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语音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音频设备性能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面对风噪、突发干扰声或户外环境中多种混合噪声时,难以精准分离人声信号。结果是语音清晰度大幅下降,通信质量无法保障。因此,具备强大人声识别与降噪能力的模块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能够在多种复杂环境下实现80dB噪声抑制的技术,不仅能有效去除环境噪声,更能确保语音信号的高保真传输。

此次我司新发布的NR60一款降噪的音频处理模块,具有强劲的环境噪声抑止能力。NR60在近场语音优化和可达80dB的复杂噪声抑制能力上表现卓越,为多场景语音通信提供更稳定、清晰的音频体验。

1.png

一、模块核心优势:

更高的噪声抑制能力:NR60支持80dB的噪声抑制,相比传统模块在应对风噪、电子噪音等复杂环境噪声时表现更稳定,更适用于动态、嘈杂的环境。

近场语音优化效果突出:在近场语音(人声与麦克风距离小于10cm)处理方面,传统模块常因拾取过多环境噪声而影响语音清晰度,而NR60可精准捕捉人声,显著提升语音交互体验。

更高的集成与开发灵活性:传统模块体积较大、接口设计不够灵活,给二次开发带来限制。而NR60采用小体积与邮票孔设计,大幅提高集成效率,为终端产品开发提供更大自由度。

二、模块参数

2.png

三、模块尺寸

3.png

四、模块应用

  • 在线视频会议通话  

  • 户外语音通信设备

  • 各种需要滤除背景噪音的场景

  • 在线视频直播

与传统降噪模块相比,NR60在复杂音频处理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其高达80dB的降噪能力能够有效应对风噪、电子噪音等常见干扰。此外,小体积与邮票孔设计让其更易集成,是满足降噪和二次开发需求的理想选择。

来源:深圳市思为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围观 7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7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彼格科技针对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领域,推出多模DTS一体化模块(高空间分辨率款),相较于标准款,其空间分辨率表现更优,最低0.3米。产品内部集成 DTS拉曼光源、WDM、APD探测器和采集卡,网口直接输出温度信息。该模块集成度高,尺寸小,可靠性高,适用于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

1.jpg

参数指

  • 传感距离:2km

  • 测温精度:±2℃

  • 空间分辨率:0.3m

  • 采样分辨率(采样点间隔:0.1m

  • 测温时间:1s

性能特点

  • 1.内置采集卡,网口输出温度信息,和原始曲线

  • 2.支持光开关拓展:1*4、1*8、1*16

  • 3.支持 RS485、CAN、干接点等拓展

  • 4.提供 IP/TCP 协议、RS485协议

产品接口

2.jpg

3.jpg

实测截图

4.png

图:温度曲线实测_2.2km整体效果

5.jpg

图:温度精度实测_2.2km末端

6.png

图:空间分辨率实测_2.2km末端

多模DTS一体化模块(高空间分辨率款)技术规格书:

BG.24.0043-000_SPEC_V1.2.pdf

来源:彼格科技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以更高性价比加速5G轻量化大规模商用

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移远通信宣布,正式推出其全新5G RedCap模组RG255AA系列。该系列模组支持5G NR独立组网(SA)和LTE Cat 4双模通信,具有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小尺寸、高性价比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入门级移动宽带、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AR/VR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场景。

移远通信COO张栋表示:"5G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推动5G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G255AA系列模组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移远通信RedCap产品阵容,为5G技术的加速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不仅支持5G LAN、网络切片、URLLC、高精度授时等5G NR关键特性,更具规模部署效益,在尺寸、成本、性能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能灵活适配丰富场景带来优异的5G性能。"

强劲性能 赋能丰富场景

RG255AA系列基于翱捷科技5G芯片平台ASR1903开发,符合3GPP R17标准,支持5G独立组网,覆盖450MHz-6GHz范围的5G主流频段,可提供最高226 Mbps的下行速率和120 Mbps的上行速率,支持最大20M射频带宽,确保了网络连接稳定性。

对于许多物联网应用注重的功耗性能,RG255AA系列模组的表现尤为出色,其采用多种节电技术,如C-DRX、eDRX、RRM测量放松、WUS等,可进一步降低各类终端的能耗,延长设备的电池寿命。

该模组支持RTOS、Linux双操作系统,以及VoNR、VoLTE、DFOTA等多种可选功能,能够轻松满足各种5G垂直应用对语音功能、软件升级的不同需求;同时拥有丰富的外设接口,涵盖USB 2.0、PCIe 2.0、SPI等,可灵活适配客户终端,应对不同网络环境与终端的挑战。

兼容设计 加速应用升级

RG255AA系列面向全球市场设计,提供RG255AA-CN 和 RG255AA-EU两大版本,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频段覆盖要求。其采用LGA封装和镭雕工艺,可轻松适应各种终端设计,尤其是对自动化生产有需求的终端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组与移远EC2x系列部分LTE Cat 4模组Pin 2 Pin兼容,这意味着现有的部分Cat 4客户终端能够平滑升级至5G RedCap,极大简化了升级流程,为相关客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升级体验。

此外,移远通信还可提供配套天线及预认证服务,在简化终端设计的同时,帮助客户进一步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目前,RG255AA系列正处于工程样品阶段,欢迎广大客户预订样品。

