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在2022中国金融科技年会上,经权威IT专家多项严格评审,浪潮金融行业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凭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四大优势,能够满足金融业务服务永远在线、数据永不丢失、性能永远满足、容量永远充足的核心需求,荣获《金融电子化》杂志颁发的“2022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突出贡献奖”。

浪潮存储获得《金融电子化》专业媒体颁发的奖项,这是继浪潮存储批量进驻金融六大行、top证券和保险公司之后,进一步获得金融专业媒体的赞誉,标志着浪潮存储在以严苛、高端著称的金融市场获得了认可。浪潮存储拥有十余年的技术积累,数据存储和容灾方案基于对金融场景的洞察,在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够全面加速金融业务。

金融业数据安全刻不容缓

数据正在成为金融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众所周知,金融业属于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经过多年数字化建设,各大金融机构普遍积累了大量高质量、高价值数据,并且大部分业务场景依赖数据来驱动。

与此同时,金融业的数据又高度敏感且具有特殊性,随着《网络安全法》“三法一典”等法规的颁布与实施,金融业的数据安全与数据合规要求愈发严苛。

因此,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犹如为金融机构构建一个“数字底座”,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靠支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也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不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金融业务场景逐步融合,金融应用场景走向复杂化和多元化,也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与数据保护的要求,让金融业的数据存储与容灾呈现出明显的新趋势。

其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追求业务永续在线和生产数据全容灾。《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最新规定,AB类业务灾难恢复登记要求在5级以上,业务中断需要低于15分钟。但考虑到服务体验对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性,业务一旦中断将会对用户体验和经济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均在追求更加先进的双活、两地三中心等容灾方案和更加苛刻的RPO/RTO指标,实现生产级数据的全容灾,保障业务连续在线运行。

其二、金融业的业务场景呈现出云边端协同发展趋势,基础设施环境加速向多云环境迈进,使得金融业务数据呈现出海量化、多样化、数据价值化等特征,数据保护等级需要走向细分化,数据保护整体难度持续加大,往往需要针对多云环境进行数据备份,并且在多个环境建立多个数据副本,保证数据永不丢失。

其三、金融业数据走向开放已是大势所趋,随着隐私计算相关技术与方案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得到部署,金融机构与同行、外部公司进行数据交换会愈发频繁,像营销、风控等新场景会运用到大量数据,会进一步增加数据安全与数据保护的范围和难度。

从金融业整体来看,更加先进和符合未来业务需求的数据存储与容灾方案将会是金融机构的强需求。与过去国际厂商唱独角戏不同,近年来以浪潮存储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基于对金融场景的洞察,以及多年的技术积累,打造出业界领先的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并且逐步在各种严苛的金融场景经受住考验,获得越来越多中国金融机构的认可。

浪潮存储:为金融业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金融业的市场与技术门槛极高。过去多年来,无论是核心存储系统,还是双活、两地三中心解决方案,国际厂商是唱绝对主角,鲜有中国存储厂商身影。

但随着中国存储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逐步在金融市场打开局面。以浪潮存储为例,其产品已经批量进驻金融六大行、top证券和保险公司等头部金融用户,经受了金融各种严苛的考验。例如,本次获奖的浪潮金融行业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就是围绕金融业务服务永远在线、数据永不丢失、性能永远满足、容量永远充足等核心需求量身打造,成为多家金融机构构建“数字底座”的基石。

1.jpg

浪潮存储

浪潮金融行业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具有四大特点:

其一、具备成熟的双活和两地三中心技术,无论是实际发生的灾难还是灾备演练,RPO和RTO近似为零,保证金融机构核心业务连续运行;

其二、备份一体机和集中式存储具备云备份功能,在本地、多地、云上、云下建立多个数据副本,保证数据永不丢失;

其三、创新性的独有网络加速技术和先进算法,在占用少量网络带宽即可完成海量数据的远程复制,大幅降低金融用户容灾建设成本;

其四、整套方案可以无缝地应用在金融实际业务中,经过大量的生态兼容测试,与业界主流的数据库和虚拟化厂商进行互认证,确保对所有业务进行保护。

凭借多年以来累计超过数十亿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浪潮存储是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具备从器件与部件、整机、底层软件到核心软件、管理软件、软硬件六大方面全栈研发能力的厂商。得益于深厚的技术功底,浪潮金融行业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目前已经部署在多家金融机构之中。

以某国有银行为例,在数字化转型中采用新建云化两地三中心的IT模式,支撑其所有的金融应用。浪潮金融行业数据存储与容灾解决方案,凭借百万级的IOPS、毫秒级延迟的性能优势以及全面的多云兼容对接能力,在其数据中心中装机量达到数百套,份额达到了40%,助力该大行业务加速向云迁移,成为最快实现云化三数据中心(3DC)的国有大型银行。

