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Keith SzolushaKyle Lawrence

机器视觉系统使用非常短的强光闪烁来产生用于各种数据处理应用的高速图像。例如,快速移动的传送带通过机器视觉系统进行快速标签和缺陷检测。红外和激光LED闪光灯常用于近程和运动检测机器视觉。安全系统发出高速、难以察觉的LED闪光灯来检测运动,捕获和存储安全影像。

所有这些系统都存在的一个挑战,即产生非常高的电流和短时间(微秒)LED相机闪光波形,这些波形可能散开在较长时间内,例如100 ms到1 s以上。产生间隔较长时间的短时LED闪光方波并非易事。当LED(或LED串)的驱动电流上升到1 A以上,并且LED开启时间缩短到几微秒时,挑战难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具有高速PWM能力的LED驱动器可能无法有效处理较长关断时间和短时间的高电流,而又不降低适当处理高速图像所需的方波质量。

专有LED闪光灯

幸运的是,LT3932高速LED驱动器可为高达2 A的LED串提供机器视觉相机闪光灯,关断时间可以长达1秒、1小时、1天或更长时间。LT3932的特殊相机闪光灯功能允许其保持输出电容和控制环路充电状态,哪怕是在长关断时间内。对输出和控制环路电容的状态进行采样后,LT3932继续在长关断期间对这些元件进行涓流充电,以补偿通常都会有的漏电流,而这是其他LED驱动器未予考虑的。

LT3932的专有闪光技术可以扩展,驱动器可以并联以提供更高的LED闪光电流。所需的闪光形状和完整性保持不变。图1显示了并联两个驱动器以支持3 A相机闪光灯是多么容易,高达4 A的设计也是可行的。

机器视觉系统的LED闪光灯要求远远高于标准PWM调光驱动器所能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高端LED驱动器设计用于在至少100 Hz的PWM频率下提供PWM调光亮度控制。这是因为,若频率较低,哪怕LED波形是方形且可重复的,人眼看到的也是令人讨厌的闪烁或频闪。在100 Hz时,理论最大关断时间约为10 ms。在10 ms关断时间内,如果设计正确,LED驱动器会损失极少输出电容电荷,使其在大约相同的状态下启动控制环路,从而结束最后一个PWM导通脉冲。电感电流和下一个LED PWM导通脉冲的快速响应和斜坡上升可以很快且可重复,并且启动时间极短。较长关断时间(频率低于100 Hz时)可能会导致输出电容因漏电而损失电荷,从而使LED重新开启时无法快速响应。

并联LED驱动器以提供更高电流

LED驱动器充当电流源,调节通过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电流。电流仅沿单一方向流向输出,因此可将多个LED驱动器并联起来,其电流汇总后通过负载。电流源不需要防范电流通过一个转换器反向流动,也无需担心输出不匹配。另一方面,电压调节器本身并不擅长均流。如果它们都试图将输出电压调节到某一点,并且其反馈网络存在细微差异,则调节器可能会吸收反向电流。

LED驱动器会保持其输出电流不变,无论其他驱动器是否提供额外电流并汇总在输出负载上。这使得并联LED驱动器非常简单。例如,图1所示两个并联LT3932 LED驱动器构成的LED闪光灯系统能以3 A高效驱动4个LED,10μs短脉在机器视觉系统所定义的较长期间内冲散开来。在PWM导通时间内,每个LT3932转换器产生总串电流的一半;在PWM关断时间内,转换器关闭并保存其输出状态。关断时间可短可长,对闪光波形的重复性没有影响。

图1.相对于标准PWM调光频率,并联LT3932 1.5 A LED驱动器产生具有长关断时间的3 A机器视觉LED脉冲。

图1.相对于标准PWM调光频率,并联LT3932 1.5 A LED驱动器产生具有长关断时间的3 A机器视觉LED脉冲。

图2.无论PWM关断时间是多少,图1所示并联LED驱动器的3 A相机闪光波形看起来相同。波形显示,(a) 10 ms之后和(b) 1 s之后的10μs脉冲是相同的。经过一天或更长的PWM关断时间之后,LT3932 LED闪光波形看起来也相同。

图2.无论PWM关断时间是多少,图1所示并联LED驱动器的3 A相机闪光波形看起来相同。波形显示,(a) 10 ms之后和(b) 1 s之后的10μs脉冲是相同的。经过一天或更长的PWM关断时间之后,LT3932 LED闪光波形看起来也相同。

在长关断期间,并联相机闪光灯应用几乎与单个转换器一样简单。转换器观察最后一个PWM导通脉冲结束时的共享输出电压,让输出电容充电至该状态并保持,即使在长关断时间内也如此。每个转换器将其PWM MOSFET与共享负载断开连接,并向其输出电容供应电流以补偿泄漏的能量,使该电容充电至接近最后电压状态并保持。这些电容在长关断时间内发生的任何泄漏都可以通过少量维持电流来补偿。当下一个PWM导通脉冲开始时,每个转换器的PWM MOSFET导通,输出电容以与最后一个脉冲大致相同的状态启动,无论是经过了10 ms还是一整天。

图2(a)和2(b)显示了LT3932并联LED驱动器以3 A驱动4个LED,机器视觉相机脉冲为10μs。无论是10 ms PWM关断时间(100 Hz)还是1 s PWM关断时间(1 Hz),LED脉冲都很陡峭且快速,这对于机器视觉系统是非常理想的。

实现更高电流亦可行

并联LED驱动器不限于两个转换器。三个或更多转换器也可以并联在一起,产生具有陡沿的更高电流波形。该系统没有主器件或从器件,因此所有转换器都提供相同量的电流并平均分担负载。建议所有并联LED驱动器转换器共享相同的同步时钟并保持同相。这样可确保所有转换器的输出电容纹波具有大致相同的相位,故而纹波电流不会反向流动或在不同转换器之间流动。PWM脉冲波形与2 MHz同步时钟保持同相很重要。这样可确保LED闪光波形保持方形且无抖动,从而产生最佳图像处理结果。

