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月14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与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面向“智慧物联网”的创新IC新品推介”为主题,来自IC企业、软件及系统公司、政府、协会及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的决策者们同聚于此,共同见证新一批IC“潜力股”的发布,共享一年来产业的发展成果与创新应用。

2020年推介产品回顾:推介产品总体量产率达91%

作为业内以“小而精”和推广中国芯闻名的IC创新高峰论坛,松山湖论坛在还没发生中兴和华为事件的2011年就开始推介国产芯片,到今年正式踏入了新十年的第一年,在当前国产替代因为缺芯而呼声愈强的现在,有其重要意义。

1_20210517_175656965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

按照惯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在开幕式上首先回顾了去年推介产品的应用情况,用实打实的数据总结了论坛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推介产品总体量产率达91%,推介企业中共有11家已经成功上市(2020年是10家),3家正在上市进程中,6家获得大基金投资。

 2_20210517_175656963

十年间,松山湖已经引进66家芯片设计公司,2011-2020年共推介54家公司。有意思的是,当把这11家公司的首次推介时间和上市时间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最快的仅仅用了1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松山湖论坛在选择企业时眼光的独特。仅仅是去年9月份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推介的10款芯片有9款量产,出货总量最高达到了KK级。

董业民:精准和科学实施“广东强芯”工程,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在为论坛作开幕致辞中指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3_20210517_175656962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

董业民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家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策部署,坚决按照国家统筹布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广东担当,发挥市场应用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正在精准和科学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构建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基金、平台、大学和园区等支撑性方面打造产业“四梁”,从制造、设计、封测、材料、装备、零部件、工具和应用等专业领域构建“八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好战略支撑。

魏少军:产品是芯片公司的生命线

4_20210517_175656964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致辞时突出强调了松山湖论坛的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有品牌效应,特色鲜明。松山湖论坛从2011年举办至今,每年都紧扣产品发展,与广东省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呼应,也与主办方之一的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长期从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和市场的痛点有深刻的理解相关;

二是接地气。魏少军指出,松山湖会议紧扣产品,推介、讨论、发布的都是产品,“芯片公司,产品是生命线,不谈产品,芯片公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是实在。由于松山湖论坛推介的企业产品有着极高的量产率,所以能在会上发布产品的企业,都是紧贴市场,有底气和实力的。

魏少军还强调,从2011年推介的产品更多和手机相关,到今年以智慧物联网为主题,论坛的举办也反映了整个行业市场化强的特点。

开启下一个新十年面向“智慧物联网(AIoT)”的创新IC新品推介

1、京微齐力HME-P1P60

作为除美国外最早进入自主研发,规模生产,批量销售通用FPGA芯片及新一代异构可编程计算芯片的企业之一,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海力在此次论坛上推介的是其去年已经量产的60K中端高性能国产FPGA:HME-P1P60。

王海力介绍,京微齐力目前有4个产品系列,分别是山系列HME-M 65/55nm、河系列HME-R 40nm、大力神系列HME-H 40nm、飞马系列HME-P 40/22nm。此次推介的HME-P1P60就是“飞马”系列第一颗产品,采用40nm工艺,6输入查找表结构,逻辑容量约60K,支持DDR2/3 memory(速度达1333Mbps),支持6.5G Serdes,PCIe Gen2,片上ADC,Cortex-M1软核,性能达100M以上,可用于工业控制,图像采集,视频传输等相关领域。

王海力表示,京微齐力目前在架构设计技术、IC设计技术、EDA开发技术、IP开发技术这四个自主可控国产FPGA核心器件要素上都具备量产能力。产品规划方面,京微齐力在成立之初,团队深入分析FPGA产业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两个“3年计划”,将公司短期紧迫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效结合,目标是在第5~6年实现IPO。具体来说,第一个三年计划现已完成,推出的H系列H1、H2这两个的量产产品,实现了消费类市场累计出货量超1000万片的目标。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二个3年计划,布局的是中高端产品系列P0、P1、P2、P6,重点突破通信、电力、安防、视频等客户。

5_20210517_175656954 

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海力

2、鹏瞰科技VN1110/VN1810

面向机器人、智能制造和电动汽车领域,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春潮此次带来的是新一代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VN1110/VN1810。这是鹏瞰科技首创基于光传输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网络,该项技术称为PonCAN (无源光控制局域网),也是公司名“鹏瞰”的由来。

鹏瞰科技是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致力于设计,和研发创新高速工业控制局域网技术,为机器人,电动汽车,和工业4.0等提供新一代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工业控制网络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PonCAN是新一代总线架构,融合高速数据传输,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控制功能,具有高安全性,易于布线和全网同步。作为鹏瞰科技第一代产品,VS1101/VS1801可提供高性能PonCAN网络,同时支持高精度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

目前,鹏瞰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PonCAN产品:核心网 (Core),桥接 (Gate),和节点 (Node),核心网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HW + SW)销售,这类产品管理整个PonCAN网络;桥接(Gate)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HW + SW)销售,这类产品提供不同网络域的桥接;节点(Node)类产品以芯片方式销售,配以SDK,生产厂商可以整合专有软件和控制算法。

李春潮介绍,在数据洪流的裹挟下,目前很多应用场景还没有非常有效、可靠、低时延地将数据传输到AI处理器和传感器的解决方案,而鹏瞰的使命就是“提供高度安全、可扩展和可靠的端到端工业连接解决方案,满足AI处理器和高级传感器的无尽需求。”

6_20210517_175656967 

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春潮

3、爱芯科技AX630A:

在人工智能芯片的大领域里,专注于人工智能视觉处理这个很小细分赛道的爱芯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仇肖莘带来的是高性能、低功耗的AI视觉处理器芯片AX630A。该芯片是爱芯科技自主开发面向推理加速的神经网络处理器,通过神经网络提升画质,支持物体检测、人脸识别等多种AI视觉任务,可广泛适用于智能穿戴、安防监控、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不同场景。

爱芯科技成立于2019年5月,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AI芯片。爱芯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作为爱芯科技的第一颗高性能芯片,AX630A的功耗在3W左右,分辨率最大支持4K@60fps,AI 3DNR、AI HDR、AI RLTM加持优异画质,支持20路1080p解码或1080p编码,最大支持4K@60fps显示,在4K@30fps场景下的功耗小于3w,算力可达到57.6TOPS @800MHz 2w4f,等效算力为28.8TOPS @800MHz INT4,支持各种检测识别算法。

在现在万物互联万物感知的状态下,因为各种低时延和传输带宽的要求,端侧的算法种类越来越多,复杂度越来越大,对端侧芯片的算力需求也越来大,传统的CPU实际上已经不能处理,在这样端侧AI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就是怎么样能够在一个成本和功耗完全可控的条件下,把AI的能力达到极致。”仇肖莘介绍道。