面向未来,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塑数字化时代下的底层逻辑,构建数据驱动型组织将是所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数据将成为金融机构的血液,融入到金融机构每一个业务之中,基于数据的场景与应用创新也将源源不断地诞生。因此,金融机构对于“数字底座”的建设趋势一定是可持续演进的平台化,能够支撑和满足数据驱动型业务所带来的各种新需求;同时,“数字底座”也不会“固守”后方,而是会与前端业务场景愈发紧密的联系,更好地适应场景的行业属性。

无疑,浪潮存储近年来提出的“存储即平台”产品理念和“场景共同体”生态理念颇具前瞻性,与金融业“数字底座”未来建设需求高度契合。伴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浪潮存储有望为金融业带来更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金融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底座”,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行稳致远。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6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新冠疫情已经肆虐3年,随着12月7日国家“新十条”防疫政策的发布,动态清零时代已成过去, 在各地防疫全面放开的情况下,各地新冠阳性人员激增,尤其出现了一些危重病例,这些危重病例与人体的一个关键指标有关,那就是血氧饱和度!

1.png

血氧饱和度是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否出现低氧血症,或者是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往往也提示患者是否为重症或者是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一般是在90-100%,但是如果是危重症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可能会低于90%!
随着“沉默性缺氧”概念进入大众视野,用于检测血氧饱和度、判定新冠重症与否的家用医疗监测工具——血氧仪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血氧仪和额温枪一样,未来都会成为居民健康生活必备利器,今天,我们分享一下本土健康产业领军企业芯海科技在血氧仪领域的布局,其实早在2020年新冠爆发之初,芯海科技就凭借高精度ADC和MCU产品推出了高精准高可靠性额温枪,血氧仪产品,如今,芯海科技根据用户需求,在血氧仪产品领域深度布局,推出了全系列方案。
血氧仪工作原理
在人体正常血液中存在四种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血红蛋白(Hb)、碳氧血红蛋白(CoHb)、高铁血红蛋白(MetHb)。其中还原血红蛋白与氧气做可逆性结合,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氧气不结合。血氧饱和度指的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容量占可结合氧气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

2.png

图1 PPG测量SpO2示意图
如图1所示Hb和HbO2这 两种血红蛋白对红光和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表现不一样。通过获取红光和红外的PPG信号,根据Lambert-Beer定律,结合图2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吸光系数以及PPG信号AC和DC成分的关系求解方程,可以得到SpO2的值。

3.png

图2 SpO2计算公式
从脉搏血氧SpO2的原理可以知道,要准确计算SpO2的值,关键是获取准确的PPG信号,也就是准确的IAC和IDC。
血氧探头是由两只发光管和一只电光管组成。其中一只发光管发出波长为660nm的可见红光,另外一只发光管发出波长为920nm~950nm之间的不可见红外光。按照所使用的传感器采样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

4.png

因为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在可见光和接近红外线的频谱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还原血红蛋白吸收较多的红色频率光线,吸收较少的红外频率光线;而氧合血红蛋白吸收较少的红色频率光线,吸收较多的红外频率光线。利用红光和红外交替照射手指,接收端的光电二极管会产生一个跟随脉搏变化的微弱光电流,把光电流转换、滤波、放大后得到脉搏波形,根据波峰间距得到脉搏频率,根据红光和红外的光电流比例得出血氧饱和度。
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指出,当指氧饱和度(从手指上测量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3%(健康者在98%左右)即为重症患者,需及时就医。因此,家中常备实时检测血氧状况的指夹式血氧仪,有助于人们科学防疫。
血氧基本概念:
95%以上--正常
93%以下--就医(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低于93%属于新冠重症,需尽快送医院)
88%以下--重症(按照急诊氧疗专家共识,低于88%属于重症)
80%以下--危症
血氧是至关重要的指标,家中如果老人有有症状,则需要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低于95%:重复测量,连续多测,低于93%则需要吸氧送医,千万不要因为血氧测量不准耽误病情,由此可见,血氧的精准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5.png

一般血氧仪分指夹式和穿戴式,指夹式是通过指端进行测量,穿戴式则通过人体佩戴的穿戴产品如手表手环等进行测量,原理相同。
血氧仪测量挑战
血氧仪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典型的功能框图如下,主要由光源部分、ADC/DAC、MCU、显示部分和电源部分组成。

