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7月21日,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以下简称“TUV莱茵”)为美的冰箱(型号:HD-500RWEN(A))颁发了Quality-mark能效Class A等级验证和噪音Class A等级验证认证证书。 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总经理李永刚、TU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国际市场准入总经理王从容,美的冰箱事业部用户与产品中心主任张辉博士、品质管理总监吴千里、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蒋轩等出席了在合肥举行的颁证仪式。


TUV莱茵为美的冰箱颁发Quality-mark能效等级和噪音等级欧洲Class A认证证书

随着中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加上全球能耗标准升级,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节能、静音等产品性能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此次TUV莱茵从新欧标能效及噪音两个维度对美的冰箱进行专业评估和验证,产品满足节能Class A和静音Class A要求,标志着美的冰箱在节能和静音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美的冰箱研发团队从原理出发,对基础技术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创新。节能方面先从制冷、电控、风道、保温及化霜五大系统出发,共提出、研究并落地21个技术点,涵盖制冷、材料、电控、仿真等多个学科,从冰箱全系统角度实现节能技术的突破。静音方面从固体声源、流体声源、传递路径、响应多环节出发,创新性的利用差异化隔振、风噪涡流设计与控制、定频消音设计等新技术,给用户提供极致静音体验。


TUV莱茵为美的冰箱颁发Quality-mark认证证书

吴千里感谢TUV莱茵对美的的技术支持,并表示双方的合作促进美的产品品质和性能不断提升,希望未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张辉博士表示,今天很高兴见证历经两年时间研发的美的冰箱HD-500RWEN(A)成功通过TUV莱茵Quality-mark认证。希望未来与TUV莱茵在外销产品方面有更多合作,借助其在检测认证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帮助中国民族品牌走向全球。蒋轩补充道,美的外销市场每年增速明显,此次获得TUV莱茵Quality-mark认证,是对美的冰箱产品在节能和降噪方面技术的认可,将帮助美的在欧洲市场取得更大突破。

李永刚表示,美的集团是TUV莱茵的重要合作伙伴。Quality-mark认证依托TUV莱茵在全球丰富的检测经验、强大的技术团队以及品牌优势,帮助消费者识别高品质、高性能产品。Quality-mark认证是TUV莱茵推出的一项针对企业高品质产品的自愿性认证服务,对标国内外高标准进行测试,获得该标识的产品与服务在相应的安全、质量、性能方面更加出色。

作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UV莱茵针对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烤箱、洗碗机、吸尘器、风扇等家用电器,可提供包括安全、电磁兼容、能效、产品使用性能(FFU)、化学、食品接触材料(FCM)、除菌、保鲜等在内的各种专业测试、评价和认证服务,助力制造商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可靠性、环保节能及健康卫生品质。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2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车载AR-HUD正成为新的行业技术趋势。除了已经搭载AR-HUD并在2020年上市的奔驰S级和大众ID系列,2021年的新车型奥迪Q4 e-tron、Wey系列的摩卡SUV等也将拥有配套AR-HUD。2021年是AR-HUD实现大规模量产的重要时间段。国内外巨头与新创企业密集布局AR-HUD量产,将推动其规模化生产升级。

锐思华创作为近年AR-HUD市场出现的一匹黑马,日前与国际主流Tier 1智能座舱供应商开展AR-HUD实车量产计划,并与多家主机厂深入探讨了技术落地以及新车装配的可能。为此,锐思华创在AR-HUD工业布局方面积极融入中国汽车工业4.0的步伐,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协同,实现AR-HUD应用生态。

AR-HUD ( Augmented Reality Head Up Display),即前车窗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 是HUD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将超高清的连续图像投射到整个挡风玻璃上,通过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无缝融合,大大提升了传统HUD的能力。

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配件,AR-HUD结构精密且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相对较长。锐思华创在此领域中拥有多项研发技术专利,较市场上其他角逐者,显着的技术优势在于能提供广角视野FOV23*5(@900mm eye relief), VID15m~无穷远。得益于专利技术OpticalCore®光核引擎,锐思华创的AR-HUD产品能够摆脱HUD对挡风玻璃PVB楔型膜夹层的依赖,在任何挡风玻璃上均可呈现清晰、无重影、无散斑的AR视觉效果。软件技术上,其能够与ADAS融合的显示算法集成,从而提供极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AR辅助驾驶功能。通过在车机或域控制器上嵌入锐思华创开发的AR Generator® SDK工具套件,可以接入Map或HD Map的SDK数据、ADAS核心数据融合模块,并经由AR渲染引擎、ML光学补偿矫正,并将多层级的交互信息呈现在挡风玻璃上。

