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倍福依托其 TwinSAFE 解决方案,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专为功能安全设计的软硬件组件。这一系列产品的阵容仍在持续丰富和深化,这一点从新推出的多种安全 I/O 以及搭载 EL6910 功能的 TwinCAT Safety PLC得到了有力证明。

1.jpg

倍福的 TwinSAFE 系列中包含了众多创新产品,而其中的通用型 TwinSAFE EtherCAT 端子模块 EL1957 无疑是这一系列中的佼佼者。

TwinSAFE EtherCAT 端子模块 EL1957 是一个数字量输入/输出端子模块,适用于带无源触点的 24 V DC 传感器。模块有 8 个安全输入和 4 个安全输出(最大 2 A)。EL1957 还集成了可编程的 TwinSAFE 逻辑,因此能够在端子模块上直接实施安全应用。有了这款 TwinSAFE 端子模块,用户就能够经济高效地设计安全应用,因为只需使用一个安全组件,就能基于本地输入与输出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安全回路解决方案。其它新产品包括 TwinSAFE EtherCAT 端子模块 EL2962,它配备了两个安全继电器触点;以及支持 4...20 mA 的安全模拟量输入模块,并有两种可以达到 SIL3 等级的产品可供选择:EL3952 和 ELX3952。此外,TwinSAFE 模块 EJ6910、EJ1957 和 EJ1918 现在也有无外壳的 -0001 版本可选,因此能够轻松集成到任何设备中。

专用的 TwinSAFE 逻辑端子模块 EL6910 的功能已成功迁移至工业 PC, 从而使得 TwinCAT Safety PLC 成为了 EL6910 Runtime 的框架。该解决方案与硬件版本兼容,因此用户可以继续沿用熟悉的工具(TE9000 用于开发,TwinSAFE Loader/User 用于进行独立于 TwinCAT 3 的交互操作)。然而,相较于硬件解决方案,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处理器架构,该方案在响应速度和配置能力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功能块数量从 512 跃升至 4096,TwinSAFE 组数量从 128 增加至 1024,TwinSAFE 连接数量也从 212 扩展到 2014,周期时间更是从原先的 1 ms 至 15 ms 大幅缩短至 8 µs 至 7 ms。

来源:倍福

围观 3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4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KAGA FEI 的 ES4L15BA1 模块集成了 Nordic 半导体的 nRF54L15 SoC,以支持未来的蓝牙信道测量距离测量以及多种医疗和工业应用场景。

KAGA FEI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短距离无线解决方案开发商,前不久推出了一款超小型的内置 PCB 天线的 Bluetooth® 6.0 模块。该模块名为“ES4L15BA1”,基于 Nordic 半导体的多协议 nRF54L15 SoC 的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版本,属于其新一代 nRF54L 系列。ES4L15BA1超紧凑模块的尺寸为 3.25 x 8.55 x 1 毫米,已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通过预认证,使开发者能够快速开发并推向市场新的 Bluetooth LE 物联网设备。

1.png

支持下一代物联网应用ES4L15BA1 模块专为空间受限的医疗、健康和工业物联网(IIoT)解决方案设计,也适用于小型、薄型或笔状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nRF54L15 SoC 即将支持的蓝牙信道测量(Bluetooth 6.0 的一项功能),这将是该模块在距离测量应用中提供极大改进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支持基于设备距离信息的增强安全应用,例如,例如基于设备接近度解锁设备。-40° 至 105° C 的工作范围使其适用于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工业设备。

ES4L15BA1 模块和 Nordic 的 nRF54L15 SoC 减少了下一代无线物联网产品的开发时间和认证成本。Nordic 半导体的吸引力在于其及时推出易于使用的无线芯片,这些芯片支持市场需求的功能,并且有丰富的技术文档和出色且迅速的技术支持作为后盾。

—— Mick Aoki,KAGA FEI 副执行经理

超低功耗多协议支持nRF54L15 SoC 支持 Bluetooth LE、Bluetooth Mesh、Thread、Matter、Zigbee、Amazon Sidewalk 和 2.4 GHz 专有协议,数据传输速率高达 4 Mbps。它配备了时钟频率为 128 MHz 的 Arm® Cortex®-M33 处理器和超低功耗的多协议 2.4 GHz 无线电。它还提供高达 1.5 MB 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和 256 KB 的 RAM,使 ES4L15BA1 模块能够支持高级应用软件和无线协议栈。nRF54L15 SoC 集成了所有标准外设,同时集成的 RISC-V 协处理器可以运行软件定义的外设并处理时间关键任务。

Nordic 半导体是 Bluetooth LE 芯片的市场领导者。我们选择 nRF54L15 SoC 是因为它将支持 Bluetooth 6.0 功能,并且设计符合 PSA Certified Level 3 安全要求。nRF54L15 的 Arm Cortex M33 处理器和 RISC-V 协处理器提供了高计算性能,同时拥有 1.5 MB NVM 和 256 KB RAM 的大内存容量,但 SoC 仍然足够小,使我们能够实现超小型模块设计。

—— Mick Aoki,KAGA FEI 副执行经理

来源:加贺富仪艾电子

围观 6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4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4年12月19日,Syensqo发布企业中文名称——“世索科”。谈及将企业中文名定为“世索科”的原因,Syensqo中国区总经理刘阳表示:“世世代代探索科学的世索科将坚守不断创新的探索者精神,做中国发展的长期建设者,做行业低碳的长期赋能者,做企业创新的长期支持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与国同行,共筑辉煌。”

继往开来,开拓进取

Syensqo是原索尔维集团于2023年12月拆分后成立的特种化学企业。企业以科技为本,致力于开发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改善人们生活、工作、出行和娱乐的方式。受到欧内斯特·索尔维在1911年创立的索尔维会议的启发,Syensqo汇聚顶尖人才,突破科学和创新的边界,为客户助益。

