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自从“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标语横空出世,全产业链皆跨入快充行列。随着苹果手机全面切换USB Type-C接口并支持USB-PD快充协议,USB-PD成为了整个快充产业链最基础最通用的快充协议,给所有用户都带来了最基本的快充体验。

日益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随之引入车载前装USB-PD快充接口,易冲半导体重磅推出超简车规USB-PD快充IC CPSQ8831,给个人用户带来良好快充体验,又为车企提供极致性价比方案,还帮助工程师大大简化设计难度。

USB-PD快充全集成芯片CPSQ8831

CPSQ8831是一颗超高集成度的快充IC,将快充协议控制器、降压控制器和2个功率MOS FET全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大大降低BOM成本和设计难度。

1.png

CPSQ8831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

CPSQ8831特性如下:

l  快充协议:PD3.1/PPS, QC2.0/3.0, BC1.2 CDP/DCP, Apple 5V2.4A, AFC, SCP A/B

l  通过PD3.1认证,TID:10612

l  内置480Mbps USB2.0开关,GPIO灵活切换BC1.2 CDP和BC1.2 DCP

l  5.5V~36V推荐输入电压范围,最高40V耐压

l  3.3V~21V输出电压范围

l  3A输出电流,功率高至35W

l  250kHz和420kHz开关频率可配,并支持展频功能,优化EMC性能

l  CC、DP/DM对VBUS短路保护

l  各种保护:OTP、OVP、UVP、OCP、SCP等

l  QFN4x4-22封装

2.png

CPSQ8831支持各类主流快充协议

3.png

CPSQ8831内置USB2.0开关眼图测试结果

CPSQ8831的应用方案

CPSQ8831不仅支持单C或A口,还能两颗CPSQ8831进行级联,实现降功率应用,比如任意单C口盲插支持30W快充,两个C口同时接入时支持20W+20W快充。

4.png

CPSQ8831单C口应用

5.png

CPSQ8831在进入BC1.2 CDP协议后,在支持USB2.0数据传输的同时,还能让手机进入USB-PD快充。以下是市面主流各品牌手机的测试数据,CPSQ8831均能让手机同时支持USB2.0数据传输,又支持USB-PD快充。

手机型号

Vout/V

Iout/A

Power/W

充电中USB数据通讯

iPhone 11 Pro

9.12

1.67

15.23

支持

iPhone 11 Pro Max

9.13

1.95

17.8

支持

iPhone SE

9.07

1.15

10.43

支持

iPhone 12

9.12

1.63

14.87

支持

iPhone 12 Pro

9.09

1.38

12.54

支持

iPhone 12 Pro Max

9.11

1.62

14.76

支持

iPhone 13

9.1

1.56

14.2

支持

iPhone 14

9.12

1.91

17.42

支持

iPhone 14 Pro

9.14

2.06

18.83

支持

iPhone 14 Pro Max

9.19

2.89

26.56

支持

iPhone 15

9.16

2.22

20.34

支持

iPhone 15 Pro

9.16

2.24

20.52

支持

iPhone 15 Pro Max

9.21

2.94

27.08

支持

Google Pixel 3

9.11

1.45

13.21

支持

Google Pixel 4

9.09

1.41

12.82

支持

Google Pixel 4 XL

9.13

1.92

17.53

支持

Google Pixel 5

9.15

2.08

19.03

支持

Google Pixel 6

9.13

2.23

20.36

支持

Google Pixel 6 Pro

9.19

2.47

22.7

支持

Google Pixel 7

8.79

2.08

18.28

支持

HUAWEI P40 Pro

9.08

1.25

11.35

支持

HUAWEI P40 Pro+

9.09

1.33

12.09

支持

HUAWEI P50 Pro

9.1

1.46

13.29

支持

HUAWEI Mate 40

9.08

1.32

11.99

支持

HUAWEI Mate 40 Pro

9.09

1.46

13.27

支持

HUAWEI Mate 40 Pro+

9.09

1.38

12.54

支持

HUAWEI Mate 50 Pro

9.12

2.19

19.97

支持

HUAWEI HUAWEI P60

9.13

1.88

17.16

支持

HUAWEI Mate X3

9.08

1.9

17.25

支持

HUAWEI Mate 50 RS

9.13

1.84

16.8

支持

HUAWEI Pura 70 Pro+

9.08

1.23

11.17

支持

HUAWEI Pura 70

9.07

1.07

9.7

支持

HUAWEI Pura 70 Ultra

9.09

1.28

11.64

支持

Moto X30 Pro

8.47

2.98

25.24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0

9.17

2.33

21.37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9.11

2.95

26.87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1

9.07

2.29

20.77

支持

Samsung Galaxy Z Flip

9.1

1.48

13.47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1 Ultra

9.24

2.75

25.41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2

8.94

2.24

20.03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2 Ultra

9.07

2.91

26.39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2+

9.04

2.82

25.49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3

8.98

2.34

21.01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3+

8.94

2.97

26.55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9.09

1.25

11.36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4

8.92

2.44

21.76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4+

8.72

2.99

26.07

支持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9.16

2.99

27.39

支持

vivo X70 Pro+

9.09

1.25

11.36

支持

vivo X Note

9.1

1.43

13.01

支持

Xiaomi 12 Pro

8.19

2.49

20.39

支持

Xiaomi 13

8.66

2.5

21.65

支持

Xiaomi 14

8.51

2.63

22.38

支持

Xiaomi 13 Pro

8.87

2.96

26.26

支持

关于易冲

易冲半导体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高速发展的高性能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公司拥有一支高质量的管理研发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均为业内资深专家。易冲半导·体正快速布局从220V电源到电池的全链路产品,包括:AC/DC,快充协议芯片、线缆IC、USB端口保护IC、无线充电芯片,开关充电芯片,电荷泵以及相关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穿戴设备、个人电脑、智能家居、车载电子等行业。

来源:易冲半导体

围观 21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产品概要

● 低噪声放大器系列

近日,博瑞集信推出两款基于GaAs工艺的宽带MMIC低噪声放大器BR9371DAJ和BR9372FDJ。

BR9371DAJ覆盖30M~4GHz,增益20dB,噪声系数0.7dB,IP1dB≥0dBm,可广泛适用于电台、卫通、部分抗阻塞等应用场景;BR9372FDJ 覆盖30M~4.5GHz,增益可达30dB,增益平坦度+0.5dB,噪声系数0.7dB,可广泛适用于电台、宽带接收机等应用场景。

