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电脑领导品牌技嘉科技推出的AORUS STEALTH 500电脑组装套件,以特殊的设计概念跟创新的思维,获得CES创新奖评审的青睐,从上万件作品脱颖而出,勇夺CES 2023创新奖殊荣。 

1.jpg

技嘉AORUS STEALTH 500电脑组装套件荣获2023 CES创新奖

技嘉AORUS STEALTH 500的产品设计始于解决玩家们装机时的痛点,主板及显卡线材接口重新配置,将原本杂乱的线材隐藏至机箱背面,让DIY玩家们装机时不再受机箱空间限制,降低系统组装难度;而整齐的内装更能提升机箱内风流的顺畅度,有效降低零组件的温度,AORUS STEALTH 500不仅提供玩家前所未有的简易装机过程,也让游戏体验更流畅。 

技嘉也于CES 2023发布支持第13代Intel® Core™处理器的B760系列主板与NVIDIA GeForce RTX™ 4070 Ti系列显卡。技嘉B760系列主板内建多种BIOS调校模式,让玩家在性能与温控间取得平衡,同时特殊的内存硬件及BIOS设置,让它可以得到媲美Z790平台的DDR5-7600高频率表现。此外,针对DIY组装玩家所设计的EZ-Latch快易拆设计,让M.2固态硬盘拆装无需使用螺丝,显卡插拔也不卡手。搭载NVIDIA新世代Ada Lovelace架构的技嘉RTX™ 4070Ti系列显卡,以经典的WINDFORCE风之力散热系统,结合风扇正逆转散热技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AORUS RTX™ 4070Ti MASTER机种更以全新风扇造型和仿生鲨鱼扇叶设计,有效降低扰流及噪音,侧面还集成LCD显示屏监控温度及风扇转速,更可自定义GIF动画、文字与图片。 

除了电脑零组件,技嘉也同时推出AORUS 17X/15X电竞笔电及AERO 16 OLED内容创作者笔电。双芯片升级的新一代AORUS电竞笔电搭载WINDFORCE Infinity散热技术及240Hz QHD的显示屏,让玩家完整体验满血算力,稳定运行3A大作不卡顿。AERO内容创作者笔电则搭载经过国际色彩权威X-Rite™及Pantone® Validated专业校色的4K+ OLED显示屏,确保在显示屏上呈现最精准的色彩,让影像忠实还原不跑色。 

想知更多AORUS Stealth 500 电脑组装套件产品信息,请参阅: https://bit.ly/aorus_stealth_500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致力于为文档处理自动化创建AI驱动型解决方案的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公司Parascript于2022年12月6日获得专利(US 11521428 B1)。 这是一项《签名验证方法和系统》的专利。

Parascript的这项《签名验证方法和系统》的专利可帮助希望通过签名验证来验证个人身份的公司。所提出的方法在数字垫上捕获签名图像或签名轨迹,然后通过比较参考签名进行验证。参考签名能以图像或签名轨迹的形式提供,参考签名的图像或轨迹是在启用了笔的设备上签名时收集的。该专利描述了身份验证的若干用例:远程访问服务的身份验证、自助服务亭中的身份验证、自动现场身份验证,以及在ID、信用卡等上的生物识别特征编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用例。

  1. 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远程访问服务(例如客户登记、注册、验证等)的身份验证——签名由扫描仪或设备上的摄像头捕获,并与参考签名进行比较。当身份证明文件(ID)被摄像头或扫描仪捕获时,即从ID上的图像提取参考签名进行验证。

  2. 自助服务亭中的身份验证——签名在签名垫上或使用嵌入在自助服务亭(如交互式柜员机,ITM)中的摄像头捕获,并根据机器扫描的身份卡(驾驶执照、护照或其他)中提取的签名进行验证。

  3. 动化现场身份验证——有相关签名的纸质文件(如商店品牌信用卡应用)经过扫描,并与所扫描ID上的签名自动匹配。 或者,可以在数字签名垫上亲自签字。

  4. 在身份证、信用卡、卡和可能需要身份验证的其他文件上对签名进行生物识别编码——该人申请驾驶执照、护照、信用卡或其他身份证时,将收集该人的签名。 该签名在文件(芯片、磁带)上编码。编码数据可被读取和用于签名验证目的,无需参考签名数据库,并可实现即时可靠的身份验证方法。这种方法不会暴露参考签名,可提高安全性。

Parascript的差异性 

Parascript的《签名验证方法和系统》可实现身份验证的高精度自动签名验证。创新的机器学习技术允许同时处理以不同形式(轨迹或图像)呈现的签名,无需将其转换为相同的输入类型。这消除了妨碍使用自动签名验证进行身份验证的限制,提高了签名验证的准确性。

