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日前,斯凯孚于新昌球轴承生产基地举办庆典,庆祝其第50万颗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陶瓷球轴承正式下线。这标志着斯凯孚在华生产制造达成了又一里程碑,也标志着斯凯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产供应与服务能力达到更高水平。斯凯孚中国及东北亚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储浩、斯凯孚中国区副总裁及东北亚轴承产品总监郭明春率项目团队出席,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客户代表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1.jpg

斯凯孚第50万颗陶瓷球轴承下线庆典现场

储浩表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水平在全球领先,增长速度快,创新水平高,对相关配套的生产能力、响应速度、技术水准要求严苛。正因如此,斯凯孚进行了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本地化全价值链布局,全面实现了陶瓷球轴承等产品的本地化研发生产。陶瓷球轴承量产的不断突破表明我们本地化能力得到客户的认可。斯凯孚会始终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加速科技与创新,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注入加速度。"

从研发到制造,本地化供应链满足行业高要求

大到整车,小到轴承,愈演愈烈的电动化趋势推动着汽车行业各领域加速创新。新能源汽车为轴承行业带来了高转速、电腐蚀、高温、高承载冲击、振动噪音、润滑不良等方面的挑战。斯凯孚陶瓷球轴承,在性能上能够满足高速、耐用、防腐蚀、静音等要求,帮助电驱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健、高效,为新能源汽车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2.jpg

斯凯孚陶瓷球轴承

陶瓷球轴承精度要求高,且对材料、制作工艺、检验等都有严格要求。为了保障稳定供应,斯凯孚不仅在本地研发和生产,还部署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烧结、磨削,再到检验设备和标准的全方位完整的价值链。

全方位加码在华布局,增产量、保质量满足本土市场需求

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服务优势,早在2010年,斯凯孚陶瓷轴承便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2020年起斯凯孚大力推进陶瓷球轴承生产及产业链的本地化建设; 2021年斯凯孚新昌球轴承生产基地开始量产陶瓷球轴承,短短一年时间便实现了50万颗的高产量,充足的产能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广大客户提供无忧保障。在保证高产能的基础上,2022年新昌球轴承基地还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交付了多种样件,未来将实际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中,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3.jpg

斯凯孚第50万颗陶瓷球轴承下线纪念

近年来,斯凯孚中国汽车业务持续增长,其位于新昌、宁波、常山、芜湖、济南、上海各地的多个工厂均生产汽车相关产品。此外,斯凯孚还在中国加强了研发的本地化,2017年斯凯孚将球轴承研发部门转移到上海,立足中国,服务全球。5年时间内,球轴承研发部门主导了包括HS1.8高速球轴承在内的多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凭借自身在智能和清洁方面的专业能力,斯凯孚将致力于与客户共同开发定制化产品,推动未来出行在中国加速落地,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斯凯孚中国
(发布)
www.skf.com

凯孚集团

的使命是成为轴承行无可争领导者,帮助各行各业实现可靠运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先优势,斯孚通提供承、密封、滑管理、人工智能、无线态监测转轴相关及解决方案,帮助客有效减少摩擦和二氧化碳排放,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提高设备性能。孚在130多个国家有代表42 602名工,并在全球范立了17 000个经销网点。2021年,斯孚的年达到817.32亿瑞典克朗

孚中国

孚于1912年入中国市自此便深度融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程中,于汽路、航空、新能源、重工、机床、物流、医40余个行在中国,斯围绕"智能"和"清洁"两大关键词,在生制造、技拓展、采应链行了全价值链的本地化布局,并在中国设立了绿色智能科技中心。此外,斯凯孚还线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服体系——"斯家服务(SKF4U)",提升客户创造价目前,斯孚正演进为一家知、技和数据驱动的企 力求通不断新,助力中国客提升争力,共同推业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欲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孚中国网站www.skf.com.cn,或关注斯凯孚中国SKF官方微信www.skf.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名单,浪潮集团旗下浪潮云洲申报的"平阴玫瑰区域特色品牌服务建设"案例,入围"区块链+实体经济"方向名单。

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区块链+实体经济"方向聚焦制造、农业、商贸等领域,征集范围覆盖区块链+供应链管理、农产品溯源、跨境贸易等场景,旨在促进各行业供需有效对接,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

为赋能平阴玫瑰特色产业数字化,提升平阴玫瑰区域品牌价值,浪潮云洲基于标识解析与区块链技术,打造区域品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软硬一体化设备,采集种植、采收分级、加工、销售等环节数据,并对基地、企业、标准、检测数据进行存证,实现平阴玫瑰区域品牌线上认证管理。此外,浪潮云洲创新性提出依托可信的采收加工订单数据,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建立全产业链的行业信用模型,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为6万亩花田、3万名农户、40家加工企业提供覆盖产业链的低门槛、低利息、高安全的金融服务,构筑科技金融拉动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下一步,浪潮云洲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聚焦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融合应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方案。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7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浪潮云洲2个解决方案入选,包括质量码产业数字化与品牌提升APP应用解决方案、基于标识解析技术的工业设备监控运维解决方案。

质量码产业数字化与品牌提升APP应用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质量码公共服务平台,以工业APP为抓手,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品牌升级。该方案通过打通产品原材料、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要素质量数据,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并融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品牌效益提升。

基于标识解析技术的工业设备监控运维解决方案是物联网平台的上层应用方案,通过主动标识终端设备,实时采集和传输车间生产设备数据,分析计算并可视化展示数据。该方案向下连接标识解析智能终端设备,向上呈现数据可视化应用的监控服务,提高智慧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设备状态监控和设备稼动率分析,助力建设数字化车间,提高工厂综合竞争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评选围绕项目综合实力、关键技术创新、经济社会效益、产业化推广价值等维度,此次入选,彰显了浪潮云洲积极推动落地应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力。

