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业界最快的DDR5服务器,实现数据传输速率高达8Gbps

  • 与英特尔、瑞萨电子合作,SK海力士领航MCR DIMM开发

  • 努力寻求技术突破,巩固在服务器DRAM市场的领导地位

SK海力士(或‘公司',www.skhynix.com)今日宣布成功开发出DDR5多路合并阵列双列直插内存模组(MCR DIMM, Multiplexer Combined Ranks Dual-Inline Memory Module)*样品,这是目前业界最快的服务器DRAM产品。该产品的最低数据传输速率也高达8Gbps,较之目前DDR5产品4.8Gbps提高了80%以上。

* DDR(Double Data Rate)是一种DRAM标准,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和客户端,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五代。MCR DIMM是一种模块产品,将多个DRAM组合在一块主板上,能够同时运行两个内存列。

*内存列(RANK) :从DRAM模块向CPU传输数据的基本单位。一个内存列通常可向CPU传送64字节(Byte)的数据。

该MCR DIMM产品采用了全新的方法来以提高DDR5的传输速度。虽然普遍认为DDR5的运行速度取决于单个DRAM芯片的速度,但SK海力士工程师在开发该产品时另辟蹊径,提高了模块的速度而非单个DRAM芯片的速度。
SK海力士技术团队在设计产品时,以英特尔MCR技术为基础,利用安装在MCR DIMM上的数据缓冲器(data buffer)*同时运行两个内存列。

*缓冲器(Buffer) :安装在内存模块上的组件,用于优化DRAM与CPU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主要安装在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服务器模块中

传统DRAM模块每次只能向CPU传输64个字节的数据,而在MCR DIMM模块中,两个内存列同时运行可向CPU传输128个字节的数据。每次传输到CPU的数据量的增加使得数据传输速度提高到8Gbps以上,是单个DRAM的两倍。

1.jpg

2.jpg

3.jpg

该产品的成功开发得益于与英特尔、瑞萨电子的合作。三家公司在从开发到速度和性能验证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紧密的合作。

SK海力士DRAM产品策划担当副社长柳城洙认为这款产品的成功开发取决于不同技术的结合。柳城洙表示:"SK海力士的DRAM模块设计能力与英特尔卓越的Xeon处理器、瑞萨电子的缓冲器技术融为一体。为确保MCR DIMM的稳定运行,模块内外数据缓冲器和处理器能够顺畅交互至关重要。"

数据缓冲器负责从中间的模块传输多个信号,服务器CPU则负责接受和处理来自缓冲器的信号。

柳副社长还表示:"开发出业界速度最快的MCR DIMM充分彰显了SK海力士DDR5技术的又一长足进步。我们将继续寻求突破技术壁垒,巩固在服务器DRAM市场的领导地位。"

英特尔内存IO技Dimitrios Ziakas博士表示,英特尔与SK海力士在内存创新、针对服务器的高性能、可扩展的DDR5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同一梯队的还有其他一些主要的行业合作伙伴。

"此次采用的技术源于英特尔和关键业界合作伙伴多年的共同研究,极大提高了英特尔Xeon处理器可提供的带宽。我们期待该技术能够应用到未来的英特尔Xeon处理器上,支持业界的标准化和多世代开发。"

瑞萨电子副总裁兼Memory Interface部门长Sameer Kuppahalli表示,该数据缓冲器从构思到实现产品化历经三年,"对于能够携手SK海力士和英特尔将该技术转化为优秀的产品,我们深感自豪。"
SK海力士预计,在高性能计算对于内存带宽提升需求的驱动下, MCR DIMM的市场将会逐步打开,公司计划在未来量产该产品。
Intel, the Intel logo, and other Intel marks are trademarks of Intel Corporation or its subsidiaries.

关于SK海力士

SK海力士总部位于韩国,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 为全球客户提供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NAND Flash(NAND快闪存储器)和CIS(CMOS图像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公司于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其全球托存股份于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上市。若想了解更多, 请点击公司网站www.skhynix.comnews.skhynix.com.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3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智能折迭吉他、中国设博物包豪斯展AR导览系统

亚洲设计界指标性奖项"金点设计奖",12月2日在台北举办颁奖典礼,揭晓"年度最佳设计奖"得奖名单。今年共有全球17地、2,765件佳作参赛,最终选出34件"年度最佳设计奖"及2件"年度特别奖"得主,其中6件来自中国大陆的设计作品夺得大奖殊荣。

1 (1).jpg

2022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得獎作品:「未知實驗室001號吉他」(左上)、「智能蒸汽淨洗水槽」(右上)、「X66麻醉工作站」(右下)

在产品设计类,中国大陆作品表现亮眼,包括深圳市格外设计经营有限公司的"未知实验室001号吉他",以可折迭的智能吉他结合模块化演奏,大幅降低学习门坎;广东顺德潜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智能蒸汽净洗水槽",创新整合多项净洗技术,在有限空间尺度提供便利节能的系统性方案;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呼吸机联合用网式雾化器系统",在经便利与高效的功能性改进外,亦是优秀的系统化设计;北京智加问道科技有限公司的"X66麻醉工作站",整合多项麻醉监测技术,组件设计精巧有条理,能为医生工作提供新的助力。