仇肖莘表示,爱芯科技的技术特点是算法和硬件的深度结合:“不是说从外面搭载一个NPU加到芯片里就叫人工智能芯片,而是针对爱芯科技的需求和目标市场,从零开始设计。比如说我要做视觉处理,我大概需要什么样的算子,然后这些算子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合的关系,大概哪些算法会在芯片上跑,这些在整个设计之初我们都有一个很通盘的考虑,所以好处就是我们芯片的能效比会非常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9年8月立项,到2020年5月第一次成功流片,AX630A仅用了9个月,其采用了台积电的12nm工艺,目前已交付客户评测,在量产推广过程中。

7_20210517_175657592 

爱芯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仇肖莘

4、时擎智能AT5055

面向智能视觉,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于欣带来的是RISC-V架构的端侧智慧视觉芯片AT5055。

据介绍,时擎科技成立于2018年,总部在上海张江,基于团队多年所积累的全栈处理器的定制能力,以及音视频SOC的设计经验,从落地场景的需求出发,来进行芯片架构层面的定制和优化。于欣表示,目前时擎科技的RISC-V的核心处理器IP共推出了3个系列,近10个型号的端侧智能处理芯片的产品,分别是AT800系列、AT1000系列和AT5000系列。今天推介的AT5055就是AT5000系列中的一款产品,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量产,主要面向轻量级的智能视觉加智能语音的应用。

AT5055是一款RISC-V架构的高性能、高能效比、低成本的端侧智能视觉芯片,搭载时擎科技自研的RV32IMCF架构的TM800主控处理器和TIMESFORMER智能处理器,提供0.6TOPS的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算力和强大的DSP处理能力,为基于语音、视觉、影像、显示等多模态智能交互的各类IoT应用提供高性价比和高能效比的解决方案。

在系统方面,AT5055搭载了RV32 IMCF指令集TM800@800MHz,2.3DMIPS/MHZ,3.8 CoreMark/MHz,搭配了32-bit DDR2/DDR3的存储,在安全上支持AES/ECC/SHA/TRNG/OTP,支持安全启动,包含Ethernet/USB/SDIO/UART/I2C/SPI/ADC/PWM等常见的外设,采用QFN128,12mm×12mm,合封DDR。

在AI能力方面,AT5055搭载了Timesformer Bumblebee 600V处理器,提供0.6TOPS AI 算力,支持各类主流网络结构和各类神经网络后处理,支持TensorFlow/Pytorch框架和CV图像处理和语音声学前处理DSP算法。

在多媒体方面,AT5055支持双目视觉的完整视频通路,包括高性能ISP、H.265视频编解码和1080P显示的解决方案,支持4+2麦克风阵列,并内置多麦降噪和本地语音识别算法,同时提供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完整的系统安全方案,“在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视觉加语音交互的这些应用场景下,AT5055可以被用于智能家居、智慧家电、智慧物联网以及智能办公等端侧的设备当中。”于欣补充道。

作为一家初创型的企业,为了形成自身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努力避免陷入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局面和大公司正面比拼供应链能力,于欣透露,时擎科技正通过AI算力效率、极致低功耗设计、多媒体接口的丰富度、用户编程体验、图像处理能力这五方面来入手,扬长避短,希望在现有AI芯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8_20210517_175657589 

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于欣

5、深聪半导体TH2608

面向全屋智能家居场景(全屋设备联动控制)、智能驾驶场景(车载设备控制)、智能办公场景(会议远场/近场高保真通话),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带来的是低功耗人工智能人机语音交互芯片TH2608。

作为深聪智能的二代芯片,TH2608在一代芯片TH1520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升级。首先,实现了从TH1520作为协处理器到TH2608作为主控芯片的跃迁。内嵌基于Cortex-M ARM v8指令集主控CPU,配合丰富的内部SRAM和外部XIP Flash的资源,以及充沛多样的外设接口资源,能够提供给客户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主控处理器解决方案。

其次,高度灵活可配置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使得能效比提升百倍。通过部署DNN/TDNN/FSMN/CNN等各种通用网络,实现对INT8/4/1等数据格式的充分支持,借助特别优化的网络定制化的模式,达成高效率低能耗的复杂网络的组合与调度。

第三,提供单芯片系统集成方案,具备多种灵活的SIP多芯片封装形态。支持对不同类型的PSRAM和Flash的合封处理,并能整合WIFI、Bluetooth等无线通信模块。同时借助内嵌的电源管理模块(PMU),实现了对客户BOM最精简方案的强力支持。

吴耿源表示,就在上个月,太行一代芯片达成了百万片的出货目标,而它的第一个落地场景,就是深聪智能的工程师在去年春节疫情期间组建出来的电梯语音解决方案。“一个不小心,以后电梯语音也许会变成标配,让我们拭目以待。”他补充道。

9_20210517_175657574 

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

6、知存科技WTM2101

面向TWS耳机、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北京知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想此次推介的是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WTM2101,可用于低功耗唤醒,识别,降噪等场景。

知存科技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王绍迪和郭昕婕从2012年起就开始存算一体研发,2016年完成国际首个Flash存内计算芯片验证,2019年年底量产了国际首个存算一体芯片WTM1001。据李想介绍,由于WTM1001是一个单纯的AI加速引擎,所以在系统级应用上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低功耗的优势没有彻底发挥出来,所以今年新推出的WTM2101在制程、集成度上都有了很高的提升,也使用了芯原32位的RSIC-V内核。

近年来AI计算的火热,对算力的要求逐渐加快,数据搬运慢、搬运能耗大等存储墙的问题也愈发明显,而存算一体就是目前可以解决存储墙瓶颈问题的新型架构中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架构。李想表示,基于不同的存储介质,大家在做存算一体技术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向,有些是忆阻器,有些公司是用SRAM、NOR FLASH,知存科技使用的就是NOR FLASH技术。

WTM2101采用WLCSP封装,尺寸为2.9×2.6mm,AI峰值算力可达到50Gops,能效比达到15Tops/W,最大模型参数为1.8M。除了有存算一体的部分外,WTM2101还有一个RISC-V内核、音频ADC和电源管理,以及丰富的接口等。李想介绍,由于知存科技主要提供的是一个算力平台,所以跑不同的算法会有不同的功能,像手表因为会内置一些生物传感器,会比耳机多一些健康算法,去做一些健康检测。

10_20210517_175657577 

北京知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想

7、芯朴科技XP5127

芯朴科技COO顾建忠这次带来的是5G n77 1T2R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XP5127。这是一款支持1T2R和n77全频段HPUE的射频芯片,采用了第二代5G n77解决方案,依靠芯朴科技研发设计团队多年的大规模射频PA模组的量产经验,该芯片不仅实现了高于欧美同类竞品的性能,还做到了全球最低的功耗。