关于移远通信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236)是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完备的IoT产品和服务,涵盖蜂窝模组(5G/4G/3G/2G/LPWA)、车载前装模组、智能模组(5G/4G/边缘计算)、短距离通信模组(Wi-Fi&BT)、GNSS定位模组、卫星通信模组、天线等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平台服务、认证与测试、RTK网络校正服务、工业智能、智慧农业等服务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金融支付、智慧城市、无线网关、智慧农业&环境监控、智慧工业、智慧生活&医疗健康、智能安全等领域。更多信息,敬请访问移远官网 https://www.quectel.com.cn/ ,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移远通信"或发送邮件至 marketing@quectel.com 。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7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AI)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车体中与消费者感知最直接的部分,汽车照明不仅承担着传统的照明功能,更成为智能化交互的关键媒介,那么,汽车照明智能化未来将如何发展?

在近日E维智库举办的第12届中国硬科技产业链创新趋势峰会暨百家媒体论坛发展之路上,汽车照明全球领军企业艾迈斯欧司朗分享关于汽车照明智能化的洞见。

1.jpg

艾迈斯欧司朗高级市场经理罗理指出艾迈斯欧司朗以光和智能相结合,在汽车照明市场特别是在人车互动方面推出的创新光源以及由这些创新光源所带来或者推动的整个汽车灯具设计的发展和更多的想象空间。

他强调:随着AI时代到来,汽车已经变成更像移动大脑——以后的车子不再是沙发加四个轮子,更将带来一些智能化的功能或设施。如果把一个智能化汽车看成一个大脑,那LED就是智能的眼睛,它是整个AI大脑和终端用户(驾驶员、乘坐者和道路使用者)之间交互的媒介,在未来发展当中,LED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png

他表示艾迈斯欧司朗做光源已经超过一百年历史,在汽车光源领域也已经超过四十年的历史。艾迈斯欧司朗一直是汽车光源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希望通过创新带来整个汽车灯具的创新发展。

他认为汽车照明智能化呈现如下几个趋势:

趋势1、从基础照明到智能光源:技术跃迁

3.png

他介绍说艾迈斯欧司朗推出的 EVIYOS® 2.0 是汽车照明领域的一大突破。作为全球首款光与电子相结合的Micro LED光源,EVIYOS® 2.0 以25,600像素实现了单个像素点的独立寻址。这种微米级像素点压缩到仅40平方毫米的曲光面上,为无眩光远光灯、变道光毯、车道保持辅助预警等智能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细腻的动态控制能力,将照明从被动光源转变为主动交互的智能媒介,使车辆在提高驾驶安全性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4.png

以无眩光远光灯为例,由于有EVIYOS® 2.0的辅助,整个照明系统当中可以不关闭远光灯,而是常亮,最大限度地增加驾驶员的可视面积,同时由于它可以智能判断开灭、识别道路中的各种需要避开眩光的物体,包括车辆和行人,可以达到主动ADB的效果,即某业界大佬讲的“智能抠图。

5.png

EVIYOS® 2.0也可以通过投影提供辅助照明和警示等信息。变道光毯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落地的使用场景。某国产高端旗舰车型做了非常好的展示,不过那是基于DLP技术实现的,而我们则是基于μLED技术的。”他强调。

他也表示智能化光源技术的推广不仅限于汽车领域,其在商业和工业照明中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展示了技术的通用性和延展性。

趋势2:车内氛围灯的智能化与交互性

他指出随着消费者对车内体验需求的提升,氛围灯已经成为营造车内“第三生活空间”的重要元素。艾迈斯欧司朗推出的 OSIRE®E3731i 智能RGB灯 通过内置驱动芯片和开放式OSP架构,实现了动态灯光效果与信息交互。比如,灯光可根据驾驶模式变化,感应用户情绪并调整亮度和颜色,甚至与车外环境实时联动。

6.png

这种技术的关键创新在于优化了系统架构,使得每颗RGB灯在出厂时即可完成标定,并能通过OTA(在线升级)持续优化性能。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硬件复杂性,还增强了氛围灯在多场景应用中的灵活性,为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汽车号称是我们人类的‘第三生活空间’,这个‘第三生活空间’怎么营造?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信息显示的丰富程度变得越来越多。它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灯条,勾勒出一个线条的形状,而是更多地承担了信息的交互,是人与车及整个车内智能相关的载体。比如做音乐律动,承载不同驾驶模式的变换,或是感受用户情绪的变换而提供不同的光照亮度或者颜色的变化,甚至可以根据车外驾驶场景进行一些提示,而且它还可以跟车内智能表面等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他指出,“这些场景的营造意味着:1.LED使用颗粒数会越来越多;2.怎样平衡成本和数量的关系;3.这么多的LED,特别是每个RGB都需要去做混色,怎么保证不同供应商的RGB混色是均匀、和谐的,而不会在变色时有很多延时或者花花绿绿的变色。这些是在应用层面之外的一些技术难点。我们这个产品的推出,解决了市场上很多应用的痛点。”

不过他也表示这些应用场景还有很多背后的逻辑需要去打通。比如整车有几百颗LED,整个系统的架构都需要随之改变。如果按传统分布式的架构,需要的节点数量会非常多,而且每个节点都需要驱动等,会是非常复杂的,也意味着未来OTA升级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正是我们做OSP开放式架构的原因。