Syensqo的业务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进入中国40多年来,公司在上海建立了地区总部和研究与创新中心,并在全国设有6个生产基地。Syensqo提供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为家庭、飞机、汽车、涂料和工业应用等领域提供更安全、更清洁和更可持续的产品。

赋能行业,推动创新

Syensqo在1997年成立中国研究与创新中心,目前已成为Syensqo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中心有约170名来自五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博士占比约30%。近五年,申请专利超过100项,在知名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超过80篇论文。研发中心开发先进材料的应用,通过提升合成和工艺,为交通、工业应用、消费品等关键市场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作为Syensqo中国研究与创新中心的一部分,上海材料应用研发中心设有高洁净度的半导体实验室、可进行血液透析和水过滤应用膜开发的分离膜实验室、以及可进行功能性和工业涂料开发的涂料实验室。一流团队专家可以通过世界一流的仿真技术、原型制造与应用性能评估等,并辅以数字化制造、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和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 (NVH) 特性改进等多种功能的各种专用工艺设备,开展产品高纯度分析和材料耐高温、耐腐蚀验证等。

2023年,Syensqo落成了中国研发中心4期扩建项目,新增了绿色氢能、电子电器及半导体应用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同时增加了生物降解测试设施、二级微生物实验室和自动化与机器人实验室,以便全力支持环保、可生物降解、抑菌以及抗菌产品的研发,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落成的研发设施和充实的研发资源将继续拓展我们为新材料、新能源市场本地客户提供支持的能力,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客户提供更强大的创新和业务支持。

1.jpg

在Syensqo中文名称发布会

关于 Syensqo

Syensqo以科技为本,致力于开发突破性解决方案,改善我们生活、工作、出行和娱乐的方式。受到欧内斯特·索尔维在1911年创立的索尔维会议的启发,我们汇聚顶尖人才,携手遍布全球30个国家的13,000多名员工,突破科学和创新的边界,为客户助益。

我们的解决方案为家居、食品和消费品、飞机、汽车、电池、智能设备和医疗应用等领域提供更安全、更清洁和更可持续的产品。我们以卓越的创新能力为实现循环经济的宏伟目标赋能,探索技术突破,推动人类进步。

请访问 www.syensqo.com 了解更多信息。

围观 4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4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来源:意法半导体博客

1.jpg

ST 最新推出的生物传感器ST1VAFE3BX将生物电位输入与意法半导体的加速度计以及机器学习核心相结合并实现同步,从而为下一代需要控制能耗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开辟了道路。此外,其小巧的封装(2 mm x 2 mm x 0.74 mm)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 PCB电路板尺寸。整体设计对电能的需求也更低,系统架构需求的复杂程度也随之降低。不过,ST1VAFE3BX 保留了先前推出的ST1VAFE6AX 的有限状态机和机器学习核心,确保了能够在边缘端提供人工智能。

此前在慕尼黑电子展 上展示了这款生物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例如,我们与杜邦共同开发的实时便携式心率监测仪和心电图贴片系统。

ST 生物传感器是vAFE、加速度计和 AI 的结合体

生物传感器是什么?

生物传感器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而且它在重要设备中的应用正越来越多。从本质上讲,生物传感器与温度计、电位计、湿度计或气压计等传统传感器类似,不同的是,它们检测跟踪的生物信号,例如,心跳、呼吸、大脑活动等。ST 博客的忠实读者应该记得,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介绍ST传感器和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情况然而,医疗应用对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还受到法规的严格限制,因此,医疗应用开发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一款消费级手表即便少记录几步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但对于心电图医疗设备来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因为这种低准确度会产生无用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医生做出对患者不利的临床决策。

vAFE是什么?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确保测量更准确,ST 目前正在推首款嵌入垂直模拟前端 (vAFE) 和超低功耗加速度计的生物传感器 ST1VAFE3BX。顾名思义,vAFE 是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内的模拟电路,用于放大和过滤特定应用传感元件捕获的生物电位信号,例如 ECG

2.jpg

全新的心电图监测方式:用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内的 ST 生物传感器监测心电图

当我们研究 vAFE 时,我们发现心电图监测系统是让工程师用差分模式连接电极来测量静电势。因此,我们生物传感器中的 vAFE 是触摸或滑动手势感测技术的一种应用扩展,现在,可以检测更复杂的信号。因此,这也证明了我们在传感器方面的专业技术是如何渗透到整个产品系列之中的。

3.png

用电极测量静电势的示例

为什么要增加加速度计和人工智能

4.png

生物传感器框图:整合用于检测生物电位信号的垂直模拟前端 (vAFE) 和用于运动跟踪的三轴超低功耗加速度计以及 AI 核心 (MLC、FSM)

模拟前端 vAFE 检测生物电位信息,同时惯性传感器提供情境感知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净化信号,确保机器学习核心提供准确的结果,因为算法对输入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当使用便携式监测设备的人移动时,加速度计会检测到人体运动,并取消或更正传感器捕获的相关数据,因此,ST1VAFE3BX是业内首次把生物传感、惯性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跟踪大脑功能、心率、心电信号以及手或眼运动,为新型产品上市打开了大门。

这次整合的成果是什么?

ST1VAFE3BX 发布后,一些 ST 合作伙伴开始采用这款新器件开发新产品,并表示它是在可穿戴设备中开发手势识别、心率监测、认知性能和神经健康检测应用的绝佳解决方案。这一技术进步让他们可以显著增强产品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

ST1VAFE3BX,生物传感与超低功耗兼备

超低功耗是什么意思?

