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本文原载 InfoQ,作者:高玉娴。转载已获授权。

编者注: AI智能体的发展已然势不可挡,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鸿沟。目前来看,多数智能体可以实现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和一定程度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在简单场景中可以选择正确的工具完成任务,但面对复杂场景,技术成熟度仍显不足。要构建自主处理复杂决策的AI智能体,仅靠算法层的优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上下文推理、边缘案例测试等方面取得突破。

基于此,我们与您分享 InfoQ作者高玉娴的深度好文《业界对 Agent 的最大误解:它能解决所有问题》。文章原载InfoQ,详情如下,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目前业界对 AI Agent 存在的最大误解是什么?

watsonx Assistants

watsonx Assistants

"觉得智能体(Agent)能解决所有的问题。"IBM 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数据与人工智能资深技术专家吴敏达在日前的媒体圆桌会上这样回答。

AI Agent 是眼下几乎所有科技公司的"必争之地"。IBM 也在 Think 2025 大会期间,推出了升级版本的 AI 智能体解决方案 watsonx Orchestrate:它提供预构建、开箱即用的专业领域智能体(如人力资源、销售和采购智能体等);支持企业在 5 分钟之内构建自己的 AI Agent;通过智能体编排工具可以实现复杂项目所需的多智能体、多工具协调;并且能为 AI  Agent 全生命周期提供可观测性,包括性能监控、防护、模型优化和治理。

AI  Agent 规模应用的"拐点时刻"已经到来,这是业界的共识。然而,IBM 也强调,不必过度"神化"AI。"技术的本质要看它能不能解决企业真正的问题,尤其当它跟核心业务绑定起来,就要回归业务场景去看技术有没有真正产生价值。"IBM 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表示。

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翟峰

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翟峰

换句话说,AI 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也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用 AI 解决,Agent 同理。

" 真假 " 智能体

区别于传统的 AI 助手(如聊天机器人),AI Agent 不仅能理解指令和生成内容,更能基于实时数据自主规划任务路径、调用多系统资源,并在执行中动态优化策略。

这些优秀特质让业界对 AI Agent 趋之若鹜,当然也使得市场上出现不少"新瓶装旧酒"的产品——虽然换上了 AI Agent 的包装,但内核仍然是传统的 AI 工具。

吴敏达告诉记者,想要识别所谓的"假智能体"并不难。"纯‘旧酒'的算力不是在运行的时候(使用),Agent 具有自主运行的‘大脑',需要不停想东西、不停算,这时候就要堆算力。但以前的自动化流程或者 AI 模型的调用,基本是事先编排好,用历史数据算好,运行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资源消耗,所需的算力要求很小,CPU 就能跑。"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数据与AI资深技术专家 吴敏达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数据与AI资深技术专家 吴敏达

通过名为 AskIBM 的统一平台入口,IBM 内部也正在使用 AI Agent 为员工赋能。据介绍,AskIBM 可以根据员工的查询意图自动路由至 HR、IT 、销售、采购等垂直领域智能体,实现从问题解析到系统交互的全流程自动化。

在吴敏达看来,构建 AI Agent 很容易,然而在企业中想把 AI 应用做好,就需要实现规模化,而这一点很难。第一, Agent 开发背后涉及不同框架、不同应用、不同厂商,彼此的连接怎么做?第二,企业如何找到高 ROI 和合适的场景?第三, Agent 从构建、生产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如何做好管理?

针对这些问题,watsonx Orchestrate 有着清晰的架构设计,如下图:

watsonx Orchestrate

watsonx Orchestrate

自上而下来看,IBM 在其中的核心思路有三点:

第一层是开箱即用的垂域智能体矩阵。包括在 Think 2025 大会期间首批对外发布的 3 个 AI 智能体:人力资源智能体、销售智能体和采购智能体。"比如新员工入职之后的培训、ID 或者权限申请,甚至都不需要 HR 介入,背后的机器人就可以回答 90%的问题。至于这背后究竟调用了多少个 AI 智能体并不重要,从业务视角来看,这完全不用管。"翟峰表示。目前,人力资源智能体已经正式上线,销售和采购智能体也计划将于 6 月份开放使用。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智能体作为模板,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吴敏达举例。

第二层是多智能体编排。一旦智能体开发上线部署到智能体目录(Agent Catalog)就可以开放给部门或者其它员工使用,这个目录类似于一个智能体仓库,支持分类检索、权限管理和版本控制,管理员也可以设定访问权限,并通过审批流程发布、共享智能体。

但随着企业智能体数量从数十个增至数百个,管理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对此,watsonx Orchestrate 还引入了多智能体编排功能,支持跨智能体协作,例如销售智能体在获取新客户线索后,会自动触发市场智能体分析竞品动态,再调用客服智能体生成个性化跟进策略。并且,无论是企业自己构建、合作伙伴构建或是开源社区的专业领域智能体,都可实现信息共享,并协同处理复杂的多步骤流程。

第三层是开放的生态和开源协同。前端是统一的入口,而背后是非常开放的智能体生态。watsonx Orchestrate 集成了 Adobe、AWS、Microsoft、Oracle、Salesforce Agentforce、SAP、ServiceNow 和 Workday 等公司的 80 多种行业领先的企业级应用工具。举例来说,企业可以选择直接在 Orchestrate 中调用 Salesforce 的销售预测智能体,而不需要重复开发对接接口。

数据是  AI Ready 的吗?