此外,这两款产品兼容低功耗模式,可满足对功耗要求严苛的应用场景。

● 该系列产品汇总表

1.png

BR9371DAJ简介

  • 工作频率:30MHz~4GHz

  • 增益:22.3dB@1GHz

  • 输出P1dB压缩点:23.1dBm@1GHz

  • 噪声系数:0.7dB@1GHz

  • 输出三阶交调点:29.8dBm@1GHz

  • Vdd=5V,静态工作电流43mA

  • Vdd=5V(低功耗模式),静态工作电流21mA

  • Vdd=3.3V,静态工作电流22mA

  • Vdd=3.3V(低功耗模式),静态工作电流13mA

  • 封装形式:DFN8(2mm×2mm)

射频特性

2.jpg

3.jpg

4.jpg

典型工作特性(+5V供电)

6.jpg

典型应用电路图

7.jpg

封装外形效果图

9.png8.png

关于博瑞集信

博瑞集信是一家国内领先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和特种通信设备提供商。凭借经验丰富的团队、完备高效的平台、先进可靠的工艺,已在自主可控射频微波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公司专注于通信、雷达、航空电子等领域的核心芯片及关键模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提供完全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与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快速创新需要。

来源:博瑞集信

围观 7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6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ATA-400系列高压功率放大器

为了满足广大电子工程师在测试领域的更高需求,Aigtek特推出了ATA-400系列高压功率放大器!该系列功放在超声电机驱动、超声换能器、无损检测、磁芯损耗测试、软磁测试、驱动压电陶瓷等测试中表现亮眼,指标性能优越,性价比高。

1.jpg

01 系列介绍

2.png

安泰电子ATA-400系列高压功率放大器,是一款理想的可放大交直流信号的高压功率放大器。在兼具ATA-4000系列功放优越指标及性能的基础上,拥有更高性价比!最大输出功率547.1Wp,最大电压310Vp-p(±155Vp),最大输出电流4Arms,针对高压功率型负载有更加亮眼的驱动效果,增益数控可调,一键保存设置,提供了方便简洁的操作选择,可与主流的信号发生器配套使用,实现信号的放大。该系列目前囊括了ATA-401/402两款产品。

02 产品特点

▶  数控增益、直流偏置数控可调;

3.jpg

▶  一键保存常用设置;

▶  可兼容市面主流任意波形函数信号发生器;

▶  电压可监测,测试动态一手掌握;

▶  过压、过流、过温三重保护加持,测试更安心

4.jpg

▶  液晶显示屏,图形化展现,界面一目了然;

5.jpg

▶  USB程控选件,可电脑远程程控,便于项目集成;

6.png

▶  支持主从机模式,可多台设备级联,实现多通道的独立输出和同步输出;

7.jpg

▶  个性化需求,可按需定制

03 应用场景

ATA-400系列高压功率放大器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满足超声电机驱动、软磁测试、无损检测、磁芯损耗测试、驱动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等多领域的各种应用需要。

04 测试输出展示

8.png

ATA-401在1kHz下最大输出 

9.png

ATA-402在1kHz下最大输出

05 技术指标

10.jpg

新品预告

安泰电子在电子测试仪器研发之路上始终脚步不停,耕耘不止,在今年我们还将有更多高指标、高性能新品测试仪器上市,敬请期待!

关于安泰电子

西安安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igtek)是国内领先从事测量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功率放大器、功率信号源、计量校准源等产品为核心的相关行业测试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免费样机试用,免费专业工程师培训,免费测试技术交流。

来源:Aigtek安泰电子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6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北京华兴万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商瑞陈皓 马华

摘要:数智化或者智能网联给国内芯片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一些市场也开始回暖,从而推动了芯片设计业净利润十强在上半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但是规模做大和生态做强仍然是急迫的任务,而且更严格的上市规则和不易的兼并收购,促使芯片设计业要加速从cooperation转型到eco-operation

随着在香港上市的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在830日公布其2024年中期报告,以上市公司当期净利润数据来排名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最赚钱十家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名单出炉(见表一)。在今年上半年,韦尔半导体(603501)以121亿元的营收和13.67亿元的净利润重回本排行榜榜首;全资持有国内最早独立芯片设计企业之一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公司的中电华大科技以2.81亿元(3.09亿港元)净利润名列第十名,意味着在目前市况下要想进入国内前十家最赚钱芯片设计公司,半年的净利润要接近4000万美元。

表一、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最高的十家上市芯片设计公司

1.png

2024年上半年,进入十强榜单的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净利润有6家实现了增长、大幅增长和亏转盈;通过阅读这些企业的半年度报告,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四个重要趋势:首先,创新——特别是与智能化相关的高起点、差异化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仍然是获得超额利润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其次,一些应用市场开始加速恢复,主要企业的去库存任务也已经较好地完成,新的产品成为了盈利的重要动力;第三,规模与生态对于芯片企业越来越重要,但是通过并购来快速做大规模目前还有一些挑战;第四,从cooperationeco-operation,芯片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且通过与资本结合,可以快速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以下我们将对这四个趋势进行分析:

一、面向智能化的创新驱动是净利润十强的核心共同点

创新——特别是与智能化相关的高起点、差异化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正在带来更高的毛利和新的市场空间。谈到国内最赚钱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华为的海思半导体应该当仁不让名列榜首,这是因为海思在多个领域拥有了最全面的技术、人才、生态和市场等创新资源,可以多线出击并得到华为生态的全力支持。

例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加码其对我国半导体和高性能计算的出口管制,英伟达(Nvidia)等公司也不断随之降低对华出口计算芯片性能之时,由海思开发的昇腾910B芯片支撑了我国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的开发和实施。曾经卖到断货的910B芯片也为华为和海思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因为海思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外界也无法得知其盈利数据而无法进行排名。

2.png

图一、我国数据量规模从2023年的30.0ZB将增长到 2027 年的76.6ZB,期间 CAGR 达到 26.4% (摘自海光信息2024年半年度报告)

