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驱动器可减少外部组件数量,占用更小的空间,同时提高系统性能

运动控制和节能系统传感技术以及功率半导体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厂商Allegro MicroSystems(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LGM)(以下简称Allegro)宣布推出针对汽车和工业应用的两款新型全桥栅极驱动器,这些器件具备直接控制 (A89505) 和脉宽调制 (A89506) 选项,可将关键功能向上集成(up-integrate)以简化系统设计,用固态驱动器代替机械继电器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凭借灵活的接口逻辑电路、降低EMI的可编程栅极驱动、电机电流反馈和多种诊断特性等内置功能,这些器件只需要很少的外部元件,采用 4x4mm QFN 封装,比同类 5x5mm 器件小 36% .

ALG098-A89505-6_text.jpg

A89505 和 A89506 是车窗和车门致动器、电动汽车充电器锁、电子驻车制动器和折叠后视镜等应用的理想选择。这些器件的固态设计还使它们非常适合包含有刷直流电机的电池供电应用,例如楼宇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电池寿命,同时有助于实现占用空间更小的设计。

ALG098-A89505-6.jpg

这两款驱动器均包含有内置电流感测功能,无需外部电流感测电阻器,并将所需的外部组件数量可减少至七个,所集成的诊断功能也可不再需要附加微处理器编程和其它附加电路。设计人员可将所需功能集成到更小的系统空间,减小材料清单 (BOM) 和印刷电路板尺寸,同时提高性能,并改善消费者体验。

A89505 和 A89506 建立在 Allegro 数十年的电机控制专业知识基础之上。两款产品都能够提供 50V 的绝对最大电源电压,在低 VBB 下可提供更高的栅极驱动电压,并在使用电池供电时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从而允许设计人员采用较低成本的FET。这些器件还可以在待机状态下降低电流消耗,以降低总电池负载。

Allegro 电机驱动器业务总监 Steve Lutz介绍说:“随着汽车继续朝着完全电气化的方向发展,设计人员正在寻找能够在不增加系统设计尺寸情况下提高系统性能和电池寿命的电机驱动器,物联网和工业应用设计人员也是如此。A89505 和 A89506除了尺寸比市场上其它驱动器小 36% 之外, 还集成有更先进的特性和功能,可帮助设计人员缩小整体 PCB 尺寸,并能够将所需一切纳入更紧凑的模块。与继电器或分立系统相比,这两种驱动器都更易于使用和实施,在降低功耗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可靠性。”

更多集成功能提高了设计灵活性

相比机械式继电器,A89505和A89506栅极驱动器能够提供更好的电机控制,并能够减少所需的外部组件数量。可编程栅极驱动器能够降低快速开关引起的EMI和瞬态,并且两款驱动器都可以调节栅极电流以更好地控制外部 MOSFET 的压摆率(slew rate)。

A89505 和 A89506 栅极驱动器都包含有电流限制检测标志,当达到可编程电流限制时会触发这些标志。此功能允许车辆电子控制单元 (ECU) 检测紧急情况(pinches)或停机(stalls),并能够在结冰或冻结情况下超速驱动电机。

产品定价和供货信息

A89505和A89506采用扁平式 4×4mm、20 触点 QFN 封装(后缀“ES”)和20引脚 eTSSOP(后缀“LP”)封装,两款产品均带有外露散热焊盘。有关A89505 和 A89506的定价和样片,请联系Allegro上海分公司或当地办事处。有关 Allegro电机驱动器系列(包括 A89505 和 A89506)的数据表和更多信息,请访问 Allegro 网站。

关于Allegro MicroSystems

Allegro MicroSystems正在重新定义传感和功率半导体技术的未来。从绿色能源到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我们的团队致力于开发更智能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大的竞争优势并推动技术的进步。凭借全球化的工程、制造和支持,Allegro是全球大型企业和区域市场领导者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llegromicro.com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2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为量产产品落地装上稳定器

日前,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U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UV南德”)为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加科技”)颁发了TUV南德大中华区管理服务部首张货运自动驾驶行业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该证书的获得,不仅意味着智加科技重卡自动驾驶量产有了坚实品质基础,也标志着其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符合国际标准水平。

1.jpg

智加科技中国副总经理、集团工程副总裁王磊先生寄语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框架,全球有161个国家地区的超过75万家组织正在使用这一管理工具。智加科技本次获得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涵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设计与开发、自动驾驶用域控制系统的销售与服务、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这表明智加科技完成了从了产品研发,销售服务,再到场景运营服务的全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覆盖,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超越客户期待,进行量产产品交付,提供了有力的品质保障。

在2021年进博会期间,智加科技与TUV南德正式达成战略合作,TUV南德大中华区管理服务部总监汪微波先生对合作伙伴智加科技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研发做出的创新予以高度的赞许,并表示TUV南德将始终秉承“创享价值,激发信任”的理念,未来将继续与智加科技开展深入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认证,协助其在智能汽车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智加科技中国副总经理、集团工程副总裁王磊表示:“能够取得TUV南德大中华区管理服务部首张货运自动驾驶行业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我们非常振奋,这既是我们自去年建立战略合作后持续合力的成果结晶,也是重卡自动驾驶发展的新起点。在以安全为基准生命线的自动驾驶行业,量产自动驾驶将在相关认证标准的支持下,加速为行业赋能,助力干线物流降本增效。”

