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及电力系统等领域对通信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CAN隔离收发模块在高绝缘应用场景中面临挑战。为满足市场对高电压隔离和增强绝缘性能的需求,金升阳正式推出TDH301DCAN-RGX隔离收发模块。该产品在传统隔离收发模块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绝缘性能,显著提升爬电距离和隔离耐压能力,可应对复杂工业环境下的高电压隔离需求。

1.jpg

产品优势

1)增强绝缘性能

采用创新的结构设计,爬电距离增加到7.3mm,确保在高电压或强干扰环境下仍能提供可靠的电气隔离,满足行业对高绝缘等级的应用需求。

2)高隔离电压

具备更高的隔离耐压能力,两端隔离电压高达5.0KVAC,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适用于新能源、电力电子等高要求场景。

3)工业级可靠性

严格遵循工业标准设计,适应宽温、高湿、振动等恶劣环境,确保长期稳定运行,降低系统故障风险。

应用场景

该产品可适用于新能源、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等行业,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隔离通信解决方案。

2.jpg

产品特点

 · 内置高效率隔离电源

 · 波特率:高达1Mbps

 · 工作温度范围:-40℃ to +105℃

 · 同一网络可支持连接110个节点

 · 两端隔离电压高达5.0KVAC,加强绝缘

 · 电气间隙高达6.5mm,爬电距离高达7.3mm

 · 集隔离与ESD总线保护功能一体

 · 具有多路通道,可支持复杂特性

 · 符合EN62368认证/标准

来源:金升阳科技

围观 1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计算机模块市场领导者投资计算机模块先驱

嵌入式与边缘计算技术领先供应商德国康佳特(congatec GmbH)宣布,已投资并持有控创(Kontron AG) 模块业务的多数股权。本次交易包括位于德国德根多夫的JUMPtec GmbH(标准化计算机模块的先驱)、Kontron America Modules LLC 以及 Kontron Asia Embedded Design Sdn. Bhd.。通过此次交易,康佳特进一步巩固其在标准化计算机模块(Computer-on-Modules,简称 COM) 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与市场领导地位。康佳特将接手 JUMPtec 现有的 COM-HPC、COM Express、SMARC 和 Qseven 模块产品线与库存。对于 JUMPtec 现有客户,所有业务合作关系保持不变,确保产品供应持续稳定可靠。

111.jpg

拓展对 aReady. 组合的使用权限

康佳特将开放其应用就绪软件套件 aReady. 产品组合给兼容的 JUMPtec 模块用户。这使得 JUMPtec 客户能够直接使用康佳特的 aReady.VT 虚拟化技术(hypervisor)与 aReady.IOT 软件。客户还可选择预安装、配置并授权 Canonical 的 Ubuntu Pro 操作系统或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 的 ctrlX OS 操作系统。这一举措将应用就绪 aReady.COM 软硬件组合平台所带来的快速上市与效率优势进一步扩大,惠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更强的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此次交易也强化了与控创现有的生产与研发合作关系,在计算机模块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部署方面释放新的协同效应。除了 JUMPtec 模块产品之外,控创未来也可整合康佳特的完整产品组合,用于其自身解决方案与系统产品开发。这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聚焦各自核心竞争力,建立更高效的合作机制,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价值体验。

康佳特集团首席技术官与营运官 Konrad Garhammer 表示:“通过与 JUMPtec 联手,我们获得了宝贵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以及互补的产品组合,使我们能够优化研发流程,加快创新速度。全球模块客户将因此受益,享受到更尖端的产品、更丰富的选择,以及更快速的新技术落地。”

康佳特首席执行官 Dr. Dominik Ressing 指出本次交易的战略意义:“此次交易是我们增长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与控创战略合作关系的自然延伸。这不仅强化了我们作为嵌入式与边缘计算技术领先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也特别增强了我们的产品组合与开发能力。我们将能更快地交付创新、应用就绪的高性能生态系统——从独立模块、优化散热解决方案、载板设计,到导入支持与测试服务,以及定制化的 aReady.COM 解决方案平台。这些都为 JUMPtec 与康佳特的客户带来显著优势,也为尚未使用我们模块的用户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理由。

来源:congatec

围观 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5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聚焦高性能模拟与数模混合产品的供应商思瑞浦3PEAK(股票代码:688536)推出全新车载级精密并联基准芯片TPR43xQ-S,基于 BCD 工艺设计,以 0.5%@25℃的电压精度、宽温域稳定性及低功耗特性,为车载照明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场景提供精准基准源方案。

01 TPR433Q/TPR434Q产品优势

高精度REF电压

高精度REF电压,-40℃~125℃下,当CATHODE电流>0.4mA后,REF电压迅速稳定在2.495V±0.01V区间,25℃下偏差为0.5% ,满足高精度基准源需求(由于内部电路正常工作需要最小的工作电流,因此供给芯片的电流一般建议不小于0.4mA)。

