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刘于苇

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人工智能算法的种类不断增加,包括多光谱、多传感器感知融合,多形态智能感知、多场景交互感知、低光全彩、结构化识别、多算法融合等。随着5G、云计算的不断发展,AI能力逐渐在端侧和边缘呈现,端侧算法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大,导致对端侧芯片算力需求的日益增长。

在近日举办的第11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爱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仇肖莘女士推介了该公司最新高性能、低功耗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AX630A。

爱芯科技CEO仇肖莘女士

人工智能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从云端向边缘侧和端侧转移。另一方面,毫米波雷达视频图像传感器的融合,传统的CPU已不能够处理。因此在端侧AI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爱芯科技的目标就是在成本和功耗完全可控的条件下,将AI的能力达到极致。

算法、数据和算力称为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因此,未来只有能将数据和算法协调起来的芯片才会受到欢迎。 

据介绍,爱芯科技的产品设计特点,就是把算法和硬件做了深度结合,而不是从外面搭载一个NPU。其ISP引入AI理念,通过不断训练提升ISP的性能,把关键模块软件化,可看成是软件定义ISP。其中NPU可以替换ISP pipeline的任意模块,提升相关性能,通过迭代算法模型,可解决传统硬件迭代效率低的问题。

“我们的NPU Neutron采用混合精度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专有网络加速单元,使芯片算法完美融合,在低功耗同时把算力做上去。另外采用存算一体设计,减少DDR读写,节省内存带宽;VPU(新视觉处理单元)可实现智能视频编码,高效视频压缩,节省视频存储。” 仇肖莘介绍到,“处理器的视频编解码授权自芯原,并在其之上做了AI处理,通过迭代算法模型增强画质,让图像更清晰。”

AX630A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芯片最大支持4K@60fps的分辨率,支持20路1080p解码或8路1080p编码以及各种检测识别算法,具有高分辨率、优异画质、超强编解码、高清屏显、超低功耗、超强算力等性能优势,广泛适用于智能穿戴、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多个领域。

AX630A作为一颗可量产的高端边缘侧、端侧AI芯片,功耗在3W左右,算力达到57.6TOPS @800MHz 2w4f,等效算力为28.8TOPS @800MHz INT4,每秒钟处理图片数量超过上千张。在公开数据集下的不同网络运行速度对比,AX630A每秒处理帧数分别为3116和1356,远超其他同类芯片产品。

除了超强的编解码能力,整体低功耗性能也很优秀。

在0.1勒克斯情况下拍摄,这是视频下的对比

这款芯片采用台积电12nm工艺,从2019年8月立项,到2020年5月第一次便流片成功仅用9个月时,2020年12月进入量产,目前已经通过了大客户的评测。

据仇肖莘介绍,爱芯科技成立于2019年5月,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目前已有200人,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基于算法、芯片、产品的垂直整合,爱芯科技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最新技术的快速落地。与此同时,爱芯制定了完善的产品路线图,覆盖高中低端市场,可以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

作为一家初创型公司,能够在2年内实现AI视觉处理芯片量产,实属不易。对于这一点,仇肖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爱芯科技作为一个年轻公司,有利有弊。虽然年轻公司没有历史积累,但是好处在于我们也没有任何历史包袱,所以我们可以从零开始,设计一颗高性能人工智能视觉处理芯片。”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围观 1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8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刘于苇

过去几年,半导体行业出现了很多AI处理器公司,国内也有很多实力强劲的AI公司诞生。而传感器产业也开始高速发展,例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产品。但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行业面临着数据洪流、 AI处理器的数据传输难题,以及传感器对于高带宽、低延时相应提出的更高需求。

以自动驾驶汽车上各类传感器到AI处理器的传输带宽来说,每个激光雷达20-100Mb/s,每颗雷达0.1-15Mb/s,每颗摄像头500-3500Mb/s,传感器数据总带宽要求看上3Gb/s-40Gb/s。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下,如何将数据有效可靠的传播,成为了整个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春潮介绍了该公司的新一代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VN1110/VN1810”。

 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春潮

目前全球和中国市场上,工业控制网络主要采用CAN和工业以太网(Industrial Ethernet)等技术。但基于以太网的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 -时间敏感网络)网络技术,协议复杂,仍处在标准制定阶段。

基于PonCAN工业网络架构

基于此,鹏瞰科技推出了基于光纤传输技术的新一代工业控制网络总线架构——PonCAN (无源光控制局域网),融合无源光纤通信高速数据传输、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控制功能,具有高安全性、易于布线和全网同步的特性。鹏瞰科技第一代产品 VS1101/VS1801, 提供高性能PonCAN网络,同时支持高精度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

PonCAN光网络架构与其他工业网络架构比较

李春潮指出,目前,工业以太网中FieldBus和Industrial Ethernet占据着极高的市场份额,控制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是两大PonCAN目标替代市场,将光纤传输技术引入控制区域网络,光纤连到节点带来的带宽优势发挥了作用,赋能数据洪流。

“鹏瞰的使命就是提供高度安全,可扩展和可靠的端到端工业连接解决方案,满足AI处理器和高级传感器的无尽需求。”他说到。

在演讲中,李春潮详细介绍了鹏瞰系统芯片和鹏瞰网络在智能柔性关节控制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当前,在智能柔性关节(SCA)控制器上,急需全新的控制系统芯片,需要集成控制和网络通讯、减少减轻连线、抵抗电磁干扰、降低系统复杂度、简化软件系统开发、具备高精度、高性能、高功率等一系列要求,“鹏瞰系统芯片都可以完美满足。” 李春潮说到。

近些年自动驾驶领域发展迅猛,也带来了许多通信方面的需求,传感器数据总带宽需求可能达到3Gb/s-40Gb/s。李春潮认为,光纤MOST技术在汽车方面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有望崛起成为新一代汽车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

李春潮认为,鹏瞰网络可以促进车载域架构(domain architecture)的演进,并加速往车载区架构(zonal architecture)的转变。

不仅是智能驾驶,在智能制造上,工业4.0也需要建立强大而安全的网络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分析,对于连接要求极高,PonCAN可以满足其需求。同时在系统成本上,PonCAN相比Ethernet也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客户也可以根据需求支持光缆或者通栏的灵活PonCAN网络。

李春潮还解释了鹏瞰的商业模式,公司目前主打三类PonCAN产品(核心网 ,桥接 , 和节点 )。核心(Core)网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HW + SW) 销售,这类产品管理整个PonCAN网络;桥接(Gate)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HW + SW)销售,这类产品提供不同网络域的桥接;节点(Node)类产品以芯片方式销售,配以SDK。 生产厂商可以整合专有软件和控制算法。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围观 20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8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刘于苇

“FPGA设计涉及技术很多主要是架构和工艺,而FPGA要做到自主可控,四大要素是架构设计技术、IC设计技术、EDA开发技术、IP开发技术。”近日举办的第11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海力说到。

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海力

据悉,京微齐力是除美国企业外最早进入自主研发、规模生产以及批量销售通用FPGA芯片及新一代异构可编程计算芯片的企业之一。已量产了8颗FPGA芯片,并封装成了几十种不同型号的产品,累计出货超千万片,客户覆盖消费、显示、工控等领域。

王海力表示,京微齐力本次带来的产品是60K中端高性能国产FPGA——HME-P1P60,对标的是赛灵思7系列FPGA ,目前在开发22nm工艺,有100K、300K 和600K 逻辑资源。

 

 从技术路线图上看,计划在2022年-2023年进入到16nm-7nm。当前产品分为四大系列,分别为山系列HME-M 65/55nm(低成本、SoC单芯片)、河系列HME-R 40nm(低功耗、低成本、小封装)、大力神系列HME-H 40nm(高性价比、高速MIPI)、飞马系列HME-P 40/22nm(大容量、高性能、高速Serdes)。 

 以飞马P系列为例,第一颗产品P1-60K采用40nm工艺,京微齐力希望将次系列打造为千万门级中高端FPGA产品,2020年-2021年做到P1产品,2021年-2022年做出P2,2024年迭代到P8。目前P1已经在多个用户在进行design in阶段,如在视频图像传输接口转换方案等。

据介绍,京微齐力产品的架构与赛灵思类似 ,LUT6和LUT3 可以实现LUT5,通过连接可以实现不同的连接, Carry架构可以实现乘加运算。

另外,京微齐力从2015年就开始发展软件工具与EDA能力,目前可以实现完整的FPGA设计,客户可以便捷地从赛灵思转到京微齐力上。

 从业绩上来看,京微齐力在2020年已经实现销售额突破了亿元的目标,今年预计能够达到1.5-2亿。王海力认为,中高端产品的成功推广,将成为公司未来业务持续稳定增长的助推剂、公司将进入世界主流FPGA供应商行列。 