在模拟前端vAFE 和加速度计同时开启的高性能模式,ST1VAFE3BX的功耗为 50 µA。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的整体功耗是ST1VAFE3BX的六倍或更高。此外,ST1VAFE3BX 的有限状态机和机器学习核心可以连续低功耗运行。人工智能在传感器上运行与在主微控制器上运行相比,前者的耗电量低很多,从而延长了电池续航时间,并提高了系统整体能效。相反,竞争对手必须在微控制器上运行所有推理运算,微控制器必须保持始终开启状态。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用,产品外形尺寸必须保持小巧,这意味着电池容量会更小,所以整体设计就需要更加注重节能。

超低功耗生物传感器有何作用?

5.png

采用内置 ST1VAFE3BX 的 SensorTile.box PRO板开发的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参考设计

除了宣布 ST1VAFE3BX 的问世之外,我们还展示了多个演示应用方案,例如,ST用最新的设备开发了一个双电极电路板,所有组件都安装在  SensorTile.box PRO或专业级的 MEMS 电路板 STEVAL-MKI109V3的上面。这可能是最简单、最快和最省钱的探索 ST1VAFE3BX功能的方法。用户只需将两个食指放在演示板上,ECG 应用立即开始运行。因此,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针对竞争产品测试这款新设备的各项功能。

6.jpg

用于ECG心电图检测的MKI109V3 和 ST1VAFE3BX开发板

客户或工程院校的开发成果也展示了如何使用我们的生物传感器。当放置在人体胸部、手腕或头部时,它可以测量心率变异性,以识别心理压力和疲劳度等。当与 IMU 结合使用时,ST1VAFE3BX 可以帮助创建一个监测运动员是否有脑震荡风险的健康系统。除了典型的心电图外,该传感器还可以用于脑电图 (EEG)、心震图 (SCG) 和神经电图 (ENG)

该行业的乐观前景?

不难看出 ,ST1VAFE3BX 将彻底改变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在这个市场中,效率与创新相互交融。我们的这款设备不单单是一个传感器,它更是健康监测和活动追踪的综合性解决方案,集精准度、集成性与高效性于一身,为个人监测设备树立了新的标准。

专家们都知道,在一款新设备的生命周期如此早期就能看到这么多概念验证是很罕见的。事实上,鉴于已经涌现出的应用数量之多,显然ST1VAFE3BX的意义远超一款商用生物传感器。在效率提升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充满诸多可能性的全新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在努力让合作伙伴对隐私和安全问题保持敏感的原因。意法半导体(ST)认识到这种追踪非常私人化信息的能力背后所蕴含的潜力。因此,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探讨,并将与业界合作,推进生物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行动。

围观 9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4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为了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汽车上安装的雷达传感器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多个中距离和远距离雷达,用于支持汽车工程师学会定义的 L2 级自动驾驶。虽然这种雷达组合可以实现安全运行所需的前向扫描范围,并且到目前为止已经足够,但在成本敏感型市场中,由于所面临的要求不断变化,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需要新的设计解决方案。

图 1展示了前置雷达系统如何检测和测量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1.png

1:前置雷达系统旨在检测和测量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由于具备 L2 级及更高自动驾驶级别的下一代汽车将争相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这些自动驾驶功能,因此需要优化的硬件和软件。

现代架构:当今形势

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架构取决于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级别。实现自动驾驶操作需要实时收集和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如果传感器同步工作,特殊的软件可以使用传感器数据来构建车辆前方世界的虚拟图像。通过这个虚拟图像,ADAS 微控制器 (MCU) 便可计算出正确的路径或避开障碍物。

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由路径上物体反射的无线电波来检测物体。然后,雷达会测量从发射无线电波到传感器检测到无线电波之间经过的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距离。在 L2 级或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典型应用中,雷达传感器的组合包括三到五个支持高达 150m 探测范围的中距离雷达传感器和一个支持高达 250m 探测范围的远距离前置雷达。

这些雷达均持续以帧的形式向雷达电子控制单元提供数据。然后,由 OEM 和一级制造商开发的软件栈负责根据中央时钟同步各个不同的数据帧,而这需要大量的处理开销。因此,不断增加的数据需求在性能、功耗、尺寸和价格方面对中央处理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 协议栈的物理层 (PHY) 上进行帧的硬件级同步,可以显著降低中央 ADAS MCU 的后处理需求。德州仪器 DP83TC817S-Q1 以太网 PHY 收发器能够使两个或更多雷达的雷达帧在时域和频域上实现硬件级同步,精度达到纳秒级。图2展示了这一概念。

2.png

2:两个雷达在时域和频域上实现同步

使用硬件同步实现 ADAS 自动驾驶操作的优势

OEM 已经将以太网作为区域、域和混合架构中大型系统的数字主干。在现有的 ADAS 架构中,以太网用作雷达和中央计算系统之间的通信链路。在雷达子系统中,以太网 PHY 将帧数据发送到中央 ADAS 计算机。

德州仪器  DP83TC817S-Q1具有多项高级功能,能够利用精密时间协议 (PTP) 恢复传入的中央时钟。该器件的集成输入/输出用于触发雷达帧,从而在多个雷达之间及时实现雷达帧同步。这个同步的帧会被传送回雷达电子控制单元。然后,DP83TC817S-Q1 测量接收到的雷达帧的频率偏移,并在下一个帧周期校正雷达频率偏移,从而使后续帧在频域上实现同步。时域和频域同步使中央 ADAS MCU 几乎无需进行后处理,就能使用从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并提供比软件级同步更高的精度。

结语

以太网 PHY 收发器通过简化现有 ADAS 架构并减少软件栈处理,提高了现有雷达系统汽车架构的精度、效率和探测范围,从而能够满足 OEM 和一级制造商的需求。DP83TC817S-Q1不仅减少了 ADAS MCU 上的处理负担,而且还缩短了完整雷达系统的开发周期并提高了其性能水平,使得原先成本受限的架构得以实现。因此,这些特性的结合无疑将缩短下一代 L2 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周期。

关于德州仪器 (TI)