1.png

全温低功耗,超低漏电流

即使在器件最大额定电压36V下,125℃高温漏电流仍<1.5μA ,说明产品在高电压、宽温场景下,关断状态功耗依然极低,可安全应用于车载电源等场景。

2.png

02 TPR433Q/TPR434Q产品特性

•通过外部电阻可调的输出范围:VREF to 36V

•VREF典型值:2.495V

•VREF电压精度:0.5%@25°C

•低输出噪声:8μVpp/V

•低输出阻抗:0.2Ω

•灌电流能力:80mA

•工作温度范围:-40℃ to +125℃

•封装:SOT23G-3

03 TPR433Q/TPR434Q典型应用

并联型基准电压源,其内部的带隙基准电路产生一个稳定的参考电压(TPR43xQ为2.495V),通过外部反馈电阻网络与输出电压形成一个反馈环路。误差放大器比较反馈电压与内部参考电压,根据差值动态调节功率晶体管的导通程度,从而控制流过基准电压源的电流,维持稳定的输出电压。与传统的稳压二极管依靠齐纳击穿来稳定电压不同,并联型接法通过合理选择外围电路的参数,电路整体可以承受很高的输入电压,也可以灵活配置想要的稳定电压,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基准电压的应用场景。

在牵引逆变器系统中,通过控制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从而驱动牵引电机。为了实现精确的电机控制,需要高精度的基准电压来确保逆变器的调制信号准确无误。并联电压源为逆变器的控制电路提供稳定的参考电压,使得电机的转速和扭矩能够精确控制,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3.png

在电池管理(BMS)系统中,需要精确监测每个电池单元的电压,以确保电池组的平衡和健康状态,并联基准电压源为模数转换器(ADC)提供高精度的参考电压。同时并联基准也为监测和诊断电路提供了高精度的参考电压,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响应各种故障情况,如电池短路、过热、过压等,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png

在LED照明系统中,通过外部反馈电阻网络,将并联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电压与LED驱动电路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动态调节流过LED的电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补偿LED正向电压的偏差,确保每个LED的电流一致,从而实现亮度的均匀性。

5.png

TPR433Q/TPR434Q以高电压精度、宽温域稳定性及低功耗特性,为车载照明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场景提供精准基准源方案。

TPR433Q现已量产,TPR434Q可提供样品及评估板。如有需求,请联系思瑞浦当地销售团队或邮件

Order information

6.png

来源:思瑞浦3PEAK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 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发展,应用日趋成熟,运动控制、感知等需求逐步明确。关节模组作为运动控制的核心,其关键部件正是无框力矩电机。步科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旗下FMC无框力矩电机已广泛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步科的产品在无框力矩电机领域具备显著优势。

为响应客户对核心关节部件的更多需求,步科正式推出第四代无框力矩电机-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以及适配的RD系列中空驱动器。


1.png

步科本次推出的第四代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以及RD系列中空驱动器,可应用在具身智能产品的腰、肩、肘、腕等关节,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在布线,布板,性能、可靠性,温升等各方面表现出色,同期产品RD系列中空驱动器则可以适配FMK无框力矩电机,搭载各种保护功能以及STO功能,支持多种通讯方式,且具有高功率密度,体积小等特点。

第四代无框力矩电机优化了定子焊接工艺,提高定子圆度,保证性能优越的同时尽量缩短电机长度来贴合客户的使用需求,并对电机进行大裂比大中空拓展,优化转子制造工艺,更加适配具身智能产品,有效降低客户综合TCO成本

同时,FMK 系列无框力矩电机进一步完善了尺寸覆盖范围,基本囊括市面上主流关节模组的尺寸规格,使得步科无框产品的尺寸选择更为全面。

2.png

01 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产品特点

  • 尺寸涵盖范围再升级!第四代FMK系列产品外径包含25/38/43/50/60/70/85/115mm

  • 大裂比大中空设计,更大的转子内径更加适配人形机器人机械设计时的过线、布板需求

  • 工艺更新降低电机本体重量,提高功率密度,助力客户具身智能产品全身重量控的轻量化发展

  • 温升表现优秀,灌胶工艺与电磁优化带来卓越的温升把控

  • 噪音振动表现优秀,为具身智能产品的动作协调性带来良好感受

典型应用:

  • 协作&双臂机器人 J1~J6关节

  • 四足机器人 行走关节

  • 人形机器人 柔性关节

同期发布的RD系列中空驱动器产品,作为无框力矩电机的搭配伙伴,不仅仅是可以配合同期的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对于FMC系列无框力矩电机也同样可以适配(需要确认编码器协议)。