 未来,京微齐力目标将是通过软硬件技术的突破实现系列化FPGA ,建立自主可控+自主创新的FPGA产品体系,围绕IPs,以及芯片与软件,在网络安全、5G通信、智能制造、视觉视频等领域进行深入发展。目前公司的高速接口Serdes发展到6.5-10Gbps ,未来会发展13-16Gbps产品。

 “本土FPGA设计挑战很大,能有一席之地已经不容易,”王海力表示,“但我们拼的不仅仅是国产替代,而是硬实力。目前先与赛灵思、Altera和莱迪思做低端产品的竞争,稳固消费市场,以后会向高端产品发展,比如通信市场。”

最后,王海力分享了京微齐力的经营策略,公司成立之初,团队深入分析FPGA产业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两个“3年计划”,目标是在第5-6年实现IPO,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个“3年计划”(2017-2020)

  • 布局中小规模产品,重点突破消费类市场

- 新产品: H1、H2已经量产

- 消费类市场累计出货量已实现超1000万片的目标

  • 经过大批量、多领域的出货(屏显、白电等),公司优化了产品品控、供应链保障等重要环节
  • 公司完成核心团队建设,EDA软件工具的性能提升、硬件先进工艺的前期导入,为中高端产品其定。

第二个“3年计划” (2020-2022)

  • 布局中高端产品系列P0、P1、P2、P6,重点突破通信、电力、安防、视频等客户

- 2020年上半年新产品P1的完成量产流片,目前正常推进Design-n过程;Po的按需量产

- 按行业完成P1客户的重点项目量产,实现中高端产品的真正量产、创收

- 2021-2022年推进先进工艺节点下P2,P6产品的研发,并按期流片;同时,开展前期推广工作

- 高端器件EDA工具的有效支撑: HLS综合、RTL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位流生成、调试优化等

  • 中高端产品的成功推广,将成为公司未来业务持续稳定增长的助推剂、公司将进入世界主流FPGA供应商行列

京微齐力2017年6月成立,总部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子公司)有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团队。目前计划在成都,青岛,南京等地建立子研发中心。公司已经获得元禾璞华、华登国际、浦东科创、中芯聚源、亦庄国投、中电海康、联想创投、芯原微电子、广发、清华系、泰科源等数亿元战略投资和产业投资。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围观 13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8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刘于苇

2021年5月14日,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 IC 创新高峰论坛(以下简称“松山湖论坛”)在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成功举办。百余IC设计企业、政府、协会及研究机构、投资机构、软件及系统公司的决策者受邀出席了该闭门会议。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主持了会议。在开幕致辞上他提到,松山湖中国 IC 创新高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共引进66家芯片设计公司,共推介54家公司,包括思比科、晶晨股份、澜起科技、全志科技、兆易创新、汇顶科技、卓胜微、敏芯微、瑞芯微、乐鑫、恒玄科技等11家公司成功上市。

除上述上市公司外,推介公司中还有28家获得融资,3家正在上市进程中,6家获得大基金投资,4家被并购。

过去十年,松山湖论坛在业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每年都会都会带来8-10款国产芯片,共计推介54家公司。从2012年至2020年共推介芯片79款,量产72款,总量产率达到91%。十年间,松山湖引进了66家芯片设计公司。

从2020年推介的芯片来看,截至2021年4月出货量达到KK级有:

  • 东莞赛微微电子有限公司的CW超低静态功耗降压DC/DC,该产品于2020年11月量产,目前出货KK级;
  • 博流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基于RISC-V核的低功耗、高可靠Wi-Fi + BLE 二合一 SoC芯片BL602去年8月量产,出货近15KK;
  • 珠海普林芯驰科技有限公司的可用于TWS 耳机入耳检测、压感检测、触摸检测和滑动检测的专用芯片——SPT50XX,去年Q3量产,出货总量达到5-10KK级;
  • 隔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首款超低功耗微博雷达传感器AT5815,去年8月量产,出货量达4kk;
  • 英集芯科技的大功率快充芯片IP5388,去年9月量产,出货达到100k级别;
  • 芯百特微电子的5G通讯功率放大器 CB6318 在去年11月量产,截至2021年4月出货总量达到53K。

从近年来的参会人员比例来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到松山湖现场跟中国芯企业对接,戴伟民博士表示,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好的中国芯投资对接活动。本届论坛出席嘉宾包括IC企业(41%),政府、协会及研究机构(18%),投资机构(17%),软件及系统公司(12%),媒体(12%)。 

今年的会议,向系统厂商和投资机构推介了10款面向“智慧物联网(AIoT)”的创新国产IC新品:

京微齐力:60K中端高性能国产FPGA——HME-P1P60

鹏瞰科技: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VN1110/VN1810

爱芯科技: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AX630A

时擎智能科技: RISC-V架构的端侧智慧视觉芯片 AT5055

深聪半导体:人工智能人机语音交互芯片太行二代TH2608

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芯片WTM2101

芯朴科技:5G n77 1T2R 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XP5127

华景传感科技: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芯片ML-2670-3525-DB1

明皜传感:da7xx系列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隔空智能: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存在感应SoC芯片AT58MP1T1RS32A 

董业民:精准和科学实施“广东强芯”工程

在本次论坛的开幕致辞中,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指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

董业民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以及国家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策部署,坚决按照国家统筹布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广东担当,发挥市场应用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正在精准和科学的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构建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基金、平台、大学和园区等支撑性方面打造产业的四梁。从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零部件、工具和应用等专业领域构建八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好战略支撑。

董业民强调,在集成电路应用方面,“广东强芯”工程强调发挥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实施应用牵引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一是充分发挥整机企业的需求牵引作用,龙头企业和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芯片设计,龙头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发,推动芯片与整机企业的融合发展,以整机升级带动芯片设计研发,夯实芯片设计领先优势。二是聚焦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家电、汽车电子、超高清显示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在这些领域就是开展芯片应用验证示范,建立芯片整机联动发展平台,实现芯片与整机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和迭代升级。三是支持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公共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需求对接平台,通过举办集成电路领域、的这种各种竞赛、行业会议等活动,定期组织芯片供需对接,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产业链协作生态圈。

关于松山湖论坛,董业民表示,该论坛通过组织本土芯片设计企业和终端系统厂商应用需求对接,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国集成电路创新产品,集中推广和发布平台,对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促进国产芯片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松山湖论坛充分把握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巨大的市场应用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通过每年集中发布国产芯片创新产品,借助媒体朋友的广泛传播,以及现场嘉宾的高效沟通与合作探讨,搭建需求对接平台,构建国产芯片应用生态,推动人才聚集、技术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魏少军:松山湖论坛特色鲜明、接地气紧贴市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致辞中指出,松山湖论坛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特色鲜明,第二个特点是接地气,第三个特点是紧贴市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

魏少军认为,IC设计公司产品是生命线,芯片公司必须把产品放在第一线。另外,紧贴市场十分重要,有市场需求才有产品发展的动力,只要产品优秀,市场就一定会买单,企业就一定能发展,整个半导体产业也才能得到发展。

在这方面,广东企业很实在,一旦决定发力,后续就会推进很快,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学术上的讨论,也不是一些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考虑市场需求,推出能够在市场量产的产品。本次论坛紧贴市场很重要,不要天天找市长,而是要去找市场。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围观 8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8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日前,在2021年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共有十家本土公司推介了新品和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在松山湖论坛上,每次推介的产品基本都是已经或即将量产的产品,并不是只存在于PPT上,因此十分适合国产替代或国产化需求的工程师进行查看。

京微齐力王海力:EDA工具才是FPGA的最大差异化

京微齐力CEO王海力介绍了公司的近况和产品路线图。

王海力表示FPGA核心四大要素包括:架构设计技术、IC设计技术、EDA开发技术、IP开发技术。

针对FPGA产品,京微齐力有着丰富的产品细分类别,包括山系列HME-M 65/55nm、河系列HME-R 40nm、大力神系列HME-H 40nm、飞马系列HME-P 40/22nm。其中最高端的22nm 飞马P系列可比肩Xilinx的V6。采用了6输入查找表技术,并且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王海力强调道,京微齐力如果从前身京微雅格算起,2005年就开始投入工具开发,包括了从综合到布局布线等全套软件开发工具FUXI,这也是国产FPGA想要立足的关键所在。

京微齐力目前制定了两个三年计划,一个是从2017年-2020年,重点布局中小规模产品,突破消费领域市场,已经有H1、H2产品量产,出货量达到了1000万片。第二个三年计划为2020年-2022年,布局中高端产品系列P0、P1、P2、P6,重点突破通信、电力、安防、视频等客户。两个三年计划将公司短期紧迫任务与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确保公司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实现最终战略目标。