德州仪器 (T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TXN)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设计、制造、测试和销售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用于工业、汽车、个人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企业系统等市场。我们致力于通过半导体技术让电子产品更经济实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每一代创新都建立在上一代创新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技术变得更小巧、更快速、更可靠、更实惠,从而实现半导体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就是工程的进步。这正是我们数十年来乃至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ti.com.cn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业界首创 E3.S 封装 60TB SSD,美光 6550 ION SSD 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带来业界领先的能效,每机架密度提升高达 67%

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U)近日宣布已开始与客户进行 6550 ION NVMe™ SSD 的认证。美光 6550 ION SSD 是全球速率领先的 60TB 数据中心 SSD,也是业界首款 E3.S PCIe 5.0 60TB SSD1该产品延续 6500 ION SSD 获奖的成功经验,提供业界领先的性能、能效、耐用性、安全性以及机架密度,适用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6550 ION SSD 在处理大容量 NVMe 工作负载方面表现出众,如网络 AI 数据湖、数据摄入、数据准备与检查、文件与对象存储、公有云存储,以及分析型数据库和内容分发。

美光副总裁暨数据中心存储业务部门总经理 Alvaro Toledo 表示:“美光 6550 ION SSD 在功耗仅为 20 瓦的情况下,实现了 12GB/s 的传输效率,为数据中心的性能和能效树立了新的标杆。作为首款采用 E3.S 外形规格的 60TB 容量 SSD,美光 6550 ION SSD 的能效比同类产品高出多达 20%,以满足 AI 工作负载对大容量和低功耗的迫切需求。”

提供卓越的性能和能效

美光 6550 ION 是业界首款 PCIe 5.0 60TB 数据中心 SSD,读写带宽优于同类竞品。[1] 同时,该产品也是业界首款支持 OCP 2.5 的 60TB SSD,因采取主动状态电源管理(ASPM),相较于 L0 状态的 5 瓦用电量,硬盘在 L1 闲置模式下用电量仅需 4 瓦,闲置时的节能效率高达 20%。美光 6550 ION 搭载的 G8 NAND 技术可带来额外的功耗优势,该技术较市场上其他 60TB SSD 竞品的 NAND 技术领先一至三代,[2] 仅需 20 瓦即可达到其标注的性能。与竞品 60TB SSD 相比,美光 6550 ION SSD 的领先之处包括:

  • 顺序读取速率提高 179%,每瓦读取带宽提升 179%[3]

  • 顺序写入速率提高 150%,每瓦读取宽带提升 213%3

  • 随机读取速率提高 80%,每瓦读取IOPS提高 99%3

在关键 AI 训练工作负载方面,6550 ION SSD 较其他 60TB SSD 产品具备显著优势:

  • NVIDIA® Magnum IO™ GPUDirect® Storage (GDS) 性能提升 147%,能效提升 104%[4]

  • 深度学习 IO Unet3D 测试的 4KB 传输性能提升 30%,能效提高 20%[5]

  • AI 模型检查点完成时间缩短 151%,而竞品能耗高达 209%[6]

尽管容量高达 61.44TB,美光 6550 ION SSD 仍可在 3.4 小时内完全写入,相比竞品所需时间缩短高达 150%。[7] 这使得硬盘重建和 AI 训练集准备的速率更快,进而缩短部署时间、提高 GPU 利用率,并增强大容量 NVMe SSD 的存储韧性。

缩小体积,提升数据中心效率

美光 6550 ION SSD 支持 U.2E1.S E3.S 三种外形规格,作为全球首款 E3.S 60TB SSD,美光 6550 ION SSD 具备市场领先的密度,可减少机架储存需求高达 67%[8] 该产品具备业界领先的空间使用效率,每机架单位(U[9] 存储超过 1.2 PB 的数据。通过采用配备 20 E3.S SSD 1U 高密度服务器,运营商可在单一机架内实现 44.2PB 的总存储容量。[10] 市场中常见的 2U 服务器可容纳最多 24 U.2 SSD,每机架仅提供 26.5 PB 的存储容量,而美光的解决方案将密度提高了 67%。此外,与 122.88TB U.2 SSD 相比,美光 6550 61.44TB E3.S SSD 的每 TB 性能提升高达 3.3 倍,[11] 使得服务器能够缩小体积并得到大幅整合,从而优化数据中心的空间和效率。

提升硬盘耐用性及安全性

美光 6550 ION SSD 60TB SSD 中提供业界领先的耐用性,以 1.0 随机每日整盘写入耐用性(RDWPD)计算,随机写入达 16KB,耐用性较市场上同类 60TB SSD 高出 42%1 此外,美光 6550 ION SSD 具备业界领先的安全功能组合,包括 SPDM 1.2 认证和 SHA-512 等。美光 6550 ION SSD 在多个制造基地同时生产,以确保供应链韧性,并采用垂直集成架构,融合美光自产的 DRAMNAND、控制器和固件。

行业引语

AMD 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和解决方案企业副总裁 Raghu Nambiar 表示:“美光 6550 ION SSD 的推出,标志着数据密集型和新兴 AI 应用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一存储技术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更高密度且节能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基础设施实力的提升。AMD 非常期待能与美光合作,通过最新的第五代 Gen AMD EPYC 处理器平台推动生态系统的发展。”

VAST Data 产品部门主管 Tomer Hagay 表示:“VAST Data Platform 作为统一数据平台,在单一软件解决方案内集成储存、数据库及计算功能,为客户提供推动先进计算和 AI 转型所需的能力。将 VAST 数据平台软件与美光 6550 ION SSD 相结合,将为客户带来高容量、高性能与高能效,满足现代 AI 工作负载的严苛要求。”

