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自动驾驶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BEV+Transformer的感知范式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了更高精度感知、更强场景泛化能力和更优多模态融合的方案,是目前各大主流汽车厂商高阶自动驾驶方案的标配。当下主流自动驾驶方案的大模型算法参数规模在几千万至接近亿级,比以往最高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但苛刻的时延要求并没有降低,这对算力、数据IO和互联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模型复杂的网络结构和算子推理,依赖于更高性能的车载算力;众多传感器的高频采集,带来了大规模数据流的实时IO吞吐需求;算力单元间的协同,也需要更强大的网络通信支撑。

近日,浪潮信息发布支持BEV+Transformer的全新自动驾驶计算框架AutoDRRT 2.0(Autonomous Driving Distributed Robust Real-Time),并第一时间开源,用户可以基于该框架快速搭建部署端到端的低延时自动驾驶方案,加速大模型上车。

基于在车载计算、自动驾驶算法、软硬协同等领域的研发积累,浪潮信息从硬件系统、软件环境、应用框架及算法内核多个层面对AutoDRRT2.0进行优化,实现计算、通信、IO全面升级,优化后,框架整体端到端链路延时低于100 毫秒,保障车载大模型的高效稳定运行。

  • 计算方面,框架支持BEV+Transformer的低延时推理,BEV算法库性能较业界平均水平提升一倍;

  • 通信方面,将DDS通信中间件从支持以太网扩展到支持PCIe,大数据通信效率提升14倍;

  • IO方面,通过GPU数据共享,减少CPU与GPU间冗余数据搬运,让IO吞吐效率提升6倍。

BEV+Transformer成为自动驾驶标配,车端部署面临挑战

利用相机进行纯视觉感知是自动驾驶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但在相机2D视角下,物体由于遮挡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视觉盲区问题。BEV (Bird's eye view,鸟瞰图) 从俯视视角重建3D感知空间,不仅能够提供360°全域感知信息,还便于多源、多模态的数据融合,有利于自动驾驶高效感知、定位和路径规划。

纯视觉方案在物理上会损失感知目标的深度信息,BEV技术借助Transformer特征推理,可将2D透视空间映射到3D物理空间。Transformer大模型通过交叉注意力机制重建深度特征,具有精度上限高、泛化能力强等优点,并通过学习建立数据帧间的关联,在4D (3D+时序) 空间生成无盲区的全方位感知结果,确保驾驶安全。这种BEV+Transformer的感知范式正在成为自动驾驶标配,但在车端部署应用中仍面临计算、通信、IO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模型参数量大幅提升,算力需求骤增:从2D+CNN小模型到BEV+Transformer大模型,参数量的大幅提升给计算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车端模型部署不仅要考虑单SOC的计算性能优化,如低比特量化、算子融合等,而且要考虑多SOC的模型并行问题,实现多SOC的协同,包括算法拆分、模型的并行机制、SOC间的负载均衡与pipeline优化等

通信带宽不足,时延需求严苛:车载计算经历从2D+CNN小模型到BEV+Transformer大模型的技术升级,并最终朝着端到端大模型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数据交互也逐步从目标级过渡到特征级,最终向数据级维度演变。数据通信量增加使得多SOC协作中的通信负荷急剧变大,设备间的通信开销逐渐成为框架的延时瓶颈。作为主流的通信中间件,DDS (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数据分发服务) 仅支持以太网进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调度。该模式受限于有效带宽和传输协议的限制,在大批量数据吞吐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阻塞,导致通信效率下降。以典型多模态感知模型BEVFusion为例,其在单SOC上单帧推理的时间约50 ms,若双SOC推理时间降至约30 ms,然而设备间通过千兆以太网和DDS进行特征融合的通信耗时也在数十毫秒,通信延迟抵消了算力提升带来的性能优势。因此,车端部署大模型亟需更高速的数据通信带宽

数据吞吐提升,IO制约计算:自动驾驶框架层面的感知任务包含原始数据的接入 (传输+调度) 和模型推理等多个部分。数据的调度包含大量逻辑操作,需要CPU运行,而模型推理则主要为AI运算,由GPU执行,DDS则提供通信服务支持。但由于DDS不支持GPU层面上的通信和调度,导致跨模型/节点的任务数据在CPU-GPU间的冗余搬运,出现IO消耗。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各类传感器数据呈爆发性增长趋势,大量数据的传输让IO问题日益凸显。在浪潮信息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实测中,数据IO耗时占完整链路的15%~30%,IO限制计算效率的发挥。

全新推出AutoDRRT 2.0,计算、通信、IO全面升级

浪潮信息团队通过计算、通信、IO全面升级,研发AutoDRRT 2.0,解决技术进化带来的各项挑战。

  • 计算升级,从2D+CNN到BEV+Transformer

为了实现"大模型上车"的目标,AutoDRRT 2.0从计算组件的分布式、高容错及低延时三个核心特点出发进行技术革新,实现框架支持BEV+Transformer低延时推理。

分布式:从任务级并行到数据级并行。浪潮信息车载域控制器EIS400通过多SOC的PCIe互连实现算力扩展。AutoDRRT 2.0框架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选择将200+个功能节点部署在不同SOC上并行执行,通过自动分布式并行工具进行任务间的调度和设备的负载均衡,节点间通过DDS中间件进行通信和协作,从而实现任务级并行计算加速。同时,AutoDRRT 2.0利用BEV算法使用多环视相机补盲进行全域感知的特点,选择将异源数据的编解码流分配到SOC上不同的计算单元,实现算法单batch推理的数据并行,进一步提高硬件使用效率,降低计算延时

高容错:从算法间容错到算法内容错。在复杂工况下保障计算平台的稳定运行也是框架设计的核心要点之一。AutoDRRT 2.0通过备份重要功能节点和关键消息,在主算法失效后实时 (< 1ms) 切换从算法,实现算法间无感容错,达到失效可操作。同时,浪潮信息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进一步从算法内核层面升级,开放了面向多模态任务的高鲁棒性低延时自动驾驶感知算法BEVFusion_Robust,在原始代码基础上通过高性能Lift-Splat-Shoot算法解绑相机流和雷达流,并基于流并行的方式,在BEV统一表征下适配多检测头实现了自动驾驶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中的鲁棒性需求,使得框架在纯视觉、纯雷达及多模态下均可以稳定运行,延时较基础版本下降22%。模型现已集成在AutoDRRT 2.0高性能算法库。