6.png

虽然血氧仪电路功能简单,但是要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挑战却很多,“指夹式血氧仪确实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但在新冠疫情前,如何把血氧浓度测得更准,如何在低弱灌注度下测量,是之前大家比较少关注的。新冠疫情流行后,如何在低弱灌注度下以及针对深色皮肤如何测得准,都需要高精度芯片去适配、去优化算法,才能测得更准确。”据芯海科技模拟产品线总工何彪胜介绍,“以前指夹式血氧仪很少用在家用,出现病症后都是去医院,直接使用医疗监护仪级别的设备检测我们身体的血氧浓度。在客户合作中客户会特别关注在弱灌注度下测量的准确性,客户希望PN值能做到0.1、0.2、0.3这样的血氧测量精确度,另外在血氧仪进入家庭后,很多测量因素也会导致精度问题如指甲的颜色,夹具的松紧等等。”
他表示血氧测量的方式有夹手指、戴手臂的智能手表、戴在手指上的智能戒指,指尖是信号最强的,最好测。手表和戒指哪怕芯片再强,准确度做到80%都比较难,指夹式可以做大95%以上的准确度。但即使是准确度较高的指夹式测量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皮肤有薄有厚,肤色有深有浅,以及低血压的用户手指可能很瘦,没有肉,以及老人心跳比较低、皮肤比较干燥,身上脂肪不多,这些情况下灌注度非常低,信号会比较难测。
“疫情前几年血氧仪卖的都是海外,白牌卖的多,白牌的话正常人能测就卖出去了,异常人测不了他不管,因为国外没有卡标准。国内不一样,国内目前卖的都是医疗品牌的标准,必须要遵循医疗标准,医疗标准有一个点就是灌注度,必须要达到0.3。注册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到注册证上,它是默认医疗标准,就是这么多而且是血氧从70段到90段全范围要求。”他表示。“那么这个灌注度指标是怎么去反映呢?光通过手指透射过去之后还剩下多少,可以理解成一个透射率,就是说我的信号传过去衰减了多少,手指黑的、没有肉的、没有什么血液的传过去基本都被吸收了,交流信号、脉搏信号就非常小。针对老人、儿童、患有一些常规病(比如血压)这些人群,这项指标就会比较重要。正常人PI可能是3~10之间,但是正常人手变凉后,比如在北方手可能是冰凉的,或者用冷水洗了手,手变冰了,那么PI灌注度可能就掉到0.3左右去了。这里面的技术0.3、0.2、0.1、0.05,每上升0.1或者上升0.005都是非常极限的突破。”
“关于血氧、脉率还是灌注度这三个指标,虽然有全球公认的Fluke模拟仪,但机器是固定信号,人是流动信号,实际测量时候有很多变数,测量结果跟芯片、算法、电路、噪声、干扰、结构的遮光性.等等因素都有关系,需要通过软硬件方式去修正和补偿。”他表示。“例如涂指甲油会影响光的强度,相当于灌注度变低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有的手指粗有的细有的肉多有肉少等),这就需要通过手指的实际状态去调节发光的强度来提升精度。”
芯海科技血氧仪方案的优势
 他将芯海科技的血氧仪方案概括为:
1. 高性能:采用CS32F030+CSU18M92组成,其中CS32F030作为mcu跑算法,CSU18M92采用24位高精度ADC对血氧信号进行采集,同时自带恒流源用于控制红光和红外光发射,能够在灌注度0.3的情况下稳定测量。
2. 高性价比方案:采用单颗CS32L010实现,通过mos进行恒流源控制用于红光和红外光发射,一份软件兼容市面大部分TFT屏,同样支持全范围灌注度pi≤0.3标准
他特别强调了芯海科技24位高精度ADC在血氧仪方案中发挥的优势,“近期推出的CS1262产品,是用在手腕手表上测PPG信号的,相对手指来测对信号要求更高,对硬件指标要求高,指夹式血氧仪PI一般能抓到0.1就已经是比较高的。CS1262是做在手腕上的,能抓的信号能做到0.02、0.01,对信号抓取能力特别强。它是一颗专门做测血氧、测心率面向健康的产品,刚刚提到的调放大倍数、调光都是有硬件实现的,整个使用过程都有专门适配。它的规格比指夹式血氧仪高,可以做到穿戴上,应用范围比较广。相对指夹式测量它可以做到无感测量,一直戴在手上持续监测血氧信号。”他详细介绍。
目前芯海科技指夹式血氧仪方案主要是三类:

7.png

1、CS32A010这种24位高精度ADC+自带运放和恒流源级别,这个是一个高集成度、高精度,主打要求比较高的高性能需求。
2、芯海科技推出的32位MCU CS32L010系列低功耗MCU,内嵌32位ARM®Cortex®-M0内核,可运行最高24MHz,内置64Kbytes Flash,4Kbytes SRAM,内部集成12 位高性能ADC模块、电压比较器,以及RTC、比较器、多路UART、SPI、I2C和PWM等丰富外设接口。

8.png

CS32L010还具有非常优秀的低功耗特性,低至1μA的休眠功耗,低至30μA/MHz的运行功耗,并集成了LPUART、LPTIM、LVD等低功耗外设,大幅延长待机时间和电池寿命。
此外,CS32L010拥有多个定时器,包括高级定时器TIM1、通用定时器TIM2,基础定时器TIM10/TIM11,实现PWM输出、外部计数、时钟捕获、占空比测量等功能,更支持低功耗定时器LPTIM,以降低运行功耗。
何彪胜评价说CS32L010相对来说是最低成本的,用这个通用MCU来做的话,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式,这个也可以做到全范围医疗0.3的标准,这一颗在市面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9.png