2.jpg

搭载智加科技PlusDrive系统的自动驾驶重卡

关于TUV南德意志集团

TUV南德意志集团成立于1866年,前身为蒸汽锅炉检验协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全球化的机构。TUV南德意志集团在50个国家设立了1,0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25,000多名员工,致力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体系及专业知识。集团的技术专家在工业4.0、自动驾驶及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均作出了显著的技术创新。

www.tuvsud.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2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美国专业存储媒体Storage Newsletter发表了关于浪潮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的文章。文章提到,浪潮SSD新品基于NAND算法创新将闪存寿命提升40%,通过PCIe 4.0超宽通道、ZNS存储技术实现单盘150万IOPS的同时,还助阵浪潮存储夺得SPC-1性能全球第一,在可靠性、性能以及系统联调优化三个层面构筑核心竞争力。

报告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5‰和1.8‰。同时数据规模正快速扩张,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26%,到2025年数据创建总量将大幅增长至175ZB,现在每小时创建的数据比过去20年前一整年创建的数据还多。

为了给数据要素打造核心载体,浪潮不断向底层技术渗透,打造了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不仅在可靠性、性能方面表现极为出色,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从协议到存储介质再到存储系统的全链条优化。

首先,安全可靠是企业对存储介质的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说对于关键业务来说,数据是企业的"生命线"。

浪潮SSD采用创新的NAND特性管理算法,利用AI智能管理算法,检测NAND参数并把这些参数全部提交到平台上,通过平台建模优化,获得最佳读取电压,从而改进了盘的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260万小时。

其次,在全球绿色趋势牵引下,数据中心承载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借助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减少自身的能耗,将PUE降到1.3以下乃至更低的水平;二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浪潮SSD在追求极限性能的同时还能降低功耗。

浪潮SSD采用8级功耗动态调节机制,实现W级功耗调整在NAND介质应用上不断创新,能效比较上一代产品提升70%以上;同时浪潮还通过拓宽NAND与控制器之间通道的方式,大幅提升性能,新一代PCIe 4.0 SSD随机读性能高达150万IOPS。尤为重要的是,浪潮SSD能够配合存储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对各种场景读写比例模型的优化,充分打通存储系统和SSD盘的IO路径,可将系统整体性能提升30%,在SPC-1国际基准测试中夺得存储性能全球第一,形成了极富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1.jpg

浪潮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

浪潮将SSD的ZNS存储、KV键值等前沿技术与公有云场景结合,让整机更懂SSD、让SSD更适配方案,大幅提升公有云用户访问体验。目前浪潮企业级SSD已经在金融、互联网、通信等行业实现规模部署。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浪潮存储销量跃居全球前四,成为全球增长最为强劲的厂商之一。

随着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应用层出不穷,大数据中心作为各行各业的新型基础设施正迎来高速发展。浪潮已经实现从器部件到整机,从硬件架构到核心软件栈、管理软件栈的全栈存储研发,未来浪潮存储将以携手伙伴加速构建场景共同体,释放数据价值。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2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就可以立即部署的推理和边缘人工智能面部识别技术达成战略合作

全球知名的生物识别技术公司Innovatrics与掀起边缘计算革命的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创新公司Blaize®今日宣布达成技术合作,携手提供专为访问控制公共安全应用打造的现成面部识别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同时采用了SmartFace Embedded和Blaize边缘计算设备。

Innovatrics的SmartFace Embedded可以通过边缘处理或片上处理高效运行时间关键型操作,如人脸检测、颅面特征点、人脸模板提取。用户可以选择所需的具体进程并结合使用,以支持自己的目标应用,同时还能仅使用小占地面积和尽可能小的计算能力并轻松扩展。

在网络边缘处理数据可以让组织尽量减小对庞大网络资源和向远距离数据中心传输数据的需求。Innovatrics专有的面部识别算法支持摄像头预处理视频流,并通过边缘到云端计算执行准确度惊人的面部匹配。在结合了边缘Blaize® Pathfinder P1600嵌入式系统模块(SoM)上的高效、灵活、准确、经济划算的实时人工智能计算后,SmartFace Embedded能在5毫秒内准确检测颅面特征点,在15毫秒内完成面部模板提取,在20毫秒内完成面部检测。

“Blaize专注于在边缘处提供低功率低延迟的人工智能推理解决方案,而Innovatrics凭借其SmartFace Embedded支持客户在智慧城市、智能零售、安全和安保应用中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Blaize营销负责人Barrie Mullins表示,“Innovatrics面部识别技术可以与我们经济划算、灵活的边缘外形解决方案无缝集成,让它更易使用。”

对于当前这种全球图形处理器短缺的环境而言,在Blaize设备上提供面部识别技术是一个喜讯。采用我们的边缘到云端方法,每个摄像头都可以在任何给定监视环境中被赋予智能,而且一个边缘设备可以处理几个视频流。由于采用Blaize Pathfinder P1600 SoM后不需要主机处理器,用户只需将它们插入即可立即用它们支持具体用例。

要深入了解我们的解决方案并与Innovatrics和Blaize团队会面,请参加5月17、1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举办的嵌入式视觉峰会(506号Blaize展亭)和6月21至23日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国际嵌入式展(4厅338号Innovatrics展亭)。要了解详细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LinkedIn帐户。