当然,进入净利润十强的国内芯片设计企业都是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研究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是他们确保今天行业和市场地位最重要支撑。以十强中市值和市盈率最高的海光信息(688041)为例,该公司开发和销售兼容英特尔x86架构的CPU,以及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的、基于GPGPU的协处理器,用于桌面计算、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所以其830日收盘市值和市盈率分别为1845亿元和128倍,显著高于其他净利润十强企业。该公司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指出: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上年期1382人增加到本期内1855人,研发人员占该公司总员工的比例再次提高到91.07%,本期内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42.37万元。

3.jpg

图二、随着数据量规模的大幅度提升和大模型等新技术不断涌现,GPU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加速器。在日前于杭州举办的“2024 RISC-V中国峰会”上,全球领先的IP提供商Imagination展示了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RISC-V + GPU整合优化IP解决方案,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图片来源:“Imagination Tech”微信公众号)

又如,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排名第十的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是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孙公司,其全资子公司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公司在智能卡与安全芯片领域持有数百项专利并且是数十项国家标准的共同撰写人,尽管该公司95日收盘市值和市盈率已经低到了行业人士不堪直视的19.95亿元和4.76倍,但该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将研发投入提升到了1.83亿港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了13.5%;报告期内,该集团人均薪酬福利为36万港元,想必其研发人员的薪酬与海光信息并无太大差异。

4.png

图三、智能网联已成为了所有芯片企业都必须关注的新机会,图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排名第十的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的全资子公司华大电子,在刚刚结束的IOTE 202422届国际物联网展上展出的安全芯片新应用,该公司已将安全芯片的应用扩展到物联网、车联网、云服务、智慧安防等许多新领域(图片来源:“华大电子”微信公众号)

二、市场的恢复与新机会带来更多盈利

进口替代一直是许多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重要竞争策略,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因为全球电子和半导体供应链紊乱而获得了超额的收益,但是疫情一方面留下了市场需求的疲弱,另一方面疫情结束供应链回归正常后的竞争加剧,使得许多国内芯片企业因需求不足和同质化内卷,造成了库存高企和毛利率大幅度下跌,并导致了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根据北京华兴万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万邦”)早先的研究,2023年进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全年净利润十强的门槛降低到了4.5亿元以下,而2022年的入门净利润是8亿元;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2024年全年净利润十强的门槛将比2023年有所提高。从阅读净利润十强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可以欣喜地发现,一些应用市场已经开始加速恢复,主要企业的去库存任务也已经较好地完成,新的产品成为了盈利的重要动力。

例如兆易创新(603986)在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跌出十强后,在2024年上半年又重新回到了净利润十强名单,该公司在其半年度报告中表示:经历 2023 年市场需求低迷和库存逐步去化后,2024 年上半年消费、网通市场出现需求回暖,带动公司存储芯片的产品销量和营收增长;同时,MCU产品随着汽车、工业等领域智能化程度提升,不仅为各家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而且这些应用对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因而毛利更好,需求结构的改善有望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潜力。

5.png

图四、兆易创新是国内最早推出车规MCU和基于M7内核高性能MCU的厂商,也是最早与IAR这样的国际领先嵌入式开发工具厂商合作的中国公司,这样的合作为该公司不仅带来了完整且先进的工具和全球化的生态系统,而且也为该公司的客户在使用其产品时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代码和更快的研发及认证周期(图片来源:“IAR爱亚系统”微信公众号)

又如汇顶科技(603160)也是在经历多年的低位徘徊以后,重新进入了净利润十强的名单,该公司在半年度报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终端客户需求增加,公司出货量及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加上公司产品迭代及晶圆成本的下降,成本得以优化,综合毛利率水平恢复成长。

目前,可以清晰地看见该公司的竞争策略:持续拓展与智能终端客户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从提供指纹和触控芯片为主,扩展到主动笔、音频、屏下光线传感器、NFC/eSE 等更多手机芯片应用合作,逐渐提升该公司产品在智能手机终端的单机价值。目前来看,汇顶这种通过自己芯片产品多元化来提升客户单机收入贡献的策略已经见到效果,也为更多的芯片设计公司提出了产品组合和生态扩展的新思路。

7.jpg

图五、芯片行业进入大集群和大生态时代:华为昇腾AI芯片不仅提供澎湃的算力,而且华为还提供了昇腾CANN AI异构计算架构、昇思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欧拉操作系统、昇腾服务器等全面的AI计算解决方案,同时还与国内生态伙伴和合作伙伴进行了充分的对接,使其成为了国内大模型和AI计算的首先方案

三、做大规模和做强生态,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净利润金额进入十强的国内芯片设计公司中,2024年上半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只有韦尔股份(603501),同期营收超过5亿美元的只有海光信息(688041)和兆易创新(603986)两家。与同在8月发布2025财年第二财季(日历年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同样采用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商业模式的全球GPU芯片龙头英伟达相比,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差距太大。英伟达在本季度就实现营收300.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该公司本季度净利润为16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所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尽快把营收和生态规模做大,这已经成为了其目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课题。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的统计,目前国内有大约3400家芯片设计公司,可以说是全世界拥有芯片设计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净利润十强企业都是在目前高度激烈的内外部竞争(内卷)中取得不错业绩的佼佼者,但是以更快的速度做大做强,和建立诸如英伟达CUDA这样的产业生态是他们共同的迫切需求。华兴万邦认为:实现营收的快速增长,在常见的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和兼并收购(Merge & Acquisition)以外,还可以有生态化协同(eco-operation,不只是cooperation)。

8.png

图六、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在ICCAD 2023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销售收入大约为5774亿元,同比增长8%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十强的营收达到了308亿元,算术平均增长率为26%

有机增长是最常见的做大方式,比如海光信息(688041)在做好x86架构CPU的基础上,瞄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需求,扩展产品线推出基于GPU的协处理器/数据处理加速器;以及汇顶科技(603160)在其指纹和触控芯片广泛进入智能手机等设备后,将产品组合扩展到主动笔、音频、屏下光线传感器、NFC/eSE 等更多芯片种类,提升该公司产品在各种终端产品中的单机价值;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的全资子公司及营收和利润贡献者华大电子也是一样,该公司也从提供智能卡和安全芯片,扩展到数字人民币芯片、超低功耗安全MCU、超值32MCU和无线充电鉴权芯片等,以及把传统的安全芯片扩展到物联网和车联网等新的应用领域。