低延时:算法内核全面优化,降低运行时延。为降低大模型运行时延,AutoDRRT 2.0在算法内核层面进行改造,包括对典型BEV模型进行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量化,提高推理效率,并引入结构化稀疏N:M稀疏方案,提高了内存访问效率,不影响模型精度的基础上压缩模型规模,节约计算和存储成本。AutoDRRT 2.0还开发了高性能算子库,典型算子延时下降70%。通过算子融合的方式,大模型可以减少GPU在核函数之间的切换,进一步优化了性能。以BEVDet为例,AutoDRRT 2.0的BEV算法库在典型推理能力上实现了相较于业界开源版本速度提升1倍,在单SOC上推理超过50 FPS。实车测试显示,浪潮信息车载域控制器EIS400与AutoDRRT 2.0的自动驾驶算法方案,数据闭环端到端延迟低于100毫秒,确保了大模型在车端的稳定高效运行。

  • 通信升级,DDS中间件从支持以太网扩展到支持PCIe

为提升通信带宽,AutoDRRT 2.0在中间件层面进行创新,给出DDS的Opt优化版本 (DDS_Opt)。框架通过PCIe内存共享方式和设备间的直接访问 (Direct Memory access,DMA) 技术,使得大数据在设备间可以高速通信,同时开放API接口,一方面保留了DDS订阅/发布的功能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用户不需要关心底层设备间地址映射逻辑和实现方法,专注于DDS应用层上的设计。

基于PCIe的通信模式创新大幅降低链路时延,减少CPU算力消耗,同时能兼顾DDS中的发布/订阅等通信协议的优势,满足跨SOC的大数据通信场景需求。实测DDS基于PCIe的通信模式在通信原理和实际效果中均优于以太网,大文件传输时效果尤其明显。我们基于PCIe模式实现ROS2+DDS的跨设备大数据通信应用,在数据量达到100MB时完整链路通信效率较以太网模式提升14倍。

  • I/O升级,节点间GPU数据共享,避免CPU-GPU间搬运

为了提高感知任务的执行效率,减少CPU-GPU间冗余IO操作,优化链路延时,AutoDRRT 2.0在不改变原始模块链路的前提下,以传输数据"标签"的间接通信代替传输数据"本体"的直接通信,通过节点间GPU数据共享,在保留模型间松耦合结构的同时完成了基于DDS的高效能协作,实现"轻量化"传输和调度功能,减少框架负荷。

对于相机传输链路,通过GPU数据共享完成数据获取及模型推理两个ROS2节点的数据通信,可以有效减少IO操作,降低系统时延。如下给出典型的单帧图像数据读入(8 MB数据量)下IO_Opt升级效果,对比优化前模块 (传统IO算法) 延时下降85%,效率提升近6倍。  

此外,AutoDRRT 2.0框架为BEV+Transformer大模型上车提供了完善的开发工具链,包括模型的数据标定、训练推理和部署加速工具等,同时整合了完善的传感器接入方案,集成主流型号的激光雷达、相机、毫米波雷达、组合惯导等设备驱动,支持用户在系统层面对框架进行监控和管理。仿真方面,该框架还开放了RoboBus和GolfCar两个L4级自动驾驶场景的系统测试。浪潮信息希望通过自动驾驶计算框架AutoDRRT 2.0和车载域控制器EIS400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和产品,为汽车厂商、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商带来更高性能、更高通信带宽、更低IO延时的自动驾驶软硬优化车载计算方案,加速BEV+Transformer技术的大规模上车应用。

稿源:美通社

围观 9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4年10月18日,电信终端产业协会正式发布行业首个《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2024年)》。该报告由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等牵头发起,并获得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等多家终端厂商、芯片企业和产业界伙伴的支持。

终端智能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业各方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终端智能化水平提升。本次多方携手共同构建终端智能化分级体系,是业内首次达成终端智能化分级定义共识,将在AI时代下为终端智能化能力分级提供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也为AI手机的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智能终端的交互方式形成以多模态感知交互为主的多元化并存范式,交互需求正在从"单一场景"向"多场景、多任务"融合升级,交互体验则逐步从"功能驱动"向"意图驱动"转变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找服务"模式正在被"服务找人"所取代,服务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用户来调用,而是能够在AI智能体为代表的前沿技术驱动下,主动、连续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这种变革的核心动力,背后正是强大的AI能力。

由荣耀牵头,联合中国信通院以及行业伙伴发布的《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详尽地阐述了当前终端智能化体验的技术演进态势,为了让消费者对AI终端的能力有更清晰、直观的认知,同时也为了让产业界对AI终端的能力演进达成统一的共识,协同产业有序发展,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宗旨理念,遵循用户为导向、需求为核心的分级原则,《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前沿性终端智能化分级体系。

依据终端对用户意图的理解程度、对用户信息的学习记忆程度、任务规划程度、任务完成度四大核心要素,在《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中,对终端智能化水平给出L1-L5五级标准,对应AI终端参与任务程度,由低至高依次是智能响应级、智能辅助级、智能助理级、智能协同级、自主智能级:

L1级(智能响应级),具备极少的智能化,能够根据用户确定性的操作指令完成相关任务。

L2级(智能辅助级),具备一定的智能化,能够准确感知识别用户简单意图,并基于用户偏好完成单类型任务。

L3级(智能助理级),具备较高的智能化,能够准确感知识别用户复杂意图,并基于用户信息进行自主规划完成多类型任务。

L4级(智能协同级),具备更高的智能化,能够准确感知识别用户潜在意图,并基于用户情景进行自主规划完成多类型任务。

L5级(自主智能级),具备全面的智能化,能够准确主动预测识别用户意图,并基于全场景进行自主规划完成全类型任务。

终端智能化分级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牵引,更需要头部终端厂商的积极参与。本次多方联合发布《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正是基于当前技术及产业发展特点所形成的行业共识。这一共识将指导终端行业发展,推动终端智能化升级,为各类终端设备及相关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评估提供相对统一的标准及框架。

