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代码:NXPI)宣布,与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蓝汽车”)续签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整车动力控制、无线通信等关键领域,深化产品设计与前沿应用研发合作,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加速发展。

恩智浦与深蓝汽车的合作始自2009年,多年来,双方在电气化、车身安全,车载网络、车载娱乐系统等诸多核心领域持续协同创新。随着整车电子架构向“集中化”、“域控化”演进,深蓝汽车自主研发推出了三大系列动力产品“长安智慧芯”、“长安智驱芯”和“长安智御芯”,在其量产车型中率先实现智能域控化。恩智浦作为核心合作伙伴之一,提供了包括电池管理、电机驱动、高性能MCU、安全网关等关键器件与系统解决方案,助力深蓝实现高集成度、高算力与高可靠性的整车动力控制。

此次联合创新中心续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未来,恩智浦与深蓝汽车将聚焦整车动力控制系统,特别是在电池管理BMS、逆变器及多合一动力域中,探索驱动能力动态调节、EIS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专项联合研发,进一步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与能效表现。通过协同创新,双方将共同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生态优化。

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表示:深蓝汽车与恩智浦携手合作十六年,共同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向电气化、智能化的高质量跨越。本次联合创新中心的续约,标志着双方基于战略和技术维度的协同创新迈入新阶段。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双方将打造更多三电领域创新应用,从电气化方向支持深蓝‘智领2030’战略,相信与恩智浦的强强联合将助力我们持续以‘科技深蓝’赋能广大新能源用户先达未来。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表示:恩智浦很荣幸与深蓝汽车继续以联合创新中心为平台深化合作。深耕中国近40年,我们始终坚持长期投资与本地化战略,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恩智浦在全球与本地市场的技术积累与前瞻洞察,结合深蓝汽车在新能源赛道的创新优势,激发更强协同效应,助力深蓝汽车在智能电动汽车新时代中持续引领。


关于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是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恩智浦汇集英才,结合前沿技术与开拓型人才,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为更智慧安全的互联世界保驾护航。恩智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26.1亿美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nxp.com.cn

关于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深蓝汽车是中国全场景智慧出行引领者,是2018年成立的兼有整车、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业务的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品牌。深蓝汽车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电动车品牌,坚持纯电驱动的绿色出行,截至2025年已有产品SL03S07G318L07S05S09,通过多种补能方式协同发展,助力全球能源均衡可持续发展致力于解决用户纯电出行场景的痛点,让用户畅享纯电出行。战略定位为市场化、国际化,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圈的战略支撑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业务领域包括:汽车整车研发与制造、汽车销售与服务、汽车物流等。深蓝汽车在重庆、南京、意大利都灵、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等地建立起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2024年,深蓝汽车共销售24万辆新能源汽车,并加速在泰国工厂的布局。2025年,深蓝汽车希望覆盖欧洲、美洲、中东、非洲、澳洲等全球约81个国家的市场。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代码:NXPI)宣布,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深化双方合作,聚焦智能化汽车技术,携手创新,助力吉利汽车智能化战略加速落地。

1.jpg

恩智浦与吉利汽车研究院联合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

吉利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向飞,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代表双方签署实验室合作协议。吉利汽车先进电子实验室负责人徐晓煜,恩智浦半导体首席执行官Kurt Sievers、恩智浦半导体总裁Rafael Sotomayor、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恩智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刘芳女士出席并见证了签约和实验室揭牌仪式。

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恩智浦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合作涵盖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新能源、车身进入、车载网络等多个应用领域,打造跨不同车型和品牌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在当前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之下,此次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吉利汽车研究院正全面推进智能科技生态网建设,此次与恩智浦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旨在通过芯片创新,助力吉利加速智能化技术的研发、验证与产业化落地。

双方将以实验室为载体,将吉利汽车系统且多元的需求与恩智浦领先的产品组合和全面的服务支持相结合,围绕汽车雷达系统、车内通信与连接技术、电子电气架构、AI 应用场景等不同方面合作探索,打造芯片新技术快速高效的产业化孵化管道,实现双方深度合作和共赢。

吉利汽车研究院任向飞表示:吉利始终以用户视角洞察真正需求,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为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恩智浦作为我们多年的合作伙伴,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资源,借由此次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新平台,我们双方将持续展开全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前瞻技术布局,打造芯片新技术快速高效的产业化孵化管道,为中国汽车用户提供高价值产品与高质量体验。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表示:“恩智浦很荣幸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持续深化全面合作。恩智浦将依托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厚积累,提供从芯片平台、系统级方案到全球技术资源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吉利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化体系,从而打造一个高效与长期价值并存的、更安全、更智能的未来,并探讨智能汽车的更多可能性。”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表示:恩智浦将坚定地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持续构建广泛的创新生态体系。吉利不仅是中国领先的汽车制造商,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领者。我们相信,通过携手吉利探索创新协作的模式,恩智浦不仅将助力吉利加速智能化进程,也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于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是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恩智浦汇集英才,结合前沿技术与开拓型人才,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为更智慧安全的互联世界保驾护航。恩智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26.1亿美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nxp.com.cn

关于吉利汽车研究院:

吉利汽车研究院作为吉利汽车集团全球研发的核心机构,承载着吉利汽车集团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使命,为集团兄弟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更是吉利汽车集团重要的对外窗口之一。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代码:NXPI)宣布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深化合作,围绕电气化、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携手深耕,共促长城汽车智能化进阶。

恩智浦和长城汽车作为多年战略合作伙伴,围绕ADAS、电气化、车载网络等领域建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并聚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共同研发和定义。当前,“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共识,AI的快速演进则将行业带入了新的拐点,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以及相关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随之迎来重构。

未来,恩智浦将根据长城汽车的技术需求和路线规划,深化BMS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合作,包括辅助通过智能预驱芯片助力长城在全新xEV 平台中实现BMS和动力域控的融合架构,更好地实现整车的能量管理和动力控制,提供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除了提供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恩智浦也将依托新能源客户赋能中心(ECEC)向长城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ECEC是恩智浦在业内首创,由恩智浦专家针对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服务,专注于产品开发的鲁棒性、设计与制造的兼容性、先进的测试方法和系统级的可靠性。通过利用行业中最先进的方法,降低风险,加快上市时间,并防止设计改动造成的高昂成本。