鹏瞰科技:PonCan技术或解决工业总线互联技术

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春潮所推介的是新一代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VN1110/VN1810,主要应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动汽车。

鹏瞰科技是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致力于设计,和研发创新高速工业控制局域网技术,为机器人,电动汽车,和工业4.0等提供新一代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工业控制网络完整的半导体解决方案。

鹏瞰科技最重要的是PonCAN技术,这也是公司中文名鹏瞰的由来,PonCAN技术融合了Pon(光纤)与CAN(工业现场控制总线)二者的特点,既符合CAN的实时性,由突出了光纤的高速传输以及低成本等特点。据李春潮介绍,PonCAN是新一代总线架构,融合高速数据传输,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控制功能。PonCAN网络具有高安全性,易于布线和全网同步。鹏瞰科技第一代产品,VS1101/VS1801, 提供高性能PonCAN网络,同时支持高精度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

比如在智能柔性关节(SCA)控制器上,急需全新的控制系统芯片,需要集成控制和网络通讯、减少减轻连线、抵抗电磁干扰、降低系统复杂度、简化软件系统开发、具备高精度、高性能、高功率的要求,鹏瞰系统芯片可以完美满足。

近些年自动驾驶领域发展迅猛,也带来了许多通信方面的需求,传感器数据总带宽需求可能达到3Gb/s-40Gb/s,鹏瞰网络能够赋能车载网络,促进车载域架构的演进。李春潮指出,汽车的域架构模式并不能完全匹配数据的传输要求,因此业界也提出了Zonal架构(区域架构)。

而在智能制造上,工业4.0也需要建立强大而安全的网络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分析,对于连接要求极高,PonCAN可以满足其需求。同时在系统成本上,PonCAN相比Ethernet也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客户也可以根据需求支持光纤或者传统铜线网络。

在工业网络架构上,PonCAN具备高速、低延时、高度可靠高端安全、简化连线的特点。

目前鹏瞰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类PonCAN产品即核心网、桥接和节点,核心网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销售,这类产品管理整个PonCAN网络。桥接类产品只以模块形式销售,这类产品提供不同网络域的桥接。节点类产品以芯片方式销售,配以SDK。生产厂商可以整合专有软件和控制算法,从而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爱芯科技:边缘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

爱芯科技创始人、CEO仇肖莘介绍了公司推出的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芯片:AX630A,该芯片可以广泛适用于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多个领域。

仇肖莘表示,当前端侧算力需求不断增大,包括多光谱、多传感器感知融合,多形态智能感知、多场景交互感知、低光全彩、结构化识别、多算法融合等,算法种类越来越多,导致端侧算法复杂度越来越大,对端侧算力要求也越来越大。由于网络延迟,数据带宽等限制,端侧的人工智能处理变得更加重要。

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爱芯科技针对市场需求,从零开始,将算法和硬件的深度结合,不断设计研发高性能的人工智能芯片,扩大行业影响力。仇肖莘阐述了爱芯科技的四大特点:“爱芯科技的AI ISP技术,突破了传统ISP瓶颈,通过迭代算法模型增强画质,让图像更清晰;混合精度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专有网络加速单元,使芯片算法完美融合;存算协同设计,减少DDR读写,节省内存带宽;智能视频编码,高效视频压缩,节省视频存储。”

AX630A作为一颗可量产的高端边缘侧、端侧AI芯片,功耗在3W左右,算力达到57.6TOPS @800MHz 2w4f,等效算力为28.8TOPS @800MHz INT4,每秒钟处理图片数量超过上千张。相比较竞争对手来说,实现了十余倍的提升。

时擎科技:将RISC-V用在端侧人工智能视觉上

时擎智能科技总裁于欣带来了RISC-V架构的端侧智慧视觉芯片AT5055,该芯片将于今年7月正式发布,面向智能视觉、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时擎科技围绕着RISC-V,DSP处理器,DSA处理器,打造出异构端侧人工智能芯片。

AT5055是一款RISC-V架构的,高性能、高能效比、低成本的端侧智能视觉芯片。AT5055搭载时擎科技自研的RV32IMCF架构的TM800主控处理器和TIMESFORMER智能处理器,提供0.6TOPS的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算力,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DSP处理能力。

AT5055支持双目视觉的完整视频通路,包括高性能ISP、H.265视频编解码和1080P显示的解决方案,支持4+2麦克风阵列,并内置多麦降噪和本地语音识别算法。

AT5055提供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完整的系统安全方案。通过对核心处理器IP、SOC架构、算法等核心技术的垂直整合,针对人脸检测/识别、社交电视、智能IPC等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能以业界顶尖的能效比、性价比赋能以上端侧智能应用。

于欣表示,时擎科技提供了一站式基于RISC-V的开发环境,不需要开发者过多关注异构多核调度,从而简化了异构挑战和编程效率。尤其是针对AI算法,不需要处理器、控制器和ISP多方配合,减少了公司不同开发团队的沟通障碍,充分保证产品性能发挥。

深聪科技:解决多动口,少动手的语音交互

上海深聪半导体CEO吴耿源介绍了公司低功耗人工智能人机语音交互芯片太行二代TH2608。

深聪智能的二代芯片TH2608在一代芯片TH1520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升级。首先,实现了从TH1520作为协处理器到TH2608作为主控芯片的跃迁。内嵌基于Cortex-M ARM v8指令集主控CPU,配合丰富的内部SRAM和外部XIP Flash的资源,以及充沛多样的外设接口资源,TH2608能够提供给客户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主控处理器解决方案。

其次,高度灵活可配置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使得能效比提升百倍。通过部署DNN/TDNN/FSMN/CNN等各种通用网络,实现对INT8/4/1等数据格式的充分支持,借助特别优化的网络定制化的模式,达成高效率低能耗的复杂网络的组合与调度。

第三,提供单芯片系统集成方案,具备多种灵活的SIP多芯片封装形态。支持对不同类型的PSRAM和Flash的合封处理,并能整合WIFI、Bluetooth等无线通信模块。同时借助内嵌的电源管理模块(PMU),实现了对客户BOM最精简方案的强力支持。

太行一代产品解决了语音识别从无到有,而太行第二代产品增加了AI本地连续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及安全特性、声纹识别等功能,使用专用NPU,提升能效比,降低功耗。深聪半导体与中芯国际、台积电有着多年深度合作经验,并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语音交互领域,预计第三代产品将运用多模态融合、类脑智能和拟人化交流等技术,实现存储、工艺、封装融合和优化。

深聪智能依托思必驰的智能语音技术及资源赋能,专注于打造“算法+芯片”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成立三年,目前已经累计出货超百万颗。目前公司专注于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可穿戴设备、智能会议、智慧空间等应用。

知存科技:面向可穿戴的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

知存科技副总裁李想介绍了知存科技的两款革命性产品,包括国际首个存算一体加速器WTM1001和首个存算一体SoC芯片WTM2101。WTM2101是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用于低功耗唤醒、识别、降噪等场景,应用于TWS耳机、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数据搬运速度是运算的瓶颈,面临数据洪流,数据搬运慢、搬运能耗大等问题亟待解决。知存的存算一体技术创新使用Flash存储器完成神经网络的储存和运算,解决AI的存储墙问题,提高运算效率,降低成本。

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些列的数据搬运,能效的利用非常低,而存算一体没有任何的数据搬运过程,它的实质是一个向量矩阵的乘法,通过前端的数模转换,把输入数据转换成电流的模拟信号,当信号进入矩阵的时候,在矩阵里每个单元存一个8bit的数,比如存入3,流过晶体管,电流放大3倍,存入100,电流放大100倍,相当于横向做乘法,纵向做电流的累加,所以流过这个矩阵,相当于做一个向量矩阵的乘法。

知存科技的Flash存算一体技术包含Flash存储设备(拥有数个Flash存储页) 、Flash存储页 (拥有数亿个Flash存储单元)、Flash存储单元三个部分。关于知存科技为何选择Flash,李想解释道,首先,Flash工艺成熟,距离最早量产和用在设备中已有数十年时间。其次,Flash的存储密度大。以40nm举例,存储密度不大的情况下,用Flash存算一体技术的存储密度,比用5nm的SRAM还要高出几倍左右。另外,知存科技考虑到Flash采用的浮栅晶体管是三端的MOS存储器,相比双端的MRAM、RRAM等其他存储器,浮栅晶体管更类似于MOS晶体管,但比MOS晶体管多了一个浮栅可以存储阈值电压。