下一步,浪潮云洲将进一步深化APP"小轻灵、可组合、可重用"的特色,突出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对行业和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7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微云全息公司(纳斯达克:HOLO)(以下简称为"HOLO"或"公司"),一家提供全息数字孪生技术服务提供商,宣布推出全息脑机接口数据采集系统,并且获得软件著作权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本系统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成果,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微云全息(NASDAQ:HOLO)开发并推出了全息脑机接口数据采集软件系统。该系统将脑机接口和全息3D图像数据生成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3D全息数字软件技术可以作为脑机接口系统的信息反馈工具,提供更真实丰富、更具激励性的情境反馈,使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更强。而脑机接口可以作为全息3D图像数据生成技术的输入设备,提供更为直接、快捷的输入。

脑机接口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把前端模拟放大器获得的脑电数据或其他的生物电信号,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A/D 转换器),变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与计算机的接口传输至计算机中,以便进行后续处理。该系统将脑机接口传输到计算机的数据和全息3D图像数据生成技术相结合,把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后生成全息3D立体数据。

微云全息的全息脑机接口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脑电放大全息数据生成部分与数字控制部分和智能算法部分。脑电放大电路主要是完成脑电信号的全息数据放大,以方便实现脑电信号采集系统后续的脑电信号全息数据处理。由于脑电信号是一种十分微弱、噪声背景强的电信号,脑电放大电路是整个数据采集系统影响全息数据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控制部分由数字信号处理(DSP)、AD采样、全息数字滤波等模块组成,智能算法部分是脑电信号通过算法识别并且匹配全息数据完成全息数据生成。全息脑机接口的放大电路提取放大的脑电信号送至AD模数转换,通过DSP控制脑电信号的AD采样,再将AD采样到的数字脑电信号通过DSP送至全息数字滤波处理,并对滤波处理后的脑电信号根据全息数据标签库的全息数据做智能算法识别和智能算法匹配,最后脑电信号通过各种复杂算法和并行通信实现脑电信号生成全息数据显示与保存。

目前微云全息的全息脑机接口系统还在初级阶段,主要应用目标为辅助医疗康复医学,扩展及修复人的认知或运动感觉功能。随着全息脑机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在社交、娱乐、航空航天、机器人、多媒体等领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微云全息的全息脑机接口系统为大脑开拓了多种新的信息输出渠道,拓展了大脑与外界交互的全息立体展示,有助于人们对大脑信息传递和控制模式的立体化深入理解,也为分析脑刺激和神经元相互作用提供了变革性的方法,这些将极大地丰富脑认知科学和神经信息学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必将引起人类认识、改变世界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于微云全息

微云全息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HOLO)致力于全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微云全息向全球客户提供全息技术服务。微云全息还提供全息数字孪生技术服务,并拥有专有的全息数字孪生技术资源库。其全息数字孪生技术资源库利用全息数字孪生软件、数字内容、空间数据驱动的数据科学、全息数字云算法和全息3D捕捉技术的组合,以3D全息形式捕捉形状和物体。其全息技术服务包括基于全息技术的全息光检测和测距(LiDAR)解决方案、全息LiDAR点云算法架构设计、技术全息成像解决方案、全息LiDAR传感器芯片设计以及全息车辆智能视觉技术,为提供全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的客户服务。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7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们的AI图像生成器允许任何人通过简单地描述他们想要的内容来创建高质量的视觉效果-省心,独一无二,几秒钟即可完成

纽约2023年1月26日 -- Shutterstock, Inc.(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SSTK)是面向变革型品牌和媒体和制作公司的全球领先创意平台,今天宣布推出其 AI 图像生成平台,可供全球所有Shutterstock客户以该网站提供的各种语言使用。 文本转化图像技术将提示转换为引人注目、符合道德规范的视觉效果,可用于授权。 它是Creative Flow的最新成员,Creative Flow是Shutterstock的广泛工具包,专门用于提供尽可能无缝的创意体验。

Shutterstock 首席执行官Paul Hennessy 表示:"Shutterstock在过去两年中与OpenAI、Meta和LG AI Research等关键行业参与者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他们的生成式AI研究工作,我们现在能将负责任生产的生成式AI能力独特地带给我们自己的客户 我们易于使用的生成式平台将改变人们讲述其故事的方式-您不再需要成为设计专家,也不再需要有创意团队来创作出色的作品。 我们的工具建立在道德方法和代表我们生活的多样化世界的资产库上,我们确保为这些模型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得到认可和奖励。"

以下是我们的AI图像生成平台与众不同的原因:

易用性和质量:我们正在通过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生成式AI来革新为活动、项目和品牌创建视觉效果的方式。 我们相信,我们的用户不需要学习如何编写长而复杂的提示,就能从这项技术中获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图像生成器可以从甚至单个单词输入或简短的简单短语中生成独特、多样和令人惊叹的图像。 凭借直观的风格选择器和对20多种语言的支持,我们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不受限制地体现他们的视觉创意。

便利性:Shutterstock是您满足所有创意需求的一站式商店。 您可以搜索素材,创建和发布获奖设计,并生成内容——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地方进行。 如果您想进行更进阶的处理,您可以在 Create中修饰新生成的资产,这是我们易于使用的编辑工具,让您无需专业设计师即可自定义您的视觉效果,并将其嵌入构成Shutterstock的Creative Flow的其他应用中。 这每次都会产生让您能够弥合创意、设计和执行之间差距的完美内容。 每个Shutterstock客户都可以通过当前订阅访问这整套工具。

信心:我们是第一个支持负责任AI生成式模型的公司,该模型为艺术家的贡献提供报酬,使我们成为您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以生成和授权您提升品牌所需的视觉效果。 此外,我们已经针对某些数据集中可能固有的偏见体贴地构建缓解措施,并正在继续探索公平描绘代表性不足群体的方法。