传达设计类得奖作品则有杭州日光之上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设计博物馆包豪斯展AR导览系统",让观众与展览内容互动,是将AR技术应用于导览的出色案例。在空间设计类,MOD穆德设计的"恒邦双林.高桥小镇"售楼展示间,以当代设计美学诠释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极富美感与巧思。

2022金点设计奖评选出687件作品获"金点设计奖标章",中国大陆共得247件,台湾、香港地区及澳门地区则分别有321件、55件及17件获奖。"年度最佳设计奖"完整名单,请至金点奖官网查询。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3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浪潮信息与上海华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邦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悠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景阳雷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名都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签署AIStation分销商合作协议,并推出AIStation Try&Buy计划,用户可免费申请试用。上述5家公司成为浪潮AIStation智能业务生产创新平台的区域重点分销商,将为当地客户和元脑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携手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1.jpg

浪潮AIStation智能业务生产创新平台实现业内首次对多元算力芯片的高效算力调度,目前已经可以支持国际国内多种领先芯片的算力调度和管理,能够为AI模型开发训练与推理部署提供从底层资源到上层业务的全平台全流程管理支持。AIStation具有业内领先的GPU细粒度切分技术,可以大幅提升GPU的资源利用率,可支持超过数千节点AI服务器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集群调度管理,基于容器化技术简化算力调度过程,帮助用户摆脱在大规模AI计算集群中进行算力选择、算力适配等繁杂工作,提高调度效率。实现资源敏捷调配,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强大的平台调度机制可以应对需求突发场景在几分钟内自动完成服务扩容;支持多源模型统一部署,模型部署时间从数天缩短到几分钟,从而实现业务快速上线。AIStation可支持百万级高并发的大规模AI推理服务场景,服务响应平均延迟低于1ms。

浪潮授权AIStation重点分销商,旨在更好地服务区域客户,提升交付体验,缩短响应时间。同时聚合浪潮和合作伙伴的优质AI能力,加强面向行业场景的元脑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支撑、加速行业智能的构建,最终成就用户完成业务智能转型升级。首批AIStation重点分销商均为浪潮在各区域的资深分销商,在当地市场深耕多年,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交付能力,能够为当地客户打造更具针对性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同时,浪潮推出AIStation Try&Buy计划。即日起感兴趣用户可向上述AIStation分销商提交申请,免费试用这款智能业务生产创新平台,体验其带来的AI开发和部署效率提升效果。试用结束后可向分销商购买,获得长期使用权。

浪潮信息将联合AIStation分销商,为终端客户和元脑伙伴提供AIStation推介、安装、售后、技术支持等服务,助力他们更好地使用AIStation提速AI开发和应用。同时还将面向具体行业场景,推动浪潮AIStation平台与其他产品或方案的融合,为用户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元脑解决方案,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医疗、交通等行业场景的应用落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3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Mavenir是一家网络软件提供商,致力于通过可在任何云上运行并改变世界连接方式的云原生软件构建面向未来的网络。公司日前凭借其电信云解决方案荣获了Leading Lights颁发的“最具创新力云产品奖”(Most Innovative Cloud Product Award)。 

Mavenir的电信云解决方案为通信服务提供商(CSP)提供了全面的端到端网络软件组合,该组合100%云原生,可在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等任何云环境下运行。云原生对于以自动化方式支持5G异构网络环境不可或缺,而在容器中实现的微服务则为工作负载提供了合适的运行位置。 

Mavenir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与战略官Bejoy Pankajakshan表示:“Mavenir以云为先的网络方法被公认为是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我们正在通过可靠、安全且可按需扩展的运营商级高性能解决方案为运营商赋能,让他们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 

Mavenir解决方案在三大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 容器即服务(CaaS):Mavenir的自有CaaS平台Mavenir Webscale Platform (MWP)基于云原生计算基础和开源组件构建,支持向Kubernetes服务添加策略引擎和外部访问控制,从而实现平台的可扩展性。

  • 电信平台即服务(PaaS):所有Mavenir产品均内置了Mavenir电信云集成层(Mavenir Telco Cloud Integration Layer),可与任何CaaS平台(包括MWP或来自VMware、Redhat、AWS、Google和Azure等厂商的第三方解决方案)搭配使用。MTCIL提供针对电信行业的配置管理、拓扑管理、跟踪、高可用性和合法拦截功能,可作为服务实现容器的网络功能。

  • 利用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实现运营自动化:在完全容器化的环境中,运营商可受益于Mavenir的CI/CD流程带来的自动化和运行改进。Mavenir面向电信领域的CI/CD具有开创性意义,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电信工作负载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可连接关键架构组件,并自动生成工件——这些都是简化复杂的CSP部署所需要的。

Mavenir是唯一一家应用全套云原生工具(CaaS、MTCIL和CI/CD)来支持CSP向云技术过渡的厂商,已经为德国电信和T-Mobile USA提供了可靠的部署,还参与了其他一些全球项目。 