7.png

8.png

通过OSP开放协议,免除了MCU厂家的限制,很多国产MCU也已经调试通过。而且通过CAN收发器的物理层可以实现稳定的跨板连接。通过OSP,只需要双绞线和高低电频,就可以用一个SPI接口串联高达1,000颗的RGBi。

他表示这样的开放协议对于主机厂来说非常友好。这也意味着在OSP上除了串艾迈斯欧司朗的RGBi芯片以外,还可以串SAID独立驱动芯片,只要是带I2C通讯的一些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都可以直接地以插入式的方式接到这个总线上,而不需要打破整体的架构。因此,主机厂在规划的时候,可以按步骤式地先做,后续再用OTA升级的方式去升级更新。这对于整车的通用性和架构布局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

此外,他强调艾迈斯欧司朗的每一颗RGBi芯片里保存了出厂时测试的电流、电压、色点、亮度等信息。这意味着后续在生产线上不需要对这些RGBi做在线的标定,因为每一颗颜色都是预置在里面的,驱动可以通过指令式的方式就可以实现整车颜色均匀的效果。

趋势3:超薄结构与高效能结合:侧发光技术的新方向

在汽车外饰领域,设计和功能需求同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创新。艾迈斯欧司朗推出的SYNIOS® P1515 采用360°侧发光设计,支持均匀发光且实现了结构的极致压缩。传统直下式背光需要20-30毫米的深度,而SYNIOS® P1515仅需5毫米甚至更少的厚度,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9.png

此外,这种LED还支持动态显示和图案定制,可实现局部调光(local dimming)效果,进一步丰富了照明的应用场景,如尾灯和信号灯设计。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车辆外观的美感,也优化了成本。

他进一步表示通过这种创新性的封装设计,可以把整个尾灯信号灯面发光源的结构压缩到5毫米甚至更低。它是以1:2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当LED是按每10毫米1颗排布的时候,空间可以压缩到10毫米的一半即5毫米左右。对于整个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来说,就可以做很多创新性甚或大胆的设计,而且它的均匀性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另外,通过这种排布,如果是矩阵式的排布,可以做local dimming的效果,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动态显示及图案显示。甚至,可以考虑在每个LED之间做一些格栅间隔。通过格栅改变它的光路后,可以做到更高对比度的设计,也就是在做图案设计的时候能拥有更大自由度。

他特别指出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相结合的趋势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技术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艾迈斯欧司朗的双工厂战略(中国与海外)、“China for China”与“China for Global”产品开发模式,正是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响应。通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该公司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进一步贴近本地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落地。

未来,汽车照明的核心将不止于技术创新,还包括如何通过光与智能的结合满足消费者情感化、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预见,智能汽车照明将成为汽车产业中最为活跃和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为人类创造更加智能、安全且充满人性化的驾乘体验。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6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视觉IoT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带来新机遇。然而,物联网市场的碎片化特性对智能视觉芯片设计构成挑战。同时,汽车行业正经历技术驱动的变革,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使得车辆软件和电子电气(E/E)架构设计需重新思考。作为Arm的长期合作伙伴,思尔芯全程参与了2024 Arm Tech Symposia在亚太的年度技术大会并带来了基于Arm技术在这两个领域的创新方案,赋能芯片设计,加速产业创新。 

此次思尔芯所聚焦的智能视觉参考设计(面向IoT领域)与汽车E/E架构解决方案,不仅精准捕捉了当前行业发展的热点,更通过一系列实际的应用展示,为国内市场带来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落地路径,也展示了思尔芯在应用级别和生态领域的投入和参与。依托Arm智能视觉参考设计所提供的预集成、全面验证的标准化子系统,该方案为客户打造了一个稳固可靠的基础开发平台,使他们无需从头开始,就可以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开发,加速产品上市时间。

加速智能视觉IoT创新与落地

智能视觉IoT是当前科技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物联网市场的碎片化特性对智能视觉芯片的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不同应用场景对视觉处理能力的需求各不相同,这使得标准化设计变得复杂。同时,随着视觉应用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客户希望能够将自己的IP集成到解决方案中,以实现产品差异化并集成更多功能。如何加速上市时间并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成为关键问题。

Arm智能视觉参考设计是一款专为加速智能物联网设备开发而打造的高效解决方案,融合了异构、低功耗和高性能的智能视觉技术。该平台通过集成市场领先的Arm IP与安谋科技自研IP,显著增强了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同时加快了开发进程。通过预先整合和验证的IP组件,以及生态系统软件、工具以及Arm原型设计平台的支持,该方案极大降低了设计复杂度并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该平台不仅为开发者提供预先优化的RTL代码以及PPA(性能、功耗、面积)参数配置,还特别针对低功耗应用设计了常开系统。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综合、布局布线(P&R)以及低功耗设计的脚本工具,使开放过程更加顺畅。客户可通过Arm虚拟硬件或思尔芯原型验证直接获取Arm智能视觉参考设计的虚拟模型,助力软件开发者在芯片完备前先着手开发并优化代码,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

该智能视觉平台具备可信赖的底层 IP 技术,并已获得 Arm SystemReady™ IR 和 PSA Certified Level 2 等重要的业界标准认证。同时,平台还提供客制化服务,包括扩展和定制服务、成熟的模块和系统集成方案,以及广泛的生态系统支持。思尔芯也拥有丰富的子卡选项和服务体系,平台稳定、成熟,已被全球 600 多家客户广泛验证。思尔芯的快速响应和交付能力,可以让客户快速上手,进行高效的原型设计和评估。