作为智能终端行业的智慧先行者,荣耀拥有完整的端侧AI技术逻辑和可追溯的战略历史脉络,致力于通过端云结合的平台级AI能力,构筑真正强大、系统、无缝的全场景智能,为消费者带来个人化、人性化、隐私安全的颠覆性AI智慧体验。

今年9月,荣耀在IFA展上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跨应用开放生态智能体——荣耀AI智能体,其基于对用户习惯的了解以及当前使用情景,能够精准理解用户需求并迅速做出响应,执行、调取手机各类资源与三方服务,以更加安全和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例如,通过语音指令激活荣耀AI智能体,可实现一键关闭自动续费、一键点饮品、一键旅行规划与订票等功能。荣耀CEO赵明表示,荣耀AI智能体将开启手机自动驾驶时代。

终端智能化分级的未来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技术的推陈出新、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终端智能化分级进程的发展。展望AI+未来,荣耀希望继续与信通院以及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力,以终端智能化分级标准制定、分级认证、滚动研究等系列项目为契机,牵引中国AI手机、AI终端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通信行业新质生产力。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2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锐成芯微”)推出的SuperMTP® IP(车规级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IP)顺利通过了AEC-Q100(B组)Grade 0可靠性等级认证,并获得了汽车芯片可靠性等级认证证书。

该SuperMTP® IP(IP名称XRS018BDAMTP_768X8)是基于180nm BCD工艺平台研发,具有擦写次数多、存储时间长、无需增加额外光罩成本的优势,在可靠性、安全性、可测性、产品一致性方面满足车规标准,具备卓越的数据保持能力和耐久性,适用于各种严苛的工作环境,为各类汽车芯片的高可靠性嵌入式存储IP方案提供了优质的选型。

审核结果显示,该产品符合CAC-PV18-136:2023《CATARC标志认证实施规则——汽车芯片可靠性等级认证》及AEC-Q100 Rev-J(Grade 0等级,B组)的要求,表明其已达到汽车行业规模化应用的标准。此次认证的通过,进一步保障了该IP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标志着锐成芯微自主研发的MTP IP能够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稳定工作,具备了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的能力,能够满足汽车芯片对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嵌入式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目前,锐成芯微基于SuperMTP®技术的系列产品已被多家头部车厂芯片厂商采用。

本次测评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属中汽研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测评审核,由中汽研华诚认证(天津)有限公司颁发认证证书。

1.jpg

关于AEC-Q100

AEC-Q100标准是由汽车电子委员会(AEC)制定的,旨在为汽车行业提供统一的质量标准。该标准基于失效机理,对车用IC芯片进行综合可靠性测试认证,是芯片产品应用于汽车前装领域的基本门槛。通过AEC-Q100认证,标志着芯片产品具备了在汽车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Grade 0是AEC-Q100标准中的最高温度等级,意味着产品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高性能,为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锐成芯微

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ctt;锐成芯微)成立于2011年,是集成电路知识产权(IP)产品设计、授权,并提供芯片定制服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立足低功耗技术,逐步发展和构建完成以模拟及数模混合IP、嵌入式存储IP、无线射频通信IP及有线连接接口IP为主的产品格局,拥有国内外专利超140件,先后与全球超30家晶圆厂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工艺覆盖5nm~180nm的CMOS、FinFET、eFlash、BCD、HV、SiGe、FD-SOI等各类工艺平台,累计在推广IP 750多颗,服务全球数百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据 IPnest2023年排名,锐成芯微是全球排名第10的物理IP提供商,在IP细分领域具有显著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公司的模拟及数模混合IP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无线射频通信IP和嵌入式存储IP分别排名中国第一和中国大陆第一。

锐成芯微始终以为合作伙伴提供精良的产品与服务为己任,秉承诚信、责任、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世界级集成电路IP提供商。

围观 6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2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41021提供超丰富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业界知名新品引入 (NPI) 代理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即日起供应TE ConnectivityBESS堆叠式混合连接器。这些连接器采用混合设计,可实现安全、可靠、灵活的连接,是非常适合电池储能系统 (BESS) 应用的重载连接器 (HDC),可用于太阳能逆变器、电源转换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车 (EV) 充电设施。

TE Connectivity BESS堆叠式混合连接器在其设计中采用经过改良的导电材料,可提供出色的导热效率和低温升。这些连接器集成多个电源和信号引脚,可为电气要求各不相同的系统提供可靠的连接。BESS连接器采用浮动设计,可在±2.4mm的圆形内自动校正位置,实现安全可靠的连接。这些连接器还提供≥5mm重叠的触点插入。

BESS堆叠式混合连接器提供镀金和防腐蚀螺丝,可耐受120小时的盐雾,适合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这些连接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C+125°C,支持多达500次插配循环,并符合UL 4128TUVCE标准和RoHS指令。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访问https://www.mouser.cn/new/te-connectivity/te-connectivity-bess-stacked-hybrid-connectors/

作为全球授权代理商,贸泽电子库存有丰富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以及工业自动化产品。贸泽旨在为客户供应全面认证的原厂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制造商可追溯性。为帮助客户加速设计,贸泽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库,包括技术资源中心、产品数据手册、供应商特定参考设计、应用笔记、技术设计信息、工程工具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工程师还可以一键订阅免费的贸泽电子报,及时了解业界新品动态和资讯。在订阅贸泽的电子报时,我们可以根据您不断变化的具体项目需求来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参考信息。贸泽充分尊重用户的权利,让您能自由掌控想要接收的内容。欢迎登陆https://sub.info.mouser.com/subscriber-sc注册,及时掌握新兴技术、行业趋势及更多资讯。

关于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贸泽电子是一家授权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代理商,专门致力于向设计工程师和采购人员提供各产品线制造商的新产品。作为一家全球代理商,我们的网站mouser.cn能够提供多语言和多货币交易支持,提供超过1200家品牌制造商的680多万种产品。我们通过遍布全球的28个客户支持中心,为客户提供无时差的本地化贴心服务,并支持使用当地货币结算。我们从占地9.3万平方米的全球配送中心,将产品运送至全球223个国家/地区、超过65万个顾客的手中。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s://www.mouser.cn