WEKA 首席产品官 Nilesh Patel 表示:“WEKA 客户在现有 WEKA 数据平台和美光 6500 ION SSD 的部署中已取得卓越成果。我们预计新推出的美光 6550 ION SSD 能凭借更高的性能密度与能效,为企业在 AI 环境下创造更多价值。美光 6550 ION SSD 凭借 61.44TB 的大容量,可助力我们的客户在无需妥协性能的前提下,部署高机架密度的 AI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美光 6550 ION SSD 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出样。同时,它也是美光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 SSD 存储产品组合的一部分。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美光 6550 ION SSD 的信息,请访问:http://www.micron.cn/6550IO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如下资源:

关于 Micron Technology Inc.(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美光科技是创新内存和存储解决方案的业界领导厂商,致力于通过改变世界使用信息的方式来丰富全人类生活。我们专注不懈地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发展先驱技术,制造出众产品和实现卓越运营。凭借旗下全球性品牌 Micron®(美光)和 Crucial®(英睿达),向客户交付一系列丰富的高性能内存和存储产品组合——包括 DRAM、NAND 及 NOR。美光优秀人才打造的创新产品,每一天都助力数据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AI)和计算密集型应用的进步,带来无限潜能——从数据中心到智能边缘,以及丰富客户和移动用户的体验。如需了解 Micron Technology Inc.(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U)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micron.cn


[1] 与竞品相比,美光 6550 ION SSD 容量高达 61.44TB。对比基于 6550 ION SSD 发布时从公开渠道获得的竞品信息,美光 6550 ION SSD 及某竞品 SSD 最大功耗为 20 瓦,而其他竞品 SSD 最大功耗则为 25 瓦,因此可归纳出 6550 ION SSD 最大功耗较竞品降低了 20%。

[2] 发布时从公开渠道获得的竞品信息,如脚注 1 所述,参与对比的 61.44TB SSD 基于业界第七代或更早期 NAND 闪存技术。

[3] 基于该新闻稿发布时的公开信息,顺序读写性能依据 128KB 传输大小与 128 队列深度测得,竞品每瓦读写带宽根据公布的最大功耗值下的顺序带宽评级计算得出,随机读写性能则基于 4KB 传输尺寸得出。

[4] 由美光工程团队进行测试,美光 6550 ION SSD 功耗上限为 20 瓦,竞品功耗上限为 25 瓦,使用 4KB 传输尺寸及 256 GDSIO 时,测得性能提升 147%。能效基于实测性能与 SSD 功耗数据。

[5] 由美光工程团队进行测试,美光 6550 ION SSD 功耗上限为 20 瓦,Solidigm D5-P5336 功耗上限为 25 瓦。测试依据 Unet3D 基准,结合三项 H100 模拟加速器,针对 4KB 传输尺寸条件下的 SSD 性能与能效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应的 SSD 耗电量。

[6] 由美光工程团队进行测试,美光 6550 ION SSD 功耗上限为 20 瓦,Solidigm D5-P5336 功耗上限为 25 瓦。DLIO 检查点工作负载基于 Llama3 405B 参数 LLM 模型仿真的 8 GPU 服务器,检查数据尺寸为 415GB。

[7] 基于该新闻稿发布时的公开信息,以 100% 的 128KB 顺序写入性能为基准进行计算。

[8] 系统比较使用 1U 的 20 插槽 SSD E3.S 服务器,对比 2U 的 24 插槽 U.2 服务器。截至该新闻稿发布时,尚无竞品推出 E3.S 外形规格的 61.44TB 容量 SSD。

[9] 使用美光 61.44TB E3.S 硬盘,同时每机架单位配置 20 个 SSD。

[10] 假设有 36 个机架单位可用于部署服务器/存储系统,用于计算机架的储存容量。

[11] 依据 Anand Tech 网站信息,并假定其他 122.88TB SSD 具备相似性能。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近日举办的火山引擎2024 FORCE原动力大会上,英特尔与火山引擎共同发布搭载英特尔® 至强® 6性能核处理器的第四代通用计算型实例 g4il,以卓越的计算性能和效率,为传统企业级应用、AI 应用和未来更复杂的应用构建坚实算力基石。在应用层,英特尔也携手扣子Coze推出支持端云协同的智能体开发平台——Coze-AIPC,并围绕与火山引擎在AI 时代云计算的多领域生态合作成果进行展示。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云与行业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销售部总经理梁雅莉表示:“近两年,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一轮全新的发展浪潮,而在技术的演进下,AI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拓展,一个超乎想象的未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走来。在此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基础通用大模型能力的不断刷新,也在持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算力成本、功耗、技术门槛,以加速行业落地。基于此,英特尔将持续与火山引擎携手打造高性能异构算力,提供云与AI深度融合的服务能力,助力AI应用赋能产业变革。”

1.jpg

底层算力是推动AI技术释放巨大潜能的关键要素之一。得益于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的领先性能,本次英特尔与火山引擎共同发布的第四代通用计算型实例g4il,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实现I/O能力提升,也创新地进行架构升级。其在使单机 CPU 核心数翻倍的同时,实现计算密度大幅提升,并通过双单路架构,大幅降低爆炸半径,实现高稳定性。现阶段,其在视频转码、Web应用、和数据库应用方面分别实现了17%、19%和20%的性能提升1。对此,火山引擎云基础产品负责人罗浩指出,“得益于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的强大性能,火山引擎全新第四代通用计算型实例g4il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全面、性能卓越、可靠且具有高可扩展性的计算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该全新实例不仅能够实现镜像平台的分钟级部署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为AI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其通过火山引擎的深度优化,显著提升了LLM的性能。

2.jpg

此外,英特尔至强处理器也为火山引擎带来了更高的数据存储效率和可靠性。火山引擎云存储引入了至强处理器的英特尔®数据保护与压缩加速技术(英特尔®QAT),以提升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效率,实现优于软件LZ4算法的压缩率和更低时延。QAT硬件加速生成CRC32校验码,确保数据完整性,并支持AES-XTS模式的对称加密,增强数据可靠性。此外,火山引擎推出面向云上AI场景的端到端机密计算安全方案,通过优化系统底层支持英特尔®可信域拓展(英特尔® TDX)和GPU机密计算,保障数据处理安全同时保障性能。