当然,做加法并不是芯片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办法,有时候做减法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通过做减法做大做强的经典案例也不少,先有德州仪器(TI)在上世纪90年代剥离非半导体业务,获得了大笔资金来对一系列专业模拟和射频芯片公司实施收购,并花费76亿美元收购Burr-Brown获得一流数据转换器和放大器技术和产品组合,以及投入65亿美元收购了国家半导体(NSC),最终成为全球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王者。

近期有关做减法的经典案例是芯科科技(Silicon Labs),该公司在2021年将基础设施和汽车芯片业务以27.5亿美元出售给Skyworks,进而专注于物联网芯片和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可支持最多元化无线通信协议和组网模式的物联网芯片领导者。Silicon Labs公司还积极与苹果、谷歌和亚马逊(后三星也加入)以及标准组织CSA合作,共同发起了Matter这一个当下非常火爆的跨生态物联网协议,并在Matter协议的制定过程中成为了贡献代码最多的半导体企业;在蓝牙SIG93日宣布推出信道探测(Channel Sounding)技术后,Silicon Labs随即也推出了业内首批、基于其xG24芯片的亚米级安全精确测距方案,将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新的功能。

9.png

图七、1024日,芯科科技(Silicon Labs)将在上海举办其Works With开发者大会上海站,公司首席执行官Matt Johnson将发表主题演讲;该活动是观察全球AI和物联网技术融合性变革趋势的一个绝佳机会,大家可以通过该公司微信公众号“Silicon Labs”报名参与

兼并收购是目前半导体行业中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今年国务院颁布了新“国九条”以后,即使半导体产业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的核心硬科技,但是诸多不具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半导体企业将无法在A股上市;与此同时,如果这些公司去香港上市,港股的低市盈率和低市值令其早期投资者仍然无法退出,因此寻找并购等新的退出之道成为必然。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这家全资持有芯片设计领域共和国长子华大电子的港股上市公司,半年赚了将近3亿元但市值还不到20亿元,且市盈率在5倍以下;其市值比从该公司分出去的一家营收小很多、并不盈利的北斗芯片设计公司的估值还低很多,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市值和市盈率不堪行业人士直视的原因。

当然,港股的低市值和低市盈率,也为其他芯片设计企业通过中电华大科技,以及在沉寂多年以后近期又从内地奔赴香港上市的贝克微(02149.HK)和黑芝麻智能(02533.HK)等芯片设计企业,来借助资本纽带进行生态协同运作打下了基础。例如黑芝麻智能目前的市值也比该公司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要低,所以实实在在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倒挂、港股和A股间估值差异,其中一定有潜在的产业资本合作机会和可能的套利机会。

10.png

图八、2023718日,纳芯微发布了关于收购昆腾微的第一份公告,这项可能在60个自然日就完成的并购,在双方谈了将近一年后最终失败,纳芯微在810日发布了终止对昆腾微收购的公告(图片来源:纳芯微“关于签订股份收购意向协议的公告”)

因此,兼并收购可能是许多芯片设计公司实现退出并站上新的发展平台的机会,但是并购也非易事;810日,纳芯微(688052)宣布终止该公司对昆腾微电子的收购,结束了双方一年来的收购谈判,而且纳芯微还无需支付交易对价;纳芯微给出的原因是超过一年的商洽过程中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所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兼并收购时机已到,但成功之道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从CooperationEco-operation,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机械电子工业部在北京东郊高家园设立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开设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吸引师生们开始设计真正的芯片产品,并利用“909工程”的支持分别成立华大电子设计、清华微电子(紫光国微前身)、复旦微电子和上海华虹集成电路(后被华大电子收购),本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开始萌芽。

从“908工程”、“909工程”到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再到资本金高达344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在今年5月成立;

从被称为“硅谷圣经”的行业媒体EETimes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蓝本,第一个报道科技部的“7+1”集成电路设计中心(ICC)计划,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并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开设芯片设计公司以及外国公司来华设立芯片相关的研发中心,到韦尔半导体、北京君正和闻泰科技等公司大笔收购海外半导体公司;

从当年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今天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的实体清单加新脚注;

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借鉴与探索、创新与创业、支持与限制的交汇中实现了从01,并迅速形成了从1N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从1n两种发展模式。

11.png

图九、芯片生意的关键就是在大批量和差异化之间找到回报最高的平衡,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往往来自于创新实现的差异化。以颇具创新的XMOS来看,该公司推出的基于其第三代xcore架构的xcore.ai系列可编程SoC芯片,在一颗器件里面集成了边缘AIDSP、控制单元和灵活I/O等功能,可用于消费电子、工业和汽车等领域,实现智能人机接口、运动控制、图像识别和其他智能应用。XMOS用高确定、低延迟边缘和嵌入式芯片去支撑客户的多种创新,而不像国内大中小芯片设计公司争着去做与某跨国公司产品管脚兼容的MCU

1N是指形成了诸如海思半导体、展讯、净利润十强等私有或者上市的有规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市场网络的芯片设计公司,他们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领先,而且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名列前茅。而从1n则是前些年在实现理想或者上市暴富等因素驱动下,有一定技术和/或市场资源就离职创业,从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团队分化出n家小公司的情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从1n发展模式。

创新和创业本是芯片设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从1n在全世界都值得鼓励,但对于国内很多从1n的小型芯片设计公司,他们并不追求或者无法追求硅谷等海外产业中心以创新的技术和差异化的芯片产品来立足的小公司发展模式,而是选择了替代战略和模式,并推出与自己刚离开的上一家公司或者国际巨头非常近似的产品。这种模式在全球供应链紊乱、市场缺货的时候可以快速发展,但是在大家都处于清理库存和市场供需相对平稳的时候,许多小n类公司很难在市场中持续地实现盈利。

12.png

图十、差异化创新创造价值:Credo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基于其串行化/解串行(SerDes)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利技术,该公司提供SerDes IPchiplet,可高达800G及新兴的1.6Tbps)的以太网光电连接(AOC)芯片,以及如今因AI应用而大热的有源电缆(AEC)。该公司的许多创新,如用成熟工艺制作性能一流的芯片、首创AEC和可将光模块功耗大幅度降低的LRO等技术为该公司及其客户带来了竞争优势,大家可以在正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光博会上看到这些创新