对于AI图像生成器以及我们准备将您的想法转化为成果的其他功能,请访问shutterstock.com查找它们。

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包含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所指的前瞻性陈述。 除历史事实陈述外,所有其他陈述均是前瞻性陈述。 前瞻性陈述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关于指导意见、行业前景、未来业务、未来经营成果或财务状况、未来股息、我们完成收购并将我们已收购或可能收购的业务整合到我们现有运营中的能力、新的或计划的功能、产品或服务、管理战略、我们的竞争地位和新冠肺炎疫情。 您可以通过"可能"、"将会"、"就会"、"应该"、"可会"、"期望"、"目标"、"预测"、"相信"、"估计"、"打算"、"计划"、"预言"、"预料"、"寻求"、"潜在"、"机会"等词语和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的否定形式来识别前瞻性陈述。 但是,并非所有前瞻性陈述都包含这些词语。 前瞻性陈述受已知和未知风险、不确定性和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我们的实际结果与此处包含的前瞻性陈述明示或暗示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 除其他外,此类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我们最近年度报告的10-K表格、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季度报告10-Q表格,以及公司可能不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其他文件中"风险因素"标题下讨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于此类风险、不确定性和因素,Shutterstock 的实际结果可能与本文所含前瞻性陈述中讨论或暗示的任何未来结果、业绩或成就存在重大差异。 本新闻稿中包含的前瞻性陈述仅在此日期作出,Shutterstock 不承担更新本新闻稿中包含的信息或修改任何前瞻性陈述的义务,无论是由于新信息、未来发展或其他原因,除非法律要求。

关于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Inc. (NYSE: SSTK) 是全球领先的创意平台,服务变革品牌和媒体公司。 Shutterstock直接或透过其集团子公司提供的综合收藏,包括优质的授权相片、矢量图插图、 3D 模型影片音乐。 Shutterstock与其不断壮大的社区合作,拥有超过200万名贡献者,每周添加数十万张相片,目前可提供超过4.24亿张相片和超过2700万部影片剪辑。

Shutterstock总部位于纽约市,在全球设有众多办事处,其客户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还拥有世界领先娱乐新闻机构、全球新闻编辑室和媒体公司Splash News、全球最大的视影片优先内容市场 Pond5、世界上最大的3D 内容市场 TurboSquid领先的网上图形设计和图像编辑平台PicMonkey、高端图片集 Offset端到端的定制创意商店 Shutterstock Studios、精选的免版税音乐库 PremiumBeat、为全球媒体提供社论图片影片的重要来源Shutterstock Editorial和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素材媒体产品 Bigstock 。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shutterstock.com,也可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关注Shutterstock 。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6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屡获殊荣的 S 系列打印机家族又添新成员UltiMaker S7,它拥有集成式滤净管家和灵活的构建平台等多项全新功能,将易用性和可靠性提升到新水平

全球桌面 3D 打印行业领导者 UltiMaker 隆重推出 UltiMaker® S7,这是该公司最畅销的 S 系列 3D 打印机的最新产品。

1.jpg

UltiMaker(R) S7

"屡获殊荣的 UltiMaker S5 每天协助超过 25,000 名客户实现创新,是市场使用最多的专业 3D 打印机之一。"UltiMaker 首席执行官 Nadav Goshen 表示,"通过了解客户反馈,我们在 S7 上继承了 S5 的全部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提升。"UltiMaker S7 首次尝试了一系列旨在简化使用和提高打印可靠性的新功能。更加灵活的全新构建平台能够轻松分离打印成品,集成式滤净管家可过滤高达 95% 的超细颗粒,并改善温度调节。S7 还利用改进型自动平台校正技术,提高首层附着力的可靠性。

igus 是我们的打印材料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使用寿命更长的塑性材料。该公司试用了 S7 打印机,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他们的增材开发工程师 Niklas Eutebach 表示:"我们发现,S7 的全新平台校正系统确实有助于我们使用材料打印出具有正确机械性能的精密部件。" 

S7 对温度调节进行了改善,用户可利用的最大构建体积达到 330x240x300 毫米,从首层打印到最终完成均呈现完美可靠的精度。柔性平台可实现打印后轻松分离印刷品,降低人工成本,让用户可以继续完成其他任务。

高性能 3D 打印材料生产商 Polymaker 的市场经理 Luke Taylor 也以真实的客户应用场景对 S7 进行了测试,他为赛车扰流板打印了一个碳纤维模具。他解释说:"这个部件几乎是你能在 S7 上打印的最大尺寸。""它有一些尖角,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测试一下全新柔性平台的附着力,看看这款产品如何使用我们的 CoPA 材料完成打印。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S7 将兼容 UltiMaker 生态系统中的 200 多种打印材料,与行业领先的 UltiMaker Cura 软件无缝集成,可以利用市场上的各种材料轻松实现打印,助力客户迈向成功。Taylor 表示:"在市场可用的 3D 打印生态系统中,UltiMaker 的生态系统最为齐全。"

用户还可以通过 S7 Pro Bundle 将 S7 与 UltiMaker 材料站匹配使用,可同时管理6卷材料,实现对材料的自动切换和湿度控制。

"UltiMaker S7 进一步完善了 S 系列打印机的产品结构。"Goshen总结道,"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 3D 打印实现业务发展和创新,我们的目标是为他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取得成功。客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安装,开始运行全新 S7 打印机:使用我们的数字工厂软件管理打印机、用户和设计,利用 UltiMaker 学院中的线上教学课程丰富他们的 3D 打印知识,并通过 UltiMaker Cura Marketplace 从数百种材料和插件中进行选择。"