3.png

02 RD系列中空驱动器

  • 轻便小巧,功率密度高,满足各类关节模组尺寸需求

  • 支持多种保护功能,过流、短路、IIT保护、过压、欠压、过温等

  • 支持STO功能,2路DI同时有效使能驱动芯片电源

  • 支持多种通讯方式,已支持RS485和EtherCAT,预留CAN接口

  • 设有减速机、电机的温度检测接口,可实时关注电机、减速机的温升

  • 支持双编码器,支持扭矩传感器

步科无框电机系列产品家族自 2016 年研发设计,从早期的 STW1 逐步迭代至如今的 FMK 系列。每一次更新迭代,均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洞察,以及对众多客户实际使用需求与应用痛点的收集分析。在无框电机领域,其产品的批量一致性与可靠性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经客户多年实际应用验证。在低压驱动器方面,步科的低压伺服经验一直被业内所认可。步科低压伺服出货量一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本次研发设计的中空驱动器不仅沿用了以往的设计经验,还在适配无框电机上下足了功夫。

步科从23年就确立了以机器人运动控制部件为核心的战略方向,为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现步科既可以单独提供无框电机或驱动给到整机厂商进行整机的组装,也可以协助模组厂商进行到机壳的代工组装,更是有客制设计的能力来满足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

使用第四代工艺的FMK系列无框力矩电机及搭配的RD系列中空驱动器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接单,助力机器人行业在具身智能的细分场合更进一步,让具身智能走入生活的步伐更快一步。

来源:Kinco步科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4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5月29日,美国BIS通知EDA国际三巨头新思、Cadence 和西门子的EDA工具对中国实施断供,以此遏制在中国半导体的发展,但是仅仅过去一个月,7月3日,美国BIS又通知三大家EDA对中国解禁,在中国强硬的稀土管制以及本土EDA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似乎美国已经不敢再乱舞管控大棒对中国半导体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本土EDA未来该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7月1日,在贸泽电子芯英雄联盟直播间,主持人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与演讲嘉宾杭州法动科技研发总监张康龙博士就断供EDA对中国半导体影响以及本土EDA未来发展与3000多名网友进行了热烈讨论,这里结合嘉宾的分享已经网友的互动谈谈本土EDA未来的发展之路。

1.png

张康龙博士指出5月29日的EDA断供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封锁,更是一场对中国半导体“软核”能力的精准打击。

他表示“EDA软件是芯片设计的“操作系统”,是决定芯片结构、性能与工艺适配的关键工具,被称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而EDA与IP工具作为芯片产业的最上游,占比虽小(仅1%),却对下游制造、封装测试产生决定性影响。”张康龙博士指出,“断供即“断链”,会导致高端设计项目暂停,如AI芯片、车规芯片、高密度存储芯片等对5nm以下制程有强依赖的项目首当其冲,此外,国产工具短期内难以无缝替代,导致设计效率与流片成功率下降;还有,最上游EDA被卡脖,将严重影响制造、封测等中下游协作效率,可以说这是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2.png

主持人张国斌赞同他的观点,同时指出EDA软件是电子信息产业倒三角中最关键的基点,可以说是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杠杠每年虽然只有不到200亿美元的营收,影响的却是几十万亿美元的市场!因此,EDA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至关重要。

3.png

他表示中国EDA发展其实与国际EDA起步时差距并不大,如在巴统禁运后,1988年秋天,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17家单位的120多名学者和技术人员开始研发国内第一套自研EDA软件——“ICCAD Ⅲ级系统”,1993年,包含28个设计工具的EDA软件“熊猫系统”问世,与国际EDA工具相比落后五年左右。

但是,在巴统解散后,中国EDA从1994到2008年却成了“失去的14年”!这期间,国际EDA工具进入中国,“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潮泛滥,中国本土EDA研发处于几乎停滞阶段,导致中国EDA与国际EDA差距拉大到15年左右!

张国斌认为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先封锁再解禁然后冲击本土EDA发展,现在美国的一个月断供与解禁与当年何其相似,中国EDA再也不能重蹈覆辙,必须要建立自主可控的EDA工具体系。

张康龙博士指出美国意图通过限制先进制程EDA工具供应,遏制中国在3nm/5nm技术的研发节奏,试图“减速而非摧毁”中国半导体产业。在美国断供后,美国EDA厂商有意申请“部分解禁”,目的在于保住中国市场份额。若持续封锁,其80%的份额极可能被国产EDA瓜分。由此可见,断供不仅是技术限制,更是市场博弈。

4.png

5.png

他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EDA厂商已经发展到120多家,已经在EDA多个环节上布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具链体系,目前国内EDA市场已由2019年的约10%市占率提升至2023年的近15%。预计2026年,中国EDA市占将突破17%,年均增长率超过50%。

