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继第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发布后,采埃孚集团迅速推出新一代升级产品。这款升级产品不仅能精准测量车轮高度,还可实时捕捉三维加速度数据。这些更丰富的数据,为实时底盘健康管理、受力与负载监测、主动降噪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该传感器还能与采埃孚旗下其他系统实现无缝集成,例如在优化线控转向系统反馈时,可让操控手感更精准、更贴近真实驾驶感受,而这一技术升级方向正与公司“底盘2.0”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1.jpg

采埃孚新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

随着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愈发清晰,采埃孚凭借前瞻性的“底盘2.0”战略解决方案,正积极引领这场行业变革。该战略的核心优势在于,采埃孚不仅能提供具备智能,可互联的执行器,更能在系统及整车层面实现高效部署,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适配软件将这些执行器深度整合。而智能底盘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数据采集特性,通过多传感器联网协同,解锁丰富的拓展功能,为执行器与软件功能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采埃孚持续拓展智能底盘传感器的应用边界,正是这一战略成功落地的有力印证。几周前,采埃孚第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已实现量产落地。如今,采埃孚再度发布最新一代升级产品。该版本新集成加速度传感器,可直接在球铰处采集数据。

2.jpg

新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能够测量三维加速度为底盘系统解锁更多创新功能

采埃孚底盘健康

永不停歇的数字“健康追踪器”

智能底盘传感器不仅能精确测量垂直运动,还能测量加速度,可帮助汽车制造商开发更多创新功能。通过分析加速度模式及其频谱变化,该系统能够监测到底盘的异常或损伤。这就是采埃孚“底盘健康度”概念:一套可持续实时反馈底盘状况的数字监控系统。当监测到诸如换胎后轮毂螺母松动需要重新紧固等情况时,传感器会通过车辆显示屏发出信号,触发保养和维修提醒。这项功能有助于预防潜在故障隐患,让智能底盘传感器成为提升行车安全性的关键保障。

3.jpg

该系统通过分析加速度模式及其频谱变化监测底盘异常或损伤

4.jpg

该系统可识别任意车轮的螺母是否松动并通过显示屏反馈给驾驶员

另一项核心功能是负载监测。借助专属算法,该传感器能够估算车辆重量,这在购物后或度假出行前判断是否超载时十分有用,不仅有助于满足法规载重要求,还可在路检过程中预防潜在问题。对电动车而言,该功能还能优化续航里程预测,让驾驶者在启程前更准确地规划充电路线。

底盘2.0的传感器    

无缝集成其他系统

智能底盘传感器可与采埃孚其他系统实现无缝集成。目前,可利用传感器数据支持半主动连续阻尼控制减振系统CDC®、全主动悬架系统sMOTION®以及电动防侧倾控制系统(ERC)。升级版本在优化线控转向的力反馈方面亦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该传感器还能捕捉来自路面的持续振动频率特征,如不同路面类型所产生的细微刺激。这些数据可用于车辆主动噪声取消系统,通过车内多个扬声器发出“反向声波”实现降噪。

坚固耐用 

易于集成

与第一代产品相同,新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采用嵌入式设计,直接集成于独立悬架系统的标准部件球铰之中。球铰具备稳定的阻尼特性和精准的车轮导向功能,这使得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球头处车轮与车身的相对运动。采埃孚通过将测量电子元件集成到球铰内部,使智能底盘传感器成为球铰的内置组件,不仅重量轻、坚固耐用、信号质量高,更显著简化了安装流程。

通过在智能底盘传感器中集成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数量可明显减少,从而降低成本,并简化汽车制造商的装配流程。

来源:采埃孚官微

围观 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0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型二氧化氮传感器,适用于高湿度环境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推出GS+4NO2-HH,这是我们工业传感器产品线的最新成员,也是我们即将推出的专为高湿度应用(如采矿)设计的产品系列中的一个。在高相对湿度(RH)的应用场景中,传统电化学传感器可能因湿度过大而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性能下降和高昂的停机成本。GS+4NO2-HH专为应对这些挑战而设计,其应用特定配置确保即使在最严苛的条件下也能提供可靠的二氧化氮监测。

