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BMW电动,总有一款适合你

  • 5款新能源新品在成都车展上市,电动产品阵容几无盲点

  • 创新纯电动BMW iX1强势杀入紧凑型豪华SAV市场

  • 宝马电动时代旗舰再添新员,BMW史上最强电动车——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中国上市

  • BMW超级充电站发布,开启在中国的高效、便捷超充时代

  • 宝马集团电动战略第二阶段稳步落实,慕尼黑车展将有更多新世代信息发布

2023年的成都车展,宝马集团在电动化方向上持续稳定输出,以创新纯电动BMW iX1和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领衔的5款新能源产品同步上市,开始在各自的市场板块展现“悦人身心、更动人情怀”的BMW豪华电动体验。现在,中国客户可以在几乎所有的细分市场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BMW电动产品。宝马的电动化蓝图已经枝繁叶茂,在通往“新世代”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创新纯电动BMW iX1上市,宣告BMW X家族最年轻的开拓者已加入战场,建议零售价人民币299,900元至339,900元。堪称宝马“电动时代旗舰”的顶级车型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正式上市,建议零售价人民币1,899,000元。全新BMW M760Le开售,为大型豪华车和性能车用户增添新选择,建议零售价人民币1,819,000元。配备强大M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创新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和创新BMW XM 50e震撼上市,建议零售价分别为人民币2,800,000元和1,468,000元。

电动阵容持续扩容,BMW运动基因和豪华品质完美融入智能电动化时代

为年轻用户而来,创新纯电动BMW iX1承袭BMW X家族的开拓精神,在电动时代进一步丰满BMW X1的传奇故事。凭借极富情感的数字化交互体验、独特的电动驾驶乐趣、宝马招牌的高效动力、豪华且极具实用性的驾乘空间,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创新纯电动BMW iX1将该级别电动车的豪华价值提升至全新高度。

1.jpg

创新纯电动BMW iX1

在更年轻的同时,BMW电动产品也在变得更强大。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作为宝马“电动时代旗舰”的顶级车型,汇聚了BMW i品牌、大型豪华车、以及BMW M品牌之精髓,实现了电动出行与M驾趣的完美融合,重新定义了宝马大型豪华性能轿车的标准。i7 M70L是宝马品牌有史以来加速最快、性能最强的纯电动车:其综合最大输出功率达485千瓦,峰值扭矩高达1,100牛·米,零至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7秒;尽管动力如此强悍,i7 M70L却拥有相当优异的能耗表现,其百公里能耗最低可达19.2千瓦·时,使车辆在CLTC标准下可实现最高可达61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随心驰骋,从容驭世。

2.jpg

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

此外,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的工程开发在德国,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大胆突破的外观设计气势恢宏,表达了先锋领袖对于进取思维和豪华理念的无尽想象。环抱式交互光带和后排悬浮式巨幕为业内首创,充分体现了BMW“技术魔法”的动人魅力。

BMW 7系家族也迎来了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M车型,进一步巩固在大型豪华车领域的竞争力。全新BMW M760Le新车外观和内装均采用令人血脉贲张的专属M设计套装,凸显BMW M性能特征。该车将BMW第五代电驱组成的插电式混动系统和心潮澎湃的M性能相结合,最大输出功率达420千瓦,峰值扭矩高达800牛·米,零至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4.3秒。

3.jpg

全新BMW M760Le

全球仅供应500台的创新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是史上动力最强的BMW M车型。强大的M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具有550千瓦的输出功率,峰值扭矩达1,000牛米,只需3.8秒即可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与极致性能匹配的,还有顶级豪华和张扬个性。新车采用个性化定制特别涂装磨砂碳黑,把凛凛雄姿衬托得愈加威严。

4.jpg

创新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

随着这些新车的上市,再加上年内即将发布的BMW i5,宝马集团今年将在中国市场呈现11款纯电产品,覆盖几乎所有细分市场。持续壮大的新能源阵列不仅让BMW电动驾趣和豪华体验触达更广泛人群,同时突显了宝马电动技术在高性能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想象力。

以情感化数字体验提升豪华驾趣

所有这些上市的新车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提供了升级的数字化体验。宝马追求“以人为本,感受至上”的数字化理念——重体验不重堆料、要效率不要浪费。以BMW智能个人助理为例,软件的迭代和算法的优化使语音识别反应更快、识别更精准、对话方式更符合中国消费者日常表达习惯。BMW智能个人助理还能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主动向驾驶员提出让车辆发挥最佳性能的使用建议。设计上,新增的巧控浮窗界面设计遵循零层级原则,默认以地图为中心的主界面搭载灵活滑动小组件,支持用户便捷访问。小小的一点优化就给人车交互注入了感性美。

此外,新的“地图底幕”方便用户随时查看路况信息及周边兴趣点,并且在查看导航信息的同时兼容其他功能操作。在线宝马导航配合全新的eRoute路径规划功能,能够为用户带来更精准、更快捷、更智能的导航服务。在路线规划时,如果超出里程,系统会推荐最优的沿途充电方案并将相应的充电站作为中途点,并推荐每个充电站的可用状态、快慢充类型和预计充电时间等信息。如果用户需要,也可以手动定制添加其他充电站。当车辆剩余里程低于90公里,导航会通过BMW个人智能助理推荐附近最合适的充电站。

发布BMW超级充电站,开启BMW在中国的超充时代

为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宝马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充电网络。截至2023年7月底,BMW公共充电网络在全国接入超过56万个公共充电桩,覆盖320多个城市。成都车展期间,宝马正式发布BMW超级充电站,大功率充电桩最高支持600A充电电流,部分BMW纯电车型最高充电功率理论上可达200kW,从10%充电至80%只需要约30分钟[1]