3、CS32F030系列是一款32位高可靠性MCU,采用ARM® Cortex®-M0 内核,频率48MHz,最高集成64Kbytes Flash和8Kbytes SRAM,内置12位高精度、高转换速率的SAR ADC模块,1个高级定时器,5通道DMA控制器,并提供丰富的通信接口(I2C、SPI/I2S和USART)和多达11个定时器,具备高可靠性、高精度、低功耗等特点。
CS32F030集成INL低至1.2LSB的高性能12位ADC、温漂60ppm/℃的内部参考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等, 主力客户实现医疗级精度,且提供一系列电源工作模式,以满足不同的低功耗应用。
CS32F030集成RC Hybrid+Calibration架构的高性能ADC,通过芯海专利的误差控制技术和测试手段,12位ADC的有效精度可达11bit。并且CS32F030在出厂前,100%经过110℃的高温测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高一致性,从而满足医疗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要求。
“市面上绝大多数血氧仪都是用030和103去做的,这是大家通用的水准。芯海的优势就是可以在030的级别下演变推出CS32L010,这个方案相对会便宜很多,在外围控制上也会便宜很多,高性价比方案。往上走就是测试CS32A010,专业的芯片,高集成度的,主打那些对高精度有要求的。”他指出。“以上三个方案都有客户拿到医疗认证,最终效果都可以达到医疗水准,一些品牌客户中并拿到医疗认证。

10.jpg

何彪胜表示目前血氧仪的发展趋势是:
1、ADC从12位转向24位,把血氧仪的测量精度提升了一个等级,往更高精度趋势。
2、外围集成到单芯片,整个系统上可以更优化生产,效率更高。以前的传统方案是MCU+两极运放,有的MCU还要多管脚,因为驱动灯需要一个强电流,单一IO口驱动能力可能只有3毫安,如果说要几十毫安的电流可能要用十个IO口并在一起,或者加三极管,去驱动那个灯,如果MCU有强驱动,就不需要如此多IO口或者加三极管,整个方案占面积更小些。
他表示芯海科技自2020年以来一直关注抗疫产品,不断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自身的信号链优势提升检测精度,助力全国人民早日摆脱新冠的困扰。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9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意法半导体的STNRG011A数字电源二合一控制器适用于 90W 至 300W 电源,强化了过载管理功能,确保在过流保护功能激活时输出电压调整准确。

j74NTy7N5k.jpg

STNRG011A 集成了功率因数校正 (PFC) 控制器、LLC 谐振半桥控制器、800V 启动电路和电压监控引擎,目标应用包括电源适配器、充电器以及电视和灯具电源。多模PFC 控制器实现了性能增强功能,包括输入电压前馈、失真优化器和频率限制。数字电压监控引擎具有一个 8 位处理器内核和专用外设,数字算法存储在内部 ROM 中,确保电源可靠性和物料清单(BoM)成本最小化。

与现有的STNRG011相比,STNRG011A新增了过载管理算法,在触发过流保护时,可以提高开关频率。除保持输出电压调整外,这个功能还可以防止电源意外关闭。

其他产品亮点包括片上非易失性存储器,用于存储配置参数和校准数据,节省外部元器件,并可以定制控制器,满足特定应用的要求。片上还有一个用于监测和通信的 2 针 UART 端口,可简化测试,并允许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芯片内置 PFC 和半桥保护功能,X 电容器放电电路符合 IEC 62368-1 标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待机功耗。

STNRG011A 现已投产,采用 SO20 封装。

详情访问www.st.com/stnrg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Cleer正式推出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这款全新蓝牙真无线耳机共分音乐版、运动版、游戏版三个版本,均采用高通S3音频平台,支持先进的Snapdragon Sound™骁龙畅听技术、蓝牙5.3和LE Audio(低功耗音频)等众多先进特性,通过稳健的蓝牙连接和超低功耗,针对音乐、游戏、办公等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全链路超低时延、高品质音频以及超清晰的语音通话。

e6RHTSNfSK.png

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

作为开放式智能声学新时代的巅峰之作,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支持Snapdragon Sound骁龙畅听技术,带来包括高通aptX™ Lossless无损音频、aptX Adaptive、aptX Voice等音频技术的全面加持。其中aptX Lossless可实现16bit/44.1kHz 的CD级无损蓝牙音质,与同样支持该技术的手机搭配使用,可获得持续、稳定的CD级无损音频体验。同时,高通aptX Adaptive音频技术可带来24bit/96kHz的超高清蓝牙聆听体验,让用户悦享高阶音质。此外,Cleer ARC II音弧通过头部追踪技术实现了先进的动态空间音频和全新的体验,耳机能够根据头部相对位置,调整用户聆听空间中的音频远近和音量大小,打造动态3D环绕空间音频,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影音享受。