WTM2101尺寸比较小,是2.9*2.6mm,峰值算力是50Gops,能效比达到15Tops/W,最大可存1.8M的神经网络。这个芯片除了有存算一体的部分外,还有一个RISC-V内核、音频ADC和电源管理,以及丰富的接口等。由于其超低功耗,可以在耳机和手表上实现声纹识别功能,从而给可穿戴设备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芯朴科技:为5G手机设计简化PA

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COO顾建忠介绍了公司新推出的5G n77 1T2R 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XP5127。相比一代的1T1R,第二代PA集成度更高,用四颗料就可实现PA信号链,而第一代需要七颗。

XP5127的增益达到30dB,发射功率可以做到29dBm,ACLR为-40dBc。在PA模组中,因为集成了各种不同工艺的芯片,环境温度变化时,内部也会产生热应力。因此PA模组往往不仅需要考虑电气性能,还要考虑热性能,而XP5127也在设计中解决了这一挑战。XP5127采用了全差分的方案,通过两部分的差分PA实现了热量的分散,从而提升了线性度。

顾建忠表示,根据产品实测结果,相比国外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厂商而言,性能更加领先。

芯朴科技的名称由Simple演化而来,这和公司的理念相一致,就是做更精简的产品,让客户更易用。

华景传感器: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

华景传感科技董事长缪建民介绍了其创新产品ML-2670-3525-DB1,信噪比大于70dB,声学过载点AOP高达130dB。

华景传感科技的第一大核心技术为独有的背极板技术。当前麦克风背极板多采用大小相同的声学孔设计,很难通过0.8MPa的强吹气试验,同时均匀的孔径和孔距不利于降低声学噪声,难以提高信噪比。而华景的麦克风背极板采用中部孔径大孔距小,边缘部分孔径小孔距大的设计,提高了抗压能力,降低了声学噪声,进一步提高了麦克风的信噪比。

第二大核心技术为华景独有的振膜技术,华景的硅麦克风振膜采用了波纹和扇叶微结构,与传统的平板结构相比,提高了灵敏度、一致性以及良率,通过八个扇叶自动打开释放气流来避免振膜的损伤和碎裂。而这种振膜,也使得华景的产品有更好的防水防尘特性。

由于产品具有高信噪比,因此可以在七米以上的距离实现语音高识别率,非常适合用于电视、智能家电等。而更强的信噪比,也可以应用在TWS麦克风上,实现更好的语音功能。

明皜传感: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器

苏州明皜传感科技CEO汪达炜介绍了公司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da7xx。

如今,消费级MEMS传感器芯片已是一片红海,MEMS产业投入大、风险高、产品开发周期长。汪达炜表示:“明皜传感专注于MEMS传感技术开发和创新,要告别‘苦力’和‘低价’,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提升大规模生产执行力,深度创新商业模式更改。”

明皜传感拥有自主研发的3D MEMS-CMOS集成微机电工艺平台技术,传感器采用DRIE工艺的单晶硅制成的,并具有密封的硅帽,具有灵敏度更高、输出信号强、输出精确等特点,可以与ST及博世等产品媲美。

该器件封装为2x2x0.98mm焊盘栅格阵列(LGA)。与BGA封装相比,LGA封装具备了电子产品小型化、高功率密度、低噪声的技术优势,更适合用在需要紧凑安装的应用场景。该系列产品具有集成的32级先进先出(FIFO)缓冲区,允许用户存储数据,以限制主机处理器的干预。da7xx系列传感器提供了两个独立且灵活的中断可简化了用于各种运动状态检测的算法。标准I2C和SPI接口用于与芯片通信,广泛应用于VAD语音唤醒辅助功能,精准发声定位,通话降噪辅助,骨声纹识别辅助等领域。

隔空智能:5.8GHz微波雷达传感器

隔空智能销售总监张珍伟介绍了公司多款新品,包括雷达传感芯片AT5820以及业界首款规模量产5.8GHz微波雷达芯片AT5810S,全球首款uA级微波雷达芯片AT5815。

AT5820是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传感SoC,相比毫米波雷达来说,可穿透能力更强,传输距离更远并且售价更低。

AT5820在单一芯片上集成高性能雷达收发信机和32位MCU,资源丰富,性能强大,可与主控或传输芯片互联互通,同时也可作为主控MCU使用,是一款高性能,高灵敏度的雷达传感器。由于产品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探测出活体的呼吸甚至心跳,从而实现人体检测。可应用在智能家居、家电、照明等众多领域。

张珍伟表示,从2019年到2021年,隔空雷达芯片出货量倍增,6月单月出货量将达到3.5kk,雷达传感器占30%的市场份额。张珍伟预判,隔空雷达的出货量到年底将实现单月突破5KK,成为出货量最大的雷达厂商。同时,隔空智能也在开发UWB等产品,从而成为全球雷达产品线最长的厂家。

“工业级品质,消费级价格,让万物感知更简单连接更智能。”是隔空智能的公司愿景。为此,公司同涂鸦智能、酷宅等20多家方案商合作,服务超过1000家客户,也正是构建广泛的生态链,才能使公司产品得到迅速扩充。

总结

正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致辞中指出,松山湖论坛具有特色鲜明、接地气以及紧贴市场三个主要特色。任何一家半导体公司想要成功,一定要紧贴市场应用,满足市场所需。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成立十余年的公司,还是刚刚两年的初创公司,都是结合具有特色的产品,进行产品或产业探讨,这也是松山湖论坛举办的用意所在。

来源: EEWORLD

围观 9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88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Challey

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于2021年5月14日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召开,开幕式上,戴伟民董事长回顾了2020年第十届松山湖十大"中国创芯“推介的IC,同时大会推介了2021年十大"中国创芯“中国最需要的国产IC。在松山湖历届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亮相的IC90%以上都得到了量产,并受到投资界的青睐,多数公司已经上市。下面是2021及2020十大“中国创芯”IC(排名不分先后)。

峰会最后组织了IC公司与系统厂商参与的圆桌论坛,讨论了业界一直期待的「下一代智能手机」- 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详见《下一代智能手机,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哪儿?(阅读原文)

2021年十大"中国创新“中国最需要的国产IC

1、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HME-P1P60 60K中端高性能国产FPGA及其应用

京微齐力“飞马”系列第一颗产品,40nm工艺,6输入查找表结构,逻辑容量约60K,支持DDR2/3 memory(速度达1333Mbps),支持6.5G Serdes, PCIe Gen2,片上ADC,Cortex-M1软核,性能达100M以上。可用于工业控制,图像采集,视频传输等相关领域。

2、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VN1110/VN1810:新一代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

鹏瞰科技首创基于光传输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网络。这项技术称为PonCAN (无源光控制局域网)。PonCAN是新一代总线架构,融合高速数据传输,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控制功能。PonCAN网络具有高安全性,易于布线和全网同步。鹏瞰科技第一代产品,VS1101/VS1801, 提供高性能PonCAN网络,同时支持高精度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

3、北京爱芯科技有限公司 AX630A: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芯片

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芯片,自主开发面向推理加速的神经网络处理器,通过神经网络提升画质,支持物体检测、人脸识别等多种AI视觉任务。爱芯的第一颗高性能芯片AX630A仅用时9个月即实现流片,并一次成功。目前该芯片已交付客户评测,在量产推广过程中。

4、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AT5050:RISC-V架构的端侧智慧视觉芯片

AT5055是一款RISC-V架构的,高性能、高能效比、低成本的端侧智能视觉芯片。AT5055搭载时擎科技自研的RV32IMCF架构的TM800主控处理器和TIMESFORMER智能处理器,提供0.6TOPS的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算力,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DSP处理能力。AT5055支持双目视觉的完整视频通路,包括高性能ISP、H.265视频编解码和1080P显示的解决方案,支持4+2麦克风阵列,并内置多麦降噪和本地语音识别算法。AT5055提供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完整的系统安全方案。通过对核心处理器IP、SOC架构、算法等核心技术的垂直整合,针对人脸检测/识别、社交电视、智能IPC等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能以业界顶尖的能效比、性价比赋能以上端侧智能应用。

5、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TH1520:低功耗人工智能人机语音交互芯片

深聪智能的二代芯片TH2608在一代芯片TH1520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升级。