1.jpg

二氧化氮气体是一种危险有毒气体,与严重的呼吸健康风险、环境破坏及严格的监管审查相关。准确检测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恶劣、高湿度或密闭环境中,标准传感器往往无法正常工作。

在现实环境中监测二氧化氮(NO₂)时,高湿度是一个挑战,它会持续推动气体传感器达到甚至超过其工作极限。

无论是由于热带气候、封闭空间还是通风受限,大气湿度升高都会影响标准NO₂传感器的性能和寿命。

正因如此,我们很自豪地推出工业系列产品中的最新成员:专为高湿度应用而设计的GS+4NO2-HH,这是即将推出的高湿度产品系列中的首个产品。

应用环境如:

采矿

隧道工程

密闭空间进入

下水道作业

潮湿环境可能导致标准电化学传感器进水,从而导致性能故障和仪器停机。如果您的设备需要在不理想的条件下获得可靠的NO₂数据,GS+4NO2-HH传感器将是您的理想选择。

DD Scientific,我们致力于开发传感器,使原始设备制造商能够提供最高性能的仪器,无论他们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GS+4NO2-HH展示了我们致力于提供解决实际挑战、提升性能并帮助客户生产更优质产品的传感器。

来源:三达特科技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航智HITP系列板载式高精度电流传感器,专为满足现代电力电子系统对“小体积、高性能、PCB板载”的严苛需求而设计。该系列产品基于磁通门原理,具备高达 200ppm的测量精度,支持交直流电流检测,具有体积小巧、便于板载安装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逆变器、电机驱动、工业自动化、储能设备及汽车电子等对安装空间和测量精度要求极高的嵌入式应用场景,是工程师在紧凑系统中实现精准电流测量的理想选择。

1.png

三大核心优势,让测量更精准、集成更高效

  1. 高精度·数据更可信

    采用磁通门原理,具备极低的温漂和零漂,强抗干扰能力。精度高达200ppm,线性度优于20ppm,满足高性能控制与测量需求

  2. 小体积·更易集成

    封装尺寸仅47 × 47 × 23 mm,远小于传统穿孔式电流传感器。采用标准PCB板载式封装设计,可直接焊接。特别适合用于空间受限的电力电子模块、控制板及嵌入式系统

  3. 交直流测量·一体解决

    支持交直流电流测量。

    响应速度快,波形还原精准,有效应对高频动态测试需求

02 HITP系列参数一览

  • 测量电流范围: 10A ~ 200A

  • 精度: 200ppm

  • 线性度: 20ppm

  • 外形尺寸: 47 × 47 × 23 mm

  • 孔径: Φ12mm 圆形

  • 测量类型: 支持交/直流电流

  • 安装方式: 板载式(焊接固定)

  • 隔离特性: 电气隔离,抗干扰强

03 应用场景

  • 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系统

  • 电机控制单元(MCU)

  • 储能系统电流监控

  • 牵引和铁路

  • 工业自动化伺服和驱动器

  • 工业电源模块与变换器

来源:航智精密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5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G基站密集部署、数据中心算力爆炸式增长、工业交换机高速通信的时代背景下,电源管理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能效比与生命周期成本。

艾为电子推出的AW37023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凭借3A大电流、±1%全温全负载输出精度5μVrms超低噪声优秀的瞬态响应等核心优势,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等场景提供稳定、高效、可靠的电源解决方案,成为高可靠性基础设施的隐形守护者

产品优势

01 3A大电流,轻松驾驭高负载场景

务器、基站、交换机核心组件对电流需求日益增长。AW37023QNR支持连续3A输出电流,可稳定驱动控制器、高速FPGA及大功率通信模块。同时,AW37023QNR采用NMOS架构实现大电流下的Dropout电压在满载时压差仅120mV显著降低发热量,提升系统能效。