关于Innovatrics

Innovatrics总部位于欧盟,是深受政府和企业信任的独立身份和生物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Innovatrics的算法一直跻身于最快最准确的指纹和面部识别算法之列。自2004年起,Innovatrics与所有类型的组织合作,打造受信任的灵活生物识别身份解决方案,让全球十亿多人受益。www.innovatrics.com

关于Blaize

Blaize引领新一代计算,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实现技术价值的飞跃,从而改善我们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Blaize提供用于在网络边缘进行人工智能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变革性边缘计算解决方案,重点关注智能视觉应用,包括汽车、零售、安全、工业和地铁。Blaze截至目前已经获得来自战略和风险投资公司Franklin Templeton、淡马锡(Temasek)、电装(DENSO)、戴姆勒(Daimler)、SPARX Group、麦格纳(Magna)、Samsung Catalyst Fund、纪源资本(GGV Capital)、Wavemaker和SGInnovate的1.55亿美元股权融资。Blaize总部位于加州埃尔多拉多山,在加州坎贝尔、北卡罗来纳州卡里设有团队,在印度海得拉巴、菲律宾马尼拉以及英国利兹和金斯兰利设有子公司,在全球拥有300多名员工。www.blaize.com

围观 7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该方案支持长达 10 年的固态硬盘稳定供货

绿芯采用自研的 NAND 控制器搭配具有长寿命支持的 NAND 闪存,通过其长期支持 (Long-Term Availability, 或LTA) 方案为客户稳定支持长达 10 年的高耐久性固态硬盘 (SSD) 产品组合http://bit.ly/SSD-LTA-program

绿芯总经理王序伦表示:"对于汽车、交通、工业、医疗、安全和网络等长寿命应用的客户,绿芯能够提供 PATA 和 SATA 等传统接口固态硬盘,并通过 eMMC BGA、mSATA 和 M.2 等外形规格提供更小的 4GB 到 8GB 容量,而如此低容量的产品,其他供应商通常不再提供支持。"

Macnica ATD Europe 的大客户经理Markus Ochs指出:"过去十多年来,通过 LTA 方案,Macnica 和绿芯成功地为我们工业客户提供了长寿命周期产品,对于希望长期保持相同设计的客户而言,长期供货的承诺可能是赢得该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LTA 方案下的 SLC 和 EnduroSLC® NANDrive® 球栅阵列 (BGA) 固态硬盘,绿芯每种接口系列中皆保持相同的封装,以确保当前和未来 NANDrive 产品之间的管脚完全兼容,从而保证用户轻松过渡到基于新一代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

LTA 方案下的 SLC 和EnduroSLC ArmourDrive® 固态硬盘供货期通常为5到10年,并且在硬件或固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向后兼容。

LTA 方案还包括EnduroSLC 大容量工业企业级固态硬盘,产品具有内置断电保护、片上自适应 RAID 和每天全盘擦写30次(30 DWPD)保用5年的可靠性。

供货情况

通过 LTA 方案,客户信赖的绿芯工业级固态存储产品可以长期供货。欲了解更多 LTA 方案信息,请与绿芯渠道商联系 https://www.greenliant.com/sales

关于绿芯

基于超过30年的固态存储设计经验,绿芯致力于为嵌入式系统和企业级数据中心开发耐久、可靠和安全的存储解决方案。公司中国总部设在北京,海外总部设在美国硅谷,并在北京、上海、厦门、新竹和硅谷设有产品研发中心。 https://www.greenliant.com

围观 6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ADI公司营销经理Fionn Hurley

摘要

新的IEEE汽车以太网标准不断涌现,10BASE-T1S以太网是最新标准之一。本文讨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它们反映了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的变化,以及新10BASE-T1S标准如何支持和推动这种新架构的部署。

大趋势提供新机遇

汽车行业目前正在经历大变革。汽车制造商需要快速针对几个大趋势提供解决方案,例如个性化、电气化、自动化和全面互连。OEM需要彻底改变他们的E/E架构,以支持新功能。虽然这种变革带来了重大的技术挑战,但也为OEM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开始考虑在E/E架构中不再使用基于独立域的解决方案,因为随着一代代平台发布,此类解决方案随着控制模组的不断增加而变得笨重不堪。在架构发生这种重大改变后,OEM可以集中精力开发更出色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汽车个性化、销售服务和无线(OTA)升级等功能增加售后收入。该行业正在转向一种常见的新架构,通常被称为区域架构,并希望利用其他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技术和经验,使汽车成为车轮上的计算机。

区域架构按实际的物理位置,而不是按功能来决定连接,基于独立域的架构属于后者(按功能来决定连接)。这种改变大大减少了汽车中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数量,并且让线缆总长减少达1 km1。其次,它让硬件和软件解耦,提供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SOA)。许多OEM都开始大力投资软件自主研发,希望能够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以简化平台集成,提供更多跨职能的功能。2这种可扩展的软件平台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设计变更,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帮助减少长期的研发投资,缩短开发周期,同时支持多个车型系列。

这些革命性的架构变革带来了很多挑战,促使许多OEM对整个组织进行重组,从各个部门各自负责特定独立域功能控制器,转向集成度更高的跨职能组织。

汽车正快速成为使用以太网设备的主要领域,在汽车中广泛部署以太网则成为成功推出这些新架构的关键基础之一。以太网带来了所需的扩展能力,支持多种速率等级,是一种成熟可靠的传输媒体,支持基于服务的架构,采用充分开发的安全和防护构建模块。以太网采用定义明确、易于理解的OSI模型,能够更轻松的管理整个车辆的复杂网络。