如需了解关于 S7 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ultimaker.com/s7

编者须知

媒体受邀于 2 月 7 日参加 UltiMaker S7 的线上演示。如感兴趣,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Incus。

关于 UltiMaker

UltiMaker 是 3D 打印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其使命是通过提供集硬件、软件和材料为一体的全面桌面 3D 打印生态系统,加速增材制造的发展和采用。UltiMaker 合并了 Ultimaker 和 MakerBot 这两个领先的桌面 3D 打印品牌,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易于使用的 3D 打印解决方案,同时激励行业迈向负责任和可持续制造的未来。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第四季度财报要点

  • 一项导致知识产权(IPR)总收入为60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24亿瑞典克朗)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之前宣布的40亿瑞典克朗费用(其中包括DOJ准备金、物联网业务转让以及云软件和服务合同和产品组合退出)对本季度产生了影响。

  • 集团有机销售额[1]同比增长1%,其中知识产权(IPR)收入贡献达到5%。报告销售额为860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731亿瑞典克朗),其中Vonage贡献41亿瑞典克朗。

  • 总收入增加到356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308亿瑞典克朗),而毛利率下降到41.4%(2021年同期为43.2%),主要受网络业务组合变化、之前宣布的合同退出费用,以及云软件和服务产品组合调整影响。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达到93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128亿瑞典克朗),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为10.8%(2021年同期为17.9%)。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受到了之前宣布的费用影响。

  • 受库存减少和包括知识产权收款在内的高现金收入驱动,并购前自由现金流为169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135亿瑞典克朗)。

  • 受息税前利润(EBIT)降低的影响,资本使用回报率为15.4%(2021年同期为26.6%)。

2022全年财报要点

  • 受网络业务4%增长和企业业务16%增长所推动,集团有机销售额[1]增长3%。报告销售额为2715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2323亿瑞典克朗)。

  • 由于网络、云软件和服务以及企业业务的增长,总收入增至1133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1007亿瑞典克朗)。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达到291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333亿瑞典克朗),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为10.7%(2021年同期为14.3%)。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受到了先前宣布的55亿瑞典克朗费用的影响,但部分被知识产权许可收入的增长所补偿。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息税前利润率为10.1%(2021年同期为13.9%)。不包括Vonage和之前宣布的费用,息税前利润率为12.9%,达到2022年12-14%的目标。

  • 净收入为191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230亿瑞典克朗)。稀释后每股收益(EPS)为5.62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6.81瑞典克朗)。

  • 并购前自由现金流为222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321亿瑞典克朗)。2022年年底,净现金为233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658亿瑞典克朗)。

  • 受较高的资本使用量和较低息税前利润影响,资本使用回报率为14.0%(2021年同期为18.4%)。

  • 董事会将向股东大会提议2022年股息为每股2.70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每股2.50瑞典克朗)。

单位:

十亿瑞典克朗

2022

季度

2021

季度

同比

变动

2022

季度

环比

变动

2022

1月至12

2021

1月至12

同比

变动

净销售额

86.0

71.3

21 %

68.0

26 %

271.5

232.3

17 %

按可比单位和货币调整后销售额增幅[2]

-

-

1 %

-

-

-

-

3 %

毛利率[2]

41.4 %

43.2 %

-

41.4 %

-

41.7 %

43.4 %

-

息税前利润

7.9

11.9

-34 %

7.1

10 %

27.0

31.8

-15 %

息税前利润率[2]

9.1 %

16.6 %

-

10.5 %

-

10.0 %

13.7 %

-

息税折旧摊销前

利润[2]

9.0

12.3

-26 %

7.6

19 %

29.1

33.3

-13 %

息税折旧摊销前

利润率[2] 

10.5 %

17.2 %

-

11.2 %

-

10.7 %

14.3 %

-

净收入

6.2

10.1

-39 %

5.4

15 %

19.1

23.0

-17 %

稀释后每股收益

(瑞典克朗)

1.82

3.02

-40 %

1.56

17 %

5.62

6.81

-17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指标[2]

扣除重组费用的毛利率

41.5 %

43.5 %

-

41.4 %

-

41.8 %

43.5 %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

息税前利润

8.1

12.3

-34 %

7.2

12 %

27.4

32.3

-15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

息税前利润率

9.4 %

17.3 %

-

10.6 %

-

10.1 %

13.9 %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9.3

12.8

-27 %

7.7

21 %

29.5

33.8

-13 %

不包括重组费用的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

10.8 %

17.9 %

-

11.3 %

-

10.9 %

14.6 %

-

并购前自由现金流

16.9

13.5

25 %

2.5

-

22.2

32.1

-31 %

期末净现金

23.3

65.8

-65 %

13.4

74 %

23.3

65.8

-65 %

[1] 按可比单位和货币调整后的销售额

[2]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的财务指标与本报告末尾财务报表中最直接可协调的项目相一致。


爱立信(
NASDAQERI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毅康(Börje Ekholm)表示:

凭借第四季度业绩,我们正在实现到2024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达到15-18%的长期目标。我们正在全力以赴的实现战略目标,并对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在宏观经济普遍遭遇不利因素影响的背景下,本季度我们仍然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如资本市场日上我们说的那样,近期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仍处于全球5G网络普及与企业数字化扩展的早期阶段。

我们的战略仍然立足于推动可持续增长和实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价值最大化。我们充分相信爱立信有适合的团队和战略来扩大我们在移动网络领域的领导地位;在云软件和服务业务领域实现盈利;在我们高增长的企业业务领域继续前行;成为一个驾驭5G创新平台的公司开拓行业格局;并继续兑现我们对诚信文化的坚定承诺。

本季度,我们与一个主要的被许可方签署了一份多年期知识产权专利许可协议。这一积极成果使我们有能力在手机制造商,以及消费电子和物联网等新领域获得更多的5G专利许可协议。我们预计在未来的18-24个月,知识产权收入将大幅增长。