据介绍,芯朴科技致力于高性能高品质射频前端芯片模组研发,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物联网模块、智能终端等多个领域组成的海量市场。相比一代的1T1R,第二代PA集成度更高,用四颗料就可实现PA信号链,而第一代需要七颗。参数方面,XP5127的增益达到30dB,发射功率可以做到29dBm,ACLR为-40dBc。在PA模组中,因为集成了各种不同工艺的芯片,环境温度变化时,内部也会产生热应力。因此PA模组往往不仅需要考虑电气性能,还要考虑热性能,而XP5127也在设计中解决了这一挑战。

此外,XP5127采用的是全差分方案,提高了整体性能,不仅领先于目前所有对手,平均电流也做到了最低,达到了779mA。在现场展示的手机实机的性能测试对比上,XP5127的性能比竞品高出了20%到30%。

11_20210517_175657599 

芯朴科技COO顾建忠

8、华景传感ML-2670-3525-DB1

MEMS麦克风是典型的传感器产业,用特殊的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来实现精细到微米级的机械结构,利用声音传输震动原理,将声音转换成电子信号。对于精准语音识别和高效主动降噪系统而言,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可以为整机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声音信号输入,不仅可以为噪音消除算法提供更高质量的声音信号,极大降低环境及本底噪音,使得系统更易找出其中可识别的内容特征。当在远距离拾音的场景下使用时,还可以使捕捉距离加倍而不会降低信号质量。

面向语音识别和语音控制领域,华景传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这次推介的产品就是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ML-2670-3525-DB1。该款MEMS 麦克风可在七米以上的距离实现语音高识别率,非常适合用于电视、智能家电和其他AIoT场景。在精准语音识别和高效主动降噪系统方面,ML-2670-3525-DB1可以为整机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声音信号输入,不仅可以为噪音消除算法提供更高质量的声音信号,极大降低环境及本底噪音,使得系统更易找出其中可识别的内容特征。当远距离拾音的场景下,使用高信噪比的麦克风,可以使捕捉距离加倍而不会降低信号质量。

缪建民介绍,华景硅麦芯片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其独有的背极板技术。相比于友商硅麦克风背极板上大小一样的声学孔,华景硅麦克风背极板采用中部孔径大孔距小、边缘部分孔径小孔距大的声学孔,有利于及时释放空气分子来降低声学噪声,提高麦克风的信噪比。独有的振膜技术是其第二大核心技术。该振膜技术采用波纹和扇叶微结构,振膜边缘的波纹微结构可以降低振膜工艺的应力,从而提高灵敏度、一致性以及良率。两大核心技术都拥有专利。

产品局部方面,缪建民表示,华景传感目前有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创新5G滤波器SBAW研发三大传感器产品系列,拥有自主高端MEMS技术,产品对标德国的英飞凌(Infineon)、博世(Bosch)和美国的应美盛(TDK/InvenSense)和圣萨塔(Sensata),其麦克风项目还获得了小米、科大讯飞、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国内著名资本的支持。

12 

华景传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

9、明皜传感da7xx系列

面向VAD语音唤醒辅助功能,精准发声定位,通话降噪辅助,骨声纹识别辅助等领域,苏州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CEO汪达炜本次推介的是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da7xx系列。da7xx系列传感器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开发的超低功耗高性能电容式三轴线性加速度计。该器件具有2×2×0.98mm焊盘栅格阵列(LGA),可在-40°C至+ 85°C的扩展温度范围内工作,传感器元件由采用DRIE工艺的单晶硅制成,并受到密封的硅帽的保护而不受环境的影响。

据介绍,明皜传感成立于2011年的MEMS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核心团队专注于MEMS工艺于产品开发超过20年,拥有120多项MEMS相关国内及国际发明专利,是国内首家实现3轴MEMS加速度计量产的企业,累计产出超过5亿颗。应用领域方面,汪达炜表示,明皜传感已经走过手机和平板的传统领域,现在进入到了有大批量出货的智慧家居、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可穿戴等IoT领域,同时,也开始进入工业领域。

回国创业初期,面对“消费级的MEMS传感器芯片已经是一片红海,不要去碰”的观点,汪达炜综合考虑了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国家层面在资金上的支持、不断完善的产业链等一系列因素,看好MEMS传感器在物联网时代的广泛应用,认为要告别“苦力”和“低价”,实现自己的梦想,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大规模生产的执行力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不单单只是靠卖芯片。”

在谈到明皜的优势时,汪达炜强调了其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晶圆制造领域,与明皜合作的有中芯国际、台积电、世界先进;封装领域有固锝、日月光、日月新、嘉盛;在测试端,明皜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测试线。所以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并不多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可以保持我们的产品竞争优势和大批量的供货。”
目前,基于自主研发的3D CMOS-MEMS技术,明皜传感在标准化器件和非标器件上均有布局,已经推出了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三轴磁传感器、六轴电子罗盘和硅麦克风,去年一年也推出了三轴超低功耗传感器、智能记步芯片和压感传感器,未来将在压力传感器和陀螺仪上发力。

13 

苏州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CEO汪达炜

10、隔空智能AT58MP1T1RS32A

为顺应AIoT日益发展,人机互动、物物互联的智能化升级的需求,适配智慧酒店、智慧办公、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健康看护等需要检测人体存在的场景,同时解决人体运动侦测传感器不能有效检测静态的人体的痛点,隔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副总张珍伟这次带来了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传感SoC:AT58MP1T1RS32A(简称AT5820)。

隔空科技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高性能无线射频、微波毫米波技术、触控交互技术、低功耗MCU技术及超宽带技术,提供高性价比的芯片、算法及模组全套解决方案,其智能传感器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物联网、智慧照明、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以及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团队核心成员在RDA、海思等有多年芯片设计和量产经验。

张珍伟透露,隔空科技去年完成了Pre-B和B轮融资,其产品主要分为雷达传感芯片、触控芯片、UWB定位芯片这三大类,此次介绍的AT5820在单一芯片上集成了高性能雷达收发信机和32位MCU,资源丰富,性能强大,可与主控或传输芯片互联互通,同时也可作为主控MCU使用。得益于芯片超强的雷达感应性能和专业的信号处理能力,AT5820还可在实现人体运动侦测的同时,检测微动甚至呼吸信号,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体存在感应。

截止到5月份,隔空智能已经完成10款雷达芯片的量产,下半年陆续会推出一款TWS触控芯片和24GHz的微波雷达芯片,明年后将会推出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以及UWB芯片。

14 

隔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副总张珍伟

“下一代智能手机”——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此次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除了新品推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还主持了主题为《“下一代智能手机”——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IC公司与系统厂商圆桌论坛。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陈锋、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业投资高级合伙人孙昌旭、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 CEO孙臻、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田学红、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公司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Rokid 首席科学家周军、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姜宁等嘉宾共同参与了讨论。
15
圆桌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戴伟民、陈锋、孙昌旭、孙臻、田学红、吴耿源、周军、姜宁)
戴伟民首先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里程碑事件:2012年,Google Glass开启智能可穿戴元年;2014年,小米手环、Apple Watch奠定智能手环和手表的市场地位;2016年,儿童智能手表“异军突起”;2016年,AirPods引爆无线耳机市场。