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表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汽车技术的融合,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长城汽车希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生态共荣的路径深化同恩智浦的合作,助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科技和卓越品质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表示:恩智浦很荣幸与长城汽车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携手激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创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正加速演变为高度智能的大型移动终端。展望未来,恩智浦将以我们的全面的产品技术组合和全球创新为支撑,与长城汽车共筑‘长期主义’基石,做扎实、安全、可靠技术的技术创新,共启汽车智能化的无限征途。”


关于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是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恩智浦汇集英才,结合前沿技术与开拓型人才,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为更智慧安全的互联世界保驾护航。恩智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26.1亿美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nxp.com.cn

关于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是一家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业务包括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拥有哈弗、魏牌、坦克SUV、欧拉、长城皮卡等品牌。以能源、智能化为导向,长城汽车打造森林生态体系,在新能源方面确立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的技术路线,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底盘等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在乘用车领域推出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带来更省、更远、更安全的新能源出行体验,在商用车领域推出重卡超级混动架构Hi4-G,兼顾强动力、低油耗与长续航,同时构建了“光伏+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的能源体系,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的全价值链布局。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代码:NXPI宣布,零跑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助力其实现中央域控集成进一步升级。同时,随着基于该架构的零跑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 B10的发布,也实现了恩智浦S32K388的全球量产首发。

1.jpg

零跑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 B10

恩智浦与零跑汽车的合作始于2015年,自零跑首款车型零跑S01的研发起,双方就紧密携手,共同探索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技术演进,助力零跑在域控制器、电气化和车联网等领域建立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零跑也是最早采用恩智浦S32系列处理器方案的主机厂之一,2023年,零跑发布全新LPEE3.0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采用了恩智浦S32G作为中央超算单元的主芯片。

全新LEAP3.5架构再次进化,采用全域中央域控系统,实现了座舱、智驾、车身三域合一,而S32K388则以其高性能、高功能安全和先进的硬件信息安全引擎赋能整车、车身、网关等多控制器集成,基于恩智浦成熟的软件平台和工具链结合零跑优化的软硬件设计,最大程度的支持跨域融合、软件复用和无缝升级,实现了中央域控系统毫秒级响应与高实时性,满足了中央域控系统对于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严苛要求,同时降低开发周期以及系统成本。此外,S32K388可轻松扩展升级到S32K389,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产品功能持续迭代与优化,为软件定义汽车(SDV)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础。

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周洪涛表示:在零跑从初创走向壮大的关键阶段,恩智浦不仅是我们三电核心技术演进中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更是价值共创的同行者。此次合作的深化,是双方十年互信与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坐标。依托恩智浦领先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与深厚的技术积累,我们有信心持续发挥自研和平台化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迈向智驾平权的新高度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表示:零跑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后起之秀,其在核心领域全栈自研的专注和成就有目共睹。恩智浦很高兴能够与零跑一路携手,助力并见证零跑在电气化和智能化道路上的不断进阶。随着零跑加速国际化布局,恩智浦也希望能够继续加深双方合作,支持零跑以中国式创新驱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

关于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是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恩智浦汇集英才,结合前沿技术与开拓型人才,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为更智慧安全的互联世界保驾护航。恩智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26.1亿美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nxp.com.cn

围观 1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全新的BMx7318/7518系列IC(集成电路)产品提供先进、高性价比的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解决方案,专为提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48V应用的性能与安全性而设计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日前推出全新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专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管理系统(HVBMS)、工业储能系统(ESS)及48V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该系列基于恩智浦先进的每通道独立模数转换器(ADC)架构设计,提供灵活多样的型号选择及跨型号引脚兼容性,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同时改进总体电池管理系统性能。新IC产品系列同时满足汽车ASIL-C与工业SIL-2功能安全认证

1 (1).png

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对可扩展、高性价比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电池管理系统需在精度、寿命、可靠性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恩智浦BMx7318/7518 IC系列采用全新的芯片架构,结合领先的大电流注入法(BCI)与电磁抗扰(EMI)性能,可减少50%的外部元件需求,帮助OEM和一级供应商显著降低成本。同时,该方案集成模拟前端、电池接线盒及网关功能于单芯片(如I-senseSPI2TPL桥接器等)。此外,它们还支持半集中式BMS架构,在保障电池管理系统(BMS)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系统级成本优化。

恩智浦半导体大中华区电气化市场总监Hunter Zhu表示:BMx7318/7518是恩智浦电气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组合的重要新成员,其超长寿命、系统灵活性及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完美适配汽车电气化与工业储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产品是恩智浦团队基于中国客户需求,以中国速度高效响应,并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的,其出色的综合表现也获得了全球客户的青睐。作为一家拥有丰沛技术积累的企业,恩智浦致力于以成本优势和高效创新模式为全球客户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恩智浦半导体副总裁兼新能源及驱动系统产品线总经理Naomi Smit表示:“BMx7318/7518 IC系列标志着电池管理技术的又一次创新突破。通过整合先进的ADC架构、大电流均衡功能及强大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我们助力客户设计更高效且可扩展的能源系统。该解决方案不仅能降低系统复杂性,还满足客户所需的汽车与工业应用安全标准。我们很自豪能以兼具高性能、灵活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持续满足客户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

更多详情

BMx7318/7518采用新型集成电路设计,实现电芯采样通道完全独立,避免串扰,提升滤波精度。该设计支持最多18个汇流排的灵活布局,并具备全通道并行150mA(支持125高温)均衡能力,单通道最高可达300mA,显著提高电池均衡效率。同时,系统具备超低功耗模式(仅5µA),满足长期存储与深海运输需求,并通过专用硬件告警引脚实现对过流事件的快速响应。

供货情况

BMx7318/7518系列预计将于202511月起供货。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恩智浦