经过多年的技术深耕,锐思华创的AR-HUD已经实车demo测试超过12个月,进行了包括车道级导航、前车碰撞预警(FCW)、前方行人碰撞预警(PCW)、车道偏离预警(LDW)等项目在内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测试。面对曲面玻璃导致图像发生畸变的痛点,锐思华创对其AR-HUD投影图像进行精确计算矫正,经自由曲面反射镜和挡风玻璃拟合,大大消除了图像畸变。应用场景测试方面,不管是晴天高亮度情况下,还是夜晚弱光时使用,锐思华创AR-HUD的亮度自适应功能,都能确保行车过程中图像清晰呈现。锐思华创AR-HUD基于车规级GPU系统研发,支持摄氏-40度到摄氏85 工作温度区间,并加入了被动式散热和抗震设计,以提升性能稳定性。硬件设计均符合汽车行业IATF16949体系标准,软件开发按照A-SPICE标准体系流程严格把关,选取符合AEC-Q的电子零件,保障了AR-HUD可制造性与可靠性。

锐思华创CEO卢睿表示,今年,公司将进一步做好规模性量产前准备,建立量产模拟实验室和智能自动化工厂,以应对客户订单的定制要求。一方面,工厂将落实精益化生产流程管理,优化生产工艺和应用新材料,保障AR-HUD产品生产每道工序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锐思华创也将打通AR-HUD供应链体系协同合作,加强产业供应链的弹性管理,以对客户/整车厂的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保证产能与交付能力。锐思华创计划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管控流程,包括AR-HUD的光学检测,如PGU、光机和下线检测等,确保每一个出厂产品符合车规标准和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凭借高性能、车规级可靠性及量产保证等多重优势,锐思华创将在2021年突破AR-HUD量产之困,并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智能化、网联化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赋能。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2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7月22日——在今天举办的“挚物·AIoT产业领袖峰会”上,华为联合施耐德电气共同发布了《5G和5G演进:工业控制应用场景白皮书》,以具体工业场景与需求入手,通过5G技术赋能挖掘出中国工业的更多潜力。

华为与施耐德电气联合发布5G工业控制应用场景白皮书

随着5G商用部署后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生产领域,如何将5G技术落地并赋能工业企业,是工业各界期待的话题。作为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在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有着丰富实践与深厚累积。而华为在5G的技术研究、网络部署与商用实践方面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

双方此次联合发布的《5G和5G演进:工业控制应用场景白皮书》中,甄选出5G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应用的“10个典型”场景,涵盖工业智能制造、起重制造、市政水务、仓储物流等诸多领域。基于工业控制领域趋势,将这十个场景分为五大类:离散制造行业的柔性生产、起重运输的少人化无人化控制、运动控制场景的无线化、OT和IT网络融合以及广域工业控制系统的无线物联,并针对每个应用场景的行业趋势、典型应用场景、技术要求及挑战以及应用5G的驱动力四个方面给出了解读:

  • 离散制造行业的柔性生产:柔性产线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要最低化,对比有线组网,通过无线来支持柔性产线的多工位联接具备更高灵活性,可以做到网络联接的完全柔性化。在5G技术加持下,比Wi-Fi网络能提供更高的可靠性、更多终端的联接能力以及更低的时延。从而更好承载OT网络的控制信令通信,支持更多产线设备直接基于5G接入网络;
  • 起重运输的少人化无人化控制:目前Wi-Fi网络作为成熟技术已经在多个无人行车项目中投入使用。未来,5G作为一种可替代Wi-Fi的技术方案,具有可控的干扰协同能力,更容易实现无人行车系统方案的标准化以及现场快速部署。此外,5G网络具有更佳的可靠性和低时延能力,基于5G切片功能能支持一张网一套设备服务控制和监控两套系统的要求,这些都更好的适配了无人行车应用的需求;
  • 运动控制场景的无线化:运动控制一直是5G关键目标应用场景之一,也是5G低时延高可靠性的需求驱动场景。随着5G及5G演进技术的发展,5G将逐步提供4ms甚至1ms时延的商用能力,此外5G已支持空口授时的功能。基于这些能力,针对滑环场景,5G未来可能提供比滑环更可靠的网络联接能力,也可以使能伺服电机的柔性化组态;
  • OT和IT网络融合:OT和IT网络融合是工业控制领域确定性趋势。在生产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是个基础功能模块。相对于传统的有线加交换机以及Wi-Fi无线方案,5G数据采集方案可以更加灵活的在工厂内部署数据采集点,支持更灵活的扁平化架构。同时还具有低延时、高速率和更高的连接密度等能力。
  • 广域工业控制系统的无线物联:广域覆盖一向是无线通信的优势领域,5G对比3G/4G又进一步提升包括虚拟专网的能力、大上行的能力,能更好的支持广域工业控制系统的物联终端。如泵站、闸站等对可靠性需求较高的应用中,5G可作为光纤的有效补充和高质量备份,从而系统级地提升水利行业关键节点的可靠性;随着灌区等场景中的视频应用逐渐增多,5G的大上行带宽能力能更好的支持高清视频的传输,更好支撑智慧水利的信息化。

5G给工业制造领域的基础网络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显而易见,且已经为各国视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器。对此,施耐德电气企业合作与数字化生态总经理刘昱表示:“以《5G和5G演进:工业控制应用场景白皮书》抛砖引玉,为5G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契机,施耐德电气将凭借绿色智能制造的实践与经验,以5G赋能工业与客户,助力中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速。”