首先,实现了从TH1520作为协处理器到TH2608作为主控芯片的跃迁。内嵌基于Cortex-M ARM v8指令集主控CPU,配合丰富的内部SRAM和外部XIP Flash的资源,以及充沛多样的外设接口资源,TH2608能够提供给客户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主控处理器解决方案。其次,高度灵活可配置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使得能效比提升百倍。通过部署DNN/TDNN/FSMN/CNN等各种通用网络,实现对INT8/4/1等数据格式的充分支持,借助特别优化的网络定制化的模式,达成高效率低能耗的复杂网络的组合与调度。第三,提供单芯片系统集成方案,具备多种灵活的SIP多芯片封装形态。支持对不同类型的PSRAM和Flash的合封处理,并能整合WIFI、Bluetooth等无线通信模块。同时借助内嵌的电源管理模块(PMU),实现了对客户BOM最精简方案的强力支持。

6、北京知存科技有限公司 WTM2101: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

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用于低功耗唤醒,识别,降噪等场景

7、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XP5127:5G n77 1T2R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

5G n77全频段支持HPUE PC2,同类型产品中,性能全球最低功耗,领先欧美竞争厂商。

8、华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ML-2670-3525-DB1: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

对于精准语音识别和高效主动降噪系统而言,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可以为整机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声音信号输入,不仅可以为噪音消除算法提供更高质量的声音信号,极大降低环境及本底噪音,使得系统更易找出其中可识别的内容特征。当远距离拾音的场景下,使用高信噪比的麦克风,可以使捕捉距离加倍而不会降低信号质量。

9、苏州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da7xx系列: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da7xx系列传感器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开发的超低功耗高性能电容式三轴线性加速度计。 该器件具有2x2x0.98mm焊盘栅格阵列(LGA),保证在-40°C至+ 85°C的扩展温度范围内工作。 传感器元件是由采用DRIE工艺的单晶硅制成的,并受到密封的硅帽的保护而不受环境的影响。 该器件具有±2g /±4g /±8g /±16g测量范围的用户可选全量程,数据输出速率从1Hz到1600Hz,并具有信号条件,温度补偿,运动检测,步数计数器和步距检测以及嵌入式显着运动检测 。该系列产品具有集成的32级先进先出(FIFO)缓冲区,允许用户存储数据,以限制主机处理器的干预。 提供的两个独立且灵活的中断大大简化了用于各种运动状态检测的算法。 标准I2C和SPI接口用于与芯片通信。

10、隔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AT58MP1T1RS32A: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传感SoC

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 微波雷达传感SoC芯片:为顺应AIoT日益发展,人机互动、物物互联的智能化升级的需求;适配智慧酒店、智慧办公、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健康看护等需要检测人体存在的场景;解决人体运动侦测传感器不能有效检测静态的人体的痛点;隔空科技正式推出--可探测呼吸的人体存在传感芯片AT58MP1T1RS32A (简称AT5820)。此款芯片是全球第一款基于5.8GHz的雷达传感SoC芯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高性能雷达收发信机和32位MCU,资源丰富,性能强大,可与主控或传输芯片互联互通,同时也可作为主控MCU使用。得益于芯片超强的雷达感应性能和专业的信号处理能力,AT5820可在实现人体运动侦测的同时,检测微动甚至呼吸信号,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体存在感应。AT58MP1T1RS32A芯片特点:1.全硅集成传感器+32位MCU,真正的SoC,打破传统传感器需外挂MCU来实现传感器功能的形态

2.可实现运动侦测、微动检测、呼吸探测的混合实时监测,实现真正的存在感知

3.高抗干扰技术,解决风扇、空调等干扰

4.高度集成,小体积,一致性好

5.基于5.8GHz开发,相比24GHz、77GHz芯片"

2020年十大"中国创新“推介IC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览

来源:电子技术设计

围观 11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Challey

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于2021年5月14日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召开,开幕式上,戴伟民董事长回顾了2020年第十届松山湖十大"中国创芯“推介的IC,同时大会推介了2021年十大"中国创芯“中国最需要的国产IC(详见《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2021及2020年十大中国创芯推介IC》)。峰会最后组织了IC公司与系统厂商参与的圆桌论坛,讨论了业界一直期待的「下一代智能手机」- 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论坛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先生主持。参与嘉宾有:陈锋(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市场官)、孙昌旭(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业投资高级合伙人)、孙臻(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CEO)、田学红(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吴耿源(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联合创始人、CEO)、周军(Rokid 首席科学家)、姜宁(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各嘉宾详细介绍附后。

戴伟民(主持),陈锋、孙昌旭、孙臻、田学红、吴耿源、周军、姜宁

圆桌论坛介绍了全球和中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情况,围绕议题” 「下一代智能手机」- 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六大问题/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投票。

全球和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概况

2020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4.44亿台,同比增长28.4%,2016-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44.5%。

2025年预计出货量为13.58亿台(2020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6亿部);2020-2025年间,预计复合增长率约为25%。

2020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1.07亿台,约占全球出货量的1/4,2016-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8.7%;

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66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0%。

问题一:预计何时,80%的智能手机用户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

小米孙昌旭对中国市场未来的数据:

到2025年才有两三亿耳机,不太认可。 根据小米内部调查,一般一个手机用户会拥有3-4个耳机,1~3年之间的标配,80%都标配,我们全球有13亿手机,13亿手机80%标配的话是10个亿的容量,10个亿的容量,如果乘以3倍,那就是30亿。未来耳机不再是手机的标配,手机用户会选择购买他们自己喜欢的耳机。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瑞陈锋表示:

耳机结构问题影响佩戴导致蓝牙耳机的普及率不太可能达到80%。

目前蓝牙耳机的传感器,都已经进展的很好了,但是如果想要检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目前的传感器的都是远远不够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看可能只有一条路,就是需要更干净的光源:需要多频谱多点的光源,然后才能够把需要的信息检测出来。目前的光学传感器,看起来主要是检测能量的吸收和反射,光源的纯净度以及它的检测,我们把它叫切片,都是很少的,有点不够,所以耳机这个领域里面,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一定要往前看:

第一个是结构的革新,目前的形状是远远不能够让消费者佩戴一整天,耳朵也受不了。所以做不到这一点,蓝牙耳机作为一个独立产品是不行的,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传感器的问题,传感器不知道会不会先用在耳机上,但至少目前来说,光学的多切片的,比如多光谱的,更高精度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是目前觉得在可穿戴领域的必须要突破的技术点。

瑞芯微陈锋表示。

投票1:预计何时,80%的智能手机用户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

对此问题,论坛进行了投票,结果显示: 46.84%的人选择相信1-3年内有80%的智能手机用户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

问题二、近三年内,TWS蓝牙耳机有哪些创新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TWS蓝牙耳机首先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降噪。

苹果已经开始推70dB降噪的耳机,目前安卓手机的蓝牙耳机还没有推70dB的,安卓智能机里面可能是以65dB的或者63dB为主,这个是目前接下来安卓行业蓝牙耳机要提升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深聪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

语音助手、声学方面的技术创新应该是TWS蓝牙耳机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国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快递员(包括顺丰、美团等等),还有开车一族都有“动口不动手”的人机交互的需求。

论坛对第二个问题的投票结果显示:智能自适应降噪排在首位,其次是AI智能通话降噪,然后是实时记录/翻译功能

投票2:近三年内,TWS蓝牙耳机有哪些创新技术发展趋势?

问题三、预计何时,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一起,将取代50%的智能手机通话场景

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姜宁: 

如果我们能够把生理指征感测,把健康这一大类应用全部放到市场把它转成消费类,尽管以往和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量,但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将来很多人会做,所以IMEC在很早很早就把Health当做了特别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智能手表手环这个方面,主要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入侵入式的,另一个呢是非侵入式的,智能手表手环解决方案事实上就是我们的非侵入式的。目前IMEC推出了多功能SoC解决方案。

同时姜宁提到:现在有一个趋势,大家希望把熟悉的血压、血氧以及一些专用疾病的检测比如早搏等等,放在蓝牙耳机里贴在耳朵上,获取人的多态生命体征信号,譬如:ECG,PPG,BioZ等,这些在医疗、行业业等2B端已经实现了,现在放到2C消费端可能还需要把这些技术实实在在的落地,当然也只是时间问题。

投票3:预计何时,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一起,将取代50%的智能手机通话场景(不使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通话)

论坛对此问题的投票结果是:5年内 与 3-5内内持平

四、巨头纷纷布局AR/VR眼镜

Rokid首席科学家周军表示:

眼镜由于可以更好的进行显示,可以比手机更有沉浸感。在2B方向,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个生产力的工具,市场很好,包括Rokid。

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有几个工作可以做,一个是远程测温,不用靠近,在2-3米就可以同时测量十几个人的体温;

第二个就是远程协助,因为人们出差不方便,所以通过远程协助专家,可以在远程指导。无论是工人,还时税务人员,或者一些医院的医生,护士等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工作。

但是在2C行业,自谷歌2012年推出谷歌眼镜以来快十年了,尽管谷歌2012年的第一代眼镜技术不是那么成熟,前面的屏幕仅仅大概15度左右,只能做一些信息的提示,而不能显示更多的画面。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眼镜跟手机相比有几个特别的优势,一个就是随身的大屏,这一点即使手机用上折叠屏,分辨率和尺寸也不会很大,但是AR眼镜可以眼前呈现一个屏或者多个屏,这方面现在的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当然现在的智能眼镜在面向独立的行业方面,特别是消费行业可能显得不够时尚。

投票4:智能处理端应该放在眼镜本机上,还是手机上?

