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双方的此次合作将在整个亚太地区提供安全编程和配置服务使用户能够满足最近发布的消费者物联网安全支持声明

英国剑桥 2022222 IAR Systems®集团旗下专注于确保物联网安全的先进开发工具和实现平台供应商Secure Thingz今日宣布:与全球领先的芯片编程服务和技术提供商河洛半导体(Hi-Lo System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助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互联世界理事会(Council of the Connected WorldSecure Thingz最近与许多组织进行了合作,并与他们就物联网安全达成共识。新的消费者物联网安全支持声明》(Consumer IoT Security Statement of Support指出了为消费者物联网安全设置基线的五项关键因素信息安全风险列为首要因素,表明跨境网络攻击、错误信息以及能够获得数字服务的人群和无法获得数字服务的人群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是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中短期风险。具体而言,随着组织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勒索软件和民族主义国家攻击等威胁将继续增加。为了抑制这些网络攻击并降低风险,制造设备时必须有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受保护的供应链。

河洛半导体董事长Max Huang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Secure Thingz携手合作,将先进的安全技术集成到我们的芯片编程设备对我们所有的客户来说无论是我们提供的编程设备,还是我们在整个亚太地区设立的所有编程服务中心,至关重要的是去践行增强安全性供应链这一承诺

Secure Thingz首席执行官Haydn Povey说道:“加强供应链安全以保护宝贵的知识产权、抑制假冒和生产过剩,以及抑制恶意软件注入的能力,对于构建现代供应链至关重要。Secure Thingz河洛半导体之间的合作是朝着我们的‘安全带来简捷’的愿景又迈进了一步。”

有关Secure Thingz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ecurethingz.com/solutions

关于Secure Thingz

Secure Thingz是全球设备安全、嵌入式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领域的专业公司2018年,该公司被IAR Systems集团收购,后者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嵌入式开发软件工具和服务供应商。Secure Thingz专注于为工业物联网、关键基础设施、汽车和其他市场提供先进的安全解决方案。Secure Thingz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安全组织世界物联网安全基金会www.iotsecurityfoundation.org的创始成员和执行董事会成员

关于河洛半导体(Hi-Lo Systems

1983年以来,河洛一直致力于提供全面的芯片编程解决方案,满足功能和质量的双重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河洛已成功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在编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为了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河洛不断创新,以解决物联网领域出现的知识产权黑客和盗窃等新问题各行各业的客户都依赖于河洛提供的全面的安全编程解决方案抵御各种威胁,从而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蓬勃发展。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4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当地时间2月23日,据德媒报道,英特尔已经敲定将在该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马格德堡,建设其新晶圆厂。

1.png

这家大型晶圆厂将由八家工厂组成,占地规模约等于500个足球场,总投资将达到8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738亿)左右,并为马格德堡地区提供约20000个工作岗位。

据悉,该工厂将建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的西部,能够直接通过A14和A2高速公路抵达。

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成英特尔在芯片生产上的主动权与效率。对于萨克森-安哈尔特来说,这笔交易将是其经历的最大的一笔投资,其投资量甚至超过了柏林附近的特斯拉数倍。

此前,英特尔宣布,未来10年将在欧洲投资800亿美元,将建设至少两座先进的晶圆厂。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英特尔证实将以近6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公司高塔半导体(Tower),若该交易顺利完成,将有助于Intel扩大晶圆代工业务范畴。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2021年第四季Tower营收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位居第九名,分别在以色列、美国及日本设立共计7座厂房,整体12英寸约当产能占全球约3%。其中,以8英寸产能较多,占全球8英寸产能约6.2%。(文:拓墣产业研究整理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 ISSCC 2022 上宣布:阻抗调谐和参考信号自校正技术可以促进物联网设备中的蓝牙 LE 实施

先进半导体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瑞萨电子公司 (TSE:6723) 宣布开发出两种支持低功耗蓝牙 (LE) 低功耗近场通信的 2.4 GHz 射频收发器技术标准。新技术还实现了更小的安装面积和更好的电源效率。瑞萨在 2 月 20 日至 24 日于旧金山举行的 2022 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 (ISSCC 2022) 上展示了这些技术。

1.jpg

蓝牙 LE 射频收发器电路原型芯片照片

除了紧凑、低成本和高能效之外,物联网设备还必须为蓝牙 LE 提供灵活的支持,无论其实现格式如何。瑞萨电子开发了两种新技术来满足这些要求:1) 一种匹配电路技术,它覆盖了很宽的阻抗范围,使 IC 能够匹配各种天线和电路板的阻抗,而无需外部阻抗匹配电路;2) 一种针对本地生成的参考信号的信号校正技术,它使用一个小电路来自我校正电路元件中的不一致性和周围条件的变化,而无需校准。

瑞萨电子已在采用 22-nm CMOS 工艺构建的蓝牙 LE 射频收发器电路原型上验证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借助这些新技术,瑞萨将包括电源在内的电路面积减少到了 0.84 mm2,这是此类设备中世界上最小的。这是通过修改接收器架构以减少电感器的数量并进行增强,例如具有小安装面积的低电流基带放大器和高效的 D 类放大器来实现的。它们提供一流的电源效率,接收和传输期间的功耗分别为 3.6 mW 和 4.1 mW。这些进步可实现更小的尺寸、更低的电路板成本和更低的功耗,同时简化电路板设计过程。

