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Mini LED TV 全球出货量激增超 2.3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TCL电子"或"公司",01070.HK)今天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TV出货量数据。凭借"TCL+雷鸟"双品牌的精准定位与"中高端+大屏化"战略持续深化,结合以Mini LED、量子点、AI智能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TCL电子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TV出货量达651万台,同比增长11.4%;受益于公司TV业务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带动公司TV销售额同比增长22.3%,实现2025年"开门红"。

以科技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大尺寸及中高端产品获全球用户青睐

TCL电子持续把握全球市场的大屏化及高端化趋势,带动大屏高端产品系列出货量实现高增。2025年第一季度,65吋及以上TCL TV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33.0%,出货量占比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27.7%;75吋及以上TCL TV全球出货量同比增幅更高达41.6%,出货量占比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至13.7%。TCL TV全球出货平均尺寸同比提升1.9吋至53.4吋。

与此同时,TCL电子深化高端显示技术布局,在旗舰系列Mini LED TV配置蝶翼华曜屏、万象分区等技术矩阵,实现高对比、低反射、广视角、无黑边,将TV产品画面细节与色彩精准度推向新高度,极大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产品深受全球用户喜爱。2025年第一季度,中高端产品TCL量子点TV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74.9%至133万台,TCL Mini LED TV全球出货量约55万台,同比增幅更高达232.9%。

海内外市场出货均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全球多区域市场占有率领跑行业

中国市场方面,凭借自身持续的品牌建设以及技术引领的产品迭代,2025年第一季度TCL TV在中国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8%。同时,大屏化及中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其中,6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增长18.3%,出货量占比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至54.7%;7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增长21.0%,出货量占比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至34.9%。TCL Mini LED TV出货量更同比提升341.1%,其出货量占比显著提升13.2个百分点至17.6%。2025年第一季度TCL TV在中国市场零售额和零售量市占率分别升至23.1%和22.1%,排名位列中国市场前二[1]。持续的产品结构改善推动销售额进一步提升,一季度公司TV业务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35.4%,出货均价同比升幅达22.2%。

国际市场方面,TCL于2025年2月正式宣布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将在TV、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智能终端领域,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提供全面的技术、产品与专业服务支持,全球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精准布局的体育营销、战略性活动赞助以及全球客户管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也显著提升全球市场营销效能,促进国际市场出货表现。2025年第一季度,TCL TV国际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6%,其中,大尺寸TV出货量同比快速增长,6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增长48.5%,7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增幅更达86.8%。海外大尺寸TV出货同比显著增长带动公司TV业务海外市场销售额同比升幅达17.2%。

分区域来看,欧洲市场通过"一国一策"精准布局区域渠道网络,实现快速突破,TCL品牌TV出货量同比升幅达15.8%,其中,7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飙升74.4%,在法国、波兰及瑞典零售量稳居排名前二[2],在西班牙、罗马尼亚、希腊及捷克零售量排名前三[2];新兴市场方面,包含亚太、拉美、中东非在内的市场进一步完善体育营销矩阵,加快终端及零售渠道的提升,TCL TV出货量同比增长18.8%,其中,7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翻倍增长100.5%,在澳洲、菲律宾零售量排名首位,在巴西、巴基斯坦、沙特、泰国、缅甸排名前二,在阿根廷、越南及韩国等地排名第三[2];北美市场则聚焦中高端渠道突破,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虽同比微降3.8%,但得益于中高端战略落地推进,大屏化趋势显著,75吋及以上TCL TV出货量同比增幅达79.3%,出货量占比也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至12.5%,TCL TV在美国市场零售量市占率依然稳居市场前二[3]

借长风劲展垂天翼,凭豪气飞越万仞山。未来TCL电子将继续围绕"品牌引领价值、全球效率经营、科技驱动、活力至上"的公司战略,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中心,坚持中高端发展,持续优化产品组合,加大技术投入和储备,执行区域定位策略,推进全球本土化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加速迈向真正的全球领先。

二零二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数据(未经审计)