恩智浦电气化解决方案

恩智浦的电气化解决方案用于管理电动汽车、住宅建筑及智能电网等电气化生态体系中的能量流动。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的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灵活性与精准控制能力,助力客户延长续航里程和车辆行驶时间。通过提供完整的电动汽车系统解决方案——包括电池电芯控制器、电池接线盒、通信网关及微控制器,恩智浦的电气化解决方案为OEM厂商提供所需的最优性能与集成安全保障。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nxp.com.cn/electrification

关于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XPI)是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和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恩智浦汇集英才,结合前沿技术与开拓型人才,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为更智慧安全的互联世界保驾护航。恩智浦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26.1亿美元。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nxp.com.cn

围观 1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NX 和NX X新增多项功能,将自然语言、AI 驱动学习以及 Design Copilot NX 相集成

  • 添加基于 Simcenter 技术、以设计师为中心的 CAD 集成热仿真和流体仿真功能,并将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扩展至计量检测领域

  • 与索尼携手,共同推出沉浸式产品工程和协同功能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日前为其 Designcenter 产品工程软件套件中的 NX™ 和 NX™ X 软件推出多项新功能,包括实现混合现实设计与协同的沉浸式工程,面向制造的设计功能,CAD 集成流体仿真等,并推出全新 AI 设计助手。

配图2.jpg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高级副总裁 Bob Haubrock 说:“我们正迅速将产品工程解决方案整合至 Designcenter 套件中。NX 的新增功能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承诺,我们不仅推出全新的 AI 智能助手,以及面向下游质量和制造的基于模型的设计 (MBD),还将持续探索西门子产品工程工具的更多创新可能。”

推出Design Copilot NX

与更新功能一同推出的 Design Copilot NX 软件充分利用西门子强大的学习资源,提供基于 AI 的自然语言界面,帮助用户加快学习速度 —— 包括软件的新用户和希望拓展知识并探索新功能的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输入和查询,NX 智能助手功能可帮助用户快速高效地定位技术查询的答案、最佳实践以及文档。

实现沉浸式工程

2024 年举办的 CES大会上,西门子表示其计划与索尼合作,基于索尼头戴式显示器,交付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沉浸式工程功能。此次 NX 软件更新的多项功能将上述承诺付诸实际。除了让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中创建、查看和编辑3D CAD 设计的 NX Immersive Designer 之外,西门子还推出了全新的 NX Immersive Collaborator —— 使同事、合作伙伴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都能在同一个虚拟现实空间中实现协同。用户可通过 NX 界面直接进行协同,消除了通常 VR 协同所需的大量准备工作,同时还提供全套设计评审工具,让用户可以对单个零件或整个装配体进行测量、评估和标注。

面向制造的设计,以及利用特征扩展基于模型的设计

此次更新还包括创新的 NX Inspector 功能,将基于模型的特征整合入数字孪生,进一步扩展基于模型的设计 (MBD) 的应用范围,用以定义下游质量和制造流程。基于数字计量标准联盟的基于模型的特征标准,该功能通过集成 Teamcenter Teamcenter Quality 解决方案,让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根据实时管理数据,定义可重复使用的制造 PMI,助力检验和计量流程的创建。

通过分析零件几何体、识别多个制造流程(如钻孔、铣削、装配和成型)的潜在挑战并直接在界面中给出可执行的反馈,全新的 Design for Manufacture (DFM) Advisor 功能可以在早期自动进行可制造性评估。不仅如此,用户还可在 Teamcenter 中生成和管理虚拟报告,并与同事及合作伙伴共享,同时利用获得的洞见驱动其他工作流程。

在面向制造的设计功能增强方面,西门子进一步扩展了 NX Mold Wizard,不仅推出了能够随着配置变更实时进行更新的标准零件,同时还提供增强型冷却管路仿真工具,通过冷却系统迭代实现优化的零件质量并缩短周期。

新增以设计师为中心的仿真功能

在此次更新中,西门子还推出了一款 CAD 集成设计仿真工具—— NX™ CFD Designer,利用西门子 Simcenter™ FLOEFD 软件的技术,让设计师可以直接在 NX CAD 空间中访问流体仿真和热仿真功能,为基于仿真结果的决策制定提供支持。该软件对缺乏 CFD 经验的用户非常友好,通过强大的自动化功能代设计师解决诸如流体体积检测和网格划分等复杂的任务。利用此软件,设计师可以快速对一系列操作场景、假设分析以及几何变体等进行评估并比对结果。除了 CFD Designer 软件之外,西门子还进一步扩展了 Performance Predictor 的功能,让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对整个装配体进行机械应力分析。

Frost & Sullivan 研究分析师 Francisco Dell'era 表示:“通过利用 Frost Radar 对2025年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行业的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综合分析,Frost & Sullivan 将西门子 NX 软件评选为毋庸置疑的创新解决方案。西门子的 MCAD 解决方案持续展现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进步,为整个市场设立新基准。西门子坚定不移的产品创新承诺及其对制造商需求变化的深入了解,使其成为希望借助 MCAD 的力量来推动业务发展的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西门子 Designcenter 产品工程软件套件中的 NX 和支持基于云的集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功能的 NX X 软件均属于西门子 Xcelerator 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如需进一步了解西门子如何帮助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创新,请访问:

https://plm.sw.siemens.com/en-US/nx/cad-online/latest-nx-cad-version/

###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通过 Siemens Xcelerator 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的软件、硬件和服务帮助各规模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西门子的工业软件和全面的数字孪生可助力企业优化设计、工程与制造流程,将创新想法变为可持续的产品,从芯片到系统,从产品到制造,跨越各个行业,创造数字价值。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 -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港股再迎「18C章」公司。2025年6 月30日,工业机器人企业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翼菲科技」)以18C特专科技资格,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赴港IPO,农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在18C章程下,翼菲科技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宽带资本和清控银杏;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常春藤资本、春华资本、国科盈峰、佳士科技、七晟资本和峰瑞资本;此外,翼菲科技的投资方还包括玉环国投、钧源资本、飞图创投、信中利资本、初心资本、吾同投资、可可资本、源渡创投、启迪之星等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翼菲科技深耕轻工行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并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在中国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翼菲科技为排名第五的国内企业,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少数具备规模化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全面覆盖能力的机器人企业之一。