微信图片_20241121100301.jpg

目前,在思尔芯S7-VU19PD平台上有两大演示案例,成功展示了针对国内客户差异化视频处理需求的强大能力。在VPU媒体播放场景中,它能够轻松应对h264编码视频文件的流畅处理,利用VPU的高效解码技术,迅速将视频内容转化为清晰可视的图像数据。另一演示则涵盖了ISP图像捕捉、NPU识别与DPU显示的完整流程,从摄像头抓取视频,通过已训练好的NPU进行人体侦测,展现了平台在智能视觉处理方面的不同应用。

面向未来汽车的架构探索

此外,汽车行业正经历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化功能和应用增加,硬件和计算需求也随之提升,整车代码量正向十亿行迈进。整个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车辆软件和电子电气(E/E)架构设计。

思尔芯通过原型验证系统展示了基于Arm内核的汽车MCU混合原型解决方案,这是针对未来汽车多域E/E架构的创新参考设计,旨在帮助客户对新的汽车架构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评估,从而为其未来的汽车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该混合原型平台配备了思尔芯芯神瞳原型验证与汽车MCU芯片,用于ECU和区域控制器的快速原型开发。其配备多核 Arm Cortex-R52+,可助力开发者在E/E架构演变中分析工作负载、开发应用。并通过思尔芯的原型验证,展示迁移到Arm新架构的步骤、优势和支持资源,简化迁移过程。

应用层级的生态合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思尔芯将持续创新,并加强与全球优秀企业的生态合作,共同为新兴领域的客户提供了前沿的参考设计。这些预先集成、预先验证的标准化子系统,不仅大大缩短了客户的开发时间,更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创新基础。在这样的平台上,客户可以更加专注于差异化的创新开发,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安谋科技智能物联及汽车业务线负责人赵永超总结道:“面对物联网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汽车架构的持续革新,安谋科技与思尔芯在应用层级的生态合作上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作为国内数字EDA领域的先行者,思尔芯凭借其深厚的原型验证技术积累与市场实践,赢得了业界的认可。期待双方携手,依托全球领先的Arm技术平台,深度整合并发挥双方优势资源,打造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未来出行与物联网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生态合作的用意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让合作伙伴、客户以及整个行业都能从中受益。通过协同创新和持续迭代,思尔芯与合作伙伴们携手,正为行业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充满活力的科技生态,为智能物联网与汽车电子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思尔芯 S2C

思尔芯(S2C)自 2004 年设立上海总部以来始终专注于集成电路 EDA 领域。作为国内首家数字 EDA 供应商,公司业务已覆盖架构设计、软件仿真、硬件仿真、原型验证、数字调试、EDA 云等工具及服务。已与超过 600 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服务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图像处理、数据存储、信号处理等数字电路设计功能的实现,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5G 通信、智慧医疗、汽车电子等终端领域。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并建立了全球化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服务网络,在北京、深圳、西安、香港、东京、首尔及圣何塞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思尔芯在 EDA 领域的技术实力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通过多年耕耘,已在数字前端 EDA 领域构筑了技术与市场的双优势地位。并参与了我国 EDA 团体标准的制定,承担了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工业软件优秀产品、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项荣誉资质。

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www.s2ceda.com

来源:思尔芯S2C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可切换单向离合器用于新能源四驱车,使车辆在两驱模式下快速实现轮端解耦,以提升车辆经济性

  • 舍弗勒拥有丰富的电磁离合解决方案,可满足客户不同的应用需求

  • 舍弗勒坚持本土化策略,通过不断加强本土研发和生产能力,更好地服务客户

11月19日,舍弗勒在太仓制造基地庆祝可切换式单向离合器正式投产。该产品用于新能源四驱车,使车辆在两驱模式下快速实现轮端解耦,结合后又能够切换至四驱模式,在保持整车性能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性,从而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

舍弗勒集团发动机与变速箱系统事业部负责人Rainer Schuebel表示:"舍弗勒始终围绕市场及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可切换单向离合器的成功量产应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该产品能够快速推向市场,得益于我们在动力传动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应用和量产经验。"

最快0.08秒:四驱和两驱实现极速切换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安装在车辆半轴位置,在断开状态下切断车轮与车辆辅驱系统的连接,完全消除辅驱电机在不工作状态下的拖曳损失,从而提升车辆的经济性,结合时又可使车辆快速切换至四驱模式,满足车辆对大扭矩动力输出的需求。该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结合成功率高的特点,最快仅需0.08秒即可完成结合,成功率高达100%。

该产品基于舍弗勒成熟可靠的单向离合器开发而成。系统借助电磁铁和型线推板,巧妙利用轮端动力实现脱开。与电机执行器相比,电磁铁不仅能耗更低,控制器的软硬件也相对更加简单,有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市场上其他方案不同的是,该系统采用径向结合方式,有效避免轴向结合因齿轮冲击带来的顿挫感,结合过程非常平顺,确保舒适的驾乘体验。得益于机械自锁及弹簧保持功能,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一旦结合可以使车辆保持稳定的四驱模式。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采用add-on的方式,可在不改变原有车辆架构的前提下进行灵活配置,有助于缩短车型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在WLTC循环模式下,这款单向离合器节能潜力高达10%,对一辆电池容量为60千瓦时的电动车而言,每充满一次可以带来约6度电的节约。

