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4日,芯海科技(股票代码:688595)旗下的多快充协议Buck-Boost电源管理芯片CPW6410成功获得“融合快速充电功能认证证书”。该产品于近日在2023(秋季)亚洲充电展首发亮相,并于同类产品中率先通过UFCS官方认证。

1.jpg

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便携式电源、无绳电动工具等无绳化终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设备内置了高容量大功率电池。CPW6410基于上述应用场景提供理想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充放电效率及保护设备电池,全面提升终端用户充电体验。

CPW6410产品概要

01

CPW6410系列最高可支持2~8串电池,支持充电电池电压可设置,支持宽范围输出电压调整,最高支持36V,外置MOS、最大可以支持100W充放电,支持LED/数码管显示方式,支持免拆机C口固件升级,可随时更新快充协议以兼容下一代设备,具备全集成、高效率、高安全、低功耗、易开发等众多技术优势,是芯海科技在电源管理芯片的重要产品布局。

2.jpg

在快充协议方面,CPW6410除了集成UFCS、PD3.0之外,同时支持众多主流快充协议,能够满足主流至小众的更多设备快充需要。

安全性方面,CPW6410使用了双向Buck-Boost技术,使得输入电压3~36V之内都能得到稳定的输出,无论输入电压高低,都可以确保电源的稳定,保护设备免受电压波动的影响。同时,CPW6410内置多种保护机制,参照严格标准设定过压、过流、短路、过温、低温等保护,确保设备任何环境下均能安全工作。

CPW6410的优秀表现,是由于其特有的外围精简设计。集成电压、电流检测模块以及内置12bit ADC,其高精度低温漂基准,集成电池电量计可实现精确度至百分之一的电量显示,同时能对电流、电压进行精确控制,有助于避免电流过大或者过小引发的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CPW6410的休眠功耗小于150uA,大大增强了设备的待机能力。

芯海科技的UFCS产品布局

02

目前,芯海科技已相继发布了五款支持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产品。

除了此次获得认证的CPW6410之外,分别有面向双向电源场景应用的CPW3101,面向笔记本&显示器应用的CS32G051、面向充电器应用的CPW3301、面向电源配件应用的CSU3AF10。

其中,CPW3101为芯海科技首颗通过认证的UFCS充电协议芯片,CPW6410是继其之后的第二款通过UFCS认证的产品

结语

03

芯海科技在2015年正式推出PD协议芯片,是国内首批推出PD MCU的芯片原厂,是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重要参与制定者。公司持续深耕电源快充市场,积累了完善的产品开发生态,在产品检测、控制精度、协议兼容、认证速度、OTA升级及差异化功能开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公司快充产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快充协议支持,能够通过一颗芯片完成充放电、投屏、数据传输等功能,帮助终端客户简化产品设计的同时增加产品卖点。目前,芯海快充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业内知名品牌的笔记本、PC Host、便携显示屏、HUB、Dock、移动电源、储能电源、充电器、适配器、音频转接、车充等终端产品当中。

未来,芯海将继续发挥 “模拟信号链+MCU”双平台驱动的技术领先优势,与终端品牌客户携手共同壮大电源管理产业生态。

来源:芯海科技

围观 8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NAND闪存作为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凭借其功耗低、重量轻、性能佳和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等特点,成为比硬盘驱动器更好的存储设备,非常适合作为便携设备的存储器来使用。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是以NAND闪存介质为主的一种存储产品。近年来,由于SSD的低功耗、高性能、稳定安全等优点,使其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SSD也逐渐大量应用于IT运维、金融等行业。

性能vs成本,SSD如何兼得?

一个NAND闪存芯片封装了若干个DIE(或者叫LUN),由于NAND闪存介质技术的发展,其层数不断增加,单个DIE的容量也不断增大,对于相同容量的SSD而言,所需DIE的个数会随之减少。带来的好处是,SSD单位容量的成本和价格不断降低,利好用户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大SSD的使用范围。但与此同时,DIE个数的减少又会导致NAND读取的并发度减少,读性能也会因此而降低。面对用户日益提高的性能需求,这一缺点又会限制SSD使用范围的扩大。

通俗来讲,SSD可以理解为一个需要接纳一定数量居民的社区,NAND闪存芯片相当于其中一个小区,DIE相当于这个小区里的楼栋,Plane(平面)可以理解成这栋楼每个楼层的门户,每个Plane又分成很多Block(块),Block则相当于每一户里的房间数,Page(页)相当于一个房间里(Block)的人数,而并发度可以理解为楼栋里的电梯,受Bus总线的限制,电梯一次只能载一个人。因为建造技术的发展,每栋楼(DIE)可以由原来的8层楼建造成16层楼,即每栋楼较之前可以多接纳一倍的居民,在接纳居民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相同容量的SSD),楼栋(DIE)的数量则可以减少一半,土地和建造成本则有所减少,房价也会相对比较便宜些,因此会受到购房者的欢迎。但由于每栋楼(DIE)只有一个电梯(并发度),电梯数也随着楼栋的数量减少而减少一半,对于居民来说,出行效率则大大降低,因此又会抑制购房者的购买意愿。

为了降低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SSD厂商提出如通过提高电梯的运行频率来加快电梯的传输速率,或由楼管通知同一楼层的人同时准备好出门去电梯口排队乘用电梯等解决办法。

当前SSD基本采用Multi-plane(多面)的设计(主流使用4-plane设计,相当于一个楼层有4户,4户共用一个电梯,即“一梯四户”)。随着技术发展,读方式由开始的Single-plane read(Single-plane读)发展为Multi-plane read(Multi-plane读),即从一开始的一次只能通知一户中的房间里的1个人准备出门再去乘电梯,发展成同一楼层四户房间里的4个人同时准备出门去排队乘用电梯。

此技术对顺序读性能有很大提升,但对随机读性能的提升却乏善可陈,因为顺序读时,好比是楼管按顺序坐电梯去每个楼层通知居民准备出门,每次同一楼层的人都可以同时准备出门,大大缩短了准备出门的时间;但当随机读时,相当于楼管要先后去不同楼层去通知指定门户房间的人出门,只能让先准备好的人先乘用,等前面的一个人乘用完,才能让另外楼层的人乘用,这和Single-plane读区别不大。