2.jpg

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音乐版

针对办公场景,Cleer ARC II音弧支持高通aptX Voice超宽带语音通话技术,具有16kHz平滑频率响应的32kHz采样音频,搭配双麦克风的高通cVc ™ 回声消除与噪音抑制(ECNS)功能,让Cleer ARC II音弧可以在通话中实现顶级语音清晰度,有助于在居家和办公等场景中削减环境噪音。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aptX Adaptive配合高通蓝牙高速链路技术(Qualcomm Bluetooth High Speed Link),能自动识别使用场景,实现数据吞吐量和传输带宽/码率的动态调整,最大程度地减少音频中断或干扰,保持持续、稳定的连接体验。不仅如此,Cleer ARC II音弧还支持高通TrueWireless Mirroring技术,带来更简单、易用的耳机配对和连接便捷性,让两只耳机在多个使用场景下实现快速切换,再搭配多点蓝牙无线连接技术,能够在音源设备间实现轻松无缝衔接,带来更加流畅的用户体验。

3.jpg

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运动版

音频设备的时延和连接稳定性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Snapdragon Sound骁龙畅听技术带来了89ms的全链路超低时延和稳定的连接,在游戏模式中,还能实现低至68ms的音频时延并支持语音同步回传功能。配合高通S3音频平台支持的蓝牙5.3和LE Audio蓝牙音频,打造高音质、低延迟的游戏体验,让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成为游戏玩家的最佳辅助。

4.jpg

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游戏版

续航方面,支持Snapdragon Sound骁龙畅听技术的高通S3音频平台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对音频链路进行了专门的功耗优化,在确保顶级音质和连接性的同时,实现业界领先的超低功耗控制,助力Cleer ARC II音弧带来超长续航。

目前,Cleer ARC II音弧开放式耳机音乐版和运动版已于2023年1月1日开启预售,其中运动版售价1899元,音乐版售价1799元。Cleer ARC II音弧耳机游戏版将于2023年1月下旬发售,售价1999元。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引言

在快充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充电从小功率向中大功率的转变是最为明显的。支持的快充功率从最初的7.5W,已经向最高240W迈进。PD3.1协议的推出,进一步助力快充加速走向中大功率。新增三种固定电压档:28V(100-140W)、36V(140-180W)和48V(180-240W)分别对应6节电池、8节电池和10节电池的充电应用。

多节锂电在电子产品中应用非常普及,如户外电源、电动工具、筋膜枪、充气泵、大功率充电宝等。这类电子产品一般标配一个专用的充电适配器,不同类型电子产品的充电器无法通用。USB PD 3.1将推动其从传统适配器充电向PD快充的迭代,且有利于简化充电电路设计,降低总体成本减少电子垃圾并改善充电体验。

深圳市永阜康科技有限公司现在顺势推广一颗支持PD3.1/QC3.0等主流快充协议、3-8节升降压型140W锂电充放电管理SOC-M12269。 该芯片是一款面向3-8串电芯大功率移动电源应用的专用SOC,集成了同步升降压电压变换器、电池充放电管理模块、显示模块、电量计算模块,提供最大140W输入/输出功率,支持 PD3.1、QC3.0、AFC、FCP、 SCP、BC1.2 DCP 等主流快充协议,并提供过压/欠压、过充/过放、过温等完备的保护功能。封装形式采用QFN-48(6.0×6.0mm,0.5mm pitch)。配合简单的外围电路,即可组成大功率单路多口(C+A+A)移动电源管理方案。

产品特点

充放电管理

  • 高效Buck-Boost转换器(开关频率:最大 1MHz)

  • 最大输入/输出功率140W,最高充放电效率98%

  • 电芯规格:4.2V/4.25V/4.3V/4.4V/4.45V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