所以我国芯片设计产业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企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其地位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对于任何一家不只想通过做pin-to-pin兼容来靠价格去竞争的企业,其企业价值就好像一枚硬币,技术是硬币的正面,生态是硬币的另一面,资本是硬币的厚度,团队和人才是硬币的成色,几个因素共同促进也相互制约形成了企业的价值

所以,随着单打独斗和野蛮生长时代的过去,国内芯片设计企业要沉下心来做生态协同(eco-system),要把以前点对点、项目对项目的合作伙伴,转化为长期合作的生态伙伴,即需要尽快从co-operation走向eco-operation,需要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去构建生态协同业务体系和产品预先集成模式。目前,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CUDA生态的支撑说明了市场已经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chiplet小芯片系统说明了技术已经带来了推力,越来越激烈的内卷市场竞争还为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华兴万邦还可以为这种生态协同提供咨询服务。

13.png

图十一、生态协同案例:SmartDV是全球领先的硅知识产权(IP)技术和产品提供商,该公司在全球已有300家客户,包括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的七家和四大消费电子公司。在地化服务和生态协同是SmartDV的制胜法宝之一:该公司不仅在厦门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智权半导体”来服务中国客户,而且还积极寻求与中国RISC-V内核和其他IP提供商、大容量FPGA器件开发商、验证工具开发商、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深度合作,通过提供预先验证和集成的整合验证和设计方案来服务中国和全球客户,合作方式可见“智权半导体”微信公众号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eSIM/NFC这个市场上的竞争,从净利润十强中与此相关的四家公司的中期利润同比涨跌就可以看出,汇顶科技(603160)借助其长期经营触屏和指纹芯片在手机领域建立起来的强大客户关系,把自己近年来才开发的eSIM/NFC芯片带进了智能手机客户的海外业务,这就给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紫光国微(002049)和复旦微电(688385)这些传统智能卡/安全芯片设计公司在海外智能手机市场带来了挑战,也许也成为了造成上半年汇顶扭亏登上净利润十强榜和后三家净利润同比下跌的因素之一。

要应对这样的竞争,未来中电华大科技/华大电子这样的传统细分市场王者和专业产品提供商就要在智能手机海外市场祭出新的竞争策略,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走向深度eco-operation去建立更大、更牢固的产业合作生态。

例如,华大电子这样的传统超级SIM/eSIM/NFC专业芯片提供商可以反过来与国内外触屏和指纹芯片厂商深度结盟,如高市值的紫光国微可以去投资收购或者参股相关芯片企业,低市值和低市盈率的中电华大科技(00085.HK)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去邀请伙伴购买自己的股份而成为命运相连的联合体,同时推动彼此产品的集成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解决方案去与汇顶科技竞争。当然,eSIM/eSE芯片在物联网市场也有更大量的应用,虽然这是中电华大电子这些公司的强项,但是如果能够以更好的eco-operation模式去开拓,可以在多元化的海外物联网市场中与国际厂商一决高下。

14.png

图十二、对于用惯了SIM卡的中国用户,对eSIM/eSE芯片还有些许陌生,但是海外市场上手机及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设备都采用后者来做用户身份识别,因而是一个空间巨大的市场,尤其是中国目前是全球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这种产品对于诸如中电华大科技旗下的华大电子(见上图)和汇顶科技等公司都是新机会,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将以什么策略来分得最大的蛋糕值得关注(图片来源:“华大电子”微信公众号)

后记与展望

通过阅读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半年度报告,并与近期的政策走向、行业新闻和上市公司公告相结合,也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动向。比如早期投入到半导体行业中的投资目前退出很难,这是否会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我国半导体行业内大规模收购何时会发生?第三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在产业整合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华兴万邦将和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就是采用华兴万邦首先提出的eco-operation分析方法,并进一步推动eco-operation的形成,以新的竞争模式去获得市场和利润,并改变小公司在通用大量(broad base)产品上与大公司同质竞争的局面,而是致力于与大公司用创新和新的生态赢得未来。华兴万邦也愿意支持各类芯片企业去开拓eco-operation合作关系。

参考文章:Follow the Money2023年最赚钱的十家国内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及其表现

欢迎关注“华兴万邦技术经济学”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在未来继续以“Follow the Money”为题,持续观察国内最赚钱的芯片设计公司,包括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方向、产业生态、研究开发和毛利率等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同时与行业数据和国外领先芯片企业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和大家一起发现新的机遇。

围观 18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4年9月6日至7日,2024全球AI芯片峰会(GACS 2024)在北京盛大召开。原粒半导体凭借其创新的「基于芯粒技术的多模态大模型算力芯片」,荣誉登榜「2024中国AI芯片新锐企业TOP 10」。

该榜单由业界知名媒体「芯东西」与「智猩猩」联合发起,旨在表彰在AI芯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落地赋能或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中国企业。原粒半导体本次荣誉上榜,不仅是对其持续技术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在智能算力领域不断突破的有力证明。

1.jpg

关于原粒半导体

原粒半导体是一家创新的AI Chiplet算力芯片公司,凭借多模态AI处理器设计技术和Chiplet算力融合技术,采用创新的积木式算力设计打造新一代算力芯片,性价比相比GPU可达数量级提升,是生成式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云边端新兴应用落地的关键。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国际知名芯片公司,拥有丰富的AI芯片研发和产业化经验。公司提供从AI芯粒、AI芯片、AI加速模组、AI加速卡等的一站式大模型算力解决方案,覆盖多样化需求和多种场景。

此番荣誉的获得,充分体现了行业对原粒半导体作为新锐AI芯片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潜力上的高度认可。未来,原粒将继续深耕智能算力领域,为云、边、端大模型算力部署提供更加高效、更具性价比的智能算力解决方案,助力多模态大模型多样化场景加速落地。

来源:原粒半导体

围观 15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燃油车的电气化、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如今的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终端,带给驾乘人员前所未有的体验。车载显示屏也在朝着一车多屏,更大尺寸,更高亮度和更高清晰度方向快速发展,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微源半导体凭借在显示屏领域的深厚积累,近期推出了可满足仪表屏、空调屏、后枕屏、扶手屏、后视镜等应用场景的专用偏置电压芯片LPQ65131,该芯片集成正负压电源,为Vsource提供400mA超大负载能力的正负压VP/VN,同时支持扩展电荷泵架构,为Vgate提供VGH/VGL。该芯片目前主要应用于各种尺寸的TFT-LCD,并且已顺利通过SGS实验室获取AEC-Q100 Grade2认证。