5.jpg

首个BMW超级充电站已入住成都万象城

BMW超级充电站支持所有在售的BMW纯电车型,并对其它品牌电动车车主开放(可以兼容其他品牌车辆的250A国标充电)。此外,BMW超级充电站将接入“宝马数字生态”,BMW车主可通过My BMW App进行线上预约和支付、到站落锁、即插即充的一站式服务[2]。首站目前已在成都万象城落成并开始运营。接下来,BMW超级充电站将在主要城市的热门地段陆续落成,让更多人享受到BMW即时充电的尊享服务。

向着电动新世代全速前进

从1972年BMW 1602E电动车算起,宝马已经在电动领域深耕了超过50年。宝马集团认为电动化是高效动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电动车的快速普及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宝马集团也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电动化战略。

目前,宝马集团正处在自己电动化战略的第二阶段,即将整个产品阵容电动化,这一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到2025年,宝马将开始投产新世代车型,具备全新开发的电子电气构架,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概念,第六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和全新高度的全生命周期循环永续水平。“新世代”将是宝马电动化、数字化、循环永续战略的集大成者。

作为宝马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对于宝马电动化战略的落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久前,宝马集团刚刚宣布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新世代车型。与之配套的BMW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也在沈阳全面动工。也就是说,宝马未来的电动化之路还将继续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延伸。以“新世代”为基础,宝马集团预计到2030年之前会向全球客户交付超过一千万辆纯电动车。而且未来十年内,MINI和劳斯莱斯也都将成为电动品牌。

从陆续上市的新能源产品可以看出,宝马集团正在脚踏实地,稳步实现自己的电动化战略。一周后的慕尼黑车展,宝马集团将发布更多有关新世代车型的信息。大幕即将拉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1] 实验室数据,实际充电功率等数据受车辆、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
[2] 数字化功能开发优化中,上线时间敬请期待。

建议零售价:

车型

建议零售价

创新纯电动BMW iX1 xDrive30L

339,900

创新纯电动BMW iX1 eDrive25L

299,900

创新纯电动BMW i7 M70L

1,899,000

全新BMW M760Le

1,819,000

创新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

2,800,000

创新BMW XM 50e

1,468,000


*创新纯电动BMW iX1 eDrive25L车型将从2024年5月份(含5月)开始生产,更多车型信息请咨询BMW授权经销商。
*BMW将不断对汽车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和改造,汽车产品的配置和参数可能会有相应变化,因此数字化产品的升级方案及不同生产日期的同一款车型所搭载的数字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功能服务和页面设计等)可能存在差异。具体配置、产品功能及相关细节等请以BMW授权经销商展示、销售的适用于中国大陆的具体车型及汽车产品为准。数字化产品需在客户完成车联网卡实名登记及开通互联驾驶服务后方可使用。

中文版媒体信息及高分辨率图片资料,请从以下网站下载:www.press.bmwgroup.com

欲了解更多宝马集团及产品信息,请登录:http://www.bmw.com.cn以及http://www.minichina.com.cn

宝马集团

宝马集团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商之一,拥有BMW、MINI、Rolls-Royce和BMW Motorrad四大品牌,并提供汽车金融和高档出行服务。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宝马集团在全球设有超过30处生产布局;销售网络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共交付约240万辆汽车和超过20.2万辆摩托车。2022财年,集团总营收超过1426亿欧元,税前利润超过235亿欧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宝马集团在全球共有149,475名员工。

宝马集团的成功基于长远的规划和高度的责任感。凭借远见卓识,宝马集团始终将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的资源管理置于战略核心,从供应链到生产再到所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一以贯之,笃定前行。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紧抓行业机遇,新业务规模扩张,赋能第二增长曲线

业绩亮点

  • 产品结构优化成效彰显,中高端及大屏趋势持续深化,带动毛利同比上升12.4%至65.00亿港元,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18.6%

  • 规模效应日益增强带动除税后利润同比提升7.8%至3.16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录得2.64亿港元,同比增长5.7%

  • TCL智屏全球出货量同比上涨12.9%至1,146万台,全球出货量及销售额市占率分别提升1.3个百分点至12.4%和1.5个百分点至10.2%,分别位列全球前二和前三[1]

  • 65吋及以上TCL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67.8%,其出货量占比显著提升7.4个百分点至22.5%

  • TCL Mini LED智屏全球出货量同比升幅高达114.5%,量子点智屏全球出货量同比升幅亦达69.9%

  • 创新业务2023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幅增长65.2%至86.88亿港元

8月25日 --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TCL电子"或"公司",01070.HK)今天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2023年中期业绩。凭借中高端路线及"TCL+雷鸟"双品牌战略实施得宜、自身顶级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实力以及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TCL电子抓紧行业机遇,规模快速扩张实现高质量增长,2023年上半年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回顾期内,公司收入为349.16亿港元,同比增长3.7%。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成效彰显,中高端及大屏趋势持续深化,毛利同比增长12.4%至65.00亿港元,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18.6%。费用方面,公司持续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行政支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TCL电子以显示业务多年来积累的全球品牌力、渠道布局及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优势为基础,持续推动分布式光伏、增强现实("AR")和扩展现实("XR")智能眼镜等创新业务的高速发展,并以互联网业务作为增值服务赋能核心业务,拓展以智慧显示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生态"全品类布局。规模效应日益增强,带动期内除税后利润同比提升7.8%至3.16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录得2.64亿港元,同比增长5.7%。