需要注意的是,AI Agent 完成一项任务的背后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它们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互联网或者大模型本身,基于这些知识,任务的执行或者工具的调用才不会出错——这些知识,实际上就是数据。

翟峰表示,没有数据的 AI 应用都是空谈,企业要落地 AI 首先先问自己三个问题:高质量的数据有没有?这些数据在用吗?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有数据也并不意味着能用好数据。"企业内部 90%以上其实都是非结构化数据,但是目前大家关注更多的却是结构化数据。"吴敏达强调,"因此,帮助企业提高对非结构化数据的使用,也是 IBM 主攻的方向。"

watsonx.data:AI就绪的数据

watsonx.data:AI就绪的数据

上图是最新更新的 watsonx.data 的简略逻辑架构图,相较于此前的版本集成了数据经纬,通过统一元数据治理增加了语义层(watsonx.data intelligence),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自然语言提问,比如"某供应商的应付款是多少",这时候通过语义层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数据,它可能来自结构化数据,也可能来自文档库中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下图:

watsonx.data:解锁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关键洞察

watsonx.data:解锁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关键洞察

"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 RAG 准确率更高,因为其中的文档不是直接向量化的,中间有一个提取的过程。具体来说,我们通过 watsonx.data integration 去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它在向量化的过程中会提取其中的实体(entity)和值(value),提取以后再把文档向量化。将来在大模型做知识库查询的时候,不仅会返回类似的向量,同时会把相关的实体和值返回出来,通过实体和值的辅助,使得准确率提高。"吴敏达表示。

watsonx.data integration 是一个全方位数据集成的工具,和过去 IBM 提供的 DataStage、Data Replication 等数据处理工具不同,watsonx.data integration 既可以支持结构化数据,也支持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

再往下,当数据放到 watsonx.data 中并经过 watsonx.data integration 统一集成之后,watsonx.data intelligence 就开始"工作"了,它的作用是提供统一的数据治理和数据血缘能力。吴敏达举例,"同一批数据有多种方式访问,比如用大模型知识库——RAG 的方式去问答,或者用传统的 SQL 查询——报表查询的方式,还有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建模提取数据训练一个模型,也是一种方式。怎么保证不同的访问方式权限管控是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 watsonx.data intelligence 来管控。"

与此同时,IBM 还把治理后的数据都封装为 API 接口或向量数据库,供智能体实时调用。例如,供应链智能体可直接访问实时库存向量数据,动态调整采购计划。这不仅提升了数据可用性,还为 Agent 的持续进化提供了"养分"。

纵观整个链路,如果我们把企业源系统中的原始数据比作制造工厂的原材料,那么,watsonx.data integration 的作用就是对生产原料进行制造、加工,加工后放到 watsonx.data 这个仓库中,再通过 watsonx.data intelligence 进行管理形成资产目录,最终提供给前端的 AI 和 BI 使用。

流程是自动化的吗?

那么,当没有技术基础的业务人员也可以轻松地通过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方式开发应用,并且数据也就绪之后,AI Agent 就能在企业流程中"畅通无阻"了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每个企业平均拥有上千个应用, AI Agent 如何跟这些系统和应用连接和打通?

异构系统的困境在企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系统和系统之间的接口不同、标准千差万别,过去的问题是不同系统之间如何打通,数据孤岛如何打破,而现在的问题是 AI Agent 和这些系统之间的"次元壁"怎么破,怎么调用其中的数据并执行相关任务。

比如,企业在收到客户的质量问题反馈之后,如果要交给 AI Agent 处理:第一步,它需要把问题反馈到质量管理系统,然后调用生产制造、设计、工艺等不同软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定位问题的根源;第二步,在确认问题之后,需要对企业知识库进行更新,从而避免类似情况重复出现;第三步,它需要通知相关负责人,这时候它要调用邮箱、钉钉或者企微这些不同的通讯应用;最后,如果是外部供应商零件的问题,就涉及外部沟通,所以可能需要把信息生成文档以 EDI 格式进行发送。

"要把所有这些流程串起来,每一步都不容易,必须把 AI Agent 和现有的系统有效集成。"IBM 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自动化资深技术专家张诚表示,虽然集成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概念,但现如今它的重要性和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在 Think 2025 大会期间 IBM 发布的 Hybrid Integration,主要就是为了提供完整的云上、云下跨平台的集成能力。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自动化资深技术专家 张诚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自动化资深技术专家 张诚

第二,如何实现多个智能体链路的可视化,以及如何处理任务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报错?

举例来说,在某个 AI Agent 上线后,如果出现延时、网络闪断,或者内存溢出、宕机等问题,怎么对全链路实时监控、主动检测,并且快速诊断、分析并处理?这个过程依赖于自动化的 IT 运维能力。

在运维层面,IBM 提出了 AgentOps 概念,即希望从 AI Agent 的构建、部署上线到运维、优化迭代全链路都实现可视化。比如,通过 Instana 全栈监控工具,实时追踪 Agent 的调用链路、资源消耗和决策准确性。当某 Agent 的响应延迟超过阈值时,系统可以自动触发扩容机制。

第三,如何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效率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

IBM 认为,要从基础架构层面实现自动化,才能让 AI 能够高度自动化、弹性地使用基础资源。对此,可观测性工具变得至关重要,包括发现、管理、监控和优化整个企业的智能体使用情况,确保高效、负责任的技术采用。

对此,watsonx 产品组合提供了一套监测工具,可以监控 AI 性能和可靠性、执行 AI 护栏,并有效地使用 AI 资源,例如,根据成本效益或性能等特定目标,评估和选择 AI 模型。此外,IBM 还在去年宣布收购了 HashiCorp,它的定位就是从底层基础设施层面,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的、随需应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关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企业有 27%的云计算支出都在被浪费,而这些浪费完全可以通过平台分析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底层资源的部署,这是 IBM 自动化软件比较侧重解决的事情。"张诚强调。

回归业务本质去看待技术价值

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 AI Agent 这个全新的概念之外,数据、自动化等等事实上还是企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老生常谈的话题。最终,无论是人来执行任务、做决策,还是 AI 来执行任务、做决策,一个相对完备和成熟的 IT 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企业必须补上的一""

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才是找场景。

"每个企业发展阶段不一样,遇到的瓶颈也不一样,企业必须先想清楚哪个地方是真正的痛点,无论你要降本增效还是业务创新,企业的诉求自己要先想清楚。并不是今天 HR Agent 来了,你企业只有 3 个 HR 也要用。"翟峰表示。

那么,企业如何精准把握业务需求,让内部构建的 AI 智能体更具针对性、高价值并持续优化?IBM 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车库创新团队经理张珣总结,企业应该通过进阶的路径去做,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一步步实现智能化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车库创新团队经理 张珣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车库创新团队经理 张珣