1.jpg

微源半导体持续耕耘液晶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设计,超过十年的经验和产品积累,已经量产多款电源产品,包括PMIC(集成多通道偏置电源芯片)、PGMA(可编程伽马参考电压芯片)、LS(GOA驱动电平转换芯片)、OPA(大电流Source/Sink能力运算放大器)等。

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的重要性

汽车的屏幕上实时的显示着导航、娱乐、车辆状态等重要信息,要确保这些信息显示清晰、稳定、尤其是正确,所用到的所有芯片均至关重要,其中电源管理芯片需提供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并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依然稳定工作,如高温、低温、高湿度、重粉尘等环境,所以对电源芯片的电流能力、电压纹波、保护机制、抗干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电流能力不够会引起画面闪烁,电压纹波大会引起画面水波纹,保护机制不完善、抗干扰能力不足会引起工作异常,国内市场由于技术壁垒及其他种种困难,一直依赖进口芯片,这成为了国产汽车电子行业的一大痛点。

2.jpg

微源半导体车规芯片LPQ65131: 创新与突破     

微源半导体紧密结合客户需求,积极投入研发,秉承着匠心精神,重磅推出了车载LCD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LPQ65131,此颗芯片集成有大功率升降压线路,其正压采用Boost架构,负压采用Buck-boost架构,同时可提供最大400mA电流的驱动能力。

LPQ65131主要参数及应用电路:

3.jpg

同时,微源半导体也为汽车应用推出的超高PSRR(98dB)的LDO--LPQ3988,通过AEC-Q100 Grade1认证,其支持两个封装可满足300mA和600mA的不同需求,同时有1.2V,1.8V,2.5V,2.8V, 3.0V,3.3V等多个输出电压规格,SOT23-5封装输出电流能力为300mA,QFN2*2封装输出电流能力为600mA。LPQ3988 超高PSRR 98dB,超低噪声10uV,大幅度减小后级的纹波,提高信噪比,可满足音频,视频,摄像头,射频等不同场景的应用。

LP3988-xxB5F/QVF封装示意图

4.png

5.png

持续创新 微源半导体引领行业发展

微源半导体董事长戴兴科表示:“汽车做为微源最重要的产品线之一,我们很高兴LPQ65131,LPQ3988等芯片得到行业主流客户的广泛认可和使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汽车产品线,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推出更高性能的电源管理芯片和车载显示集成解决方案,助力国内汽车市场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源半导体将能帮助中国汽车电子行业芯片国产化的程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微源半导体

微源半导体是行业领先的模拟芯片设计公司,持续专注以电源管理芯片为主的模拟芯片领域,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电池系统、显示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和个人穿戴系统等3C市场相关产品。 自成立以来,微源半导体快速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源管理方案提供商,以上千种产品、超十亿颗级别使用量服务于上万家客户。微源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第一,持续高研发投入,致力于设计更可靠、品质更安全、交付更有保障,努力成为客户首选电源合作伙伴。 

网址:www.lowpowersemi.com 

电话:86-0755-33000088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泰然大厦C座1505

来源:微源半导体

围观 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4年9月11日至9月13日,汇聚了传感器行业领先技术各大头部企业的SENSOR CHINA 2024 中国(上海)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作为拥有世界顶尖集成电路感温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矽敏科技带着其顶尖独步的传感器IC技术解决方案首次亮相,精心打造了“性能互动展示”和“创新应用”两大展区。

在这场传感器行业技术激烈碰撞与最新趋势意见风向的盛会上,矽敏科技的芯片带来了哪些惊艳的指标突破?在与国际老牌集成电路大厂的技术角逐中,矽敏科技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矽敏科技的总经理贾琦,在温度传感器创新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详细阐述了矽敏科技的技术优势与市场战略。                          

矽敏科技新闻稿配图-1.jpg

0.001℃的超低噪声,矽敏数字温度传感器引领行业革新

矽敏科技历经多年精心雕琢,打造了超高规格的数字智能温度传感产品线,在精度、测量速度、自身噪声、工作功耗等方面有着绝佳表现,与国际一线产品相媲美。

根据贝哲斯咨询,2024年全球温度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66.35亿美元,2024-2029复合年增长率为6.27%。亚太地区仍然是温度传感器的重要市场。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温度传感器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报告,提到国内温度传感器产业呈现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

矽敏科技在SENSOR CHINA 2024展会上首次亮相,贾总介绍说:“选择智能温度传感器作为市场切入,内因源于我们拥有这个领域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外因来自于,集成电路方式温度传感器领域尚未出现绝对领导者,这意味着矽敏科技将能够触及更多的市场机会。期望完全自研的矽敏芯片能够满足更多国内市场客户的中高端需求。” 

矽敏科技新闻稿配图-2.jpg

矽敏公司凭借其创新的专利技术,成功打造出一款超高分辨能力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其卓越的自身噪声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0.001℃。这一突破性成就,让温度变化的分辨能力跃升至千分级别,即便是最细微的温度波动,也能被精准捕捉并转化为可靠数据。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的绝对精度往往需要用户或者原厂通过复杂昂贵的标定过程进行保证,而矽敏依托优异的设计能力,达到了晶圆级单点标定即可实现最终产品0.1℃绝对精度的效果,帮助客户节省了大量成本。

对于追求高精度温度控制或监测的行业,如精密仪器制造、高端医疗设备、以及严苛环境下的半导体生产工艺等,这款传感器无疑是理想之选。它不仅提升了测量的精确度与可靠性,还预示着在精密测量领域,该传感器可以作为传统PT100方案的有力竞争者,为各类精密应用场景带来更加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超低功耗新纪元,矽敏XMT系列传感器重塑物联网续航版图

矽敏自研的16位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XMT系列,在-10℃~40℃的温度范围内,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0.1℃高精度测量能力,即便是在-55℃~125℃的极端环境,其全量程测温精度仍能稳定±0.3℃,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矽敏科技新闻稿配图-3.jpg