ADI技术文章图1 - 为何10BASE-T1S是汽车通信中缺失的以太网链路.jpg

1.汽车的区域架构

汽车领域的独特需求

虽然可以利用其他行业的许多以太网基本概念,但汽车E/E架构有一些独特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新技术。对于汽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减轻汽车的重量,这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里程。如今使用的电缆线束是汽车中最重的三个子系统之一(重达60千克)。3传统的以太网电缆使用四个差分对进行数据传输,这会增大汽车的重量和布线复杂性,对汽车应用来说不是最佳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了新的IEEE标准,支持通过单对双绞线进行以太网传输,此外,还通过区域架构缩短线缆线束的长度,以显著节省线缆成本并减轻重量。

哪些因素驱动对10BASE-T1S的需求

随着基于区域的架构概念不断发展,为了充分利用这种新架构的优势,显然需要将以太网连接扩展到终端传感器和驱动器。现有的传统连接技术(例如FlexRay和CAN)通常要求在网关中实现协议转换,这可能导致成本、复杂性和延时增加。现有的汽车以太网技术(例如100BASE-T1)需要使用点对点交换连接,无法满足支持终端连接应用向以太网过渡的系统成本要求。所以,IEEE呼吁提供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些关键要求包括:4

  • 实现比现有技术更快的通信速度;例如,CAN(FD)

  • 取代FlexRay等传统车载网络技术

  • 如果使用100BASE-T1连接ECU不经济高效,则需要100BASE-T1的替代方案

  • 能够支持简单、冗余的传感器网络连接

什么是10BASE-T1S

10BASE-T1S规范是IEEE 802.3cg标准的一部分,于2020年2月发布。10BASE-T1S提供汽车以太网生态系统中缺失的一环,支持真正的以太网到边缘连接,并满足区域架构的需求。

10BASE-T1S与其他汽车以太网技术不同的一个独特之处:它支持多点拓扑结构,所有节点都通过同一对非屏蔽双绞线连接。这种总线配置提供一个优化的BOM,只需在每个节点上部署一个以太网PHY,无需采用与其他以太网技术关联的切换或星型拓扑。该标准规定必须支持至少8个节点(可以支持更多节点),总线长度必须达到25米。

ADI技术文章图2 - 为何10BASE-T1S是汽车通信中缺失的以太网链路.jpg

2.10BASE-T1S总线拓扑

该标准的另一个新特点是物理层冲突规避(PLCA),顾名思义,就是避免共享网络上发生冲突。这种配置确保确定性最大延时主要由网络的节点数量和要传输的数据数量决定。每个节点都会获得传输机会。如果彼时一个节点没有数据要传输,它会将传输机会移交给下一个节点,以充分利用可用的10 Mbps带宽。

由于它是交流耦合系统,所以也支持10BASE-T1S网络供电。这样可进一步节省电缆,减小连接器的大小,并因电缆节省和连接器复杂性降低而实现更高的可靠性。数据线供电标准化(PoDL)可用于点对点配置,目前作为IEEE标准改进的一部分,也支持多点拓扑。

10BASE-T1S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广泛多样,多种传感器和驱动器在车身领域、舒适性、信息娱乐以及ADAS系统中的跨多个功能应用仍在探讨中。

结论

汽车E/E架构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向区域E/E架构过渡迫在眉睫。10BASE-T1S提供缺失的链路,通过优化的以太网到边缘连接支持这种过渡。在这个部署过程中,仍然需要克服一些问题,例如以太网连接会增加模块实施方案的元件成本和复杂性。10BASE-T1S通过降低系统成本,以及提供多种支持不同类型的信号链分区的产品选择来解决这些问题。ADI公司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并与OEM密切合作,以积极推动10BASE-T1S的推广和部署,确保满足他们的系统要求。

联系ADI公司,了解我们的10BASE-T1S产品,以及我们计划如何帮助在汽车领域推广和部署10BASE-T1S。

参考资料

1 Cariad。2021年5月。

2Ryan Fletcher。“端到端汽车软件平台用例。”McKinsey & Company,2020年1月。

3 Dan Scott。“现今汽车领域的线束开发。”西门子公司,2020年7月。

4 呼吁采用10Mb/s单根双绞线以太网。IEEE 802.3以太工作组。

作者简介

Fionn Hurley是就职于爱尔兰利默里克的ADI公司汽车座舱电子业务部的营销经理。他于2007年加入ADI公司。之前担任RF设计工程师。他毕业于爱尔兰科克大学(UCC),获得电气与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联系方式:fionn.hurley@analog.com

围观 6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英特尔销售与营销部副总裁兼亚太区运营商客户销售总经理庄秉翰

5月17日,我们正式迎来以“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为主题的第54个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再次被国际社会提上议程,以加快探索如何更好地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

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使得整个社会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中,如何保障高质量老年服务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当前中国养老行业总体上仍面临相关人才数量短缺、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根据去年5月国家卫健委在央视的采访,我国目前有约2.54亿老年人、4000万左右的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专业人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我国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基于此,以数智助力养老产业、提高数字技术普惠包容性、挖掘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将直接推动养老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升级为“智慧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新兴服务。