"企业首先要确保投资可控,因此我们团队通常会通过 POC(概念验证)和客户一起选择最典型的场景把我们的想法和产品部署上去,然后验证它的 ROI,如果满足预期再大规模部署。"张珣告诉 InfoQ 记者,"整个 POC 的过程是 30 天左右,但每周都会对方案进行迭代,这个过程需要让客户充分参与进来,进行及时的反馈,一起验证我们是不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如果不对就需要不断调整。"

以制造业为例,IBM 车库创新团队经过对企业的需求调研和深入探讨、共创,总结出来四个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 ROI 的场景:研发、生产、供应链,以及财务。再拿 IBM 自身来说,为什么优先发布了 HR、财务、采购三个智能体,其实也是经过 IBM 自己内部验证,ROI 比较好的场景。

总而言之,在 IBM 看来,企业级 AI 的本质不在于炫技,而是业务重构。正如 IBM 董事长 Arvind Krishna 所言:"AI 实验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量身定制的 AI 应用和可量化的业务成果。" 在 Agent 这个赛道上,IBM 打出的还是 "全栈技术 + 行业 Know-How + 开放生态" 的组合拳,这个过程不追求速度,而是更加强调技术深度和落地精度。

而对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再炫酷的技术也解决不了业务本质的问题,技术概念和产品越是眼花缭乱,越要定下心来练好"内功",快速补齐 IT 基础设施能力,是搭上 AI 这趟快车的基本前提。

关于 IBM

IBM 是全球领先的混合云、人工智能及企业服务提供商,帮助超过 1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从其拥有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金融服务、电信和医疗健康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超过 4000 家政府和企业实体依靠 IBM 混合云平台和红帽 OpenShift 快速、高效、安全地实现数字化转型。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行业云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开放和灵活的选择。对企业诚信、透明治理、社会责任、包容文化和服务精神的长期承诺是 IBM 业务发展的基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bm.com/cn-zh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27日,禾赛科技(纳斯达克:HSAI)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本季度公司营收蝉联全球激光雷达行业榜首,同比增长近50%,预计全年营收同比将增长44%69%

近期,理想L系列宣布全系标配禾赛ATL全天候激光雷达,将激光雷达从 "高端选配" 推向 "安全标配" 。在ADAS领域,禾赛ATX已获得12家国内外头部主机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定点,第一季度交付量近4万台,并被众多主机厂客户规划为2025年量产车型标配。截至目前,禾赛已与23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在机器人领域,禾赛将在未来12个月内向追觅生态链高端智能庭院品牌可庭科技完成30万台禾赛JT的交付。

营收同比增长近50%,盈利目标稳步迈进

本季度,禾赛科技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在ADAS和机器人领域业务增长迅猛,助力Robotaxi、无人配送等客户大规模出海,推动激光雷达成为标配安全件。第一季度实现营收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3%,预计全年营收同比将增长44%69%

同时,禾赛实现GAAP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84%1750万元人民币(约合240万美元),并实现Non-GAAP盈利,稳步迈向全年盈利目标。RobotaxiADAS业务的综合毛利率达到41.7%。展现了禾赛出色的经营效率和商业化能力。

营收对比.jpg

总交付量同比增长至3倍以上,ADAS和机器人领域产品交付量强势增长

禾赛自研芯片化技术的突破使成本大幅降低,激光雷达已摘下高端选配的标签,成为辅助驾驶必不可少的安全件,激光雷达市场正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年第一季度,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195,818台,同比增长231.3%,延续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第一季度的三倍以上。其中,ADAS产品交付量为146,087台,同比增长178.5%

1.jpg

2.jpg

作为机器人移动的最佳传感器,激光雷达正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本季度,禾赛在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49,731台,同比增长649.1%,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幅度,印证了禾赛激光雷达正在成为全球头部机器人厂商的首选。

机器人领域产品交付量对比.jpg

国际市场再启新程,禾赛加速推进全球布局

在国际市场,禾赛再度实现重大突破,与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全球前五Tier1达成全新的验证开发项目。这一合作项目的达成,是双方开启深度合作的关键里程碑,标志着禾赛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时,禾赛正积极与欧洲和日本的4家全球头部车企和Tier1紧密合作,共同推进5个验证开发项目,本季度已有3个项目圆满完成,技术实力再获国际认可。

1 (1).png

ATX单季度交付近4万,激光雷达成安全标配

在国内市场,禾赛不仅与奇瑞旗下新能源品牌iCAR长城旗下新能源品牌欧拉达成合作,还斩获了极氪旗下多款畅销车型和吉利一款即将发布的新车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20255月,理想MEGA及理想L系列宣布全系标配禾赛ATL全天候激光雷达(基于ATX平台的定制版本),为车辆提供更清晰的3D感知。

3 (1).jpg

截至目前,禾赛ATX已获得12家国内外头部主机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定点,并被众多主机厂客户规划为2025年量产车型的标配,量产规模不断快速提升,本季度交付量已接近4万台。

2 (1).jpg

截至目前,禾赛已与23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

1.jpg

发布面向L2L4的激光雷达全家桶「千厘眼」

本季度,禾赛正式发布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AT1440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ETX车规级超远距激光雷达FTX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AT1440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点频超过3400万点每秒,是当前主流车载激光雷达的45以上,引领激光雷达进入千线超高清时代。

6.jpg

ETX全球测距最远的车规级激光雷达,是专为L3而生的超远距产品,可实现400米的超远测距(@10%反射率)。

5.jpg

FTX全球视野最广的下一代纯固态车规级激光雷达,拥有最大180°×140°的超广视场角,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超2倍,同时外露视窗面积大幅缩减40%

4.jpg

基于此,禾赛重磅发布面向L2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千厘眼A」是面向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方案,包含4颗超高清AT1440,以及4颗纯固态FTX,实现360°全覆盖。「千厘眼B」是面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方案,包含1颗前向超远距激光雷达ETX+2颗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X。「千厘眼C」是面向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感知方案,包含1ATX小巧型远距激光雷达。

3.png

稳居头部Robotaxi首选供应商,禾赛助力L4合作伙伴出海

在机器人领域,禾赛作为百度Apollo Go、滴滴自动驾驶、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等头部Robotaxi企业下一代车队的主激光雷达供应商,正通过高质量、高性能的激光雷达产品持续为Robotaxi产业赋能。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禾赛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核心感知能力支撑,更助力其加速布局海外关键市场,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向全球纵深发展。