新的射频收发器技术的好处是:

1. 覆盖宽阻抗范围的匹配电路技术(片上天线阻抗调谐器,AIT)

瑞萨电子在 ISSCC 2015 上展示的集成阻抗匹配电路技术实现了紧凑且低成本的蓝牙 LE 产品,无需外部电感器或电容器即可在接收和发送之间切换或阻抗匹配。但是,根据天线类型或电路板设计考虑,阻抗不一定达到 50 Ω,仍然需要外部匹配电路。此外,当使用早期技术并添加具有阻抗改变功能的匹配电路时,仍然可能出现信号损耗增加和无法实现足够变化范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瑞萨开发了一种新的可变阻抗匹配电路技术,该技术由两个电感器和四个可变电容器组成。匹配电路中使用的发射端电感和接收端电感采用同心圆排列方式,利用它们的互感来降低信号损耗,降低有效寄生电容。这既扩大了可变阻抗范围,又大大缩小了电路面积。表示阻抗失配的电压驻波比 (VSWR) 最大值为 6.8,可变阻抗范围约为 25 至 300 Ω。

2. 无需校准电路的参考信号自校正电路技术(Self-IQ-Phase Correction,SIQC)

RF收发器在内部生成与通过天线接收的无线电信号大致相同频率的参考信号(本地生成的信号)。该信号用于将千兆赫频段无线信号转换为低频基带信号。参考信号的精度可能会因电路元件的不一致或温度或电源电压的变化等因素而降低。过去,使用校准电路的相位和幅度偏差补偿技术来准确生成参考信号。然而,这导致了问题,因为集成这样的校准电路需要更大的芯片面积、更高的功耗和增加的测试成本。

瑞萨通过开发一种新的自 IQ 相位校正电路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该技术使用四个不同相位的参考信号通过允许相位差相互抵消来相互校正。这种自校正电路要小得多,并且可以以大约是传统校准电路的十二分之一尺寸实现。对接收性能至关重要的镜像信号抑制比平均为 39 dB,符合蓝牙标准,并有充足的余量。

这些技术适用于除低功耗蓝牙之外的不同类型的射频收发器,瑞萨电子目前正致力于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

关于瑞萨电子公司

瑞萨电子公司 ( TSE: 6723 ) 通过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值得信赖的嵌入式设计创新,使数十亿连接的智能设备能够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作为微控制器、模拟、电源和 SoC 产品的全球领导者,瑞萨为广泛的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应用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塑造无限的未来。访问Renesas.com了解更多信息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 上关注我们

围观 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以云为主导、以数据为中心的跨国软件公司NetApp (NASDAQ: NTAP)今天宣布,该公司已经收购了Fylamynt。后者是一家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创新型云运维(CloudOps)自动化技术公司,让客户能够在任何云中安全地建立、运行、管理和分析工作流程,只需少量编程,甚至无需编程即可实现。该交易的财务细节没有披露。

迁移到云端并在云上运行的组织需要能够快速运营并对其基础设施进行编程。应用必须与他们多种云环境中的服务和工作流程集成。随着服务和工作流程数量的增加,这些功能集成和自动化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很快就会变得成本高昂、复杂和耗时,需要现场可靠性工程(SRE)资源。Fylamynt以其创新的低代码、无代码的云自动化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使开发运维(DevOps)和SRE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来扩展、优化和维护他们的云运营。

NetApp执行副总裁兼公共云服务部总经理Anthony Lye 表示:“随着NetApp不断确立其在云领域的领导地位,Fylamynt与Spot by NetApp的原生集成将使组织能够在其现有的云环境中快速、可靠地部署Spot by NetApp服务。客户和合作伙伴将受益于Fylamynt的低代码框架和用于DevOps和SRE的云自动化引擎。结合Fylamynt的预构建集成功能和Spot的完整CloudOps产品组合,他们将能够加速和优化其云运营基础设施并将其自动化。此次战略性收购加快了NetApp在CloudOps领域的整体领先地位,赋能客户继续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云服务。”

NetApp对Fylamynt的收购基于NetApp的发展势头和对Spot by NetApp领先的CloudOps多云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投资。在过去的两年里,该公司为扩大Spot by NetApp的产品组合而进行的战略收购包括专注于安全和合规的CloudHawk、专注于云中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Data Mechanics以及专注于云成本管理的CloudCheckr。

Fylamyn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radeep Padala博士表示:“Fylamynt建立了一套技术,旨在使云工作流程的每一部分都实现自动化。基于我们帮助团队快速部署和运行的共同愿景,我们很高兴能将我们的现代云自动化能力整合到Spot by NetApp的产品组合中,最终使每个企业的自动化变得更加普及。”

关于NetApp

NetApp是一家以云为主导、以数据为中心的跨国软件企业,在日益加速的数字化转型时代,倾力帮助企业利用数据保持领先优势。无论企业是在云端执行开发,将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端,还是在内部自行打造类云体验,NetApp都能提供适用的系统、软件和云服务,助力企业从数据中心到云端以最优化的方式运行应用程序。此外,NetApp还提供跨不同环境运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自己的数据网络结构,随时随地安全地为合适的人员提供正确的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etapp.com或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Instagram上关注我们。