关于TE Connectivity

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总部位于瑞士,是全球行业技术企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TE广泛的连接和传感解决方案经受严苛环境的验证,持续推动着交通、工业应用、医疗技术、能源、数据通信和家居的发展。TE在全球拥有逾85,000名员工,其中8,000多名为工程师,合作的客户遍及全球近140个国家。TE相信“无限连动,尽在其中”。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te.com.cn或关注TE官方微信“泰科电子 TE Connectivity”。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提供清晰、震撼的聆听体验

意法半导体 HFA80A车规模拟输入D类音频放大器兼备高能效、小尺寸和低物料成本,并针对汽车和本机电磁兼容性 (EMC) 优化了负载诊断功能。

11.jpg

HFA80A采用滤波器前反馈拓扑结构和 2MHz 标称 PWM 频率,让设计人员可根据目标性能优化输出滤波器,设计过程中用较小的外部元器件,实现外观紧凑的产品设计。扩频操作简化了强制性 CISPR 25 规范达标过程,无需设计额外的 EMC 专用滤波电路。

新放大器提供清晰、强劲的音乐听觉体验,在14.4V电压时可以向 2Ω扬声器输送高达4x 49W功率,典型谐波失真 (THD)为0.015% (1W/4Ω)。新功放芯片确保扬声器音质纯净,输出噪声和串扰都很低,在加载1W/1kHz输入信号和4Ω负载的情况下,电源电压抑制比为80dB。

平直频率响应高达40kHz ,为高分辨率音频带来充足的带宽,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优化滤波器将其扩展到 80kHz。此外,因为采用低延迟设计方法,HFA80A可以处理以专注性能的应用,例如降噪。

汽车专用诊断基于专门设计的抗噪算法,能够检测负载的异常状况和变化。诊断功能包括每个通道独立的直交流负载检测、启动时短路检测,以及阈值可设置的过流保护。其他诊断检查包括直流输入电压失调检测、输出电流失调检测,以及可选择四种不同温度警告的过热保护功能。

HFA80A配备一个可配置的专用引脚和I2C总线接口。当有新的诊断信息时,可配置专用引脚发出信号通知主微控制器,这个设计简化了功放芯片与主控制器的通信连接,并减轻了CPU的运算负荷。主控制器能够通过I2C 总线接口控制功放芯片功能,访问诊断数据,即使I2C控制功能失效,备份模式也可让放大器继续正常运行。此外,HFA80A 还配备了数字导纳计 (DAM),帮助工程师无需使用外部测量工具或传感器即可检查所连接扬声器的特性,从而简化开发过程。

HFA80A现已上市,采用外露散热盘散热的尺寸紧凑的7mm x 7mm LQFP48L封装。

详情访问 www.st.com/hfa80a-class-d-audio-amp

关于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拥有5万名半导体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掌握半导体供应链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一家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IDM),意法半导体与二十多万家客户、成千上万名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新机遇,满足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需求。意法半导体的技术让人们的出行更智能,让电源和能源管理更高效,让云连接的自主化设备应用更广泛。意法半导体承诺将于2027年实现碳中和(在范围1和2内完全实现碳中和,在范围3内部分实现碳中和)。详情请浏览意法半导体公司网站:www.st.com.cn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近日宣布与总部位于加拿大的AWL-Electricity建立合作关系,后者是兆赫级电容耦合谐振式功率传输技术的领导者。英飞凌将为AWL-E提供CoolGaN™ GS61008P,帮助该公司开发先进的无线功率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开辟解决功率难题的新途径。

配图1:英飞凌CoolGaN™ GS61008P.jpg

英飞凌CoolGaN™ GS61008P

此次合作将英飞凌的先进氮化镓(GaN)技术与AWL-E创新的兆赫级电容耦合谐振式功率传输系统相结合,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无线功率效率。英飞凌的GaN晶体管技术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功率密度,而且可在极高的开关频率下工作。这使AWL-E能够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减少停机时间和运营成本,并提高产品的易用性。汽车行业利用该技术将车内体验和座椅动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工业系统则利用该技术获得近乎无限的设计自由,包括自动导引车辆、机器人应用等。此外,由于该技术允许采用全密封系统设计,因此无需配备充电端口,减少了全球电池的使用量。

配图2:AWL-E AgileStation.jpg

AWL-E AgileStation

英飞凌科技电源与传感系统(PSS)事业部全球合作与生态系统管理团队的Falk Herm表示:“通过合作伙伴,我们再次证明了AWL-E能够充分发挥英飞凌CoolGaN™技术的系统级优势,提高紧凑性和效率。AWL-E与英飞凌在能力上形成互补,此次合作展示了GaN可以在兆赫频率下工作的特点,改变了功率晶体管的应用范式,带来了更加环保、性能更好的产品。

AWL-E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兼业务开发总监Francis Beauchamp-Verdon表示:“英飞凌认为最终需要通过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满足当今的功率需求,因此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加入他们的大家庭。英飞凌的GaN晶体管、评估板和合作机会使我们基于GaN的兆赫级功率耦合系统得到普及。

英飞凌是功率半导体市场的领导者,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掌握所有功率技术,同时提供全部产品和技术组合的制造商,包括硅器件(例如SJ MOSFETIGBT)、碳化硅器件(例如肖特基二极管和 MOSFET)和氮化镓器件(增强型HEMT)。其产品涵盖了裸片、分立器件和模块。

关于AWL-Electricity

AWL-Electricity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的技术公司。AWL-Electricity是无线电力领域的领导者,提供使设备无需传统有线连接即可运行的创新解决方案。AWL-Electricity为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等多个行业的众多客户提供服务。其开创性的解决方案能够优化流程,解决现有的功率传输问题,帮助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关于英飞凌合作伙伴计划