单位:台

二零二五年第一季度

二零二四年第一季度

大尺寸显示 ——TCL TV 全球出货量

6,507,078

5,840,635

- 65 吋及以上 TCL TV 全球出货量  

27.7 %

23.2 %

- 65吋及以上TCL TV中国市场出货量占比

54.7 %

51.2 %

- 65吋及以上TCL TV国际市场出货量占比

19.6 %

14.7 %

- 75 吋及以上 TCL TV 全球出货量  

13.7 %

10.8 %

-75吋及以上TCL TV中国市场出货量占比

34.9 %

31.9 %

- 75吋及以上TCL TV国际市场出货量占比

7.3 %

4.4 %

- TCL Mini LED TV 出货量占比 

8.8 %

3.0 %

- TCL Mini LED TV中国市场出货量占比

17.6 %

4.4 %

- TCL Mini LED TV国际市场出货量占比

6.0 %

2.5 %

有关 TCL 电子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01070.HK,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自1999年11月起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业务范围涵盖显示业务、创新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TCL电子以"品牌引领价值,全球效率经营,科技驱动,活力至上"为战略,积极变革创新,聚焦突破全球中高端市场,努力夯实"智能物联生态"全品类布局,致力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智慧健康生活,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公司。TCL电子已获纳入深港通之合资格港股通股份名单,是恒生港股通指数、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及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成份股,并从2018年起连续多年获得恒生指数公司授予ESG评级A。

如欲查询更多资料,请浏览TCL电子投资者关系网站http://electronics.tcl.com,或访问TCL电子投资者关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1] 数据源:中怡康全渠道,2025年第一季度零售额及零售量数据。

[2] 数据源:GfK,2025年1月至2月零售量数据。

[3] 数据源:Circana,2025年1月至2月零售量数据。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2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日前,元脑InManage数据中心智能管理平台全面升级,打通IT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双平台统一纳管,构建覆盖数据中心环境参数和服务器关键数据的全域数据池,可以根据服务器部件温度情况,实现从服务器风扇、整机负载,到数据中心空调、冷量、流量等自适应精准调控,让服务器始终稳定运行在最适宜的温度下,从而达成数据中心级的节能降耗,风冷系统能耗直降15-20%,液冷系统再节能10%,打造安全稳定、绿色高效的高质量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核心难题 两套系统不互通,运维粗放能耗高

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数据中心约占全球电力需求的1.5%,即415太瓦时;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约945太瓦时。作为能耗大户,数据中心的能耗主要来源于IT设备和制冷系统。其中,IT设备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能耗占比最高达40%-50%;其次是制冷系统,能耗占比约30%-40%。

在传统运维管理模式下,数据中心节能降耗主要依赖于两套管理系统:

  • 一是IT 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服务器等IT设备的节能。该系统依托带外管理技术,通过BMC实时采集服务器功耗、出/入风口温度、气流等能耗信息,分析服务器运行状态与能源使用情况,对风扇转速、CPU 频率等进行调控,实现服务器能耗最优;

  • 二是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的能耗优化。动环监控系统利用遍布数据中心的温湿度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动力设备、制冷设备等运行数据,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预测设备故障和环境变化趋势,联动调控空调、电源、冷却塔等非IT设备,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

但由于IT和动环两套系统独立运行,数据不互通,动环系统只能收集到机柜级的数据,而无法获取更精细的服务器节点级、芯片级数据,导致冷量和服务器功耗的贴合度低,对制冷系统和供电系统的运维管理粗放,无法依据服务器功耗进行精准调控,从而影响数据中心整体的能耗优化。

更重要的是,传统粗放式运维调控手段难以实现温度的精准把控,不稳定的服务器温度将显著影响设备性能与寿命。一般服务器机箱内部温度维持在 25-30℃区间是最适宜的状态。当服务器长期处于过热状态,将会加速电路老化、芯片和风扇损坏,提升硬件故障率,最终大幅缩减服务器整体使用寿命,且会导致内存与存储设备性能下降,数据读写错误率上升,影响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元脑 InManage全新升级 双平台统一纳管,能效与稳定性双提升

针对数据中心整体节能降耗和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挑战,元脑InManage数据中心智能管理平台进行了全新升级,以"AI+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IT基础设施管理平台与动力环境监控平台,通过全域统一纳管、AI精准调控两大创新突破,保障数据中心绿色节能、高效稳定运行,让服务器始终稳定运行在最适宜的温度下。

// 全域统一纳管,让服务器始终稳定运行在最适宜的温度下

全新升级的元脑InManage数据中心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跨系统深度集成,融合IT基础设施管理与动力环境监控两套系统,构建涵盖温度、湿度、风速、流速等环境参数,以及服务器功耗、运行状态等关键数据的全域数据池;并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模块实时收集、清洗和融合,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核心参数的毫秒级采集与关联分析,助力实现从服务器风扇、整机功耗调优,到数据中心空调、冷量、流量等的全方位精准调控,避免了传统运维管理模式中由于数据单一和滞后导致的控制误差和延迟,大幅提升系统稳定性,运维效率翻倍。