02 5μVrms超低噪声,守护信号完整性

5G基站射频前端与交换机串行解码链路等对噪声敏感的应用中,电源噪声可能直接转化为信号干扰。AW37023QNR的超低噪声技术实现5μVrms10Hz-100kHz0.8V/3A超低噪声性能,确保ADC采样精度、PLL时钟稳定性及高速串行链路误码率(BER)指标。

03 ±1%全温域精度,保障系统可靠性

温度波动、负载变化及输入电压扰动是电源精度的三大挑战。AW37023QNR集成高精度参考电压源与低温漂高精度电阻,在-40125全温域内实现±1%输出精度,并通过优秀负载瞬态响应能力迅速调整电压跌落,避免因电源波动导致的系统复位或数据错误。

AW37023产品介绍

  • 3A最大电流输出驱动能力

  • 超低Dropout120mV @ 3A

  • 超低输出噪声:5μVrms @ 0.8V/3A11μVrms @ 5V/3A

  • 输入电压范围:

    -无偏置:1.4V ~ 7.5V

    -有偏置:1.1V ~ 7.5V

  • 输出电压范围:

    -可调工作模式:0.8V ~ 5.2V

    -ANY-OUT工作模式:0.8V ~ 3.95V

  • 输出电压精度:±1%(Max.)

  • PSRR42dB @ 10kHz0.8V/3A36dB @ 500kHz0.8V/3A

  • 出色的负载瞬态响应

  • 具有电源正常(PG)指示输出

  • 可调节软启动输出

  • 内置限流保护,短路保护,过温保护等功能

  • 封装:QFN 3.5mm×3.5mm-20L

1.png

1 AW37023封装信息

2.png

2可调电压模式应用电路图

3.png

3  ANY-OUT工作模式应用电路图

特色功能:

ANY-OUT调节电压技术:无需外部分压电阻,只需通过PCB布局布线将引脚接地来调节输出电压,从而减少外部器件总数。

4.png

图4 VOUT=VNR/SS+0.1V=0.8V+0.1V=0.9V

可调节软启动输出:通过在NR/SS引脚外接不同CNR/SS电容来设定VOUT软启动时间

5.jpg

图5 Time(5ms/div)

产品选型表

Low VIN LDO

6.png

Mid VIN LDO

7.png

High VIN LDO

8.png

LDO PMICs

9.png

关于艾为

中国数模龙头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等IC设计,2021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688798。

艾为电子累计拥有42种产品子类、产品型号总计超1400款,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已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互联和汽车市场,包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移动支付、物联网、AI教育、智能玩具、服务器、新能源、机器人、无人机、安防、汽车电子等领域。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5.1亿人民币,占营收比例近17%,技术人员占比超74%,累计取得国内外专利649项,软件著作权125项,集成电路布图登记595项

艾为电子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音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百强榜”,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上海市质量金奖、上海市级设计创新中心、上海市智能音频芯片技术创新中心、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等资质荣誉。

来源:艾为之家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信天翁半导体推出ALB118系列芯片,最大反向电压120V20nA低反向漏电流、占空比99%的理想二极管,系列产品应用时需与外部N沟道功率MOSFET、电容储存器共同使用,或者三合一的合封产品,正向实现MOS脉冲方式导通,反向关断MOS实现反极性截止功能,可应用于组件级光伏电源系统中作为防反或旁路保护器件如光伏优化关断器、光伏接线盒、ORing电源等

ALB118系列理想二极管最大反向电压120V最大正向电流可达45A(取决于N-MOSFET指标)导通压降在30A@125℃下可低至85mV,关断时间典型值3μs该器件支持扩展工业温度范围(-40℃至+125℃),ALB118系列理想二极管系列产品主要有三种形态,功能框图如下:

1.png

具体封装/形态分别是:

MSOP8 控制器型,可以外接MOSFET实现最大120V 电压防反接、防倒灌保护电路设计。

TO-263型,提供120V-30A (ALB118-V120C), 100V-30A (ALB118-V100C), 30V-45A (ALB118-V30C) 三个产品,内部集成了驱动器和NMOSFET, 可以实现肖特基二极管的原位替换。

PCB型,有30V-30A的产品,可以用在各种防反接应用中,可接受客户定制。

2.jpg

关于信天翁半导体(ALBSMEI

信天翁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与工业控制领域的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与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公司核心产品为实时主控DSP芯片与电池管理AFE芯片,围绕目标应用需求,配套研发辅源芯片、驱动芯片及理想二极管等关键芯片,致力于构建覆盖“主控-传感监控-功率电源”三大环节的全栈芯片产品矩阵。

来源:信天翁半导体

围观 2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9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中微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半导 股票代码:688380)近期宣布推出基于Arm Cortex®-M0+内核的32位高性能触控芯片系列:CMS32F759CMS32F737。这两款触摸芯片具有丰富的外设模块,抗干扰能力强且触摸灵敏度高,并采用先进功耗设计,旨在为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洗碗机等大家电提供卓越的人机界面(HMI)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

1.png

CMS32F759/737系列凭借其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丰富接口,为智能家电带来直观、流畅的交互体验:

冰箱:触控屏实现精细分区管理、温度调节、保鲜模式设置。

空调:HMI界面轻松操控温度、风速、模式切换。

洗衣机:操作界面选择程序,实时洗涤状态显示,触控/语音操作。

热水器:高灵敏度、耐用性和安全性,防尘防水设计和多键组合功能,适应复杂的温度环境。

洗碗机:出色的防水性能和多键组合功能,支持长按、滑动等多键组合操作,用户带来便捷操作体验。

打印机支持多功能按键,简化与主控通信。

2.jpg

CMS32F7系列

冰箱触摸应用优势

  • 产品系列化,管脚兼容分布,使用习惯相同,开发简单

  • 芯片集成显示模块,方案减少外围元器件

  • 触摸最大支持49通道

  • 高抗扰性能,支持10V动静态CS、对外辐射小

  • 触摸可适应不同环境,适应不同面板

  • 触摸防水、溢水检测性能强

  • 触摸信噪比高,支持隔空触摸

  • 可靠性高,应对各种EMC测试

3.png

CMS32F7系列冰箱触摸应用原理图

4.png

CMS32F7系列冰箱方案

产品状态

目前CMS32F759/737系列产品已全面进入量产阶段。更多信息查询,可联络中微半导各地销售办公室或授权经销商,或访问官网www.MCU.com.cn

来源:中微半导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9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大会(WAIC 2025)期间,移远通信联合智次方研究院正式发布《AI大模型技术方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系统梳理了AI大模型的技术特点、产业发展态势与多元应用场景,以及移远通信"端云+多模态"AI大模型技术方案的核心优势、落地路径及标杆案例,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框架。

下载白皮书,请点击:https://www.quectel.com.cn/tech-features/quectel-publishes-ai-large-model-solution-whitepaper

洞察技术演进:AI大模型迈入"端云协同+多模态"新阶段

白皮书指出,AI大模型已形成云侧与端侧协同发展的格局。主流云侧大模型以参数规模庞大、多任务能力及支持多模态为特点,但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推理成本高、隐私保护难等问题逐渐显现;而端侧大模型凭借轻量化、实时响应、隐私安全性强等优势,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突破口。

从产业发展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生成式AI产品备案数量已超400个。其中,端侧AI市场潜力尤为显著,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已达1,939亿元,预计至2028年将突破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8%。

与此同时,多模态技术加速渗透,2025年全球多模态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达24亿美元,到2037年底将飙升至989亿美元,"端云协同+多模态融合"正成为AI大模型落地的核心范式。