如需了解有关Light Reading奖和入围者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 

关于Mavenir

Mavenir正在构建网络的未来并开拓先进技术。公司专注于实现自身愿景:打造一种能够运行在任何云上的基于软件的单一自动化网络。作为业界唯一一家端到端、云原生网络软件提供商,Mavenir专注于改变世界连结方式,为逾120个国家的250多家通信服务商和企业加速软件网络转型,这些服务商服务于全球50%以上的用户。www.mavenir.com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阅: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1206005276/en/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3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安霸傲酷自适应 AI 毫米波雷达软件和高能效的 5 纳米制程的 CV3 AI 域控制器主芯片首次实现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原始数据的集中式处理和前融合。

2022 年 12 月 6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 Ambarella(下称“安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MBA,专注于 AI 视觉感知芯片的半导体公司),今天领先业界首发集中式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架构,它既可以对原始毫米波雷达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也可以与其它传感器输入,例如摄像头、激光雷达和超声波,进行深入的底层融合。这一突破性的架构为 ADAS 和 L2+ 至L5 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的 AI 算法,提供了更高级的环境感知和更安全的路径规划。安霸傲酷独特的毫米波雷达技术,使用 AI 算法支持雷达波形对周围场景的动态适应,可输出精度高达 0.5 度角分辨率、每帧高达数万个点的超密集点云,并且有效工作距离超过 500 米。这所有的性能指标,都以少了一个数量级的天线 MIMO 通道来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数据带宽,功耗也更低。搭载傲酷技术的安霸集中式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感知系统更灵活,性能更高,助力系统集成商在下一代的雷达设计中占得先机。

image002.png

“2021 年,全球市场汽车 ADAS 领域生产了约 1 亿个毫米波雷达。”全球知名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 Yole Group 旗下的 Yole Intelligence 的射频设备与技术团队首席分析师 Cédric Malaquin 解释说。“随着汽车安全方面的法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更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的逐渐推进,我们预计到 2027 年这一数量将增长 2.5 倍”。事实上,主机厂从目前每辆车配置 1-3 个毫米波雷达,已演变为每辆车至少配置 5 个毫米波雷达[1]。此外,关于毫米波雷达是应该采用分布式模块处理,还是集中式处理,以及关联的开发如何做,行业内有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做法是将多个雷达的数据集中式处理,这将使得主机厂获得更高性能的成像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实现新的 ADAS/AD 功能,同时优化毫米波雷达模组的成本。

这项独特的、极具性价比的新架构,终于在安霸 CV3 AI 域控制器主芯片上得以实现。安霸优化了算法,在CV3芯片上增加了专为毫米波雷达信号处定制的硬件单元。CV3 的每瓦特 AI 性能优势在业内逐渐被更多客户充分认识,其高计算性能和大内存容量使得 4D 毫米波雷达算法充分发挥,得到具有高点云密度、长探测范围 和高灵敏度的雷达感知结果,这让搭载单颗 CV3 的自动驾驶车辆和机器人也能高效地集中多传感器的实时处理感知、底层融合和路径规划。

安霸总裁兼 CEO 王奉民说:“业界尚未有其他半导体和软件公司同时在毫米波雷达算法、摄像头视觉影像处理,以及AI加速引擎等几个方面拥有领先的全栈能力。这些专业能力让我们能够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集中式域控处理架构,凭借 CV3 行业领先的性能功耗比,把傲酷毫米波雷达算法的领先优势更好发挥出来,有效地实现全新的 AI 感知、传感器融合和路径规划,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挖掘出 ADAS、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市场的全部潜力。"

友商的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技术因数据量太大,难以有效传输和集中化处理。提供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所需的高角分辨率需要每个模块使用数千个 MIMO 天线,而它们每秒会产生数万亿 bit 的数据,同时,每个雷达模块将消耗超过 20 瓦的功率。一辆车需要至少六个雷达模块,其数据量也将倍增,因此,要集中处理数千根天线上的毫米波雷达数据,在技术上极为困难。

通过 AI 算法动态控制现有 MMIC 设备调制雷达波形,并使用 AI 算法来创建虚拟天线阵列,傲酷雷达技术将这种新架构中每个 MMIC 雷达头的天线阵列减少到 6 发射 x8 接收,并且在前端无需接雷达处理器。其结果就是,MMIC的数量大幅减少,同时实现了极高的0.5度方位角和俯仰角分辨率。此外,安霸的集中式架构在最大占空比的情况下,功耗明显降低,数据传输的带宽减少了 6 倍,不需要边缘端的雷达处理,也因此避免了信息过滤和传感器信息损失。

性价比高、软件定义的集中式架构还可以根据实时情况,在不同的传感器类型之间和同一类型的传感器之间动态分配 CV3 的处理资源。例如,在极端的雨天条件下,远程摄像头的有效数据会减少,CV3 可以将其部分资源转移,以增强毫米波雷达数据处理 性能。同样,如果车辆在雨天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CV3 可以专注于来自正前方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数据,以进一步扩大车辆的探测范围,同时提供更快的反应。这种对场景的自适应优化,是基于边缘处理的架构无法实现的,因为在边缘处理架构中,毫米波雷达数据是分布在每个模块中进行处理的,而处理性能是为最坏的情况而准备的,因此毫米波雷达的性能 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两种不同的毫米波雷达处理方法在下表中进行了总结:

友商的边缘处理毫米波雷达

安霸的集中式处理毫米波雷达

不考虑环境条件的持续、重复的毫米波雷达波形

Oculii™   AI 软件算法可根据周围环境动态调整的毫米波雷达波形

模块中包含 MMIC +边缘雷达处理器

仅在 "毫米波雷达头 "中含 MMIC

毫米波雷达模块中的毫米波雷达探测处理

中央处理器中的毫米波雷达探测处理

每个模块每秒数 T bit 毫米波雷达数据(太大量而无法集中传输和处理)

毫米波雷达数据传输带宽减少 6 倍,因而便于集中式处理

1+ 到 2 度的角分辨率

0.5度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辨率

高功耗:每个毫米波雷达模块使用 1000 个天线 MIMO 信道

低功耗:天线 MIMO 通道少了一个数量级(每个无处理器的 MMIC 毫米波雷达头有 6 个发射 x 8 个接收天线)

不支持计算资源动态分配(为最坏情况考虑)

支持根据实时情况,在不同传感器和同类型传感器之间动态分配 CV3 处理资源

集成的雷达处理器性能低

CV3 内建的雷达处理器比传统的边缘毫米波雷达处理器(DSP)快 100 倍以上

CV3 标志着安霸下一代 CVflow® 架构的首次亮相,它包含有神经网络矢量处理器和通用计算矢量处理器,两者都包含了毫米波雷达专用信号处理。这些处理器在协同工作下,结合傲酷先进的雷达感知算法,可达到比传统边缘毫米波雷达处理器快 100 倍的高性能。

新款集中式架构的优势还包括更容易进行 OTA 软件升级,以便未来不断改进和适应新需求。相比之下,在确定每个模块使用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之后,每个边缘毫米波雷达模块的处理器必须单独更新;而单一的 OTA 更新可以直接推送到 CV3 主芯片,并在系统的所有雷达头中汇总。这些雷达头只需要雷达收发芯片 而不需要雷达处理器,这就降低了前装的成本,以及在发生事故后更换的材料成本(大多数毫米波雷达位于车辆的保险杠后面)。对比新一代集中式毫米波雷达软件更新的便利,由于传统的分布式雷达更新软件比较复杂,如今部署的许多毫米波雷达模块从未更新过软件。

新款集中式毫米波雷达架构的目标应用包括 ADAS 和 L2+ 至 L5 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和自动引导车(AGV)机器人。这些设计通过安霸统一而灵活的软件开发环境得到简化,为汽车和机器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可升级的软件平台,性能范围从 ADAS 和 L2+ 一直延伸到 L5。

最新的集中式架构将于 2023 CES 期间进行展示,本展示仅对安霸受邀嘉宾开放。如有需要可联系您的销售代表。欲了解更多关于傲酷 AI 毫米波雷达技术和 CV3 AI 域控制器主芯片系列的样品和评估信息,请联系安霸:https://www.ambarella.com/contact-us/

关于安霸

安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视频图像处理、视频录制等领域,包括视频安防、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电子后视镜、行车记录仪、驾驶员及舱内智能监控、智能汽车无人驾驶和机器人应用等。安霸的高性能、低功耗AI处理器提供超高清图像处理、视频压缩及强大的神经网络处理,能够从高分辨率视频和雷达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在智能感知、传感器融合和中央域控处理系统等领域大显身手。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ambarella.com


[1] 资料来源: 汽车毫米波雷达报告,Yole Intelligence,2022年

围观 6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功能齐全符合OCP标准,满足现代化高性能及高节能数据中心需求

隶属SGH (Nasdaq: SGH) 控股集团的全球专业内存与储存解决方案领导者 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SMART”)宣布推出全新高性能、高能效数据中心SSD 产品线,首发款为DC4800 PCIe Gen 4 SSD系列

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推出全新数据中心专用DC4800 SSD系列.jpg

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DC4800 PCIe Gen4 NVMe SSD可满足超大规模系统、超融合系统、企业和边缘数据中心对存储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照片:美国商业资讯)

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 DC4800 采用特殊硬件加速 SSD 控制器,在不影响存储 I/O的性能下可有效降低功耗。通过优化固件配置,极度减低降频(throttling)产生,可让SSD在长时间运作下依然保持稳定的极限效能,同时意味着每台服务器所需的功耗显著降低,并可在 99.99999% 的工作负载中保持一致性的低延迟表现 。

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数据中心产品架构师Andy Mills表示,“人们期待现今这些先进的服务器不仅能有效处理大数据以实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流程,更希望在处理过程中不用消耗大量功耗。而为了处理这些持续增加的边缘智能设备所产生的工作负载,数据中心所需的高性能及高节能需求也与日俱增。”