LT3932演示电路(DC2286A)设计通过一个或两个LED(作为降压LED驱动器)驱动1 A的LED电流。如图1所示,它很容易进行更改和并联,以实现更高电流、更高电压或并联运行。图4显示了如何将两个这样的电路轻松连接在一起,从24 V输入以10μs、3 A脉冲驱动4个LED。出于测试目的,脉冲发生器可用于提供同步时钟信号,如图4所示。在量产机器视觉系统中,可利用时钟芯片生成同步时钟信号和PWM脉冲。如需更高电流脉冲,可使用相同的并联方案添加更多演示电路DC2286A转换器。

图3.工业传送带上的机器视觉例子。检测系统以多种不同速度移动,但闪光技术必须快速而清晰。

图3.工业传送带上的机器视觉例子。检测系统以多种不同速度移动,但闪光技术必须快速而清晰。

图4.两个DC2286A LT3932演示电路可轻松并联,以创建图1所示的3 A至4 A机器视觉LED闪光灯应用。

图4.两个DC2286A LT3932演示电路可轻松并联,以创建图1所示的3 A至4 A机器视觉LED闪光灯应用。

结语

机器视觉系统可以使用并联LED驱动器来创建自动图像处理所需的快速、方形、高电流波形。通过并联转换器,LT3932 LED驱动器的专有相机闪光灯技术可以扩展到更高的电流。采用并联LT3932转换器,即使关断时间较长,也可以实现3 A和更高的微秒级脉冲。无论LED闪光之间的关断时间有多长,LED相机闪光波形都能保持方形且无抖动。

Keith Szolusha [keith.szolusha@analog.com]是ADI公司(之前为凌力尔特公司)的LED驱动器应用经理,工作地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他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MIT),1997年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98年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专攻技术写作。

Keith Szolusha

Kyle Lawrence [kyle.lawrence@analog.com]是ADI公司的副应用工程师。他负责设计和测试各种DC-DC转换器,包括针对低EMI汽车应用的4开关升降压稳压器和LED驱动器。他2014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Kyle Lawrence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CUI Inc.系列AC-DC电源及DC-DC转换器电源解决方案高效可靠,是消费电子、物联网、工业和医疗应用的理想之选

安富利旗下全球电子元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分销商e络盟与CUI Inc.CUI签订全球特许经营协议,进一步扩充了其产品阵容及电源产品组合。通过这项协议,e络盟现可供货CUI的780款电源解决方案,品类丰富且高效可靠,将助力客户在消费电子、物联网、工业和医疗行业领域进行产品设计开发。

CUI隶属于Bel集团,致力于为设计工程师提供适用的电源解决方案以满足相关技术和制造需求。CUI产品种类丰富,涵盖内外部AC-DC电源和DC-DC转换器。这些产品将进一步扩大e络盟市场领先的电源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同时,CUI系列产品简单易用且技术支持完备,能够为设计工程师进行新品开发提供所需全部信息和工具。

Farnell及e络盟全球互连、无源及机电 (IP&E) 产品总监Simon Meadmore表示:e络盟致力于让客户更方便地获取新品开发所需各类重要组件。通过引入CUI电源产品组合,我们可以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多完全集成的低成本电源解决方案。我们与Bel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服务。

Be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n Bernstein表示:e络盟是Bel的重要合作伙伴,能够帮助我们为全球工程师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与e络盟紧密合作,我们将进一步提升CUI系列电源解决方案的供应能力并扩大市场覆盖。

e络盟与Bel已合作近20 年,持续为全球客户供应Bel丰富系列产品,涵盖磁性解决方案、电源、电路保护及连接器产品。CUI最初专注于示波器和机电元件产品,之后转型投入电源设计和制造领域,并最终发展成AC-DC电源及DC-DC转换器市场领先品牌。

e络盟可为设计工程师提供广泛支持服务,包括e络盟网站上的免费在线资源、数据表、应用说明、视频和网络研讨会,并提供每周5 天、每天8小时的技术支持。此外,e络盟客户还可以借助安富利庞大的生态系统,确保从设计到生产整个流程各个阶段都能获得所需支持,从而加快速度并节省时间和成本。

客户现可通过Farnell(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及e络盟(亚太地区)购买CUI系列电源产品。

编者按

敬请访问e络盟新闻中心获取有关本则新闻的更多信息及相关图像资料。

关于我们

e络盟隶属于 Farnell 集团。Farnell是全球电子技术产品领导者,致力于科技产品和电子系统设计、生产、维护与维修解决方案的高品质服务分销已逾80年。作为专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分销商”,Farnell 凭借其丰富的业界经验向电子爱好者、设计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和采购人员等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与全球领先品牌和初创企业积极合作,共同研发高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公司还全力协助推动行业的发展以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当代和下一代工程师。Farnell在欧洲经营 Farnell 品牌,北美经营 Newark 品牌,亚太地区经营 e络盟 品牌。Farnell通过其广泛的分销网络及在英国的CPC公司直接向客户供货。

Farnell隶属于安富利公司(纳斯达克代码:AVT。安富利是一家全球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庞大而完善的生态系统,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为客户提供设计、产品、营销和供应链专业服务。

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http://www.farnell.com/corporatehttps://www.avnet.com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最新版本的Creo满足工程主管、经理和最终用户的需求 

PTC(纳斯达克股票代码: PTC)发布其屡获殊荣的Creo®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第八版。 Creo 8.0可通过扩展Creo基于模型的定义(MBD)创成式设计和Ansys支持的仿真功能来提高用户的效率。