显示业务全球市占继续领先,品牌优势推动业务规模高速扩张及盈利持续改善

随着大呎吋TV逐步成为行业主流趋势,TCL电子进一步推进"中高端+大屏"及"TCL+雷鸟"双品牌战略落地。通过紧抓中高端市场,公司显示业务规模持续领先,且同比增长显著实现突破,2023年上半年TCL智屏出货量同比上涨12.9%至1,146万台,全球出货量及销售额市占率分别提升1.3个百分点至12.4%和1.5个百分点至10.2%,分别位列全球前二和前三,其中65吋及以上TCL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67.8%,其出货量占比显著提升7.4个百分点至22.5%,TCL智屏平均呎吋同比增长3.6吋至49.9吋。

中国市场方面,中国TV行业整体需求依旧疲软,然而,在品牌影响力增强、国内渠道布局优化以及618电商节促销活动的拉动下,TCL电子上半年表现跑赢行业平均水平,TCL智屏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2.8%,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4.0%,环比提升43.1%;收入同比增长9.2%至68.98亿港元,若剔除汇率折算影响,按人民币计算则同比增长16.8%;毛利率同比持平于22.2%,而第二季度毛利率较第一季度环比提升3.2个百分点,反映第二季度TCL智屏新品推出显著提振毛利率水平。

国际市场方面,尽管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仍成功通过完善的全球供应链及销售网络,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2023年上半年TCL智屏国际市场出货量同比上升12.9%,同时出货量市场份额在海外近三十个国家排名位居前五[2]。报告期内,TCL智屏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6.0%至141.44亿港元,毛利率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至17.8%,发力全球市场成果显著。

互联网和创新业务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成第二增长曲线

作为公司的新盈利增长蓝海,互联网业务及创新业务于报告期内表现亮眼,保持强劲增长。

互联网业务

2023年上半年,互联网业务收入录得11.13亿港元,持续提升的内容品质使智屏产品深受用户青睐。为解决传统电视界面操作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TCL电子推出了首个全自定义卡片式桌面 -- 灵控UI,并获得了2023年度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灵控UI目前已和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家视频领先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还推出了互联网电视行业首个由AI大模型技术生成的定制内容栏目 -- "超级智绘"AI故事集,务求通过创新技术高效赋能智能终端内容与交互。

国际市场方面,TCL电子积极与Google、Roku、Netflix等互联网巨头保持密切合作,持续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公司通过合作伙伴OTT平台触达海外庞大的TCL智屏用户,变现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内容聚合应用TCL Channel已覆盖北美、欧洲、中南美洲、亚太等地区的60个国家,累计用户数超2,100万。2023年上半年,公司国际互联网业务收入达2.26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77.1%。

创新业务

在扎实发展主业的同时,TCL电子抓紧机遇通过固有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业务。2023年上半年,创新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65.2%至86.88亿港元,成为推动业绩稳增的新引擎。

自2022年第二季度起正式营运的光伏业务,2023年上半年收入实现超八倍增长,突破16.85亿港元。凭借完备的光伏上游产业链、丰富的金融合作伙伴资源、充沛的国内外工商项目资源,以及在国内多年来积累的渠道覆盖渗透优势,公司分布式光伏B2B(企业对企业)及B2C(企业对客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3年6月底,公司的光伏业务已覆盖国内14个重点省市,新增工商签约项目逾35个,新增经销渠道商超350家,累计签约农户超万户。

与此同时,凭借全球品牌影响力及完善的市场渠道布局,TCL电子推动空调、冰箱及洗衣机等智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全品类营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0%至60.73亿港元。据产业在线2023年上半年全球出货量数据,TCL空调全球排名第四,多项产品获得"iF设计大奖"、"红点设计大奖"等奖项。此外,TCL电子保持在AR行业的领先地位,2023年第二季度雷鸟智能眼镜在中国AR消费级市场销量排名第一[3];在618电商节期间,雷鸟智能眼镜在京东、天猫均获得AR品类总销量和总销额双冠军[4]

未来展望:核心显示业务提市占提盈利,创新业务扩规模赋能第二增长曲线,夯实全球领先地位

TCL电子将以显示业务及技术为基础,一方面通过中高端路线及"TCL+雷鸟"双品牌战略落地,持续优化国内外渠道布局及产品结构升级,夯实全球领先地位,实现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将核心业务积累的品牌力和渠道资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抓住光伏及AR等新赛道的蓝海增长机遇,打造更便捷、更舒适的"智能物联生态",赋能公司的长期增长。

同时,公司将坚持"品牌引领价值,相对成本优势,极致效率经营,协作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抓紧消费复苏和政策东风等利好因素,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着重产品、运营、营销、组织及协创五方面的能力提升,赋能"全球化"与"科技化"的深化布局,扩大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优势,向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企业的目标迈进。

有关TCL电子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01070.HK,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自1999年11月起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业务范围涵盖显示业务、创新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TCL电子以"品牌引领价值,相对成本优势,极致效率经营,协作创新驱动"为战略,积极变革创新,聚焦突破全球中高端市场,努力夯实"智能物联生态"品类布局,致力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智慧健康生活,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公司。TCL电子已获纳入深港通之合资格港股通股份名单,是恒生港股通指数、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及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成份股,并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获得恒生指数公司授予ESG评级A。

1.jpg

如欲查询更多资料,请浏览TCL电子投资者关系网站http://electronics.tcl.com,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TCL电子投资者关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1] 数据源:Omdia,2023年上半年全球品牌TV出货量及销售额排名。