英飞凌合作伙伴计划是一个由符合资质的企业组成的全球精选产业生态,为支持和采用英飞凌产品提供知识和经验。英飞凌的准合作伙伴、首选合作伙伴和高级合作伙伴帮助共同客户交付适用于新技术和用例的强大、可信的解决方案。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8,600名员工,在2023财年(截至930日)的营收约为163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IFX),在美国的OTCQX国际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IFNNY)。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market-new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3,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应用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7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加速落地,数据中心的设备规模快速攀升。数据中心的Scale out给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带来全新挑战。以拥有10+设备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例,面对每日产生高达近30TB的设备运行状态、亿级监控指标、数千条告警推送等,如何秒级反馈海量并发需求,保证管理平台稳定运行?如何避免将每秒近千条的大规模设备告警风暴强塞给客户,进行根因定位并避免误报、漏报?这些挑战正伴随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规模的持续增长,成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浪潮信息InManage是一款面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平台,通过统一接口、协议,能够纳管多达400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机型,设备规模最多可达10万台,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维提供智能均衡调度、实时精准告警等管理功能。浪潮信息InManage通过智能均衡作业调度平台,能够在秒级内处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亿级实时并发运维管理数据,并基于自研的告警管理框架,实现5秒内响应上千条告警风暴,显著降低告警误报与漏报的风险。InManage不仅创造了金融行业单一数据中心带外管理的最大纪录,还实现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运维效率提升两倍,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稳定、高效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10+超大规模设备集群管理,面临稳定性与实时性多重挑战

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发展,服务器数量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设备规模从最初的1000台增加到10万台,规模扩大了100倍,涵盖了不同年代和厂商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设备种类多,内存、电源、硬盘、风扇等各类故障发生的不确定性大。对于不同设备的统一管理,一般运维管理平台会在底层屏蔽设备差异,基于基线策略来实现纳管。但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骤增,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稳定性和故障的实时精准告警等挑战变得日益严苛。

首要面对的挑战是大规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的失稳问题。大规模基础设施管理要对不同基础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分析,每天数据量达到TB级,而且海量并发需求要在秒级反馈,极易出现故障上报不及时、页面卡顿,甚至管理平台宕机。比如以往某客户数据中心管理平台进行运维测试时,基础设施规模从1000台增长到5000台,规模提升到原来的5倍,会出现管理页面卡顿,后台日志显示大量采集任务超时的问题。即使后续对管理平台进行分布式部署,系统负载依然出现较明显的峰值抖动现象,导致页面周期性卡顿。其原因主要是作业被调度后,缺乏有效的离散管理,高峰与低谷负载不均,对系统稳定性带来极大的挑战。此外,对于海量资源的数据采集任务,会受线程数、采集周期和耗时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任务积压,对管理平台异常情况下的任务隔离与自动降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设备大规模告警的延迟、误报和漏报是另一大挑战。在10万+大规模设备运维场景中,一般金融等行业的客户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通常以平铺直叙方式呈现设备告警,缺乏更深层的故障根因判断、全周期管理等能力。在此场景下,一旦服务器BMC在批量刷新固件时出现故障,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Trap推送,同时还夹杂着设备离线等一系列异常告警。数千条告警的推送,易造成通信堵塞,从而出现告警延迟、告警丢失等。当客户看到堆积数千条告警邮件通知时,极易导致客户误认为系统正面临重大故障风险。而且由于没有全周期管理机制,即便设备故障修复,告警信息仍会持续存在,这也大大增加了运维管理的复杂性。

智能均衡作业调度,10+超大规模设备亿级指标稳定采集

在超大规模监控场景下,作业调度不畅极易造成作业堆积、负载波峰波谷抖动,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进而影响采集进度。为此,浪潮信息InManage自研了ChaosJob作业调度中间件,突破了作业智能均衡调度技术,实现了采集作业的高效调度和稳定执行。

  •  在作业调度层面,InManage自研的任务调度中间件采用了灵活的作业分片与调度策略,能够基于客户的业务场景,对不同类型设备、不同协议类型的采集任务进行可高度自定义的细粒度分片。通过基于延迟队列+漏桶算法的"Job Capping"技术,实现任务分片的均衡下发,有效平抑系统负载波动,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

  •  在任务执行层面,针对超大规模数据采集这种IO密集型的任务,InManage突破线程优先线程池技术,运用"作业智能聚合"机制,将计算密集型任务与IO密集型任务进行智能调度与聚合,从而加速任务执行,提升系统整体吞吐量,实现任务处理的更高效与平稳性。

  •  任务堆积防控层面,InManage的任务调度中间件具有异常任务自动识别与隔离功能,通过灵活的限流与隔离技术,确保任务"零堆积",同时保持系统整体吞吐量不受影响。例如,大规模数据中心可能存在多厂商、多型号的异构设备,有些老旧设备接口响应缓慢,采集耗时长,而这些设备往往不运行核心业务,虽然不受重视,又不能遗弃。在此场景下,InManage能够智能识别这些设备的异常表现,主动将相关采集任务进行隔离与降频处理,优先保障其他关键任务的正常执行。这一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客户干预,成功应对了10万规模管理场景下新旧设备混杂带来的管理挑战。

图1浪潮信息 InManage平台超大规模作业调度架构

图1浪潮信息 InManage平台超大规模作业调度架构

告警管道动态分析,1000+告警动秒级实时精准响应

在面对10万+超大规模设备管理时,如何避免将系统产生的告警风暴强塞给客户,如何进行根因定位并避免误报、漏报,是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的另一挑战。为此,InManage提出了CDCAlarm告警管理框架,突破了告警集成管理技术,实现了告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支持告警分析、聚合及根因分析等功能。该框架能够为客户呈现按优先级排序和分类聚合的告警,直观易懂、方便用户进一步处理。

InManage使用AI技术手段对告警进行分类、分批处理,实现告警按来源、种类的归并聚合策略,在保证告警时序性的同时,提升了告警处理的整体吞吐量。同时使用基于AI的根因定位方法,快速从告警风暴中准确识别出故障根因,并呈现给客户,有效解决了客户在面对告警风暴时无从入手的局面。

同时,针对超大规模监控场景下常见的误报漏报等告警不准确、不及时问题,InManage也做了优化。

秒告警秒恢复问题:在10万+设备的管理中,某些设备可能在发出告警的同时又快速发出了恢复信号,甚至可能出现恢复信息先于告警到达。在此场景下,传统系统容易误判为告警未恢复,从而导致误报。InManage的智能告警归并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和规避此类时序问题,确保告警处理的准确性。

告警噪点问题:在资源利用率实时采集场景下,短暂的峰值可能导致瞬时超阈值的告警,但整体使用率却保持平稳。为避免因这些噪点导致的误报,InManage的告警管道采用了智能识别和计数技术,能够对短时间内的同类告警进行聚合处理,从而彻底消除此类误报。