经过专门设计的Creo 8.0特性和功能旨在解决工程主管、最终用户和经理遇到的关键设计陷阱,使整个CAD价值链能够优化设计效率和生产。“Creo 8.0确实向前迈出了一步,我很高兴能够将其纳入我的设计流程,”MCG模具工程师Tiago Figueiredo表示。“新功能、用户界面和树形管理方法都令人印象深刻,我期待着进一步对其加以利用。”

Creo 8.0让用户能够将设计流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包括以下方面的改进:

  • 可用性和生产率在核心建模环境许多方面的更新,如孔特性、路由系统、金属板和渲染工作室都可提高生产率;改进了控制面板和模型树接口可使组织和管理复杂设计变得更加容易。
  • 基于模型的定义(MBD):对MBD工作流程的改进可缩短上市时间、减少错误和降低成本,同时不影响质量。用户现在可利用引导应用的组件验证几何尺寸和公差,简化设计验证过程。
  • 仿真:在屡获殊荣的Creo实时仿真Creo Ansys仿真产品中,增强了稳定状态流体功能并改进了网格控制,从而可推动设计创新。
  • 创成式设计:Creo中的创新创成式设计功能现在可以自动确定其自身的解决方案包络,同时可更广泛地满足基于草图的紧凑半径制造要求。
  • 增量与减量制造:现在可以使用仿真结果优化格栅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制造时间和零件重量。Creo 8.0的增强功能还包括将高速铣削刀具轨迹扩展到五个轴上,从而缩短设置和加工时间。

PTC CAD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Brian Thompson表示:“Creo团队很荣幸能够在生产率改进方面达到良好平衡,每位用户都将喜欢这种平衡以及在仿真、创成式设计和增量制造等主要技术领域的扩展能力。“我相信Creo 8.0将有助于推动创新和提高生产率。”

如需了解有关Creo 8.0优势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或立即与Creo销售代表洽谈。

关于PTC纳斯达克股票代码: PTC
PTC使全球制造商能够通过软件解决方案实现两位数的影响力。这些解决方案使他们能够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并提升员工生产效率。PTC与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进行合作,为客户提供各种灵活性,客户可借此灵活地部署其技术,以在本地、云端或通过其纯SaaS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在PTC,我们不只是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是要将想象变成现实。

PTC.com  @PTC  博客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日前,TU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UV南德”)向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tional颁发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许可(以下简称“AV Permit”),确认其可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公共道路上对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taxi)进行测试。TUV南德的评估重点包括车辆安全、功能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Motional自愿选择执行独立的安全评估,评估期为18个月。

“目前在美国,没有法规要求需先得到第三方评估后,才能获批自动驾驶车辆公共道路测试许可。而Motional却依旧联系TUV南德进行评估,这清楚地表明了其对我们在这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信任。” TUV南德自动驾驶副总裁Christian Gnandt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运用我们丰富的知识协助Motional,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经验的机会。”

由Motional开发的Robotaxi沿着规定的路线顺着拉斯维加斯的正常道路交通行驶。虽然车上没有司机,但出于安全理念,在前排副驾驶位安排了一名“安全管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他有能力停止汽车。“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充分借鉴了从德国第一辆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型式批准中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当前的项目。”Gnandt补充道。

立足法规要求

AV Permit是TUV南德作为第三方合作伙伴对全球自动驾驶汽车(AV)产品开发和文件编制的贡献。评估涵盖车辆主被动安全、功能安全、使用安全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除了对设计文件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外,服务还包括初步检验和车辆测试。此外,还通过全面的动态试验,测试各种真实和模拟场景下的驾驶功能。这一过程可最终确保车辆始终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响应。

多年来,TUV南德的专家一直与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车辆的市场准入提供便利性。此外,TUV南德的专家还积极投身制定国际统一的新标准和法规。

确保安全连接

对于网联车辆而言,其主要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络信息安全与道路设施的信息交互。在汽车和零部件研发的整个过程中,TUV南德的专家自参与伊始便将这些敏感问题纳入考虑。这些工作涉及根据国际公认的行业标准进行详尽的威胁和风险评估、开展测试以验证所采用保护机制的有效性,以及详细的知识服务和文件准备工作。这个流程同样会生成符合最新要求和国际最佳实践的完整安全报告。“借助AV Permit,我们开发出了服务包,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和设计为汽车制造商和一级或二级供应商提供非常实用的帮助。”Christian Gnandt解释说。

促进市场准入

6年多来,TUV南德一直在推动着各领域高度自动化驾驶的发展。比如,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检验和验证方法(VVM)研究协会中,TUV南德的专家与22个伙伴合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全自动驾驶功能研发合规且高效的检验和验证方法。作为德国联邦运输部“驾驶员辅助系统”特别委员会的成员,TUV南德的专家们正在协助修订相关标准。此外,TUV南德正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共同开发“TUV算法”,并与巴登-符腾堡州自动驾驶试验场运营商和卡尔斯鲁厄运输当局合作,运营服务多家企业的试验场。TUV南德的专家除了在国家委员会中工作外,还担任国际机动车检验委员会(CITA)的代表,也参与了联合国内部协调法规要求的制定工作。

在国际层面,TUV南德也投身于很多自动驾驶研发项目,例如,作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研发卓越中心(CETRAN)的合作伙伴,帮助确立城市复杂交通环境的自动驾驶测试标准。TUV南德的专家还参与制定了新加坡首个针对全自动驾驶汽车认证的标准TR68。TUV南德与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ATARC)、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A NICE CITY)和国际交通创新中心(ITIC)合作,共同组建了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合作联盟IAMTS,制定和协调有关自动驾驶的全球标准化测试方法和公认标准。TUV南德的专家与来自全球业界、高校和政府的40余名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联合项目,致力于推动自动驾驶和互联驾驶的发展。