在IT和动环系统打通后,通过跨系统智能联动,可直接监测服务器 BMC数据,整合部件级数据和环境信息,形成"部件温度-整机负载-综合环测-自动指令-冷量供给"的闭环控制链路,一旦捕捉到温度异常,立即结合服务器负载状态及环境温度,调节风量和冷却液流量,实现毫秒级响应,提升控制精度和实时性,让服务器始终稳定运行在最适宜的温度下。

// AI精准调控,数据中心更节能

在实现IT和动环双平台统一纳管的基础上,升级后的元脑InManage数据中心智能管理平台可通过对制冷系统、供电系统等同步进行AI精准调控,实现非IT设备的能耗优化,从而推动数据中心整体节能降耗。例如,在风冷数据中心里,该平台作为智能中枢,实时汇聚服务器、空调、配电柜等设备的运行数据,以及温湿度、气流压力等环境参数,借助AI算法对海量数据深度分析,精准预测设备负载变化与温度趋势,一旦发现潜在热点风险,平台立即联动调节空调风速、风向与制冷量,实现"以需供冷"的动态平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可降低能耗15-20%以上。

针对液冷数据中心,该平台实现了动态流量优化,相比于传统运维的分散式数据分析模式,该平台可基于服务器芯片功耗与液冷回路压力数据,通过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精确控制系统冷却液流量,计算出系统在不同运行环境下的最优流量分配方案,通过AI精准调控,流量利用率提升50%,液冷系统再节能10%。

流量动态调控界面

流量动态调控界面

在管理智能化、运维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下,全新升级的元脑InManage数据中心智能管理平台凭借其统一纳管、精准调控的核心优势,实现从服务器节点到数据中心整体的节能降耗和稳定运行,为数据中心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AIOps能力的持续迭代,浪潮信息将加速对智能管理的研发创新,为全球数据中心提供更高效、更节能、更可靠的运维管理解决方案,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png

4月24日,台积电在美国召开“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在本次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展示了其在先进制程、封装技术、特殊工艺以及面向新兴应用领域的多项技术突破和规划。以下是此次研讨会中提到的主要技术内容:

1. 先进制程技术

N2制程(2纳米):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采用纳米片晶体管技术,性能较N3E提升18%,功耗降低36%,逻辑密度增加1.2倍。N2工艺节点的客户采用速度远超前代产品。

A16制程(2纳米级):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融合了NanoFlex晶体管架构、超级电轨(SPR)技术和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SPR技术实现了背面供电网络,减少了布线拥塞和电源噪声。

A14制程(1.4纳米):预计2028年量产,速度较N2提升15%,功耗降低30%,逻辑密度增加20%以上。A14制程未配备超级电轨技术,但计划在2029年推出A14 SPR版本。

2. 封装技术

3DFabric先进封装技术:包括CoWoS、SoIC、InFO和SoW等技术。CoWoS技术继续推进,计划在2027年量产9.5倍光罩尺寸的CoWoS,能够将12个或更多的HBM堆叠整合到一个封装中。

SoW-X:基于CoWoS技术,计划于2027年量产,将提供40倍于当前CoWoS解决方案的运算能力。

SoIC技术:2025年量产,以6微米间距实现N3与N4芯片的垂直互联,2029年计划完成A14与N2的跨节点堆叠。

3. 特殊工艺与技术

高数值孔径极紫外光(High-NA EUV)光刻技术:A14制程可能会导入该技术,进一步缩小图案尺寸。

硅光子整合:运用紧凑型通用光子引擎(COUPETM)技术,用于高性能计算(HPC)和AI应用。

新型整合型电压调节器(IVR):用于AI芯片,具备5倍的垂直功率密度传输。

N4C RF射频平台:降低30%功耗与面积,支持WiFi 8等AI无线标准。

N3A工艺:通过汽车级认证,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自动驾驶(AV)。

N4e工艺:针对超低功耗物联网AI设备。

4. 新兴应用领域的技术赋能

高性能计算(HPC):通过先进制程和封装技术,满足AI对更多逻辑和高频宽内存(HBM)的需求。

增强现实(AR):通过先进制程压缩显示引擎体积、优化低延迟通信芯片、开发高能效PMIC。

人形机器人:提供高性能AP、高精度MCU、CIS与LiDAR等芯片,支撑系统长效运行。

5. 其他技术与战略

全球产能布局:台积电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如在美国、日本、欧洲的新厂)应对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

绿色制造:台积电展示了其在绿色制造方面的成就,强调可持续发展。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生态系统: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加速设计时间,提升客户的技术落地速度。

