严重的安全挑战。通过交付集成化平台和推动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不断成长,我们始终站在安全前沿,在云、网络以及移动设备方面为数以万计的组织保驾护航。我们的愿景是构建一个日益安全的世界。更多内容,敬请登录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网络)官网www.paloaltonetworks.com或中文网站www.paloaltonetworks.cn

围观 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解决方案追求数字化与可持续性的平衡点

作者:Pure Storage 亚太及日本地区首席技术官Matthew Oostveen

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企业再也无法忽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性与企业成长必须携手并进,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与地球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目前,亚洲国家已开始朝着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方向迈进,从越南的超大型太阳能基础建设计划,到韩国承诺投入数十亿美元来提供绿色工作机会,并打造可再生能源、电动车和节能建筑。同样,在疫情的影响下,全世界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数字化。然而,数字化转型要依靠高耗能的数据中心来支撑。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只会不断攀升。

喂养数据的巨兽

亚洲是当今数字化活动的重要地区。根据e-Conomy SEA 2019的报告估计,东南亚地区互联网经济产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且预计未来5年之内还会再增长3倍,俨然成为全世界数据中心与协同服务成长最迅速的市场之一,年增幅达12.9%,带动了社交媒体应用、移动银行、影音串流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三成,其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1]。据预测,2020到2025年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其规模在2025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55%[2]近年也有多家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数据中心,为双方带来了更多合作与发展机会。

由于对数字化商品与服务的强烈需求,加上各种新兴技术的崛起(如5G、区块链、机器学习、物联网),可以预见在未来,对数据中心服务的需求只会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我们与能源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举例来说,尽管机器学习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效益,但光是训练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所耗费的能源以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几乎相当于美国一辆汽车使用寿命排放废气量的五倍

在疫情催化下,中国各个产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愈加急迫,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数字化与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据预测,截至 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达到2,667.92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自2018年)将达到10.64%,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3]。而在空间有限与资产及营运成本不断飙升的情况下,数据中心运营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必须尽可能善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中国以“新基建”发展战略为契机,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化转型,进而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创造机会,推动相关产业进行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4]

方法一:为低耗能的未来奠定基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企业都开始向低碳能源迈进,并公布了重要的能源转型计划,包含全球三大云端服务业者:Amazon、Google和Microsoft。Amazon早在2014年即宣布未来Amazon数据中心将长期实施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计划;Google则是购入再生能源的各项相关设备来达到零碳足迹,并使用机器学习来优化数据中心的能效;Microsoft除了能源采购外,也尝试让数据中心变成大型能源储存中心。

在中国,万国数据设立于中国张家口市的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自2019年起已规模化应用风电,上海三号数据中心也设计规划了数据中心行业内最大的太阳能墙,每年可减少消纳传统火电 9 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3.3 吨。腾讯位于广东清远市和江苏仪征市的两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分布式光伏项目,同样也是数据中心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典型案例[5]2020年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减排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6],加快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进程,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深度脱碳能源体系[7]未来我们无疑将看到更多数据中心基础架构采取同样的转型方法

不过,追求更清洁和更低碳的电能只是第一步,企业还必须搭配更节能的解决方案,以降低和优化能耗。许多监管机构一直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数据中心的电能使用效率(PUE),这项能效指标代表的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总电能与实际IT设备消耗的总电能之间的比值,是衡量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的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也开始对数据中心的发展进行限制,只允许发展符合严格的PUE上限的设施,以避免数据中心的无序扩张。

为了应对这项挑战,数据中心基础架构运营者通常会改善冷却效率。目前我们离建造海上漂浮式数据中心的愿景还很遥远,而将数据中心搬到北极圈的计划似乎也不太可行。所以长远来看,单纯改用可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或不太需要冷却的机器设备或许更为经济可行。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如闪存与锂电池)可以提供更佳的能源效率与可靠性,也更有可能在短期内普及到大多数的现代化数据中心环境。

方法二:发挥空间与资源的最大效益

数据中心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包含洁净度、温度、湿度、噪声、无线电与磁场干扰等因素,均需保持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8]另外,如同亚洲许多人口密集的都市一样,地窄人稠的特性也迫使数据中心工程师必须不断规划并重新设计架构以便能在固定面积当中容纳更多运算资源。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确保所有垂直机架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每一个组件都要根据其体积与效能来审慎挑选。

此外,还要定期更新设备,及时替换修复老旧与效能不佳的组件。前面提到的闪存与锂电池等解决方案,不仅拥有更高的电源效率,其占用空间也大幅缩小,可确保基础架构始终以最佳性能运行。

方法三:打破科技消费循环

实现可持续数字化的最终方法可能需要全面彻底的改变,即打破传统的科技消费循环。如同消费市场的发展一样,企业现在也能以“服务”的方式来采购IT资源(如数据分析服务与储存服务),协助IT团队解决普遍面临却时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80%以上的企业数据中心服务器,其容量都超出了实际需求。因此,如果企业能在确有需求时再采购资源,就能节省因使用率不高而产生的不必要成本,如冷却、电能与维护。同时,这也帮助企业无需提前几个月或几年做规划,在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外在环境下避免规划跟不上多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在建设数据基础架构时,若能保持一定的采购弹性,就能在需要时迅速扩大或缩小规模,只需专注于定期更新和淘汰组件即可。企业因而能避免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同时省下大量的清运成本,避免产生大量电子垃圾。

这些企业若要从可持续性角度来设计及建造数据中心,必须融合最新观念与最佳实践,并且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来持续改进,才能保持应有的竞争力。如何在追求数字化与可持续解决方案之间取得平衡点,将是一复杂而不断推进的过程,但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跨出了第一步!

关于作者

Matthew Oostveen是Pure Storage亚太及日本区首席技术官,他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曾在Dell EMC和VCE出任首席技术官,也曾任职于全球知名企业IDC、微软、IBM等。在担任IDC行业分析师期间,Oostveen先生曾经撰写并发表过50多篇关于不同技术的研究论文,预测IT市场与未来走向。他熟谙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分析、移动性和未来办公的专业知识,以及这些技术的交叉融合,对技术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有着敏锐的见解,这让他成为许多大型企业值得信赖的咨询顾问。Oostveen毕业于昆士兰科技大学,拥有麦考瑞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关于Pure Storage

Pure Storage (NYSE: PSTG) 帮助技术专家节省更多时间。Pure Storage提供现代化数据体验,赋能组织在多云环境中,以真实的、自动化的、存储即服务模型,无缝地运行程序。作为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IT企业之一,Pure Storage帮助客户实现数据的应用,并降低管理基础设施的复杂程度和成本。目前,Pure在B2B客户满意调查净推荐分数 (NPS) 中名列行业前1%,这也说明了Pure持续增长的客户是世界上满意度最高的客户。

[1]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11/24/c_1126778024.htm

[2] 2021年传统产业将密集入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5年内超80万亿元https://tfcaijing.com/article/page/5773664d4a5136326471695a50544d37336a525744773d3d

[3]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201012-6716f691.html

[4] “2020新基建·绿色投资大会”将于11月在上海进博会举行http://iot.china.com.cn/content/2020-08/28/content_41273660.html

[5] 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https://www.cie.org.cn/system/upload/file/20210105/1609831546754301.pdf

[6] 中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9_24_566278.shtml

[7] 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 要实现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10-12/9310765.shtml

[8] 细数:数据中心机房对环境的严格要求有哪些?http://dc.idcquan.com/jfjs/131656.shtml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06132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