然而,XMT系列传感器的真正魅力远不止于此。它采用了先进的低功耗设计,在每秒进行一次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平均电流消耗小于250nA,其待机状态下的电流消耗更是低至50nA。对于一些难以进行外部供电的应用场景,如远程监测设备、环境数据采集站等,XMT系列意味着单次电池更换后的理论续航时间可轻松跨越十年,开创了物联网设备续航能力的全新纪元。同时也意味着在面对以可穿戴为首的消费电子领域,无论是智能手环、健康追踪器还是其他微型便携式电子产品,XMT系列传感器都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超长续航的绝佳体验。

快速响应,智能预警:XMT-BH温度监控的全面优势

XMT-BH的内置热控模式和警报模式可根据热管理具体场景灵活配置,支持以多种方式在温度超过特定温度限制或器件处于特定温度范围内时向用户发出警报。其极低的功耗部分得益于芯片极致的测量速度,仅需1.5ms即可完成一次完整的测量,这一特性在电池管理等对测试速度有极致要求的应用场景中尤为关键。

在每次温度转换结束时,XMT-BH会自动将实测温度与预设的上、下限寄存器值进行比对,精准判断当前状态,并在配置寄存器中设置或清除相应的状态标志,实现无缝监控与即时反馈。

当应用于存储芯片等关键部件的热管理模块时,XMT-BH凭借其高精度的测温技术与智能化的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了因过热可能导致的系统性能下降或昂贵部件损坏的风险,为产品安全系数的提升构建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独创科技,一芯多感”,革新多通道监测方案,挑战BMS热失控安全新高度

矽敏科技新闻稿配图-4.jpg

矽敏科技自主研发的多通道温度监测系统芯片组由感温芯片XMT-CG与多路信号采集芯片XMD-BG组成,是一款高性能的多通道温度测量监控解决方案。支持16个通道温度数据的同时采集,在-40℃至125℃的测量量程范围内,测温精度可达到±0.45℃。

专为应对复杂系统内的分布式多点测温挑战而生,特别是在对温度监测速度与精度要求严苛的充电电池管理等领域,矽敏科技的此套方案展现出强大优势,有效替代了传统的热敏电阻多点测量方式。不仅如此,XMT-CG温感芯片还可以采用标准化线束封装,可以进一步简化安装流程,提升使用便捷性,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捷体验。

“高校科研合作、云上实时数据、高耐腐蚀特性”海洋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为解决在时间纵深和空间分布上对海洋温度环境进行大规模立体组网监测的问题, 矽敏科技自主设计搭建了包括XLT系列海洋温度数传仪、XPT系列海洋温度监测探头以及配套使用的云上实时温度数据监控平台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海洋环境实时监控系统。

支持在高盐度高腐蚀性工作环境下长时间低功耗高精度的组网温度测量,最高数据采样频率可以达到5Hz。矽敏的高性能数字温度探头在经过定制的实验室温度标定后,最高测温绝对精度可达到±0.05℃。目前已与中山大学科研团队达成深度合作,为测温精度有着严格要求的海洋气候研究领域提供了精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矽敏科技新闻稿配图-5.jpg

矽敏科技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在SENSOR CHINA 2024展会上大放异彩,不仅展示了其在温度传感器领域的顶尖成果,更为物联网、精密制造、海洋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对高精度、低功耗传感器需求的日益增长,矽敏科技正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温度传感器领域的新锐领军品牌。

围观 4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TDK株式会社(东京证券交易所代码:6762)推出爱普科斯 (EPCOS) B32377G系列新型三相交流滤波电容器。新系列元件采用三角形连接,填充物也不同于现有系列中的软聚氨酯树脂,而是不可燃的氮气。新电容器顺应了移动出行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可在逆变器的输入和/或输出端抑制谐波失真并减少无功功率,从而提高电能质量,并增强风能、太阳能和工业驱动等应用的可靠性。

1.png

这些电容器的直径范围为75至136 mm,高度范围为218至351 mm,电容范围为3 x 15 µF至3 x 330 µF,额定RMS电压为330至1000 V。其在额定电压下的使用寿命预期长达250,000小时(热点温度为+70°C),远超油浸技术的100,000小时典型使用寿命。另外,新元件的最高热点温度(可达+90°C)也高于油浸技术的热点温度 (+85°C) 。

电容器的绕组结构基于具有自愈性的金属化聚丙烯薄膜,具有低损耗(tan ẟ为0.7至1.2 ∙ 10-3)和高脉冲电流耐受能力(高达27.3 kA),并且最大RMS电流可达80 A以上(环境温度为+55°C)。

该系列电容器配备三相过压断路器,可确保在过载情况下实现受控断开。接线端子则采用M4、M5或M6笼式弹簧连接技术。

特性和应用

主要应用

  • 逆变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滤波

  • 电源逆变器的谐波失真滤波

主要特点和优势

  • 自愈性

  • 低损耗因子

  • 三角形连接,额定RMS电压为330至1000 V

  • 氮气填充,干式

  • 在热点温度为+70 °C和额定电压条件下的使用寿命长达250,000小时

  • 最高热点温度可达+90 °C

如需了解该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tdk-electronics.tdk.com.cn/zh/3127060/ac_filtering

About TDK Corporation

TDK株式会社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为智能社会提供电子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的电子公司。TDK建立在精通材料科学的基础上,始终不移地处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并以“科技,吸引未来”,迎接社会的变革。公司成立于1935年,主营铁氧体,是一种用于电子和磁性产品的关键材料。TDK全面和创新驱动的产品组合包括无源元件,如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磁性产品、高频元件、压电和保护器件、以及传感器和传感器系统(如:温度和压力、磁性和MEMS传感器)。此外,TDK还提供电源和能源装置、磁头等产品。产品品牌包括TDK、爱普科斯(EPCOS)、InvenSense、Micronas、Tronics以及TDK-Lambda。TDK重点开展如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领域。公司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拥有设计、制造和销售办事处网络。在2024财年,TDK的销售总额为146亿美元,全球雇员约为10,000人。

围观 4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由Informa Tech主办的第九届5G核心网峰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总裁高治国联合产业伙伴发布了《核心网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2024》,强调了5G-A智能核心网从联接增强到超越联接,用三大智能打造三大入口,助力运营商抢占AI时代业务入口和重塑运营模式。