Parascript

Parascript的软件每年为公司们节省超过10亿美元。Parascript最先进的软件采用专有AI技术,提供强大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在处理文档时实现最高的准确性。Parascript在应用AI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有超过30年丰富经验,能够以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形式实现以文档为导向的流程自动化,从而大大减少人工参与。Parascript已实现邮政行业、抵押、支付处理和数百个其他流程的自动化。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天合光能在PV Tech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PV ModuleTech可融资性评级中连续第三个季度获得了AAA评级。

该公司持续出现在最高类别中,证明了其在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产品出货量和财务状况方面的高绩效水平,并凸显了其在这些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

在N型技术方面,天合光能是先行的领先组件供应商,未来一年有望进一步提高产能。

1.jpg

天合光能在最新PV ModuleTech可融资性评级中再获AAA评级

N型技术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天合光能致力于技术创新,并继续以N型技术引领行业。基于领先的210mm技术,天合光能推出了210mm N型全场景解决方案,降低了BOS成本和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并为客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到2030年,天合光能210mm叠加N型技术的组件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0GW,强有力推动光伏行业迈向N型时代。

全球客户的选择:210mm组件出货量快速上升

天合光能表示,该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组件累计出货量达到28.79GW,成为了210mm电池组件出货量方面的领导者。第三方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九个月,行业210mm电池组件出货量达到了50GW。由于210mm电池组件已投入量产,到2022年第三季度,累计出货量已达到76GW。

详情请访问:www.trinasolar.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 (以下简称"TUV莱茵")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谢信珍、硬件中心副总经理方小伟博士,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副总裁杨佳劼、区域总经理陈文华等双方代表出席了挂牌仪式。

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是TUV莱茵和科大讯飞推动战略合作、联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测试、标准共享、商业认证开发、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在语音识别技术及产品性能评估标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服务网络,助力提升产品性能和创新能力。

杨佳劼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联合实验室是双方基于价值认同,在各自领域长期积累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合作平台,希望双方携手前行,以技术发展为指引,紧抓消费痛点,严谨测试评估,传递产品优势,引领行业的标准、测试和认证发展,在智能终端上下游、跨平台应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谢信珍表示,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不仅要关注安全可靠,也要关注绿色环保,此次双方共建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将充分结合双方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共同探索在显示质量、充电安全、无线传输、信息安全、洁净和除菌、声学识别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创造出更多创新成果。他还提出了"领域拓宽、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三点合作展望,期待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彼此战略规划的跨越式发展。

1.jpg

在交流环节,方小伟博士和科大讯飞硬件中心总监陶玉梅分别就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应用"、"智能硬件实验室测试、标准和认证能力"进行了介绍;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研发高级经理刘大兴则分享了TUV莱茵核心的"6+N"认证业务以及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展望。随后,与会专家分别就联合实验室的行业引领总体规划、产政学研平台建设、认证价值可视化、显示质量测试评价方向、听力健康技术评测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就合作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推进模式达成了初步共识,接下来将逐项落实,形成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强化合作质量。

TUV莱茵与科大讯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科大讯飞自主研发的AI学习机T10已通过TUV莱茵低蓝光认证。随着双方合作的持续深入,TUV莱茵已陆续在学习平板、商显大屏、投影仪等智能化硬件产品上为科大讯飞进行了显示质量维度的多项权威认证,助力其技术提升和产品宣传推广。

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商,150年来,TUV莱茵一直为解决人类、环境和科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提供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为营造一个同时符合人类和环境需要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在智能终端产品领域,TUV莱茵将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及市场应用趋势,拓展检测技术和服务能力,推动智能终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并协助客户提升产品竞争力。

2.jpg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流动起来的道路,才是其最本源的价值所在。最近几个月,路过广西省南宁市"亭洪路-南建路"路口的汽车车主们惊喜地发现,这里再也没有原来高峰期那4分多钟让人等到烦躁的超长红灯,也不会再堵上几个红绿灯都过不了这个路口。车主们并不知道,丝滑的行驶体验,其实是来自于边缘+AI的合力智慧"暴改",而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路网加入进来,让"灯看车"逐渐照进现实,成为城市交通出行基础服务的一部分。

1.jpg

长堵路口 -- 255秒红灯,简直太难了

南宁市"亭洪路-南建路"路口属于市区主干道路的重要路口,日常交通通行车辆较多,而且路口的道路渠化较为复杂,形成了常态化的路口交通拥堵状况。博研智通和浪潮信息的技术人员此前的调研显示:这里平时车流量极大,路口往常都是采用大周期放行,比如低峰期放行时间就有150秒,平峰期达到200秒左右,高峰期尤其是晚高峰,车辆等待时间达到255秒,4分多钟。遇到堵车情况,驾驶员等一个红灯根本过不去,需要一等再等。

2.jpg

此路口还有这些显著特点:4个方向均为扩宽车道,远处车道数少于近处车道,车辆比较容易积压,雪上加霜的是还存在斜路、弯路、下坡路等地形复杂,这使得感知设备基本无法调整至最优工作状态。这里几乎是南宁市的"长堵点",尤其是早晚高峰需要人工进行现场交通指挥,疏散交通流,保障路口的通畅运行。