DC4800 PCIe Gen 4 数据中心SSD符合OCP 1.0 NVMe 存储标准,容量可达 7.68TB,并提供 U.2 和 E1. S 规格。目前多家OEM和系统制造商已开始进行样品测试。

欲了解相关技术规格和信息,请参考官网DC4800产品介绍,也可联系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业务团队或 e-mail 至 info@smartm.com

关于SMART Modular世迈科技

成立超过三十年,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致力于协助全球客户设计、开发并提供高阶封装的特殊型内存解决方案来实现高性能运算。SMART Modular 世迈科技提供健全的产品组合,从尖端的技术到标准型和传统 DRAM 内存模块和闪存产品,我们皆可提供标准型、强固型和定制化的内存和储存解决方案,来满足高成长市场对多样化应用的需求。更多信息请参考:www.smartm.com/ch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1206006108/zh-CN/

围观 3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戴森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宣布,随着公司软件团队的成立,戴森工程师正在研发新一代智能化、互联化、能实现自我优化的产品。他表示,戴森正在逐步推进27.5亿英镑的新技术投资计划,软件互联将成为公司未来产品线的重中之重。他展示了软件与互联产品的技术跃迁怎样为消费者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性 -- 甚至在戴森用户没有意识到问题之前就提供出解决方案并自我优化。

1.jpg

戴森产品通过使用大量的传感器、电子元件设备、控制系统和软件代码层,持续提升智能化。这或许要归功于自2012年以来戴森软件开发人员数量的十倍增长,戴森仍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扩充该团队。

通过这项技术,戴森产品可以让肉眼难以识别的微小颗粒物清晰显形。例如,戴森空气净化风扇可以感知并捕获污染物,让用户了解家中的空气质量,并为未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信息;最新发布的戴森 G5 Detect 无绳吸尘器可对毫米级的微小颗粒进行数量和类型统计,为用户提供精确评估;同时还能指示地板上的灰尘和污垢区域 -- 与10年前机械单一的戴森产品相比,这项发明带来了巨大飞跃。

戴森坚信:用户拥有并使用产品的时间越长,产品就会变得越智能。最终,产品能够在用户发现问题之前,就自我识别出问题,并排除故障及提出解决方案。

戴森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表示:"软件和数据科学带给我们的并不是营销噱头或缺乏实用价值的产品功能。我们的研究赋予产品实际意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戴森产品会自行解决问题,消费者无需为此担心。我们在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波兰投资了实验室和大学,我们不断壮大的工程师团队致力于研发可持续智能技术,而这些技术放眼未来15年都独一无二。"

2.jpg

十年软件研发引领未来前瞻

在过去十年中,戴森在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和波兰的软件互联团队的规模扩大到原来的10倍以上。专业团队的迅速增长反映出戴森着眼于提升其产品的智能和"大脑"。这项工作不止局限于软件领域中,戴森软件工程师与戴森数据科学家、机器人工程师、硬件和机器学习工程师通力合作,进行科技研发。在戴森工程师团队中,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所占比例逐步提升,高达45%的年轻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早期投身于此。

软件过去用于控制单一组件,但现在它对戴森科技的每个功能都至关重要。戴森产品上搭载了嵌入式软件、应用程序、云开发系统、以及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机载软件,这让戴森产品能够在一板一眼的机械指令之外,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这是过去10年中戴森业务发展的核心领域。曾经,用户使用首款戴森吸尘器,只能打开开关进行吸尘。而现在,借助大量的板载传感器、电子硬件和软件,戴森吸尘器能够告知用户电池寿命,并根据地板类型调整能源使用。

以戴森 360 Heurist 智能吸尘机器人为例,用户不再需要在家中四处走动,自己进行吸尘 -- 吸尘机器人会为他们代劳。而MyDyson™ 应用程序及微信小程序也为戴森用户提供了互联化的产品优势和个性化定制教程。戴森正在通过数据科学不断提升其科技实力,这对戴森空气净化产品的研发和空气科学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

戴森首席执行官 Roland Krueger 表示:"戴森在英国、新加坡、亚洲、欧洲和美洲持续推进共计27.5亿英镑的五年投资计划。2020年11月,我们宣布投资储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目前,戴森正在兑现之前的承诺。这些投资将为扩大戴森产品线、开创全新产品领域奠定基础。我们所倡导的‘数字化驱动'专注于整个公司的软件技能,是这些投资的核心要素,并将助力戴森谱写品牌新的篇章。"

3.jpg

戴森空气质量研究与教育

六年前,戴森将其第一台空气净化风扇与软件互联,让用户得以通过手机屏幕和应用程序实时监控家中的空气质量。自此以后,戴森产品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内污染数据,以更加深入了解家中的空气质量,并推动新一代产品的发展。

基于戴森在空气质量及软件互联领域的潜心研发,即将推出的 Dyson Zone™ 空气净化耳机可一并解决城市空气质量和噪音污染问题。Dyson Zone™ 和MyDyson™ 应用程序及微信小程序进行连接,可实时显示声音和空气质量水平,并提供每周空气质量趋势报告,帮助教育并赋能用户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减少暴露于污染环境。