本文以图片形式分享台积电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张晓强(KevinZhang)博士的PPT

2.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台积电继续推进其晶圆上芯片 (CoWoS®) 技术,以满足人工智能对更多逻辑和高带宽内存 (HBM) 的无限需求。公司计划在 2027 年实现 9.5 微粒尺寸 CoWoS 的量产,从而在一个封装中集成 12 个或更多 HBM 堆栈,并采用台积电的尖端逻辑技术。在 2024 年展示了革命性的片上系统(TSMC-SoW™)技术后,台积电又推出了 SoW-X,这是一款基于 CoWoS 的产品,可创建计算能力是当前 CoWoS 解决方案 40 倍的晶圆级系统。计划于 2027 年实现量产。

16.png

17.png

18.png

19.png

20.png

同时在本次研讨会上,台积电还发布了下一代尖端逻辑制程技术 A14。A14 是台积公司业界领先的 N2 工艺的重大进步,旨在通过提供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高的能效推动人工智能转型。预计它还将通过提高智能手机的板载人工智能功能,使其更加智能。A14 计划于 2028 年投入生产,目前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良品率也比计划提前。

与即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投入量产的 N2 工艺相比,A14 将在相同功耗的情况下提高 15%的速度,或在相同速度的情况下降低 30% 的功耗,同时提高 20% 以上的逻辑密度。凭借公司在纳米片晶体管设计-技术协同优化方面的经验,台积公司还将其台积电 NanoFlex™ 标准单元架构发展为 NanoFlex™ Pro,从而实现更高的性能、能效和设计灵活性。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以AI赋能宝马人机交互体验

  • 宝马国产新世代车型将获 DeepSeek 加持, 实现 AI 与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

  • BMW AI 战略加速落地,宝马成为首家接入 DeepSeek 的豪华汽车品牌。

  • 深化 AI 生态布局 DeepSeek "上车", BMW 智能个人助理能力扩展交互升级。

  • 能力边界扩展,强化理解和共情能力复杂语境和模糊表达也能迅速响应。

宝马集团以AI创新引擎驱动战略纵深,加速中国AI战略落地。继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战略合作后,宝马再度深化本土AI生态布局,宝马中国宣布接入DeepSeek,未来,DeepSeek功能也将应用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今年三季度开始,将率先应用于多款搭载第9代(BMW)操作系统的中国在售新车,通过深度思考能力赋能以BMW智能个人助理为中心的人机交互体验。 

宝马中国宣布DeepSeek“上车”

宝马中国宣布DeepSeek“上车”

"人工智能(AI)是未来合作的关键领域,彰显宝马本地化战略的持续深化。"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们正强化与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让AI进一步赋能在中国的车型。在宝马看来,智能化意味着将不同的AI模型与能力巧妙融为一体。宝马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携手本土先锋企业,快速将突破性技术落地。凭借类似创新,我们正将智能纯粹驾趣提升至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AI时代的驾驶体验,从机械默契迈向智能共情。在宝马看来,AI赋能的智能座舱不是科技的堆砌,而是用户情感联结的空间。DeepSeek的接入显著拓展BMW智能个人助理的能力边界,强化理解和共情能力面对复杂语境和模糊表达,车机也能迅速响应。同时,DeepSeek的接入突破车载使用场景限制,实现车辆与外部世界的链接,带来更有温度、更个性化的智能出行体验。

未来,DeepSeek深度思考将“上车”国产宝马新世代

未来,DeepSeek深度思考将“上车”国产宝马新世代

当用户通过BMW智能个人助理激活DeepSeek后,车机能够理解"去静安寺商圈剁个手"这样的口语化表达,不仅能识别出购物意图,还能主动推荐商场购物攻略。当用户提问"最近人工智能领域有什么突破",系统即刻展开简明却有深度的回答,支持随时的"车上学习"和"碎片知识获取"场景。当用户提问"想给孩子讲黑洞,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怎么描述?"时,系统能够迅速生成一段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无论是闲聊时的幽默回应、情绪感知后的主动关怀,还是多轮对话中的上下文联想,系统均能精准模拟真实对话逻辑。车辆化身旅途好伙伴,理解你,回应你,情绪价值拉满。

今年三季度,BMW 5系长轴距版及纯电动BMW i5、全新BMW X3长轴距版等搭载第九代(BMW)操作系统的在华热门车型,将率先接入DeepSeek深度思考能力。届时,该功能也将推送给以上车型的现有车主,用户即享聪明、高情商的车载AI语音交互体验。