为了在高顺序读性能的前提下提升随机读性能,异步独立平面读取(Asynchronous Independent Plane Read,简称AIPR)功能应运而生。

AIPR功能旨在提高随机读取IOPS,随机读时,通过AIPR功能可以增高并发度,提高数据传输总线的利用率,从而来提高随机读性能。即在楼栋内增加电梯数,在每一列户门口都装一个专属电梯,虽然受Bus总线的限制,楼栋内同一个时间只能用一个电梯,但楼管能在通知完一个楼层的人准备出行后,马上坐电梯去通知另一楼层的其他列住户准备出门,每一列户出门准备时间并行,一旦准备好,即可乘用门口的电梯,提高了电梯传输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出行效率。

下文通过介绍上述三种读方式的演进和对比,来介绍AIPR的优势:

1、Single-plane read

Single-plane read,即一次只读取一个plane中的位置,示意图见下图1中Single-plane read。以4-plane TLC block为例(下文同),因DIE为并发度单位,由于tR(读操作时间)的存在,此时读完4个plane需要经过4个tR时间,所有读操作和数据传输串行,读时延较长且性能较低。为放松此限制,引入了Multi-plane read。

2、Multi-plane read

Multi-plane read,即可以同时读取多个plane中的位置,如下图2中Multi-plane read。对Multi-plane read来说,所有plane的读取操作同时开始,而且每个plane中读取的位置要求相同。虽然仍是以DIE为并发度单位,但此方式较于Single-plane read,读操作时间并行,大大缩短了读时延、提高了顺序读性能。

这种方法对于提升顺序读速度很有效,但对于随机读而言,Multi-plane read相对Single-plane read而言几乎一致。现在为进一步提高随机读性能,提出将并发度单位由DIE改成plane,便引入了AIPR功能。

3、AIPR

AIPR功能开启后,不同plane的读取操作的时序和位置完全独立,即不同plane可进行异步且独立的操作(如图1或图2中的AIPR)。通过AIPR,每个plane的读取操作可以独立启动。Data out command(数据输出命令)也可以在每个plane的读取操作结束后独立启动

当进行随机读时,AIPR的并发度是Single-plane read的4倍(以4-plane为例),并且进行数据传输时,AIPR方式的数据传输总线利用率更高,对小容量盘的随机读性能提升更明显,如图1,可发现AIPR功能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1.jpg

当进行顺序读时,与Multi-plane read进行对比,AIPR方式的数据传输总线利用率也会更高,也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如图2 。

2.jpg

随着3D NAND闪存快速发展,NAND介质的层数和密度越来越高,单个DIE的容量也随之增高,在盘总容量固定的情况下,DIE的个数则会减少。若仍按照Single-plane read和Multi-plane read的方式读写,则盘的总的并发度也会相应降低,导致性能有所降低。相比Single-plane read和Multi-plane read,AIPR通过提高并发度来增高数据传输总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随机读性能,与小容量盘的随机读性能提升显著。

基于存储即平台战略的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

采用AIPR技术的浪潮信息NS8500G2/NS8600G2是定位于高性能的企业级固态硬盘,采用PCIe Gen4.0 x4企业级主控和112L 3D TLC NAND方案,符合NVMe1.4协议,各容量点均具有高读性能:顺序读性能达到7000 MB/s以上;4K随机读IOPS能达到1600K以上,提升至Single-plane read/Multi-plane read方式的3.6倍。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具有单端口和双端口两种形态,支持全路径端到端保护和国内外加密算法,使数据更持久可靠,通过多档精细功耗调节实现能耗比提升37%。在云存储、数据库、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广泛应用,为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超过700家客户保障数据安全,实现数据永不丢失。

3.jpg

近年来,浪潮信息存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投入,不断汲取各生态产业的前沿技术,以精益精造的理念,不懈追求为客户提供更加极致的性能体验,充分发挥NAND闪存高效、可靠、绿色的优势,以创新助推技术产品化,全面释放数据价值,加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5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期,华为与爱立信宣布签订长期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包括3/4/5G蜂窝技术在内的覆盖了3GPP,ITU,IEEE,IETF等广泛的标准相关基本专利,覆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销售。根据协议,双方都许可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自身持有的标准专利技术。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华为很高兴与爱立信达成该长期全球交叉许可协议。作为移动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的主要贡献者,两家公司相互认可对方的知识产权价值。该协议有助于构建更良好的专利环境,体现了双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

过去20年,华为一直是蜂窝通信、Wi-Fi和多媒体编解码等主流ICT标准的主要贡献者。2022年,华为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4,505份专利申请,位居申请人榜首。

樊志勇还表示:"华为致力于与产业分享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这将推动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华为作为标准必要专利的权利人和使用人,坚持权利人和使用人的利益平衡的立场,该协议的达成体现了华为一直以来合理、平衡的知识产权许可策略,"樊志勇强调。

关于华为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成为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为世界提供多样性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出行、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智慧体验。目前华为约有20.7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华为官网:www.huawei.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是德科技汽车和能源解决方案营销经理Hwee Yng Yeo

是德科技汽车和能源解决方案营销经理Hwee Yng Yeo.jpg

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电动汽车逐渐兴起,自动驾驶汽车(AV)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国,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全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而且已有一系列试点项目落地,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香港某科技园正在开展一项 AV 试验,研究如何将通勤者接驳到智慧城市环境下的公共交通系统中。中国消费者比西方消费者更乐意接受自动驾驶,对各种自动驾驶功能也抱有更大的热情。

自动驾驶汽车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可能减轻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和伤亡人数,实现更安全的驾驶体验。在实现 L5 级自动驾驶之前,培养对自动驾驶的信任至关重要。不过,这也是一个容不得丝毫差错的复杂问题。更具挑战性的是,参与构建和开发 AV 的生态系统比现有的汽车行业更复杂、更分散。

配图:远离危险:打造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png

远离危险:打造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

除非行业和社会能够解决安全问题并在内部建立起信任,否则实现全自动驾驶仍将是任重道远。影响进度的部分因素包括:

1.克服数据和安全难关

当今的汽车配备了一系列传感器和车载网络,它们会收集各种数据,旨在提高可预测性。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通过仿真来评测车辆在现实场景中的性能――它们将建立一个逼真的环境,检验 AV 在其中能否实时做出准确、可预测和安全的决策。然而,要想实现全自动驾驶,行业必须通力合作,创建一个能够更智能化建模的共享数据框架,协助解决无人驾驶汽车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安全问题。

随着汽车上搭载的各种软件不断增加,给黑客留下的可乘之机也会越来越多。对 AV 而言,一旦遭受黑客攻击,轻则丢失财务数据或个人数据,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厂家要确保在设计阶段发现并消灭每一个可能的漏洞,尽一切努力打造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此外,一旦汽车上路,所有软件或系统更新都必须经过严格测试,确保不遗留任何安全缺陷。

2.满足监管要求

在推动 AV 提升自动驾驶等级和获得市场接受方面,监管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大多数事故都是因为人为失误所致,AV 立法有助于开创一个更安全驾驶的新时代。为了建立信任,整个生态系统和供应链都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业界的合作,还需要依靠各种标准的落实――例如,车辆怎样才算是具备基本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包括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在内,众多行业组织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确保将自动驾驶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联合发布了一份详尽的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战略,明确了要在 2025 年前实现的目标。随着监管力度进一步扩大,这些举措将会逐一解决安全问题,帮助建立信任。

3.技术: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

复杂的技术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软件定义的车辆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关键里程碑之一。汽车技术竞赛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流改进确定性的决策制定,辅助开发新型汽车。随着智能软件在车辆和驾驶辅助系统中的普及,它们会减少人为失误,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不过,业界仍然需要更多的技术,用来测试 AV 性能是否完全符合预期,是否在各种情况下都符合必要的安全标准。业界需要在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对各种驾驶场景展开评测,例如蜿蜒曲折的山村公路,亦是拥挤的都市街道。这项工作非同小可。

数字孪生还需要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相结合,因为仿真能够评测包含硬件和软件在内的各个组件和系统。这种方式可确保汽车在进入总装线之前达到安全和质量标准。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时间,也是在车辆可能遭遇的各种环境和情况下评测每款车型的唯一可行方法。

自动驾驶的未来

只有扫清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障碍,我们才能更顺利地向着更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目标迈进。当然,生态系统不会突然转向全自动驾驶,而是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前进。

自动驾驶汽车(AV)相关的风险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合作越紧密,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越快。鉴于离实现全自动驾驶这一目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就预测一个确切的时间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随着软件技术竞赛的继续,到 2030 年,我们应当更有把握看清安全自动驾驶的未来。

9月12日,是德科技将在上海召开年度活动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3,活动中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及新能源的话题展开探讨。

在上午的大会主题演讲部分,SAE International中国区总经理徐秉良先生将分享“汽车自动驾驶标准”,来自是德科技汽车自动驾驶高级业务总监Sven Kopacz 也将针对“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下午还设有“汽车自动驾驶与新能源”分论坛,就更深入的行业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了解大会详情及报名参会,请访问:https://www.keysight.com.cn/cn/zh/events/greater-china/keysight-world-tech-day-2023.html

关于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NYSE:KEYS)启迪并赋能创新者,助力他们将改变世界的技术带入生活。作为一家标准普尔 500 指数公司,我们提供先进的设计、仿真和测试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工程师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更快地完成开发和部署,同时控制好风险。我们的客户遍及全球通信、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半导体和通用电子等市场。我们与客户携手,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是德科技官网 www.keysight.com

围观 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爱芯元智宣布,旗下芯片产品爱芯元智AX650N获第四届人工智能卓越创新奖——“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同时,企业正式发布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以便于社区开发者低成本地体验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便捷部署,同时打造面向开发者的生态平台。

8月23日,爱芯元智AI推理引擎总监唐琦受邀出席由电子发烧友网和elexcon深圳国际电子展联合主办的2023第七届人工智能大会,并发表《Transformer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的部署》主题演讲,分享基于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部署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落地实践,并正式发布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第四届人工智能卓越创新奖同期颁发,凭借在边缘AI赛道的强大自研实力和突出落地成果,爱芯元智AX650N获评“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

1.jpg

端侧智能快速普及 Transformer视觉模型应用走向新高度

自2015年,AI模型的物体识别准确率在ImageNet的图像分类比赛中首次超过人类以来,人工智能行业便正式进入到新航海时代。而近年来,伴随着芯片行业制程的进步以及AI模型小型化、轻量化的趋势,AI模型在扫地机器人、家用摄像头、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本地化部署成为现实,端侧智能得到普及。

“到现在为止,基于传统CNN模型的云、边、端三角互补的算力主线已经完成”,唐琦在演讲中表示。而在AI模型从云端往端侧迁移的过程中,Transformer网络结构也在不断进步,并随着ChatGPT的火爆备受关注。回顾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发展历史,从基于Transformer网络结构的语义分割模型应用于自动驾驶场景,到分割万物的SAM和基座视觉大模型DINOv2,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应用正走向新的高度。

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爱芯元智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边缘侧、端侧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开发,布局智慧城市、智能驾驶和AIoT三大业务市场。基于智慧城市的升级改造,L2/L2+智能驾驶的应用大规模落地,以及终端设备智能化需求的扩大,爱芯元智将在边缘感知智能芯片上持续投入,持续打造感知和计算基础能力。

加快AI开发落地效率用视觉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

从智慧城市到智能驾驶再到AIoT,爱芯元智之所以能做到三大应用场景全覆盖,依托于公司自研的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两大核心技术。

爱芯智眸AI-ISP是将深度学习算法与传统的ISP处理单元相结合,作为万物智能的“眼睛”感知更多信息,特别是暗光全彩的刚需。其拥有六大技术亮点:AI星光全彩、AI HDR成像、AI多光谱融合、AI防抖、AI场景增强、AI多传感器融合,在暗黑道路、隧道出口、颠簸路段等多个行车场景下可全面提高画质,实现更优质的视觉效果。