解码实践路径:移远"端云+多模态"方案落地千行百业

作为全球领先的AIoT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移远通信凭借"模组+大模型+AI算法"整合方案,在AI大模型部署领域持续领跑。其创新构建的端侧与云侧协同架构,已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形成一系列标杆案例。

在具身智能领域,移远高算力AI模组SG885G支撑的Robrain AI机器人解决方案,以48 TOPS算力赋能逐际动力双足机器人TRON 1,使其从"机械执行"升级为具备主动感知、自然交互能力的智能体,可支持私有化知识库部署与多模态对话。

在消费电子领域,融合火山引擎大模型的AI玩具解决方案,为"AI智趣喜羊羊2.0"等产品注入情绪识别、声音复刻等能力,通过"硬件+算法+平台"一站式服务,让传统玩具蜕变为"能理解、会成长"的智能伙伴。

在智能零售场景,移远通信OpenVending AI智能识别秤解决方案,已在其高性能SG560D 5G+AI智能模组上率先实现部署。方案融合"深度学习"与"视觉算法"等前沿技术,可实现0.1秒级的商品自动识别、计价与无感支付,彻底革新传统称重流程。

共建产业生态:加速"AI+"商业化落地

白皮书强调,移远通信正通过开放平台与一站式方案和服务,打破场景碎片化壁垒,在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间实现精准平衡。目前,其AI解决方案已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方案迭代"的正向循环,为千行百业"AI+"升级提供从0到1的全链路支撑。

移远通信表示,期待与芯片厂商、应用开发者及行业客户深化协作,推动全行业从碎片化割裂向生态化融合跃升,共赢数智未来。

关于移远通信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236)是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完备的IoT产品和服务,涵盖蜂窝模组(5G/4G/3G/2G/LPWA)、车载前装模组、智能模组(5G/4G/边缘计算)、短距离通信模组(Wi-Fi&BT)、GNSS定位模组、卫星通信模组、天线等硬件产品,以及物联网平台、认证与测试服务、RTK网络校正方案、工业智能、智慧农业等服务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金融支付、智慧城市、无线网关、智慧农业&环境监控、智慧工业、智慧生活&医疗健康、智能安全等领域。更多信息,敬请访问移远官网https://www.quectel.com.cn/,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移远通信"或发送邮件至marketing@quectel.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9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曦智科技以“光电融合突破算力边界”为主题,全方位呈现了其“光子计算+光子网络”两大产品线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光互连光交换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曦智科技正以坚实的“硅光子”技术底座,构建智算集群新范式,并以此荣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规格、国际化奖项“SAIL奖”,获得了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行业前瞻:曦智论道未来算力趋势

大会首日,曦智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博士受邀参加了2025 WAIC主论坛巅峰对话。围绕“未来算力走向何方”议题,沈亦晨博士作为算力革新前沿的探索引领者,与嘉宾共论算力对未来的核心价值,并剖析光子芯片等前沿技术在算力跃升中的关键作用。他将算力发展类比电力革命:正如电力提升生活舒适度,算力飞跃将释放思维与精力潜能。而光子芯片正以创新技术开辟新赛道,成为算力突破的核心引擎。

1.jpg

曦智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博士(右一)受邀参加主论坛巅峰对话

硬核首发:曦智科技“三箭齐发”引领光互连光交换技术革新

2025 WAIC主论坛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2025 SAIL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正式揭晓,曦智科技联合壁仞科技、中兴通讯共同推出的光跃LightSphere X——全球首个分布式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解决方案,凭借其突破性原始创新荣膺该奖项,并作为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创新项目,成为SAIL四大评价维度(Superior, Application, Innovation, Leading)中“Innovation”(创新)维度的标杆案例。该方案以曦智科技的全光互连芯片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布式光交换技术,解决了大规模算力集群中传统电互连、集中式交换的带宽瓶颈与扩展性受限等挑战,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灵活可扩展的自主可控智算集群新范式,相关论文已获国际通信网络领域顶级会议SIGCOMM 2025接收。