强大的内部研发能力及深厚的技术积累,是翼菲科技奠定领先市场地位的核心。据了解,公司创新性围绕熟练技术工人的四大核心功能 - 「脑」、「眼」、「手」及「足」,构建起全栈机器人架构,以实现智能决策、环境感知、精确操控及自主移动能力,并达成从感知到执行的毫秒级协调,形成公司产品的紧密协同且可扩展的的技术基底。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持有271项专利,包括36项发明专利及222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79项软件著作权,构筑强大的竞争壁垒。

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翼菲科技针对轻工行业构建起全面的产品矩阵,涵盖并联机器人(Bat系列)、 AGV/AMR移动机器人(Camel系列)、 SCARA机器人(Python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Lobster系列)及六轴工业机器人(Mantis系列)等。同时,公司还基于产品组合,提供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以应对智能制造中的特定应用场景。

凭借该等全面产品矩阵以及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翼菲科技可全面满足1,000多个具体客户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基本覆盖轻工业的所有应用场景,助力客户生产力水平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及产品质量改善,收获了全球客户认可。目前,翼菲科技已积累了广泛且优质的客户组合,产品远销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财务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翼菲科技收入从人民币162.2百万元增至人民币268.0百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为28.5%,毛利从人民币43.2百万元增至人民币71.0百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2%,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在自动化升级及智能制造政策支持的推动下,中国轻工机器人市场将快速增长。此次赴港上市,翼菲科技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发、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发展海外业务网络、供应链上下游的投资等用途。相信在资本助力下,翼菲科技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领先优势,把握行业增长机遇,为全球轻工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陈隽恒

Vicor汽车业务开发部高级经理

电气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提升推动了高压(HV)至 48V DC-DC 转换技术在众多市场中的应用。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集成高压至48V转换的电源模块在电动汽车和其他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解双向固定比率母线转换器模块如何优化这些系统中的供电。

在多个行业中机器电气化所带来的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使用场景中,高功率密度的双向 DC-DC 转换器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高效的固定比率 DC-DC 转换器模块如何支持瞬态回收负载,而无需昂贵且复杂的液冷系统。

电气化,即全社会从化石燃料驱动的机器转向电力驱动的趋势,正在席卷所有工业、车辆以及航空航天/国防设备领域。推动这一趋势的经济和文化因素广为人知且是普遍公认的。电气化既有环保优势(例如减少相关的碳排放),也带来了关键的性能提升优势,例如大扭矩电机能够提升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

电气设备和电动汽车通常使用从 270 V 到高达 1000 V 的高压直流电,以减少电源与负载(包括线性/旋转电机、执行器、传感器、处理器以及负载点低压稳压器等)间母线或线缆的功率损耗。高压系统还能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力转换,包括线性位移和旋转位移。

DC-DC 转换器在将高压转换为低压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支持隔离或非隔离、稳压及反向操作,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通信系统及各类工业设备中。这些电源转换器可以通过分立式元件或模块化封装形式实现。本文重点讨论 DC-DC 转换器电源模块。

以前,占主导地位的直流子系统供电网络(PDN)电压为 12 V。而过去大约 10 年中,随着负载功率需求的激增及遵从安全特低电压( SELV)安全标准的必要性,整个行业开始向 48 V(数据中心中为 54 V)过渡,催生了高压至48 Vdc 转换器。在这一子系统供电网络(PDN)电压演变的同时,业界开始采用 48 V为中心的 DC-DC 转换器电源模块。这些模块具有诸多优势,包括易用性、高功率密度、功率可扩展性和轻量化设计,而且支持能量回收(将能量回馈至主电源)。

高压直流电在工业设备、汽车和基础设施中的加速应用

电解电池采用快速迭代的多种化学技术,经常用作高压与低压直流电源,显然是移动(非系留)和手持应用的理想选择。从铅酸电池到最新的钠离子和石墨烯电池,以及现代超级电容器,大多数类型的电池均可充电,因此支持再生能量系统,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巨大的节能效益。

目前,电动汽车中常用电池组的标称电压为 400VDC 800VDC。将来,在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推动下,800V 电池组或将占据主导地位。轻度混合动力汽车通常使用 48VDC 电池,部分厂商则选用 12VDC 多电芯电池组。电动汽车不仅包括乘用车,还涵盖工业和农用车辆(包括挖掘机和拖拉机等工程车辆)以及各类休闲载具平台(如个人水上交通工具、四驱越野车、雪地摩托、摩托车等)。除了续航里程有限和充电所需时间较长等劣势外,这些车辆类型的电动版本在最终用户体验(如加速性能、扭矩输出和驾乘品质)方面往往优于内燃机车型。

2 为什么 48VDC 电源正取代 12VDC 电源?

更高的电压能够以较低的电流输出相同的功率。由于配电功率损耗(通常使用铜或铝母线或电缆)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P = I²R),因此在高功率应用中,可以通过使用更高的配电电压来减少由母线和电缆电阻引起的大量传导损耗。母线和电缆的线规是根据电流承载能力(安培容量)确定的。电压提高 4 倍,电流减小 4 倍,对尺寸、重量和成本有显著影响。例如,要传导 200A 的电流,铜母线的横截面积需要达到大约 0.0625 平方英寸;而要传导 800A 的电流,导线的横截面积需要达到大约 0.3125 平方英寸,相差五倍。

48VDC 供电网络中使用的母线和电缆比 12VDC 供电网络中所用的线缆更细、更轻,因此成本更低。

3 探索使用固定比率转换器模块,实现从高压到 48V 的转换

先进的 48V 电源模块凭借其技术能力,正在解锁新的效率和性能水平。例如,Vicor BCM6135 是一个固定比率隔离式(4242 V)母线转换器电源模块系列,集成了磁性元件,设计本身具有双向转换功能,支持再生电池应用。