BMW 5系将于三季度接入DeepSeek深度思考功能

BMW 5系将于三季度接入DeepSeek深度思考功能

全新BMW X3长轴距版将于三季度接入DeepSeek深度思考功能

全新BMW X3长轴距版将于三季度接入DeepSeek深度思考功能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宝马集团前瞻布局,始终保持着行业引领地位。

作为AI技术应用的早期探索者,历经近二十年持续深耕,已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价值链AI应用体系。截至目前,宝马集团在全球有超过600多个AI应用。在中国,宝马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先行者。今年3月,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启动360度全链AI战略。该战略以赋能数字化生产运营为基础,提升全场景用户智能体验为中心,促进研发领域的开放创新为支点,旨在加速推进宝马在中国360度全链AI融合,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长期竞争优势。

在上海车展上,宝马发布了与阿里巴巴合作、由宝马本土研发团队主导打造的「用车专家」与「出行伴侣」智能体。该系统针对中国用户高频需求开发,展现了完备的智能交互能力。

*以上功能仅适用于中国市场在售且搭载第九代(BMW)操作系统的车型。该功能在未来产品上的具体呈现方式、产品配置等请以届时发布的实际产品为准。

稿源:美通社

围观 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月25日——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第一次全体大会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出席会议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和科技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北京市朝阳区有关领导参会,各地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工作组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单位共200余人参加大会。

大会上,OPPO被授予副组长单位聘任证书,未来OPPO将在工作组指导下承担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协同、标准制定等重要工作。

1.jpg

右一为OPPO代表

OPPO方面表示,AI在提升终端设备产品竞争力、激活用户需求方面日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OPPO 2024年1月发布了第一款“AI手机”以来,迄今AI服务已覆盖超过1亿用户。在未来工作中,OPPO将结合自身实践积极履行副组长单位责任,为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大模型与消费电子产品融合创新迅速,在工信部电子司支持下,中国信通院联合赛迪、华为、联想、小米、OPPO、vivo等单位在人工智能产业工委会下成立了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旨在引导企业加强产业研究、技术创新、标准检测、供需对接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会上,秘书处发布了2025年工作计划,工作组计划围绕标准研制、产业研究、应用推广、行业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

大会还正式启动了人工智能终端基准和智能化分级计划,旨在打造有公信力的人工智能终端基准和分级体系,加强产业协同、衔接国际标准,后续将依托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推动各类人工智能终端评价实施,形成行业共识,支撑相关政策落地。

关于OPPO

OPPO于2008年推出“笑脸手机”,由此开启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凭借以Find和Reno系列手机为核心的多智能终端产品、ColorOS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服务,为全球用户革新科技体验。OPPO 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万名OPPO员工共同致力于为人们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围观 1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月24日,上海车展期间,紫光展锐发布新一代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A8880,斑马智行与紫光展锐在前期战略合作基础上宣布,共建“芯片+OS”软件基线,基于Banma Hypervisor推出支持Linux+Android应用生态的智能座舱方案,全面助力汽车座舱智能化迈向新征程。

1.jpg

芯片+OS深度协同

虚拟端计算效能提升20%以上

紫光展锐最新发布的全新一代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A8880,在智能算力、扩展接口、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平台搭载ARM最新架构,CPU性能相较上一代提升3倍,GPU性能提升6倍,NPU性能提升8倍。同时A8880配备专业音响级音频DSP,性能同比提升8倍。这些显著的性能提升,为智能座舱提供了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高质量的图形处理以及更精准的AI计算能力。

“紫光展锐与斑马共建智能座舱L+A虚拟化基线,实现了虚拟端计算效能提升20%以上,软件适配周期缩短50%以上。”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汽车产品线总经理黄宇宁强调,Banma Hypervisor助力紫光展锐,面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仪表系统及高性能Android VM解决方案。

2.jpg

Banma Hypervisor是国内首个通过ISO 26262产品功能安全ASIL-D最高等级认证、且支持舱驾一体的虚拟化产品,具备安全性、实时性、高性能、低延时等优势。Banma Hypervisor支持CPU、GPU等计算资源动态调度,可让系统性能发挥到极致,同时兼容多系统应用及Unity等第三方3D引擎。

为老用户带来新体验

双方联合推出“斑马AI BOX”

智能汽车生命周期长于消费电子,同时具有消费电子属性的信息娱乐系统快速发展,不断升级迭代,致使已经使用3-5年的车机面临硬件性能不足以支撑高阶产品体验的行业问题。

发布会上,斑马智行联合紫光展锐推出斑马AI BOX,在不改变车内内饰及布线的前提下,通过与原车无缝协同,实现算力性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服务生态的全面升级。当前,斑马AI BOX已经正式开启预售,主要面向搭载AliOS操作系统的荣威RX5老车型,解决原车系统体验升级问题,后续将陆续上线AI相关功能。