告警遗漏问题:在大规模数据中心中,由于网络负载高,SNMP协议中的Trap信息(基于不可靠的UDP传输)更容易丢失。为解决这一问题,InManage提出了融合多种协议和多源数据的AI智能预警技术,该技术可提供全天候的设备实时监控和故障分析,有效降低了告警遗漏的风险,减少客户业务隐患。

图2 浪潮信息 InManage平台告警分析与处理架构

图2 浪潮信息 InManage平台告警分析与处理架构

稳定、快速和高效的超大规模监控

在10万+大规模设备管理环境中,InManage系统表现出了稳定的性能与高效的运作能力,确保了数据采集任务得以平稳且迅速地执行,显著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有效规避了任务积压问题。面对每日高达近30TB的服务器运行状态数据洪流,InManage每秒可处理高达1000条的告警风暴,响应延迟维持5秒以内,保证了系统监控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此外,InManage还具备对历史数据进行高效压缩与无缝转储的能力,在保障当前系统流畅运行的同时,确保了历史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访问性,有效避免了数据丢失的风险。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下,InManage仍能快速查询一年内的历史告警或事件通知,响应时间缩短至2秒以内,为客户提供了强大的历史问题追溯能力,确保问题根源得以迅速定位,为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InManage满足了客户对于大规模、多元化、多类型设备的统一带外管理,确保了数据的稳定采集及告警集中高效监控,同时还具备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自动化部署管理等能力。其大规模统一带外管理技术、告警智能化分析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20项。未来,InManage也将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升级。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具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功能的自动化系统精简了检验流程,提高了生产力,并为制造商节省了成本,从而惠及工人。

伟创力智能制造工程团队副总裁 Murad Kurwa

制造商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提高工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产品检验也不容忽视。

毕竟,如果提高生产线特定部分的速度导致其他环节出现瓶颈,那就会弄巧成拙。

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能够跟上日益复杂的产品需求,并极大提升了生产速度,但同时也给执行视觉检测的工人带来了挑战。检查员在检查流水线上的产品时,不仅仅要应对速度的挑战。他们还需要仔细检查各种重要组件,包括螺丝、电线和标签。在按照精确标准检查产品数小时后,工人可能会出现视觉疲劳,从而产生错误。

使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视觉检测和检查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在提高准确性和减少误差的同时简化生产线上的操作。

我们在多个伟创力工厂实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检查流程后发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检测和检查系统显著缩短了检查时间,同时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此外,这些系统还通过减少在零件进入生产线下一道工序之前的废品率,帮助节省了成本。

1.png

对于视觉检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关联数值和文本数据中的变量,包括照片,以预测和预防缺陷。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检查系统带来即时效益

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伟创力开发了专门针对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基础的检测和检查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工厂车间的质量检查效果。每个解决方案都使用了训练有素的神经网络来识别缺陷,包括那些超出人类检查员或传统视觉系统检测能力的缺陷。而且,由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是学习系统,它们的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在部署一个系统之前,工程师会使用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照片来在他们将要分析的系统上训练模型。然后,团队会测试这些模型并评估结果,以确保这些模型不会因数据不足或训练不充分而产生误报或错误。

当系统的功能已经编程完成并且置信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个系统就可以用来处理关键的错误群组,如异常检测、图像分类、分割和目标检测。

这些系统一经部署到车间,就迅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例如,在伟创力的一个车间,该系统检查硬件生产时,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产品产量增加了97%。在另一个生产金属板部件的产线,效率提高了28%,客户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三位数。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检查系统带来的好处中最重要的是它对员工的影响,尽管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员工仍然是工厂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系统为产品检查员创造了学习如何管理新技术的机会,这将为他们提供新技能,以助力他们的职业发展。此外,员工无需重复执行艰苦的检查工作,他们可以从事制造战略方面的工作,在提高士气的同时培养新技能。

伟创力的成功实施推动了自动化检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所学到的经验可以帮助那些计划在车间扩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系统应用的公司。

制造流程的转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尽管人工智能在速度、效率和生产力方面带来了无可否认的好处,但这些好处都被对失业和技术的不道德使用的担忧所抵消。

然而,随着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成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经在制造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提供实际的优化方案,可以显著精简生产流程。这些系统通过提高质量检查的速度和精度来增强生产力,这仅是众多例证之一。

制造业向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转变正在顺利进行中,未能利用这些技术的公司将面临落后的风险。正如伟创力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系统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为工人创造了新的职业机会。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目前已稳居工业4.0的前沿,引领着制造业运营的转型。在生产线中增加先进的检查工具是这一演变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整个企业的成果和生产力。

关于作者:

1.png

Murad Kurwa

Murad Kurwa是伟创力智能制造工程团队副总裁,伟创力作为优选的制造合作伙伴,帮助多样化的客户群体设计并制造改善世界的产品。

Kurwa先生在电子、半导体和材料科学领域拥有40年的行业经验,在过去25年中担任运营、工程和产品开发领域的领导角色。目前,他负责公司在30个国家、约100家工厂中的全球智能制造工程。他负责装配和测试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战略、应用和部署,以持续优化生产过程并推动效率提升。

他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并且在超过20种行业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他在自动化、可穿戴设备、材料科学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共同拥有15项专利。

围观 7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Christian Cruz应用开发工程师

Marvin Neil Cabuenas高级固件工程师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ADI公司用于开放计算项目开放机架第3(OCP ORV3)备用电池单元(BBU)架的硬件和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立BBU模块之间的通信,并通过为此类应用精心打造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向用户呈现可读数据和信息。

引言

备用电池架是OCP ORV3架构和数据中心应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对于不间断电源(UPS)来说尤为关键。这些架子经过精心设计,专门用于存放和管理备用电池,是确保关键设备在停电和电压波动情况下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可靠备用电源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中心、电信枢纽和服务器机房的稳定性对公司运营至关重要,因此强大的备用电源系统必不可少。在这种背景下,备用电池架作为这些系统的基础,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架子是高效存放BBU的基础枢纽,有助于提升关键电力储备的可用性,其主要作用是容纳和管理多达六个BBU模块,每个模块都精准对齐以容纳与电源转换器配对的锂离子电池。这些架子的结构经过悉心设计,巧妙地将空间利用效率和可访问性融为一体,令维护工作更加便捷,更换操作也更加简单。