华为无线产业发展部总裁朱成表示:“5G在工业控制场景中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大带宽、高可靠性和低时延技术的优势,并持续促进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的融合。华为将与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持续挖掘5G应用场景,并基于应用场景共同定义端到端解决方案,推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和产业升级。“

随着5G-Advanced(5G演进)被正式确认,其在上行能力、低时延、确定性和精准定位等方面全面演进和增强,在工业应用领域的应用价值大增。华为将持续在工业领域开展应用实践,为各细分行业用户提供性能更加卓越、更超前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能。

更多内容请下载白皮书《5G和5G演进:工业控制应用场景白皮书》

来源:华为

围观 8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2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6月16日,装载着天合光能至尊670W系列组件的货车陆续驶出天合光能盐城基地,发往青海大柴旦的太阳能项目地。6月份,首批670W组件开始发运,预计8月底前全部完成出货,总计112MW。

此次发运项目 -- 大柴旦100万千瓦平价光伏一期10万千瓦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区,项目业主方为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该项目全部采用天合光能670W系列超高功率组件。

大柴旦行政区地域辽阔,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区内山高水净,风光独特,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贫地特有的现代自然荒漠景观。基于良好的光照条件,该地区成为建设太阳能发电的理想之地。因项目地处荒漠自然环境,业主希望选择兼具高发电量和极高可靠性的光伏组件产品。经过反复比对,协合新能源最终选择了天合光能今年发布的670W系列超高功率至尊组件。该系列产品通过德国莱茵TUV全套可靠性测试,获得IEC认证,并全面量产。此次大批量出货,意味着光伏6.0时代往前更进了一步,600W+ 组件正成为平价时代最优解决方案。

天合光能至尊系列670W组件,延续了210系列无损切割、高密度封装等高精技术工艺,是一款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及高发电量的组件产品,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从上游看,该系列组件可以降低硅片、电池的非硅成本;从下游看,可以降低系统在支架、桩基、线缆、人工方面的成本。与当下市场上优秀的585W组件对比,组串功率可提高41%,度电成本可降低2-3%;与行业主流450W组件对比,可降低系统BOS成本0.15-0.2元/W,对应度电成本约4-6%。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一览无余的大地一起延展至天际,为自带凌冽之美的大西北增添一道别致的风景,更为当地带去绿色生产力。

超百兆瓦670W组件出货青海只是开始。作为行业先行者、引领者,天合光能在全球总共建立国内浙江义乌、江苏宿迁、江苏盐城以及海外越南等六个210超级工厂。其中,盐城基地已建成5GW的210组件产能,拥有行业内第一个模块化设计、区域化布局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全新的焊接机速度可达每小时4000片左右,目前行业最快;基于人工智能的全自动视觉检验设备,可直接检测产品瑕疵情况,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和产品良率。

公司规划2021年底电池总产能将达到35GW左右规模,组件总产能预计将达到50GW左右,其中210电池和组件产能均占比超过70%。在很多大型项目招标中,高功率组件的占比已近80%。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 年 7 月 30 日至 8 月 2 日,第 19 届 ChinaJoy 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今年,英特尔将与京东强强联合,将 E馆打造成为“京东英特尔主题馆”,携手游戏产业合作伙伴,通过激燃赛事、明星战队和炫酷新机,点燃电竞和游戏玩家热情劲炫进行到底

馆内激燃赛事不间断,英特尔® 大师挑战赛(Intel Master Challenger,简称 IMC)、VR 电子竞技国际大赛等赛事接踵而至,让现场玩家激情爆燃;炫酷 PC 新机竞相发布,近百台游戏 PC 战机随意体验,更可一睹英特尔“猛兽峡谷”NUC 和 炫彩 MOD 机型真容,切身享受“英特尔® 酷睿™,为游戏而生”的畅快体验;“猛兽”机型不胜枚举,明星战队也纷至沓来!EDG 也将亲临现场与玩家小试锋芒;知名解说wAwa 还将与天团和粉丝一起互动,带你一起逛展陪你玩尽兴……更多精彩看点不容错过:

看点一:第五届 IMC 百城战队激燃角逐2021

不仅国际赛事热度高涨,根植于中国的英特尔® 大师挑战赛更令人热血沸腾。该赛事秉承了全球顶尖职业赛事专业、公平的比赛精神,为非职业玩家提供一个具有专业级别的高规格战斗舞台,是草根选手通往大师的电竞盛会。在今年的 ChinaJoy 现场,还将迎来第五届英特尔® 大师挑战赛的华东区域总决赛,数百城市中的万余战队获胜者在这里将竞相角逐,共同在 IMC 舞台上大放异彩进行冠军争霸竞技选手们在第 11 代智能英特尔® 酷睿™ 高性能移动版处理器(H45)的加持下,轻松施展“神级炫技”和“狂暴连击现场玩家一饱眼福,更让“英特尔® 酷睿™ ,为游戏而生”深入人心。