边缘+AI全息感知优化信号,太神了

交通拥堵积重难返,需要破题翻篇,不让这个堵点成为城市飞速发展和百姓便利生活的掣肘。针对规划建设需求,博研智通基于自身全息感知+信控引擎核心能力和浪潮边缘微服务器,自主研发出集全息路口、信号优化、公交优先、车路协同等功能于一体,具备超强边缘AI算力的"神器" -- 路侧核心节点设备:边缘智能体。边缘智能体具备场景化、开放性等特点,基于博研智通人工智能算法及信控引擎能力,结合浪潮边缘微服务器设计,与路侧雷达、雷视一体机等感知设备完美联动,可在路口完成交通流的全息感知,并通过智能AI算法对全息数据进行融合解析,对多品牌信号机进行秒级AI自适应优化控制,实现路口信号的实时优化,提升路口通行效率、降低拥堵。

随着云、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数据爆发式增长,智慧交通领域正在演化出各类边缘计算应用场景。博研智通边缘智能体采用的浪潮边缘微服务器,体积小巧,性能强大,最多支持14路1080P的视频编解码,而整机功耗仅30W以内,针对交通路口存在的部署环境适应难题,边缘微服务器具有丰富的连接接口,可通过有线和无线等多种方式,解决现场终端设备的互联,而且无论是常年潮湿的地方,还是60-70摄氏度高温密闭的空间,都可以保持稳定运行。

排队变短延误减少车速提升,太棒了

边缘+AI加持过的路口,究竟有什么变化?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了现在司机们通过路口的丝滑体验。从改造前后一天中同一高峰时间的路口照片中就能看到,以往的路口排队长龙明显变短了,路口拥堵的情况基本上已不存在。根据优化数据显示,早高峰南进口排队减短16.30%,北进口排队减短20.70%;晚高峰南直行排队减短16.30%,北直行排队减短17.92%。

3.jpg

某月12日改造前,晚高峰18:32南方向排队

4.jpg

某月25日改造后,晚高峰18:31南方向排队

实时优化开启后,这个路口早晚高峰时段路口各个进口车辆平均速度也有至少7%以上的不同程度的提升,路口车辆平均延误也减少12%以上。

让原本拥堵的路口畅通无阻,让司机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全靠所见有所为的AI大智慧。智慧路口建设将交通流与数字孪生理念相结合,全息感知路口实时交通流状态,采用AI智能信号优化算法,实现对路口信号机的秒级自适应优化控制,显著降低路口的排队长度和车均延误等指标,提升路口车辆的平均速度和路口通行效率,实现了真正的"灯看车"。

当然,边缘+AI所能做到的远不止解开这一个路口的"心塞"。未来,随着南宁市智慧路口的规模化建设,边缘智能体不仅要做到单路口最佳实时优化控制,还要与中心统一信号控制平台实现云边协同控制机制,群体化的边缘智能体就像一个个聪明的小精灵,将在区域优化控制、干线协调控制以及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更多场景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大家拭目以待吧。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没有方向盘的约束,无需时刻绷紧神经,只要下达指令即可享受轻松愉悦的旅程……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交通领域极具想象力与商业价值的技术之一。但是,要想让自动驾驶的愿景真正变成现实,智能驾驶企业仍然需要突破诸多障碍。

纵目科技是国内率先获得整车厂L4级别量产项目定点合同的智能驾驶企业之一,为了加速智能驾驶开发,纵目科技通过部署浪潮AI服务器和浪潮AIStation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实现了智能驾驶训练平台计算资源、数据资源以及AI开发环境整合服务的优化和提升,同时,模型训练的算力资源利用率由原先的70%提升至90%,模型训练效率提升了35%。

智能驾驶模型训练面临巨大算力挑战

纵目科技作为业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和高级汽车辅助驾驶产品及技术供应商,拥有领先的算法能力、完整的系统设计能力和车规级别的生产制造能力。目前,纵目科技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覆盖包括L4自主代客泊车系统(AVP)、自动泊车系统(APA)、360度环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ZATLAS全栈高精地图等系列智能出行全生态产品。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深度学习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视觉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之中,用于满足障碍物感知、车道线检测与分割、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路径规划、行为规划等场景的智能分析与决策要求。受益于日渐成熟的深度学习模型与强大的算力,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完成复杂路况信息的处理,并实现智能控制与反馈。

为了加速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与创新,推动智能驾驶深度学习模型的演进,纵目科技在深度学习领域进行了广泛投入,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算力资源进行融合模型的大规模训练。

要满足智能驾驶模型训练对于算力的要求,企业通常需要在算力资源构建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但同时,由于智能驾驶涉及多种应用场景与模型,复杂度较高,而且不同部门与开发人员的算力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算力资源的调度、分配成为巨大的挑战。如果算力调度平台管理不当,不仅会影响产品的开发进度,还会造成算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纵目科技希望构建易用、高效的AI算力平台,对计算资源、数据、模型进行全方位管理。