  • 电芯串数:3~8 串

  • 支持充电电流自适应,最大充电电流 5A

  • 放电电压精度:10mV,充电电流精度:5mA

  • 支持线损补偿功能

  • 支持USB-C口、USB-B口和USB-A口快充

快充协议

  • PD3.1 / AVS、PD3.0 / PPS、PD2.0

  • QC3.0、QC2.0

  • AFC、FCP、SCP

  • APPLE 2.4A

  • BC1.2 DCP

高度集成

  • 内置环路补偿电路

  • 内置16-bit高精度ADC

  • 内置USB Type-C接口

  • 集成LED电量显示和快充指示

安全保护机制

  • 48V 管脚耐压,支持软起动功能

  • 过压/欠压、过充/过放、过流、过温、短路保护

M12269应用信息

1.M12269脚位图

1.png

2.M12269管脚说明

2.png

3.M12269 DEMO原理图

3.png

4.M12269 DEMPCB顶层设计图

4.png

5.M12269 DEMOPCB底层设计图

5.png

6.M12269 DEMO板贴片图

6.png

7.M12269 DEMO板物料清单

7.png

8.M12269 DEMO实物图

8.jpg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5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TI华测检测")与蔚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华科技")在华测上海基地签署《关于蔚思博检测技术(合肥)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该协议以及CTI华测检测与蔚思博检测技术(合肥)有限公司(简称"蔚思博")其他股东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之约定,CTI华测检测已于2022年12月29日完成蔚思博100%股权转让交割,蔚思博正式成为CTI华测检测全资子公司。CTI华测检测集团董事长万峰、总裁申屠献忠、消费品事业部总裁田琪、东方区行政总裁陈骞、投资部总经理吴玥鋆、消费品中心实验室总经理苏红伟及蔚华科技副董事长秦家骐、蔚思博总经理林正德、市场营销总处副总经理陈伟正、工程总处副总经理郑宜明等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1.jpg

2.jpg

CTI华测检测集团董事长万峰表示:半导体检测一直是华测集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随着国家关于发展政策的利好指引,中国半导体行业将迎来新的景气周期,半导体检测市场需求空间正在逐步扩大。此次收购蔚思博能够进一步完善华测在半导体检测领域产业布局,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今后,华测会持续通过资源导入将蔚思博发展壮大,提升华测在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蔚华科技副董事长秦家骐表示:CTI华测检测作为中国TIC行业的领头羊,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蔚思博看到了华测进军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决心,非常荣幸能加入到华测大家庭当中,共同为打造受全球尊敬的华人检验检测品牌而共同努力。

蔚思博成立于2019年,系一家从事可靠性验证(RA)、静电防护能力测试(ESD)、失效分析(FA)、IC电路修补(FIB)等消费电子产品验证服务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在合肥、上海、中国台湾等地均有实验室网络布局,拥有专业团队及尖端设备,在集成电路检测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行业内位居前列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多年来致力于服务半导体产业链,且与多家全球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晶圆厂、封测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广泛的优质客户资源。此次收购完成后,CTI华测检测与蔚思博将强强联合,遵循公司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升华测在半导体检测领域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关于CTI华测检测

CTI华测检测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12)。作为中国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CTI华测检测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检验、测试、校准、认证及技术服务。以"为品质生活传递信任"为使命,CTI华测检测致力于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信任,全面保障品质与安全,推动合规与创新,彰显品牌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健康、更安全、更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你的生活里,华测无处不在。

媒体垂询:4006788333

更多信息:www.ctimall.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5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安霸Ambarella中国区市场总监 严薇

在人工智能和汽车领域的高速发展下,关于智能驾驶的产业和相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香饽饽”。诸多科技巨头、传统车企、科技型公司纷纷基于各自的技术、资金和渠道优势,正在试图抓住产业和赛道的风口,把握进阶的机遇,切入智能驾驶的赛道。作为一家专注于 AI 视觉感知芯片的半导体公司,安霸在 ADAS 前装量产方面已交出亮丽答卷:基于 CV22 的 1V1R、1V3R 和基于 CV2 的 1V5R 的 L2 级 ADAS 解决方案均已在国内头部车企一汽红旗、广汽集团等推出的爆款乘用车上量产出货。

正所谓量产是迭代的根基,依托于科技创新对生活想象边界的拓宽、体验感需求的提升,大众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根据佐思汽车研究分析,2025 年 L2 及 L2+ 级 ADAS 装配率就有望突破 50%。相信这些趋势和角度,都能呈现出最符合当前的产业发展的态势。在本文中,将重点分享安霸目前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在 ADAS 这样的细分赛道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面对市场强劲需求,安霸已有对策

伴随各大玩家纷纷入局,显而易见,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就是未来汽车业务主要增长领域。面向主力车型市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将是更低价、更系统化、更成熟的传感器和解决方案。

ADAS 系统的成熟与完善是智能驾驶的基本保障,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ADAS 系统需要突破的是单芯片对外界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确保看得更清,看得更远。伴随市场凸显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当前市场对于前视 ADAS 的迫切需求,安霸所提供的优质 AI 视觉解决方案将改善由于芯片供应不足及性能不足导致的市场现状,在前视 ADAS 市场崭露头角,从部分场景快速进入参与竞争。安霸专注于视觉 AI 芯片研发和销售,提供底层的技术和工具链,由客户自己掌握数据和算法,而安霸则是赋能 AI 加速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产品的实现。