看点二:JDG 英特尔战队官宣

电竞赛事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电竞战队的成长,1.5亿中国电竞爱好者中涌现了不少 JDG 这样出色的职业战队,征战各类赛事。英特尔于 6 月冠名了该战队并将俱乐部更名为“JDG 英特尔电子竞技俱乐部(JDG Intel Esports Club)”,他们将以全新面貌迎战各类赛事,期待他们在未来展示更多令人血脉喷张的“高超操作”和“神级走位”。


看点三:现场体验《永劫无间》无拘格斗

新晋国产游戏百花齐放,游戏体验飞升。2Entertainment 开发的《永劫无间》拥有细腻的画质、创新的游戏系统、再加上中国传统武侠元素,让它自发布以来就备受欢迎,被称为新晋多人在线动作游戏,6人在穿梭与打斗中,争出最后的赢家!英特尔和 24 Entertainment 团队将现场介绍在双方在打造这款游戏背后的“秘籍”,玩家也可以在现场率先上手体验这款游戏,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驱动下,感受游戏中行云流水般的战斗体验。


看点四:最集中的 PC 战机体验区

英特尔在展示区还为玩家打造了“英特尔超神训练营”,通过“核心力训练营”、“传输力加速营”、“抗干扰实战营”和“极限突破训练营”体验区,玩家可以切身感受第 11 代智能英特尔®?1?5 酷睿™?1?5 处理器带来的“5GHz”、“PCIe 4.0”、“Wi-Fi 6/6E”、“XTU 超频”等属性。英特尔展示区在罗技游戏外设和飞利浦显示器的支持下,能够让现场玩家更沉浸、更敏捷、更真实地体验英特尔®?1?5 酷睿™?1?5 处理器加持下的畅快游戏体验。

“京东英特尔馆”汇集了近百款来自 OEM 合作伙伴以及 DIY 大师级玩家的游戏 PC 战机。雷神首次联名国际顶级 IP 变形金刚打造的旗舰游戏本、机械师超频水冷侧透游戏台式机、以及 Acer 神力觉醒的电竞本都将在 ChinaJoy 现场首发,让这里成为 ChinaJoy 场馆中最集中、最瞩目的游戏 PC 战机体验区。

除了百花齐放的 OEM 及 DIY 大师级玩家的游戏 PC 战机,玩家还将一睹拥有 8L 体积的 Beast Canyon NUC“猛兽峡谷”真容,并上手体验它的野兽性能。此外,基于第 11 代智能英特尔®?1?5 酷睿™?1?5 高性能移动版处理器(H45)的 Play One 掌上游戏机也将亮相现场,与拥有“先锋造型”和“超神性能”的 MOD 机型等产品共同成为英特尔展区的吸睛亮点!


Beast Canyon NUC (猛兽峡谷)

体验区还有英特尔与 SoReal 打造的 VR 电子竞技国际大赛上海站体验及竞赛区,基于英特尔的边缘计算,借助5G信号传输,替代了原来游戏玩家身上的背包。现场参赛者无需背负沉重的“设备背包”,只需一副 VR 眼镜即可投入战斗!全新的VR游戏体验等你来。全国将通过上海、北京、南宁、成都四个区域决战进入到最终的冠军角逐,享受 5G  VR 加持下的电竞新体验。


英特尔从不让你失望!精彩赛事激燃挑战、炫酷真机现场体验、明星战队粉丝互动……7 月 30日-8 月 2 日,ChinaJoy 2021 E7 “京东英特尔主题,精彩与你不见不散!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美奇RGMS-III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使用NordicnRF52840nRF52810 SoC,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持设备之间提供无线连接

Nordic Semiconductor宣布位于湖州的医疗设备制造商湖州美奇医疗机械有限公司(美奇)选择使用其nRF52840蓝牙®5.2/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uetooth LE))先进多协议系统级芯片(SoC)nRF52810 SoC,为美奇“RGMS-III”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提供核心处理能力和无线连接


每次替换后,RGMS-III可让用户持续测试和记录长达15天的血糖水平数据。该解决方案包括一个经消毒的一次性传感器(使用辅助佩戴工具佩戴到用户手臂或者腹部)、一个连接到传感器的发射器、一个显示血糖数据的iOS和安卓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或智能手表。

通过使用nRF52810 SoC提供的低功耗蓝牙无线连接,发射器可将血糖数据中继传送到用户的智能手表和/或蓝牙4.0(及更高版本)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上。发射器由CR2016币形电池供电,为这个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可以持续工作15天的充足电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Nordic SoC的超低功耗特性。nRF52810经过精心设计,具有2.4GHz无线电的4.6mA峰值RX/TX电流和全自动电源管理系统等功能,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相比NordicnRF51系列SoCnRF52810 SoC的功耗降低多达80%。

智能手持设备中集成的nRF52840 SoC提供了充足处理能力,可同时运行发射器的无线连接和智能手持设备功能。这款SoC带有浮点单元(FPU)64MHz32 Arm® Cortex® M4处理器提供了充足的计算能力,可以运行两种复杂的传感器算法。这些算法将来自发射器的电流数据转换为在智能手持设备显示的血糖数值,还可以实现心率监测和计步器功能。当用户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时,智能手持设备还可以发出警报。