该系列包含一种额定稳态功率为 2.5 kW 的模块,其比率转换“K因子(相当于变压器的匝数比)为 1/16,用于将将标称 800 V 的电压转换为 50 V

该模块采用先进的电路拓扑和零电压开关(ZVS)及零电流开关(VCS)技术,其峰值效率高达 97.3%意味着输入功率中只有 2.7% 转化为热损耗(约2.7% x 2.5 kW的热功率)。在峰值功率为 3.1kW 且设备外壳温度(TCASE)保持在 70°C 时,这些热量需要通过适当的热管理进行散热。它的体积功率密度高达 159kW/L(模块尺寸为 61.3mm x 35.4mm x 7.3mm);模块重量为 58g,连续质量功率密度为 43.1W/g

BCM6135(如图 1 所示)支持瞬时双向启动和稳态运行。此外,它可用作电容倍增器,将高压(HI)母线上的大容量电容按 K 因子的平方(16² = 256)缩放到低压(LO)母线。该特性节省了低压母线上原本所需的旁路电容或大容量电容的成本、重量和空间。

1.jpg

1 BCM6135 母线转换器模块

此外,该BCM的高开关频率使其具备极快的负载阶跃瞬态性能(di/dt),达到 8 MA/s,因此可以替代辅助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可在高性能计算和电动汽车等苛刻应用中支持瞬态负载阶跃。

BCM 具有很宽的输入电压范围(520V 920V),可以支持广泛的直流电压配电标准。宽输入电压范围是 BCM 中采用的专有正弦振幅转换器SAC™)拓扑的特性之一。宽输入电压范围的意义重大;这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推荐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VDA 320《机动车电气和电子元件 - 48V 车载电源 - 要求与测试》2025 1 20 日版),也称为 LV 148,由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和大众等汽车 OEM 共同制定,作为 48VDC 电压范围元件的通用 OEM 标准。该指南建议,电池在 36V 52V 之间应支持无限的工作电压范围,在 24V 54V 之间应支持有限的工作模式(如图 2 所示)。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2.png

2 VDA 320 48 Vdc 电压范围推荐(图片来源:VDA

薄型(7.3mmBCM6135 模块系列采用覆模和电镀工艺以提升热敏捷性,并通过表面贴装端子或通孔引脚进行屏蔽和互连,其三维互连(3DIChiP™ 封装具有低热阻和高热适应性,包括连接散热器和冷板的共面热接口。

4 无需主动冷却的能量回收主动悬挂

70°C 的高温环境中,输出电流为 50 A、输出电压为 48 V 的情况下,BCM6135 的转换效率通常为 97.3%。这种高压至 48 V 电源转换模块常用于持续负载应用,但也非常适合瞬态脉冲负载应用,而且根据负载的脉冲占空比,有可能使用被动冷却(无需强制风冷或液冷)。再生电动汽车主动悬挂(可与主动防侧倾控制结合)是一个具有瞬态特性的典型双向使用场景。驱动主动悬挂的线性电机仅在遇到颠簸和坑洼时才被激活。这种系统应用最好使用峰值功率转换指标来建模和描述。

过去的事实证明,由于尺寸、重量和成本限制,12 Vdc 不足以驱动主动悬挂电机。需要注意的是,电动汽车的 800 Vdc 主电池可用于为主动悬挂子系统供电,但将 800 Vdc 电源连接到车辆外围会降低安全性,对参加事故救援的急救人员而言尤其如此。

这款 BCM6135 型号的保证峰值额定功率为 3.1 kW,持续时间为 20 ms,占空比 25%,适用于其工作电压范围的低端(即低线运行;完整持续工作范围为 17 V 57.5 V)。和预期的一样,峰值功率输出在瞬态需求持续较长时间内会降低。为主动悬挂开发应用级峰值功率规格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最坏情况下的路况、冷却方法、尺寸、重量和成本限制目标的变化可能非常大。然而,为了尽可能减小尺寸、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汽车厂商通常倾向于使用被动散热方法(即传导/对流散热器,但无风扇强制风冷或循环液冷板)来为主动悬挂 DC-DC 转换器子系统散热。

要使设计满足这些约束条件,挑战在于验证电源转换器模块能够满足峰值瞬态负载需求,而不会因过热而导致模块关闭。BCM6135 的两面均经过电镀处理,理想情况下散热器应同时接触封装的两面。该模块的封装热容为 44.5 J/K,配备有一个内部温度传感器,结合双面热模型,可估算内部 MOSFET 的最高温,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3.png

3 基于电路元件等效法的 BCM6135双面冷却热阻模型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4.png

4 BCM6135 双面注释热阻模型及其元件值注释

5 内部模块温度分布估算

热容用于计算模块在瞬态热事件期间的热时间常数。该时间常数是热容与热阻的乘积。产品数据手册中给出的热容值是一个计算值,假设产品在瞬态热事件期间内部(整个模块)始终保持均匀的温度。这是一种线性化的简化,但它使产品设计师能够在产品设计周期的早期快速估算产品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内部温度均匀的简化处理还意味着,当使用散热器对 48 V 电源模块进行双面冷却时,热时间常数能更好地反映实际产品性能。

例如,图5显示了模拟 BCM6135 热阻的等效电路。电阻器类似于热阻,单位为摄氏度每瓦[°C/W]。电流源类似于热源,单位为瓦[W]。电压源在此电路模型中类似于温度源,单位为摄氏度[°C]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5.png

5 BCM6135 热模型等效电路假设封装顶部和底部均进行冷却,等效热阻为 0.7°C/W,外壳温度为 35°C

该等效电路假设封装顶部和底部均进行冷却,等效热阻为 0.7°C/W,外壳温度为 35°C,模块的热容为 44.5J/K,并且模块在 30 秒开、30 秒关的持续重复脉冲期间耗散 130W 的功率。

该电路的模拟结果如图 6 所示;运行条件如下:VHI 520VLO 32.5,低侧峰值输出电流为 80 A(峰值输出功率为 2.6 kW)。在第一个功率脉冲期间,最大内部温度升高至约 90°C。下一个脉冲显示最高内部温度升高至约 115°C。重复脉冲显示最高内部温度保持在约 115°C左右。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6.png