电池备用架的一大优点在于能够集中管理和组织BBU模块库存。一个规范的存放系统有利于对BBU模块进行跟踪、标记和维护从而减少误放或混淆的风险这对于关键情况尤其重要。此外,这个集中化的存放系统还为电池健康监测提供了超大便利,更加便于定期进行检查、测试和更换操作。

BBU架有多种尺寸和配置,可满足不同行业和机构的个性化需求。部分架子采用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灵活性,可适应未来电力需求的发展。同时,这些架子上装有集成监控系统,可实时提供电池状态信息。此外,电压水平、温度、模块活动和剩余容量等详细信息也一目了然,方便进行预防性维护,并确保电池在关键时刻随时可以提供电力。

BBU架概述

根据OCPORV3新架构的定义,开放机架电源架构由集中式可扩展电源架和BBU架组成,BBU架通过公共母线将电力分配给有效载荷设备(IT设备)。此规范对适合放入开放机架的BBU架做出了定义。BBU架将包含六个BBU模块,具有5+1冗余能力,为机架内的所有有效载荷提供直流电源。当交流电源断电时,BBU架可以在指定的备用时限内持续提供备用电源,功率最高可达电源架的最大额定值。BBU架的备用时间使机架可以在不同电源之间切换而不影响IT设备运行,并且应用程序可以在电源断电前安全转移或关闭。

1.jpg

1.OCP ORV3架构中的BBU架配置1

架微控制器固件

BBU应用中使用MAX32625作为架微控制器这是一款超低功耗Arm® Cortex®-M4微控制器在应用中需负责多个过程。

1. 通过Modbus®协议与主机通信

2. 通过Modbus协议与模块通信

3. 处理模块的定期充电

4. 系统控制模式

2.jpg

2.(a)模块到架的通信示意图(b)架到PC的通信方框图。

通过Modbus协议与主机通信

在图2中,架微控制器发挥的关键作用是充当专业Modbus服务器,通过稳健的RS-485接口与主机建立无缝通信,主要功能是不遗余力地实时从众多模块收集数据。随后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主机,用于填充动态GUI应用程序,从而提供更直观的图形展示。当从主机接收到通信时,架微控制器充当门卫,有条不紊地验证每条消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微控制器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满足要求后,会利用保持寄存器中存储的信息量快速地拟定答案。这个精心设计的响应包含主机所需的答案,答案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然而,当传入的消息受到异常污染时,架微控制器不会发生故障,而是会迅速承担起有效通信者的角色,根据Modbus协议以错误消息进行响应。此错误通知会向主机发出异常警报,以便后者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本质上,架微控制器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所扮演的多方面角色上——它既是数据管道,又是数据完整性守护者,还是响应式信息提供者。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在Modbus驱动的交互领域构建强大而可靠的通信框架。

通过Modbus协议与模块通信

在图2中,架微控制器的关键作用愈发明晰,它在Modbus客户端和Modbus服务器的角色之间无缝转换,协调复杂而高效的通信生态系统。当与许多BBU模块交互时,架微控制器扮演Modbus客户端的角色,发起并维护与每个唯一模块的对话。这些BBU模块充当Modbus服务器,不断使用最新信息更新其保持寄存器。在同步工作时,架微控制器还以循环方式遍历BBU模块环境,定期捕获来自每个模块的遥测数据。这些包含有用洞察的数据被小心地存储在微控制器的存储器中,以便在主机提出问题时可以随时做出回答。

不过,架微控制器的用途不仅限于BBU系统内的客户端-服务器交互,还可以转换为Modbus服务器,根据请求将收集的数据传送到主机,在主机和众多BBU模块之间架起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它继续发挥Modbus客户端的作用,管理与BBU模块的交互,并确保信息是最新且准确的。

本质上,架微控制器具备多功能性和适应性,能够灵活地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促进主机与BBU模块之间的交互。这种相互联系表明它有能力维持稳固的通信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处理模块的定期充电

根据OCP要求,BBU模块必须定期充电,因为电池包在待机时会漏电。BBU模块每10天只能充电一次,因此架微控制器必须监控和管理哪些BBU模块需要充电。架微控制器通过Modbus协议命令来确定哪些BBU模块需要定期充电,然后启动相应的定期充电操作。OCP确立的标准决定了系统架构中BBU模块的基本需求。这些模块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充电,因为电池包在待机期间会发生电流泄漏。换句话说,定期充电是保持最佳性能和运行可靠性的必要操作。

系统控制模式

最后,OCP建议添加用户控制项来覆盖BBU模块操作。通过Modbus,用户可以调整单个BBU的运行状况,以确定其是否需要充电或放电。

BBU架图形用户界面(GUI)

3.jpg

3.BBU模块。

BBU模块GUI分为若干部分,负责向用户提供重要信息,下面将详细介绍具体部分和功能。参见图3

1. 模块运行状态指示灯

2. 模块内部温度读数

3. 模块故障指示表

4. 风扇转速指示(单位:rpm

5. 电源转换器指标信息

6. 电芯信息(电压和温度)

模块运行状态指示灯

GUI上至少有4LED指示灯:

蓝色LED表示BBU模块处于充电工作模式

第一个琥珀色LED表示BBU模块处于放电模式,并为数据中心的背板提供备用电源

第二个琥珀色LED表示BBU模块处于寿命末期(EOL),需要更换

红色LED指示BBU模块发生故障

模块内部温度读数

除了BBU运行状态外,模块的内部温度也会显示在GUI中。电池堆和电源板内至少放置了九个温度传感器。LTC2991向主MCU提供数字温度读数;而ADBMS6948提供电池堆的模拟温度读数。

模块故障指示表

GUI的故障表描述了模块运行期间触发的不同类型故障。模块故障如下:

过压保护(OVP)

过流保护(OCP)

过温保护(OTP)

过放电保护/过充电保护

风扇关停

电源转换器指标

GUI是一项重要资源,可在模块运行时,为电池堆和背板提供重要运行指标。这些指标范围很广,涵盖了输入、输出电压以及电流等关键数据。模块运行和GUI之间的这种动态交互让用户得以完整实时地了解系统性能和能源动态。