浪潮AI服务器+AIStation加速智能驾驶模型开发

针对智能驾驶模型训练过程的算力挑战,纵目科技部署了多节点的浪潮AI服务器NF5688M6和浪潮AIStation。通过强大的AI基础算力,整合了自动驾驶训练平台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以及AI开发环境,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统一分配调度、训练数据的集中管理并加速了模型流程化开发训练。

该平台采用的浪潮AI服务器NF5688M6搭载了业界先进的GPU,AI计算性能是传统双路CPU服务器的300倍。同时,NF5688M6在CPU与GPU之间采用Balance拓扑进行均衡负载,并通过NVSwitch互联架构,实现全互联和P2P通信,可以极大程度加速万亿级参数的超大规模模型训练。

浪潮AIStation智能业务生产创新平台是浪潮面向企业人工智能开发与推理场景的高效人工智能资源平台,实现了算力的统一调度和模型开发、训练、测试、发布的全流程一站式高效交付。通过对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AI软件栈的统一管理,AIStation为环境构建、模型开发、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部署全链路全面提速,助力客户加快AI开发应用创新。

浪潮AIStation帮助纵目科技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细粒度调度,最大化利用计算资源;数据加速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分布式训练一键式部署,有效降低训练门槛,帮助开发工程师驱动更强大的算力更新迭代模型。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加速了智能驾驶应用的开发和行业创新。

浪潮AI服务器和AIStation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具备强大、动态、弹性的AI算力。在成功部署该解决方案之后,纵目科技的算力资源利用率由70%提高至90%,模型训练效率提升了35%。同时,受益于该方案的自动化AI开发工作流,纵目科技实现了超大规模分布式任务分钟级部署,开发人员可同时训练4-5个任务,开发周期缩短至1/3。

由深度学习赋能的智能驾驶正在深刻改变智慧交通的未来图景,将会为驾乘带来前所未来的便利。未来,浪潮信息将与纵目科技持续进行深度合作,加速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化演进,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辅助驾驶和无人泊车等智能驾驶体验。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6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世代段码电子纸提供可持续的显示屏方案选择

全球电子纸领导厂商E Ink元太科技今日 (1月5日),发表新世代段码电子纸显示屏E Ink Prism™ 3,它具备动态变换色彩特性,且有8种颜色的选择,通过色彩变换及结合图样设计,将能创造丰富、动态的显示表面。

1.jpg

国际顶级汽车品牌BMW采用了E Ink Prism 3技术创造出可多色变换车体表面的新款概念车-i Vision DEE,为大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惊艳。

新世代的可变色电子纸薄膜-E Ink Prism 3通过动态显示的数字化科技缩小与传统静态材料的设计差距。以程序化编辑可变色电子纸的色彩动态变化,设计师将能把动态色彩变换与图样设计整合于各类型材料。在CES 2023展会中,E Ink Prism 3技术首度应用于汽车领域,国际顶级汽车品牌BMW采用了E Ink Prism 3技术创造可多色变换车体表面的新款概念车-i Vision DEE,为大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惊艳。

E Ink Prism系列技术创造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产品开发者与设计师现在能通过集成 E Ink电子纸技术来创作各种动态表面。E Ink元太科技董事长李政昊表示:“元太科技致力提供客户兼具可持续与数字化科技的智慧显示解决方案。E Ink Prism具备低耗电的可持续特性,通过可变换颜色与图样设计组合,与用户定义的程序,将能让所有的产品表面具备无限的设计可能。

E Ink Prism 3可于多种产业应用,包括家电、零售、消费性电子产品、建筑外观装饰、以及工业产品。坚固耐用与柔性可挠的可变色电子纸,可让制造商与设计师任意塑形,并集成于广泛多元的素材上。该产品的低耗电特性,可通过电池或是可再生能源驱动,无须再配置电源插座供电驱动。

除此之外,E Ink Prism 3更具备以下特性:

  • 超低耗电:E Ink著名的双稳态技术让电子纸仅于更换显示画面时耗电;当电子纸更显色彩显示后即不耗电。

  • 个人化设计:设计师可以选择结合复杂的图样与颜色于产品表面,进一步强化产品特色

  • 轻薄与耐用:可变色电子纸是坚固耐用的材料,可提供轻薄的动态显示解决方案

E Ink Prism 3为元太科技段码电子纸的产品线之一,每一个段码对应一条驱动线,可显示简洁图形与数字。它不需要使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可制造出多种的2D形状,如圆形、三角形与不规则形状等,强化工业设计的需求。

元太科技超低耗电的电子纸具备产业领先的能源效率,为生态圈伙伴提供颠覆产业的可持续显示技术,应用范畴从电子书阅读器、移动装置、医疗穿戴,涵盖至物流标签与数字化信息牌等各式领域。随着企业与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议题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元太科技承诺于2040年达到净零碳排目标之外,并已于2022年达成全球厂区使用20%可再生能源的RE20目标。除了运用绿色电子纸打造低碳环境之外,元太科技的ESG可持续发展倡议还包括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在地社区关怀与打造多元与共融的工作环境。