通过随附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CGM User”(用于iOS)和“MQ CGM”(用于安卓),用户可以监控当前的血糖水平、设置警报,以及查看相关阶段血糖水平波动的完整报告。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用户查看血糖变化并分析任何血糖波动的潜在原因。

NordicnRF52840 SoCArm Cortex M4处理器与2.4GHz多协议无线电(支持蓝牙5.2ANT™ThreadZigbeeIEEE 802.15.4和专有2.4GHz RF协议软件)1MB闪存和256kB RAM结合在一起。带有片上PA的新型无线电架构具有-95dBm RX灵敏度(1Mbps低功耗蓝牙下),最大输出功率为8dBm以及总链路预算为103dBm。与蓝牙4.2标准相比,该芯片支持蓝牙5的全部功能(包括四倍传输范围或两倍原始数据带宽(2Mbps))nRF52840 SoC经设计解决物联网面临的固有安全难题,并集成了Arm CryptoCell™-310加密加速器,可提供业界一流的安全性。这款SoC随附NordicS140 SoftDevice一起提供,后者是经过蓝牙5认证的软件协议栈,用于构建远程和高数据量低功耗蓝牙应用。

nRF52810多协议SoC结合了一个64MHz32Arm Cortex M4处理器和2.4GHz多协议无线电(支持蓝牙5.2ANT™和专有2.4GHz RF协议软件),具有更低的无线电能耗,并带有192kB闪存和24kB RAM nRF52810 SoC随附最新版本Nordic S112 SoftDevice,这是符合蓝牙 5标准的RF协议软件。

美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章锋表示:“我们对于解决方案的两项关键硬件要求是高性能和低功耗,而nRF52810nRF52840都满足了这些要求。Nordic提供的出色技术支持和快速响应也极具吸引力。”

关于湖州美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http://www.hz-mq.com/

关于Nordic Semiconductor

www.nordicsemi.com/About-us

围观 5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由美的集团、中国联通和华为联合打造的广东首个5G+全联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美的集团厨热事业部广东顺德工厂正式发布,这也是5G融合定位解决方案在全球智能工厂业务中首次上线。

5G融合定位技术在全球智能工厂首次上线

美的集团、中国联通和华为三方携手,积极响应国家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要求,在美的顺德工厂完成园区5G+MEC混合专网建设,将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模式深度应用于工厂核心生产环节,已落地智能仓储、智能车辆管理、AI智能监测等多个5G应用场景。

在工厂里,高性能5G专网支撑着产线的高速运转,AI大脑监控预测机器人运行动态,机器人手臂整齐划一作业,机器视觉替代人工进行产品质检,AGV小车零差错将配料运送到位,高精定位系统带来仓储管理账实一致,工人佩戴AR设备进行设备检修及远程验货,5G智能制造取得了实质性的创新成果。

当天,基于5G融合定位技术的智能仓储业务也在美的顺德工厂正式发布上线,这是5G融合定位技术在全球智能工厂业务中的首次应用,解决了传统仓储物流体系长期面临的人、机、物无法有效跟踪定位、移动场景下工业Wi-Fi网络不稳定、多网并行维护困难等问题,赋能仓储物流数字化升级,系统定位达亚米级精度,助力美的集团打造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提升仓储物流效率,有效降低仓储成本。

从数字车间到数智工厂的蜕变,不仅仅是车间视觉界面的变化和系统的集成交互,更是由此带来的制造链条的效率蝶变与价值增值。美的生产制造基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依托中国联通5GC toB一朵云全程全网的优势,5G全联接工厂创新成果可以面向全国跨省、跨厂区快速建设,实现“一点创新,全网复制”。

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总裁刘康表示,华为将继续与行业客户、运营商、合作伙伴等深化合作,开展5G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的研究和部署,以5G驱动智能制造升级,助力工业制造数智化转型,推动5G应用”扬帆远航”。

来源:华为

围观 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张国斌

每天,我们都会跟各种各样的机器交互,小到手机大到各种机械设备,而跟
机器最好的交互方式就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就是仿生我们人类和世界的交互方式,机器可以通过它眼睛”--摄像头,耳朵”--麦克风拾音器、触觉--触控板甚至大脑--脑机接口和我们交互,现在,机器的眼睛、耳朵、大脑发展很快,唯一的缺憾是触控,很多设备的触控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就是我们进行的是触摸二维的--就是我们大量使用的触摸屏技术,而不是三维的--机器只知道我们按了哪里,却并不知道我们按的力度如何。


而在现实生活中,触摸的力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你按摩,洗头,服务人员会通过按压的力度来让你进入一个舒服模式,还有,我们在手写字的时候也有力道,中国的毛笔字更是将力道的变化赋予了更多美学含义,百转流回,行云流水,如下面怀素《过钟帖》,通篇章草笔意,字字虽然极少有牵丝连笔,然“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透出淳穆清秀之神气。