近期,多家领先的Robotaxi公司宣布与Uber达成合作,包括WeRide(文远知行)、Pony.ai(小马智行)、Momenta等一系列禾赛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这标志着禾赛激光雷达正全面助力Robotaxi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阶段。

2 (1).png

将交付30万颗禾赛JT ,禾赛加速渗透机器人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禾赛与追觅生态链高端智能庭院品牌可庭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未来12个月内*向其提供30万颗JT系列激光雷达,赋能追觅割草机器人这一战略合作的达成,不仅彰显了JT系列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更标志着其市场渗透进程正在全面加速。

1.png

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表示:根据Yole Group最新数据,禾赛已经连续第四年蝉联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营收市占率第一,这进一步巩固了禾赛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2025年开局强劲,我们将乘风而上。

今年的上海车展释放出一个信号,车企正全力押注智能辅助驾驶。基于这一趋势,我们提出了激光雷达三大核心理念——安全不选配、安全不选第二名和安全价值无上限。在ADAS领域,禾赛激光雷达正践行这些理念,接连斩获奇瑞、长城、极氪和吉利等多家国内头部车企客户,并在国际市场取得重要突破,与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全球前五Tier1达成全新的验证开发项目。

在机器人领域,我们是百度Apollo Go、滴滴自动驾驶、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等头部Robotaxi企业下一代车队的主激光雷达供应商,持续为Robotaxi产业赋能,助力合作伙伴加速布局海外关键市场。

此外,我们坚信激光雷达是所有机器人的必备传感器。禾赛JT系列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产品,获得众多客户的广泛青睐。随着ADAS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加速和机遇拓展,我们有信心将在未来几个季度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实现更强劲的增长。

禾赛CFO樊鹏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实现了强劲的财务和运营业绩,净收入同比增长近50%。我们交付了近20万台激光雷达,是去年一季度的三倍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GAAP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84%1,750万元人民币(约合240万美元),同时本季度我们实现了Non-GAAP盈利,这些结果不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更在第一季度这一传统业务淡季中显得尤为亮眼。

基于我们在ADAS和机器人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加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即使面对动态的关税环境,我们依然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稳步迈向全年盈利目标。

*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美元≈7.2567元人民币

**安全港声明:本文包含的展望基于当前市场状况,并反映公司对市场和运营状况及客户需求的初步估计,具体以最终实际情况为准。

围观 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型SMD保险丝可实现紧凑的全自动装配,并为高压应用提供增强的保护

Littelfuse公司NASDAQLFUS)是一家工业技术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和更安全的世界提供动力。公司今天宣布推出Nano2 415 SMD系列保险丝。该产品是Littelfuse首款表面贴装保险丝,277 V下的额定分断电流为1500 A 415系列旨在为电压波动不可预测的250 V应用提供真正的缓冲,紧凑的SMD封装可提供卓越的故障电流保护,是空间受限应用的理想选择。(观看视频

1280_ADOIEhUnm6e0123P.png

这款新型保险丝是我们首款在277 V条件下具有1500 A高额定分断电流的保险丝,为使用传统通孔解决方案的电子设计师提供了转换为SMD部件的选择。”Littelfuse过流无源组件产品管理高级总监Daniel Wang表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实现装配过程的完全自动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

主要特点和优势:

  • 行业领先的分断额定值:Nano2 415系列在277 V下的额定分断电流为1500 A,可在关键应用中有效防范高故障电流。

  • 针对电压波动环境进行了优化:277 V额定电压可在250 V应用中提供真正的缓冲,防范不可预测的浪涌。

  • 增强的浪涌承受能力:与竞争解决方案相比,更高的I 2t值可提供更好的浪涌和脉冲承受能力。

  • 紧凑的表面贴装设计:SMD外形使工程师能够替换通孔保险丝,简化自动化装配流程并降低总体生产成本。

高性能应用的理想选择:

Nano2 415 SMD系列非常适合各类应用,包括:

  • 消费电子产品:电源适配器、充电器和电源

  • 工业系统:逆变器、转换器和仪表

  • 汽车:电动汽车充电站、家用充电器和照明设备

  • 家电/白电:洗衣机、烘干机和冰箱

  • 家居自动化:自动车库门和智能家居系统

保险丝技术的竞争优势

415系列可直接替换市场上的其他保险丝,同时提供更高的I²t值,以实现更强的浪涌承受能力。此外,它还可以作为Littelfuse 215管状保险丝系列SMD替代品,提供更高的额定电压(277 V相对于250 V),同时替代现有的通孔管状保险丝解决方案。通过向SMD保险丝过渡,电子工程师可以完全实现制造流程的自动化,从而加快生产速度、提高产量并降低劳动力成本,最终使他们的终端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供货情况

415系列SMD保险丝提供卷带封装,起订量1,500支。通过全球授权的Littelfuse经销商接受样品请求。如需了解Littelfuse授权经销商名单,请访问Littelfuse.com

更多信息

可通过以下方式查看更多信息:415系列SMD保险丝产品页面。如有技术问题,请联系产品经理John Emmanuel C. SemanaJSemana@littelfuse.com

关于Littelfuse

Littelfuse (NASDAQ:LFUS)是一家多元化的工业技术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和更安全的世界提供动力。凭借覆盖超过20个国家的业务和约16,000名全球员工,我们与客户合作,设计和交付创新、可靠的解决方案。服务于超过100,000家最终客户,我们的产品每天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工业、运输和电子终端市场。访问Littelfuse.com了解详情。

围观 2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高密度电源模块与 48V 供电网络赋能中端车型,解锁豪华车功能

A公司打造业内性能卓越的主动悬架电源系统,旨在将长期以来仅见于豪华车型的功能引入中端车型。A公司成功突破困扰知名汽车技术供应商几十年的技术瓶颈,在满足主动悬架系统对尺寸、重量及瞬态性能的严苛需求的同时,兼顾效率提升、电磁干扰优化及对称能量回收功能改进,实现了完美平衡。