纵观全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概况,IDC、健康界研究院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4.447亿台,同比增长28.4%;2016-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44.5%。2025年,预计出货量为13.58亿台(2020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6亿部);2020-2025年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

我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如何呢?2020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1.07亿台,约占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1/4;2016-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8.7%。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2.66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0%。

在谈到近3年内TWS蓝牙耳机有哪些创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时,小米产业投资高级合伙人孙昌旭表示,苹果从2016年推出无线耳机,到现在只有5年时间,其他安卓阵营的无线耳机大概是3年,所以无线耳机现在还处于使用体验的初级阶段,接下来首先是要在性能和功耗上提高一大步,而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信噪比。

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孙臻认为,除了降噪功能,未来耳机会逐步与手机分离,不再是手机的附属品,他强调:“智能耳机只以现在的功能来讲用户黏性肯定不够,未来如果内置更多的传感器,实现测体温、血糖、血氧、心跳等功能,价值会更大。”

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公司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则表示,现在智能耳机市场的关键词一定是降噪,而未来是交互,“声学语音是最自然的人机交互,负责的五官是嘴巴和耳朵,如果再加上眼睛,让手表能和耳机配合,三者将会是完美的结合。”他还透露,目前深聪半导体已经在和顺丰、饿了么等企业合作,让快递小哥“动口不动手”就能实现与客户的沟通。

针对“预计何时,80%的智能手机用户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的问题,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田学红认为,在耳机领域,耳机结构的革新和传感器需要突破的技术点是两个必须要推进往前走的目标。他表示,由于耳机目前的形状不像手表一样可以一直戴在身上,也不能保证用户一整天都能佩戴,所以80%的智能手机用户未来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这个预测不太可能,“除非耳机本身的结构设计出现足够的创新,否则目前来看,耳机本身的形状问题就导致肯定不止20%的人不会佩戴,所以耳机作为一个独立产品是不可行的,一定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而从传感器本身来讲,田学红表示,就目前基于电和磁的传感器技术进度来看,进展都不错,但是如果要实现可以测血糖、血压这些指标,目前的传感器是远远达不到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只有光这一条路,需要多频谱和多点的光源,才能够把想要的信息检测出来。多光伏、更高精度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是目前我们在可穿戴领域必须要突破的技术点。”

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姜宁介绍了imec关于医疗、智能手表/手环方面、多功能SoC的解决方案,她表示,“因为消费电子需要加上更多的特征才能够带领更多的浪潮,所以我们觉得将来健康领域会成为消费电子的一个很大的助力。”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陈锋认为,“在5年或者10年以内,从短期的市场角度来讲,企业做的产品最好不要和手机竞争。”他表示,相比于耳机,还是手表更适合面向健康领域。

Rokid 首席科学家周军分析了智能眼镜和手机相比在屏幕尺寸和沉浸感这两个方面的特别优势,同时介绍了Rokid 的产品目前在面向行业ToB方向的一些进展。他表示,去年疫情期间Rokid 做的远程测温和远程协作,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反响都不错,对工人、税务人员、医生护士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总结

作为开启松山湖论坛新十年的第一年,本届松山湖论坛重点推广了10款代表中国IC设计水平、与年度热门应用需求紧密结合的IC新品,内容紧扣产品,推介、讨论、发布的都是产品,体现出的正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致辞中指出的特色鲜明、接地气、实在这三个主要特色,而它们最终的表现如何,只有靠市场去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集成电路

围观 4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3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Luigi Galioto,意法半导体

引言

预计到2027全球电动汽车充电站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估计的2,115,000单位增长至30,758,000单位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6.6%。该报告的基准年为2019年,预测期为2020年至2027年。(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20212月)

从地理上来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全球电动汽车充电站市场的增长。预测期内欧洲有望成为第二大市场。

考虑到各种充电等级类型,3级充电(即DC快速充电)预计在预测期内增长最快。鉴于30分钟内即可将电动汽车快速充满的便利性,3级充电的增长速度最快。意法半导体产品可支持这一市场/应用。将在以下章节中介绍主要系统架构以及主要适用的意法半导体产品。

架构与意法半导体产品

DC快速充电站的功率范围为30-150kW,该技术采用基于15-30 kW子单元的模块化方法(图1),并通过将子单元堆叠来形成功率更高的DC充电系统。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灵活、快速、安全且实惠的解决方案。

图1 – 充电站子单元可堆叠解决方案

1 – 充电站子单元可堆叠解决方案

意法半导体产品涵盖了每个子单元(图2)中所包含的主功率和控制单元/驱动级。

图2 – 子单元框图

2 – 子单元框图

对于功率级(PFC + DC-DC部分),设计效率为关键,对于功率范围为15-30kW的子单元,意法半导体为PFCDC-DC和控制单元/驱动级提供合适且高效的智能产品,如以下几节所述。

PFC

对于3相输入,功率因数校正(PFC)级可通过几种配置来实现,并通常使用Vienna整流器拓扑(图3,类型1或类型2)。

图3 – PFC Vienna整流器拓扑

3 – PFC Vienna整流器拓扑

根据设计和/或客户需求,意法半导体提供多种开关(图3,器件T):

  • 第二代SiC MOSFET650V系列SCT*N65G2)基于宽带隙材料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凭借单位面积极低的导通电阻以及出色的开关性能,可实现高效且紧凑的设计。特别是,具有18mΩ RDS(on)4引脚SCTW90N65G2V-4可在100℃下轻松处理90 A的漏极电流。
  • IGBT HB2系列650V系列STGW*H65DFB2可在中至高频率下工作的应用中确保更高的效率。结合较低的饱和电压(1.55 V典型值)和较低的总栅极电荷,该IGBT系列可确保应用在关断期间具有最低的过冲电压并具有较低的关断能耗。特别是,得益于将电源路径与驱动信号隔开的Kelvin引脚,STGW40H65DFB-4可实现更快的开关。
  • 功率MOSFET MDMesh™ M5系列650V系列STW*N65M5采用创新的垂直工艺具有更高的VDSS额定值和高dv/dt性能、出色的导通电阻 x面积以及卓越的开关性能。

在输入级中,可通过以下器件来控制浪涌电流:

  • SCR晶闸管 TN*50H-12WY3Vienna 1器件DA是一款经AEC-Q101认证的整流器具有优化的功率密度和抗浪涌电流能力可实现1200V的阻断能力。从而就可避免使用限制系统效率与寿命的无源元件。
  • 输入桥整流器,STBR*12 1200系列(图3Vienna1,器件DB)具有低正向压降,可提高输入桥的效率,并符合最严苛的标准。该产品非常适用于混合桥配置以及意法半导体的SCR晶闸管。