触觉的力道变化竟可以如此之美,但反观我们现在的触控似乎仅用了其一二而已,如同我们面对一座金矿却只挖出了一两块金子,实在是一种遗憾。

而随着我们进入万物感知的智能时代,触控向三维发展已经是明确的方向了,例如现在火爆的机器人,机器人目前从事一些运输、搬运体力活,未来机器人要和人类进行互动,比如搀扶、按摩、推拉等,就需要对按压的力道有精确的掌握,否则可能会导致人类伤筋动骨。

在压力触控方面,苹果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苹果iPhone 6s 就率先采用 了Force Touch 技术,并在Apple WatchMacBook 系列笔记本之上也采用这个技术,但是后来苹果手机和手表又逐渐退出了这个市场。

难道这个技术不是刚需?非也,根据业内专家的观点:主要原因一是这个交互功能无法向下兼容,有了3D Touch之后导致原有的交互系统失灵,二是成本太高没有标准化。(纽迪瑞公司创始人兼CEO李灏观点)。这一两年,老张注意到随着压感产业链日益成熟,更多电子产品应用了压感触控技术,例如我们数字的TWS耳机,继苹果采用压感触控之后,华为、VIVO等公司的TWS耳机也采用这个技术。另外,很多平板电脑也开始配备具有压感功能的触控笔,例如多款苹果、华为的平板电脑都配置了触控笔。

而京东商城也有大量独立触控笔上市

这都说明压力触控市场在悄然走热,实际上,压力触控是继机械按键,传统电容触控后新一代的人机交互方式:1)与机械按键相比,不需要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开孔,灵敏度高,反应迅速,使用寿命长(一般机械按键的按压次数是 1 万次);2)与电容触控按键相比,压力触控对材料无要求(传统电容触控只能使用绝缘材料),对水或者汗液等液体污染不敏感(传统电容触控在有水或者汗液的情况下会失效),不仅可以检测按键动作的有无,还可以根据按键的压力大小提供更多的操作,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目前,压力触控正从高端手机、平板、TWS耳机向中低端渗透。

ForceTouch压力触控产业链包括芯片、模组、传感器和马达等上下游企业,其中芯片是其关键,因为芯片要分析、处理压力数据,识别压力触摸操作,并产生相应的交互,此外如果集成度高的方案还要将模拟前端集成进去,可见芯片的设计难度相当大。

由于苹果率先采用了这个技术,安卓阵营也会跟进,因此国内外芯片企业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当时主要提供压力触控芯片的中外企业有SynapticsMAXIMTICYPRESS、敦泰、敏芯微、汇顶科技、美法思、HiDeep等,但是由于压力触控芯片行业前期研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收益慢--因为市场需要教育,上述企业逐渐退出了这个市场。2015年,本土信号链芯片企业芯海科技也进入了这个市场,并于2016年实现流片,2017年量产。

压力触控方案介绍

在压力触控方案实现上,国外压力触控芯片公司SynapticsMAXIMTICYPRESS等都采用双芯片方案,例如MAXIM采用模拟前端加 AP 的方案, HTC ocean11 使用的是美国 Extra 的模拟前端+MCU 的方案双芯片方案,这种方案存在体积大、集成度低、功耗大等问题。而芯海科技采用更高集成度的的单芯片方案,相对于双芯片方案,具有功耗低、集成度高、体积小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芯海科技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在其招股书中芯海科技称是全球唯一一家采用微压力应变技术并量产压力触控 SoC 芯片的企业,在压力触控芯片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芯海科技压力触控芯片由高性能模拟前端和高性能主控组成,模拟前端对压力传感器输出端信号进行失调补偿、温度补偿,放大后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高性能主控进行信号处理,高性能主控使用特殊压力检测算法通过通道检测、噪声处理、阈值判断等手段识别出按压的动作以及压力的大小。据悉,芯海科技压力触控芯片可应用于智能手机、TWS、压力笔、大小家电等诸多电子设备上。以智能手机为例,压力触控芯片应用于压感 Home 键、压力触控屏和侧边虚拟按键。
2016 年,芯海的压力触控方案首先在 8848 M4 机型上实现了虚拟 HOME 键的应用,随后又被应用在魅族的 M15 系列以及小米 8 的屏下指纹版的屏下 Home 键上。2019 3 月压力触控被应用在 vivo IQOO 的侧边游戏键上。目前的芯海压力触控方案
已 经 实 现 对 魅 族 旗 舰 机 型(M15/16X/16/16Plus/16s/16sPro/Zero)、 vivo 机型(Apex 系列/
NEX3/NEX3s/iQOO
系列)、小米旗舰机型(小米 8 透明探索版)、 8848 机型(M5/M4)、努比亚 z20 等智能手机的批量供货。同时,全球首款环绕屏概念机小米 MIX Alpha OPPO 首款屏下摄像头全面屏概念机也采用了芯海科技的压力触控方案。据芯海科技官网,自2016年至今,芯海发布了CSA37F60CSA37F61CSU18M63CSA37F62四颗压力触控芯片,在短短几年内压力触控芯片经历了数次产品迭代,可见早前压力触控芯片的产品需求并不明确,芯片厂商需要与终端客户不断磨合、试错、进行产品迭代,才能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成熟版本,这对不少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芯海科技占据了压感触控芯片的大部分市场。由于研发成本高,其压感触控芯片的售价也相对较高。2019年芯海压感触控芯片的平均价格是3.15/颗,远高于通用微控制器芯片0.46/颗的价格。而近两年,随着国内压力触控市场的火热,国内一些其他的半导体企业也开始涉足压力触控领域。在未来,除了技术研发之外,芯海科技还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这或许会对压感触控芯片的售价造成影响。