在数字技术大发展的浪潮中,5G技术作为基础性、引领性的关键技术,不仅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实现数字普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所建基站超过150万台。英特尔也将继续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5G创新技术及产品,打造智慧医疗、AR远程辅助等解决方案,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每一个人。

用数字技术破解“银发时代”的难题

面对“银发时代”带来的挑战,英特尔依托领先的云网边端软硬件产品,大力推动与运营商、设备厂商、集成商、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破解老龄化难题,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实现更健康的老龄化,促进数字技术普惠发展。

银发食堂就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针对“银发族”的生活需求,英特尔联合某本地科技公司打造了“智能生产+多样化产品+健康配餐的产品,其所用新终端具备数字化模拟烹饪中餐八大菜系的功能,可自动分菜、打包,并配有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根据算法调节温度和湿度,保证餐品口味始终如一。此外,食堂内还配有社区AI食堂智能支付终端,节省收银人力成本。为方便老年人就餐,当他们首次就餐时,工作人员会用电脑为老人绑定敬老卡,之后的消费可刷脸或刷卡。同时,该食堂还配备了营养分析与健康系统,通过录入顾客身体各项指标,能够智能推荐餐品并进行营养配餐,且用餐全流程可追溯,安全放心。通过AI社区食堂,我们不仅让银发族充分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探索了智能社区服务新模式。

同样,远程医疗也能为“银发族”的特殊医疗需求,带来极大的便利。英特尔与东软汉枫合作,共同推出了“5G远程实时会诊+远程超声检查”解决方案。基于该方案打造的5G智慧急危重症协同平台能够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台化接入方式,使任何参与会诊的医护人员都能得到整个系统内参与专家的协同诊疗支持,改变了过往单兵作战的支援模式,汇集了众多学科医学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助力现场更准确地研判患者病情、实现精准救治。同时,由于5G网络的支持,高品质动态影像传输得到了保障,远程超声真正变为了现实,为提供更高标准的诊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医院入手,解决医疗系统、设备和接口协同的问题,也会为“银发族”带来实际便利。比如,英特尔助力某运营商打造了医疗辅助推车,解决由现有设备接口不统一、设备互联互通不便而造成大量闲置浪费的难题。该项目帮助英特尔和该运营商成功打开了一个数百亿的新市场——5G医疗辅助边缘终端,并利用 5G 云网技术实现了医疗产业升级。

疫情催生互联网医院蓬勃发展,英特尔还携手锐捷打造了“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作为院内诊疗的补充方式,在特殊时刻火力全开,保障轻症患者和复诊患者的治疗实时在线不断线 医生使用一部终端,就可获取内、外网双桌面应用,既保留了医生单一终端的使用习惯,又提升了在线服务效率。“银发族”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体验在线挂号、问诊开药、在线支付、处方线上购药、送药直达家门的服务。少了路途中的奔波、时间上的等待,“银发族”也有了专业的“线上医生”。目前,该方案已助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参与线上服务的临床医技科室超过40个,上线医生超1500名,覆盖患者超300个城市,互联网医院日门诊量突破3000人。

5G云网边产品组合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除了智慧养老,其他行业也都迎来了数字化转型发展浪潮,5G等基础设施正在为数字时代筑牢根基。作为5G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推动者,英特尔正在通过全面的软硬件解决方案组合推动向软件定义和完全可编程基础设施的转变,以应对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复杂挑战。

针对网络领域,英特尔此前推出的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N系列产品专为支持各种网络环境而打造,在一系列广泛部署的5G和网络工作负载上实现了平均62%的性能提升,能够为构建网络基础架构提供一套云网边融合的完整网络解决方案;英特尔开发的至强D系列处理器集成了AI和加密加速功能、内置以太网、支持时序协调运算和时间敏感网络,并且具备工业级可靠性,能够为关键的网络和边缘用例以及工作负载提供更好的整体体验;英特尔还创造了全新计算设备类型——基础设施处理单元(IPU)。作为可编程网络设备,IPU在软件加持下能够将工作负载进行灵活分配,提高数据中心利用率,还可让云运营商转向完全虚拟化存储和网络架构,同时保持超高性能、以及强大可预测性与可控性;英特尔还通过Sapphire Rapids内核中独特的全新5G特定信号处理指令增强功能,使vRAN容量增加两倍,并支持面向64T64R大规模 MIMO的高蜂窝密度,可使用户在进行网络转型过程中,拥有更高灵活性和更多优化点;英特尔还正在通过像oneAPI这样的软件工具推动创新的发展。oneAPI基于一个跨平台、开放的编程模型,能够让开发者跨越多个异构算力平台实现性能优化。

如今,新冠疫情的到来为数字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英特尔将继续通过包括无所不在的计算、从云到边缘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的连接及人工智能在内的四大超级技术力量,与生态合作伙伴携手推动技术创新与变革,建设包容的老龄社会,推动数字普惠,使人人共享数字平等,共筑数字经济繁荣发展!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intel.cn/content/www/cn/zh/newsroom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2517,全球3D视觉感知芯片、模组及解决方案的引领者银牛微电子出席OFweek(第十一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并荣获“2021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卓越投资价值企业奖”

会上银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白逸先生发表了题为《银牛3D机器视觉+AI技术助力机器人行业变革》的主题演讲,重磅推出全新“3D机器视觉模组R132”。该产品为机器人市场量身定制,是3D性能、成本、功耗的最优组合,其具备的宽视场角可有效解决机器人避障、3D重构、3D扫描等行业痛点,轻松满足室内室外应用场景需求。