另外美国的断供也让中国半导体认识到自主EDA工具的重要性,张国斌在直播中呼吁中国IC企业晶圆厂等要主动接纳本土EDA的产品,给他们在应用中迭代的机会,有了迭代才有发展,张康龙博士也指出中国半导体企业也在借机推动自主替代,不再单纯依赖外部供应链。这种“危中有机”的局势,为国产EDA厂商带来了历史性窗口。

中国EDA的现状与突破策略

张康龙博士指出本土EDA目前以点工具为主,生态逐步生成,代表厂商包括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杭州法动科技等,已在不同点工具(如仿真、电源完整性、版图设计等)上形成突破。

如华大九天是本土EDA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成为全流程、全领域、全球领先的EDA提供商。华大九天主要产品包括全定制设计平台EDA工具系统、数字电路设计EDA工具、晶圆制造EDA工具、先进封装设计EDA工具和3DIC设计EDA工具等软件及相关技术服务;概伦电子(股票代码:688206.SH)致力于打造应用驱动的、覆盖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EDA全流程解决方案广立微(Semitronix)是三大国产EDA上市公司之一专注于芯片成品率提升和电性测试快速监控技术,提供EDA软件、WAT电性测试设备、电路IP以及与芯片成品率提升技术相结合的整套解决方案。

目前本土EDA行业整合加速,如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补强技术短板,概伦电子连续并购两家公司学习国际经验,头部企业正通过战略并购快速提升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全国已有近100家企业投身EDA研发,形成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有的专注设计验证,有的攻坚布线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 的研发态势。

资本市场积极响应:在断供消息公布后,国产EDA企业股价普遍上涨,反映出市场对自主替代路线的信心。华大九天更是立下“成为全球第四大EDA厂商” 的雄心壮志。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据传国国家大基金三期将重点扶持光刻与EDA突破来自国家层面的扶持,通过产业政策、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等多管齐下,将加速EDA关键技术的突破。

6.png

张康龙博士指出本土EDA的“破局之道”有四点:

1、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加强与欧洲、日韩等地区EDA企业的技术合作,构建多元化的技术供应体系。

2、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开国际巨头优势领域,在Chiplet(小芯片)、先进封装等新兴方向寻求突破,开辟换道超车的新路径。

3、产学研深度融合:整合高校基础研究、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和企业产业化能力,形成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迭代。

4、人才战略升级:改革芯片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加强EDA算法、数学建模等基础领域的人才储备,为长期竞争奠定基础。

本土EDA未来发展策略:构建“差异化+融合+协同”格局

7.png

张康龙博士指出在后摩尔时代,IC设计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如射频及混合信号IC的高频设计、互连线效应、纳米尺度期间效应,低功耗设计挑战等等,他表示在全球技术脱钩的背景下,中国EDA不能简单模仿国外全流程路线,而应结合自身基础与产业结构,构建“差异化竞争+融合突破+产业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他认为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向深入推进:

1. 差异化竞争:以“点工具”切入破局

中国EDA企业当前普遍采用“点工具突破”路径,即在EDA工具链的某一环节(如电磁仿真、版图布线、信号完整性等)实现本土替代或技术超越。

✅ 关键举措:

聚焦高复杂度痛点领域:如高速I/O、电源完整性(PI)、信号完整性(SI)、高频射频仿真;以点带面布局工具链:先深耕“点工具”,再通过生态合作/并购逐步连接为“流程链”。

✅ 典型案例:

杭州法动科技:其RTO-EM软件在电磁仿真中实现10倍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仿真效率;华大九天:在显示面板EDA工具全球市占率第一,已形成从版图到验证的自主全流程。

✅ 行业意义:

差异化路径让中国厂商在某些细分点上“弯道超车”,不必在短期内全面挑战三大巨头的全流程优势,反而更具现实操作性。

2. AI+EDA融合:下一代智能设计范式

AI技术在EDA领域已从“辅助角色”跃升为“核心驱动”。AI可显著提高设计自动化水平、加速验证与优化流程,尤其适合复杂SoC和AI芯片设计。

✅ 应用方向:

智能布局布线(Place & Route)

电路参数优化(如电感、电容网络的智能建模)

故障检测与流片预测

低功耗设计优化(Leakage/Power Estimation)

✅ 国内进展:

法动EMOptimizer是中国首款基于AI的EDA仿真优化设计平台;芯华章、华大九天等厂商均已部署AI算法团队用于综合优化与智能验证。

✅ 未来潜力:

中国AI芯片设计尚处在国际同步阶段,AI+EDA的融合有望成为我国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从起点并跑”的机会窗口。

3. 云EDA:打造云原生EDA平台

云EDA是指基于云计算资源的EDA工具平台化集成模式,可实现多厂商工具协同部署、弹性算力调度、降低本地服务器依赖,是解决国产EDA“无法全流程闭环”的现实解法。

✅ 云EDA优势:

弹性算力:满足射频/电磁大仿真任务需求;异构整合:将多个国产点工具通过“云中平台”集成成流程;降低门槛:让中小芯片公司以低成本享受高阶EDA能力;提升生态:形成“用-反馈-改进”的工具生态正循环。

✅ 实践路径:

某国内大公司曾提出“以仿真为抓手”的云EDA架构构想;法动科技、芯华章正在积极推进“云上EDA”试点部署与公测接口。

✅ 建议方向:

政府与平台企业应共建“国家级EDA云平台”,推动开源组件、统一接口、工具认证等关键机制落地。

4. 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EDA人才与算法创新源泉

EDA软件研发高度依赖数值算法、数学建模与电磁理论,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必须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推动。

✅ 战略举措:

举办高水平竞赛(如 集创赛“法动杯”):吸引学生实际操作EDA工具;开设EDA课程进高校:如法动已在杭电、南航等多所高校设立教学课程;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让高校人才与企业项目无缝对接;科研合作申请国家重点项目:如联合申报科技部重大专项、EDA创新示范工程等。

✅ 成效展示:

华大九天与清华、浙大等高校共建EDA研究中心;法动科技已在多所高校设立实训基地并主导赛事。

✅ 行业意义:

解决EDA行业“人少、门槛高、流失快”的结构性问题,是实现工具自主化长期发展的基石。

5. 产业链协同与下游“陪跑机制”

EDA不是孤立存在,其工具最终需要服务于芯片设计企业,并在流片中反复验证迭代。因此,芯片设计公司是否愿意使用国产EDA,是影响其发展成败的关键。

✅ 现实困境:

国产EDA工具成熟度不足,芯片设计公司“怕风险、不敢用”;流片失败成本高昂(动辄几十万),初创设计公司承压更大;工具厂商缺乏真实使用场景,难以提升工具稳定性。

有网友提问说在实际应用中,芯片公司面对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级的试错成本会本能抗拒,对于这一点挑战,张国斌认为在实际中可以采取政府补贴方式,给在真正实际IC设计中愿意采用本土EDA工具的公司给予一定补贴,消除其实际风险有助于本土EDA的接纳。

✅ 可行方案:

政府牵头建立“国产EDA扶持试点项目”:为使用国产EDA的流片项目提供补贴;建立“技术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头部晶圆厂与EDA公司共建流程接口标准;行业联盟共推“陪跑客户机制”:筛选愿意尝试国产EDA的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专项技术支持与贴身服务。

✅ 长远意义:

建立产业“信任闭环”,打通EDA工具从研发到真实芯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国产EDA迭代升级、获得“生存空间”的必要条件。

张康龙博士指出,EDA是半导体产业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中美EDA之争,是一场软件生态、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系统性较量。在当前大好形势下,本土EDA在搞好替代的同时也要注意差异化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他表示法动科技就专注射频领域,目前已经是国内领先的商用EDA工具提供商:已经开发完成UltraEM 、 SuperEM 、 FDSPICE及EMOptimizer四款分别针对芯片、PCB和封装、原理图及AI优化设计的EDA工具,已经在多家头部企业和研究所获得验证和采购。

8.png

张国斌认为未来中国EDA的路径应从“点突破”走向“流程融合”,从“追赶国外”走向“定义标准”。在政策护航、市场牵引与人才积累的合力推动下,国产EDA有望在AI芯片、先进封装、云EDA平台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断供是危机,亦是拐点,断供后再解禁,更给我们敲响警钟,这次解禁,并不意味着真正放开,未来也许还有断供,从这次交锋来看,中国EDA产业正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从“核心工具自主可控”到“产业链协同创新”,国产EDA正开启一场深刻的突围战。

真正的自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汇聚多方之力,打造一个“不再被卡脖子”的数字未来!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想观看此次直播可以登录如下链接:

https://v.eetrend.com/content/2025/100592488.html

如果您想通过贸泽电子芯英雄联盟直播发布自己的新技术或者新产品,或者想分享自己的洞见,请联系本人18676786761(微信同号)

1751592498106.jpg

贸泽电子“芯英雄联盟”直播是电子创新网新推出的一档知识分享型直播栏目,每期直播邀请半导体产业资深专家与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先生一起分享产业趋势、探讨技术未来,助力本土半导体业者创新!