NETAPP、NETAPP标识和www.netapp.com/TM上所列之标志均为NetApp, Inc.的商标。

1995年美国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安全港声明  

本新闻稿包含《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规定的前瞻性陈述。这些陈述包括但不限于本交易的预期利益、NetApp对未来策略的陈述及其对客户的影响等。实际结果,包括有关NetApp业务前景的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而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NetApp成功整合所收购人员和资产的能力;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对本收购的反应;本交易给客户和合作伙伴带来的实际利益;保留关键人员的能力;以及NetApp实现更广泛的战略和运营目标的能力。我们不时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和文件,包括我们最近提交的10-Q和10-K表格中的“风险因素”部分,描述了这些以及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我们没有义务由于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他原因而更新本新闻稿中所含的信息。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阅: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223005462/en/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新推出的OpenBeam™是一套符合O-RAN标准的无线电单元,可用于巨波、毫米波和mMIMO频谱的部署
• 小基站产品组合进一步拓展,锁定4G和5G室内企业部署商机

Mavenir是一家利用可以在任何云上运行并改变世界连接方式的云原生软件来构建网络未来的网络软件供应商。该公司今天宣布推出符合O-RAN标准的广泛无线电单元(RU)产品组合,以进一步扩展Open RAN无线电生态系统,在通信服务提供商(CSP)推出开放的可互操作网络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无线电单元选择。

作为无线电的未来,OpenBeam™正在为通信服务提供商提供全面兼容O-RAN标准的无线电产品组合(涵盖微波、巨波、毫米波(mmWave)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MIMO)),以支持2022年及以后的Open RAN部署。

OpenBeam无线电产品组合涵盖广泛的频谱范围(包括授权和非授权频段),并严格遵循开放接口和O-RAN 7.2接口的理念。Mavenir通过其Open RAN CU/DU产品坚定地支持这一理念。OpenBeam无线电单元将面向Open RAN生态系统提供,包括供应商、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

根据Dell’Oro  2022年1月的报告i,到2026年,Open RAN的总收入规模仍有望接近60亿美元,占整个RAN市场的15%。此外,在远程无线电单元(RR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领域, Open RAN单元将实现大于50%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传统的原有无线电单元销量将下降。

结合现在Mavenir MAVair Open vRAN已实现互通的强大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超过15家O-RAN RRU合作伙伴),新推出的OpenBeam套件可提供一个创新、全面的无线电单元组合。这一产品组合专为满足通信服务提供商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设计,其无线电单元灵活智能,而且具有成本效益,能满足当前网络以及网络变化和扩展的关键需求。

这些无线电解决方案可用于广泛的使用场景,包括企业、城市和农村部署中的全频段基础覆盖。这套强大的可选方案通过低功耗,低风载以及集成的智能和自动化性能,满足通信服务提供商在灵活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需求。此产品组合为满足私营企业对公共网络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设计,同时支持新的和传统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所有无线电单元都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成熟的技术来支持波束成形和多频段需求。

Mavenir无线电业务部高级副总裁Rajesh Srinivasa表示:“我们与全球各地的客户合作,共同打造全面的O-RAN组合,以满足私营企业以及传统通信提供商的需求。OpenBeam产品组合涵盖了从微型RU到64TR Massive MIMO无线电单元的广泛部署场景。OpenBeam无线电单元通过较小的空间提供业界领先的性能和能效。”

Mavenir首席执行官Pardeep Kohli表示:“随着虚拟化和Open RAN的惊人增长,我们始终认为必须加快生态系统的发展,因为这是未来网络取得成功的基础。Mavenir一直在与生态系统中的许多伙伴合作,我们在创新设计方面也做出了更多直接的贡献。”

“Mavenir坚定不移地支持新一代基于软件的网络。这种网络由人工智能(AI)和分析软件进行协调,并动态适应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智能的动态适应性软件辅以强大的底层自动化,是推动未来网络创新的关键。”

OpenBeam无线电产品组合将于2月28日至3月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2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2号展厅2H60 Mavenir展台上展出。点击这里了解更多信息。

关于Mavenir

Mavenir正在构建网络的未来并开拓先进技术。公司专注于实现自身愿景:打造一种能够运行在任何云上的基于软件的单一自动化网络。作为业界唯一一家端到端、云原生网络软件提供商,Mavenir专注于改变世界连结方式,为逾120个国家的250多家通信服务商加速软件网络转型,这些服务商服务于全球50%以上的用户。www.mavenir.com

____________________

i Dell'Oro Group Inc.
移动RAN五年预测报告2022-2026年,第21卷,第1部分
2022年1月发布。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阅: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223005052/en/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月24日,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以下简称“TUV莱茵”)为斑马智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内核颁发了ISO 26262功能安全产品认证证书,该产品达到了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要求。斑马智行联席CEO张春晖、首席架构师肖枫,TUV莱茵上海公司执行董事陆勋海(Lutz Frankholz)、大中华区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总经理赵斌等双方代表出席了颁证仪式。

1.jpg

TUV莱茵为斑马智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内核颁发ISO 26262 ASIL D认证证书

2.jpg

TUV莱茵为斑马智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内核颁发ISO 26262 ASIL D认证证书