6 在以下运行条件下模拟的 BCM 脉冲功率热力学:VHI520VLO 32.5,低侧峰值输出电流为 80 A。第一个功率脉冲显示最高内部温度升高至约 90°C,随后升高至约 115°C。重复脉冲显示最高内部温度限制在约 115°C

应始终对模块进行应用测试,以验证初始建模估算的瞬态性能,并正确设计被动对流散热器。

6 实验室测试结果

BCM6135 本身具有双向转换功能,可瞬时切换工作方向。无论电流流向如何,模块的转换效率保持一致。

在再生主动悬挂应用中,当车辆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800 V 电池作为电流来源,悬挂驱动电机为 48 V 负载。当车辆经过坑洼路段时,悬挂系统中的电机暂时变为发电机(压缩),BCM 低侧的电压升高到800 V 电池电压除以转换 K 因子(此应用中 K = 1/16)以上。这种电位差促使母线转换器切换电流流动方向,而无需内部回路控制器干预。随后,800 V 电池暂时成为负载(回弹),通过其电池管理系统电路充电来恢复电能。

坑洼路段引起的位移消退后,母线转换器将再次将 800 V 电池降压,并为悬挂系统的线性电机供电。所有这些操作均无需车辆的车载处理器进行干预。这些悬挂驱动器的频率范围约为 1 Hz 10 Hz。有趣的是,道路表面的起伏本质上类似于母线转换器负载阶跃响应的动态性。

母线转换器高侧与低侧之间的电位差决定电流幅度和方向。

想象一下,低侧的负载是无源负载(如电阻器),而高侧有一个电势为 800 V 的电池。BCM 相当于一个 K = 1/16 的变压器,在低侧生成 50 V 的电势。电流将流经该电阻器,其大小由施加在电阻器上的电压决定。

如果在低侧添加一个电势为 51 V 的电源并替换电阻器,则 BCM 输出(50 V)与该电源(51 V)之间的电位差将变为负值(-1 V),电流将开始反向流动。该电流的大小将由 BCM 内部和电池的总路径电阻决定。

这可以被直观地理解为将 BCM 的高侧连接到 800 V 电源,将低侧连接到一个双向电源。通过使双向电源的电压变化 ±100 mV,电流将在两个方向上交替流动,峰值电流的大小为 100 mV 除以 BCM 输出电阻。在这些假设条件下,如果母线转换器的输出阻抗为 25 mΩ,将产生约 4A 的双向峰值电流(如图 7 所示)。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7.png

7 母线转换器双向电流流动示波器屏幕截图:通过使双向电源的电压变化 ±100 mV,母线转换器电流将在两个方向上交替流动,峰值电流将为 100 mV 除以 BCM 的输出阻抗。母线转换器的输出阻抗典型值为 25 mΩ,因此在这些假设条件下,可获得约 4 A 的双向峰值电流。

在实验室测试中(如图 8 所示),BCM6135的峰值功率为 4 kW50 V 80 A),持续 60 ms,表明该模块设计在动态负载下具有极佳的热稳定性。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8.png

8 示波器屏幕截图:4 kW 持续 60 ms。实验室测试中 BCM6135 展示的峰值功率为 4 kW50 V 80 A),持续时间为 60 ms,表明该模块设计在动态负载下具有极佳的热稳定性。

在第二次实验室测试中(如图 9 所示),负载以脉冲形式从 16 A 切换至 80 A,占空比为 10%900 ms 16 A100 ms 80 A)。运行条件为 520 VHI 32.5 VLO,这是 BCM6135 支持的电压范围的低端。平均功率为 720 W32.5 V 22 A)。在 30 分钟(1800秒)的测试过程中,内部传感器的读取温度(结温的替代指标)显示稳态温度约为 100°C,远低于允许的最高结温 125°C。测试设置采用单面散热器被动冷却方式。这进一步证明了目标被动冷却应用的可行性。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9.png

9 10% 的占空比,16 A 80 A 负载阶跃,1800 秒后稳态温度读数为 100°C(使用单面散热片)。

另一方面,在第三次实验室测试中(如图 10 所示),使用相同的热管理设置,平均功率增加至1.1 kW50 V 22 A)。此测试的运行条件为 800 VHI 50 VLO;这是 BCM6135 支持的电压范围的高端。负载从 17.5 A 切换至 70 A,占空比为 10%900 ms 17.5 A 100 ms 70 A)。在 7.5 分钟的测试时间内,传感器测得的内部温度为 100°C,且仍在上升(未达到稳态)。但 7.5 分钟(450 秒)的持续时间远超 20 秒,因此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 BCM6135 可能满足某些主动悬挂的设计要求。

Vicor-article-image-hv-power-modules-for-ev-48V-pdns_fig10.png

10 平均输出功率为 1.1 kW450 秒后读取的非稳态温度为 100°C(使用单面散热器)。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在密封外壳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使用被动冷却散热器时,BCM6135 可支持 1.3 kW 的平均功率,持续 30 秒。

主动悬挂的设计目标包括对路面状况的假设(可缓解的颠簸和坑洼的幅度及持续时间)。这些假设会直接影响 DC-DC 转换器所需的峰值功率能力。线性电机的电磁特性也会影响 DC-DC 转换器的要求。尽管如此,BCM6135 仍是当今主动悬挂、主动防侧倾控制 DC-DC 转换器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母线转换器模块。

7 结束语

电气化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优势,正推动着全球各类设备日益采用高压至 48V DC-DC 转换。

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和 48 V 低压母线的普及,集成式高压至 48V 电源模块在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新一代双向固定比率母线转换器模块具有出色的电气和散热性能,能够满足瞬态再生应用(如电动汽车主动悬挂系统)的苛刻要求。在行业正加速采用更昂贵的液冷供电系统的趋势下,本文提出的被动冷却研究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

作者衷心感谢 Vicor 的同事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特别是 Haris Muhedinovic、Lap Nguyen 和 Alexander Parady。