微信图片_20250704092752.png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6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4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氮化镓(GaN,以下同)半导体需求的持续增长,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正抓住这一趋势,巩固其作为GaN市场领先垂直整合制造商(IDM,以下同)的地位。近日,公司宣布其在 300mm晶圆上的可扩展GaN生产已步入正轨。随着首批样品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向客户提供,英飞凌有望扩大客户群体,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领先氮化镓巨头的地位。

配图:英飞凌300mm GaN技术.jpg

英飞凌300mm GaN技术

作为功率系统领域的领导者,英飞凌已经掌握全部三种材料的相关技术:硅(Si)、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凭借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快的开关速度和更低的功率损耗,氮化镓半导体可实现更紧凑的设计,从而减少智能手机充电器、工业和人形机器人,以及太阳能逆变器等电子设备的能耗和热量产生。

英飞凌科技氮化镓业务线负责人Johannes Schoiswohl表示:“英飞凌全面扩大的300mm GaN生产规模将帮助我们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同时推动实现SiGaN同类产品的成本持平。在英飞凌宣布突破300mm GaN晶圆技术近一年后,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的过渡进程进展顺利,并且业界已经认识到英飞凌GaN技术在我们的IDM战略优势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英飞凌的生产策略主要以 IDM 模式为主,即拥有从设计到制造和销售最终产品的整个半导体生产流程。公司的内部生产策略是市场上的一个关键差异化因素,具有多重优势,如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更快的产品上市时间以及出色的设计和开发灵活性。英飞凌致力于为氮化镓客户提供支持,并可扩大产能以满足他们对可靠的GaN电源解决方案的需求。

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英飞凌已成为首家在现有大批量生产基础设施内成功开发出300mm GaN功率晶圆技术的半导体制造商。与现有的 200mm晶圆相比,300mm晶圆上的芯片生产在技术上更加先进,效率也显著提高,因为更大的晶圆直径可使芯片生产效率提高 2.3 倍。这些增强的能力,加上英飞凌强大的GaN专家团队,以及业界最广泛的知识产权组合,恰好可以满足基于GaN的功率半导体在工业、汽车、消费、计算和通信等领域快速普及,包括AI系统电源、太阳能逆变器、充电器和适配器以及电机控制系统等。

市场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GaN在功率应用领域的收入将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达到约25亿美元[1]。英飞凌拥有专门的生产能力和强大的产品组合,去年发布了40多款新型GaN产品,这使其成为寻求高质量GaN解决方案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

[1] Yole Group《功率碳化硅和氮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市场监测,2025 年第二季度》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8,060名员工(截至2024年9月底),在2024财年(截至9月30日)的营收约为150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IFX),在美国的OTCQX国际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IFNNY)。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e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年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3,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展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精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菲科技")积极布局,于近日以18C特专科技资格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了上市申请,拟赴港IPO。

据悉,翼菲科技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并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是一家极具创新力和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强大全栈自主研发能力 构筑坚实企业壁垒

在研发与技术实力方面,翼菲科技构建了全栈机器人架构,紧密围绕熟练技术工人所具备的四大核心功能-"脑"、"眼"、"手"、"足"进行设计。其中,"脑"负责智能决策,"眼"负责环境感知,"手"负责精确操控,"足"负责自主移动及避障。这四大功能相互协同,实现了从感知到执行的毫秒级协调,为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凭借先进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功能,其亦为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部署奠定坚实基础。

翼菲科技雄厚的技术实力得益于一支由202名机器人行业专家及工程师组成的顶尖研发团队,该团队规模占公司总员工数的38%以上。同时,公司积极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截至最新统计日期,公司已持有271项获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222项,以及79项软件著作权,为公司构筑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有力保障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丰富多元产品组合 持续助力客户智能化转型

在产品组合方面,翼菲科技精心打造了一套全面且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涵盖并联机器人(Bat系列)、AGV/AMR移动机器人(Camel系列)、SCARA机器人(Python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Lobster系列)及六轴工业机器人(Mantis系列),并具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 控制及视觉系统(Gorilla及Kingkong系列)。

依托丰富的机器人产品组合,公司进一步为客户提供了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结合公司不断扩充的专用工艺包库,这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应对跨多个行业领域的1,000多个具体客户应用场景,基本覆盖了轻工业的所有应用场景,不断助力客户智能化转型。

客户群优质庞大 服务网络不断扩张

多样化的產品組合及強勁的技術實力,讓翼菲科技積累了龐大而優質的客戶群。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公司的客戶包括知名行業領先企業,例如一站式精密製造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生物活性材料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全球最大的微型聲學設備供應商,以及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公司與這些客戶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將為公司的未來業績增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翼菲科技拥有强大的一站式交付能力,不仅涵盖机器人本体和配件,还为各行各业的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从项目咨询、定制解决方案设计、按个案选配设备选型到现场安装及售后服务的端到端支持。

此外,为进一步扩张业务版图,翼菲科技已经建立起全球销售和服务平台,在中国,公司的发展尤为迅猛,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建立了14个销售服务中心,且客户群覆盖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以促进公司向客户进行直销。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公司分别服务了69家、158家及275家直销客户,充分展示了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在海外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七个国家聘请了地区服务代理商,支持出口到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筑牢根基。