3.jpg

斑马智行是领先的汽车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目前聚焦智能座舱,提供OS系统级软件服务、全栈AI技术方案、AI软件生态服务与联合运营。紫光展锐是全球领先的平台型芯片设计公司,致力于构建一个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汽车芯片生态体系,以计算和通信SoC为智能汽车提供底层能力。两家企业在2024年达成战略合作,以“芯片+OS+AI”深度协同,打造平台化的智能座舱技术底座。

来源:斑马智行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年4月24日,捷飞科与Telechips启动战略合作,双方举行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宣布共同筹建合资公司,推动车规芯片国产化新进程。

1.jpg

Telechips是全球车规芯片设计方面的领跑者、韩国汽车芯片独角兽企业。Telechips深耕汽车电子领超20年凭借高可靠性芯片设计与车规级解决方案,长期服务于全球主流Tier One与车企,获得行业内极高评价。其产品涵盖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智能座舱、ADAS及微控制器等场景,2024年在全球汽车市场出货量高达1700万套

捷飞科是国产汽车芯片新格局的推动者,旨在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国产化芯片。此次战略合作,将有助于引入国际先进的汽车芯片技术,及成熟的车规方案与质量体系,满足国内蓬勃发展的汽车客户需求。本次合作,是捷飞科继与长城汽车战略投资南京紫荆半导体有限公司之后的又一重大部署。(详情参考《捷飞科与长城汽车战略投资紫荆半导体|董事长李亚军新年寄语捷飞科》)

在此,捷飞科也号召产业伙伴,积极开放合作,共同参与“生态编程”,为国产汽车芯片“自主可控”与“全球化发展”实现关键突破贡献力量,为汽车产业注入强劲“芯”动力!

来源:捷飞科半导体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4月24日,业内领先的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紫光同芯,与全球领先的软件定义汽车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ETAS达成重要合作里程碑——双方正式宣布将合作关系从战略合作伙伴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并举行了签约仪式。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斌、汽车电子事业部MCU产品线副总经理徐文凯,ETAS中国区总裁李波、销售总监杨茵等双方高层代表出席并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1.jpg

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模式实现重大突破。相较于此前MCU芯片研发完成后再开展嵌入式软件适配的传统模式,全新合作机制将在芯片定义阶段即启动操作系统协同开发工作。双方将携手构建起贯穿架构设计、功能验证、量产落地全流程的技术保障体系,推动芯片研发与软件适配全周期深度融合创新,帮助客户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和适配精度。

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斌表示:“从车规级MCU与嵌入式软件的国产化适配,到持续深化技术融合、系统级解决方案开发,紫光同芯与ETAS始终步履坚实、协同并进。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双方在动力总成、底盘域控、新能源三电、区域控制等前沿领域加强攻关,为全球车企提供更高性价比的‘芯片+OS’一体化方案,持续助推汽车电子架构革新。”

ETAS中国区总裁李波表示:“紫光同芯是ETAS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其车规级MCU产品的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高度认可双方合作创造的价值——通过将ETAS的软件技术与紫光同芯的硬件能力融合,助力多家车企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此次升级不仅是合作维度的拓展,更是生态模式的创新。未来,我们期待与紫光同芯一起为智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202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紫光同芯与ETAS(紫光同芯展位:5.2H 5B18;ETAS展位:4.1H 4A15)展示了最新技术成果。欢迎行业伙伴莅临交流,探讨汽车电子创新趋势与发展机遇。

关于紫光同芯

紫光同芯作为新紫光集团汽车电子与智能芯片板块的核心企业,依托二十余年在安全芯片领域的深厚积累,秉承“全域尽揽,卓越之选”的业务理念,全面布局汽车电子领域,打造了汽车控制芯片、汽车安全芯片、功率器件等系列汽车芯产品,陆续推出了国内首款ASIL D认证、率先实现乘用车规模化应用的动力域控MCU,国内首款Arm Cortex-R52+内核ASIL D MCU,以及数字钥匙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中国首获CC EAL6+认证芯片的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车载eSIM解决方案等,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动力、底盘、车身、智能座舱、智驾等领域,得到头部主机厂和知名Tier1厂商的认可。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singhuaic.com