[2] 数据源:GfK,2023年1月至6月TV出货量数据;NPD,2023年1月至6月TV零售量数据。

[3] 数据源:CINNO Research。

[4] 京东平台统计时间区间为2023年5月23日至2023年6月18日;天猫平台统计时间区间为2023年5月31日至2023年6月18日。

2.jpg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4日,浪潮信息正式发布大模型智算软件栈 OGAI。OGAI (Open GenAI Infra)"元脑生智",是为大模型业务提供AI算力系统环境部署、算力调度保障及模型开发管理能力的全栈全流程的智算软件栈。OGAI由浪潮信息基于大模型自身实践与服务客户的专业经验而开发,旨在为大模型研发与应用创新全力打造高效生产力,加速生成式AI产业创新步伐。

1.jpg

大模型是当前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新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已发布的生成式AI模型超过了100个,"百模争秀"的格局初现。但大模型从研发到应用的各环节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大模型算力的系统全栈问题、兼容适配问题、性能优化问题等。

OGAI是浪潮信息从当前大模型算力建设、模型开发和应用落地的实际需求出发,秉承全栈全流程、算力充分释放、实战验证提炼的设计原则打造而成。OGAI由5层架构组成,从L0到L4分别对应基础设施层的智算中心OS、系统环境层的PODsys、调度平台层的AIStation、模型工具层的YLink和多模纳管层的MModel。

2.jpg

L0层智算中心OS:面向大模型算力服务的智能算力运管平台,满足多租户以裸金属为主的弹性AI算力运管需求。其中,高效的裸金属服务支持分钟级部署上千规模裸金属节点并按需进行弹性扩展,实现异构计算芯片、IB、RoCE高速网络、高性能存储等环境一键获取,并实现计算、网络、数据隔离以保障业务安全。

L1PODsys:开源、高效、兼容、易用的智算集群系统环境部署方案。聚焦智算集群部署场景,从OS、驱动到系统监控可视化、资源调度等集群系统环境要素全面覆盖,选用最稳定和广泛兼容的软件版本,通过一系列脚本工具简化部署过程,缩短算力上线周期,并可向企业用户提供实施安装服务和集群性能校准的专家服务。

L2AIStation:面向大模型开发的商业化人工智能算力调度平台。针对大模型训练中常见的训练中断难题,可实现训练异常快速定位,断点自动续训:通过快速定位芯片、网卡、通讯设备异常或故障,实现全局训练暂停保持,热备算力自动弹性替换,健康节点快速CheckPoint读取,实现断点自动续训。

L3YLink:面向大模型数据治理、预训练、微调的高效工具链。聚焦于大模型的数据治理、预训练、微调等开发过程,集成了浪潮信息在大模型研发中的自研工具和开源工具,如数据处理工具包(Y-DataKit)、大模型训练工具包(Y-TrainKit)和大模型微调工具包(Y-FTKit)等等,通过这些多样且完善的工程化、自动化工具,加速大模型的训练和开发效率。

L4MModel:提供多模型接入、服务、评测等功能的纳管平台。核心组件包括数据集管理、模型纳管和评测,可以方便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管理多版本、多类型的基础大模型与任务模型,并通过多样化的评测数据集与评测任务,对多个模型进行生成准确率、推理延迟、推理稳定性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AI&HPC总经理刘军表示:"OGAI提供完善的工程化、自动化工具软件堆栈,将帮助更多企业顺利跨越大模型研发应用门槛,充分释放大模型创新生产力。浪潮信息将通过智算系统软硬件高度协同进行持续创新,持续培育繁荣元脑生态,推动实现‘助百模,智千行',加速生成式AI产业创新。"

稿源:美通社

围观 7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今日,上汽飞凡正式发布飞凡极智互联技术,打造巴赫座舱数字生态,标志着OPPO智行业务下OPPO车联解决方案中的融合桌面功能正式商用落地。该功能基于双方系统级合作,是真正以用户为核心的跨系统解决方案。

OPPO副总裁吴恒刚表示:“随着用户对手机和汽车跨产业融合诉求的提升,车机互融已经成为智慧出行领域的重要方向,OPPO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车机间的跨设备无缝体验和流转、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生态、更安全无负担的隐私保护。同时,作为ICCOA联盟首家落地的车机互联解决方案,OPPO车联的融合桌面功能开创了手机行业与汽车厂商开放共赢、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dh8N7SwK53.jpeg

OPPO副总裁吴恒刚介绍OPPO车联融合桌面功能

在活动上,飞凡汽车用户发展总经理刘晨现场演示OPPO车联携手上汽飞凡F7为用户带来的融合桌面、“飞甩”手机地址智慧流转至车机等手机与车机融合功能。真正帮助用户无需改变智能手机操作习惯,从而体验手机x车机的无缝融合智能体验,也标志着双方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探索合作。

OPPO车联融合桌面首次商用落地,车机互融打造全链路无缝出行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关键科技创新突破,汽车驾驶、乘坐的单一体验迎来颠覆,基于智能汽车为中心的跨终端服务场景飞速增加,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双向融合逐渐成为智慧出行领域的重要方向。

OPPO基于广大用户需求,以及自身系统开发经验,于2019年9月成立“车机互融”业务板块,并在2021年正式发布“OPPO智行”业务。同时,在2022 OPPO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了车机互融的系统解决方案——OPPO车联(OPPO CarLink),旨在解决车机生态封闭、交互方式有限等问题,弥补智能座舱生态算力、内容、服务资源不足的短板。