就二极管而言,新型SiC二极管650/1200V系列拓扑结合了最低的正向电压与最先进的正向浪涌电流稳健性。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低额定电流二极管而不牺牲转换器的效率水平,同时提高高性能系统的经济效益。

  • Vienna 1型为650VSTPSC*H65)(图3,器件DC
  • Vienna 2型为1200VSTPSC*H12)(图3,器件D

DC-DC

DC/DC转换级中,由于其效率、电流隔离和较少的器件,全桥谐振拓扑(图4)通常为首选。

图4 – FB-LLC谐振拓补

4 – FB-LLC谐振拓补

对于Vout= 750-900V3PFC转换器以及400V-800V的高压电池,意法半导体为FB-LLC谐振转换器提供:

  • 第二代SiC MOSFET 1200V系列SCT*N120G2(图4,器件T
  • SiC二极管1200V STPSC*H12(图4,器件D

控制单元与驱动级

根据设计需求,意法半导体提供MCU和数字控制器:

  • 最适合功率管理应用的32位微控制器为STM32F334来自STM32F3系列STM32G474来自STM32G4系列STM32F3 MCU系列结合使用了工作频率为72 MHz32ARM® Cortex®-M4内核(采用FPUDSP指令)、高分辨率定时器、复杂波形生成器及事件处理器。工作频率为170 MHzSTM32G4系列32ARM® Cortex®-M4+内核为STM32F3系列的延续,它在应用层面降低了成本、简化了应用设计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探索新的细分领域和应用的机会,从而在模拟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 STNRG388A数字控制器的核心为SMED(状态机事件驱动),它使器件能够采用最高分辨率为1.3 ns的六个可独立配置的PWM时钟。每个SMED均可以通过STNRG内部微控制器来配置。一组专用外设完善了STNRG器件:4个模拟比较器、具有可配置运算放大器和8通道定序器的10ADC以及可实现高输出信号分辨率的96 MHz 的锁相环。

新型STGAP2SICS为设计用于驱动SiC MOSFET6kV电流隔离单栅极驱动器。它具有4A/拉电流能力、短传输延时、高达26V的供电电压、优化的UVLO和待机功能以及SO8W封装。

意法半导体评估板

意法半导体几乎为所有应用均提供了合适的系统评估板,其可直接在最终系统或子系统上测试意法半导体产品的功能。对于DC充电站,也提供一些评估板和相关固件。

STDES-VIENNARECT评估板5-a采用15 kW的三相Vienna整流器该整流器支持功率因数校正PFC级的混合信号控制。

SCTW35N65G2V 650V SiC MOSFET70 kHz的高开关频率、STPSC20H12 1200V SiC二极管的采用以及多级结构可实现接近99%的效率并能在尺寸与成本方面优化无源功率元件。STEVAL-VIENNARECT采用混合信号控制,并通过STNRG388A控制器进行数字输出电压调节。专用模拟电路提供高带宽连续导通模式(CCM)电流调节,可在总谐波失真(THD<5%)和功率因数(PF>0.99)方面实现最高功率品质。

图5 – 面向DC充电站的PFC解决方案

5 – 面向DC充电站的PFC解决方案

STDES-PFCBIDIR评估板(图5-b)在功率因数校正(PFC)级中采用15 kW、三相、三级有源前端(AFE)双向转换器。电源侧采用SCTW40N120G2VAG 1200V SiC MOSFET,可确保高效率(接近99%)。控制基于STM32G4系列微控制器,并具有用于通信的连接器以及用于测试和调试的测试点与状态指示器。开关器件的驱动信号由相应的STGAP2S栅极驱动器来管理,以确保独立管理开关频率与死区时间。

STEVAL-DPSTPFC1 3.6 kW无桥图腾柱升压电路(图5-c)通过数字浪涌电流限制器(ICL)来实现数字功率因子校正(PFC)。它有助于您通过以下最新的意法半导体功率套件器件来设计创新拓扑:碳化硅MOSFET SCTW35N65G2V)、晶闸管SCRTN3050H-12WY)、隔离式FET驱动器(STGAP2S)和32MCUSTM32F334)。

围观 5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7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康普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北亚区副总裁 陈岚

据疫情爆发前的预测,至2025年,亚太区的远程医疗等数字化医疗服务市场(即医疗提供方和患者通过远程在线的形式进行问诊)将增长38%,达到220亿美元(约合1400亿人民币)。

而随着COVID-19疫情的袭来,5G和宽带连接为全球医疗产业带来的大规模积极影响力有目共睹。在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线上就医与远程病患监护正在快速普及。即使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办公、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走向“远程”,我们相信远程医疗将会继续发展。

连接是数字医疗的核心

除了医患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问诊和医生之间的远程会诊之外,远程医疗通常还包括远程患者监护,以及病患数据传输等各种技术手段。物联网(IoT)的应用有助于医疗机构提升院内医疗服务的速度与效率。例如,通过基于物联网的医疗管理系统可以来管理患者挂号以及病房、病床的分配。同时,通过物联网监控访客的动线,还能帮助医院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比如通过应用程序来捕获访客数据,在几秒钟内就可以自动向访客授予访问权限,并在访客管理系统中自动跟踪其在院内停留的时间和所到之处。

针对这些自动化和数字化应用,无论是医疗保健机构内部还是远程医疗都需要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连接——这对于支持实时在线问诊尤为重要。在疫情期间被认为是“锦上添花”的远程病患监护等服务,如今已成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切实的期待。许多机构已经开始加速落实其早前制定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规划。据IDC报告显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全球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去年针对网络优化的投资在两个多月内就达到了先前规划两年的额度。

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不断扩展,当前可用的所有网络技术都终将得以应用。构建一个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有线和无线网络,需要一种能够简化架构(通过扁平化IT网络上的更多服务来实现)并扩展其应用(通过提供一种能够不断演进以支持更高网络密度的可扩展型平台来实现)的融合型基础设施。显然,这项工作涉及许多相互关联且相互倚赖的要素。

Wi-Fi技术有助于提升患者、员工及访客等前端用户的体验,因此其将在远程医疗服务的扩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简而言之,医疗机构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有效的无线覆盖。对于中型或大型机构,接入点(AP)以及相关解决方案(例如网络交换机)也应具有可扩展性并且易于配置,从而使医疗保健机构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轻松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和功能。这种可扩展模式能够为医疗提供方提供其所需要的可靠性和性能,助力其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

室内蜂窝连接对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其他相关应用也极为关键。然而,室外网络有时会无法穿透现代建筑,而室内小型蜂窝或分布式天线系统(DAS)就成为了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网络的必要组成部分。为此类全数字化DAS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常规IT线缆的全面覆盖,确保最佳、无缝的数字化体验,包括对5G频段的支持,以满足医疗遥测和远程手术等远程医疗应用对超低延迟的需求。