2.jpg

颁奖现场:光跃LightSphere X荣获SAIL大奖

此外,曦智科技联合燧原科技推出国内首款xPU-CPO光电共封装原型系统,通过将光学引擎与计算芯片(xPU)在基板上实现光电共封装,将电芯片与光芯片的传输距离缩短,与传统可插拔光学相比,大幅提升信号完整性并降低损耗和延迟,同时显著降低系统功耗,有效提高光电转换的稳定性。

3.jpg

国内首款xPU-CPO光电共封装原型系统

作为国内首次采用CPO技术实现GPU直接出光的成功案例,该项目验证了xPU-CPO光电共封装技术的可行性与技术方向,同时为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光学封装产业突破奠定了关键技术锚点。

曦智科技与沐曦合作的光互连电交换超节点方案也首次公开亮相。该方案采用线性直驱光互连技术,具有低延时、高带宽、低功耗的特点,并支持长距离传输,突破跨机柜连接的限制,支持8台标准服务器共64xPU卡的高速互连,为大模型训练及推理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并行策略支持,从而提升集群性能。

全景展示:“光子计算+光子网络”双擎驱动

在展台,曦智科技全方位呈现了其“光子计算+光子网络”两大产品线如何以光电融合突破算力边界。

4.jpg

2025 WAIC曦智科技展台(H1-A414

光子计算展区:重点展出了曦智天枢光电混合计算卡、PACE 光子计算处理器、OptiHummingbird 人工智能推理卡以及 Gazelle 光子计算评估板,展现了硅光技术重塑计算范式的潜力。值得一提的是,曦智天枢光子计算处理器是曦智科技2025年推出的全新支持商用算法的光电混合计算卡,包含目前全球最大规模128x128光子矩阵,具备复杂可编程性,用户可自由配置矩阵系数,通过PCIe高速接口可无缝集成现有计算系统,适用于多种商用场景。

光子网络展区:除光跃LightSphere X光互连光交互芯片、xPU-CPO光电共封装原型系统、光互连电交换超节点方案外,Photowave系列PCIe/CXL光互连硬件产品也同台展出,彰显曦智科技在解决数据中心资源解耦和池化高速互连挑战上的全面布局。

此次曦智科技不仅在其独立展台大放异彩,更积极携手生态伙伴,其技术与方案同步亮相国家馆、“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展和各合作企业展台,展现了其在推动光电融合算力生态建设和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广泛合作。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9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超节点集群验证全栈自主可控光电混合生态体系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智算云启,共绘生态”论坛上,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仪电”)联合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曦智科技”)、上海壁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壁仞科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光跃LightSphere X。该超节点基于曦智科技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光交换技术,采用硅光技术的光互连光交换芯片和壁仞科技自主原创架构的大算力通用GPU液冷模组与全新载板互连,并搭载中兴通讯高性能AI国产服务器及仪电智算云平台软件,构建起高带宽、低延迟、灵活可扩展的自主可控智算集群新范式,即将于上海仪电智算中心落地。

1.jpg

光跃LightSphere X发布仪式现场

创新技术直击算力与网络核心痛点

万亿参数大模型与多模态训练的崛起,正推动算力集群迈入“万卡协同”时代。超节点架构通过深度整合GPU资源,在超节点内构建起低延迟、高带宽的统一算力实体,已成为支撑这一演进的关键技术路径。

当前业界一种常见方案是通过提升单机柜功耗来部署更多GPU,但受限于数据中心单机柜的功耗天花板,单机柜GPU密度提升存在瓶颈。对此,光跃LightSphere X采用光互连技术,通过增加机柜数量构建超节点,突破传统互连方式下超节点的物理限制。相比铜缆,光缆的远距离传输优势可实现交付与机柜解耦,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单机柜功耗束缚,支持万卡级弹性扩展,兼容现有机房设施降低部署成本,并可按算力需求动态调整超节点规模,实现分阶段建设。