丰富的电磁离合器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加剧的竞争,如何降低车辆能耗,提升续航里程,从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各大主机厂整车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多挡化,轻量化,降低寄生损失,减少拖曳损耗等措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舍弗勒在电磁离合器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在已有能力及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组合,可以针对混动、纯电驱动及增程式等不同车辆平台提供各种离合解决方案,满足换挡、断开、制动等应用需求。

舍弗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表示:"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在太仓的投产,不仅体现了舍弗勒作为一家专注驱动技术的科技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也表明我们始终坚持本土化的战略,以优异的品质和成本优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在太仓制造基地正式投产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在太仓制造基地正式投产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安装于车辆半轴位置,使车辆在两驱模式下实现轮端解耦,以提升车辆经济性

舍弗勒可切换单向离合器安装于车辆半轴位置,使车辆在两驱模式下实现轮端解耦,以提升车辆经济性

关于舍弗勒集团

舍弗勒集团75余年来始终秉承开拓创新精神,致力于推动驱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依托在电驱动、低碳驱动、底盘应用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舍弗勒集团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让驱动技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舍弗勒集团提供所有与驱动技术相关的产品及服务,涉及八大产品领域,包括从轴承解决方案、各类直线导轨系统到维修和监测服务等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舍弗勒集团目前拥有约120,000名员工,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50多个分支机构,是全球最大家族企业之一,也是德国最具创新力公司之一。

关于舍弗勒中国区

舍弗勒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近30年来,舍弗勒已成为中国汽车和工业领域重要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秉承"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理念,舍弗勒致力于本土生产和本土研发,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与近距离服务。目前,舍弗勒在中国拥有员工约19,000人,在上海、芜湖、长沙、天津、长春设有6大研发中心,在上海、太仓、苏州、银川、南京、湘潭、长春、天津、芜湖、平湖、桃园等地设有17座工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从2016年起,舍弗勒中国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杰出雇主"(China Top Employer)企业。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数据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这对存储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从早期的"百模大战"演进至"千模大战",现已迈入了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新时代,其中数据成为了算法与算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在近期举行的2024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上,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储产品部总经理姜乐果发表了题为《智能时代的数据存储平台》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姜乐果深刻剖析了智能时代背景下数据存储所面临的挑战及浪潮信息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实践。

智能时代下的数据存储需求

无论是金融领域的风险精准识别、智慧交通中的自动驾驶技术、制造业中的精密质量检测,还是科研领域的高效计算探索,都深深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强大支持。然而,数据的迅猛增长也给存储系统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涵盖了更高的性能需求、更灵活的扩展能力,以及更智能化的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作为最为关键的载体,其计算过程中的存储环节面临着性能、效率和韧性这三大核心挑战。

姜乐果在演讲中着重指出,数据存储的性能已经成为制约众多应用场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相较于以往,大模型的训练对存储性能的需求已经跃升了多个数量级。在传统时代,存储性能往往停留在百GB级的水平,而到了大模型训练的时代,这一需求已经激增到TB级。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足够快速的存储设备作为支撑,数据的读写时间将会大幅度延长,进而导致GPU等昂贵且宝贵的计算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除了性能之外,数据存储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这个数据多源异构的时代,数据来源于网络、云端以及政府机构等多个渠道,如何迅速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外,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数据要素已经被正式纳入资产负债表,成为了企业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数据的巨大价值,同时也对存储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浪潮信息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面对智能时代的种种挑战,浪潮信息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存储平台构建策略。

在产品布局上,浪潮信息针对大模型训练推出了软件定义存储,它融合了块、文件、对象和大数据等多种存储类型,注重提供极致的性能和容量,并能够同时管理上层业务应用和第三方存储资源。而对于推理场景,浪潮信息则推出了阵列存储,利用传统盘阵的微秒级延时优势,能够迅速响应如人工智能驾驶等高要求场景的需求。此外,浪潮信息还自主研发了SSD,通过打通IO路径,进一步提升了存储效率。

为了提升性能,浪潮信息采用了端到端的优化策略。结合SSD和技术架构的演进,通过智能运行、缓存和自解锁等技术,对软件架构进行了重构。这使得小文件性能提升了5倍以上,大文件性能提升了10倍。在训练过程中,CheckPoint操作实现了秒级读写,TB级带宽的案例有效减少了GPU时延的浪费,从而提升了训练效率。

在智能空间管理方面,浪潮信息去除了本地文件系统,直接管理裸盘,并预分配空间和权限到计算节点。这种方式减少了原数据的访问,使得空间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性能没有衰减,进一步缩短了大模型训练的时间。

融合存储优化管理:浪潮信息软件定义存储从2016年自研至今不断发展,通过和客户业务深度结合的方式,推动产品从文件、对象融合逐步向四合一、五合一迈进。到目前,存储对内可以实现多协议互访互通、语义无损,同时只需要保存一份数据供多种协议访问;存储对外可通过全局文件系统支持数据跨介质、跨终端、跨域流动,实现一套存储管理所有平台,优化存储效率。