业绩显著增长 未来发展潜力十足

财务方面,近年来,翼菲科技的营收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62.2百万元、人民币201.2百万元及人民币268.0百万元。毛利分别为人民币43.2百万元、人民币36.9百万元及人民币71.0百万元,彰显公司在市场拓展和业务运营方面的卓越成效。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在自动化升级与智能制造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收入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由2020年的人民币3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5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随着下游应用场景及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预计至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216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7%,具备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翼菲科技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卓越的产品质量以及丰富多元的产品组合,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在港上市后,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助力,进一步加速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持续巩固并扩大其领先地位,从而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4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RSA240系列是一款支持宽共模输入电压范围的集成电流检测芯片,工作电压支持2.7V至5.5V,共模输入电压范围支持-5.0V至100V;可以很好应对24V、48V母线电压系统以及多节电池系统的电流采集应用。

1.png

RSA240系列提供20、50、100三种固定增益,增益误差常温下低至0.1%,以使其能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电流采集精度要求。

其他主要参数特性如下:

Ø 增益带宽(GBP):500KHz;

Ø 低输入失调电压(Vos):30μV(Max);

Ø 增益误差全温度最大0.5%;

Ø 低输入偏置电流(IB):10nA;

Ø 低功耗(Iq):1.55mA (Typ);

Ø 高电源纹波抑制比(PSRR):116dB (Typ)

Ø 高共模抑制比(CMRR):150dB (Typ)

Ø 高容性负载能力;1nF

Ø 扩展级工业温度范围:-40°C ~ 125°C。

RSA240是在市场主流应用产品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和共模抑制比等参数,以使其更能应对检测母线上的高压浪涌冲击、提升共模干扰抑制能力,提高电流采集精度。

2.png

RSA240典型应用电路

3.png

注:REF1、REF2可以短接在一起提供参考电压,也可以REF1给参考电压、REF2接GND,借助内部电阻分压。

RSA240封装和管脚定义

4.png

RSA240提供SOP8和TSSOP8标准封装,欢迎各界工程师朋友索样评测。

5.png

来源:润石科技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北京积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积算科技")正式推出GPU裸金属算力服务套件,帮助客户实现并行环境的分钟级部署与出厂级性能校准,在GPU裸金属算力上高效构建性能可靠的企业级服务,为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推理、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场景提供高效、稳定、优质的算力基座。

裸金属算力兼具物理机的超强性能与云计算的灵活服务,并具备低延迟、强资源隔离、按需购买、灵活扩容、高性价比等优势,深受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用户青睐。然而在开通裸金属算力后的首要任务——部署系统环境阶段,用户经常面临步骤繁琐、周期长、性能优化困难、缺乏自动化部署工具等诸多挑战。

首先,部署过程涉及数十个驱动程序与软件包,步骤繁琐且配置复杂,不仅涉及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的安装,更关键的是需要精确配置与GPU硬件紧密关联的驱动、加速库、深度学习框架等。这些组件间复杂的版本依赖关系极易导致错误,兼容性问题也异常突出,不同GPU型号、操作系统及软件库版本间的复杂交互,使得故障排查和调试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部署周期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从服务器开通到环境可用往往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如果算力规模超过百台,部署难度和周期会呈指数级上升,严重拖慢了AI研发团队和科研项目进度,降低了GPU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为了确保智能算力系统的高性能和稳定运行,需要验证不同硬件环境下的软件适配,优化BIOS、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文件系统和网络等多项指标,要求专业人员深入了解操作系统、驱动等技术知识,通过大量调试寻求系统性能最优解。若系统环境性能优化不足,例如GPU驱动与框架版本不匹配,将导致GPU的强大算力无法充分释放,高昂的硬件投资难以获得预期回报。

最后,由于普遍缺乏自动化部署工具,智能算力系统的环境部署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管理,进一步加剧了运维复杂性,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

针对系统环境部署难题,积算科技推出GPU裸金属算力服务套件,为用户提供智能算力系统环境快速部署、系统性能优化等服务。该套件提供并行环境高效部署工具,包括操作系统、GPU/网络驱动程序和其他必要的软件基础包(如CUDA、InfiniBand/ROCE驱动等)快速安装、配置和更新。用户仅需按服务手册执行少量代码,即可完成智能算力系统部署,进而高效开展AI模型训练、微调、推理等任务。此外,该套件还可针对系统、内核、底层驱动进行性能优化。用户只需执行基于开源框架编写的简单脚本命令,几乎无需修改,即可快速完成性能优化工作,实现显存效率超过80%、网络RDMA带宽效率高于90%,并通过零冗余架构保障高性能负载。借助该套件,用户最快20分钟内即可完成200节点系统部署与性能优化,较传统方法部署(114分钟)时间缩短约80%,显著提升部署效率与系统性能。