同时,光跃LightSphere X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光交换(dOCSdistributed Optical Circuit Switch)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超节点的灵活度和系统可扩展性,从而达到提升系统性价比的目的。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交换,其通过在每个GPU上集成光交换功能,灵活切换GPU间互连拓扑结构。这不仅可实现故障场景下的拓扑实时重构,提高大模型训推性能,降低GPU冗余成本,还能按模型算力需求动态调整超节点规模,切换拓扑网络。此外,分布式设计支持GPU高带宽通讯域弹性扩展。光跃LightSphere X将实现2千卡规模部署。

得益于多计算芯粒(Chiplet)与CoWoS 2.5D封装协同设计的GPU模组,光跃LightSphere X拥有强大算力。该模组基于自主原创架构大算力(单卡1P级)通用GPU液冷模组,极大地增强了集群训推性能。通过自主研发智算云平台软件灵活配置超节点网络拓扑,支持密集通信和更大TP&EP,高效适应各种大模型需求,大幅提高节点的可扩展性。OCS UBB采用独创的革新载板设计,超低损板材多层架构,互联拓扑丰富灵活。该训推一体架构可动态分配计算资源,既满足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高吞吐需求,又保障推理任务的低时延响应。

光跃LightSphere X的上层软件平台同样值得关注。其智算集群统一管理平台通过深度融合调度引擎与训推框架,实现了对超节点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控。智算平台能够依据不同模型特征,进行超节点拓扑智能配置,显著提升训练性能;基于全局资源可观测体系,实现故障节点秒级替换与分钟级断点续训,保障模型长稳运行。此外,通过软硬协同的系统级工程优化,进一步释放了超节点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的综合潜能。

开放、自主可控生态打造中国智算基础设施新基座

除了单点技术创新,光跃LightSphere X还进一步聚焦构建全栈自主的智算生态,为中国算力基础设施筑牢根基,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硬件层开放兼容:光交换技术不依赖于特定的数据传输协议,可无缝兼容不同厂商使用的互连协议,消除生态锁闭风险;

  • 突破核心器件与供应链瓶颈:分布式光交换芯片基于硅光技术,其设计与制造不依赖于先进半导体工艺节点;

  • 全栈软件自主:自研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从调度、容灾到优化的全链路管控。

这套“开放协议+自主技术+自研软件”的协同体系,真正实现了从技术到生态的自主可控闭环。

上海仪电表示,光跃LightSphere X依托上海仪电算力底座,集合国内智算领域头部企业,共建了“光芯片—GPU—服务器—算力集群—智算云平台”闭环,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光电融合算力生态体系。未来,光跃LightSphere X将作为新一代智算集群核心架构,支撑全栈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池建设,助力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实现跨代发展。

关于上海仪电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是上海市国资委所属的产业发展类集团,以及上海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核心建设单位和智算自主可控国产软硬件生态“链主”企业。有力支撑本市大模型战略用户和重点企业的创新发展,正加快从算力基础设施供给向智算云综合服务转型,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智算云服务商。

关于曦智科技

全球领先的光电混合算力提供商,在集成光电领域具备开创性技术和全球顶尖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在计算需求爆发的时代,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算力跃迁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共建更智能、更可持续的世界。

关于壁仞科技

国产GPU领军企业,致力于研发高性能通用GPU,打造自主原创的高性能GPU软硬件体系,构建国产智能计算产业生态。首代壁仞通用GPU产品基于原创训推一体芯片架构,已在多地智算中心落地。壁仞科技实现中国首个四种及以上异构芯片混训技术落地,突破了算力孤岛难题。合作伙伴包括中兴通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关于中兴通讯

全球领先的综合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用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于全球电信运营商、政企客户和消费者。致力于成为网络连接和智能算力的领导者,全力塑造智算基础设施开放解耦生态,推动国产化智算发展。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8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54年前,英特尔用4004叩开了微处理器时代的大门,点燃了信息革命的火种;54年后,这位芯片领域的巨人,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隘口!