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作为爱芯元智另一大核心自研技术,支持INT4/INT8/INT16三种计算精度,具有高性能、低成本、易使用的突出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汲取前两代产品的市场反馈并结合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第三代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进一步增强了算子支持种类和不同精度的混合计算,优化了内部内存调度机制,同时可高效率支持CNN网络和Transformer网络模型。而针对爱芯通元3.0 NPU研发的工具链——Pulsar2则进一步完善了工具链的功能和易用性,支持主流深度学习训练框架的模型部署,支持PTQ、QAT两种不同的量化操作,满足各种场景的量化调优功能。

Transformer模型在爱芯元智NPU上部署非常简单高效,以SwinT模型为例:从PyTorch的官方ModelZoo上直接下载SwinT的ONNX模型,不需要做任何模型或算子修改,就可以实现SwinT的量化压缩和编译,达到199 FPS/W的高能效比。而会上获评“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的AX650N作为爱芯元智在今年推出的高性能芯片产品,基于第三代NPU,在边缘侧、端侧部署Transformer具有高性能、高精度、易部署、低功耗等特性,是业内首屈一指的Transformer落地平台。

打造芯片开发者生态爱芯派Pro助力视觉大模型落地

2.png

大会上,爱芯元智正式推出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这款联合硬件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的开发者套件,意在为社区开发者低成本地体验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便捷部署。爱芯派Pro搭载AX650N,拥有高算力和超强编解码能力,可满足行业对高性能边缘智能计算的需求,实现视频结构化、行为分析、状态检测等应用,高效率支持CNN模型和Transformer视觉大模型。

在爱芯派Pro发售的同时,爱芯元智还将释放集成模型量化、模型编译、模型部署三合一功能的新一代AI工具链Pulsar2的社区版本以及丰富的开发文档,方便用户快速进行产品原型验证和二次开发,帮助用户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目前,爱芯元智已经量产了四代多颗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视觉感知芯片,并坚持基于算法、芯片、产品的垂直整合,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最新技术的快速落地。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爱芯元智也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高芯片性能、降低成本,让边端智能更加普惠,最终实现“普惠AI 造就美好生活”的使命。

关于爱芯元智:

爱芯元智成立于20195月。作为人工智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元智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

目前,爱芯元智已成功研发并量产了四代多颗端侧、边缘侧智能视觉感知芯片,所有芯片产品均具备低功耗优势及优异的图像处理能力。凭借自研核心技术——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爱芯芯片产品可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成功落地华东、华南、华北,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制造、智能消费等领域。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开创性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通过使用Transphorm极其先进的GaN设备,以更小、更轻的外形尺寸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

强大GaN功率半导体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未来,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Transphorm, Inc. (Nasdaq: TGAN)今日宣布,其GaN平台为DAH Solar Co., Ltd.(Anhui Da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DAH Solar子公司)的全球首个集成光伏 (PV) 系统提供动力。该光伏系统用于DAH Solar的全新SolarUnit产品线。据DAH Solar称,Transphorm的GaN FET使其能够生产更小、更轻、更可靠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同时以更低的能耗提供更高的总发电量。这些设计成果继续证明了Transphorm跨功率谱单核GaN平台的领导地位,并巩固了其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价值主张。目前该市场中的GaN TAM价值已超过5亿美元。

DAH Solar在SolarUnits的设计架构(DC-DC和DC-AC功率级)中使用了Transphorm的150毫欧和70毫欧GaN FET。SolarUnit提供三种型号,功率输出分别为800瓦、920瓦和1500瓦,峰值效率分别为97.16%、97.2%和97.55%。与现有硅解决方案相比,GaN设备可提供更高的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FET采用PQFN88高性能封装,可与常用的栅极驱动器配对,这些功能帮助DAH Solar缩短了设计时间。

DAH Solar总经理Yong Gu指出:“我们拥有生产创新光伏产品的强大传统。因此,我们不断寻找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改进我们产品的方法,以创造更好、更高效的最终用户体验。我们将Transphorm视为GaN生产领域的权威,并认为其先进的GaN FET是适合我们全新SolarUnit系列的理想设备。这些设备易于设计并具有性能优势,使我们能够继续发扬我们的传统。”

又一个GaN行业首创

如今,Transphorm可支持最广泛电源应用中最大范围的电源转换要求(45瓦至10+千瓦)。该公司的FET产品组合包括650伏和900伏设备,以及开发中的1200伏设备。这些FET已通过JEDEC和AEC-Q101认证,使其成为从电源适配器和计算机PSU到广泛的工业UPS和电动汽车出行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

该公司的技术创新不断为GaN功率半导体行业树立新的基准。与此同时,它们还帮助客户在自己的市场上推出颠覆性的新颖应用,例如DAH Solar的光伏系统。这些成就要归功于Transphorm的常断SuperGaN®平台,该平台使用共源共栅d模式配置来利用GaN的固有优势。这种高性能GaN平台设计的卓越物理性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如更高的易驾驭性、易设计性、可靠性和可制造性。

Transphorm亚洲销售副总裁Kenny Yim指出:“DAH Solar等市场领导者继续证明了Transphorm的GaN平台为各种应用带来的价值。太阳能逆变器以及其他高功率应用需要高度可靠、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它们必须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承受数十年的运行。使用Transphorm的SuperGaN技术有助于降低功率损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设计内置组件的热应力。与其他GaN和硅解决方案相比,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凸显了我们的GaN为新一代电力系统所赋予的优势。”

设备和产品信息

如需深入了解Transphorm市场领先的GaN产品组合,请访问:https://www.transphormusa.com/en/products/

如需深入了解DAH Solar开创性的集成光伏系统,请访问:https://www.dahsolarpv.com/#parentHorizontalTab022

关于Transphorm

Transphorm, Inc.是革命性GaN的全球领导者,为高压功率转换应用设计和制造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GaN半导体。Transphorm拥有1000多项自有或授权专利,是功率GaN知识产权组合最多的公司之一,并生产业界首批通过JEDEC和AEC-Q101认证的高压GaN半导体器件。该公司的垂直整合设备业务模式支持在每个开发阶段进行创新:设计、制造、设备和应用支持。Transphorm的创新使电力电子器件突破了硅的限制,实现了超过99%的效率、提高了50%的功率密度,并降低了20%的系统成本。Transphorm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戈利塔,并在戈利塔和日本会津设有制造工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ransphormusa.com。在Twitter (@transphormusa) 和微信 (@Transphorm_GaN) 上关注我们。

关于DAH Solar Co., Ltd.