在产品研发的同时,戴森还与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合作,旨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认知。2019年,戴森工程师为"伦敦呼吸"项目研发了戴森空气质量背包。250名小学生背着搭载颗粒物传感器、气体传感器、GPS定位系统和电池组的背包,监测他们在上下学途中的污染暴露情况。这些数据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自该项研究以来,31%参与其中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上学路线或交通工具,以此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暴露。作为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开展的非洲儿童空气污染档案(CAPPA)项目的一部分,戴森空气质量背包目前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如加纳、马拉维、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津巴布韦等地使用,旨在了解非洲儿童的哮喘发病率。

编者按

关于戴森

戴森是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在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设有工程、研发、制造与测试运营机构。戴森成立于1993年,最初在英国一栋马车房内办公,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经在英国马姆斯伯里和哈拉温顿拥有两处占地800英亩以上的大型科技园区,并在新加坡设立了全球总部。戴森迄今坚持家族式经营,全球雇员总数超过14,000人,其中包括6,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戴森产品远销全球84个市场,在全球拥有超过300间官方直营体验店,其中50间开业于2021年,其中包括一家新的戴森VR体验店。

戴森投资27.5亿英镑来研发革命性创新产品和技术。戴森拥有工程师、科学家和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国际化团队,致力于研发固态电池、高速数码电动马达、传感与视觉系统、机器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自1993年戴森发明首个戴森双气旋无尘袋吸尘器DC01以来,戴森已在头发护理、空气净化、机器人、照明及干手器领域研发了一系列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

戴森预计在2022年聘请2000名工程师和数字领域专家,为前沿技术的开发做出贡献。这些戴森工程师(其中900人在英国)跨越各个职位级别,囊括电子硬件、声学、设计工程、机器学习、软件、数据科学家、机器人、材料等多个团队领域,身处戴森在新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一线。

MyDyson™ 应用程序

该应用程序的互联性为戴森用户们提供了持续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开发新的配套功能,戴森全球软件互联团队致力于帮助戴森用户充分利用戴森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将 Dyson Link 应用程序重新设计并命名为MyDyson™ 应用程序。戴森目前拥有180万的月度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程序中提供的六项新功能,在他们的戴森产品中解锁更多用法;此外,非联网的头发护理和地板护理产品的用户,也首次可以通过该应用访问个性化内容。

MyDyson™ 应用程序现在将用户所需的一切都集成于此,并针对他们拥有的产品进行个性化设置。用户可以自主通过应用程序实现各种需求,如产品售后支持、故障排除、轻松购买零件和配件,并及时获取有关机器维护保养的最新信息。

未来规划

戴森正在推进27.5亿英镑的五年新技术投资计划,至2025年计划令产品品类翻倍。电子硬件、软件互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戴森着眼长期发展,致力于创造能自我改进性能的产品,将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融合在戴森产品、MyDyson™应用程序和用户体验之中。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2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最近几年,随着万物互联和边缘人工智能的需求,边缘计算在高速增长,在整个计算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过,面对爆发的需求,边缘计算真正规模化落地受到行业众多、应用场景碎片化的制约,大量边缘计算方案不得不进行定制化开发,部署周期长、成本高、产出难以衡量。

走出碎片化、定制化,是边缘计算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浪潮信息提出了边缘计算服务器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改变以CPU为核心的设计,以系统架构为核心进行设计,定义了全新的边缘服务器模块化设计标准ECOM,并将标准中的各个部件模块产品化,贡献给开源组织,解决边缘计算规模化落地的难题。

从试点走向批量落地

从2020年起,边缘计算应用的落地实践开始密集,浪潮信息成立了专门的边缘计算事业部,以满足通信、能源、交通等行业爆发出的各类边缘计算应用需求。两年多来,从应用的落地试点到逐渐成熟,浪潮信息与生态伙伴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2022年,边缘计算已开始从试点走向批量部署边缘计算的一些典型场景正在形成,比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

在制造行业,工业质检是近年的一个爆款应用。边缘计算结合机器视觉和AI算法,对从汽车到手机、从钢板到轴承的大量工业产品实现了智能化缺陷检测,一些产品的缺陷检出率已达到99%以上。

在野外油田场景中,一些多年开采的油田地下勘探层含油量逐渐下降,抽油机(俗称磕头机)按照传统恒速运行,采油效率低,能源消耗成本高。浪潮信息联合石油企业开发的油井智慧监测解决方案,边缘计算结合了设备运行、生产工况数据,找到合适的采油频率,对磕头机进行智能启停。在这种安排下,石油开采效率反而更高也更节电。

在海外市场,浪潮信息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开发了基于边缘AI的智慧停车项目,基于边缘计算和AI算法,只需0.05秒就能根据车辆信息自动完成停车扣费,停车场实现了快捷停车缴费,火灾、烟雾、车位长期占用等异常状态及时检测等功能,这套系统将在东京上百个停车场上线。

1.jpg

工厂的智能质检、油田上抽油机的智能启停、城市里面的停车场智慧停车,仅是海量边缘计算场景中的"沧海一粟"。从技术和商业上,目前边缘计算都达到了一个合适的投入时间点,行业也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期。 