集团净销售额[1]同比增长1%,其中知识产权收入贡献了5个百分点。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2]为93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128亿瑞典克朗),利润率为10.8%(2021年年同期为17.9%)[2]。知识产权收入增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被预期中的业务组合变化及之前宣布的40亿瑞典克朗费用所抵消。我们实现了减少库存的目标,使并购前自由现金流达到了169亿瑞典克朗(2021年同期为135亿瑞典克朗)。

在印度,我们的网络业务因市场份额的大幅增加而增长。正如预期,我们在几个市场增加的份额并不能完全弥补北美等其他市场运营商资本支出和库存减少的影响。受到业务组合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大型网络铺设项目中服务销售比例的增加,毛利率[2]为44.6%(2021年同期为46.4%)。IPR专利许可证协议对利润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季度,我们主要通过产品替代等商业行动抵消高通胀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在继续通过投资技术来扩大性能与成本优势,并扩大我们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力和资本效率。

在云软件和服务方面,不包括知识产权收入的有机销售额[1]减少了2%。北美的销售增长主要来自5G核心网合同,但被其他市场领域的下降所抵消。我们继续致力于提高盈利能力,通过限制次级软件开发、加快自动化转型以及将重点从增加市场份额转向盈利能力,旗帜鲜明的朝着2023年全年达到营业利润平衡的目标迈进。在第四季度,我们决定以一次性费用为代价退出部分次级业务。

在企业业务领域,我们继续发挥在移动网络方面的优势推动业务发展,使有机销售额[1]增长了15%。爱立信企业业务战略有两大支柱:第一,是我们的企业无线解决方案业务,这项业务的重点是把握5G优化网络和安全解决方案这个数十亿美元企业市场中的商机;第二,通过全球通信平台业务,我们将通过变革速度、时延等网络功能在全球的开放、消费与付费方式激活新的5G盈利方式。企业业务是推动爱立信增长的"引擎",并且我们在持续调整产品组合,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此,我们宣布在第四季度转让亏损的物联网业务。此外,我们继续通过投资加强爱立信的企业产品上市渠道,并扩展了我们的企业产品组合。另外,我们正在增加网络API开发方面的投资,它将成为推动全球通信平台长期增长的基础。自2024年起,我们的企业业务将成为爱立信长期增长和盈利的主要动力,但这些投资将在2023年对我们的利润产生影响。

我们对爱立信业务的长期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正如我们在资本市场日期间所说,短期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根据我们的预测,运营商将继续削减资产来应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因素,并随着供应情况的缓解而调整库存水平。这些趋势已在第四季度开始影响我们的网络业务,并且至少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同时,我们预期将通过增加市场份额实现良性增长,不过这些都无法完全抵消近期的经济不利因素。从长期看,资本支出受到流量增长的推动。受近期宏观经济不利因素影响,企业的增长速度将比2022年期间略微放缓。

虽然本季度供应链方面的挑战有所缓解,但通胀环境依然存在。我们仍需要专注于通过商业行动和提高公司的成本效益来克服近期的经济衰退。预计我们90亿瑞典克朗的成本节约行动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起到效果,并且2023年上半年网络业务的利润率将因为业务组合变化而下降。第一季度的集团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2]将略低于去年[2],但在年内会有所改善。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同事在一贯执行公司战略,创造长期股东价值的勤奋与努力。现在正值公司与行业彻底转型之际,团队的投入与热情让我倍受鼓舞。我们的行动已经使爱立信成为了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Börje Ekholm
鲍毅康
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 按可比单位和货币调整后的销售额

[2] 不包括重组费用


致媒体编辑:

如需相关媒体资料、背景资料和高像素图片,请访问:www.ericsson.com/press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助力通信运营商捕捉连接的全方位价值。我们的业务组合涵盖网络、云软件和服务、企业无线解决方案、全球通信平台以及技术和新兴业务。它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数字化,提高效率,并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爱立信的创新投资已经让全球数十亿人享受到了移动与移动宽带带来的受益。爱立信在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转云成为软件企业确定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同样蔓延到了EDA领域,EDA上云从最初被犹疑、观望逐渐演变为很多IC公司的主动选择,在近日召开的ICCAD2022上,本土主要EDA厂商分享了EDA上云的感受。

1.png

英诺达(成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王琦认为EDA上云并不是一门全新的技术,主要还是一个商务模式,通过商务模式创新为客户带来两方面的价值,一种是计算资源更有效的利用,一种是使用成本降低。“英诺达所提供的EDA硬件云平台就是可以让任何地区的客户通过云的方式使用硬件仿真加速完成芯片验证。通过远程使用,一个好处是让客户更加弹性的来使用计算资源,另外就是降低使用成本。这是EDA上云一个很大的商业模式动力。”他指出,“上云的关键是要有产品,你要先有软件、产品,然后才能上云。

针对客户顾虑的上云数据安全问题, 他表示针对数据安全,英诺达提供不同等级的客户数据保护。客户可以选择不提供源代码,通过本地编译后上传用于仿真的二进制数据库,在云平台完成仿真。客户也可以选择上传设计源代码,在云平台直接完成编译。“其实客户最担心的还是数据安全,通过一年多的使用,包括对我们的防火墙,以及对我们内部数据安全网的措施,他们信心越来越高,有些客户愿意接受上传源代码的方式完成验证任务。项目完成后我们有一整套的流程完成客户数据的清理、删除。2022年,我们的机器近乎100%负载率证明了客户的接受程度。  ”他指出。“  英诺达云平台过去一年半下来,累计有超过20个客户。”