DAH Solar Co., Ltd.是一家创新驱动、技术领先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DAH Solar持续为尊贵的客户提供高效光伏组件、高质量太阳能电池、高科技集成太阳能系统和高价值储能。DAH Solar拥有4家高端技术工厂,在2023年上半年生产了2吉瓦太阳能电池、5吉瓦光伏组件(2.5吉瓦TOPCon光伏组件)和3.5吉瓦TOPCon太阳能电池。DAH Solar的创新产品——全屏光伏组件(Full-Screen PV Module)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专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dahsolarpv.com

SuperGaN标志是Transphorm, Inc.的注册商标。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824818348/zh-CN/


围观 5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9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为深圳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芯半导体)AXPA7388Q:轿车用4x45W Class AB 音频功率放大器颁发AEC-Q100认证证书。能芯半导体COO冯显声、CFO李金玉以及SGS中国半导体及可靠性事业部高级经理徐创鸽等双方重要嘉宾出席本次仪式。

1.jpg

AEC-Q是AEC组织所制订的车用可靠性测试标准,是零件厂商进入汽车电子领域,打入一级车厂供应链的“入场证”。AEC-Q100认证要求预防可能发生各种状况或潜在的故障状态,对每一个芯片进行严格的质量与可靠度确认,特别对产品功能与性能进行标准规范测试。像单颗IC,如MCU芯片、MPU芯片、存储类芯片、计算类芯片、安全类芯片、LED类驱动芯片、电源芯片、运算放大器、比较器、感知用模拟芯片、通信类芯片等都被要求通过AEC-Q100认证。

能芯半导体致力于高端模拟芯片和智能功率芯片的研发,能芯团队不仅掌握高端模拟IC设计核心技术,更能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模拟、数字和功率电路,形成高端智能功率芯片。SGSAXPA7388Q:轿车用4x45W Class AB 音频功率放大器进行测试,该产品瞬时承压能力超过 50V,其功能与性能的耐久性、稳定性测试都顺利通过,符合AEC-Q100认证的具体要求。此次能芯半导体轿车用功放芯片顺利获得SGS颁发的AEC-Q100认证证书,证明其产品能够给到用户良好稳定的听觉体验,同时能够提升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AEC汽车电子委员会成员之一,SGS布局汽车电子产品领域检测认证多年,已加入AEC-Q100Q101Q102Q103Q104Q200分会参与标准制定工作。SGS半导体及可靠性实验室可完成MIL/GJB/IEC/AEC/JEDEC/IPC等各类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及行业的测试标准,涵盖并满足各类产品测试需求。同时SGS还为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及高端产品提供量身定制的测试方案、技术支持及各类培训服务,为企业产品顺利进驻国内外市场提供高效支持。凭借专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完善的设备和优质的服务,SGS半导体及可靠性实验室现已成为国内专业的测试实验室,并得到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及众多客户的认可。

了解服务详细内容,敬请联络: Jessica.yu@sgs.com

深圳能芯半导体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均来自于世界一流的半导体IDM企业, 均拥有至少20年的经验。公司致力于高端模拟芯片和智能功率芯片的研发,目前有18项发明专利。能芯团队不仅掌握高端模拟IC设计核心技术,更能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模拟、数字和功率电路,形成高端智能功率芯片。产品在车载、消费电子、家电、手机等领域都有非常耀眼的实绩。

关于SGS(官微:SGS官方/SGS质慧生活

SGS是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被誉为可持续发展、质量和诚信的基准。SGS拥有 98,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球2,650 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服务覆盖互联与产品、营养与健康、工业与环境、自然资源、知识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电商及数字化七大战略板块。SGS连续九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连续第三年在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ESG评级中获得AAA评级,在Brand Finance 2023年全球最具价值商业服务品牌100强榜单上排名54位,蝉联TIC(测试、检验与认证机构)行业榜首。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9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4日 -- IBM(NYSE: IBM)今天宣布推出全新的生成式 AI 辅助解决方案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该产品可帮助开发人员在 IBM Z 系列主机上更快地将 COBOL代码转换为 Java代码,从而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此解决方案预计于 2023 年第 4 季度正式发布,旨在帮助加速实现 COBOL 应用现代化;IBM将在其前沿技术交流活动 TechXchange期间(9 月 11日至13 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公布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的预览版。

1.jpg

IBM Plans to Make Llama 2 Available within its watsonx AI and Data Platform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是watsonx Code Assistant产品家族的最新成员,另一名新成员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Red Hat Ansible Lightspeed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IBM watsonx.ai 的代码模型将为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提供支持,该模型包括从1.5万亿个词符[1]中学习生成的115种编程语言[2],以及多达 200 亿个参数,有望成为支持代码自动化的最大生成式 AI 基础模型之一。[3] 该模型还将支持 Ansible Lightspeed with IBM watsonx Code Assistant(定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并不断扩展,以支持其他编程语言,让应用现代化更快地产生价值,并帮助开发人员应对日益增长的技能挑战。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 旨在帮助企业利用生成式 AI 和自动化工具,加速大型机应用现代化进程,进而保证IBM Z 的性能、安全性和弹性。COBOL 数据处理语言支持全球企业的许多重要业务和运营流程。与其他方法相比,借助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开发人员可以有选择性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 COBOL 业务服务转换为高质量 Java 代码: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十亿行 COBOL 代码将成为应用现代化的潜在候选。生成式 AI 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快地评估、更新、验证和测试代码的正确性,使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大型应用的现代化,并专注于更高影响力的任务。

IBM 致力于为企业打造贯穿其应用现代化之旅的能力,并提供相关工具。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将包含 IBM Application Discovery and Delivery Intelligence (ADDI) 库存和分析工具。此外,该旅程的关键步骤包括重构COBOL业务服务,通过优化设计将 COBOL 代码转换为 Java 代码,以及验证产生的结果,包括使用自动化测试功能。对客户而言,该解决方案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包括:

  • 在整个应用现代化生命周期内加速代码开发进程,并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

  • 管理应用现代化计划的总成本、复杂性和风险,包括在IBM Z上就地代码(code in place)的翻译和优化

  • 获得更广泛的 IT 技能池,并加速开发人员入门和上手

  • 通过模型定制和应用最佳实践,实现易维护的高质量代码

"与IBM的合作是我们利用生成式AI挑战传统方法、提高生产力,进而重塑我们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的重要因素," Broadridge Financial资本市场和人工智能首席技术官Roger Burkhardt表示。"我们在生成式AI方面的投资得到了客户的良好反馈,我们对利用IBM watson Code Assistant for Z来服务更广泛的平台很感兴趣。"

AI 辅助的主机应用现代化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

根据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两年内,企业利用现有主机资产的可能性是从头开始重建其应用资产的 12 倍。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就是缺乏资源和技能。

"通过watsonx 将生成式 AI 功能引入新的用例,我们希望帮助客户取得真正的进展",IBM 软件业务产品管理和增长部门高级副总裁 Kareem Yusuf 博士表示。 "IBM 正在开发的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采用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旨在快速且准确地转换为IBM Z 优化的代码,从而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并扩大技能池。这将帮助企业增强现有应用、增加新功能,同时保留 IBM Z 原有的性能、弹性和安全性。"

如今,在众多可用的应用现代化方法中,有一些方法需要将所有应用代码重写为 Java,或者将所有内容迁移到公有云,这可能会牺牲IBM Z的核心价值功能,同时无法按预期降低成本。一些工具可以将 COBOL 应用转换为 Java 语法,但由此生成的代码难以维护,并且难以被Java 开发者准确识别。生成式 AI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 AI 辅助的部分重写技术缺乏 COBOL 支持,无法优化为特定任务生成的Java 代码等。

通过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生成的 Java 代码将是面向对象的代码。IBM 正在优化此解决方案,以实现与其他COBOL 应用以及 CICS、IMS、DB2 和其他 z/OS runtime的互操作。与 x86 平台相比,Java on Z 旨在实现性能优化。[4]

以治理和创新为基

一份2023 年的Gartner 报告指出,到 2028 年,人类和 AI 助手协同工作可以将完成编码任务的时间缩短 30%;使用 AI 代码生成工具并不会取代质量保证 (QA) 流程和安全控制措施,后者是开发者为实现稳健且安全的产品开发,以及缓解使用生成式代码的固有风险所不可或缺的。[5]

在实施生成式 AI 时,保护敏感数据和客户知识产权至关重要。几十年来,IBM 一直遵循基于信任和透明度承诺的核心原则。借助此基于原则的方法,watsonx 平台支持企业利用自己的可信数据和知识产权,构建可扩展、跨业务的定制 AI 解决方案。

此外,IBM Consulting 团队在 IBM Z 应用现代化方面也有深厚的行业专长,可以协助银行、保险、医疗保健和政府等关键行业的客户利用该平台。其专业顾问可帮助客户确定哪些领域需要应用现代化,从而释放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 的潜在优势。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IBM诚邀您参与今年9月的TechXchange活动。请点击此处注册参加以 watsonx Code Assistant for Z网络研讨会(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9 月 21 日上午 11 点举行),了解IBM如何将生成式AI引入主机应用现代化。您也可以联系IBM团队预约产品的实时演示

IBM 可随时自行决定更改或撤销 IBM 的计划、方向和意图,恕不另行通知。提供有关未来潜在产品和改进的信息仅供了解 IBM 的目标和目的,而非用于做出购买决策。IBM 没有义务基于此信息提供任何材料、代码或功能。

【关于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红帽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1] 数量来自内部数据

[2] 用于此模型的编程语言列表 https://github.ibm.com/ai-models-architectures/Granite-Megatron-LM/blob/starcoder-experiments/sampling_proportions/starcoderdata-90/proportions.txt     

[3] 此前最大的生成式 AI 基础模型是包含 150 亿个参数的社区模型 StarCoder https://www.marktechpost.com/2023/05/07/meet-starcoder-the-biggest-open-source-large-language-models-for-code/ 

[4] 如 IBM z16 声明中所述,使用 IBM Semeru Runtime Certified Edition 11,在 Linux on IBM z16 上使用 IBM Operational Decision Manager 8.11.00 运行业务规则处理,与在 x86 服务器上运行同一应用相比,每个核心的吞吐量最多可高出 70%。免责声明:性能结果基于使用 IBM Operational Decision Manager (ODM) 8.11.0 与 IBM Java 8.0.7.10 和 IBM Semeru Runtime Certified Edition 11.0.15.0 在 IBM z16 和比较的 x86 服务器上所完成测量的平均值,并测试了两种不同配置,即执行 2005 条规则(来自包含 14560 条规则的规则集)和执行 80 条规则(来自包含 300 条规则的规则集)。IBM z16 配置为:Linux on IBM Z LPAR,具有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8.5 (Ootpa) 和 4 IFL (SMT)。 x86 服务器配置为: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发行版 8.6 (Ootpa) 和 4 SMT-2 核心(Cascade Lake Intel(R) Xeon(R) Gold 6226R CPU,2.90GHz)。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5] Gartner报告:Emerging Tech: Generative AI Code Assistants Are Becoming Essential to Developer Experience,作者:Radu Miclaus、Arun Chandrasekaran、Ray Valdes、Mark Driver、Eric Goodness,2023 年 5 月 11 日。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8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与上一代金属双极板相比,新一代双极板可以使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20%左右