在技术方面,边缘计算为云、AI、5G和物联网提供了重要的落地承载平台。其中,AI从数据中心开始向边缘延展,成为边缘计算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

在商业方面,万物互联时代,众多新兴应用提出了低时延、高带宽、本地化、高安全、低成本的处理需求,这也推动着处于数据产生侧的边缘计算"迎难而上"。包括一些工厂出于对数据的敏感性,不希望上云,通过边缘计算,能满足它们的处理需求。

IDC预计,未来5年,对边缘计算的投资速度将远高于核心位置,到2025年,全球边缘计算服务器支出金额比重将从14.4%,提升到24.9%。

定制化拦路虎

不过,边缘计算在走向批量落地中,也遇到了难题,定制化是最大的拦路虎。

相对于数据中心中那些已经标准化的服务器,业界对边缘服务器提出的需求还很庞杂,边缘计算要应对的局面颇为棘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在0~35摄氏度,但边缘服务器所处的环境"很跨越",往往要满足从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70摄氏度的宽温范围。

边缘服务器对算力的要求也很多变。即便同一条马路上的不同路口,由于摄像头从几路到十几路不等,对边缘计算的处理能力也高低不等。

网络的要求也更复杂。像海上风电场景中,网络环境不太友好。边缘服务器需要引入多种通信方式,除了有线,还有5G、WiFi、ZigBee等无线方式,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在室内外严酷的物理环境中,边缘服务器还要做到防雨、防震、防尘。

客户的需求是无限的,如果都去做定制化,是不现实的。定制化本身设计周期长,产品很难进行全面测试与售后保障,后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碎片化、定制化也导致边缘服务器大规模落地存在困难,是制约边缘计算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面对这一问题,在经历了实践和反复论证后,浪潮信息提出"产品设计解耦和模块化"的思路,通过组合不同模块,来覆盖最广泛的市场。不仅是边缘计算,未来数据中心的设计也会朝向解耦的方向发展。

这个思路改变了传统服务器围绕CPU展开设计的模式,因为计算性能只是需求的一个方面,面对边缘场景多样化的客户需求,需要以系统架构为核心设计。

2.jpg

在这一思路下,浪潮信息研发团队首先从系统架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然后将核心计算模块、AI模块、管理功能、IO等模块进行解耦。抽离出来的各个模块按照兼容性标准进行设计,再通过已经定义好的规则,进行相应的整合,"搭"出用户需要的产品,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

模块化方法论:解耦、归一

然而,产品要想灵活百变,说易行难。浪潮信息并不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企业,但业界一些企业要么没有坚持下来,要么走得不深。

这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不仅要解决把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体系化的系统分拆,还要考虑再以怎样的方式把它们严丝合缝地整合在一起,并做到最大程度不影响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也就是说,"解耦"体现了一种能力,"归一"更体现了一种能力。

从模块化到组成系统,浪潮信息做了大量的探索。在系统分拆为模块后,浪潮信息花了大量精力,对各个模组之间的通信协议进行取舍和优化,既要保证性能,又要给予每个模块最大限度的拼搭自由,并对这些协议进行标准化。

而经过长达1年半的锤炼和迭代升级,全新的边缘模块化设计架构ECOM(Edge Computing Optional Module)打磨完成。2022年初,浪潮信息将边缘计算模块化设计标准ECOM架构首次对外发布。

9月,浪潮信息将该设计标准贡献给全球三大开放计算组织之一的ODCC。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首个在边缘计算服务器模块化方面的开源标准。

当下边缘计算场景处于星星点火的起步期,相对于数据中心服务器,计算、存储、网络、管理等方面已经锤炼了小几十年的标准,边缘服务器这个新赛道要实现行业的规模化落地,还有更多可以创造的空间。

边缘计算任重道远

在ECOM架构推出后,浪潮信息工程师们基于它,研发出了全新的边缘服务器产品EIS800,该产品因架构创新,获得了2022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3.jpg

EIS800推出后,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一家企业正为一项国际体育赛事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有着紧迫的部署时间要求。他们需要一款产品,既能用ARM计算平台去处理视频,也能用X86计算平台处理雷达算法,还要做一些融合性应用。而且通过试点,客户的需求还处于调整变化中。浪潮信息用3个月,就给客户提供了一款产品做试点,能满足它在项目过程中变化的需求。

在海外如对品质要求极为严苛的日本市场,经历层层筛选,EIS800被一家大型日本ICT企业引入清单。

这些都是边缘计算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但这个产业要真正迎来全面爆发,边缘服务器从技术商业到生态标准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边缘服务器ECOM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产业界更多上下游厂商的共同努力,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合作。在产品方面,工程师们也可以基于用户反馈,对每个单独的模块做进一步的开发。比如,将更多主流芯片和通信模组轻量定制后纳入整个系统中,更快满足用户的需求。

接下去浪潮信息和生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边缘计算行业要真正成就自己的星辰大海,依然任重而道远。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1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名单,囊括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大数据创新服务机构、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四种类型。凭借在工业互联网及工业大数据方面的创新实践,浪潮云洲旗下山东浪潮质量链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