关于TUV南德意志集团

TUV南德意志集团成立于1866年,前身为蒸汽锅炉检验协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全球化的机构。TUV南德意志集团在50个国家设立了1,000多个办事处,拥有24,000多名员工,致力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体系及专业知识。集团的技术专家在工业4.0、自动驾驶及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均作出了显著的技术创新。
www.tuvsud.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此次合作是全球在光子量子计算领域的首个制造里程碑

今日,专研100万及以上量子比特计算机的领先量子计算公司PsiQuantum™和全球领先的工艺多样的半导体制造商格芯®(GLOBALFOUNDRIES®,GF®)共同宣布其合作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双方将携手打造全球首台全规模商用量子计算机。目前,两家公司正在制造构成Q1系统基础的硅光和电子芯片,这是PsiQuantum路线图中的第一个系统里程碑,旨在提供具有100万以上量子比特(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的商用量子计算机。

PsiQuantum和格芯展现了出色的核心量子部件(例如:单光子源和单光子探测器)生产能力,遵循格芯先进半导体制造厂的标准制造流程,完成高精度量产。两家公司还在格芯位于纽约北部的两家300mm晶圆厂安装了专有生产和制造设备,以生产数千个Q1硅光芯片,并在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Fab 1生产先进的电子控制芯片。

量子计算技术有望推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减缓和可持续农业等众多行业的巨大进步。PsiQuantum的Q1系统代表着硅光技术的重大突破,该公司也将硅光技术视为打造规模超过100万量子比特以及提供纠错、容错的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唯一途径。

Q1系统由PsiQuantum杰出的光子量子计算专家团队历时五年潜心研发而成。该团队的使命是将量子计算变为现实,带来改变世界的巨大效益,而这基于以下两点基本认识:1) 一台有用的量子计算机需要100万及以上物理量子比特,才能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计算任务;2) 人们已在半导体行业投入了50多年的时间和数万亿美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创造商用量子计算机的唯一途径。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堪比十年的技术变革。现在,由于数字化转型和数据爆炸,我们面临着需要量子计算来进一步加速计算复兴的问题,”格芯计算和有线基础设施战略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范彦明(Amir Faintuch)表示,“PsiQuantum和格芯的合作意味着PsiQuantum光子量子计算专业知识与格芯硅光制造能力的强强联合,这将改变气候、能源、医疗保健、材料科学和政府等各行各业以及各大技术应用领域。”

格芯领先的硅光制造平台赋能PsiQuantum开发出的量子芯片可以经测量和测试保证性能的长期可靠。这对于能够执行需要数百万或数十亿量子门操作的量子算法而言至关重要。PsiQuantum正与各大公司的研究人员、科学家以及开发人员通力合作,探索和测试涵盖能源、医疗保健、金融、农业、交通和通信等多个行业的量子应用。

PsiQuantum首席战略官兼联合创始人Pete Shadbolt表示:“这是量子和半导体行业的重大成就,证明了可以使用先进半导体晶圆厂的标准制造工艺在硅芯片上构建量子计算机的关键部件。最初设想PsiQuantum的未来时,我们发现系统微缩是一大关键问题。我们与格芯一同验证了硅光制造路径,有信心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让PsiQuantum完全具备组装成品所需的所有生产线和流程。”

PsiQuantum与格芯的合作正在重新定义这一前沿技术,实现从电子到光子的转变,而全球的其它领域还在继续追逐传统的节点微缩。此外,双方的合作得到了安全的本土供应链的支持,在确保美国成为量子计算领域全球领导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格芯作为唯一一家全球运营的半导体制造商,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和功能丰富的解决方案,赋能我们的客户为高增长的市场领域开发普适产品。

如需了解关于格芯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globalfoundries.com/cn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Q1系统及其底层架构的信息,可阅读PsiQuantum的相关博客。如需了解更多有关PsiQuantum的信息,请访问www.psiquantum.com

关于格芯

格芯是全球领先的全方位服务半导体代工厂,为世界上最富有灵感的科技公司提供独一无二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服务。伴随着全球生产基地横跨三大洲的发展步伐,格芯促生了改变行业的技术和系统的出现,并赋予了客户塑造市场的力量。格芯由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所有。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www.globalfoundries.com/cn

关于PsiQuantum:

PsiQuantum矢志建造全球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其动力来自硅光技术和量子体系结构的突破。PsiQuantum认为硅光技术是扩展至100万以上量子比特以及实现纠错、容错的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唯一途径。随着量子芯片在一级半导体制造厂中投入生产,PsiQuantum在提供量子计算能力方面独具优势,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气候、医疗保健、金融、能源、农业、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发展。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psiquantum.com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大联大控股布,其旗下友尚推出基于意法半导体(ST)STM32G474的500W全桥相移零电压切换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解决方案

图示1-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展示板图(一)

图示1-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展示板图(一)

由于现代化电子产品对于工作效率与体积的需求逐渐严苛,传统线性式电源供应器逐渐被切换式电源供应器取代。通过提升切换频率,切换式电源供应器能够有效缩小变压器与电感铁芯的体积,进而提升系统效率同时缩小产品的体积。然而采用一般硬式切换的电源供应器功率晶体管须承受更大的切换突波(Switching Spike)以及切换损失,随着切换频率提升,电路整体的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图示2-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展示板图(二)

图示2-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展示板图(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方案采用了柔性切换技术,以全桥相移式架构达成零电压切换,能够极大地减少硬式切换的效率损失,并抑制切换突波,降低电磁干扰,增加功率晶体管的性能。ST STM32G4系列产品基于170MHz的Arm® Cortex®-M4高速内核打造,具有浮点单元和支持DSP扩展指令集,同时搭载了ST的新硬件数学加速器再次提升了芯片的运算性能。