2.png

致力于构建为应用定义的云,号称让任何应用程序,始终以自动化、更优化和可扩展的方式,在任何基础架构上运行的速石科技(fastone)也参加了ICCAD,速石科技高级技术总监陈琳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速石科技于2017年成立,致力于为整个研发平台的研发型公司提供一站式的IC设计云平台。目前中国IC设计企业中83.6%还是中小微企业,100人以下,这些客户天生就是适合云原生化场景的客户。

他表示速石平台提供的一站式研发平台,解决了几个痛点问题:1.资源不够的问题,这是核心问题;2.资源都能获取,但如何把它用得更好、用得更高效,3、运营成本和经营的问题。“研发云平台对于研发型公司是一个很重要的资产,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其实是需要产品、服务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整体帮助项目落地。速石在这三年里,也是随着整个IC行业逐步发展壮大,2022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一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在2022的很多时间里,在上海疫情的几个月里,大家都是居家办公,很多人开始拥抱云化方式,需要一些远程的方式解决实际生产和效率问题。”他指出 ,“速石在去年,从客户的资源、类型和用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我们为创新驱动型用户提供为应用优化的一站式研发云平台,满足半导体、新药研发、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多种研发场景需求。基于本地+公有混合云环境的灵活部署及交付,帮助用户提升20倍研发效率,降低成本达到75%以上,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面向全球开展竞争。”

3.png

据他介绍,速石科技的研发云平台是中立的研发型平台,客户可以在平台上安装、使用各种软件,有很好的自由度。“我们会积累很多客户平台对应的软件,在我们上面安装已经是最佳实践,包括它的参数优化、调整,或者是集成的过程,这些都是很繁琐的工程工作,我们会预先做好一些准备,客户如果有自己需要的一些软件,或者对应自己的工具,很容易在我们平台上部署,这也是属于我们的服务过程,我们会帮他保证环境的一致性。”他解释说,“不管是前端的EDA工具,还是后端的EDA工具,或者是针对Foundry的工具,在我们的平台上都可以进行优化和整合,并发挥更高的效率。”针对其他主流玩家的业务数据转移问题, 他表示首先客户有自己的研发平台,这是很大的重要前提,速石科技要对数据库或者项目做对应的管理,中间大量涉及到数据的流转,但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要按需全部流转和转换,实际上客户也希望研发环境尽量减少大量数据的移动,这是工程的诉求。如果有本地或者云端的诉求,速石科技会选择某些场景数据需要按需上云,或者中间在不同项目流转,这里需要平台的方式,一是有工具、有方法能实现快速移动数据,二是按照合规和安全性要求,尽量少的去移动必需的数据,同时整个的移动过程要在平台监控和合规的方面下,能够可视化去监控。

陈琳涛表示,经过几年的实践,速石科感受到国产研发平台的使用空间有两个很重要的组件:1.集群的管理,能够把各种异构的资源拉起来,让客户使用,保持环境的一致性,这是速石很核心的基础能力。2.调度器的使用,速石调度器着重发力。

“2019年我们使用速石调度器创建的云上计算集群就已经进入了Top500排行榜,我们发现用我们的方式,以及云的方式,可以给客户交付他需要要的高性能计算环境,这是基础条件。”他强调,“这两年的发展,我们速石在IC芯片设计企业里已经验证和落地了很多真实生产环境例子,速石使用平台会使用速石调度器作为原生调度器,去调用我们的EDA过程中的相关运行环境,这里已经有经过了18个月的全生命周期的,很多客户在速石平台上成长1到2年之后,必然要完成整个芯片生命周期的交付,到MPW或者是量产去做。速石从一开始,到最后流片前,都能够支撑他整个研发环境。在这两年里面,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突发上云场景的客户,他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几个月,有累计几千万核小时,并发峰值近万核的算力需要调用,我们要跑一些形式验证,包括跟国产EDA厂商进行了很多验证。短时间内能够拉起这么大的集群,管理这么大的资源,同时整个效率还要提高,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生产的验证。”

此外,他表示客户有很多历史资产或者IP、代码,站在研发角度,他也希望新的平台能适配原来的研发流程、研发进度,速石科技在调度器平台里面,第二个很大的功能是兼容性,兼容市面上主流的,国际先进调度器的方式方法,在底层会翻译成速石的调度器。“这个技术的好处是1.解决“卡脖子”问题,去年我们接触很多家客户,他说我用一些国际的调度器,但要完成本地化国产EDA、工具,或者是对应调度器的替换,速石在这里面主要帮他们完成这个目标。在这里我们会用云的方式,用速石调度器,更好的使用异构资源,满足你的需求。2.我们也会保留或者兼容您现在的使用习惯,能够让您的研发效率持续提高,同时享受速石自主研发平台的支持,中间如果出现代码级的支持,或者是EDA厂的支持,我们还会非常及时响应的,这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他总结说。

陈琳涛表示随着IC复杂度提升,在芯片流片前几个月,后仿高峰或者前访高峰,其计算需求是波动性的,不可能为波动性需求次性采购大量设备和资源。而云的方式是弹性按需的,可以按需或者按月申请资源,这是云平台的刚需。此外,目前EDA工具众多,在IC研发中哪些阶段适合于用云的方式,包括并发的方式去跑;哪些需要大算力。。如果每一家客户都自己去做,这里有踩很多的坑要踩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运用速石的服务和产品平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陈琳涛表示速石成立几年来,已经积累了很多芯片领域的客户,“保守估计可能有数百家客户已经大量使用我们的平台,中间有很多大型客户,也有很多微小型企业,但是它们会全生命周期使用各种软件、各种环境都会使用。”他强调。