关于E Ink元太科技

元太科技为全球电子纸产业领导厂商,运用麻省理工学院(MIT)多媒体实验室开发的电子纸技术,以超低耗电的显示特性,成为各式应用产品的理想显示界面,包括电子书阅读器、电子纸笔记本、零售、物流、医院、交通等,有助于客户将显示界面导入于各式表面。超低耗电的电子纸可协助客户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外,元太科技亦宣示于203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RE100),并于2040年达到净零碳排。元太科技为气候宣言(The Climate Pledge,TCP)与科学基础减量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组织成员,更荣获国际权威媒体Financial Times、Nikkei Asia与国际研究调查机构Statista合作评选列入亚太区气候领袖企业(Asia-Pacific Climate Leaders)之一。从倡议到目标、计画的落实获外部肯定,元太科技致力以电子纸技术与应用协助推动低碳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多E Ink元太科技及电子纸显示屏详细资讯,请参阅 www.eink.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5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png

汽车大功率集成磁元件的散热难题

普莱默发布的3DPower™产品,第一次将两个磁元件集成在一起,共用一个磁芯,实现了磁芯内所有点上都有两个正交磁场。

行业:电力电子学、动力系统、EV/ HEV

作者:Hector Perdomo Díaz,Juan Manuel Codes Troyano与MSMP Power GmbH合作

本文将重点讨论普莱默在3DPower散热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磁集成的最大优点是同一元件的体积比离散方案的小。但增加功率密度会导致部件温度升高。

3DPOWER介绍

3DPower壶型磁芯采用定制的壶型磁芯形状,是由2个感应元件集成在一起。其中一个位于壶型磁芯机体上,另一个位于壶型磁芯外侧,如同一个螺旋管。它帮助我们解决了集成磁元件的工程难题:在本产品中,由一个扼流圈和一个变压器组成。不同于其他磁集成技术,3DPower中这两个元件共用一个磁芯体积。因此,将一个元件的磁场设计成与另一元件的磁场正交,从而产生两个独立且完全解耦的磁性元件。

2.jpg

图1:壶型磁芯解决方案(左);截面详图(右)

如图1 所示,铁氧体磁芯(70a)内部有一个绕组;另一个正交绕组在外侧(70b/c/d)。磁学设计者都知道大批量生成中铁氧体磁芯易碎,尤其在机器加工绕组时。因此,需要在磁芯上覆盖一层线圈。读者可以想象出磁芯含有一个几十安培的绕组,外部覆盖一层塑料线圈且线圈上也有电线,它的温度会有多高;并且由于磁芯损耗,也导致磁芯自身发热。

通常,过热故障不仅是由整体温度升高引起的,而且也是因为存在过热点。过热点会在铁氧体磁芯形成温度梯度,可能会导致破碎或者性能降低。因此,产品的主要目标是在元件之间建立良好的热熔体,避免形成过热点,并且确保冷却系统散热性能良好。

普莱默可以提供完全定制化的 3DPower方案。但由于其几何形状局限,主要应用包括移相全桥谐振LLC DCDC转换器。虽然该产品的输出功率范围为1 kW至11 kW,但可以按照需求增加产品的功率等级。图2描述了我们的一项新进展,一个磁芯集成三个磁元件(1个变压器和2个电感器)。图2 只是给出一个示例,说明利用我们的技术如何容易将磁元件集成在一起。

3.png

图2:3.5kW LLC转换器由降压变压器+串联电感器+并联传感器组成

热熔体

正确的设计和广泛的材料选择是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下图为11kW变压器,其绕组由立体平版3D打印技术制成,在磁芯底部采用水冷却。它的电线部分比磁芯温度高,尤其是在底部。

4.jpg

图3:11kW载荷变压器的红外图像(左);11kW变压器概览图

该方案包括在线圈上使用导热塑料材料,在电线和磁芯之间形成热熔体,例如使用导热垫或热液体间隙填充材料。在3DPower产品中,使用热液体间隙填充材料,确保在线圈、绕组和磁芯之间形成可靠的热熔体。

磁芯粘合剂

磁芯组分为两半。将两个磁芯结合的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法是使用胶带,这是廉价和小型变压器的常用办法。这虽然不影响磁路,但两个磁芯之间的热阻很高。因此,当其中一个磁芯安装散热器时,另一个磁芯的温度梯度也很高,可能会导致铁氧体破碎。

5.jpg

图4:使用不同粘合剂磁芯组的温度梯度变化:标准粘合剂(上)、高导热胶(下)

在我们的研发设施内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当使用标准粘合剂时,两个半磁芯之间的温度梯度是高导热胶的2倍。不仅铁氧体容易破碎,而且由于电感随温度变化,两个磁芯的磁阻不同,导致性能不佳。