图示3-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方块图

图示3-大联大友尚推出基于ST产品的全桥相移DC-DC转换器数字电源方案的方块图

STM32G4系列完善了现有的STM32F3系列,其性能达到了STM32F3系列的3倍,最高工作温度为125。同时该系列产品具备强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快速瞬态脉冲(FTB)耐受能力最高达到5。

核心技术优势

  • 一个高分辨率定时器,有12个独立道,每个道分辨率为184ps,有温漂和电压漂移自补偿功能;
  • 多达25个先进模拟外设:
    • 多达5个400万次/秒12位模数转换器(ADC),有硬件过采样功能,可实现16位分辨率;
    • 多达6个高速、高增益带宽运算放大器,内部1%增益设定;
    • 多达7个1500万次/秒12位数模转换器(DAC);
    • 多达7个比较器,传播延迟为16.7ns。
  • CAN-FD工业通讯技术,有效载荷比特率是标准CAN的8倍;
  • 运行模式功耗低于165μA/MHz,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 容量更大的RAM,高达128KB,有同位功能;
  • 闪存容量高达512KB,有错误校验功能(ECC);
  • 增加DMA和外部中断的灵活可变性;
  • 为优化数字或模拟功能,分为三大产品系列:基本系列、增强系列和高分辨率系列。

方案规格

  • Input Voltage400V;
  • Output Voltage12V
  • Output Power500W
  • Maximum Output Current42A
  • Switching Frequency100KHz

如有任何疑问,请登陆【大大通进行提问,超过七百位技术专家在线实时为您解答。欢迎关注大联大官方微博@大联大)及大联大微信平台:(公众账号中搜索大联大或微信号wpg_holdings加关注)。

关于大联大控股:

大联大控股是全球第一、亚太区最大的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总部位于台(TSE:3702)旗下拥有世平品佳诠鼎友尚员工人数约5,000人,代理产品供货商约300家,全球约100个分销据点,2020年营业额(*自结数)达206.6亿美金大联大开创产业控股平台,专注于国际化营运规模与在地化弹性,长期深耕亚太市场,以「产业首选.通路标杆」为愿景,全面推行「团队、诚信、专业、效能」之核心价值观,连续20年蝉联「全球分销商卓越表现奖」肯定。面临新制造趋势,大联大致力转型成数据驱动(Data-Driven)企业,建置在线数字化平台─「大大网」,并倡导智能物流服务(LaaS, Logistics as a Service)模式,协助客户共同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大联大从善念出发、以科技建立信任,期望与产业「拉邦结派」共建大竞合之生态系,并以「专注客户、科技赋能、协同生态、共创时代」十六字心法,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市场排名依Gartner公布数据)

围观 4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器件采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感光孔直径仅为1.6 mm,适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包括TWS耳机和VR / AR头盔

日前,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NYSE 股市代号:VSH)光电子产品部宣布,推出新型超小型、超低功耗全集成接近传感器---VCNL36825T,提高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效率和性能。Vishay Semiconductors VCNL36825T采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将光电二极管、信号处理IC12ADC集成在2.0 mm x 1.25 mm x 0.5 mm小型表面贴封装中,感光孔直径仅为1.6 mm

与上一代器件相比,发布的接近传感器体积减小76 %,光感开孔缩小提高了设计灵活性同时降低成本。精巧的VCNL36825T适用于空间有限的电池供电应用,如检测用户是否佩戴真无线立体声TWS耳机,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 / AR头盔。器件探测距离为200 mm,同时具有用于玩具以及消费电子和工业机器人的碰撞检测功能。接近传感器功耗低至6.63 µA,有助于提高这些应用的效率。

VCNL36825T支持I²C总线通信接口,可轻松访问接近信号,可编程中断功能便于设计人员设定中断阈值上下限,从而减少与微控制器连续通信。接近传感器采用智能抵消技术消除串扰,智能持续性设计确保准确探测并加快响应速度。VCSEL波长峰值为940 nm,无可见红尾

器件在-40 °C至+85 °C温度范围内具有出色的温度补偿能力,潮湿敏感度等级MSL达到J-STD-020标准3级,车间储存寿命为168小时。传感器符合RoHS和Vishay绿色标准,无卤素。

器件规格表:

产品编号

VCNL36825T

功能

PS + VCSEL

封装尺寸 (mm)

2.0 x 1.25 x 0.5

电源电压 (V)

2.64~3.6

I²C总线电压 (V)

1.7~3.6

VCSEL驱动电流 (mA)

20

探测距离 (mm)

200

最小功耗 (µA)

6.63

接近分辨率

12

VCNL36825T现可提供样品并已实现量产,大宗订货供货周期为8至12周。

VISHAY简介

Vishay 是全球最大的分立半导体和无源电子元件系列产品制造商之一,这些产品对于汽车、工业、计算、消费、通信、国防、航空航天和医疗市场的创新设计至关重要。服务于全球客户,Vishay承载着科技基因——The DNA of techÔ。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 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VSH)的“财富1,000 强企业”。有关Vishay的详细信息,敬请浏览网站 www.vishay.com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器件已通过AEC-Q101认证,支持高达100 V的电压和20 A的电流,开关损耗低且安全工作区域增大

基础半导体器件领域的专家Nexperia宣布扩充了旗下的Trench肖特基整流器产品组合最新推出额定电压和电流分别高达100 V20 A的全新器件具有出色的开关性能和领先的热性能。新器件采用Nexperia的夹片式FlatPower (CFP)封装,管脚尺寸远小于SMA/SMB/SMC器件。

Trench工艺可在降低漏电流的同时,大幅减少存储在器件中的Qrr电荷。因而,Trench肖特基整流器能够实现超快的开关速度,既能减少整流器的开关损耗,又减少了同一换向单元中MOSFET产生的损耗(此种配置通常用于异步开关模式功率转换器)。NexperiaPMEGxxxTx器件还提供宽广的安全工作区域(SOA),与目前市售的器件相比,具有更大的安全裕量并能降低热失控的风险。