此次OPPO与上汽飞凡的合作成果,不仅充分展现出OPPO车联“开放包容、自然流转、可信安全”的生态优势,更让汽车品牌在保有其品牌调性、设计风格和既有服务的同时,可以再“融入”新的关键能力及内容服务生态。

ern5iGERRN.jpeg

OPPO车联携手上汽飞凡F7为用户打造全链路无缝出行体验

“OPPO智行业务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积极倾听用户对智能座舱的真实诉求,旨在为用户打造全链路无缝出行体验,旗下包含OPPO车联和车载闪充等核心产品能力,提供数字车钥匙、车管家、融合桌面、Car+车联、驾驶模式、车载闪充等核心体验。” OPPO副总裁吴恒刚表示。

OPPO✖上汽集团合作迈出重要一步,引领开放共赢新篇章

早在2021年8月,OPPO与上汽集团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共赢共享的未来智能汽车生态。同年12月,OPPO、上汽集团、上汽零束启动生态域合作项目,合作内容涵盖技术、产品、专利、标准等领域。2022年8月,OPPO与上汽零束正式成立“生态域”联合实验室,聚焦生态域,探索更加前沿的技术课题。“飞凡极智互联技术是飞凡舒适科技的一次大进阶,更是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互融的新样板。我们将不断深化与各领域极智伙伴的合作,在智能生态深度互联的时代不断迭代用户的极智舒适体验。”飞凡汽车CEO吴冰发布会现场表示。

此次上汽飞凡发布的飞凡极智互联技术,是基于“生态域”理念的首次商用落地,也是OPPO与上汽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双方深度合作再次迈出坚定的一步,开创了手机行业与汽车厂商开放共赢、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同时,OPPO与上汽集团也积极携手,致力于在推进车行业和手机行业的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飞凡极智互联技术是智慧车联开放联盟ICCOA首家落地的智能手机生态与智能汽车“双向融合、双向奔赴“的解决方案,践行了将手机能力开放,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减少开发周期和成本,推动手机汽车互联互通快速产业化的核心目标。

未来,OPPO和上汽集团也会继续深化合作,希望最终能实现系统互融、资源互享、数据互信,真正做到服务随人流转,来为用户带来无负担的智慧出行新体验。

关于OPPO

OPPO于 2008 年推出「笑脸手机」,持续展现科技善意,微笑前行。今天,OPPO凭借Find N 折叠旗舰、Find X 影像旗舰等手机产品,OPPO Watch、OPPO Pad等多智能设备,以及ColorOS 软件系统,革新个人科技体验。OPPO坚持科技创新,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万名 OPPO 员工共同致力于为人们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围观 7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4日,芯海科技(股票代码:688595)旗下的多快充协议Buck-Boost电源管理芯片CPW6410成功获得“融合快速充电功能认证证书”。该产品于近日在2023(秋季)亚洲充电展首发亮相,并于同类产品中率先通过UFCS官方认证。

1.jpg

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便携式电源、无绳电动工具等无绳化终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设备内置了高容量大功率电池。CPW6410基于上述应用场景提供理想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充放电效率及保护设备电池,全面提升终端用户充电体验。

CPW6410产品概要

01

CPW6410系列最高可支持2~8串电池,支持充电电池电压可设置,支持宽范围输出电压调整,最高支持36V,外置MOS、最大可以支持100W充放电,支持LED/数码管显示方式,支持免拆机C口固件升级,可随时更新快充协议以兼容下一代设备,具备全集成、高效率、高安全、低功耗、易开发等众多技术优势,是芯海科技在电源管理芯片的重要产品布局。

2.jpg

在快充协议方面,CPW6410除了集成UFCS、PD3.0之外,同时支持众多主流快充协议,能够满足主流至小众的更多设备快充需要。

安全性方面,CPW6410使用了双向Buck-Boost技术,使得输入电压3~36V之内都能得到稳定的输出,无论输入电压高低,都可以确保电源的稳定,保护设备免受电压波动的影响。同时,CPW6410内置多种保护机制,参照严格标准设定过压、过流、短路、过温、低温等保护,确保设备任何环境下均能安全工作。

CPW6410的优秀表现,是由于其特有的外围精简设计。集成电压、电流检测模块以及内置12bit ADC,其高精度低温漂基准,集成电池电量计可实现精确度至百分之一的电量显示,同时能对电流、电压进行精确控制,有助于避免电流过大或者过小引发的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CPW6410的休眠功耗小于150uA,大大增强了设备的待机能力。

芯海科技的UFCS产品布局

02

目前,芯海科技已相继发布了五款支持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产品。

除了此次获得认证的CPW6410之外,分别有面向双向电源场景应用的CPW3101,面向笔记本&显示器应用的CS32G051、面向充电器应用的CPW3301、面向电源配件应用的CSU3AF10。

其中,CPW3101为芯海科技首颗通过认证的UFCS充电协议芯片,CPW6410是继其之后的第二款通过UFCS认证的产品

结语

03

芯海科技在2015年正式推出PD协议芯片,是国内首批推出PD MCU的芯片原厂,是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重要参与制定者。公司持续深耕电源快充市场,积累了完善的产品开发生态,在产品检测、控制精度、协议兼容、认证速度、OTA升级及差异化功能开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公司快充产品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快充协议支持,能够通过一颗芯片完成充放电、投屏、数据传输等功能,帮助终端客户简化产品设计的同时增加产品卖点。目前,芯海快充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业内知名品牌的笔记本、PC Host、便携显示屏、HUB、Dock、移动电源、储能电源、充电器、适配器、音频转接、车充等终端产品当中。

未来,芯海将继续发挥 “模拟信号链+MCU”双平台驱动的技术领先优势,与终端品牌客户携手共同壮大电源管理产业生态。

来源:芯海科技

围观 9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NAND闪存作为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凭借其功耗低、重量轻、性能佳和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等特点,成为比硬盘驱动器更好的存储设备,非常适合作为便携设备的存储器来使用。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是以NAND闪存介质为主的一种存储产品。近年来,由于SSD的低功耗、高性能、稳定安全等优点,使其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SSD也逐渐大量应用于IT运维、金融等行业。

性能vs成本,SSD如何兼得?