1.jpg

银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白逸领奖照片

更大FOV,更小尺寸,R132助力机器人实现“智”的蜕变

据Gartner发布的2019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3D感知技术有望在未来2-5年进入成熟期。3D机器视觉市场的崛起,意味着通过3D感知+AI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设备和机器会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发展到与人类互动的新水平。

“银牛3D机器视觉模组R132”基于全球领先、高度集成的3D人工智能异构计算平台芯片NU4000设计。该芯片采用12nm工艺,多核架构,单芯片集成3D深度感知、SLAM实时定位建图引擎、人工智能及通用CPU于一体,可实现从3D感知、计算到系统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实现智能升级。R132模组目前聚焦服务机器人行业应用,未来还可以拓展到无人机、直播设备、3D扫描、智能家居、机器视觉等行业应用。

2.jpg

3D机器视觉模组R132

R132的产品亮点:

  • 强大的3D深度感知引擎:深度分辨率1280×800@60fps,感知距离0.15m-3m,精度误差<2%,可输出高分辨率的双目深度图像和点云信息;

  • 更大FOV深度视场角88°×58°,让机器人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 RGB摄像头FOV完全覆盖深度FOV:RGB分辨率1600×1200,视场角90°×73°,实时检测识别跟踪多目标物体,对实现RGBD多传感器的融合提供方便;

  • 强劲的NU4000综合AI运算能力和灵活配置,通用ARM核支持不同应用,可独立运行系统,减少主控芯片和系统的负担,提高实时性;

  • 低功耗,更小尺寸:90mm×25mm×25mm,功耗低至1.4W;

  • 板载IMU:内外参数完整标定的板载IMU。

3D机器视觉赋予机器人三维感知,成为机器人智能升级的关键技术

工业4.0推动机器视觉和机器人行业的加速发展,引领核心视觉感知模块从2D到3D转型,促进生产制造业升级换代。3D机器视觉作为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赋予了机器人“眼睛和大脑”的三维感知能力,使机器人具备精准感知、敏捷运动、自主决策等能力。SLAM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功能可解决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的定位与运动导航的问题,从而使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三维空间重建、人脸和物体识别等功能。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35.8亿美元,其中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02.6亿元,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到2023年,随着视觉引导机器人、陪伴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场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中国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巨大国产替代空间,正促使国内机器人产业进入黄金时代,而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细分赛道也迎来了爆发的新时期。

银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白逸表示:“银牛荣获2021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卓越投资价值企业奖,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这个奖项不仅肯定了银牛3D感知技术在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也标志着银牛在产品研发创新、市场表现、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得到了业内认可。如今,机器人产业正处在行业爆发期,银牛携全球领先的3D机器视觉技术和解决方案赋能机器人产业,实际解决机器人避障、3D重构、实时定位等问题,为机器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面对充满无限潜力的未来,银牛微电子将一如既往地持续推动3D机器视觉及AI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致力于成为全球3D人工智能时代异构计算平台的引领者,通过更全面的产品和服务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升级。”

关于银牛微电子(Inuchip):

作为全球3D视觉感知技术的引领者和生态构建者,银牛微电子是一家专注3D机器视觉芯片、模组及解决方案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20年,同年完成对全球领先的3D视觉芯片SoC设计企业Inuitive的并购,其自研芯片NU4000高度集成3D深度引擎,SLAM实时定位建图引擎、人工智能及通用CPU于一体,单芯片即可实现从感知到运算到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银牛微电子面向机器人市场已推出两款实现量产的、颠覆性创新产品,3D机器视觉模组C158和R132。银牛的芯片及模组已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在智能机器人、元宇宙、3D交互、3D扫描、高端无人机等多个前沿3D视觉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中。银牛微电子致力于成为全球3D人工智能时代异构计算平台的引领者,助力中国市场的产业升级,引领全球3D行业变革。

围观 5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意法半导体的STNRG012是一款高集成度且节省空间的数字电源控制器,具有先进的失真抑制功能,是开发LED 照明应用的理想解决方案。

4HA7rAsHDc.jpg

该器件集成一个多模功率因数校正(PFC)控制器、谐振半桥控制器、800V启动电路,以及管理这三个模块的数字引擎。PFC 控制器可以在过渡模式、非连续电流模式(DCM) 和谷底跳跃之间动态切换,以实现最佳能效。半桥控制器执行意法半导体的时移控制 (TSC)专利技术,以实现精确的软开关操作。

STNRG012的最高输入电压为305VAC,还支持直流工作电源,目标应用是最高300W的电池和市电两种供电方式的产品设备。

数字引擎运行在 8 位微处理器内核上,负责执行优化的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事件驱动的高速状态机(SMED)外设来管理PFC和半桥电路。附加的专用硬件IP 模块,包括电源管理器及突发模式引擎,确保电源控制芯片在空闲模式下运行稳定,并将功耗降至最低程度。芯片内置系统安全功能,包括半桥浪涌保护和抗容性保护,安全保护功能都使用硬件实现,因此,安全保护启动快速,可靠性非常出色。

STNRG012在片上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内保存操作参数和校准系数,让用户可以在生产期间自定义参数设置,把软件代码写进芯片。数字编程方法还节省了以前配置控制器所需的外部元器件,降低了物料清单成本和电路尺寸。UART监控通信端口可简化检测过程,并实现实时监控,提高可靠性。

STNRG012现已投产,采用 20 引脚小外形 (SO-20) 封装。

详情访问www.st.com/resonant-controllers.