对AI技术而言,落地既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推动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在当下关注度颇高的智能体应用领域,英特尔与全球领先的智能体开发平台“扣子”合作,推出增强版的扣子智能体开发平台——Coze-AIPC。其引入一款基于英特尔PC端平台的扣子App,并通过创新的“端插件”机制,使如PC操控、本地知识库等AIPC的端侧能力可以被无缝嵌入扣子大模型与工作流,从而为开发者提供便捷、低时延和具备成本效益的端云协同智能体新体验。

3.jpg

现阶段,英特尔正凭借涵盖算力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设施、数智基础平台在内的企业数据和AI架构的解决方案,为多元应用注入全新动力。在大语言模型方面,英特尔推出基于其全栈硬件产品和软件优化的AI推理解决方案,在优化AI推理性能的同时,满足不同行业需求。在生命科学领域,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凭借显著提升的内存带宽及一系列软硬件优化举措,延展了AlphaFold2的应用场景,使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推动了基于AI的药物研发探索。在视频云领域,英特尔锐炫显卡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覆盖视频编解码、分析、游戏渲染、LLM和AIGC等应用。在企业知识库方面,英特尔通过技术支持,在简化数据管理的同时,用先进的检索技术理解查询的深层含义,并快速提供准确的答案,提高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

4.jpg

如今,数字世界的AI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物理世界的面貌。而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其在知识管理、内容创作、企业运行、研发创新等多个领域的逐步落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将迎来全新的篇章。在此过程中,英特尔也将持续与火山引擎展开深度合作,为广大行业用户带来更强大的算力和更丰富的解决方案,从而助力AI应用落地。

注释

1.测试配置:火山引擎第四代云服务实例Xeon 6 8C32G对比第三代云服务实例 第五代至强8C32G,测试应用:视频转码FFmpegWeb应用Nginx-1.18.0,数据库应用Redis-6.2.7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intel.cn/content/www/cn/zh/newsroom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6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增长

在亚马逊云科技2024 re:Invent全球大会上,亚马逊云科技与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程序Grab共同宣布,Grab已选择亚马逊云科技为首选云服务商。借助亚马逊云科技,Grab正在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其业务在出行、配送、以及包括新增的digibanks在内的金融服务垂直领域的加速增长,同时持续提升运营效率、降低IT基础设施成本。

依托亚马逊云科技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Grab广泛服务于4,190万月度交易用户[1]以及超过1,300万在其平台注册的司机和配送合作伙伴[2],每秒钟受理一百多笔交易、接收超50万个GPS定位请求,并处理超过5万个ETA(预计到达时间)请求。亚马逊云科技为Grab提供了关键的计算、存储、网络及数据库服务,凭借亚马逊云科技兼具弹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云服务,Grab成功加速创新,快速推出新服务,并在其业务覆盖的八个国家实现高效扩张。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Grab首席技术官Suthen Thomas Paradatheth表示:"Grab的增长战略建立在持续创新和不断突破的基础上,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及合作伙伴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快速地开展新技术应用,还要确保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包括生成式AI等最新科技的巨大潜能。我们很高兴能够扩大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Grab的首选云计算合作伙伴,亚马逊云科技将继续支持我们向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亚马逊云科技助力Grab优化运营成本

Grab致力于在业务增长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采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云服务来支持其东南亚的大部分垂直业务,如出行、配送以及金融服务和实体业务,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digibanks业务。通过采用亚马逊云科技的云服务解决方案,Grab不仅增强了其业务的敏捷性,同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Grab借助分析服务Amazon Clean Rooms支持安全可靠、保障隐私的跨实体、跨组织间的数据协作。此外,Grab还充分利用亚马逊云科技的专门构建的数据库,并将400多项后端应用程序服务从传统虚拟服务器迁移至 Amazon Graviton2处理器,以提高性能、节约成本并提升能效。

亚马逊云科技支持Grab实现安全、快速、稳定的业务拓展

2024年第三季度,Grab客户的按需交易实现了22%的增长。为应对服务需求的激增,Grab选用 Amazon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Amazon RDS)作为其交易数据库,并与Amazon DynamoDB协同运行。此组合为Grab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借助更准确的可搜索数据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借助亚马逊云科技,Grab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轻松调整资源配置、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例如,在节日促销之类的高峰期,Grab能够轻松应对流量激增,确保超级应用程序上的各类交易顺利进行。而在流量低谷期,Grab则可收缩资源使用,从而节约成本。

Grab正着力提升经济效益、打造高价值服务,并积极发展数字银行业务,以期加速业务增长,为此,亚马逊云科技提供了高可靠、可扩展的基础设施,助力Grab实现快速拓展。例如,Grab正在全东南亚推广其改版后的提前预约功能"Advance Booking",并全面推出升级后的"Group Order"服务且大力普及此服务,让用户更方便地参与团购、跟踪送餐进度和分摊账单。在亚马逊云科技的支持下,Grab还成功构建并启动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数字银行业务,以及马来西亚GX Bank的数字银行业务。GX Bank从启动到正式推出仅用了不到16个月的时间,并且在上线的第一年,客户规模迅速增长至接近一百万。

亚马逊云科技助力Grab加速AI主导的业务增长

作为东南亚地区率先采用AI技术的先锋之一,Grab致力于探索最新AI技术,旨在运用AI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及合作伙伴,迅速响应他们的需求。Grab的机器学习模型平台Catwalk构建在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Amazon EKS)上,目前已成功部署超过1,000个AI模型到生产环境中,包括用于路线导航和定价的模型。借助Catwalk平台,Grab为用户提供了实时决策支持和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定制化餐厅推荐、忠诚度奖励,以及根据用户偏好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此外,Grab还采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Inferentia定制设计芯片,这款芯片具备专门的机器学习推理能力,能够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运行AI驱动的服务,如地图增强功能以及数字银行的欺诈检测服务。