1.png

图 1 — A公司通过结合 48V 电源架构和高密度电源模块,设计了市场上最小、最轻的主动悬架系统。4 个 Vicor 固定比率 BCM6135 800V-48V DC-DC BCM® 母线转换器用于将高压转换为 48V,并将电力输送至每个车轮。BCM6135 具备双向转换功能,提供业界最快的 DC-DC 转换器瞬态响应。在直接连接至 DC-DC 转换器时,其对称开关速率可实现最佳的能量回收。

作为一家专注于汽车电源管理与配电的企业,A公司携手 Vicor,集成了一款固定比率 800V-48V DC-DC 转换器电源模块,该模块与传感器、机电执行器及复杂软件协同运行,以实现车辆悬架的实时调整。这一合作成果令人瞩目,主动悬架系统不仅体积最小,几乎仅为最接近竞争对手的一半,还具备业界最快的电源转换瞬态响应。

高压电池与 48V PDN 重塑A公司主动悬架愿景

无论是驰骋在老化的高速公路、穿越偏远的土路,还是应对郊区坑洼路面,主动悬架系统都能显著提升操控性,确保更平稳、更安全的驾驶体验,同时有效降低道路噪音。20 世纪 70 年代初,行业曾尝试采用复杂的电磁解决方案,但受限于 12V 电池供电系统的能力,该方案需依赖四台重达 200 磅的电机。

回顾历史,事实证明 12VDC很难在不增加尺寸、重量及成本的情况下满足主动悬架电机的功率需求。此外,部分传统 DC-DC 转换器虽可在无需中间电池的情况下直接供电,但其体积庞大,并且缺乏满足能量回收需求的快速瞬态响应能力,难以有效回收并储存电力。

尽管主动悬架系统在过去曾面临高能耗与重负载的挑战,但如今,它将受益于更高电压(400V 800V)主电池的应用,以及行业对 48V 供电网络(PDN)的广泛采用。这两种技术的组合已成功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2.png

图 2 — A公司主动悬架系统(电源系统为  800V-48V DC-DC 系统)采用液冷设计,是市场上最紧凑的解决方案,重量仅 2.6 千克,尺寸为 197 x 201 x 71 毫米。

Vicor 固定比率 800V 至 48V DC-DC BCM® 母线转换器本身具有双向转换功能,提供业界最快的 DC-DC 转换器拓扑瞬态响应(800 万安培/秒)。BCM 提供对称的双向转换性能,可在相同功率水平下实现降压或升压转换。其先进的平面封装不仅简化了热管理系统设计,还进一步减少了整体尺寸和重量。

通过双向电源转换器将主动悬架直接连接至主电池,可实现最佳能量回收。与弹簧的能量吸收与释放机制相似,主动悬架采用能量回收减震器收集动能,并将其回馈至电池。

A公司推出采用电源模块与 48V 架构的最小主动悬架系统

A公司解决方案采用 Vicor 高密度电源模块,为每个执行器构建紧凑型(197 x 201 x 71 毫米)5kW 供电系统。该系统可在任意方向快速处理高达 6kW 的峰值功率。通过采用两个并行运行的 Vicor BCM6135 模块,而非数百个分立元件,转换器设计得以大幅简化。

该转换器经过优化,可与 800V 电池系统配套工作,工作电压范围覆盖 420V 至 920V。它采用液冷设计,能够提供高达 100A 的电流,并实现 97.3% 的高效率。系统外壳体积不足 1.8 升,重量仅 2.6 千克,远小于其他系统。

A公司研发总监 Peter表示:“在主动悬架应用中,我们的 OEM 客户需要具备毫秒级响应速率的 DC-DC 转换器,否则就必须依赖额外的电池支持。Vicor 的 BCM6135 电源模块不仅满足了我们对性能的需求,还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使系统设计更加轻松高效。”

3.jpg

3 —双向 BCM6135 具备 800 万安培/秒的快速电流瞬态响应速率,与主动悬架及电力回收需求的功率曲线完美匹配。BCM6135 是一款效率高达 95%、峰值功率为 3.5kW 800V-48V 母线转换器,可提供对称的电源开关性能。

48V 架构与高密度电源模块相结合,推动汽车电气化创新迈向新高度——不仅显著减少了空间与重量,还提供了卓越的性能。A公司与 Vicor 凭借其汽车专业技术开发先进的解决方案,助力高性能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

关于 Vicor

Vicor 公司依托一系列专利技术,设计、开发、制造并销售模块化电源组件和完整的电源系统。公司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安多弗,面向电源系统市场提供产品,涵盖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工业设备和自动化、电信和网络基础设施、车辆和运输、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www.vicorpower.com

围观 2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推出采用Multi-Sense技术的 Arm® Cortex®-M0+ 微控制器(MCU)——PSOC™ 4100T Plus。这款新型MCU集丰富的模拟和数字功能于一身,拥有128K闪存和32K SRAM,并且采用了Multi-Sense这一包含CAPSENSE™、电感式传感和液位传感功能的英飞凌先进技术。PSOC™ 4100T Plus 还拥有更高的可靠性以及多种增强功能和先进传感功能,为系统控制和人机接口(HMI)应用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配图:英飞凌PSOC™ 4100T Plus.jpg

英飞凌PSOC™ 4100T Plus

英飞凌PSOC™ 4 Multi-Sense总监兼项目负责人Vibheesh Bharathan表示:“英飞凌致力于提供更加可靠的先进系统控制和HMI解决方案。我们的Multi-Sense功能是一种范式的转变,推动了HMI和系统控制用例下一代传感解决方案的发展,并以此为消费和工业应用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PSOC™ 4100T Plus可作为独立的通用MCU提供强大的系统控制和管理平台,也可作为专用的HMI MCU创建直观的交互式接口,还可作为系统控制和触控式HMI的单芯片解决方案。

在作为 HMI MCU时,该产品支持多种传感应用,包括电容式传感(用于检测用户触摸或接近)、电感式传感(用于实现金属表面触控)、基于机器学习(ML)的液位传感(用于监测液体存在或液位),以及基于CAPSENSE™的悬浮触控(用于检测与表面有一定距离的手指触摸)等,因此适合用于创建创新的且对用户友好的接口。

PSOC™ 4100T Plus 是一个支持许多应用的强大多功能平台。其应用领域包括:

家用电器可靠性对于家用电器非常重要。PSOC™ 4100T Plus系列针对这一关键要求做出了重大改进,包括领先的6500 V静电放电(ESD HBM)保护和±1%内部主振荡器(IMO)精度等。此外,凭借悬浮触控等先进的HMI功能,该系列还解决了若干设计难题,包括更加简单、经济的堆叠、与表面有一定距离的触控操作等。依靠Multi-Sense拥有互补性的传感技术组合,设计人员能够成功解决设计挑战。

消费电子产品PSOC™ 4100T Plus系列通过提供紧凑、高效的传感器设计解决方案提高消费电子产品的HMI性能。该系列采用第五代 CAPSENSE™技术,拥有高信噪比(SNR)和低功耗的特点,而且因采用了防水设计而能够在包括户外应用在内的恶劣环境中可靠运行。

触控板和触控屏应用:PSOC™ 4100T Plus 系列提供高分辨率2D手指追踪用户接口,可用于创建触控板和触控屏。该产品拥有32个传感器输入端,最多支持 256个节点,为设计带来了广泛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设计出表面积为 80mm x 80mm、菱形间距为 5mm的触控板,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多指追踪。同样,PSOC™ 4100T Plus还可用于驱动 4 英寸触控屏,实现多指触控。触控板和触控屏用户接口均支持内置的可配置手势引擎。

为帮助多传感应用的开发,英飞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件工具和资源。CAPSENSE™ Tuner帮助设计人员轻松配置和优化电容式传感应用;《电感式传感设计指南》和《液位传感设计指南》提供如何实现这些技术的详细指导;基于ML的液位传感模型训练器帮助开发人员解决制造差异、移动式储罐气隙变化等问题。

供货情况

PSOC™ 4100T Plus现已上市。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psoc4100TPlus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8,060名员工(截至20249月底),在2024财年(截至930日)的营收约为150亿欧元。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IFX),在美国的OTCQX国际场外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IFNNY)。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en/about-infineon/press/market-new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3,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应用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 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浪潮中,光通信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作为光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平衡光电探测器凭借其卓越的性能,成为支撑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力量。康冠光电推出的KG-BPR系列40GHz平衡光探测模块,其通过差分探测技术,将微弱光信号从噪声漩涡中精准"打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同时有效抑制共模噪声,显著提升信噪比和灵敏度,实现量子级精度的光电转换。

1.png

01 KG-BPR系列40G平衡光探测模块

2.png

产品描述:

KG-BPR系列40G平衡光探测模块集成了40G高速平衡探测器和低噪声放大电路,有效地减少激光器噪声和共模噪声,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具有低噪声,高增益,带宽可选最高可达31GHz,使用方便等特点。主要用于43Gbit/s DPSK, 100Gbit/s DQPSK 光通信, 微波光子相干探测, 以及光纤传感等领域。

产品特点:

  • 光谱范围: 1530~1620nm 

  • 可达43Gbits/s的数据传输速率

  • 双输入端口,差分输出

  • DC或AC耦合方式可选

应用领域:

  •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DPSK、DQPSK)

  • 高速光纤传感系统

工作原理:

3.png

特性曲线:

4.png

频率响应曲线

6.png

5.png

脉冲响应曲线

性能参数

6.png

极限条件

7.png

封装尺寸(mm):

8.png

订货信息:

9.png

*如有特殊要求请联系我公司销售人员

来源:康冠光电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8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圣邦微电子推出 SGM41606S,一款 I²C 控制且集成旁路模式和双输入选择器的单节 8A 开关电容并联电池充电器。该器件可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SGM41606S 是一款高性能的 8A 开关电容电池充电器,具备 I²C 控制功能,能够在电荷泵分压模式和旁路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它支持 3.6V 至 12V 的宽输入电压范围(VBUS),能够利用智能适配器或充电宝为单节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充电。其优化的开关电容架构采用 50% 占空比,开关电容结构允许输入电流为充电电流的一半,从而显著降低布线压降、损耗以及应用中的温度升高。在 2:1 模式下,当电池电压(VBAT)为 4V、电池电流(IBAT)为 2A 时,其效率可达到 97.7% 以上。此外,其开关频率可在 187.5kHz 至 1.5MHz 之间灵活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效率。

SGM41606S 具备 5A 旁路模式充电能力(以前称为电池开关充电),通过其内置 MOSFET 实现高效充电。在旁路模式下,充电路径的导通电阻(RDSON)保持在 17mΩ(典型值)以下,能够支持大电流操作。集成的旁路模式确保可以使用 5V 快速充电适配器为单节电池充电,从而保持向后兼容性。支持单项单电容至三电容设计,优化外围电路设计。

在输入设置方面,SGM41606S 配备了双输入电源多路复用控制器,能够灵活选择输入电源(无线充电输入和有线充电输入),并通过集成的多路复用器控制和外部过压保护 MOSFET(OVPFET)驱动器实现双输入设置。此外,它还支持单输入,无需 OVPFET 或仅使用单个 OVPFET,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SGM41606S 集成多种可编程保护功能,确保设备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这些功能包括输入过压保护(VBUS_OVP)、电池过压保护(VBAT_OVP)、输入过流保护(IBUS_OCP)、电池过流保护(IBAT_OCP)、输入欠流保护(IBUS_UCP)、输入短路保护(VBUS_SCP)、输出过压保护(VOUT_OVP)、电池和电缆连接器温度监测(TSBAT_FLT 和 TSBUS_FLT)以及芯片过温保护(TDIE_OTP)。此外,SGM41606S 支持通过同步双 SGM41606S 实现并联充电,最高可支持 13A 的充电电流。它还集成了一个 10 通道 16 位(有效)ADC 转换器,用于监测 VAC1、VAC2、VBUS、IBUS、VOUT、VBAT、IBAT、TSBUS、TSBAT 和 TDIE 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

SGM41606S 采用符合环保理念的 WLCSP-2.65×2.65-36B-A 绿色封装,能够在 -40℃ 至 +85℃ 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

1.jpg

(a)单输入                                            (b)双输入

2.jpg

(c)并联操作

图 1 SGM41606S 典型应用电路

4.jpg

图 2 SGM41606S 功能框图

关于圣邦微电子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300661)是一家综合性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处理和系统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供应商,拥有 34 大类 5900 余款可供销售产品,为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通信、计算机、医疗设备和消费类电子等应用提供各类模拟信号调理和电源创新解决方案。