关于ETAS

ETAS是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业务遍及欧洲、南北美洲和亚洲的十二个国家。公司产品组合包含车辆基础软件、中间件和云服务,以及用于实现软件定义车辆的端到端工程、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ETAS为车辆制造商和供应商提供开发、运营和保护差异化车辆软件所需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汽车行业向软件定义未来转型。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tas.cn

来源:紫光同芯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今日,南芯科技(证券代码:688484)宣布推出车规级高速 CAN/CAN FD 收发器 SC25042Q,适用于12V 和 24V 汽车系统,可直接连接 3V-5V 的微控制器,支持高达 5Mbit/s 的数据传输速率。SC25042Q 集成了振铃抑制功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实现无损时间传输,保证信号的高效可靠。该产品通过 AEC-Q100 认证,符合 ISO 11898-2:2016、SAE J2284-1 至 SAE J2284-5 标准,为车规级接口提供了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国产化选择。

1.png

全国产化产品,重塑车载CAN总线

随着智能汽车传感器和执行模块数量的增加,数据传输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对车载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速率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总线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凭借其可靠性高、实时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车内网络系统。CAN FD 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 CAN 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灵活性,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智能汽车对大数据处理的需求。

然而,随着信号速率和网络拓扑复杂性的提升,现有的 CAN 收发器在系统可靠性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接收端信号可能出现振铃、脉宽损失等现象,导致数据传输错误。针对这些问题,南芯科技推出 SC25042Q,不仅可实现振铃抑制功能和超低损信号脉宽,保障高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而且从原料、设计到生产制程均实现了全面国产化。

智能设计,守护信号一致性

在多节点的 CAN 网络中,总线信号在显性切隐性状态时,容易因差分阻抗的突然变化而产生阻抗不匹配,导致接收端信号出现震荡,即振铃现象。振铃会使接收端无法正确识别信号采样点 (SP, Sampling Point),引起数据位误判,还会增加信号噪声水平,降低系统可靠性。SC25042Q 内置振铃抑制电路,可自动调节负载阻抗,显著提升通信的可靠性,并允许在复杂网络拓扑中实现更高的通信速率。

实际测试显示,针对相同的 SIC (Signal Improvement Capability) 测试信号,普通 CAN 收发器的接收信号(右)产生了两个震荡尖峰,出现了明显的振铃现象;而 SC25042Q 的接收信号(左)则保证了信号的一致性和对称性。

2.png

SIC 接收信号对比(左:SC25042Q;右:普通 CAN 收发器)

此外,SC25042Q 还能实现极小传输脉宽损失,使接收端数据采样不出错,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经测试,在 5Mbit/s 的通信速率下,SC25042Q 的信号周期偏移率仅 0.5%(从 200ns 降至 199ns),仅为普通 CAN 收发器的 1/30,在位填充 (Bit Stuffing) 机制下,累计时间误差极小,从而确保 SP 的精确度,降低系统出现错误帧的概率。

高性价比,满足多样化需求

由于 CAN 收发器在车载网络中的应用广泛,场景需求多样化,SC25042Q 展现出了更强的灵活性,为客户的系统设计带去便利:

  • 适用于主流 12V 和 24V 汽车系统

  • 可直接连接 3V-5V 的微控制器,完美适配大多数车载 MCU

  • 提供 SOP8 和无铅 DFN8 两种封装方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png

SC25042Q 系统框图:(a) 3.3V MCU 环境;(b) 5V MCU 环境

同时,依托自主可控的全国产化供应链,SC25042Q 相比现有同类产品,展现出更强的价格优势,为客户带去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南芯科技车规级产品家族

南芯科技汽车解决方案面向未来绿色和智能的出行方式,涵盖车载充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车身控制等应用,致力于为客户推出一站式芯片解决方案。我们扎根于客户研发场景,基于客户应用不断进行定制设计迭代,帮助客户在汽车核心应用领域更快地设计出效率更高、集成度更高、安全性更高的产品。

*本文中图表数据为理论值,均来自南芯内部实验室,于特定测试环境下所得(请见各项具体说明),实际使用中可能因产品个体差异、软件版本、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不同略有不同,请以实际使用的情况为准。

关于南芯科技

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芯科技,证券代码:688484)是国内领先的模拟和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产品覆盖充电管理芯片、DC-DC 芯片、AC-DC 芯片、充电协议芯片、锂电管理芯片、驱动芯片等,通过打造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客户系统应用需求。自创立以来,我们坚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致力于为消费电子、汽车、工业等多种行业应用场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更多信息,请浏览网站:https://www.southchip.com/