Nexperia产品经理Jan Fischer指出:“NexperiaTrench肖特基整流器结合了正向压降低与Qrr极低的优点,从而能够在提供开关模式功率转换器所需的高开关速度的同时,实现最佳效率。包括LED照明在内的众多汽车应用,都将受益于我们器件所提供的宽广的安全工作区域。”

Nexperia正在加大对于Trench肖特基整流器产品组合的投入,目前已有31款器件投入批量生产,涵盖40 V100 V及高达15 A的额定范围。另外17款器件(包括多款20 A的器件)正在进行样品评估。PMEGxxxTx器件采用夹片式FlatPower封装(CFP3/5/15(B))此种封装节省空间且热效率高,已成为功率二极管的行业标准。夹片式FlatPower封装采用实心铜夹片,能够降低热阻,更好地将热量传导至周围环境,使PCB更小、更紧凑。

包括数据手册在内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www.nexperia.com/trench-schottky-rectifiers

关于Nexperia

Nexperia,作为生产大批量基础半导体器件的专家,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各类电子设计。公司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二极管、双极性晶体管、ESD保护器件MOSFET器件、氮化镓场效应晶体管(GaN FET)以及模拟IC和逻辑ICNexperia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每年可交付900多亿件产品,产品符合汽车行业的严苛标准。其产品在效率(如工艺、尺寸、功率及性能)方面获得行业广泛认可,拥有先进的小尺寸封装技术,可有效节省功耗及空间。

凭借几十年来的专业经验,Nexperia持续不断地为全球各地的优质企业提供高效的产品及服务,并在亚洲、欧洲和美国拥有超过12,000名员工。Nexperia是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745.SS)的子公司,拥有庞大的知识产权组合,并获得了IATF 16949ISO 9001ISO 14001OHSAS 18001认证。

围观 2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熊海峰

编者注:前几日笔者连续发布了几篇关于本土MCU发展的文章,其中《本土MCU未来谁可称王?看看大佬们怎么说?》探讨了未来本土MCU可以深耕的领域,显然,垂直化领域是本土MCU一个可以发力的地方,这里,我们刊登泰矽微CEO熊海峰的一篇分析文章,泰矽微提出了MCU+概念,并已经成功流片产品,让我们看看这款产品有什么特色?
近两年,国内芯片设计类企业呈现出一种趋势,之前专注于存储、模拟、电源、射频甚至AI等领域的设计公司,纷纷开始调整方向涉足MCU业务。部分公司选择了通用MCU,更多的则是在原有功能芯片基础上做MCU集成融合。基于这一现象,笔者站在产业角度对国产MCU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行业洞察和案例分析,希望对国内的相关从业者、上下游厂商以及资本市场等相关的决策判断有所帮助。更期望国产MCU能得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在追赶和超越国际顶级MCU厂商的道路上走得更顺。

MCU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成长性、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即微控制器,又名单片机,是将CPU、存储器(RAM和ROM)、各种模拟外设、数字外设、多种I/O和接口等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的芯片级计算机。MCU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电、汽车、数码电子等产品中,是电子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单单中国市场,每年的产业规模就超过400亿人民币。作为基于传统晶圆制造工艺的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芯片,其战略性重要程度绝不亚于任何其他类别的芯片,无论是更为复杂的AI芯片、GPU等高端芯片,还是体量上更为庞大的各类模拟芯片。除开近期阶段性缺货造成的稀缺性影响,MCU的战略重要性、复杂性、及成长性都被严重低估。

MCU的供给关乎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小至一只耳机,大到一辆汽车,但凡带电的设备里,少则一颗,多则数百颗MCU,少一颗都成不了产品、出不了货。中国是电子制造业的大国,但所制造的产品中采用的MCU有90%以上都还是依赖进口。国产MCU所占的大多都还是低端和同质化的市场。人为断供的风险时刻存在,即便是当下非人为的阶段性缺货,也对很多相关下游厂商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于下游厂商来说,这波缺货最大的教训之一莫过于要学会和习惯做供应链预测,这同样也是MCU芯片厂商应该要接受的教训。而我们依然处于正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欧美MCU厂商将未来2年的晶圆产能通过部分预付款方式强行锁定,意图已是十分的明显。

完成一颗高可靠性的可大规模应用的MCU绝非易事 看似简单的MCU芯片内,从数字到模拟集成了至少50个的核心IP。每个IP都需要工匠般的精神精心打磨。长时间的大量仿真,不断的调整电路和参数,不断的流片,不断的迭代,开发没有任何捷径。MCU看似简单,但因为其通用性,在应用场景上非常多样化并难以预测。而大量的出货又要求产品的高度一致性和极低的不良率。这就要求电路的设计需要具备更好的容忍度,容忍一定的工艺偏差,容忍不同的温湿度和电磁工作环境,容忍各种外设组合工作下的稳定性,甚至需要考虑外围应用设计的容错性。这才具备了高可靠性,高品质MCU产品的基本要求。而真正要将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其他生态相关的建设一样都不能少。简单易用的开发板、完善的软件工具链、丰富的应用笔记文档、成熟的SDK开发包、及时有效的线上线下的技术支持、人气旺盛的社区论坛、机制健全的线下技术培训以及全面的销售渠道体系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MCU的增长数倍于终端产品的增长且不断加速 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提升了MCU需求的绝对数量,而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和物联网化则让单位产品所需要的MCU的数量不断攀升,导致对于MCU的需求远超线性增长的增速。这种“戴维斯双击”式的增长对MCU产业来说固然是件好事情,但同时也伴随着产能匮乏的困扰。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的MCU都采用了传统工艺节点和制程,基于产能持续萎缩的8英寸晶圆产线。这需要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和共识,需要更长远和科学的需求预测和产能规划,更需要顶层设计对MCU战略重要性的认同和政策扶持。这不仅仅关乎国产MCU的崛起,更关乎着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生存发展的安全性。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国产MCU发展缩影