线圈塑料材料

如上所述,壶型磁芯将覆盖一层塑料线圈,以在绕组过程中保护铁氧体和保护电绝缘。如果使用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线圈会暴露在空气中,如果使用水冷却,线圈会与冷却板接触。

我们测试了三种不同塑料材料的自然对流。第一种塑料材料是常用的液晶聚合物(LCP),导热率~0.5 W/m·K ,第二种是PA6基化合物(聚酰胺),导热率1.2W/m·K,第三种也是PA6塑料材料,导热率4W/m·K。在内部采用热电偶制备三个样本,在同一操作点进行测试。记录它们的温度测量值,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方程1)。该方程式将热模型简化为集总电容模型。

6.png

7.png

图5:测试期间LCP的红外图像

结果显示三个样本的最终温度相同。但导热率更高的PA6达到温度稳定要比其他样本快2倍。这表明集总电容模型方程中PA6 4W/m·K样本的“tau”系数比其他样本减半。

8.png

图表1:不同线圈塑料材料的测试结果

快速响应系统显示对温度变化“反映”更快、散热更快,从而降低铁氧体破碎或产生过热点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高导热塑料材料对部件的热性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这是否适用于强制传导方法。

树脂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中,所有大功率磁元件必须采用强制冷却技术来降温。由于半导体功率模块连接冷却板,也可用来安装电磁元件。大多数客户只使用导热垫,但整个行业越来越趋向于使用树脂密封整个车载充电器或功率转换器。由树脂散热和电绝缘性能良好,因此减少了电力电子元件的尺寸。

我们使用PA6 4W/m·K和LCP样本进行了测试,二者均安装在铝箱内,采用汽车用硅树脂密封。将铝箱安装在冷却板上,中间采用导热垫,如图6所示。该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导热塑料材料使用树脂密封时是否能提高整体设计。

9.jpg

图6:冷却板的测试装置

结果确定了样本的温度相似,温度差仅为4ºC,如果我们考虑热电偶的准确性和建立样本间的差异性,这可以忽略不计。PA6样本的系统时间响应更慢一些(慢25%)。

大功率测试装置

为在所有负荷条件下测试3DPower™磁元件的电气和热性能,使用了MSPM Power GmbH提供的大功率测试装置。TTG1000SIC方波发生器是测试设备的主要部件,生成的方波信号高达1000V。方波频率的范围可以设置为10 kHz至450 kHz,也可以将占空比设置为0-100%。使用外部全波整流模块(PCK模块),与变压器或共振电路的二次侧连接,将AC信号转化为DC电压。使用该测试装置,能够很容易地在真实条件下表征磁元件。

10.png

图7:大功率测试设备

结论

元件的可靠性是一个经常被遗忘的性能点;通常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关注这一点。大多数可靠性问题都与温度相关:着火、参数改变、铁氧体破碎、性能下降等。因此,工程师必须设计和选择最优材料来提高产品的热性能。

本文描述了在不同情景中选择最优材料的相关性。首先,强调在变压器的所有元件之间建立良好的热熔体,实现热到冷却源之间的连续路径。

然后我们在测试中检验了像磁芯粘合剂这样的简单东西是如何将温度梯度从18℃降低到9℃的。

最后,我们确定了在某些情况下良好的导热塑料材料也可以提高散热性能;但在其他情况下则不能。当用树脂密封部件时,标准液晶聚合物塑料上的高导热塑料材料根本不会提高散热性能。树脂成本更高,因此照例最终决定是进行性价比权衡来选择材料。

围观 7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5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卓越开发商,瑞萨将在未来所有Wi-FiBLEThread产品中支持Matter协议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TSE:6723)今日宣布,推出首款支持新Matter协议的开发套件,同时宣布将在未来所有Wi-Fi、低功耗蓝牙®(BLE),和IEEE 802.15.4(Thread)方案中,以及最近收购的Dialog Semiconductor和Celeno Communications产品上,提供对Matter的支持。

1.jpg

Matter协议安全、稳健地将不同制造商的各类智能设备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相互连接,有望解决智能家居设备的互操作性问题。其作为一个应用层协议,对Wi-Fi、Thread和低功耗蓝牙等底层连接技术进行抽象封装。借助一个通用软件栈,采用Matter协议构建产品的设备制造商将支持各种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和语音服务。智能家居用户也将能够选购任何经过Matter认证的设备,而不必在意这是何种平台。

瑞萨是连接性标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成员。该联盟是创建物联网标准和认证的全球组织。联盟技术主管Chris LaPre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瑞萨等物联网产业卓越开发商致力于对Matter标准的支持。这再次表明该标准正在设备制造商和元器件厂商层面呈现积极的发展势头。”

瑞萨电子物联网及基础设施事业本部连接与音频业务部副总裁Sean McGrath表示:“作为嵌入式处理领域的卓越供应商,连接性是瑞萨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凭借我们广泛的蓝牙与Wi-Fi解决方案,以及正在开发中的Thread产品,我们已做好准备,在与全球客户合作的各类应用中充分利用Matter标准的优势。”