来源:圣邦微电子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7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同时宣布针对台积公司 N3C 工艺的工具认证完成,并基于台积公司最新 A14 技术展开初步合作

楷登电子(美国 Cadence 公司,NASDAQ:CDNS)近日宣布进一步深化与台积公司的长期合作,利用经过认证的设计流程、经过硅验证的 IP 和持续的技术协作,加速 3D-IC 和先进节点技术的芯片开发进程。作为台积公司 N2P、N5 和 N3 工艺节点 IP 的领先供应商,Cadence 持续为台积公司生态系统提供卓越的 AI 驱动设计解决方案,应用涵盖从小芯片(chiplet)、SoC 到先进封装及 3D-IC 等广泛领域。这种深度合作涵盖台积公司 N2P 和 A16 技术的认证工具和流程,为基于台积公司 A14 技术的相关合作奠定了基础,并通过扩展对台积公司 3DFabric® 设计和封装的支持,进一步释放 3D-IC 的潜力。此外,基于现有 N3P 设计解决方案,Cadence 和台积公司正扩展面向最近推出的台积公司 N3C 技术的工具认证支持。

N2P 和 A16 AI 硅设计

Cadence 正凭借面向台积公司先进 N2P 和 A16 工艺技术的认证工具和优化 IP,推动 AI 芯片设计领域的创新。为巩固其在内存 IP 领域的领先地位,Cadence 推出面向 N2P、通过 TSMC9000 硅前认证的 DDR5 12.8G IP。Cadence® 数字、定制/模拟设计和热分析解决方案已通过台积公司 N2P 和 A16 技术认证。结合双方在 N2P 工艺 AI 驱动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方面的持续合作,包括对大语言模型(LLM)的运用,这些技术进展将有助于改善未来工艺节点的数字设计流程。

领先的汽车解决方案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的快速发展正推动新一代应用对先进芯片的需求。Cadence 凭借其面向台积公司 N5A 和 N3A 工艺的认证 IP,正在加速这一技术发展过程。Cadence 的高性能设计 IP 产品组合,包括 LPDDR5X-9600、PCI Express®(PCIe®)5.0、CXL 2.0、25G-KR 和 10G 多协议 SerDes,已针对汽车应用进行专门优化。

扩展和升级 3DFabric 解决方案

Cadence 为台积公司 3DFabric® 提供唯一完整的小芯片(chiplet)设计、封装与系统分析解决方案。为满足 AI 训练市场的需求,Cadence 正在扩展其设计 IP 产品组合,推出面向 3D-IC 设计、通过 TSMC9000 认证的 IP,包括基于 N5/N4P 的HBM3E 9.6G、基于 N3P 的硅前 HBM3E 10.4G,以及 Universal Chiplet Express(UCIe)16G N3P 解决方案。此外,Cadence 的 HBM4 测试芯片已完成预流片准备,为 CoWoS-L 铺平了道路。

Cadence Integrity 3D-IC Platform 现推出增强功能,通过 3Dblox 参考流程显著提升结果质量 (QoR)与 3DIC 全流程质量控制(QC),同时实现全局资源优化、芯片封装协同设计以及先进多物理场收敛分析,包括静态时序、电源压降和热分析。新增功能包括支持多小芯片(chiplet)设计的贯通结构生成,以及用于端到端 3D-IC 规划、分区和优化的 AI 驱动工具。

Cadence 的 Sigrity X 技术和 Clarity 3D Solver 还可通过与 Cadence Integrity 3D-IC Platform 集成,实现基于 3Dblox 标准的信号与电源完整性(SIPI)分析的合规性自动化检查。这种集成流程可使 UCIe 和 HBM 通道的高速 S 参数提取和瞬态时域分析完全实现自动化。此外,Cadence EMX® Planar 3D Solver 通过了 N3 认证,并且正在进行 N2P 认证,其仿真精度显著提升,可满足先进节点 IC 设计的严苛要求。

超越摩尔定律技术创新
利用持续的超越摩尔定律技术创新,Cadence 在不断推动技术扩展的边界。Cadence 的 Virtuoso® Studio 现已支持模拟和射频设计迁移,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缩短先进节点和射频节点的设计周转时间。而且,Cadence 正在推进针对台积公司紧凑型通用光电引擎(COUPE)的设计解决方案,并通过 GPU 加速计算、性能增强的台积公司云端设计,实现新一代效率提升。

“我们与台积公司的合作突显了 Cadence 的承诺,即推动创新,助力客户加快芯片设计”,Cadence 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与签核事业部总经理 Chin-Chi Teng 说道,“通过提供经过认证的设计流程、经过硅验证的 IP 以及对台积公司 N2P、N3 和 N5 等先进节点技术的支持,我们能支持设计人员开发跨越基础架构 AI 和物理 AI 应用(包括汽车)的领先解决方案。我们正携手台积公司推动技术扩展的边界,实现新一代芯片设计和封装的进步。”

“我们与 Cadence 等开放创新平台®(OIP)合作伙伴的持久合作对于解决半导体设计中一些最复杂的挑战来说至关重要”,台积公司先进技术业务开发处资深处长袁立本表示,“通过将台积公司的先进工艺和 3D 堆叠及封装技术与 Cadence 的领先设计解决方案相结合,双方的共同客户能够加快芯片设计,同时实现卓越的性能、功耗和面积优化。我们将继续共同推动技术变革和创新的突破。”

关于 Cadence

Cadence 是 AI 和数字孪生领域的市场领导者,率先使用计算软件加速从硅片到系统的工程设计创新。我们的设计解决方案基于 Cadence 的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战略,可帮助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系统公司构建下一代产品(从芯片到全机电系统),服务超大规模计算、移动通信、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生命科学和机器人等领域。2024 年,Cadence 荣登《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最佳管理成效公司 100 强”榜单。Cadence 解决方案提供无限机会。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cadence.com

来源:Cadence楷登

围观 2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7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终端设备的性能与稳定性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视美泰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持续为行业伙伴提供高效可靠的硬件解决方案,为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三款OPS模块:高端旗舰级OPS-3588A、中端OPS-3399E及高性价比OPS-3288E,以差异化配置满足多元场景需求,为数字标牌、互动一体机、智能零售等领域注入强劲动力!