ISO 26262是全球公认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该标准涵盖功能安全需求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证、确认、配置等方面,旨在通过完善的开发流程,将汽车电气或电子系统故障的风险降到最低。目前,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已成为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之一。

斑马智行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内核在技术上采用微内核架构,驱动和文件系统在用户空间、进程间地址隔离,单模块失效不会影响整个内核,安全可靠性强,满足汽车的硬实时要求。系统高度模块化,大大增加扩展性,支持多核(SMP/AMP)架构,支持POSIX系统API标准,能让Linux应用程序平滑迁入。得益于SOA设计理念的融入,可实现车内多域融合,真正为软件定义汽车而生。

陆勋海在颁证仪式上表示:“TUV莱茵以专业的技术要求,协助斑马智行保障产品功能安全。智驾系统功能安全认证对公司技术实力和产品安全有非常高的要求,斑马智行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内核产品获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的公司之一。未来,我们将与斑马智行持续加强合作,助力其不断提升产品性能,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强在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竞争力。”

张春晖表示:“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内核获得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并上市是‘OS三部曲’战略重要成果之一,为斑马智行从底层系统内核切入智能驾驶赛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斑马智行将继续携手TUV莱茵,共同致力于汽车操作系统认证技术研究,推动智能驾驶系统内核的规模化商用。”

TUV莱茵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展功能安全业务的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之一,专注于产品和系统的功能安全认证。在汽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领域,TUV莱茵可提供的服务涵盖ISO 26262、Automotive SPICE、TISAX、ISO/SAE 21434、渗透性测试等,致力于为整车厂和电子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全面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关于斑马智行

斑马智行是专注自主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软件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基于自研AliOS及相关能力,帮助车企打造差异化智能汽车产品,为用户提供智能驾驶体验和丰富的车生活,助力汽车企业和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汽车更智能,让出行更智慧。斑马智行拥有多年操作系统技术沉淀,代码量超过1亿行,操作系统相关专利超过2000项,两次获得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斑马智行面向汽车行业全面开放,与上汽、一汽等汽车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合作车型超过四十个,已经量产的互联网汽车超过200万辆。

关于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

德国莱茵TUV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检测、检验、认证、培训、咨询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德国科隆,拥有150年的经验,全球员工数超过20,000。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员工超过4,000人,共有五大事业群: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交通服务、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服务、培训与咨询服务。业务涉及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所有重要领域,不仅包括能源行业和消费品行业,还包括汽车行业、基本材料和投资产品、环保技术、贸易、建筑、航空、铁路技术、IT行业、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物流、银行和金融服务提供商、农业、旅游以及教育和医疗行业。德国莱茵TUV向来以严谨高质量的测试认证服务著称,从公正独立的角度提供各项专业评估,为当地企业提供符合安全、质量以及环保的一站式解决方案。www.tuv.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打造建筑行业数字化新标杆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发展目标,数字化转型在各行各业已形成共识。

在市场、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推进。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十一局”)积极拥抱新技术,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场景应用与落地实践,以数字技术驱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全方面变革创新,壮大企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数字竞争新优势。其中,软通动力联合华为云助力中铁十一局将共同上马的智能流程机器人方案率先应用到集团财务智能化场景中,大幅提升了集团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为集团数字化实践树立了典范。

“数字员工”有效破解企业发展困境

作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中铁十一局集团下辖11个全资子公司,企业规模逐年增长。但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中铁十一局也同样面临着招人难、用人难、老龄化严重等难题,出现了在库存管理、项目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等诸多业务中人手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企业的共享中心,逐年增加的工作量使得库存管理、时效管理难度加大,迫切需要突破人力瓶颈,利用新兴技术处理操作规范化、重复性较高、耗费时间较长的工作,以此来节约人力成本,缓解共享中心业务人员紧张的局面。

面对中铁十一局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软通动力深刻挖掘其业务痛点,围绕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为核心的转型理念,以企业业务运维自动化为突破点,基于华为云云原生和AI的技术底座,结合自身的业务基础、服务能力,将超自动化技术率先应用到集团财会领域,在合同文件识别、凭证制证、结算办理等流程中快速响应,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办公流程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将有限的人力资源从机械、重复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重构了员工的工作体验和价值创造,提升了集团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

1.jpg

数字员工的应用,加速了部分岗位的智能化替代,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此次深度合作,既是双方针对建筑行业“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有益尝试,也是双方针对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实践的有效探索。

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纵深化发展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将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增长动力提供基础能力支持,引领行业深层次变革。

作为AI+RPA领域实践先行者,华为云AI及华为RPA核心合作伙伴,软通动力结合行业特性和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联合创新的方式,不断探索不同行业的场景化应用,有效实现数字化劳动力与企业业务全面规模化融合。除了财务领域,在税务、人力、行政、运维等业务领域,软通动力联合合作伙伴还打造出巡检助手、报告助手、营销助手、HR薪酬助手、智慧报销、教育助手、检测助手等数字化工具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构建数字化劳动力“堡垒”。延续在中铁十一局的项目合作,软通动力还将联合华为云,将数字员工推广应用至更多应用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使其成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杆。