关于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拥有48,000名半导体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掌握半导体供应链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一家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IDM),意法半导体与二十多万家客户、数千名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新机遇,满足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需求。意法半导体的技术让人们的出行更智能,电力和能源管理更高效,物联网和互联技术应用更广泛。意法半导体承诺将于2027年实现碳中和。详情请浏览意法半导体公司网站:www.st.com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应用材料公司

美国时间421日,应用材料公司举办了“全新微缩之旅”大师课。期间,我们重点讨论了要在未来若干年内提升晶体管密度,芯片制造商正在寻求互补的两条道路。其一是延续传统的摩尔定律二维微缩,也就是使用EUV光刻和材料工程打造出更小的特征。另一条则是使用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和三维技巧,对逻辑单元布局进行巧妙优化,这样无需对光刻栅距进行任何更改即可增加密度。这篇博客我们将英文博客原文摘选,一起回顾下该堂大师课程的技术精髓。

回顾二维微缩的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的摩尔定律二维微缩定义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芯片行业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在2000年前后的丹纳德微缩时代,我们每两年将晶体管尺寸缩减50%。我们缩小了用于控制晶体管开关状态的栅极,其长度定义了节点:90纳米、65纳米等等。我们成比例缩小了氧化栅极,芯片制造商由此享受到了性能、功率和面积成本(或称“PPAC”)的同步改善。回首过往,这些进步来得如此容易!

1.png

2000年到2010年间,栅极长度和氧化栅极微缩达到了极限:我们可以对更小的特征进行图形化,但这并非没有物理问题,例如栅极泄漏和接触电阻,这会抵消面积成本降低所带来的性能和功率效益。于是我们过渡到了“等效微缩”,栅极长度仍为30纳米左右,物理氧化栅极的微缩陷入停滞。节点名称不再与实际尺寸挂钩。我们转而使用应变硅和高K值金属栅极等材料工程工艺。如此一来,即使“面积和成本(AC)”改善有所放缓,我们仍可以维持“性能和功率(PP)”效益。2010年往后,三维FinFET架构诞生,使得PPAC都更上一层楼。

2.png

当光刻技术停留在193纳米浸没时,材料工程也同样发挥了作用——将单程图形化限制在约80纳米栅距。双重图形化和四重图形化分别使微缩能力进一步达到40纳米和20纳米栅距。

EUV(极紫外光)——使图形化更简单,却令布线更加复杂

当发展5纳米节点时,EUV技术应运而生,并成就了25纳米栅间距图形化。然而,要想让EUV更具实用性,则需要新的材料工程技术。举例而言,在EUV分辨率极限水平上,晶体管接触通孔很难使用传统的阻挡层加填充方法来填充金属。因为留给金属布线的面积实在太小,并且还导致了接触电阻呈指数增加。与此同时,“集成材料解决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则可实现选择性触点沉积,帮助取消阻挡层的同时,还产生了更宽的低电阻接触点。

微缩新方法及其挑战

1.进一步EUV微缩的方法

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缩小尺寸?答案是肯定的,有如下两条道路:

  • 持续的内在微缩——即延用传统的二维摩尔定律。也就是使用EUV光刻和材料工程打造出更小的特征。摩尔定律造就了3纳米节点约一半的逻辑密度提高。

  • 使用技术协同优化(DTCO)和三维技巧,对逻辑单元布局进行巧妙优化,实现3纳米节点另外一半的逻辑密度提高。

3.png

2.EUV微缩面临的材料工程新挑战

使用EUV技术生成光子难度极大且成本高昂。因此,我们要让EUV光刻使用的光子数量仅为深紫外刻蚀的十分之一。此外,我们用EUV刻蚀的图形(比如交替的线条和间隔)就会细很多。这样一来,EUV光刻胶的厚度也会大大缩减,我们便能用更少的光子开发光掩模图形,而且这还有助于防止细图形坍塌黏连。

4.png

421日的大师课上,我们探讨了使用EUV进而延续芯片的微缩。前提是我们能同时解决材料工程和量测方法的六大关键问题,如下所示:

  • 问题一:纠正EUV光刻胶的随机误差

  • 问题二:降低EUV图形化成本

  • 问题三:提高EUV图形镀膜的精度

  • 问题四:在刻蚀晶圆之前确保光刻胶图形的保真度

  • 问题五:解决“边缘布局错误”

  • 问题六: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快进展

深入了解以上6个问题请查看应用材料公司414日的博客内容https://blog.appliedmaterials.com/

使用技术协同优化(DTCO)和环绕栅极(GAA)晶体管

如上所言,在3纳米节点,50%的逻辑密度改进来自“内在微缩”,即传统的二维微缩。而另外50%则来自“DTCO”,即设计技术协同优化。“内在微缩”已经为行业服务了50多年,而最近出现的DTCO则有助于弥补传统摩尔定律微缩的放缓。DTCO为我们带来了缩小逻辑单元、增加密度和改善面积成本的最新方法。