细节层层拉满,安霸量产项目方兴未艾

基于安霸的 CV2x 系列 SoC 的前视 ADAS 在 2020 年商用车商业化落地后,2021 年开始在乘用车前装量产,在 2022 年取得了更多乘用车型的不俗的量产战绩。CV2x 系列视觉感知芯片包括 CV2、CV22、CV25、CV28、CV2FS 及 CV22FS 等,可用于 L2 级 ADAS 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感知、电子后视镜、辅助泊车等应用。目前均已在乘用车市场进入量产,全球出货量已达数百万台。

安霸提供给业界的前视 ADAS 解决方案,其工具链成熟,支持高性能神经网络算法和密集光流,真正做到算法冗余,方便进行模型导入、量化、编译运行的全过程;支持非结构化稀疏加速,也支持为量化精度损失补偿的重训练;本地团队支持很多乘用车项目量产,有丰富的落地经验;功耗低、效率高,运行相同网络时内存带宽占用小。此外,其文档丰富,包含了各种开源网络的例子。

自 2018 年 10nm 的 CV2x 系列推出以来,安霸已经通过 CV2、CV2FS 协助 Rivian、 Motional、Arrival、嬴彻科技等多家知名国际车企打造了自动驾驶系统。而在国内市场,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本地支持,安霸与本土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着国内乘用车的 L2+ 及以上智能驾驶方案的规模化落地。安霸 CV2x 系列 AI 视觉处理器,集成了高性能高质量 ISP,具备高动态范围和低噪声特点,可提供卓越的感知能力和图像质量,依托高达 4Kp60 的实时处理能力,可以实现远距离和高精准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安霸在与智驾科技 MAXIEYE 及东软睿驰等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开放性和配合度,针对底层图像处理需求,提供高度适配客户的自研算法的处理器解决方案,加强了算法和处理器的深度协同。基于安霸的工具链,客户可发挥其较强的软件嵌入式能力,将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快速移植到嵌入式平台,实现精准数据输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处理器的算力资源。

潜心布局,才能先人一步

安霸早已针对下一代的产品策略也提前做足了布局和准备。8MP 前视摄像头,它面向 ADAS 应用的核心价值,自然是更远的探测距离、更清晰的成像效果以及更广的 FOV 视场角,例如针对车辆、交通指示牌等远距离道路目标有效探测距离超过 250 米,能够提前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顺滑完成相应规避行为,为用户带来更流畅与安全的辅助驾驶体验。8MP 前视摄像头方案将为环境感知提供更多高质量图像数据,以实现更加精准的视觉感知。安霸早在 2021 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推出了基于 CV2FS 的 8MP Front ADAS 解决方案“Rebel”。CV2FS 实现了单芯片 ASIL-C 功能安全,是市场上同类产品最高等级,也是下一代 8MP ADAS 的低功耗、高性能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

1.png

基于CV2FS 的8MP Front ADAS 解决方案“Rebel”

2.png

安霸 CV2FS/CV22FS 荣获 ASIL C 芯片功能安全认证,超越市场同类芯片水平

此外,行泊一体作为成本下降与智能化需求双重驱动下的产物,几乎占据了 2022 年中国智能驾驶赛道的舆论主战场。从芯片厂商、车企到供应商纷纷发力,安霸早在 2021 年下半年就推出了基于 CV2 的参考设计平台 Limo,并计划 2023 年上半年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基于新一代芯片的行泊一体方案。

安霸专为汽车自动驾驶应用打出一套高性能、低功耗和可扩展的芯片产品组合拳,提供给市场更多、更优秀的选择。安霸在 2022 年 1 月推出的 5nm CV3 系列大算力自动驾驶域控 SoC,其优秀的性能广受业界的好评。CV3 系列 SoC 已经赢得了包括德国博世、大陆集团等头部 Tier-1 们的青睐,他们纷纷官宣采用安霸 CV3 系列 SoC 来扩展其 ADAS 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至此,安霸已实现对汽车自动驾驶视觉感知全面赋能和全覆盖。近期安霸推出为自动驾驶打造的集中式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架构,为 CV3 的技术路线锦上添花。安霸在 CV3 域控制器 SoC 平台首次实现了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原始数据的集中式处理和前融合,为雷达技术在自动驾驶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这将推动业界 ADAS 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升级和自动驾驶技术版图的更加完整。

写在最后

智能驾驶时代,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汽车的数字化应用和数据处理性能需要算力强大的芯片作为支撑,智能驾驶芯片会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器件。经安霸芯片优化后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并提高处理速度,从而提高精度并实现更多的功能;芯片的高度可扩展性允许车辆制造商在相同的车辆架构上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必要的性能级别,并且功耗更低;最终还会为车企提供高附加值,以减少其在所有车型上的研发投入。

这不仅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在另一方面,我们创造的单车 ADAS 价值也在持续增加。安霸希望依托自身核心技术和产品,在汽车产业重塑的时代能抓住机遇,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渗透和普及。