参考文献:

https://www.forbes.com/sites/hessiejones/2023/09/26/the-slow-road-to-the-electrification-of-everything/

https://www.fleetowner.com/equipment/media-gallery/21134251/with-greater-voltage-comes-greater-responsibility

https://copper.org/applications/electrical/busbar/bus_table1.php

https://webshop.vda.de/VDA/en/vda-320-012015

https://www.vicorpower.com/all-products/automotive

https://www.vicorpower.com/documents/whitepapers/wp-Thermal-Models-Vicor-Power-Components.pdf

https://www.vicorpower.com/documents/application_notes/an_Thermal_Management_VIA_ChiP_Modules.pdf

M. H. Ahmed、F. C. Lee、Q. Li 和 M. d. Rooij,《用于双级 48V VRM 的带集成磁性元件的非稳压 LLC 转换器的设计优化》,2019 年 IEEE 能源转换大会暨博览会(ECCE),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2019 年,第 521-528 页,doi: 10.1109/ECCE.2019.8912785。关键词:{绕组;传输线矩阵方法;矩阵转换器;周期性结构;电容器;电流密度;磁性元件;LLC;48V VRM;集成磁性元件;矩阵变压器}

P. Xu 和 F. C. Lee,《采用新型集成磁性元件的高输入稳压器模块设计》,APEC 2001。第十六届 IEEE 应用电力电子大会暨博览会(目录编号 01CH3718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2001 年,第 262-267 页,第 1 卷,doi: 10.1109/APEC.2001.911658。关键词:{电压;稳压器;磁性元件;微处理器;瞬态响应;电路拓扑;整流器;电感;功率转换;电感器}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0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就在全球吃瓜群众想看到在2nm节点来场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三雄争霸大戏时,英特尔突然来了一个神龙摆尾!--据外媒报道,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正在考虑停止向代工客户推广该公司的18A制造技术(1.8纳米级),转而将公司精力转向下一代14A制造工艺(1.4纳米级),以争取苹果或英伟达等大客户的订单。如果这一重心转移真的发生,估计台积电可能要笑醒,这2nm大战马上都要开打了,对手自己就突然罢赛了!这不成了台积电独角戏了吗?

1.png

这项拟议的调整可能会带来重大的财务后果,并改变英特尔代工业务的发展轨迹,因为有人认为这预示英特尔在未来几年内退出代工市场。不过英特尔表示,这些信息基于市场猜测。

英特尔发言人表示:“我们不会评论市场传言和猜测。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我们致力于强化我们的产品路线图,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改善我们未来的财务状况。”

陈立武于 3 月上任后,于 4 月宣布了削减成本的计划,预计将涉及裁员和取消部分项目。据新报道,到 6 月,他开始与同事们分享 18A 制程——一项旨在展示英特尔制造实力的技术——对外部客户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因此他认为公司不再向代工客户提供 18A 及其性能增强的 18A-P 版本是明智之举。

2.jpg

英特尔的18A制造技术是其最新的先进制程技术,结合了RibbonFET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18A工艺节点原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将有助于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升竞争力,并进一步拓展其代工服务市场。英特尔自2021年以来已在先进制程技术上投入了约900亿美元,18A工艺节点的成功将直接影响其财务表现和投资回报率。

陈立武建议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公司下一代节点 14A 的完成和推广中,该节点将于 2027 年投入风险生产,并于 2028 年实现量产。鉴于 14A 的时机,现在是时候开始向潜在的第三方英特尔代工厂客户推广它了。

英特尔的18A制造技术是该公司首个采用其第二代RibbonFET环栅(GAA)晶体管以及PowerVia背面供电网络(BSPDN)的节点。相比之下,14A采用RibbonFET 2晶体管,即PowerDirect BSPDN,它通过专用触点将电源直接传输到每个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并针对关键路径配备了Turbo单元。此外,18A是英特尔首个兼容第三方设计工具的尖端技术,可供其代工客户使用。

放弃18A代工可以节省成本还是客户太少?

据分析,英特尔放弃代工18A节点的背后原因可能很简单--降低成本!通过限制 18A 的潜在客户数量,该公司可能会降低运营成本。 20A、18A 和 14A 所需的大部分设备(高数值孔径 EUV 设备除外)已在其位于俄勒冈州的 D1D 晶圆厂以及位于亚利桑那州的 52 和 62 晶圆厂投入使用。然而,一旦这些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英特尔必须将其折旧计入成本。在第三方客户订单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将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可能有助于英特尔削减成本。

此外,英特尔不向外部客户提供 18A 和 18A-P 工艺,或许可以节省英特尔晶圆厂为第三方电路提供样片、量产和量产支持所需的工程师费用。

但是,停止向外部客户提供 18A 和 18A-P 工艺,英特尔将无法向拥有各种设计的广泛客户展示其制造节点的优势,这将使他们在未来两三年内只能选择:与台积电合作,使用 N2、N2P 甚至 A16 工艺。

尽管三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开始在其 SF2(也称为 SF3P)工艺节点上生产芯片,但预计该节点在功耗、性能和面积方面将落后于英特尔 18A 工艺以及台积电的 N2 和 A16 工艺。

知情人士解释说,陈立武已要求英特尔专家准备提案,以便在今年秋季与英特尔董事会讨论。方案可能包括停止为 18A 开发新客户,但鉴于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最终决定可能要等到董事会今年晚些时候再次开会才能做出。

据报道,英特尔拒绝讨论假设情景,但确认 18A 的主要客户一直是其产品部门,该部门计划于 2025 年开始使用该技术生产代号为 Panther Lake 的笔记本电脑 CPU。最终,Clearwater Forest、Diamond Rapids 和 Jaguar Shores 的产品将采用 18A 和 18A-P。

英特尔努力吸引大型外部客户加入其英特尔代工厂,这对于其扭转颓势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实现高产量,该公司才能收回其耗资数十亿美元开发的制程技术的成本。然而,除了英特尔本身,只有亚马逊、微软和美国国防部正式确认计划使用 18A 制程。据报道,博通和英伟达也在测试英特尔最新的制程技术,但他们尚未承诺将其用于实际产品。