安全可靠保障业务:数据资产入表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浪潮信息在风险防控上检测率高、误报漏报率低,达到万分之2.9。利用AIOps功能预测性能、容量趋势和故障盘,提前预警处理,减少盘体故障导致的存储宕机。

在全球存储市场中,浪潮信息存储装机容量位居前三,企业存储业务在中国位居第二,全闪存储销售额同样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需求日益多样化且复杂化。基于此,浪潮信息凭借深厚的技术研发底蕴,积极推动场景共同体建设,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定制产品,并协同拓展市场,共同推动存储领域的进步。展望未来,浪潮信息将不断致力于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存储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对高效、可靠存储的迫切需求,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新的 FlexTwin™ 和新一代 SuperBlade®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计算密度,每个机架最多可容纳 36,864 个内核,采用直接芯片液冷技术和升级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高性能计算性能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 Supermicro, Inc.(纳斯达克:SMCI)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HPC、云、存储和 5G/Edge 的整体 IT 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展示其最新的高计算密度多节点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针对高强度 HPC 工作负载进行了优化。这些系统包括创新的液冷 FlexTwin 2U 4 节点专用 HPC 架构,以及业界领先的 SuperBlade,可在 6U 或 8U 机箱中容纳多达 20 个节点,并提供一系列存储驱动器选项。 每个 SuperBlade 可以为每个节点容纳 NVIDIA GPU,从而加速特定的应用程序。Supermicro 多节点具有共享资源,可提高效率并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与标准机架式系统相比,密度显著提高。

4U-B200-sys

4U-B200-sys

Supermicro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梁见后 (Charles Liang) 表示:"自 2007 年发布业界首款双系统以来,Supermicro 一直是为高性能计算工作负载开发密度最大、最高效的多节点架构的先驱。新的 FlexTwin 配备了带 P 核的 Intel Xeon 6 处理器或新的 AMD EPYC 9005 处理器,为客户的高性能计算机架规模部署提供了选择。Supermicro 的液体冷却经验、丰富的多节点开发专业知识、机架级集成能力和最新的行业技术相结合,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性能和规模空前的HPC解决方案,帮助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挑战。"

访问 www.supermicro.com/hpc,在 SC24 上查看这些新系统,并了解有关 Supermicricro 的更多信息。

Supermicro 多节点系统,针对 HPC 工作负载进行了优化,包括金融服务、制造业、气候和天气建模、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科学研究。每个不同的产品系列在设计上都对密度、性能和效率进行了优化组合。

FlexTwin — 全新的双处理器平台,专为液冷多节点架构的最大性能密度而设计,支持最新的 CPU、内存、存储和冷却技术。FlexTwin 专为大规模支持要求苛刻的 HPC 工作负载(包括金融服务、制造、科学研究和复杂建模)而打造,性价比高。以 48U 机架为例,在此机架大小内,FlexTwin 最多可以支持 96 个双处理器节点和 36,864 个内核。

SuperBlade — 高性能、密度优化且节能的架构,每个机架有多达 100 台服务器和 200 个 GPU。直接液体冷却 (DLC) 可以支持使用最高功率 CPU 的服务器,从而以最佳的总体拥有成本实现最低的 PUE。SuperBlade 利用共享的冗余组件,包括电源、冷却风扇、机箱管理模块 (CMM)、以太网和 InfiniBand 交换机以及直通模块,来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绿色计算解决方案。根据客户要求,灵活的 SuperBlade 有 6U 或 8U 外形可供选择。

BigTwin — 多功能的 Supermicro BigTwin 可作为 2U-4Node 或 2U-2Node 系统提供。Supermicro BigTwin 共享电源和风扇,从而降低了功耗。BigTwin 配备 Intel Xeon 6 处理器。

凭借其完整的机架集成服务,Supermicro 与客户密切合作,为 HPC 工作负载架构和设计机架和整个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客户的密切参与下对设计进行验证后,Supermicro 可提供现场部署服务,从而缩短部署时间。Supermicro 的制造足迹遍布全球,在美国、欧洲和亚洲设有生产设施。公司每月总共可以生产 5,000 个机架,包括 2,000 个液冷机架,交货周期为数周而不是几个月。

Supermicro 的多节点系统采用最新技术,可增强 HPC 性能。

新一代处理器 — 双 Intel® Xeon 6900 系列处理器(P 核最高 500 瓦、128 核)或 AMD EPYC™ 9005 系列处理器(最高 500 瓦、192 核)可用于一系列 Supermicro HPC 服务器。此外,双英特尔至强 6700 处理器(E-cores 最高 330 瓦,144 个内核)也可适用于部分 Supermicro 服务器。

更高的带宽内存 — 支持高达 6400MT/s 的 DDR5 可提高内存密集型和内存中计算 HPC 应用程序的吞吐量。采用 Intel Xeon 6 处理器的系统,还支持带宽高达 8800MT/s 的新型 MRDIMM。

直接液体冷却 — Supermicro 的完整液体冷却解决方案包括 CPU 和 DIMM 模块冷板、冷却分配歧管 (CDM)、机架内和行内冷却分配单元 (CDM)、连接器、管路和冷却塔,可高效冷却高功率 CPU 并减少热节流情况。在过去的三个月中,Supermicro 已经部署了2,000多个完全集成的液冷机架。