论坛投票结果显示:放在眼镜本身的意见稍多,为58.54%,但两者相差不太大。

五、智能眼镜的4个问题

处理端应该放在眼镜本机上,还是手机上?

如果用手机进行处理,眼镜和手机应该采用什么通讯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智能眼镜集成5G的意义和挑战分别有哪些?

在2C领域,智能眼镜目前主要的技术瓶颈是什么?

在这些问题上,嘉宾们各抒己见。

第1个问题,有的认为智能处理器应该放在眼镜端,且必定是专用处理器,有的认为还是应该放在手机端,毕竟眼镜的体积不能太大,重量不能太重,目前的芯片的算力还做不到在眼镜端集成更多的芯片和元器件。

第2个和第3个问题,通讯协议如果说是集成的话,肯定是5G,如果是和手机通讯的话,还是WiFi为主的,但是WiFi为主的话可能它对于延迟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第4个问题, 2C领域的智能眼镜,与2B不一样,2B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2C最难的瓶颈可能不在硬件,而在于应用Application。

如果一个VR眼镜还是只用来看Video,那意义不大。

目前苹果眼镜的很多硬件都Ready了,它是在等待一个爆款Application那一刻的到来,所有的Ready的硬件技术是都是为杀手级的应用来服务的。

投票5:在2C领域,智能眼镜目前主要的技术瓶颈是什么?

低功耗、人机交互、电池技术排在前三

六、海量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下一代手机

海量可穿戴设备,目前主要包括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三大设备,这三种设备加在一起,什么时候能够取代50%的智能手机应用呢?

有嘉宾表示:一个是用于听的耳机,一个是可以解决通讯问题的手表,而眼镜主要解决Display(显示)问题,这三个加进去,可能把手机当做Hub了。

而实际上对于人来说这是自然的交互,一个是touch,一个是语音。

但是戴耳机会有一部分觉得不舒服,目前的结构还不能解决长时间佩戴问题。而眼镜也有一部分不适应。

最后,论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投票。

投票6预计何时,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一起,将取代50%的智能手机应用?

5年以上:72.97%

结语

「下一代智能手机」- 智慧可穿戴设备,既是行业关心的问题,这关系着业界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方向和产业发展,也是消费者期盼已久的智能产品。这方面苹果走在了前面,根据嘉宾推测和业界爆料,苹果眼镜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面世。而苹果新品的推出一般都会引领技术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现在,是以安卓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市场与苹果展开赛跑的时候到了。

耳机、手表、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是不是可以独立取代或者几个组合起来“联合”取代手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一个技术发展、消费需求以及市场引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是简单的Compete(竞争),或者不一定要去与手机Compete,目前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能更多的是手机的一个Component(组件),而不是与之进行Competetion(竞争)。

附嘉宾简要介绍

戴伟民(主持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陈锋,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市场官

• 2002年至2008年曾任中芯国际设计服务处处长

 1996年至2002年10月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从事手机芯片的设计研发工作

孙昌旭,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业投资高级合伙人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产业投资高级合伙人,负责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设备制造等投资

 加入小米之前,是著名媒体EETimes China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也是新浪微博著名博主

孙臻,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CEO

• 具有25年以上半导体行业工作经验

 在加入矽睿科技之前,先后供职于:

创立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董事

上海贝岭微电子,任CEO

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先后历任副总裁、COO、董事

田学红,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ICT行业资深专家

 曾任世界500强企业CTO兼COO,带领研发团队多次完成通信核心芯片设计

 曾多次担任国家重大专项常务专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目前担任大普通信首席技术执行官,已带领研发团队短期内为世界500强大客户设计开发多款通信核心芯片

吴耿源,上海深聪半导体优先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台湾清华大学工程学位

 二十多年台湾、日本及中国大陆的跨国半导体行业经验

 曾在中芯国际、Trecenti/瑞萨与联华电子担任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市场策略以及业务行销管理职务

周军,Rokid 首席科学家

• 博士毕业于南京⼤学电⼦科学与工程系

 曾担任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所长,开发智能终端SOC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

 现担任Rokid首席科学家,基于自研AI语音芯片,发布了第一款全栈开源的 AI 语音操作系统;现在开发基于全语音操作的AR智能眼镜

• 拥有超过 20 年中国和北美金融、投资及企业运营经验,主要关注:智能制造及半导体等领域

姜宁,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

 拥有超过20年半导体行业经验

 曾任世界第三大半导体IP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中国区市场负责人

 曾任第一大半导体IP公司Arm亚太区技术支持部门负责人等职位

 拥有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持有香港大学E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 在加入产业界之前,姜宁曾在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大学教师。是华美半导体协会上海理事

来源:电子技术设计

围观 7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4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omo Zhong

TWS耳机、智能手表、智慧眼镜,谁将是下一个市场风口?

圆桌嘉宾(从左到右)芯原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瑞芯微电子首席营销官陈锋、小米科技产业投资部高级合伙人孙昌旭、矽睿科技CEO孙臻、大普通信首席技术官田学红、深聪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吴耿源、Rokid首席科学家周军、以及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姜宁。

不难发现,自2018年智能手机步入市场巅峰之后,手机产品再无重大实质性创新。无论是如今遍地开花的5G技术,还是噱头满满的曲面屏、折叠屏等,似乎都无法重燃消费者的换机热情。尽管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仍在增长,业者对未来手机的应用投入也在继续,但已有不少“先驱者”开始探索“下一代智能设备”,TWS耳机、智能手表、智慧眼镜这三种智慧可穿戴设备被寄予厚望。

在2021年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8位行业大拿就“下一代智能手机”——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各自真知灼见,在现场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风口一:TWS耳机

虽说“蓝牙耳机”这个词语问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近两年TWS耳机异军突起,成为了目前消费电子增速最快的产品。

在现场调研环节,有接近50%的业者认为“1至3年内有80%的智能手机用户将配备无线蓝牙耳机”;25%的业者认为是3至5年内;15%的业者认为要到5年后;10%的业者认为仅需要1年内就能实现。

小米科技产业投资部高级合伙人孙昌旭认为,TWS耳机的市场增长速度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球有13亿手机,TWS耳机80%的inbox标配的话,就会产出10亿的销量。而雷军在小米内部做过一个调查,一个人同时拥有最多3个耳机——办公室1个、家里1个、车上1个。那么10亿的销量乘于3倍,就是30亿的市场空间了!况且现在TWS耳机技术迭代加速,其创新程度有望追上手机,未来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矽睿科技CEO孙臻指出,目前TWS耳机是一种辅助品,未来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将它变成一个独立品。未来的耳机只做音质、降噪是不足够的,需要尝试做“加法”,把更多智能的、人机交互的应用和功能加上去,例如温度传感器测温、测体质数据,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借此打开ToC市场。

大普通信首席技术官田学红则保持观望态度。他认为TWS耳机一方面需要架构革新、外形统一,才能像传统有线耳机一样做到inbox;另一方面,目前用在耳机上的传感器都是通用型,太精密的测温功能还不成熟,未来需要一整套的传感解决方案,才能达到消费者对新兴产品的期待值。

在创新技术方面,TWS耳机亟需突破的技术依序是:智能自适应降噪、AI智能通话降噪、实时记录/翻译功能、语音互动、健康检测、空间音频/360度环绕立体音、快速充电、手势操控、骨声纹识别、语音助手、LE Audio普及、无线充电。

风口二:智能手表

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机通话场景吗?投票的业者相对保守,仅3%的业者选择1年内有可能实现;27%业者选择1至3年内;最多是选择3至5年和5年以上,均占35%左右。

深聪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认为,耳机+手表取代个别手机通话场景,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例如耳机+手表可以利用AI语音和动作交互等技术,让送餐员、快递员动口不动手,实际上减少了许多安全隐患,并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瑞芯微电子首席营销官陈锋也认同道,智能手表是有市场前景的,只是目前还不明显,需要考虑具体场景。例如儿童手表,正因为儿童不能携带智能手机,所以儿童手表才能大火。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场景的相互补充。