1.认识DTCO

DTCO 指的是巧妙改变逻辑单元元件的布局,从而在不更改光刻栅距的情况下实现晶体管的进一步微缩。如今已有数种DTCO技巧用于芯片设计。例如,在隔离单个逻辑单元时,设计人员用单扩散替代了双扩散,从而实现了明显的微缩效果。设计师们还将每个晶体管的鳍片数量从三个减至两个,这称为“减鳍”(fin depopulation)处理。同样,设计人员也在努力实现“栅极上触点”(contact over gate),也就是将晶体管的电接触从侧面移到顶部。

5.png

421日的大师课上,我们介绍了一项新涌现的创新成果——环绕栅极晶体管(详情请点击此处)。它利用了DTCO概念提升逻辑密度,同时改善芯片性能和功率。

2.认识环绕栅极晶体管

2010年,FinFET的问世标志着芯片设计从平面二维晶体管转向三维晶体管。而环绕栅极(GAA)晶体管则将成为继FinFET之后芯片业最重大的设计转变之一。

GAA描述成“DTCO的一种形式”可能显得不合常情,但它的确符合DTCO的定义:GAA是通过巧妙重排晶体管元件,在同等光刻栅距下实现高于FinFET的逻辑密度。值得庆幸的是,伴随GAA而来的还有材料工程创新,这些创新成果将大大改善功率和性能。如下我们将逐一介绍GAA的面积节约效果、探讨外延生长和选择性刻蚀的更多用处,并解释“集成材料解决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如何令GAA晶体管占用更小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6.png

概念上讲,GAA就像是把FinFET晶体管旋转90度。栅极环绕在各沟道的全部四周——与只能从三面包围沟道的FinFET相比又更上一个台阶。DTCO的优点是逻辑单元在XY方向上都会缩小。设计师可以在保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面积成本。不过,他们也许更有可能采取另一种做法:加宽纳米片,以增加驱动电流,从而将性能提高多达25%,同时将密度增加25%左右。

外延生长和选择性刻蚀对GAA功率和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制造角度来看,GAA借用了许多成熟的FinFET制造工艺。然而,关键区别在于如何确定并控制沟道的宽度和均匀性。对于FinFET,沟道宽度由光刻和刻蚀决定,且往往存在易变性,这会降低晶体管性能。对于GAA,沟道宽度由更精确的外延生长和选择性刻蚀来定义,这能实现更高的沟道均匀性和晶体管性能。

7.png

GAA采用两种外延生长。快速的“全外延生长”(blanket epitaxy)用于沉积交替的硅层和硅锗层,以形成纳米片形结构。随后,慢速的“选择性外延生长”(selective epitaxy)用来将应力工程设计应用于纳米片形结构,以优化晶体管性能。最后,选择性刻蚀用于去除硅锗层——这些硅锗层是“牺牲层”,仅用于辅助形成晶体管电子导通的沟道。

8.png

集成材料解决方案:缩小氧化栅极和高K值金属栅极新方法

沟道需要经过进一步设计,以提升晶体管性能。我们需要沉积一个栅极氧化层,从全部四周包围沟道。氧化栅极越薄,驱动电流就越高(这能优化开关性能),漏电流也越低,从而减少功率浪费和发热。事实上,氧化栅极微缩已停滞多年,这方面的突破对芯片制造商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接下来还要以高K值金属栅极堆叠来包围氧化栅极,高K值金属栅极堆叠负责控制晶体管开关状态。设计这种栅极极其困难,因为GAA沟道之间的间距通常只有10纳米,远小于FinFET的沟道间距。金属栅极堆叠的宽度需要经过专门设计,以针对具体的终端市场,从电池供电移动设备到高性能服务器等等,优化芯片功率和性能。业界需要一种能在极小的空间内实现阈值调谐的解决方案。

应用材料公司已经准备好了覆盖范围最广泛的GAA制造产品线,包含涉及外延生长、原子层沉积和选择性刻蚀的全新生产步骤,以及两项全新的用于制造理想GAA氧化栅极和金属栅极的集成材料解决方案(Integrated Materials Solutions™)。

更多思考:我们还能把晶体管和芯片缩小到什么程度?

回顾421日的“全新微缩之旅”大师课详细介绍了两种微缩方法:用EUV推进传统的摩尔定律二维微缩,以及采用DTCO技巧(如“GAA晶体管”)。有了EUV,微缩面临的挑战已不在于图形化,而是在于电阻随晶体管触点和布线的不断缩小而呈指数增长。在美国时间526日的“大师课”上,我们还将继续探讨这些挑战,并一起了解背面配电网络和异构集成。

相关阅读:

1.博客1——New Ways to Shrink: Further EUV Scaling Depends on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Metrology Breakthroughshttps://blog.appliedmaterials.com/new-ways-shrink-further-euv-scaling-depends-materials-engineering-and-metrology-breakthroughs

2.博客2——Newer Ways to Shrinkhttps://blog.appliedmaterials.com/newer-ways-shrink

3.“全新微缩之旅”大师课链接:https://investor.appliedmaterials.com/events/event-details/new-ways-shrink-master-class

4.应用材料公司微信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LHyt9J6VWGwmM1f4c2AI2g

关于应用材料公司

应用材料公司(纳斯达克:AMAT)是材料工程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全球几乎每一个新生产的芯片和先进显示器的背后都有应用材料公司的身影。凭借在规模生产的条件下可以在原子级层面改变材料的技术,我们助力客户实现可能。应用材料公司坚信,我们的创新实现更美好的未来。欲知详情,请访问www.appliedmaterials.com

围观 8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2/1005604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