瑞萨在低功耗蓝牙和Wi-Fi技术领域拥有超过10年的丰富经验。凭借6亿多台无线设备的出货量,瑞萨针对物联网、可穿戴产品和家庭网络打造了广泛的无线连接系统级芯片。其面向Matter推出的开发工具十分易于使用,将助力那些期待将产品集成至Matter生态系统的物联网设备制造商更快切入市场。了解瑞萨为Matter所带来支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enesas.com/Matter

供货信息

瑞萨首款支持Matter协议的产品为DA16200超低功率Wi-Fi模块开发套件。DA16200片上系统(SoC)则是全球率先为始终在线的Wi-Fi物联网设备带来一年以上电池寿命的Wi-Fi SoC。DA16200还通过超低功耗Wi-Fi Pmod™支持瑞萨快速接入式物联网。已完全集成至瑞萨E2Studio中,可使用瑞萨MCU、连接和其它设备轻松进行系统开发。瑞萨正在为主要客户提供支持Matter的DA16200开发套件样品,预计将在本季度末广泛发布。

关于瑞萨电子

瑞萨电子(TSE: 6723),科技让生活更轻松,致力于打造更安全、更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全球微控制器供应商,瑞萨电子融合了在嵌入式处理、模拟、电源及连接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成功产品组合加速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及物联网应用上市,赋能数十亿联网智能设备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多信息,敬请访问renesas.com。关注瑞萨电子微信公众号,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围观 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为互联和气候行动打造科技

  •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Tanja Rückert表示:“传感器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我们日常使用智能设备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 移动出行:以传感器为基础的创新技术,助力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 可持续发展:博世全新一代传感器,适用于健身追踪设备、颗粒物检测和海拔高度测定,相比于前几代产品尺寸和功耗都减少一半

  • 国际消费电子展创新奖:博世RideCare出行解决方案斩获创新奖

传感器无处不在。通过它们,车辆、电动自行车、智能手机、健身追踪设备以及耳机才能够有效地识别周围的环境。博世开发并生产智能传感器,以成就更安全、更便捷的生活体验。这些传感器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进一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博世是微机电传感器的技术开拓者和市场引领者,该传感器也是当前最重要且最为广泛应用的传感器之一。“我们自1995年起开始生产微机电传感器。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生产的此类传感器的数量与之前所有年份所生产的数量相当。”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Tanja Rückert在拉斯维加斯出席202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时表示。自27年前开始生产微机电传感器以来,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已经生产了总计超180亿个微机电传感器,现在,平均每辆车就搭载了22块。市场调研咨询公司Yole发布的报告显示*,博世目前是领先的微机电传感器制造商。到2027年,全球每年对于该传感器的需求量预计将从现在的335亿个增长到近490亿个。博世同样希望把握增长机会,在未来几年里,继续大幅提高产量。Rückert强调,博世希望保持并深化当前的市场领先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博世加大了对德累斯顿和罗伊特林根晶圆厂的投资,计划在2026年前,进一步投资30亿欧元在半导体业务上,其中包括传感器的开发和生产。

01 博世传感器.jpg

传感器守护生命并为互联世界铺路

传感器是现代科技的核心,也是互联世界的支柱。它们提升车辆的安全性,每日守护生命的同时,也在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由此,它们成为了博世所有业务领域的关键技术基础,也是本次名为“传感器科技#来个博世”品牌宣传片系列的重点。“借助传感器技术,我们可以将成就生活之美的科技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境界。它们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我们每日使用智能设备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全新的#来个博世宣传片中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诠释了该意义。”

Rückert表示。

微机电传感器最先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博世也始终是传感器生产制造商的领军企业之一。博世传感器为汽车驾驶保驾护航,它们控制安全气囊及车身电子稳定程序(ESP®),并且也助力实现各种各样的驾驶辅助功能,从而提升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舒适、便捷以及效率性。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车辆的“眼睛”,通过传感器,车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理解周围的情况。博世传感器正在助力实现无人驾驶,目前已经为该领域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雷达、激光雷达、摄像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等。此外,微机电传感器在消费电子领域同样至关重要。譬如,搭载在智能手机中的压力传感器可以将设备所处的高度精确到几厘米之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急救人员可以迅速定位需要救援的病患所在的楼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预计仅在美国,这款压力传感器每年就能挽救1万人的生命。

博世创新前沿科技提高出行安全

202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期间,博世将展示多款基于传感器的移动出行创新技术,如RideCare出行解决方案。它也荣获了由美国消费技术协会(CTA)主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创新奖。博世认为RideCare出行解决方案将在互联自动驾驶时代,起到提高车内人员安全的关键作用。这款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由一个摄影头、一个无线SOS按钮和云数据服务组成。如果发生事故或遭遇其他危险情况,车辆驾驶员可以用它随时联系博世工作人员。在发生事故时,博世工作人员可以立即通过摄像头评估车内情况,在必要时迅速请求支援。RideCare解决方案是一个有益的安全网,特别是对出租车或网约车司机而言。