一个NAND闪存芯片封装了若干个DIE(或者叫LUN),由于NAND闪存介质技术的发展,其层数不断增加,单个DIE的容量也不断增大,对于相同容量的SSD而言,所需DIE的个数会随之减少。带来的好处是,SSD单位容量的成本和价格不断降低,利好用户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大SSD的使用范围。但与此同时,DIE个数的减少又会导致NAND读取的并发度减少,读性能也会因此而降低。面对用户日益提高的性能需求,这一缺点又会限制SSD使用范围的扩大。

通俗来讲,SSD可以理解为一个需要接纳一定数量居民的社区,NAND闪存芯片相当于其中一个小区,DIE相当于这个小区里的楼栋,Plane(平面)可以理解成这栋楼每个楼层的门户,每个Plane又分成很多Block(块),Block则相当于每一户里的房间数,Page(页)相当于一个房间里(Block)的人数,而并发度可以理解为楼栋里的电梯,受Bus总线的限制,电梯一次只能载一个人。因为建造技术的发展,每栋楼(DIE)可以由原来的8层楼建造成16层楼,即每栋楼较之前可以多接纳一倍的居民,在接纳居民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相同容量的SSD),楼栋(DIE)的数量则可以减少一半,土地和建造成本则有所减少,房价也会相对比较便宜些,因此会受到购房者的欢迎。但由于每栋楼(DIE)只有一个电梯(并发度),电梯数也随着楼栋的数量减少而减少一半,对于居民来说,出行效率则大大降低,因此又会抑制购房者的购买意愿。

为了降低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SSD厂商提出如通过提高电梯的运行频率来加快电梯的传输速率,或由楼管通知同一楼层的人同时准备好出门去电梯口排队乘用电梯等解决办法。

当前SSD基本采用Multi-plane(多面)的设计(主流使用4-plane设计,相当于一个楼层有4户,4户共用一个电梯,即“一梯四户”)。随着技术发展,读方式由开始的Single-plane read(Single-plane读)发展为Multi-plane read(Multi-plane读),即从一开始的一次只能通知一户中的房间里的1个人准备出门再去乘电梯,发展成同一楼层四户房间里的4个人同时准备出门去排队乘用电梯。

此技术对顺序读性能有很大提升,但对随机读性能的提升却乏善可陈,因为顺序读时,好比是楼管按顺序坐电梯去每个楼层通知居民准备出门,每次同一楼层的人都可以同时准备出门,大大缩短了准备出门的时间;但当随机读时,相当于楼管要先后去不同楼层去通知指定门户房间的人出门,只能让先准备好的人先乘用,等前面的一个人乘用完,才能让另外楼层的人乘用,这和Single-plane读区别不大。

为了在高顺序读性能的前提下提升随机读性能,异步独立平面读取(Asynchronous Independent Plane Read,简称AIPR)功能应运而生。

AIPR功能旨在提高随机读取IOPS,随机读时,通过AIPR功能可以增高并发度,提高数据传输总线的利用率,从而来提高随机读性能。即在楼栋内增加电梯数,在每一列户门口都装一个专属电梯,虽然受Bus总线的限制,楼栋内同一个时间只能用一个电梯,但楼管能在通知完一个楼层的人准备出行后,马上坐电梯去通知另一楼层的其他列住户准备出门,每一列户出门准备时间并行,一旦准备好,即可乘用门口的电梯,提高了电梯传输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出行效率。

下文通过介绍上述三种读方式的演进和对比,来介绍AIPR的优势:

1、Single-plane read

Single-plane read,即一次只读取一个plane中的位置,示意图见下图1中Single-plane read。以4-plane TLC block为例(下文同),因DIE为并发度单位,由于tR(读操作时间)的存在,此时读完4个plane需要经过4个tR时间,所有读操作和数据传输串行,读时延较长且性能较低。为放松此限制,引入了Multi-plane read。

2、Multi-plane read

Multi-plane read,即可以同时读取多个plane中的位置,如下图2中Multi-plane read。对Multi-plane read来说,所有plane的读取操作同时开始,而且每个plane中读取的位置要求相同。虽然仍是以DIE为并发度单位,但此方式较于Single-plane read,读操作时间并行,大大缩短了读时延、提高了顺序读性能。

这种方法对于提升顺序读速度很有效,但对于随机读而言,Multi-plane read相对Single-plane read而言几乎一致。现在为进一步提高随机读性能,提出将并发度单位由DIE改成plane,便引入了AIPR功能。

3、AIPR

AIPR功能开启后,不同plane的读取操作的时序和位置完全独立,即不同plane可进行异步且独立的操作(如图1或图2中的AIPR)。通过AIPR,每个plane的读取操作可以独立启动。Data out command(数据输出命令)也可以在每个plane的读取操作结束后独立启动

当进行随机读时,AIPR的并发度是Single-plane read的4倍(以4-plane为例),并且进行数据传输时,AIPR方式的数据传输总线利用率更高,对小容量盘的随机读性能提升更明显,如图1,可发现AIPR功能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1.jpg