此外,Grab还将亚马逊云科技作为底层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其众多AI项目。这款超级应用程序每天在亚马逊云科技上存储数百拍字节的数据,并处理超过200 TB的数据。这些数据相当于20万部完整电影的数据量。这些庞大的数据是Grab进行先进分析、机器学习和AI项目的基础,同时亚马逊云科技为推动Grab各项服务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的计算基础,Grab持续推进多项AI驱动的用例,从而提高司机的工作效率并支持商家增长。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LLM)、兴趣点数据及历史客户备注,Grab优化了配送合作伙伴 "最后一公里"导航系统。这一改进为配送员提供了更精确的上门派送指引,帮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能够完成更多订单,从而提高收入并加快送餐速度。此外,Grab还面向其八大业务地区中的五个推出了一项新功能:使用AI技术生成诱人且激发食欲的菜品描述。该功能不仅提高了订单完成率,对平台上的小型特色餐厅尤其有益,同时也提升了顾客的整体用餐体验。

亚马逊云科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董事总经理Jeff Johnson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助力Grab实现其使命,在全东南亚地区推动创新并提升客户体验。借助亚马逊云科技强大的运营能力、可扩展性及领先技术,Grab得以为该地区的数百万用户提供流畅、个性化的交易体验。作为领先的云服务供应商,亚马逊云科技能够以独特的优势帮助Grab优化成本效益、提高运营效率,并不断完善其广泛全面的数据驱动服务。面对电商行业和超级应用程序的快速发展,亚马逊云科技期待与Grab继续合作,助力Grab始终走在数字经济的创新前沿。"

[1]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Grab业绩

[2] 根据Grab 2023年ESG报告

关于Grab

Grab是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程序,业务覆盖食品配送、移动和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八个东南亚国家的超过700个城市。Grab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订购食品或杂货、发送包裹、叫车或出租车、支付在线购物或访问贷款、保险等服务,并通过一个整合的应用程序完成。Grab成立于2012年,其使命是通过为每个人创造经济赋能来推动东南亚向前发展,并致力于实现三重底线:为其股东提供财务业绩的同时在东南亚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关于亚马逊云科技

自2006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一直以技术创新、服务丰富、应用广泛而享誉业界。亚马逊云科技一直不断扩展其服务组合以支持几乎云上任意工作负载,目前提供超过240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方面;基础设施遍及34个地理区域的108个可用区,并已公布计划在墨西哥、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和泰国等新建6个区域、18个可用区。全球数百万客户,包括发展迅速的初创公司、大型企业和领先的政府机构,都信赖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支撑其基础设施,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要了解更多关于亚马逊云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mazonaws.cn

关于亚马逊

亚马逊秉承四大原则:顾客至尚、崇尚创新、卓越运营、长远思考。亚马逊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 努力成为"最佳雇主",并打造安全的工作场所。公司开创了诸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包括客户评论、一键下单、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物流、亚马逊云科技、Kindle自出版(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indle、职业选择(Career Choice)、Fire平板电脑、FireTV、Amazon Echo、智能语音助手Alexa、Just Walk Out技术、Amazon Studios以及"气候宣言"(The Climate Pledge)等等。了解更多亚马逊中国新闻,请关注"亚马逊中国"官方微信公众号。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成都微光集电推出全新2MP安防监控类、消费类视频产品、1080P60视频应用全新产品——MIS20S1。基于成都微光集电“BSI+”技术平台及“ApexPixel®”像元技术打造,搭载了FDTI,ImgAOV,PixHDR等完全自主核心技术,具备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高温成像、低功耗等优势性能,并支持全实时录像(AOV)功能,以真实稳定的全彩成像表现,满足了黑光安防智慧IoT应用的严苛需求。

1.png

01

高动态范围与高信噪比

MIS20S1的动态范围可达103dB,这使得它在各种复杂的光照环境下能够大显身手。它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亮部和暗部的细节,避免出现过亮或过暗区域丢失信息的情况,让整个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同时,43.3dB 的最大信噪比确保了图像的纯净度,有效地降低了噪点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02

图像预处理功能

MIS20S1内置的Fast AE/AWB、暗电流校正、太阳黑子去除和片内DPC等功能提升图像质量。这些功能不仅能够迅速调整曝光白平衡,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还能确保图像的稳定性和质量,即使在极端光照条件下也能保持图像的自然和真实。为用户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图像捕捉体验。

03

AOV技术与智能控制

MIS20S1 集成了 AOV 和 LED CTRL 两大功能。AOV 功能可使 Sensor 在系统启动时与主控同步工作,减少主控等待 CIS 启动到稳定出图的时间。在长曝光时间的应用场景中,它支持主控完全休眠,Sensor自主曝光后再准时唤醒主控接收数据,以此大幅降低系统等待功耗。同时,片内的AEAWB能确保每一帧图像都适配当前光线条件,规避常规方案难以解决的因光线变化致使图像异常的问题。此外,LED CTRL 功能专门用于解决 LED 灯和 Sensor 曝光时间不一致的情况,通过精确控制 LED 灯的触发时机与持续时间,使其与 Sensor 的曝光周期同步,保障整个图像区域均匀照明。LE

04

NIR 增强提升夜视清晰度

NIR增强功能显著提升了图像传感器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灵敏度,确保在夜视监控、生物识别等低可见光环境下,图像依然能够保持较高清晰度和丰富的细节。MIS20S1的这些特性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多功能且高效的成像解决方案,尤其在需要快速识别和响应的智能监控系统中,确保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捕捉到清晰的图像,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可靠的成像体验。