随着这个技术的日益完善,未来,我们将享用到压感触控带给我们的更多美妙体验!我相信未来这个技术也会向机器人、工业、智能化设备领域渗透(完)。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行业挑战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 Liquid Instruments 是由一批在精密测量 和重力波检测仪器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创立的公司。该公司提供相关技术,帮助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专业人士无缝地采集数据,运行测量和控制他们的实验。

科研仪器成本高昂。研究人员如果想要在实验室里测量 13 种不同参数,就需要 13 种不同的工具。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学生需要开展远程协作,为每个人配备必要工具来完成工作的成本也会迅速增加。

Liquid Instruments 意识到了这一挑战,并决定开发出一套解决方案,使用由软件定义的硬件将多种工具集成为单个工具,改变测试测量的方式。

解决方案

Liquid Instruments 正在开发一套由软件定义的科研仪器,其功能集可同时满足教育、中端科研和高端科研三个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其 Moku 系列产品以统一平台提供多种分析工具,并结合相关软件,便于用户快速更改产品功能。

这套解决方案就是其 Moku 系列的科研仪器。通过赛灵思的 Zynq 平台,用户能够动态地重新编程该工具,将器件重配置成十余种精密仪器中的任何一种,含示波器、波形发生器、频率响应分析器、PID 控制器、数据记录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频谱分析器、锁定放大器、相位计、激光稳频仪、数字滤波器和 FIR 滤波器构建器。

借助赛灵思 Zynq -7 系列 FPGA,Liquid Instruments 开发出了自己的前两种产品 Moku:Go 和 Moku:Lab,且在近期将其最新产品 Moku:Pro 移植到 Zynq UltraScale+ MPSoC 平台。

图 1:Liquid Instruments 的 Moku 系列在统一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多种科研仪器

(来源:Liquid Instruments)

Liquid Instruments 市场营销副总裁 Doug Phillips 表示:“我们选择赛灵思,是看重它的性能和灵活性及其 Arm 架构的高度集成特性。这种结合支持我们采用软件定义的仪器,并在平台层面将其作用最大化,从而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Liquid Instruments首席软件架构师 Ben Coughlan 补充道:“从支持工具和用户群体的角度看,赛灵思显然成熟度更高,地位也更稳固。赛灵思团队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推动我们一路克服众多设计难题,最终为我们的客户开发出杰出的解决方案。”

Moku 产品面向物理学家、研究人员群体和本科教育。Moku 系列的每个成员都提供一套预设的仪器和简单易用的软件,方便用户快速更改设备功能。


图 2:Moku 直观的软件界面便于用户轻松将设备配置成他们需要的仪器

通过搭载 Zynq UltraScale+ MPSoC,Moku:Pro 能够接收无线更新,以提供经改进的规格、新仪器或全新的功能。Liquid Instruments 即将发布一种新功能,允许 Moku:Pro 联合运行多种仪器并在运行中热倒换仪器。此外,该公司还计划推出新的基于云的工具,以便用户直接编程 FPGA,这样用户就能实现独特的信号处理算法,并开发自己的定制仪器。

Zynq UltraScale+™ 器件提供 64 位处理器可扩展能力,同时结合了实时控制与软、硬引擎,用于图形、视频、波形和数据包处理。其硬件加速功能带来的处理能力足以集成含动态功能交换 (DFx) 在内的众多特性,这便于用户即时地重配置 FPGA,完成不同任务。

Coughlan 表示:“我们刚开始设计 Moku:Lab 时,DFx 甚至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但其恰恰成为我们选用 Zynq UltraScale+ 系列继续开展研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

设计成效

如今,Liquid Instruments 与数家提供固定功能设备的公司竞争,但是 Phillips 认为没有其他公司能提供同等水平的集成度或性能。

他表示:“客户正在用我们的工具从事尖端研究,大多数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感到欣喜和震惊。我们能在这个平台上提供多少不同的工具是没有限制的,限制我们的只会是市场和或者您的构想。”

Coughlan 补充道,“我们对与赛灵思的合作感到非常满意。我们已经将 Zynq 的功能发挥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在系统设计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推动 UltraScale+ 的发展。两款产品的表现将继续超越我们的预期。”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项目简介

ElectroKnox 公司为现代互联汽车提供了桥接各种通信协议的域控制器和智能中央网关解决方案。其高计算性能产品便于 OEM 厂商在无需更改硬件 的前提下,适应不断变化的车载网络拓扑,从而满足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需求。

ElectroKnox 需要为前沿汽车应用、服务和安全建立通用且强大的基础。该公司的 SGW1000 汽车智能网关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赛灵思 Zynq UltraScale+ MPSoC 平台的软硬件统一平台解决方案。该方案支持 OEM 厂商快速在软件中开发功能,并缩短上市进程,让“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进一步贴近现实。