3.jpg

相比台积电的 N2 制程,英特尔的 18A 制程有一个关键优势:它采用背面供电技术,这对于面向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高功耗处理器尤其有用。台积电配备超级电源轨 (SPR) 的 A16 处理器将于 2026 年底投入量产,因此 18A 技术在为亚马逊、微软和其他潜在客户提供背面供电方面的优势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

然而,预计 N2 技术将提供更高的晶体管密度,这将有利于绝大多数芯片设计。此外,尽管英特尔已在其 D1D 晶圆厂运行 Panther Lake 芯片几个季度(因此,目前英特尔仍在使用 18A 技术进行风险生产),但该公司的高产量晶圆厂 Fab 52 和 Fab 62 已于今年 3 月开始运行 18A 测试芯片,因此它们将在 2025 年底,或者更确切地说,2025 年初才开始生产商用芯片。

当然,英特尔的外部客户更愿意在亚利桑那州的高产量晶圆厂生产他们的设计,而不是在俄勒冈州的晶圆厂。

这项可能的决定——实际上意味着英特尔将在14A工艺上市前退出广泛的代工市场!不过即使英特尔最终选择将18A工艺从其面向广泛应用和客户的代工产品中移除,该公司仍将使用18A工艺为其自身产品生产芯片,这些产品已经针对该工艺进行了设计。英特尔还打算履行已承诺的有限订单,包括为上述客户提供芯片。

老张的分析

实际上,英特尔的代工业务(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曾经历过挫折和失败,英特尔曾在2010年左右首次尝试进入代工业务,但最终在2018年左右退出。这次尝试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客户导向、在10nm工艺节点上遭遇了重大技术瓶颈和市场定位不清晰等原因。

2021年,前CEO帕特·基辛格提出IDM 2.0战略,意图将英特尔转型为兼具自研与代工服务的IDM巨头,但是这次豪赌也让英特尔背负了巨额的成本压力,数据显示,2022年IFS亏损52亿美元,2023年亏损70亿美元,2024年亏损134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56亿美元!

此外,英特尔代工的每片晶圆成本高达16,550美元,同期台积电成本仅为5,650美元,导致英特尔每片亏损6,550美元,缺乏价格竞争力!

这些代工业务的失败直接导致英特尔股价大跌,基辛格下课。

陈立武上任以后通过大规模裁员等措施降低成本来看,英特尔面临巨大的降本压力,陈立武以其出色的战略眼光而闻名,他是一个务实的人,能够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所以他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所以老张认为这次放弃18A代工的决策并非“英特尔主动退出竞争”,而是在真实的技术交付、市场接单与财务压力下的被动重整。目前,英特尔三座晶圆厂已有成熟设备铺设,若大规模量产,则这些设备需进行折旧;无客户支持意味着投入又看不到回报,折旧压力反而加重 ,所以英特尔并非“不能提供 18A 服务”,而是“自身资源应集中到更具竞争力的 14A 节点”。

简言之,这更像是“战术撤退”,而非“战略退出”。如果14A 若能按期在 2028 年量产,并迅速获得苹果或英伟达订单,Intel 或许能重塑 Foundry 竞争力,所以英特尔真正与台积电竞争之路仍然漫长且艰难。

这背后有怎样的产业博弈?看看这个对比可能更清楚

项目

英特尔

台积电/三星

先进工艺进展

18A 多次跳票,定位已与 TSMC N3 看齐,但客户认可度低;14A 能否如期也存在不确定性 | 台积电 N2/N3 节点按计划推进,客户数量和信心高;三星略落后,但 roadmap 固定。 |

客户资源

外部订单稀缺,只靠 亚马逊、微软等有限客户;18A 若退出市场,台积电对手更少。

台积电产能饱满,订单目标广泛;14A 或将面临更硬市场竞争。

财务状态

2024 年亏损 188 亿美元,陈立武上任后强调削成本,18A 推广已成重担 。

台积电利润高、资金充裕,能持续投入先进制程。

这里有个例子特别想分享一下:公元383年八月,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试图一举灭亡东晋,晋武帝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双方在淝水决战,晋军将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对待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半渡之际,再用骑兵攻击,一定可以取胜。

4.png

于是苻融指挥 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造成阵势大乱,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大城: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争相逃命。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被晋军追兵杀死。晋军乘势猛迫。秦军人马相踏,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东晋追兵。就这样,几十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十分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本是一场战术性后撤却导致了整体战略性失败,希望英特尔不要重蹈覆辙,毕竟,面对台积电这个强劲对手,要建立客户的代工信心真的不容易!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根据2025年7月3日的报道,美国政府已正式通知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EDA)的出口限制。这一决定是中美贸易协议的一部分,旨在促进两国关键技术的流动。

以下是相关细节: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已收到美国政府的通知,确认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限制。西门子已恢复其中国客户对其软件和技术的全面访问权限。

尽管西门子已确认解禁,但其他两大EDA厂商——新思科技(Synopsys)和Cadence——尚未公开确认其是否收到类似通知。但老张在上上周深圳半导体协会年会已经得到某家暗示会在近期解除断供。

背景与影响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曾要求全球三大EDA厂商(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停止向中国大陆地区提供EDA软件及相关技术支持。这一限制措施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

EDA软件是芯片设计的关键工具,特别是在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中。此次美国取消限供,将直接利好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及晶圆厂在先进工艺节点的研发进程。

美国不断供了,我们该怎么办?

尽管美国取消了对华EDA的出口限制,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仍需依赖国产EDA软件的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本土EDA企业如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通过“自研+并购”双轮驱动,逐步实现了部分工艺节点的国产化。预计2024-2027年中国EDA市场规模将从140亿元增至3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1%。

此次美国取消对华EDA出口限制是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信号之一,有助于缓解两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

但老张认为尽管美国取消了限供,但中国仍需坚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以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在本周二贸泽电子芯英雄联盟“断供EDA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影响”直播中,嘉宾法动科技研发总监张康龙博士也认为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们始终要坚持构建自主可控的EDA完整体系,因为EDA是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杠杠,对电子信息产业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50703104512.png

未来,EDA行业将聚焦AI赋能、全产业链布局、云服务化以及先进制程驱动等四大方向,这也是国产EDA实现突破的机遇。

围观 1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