1.png

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总裁高治国发表主题演讲

高治国表示,5G-A智能核心网的联接增强解决方案,从以人联为中心,扩展到人-家-车-企跨域互联,加速沉浸式和多样化的消费者业务及垂直行业新业务发展。5G-A智能核心网的三个智能,能帮助实现超越联接,打造统一的业务、体验经营和运维的三大入口,助力运营商抢占业务入口和重塑商业模式。

业务智能,智能交互重构运营商基础业务,通话智能体打造业务入口

新通话正在以高清、智能和交互重构运营商的基础通话业务。同时,运营商发展普惠AI,具备免APP、普惠终端和低时延的三大天然优势。未来,也将致力于打造通话智能体,让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数字助理”。

网络智能,打造统一的体验经营入口,从“人找网”到“网找人”,重塑商业模式

华为在巴展发布了网络智能IPE 1.0解决方案(Intelligent Personalized Experience,智能体验专线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从流量经营升级为体验经营。华为携手领先运营商完成智能网络框架搭建、主流业务场景的功能验证和商用部署。

未来,IPE解决方案打造统一的体验经营入口,助力运营商构筑智能化的个性化体验网络。通过打通现有的种种堵点,用户可以实时获取体验信息和套餐推荐,全面提升个性化体验。

运维智能,统一运维入口,六边形数字员工,助力三大工作流全面提效

降本增效是运营商的持续追求,华为智能运维解决方案ICNMaster的运维助理和运维专家统一智能交互和能力调度入口,提升投诉和告警处理效率。中国领先运营商率先应用,相当于新增了27名经验丰富的数字员工,每年等效节省了6735人天的成本。

未来,运维智能将覆盖更多的作业场景,打造“六边形数字员工”,助力运营商三大工作流全面提效。

来源:华为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9月11日-13日,2024年中国(上海)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即:Sensor China)在上海举办。作为国内领先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纳芯微电子不仅携最新的传感器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此次展会,还通过丰富精彩的展品展示与现场演示,向大家展示了其在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实力。

1.jpg

全新压力传感器系列,满足国六及新能源汽车需求

展会现场,纳芯微发布了两款压力传感器系列新品——NSPGL1系列集成式车规级压差传感器和NSPAS5N系列耐腐蚀绝压传感器。两款产品专为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设计,特别适配国六排放标准以及新能源汽车在严苛工况下的需求。

2.jpg

NSPGL1系列集成式车规级压差传感器

3.jpg

NSPAS5N系列耐腐蚀绝压传感器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相关部门出台了更严格的“国六”排放标准,旨在全面提升排放控制系统的技术门槛,促进节能减排。国六标准要求所有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FTPS)、GPF压差传感器必须100%安装,碳罐脱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率达到50%以上,同时商用车还需安装DPF压差传感器。这对压差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以确保在严格的排放限制下提供精准稳定的监测。

为了配合这一政策,车企需要通过提升燃油喷射精度、优化ECU电控单元、升级OBD系统等手段来达成目标。尤其是空燃比控制要求传感器具备更高的响应速度和精度,尾气再循环系统(EGR)则需要耐腐蚀性强的压力传感器来适应恶劣的排气环境。

NSPGL1系列压差传感器凭借高精度、宽温区和耐油气等优势,完全满足国六标准对燃油蒸汽压力和曲轴箱通风泄漏检测等应用环境的严苛要求。该系列采用车规级信号调理芯片,能将0~±5kPa、±35kPa和±100kPa的压力信号转换为定制化输出(0~5V),其陶瓷基板封装确保了在复杂油气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汽车燃油系统、真空助力系统等领域的理想选择。

NSPAS5N系列绝压传感器则具备亚毫秒级快速响应和耐腐蚀设计,特别适用于EGR-TMAP等进气歧管压力检测。该系列通过高精度校准和补偿,将10kPa至400kPa的压力信号转换为自定义输出,凭借高精度、低功耗和多种输出方式,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助力提升汽车的动力、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NSPGL1和NSPAS5N系列压力传感器的推出,使纳芯微进一步完善了其在汽车排放控制领域的布局,助力车企满足国六法规。

动态演示直观呈现产品性能

此外,纳芯微在现场展示了两台动态Demo,进一步向观众展示了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集成式传感器动态Demo集合了纳芯微压力传感器,磁电流传感器,磁开关,磁角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展示了多种电流检测、气压检测、温湿度检测场景,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可视化展示,直观呈现了纳芯微几大传感器品类在系统应用中的高精度与高可靠性。

另一台液位检测动态Demo集成了纳芯微压力传感器和磁开关,通过模拟不同液位变化场景,展示了纳芯微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模拟了家用电器(如洗衣机)和工业领域的液位监控场景。

4.jpg

聚焦核心市场和应用,深化传感器布局

纳芯微传感器布局广泛且精深,聚焦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三大产品品类,为汽车、工业、能源及消费电子等多个应用领域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并已实现领先的国内市场份额。

5.jpg

纳芯微兼具传感器敏感元件设计和IC设计的能力,不仅能够自主研发高性能的敏感元件,还能够将敏感元件与集成电路完美结合,设计出性能卓越的传感器产品。这种全链条的设计能力使得纳芯微能够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出色的产品定制化能力也是纳芯微传感器的一大特点。依托完善的开发流程和丰富的IP资源,纳芯微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传感器解决方案。这不仅优化了产品成本效益,还为客户供应链的稳固与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纳芯微秉持“可靠 可信赖”的质量方针,制定了严格的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流程,加之高覆盖度的下线测试,共同构筑了纳芯微传感器高品质与可靠性的坚固防线,特别是在汽车等严苛应用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稳定性。

作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的公司,纳芯微致力于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可再生能源和电源等应用领域提供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除了丰富的传感器产品,纳芯微还为市场提供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产品,包括隔离器、通用接口、工业汽车 ASSP、放大器、数据转换器、电压基准、栅极驱动、电机驱动、LED 驱动、供电电源、功率路径保护等,以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的系统创新和成功。

关于纳芯微

纳芯微电子(简称纳芯微,科创板股票代码688052)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

纳芯微以『“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提供芯片级解决方案。

了解详情及样品申请,请访问公司官网:www.novosns.com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45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