结构化布线至关重要

结构化布线,即承载所有网络流量的铜缆和光纤布线,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应用的基础。而以上所提到的应用必须通过结构化布线得以实现。更具体地说,以太网供电(PoE)和有源光纤布线不仅能够为所有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有效的连接,还能实现机构范围内物联网设备和应用的连接。

数字化连接带来了变革,且事实证明,这种变革在能够保证病患护理品质的前提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变革仍在持续,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应继续将以下两点作为优先事项:一是向远程医疗服务的转型,二是针对能够推动转型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战略投资。远程医疗技术将需要大量的带宽,以确保低延迟、极高的可靠性以及可靠的灵活性,为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健康的服务提供保障。为满足这些需求,面向未来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将成为支撑起卓越的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关键一环。

从综合布线角度来看,满足高带宽、低延迟,支持Wi-Fi AP接入的高速连接、支持5G的应用,是时候在铜缆的等级上选择6A级别,而光缆的等级至少OM4,应该开始考虑OM5的部署,以真正为数字化医疗所需的IT网络打下扎实的基础架构。

关于康普:

康普(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OMM)致力于突破现有的技术界限,打造世界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由员工、创新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全球团队始终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客户预测未来趋势,塑造网络可能性。了解更多:https://zh.commscope.com/ 

围观 1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7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大联大控股布,其旗下世平推出基于恩智浦(NXP)LPC54101 & i.MX 7ULP的3D人脸识别E-Lock解决方案。

图示1-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展示板图(一)

图示1-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展示板图(一)

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推动下,智能家居产业在近几年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智能门锁作为其中的“刚需型”产品受到了市场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机械钥匙门锁相比,智能门锁在安全性、便利性与功能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当下人们最重视的安全性方面,智能门锁凭借其本身复杂的内部结构与智能的防撬报警功能,极大地保障了用户住所的安全。同时在开锁方式上,不同于以往单一的钥匙开锁方式,智能门锁具有诸如密码、指纹识别、刷卡、蓝牙以及人脸识别等多种先进开锁方式。

图示2-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展示板图(二)

图示2-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展示板图(二)

此次由大联大世平推出的智能门锁方案以NXP LPC54101为主控MCU,具有密码、刷卡、指纹、人脸识别四种开锁方式。LPC54101作为NXP推出的高性价比MCU产品,搭载了Arm® Cortex®-M4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100MHz,具有低功耗、易调试、高性能等多种优势。

图示3-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方块图

图示3-大联大世平推出基于NXP产品的3D人脸识别E-Lock方案的方块图

解决方案中搭载的i.MX 7ULP人脸模块支持3D结构光摄像头,结合3D人脸识别算法能够将人脸的深度信息(如鼻梁、嘴唇等)训练成人脸特征,以实现更高精度与安全级别的3D人脸防伪与人脸识别功能。

核心技术优势

  • 人脸开锁:3D人脸摄像头结合深度算法,提供安全性和准确性;
  • NFC开锁:读写卡技术采用卡片数据块进行开锁验签,加密密钥和锁绑定;
  • 指纹开锁:响应时间极短,可存储100个指纹数量;
  • 密码开锁:虚位密码,提高安全性;
  • 电量监测:实时监测门锁剩余电量;
  • 防撬报警:防止暴力破解;
  • OLED显示、语音播报、中英切换等。

方案规格

  • 多功能智能门锁;
  • 支持人脸、指纹、刷卡、密码四种开锁方式;
  • 支持500条开锁记录存储;
  • 可用USB或电池供电,供电范围在5V~6V;
  • 低功耗,电池供电更持久;
  • 后续产品会增加蓝牙开锁功能。

如有任何疑问,请登陆【大大通进行提问,超过七百位技术专家在线实时为您解答。欢迎关注大联大官方微博@大联大)及大联大微信平台:(公众账号中搜索大联大或微信号wpg_holdings加关注)。

关于大联大控股:

大联大控股是全球第一、亚太区最大的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总部位于台(TSE:3702)旗下拥有世平品佳诠鼎友尚员工人数约5,000人,代理产品供货商超250家,全球约100个分销据点,2020年营业额达206.5亿美金大联大开创产业控股平台,专注于国际化营运规模与在地化弹性,长期深耕亚太市场,以「产业首选.通路标杆」为愿景,全面推行「团队、诚信、专业、效能」之核心价值观,连续20年蝉联「全球分销商卓越表现奖」肯定。面临新制造趋势,大联大致力转型成数据驱动(Data-Driven)企业,建置在线数字化平台─「大大网」,并倡导智能物流服务(LaaS, Logistics as a Service)模式,协助客户共同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大联大从善念出发、以科技建立信任,期望与产业「拉邦结派」共建大竞合之生态系,并以「专注客户、科技赋能、协同生态、共创时代」十六字心法,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市场排名依Gartner公布数据)

围观 6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7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联合解决方案提供基于FPGA的高速可编程的智能网卡(SmartNIC

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和嵌入式FPGA(eFPGA)半导体知识产权(IP)领域的领导性企业Achronix半导体公司,与基于FPGA的智能网卡(SmartNIC领先供应商Napatech日前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面向数据中心网络运营商提供一种新型的、基于FPGA的、高速可编程的智能网卡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将Achronix Speedster®7t系列FPGA与Napatech的SmartNIC软件相结合,为SmartNIC设计提供价格性能、功耗和功能集的最佳组合。双方的合作使Napatech能够使用Achronix高性能Speedster7t FPGA技术,同时也为Achronix提供了使用Napatech的SmartNIC软件和硬件设计的机会

Napatech基于FPGA的SmartNIC通过提供可定制的数据处理加速功能,消除了各种标准服务器平台之间的性能差距该加速功能能够一种可扩展的方式卸载中央处理器CPU)工作负载,同时与仅基于CPU的解决方案相比,可以提供高系统性能和实现更低的功耗。通过将Achronix Speedster7t FPGASpeedcore™ eFPGA IP和Napatech SmartNIC解决方案相结合,可为云数据中心运营商5G移动电信服务提供商企业数据中心政府部门和研究组织提高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性能。

Achronix最新Speedster7t FPGA芯片是SmartNIC应用的理想选择该系列的第一款器件Speedster AC7t1500已经出货,这款器件提供了692k查找表(LUT)195Mb片上存储、400G以太网接口、支持PCIe Gen5八个GDDR6内存接口。该器件也是第一带有二维片上网络(2D NoC)的FPGA产品支持从外部数据接口到FPGA内部逻辑阵列的高速数据传输。这种二维片上网络可提供超过20Tbps的总带宽,有助于简化Speedster7t FPGA器件内的数据传输