分档定位:精准匹配行业需求

高性价比版 OPS-3288E:四核动力,经济之选

OPS-3288E作为一款面向低端市场的智能计算模块,凭借其出色的核心配置和丰富的接口,为用户带来了稳定且高效的智能交互体验。

1.jpg

核心配置:OPS-3288E 配备 RK3288 四核处理器,主频最高达 1.8GHz,运行 Android7.1/11.0 系统。虽定位低端,但在多线程运算、图形处理以及硬件解码方面同样表现出色,能够为基础智能显示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性能支持,以高性价比满足对成本敏感的市场需求。

中端版 OPS-3399E: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之选

OPS - 3399E作为中端市场的核心产品,在性能和功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为追求更高性能和更多功能的用户提供了理想之选。

2.jpg

核心配置:OPS-3399E 搭载 RK3399 六核处理器,主频最高可达 1.8GHz,配合 Mali-T864 GPU,具备强大的运算与图形处理能力。无论是运行复杂的应用程序,还是处理高清视频、3D 图像,都能轻松应对,流畅自如。其支持的 Android7.1/11.0 系统,为用户带来稳定、高效且功能丰富的操作体验,满足中端智能显示设备对系统性能的严苛要求。

高端旗舰版 OPS-3588A:八核旗舰,算力担当

OPS-3588A作为视美泰此次发布的旗舰级高端版OPS产品,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为对性能和功能有极致追求的用户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选择。

3.jpg

核心配置:OPS-3588A 采用 RK3588 八核处理器,基于先进的 8nm 制程工艺,集成了四核 Cortex-A76 和四核 Cortex-A55,主频最高可达 2.4GHz。内置高达 6T 算力的 AI 加速器 NPU,多应用并行也能保持流畅。该产品默认支持 Android12.0 系统,同时可适配 Linux、OpenHarmony 等多操作系统,为终端产品提供安全稳定且具多样性的系统环境。

核心优势:标准化接口,全场景适配

4.jpg

1、搭载的标准化80PIN接口

严格遵循OPS规范设计,通过高度集成的模块化架构,解决传统显示设备在接口兼容性、扩展性及维护效率上的痛点。

2、高速传输与网络扩展

OPS-3288E/OPS-3399E

高速兼容USB接口:盒子配备USB2.0/USB3.0接口,可外接USB接口的摄像头、扫码枪、打印机等设备,满足终端设备的功能拓展需求;

双路以太网口:双网口设计实现网络冗余备份,有效避免单点故障,确保网络连接稳定可靠;

WiFi/蓝牙/4G模块:支持WIFI天线,内置蓝牙,SIM卡槽实现独立联网,可选4G模块上网,满足无固定网络环境下的远程管理需求。

5.jpg

OPS-3588A

卓越视听接入:支持1路HDMI 输入接口,具备强大的兼容性与传输能力,最高支持4K@60Hz超高清分辨率与流畅帧率。

高速兼容USB接口:盒子配备USB2.0/USB3.0/Type-C(OTG)接口,全面兼容各类USB设备,如摄像头、扫码枪、打印机等,满足终端设备的功能拓展需求;

双路千兆以太网口:支持2路10M/100M/1000M自适应以太网,确保网络连接稳定可靠,保障业务连续性与数据安全性;

WiFi/蓝牙/4G模块:支持WIFI天线,内置蓝牙,SIM卡槽实现独立联网,可选4G模块上网,满足无固定网络环境下的远程管理需求。

6.jpg

生态赋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1、深度定制开发:

提供Android/Linux/OpenHarmony系统镜像,开放100+API接口,支持上层应用快速移植;

2、云平台管理:

可提供ShiMeta信息发布系统,支持远程设备监控、节目制作发布、分屏轮播、数据统计分析;

3、行业解决方案:

联合合作伙伴推出大屏数字标牌、电子白板、智慧教育一体机方案、智慧会议一体机等,实现场景化快速落地。

视美泰三款OPS模块组成完整产品矩阵,从入门到高端全面满足客户需求。OPS-3588A树立性能新标杆,OPS-3399E提供均衡体验,OPS-3288E则是性价比首选!无论是追求极致体验的高端场景,还是注重实用性的普惠需求,我们都能为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如果您对这三款产品感兴趣,欢迎随时联系我们,了解更多产品详情!

来源:视美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围观 1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7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工业自动化升级,重载AGV在港口、汽车、储能、重型机械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快速扩张,它们托举着数十吨的钢铁巨兽,在复杂的场景中灵活穿梭,成为现代工业搬运的“隐形冠军”。

但这类场景往往因为行走单元伺服轴数过多,常规48V系统伺服电机电流大,动力线线径粗,功耗高,急需提高系统电压平台满足应用需求。

如今,步科在低压48V,130法兰1.5KW-3KW大功率低压伺服电机的基础上继续扩充产品线,满足客户10T以上重载AGV运动控制部件大功率伺服电机低电流需求,正式推出低压96V,180法兰3KW、4KW、5KW大功率伺服电机及配套驱动器,再次为重载AGV注入更强劲动力。

1 (1).png

  1. 96V 系统电流相对较小,在传输相同功率时,线路电阻产生的热量较少,效率更高,电机发热问题减轻,有助于延长电机和相关设备寿命,提高系统稳定性。

  2. 96V 伺服电机在相同电流下能传输更高功率,更适合重载AGV的大功率需求,可提供更强动力,支持AGV搬运更重货物或在复杂工况下运行。

2.png

重载AGV正在港口搬运集装箱,对动力系统要求极高

新品亮点速览

3.png

重载AGV的“力量革命”,始于一颗强大的“心脏”。

步科SMK系列大功率伺服电机+驱动器,以高扭矩、高响应、高可靠的三重优势,助力企业突破搬运极限,抢占智造高地!

Kinco步科

成立于1996年,微信名称:Kinco步科

触摸屏|PLC|运动控制|变频器

中国领先的机器人与智能设备的运动控制与人机交互部件供应商

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700-5281

产品资料下载:www.kinco.cn

来源:Kinco步科

围观 6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9167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