EDSFF 驱动器 — 对 EDSFF E1.S 和 E3.S 驱动器的新支持提高了存储密度并提高了吞吐量,为数据密集型 HPC 应用程序提供了更好的存储性能。EDSFF 硬盘的散热设计也比标准存储硬盘更高效,可在空间有限的多节点架构中实现更高的硬盘密度。

Supermicro 参加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2024

Supermicro 将在 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 展览上展示完整的人工智能 (AI) 和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组合,包括我们用于人工智能超级集群 (AI SuperClusters) 的液冷 GPU 服务器。

在我们的展位内剧场观看演讲,客户、Supermicro 的专家和我们的技术合作伙伴将介绍计算技术的最新突破。

欢迎前往 SC24 B 展厅 #2531 号展位参观 Supermicro 的展出。

关于 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Supermicro(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MCI)是应用优化整体IT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军企业。Supermicro 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成立并运营,致力于为企业、云、 AI 和 5G Telco/Edge IT 基础设施提供率先进入市场的创新。我们是服务器、AI、存储、物联网、交换机系统、软件和支持服务的整体 IT 解决方案制造商。Supermicro 的主板、电源和机箱设计专业知识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开发和生产,为我们的全球客户实现了从云到边缘的下一代创新。我们的产品由公司内部(在美国、亚洲和荷兰)设计制造,通过全球运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并进行优化,以提高总体拥有成本 (TCO) 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计算)。获奖无数的 Server Building Block Solutions® 通过我们灵活可重复使用的构建块,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可选系统产品系列,用于优化其确切的工作负载和应用。这些构建块支持全系列外形规格、处理器、内存、GPU、存储、网络、电源和冷却解决方案(空调、自然空气冷却或液体冷却)。

10U-HGX-B200

10U-HGX-B200

SYS-522GA-NRT

SYS-522GA-NRT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AI技术从机器学习演进至深度学习,并进一步迈向生成式AI的新阶段,算法、算力及数据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大模型爆发初期,众多企业布局,要求存储提供高带宽、高IOPS和低时延,以确保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训练。而在模型的实际部署与应用过程中,又需要实现数据的跨域、跨介质灵活调度,以及高质量数据集的高效管理,这对存储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及数据的可持续访问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近期举办的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AI+存储协同发展论坛上,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储产品总监张业兴发表了题为"数聚存储,智慧未来"的演讲。演讲中,张业兴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态势,还深入阐述了浪潮信息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精心布局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案。

AI时代:存储的转型与重塑

人工智能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张业兴指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不仅是劳动工具,还能创造经济价值。随着数据的迅猛增长和摩尔定律的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正步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在GPU市场规模及智能算力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潜力。据预测,至2028年,全球GPU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61.5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规模也将攀升至4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8%。这一趋势清晰地表明,人工智能正引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存储系统的角色已悄然转变,它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存储容器,而是成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组件。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发展,存储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模型市场的初期布局中,已有超过400家厂商争相涌入,模型训练的"速度"成为了竞争的关键。为了提高GPU的利用效率,存储系统必须能够提供TB级的高带宽和百万级的高IOPS,以确保模型训练的高效运行。

此外,随着模型在各行业的落地,数据的跨域和跨介质调动变得至关重要,存储系统需要实现全局命名空间的管理,以支持大规模数据的高效汇集和利用。同时,在大模型的行业化落地过程中,为了提升通用模型的专业化能力,高质量且可重复利用的数据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资源。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可持续性访问能力成为了存储系统必须满足的重要要求。

AS13000G7:解锁存储潜能,赋能AI未来

针对上述挑战,浪潮信息推出了分布式融合存储平台AS13000G7,在性能优化、融合互通、韧性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技术创新。

在性能优化方面,AS13000G7通过数控分离架构,减少了数据在转发和拷贝过程中的延迟,单流带宽可达15GB/s,单节点带宽超过100GB/s,相比传统数控一体架构性能提升60%以上。此外,AS13000G7能够智能识别大IO和小IO,通过切片处理和聚合处理,将不同规模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团,并存入全局缓存中,实现小IO性能提升5倍。同时,数据缓存预读功能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提前加载热点数据,进一步提升数据加载速度。另外,AS13000G7还设计了全用户态的轻量级IO站,利用多任务并行和无锁IO处理技术,实现了延迟降低40%,训练数据加载时间减少30%。

在近期发布的MLPerf™ Storage v1.0 AI存储基准测试中,AS13000G7参与了八项测试并获得了五项全球第一的成绩,如3D-UNet测试中,支持264个模拟加速器,GPU利用率超90%时提供360GB每秒带宽,单节点带宽超120GB每秒;在CosmoFlow模型测试中,样本读取时间极短,单客户端和多客户端分别提供了18GB/s和52GB/s的带宽。

在融合互通方面,AS13000G7支持多种接入协议,如NFS和S3等,并通过复原数据管理实现文件和对象数据的协议互通、语义无损以及性能一致,避免了数据格式转换和多份存储的问题,为用户节省了高达50%的存储空间。同时,AS13000G7还建立了全局统一命名空间,纳管所有数据,实现跨域、跨介质和跨协议的灵活调动,提供统一数据视图,并支持10亿级文件秒级检索,有效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方便用户数据访问与管理。