  • 舍弗勒已经开始在位于德国赫尔佐根奥拉赫的试制工厂生产新一代双极板,用于整车客户样车和小批量车型应用

  • 双极板经过全新设计,充分考虑向大批量生产顺利过渡的可行性

舍弗勒最新推出了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新一代金属双极板,展现了其在氢能交通出行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新一代双极板针对大批量生产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优化,并通过创新涂层工艺延长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与上一代双极板相比,新一代金属双极板可以使燃料电池电堆的功率密度显著提升20%左右。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舍弗勒还在积极开展针对商用车应用的氢能技术开发,尤其是长距离运输的商用车应用。我们不仅开发燃料电池的单个组件,还包括完整的子系统,为燃料电池的全面产业化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舍弗勒正在位于赫尔佐根奥拉赫的专用试制工厂生产新一代双极板,单批次产量可达数万套,客户为一些国际性汽车制造商,用于样车开发和小批量生产车型。这座全自动化工厂位于舍弗勒氢能卓越中心设施内,该中心配备了一系列种类多样、功能完备的测试设备。该工厂还可生产用于电解槽的大尺寸双极板。也就是说,舍弗勒在氢能领域既通过氢的使用助力实现可持续交通,又通过制氢来确保绿氢的可持续供应。凭借卓越的系统知识,舍弗勒还与客户合作开发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定制化双极板及相关组件。舍弗勒计划于2024年初通过旗下合资公司Innoplate开始批量生产金属双极板。

创新设计提升功率密度

双极板外观上看并无特别之处,尺寸上大约只有A4纸大小,重量仅60克。但是在燃料电池中,双极板是核心部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为工艺气体和冷却剂的分离与配给,以及为去除化学反应产生的水提供传输通道等。"舍弗勒通过设计上的创新,实现了板材表面的最佳利用,"舍弗勒集团电驱动事业部负责人约亨•施罗德博士解释道,"双极板上的结构越精细、越精确,系统效率就越高。"通过舍弗勒新一代双极板,每升燃料电池电堆的功率密度可达到4.6千瓦(包括端板和压缩硬件)。

在车辆应用中,数百块这样的双极板被叠放在一起,板与板之间用膜电极组件(MEA)分隔,形成堆栈。双极板占电池堆重量的80%,体积上占65%。每个电堆由多达400个燃料电池片组成,总功率输出可达140千瓦,足以满足轻型商用车的需求。40吨的重型商用车一般需要两个电堆。

产业化规模生产

舍弗勒新一代双极板在设计时即以大规模产业化为目标,这种方法被称为面向制造的设计(DFM)。其目的是促使氢能出行工具的成本效益和制造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实现市场应用突破。在生产方面,舍弗勒凭借其在金属冲压和成型领域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专长,能够在厚度仅为50至100微米的金属板材表面冲压出超精细的结构。

涂层工艺是舍弗勒金属双极板另一独特优势。涂层的作用是为了让燃料电池在使用寿命内保持高电导率。舍弗勒的解决方案是"Enertect"——专为双极板开发的高性能涂层技术。涂层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可满足从延长板材的使用寿命,减少碳足迹或优化性价比等不同需求。约亨•施罗德博士表示:"凭借舍弗勒的表面技术能力,我们能够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涂层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成本、性能和制造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取得平衡,进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涂层采用经过精细调整的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进行涂敷应用。多年来,舍弗勒已经在数百万个高压配气机构元件的生产中成功使用这种工艺。此外,从质量和安全角度考虑,舍弗勒还通过注塑或丝网垫片等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激光焊接工艺,来保证燃料电池的气密性和防水性。

欢迎莅临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3)舍弗勒展台(B3厅B40展台),了解更多创新产品。舍弗勒集团将于9月4日北京时间17:20举办新闻发布会,在线直播地址为:https://schaeffler.gomexlive.com/?lang=en

关于舍弗勒

作为一家全球性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舍弗勒集团70余年来始终秉承开拓创新精神,致力于推动交通出行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依托在电驱动、低碳驱动、底盘应用、工业4.0、数字化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创新型技术、产品和服务,舍弗勒集团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让交通出行和工业制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舍弗勒集团提供覆盖整个动力总成及底盘应用的高精密部件与系统,以及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解决方案。舍弗勒集团2022年销售额约为158亿欧元,目前约有84,000名员工,是全球大型家族企业。根据德国专利商标局(DPMA)数据,舍弗勒在2022年注册超过1,250多项专利,是德国第四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

关于舍弗勒大中华区

舍弗勒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20多年来,舍弗勒已成为中国汽车和工业领域重要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秉承"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理念,舍弗勒大中华区致力于本土生产和本土研发,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与近距离服务。目前,舍弗勒大中华区拥有员工约1.3万人,在上海安亭、湖南长沙设有2个研发中心,在太仓、苏州、银川、南京、湘潭、平湖、桃园等地设有13座工厂,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南京、济南、成都、武汉、太原、重庆、西安、天津、大连、杭州、长沙、哈尔滨、郑州、香港、台北、台中等全国各地设有20个销售办事处。从2016年起,舍弗勒大中华区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杰出雇主"(China Top Employer)企业。

稿源:Meits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8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浪潮云海秉承开放兼容、分层解耦的技术理念,面向全行业用户提供领先的私有云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建坚实云基座,实现数字化重构与转型。在金融领域的云原生和云计算建设过程中,浪潮云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借创新务实的实干理念,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意识,得到了行业和客户的广泛认可。

1.jpg

浪潮数据云计算方案总监刘健

本文系浪潮数据云计算方案总监刘健演讲实录,以下内容将从云计算的发展趋势、金融云的趋势及挑战、浪潮云海在云原生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成果三部分进行相关经验的分享和观点的探讨。

一、云计算发展趋势:下一代云数据中心

目前,AI、5G、大数据这些词汇已和云计算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环境下,浪潮云海认为开放硬件、开放软件以及软硬件分层解耦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面对更为多样的计算场景,云计算体系架构的演进、模型即服务、多元算力的管理能力也成为下一代云数据中心的进化方向。

软硬件同步优化

为满足用户对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的需求,在倡导软硬解耦的基础上,浪潮云海同样关注软硬件的同步优化。在云计算领域,通过对硬件的深度优化,可大幅提升产品性能,以此解决软件层容器和虚拟化的损耗问题;通过DPU改变底层的高可用架构,从而实现虚拟机高可用的逻辑切换。