4.png

思尔芯总裁林铠鹏表示思尔芯从2004年开始做原型验证系统,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积累了500多家客户,目前,思尔芯已经推出第七代的原型验证系统,做到了百亿门甚至更高级别。此外,思尔芯目前聚焦在前端验证领域,除了原来的原型验证产品,目前也推出了硬件仿真器以及逻辑仿真器。希望从用户的原代码设计、导入,到最后全部跑完,能做到无缝衔接。据他介绍,思尔芯的验证云已经推广了三年,已经有一些客户的实际设计案例。

“目前我们有将近几百上千个IP原型验证系统,这几年我们一直也在推广云应用,对于验证场景来说,云是非常重要的,验证从时间轴角度出发,存在峰值的情况,前面开发阶段可能验证需求不多,到了一定阶段,你会发现设计团队需要大量的回归测试,大量集群的验证,还需要有大量的软件仿真验证,以及软件性能测试验证过程,这个时候验证峰值非常明显。对于大部分的设计公司来说,现有的算力都是不够的,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个时候大家迫切的希望能采用更多的算力加进来,提高验证回归效率。对于云这种要集中大量算力,为峰值需求提供相对应的算力和解决方案来说,这是天然的很好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另外一方面,大家说了好多年云,实际上推广的并不是很顺畅,国内一方面关心的是信息安全问题,云代码传上云之后,怎么达到可靠性;另一方面是传统的EDA工具卖EDA授权收入比云授权更划算一点。我们现在也是在尝试,目前以私有云更多,这是第一种情况。我们也是跟很多云的厂商在沟通合作,云上、线上可以提供大量的CPU算法和内存资源,对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

针对数据安全,思尔芯也推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将一些敏感数据放在本地,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或者将仿真验证分两部分,一部分接触用户的源代码,接触到关键的数据,这一部分在本地上把它编译好,把它消化、解决。最后去云上面跑的动作,或者需要大量的CPU和内存资源的动作,这些动作已经变成了相对脱敏的二进制数据,这对用户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通过分割、分叠的方式,对用户来说,我们可以提供兼顾算力和信息安全的方式,两者可以得到相对比较平衡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随着芯片的规模复杂度越来越大,对验证的CPU、内存、算力、EDA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初创企业一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在这上面是不划算的,早晚需要上云,或者早晚需要把峰值的算力有适当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适合当前情况的解决方案,在算力的均衡,包括信息安全,包括用户的体验,包括EDA工具提供者的利益,得到相对应的平衡的解决方案。只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我相信需求是存在的。”他总结说。

5.png

芯启源 EDA&IP 销售总经理裘烨敏表示芯启源已经在做上云的准备,且很快能提供这套解决方案给到客户。因为芯启源也认为EDA上云是一个趋势,虽然说未来几年仍不可能替代现场实际使用EDA工具的模式,但确实会受到一些企业追捧。目前来看,在一些政府支持的平台,或者中小企业等,相对会比较倾向于EDA上云。而EDA上云的优势是便利、客户初期投入低、硬件资源更高效的使用;但也有些劣势,比如网络安全、EDA中心服务支持相对效率低于现场使用EDA工具、硬件调整相对不便利等等。不过随着技术的演进,上述的劣势也可能会逐步通过各种新的方案来缓解甚至消除。总之,作为国内领先的EDA厂商,EDA上云的市场是值得芯启源去投入和参与的。

他表示芯启源的EDA工具有创新,主要是把比较复杂的硬件仿真和原型验证合在一起,二合一的平台对客户来讲,投资会减少一些,运营的成本相对会降低。芯启源的仿真器不仅有传统仿真器的比较强的Debug能力,帮助用户更早期的进行规前验证;其次还可以进行多用户并行,已经可以实现多用户同时在设备上进行编译,芯启源有帮助客户一次流片成功的多个案例。因此,芯启源2022年的订单比2021年翻了三番!

6.png

在ICCAD2022上一口气发布“芯天成”五大系列14款EDA新品的国微芯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白耿表示国微芯已经与腾讯云EDA云端达成战略合作,使得形式验证工具成为首次在腾讯云上上云的商业工具,供国内头部企业进行使用,并预计未来更多工具将上云。

“云计算与EDA结合越来越受到芯片设计公司和工艺厂的欢迎,这个模式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成功的部署应用。EDA行业云上相关的营收模式,近年来也逐年呈增长趋势,国微集团参股公司已在前端工具上使用国内领先的云平台为国内头部设计公司进行服务。目前多个后端点工具也已经完成了在国产工业云上的试用。”他透露,“下一步国微芯会与制造厂、IC设计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带动云平台设计模式,加速云上EDA生态成熟。云上无限的并行计算资源,是国微芯多种核心工具(物理验证、OPC、特征化等)并行运算潜力最好的验证和应用平台。”

针对芯片仿真耗时长、EDA仿真压力大、上市周期压缩等行业痛点,华为面向半导体EDA、半导体CIM智能制造等场景推出了OceanStor存储,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数据存储底座,能将芯片仿真性能提升30%,电力能耗降低70%,保证仿真连续性。

裘烨敏在采访中呼吁政府、企业,给本土EDA企业多一些机会,“对我们来讲,我们期望在政府这一块加大一些力度,引导一些企业。特别是我们碰到的头部企业,能够给国内厂商更多的机会,因为工具是需要打磨和时间的,工具一定是越做越好的,只要给我们机会和时间,一定是可能比三大家做得更好。国产化是一个情怀,国产化是一个情怀,更是一份责任,我们期望在这份情怀和责任上得到更多的助力。(完)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0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7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数据平台将帮助MSCI利用谷歌云的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能力,大规模处理其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为践行其通过技术和不懈创新改善客户体验的承诺,MSCI Inc. (NYSE: MSCI)宣布与谷歌云(Google Cloud)建立战略联盟,以构建云原生投资数据采集和开发平台,提供数据、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支持更好更快的投资决策。