此外,imec微电子研究院中国半导体技术战略合作长姜宁指出,智能手表在健康医疗应用上值得期待。因为手表佩戴简单、舒适,而且佩戴时间长,是利于收集身体各项数据信息的。

陈锋补充道,智能手表+健康医疗的产品,需要MCU+超低功耗蓝牙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一块好屏幕。

风口三:智慧眼镜

最后是智慧眼镜。据Rokid首席科学家周军介绍,在2020年疫情期间,其公司面向ToB的智慧眼镜销量激增。原因是智慧眼镜可以成为高效的生产力工具,实现远程测温、远程协助等功能。

“事实上,Rokid做智慧眼镜最早是面向ToC领域,但一直没有叩响消费市场的大门。我们总结的原因,产品一定要做减法,要尽可能地发挥眼镜对比手机的两大优势——一是随身大屏,二是沉浸感强。只要智慧眼镜能实现手机做不了的显示效果,那么这一产品就足够成功了!”周军说道。

田学红分享道,智慧眼镜的空间会大于TWS耳机和智能手表。

孙昌旭认为,智慧眼镜的ToB应用场景众多,未来会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但ToC市场还需要“杀手级”应用和技术。

她认为智慧眼镜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将会是游戏体验。吴耿源则认为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将会是社交。而姜宁认为是养老,例如利用AR眼镜改善眼部疾病等。

通现场调研发现,在ToC领域智慧眼镜目前的技术瓶颈依序是:低功耗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电池技术、显示技术、终端AI处理性能、安全加密与隐私保护、UI与外观设计、无线连接/通信技术、传感器。

小结:绝不是取代关系

最后,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智慧眼镜一起能否取代50%的智能手机应用?有70%以上的业者选择5年以上或有机会。

田学红、孙臻均强调,不能说未来谁将取代谁,正如使用手机的手、听音乐的耳朵、看东西的眼睛,都是不可以被相互取代的。同理,智能手机、TWS耳机、智能手表、智慧眼镜未来将发展成为场景互补的关系。可能后三者会对智能手机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本质上,只是改变人们对智慧手机的使用粘度,并不会完全取代手机的销量。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围观 8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3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omo Zhong

十款国产IC芯片轮番登场,剑指智慧物联网市场

近年来,中国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并率先在智慧家居、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多点开花,推动行业规模的整体提升。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超1.6万亿元,并预计以20%的增速持续成长。

2021年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在上周五(14日)举行,并推荐了十款面向“智慧物联网”应用方向/领域的国产IC新品。

在介绍今年新推荐的十款国产IC芯片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2020年面向“新基建”的十款国产IC(现场回顾)的量产情况。

以下是十款面向“智慧物联网”应用方向/领域的国产IC新品:

(1)HME-P1P60:60K中端高性能国产FPGA

  • 厂商名:京微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工业相机、机器视觉
  • 产品优势:京微齐力“飞马”系列第一颗产品,40nm工艺,6输入查找表结构,逻辑容量约60K,支持DDR2/3 memory(速度达1333Mbps),支持6.5G Serdes, PCIe Gen2,片上ADC,Cortex-M1软核,性能达100M以上。

“Arch、IC、EDA、IP,是国产FPGA核心器件实现自主可控的四大要素。”京微齐力CEO王海力分享道,“由此公司成立之初,团队深入分析FPGA产业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两个‘3年计划’,目标是在第5~6年实现IPO。”

具体来说,2017~2020年是第一个“3年计划”,重点布局中小规模产品,重点突破消费类市场,新产品H1、H2已经量产。经过大批量、多领域的出货(屏显、白电等),公司优化了产品品控、供应链保障等重要环节,并完成核心团队建设,EDA软件工具的性能提升、硬件先进工艺的前期导入,为中高端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据悉,京微齐力在消费类市场累计出货量已实现超1000万片的目标;

2020~2022是京微齐力的第二个“3年计划”,将布局中高端产品系列P0、P1、P2、P6,重点突破通信、电力、安防、视频等客户。2020年上半年新产品P1的完成量产流片,目前正常推进Design-in过程;P0的按需量产。在高端器件EDA工具形成有效支撑:HLS综合、RTL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位流生成、调试优化等。

“京微齐力不是做国产替代,而是做国产升级,拼的是硬实力!”王海力字字铿锵。

(2)VN1110/VN1810:新一代PonCAN工业控制网络芯片

  • 厂商名:鹏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动汽车
  • 产品优势:首创基于光传输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网络——PonCAN (无源光控制局域网),融合高速数据传输,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控制功能。鹏瞰科技第一代产品VS1101/VS1801,提供高性能PonCAN网络,同时支持高精度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

鹏瞰科技CEO李春潮指出,今年来行业里出现了很多AI处理器公司,同时传感器的发展提速。现在日渐增多的不同场景下,如何才能将数据做到高速、可靠、低时延地传输?这就需要连接芯片来“保驾护航”。

连接芯片的应用场景很多,最常见的有:机器人的柔性关节、自动驾驶的网络通讯、智能制造的工业以太网。例如,机器人的智能柔性关节需要全新控制系统芯片,涵盖集成控制和网络通讯、减少减轻连接、抵抗电磁干扰、高精度、高性能、高功率等需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数据洪流;工业4.0需要强大而安全的连接性,以及灵活的结构以实现系统扩容和重新配置。

由此,鹏瞰科技首创基于光传输技术的新型工业控制网络——PonCAN (无源光控制局域网),具有高安全性,易于布线和全网同步,适用于有高连接、高安全性能需求的应用场景。

(3)AX630A: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芯片

  • 厂商名:北京爱芯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
  • 产品优势:爱芯的第一颗高性能芯片AX630A,自主开发面向推理加速的神经网络处理器,通过神经网络提升画质,支持物体检测、人脸识别等多种AI视觉任务。

随着物联网应用日益增多,端侧芯片算力需求不断提升,推动端侧算法种类越来越多、端侧算法复杂度也越来越大。例如在智能穿戴、安防监控、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海量场景,端侧芯片需求呈现较大成长。

据爱芯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仇肖莘介绍,AX630A作为一颗高性能芯片,拥有高分辨率、优异画质、超强编解码、高清屏显、超低功耗、超强算力等优势,仅用时9个月即实现流片,并一次成功。目前该芯片已交付客户评测,在量产推广过程中。

(4)AT5055:RISC-V架构的端侧智慧视觉芯片

  • 厂商名: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智能视觉、智能家居、智慧城市
  • 产品优势:AT5055搭载时擎科技自研的RV32IMCF架构的TM800主控处理器和TIMESFORMER智能处理器,提供0.6TOPS的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算力,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DSP处理能力。AT5055支持双目视觉的完整视频通路,并供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完整的系统安全方案。

据时擎科技总裁于欣介绍,AT5055是一款RISC-V架构的,高性能、高能效比、低成本的端侧智能视觉芯片。其拥有6大竞争力:更好的AI算力效率、更好地用户编程体验、高质量的图像处理能力、丰富的多媒体接口、极致低功耗设计。

此外,时擎智能通过对核心处理器IP、SoC架构、算法等核心技术的垂直整合,针对人脸检测/识别、社交电视、智能IPC等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能以业界顶尖的能效比、性价比赋能以上端侧智能应用。

(5)TH2608:低功耗人工智能人机语音交互芯片

  • 厂商名: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 应用领域:全屋智能家居场景(全屋设备联动控制)、智能驾驶场景(车载设备控制)、智能办公场景(会议远场/近场高保真通话)
  • 产品优势:深聪智能的二代芯片TH2608在一代芯片TH1520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升级。

首先,内嵌基于Cortex-M ARM v8指令集主控CPU,配合丰富的内部SRAM和外部XIP Flash的资源,以及充沛多样的外设接口资源,TH2608能够提供给客户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主控处理器解决方案。其次,高度灵活可配置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使得能效比提升百倍。第三,提供单芯片系统集成方案,具备多种灵活的SIP多芯片封装形态。

深聪智能联合创始人、CEO吴耿源介绍称,深聪智能依托于思必驰集团的智能语音技术及资源赋能,专注于打造“算法+芯片”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一代芯片TH1520已完成量产出货,在3大场景完成落地,即智能家居白电、黑电以及智能车载领域;并拥有3大核心客户,美的集团、海信集团、盯盯拍(其终端用户为国内智能终端第一品牌)。2021年深聪智能推出二代芯片TH2608,在一代芯片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升级。

融资方面,公司于2018年成立初期,便获得了中芯国际产业基金中芯聚源的投资,并于2020年11月完成了估值达数亿元的第二轮融资。

(6)WTM2101: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

  • 厂商名:北京知存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TWS耳机、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
  • 产品优势:超低功耗存算一体芯片,用于低功耗唤醒、识别、降噪等场景。