电芯信息

GUI会显示电池堆电芯电压和温度水平。这些数据对于确定电池堆的健康状态(SOH)和充电状态(SOC)至关重要。

4.jpg

4.BBU模块摘要GUI

BBU模块GUI中有一个包含简单摘要和用户控制功能的窗口。这个特定选项卡可以监控所有六个BBU模块同时支持对特定BBU进行单独控制包括执行运行决策。图4直观的呈现了相关内容。

地址选择器

架系统控制

架系统参数

架故障和均流

地址选择器

用户可以通过策略性地准确选择BBU槽地址来顺利访问指定的BBU模块。这种策略分配并不是随机的;这是为了防止Modbus通信冲突而采取的预防措施,通过预定义一组BBU架槽地址来实现。

架系统控制

赋予用户修改BBU操作的权限,让用户可以指令特定BBU模块在运行期间充电或放电。选择强制放电模式会导致升压电压从48 V升高到51 V,从而有利于背板供电,同时让数据中心内的电源单元(PSU)保持运行而不受干扰。这种细微的控制可确保BBU功能与大型基础设施的无缝运行之间保持出色平衡。

架故障和均流

摘要表中会显示在六个BBU模块上检测到的任何故障并通知用户,可以迅速定位BBU架中任何故障。此外,在BBU模块并行或冗余操作期间,均流总线指示器显示当背板负载为最大值时,总线电压为7 V,当峰值负载操作有效时,总线电压为10.5 V

总结

BBU架是实现可靠电源管理系统的关键组件。这些架子牢牢地相互连接,为备用电池系统创建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是高效管理的核心枢纽。这样就能实现无缝运行,保持关键系统不间断,避免受到断电和电压波动影响。BBU架为数据中心、电信网络和任何需要UPS的环境提供重要保护,其主要使命是确保运营的连续性,提高可靠性,并保持电源基础设施稳健运行。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介绍如何为BBU辅助电路选择合适的组件,其中的标准和建议将有助于为关键设备选择恰当的供电器件,并减少设计不规范问题。

参考资料

David Sun1.1版开放计算项目开放机架V3 BBU。开放计算项目,20229月。

关于ADI

Analog Devices, Inc. (NASDAQ: ADI)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以实现智能边缘领域的突破性创新。ADI提供结合模拟、数字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工厂、汽车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建立人与世界万物的可靠互联。ADI公司2023财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6万人。携手全球12.5万家客户,ADI助力创新者不断超越一切可能。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nalog.com/cn

作者简介

Christian CruzADI菲律宾公司的应用开发工程师。他拥有菲律宾马尼拉东方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他在模拟和数字设计、固件设计和电力电子领域拥有超过12年的工程经验,包括电源管理IC开发以及AC-DCDC-DC电源转换。他于2020年加入ADI公司,目前负责支持基于云的计算和系统通信应用的电源管理需求。

Marvin Neil Solis Cabueñas毕业于菲律宾马尼拉德拉萨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21年加入ADI公司。此前Marvin曾在Azeus Systems菲律宾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然后在Technistock菲律宾公司担任网络工程师2014年至2017),并在诺基亚技术中心菲律宾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2017年至2020。他拥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涉足多个领域,如嵌入式系统编程、数字信号处理、仿真建模等。他现在是ADI的高级软件系统工程师,负责多个与电源相关的技术项目。目前正在攻读菲律宾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围观 1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球领先的AI驱动的企业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RingCentral, Inc.(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RNG)宣布,Gartner已将RingCentral评为2024年统一通信即服务(UCaaS)报告中的领导者,这是RingCentral连续第十年被列入领导者象限。

图片来源:Gartner®

图片来源:Gartner®

"在突破性人工智能创新的推动下,企业通讯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各行业和角色的能力,从医疗保健到零售,再到客户服务运营和日常员工任务,"RingCentral的首席创新官兼首席营销官Kira Makagon表示。"在RingCentral,我们不仅在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我们还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洞察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更好的客户成果。我们非常自豪再次被Gartner认可为今年UCaaS报告的领导者。作为这一行业的先驱,我们认为这一认可是RingCentral对信任和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快速创新步伐以及为客户带来切实商业价值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承诺的结果。"

RingCentral为全球超过40万个组织和700万名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已在其电话、信息、视频、活动和联络中心功能中融入人工智能,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增强运营能力。去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寻求深度集成UCaaS和CCaaS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推动卓越的员工和客户体验,作为多年前将UCaaS和CCaaS集成在单一平台上的开拓者,RingCentral凭借其原生AI优先的联络中心解决方案RingCX™在快速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RingCentral以独特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一些最大的全球服务提供商进行大规模合作,并与Avaya等知名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魔力象限报告一同发布的《2024年Gartner UCaaS关键能力报告》还显示,RingCentral在六个产品或服务实用案例类别中的三个类别排名第一,具体如下:

  • 以电话为中心/大型组织使用案例排名第一

  • 集成联络中心的统一通信使用案例排名第一

  • 中型企业使用案例排名第一

免责声明

Gartner不支持其研究出版物中所描述的任何供应商、产品或服务,也不建议技术用户仅选择那些评级最高或具有其他标识的供应商。Gartner的研究出版物仅代表Gartner研究机构的意见,不应被视为事实陈述。Gartner对本研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包括对适销性或特定目的适用性的任何保证。

GARTNER是Gartner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在美国和国际上的注册商标和服务商标,MAGIC QUADRANT是Gartner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的注册商标,经许可在此使用。保留所有权利。

Gartner,《关于统一通信即服务的魔力象限》,作者:Pankil Sheth, Megan FernandezChristopher Trueman, Rafael Benitez,2024年10月7日。

Gartner,《关于统一通信即服务的关键能力》,作者:Rafael Benitez, Megan FernandezChristopher Trueman, Pankil Sheth,2024年10月14日。

关于 RingCentral

RingCentral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可信商业通讯、联络中心、收入智能、视频和混合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RingCentral通过对话智能赋能企业,解锁丰富的客户和员工互动,以提供洞察和改善业务成果。凭借数十年来在可靠和安全的云通信方面的专业积累,RingCentral赢得了全球数十万客户和数百万用户的信任。RingCentral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贝尔蒙特,并在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目前在中国厦门、杭州及香港设有办公室。访问ringcentral.com了解更多信息。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550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