当前,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流程和经营模式,不断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未来,软通动力将继续秉承用数字技术提升客户价值的使命,联合行业合作伙伴,以生态之力,持续深化RPA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打造企业数字化发展新动力、新引擎,助力数字经济建设。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实现其专业化3D印刷和增材制造的愿景

领先技术与商业增长优势的一种独特组合

Nano Dimension Ltd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NDM)(“Nano Dimension”或“公司”),是一家增材制造电子(AME)/3D印刷电子(PE)和微增材制造(Micro-AM)的行业领导者,今天宣布收购Global Inkjet Systems LtdGIS)。

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GIS是一家高性能控制电子设备、软件和油墨输送系统的领先开发商和供应商。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凭借发明、提供具备现有最高技术水平的2D和3D印刷喷墨硬件以及独一无二的操作软件而闻名。GIS在全球拥有130多家客户,专注于高价值、精确导向的应用程序,例如专业化直达集装箱包装、印刷型电子产品功能液和3D印刷等,所有这些应用程序都可以通过专有软件系统Atlas进行控制。  

GIS是一家成长型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期间,收入约为1,000万美元,毛利率为51%。Nano Dimension以现金方式向GIS股东支付了1,810万美元。此外,如果GIS在此约定期间取得一定的财务业绩,Nano Dimension将在未来27个月内支付130万至1,070万美元。

技术合作有望加速产品开发

Nano Dimension愿景是为增材制造(AM)和3D印刷型电子产品提供先进的数字化生产技术,以满足工业4. 0制造需求的速度和效率标准。Nano Dimension与GIS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加快产品开发节奏,包括下一代系统核心技术。

“GIS的油墨输送技术和软件对于我们AME和AM解决方案中的任何油墨沉积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GIS的研发路线图将帮助我们在工业3D印刷解决方案中提供更好的分辨率和更高的生产率,” Nano Dimensio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Yoav Stern评论说。“通过此次收购,我们将能够改善我们的技术性能和上市时间。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并使用创新且尚未发布的印刷技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领先解决方案,并为我们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

商业协同将有助于Nano Dimension的增

GIS将继续在全球开发和销售其突破性的硬件和软件,同时利用Nano Dimension的上市资源和全球影响力。这种结合将使GIS能够更加有效地渗透到快速增长的印刷市场。新兴的AM细分市场尤其依赖GIS的精度水平,支持先进的工业应用。与此同时,两家公司的合并将使Nano Dimension能够接触到新的细分市场和应用程序。

GI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Nick Geddes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加入Nano Dimension公司,这家公司认可我们卓越的技术、我们对创新的热情,并与我们的客户导向型文化相匹配。过携手合作,我们将挑战极限,超越现有的印刷能力,让客户体验无与伦比的优势。” 

“对于两个组织来说,这都是双赢的局势”Stern先生表示。“实力和资源相结合,将使整合后的公司加速发展。此次合并将利用GIS的创新硬件和软件实现Nano Dimension的产品线升级。与此同时,我们的上市网络将扩大GIS的商业视野和客户群。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将进一步在整个组织中推广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

Sullivan & Worcester Tel Aviv和Edwin Coe LLP(伦敦)担任此次Nano Dimension收购事宜的法律顾问。

关于GIS

GIS是一家应用软件、驱动电子设备和油墨系统组件的领先开发商和供应商,支持各种工业印刷机。使用GIS技术,可在全球范围内一次性驱动数千个打印头、XY 扫描、3D 和定制系统。其客户将其产品集成到工业印刷机中,并利用该项技术打造产品快速开发的平台。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globalinkjetsystems.com/

关于Nano-Dimension公司

Nano Dimension(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NDM)的愿景是将电子和相似的增材制造行业变革为环保和经济高效的增材制造工业4.0解决方案,按需、随时、随地、一步到位地将数字设计转化为功能性电子元件。Nano Dimension计划通过构建增材制造自学习和自我改进系统的生态友好和智能分布式网络来实现这一愿景,旨在为其所有者以及Nano Dimension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卓越的投资回报。 

DragonFly IV® 3D 打印系统通过同时沉积专有导电和介电材料,可集成原位电容器、天线、线圈、变压器和机电组件,满足跨行业高性能电子器件Hi-PEDs®制造需求。 这些Hi-PEDs®是自主智能无人机、汽车、卫星、智能手机和体内医疗设备不可或缺的推手,有助于迭代开发、知识产权安全、快速上市和设备性能的提升。有了DragonFly IV®,只需单击一个按钮,打印过程只需几个小时而不是几周,即可带来从CAD到功能器件的革命。利用增材制造电子技术,不仅可摆脱平面框架的局限实现创新,创造出性能更好的产品,而且器件的设计、尺寸和重量得以优化从而减少化学废物和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至关重要的是,内部制作还允许在开发过程中保护敏感的知识产权,消除了与知识产权盗窃、侵权、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Nano Dimension公司的Fabrica 2.0微增材制造系统能够在数字光处理器(DLP)引擎的基础上生产微零件,达到可重复的微米级分辨率。Fabrica 2.0采用了专利的传感器阵列,允许一个封环反馈,使用专有的材料来实现较高的精度,同时保持一个低成本的大规模制造解决方案。它被用于医疗设备、微光学、半导体、微电子、微机电系统(MEMS)、微流体和生命科学仪器的微米级分辨率领域。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nano-dimension.cn/ 