额外碰撞区域探测可以进一步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在变换车道或穿过交叉路口时,若操作不当则易产生侧面碰撞,该系统可以有效保护车内人员。智能传感器结合新的软件算法,可以快速、可靠、精确地检测侧面碰撞发生的撞击角度,并且及时触发拯救生命的安全气囊以减轻事故的后果。“这款额外碰撞区域探测体现了博世是如何使用软件来强化和巩固自身硬件实力的。同时,这也为公路运输创造了一个可观的额外效益。”博世北美总裁Mike Mansuetti在本次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表示。

量子传感器释放无限潜能

在新型传感器领域,博世也发挥了行业领导者的作用。量子传感器将是未来几年新兴创新前沿领域之一,它们很快就可以实现比当下微机电传感器精确近1000倍的测量。举例来说,量子传感器可以更精确、更简单地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博世在去年成立了全新的初创团队,促进量子传感器的商业化进程并加速布局该市场。作为一家多元化的科技公司,博世以未来驱动发展,在多个领域推进有前景的技术发展。“仅在未来三年,博世将投资100亿欧元,以助力博世的数字化转型。我们4万名软件工程师的队伍也将不断壮大。”Rückert表示。

可持续发展驱动技术进步

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是博世的首要任务。“为了地球的未来,我们都应该倡导节能生活。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在加速推动博世在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Rückert表示。在202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博世带来了全新一代微机电传感器,与之前的型号相比,它们更精确、更坚固而且还更省电。例如,可编程和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BHI360/BHI380惯性传感器,其尺寸和功耗只有前代产品的一半,在安装于健身追踪设备时,可以更好地适应佩戴者的运动健身动作。同理,作为测量空气中微粒物质和污染浓度的全新BMV080微粒传感器,其体积比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小450倍。另外还有BMP585气压传感器,它可以测量仅几厘米的高度变化,从而检测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等健身训练运动,该款气压传感器节能85%,并且与上一代相比其稳健性增加了三倍。

*数据来源:微机电传感器行业现状报告,Yole Intelligence2022

2023 CES 博世活动:

  • 博世集团新闻发布会:时间:202314日(周三),当地时间上午8点至8点45分(北京时间1月5日凌晨12点至12点45分)

  • 嘉宾:博世董事会成员Tanja Rückert博士,博世北美总裁Mike Mansuetti先生

    地点: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曼德勒湾酒店(Mandalay Bay Hotel)南会议中心(South Convention Center)二楼F会议厅(Ballroom F)

    直播链接:博世媒体服务

  • 博世展台

    时间:202315日(周四)至202318日(周日)

    地点:中央展台,展台号16115

  • 现场试驾体验:智能座舱技术与高阶驾驶辅助系统的跨域融合

    时间:2023年1月5日(周四)至2023年1月8日(周日)

    地点:LVCC,中央展台,中央广场

  • 与博世专家进行深度会谈

    时间:2023年1月5日(周四),当地时间上午10点

    地点: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西区,W216-281

    主题: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实现工业转型

    嘉宾:博世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Zico Kolter

关于博世

博世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零配件和售后市场产品、工业传动和控制技术、电动工具、安防和通讯系统、热力技术以及家用电器。博世在1909年进入中国市场,公司在华员工人数超过55000名(截至20211231日)。2021财年,博世在华销售额达到1286亿元人民币。

有关博世中国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osch.com.cn

博世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近402600名员工(截至20211231日)。在2021财政年度创造了787亿欧元的销售业绩。博世业务划分为4个业务领域,涵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以及能源与建筑技术领域。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供应商,博世为智能家居、工业4.0和互联交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旨在打造可持续、安全和轻松的未来出行愿景。博世运用其在传感器技术、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专知,以及自身的云平台,为客户提供整合式跨领域的互联解决方案。利用带有人工智能(AI)功能或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互联生活。通过产品和服务,博世为人们提供创新有益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凭借其创新科技,博世在世界范围内践行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承诺。集团包括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及其遍布约60个国家的440家分公司和区域性公司。如果将其销售和服务伙伴计算在内,博世的业务几乎遍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博世集团于2020年第一季度在全球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了碳中和。博世的长远健康发展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博世的研发网络拥有约76100名研发人员,包括38000多名软件工程师,遍布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是由罗伯特博世(1861-1942)于1886年在斯图加特创立,当时名为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博世集团独特的所有权形式保证了其财务独立和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使集团能够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和前瞻性投资以确保其未来发展。慈善性质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拥有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94%的股权,其余股份则分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和博世家族拥有的公司。多数投票权由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负责。该信托公司也行使企业所有权职能。

有关博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osch.com, www.iot.bosch.com,
www.bosch-press.com, www.twitter.com/BoschPresse.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3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