Achronix半导体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Steve Mensor表示:“我们Achronix很高兴与Napatech合作,为我们全球范围的客户提供高性能SmartNIC解决方案。Napatech业界领先的SmartNIC解决方案与我们的Speedster7t FPGA器件相结合,为要求最苛刻的数据加速应用提供了理想平台。”

Napatech首席营销官Jarrod Siket表示:“Achronix Speedster7t FPGA产品的全套功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chronix在推动FPGA设计创新方面享有盛誉,这一点在Speedster7t FPGA器件的功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该器件在网络连接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Achronix的FPGA产品与我们的SmartNIC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将为我们在网络和通信市场上的共同客户带来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2021年1月,Achronix与ACE Convergence Acquisition Corp.(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CEV)达成最终合并协议,该交易将使Achronix在纳斯达克上市。预计该交易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关于Napatech

Napatech通过为各种规模的IT组织带来超大规模的计算优势,帮助这些公司重新规划他们的业务。我们增强了开放和标准的虚拟服务器,以促进创新并释放有价值的计算资源,从而改善服务增加收入。我们可编程的智能网卡(SmartNIC基于一整套FPGA软件,可用于领先的IT计算网络和安全应用,并采用多元化的FPGA硬件设计对其进行支持。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patech.com

关于Achronix半导体公司

Achronix半导体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提供基于FPGA的高端数据加速解决方案,旨在满足高性能计算密集型和实时处理应用的需求。Achronix FPGA和eFPGA IP产品通过面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网络和数据中心应用的即用加速卡得到进一步增强。所有的Achronix产品都由一系列完整且优化的Achronix软件工具完全支持,使客户能够快速开发自己的定制应用。

Achronix的业务遍及全球,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设有销售和设计团队2021年1月,Achronix与ACE Convergence Acquisition Corp.(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CEV)达成最终合并协议,该交易将使Achronix在纳斯达克上市。预计该交易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关注Achronix

网站:www.achronix.com

Achronix博客:/blogs/

推特:https://twitter.com/Achronixcorp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57668/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chronix/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AchronixCorp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7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记者近日从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获悉,该院在国内首批实现了太赫兹RTO辐射源1THz频率突破。据悉, 太赫兹通信是未来6G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电子学的太赫兹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目前是国际上太赫兹科学成果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向。

太赫兹振荡器(RTO)是一种新型、可在室温下工作、超小型的太赫兹波源,也是目前频率最高的固态电子学太赫兹波源。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性强,极易应用在地面短距离室内高速无线通信、空间飞船等飞行器舱内高速无线数传等场景。但目前该频段的应用尚处于研究状态,制约该频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赫兹波源的理论和设计尚不完善。国际上已知RTO最高振荡频率可达1.98THz,国内最高报道仅为340GHz,亟需追赶和超越。

网络通信研究院北京研发中心太赫兹通信团队经过刻苦攻关,突破了RTO器件自主研制、RTO与其它器件集成和RTO功率提升等关键技术,解决了THz辐射源系统和探测系统小型化的共性问题,在国内首批实现了RTO辐射源1THz频率突破。

据了解, 该成果可应用于太赫兹源、振荡器、上下变频器、调制器、高灵敏外差式THz探测系统等领域,为未来太赫兹高速通信和探测设备的小型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未来将会对我国军用及民用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科技日报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6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月13日,以“磅礴边缘算力,赋能云端管理”为主题的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解决方案峰会在北京圆满举行。峰会上,英特尔分享了对云终端未来发展趋势的行业洞察,系统介绍了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的产品策略与最新进展,并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超能云终端发布近一年来,面向医疗、教育、金融、制造等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与未来规划。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业务总经理王稚聪发表主题演讲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业务总经理王稚聪发表主题演讲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业务总经理王稚聪表示:“近一年以来,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实现了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在教育、医疗、金融、电信、制造等不同行业场景的落地部署,极大扩展了超能云终端的应用边界。未来,我们将继续面向垂直行业,携手生态伙伴持续推动超能云终端的落地和部署,共同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

随着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应用场景和计算模式日趋多样化。企业将业务部署在云端的同时,也需要优化算力分配确保数据的及时性、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跨工作场景的灵活性。为化解此类难题,并应对传统云终端在离线工作、本地计算和外设兼容性上面临的新挑战,英特尔于2020年8月推出了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解决方案。

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解决方案

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解决方案

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解决方案包含了智能桌面虚拟化IDV)与透明终端架构TCI),通过云端管理本地计算,兼顾用户对于性能、融合性、灵活性和稳定性要求, 并具备对复杂业务进行管控的能力为不同行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提供相匹配的云端与本地算力,以满足集中管理之上的更多场景化需求,解决大规模终端环境下的用户体验与个性化办公等问题。

发布近一年来,超能云终端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完成了TCI两个版本的迭代,帮助领先客户成功完成试用和商业部署;完成了针对IDV的基于英特尔GVT-g技术的显卡虚拟化,并将于2022年实现基于硬件的显卡虚拟化;与此同时,超能云终端还完成了TCI与IDV的管理端融合,未来还将完成二者的客户端融合,实现端到端打通,更加灵活地实现边云协同效应。此外,超能云终端已经向中国市场客户开启了全面的本地化支持,并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落地部署。

面对终端日益增加的海量数据和应用需求,联想基于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IDV解决方案推出了面向行业的智能云桌面解决方案。此外,联想还将与英特尔共同打造“端-边-云”一体化协同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联想边缘计算平台方案(LECP)。LECP将结合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的优势,打通“端-边-云”链条,为行业提供云原生的超能云终端能力和智能化运维,实现从桌面到设备的能力延伸,并覆盖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分析在内的更多行业的边缘计算场景。

联想边缘计算平台方案(LECP)

联想边缘计算平台方案(LECP)

联想商用IoT X86架构营销总监秦风雷表示:“联想边缘计算平台方案(LECP)融合了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的技术架构,从而使LECP支持新型超能云终端的接入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LECP对终端接入的兼容性。超能云终端技术强化了LECP方案的完整性,而LECP方案也丰富并完善了超能云终端技术适用范围。”

在金融服务领域,英特尔与升腾合作,推出了基于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TCI解决方案的升腾边缘计算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搭载了英特尔® 处理器,拥有出色的本地计算性能,同时具备集中管理、强大的外设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基于账户的个性化配置等优势,有效化解了金融等行业用户在桌面终端实际部署中所面临的运维和安全难题。

升腾边缘计算解决方案银行应用全景图

升腾边缘计算解决方案银行应用全景图

升腾市场总经理张烨平表示:“英特尔、升腾等生态参与者的创新驱动与广泛合作下,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TCI解决方案应用的成熟度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架构本身的既有优势,还能有效应对网络波动、跨终端运行等问题带来的挑战成为金融行业部署桌面终端的重要选择。”