国产MCU品牌的数量比国外品牌多一个数量级,但市占率却反而少了一个数量级。国产MCU多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内核以8位为主,且以OTP和MTP类居多,可靠性要求也相对较低而成本压力较大。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和行业应用而言,则多以进口MCU品牌为主。这类应用除了高可靠性外,还需要确保供货的可持续性,同一产品通常需要保证10年以上的供货,产品生命期内,厂商不会贸然更换方案。而汽车领域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前装市场入局的国产品牌凤毛麟角。造成以上格局的原因有很多,笔者根据多年的MCU从业经历暂且罗列了以下几点:

通用MCU卖的是Catalog,欧美头部MCU品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技术迭代使得产品在稳定性、可靠性及产品系列化方面非常全面。产品大多都能横跨几个管脚到几百个管脚的各种级别MCU,且未来数年的产品路标清晰明确。这是对质量、可靠性和供应商资质等要求较高的大客户在方案选择方面考虑的重要因素。国产MCU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基础还不够深厚。一方面需要更长时间的产品积累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开拓思路,寻求弯道超车的战略拐点。

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是从国外品牌的纯代工起步的,早期产品方案的MCU主平台选型和采购都是全球化的,决策权不在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市场需求是从国外研发导入到国内生产的移交性需求。其MCU平台的选型具有延续性,随着国内系统厂商的研发团队自主权的提升,国产MCU丞需伺机切入。

大多国产通用MCU以替代性兼容设计为主,这样的产品思路目标就是作为二供进行部分替代。可替代的市场大多属于对可靠性要求不那么高的消费类市场。对于更高要求的工业及汽车类应用来说,国产MCU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满足相应要求。

欧美MCU品牌多年前就开始通过持续性的大学计划从大学生入手,通过与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将产品植入到课件、毕设和竞赛中。培养先入为主的使用习惯和未来用户群。近几年也陆续看到国内的头部MCU厂商开始效类似做法,这样的投入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需要3-5年。但长期来看是最具性价比、最长效的生态建设投入。

MCU下游应用分散,种种原因导致海外与国内存在结构性差异。国外MCU以汽车电子,高端工控及品牌类应用为主,而国产MCU则主要以消费电子为主。对标国际头部MCU厂商,差距客观存在,除了不断弥补明显的短板外,国产MCU更需要持续寻找差异化创新的机会,借助弯道超车实现更大的突破。

“MCU+”或是国产MCU弯道超车的机会

电子产品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形态也在不断进化,尤其近些年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产品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这波缺货潮会加快这一趋势。有限的供货将会流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去,包括高附加值的品牌和更高定位的产品。这一趋势又会反过来影响MCU未来的发展和分布,促使MCU同样会朝着更高的附加值发展。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功耗、更高的集成度。这其中集成度的提升将会是MCU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认为这会是国产MCU弯道超车的主要着力点。集成度的提升意味着和应用的深度结合。从需求挖掘和产品定义来说,本土MCU厂商最靠近市场和真实应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时间追溯至2020年的4月份,距上海泰矽微首次公开提出“MCU+”的发展思路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一年前半导体行业因受到疫情影响尚未走出阴霾,也固然不存在缺货现象。但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容改变,后疫情又恰恰起到了促进作用,进一步加速了“MCU+”这一趋势的形成。前文中提到的众多MCU以外的厂商介入MCU业务,大多也是基于集成的需求,比如,电源类芯片需要加协议、加快充;电池管理需要加算法;物联网类无线通信类芯片需要加应用相关的控制和处理;存储芯片需要集成智能化算法等等。总之,目前看到的集中转向MCU的现象并非当下缺货潮所致,而是市场在需求侧变化的推动下产品形态的自然演绎。这波缺货潮终将过去,当潮水退去的那一刻,产品竞争力是取决于价格还是产品自身?

上海泰矽微设立之初就直接定位于”MCU+”的发展思路,站在应用角度,基于MCU来定义适合于各垂直市场的高性能专用MCU+/SoC芯片。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因为通用MCU暂时的缺货和爆炒动摇过产品方向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开发,多个“MCU+”系列芯片逐渐从开发到流片再到工程,进入量产。产品涉及信号链、电源管理、电池管理、无线通信等技术领域。覆盖消费类、工业及汽车等相关应用。

泰矽微宣布量产首个“MCU+”产品---高性能信号链SoC

泰矽微日前正式量产发布目前业内超高集成度的高性能高可靠性信号链系列化SoC芯片。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在于绝大部分的物联网终端节点中,在基于通用MCU的传统方案中,传感器的信号调理、采集或测量需要额外的多颗芯片来实现,性能要求越高,外围的复杂程度和成本代价越高。

TCAS系列芯片集成了32位ARM® Cortex®-M0高性能内核,最高工作频率可达48MHz,内置最高64KB FLASH和8KB SRAM。其内部集成了24bit高精度Sigma-Delta ADC、14bit高速SAR ADC、最高1024倍增益放大的超低噪声PGA、VDAC、IDAC、TIA、运放等多种模拟前端外设,同时集成了多路UART、SPI、I2C等数字接口外设,支持多种硬件加密算法。泰矽微还开发了独创的降低系统整体功耗的Tinywork®技术(专利号:CN111427443A),使得外设在睡眠模式下,无需内核处理器的干预也能独立工作和相互协同,可将典型应用场景功的工作电流降低80%以上,并且支持超低功耗待机,支持独立备用电池供电。