当进行顺序读时,与Multi-plane read进行对比,AIPR方式的数据传输总线利用率也会更高,也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如图2 。

2.jpg

随着3D NAND闪存快速发展,NAND介质的层数和密度越来越高,单个DIE的容量也随之增高,在盘总容量固定的情况下,DIE的个数则会减少。若仍按照Single-plane read和Multi-plane read的方式读写,则盘的总的并发度也会相应降低,导致性能有所降低。相比Single-plane read和Multi-plane read,AIPR通过提高并发度来增高数据传输总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随机读性能,与小容量盘的随机读性能提升显著。

基于存储即平台战略的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

采用AIPR技术的浪潮信息NS8500G2/NS8600G2是定位于高性能的企业级固态硬盘,采用PCIe Gen4.0 x4企业级主控和112L 3D TLC NAND方案,符合NVMe1.4协议,各容量点均具有高读性能:顺序读性能达到7000 MB/s以上;4K随机读IOPS能达到1600K以上,提升至Single-plane read/Multi-plane read方式的3.6倍。新一代SSD高速存储介质具有单端口和双端口两种形态,支持全路径端到端保护和国内外加密算法,使数据更持久可靠,通过多档精细功耗调节实现能耗比提升37%。在云存储、数据库、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广泛应用,为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超过700家客户保障数据安全,实现数据永不丢失。

3.jpg

近年来,浪潮信息存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投入,不断汲取各生态产业的前沿技术,以精益精造的理念,不懈追求为客户提供更加极致的性能体验,充分发挥NAND闪存高效、可靠、绿色的优势,以创新助推技术产品化,全面释放数据价值,加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稿源:美通社

围观 87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期,华为与爱立信宣布签订长期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包括3/4/5G蜂窝技术在内的覆盖了3GPP,ITU,IEEE,IETF等广泛的标准相关基本专利,覆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销售。根据协议,双方都许可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自身持有的标准专利技术。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华为很高兴与爱立信达成该长期全球交叉许可协议。作为移动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的主要贡献者,两家公司相互认可对方的知识产权价值。该协议有助于构建更良好的专利环境,体现了双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

过去20年,华为一直是蜂窝通信、Wi-Fi和多媒体编解码等主流ICT标准的主要贡献者。2022年,华为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4,505份专利申请,位居申请人榜首。

樊志勇还表示:"华为致力于与产业分享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这将推动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华为作为标准必要专利的权利人和使用人,坚持权利人和使用人的利益平衡的立场,该协议的达成体现了华为一直以来合理、平衡的知识产权许可策略,"樊志勇强调。

关于华为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成为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为世界提供多样性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出行、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智慧体验。目前华为约有20.7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华为官网:www.huawei.com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是德科技汽车和能源解决方案营销经理Hwee Yng Yeo

是德科技汽车和能源解决方案营销经理Hwee Yng Yeo.jpg

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电动汽车逐渐兴起,自动驾驶汽车(AV)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国,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全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而且已有一系列试点项目落地,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香港某科技园正在开展一项 AV 试验,研究如何将通勤者接驳到智慧城市环境下的公共交通系统中。中国消费者比西方消费者更乐意接受自动驾驶,对各种自动驾驶功能也抱有更大的热情。

自动驾驶汽车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可能减轻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和伤亡人数,实现更安全的驾驶体验。在实现 L5 级自动驾驶之前,培养对自动驾驶的信任至关重要。不过,这也是一个容不得丝毫差错的复杂问题。更具挑战性的是,参与构建和开发 AV 的生态系统比现有的汽车行业更复杂、更分散。

配图:远离危险:打造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png

远离危险:打造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

除非行业和社会能够解决安全问题并在内部建立起信任,否则实现全自动驾驶仍将是任重道远。影响进度的部分因素包括:

1.克服数据和安全难关

当今的汽车配备了一系列传感器和车载网络,它们会收集各种数据,旨在提高可预测性。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通过仿真来评测车辆在现实场景中的性能――它们将建立一个逼真的环境,检验 AV 在其中能否实时做出准确、可预测和安全的决策。然而,要想实现全自动驾驶,行业必须通力合作,创建一个能够更智能化建模的共享数据框架,协助解决无人驾驶汽车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安全问题。

随着汽车上搭载的各种软件不断增加,给黑客留下的可乘之机也会越来越多。对 AV 而言,一旦遭受黑客攻击,轻则丢失财务数据或个人数据,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厂家要确保在设计阶段发现并消灭每一个可能的漏洞,尽一切努力打造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此外,一旦汽车上路,所有软件或系统更新都必须经过严格测试,确保不遗留任何安全缺陷。

2.满足监管要求

在推动 AV 提升自动驾驶等级和获得市场接受方面,监管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大多数事故都是因为人为失误所致,AV 立法有助于开创一个更安全驾驶的新时代。为了建立信任,整个生态系统和供应链都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业界的合作,还需要依靠各种标准的落实――例如,车辆怎样才算是具备基本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包括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在内,众多行业组织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确保将自动驾驶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联合发布了一份详尽的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战略,明确了要在 2025 年前实现的目标。随着监管力度进一步扩大,这些举措将会逐一解决安全问题,帮助建立信任。

3.技术: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

复杂的技术既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软件定义的车辆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关键里程碑之一。汽车技术竞赛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流改进确定性的决策制定,辅助开发新型汽车。随着智能软件在车辆和驾驶辅助系统中的普及,它们会减少人为失误,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不过,业界仍然需要更多的技术,用来测试 AV 性能是否完全符合预期,是否在各种情况下都符合必要的安全标准。业界需要在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对各种驾驶场景展开评测,例如蜿蜒曲折的山村公路,亦是拥挤的都市街道。这项工作非同小可。