北京知存科技副总裁李想指出,存储器目前存在数据搬运慢、搬运能耗大这两个问题,数据搬运速度还需提高近百倍。而WTM2101是一款兼顾效率与功耗的存算一体芯片,功耗仅100uW-2mW,AI算力为50Gops,效率达15Tops/W。因此该芯片具有超低功耗、更长续航时间的优势,并且凭借大算力平台,为过去无法部署到穿戴设备的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大幅提升现有智能应用的体验效果。

(7)XP5127:5G n77 1T2R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

  • 厂商名: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5G
  • 产品优势:5G n77全频段支持HPUE PC2,同类型产品中,性能全球最低功耗,领先欧美竞争厂商。

芯朴科技COO顾建忠带来了国产5G n77 1T2R 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XP5127。XP5127在全球范围内相较于同类型产品,不仅具有最低的功耗,而且性能领先欧美竞争厂商。本次亮相的5G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芯片全频段支持HPUE PC2,体积和尺寸小,集成各种不同工艺的芯片,全面考量力学机械方面,提供全差分射频解决方案。相较于单端方案,散热性能更好,性能得到巨大提升。

XP5127的增益达到30dB,发射功率可以做到29dBm,ACLR为-40dBc。在PA模组中,因为集成了各种不同工艺的芯片,环境温度变化时,内部也会产生热应力。因此PA模组往往不仅需要考虑电气性能,还要考虑热性能,而XP5127也在设计中解决了这一挑战。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5G n77 射频方案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不断升级。第一代 5G n77 解决方案搭载2G TxM、3/4G MMMB PA、5G MMMB PA、5G n77 PA和5G LFEM,集成一路发射和一路接收。第二代5G n77解决方案,在第一代基础上,实现最精简的设计,减少产品用料,集成一路发射和两路接收,降低发射功率,提高散热性能。

(8)ML-2670-3525-DB1:高信噪比MEMS麦克风

  • 厂商名:华景传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语音识别、语音控制、声纹识别、声源定位等
  • 产品优势:可以为整机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声音信号输入,不仅可以为噪音消除算法提供更高质量的声音信号,极大降低环境及本底噪音,使得系统更易找出其中可识别的内容特征。当远距离拾音的场景下,使用高信噪比的麦克风,可以使捕捉距离加倍而不会降低信号质量。

华景传感科技董事长缪建民分享称,在当下的AIoT和人工智能时代中,MEMS传感器是物联网、智能语音、手机、智能电动车、智能家电等产品中的必要元器件,由此使得MEMS传感器将成为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而华景传感科技深耕于MEMS传感器,是一家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全自助的MEMS传感器供应商,产品涵盖了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5G滤波器SBAW研发等三大产品线。

为了攻克信噪比难以达到68dB以上的现状,华景传感科利用MEMS技术把差分电容式麦克风的背级板用真空封装在上下振膜之间,杜绝了空气布朗运动机械噪声,实现麦克风本征零机械声,极大提高了MEMS麦克风的信噪比达到72dB以上。从而推出IC芯片ML-2670-3525-DB1,可应用在测量仪器、工业制造、音乐、安防等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高端领域。

目前,华景传感科技的麦克风技术也已获得了国内几家著名资本的支持和投资,比如小米、科大讯飞和张江高科。

(9)da7xx系列: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 厂商名:苏州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VAD语音唤醒辅助功能、精准发声定位、通话降噪辅助、骨声纹识别辅助
  • 产品优势:da7xx系列传感器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开发的超低功耗高性能电容式三轴线性加速度计。该器件具有2x2x0.98mm焊盘栅格阵列(LGA),保证在-40℃至+ 85℃的扩展温度范围内工作。

据明皜传感CEO汪达炜观察,尽管前几年消费级MEMS传感器已经是一片红海,投入大、产品开发周期长、风险高,业者纷纷不去碰,认为这是“苦力”干的活。但在如今物联网应用广泛普及下,MEMS传感器呈现巨大市场前景,必然还有成长空间。

对此,汪达炜认为要告别“苦力”和“低价”,不单单只是靠卖“CHIP”。MEMS传感器厂家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大规模生产的执行力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

汪达炜还带来了2020年12月推出的da7xx系列超低功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对标国外先进MEMS传感器,兼容ST、博世产品。明皜传感是国内首家实现三轴MEMS加速度计量产的厂家, 累积产出超过5亿颗。据汪达炜介绍,da7xx系列传感器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开发的超低功耗高性能电容式三轴线性加速度计,传感器元件是由采用DRIE工艺的单晶硅制成的,并受到密封的硅帽的保护而不受环境的影响,具有信号条件、温度补偿、运动检测、步数计数器和步距检测以及嵌入式显着运动检测。

(10)AT58MP1T1RS32A: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传感SoC

  • 厂商名:隔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领域:智能家居、智慧酒店、智慧办公、智能安防、健康看护等
  • 产品优势:1.全硅集成传感器+32位MCU,真正的SoC,打破传统传感器需外挂MCU来实现传感器功能的形态;2.可实现运动侦测、微动检测、呼吸探测的混合实时监测,实现真正的存在感知;3.高抗干扰技术,解决风扇、空调等干扰;4.高度集成,小体积,一致性好;5.基于5.8GHz开发,相比24GHz、77GHz芯片。

隔空智能销售副总张珍伟介绍了该公司的全球首款可探测呼吸的5.8GHz微波雷达存在感应SoC芯片AT58MP1T1RS32A 。去年同样在这个论坛上,隔空智能发布了全球首款uA级别微波雷达芯片AT5815,如今已规模量产。

AT5820在单一芯片上集成高性能雷达收发信机和32位MCU,该 MCU 除了处理雷达内部信号,还可以 Open CPU 以取代部分上位机系统。得益于芯片的雷达感应性能和信号处理能力,AT5820可在实现人体运动侦测的同时,检测微动甚至呼吸信号,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体存在感应。

张珍伟表示,AT5820微波特性好,具有很强的灵敏度,可在人体没有活动的情况下探测出微弱的呼吸甚至心跳信号;另外,AT5820内置高性能处理器,可将雷达信号经FFT后转到频域进行信号处理,进而提取并确认呼吸特征。

目前,隔空科技已获得英特尔和小米的B轮投资。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围观 1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3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Momo Zhong

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硕果连连,芯片量产率超90%!

一年一度的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在上周五(14日)举行。今年论坛聚焦“智慧物联网”领域,不仅推荐了十款面向“智慧物联网”应用方向/领域的国产IC新品,还探讨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市场竞品,寻找开启智慧物联网时代的“财富密码”。

自2011年启动至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已经来到第11届。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介绍,这11年间每年推荐8-10款国产芯片,并跟踪每款芯片的量产情况,目前总体量产率超过90%。

其中推荐的54家国产IC企业里,就有11家企业成功上市,涵盖了中高端CPU、GPU、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MCU、存储器等多个细分领域,表明该论坛为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生态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在致辞中表示,广东省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精准和科学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构建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基金、平台、大学和园区等支撑性方面打造产业“四梁”,从制造、设计、封测、材料、装备、零部件、工具和应用等专业领域构建“八柱”。

董总工提出3条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整机企业的需求牵引作用、龙头企业和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芯片设计龙头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发,推动芯片与整机企业的融合发展,以整机升级带动芯片设计研发,夯实芯片设计领先优势。二是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家电、汽车电子、超高清视频显示、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领域,开展芯片应用验证示范,建立 “芯片-整机”联动发展平台,实现芯片与整机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和迭代升级。三是支持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公共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需求对接平台,通过举办集成电路领域竞赛、论坛、行业会议等活动,定期组织芯片供需对接,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产业链协作生态圈。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业民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认为,松山湖论坛是国内鲜有的、接地气的产业论坛。第一,论坛主题紧扣产业发展趋势,从最初的“智慧手机”以及相关领域,到近期的“智慧家居”“新基建”“智慧物联网”等细分领域,都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论坛议程紧扣产品,推荐的是国产IC新片、讨论的是国产IC机遇。对于芯片公司来说产品就是生命线,没有产品的芯片公司都是虚的,要么“天天搞市场”,要么“天天搞关系”。而能被松山湖论坛推荐的芯片公司,都是实打实地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有底气拼硬实力。

“今年论坛是第十一届,我至少来了6届,”魏少军说道,“如今松山湖论坛特色鲜明,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品牌效应日益突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

此外,松山湖管委会委员王镜铨详细介绍了松山湖产业园的七个优势。据悉,2011-2020年期间松山湖共引进66家芯片设计公司。

松山湖管委会委员王镜铨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围观 6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9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