MCU产品定位的基本要素是高可靠性,对于TCAS系列而言,从芯片的开发到测试的流程、单个模拟或数字IP及IO Ring的实现、基于整芯片的Floor plan布局以及封装材料的选取等都将可靠性放在了首位。对比常规工业级芯片2KV的ESD静电测试指标,TCAS的实测数据可轻松通过6KV,且HTOL、Latch up等全部Pass。为了配合产品发布和后续推广,除了基本数据手册外,也准备了大量的应用笔记、低成本的开发评估板、典型应用的参考设计、调试工具以及培训材料等。

业内人士撰文:展望国产MCU的生态崛起

信号链作为TCAS系列芯片的主要特性,可通过软件配置实现多种传感器的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外围电简单,噪声系数极低,可实现高精度测量。

以下罗列了部分传感器接口的典型电路及应用介绍:

业内人士撰文:展望国产MCU的生态崛起

1. 桥式传感器接口:桥式传感器应用框图所示是一个基于低噪声PGA、24Bit Σ-△ADC等的高精度桥式传感器测量系统。TCAS14A内置2级具有可调增益的低噪声PGA,以及低均方根(RMS)噪声的24Bit Σ-△ADC和温度补偿电路,因此可以直接测量来自桥式传感器等的小信号。

2. 热电偶传感器接口:热电偶传感器应用框图所示是一个基于24Bit Σ-△ADC的热电偶测量系统。TCAS14A内置PGA、24bit Σ-△ADC、基准电压源VDAC和激励电流IDAC等。芯片内部集成的偏置电压发生器偏置热电偶信号,确保输入信号满足输入电压限值的要求。片内提供1mA的激励电流用于为热敏电阻和采样电阻电阻供电。基准电压利用该外部采样电阻产生。

业内人士撰文:展望国产MCU的生态崛起

3.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应用框图是一个基于24Bit Σ-△ADC或14bit SAR ADC的电流型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系统。TCAS14A内置运放OPA、跨阻放大器TIA、24bit Σ-△ADC或14bit SAR ADC、VDAC等。通过传感器参考电极(RE)向OPA提供反馈,从而改变反电极(CE)上的电压来保持WE引脚的恒定电位。内部TIA将传感器的电流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提供给ADC。内部VDAC为TIA提供偏置电压,使得信号处于ADC支持的电压范围内,以便为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提供充足裕量。

业内人士撰文:展望国产MCU的生态崛起

4. 三线制RTD传感器:三线制RTD传感器应用框图是一个基于24Bit Σ-△ADC的具有外部参考的比例型三线制RTD(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传感器测量系统。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感器引线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业内人士撰文:展望国产MCU的生态崛起

泰矽微的这款信号链SoC是其在“MCU+”战略路线上走出的坚实一步,后续还将推出更多系列化“MCU+”芯片,覆盖电源管理、电池管理、射频、触控等技术领域。这种体系化、系列化创新的模式也代表着国产MCU在通过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从产品定义到架构设计和芯片开发,都坚持从“0”起步走全原创自主开发,充分尊重和重视知识产权。选择走自定义产品而不是兼容设计和国产替代之路,通过应用场景和需求的深度分析倒逼产品创新,通过和行业标杆的下游厂商共同定义产品,开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解决了行业痛点的同时也可锁定大客户订单。

结语

新能源革命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而电子信息产业的这次物联网化革命也同样会给国产MCU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毋庸置疑,欧美头部MCU厂商拥有非常强大的周边生态,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层出不穷的国产兼容替代实质上是在为进口MCU芯片的生态不断修筑护城河。真正的弯道超车是紧追而不跟随、借鉴但不复制。实现国产MCU的自主可控和产业振兴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全产业链的集体智慧与努力。不过,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的产业生态,最大的本地市场,紧抓类似“MCU+”这样全新的机会,产业上下游联动,通过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产MCU的生态崛起,可期!

若对文中所提相关产品有需求,可通过sales@tinychip.com.cn联系上海泰矽微以获取当地经销商及产品信息。

围观 19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5月9日消息,AI芯片公司地平线对外披露,公司第三款车规级芯片征程5 Journey 5(简称J5),比预定日程提前一次性流片成功并且顺利点亮。征程5系列芯片是地平线第三代车规级产品,面向L4高等级自动驾驶,将在今年内正式发布。据此前官方披露的消息,基于J5的合作车型量产预计在2022年。

据了解,J5单芯片 AI 算力高达 96 TOPS,基于J5集成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算力将达200 Tops-1000 Tops。据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介绍,地平线基于J5将推出业界最高FPS(frame per second)性能,并且功耗最低的一系列智能驾驶中央计算机。他还称,随着今年J5推出,地平线也成为业界唯一的覆盖从L2到L4的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余凯还特别致谢了芯片合作方台积电和日月光。

地平线L4级自动驾驶芯片流片成功 预计2022年量产上市

随着地平线征程5系列芯片的推出,地平线的产品线将覆盖从L2到L4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全场景应用。同时,这也意味着,在L4级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特斯拉FSD和英伟达Orin的“垄断”有望被打破。

2019年8月,地平线推出第一代车规芯片征程2系列,去年9月推出第二代车规芯片征程3系列,并已经陆续前装量产了多款车型,包括长安UNI-T、UNI-K,奇瑞蚂蚁,智己汽车,广汽埃安Y,广汽传祺GS4 Plus,东风岚图FREE,江淮汽车思皓QX,上汽大通MAXUS MIFA概念车等车型。去年全年征程2芯片的出货量超过16万片,余凯此前表示,征程2芯片已成功签下两位数的量产定点车型,预计2022年前装车量将超百万。

在此前不久的上海车展现场,地平线合作签约不断,主机厂方面的广汽、奇瑞、东风岚图、智己、江淮、理想等,以及Tier 1领域的大陆、亚太股份、东软睿驰、ADAYO华阳、德赛西威、韦尔股份等纷纷与地平线牵手合作。

来源:搜狐IT

围观 5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1126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