围观 5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提供超丰富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业界知名新品引入 (NPI) 分销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宣布推出全新资源网站,专门提供传感器设计指南。该网站收录了丰富的技术文章,并且还在持续更新中。这些文章专门介绍传感器设计应用的复杂性,并为工程师提供解决复杂设计挑战所需的信息。读者可访问https://resources.mouser.com/sensor-design-guides进入该资源网站。

mouser-sensordesignguide-pr-hires.jpg

传感器设计的进步支持着消费电子、医疗应用和汽车制造领域的创新设备。这一全新的传感器设计指南资源网站提供了一系列丰富且深入的文章,涉及的主题包括飞行时间传感器、MEMS麦克风、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在《Board-Mounted Temperature Sensors》(板载温度传感器)这篇文章中,嵌入式系统专家Ishmael Chigumira探讨了能使温度传感器集成到PCB上而非安装在板外的技术创新。该文章定义了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说明了如何解读板载传感器的输出结果,并给出了集成和实施方面的几种最佳实践。在《The Dos and Don’t of VOC Sensors》(VOC传感器的注意事项)中,电子工程师Robin Mitchell详细介绍了用于测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的各类传感器。该文章还介绍了VOC传感器的各种应用,并提供了有关如何为各种潜在设计选择适当解决方案的提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感器设计,敬请访问https://resources.mouser.com/sensor-design-guides

作为全球授权分销商,贸泽电子库存有极其丰富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并支持随时发货™。贸泽旨在为客户供应全面认证的原厂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制造商可追溯性。为帮助客户加速设计,贸泽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库,包括技术资源中心、产品数据手册、供应商特定参考设计、应用笔记、技术设计信息、工程工具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工程师还可以一键订阅免费的贸泽电子报,及时了解业界新品动态和资讯。在订阅贸泽的电子报时,我们可以根据您不断变化的具体项目需求来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参考信息。贸泽充分尊重用户的权利,让您能自由掌控想要接收的内容。欢迎登陆https://sub.info.mouser.com/subscriber-sc注册,及时掌握新兴技术、行业趋势及更多资讯。

关于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贸泽电子隶属于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 (Berkshire Hathaway) 公司旗下,是一家授权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专门致力于向设计工程师和采购人员提供各产品线制造商的新产品。作为一家全球分销商,我们的网站mouser.cn能够提供多语言和多货币交易支持,分销超过1200家品牌制造商的680多万种产品。我们通过遍布全球的27个客户支持中心,为客户提供无时差的本地化贴心服务,并支持使用当地货币结算。我们从占地9.3万平方米的全球配送中心,将产品运送至全球223个国家/地区、超过65万个顾客的手中。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https://www.mouser.cn

围观 5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5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行动元(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动元”)宣布完成逾亿元Pre A轮融资,该轮投资由New Wheel Capital领投。本轮融资后,行动元将继续加大对智能算法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投入,以加速智能工业平台的建设和落地,助力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行动元是工业领域冉冉升起的智能新星,拥有一支屡获殊荣的顶尖技术团队和身经百战的管理团队。公司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打造智能工业平台,根本性重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及运营等工程化过程,大大降低工业产品开发成本,百倍提高工业产品性能和面市效率,同时让机器更加智能和节能。

行动元智能工业平台推出的首期应用集中在智能运动控制领域,覆盖了工业设备运动控制、柔性输送、低碳节能等主要细分,并已在机器人、半导体、3C设备、AGV、电动工具等行业广泛应用。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全球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引领者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芝麻智能”)宣布,与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一专汽”)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黑芝麻智能由此成为三一专汽本土首家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搭载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自动驾驶芯片的商用车将于2023年量产。

1.jpg

三一专汽隶属于三一集团,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业务覆盖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涉及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等,并在绿色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方面加速布局。黑芝麻智能是领先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提供商,在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感知算法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研发优势以及产业经验。

根据协议,黑芝麻智能提供以华山二号A1000芯片平台为核心的商用车中央域控解决方案,满足商用车和特种车辆L2+级别ADAS功能需求,应用于三一集团旗下所有商用电动车及燃油车平台。此次合作的L2+级别ADAS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前向碰撞预警、盲区预警、车道偏离预警、交通标志识别,以及驾驶员监视系统等。双方将基于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展开全面合作,积极开展并推动在智能汽车及相关行业应用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提升智能汽车及相关行业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实现中国智能驾驶的产业落地。

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芯片是国内首个符合车规、达到量产状态的单芯片支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芯片平台。同时,黑芝麻智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客户赋能体系,包含:自研车规级图像处理ISP和车规级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NPU、华山系列高性能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山海人工智能开发平台、瀚海自动驾驶中间件、行泊一体感知算法和BEST Data数据闭环解决方案,BEST Drive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全维度赋能车厂安全、快速地实现产品落地。

三一集团正加快电动化产品的开发,黑芝麻智能开放的高性能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为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动力。黑芝麻智能与三一专汽携手,将为商用车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合力推动中国商用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24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