广泛的软硬件协同

计算系统架构的解耦和计算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是未来计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网络层面,硬件SDN和网络设备极易绑定,在解耦的阶段,通过云上软SDN和任意厂商网络设备,配合GPU和智能网卡加速,就可以做到解除绑定和性能提升;在存储系统层面,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实现存储系统的加速;在安全层面,以DPU做加强,可实现计算机系统负荷的卸载。以上都是通过硬件优化来实现软件的性能提速。

模型即基础设施

随着ChatGPT的持续火热,模型已经和算力、算法一样,成为了下一代云的基础设施标准。但从归属划分上看,公有云上训练得到的模型仍属于公有云,只有在私有云上基于自己的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得到专属的大模型,这也是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目前致力发展的方向。

多元算力

支撑新兴业务发展,助力多元算力场景。现在的数据中心从物理资源层上看基础设施更加多元,X86和ARM设备的混部已成为常态;用户对算力引擎的需求也囊括了虚拟化、裸机、容器,且这一状态将长期持续;算力类型上也从单纯的CPU向GPU、FPGA扩展。

二、金融云趋势及挑战

金融云发展趋势

金融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IOE时代、业务云化时代、云原生时代。云原生能力又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应用的容器化,服务的Mesh化及Serverless。金融IT本质上是为组织和业务服务的,所以上层技术的变化往往源于组织架构的变迁。业务架构从单体、到服务化再到微服务架构,数据架构从统计分析到数据服务湖仓一体,技术架构对应发展到服务网格,最终形成组织架构和开发框架的变革。每个阶段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都需要匹配,这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金融云建设挑战

IaaS层的建设经验较为通用,但是PaaS层的建设则更加复杂,对此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1. IaaS和PaaS都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如果一个云厂商卖给所有客户的PaaS都是一样的,则它是不具备行业属性的。每个行业的业务不同,要求的PaaS指标和组件也不同,标准化产品未必适用。

  2. 容器即服务,很多场景下用户认为PaaS不好用、不灵活是因为厂商将PaaS的基础设施跟PaaS的服务整合在了一起,极端情况可能是每个产品都附带了容器平台。对此,浪潮云海的建设经验是把PaaS的功能解耦出来,使之成为容器即服务。

  3. 在业务层的搭建过程中,我们建议用户建设一个统一的云基础设施,并选择业务可解耦的PaaS厂商,将解耦后的能力架设在统一的容器即服务平台上。

微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存在多架构并存和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微服务框架里面,Dubbo和SpringCloud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应用分布式、微服务开发框架,在金融行业应用广泛;而Istio目前的发展趋势则是平台级别的服务治理框架,可进行无侵入的遗留系统微服务改造。当然,微服务架构的选择和平台规划、公司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需要逐步去演进。

对于微服务的运维,我们建议将IaaS层和PaaS层打通,形成垂直运维体系。这里面临如下挑战:PaaS组件版本、开发框架多,不同的PaaS组件有不同的硬件资源,导致部署效率低;在业务数据网络隔离的情况下,如何解决PaaS的跨域使用。对此我们建议在网络分区的情况下,根据使用环境需求按需部署、按需编排,并构建统一发放的网络,把中间运维侧打通,通过运维网络将PaaS发放到不同的域里面去,通过就近部署、就近访问,统一运维,实现PaaS层的统一。

三、浪潮云海云原生基础设施创新与实践

目前,浪潮云海主要着力于建设云原生基础设施的底层,参考信通院发布的《云原生能力成熟度标准》,聚焦两个方向来开展工作:第一,技术架构,主要是资源管理、运维保障、研发测试等;第二,业务应用,主要是弹性、高可用、自动化、可观测等。

"一云多芯+云原生"

在金融云的建设实践中,"一云多芯"是金融行业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指标。一云多芯"可满足用户算力多样化需求,并且可有效规避算力孤岛;是打破小生态、构建大生态的关键纽带; 并且可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 。无论是从业务角度、技术角度,还是产业链角度,践行"一云多芯"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相关厂商的必然选择,现在,能源、电力行业也对一云多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浪潮云海认为"一云多芯+云原生"是解决算力异构的最优解,我们根据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业务形态总结出以下实践经验:

  1. 对于无状态应用,基本都基于Java开发,编译过程并不难,重新编译后的应用,都能运行在多芯集群里,对底层CPU或服务器并无太多限制;

  2. 对于有状态的数据,最重要的是保障数据库数据无丢失,不一定要追求一云多芯。但可以进行相关尝试,如在一云多芯环境中部署分布式数据库,可以用X86算力支撑primary集群或写操作,用非X86算力承载standby或者读操作,这是数据库一云多芯的一种实现方式。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在数据库层面的容灾建设中。

除了考虑业务形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总结了以下几个建设要点:

  1. 集群内的算力自动等价调度:因为不同架构服务器之间有算力的换算问题;对此,我们联合信通院及多家厂商,进行过算力自动等价调度测试;

  2. 流量切换:在实践中可通过网关切换来实现;

  3. 无感切换: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具备这种能力,用户底层基础设施的架构并不会影响上层业务运行,用户可基于不同架构的底层资源进行动态的调整和资源的调用。

微服务架构体系的建设

对于微服务架构体系的建设,如上提到,首先是开发框架的并存问题。对此,我们建议通过配置中心将各架构统管起来,先把共性的东西抽离出来,再进一步做融合。其次是多数据中心的问题,目前用户普遍都有多套数据中心,对此,可以通过级连的方式做管理,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管理。

高可用设计

下一代云的高可用设计在云原生层面不难实现,但并不是所有业务都是云原生的,这就使得难以从上层解决高可用的问题。作为基础设施厂商,我们提倡通过底层建设,即使不依赖云原生也能实现高可用。所以对于下一代的高可用架构,我们希望可以在这两个维度上来回切换,同时也希望能打通裸机和虚拟机的控制平面,实现多引擎间的高可用。这其中还有很多挑战,仍需逐步演进。

目前浪潮云海已经服务了15000多家客户,在各个行业全面开花,涵盖金融、能源、交通、医疗、企业、教育等关键领域,是客户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重要云底座。这其中包括国内最大规模的金融生产云,承载客户的双11业务;最大规模、芯片种类最多的省级政务云,承载4套公共应用服务,104个业务系统;以及汽车、轨交、科学计算实验室等多个千万级大项目。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