05

 低功耗设计

MIS20S1图像传感器在设计上注重能效比,其功耗表现尤为出色。在30fps的线性模式下,功耗仅为78.92mW,而在1fpsAOV模式下,功耗更是低至4.7mW。这一低功耗特性不仅有助于延长设备的电池寿命,还能根据工作需求动态调整功耗。这种特性使得MIS20S1在多种应用场景中都能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图像捕捉能力,同时保持低能耗运行。

2.png

高温环境测试 

3.png

MIS20S1

(暗环境高温95°C)

4.png

行业同规格产品

(暗环境高温95°C)

暗环境下95°C高温测试中,MIS20S1在噪声控制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确保了在高温条件下图像的清晰度。MIS20S1在局部细节的清晰度上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MIS20S1在高温稳定性方面同样表现出色,没有出现翘边或其他物理损伤。

夜视性能测试 

5.png

MIS20S1

(实验室0.01Lux)

6.png

行业同规格产品

(实验室0.01Lux)

实验室0.01Lux极低照度的对比测试中,展现了更高的感光灵敏度。MIS20S1在噪声控制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确保了在暗场景中图像的清晰度。在局部细节和色彩表现上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

7.png

MIS20S1

(户外0.01Lux)

8.png

行业同规格产品

(户外0.01Lux)

0.01Lux极低户外照度条件下的夜视全彩成像测试中,MIS20S1展示了其显著的性能优势。MIS20S1在清晰度上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能够在不补光的夜间环境中捕捉到更多局部细节,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在噪声控制能力方面,MIS20S1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它能够提供更少噪声的图像。色彩还原上,MIS20S1能够真实反映场景色彩,确保了夜间全彩成像的色彩准确性。综合这些测试结果,MIS20S1在整体的图像质量上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

9.png

MIS20S1高灵敏度、低噪声,使其成为黑光安防智慧IoT等多个应用领域的优选解决方案。选择MIS20S1,就是选择了一个更清晰、更可靠的成像伙伴。

了解更多产品详情,欢迎联系成都微光集电相关销售人员。

关于微光

成都微光集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由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投资成立,位于成都市高新区AI创新中心B区。公司专注于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致力于为大数据时代提供优质的图像传感器,为人工智能提供感知世界的“芯眼睛”。

成都微光集电拥有芯片产品全流程研发团队,具有包括工艺器件开发、电路设计、图像专用算法和AI算法、系统方案设计、产品测试和可靠性评价等全流程综合研发实力。公司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截止目前,已申请专利524项。公司主要建有安防消费、车载前装、工业视觉检测、科学定制等多条CIS产品线,有Rolling Shutter、Global Shutter和sCMOS像元库,应用领域主要有安防监控、车载、消费电子、医疗、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机器人、AR/VR、半导体装备、天文观测等。
成都微光集电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服务为宗旨,以实现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完全国产化为己任。我们愿与您一起在图像为王的时代,携手奋进,共创辉煌!

来源:成都微光集电

围观 6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维萨拉超声风传感器WM80为陆上和海上风电场以及海洋环境中的严苛条件而设计,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提供准确可靠的风力数据。

坚固耐用的维萨拉超声风传感器WM80为应对风能和海事应用中的独特挑战和各种条件而设计,可为风机控制、海上船舶动态定位和导航系统提供精确的风力信息,从而提升性能和安全性。

1.png

凭借在专业风测量和风机技术领域数十年的经验,我们了解满足现代风电场苛刻条件的挑战。这款创新、坚固、紧凑的传感器可为风机控制提供高度可靠的数据,有助于确保最大电力生产和无缝运行。与机舱激光雷达结合使用时,还能实现进一步的价值创造和成本降低。

—— 维萨拉风能运营负责人 

Matthieu Boquet

维萨拉经过验证的 WINDCAP® 传感器技术采用三探头设计,与传统的超声波技术相比,可多捕获50%的风信号,从而保持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这项坚固耐用的技术能够经受极端环境考验,而其紧凑的设计便于在狭小空间内轻松安装。全加热风传感器即使在北极环境中也能确保稳定性能。

可靠的风向数据对实现最大可用能量至关重要。除了可靠的测量精度外,传感器的正确校准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风向数据也同样关键。模块化的传感器设计结合易于使用的校准工具,确保传感器始终校准正确。这些可信赖的风测量还帮助海事船舶提升动态定位能力和航行安全性。

我们的新型超声风传感器旨在提升安全性和性能,提供实时风速信息,帮助最大化作业窗口并提高效率。在动态定位应用中,例如在人员转移或吊装操作时稳定船只,可靠的风速数据能够降低操作风险并提升安全性。在导航方面,精准且连续的风速数据有助于为潜在的航线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 维萨拉气象与环境部门海事业务负责人

Mikko Nikkanen

WM80主要特点:

  • 准确可靠的风数据:

    WM80 采用新颖的反射器设计,能够将超声波信号聚焦到传感器上,并在风速高达90m/s的情况下保持信号聚焦。因此,即使在恶劣的陆上和海上环境中,也能不间断地精确测量风速和风向。

  • 坚固紧凑的设计:

    WM80 为应对恶劣环境而开发,包括高温、结冰、大风、降水、振动和冲击等条件。其紧凑的结构采用耐腐蚀的阳极氧化海洋级铝材,确保在苛刻环境中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 安装简便: 

    传感器的创新设计,推拉式连接器和校准工具,简化了安装过程,缩短了安装时间,并提供稳定、安全的连接。

  • 零维护:

    传感器没有活动部件,无需校准,不受机械风传感器的限制,便于长期无忧运行。

基于近90年值得信赖的气象测量技术经验,维萨拉以可靠的技术为核心,为需要精准数据的场景提供支持。维萨拉通过数据驱动的气候行动,助力行业、国家、个人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维萨拉气象环境监测

围观 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4/10058733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