根据《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面向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需求,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规划,建设以提升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的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开展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等工作。

一直以来,浪潮云洲积极建设工业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搭建工业大数据存储环境,研发工业大数据分析工具集,开发工业算法库和知识库,推广工业大数据应用APP,编写工业大数据标准草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研究方面深耕细作。

秉承"数据来自于工业、服务于工业"的理念,浪潮云洲围绕数据驱动,建设"数采-数算-数用"全覆盖的产品体系,支撑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数据应用的创新场景。

1.jpg

浪潮云洲为力诺瑞特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例如,在双碳背景下,联合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标识解析异构数据连接能力,实现生产控制设备、质量检测数据、关键配件等信息的采集与互联互通,构建数字节拍、质量管理、人员调度等模型,指导生产管理;同时,共同研发空气源热泵新型智能产品,构建市场大数据分析和消费反馈体系,以数据支撑PDCA质量螺旋,不断迭代产品,促进生产管理效率提升15%,优品率提高10%,同时带动了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升级。

入选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是对浪潮云洲在工业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充分肯定。未来,浪潮云洲将加速推动工业大数据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技术资源整合优势,建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促进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以下简称“TUV莱茵”)在2022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青岛高峰论坛上,为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克斯康”)颁发了ISO 14064碳核查证书与基于PAS 2060:2014标准的碳中和认证证书。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区副局长楚宪峰,海克斯康大中华区制造智能执行总裁郝健、智能制造研究院能源行业院院长封善斋、生产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彭鹏、质保安保事业部运营总监张瑞红,TUV莱茵大中华区管理体系服务副总裁方为民,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

1.jpg

海克斯康获TUV莱茵颁发ISO 14064碳核查证书与碳中和认证证书

海克斯康智能制造研究院能源行业院院长封善斋发表致辞称:“近年来,海克斯康秉承‘智慧引擎,共赋未来’理念,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创新化发展的同时,大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出了大量低碳绿色的高效智能制造技术。作为全球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革新者,我们致力于深入构建新基建智慧城市生态体系,为此在去年加入了DMG MORI中国绿色联盟,并在同年获得TUV莱茵ISO 14001 & ISO 45001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基础上,于今年再获其ISO 14064碳核查证书与碳中和认证证书,希望借此与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一起,高效提升品质、效率和生产力,助力‘双碳’目标尽快实现。”

封善斋还补充说道:“在碳核算过程中,TUV莱茵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验证碳中和路径期间,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我们期待双方未来进一步合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事业持续注入积极、创新、高水平的力量。”

TUV莱茵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汪如顺发表视频演讲表示:“TUV莱茵与海克斯康已携手走过15个年头,本次颁发ISO 14064碳核查证书与碳中和认证证书,是我们双方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我们通过差距分析、ISO 14064碳核查和节能潜力分析帮助海克斯康逐步实现碳中和,希望TUV莱茵的碳中和认证,未来可以赋能海克斯康、其客户以及其所在产业链实现‘双碳’目标;更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到海克斯康在低碳绿色和高效智能制造一体化方面的技术实力与品牌声誉,并以此为契机激发起更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来。”

2.jpg

TUV莱茵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汪如顺发表视频致辞

近年来,智能制造正成为各国产业竞争和科技创新竞争的白热化领域,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经济全领域、推动产业智能化、建设低耗高产的绿色制造体系,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去年年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也指出:推进智能制造,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

未来,TUV莱茵作为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获认可核证机构,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低碳与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助力海克斯康等有志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谋篇布局,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TUV莱茵成立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多年来一直致力为解决人类、环境和科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提供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低碳与能源领域,TUV莱茵可为追求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企业提供组织、人员、产品、系统等维度相应的标准解读、第三方审核、检测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全球各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TUV莱茵将一如既往携手合作伙伴,赋能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关于海克斯康

海克斯康,数字化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秉承“智慧引擎,共赋未来”的理念,凭借“双智战略”带动制造业的智能与创新,推演智慧城市的演进之路。

海克斯康以“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覆盖设计、生产以及检测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达成绿色、高质量、低成本的智能工厂目标。海克斯康智慧城市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实现了跨部门的互联互通,通过完善的智慧城市运营平台架构,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网络基石,驱动城市管理业务和技术创新,创造更美好、更智能的生活。

关于德国莱茵TUV

守护安全150 年:自 1872 年以来,德国莱茵TUV的使命是确保技术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从蒸汽机到数字化,从地区蒸汽锅炉监督协会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测试服务提供商。时至今日,德国莱茵TUV代表着安全与品质的保证,无论是商业还是生活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员工超过4,000人,共有五大事业群: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交通服务、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服务、培训与咨询服务。业务涉及能源行业、消费品行业、汽车行业、基本材料和投资产品、环保技术、贸易、建筑、航空、铁路技术、IT行业、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教育和医疗行业等。德国莱茵TUV向来以严谨高质量的测试认证服务著称,从公正独立的角度提供各项专业评估,为当地企业提供符合安全、质量以及环保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65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