在韧性保障方面,AS13000G7定期进行亚健康检测,并通过内部冗余保护机制实现免迁移快速重构,将TB级重构时间降至5分钟内,每次故障恢复时间降低90%。此外,AS13000G7运用AIOps算法预测磁盘故障、容量趋势、性能趋势和SSD寿命,其中磁盘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8%以上,误报率仅0.007%。在数据安全层面,AS13000G7设置了五层系统防护,采用快筛机器学习和深筛深度学习算法来检测恶意软件,漏报率仅为0.029%,误报率为0.33%。

面向大模型应用,基于AS13000G7的AI存储解决方案,整合不同盘位存储设备形成统一资源池,提供高性能、高利用率和高韧性,满足数据全生命周期需求。结合AI资源调度平台,提升数据预读加载效率30%,已服务众多AIGC客户。

在上海某高校的应用案例中,由于该校拥有多个与AI相关的学科,数据导入呈现出多元多态的特点,业务需求也涵盖了数据的汇集、处理、训练和推理等多个环节。浪潮信息为其提供32节点GPU服务器作为计算支持,并配置20个节点的AS13000G7 24盘位全闪节点作为存储资源池,实现对象文件融合存储,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达30%,大带宽高IOPS的特性支持了模型毫秒级读写,进一步缩短训练等待时间40%。

从市场表现来看,浪潮信息在存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24年上半年,浪潮信息存储装机容量位列全球前三,企业级存储销售额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全闪存储销售额同样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

展望未来,浪潮信息将继续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全球和国内存储市场中保持重要地位,并持续推动数据存储行业的发展。同时,浪潮信息也将致力于助力各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有望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6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G-A全域点亮北京

在北京举行的“5G Capital路上见——5G-A全城点亮”活动上,北京联通与华为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5G-A规模立体智慧网。该创新网络在北京四环内及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实现了5G-A全域连续覆盖,在工人体育场利用高低频组网,打造全球领先的5G-A智慧商业综合体。同时,在长城景区部署了业界首个5G-A万兆空地一体规模组网示范,打造了“5G-A低空经济创新基地”。这一创新发布为市民带来了更加“京”彩的体验。

超大规模商用3CC网络,覆盖千万人口,5G-A全城点亮

北京联通持续推动5G-A规模组网示范,携手华为在北京建成全球超大规模5G-A 3CC商用网络,覆盖体育场馆、学校、景区、地铁、商圈及居民区等多种重点场景,实现北京四环内及城市副中心等区域连续覆盖,5G-A生效比超过85%,为沉浸式视频、超高清直播、云游戏等业务提供了强大的5G-A 3CC网络能力支撑。同时,北京联通将5G-A 3CC网络能力与传统电话亭结合,实现一键导航、一键叫车、一键报警、一键送医等服务,惠及北京千万人口。

全球最“厚”高低频立体组网,赋能5G-A城市更新综合体

北京联通携手中赫集团、吉特沃斯-工体元宇宙、华为在工人体育场打造了全球领先的5G-A立体组网超级网络。在工体内外5G-A 3CC站点规模部署的基础上,实现全球最“厚”的5G-A万兆协同组网,实测达到11.2Gbps的下行峰值速率,可有效满足工体6.8万观众同时流畅观看1080p高清视频。上行峰值速率可达4Gbps,使能央视超高清浅压缩等业务,助力智慧办赛。此外,北京联通在车联网、物联、XR分离渲染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展现了5G-A网络赋能千行百业的潜力。

1.jpg

赛事中5G-A与5G的容量和速率对比

“5G-A万兆”低空经济创新基地,推动延庆低空产业发展

在长城景区,北京延庆区政府与北京联通密切合作,大规模部署了5G-A万兆基站,实现了对长城区域地面和低空的连片覆盖,满足300米以下的空地一体覆盖。通过高低频协同组网,提供高可靠、高质量的确定性网络,在低空旅游、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景区保护等场景中深入探索,助力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jpg

媒体现场参观延庆长城直升机低空旅游业务

5G-A站点全流程自动化,分钟级开通,AI驱动智能优化

北京联通基于5G智能运营平台,在轻量化的场景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5G-A站点端到端自开通流程,5G-A基站开通历时从天级缩短到分钟级,0次人工干预,显著降低了网络安全风险。同时,结合AI实现开通优化、业务优化、迭代巡优,构建基于用户业务大数据的5G-A基站全流程自动优化。作为全球首个实现轻量化场景下网络自开通自优化的运营商,北京联通还通过算力下沉至基站,实现了分布式AI管理,构建云边协同的数智生态。

北京联通副总经理杨力凡表示:“大带宽将带来用户体验的快速提升,只有网络能力达到万兆,才能让人人千兆毫不费力。此次,我们给北京联通的用户带来了5G-A规模立体智慧网,实现了5G-A全域点亮。我们有信心,基于华为先进技术和北京联通的智慧运营能力,未来将持续为用户提供加倍‘京’彩的网络体验。”

华为5G&LTE TDD领域总裁李捷表示:“在北京联通5G Capital项目迈入第五年之际,从年初的5G-A全球规模示范,到今天5G-A规模商用点亮全城、并发布全球首个5G-A立体智慧网,我非常荣幸能够通过华为全新的5G-AA解决方案支撑北京联通在全球5G-A网络建设上保持领先。华为将持续创新,助力北京联通打造一张普惠的5G-A高质量网络,拥抱移动网络AI时代的更多机遇。”

来源:华为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645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