当地时间周四,英特尔在致客户的备忘录中表示,准备将旗下网络与边缘业务(NEX)拆分为独立公司,并已启动寻找外部投资人的程序。英特尔同时表示,将保留对独立后公司的锚定投资者地位。该部门主要生产用于电信设备的芯片,2024 年营收为 58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415.56 亿元人民币),占英特尔总销售额的 11%。

几天前,英特尔公布了29亿美元的季度亏损,并裁员15%(自去年以来一直在筹划),现在,该公司正在将其网络和边缘计算事业部(NEX)剥离为独立业务。这是英特尔“全面行动”的最新举措,旨在精简核心业务,同时剥离所有不符合陈立武全新“AI优先”战略的业务。

据传,英特尔将继续担任“基石投资者”,就像它对Altera所做的那样——Altera是英特尔于2015年收购的可编程逻辑部门,并于今年早些时候部分出售。 NEX 业务涵盖网络芯片、以太网和通信基础设施,现在将自行规划发展方向。

“在英特尔的支持下,这家新的独立公司将通过加快创新和投资新产品,加速其面向客户的战略和产品路线图,”该集团首席执行官兼英特尔现任 AI 战略负责人 Sachin Katti 表示。

NEX事业部的前身可追溯到2017年成立的“Network Platforms Group”,专注于通信基础设施、5G、网络加速器等网络相关产品。2021年,英特尔将网络平台事业部、IoT事业部、连接事业部整合,正式成立NEX事业部,旨在贯穿网络到智能边缘,驱动技术和产品领先地位。

NEX事业部主要生产用于电信设备的芯片,为5G基站、云基础设施及工业物联网提供端到端芯片解决方案,涵盖关键通信、企业网络和以太网连接基础设施等领域,2024年,NEX事业部营收达58亿美元,同比增长1%,约占英特尔总营收的10.9%。然而,自2025年第一季度起,英特尔已停止单独列报NEX收入。该部门在全球拥有数千名员工,其中约400名在以色列。

几天前,在陈立武给英特尔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他坦言未来英特尔要要聚焦统一且明确的战略,以重夺市场份额并推动长期盈利增长。未来英特尔确定了三个关键领域,分别是:1. 打造财务纪律严明的代工业务、2. 重振英特尔x86生态、3.优化AI战略。

显然,NEX事业部业务已经不属于英特尔未来关注点,因此独立拆分是正常基操。近一年将是英特尔发展的关键阶段,凭借陈立武稳健老辣的工作作风,英特尔可以再现辉煌吗?

就在这关键当口,今日的一则消息犹如穿透迷雾的微光:苹果、英伟达巨头,竟对英特尔14A工艺投来热切目光!这缕乍现的曙光,能否刺破沉沉长夜?是绝境逢生的序曲,还是辉煌重燃的星火?英特尔的命运巨轮,此刻正隆隆作响,驶向未知的荣光彼岸!

挺住,芯片领域的巨人!半导体的熔炉已为你点燃——要么在烈火中锻就新的脊梁,要么在沉寂中成为时代的注脚。这最后的一淬,请铸就你的不朽!

54年前,你用4004叩开了微处理器时代的大门,点燃了信息革命的火种;54年后,这位芯片领域的巨人,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隘口。前行吧,历史的开荒者!请将这簇14A的星光,锻造成刺穿AI时代铁幕的利剑——证明那曾点亮世界的火种,从未在硅基的星河里熄灭!走好,巨人!请用这束光,再次照亮人类计算演进的下一程!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34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