行业挑战

汽车市场目前对软件定义功能和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种需求需要一种先进的网关,才能提供通用性,传输大量数据,并为客户提供数据加速和数据分析功能。此外,由于 OEM 车辆和软件定义车辆在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一种功能更强大且良好平衡的通用型解决方案,以及可以插入到该解决方案中的稳固的中间件平台。

ElectroKnox 借助 Zynq 平台内的可编程逻辑而开发的SGW1000 网关解决方案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它不仅适用于消费型汽车领域,也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例如电动汽车 (EV)、工程车、商务车和机器人运输车。解决方案

SGW1000 网关具备以往在传统 ECU 上无法实现的复杂软件功能,例如为保障安全而提供的基于 AI 的入侵检测算法,以及提供 Wi-Fi/LTE 支持。此外,Zynq 的高性能 ARM® 多核多处理系统也支持采用前沿的车辆功能,例如整车 OTA 更新和远程诊断。随着车辆通信日趋复杂和对高性能与日俱增的需求,所有上述SGW1000 网关的功能,都将为 OEM 厂商满足市场需求带来重要优势。

赛灵思 Zynq 平台从软硬件角度均是 ElectroKnox 的模块化网关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础。SGW1000 的一项重要特性就是其软硬件的灵活应变能力。


图 1: ElectroKnox 汽车网关硬件为前沿汽车应用、服务和安全提供通用且强大的基础 (来源:ElectroKnox 公司

硬件

使用 Zynq 的四核 ARM Cortex®-A53.双核 ARM Cortex-R5,SGW1000 内含足够的联网和计算资源,既可用作中央或区域网关,也可用作域控制器。Zynq 平台的硬件加速功能可为整合其他 ECU 功能提供充足的处理能力。因此,OEM 厂商能够节省 ECU 硬件成本以及车辆内的物理安装空间。


图 2:ElectroKnox 车载计算机图例。(来源:ElectroKnox 公司)

Zynq UltraScale+ MPSoC 平台的另一大优点是它可以通过各种 I/O(包括 CAN-FD、LIN 和以太网端口)提供可定制接口,从而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图 3:ElectroKnox 车载计算机硬件组件原理图。(来源:ElectroKnox 公司)

软件

借助 Zynq 平台独特的自适应可编程逻辑特性,ElectroKnox 得以在新产品设计中,加入过去在基于微控制器的车载 ECU 上不能运行的更复杂的软件。

SGW1000 在设计上能快速适应任何汽车架构。它的创新软件开发平台是一种不受硬件接口影响的平台,从而使得 OEM 厂商可以灵活地使用不同的硬件配置。而它的全栈软件开发套件 (SDK) , 则可简化车辆功能与应用开发,提高软件的可重复使用能力。

如果将 ElectroKnox 的汽车网关用作车辆通信核心的中央通信模块,就可以实现整车 OTA 更新。它将可以促进、优先排序和协调多个 ECU 和车载域之间的更新。此外,Zynq 器件本身也支持软件和 OTA 更新。Zynq 器件内的软硬件可编程能力在更新系统性能上展示出了无语伦比的价值, 即使车辆已投入使用也能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对于设计中进行纠错,添加新功能或更新任务关键型功能,有重要意义。

图 4:ElectroKnox 软件平台具备硬件无关接口和基于标准的可编程中间件。

(来源:ElectroKnox 公司)

ElectroKnox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Brian Xiong 表示:“我们从包括算力、加速能力、通用性和可升级性等多个不同角度考察了不同的硬件平台方案,最终决定采用赛灵思技术。赛灵思平台配合我们的软件,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地传输 AI 数据、传感器数据、CAN 和高速以太网数据,同时为未来的更高功能要求做好准备。此外,赛灵思技术还为我们扩展和支持新的硬件特性,打开了方便之门。”

ElectroKnox 硬件总监 Francis Pang 补充说:“高度灵活的架构是我们最看重赛灵思平台地方,其将多个处理引擎与可编程硬件逻辑结合在了一起。电动汽车市场和普通汽车市场正在快速演进。与使用 ASIC 相比,我们采用赛灵思技术能更快地适应这些市场及需求变化。未来究竟什么技术会成为主流,我们并不确定。有了赛灵思技术,我们可以延续现有的产品开发,不必担心需要从头开始重新设计。”

设计成效

自从 SGW1000 汽车智能网关推向市场后,ElectroKnox 从客户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正面反馈。Xiong 先生表示:“我们提供的硬件具有通用性,我们提供的软件也具有特有的开放标准特性,客户非常看好这些特性。这正是一直以来他们所追求的特性。我们使他们有机会更自由地采用更多新技术。”

Xiong 先生表示,ElectroKnox 正着眼于与市场新进者合作试点项目。比如与积极寻求先进技术的电动汽车公司和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合作。他 认为,该平台还可以被用作数据中心,为众多服务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驱动控制和通信提供支持。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471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