2021年11月,Nano Dimension宣布收购总部位于瑞士卢塞恩县的Essemtec AG。Essemtec公司致力于开发电子元件组装的生产设备等。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自适应高柔性表面贴装技术取放设备,适用于高速和微量 点胶的精细物料点胶器,以及智能生产物料储存和物流系统。如需阅读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investors.nano-di.com/press-releases/news-details/2021/Nano-Dimension-Acquires-Essemtec-AG-Surface-Mount-Pick--Place-Systems-Supplier-for-the-PCB-and-OEM-Industries/default.aspx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24 - 处理器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领导者Codasip于今日发布了其L31L11两款新产品,它们是相关产品系列中专为定制处理器而优化的最新低功耗嵌入式RISC-V处理器内核。基于这些新内核,客户可以很方便地使用Codasip Studio工具去定制处理器设计,以支持诸如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等具有挑战性的应用,包括例如物联网(IoT)边缘计算等极小型化的、功率受限的应用。

在物联网/工业物联网(IoT/IIoT)等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AI/ML将获益良多,可有助于提高安全性、降低功耗,以及减少实时处理的延迟。由于AI/ML的算法类型属于计算密集型,并且嵌入式系统内部资源有限,因此需要使用定制处理器才能提供足够的性能。为此,Codasip L31/L11嵌入式内核运行在谷歌的TensorFlowLite for Microcontrollers并利用Codasip Studio工具来定制一类全新的嵌入式AI*内核,因此特别适用于空间和功率开销极其有限的物联网应用。

Codasip首席技术官Zdeněk Přikryl表示:“通过购买RISC-V处理器高级描述语言CodAL的授权,使Codasip客户获得了一套完整架构许可,从而可去实现ISA和微体系架构的定制。随着新L11/31内核的问世,方便了我们在尺寸和功率受限的嵌入式处理器设计中加入客户所需的功能,如边缘人工智能等。

长期以来,Codasip的内核可定制功能是公司成功的基石,这也是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亿颗处理器使用了Codasip IP的原因。除了更容易定制内核以匹配特定的嵌入式设计以外,Codasip还增强了两种新内核的性能使其能够支持更高主频。

现有的处理器并不能很好地加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同时,器件的数据类型、量化模型和性能需求也因应用不同而差异巨大。Codasip提供的“创造差异化设计”模式意味着使用其Studio工具的客户,可以根据其特定系统、软件及应用程序的要求来定制处理器。同样地,低功耗物联网应用中嵌入式设备的资源也极为有限:内存有限,指令集也有限,但器件开发人员还需要保证此类器件具有功耗低和内生安全性等特性,并且能够实现实时响应和通信。

Codasip Studio RISC-V设计工具可以提供定制指令,它们特别适合用来开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处理器。通过将TensorFlow Lite for Microcontrollers** TFLite MicroRISC-V定制指令以及Codasip处理器设计工具三者相结合,就可以为嵌入式、高效率的边缘神经网络处理功能带来了更多优势,包括低延迟、安全性、快速通信和低功耗而这些优势对于新兴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IIoT)边缘应用而言至关重要,能够在此类应用中实时运行AI/ML任务正在迅速成为系统级芯片(SoC)的一项标准特性。

Codasip的最新L31L11处理器内核是业内首支持TFLite Micro的内核,但支持范围仅限适用Codasip整个RISC-V内核产品组合。

通过采用TensorFlow Lite AI框架来支持神经网络,Codasip RISC-V处理器IP因此特别适合那些计划在其AI/ML器件的内核中加载市场领先性能的系统开发人员。同时凭借着边缘处理器功能性,Codasip定制化设计的性能也为那些关键任务型嵌入式物联网应用带来了高实时性优势。

背景

*Codasip嵌入式AI是嵌入式软件中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功能在器件级上的应用,可支持小型物联网嵌入式设备能够在边缘流畅地运行人工智能模型,并且能够实现实时通信。从安全角度来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数据传输时间和用电成本,并且不再需要使用通信硬件。同时这种应用模式对于关键任务型工业物联网(IIoT)基础设施而言非常重要,其中边缘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从各种传感器中收集数据,并实时预测和报告系统故障。

**TensorFlow Lite for Microcontrollers是专门用于嵌入式系统的人工智能(AI)框架,它有效地解决了存储器和功耗限制等问题。由于支持各种微架构,其特别适用于供应商特有的优化项目。这一特性与Codasip的处理器设计自动化工具实现了完美的匹配,有效地简化了特定领域的加速器开发流程,并且使Codasip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为物联网打造适合特定应用的嵌入式AI/ML器件。

关于Codasip

Codasip提供领先的RISC-V处理器IP和高级处理器设计工具,为IC设计者提供RISC-V开放ISA的所有优势,以及定制处理器IP的独特能力。作为RISC-V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和基于LLVMGNU的处理器解决方案的长期供应商,Codasip致力于为嵌入式和应用处理器提供开放标准。Codasip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目前在捷克设有研发中心,法国和英国设有设计中心,大中华区设有分公司,销售代表遍布全球。有关我们产品和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codasip.com,关于RISC-V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iscv.org

围观 7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Thomas BrandADI高级现场应用工程师以  Thomas TzscheetzschADI高级现场技术主管