针对不同终端工作场景对云桌面的需求,锐捷推出了融合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IDV和TCI解决方案的新一代锐捷云桌面。该方案同时融合了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IDV和TCI解决方案传统的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支持客户按需选择云桌面种类,不仅保留了用户个性化数据,还能实现桌面软件的高效批量更新,提供简洁流畅安全的云桌面运维与应用体验,灵活覆盖各种场景对云桌面的需求

锐捷云桌面解决方案

锐捷云桌面解决方案

锐捷云桌面产品总经理曲景洋表示:“基于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IDV和TCI解决方案的锐捷云桌面解决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用户对于集中管理便捷运维的需求,加速用户的信息化转型进程。”

在智慧教育领域,蓝鸽集团推出基于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的智能语言实验室。借助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IDV解决方案的特性,终端拥有了强大的算力,可以轻松解码各类高清或4K视频影像,且解码过程无需通过服务器,在大大降低网络带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超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极大满足了学生视觉化学习需求。

蓝鸽云网络智慧教室

蓝鸽云网络智慧教室

蓝鸽集团副总裁江黄森表示:“蓝鸽与英特尔合作多年,双方在智能边缘和智慧校园等领域的理念不谋而合。英特尔® 超能云终端能够极大满足智慧校园所需的算力要求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需要,将智慧校园一体化的建设方案变为现实。这将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为教育信息化转型贡献科技力量。”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6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为了从数学上描述这种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973年首次预测自旋液体存在的普林斯顿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提出了一种解释:在量子体系中,电子可被视为由两个粒子组成,一个带有电子的负电荷,另一个粒子会自旋。安德森称这种包含自旋能力的粒子为自旋子。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小组在由钌和氯原子组成的自旋液体中寻找自旋子的迹象。

在高于绝对零度(或大约-452华氏度)的几分之一的温度下,加上高强度磁场的影响,氯化钌晶体进入自旋液体状态。

研究生Peter Czajka和博士生Tong Gao将三个高度敏感的温度计连接到放置在一个保持在接近绝对零度开尔文温度的“浴池”中的晶体。然后,他们将磁场和少量的热量施加到一个晶体边缘,以测量其热导率,这是一个表示其传导热流的程度的数值。如果有自旋子存在,它们会在热导率与磁场的关系图中以振荡模式出现。

他们正在寻找的振荡信号是异常微小的,只有几百分之一的变化,因此测量需要对样品温度进行非常精确的控制,并在强磁场中对温度计进行仔细校准。

该团队使用了现有的最纯净的晶体,这些晶体是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生长的,由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材料科学教授David Mandrus和ORNL中子散射部的企业研究员Stephen Nagler领导,ORNL团队对氯化钌的量子自旋液体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新研究提出电子是由两个粒子组成理论的新证据

在近三年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Czajka和Gao以越来越高的分辨率检测到了与自旋子一致的温度振荡,从而提供了电子由两个粒子组成的证据,与安德森的预测一致。

"人们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一特征,如果这一发现和自旋子的解释得到验证,它将大大推动量子自旋液体领域的发展。从纯粹的实验方面来看,"Czajka说,"看到实际上打破了你在初级物理课上学到的规则的结果是令人兴奋的。"

来源:cnBeta.COM

围观 1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DDR5内存即将到来,各大内存、主板厂商都在积极准备。今天,海盗船就进行了一番前瞻预热,直接瞄准了DDR5-6400高频率。

海盗船首先科普了DDR5内存的一些主要变化和提升,尤其是标准电压从1.2V进一步降至1.1V,最大单条容量从32GB来到128GB(单Die密度64Gb),标准最高频率从3200MHz翻番到6400MHz(实际瞄准8400MHz),此时带宽达到51GB/s,基本是DDR4-3200的两倍。

另外,DDR5每条内存都支持两个通道,也就是一条内存就能组建双通道系统,并支持ECC错误校验,不再需要专业平台。

海盗船没有透露自家DDR5内存产品何时发布,只是说很快会分享一些细节。

Intel Alder Lake 12代酷睿将在消费市场首发支持DDR5,预计年底11月份发布,为了方便过渡还会同时兼容DDR4,具体由主板厂商决定,预计高端主板会上DDR5,低端继续DDR4,肯定也会有一些同时配备两种插槽的产品。

海盗船预热DDR5-6400内存:单条容量可达128GB

海盗船预热DDR5-6400内存:单条容量可达128GB

海盗船预热DDR5-6400内存:单条容量可达128GB

海盗船预热DDR5-6400内存:单条容量可达128GB

来源:快科技

围观 3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TDK集团(东京证券交易所代码:6762)推出新系列用于直流链路应用的爱普科斯 (EPCOS)电力电容器。新系列元件的额定电压范围为700 V DC至2000 V DC,电容范围为20 µF至270 µF。在65°C时,电流承受能力最高为60 A(具体视型号而定),可耐受高达7.5 kA的峰值电流和最高85°C的热点温度。

新元件的突出亮点是具有超低ESL值(等效串联电感),根据类型的不同,它可以低至13 nH。凭借超低ESL值和低至0.9 mΩ的ESR值(等效串联电阻),B2563xE *系列电容器非常适合用于带快速切换的功率模块逆变器解决方案。其低ESR值即使在100 kHz的高频率切换下,仍能保持稳定。低寄生系数可防止在电源关断时出现明显的电压过冲。

新系列电容器配备阻燃等级为UL 94 V0的柱形塑料外壳,支持M8螺栓和M5螺纹孔两种连接方式,典型应用包括光伏系统中的快速切换转换器和逆变器,铁路技术中的牵引,以及感应加热系统。

主要应用

  • 光伏系统中的快速切换变流器和逆变器,铁路牵引系统和感应加热系统

主要特点和优势

  • 额定电压范围:700 V DC 至 2000 V DC
  • 电容范围:20 µF 至 270 µF
  • 最大仅为13 nH的超低ESL值和低至0.9 mΩ的ESR值

如需了解该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tdk-electronics.tdk.com.cn/zh/power_capacitors.

关于TDK公司

TDK株式会社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为智能社会提供电子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的电子公司。TDK建立在精通材料科学的基础上,始终不移地处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并以“科技,吸引未来”,迎接社会的变革。公司成立于1935年,主营铁氧体,是一种用于电子和磁性产品的关键材料。TDK全面和创新驱动的产品组合包括无源元件,如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磁性产品、高频元件、压电和保护器件、以及传感器和传感器系统(如:温度和压力、磁性和MEMS传感器)。此外,TDK还提供电源和能源装置、磁头等产品。产品品牌包括TDK、爱普科斯(EPCOS)、InvenSense、Micronas、Tronics以及TDK-Lambda。TDK重点开展如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领域。公司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拥有设计、制造和销售办事处网络。在2021财年,TDK的销售总额为133亿美元,全球雇员约为129,000人。

围观 5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