该投资数据平台在谷歌云中原生构建,将帮助MSCI创建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其客户,包括资产管理公司、资产所有者、银行、企业、保险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等。MSCI使用谷歌云的人工智能(AI)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以及BigQueryVertexAIDocument AI等高级分析工具,旨在帮助MSCI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获取、吸收和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MSCI将拥有一致的数据,从而能更容易地创新解决方案套件,并快速解锁新见解。

此外,谷歌云将为MSCI提供Earth EngineBigQuery Geospatial等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帮助量化证券、地理和市场的物理性和过渡性气候风险指标。将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到MSCI产品和解决方案中,旨在使投资者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按位置对气候风险进行建模,从而实现更为明智的分析、预测和决策。

MSCI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Henry Fernandez表示:“投资行业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投资者需要有能力分析新的和替代数据来源,以保持竞争力和知情性,评估不断变化的投资挑战和机遇,分离噪音,提高运营效率。”

他补充道:“新联盟将支持MSCI的世界级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客户快速将数据转化为跨资产类别和问题(如气候风险)的相关和可操作见解。谷歌云与MSCI同样致力于推进数据测量和标准化,我们期待着与他们合作,继续帮助解决投资者的关键挑战。”

谷歌云首席执行官Thomas Kurian表示:“谷歌云制定了帮助客户从自身数据中获得见解的独特战略。我们使客户能够在单个系统中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将数据湖、数据仓库和机器学习统一到单一平台中。我们与MSCI的合作将使其能够构建智能的云原生数据平台,改善其客户做出投资决策的方式。”

MSCI首席技术官Jigar Thakkar表示:“我们很高兴与谷歌云合作,打造一流的AI和NLP驱动的投资数据平台,此举将帮助我们的研究团队加速建立分析产品的能力,为金融市场提供动力。结合我们更广泛的一系列技术举措,此次行动标志着我们向着使命迈出了新的一步,有助于我们通过相关数据和先进技术,帮助客户将投资组合与投资目标保持一致。”

关于MSCI

MSCI是一家为全球投资界提供关键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的领先公司。我们拥有超过50年的研究、数据和技术专长,致力于帮助客户理解和分析风险与回报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充满自信地建立更加有效的投资组合,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我们创建了业界领先的研究增强型解决方案,客户可以利用这些解决方案深入了解整个投资过程并提高其透明度。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msci.com

关于谷歌云

谷歌云致力于加速组织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业务转型的能力。我们提供利用谷歌尖端技术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所有解决方案都依托业内最清洁的云技术。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将谷歌云视为他们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借助谷歌云实现增长并解决至为关键的业务问题。

本新闻稿包含《1995年美国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所定义的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与未来事件或表现有关,并且涉及可能导致实际结果或表现产生重大差异的风险,因此您不应过分依赖前瞻性陈述。MSCI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截至12月31日的最近一个财年的Form 10-K年度报告中列出了可能影响结果或表现的风险。MSCI不承诺更新任何前瞻性陈述。本新闻稿中的任何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亦不应作为投资建议而加以信赖。MSCI不授予未经适当许可使用其产品或服务的权利或许可。MSCI对本文所载信息的适销性、特定用途的适用性或其他方面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免除所有责任。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阅: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125005305/en/

围观 5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Al软件公司、AI Virtual Smart Sensors™的领导者Elliptic Labs (OSE: ELABS)与现有PC/笔记本电脑客户签署了第一份Chromebook评估协议。这份协议给客户带来了未来在Chromebook的PC、笔记本电脑和平板上搭载Elliptic Labs的AI Virtual Human Presence Sensor™的可能。与微软不同,Chromebook采用的是谷歌的ChromeOS作为操作系统。按照2022年2月份的市场报告,Chromebook在2022年占有市场12.5%的出货比例。

“将我们的AI Virtual Human Presence Sensor拓展进入Chromebook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Elliptic Labs的首席执行官Laila Danielsen说,“Chromebook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有相当的占有率,而这份合约标志着 AI Virtual Smart Sensor Platform已成为我们的PC客户全系完整产品规划中最自然的选择,从高端设备到极具性价比的基础设备上,均可采用此方案。我们非常自豪能持续秉持我们的愿景,为所有设备打造更智能、更环保、更便捷的产品。”

Elliptic LabsAI Virtual Presence Sensor

Elliptic Labs 的 AI 虚拟存在传感器可检测用户在 PC/笔记本电脑前的存在状态。这允许设备在用户不在时进入睡眠状态,从而节省电池寿命和用电,并防止未经许可的访问。人体存在检测正在成为 PC/笔记本电脑行业的核心功能,但由于与专用硬件存在传感器相关的成本、风险和设计限制,目前仅在高端设备中配备该功能。Elliptic Labs 的纯软件 AI 虚拟存在传感器提供强大的人体存在检测功能,使制造商们能够轻松且经济地在种类广泛的设备中打造存在检测功能。

关于Elliptic Labs

Elliptic Labs 是一家面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物联网和汽车市场的国际企业。公司成立于2006年,衍生自挪威奥斯陆大学(Oslo University)的一家分支研究机构。公司的AI专利软件结合了超声波和传感器融合算法,提供直观的3D无接触手势交互、接近感应和存在检测功能。其可扩展的AI虚拟智能传感器交互平台创造了可持续性的、生态友好的纯软件传感器,并已有上几亿台设备搭载其技术。Elliptic Labs是市场上唯一一家使用AI软件、超声波和传感器融合进行大规模商用的软件公司。公司在奥斯陆证券交易所(Oslo Børs)主板上市。

Elliptic Labs公司总部设在挪威,在美国、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北和日本均有分支机构。Elliptic Labs的技术和专利在挪威开发,归属公司专有。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125005229/zh-CN/


围观 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6776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