摘要

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数字化和工业4.0带来的设备激增和数据量的急剧增加正在改变通信领域。例如:过程自动化等领域需要使用集成网络,以支持工厂范围内的连接需求。我们必须从运营技术(OT)机器中提取并处理数据,然后将处理过的数据提供给公司层面的计算机系统(IT)进行进一步处理。由于之前的4 mA20 mA或现场总线应用在数据通信方面遇到了瓶颈,以太网开始成为通信标准。首先是新的以太网标准10BASE-T1L,一种2线以太网解决方案,线路长达1000米,传输速度为10 Mbps,同时支持PROFINETEthernet/IPOPC UAModbus-TCP等传输协议。利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的2线布线,从而避免浪费我们的投资。

本文介绍了10BASE-T1L的基础知识,并展示了与选择各种应用适用连接器相关的产品。通过数据线实现各种互连设备的电力传输在10BASE-T1L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介

数据通信不仅在工业领域,在过程自动化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前的4 mA至20 mA或现场总线应用由于数据量的激增也开始遇到瓶颈,因此以太网开始成为通信标准。标准的4线以太网解决方案已发展为2线解决方案,我们称之为10BASE-T1L,该解决方案由单对双绞线或单对以太网(SPE)组成。10BASE-T1L位于物理层之上,兼容现有的100 Mbps或1000 Mbps工业以太网技术,因此可作为一种补充。

10BASE-T1L开始标准化,尤其是在过程自动化领域,并且有可能在该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该领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通常都是通过4 mA至20 mA模拟接口或现场总线进行连接。与机械工程或工厂自动化不同,过程自动化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通常与控制系统或远程I/O系统有一定距离。常见的距离为200-1000米或更远。

但是10BASE-T1L到底是什么,这种技术具有什么优势,它为什么会成为新标准?

我们将在后续部分回答这些问题。

10BASE-T1L意味着什么

10BASE-T1L这个名字大致解释了其含义。这里使用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缩写。

介质类型中的“10”是指10 Mbps传输速率。“BASE”是指基带信号,即只有以太网信号才能通过介质传输。“T”代表“双绞线”。数字“1”代表1 km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后面跟着的“L”代表“长距离”,意味着段长可能为1 km甚至更长。

此外,还存在其他网络技术,如10BASE-2(最大段长为185 m的较细同轴电缆)、10BASE-5(最大段长为500 m的较粗同轴电缆)、10BASE-F(光缆)或10BASE-36(具有多个基带通道,且最大段长为3600 m的宽带同轴电缆)。

10BASE-T1L可分类至OSI模型的哪一层

10BASE-T1L可使用现有的2线基础设施,线路长度高达1000 m,传输速度为10 Mbps。物理以太网技术仅在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第1层(位传输层或物理层)定义。10BASE-T1L在位传输层之上,支持常用以太网协议(如PROFINET、Modbus等)以及楼宇管理系统中常用的其他总线系统(如BACnet、KNX和LON)。表1为模型层及协议和总线系统概览。

10BASE-T1L可利用第1层的特殊以太网PHY实现。以太网帧通过介质无关接口(MII)、简化MII (RMII)或简化千兆MII (RGMII)在MAC和PHY之间传输。

MAC由以太网标准IEEE 802.3定义,在数据链路层(第2层)中实现。PHY构成物理接口,并负责传输介质和数字系统之间数据的编码和解码。

10BASE-T1L可与哪些设备和机器一起使用?现有基础设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一起使用?

10BASE-T1L设计用于在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过程自动化应用中取代4 mA至20 mA标准化信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通过4 mA至20 mA电流环路连接的旧款现场仪表必须更换为支持10BASE-T1L的现场仪表。这些传统设备可通过软件可配置I/O (SWIO)模块进行连接,而远程I/O则用作通过10 Mbps以太网上行链路与PLC连接的采集点。

软件可配置I/O模块具有可重新配置的模块通道,允许模块快速、轻松地远程运行,无需大量重新配线。通道可配置为电流和电压的输入或输出,或数字和模拟的输入或输出。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通过10BASE-T1L为设备供电以及传输设备数据,这被定义为标准的一部分。图1显示了通过4 mA至20 mA电流环路连接的传统现场仪表和支持10BASE-T1L的新型现场仪表的混合示例。

1OSI模型及其协议和总线系统概览

OSI模型层

BACnet

Modbus

KNX

LON

主机层

7   | 应用

BACnet应用层

Modbus

KNX

LON

6   | 展示

5   | 会话

4   | 传输

UDP (BACnet/IP)TCP (BACnet/SC)

TCP

TCP

介质层

3   | 网络

BACnet网络层

IPARPRARP

IP

2   | 数据链路

ISO 8802 (IEEE   802.3)

1   | 物理

屏蔽或非屏蔽单条双绞线(IEEE 802.3cg)

385666-fig-01.jpg

1.采用传统现场仪表和支持10BASE-T1L的现场仪表的架构示例

10BASE-T1L支持两种幅度模式:电缆长度不超过1000 m2.4 V,电缆长度不超过200 m1 V。通过采用1.0 V的峰-峰幅度模式,该技术还可以用于防爆环境(危险区域),并满足防爆环境严格的最大能耗要求。