目前,积算科技裸金属算力服务套件已经免费开放,可以满足预训练、微调、推理、深度学习等应用场景的需求。积算科技裸金属算力全系列通过硬件直通释放100%算力,InfiniBand网络实现纳秒级跨卡通信,TB内存保障百亿参数流畅加载,NVMe SSD提供百万级IOPS加速数据吞吐,满足从单卡推理到千卡算力系统的全维度AI需求。更多产品详情及试用申请请点击:算力服务使用(试用)需求表-北京积算科技

积算科技诞生于全球生成式AI浪潮,专注于智能算力服务市场,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智能算力服务商,聚焦互联网、运营商、高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多家头部客户提供算力服务。公司拥有万卡级先进智能算力资源池,提供裸金属、智能算力系统、专属智能算力系统等算力服务产品,适用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算法研究、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智能科学计算等多元场景。其运维和服务团队具备大规模智能算力系统设计建设、大模型开发应用及性能优化能力,可提供全栈大模型应用开发服务支持,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灵活服务模式。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3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最新版本的Maximo用户将获得战略性管理资产、设备和投资规划的统一体验;

  • 基于watsonx.ai平台构建的全新生成式 AI 助手,助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 Kendra DeKeyrel  IBM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产品与工程 业务 副总裁

在各行各业,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实体资产——从工厂车间的机器到办公楼,甚至是桥梁和火车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资产一旦出现故障,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因此,企业都希望利用技术来减少宕机带来的高昂成本,更高效地管理资产,并防患于未然。

IBM Maximo

IBM Maximo

近日,IBM Maximo Application Suite (MAS) V9.1版本已正式发布。该版本带来了诸多强大的技术创新,旨在帮助企业在数据和 AI 时代部署端到端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过去四十年来,Maximo 始终深耕于资产管理领域,是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市场公认的领导者。9.1 版本的发布标志着,IBM在以AI赋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借助此次发布的资本规划工具、嵌入 MAS 的生成式 AI 助手等创新技术,企业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运营增长。

Maximo Assistant:MAS内置的全新生成式 AI 专家

假设您是一名维护经理,需要及时获得有关机器故障的更多信息。让专家到现场进行检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不仅会耽误问题解决,还会延长宕机时间、造成更大经济损失。现在,您可以求助于 Maximo Assistant,它可以在几秒钟内提供关键洞察,大大加速问题的解决。用户可以获得本机内置的生成式 AI 聊天体验,利用自然语言与资产数据进行对话;例如,"哪些工单缺少工作计划"、"显示各个工厂的工单总成本"等问题。用户无需退出Maximo系统就能得到Maximo Assistant的快速响应,并迅速采取下一步措施。

Maximo Assistant 旨在支持员工主动维护资产,进而提高运营效率。它现已纳入更广泛的 Maximo AI 服务,后者集合了MAS系统中提高生产率的一系列AI 功能。该服务采用了企业级 AI 开发平台watsonx.ai来支持Maximo Assistant的对话功能。

更高效的资产投资规划

9.1 版本中的另一项重要创新就是 Maximo Asset Investment Planning(AIP)。该功能增强了 Maximo 支持端到端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借助该功能,用户能够根据其业务重点,通过快速加权分析和多目标优化来平衡成本、风险和绩效,生成并比较多种资产投资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确保其投资与业务目标、关键绩效指标和监管标准保持一致至关重要。Maximo Asset Investment Planning 提供数据驱动的洞察和可定制的价值框架,帮助企业根据可访问的相关数据做出决策。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使用这一新功能,实现更全面的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并支持资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Maximo Asset Investment Planning

Maximo Asset Investment Planning

  Maximo 扩展到房地产和设施管理领域

最新版本的MAS还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的房地产和设施管理解决方案。Maximo Real Estate and Facilities的空间管理功能可以帮助用户优化工作空间的使用;其设施状况评估功能可识别风险,并明确投资和维修的优先次序;资本规划功能则支持项目管理的成本节省。此外,该工具还提供租赁管理和会计功能,帮助企业满足合同要求,并确保数据易于访问,以便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快速生成相关报告。

IBM 已将房地产和设施管理技术纳入 MAS,满足企业对效率和整合流程的需求。从仓库和数据中心,到暖通空调设备和发电机等关键资产,MAS 现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整合技术平台,助力企业管理房地产和设施的全生命周期。

展望未来

随着 AI 能力持续发展,企业希望进一步提升效率并保持前瞻性,MAS 也将持续升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新的AI 旅程已然开启。作为一种自主性更强的生成式 AI工具,AI 智能体正在资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嵌入这些技术以弥补人类专业知识的不足,将成为企业资产管理的创新关键。IBM将持续创新,打造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运营。

关于 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红帽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283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