围观 2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年4月27日,运动与控制技术领域的先行者——派克汉尼汾携CRV系列电磁阀、SEH系列电子膨胀阀组、RRV系列快开电磁阀等前沿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亮相2025中国制冷展。围绕绿色低碳与本地化两大主题,公司全方位展示数据中心、商超冷库、环测设备、冷水机组、商用和工业用CO2制冷等五大细分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并首次展示制冷与暖通空调行业的密封解决方案,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持行业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创新与本地化赋能 派克汉尼汾亮相2025中国制冷展1.jpg

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绿色低碳技术在制冷与暖通空调行业加速应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动力。派克汉尼汾深耕工业和商业制冷空调领域多年,顺应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以创新技术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同时,持续深化本地化的研发、生产与服务能力,打造高品质的本地化产品。

绿色低碳技术  引领数据中心与环保冷媒应用新潮流

液冷对于数据中心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非凡,随着数据中心服务器单节点散热需求的增加,两相冷板式液冷因更加高效的散热能力有望成为未来趋势。面对相变流体,良好的压力、流量控制对系统散热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这一应用场景,派克汉尼汾展示高精度步进电机驱动的CDS/SDR系列压力/流量调节阀,以及可兼容多种新型冷媒、具有干式切断功能的5400/5500系列快速接头。而针对安全系数要求苛刻的机房,派克汉尼汾推出Zoomlock Max/Push系列接头,无需动火,即可实现快速无泄漏连接。

以绿色创新与本地化赋能 派克汉尼汾亮相2025中国制冷展2.jpg

在双碳目标以及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环境友好型制冷剂需求攀升,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为行业提供绿色方案。派克汉尼汾紧跟市场需求,研发推出兼容HFO系列制冷剂的系统组件;同时,提供GC系列气冷/闪蒸阀、GCM系列多功能气冷阀、CRV系列制冷电磁阀以及SER-HP系列电子膨胀阀等适用于跨临界/亚临界CO2制冷/热泵系统的配件,精准调控压力与流量,提升系统能效,在商超、冷库、速冻设备以及热泵供暖等场景应用广泛。

本地化产品闪亮登场 以科技推动高效节能

自进入中国市场,本地化一直是派克汉尼汾的核心战略之一。通过本土合作与创新,派克汉尼汾持续推进制冷空调产品在无锡生产基地的国产化工作,涵盖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压力调节阀、热气旁通阀、电磁阀以及干燥过滤器、压力容器等产品,具有产品系列全,冷量覆盖范围广,服务响应时间快等优势,满足商用空调/商用制冷/工业制冷等细分市场需求。

以绿色创新与本地化赋能 派克汉尼汾亮相2025中国制冷展3.jpg

在派克汉尼汾展台上,分布在五大解决方案中的本地化产品尤其引人注目,OEV系列、SER系列产品及SEH系列电子膨胀阀以及阀组等产品表现亮眼。此外,SDR系列热气旁通阀也将在今年陆续推出。值得一提的是,SER系列电子膨胀阀国产化以后,无锡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全系列全流量的电子膨胀阀,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将为客户带来货期更短、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卓越的密封解决方案

作为拥有八大核心技术的百年企业,派克汉尼汾旗下的工程材料集团在制冷与暖空空调领域亦有业务布局,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本届展会上,派克汉尼汾聚焦数据中心以及空调系统,首次展出一系列卓越的密封解决方案。

以绿色创新与本地化赋能 派克汉尼汾亮相2025中国制冷展4.jpg

根据国内数据中心液冷市场的独特需求,派克汉尼汾研发推出具备低析出、低压变和相容性优势的高性能密封材料,客户可根据冷却液类型、工作温度和压力选择材料,涵盖O形圈、管道连接件和定制化密封件等方案;针对跨临界CO2制冷系统需要的严苛温度范围,派克汉尼汾提供具有合适温度稳定性、出色化学相容性和耐压性的密封材料,确保密封性能可靠;而亮相展会的超级氯丁橡胶则可兼容多种制冷剂,适用于冷库氨制冷系统、R22系统等应用,低温抗结晶聚合物技术与先进硫化剂配方的结合使其具有出色的抗压缩变形性能,使用寿命更长。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派克汉尼汾将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聚焦绿色低碳与本地化,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绿色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派克汉尼汾将继续深耕制冷与暖通空调领域,为客户带来更多创新产品,构建更加绿色的明天!

关于派克汉尼汾

派克汉尼汾是美国财富250强企业,是运动与控制领域的先行者。一百多年来,公司始终致力于实现工程突破成就更好明天。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parker.com/china 或 @parkerhannifin。

围观 1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09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