根据行业联盟的规定,高级物理层(APL)基于10BASE-T1L标准构建,同时定义了过程自动化的本质安全操作。

同样,Ethernet-APL支持向使用现场至云端连接的无缝过程自动化设备过渡,包括食品和饮料、制药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存在潜在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此外,APL还定义了通过单条双绞线线路传输的电源供应等级。

10BASE-T1L未定义具体的传输介质(电缆)。只规定了电缆的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要求。现场总线Type A电缆为可选电缆。这允许重复使用现有的PROFIBUS或基金会现场总线布线。10BASE-T1L可通过长达1000 m的电缆与一对平衡导体一起使用,且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然而,在嘈杂的工业环境中,需要使用屏蔽电缆(如Type A电缆),同时使用连接器、螺丝端子或穿孔板(punch-down block)。一些10BASE-T1L交换芯片具有集成诊断功能,可检查电缆信号质量。因此,10BASE-T1L是一项非常可靠的通信技术,即使是将电线混在一起使用也不会出现问题。

10BASE-T1L具有什么优势

传统4 mA至20 mA与HART®和现场总线设备的数据带宽有限,只有几个kbps。利用10BASET1L,可实现10 Mbps的传输速度。这样,不仅可以传输过程值,还可以传输其他设备参数,如配置和参数化信息。未来,可以相对快速地进行日益复杂的传感器软件更新,以及故障和网络诊断(如传感器线路短路)。由于10BASE-T1L不再需要使用网关和变换器,配置也更简单。通过消除网关,可大大降低这些旧设备的成本和复杂性,并且可以清除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孤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据线路传输更大功率。例如:在本质安全区域(危险区域)可传输500 mW功率,在非本质安全区域甚至可传输高达60 W功率。

以太网标准(如PROFINET、EtherNet/IP、HART-IP、OPC UA或Modbus-TCP)和物联网协议(如MQTT)可实现现场设备至云端的简单而强大的连接。

10BASE-T1L是否能够与交换模块一起使用

与标准以太网一样,使用10BASE-T1L时,会有支持各种网段和设备耦合的网桥。可实现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并用于向连接的设备供电。在过程自动化领域,交换机通常连接至控制器、HMI和云端。交换机允许环形拓扑结构形式的介质冗余,以提高可用性。

在过程自动化领域,与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连接亦称为支线,而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以及至控制系统的连接则称为干线。

设备集成密度的不断增加还可以实现其他可能性。例如:10BASE-T1L交换机可集成到传感器中,而该传感器可直接连接至亦由该交换机供电的其他传感器。图2显示不同交换机的互连示例。

385666-fig-02.jpg

2.交换机互连示例图

可通过主机处理器实现与支持10BASE-T1L的设备通信。通常需要集成式MAC功能、无源介质转换器或带有10BASE-T1L端口的交换机。

2过程自动化中的不同通信技术概述

具有HART4 mA20 mA

现场总线

10BASE-T1L

数据带宽

1.2 kbps

31.25 kbps

10 Mbps

连接至更高级别的以太网网络

复杂的网关

复杂的网关

无缝连接,无网关

仪表电源供应

<40 mW

有限

本质安全:500 mW;非本质安全: 高达60   W(取决于电缆)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需求较少

专业技能/专业知识需求较少

大学毕业生非常熟悉 以太网

我可以通过双线实现设备供电吗?

10BASE-T1L标准不仅提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数据通信功能,而且还提供通过信号线路供电功能。具体来说,10BASE-T1L可以在非本质安全区域提供高达60 W的功率。在防爆(本质安全)区域,功率限制为500 mW;在这种情况下,信号幅度也从标准应用的2.4 V减少到1 V,以符合适用于该区域的最大能量的严格要求。然而,在本质安全区域,只能缩短传输距离。

表3概述了在不同线路长度和区域,Type 18 AWG电缆可能的电力传输水平。

3不同电缆长度(Type 18 AWG)的电力传输水平概览

55 V

24 V

1000 m

7.7 W

1.23 W

400 m

20 W

3.2 W

150 m

52 W

8.3 W

结论

10BASE-T1L为过程自动化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通信标准,与传统的4 mA到20 mA应用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包括重复使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Thomas Brand于2015年加入德国慕尼黑的ADI公司,当时他还在攻读硕士。毕业后,他参加了ADI公司的培训生项目。2017年,他成为一名现场应用工程师。Thomas为中欧的大型工业客户提供支持,并专注于工业以太网领域。他毕业于德国莫斯巴赫的联合教育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之后在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学大学获得国际销售硕士学位。联系方式:thomas.brand@analog.com

Thomas Tzscheetzsch2010年加入ADI公司,担任高级现场应用工程师。2010年至2012年,他负责德国中部地区的客户群。自2012年以来,他任职于关键客户团队,为关键客户提供支持服务。2017年重组后,他开始负责中欧国家IHC市场的FAE团队,担任FAE经理。

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他于1992年至1998年在一家机械制造公司任电子工程师担任部门负责人。在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完成电气工程学习后,他任职于Max Planck研究院从事太阳能系统研究工作,担任硬件设计工程师。2004年至2010年,他任职于经销商的现场应用工程师,也就是在那里接触到ADI公司的产品。联系方式:thomas.tzscheetzsch@analog.com

围观 9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5803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