数字孪生还需要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相结合,因为仿真能够评测包含硬件和软件在内的各个组件和系统。这种方式可确保汽车在进入总装线之前达到安全和质量标准。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时间,也是在车辆可能遭遇的各种环境和情况下评测每款车型的唯一可行方法。

自动驾驶的未来

只有扫清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障碍,我们才能更顺利地向着更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目标迈进。当然,生态系统不会突然转向全自动驾驶,而是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前进。

自动驾驶汽车(AV)相关的风险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合作越紧密,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越快。鉴于离实现全自动驾驶这一目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就预测一个确切的时间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随着软件技术竞赛的继续,到 2030 年,我们应当更有把握看清安全自动驾驶的未来。

9月12日,是德科技将在上海召开年度活动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3,活动中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及新能源的话题展开探讨。

在上午的大会主题演讲部分,SAE International中国区总经理徐秉良先生将分享“汽车自动驾驶标准”,来自是德科技汽车自动驾驶高级业务总监Sven Kopacz 也将针对“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下午还设有“汽车自动驾驶与新能源”分论坛,就更深入的行业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了解大会详情及报名参会,请访问:https://www.keysight.com.cn/cn/zh/events/greater-china/keysight-world-tech-day-2023.html

关于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NYSE:KEYS)启迪并赋能创新者,助力他们将改变世界的技术带入生活。作为一家标准普尔 500 指数公司,我们提供先进的设计、仿真和测试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工程师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更快地完成开发和部署,同时控制好风险。我们的客户遍及全球通信、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半导体和通用电子等市场。我们与客户携手,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是德科技官网 www.keysight.com

围观 7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80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爱芯元智宣布,旗下芯片产品爱芯元智AX650N获第四届人工智能卓越创新奖——“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同时,企业正式发布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以便于社区开发者低成本地体验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便捷部署,同时打造面向开发者的生态平台。

8月23日,爱芯元智AI推理引擎总监唐琦受邀出席由电子发烧友网和elexcon深圳国际电子展联合主办的2023第七届人工智能大会,并发表《Transformer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的部署》主题演讲,分享基于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部署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落地实践,并正式发布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第四届人工智能卓越创新奖同期颁发,凭借在边缘AI赛道的强大自研实力和突出落地成果,爱芯元智AX650N获评“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

1.jpg

端侧智能快速普及 Transformer视觉模型应用走向新高度

自2015年,AI模型的物体识别准确率在ImageNet的图像分类比赛中首次超过人类以来,人工智能行业便正式进入到新航海时代。而近年来,伴随着芯片行业制程的进步以及AI模型小型化、轻量化的趋势,AI模型在扫地机器人、家用摄像头、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本地化部署成为现实,端侧智能得到普及。

“到现在为止,基于传统CNN模型的云、边、端三角互补的算力主线已经完成”,唐琦在演讲中表示。而在AI模型从云端往端侧迁移的过程中,Transformer网络结构也在不断进步,并随着ChatGPT的火爆备受关注。回顾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发展历史,从基于Transformer网络结构的语义分割模型应用于自动驾驶场景,到分割万物的SAM和基座视觉大模型DINOv2,Transformer视觉模型的应用正走向新的高度。

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爱芯元智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边缘侧、端侧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开发,布局智慧城市、智能驾驶和AIoT三大业务市场。基于智慧城市的升级改造,L2/L2+智能驾驶的应用大规模落地,以及终端设备智能化需求的扩大,爱芯元智将在边缘感知智能芯片上持续投入,持续打造感知和计算基础能力。

加快AI开发落地效率用视觉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

从智慧城市到智能驾驶再到AIoT,爱芯元智之所以能做到三大应用场景全覆盖,依托于公司自研的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两大核心技术。

爱芯智眸AI-ISP是将深度学习算法与传统的ISP处理单元相结合,作为万物智能的“眼睛”感知更多信息,特别是暗光全彩的刚需。其拥有六大技术亮点:AI星光全彩、AI HDR成像、AI多光谱融合、AI防抖、AI场景增强、AI多传感器融合,在暗黑道路、隧道出口、颠簸路段等多个行车场景下可全面提高画质,实现更优质的视觉效果。

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作为爱芯元智另一大核心自研技术,支持INT4/INT8/INT16三种计算精度,具有高性能、低成本、易使用的突出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汲取前两代产品的市场反馈并结合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第三代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进一步增强了算子支持种类和不同精度的混合计算,优化了内部内存调度机制,同时可高效率支持CNN网络和Transformer网络模型。而针对爱芯通元3.0 NPU研发的工具链——Pulsar2则进一步完善了工具链的功能和易用性,支持主流深度学习训练框架的模型部署,支持PTQ、QAT两种不同的量化操作,满足各种场景的量化调优功能。

Transformer模型在爱芯元智NPU上部署非常简单高效,以SwinT模型为例:从PyTorch的官方ModelZoo上直接下载SwinT的ONNX模型,不需要做任何模型或算子修改,就可以实现SwinT的量化压缩和编译,达到199 FPS/W的高能效比。而会上获评“最具创新价值产品奖”的AX650N作为爱芯元智在今年推出的高性能芯片产品,基于第三代NPU,在边缘侧、端侧部署Transformer具有高性能、高精度、易部署、低功耗等特性,是业内首屈一指的Transformer落地平台。

打造芯片开发者生态爱芯派Pro助力视觉大模型落地

2.png

大会上,爱芯元智正式推出开发者套件——“爱芯派Pro”,这款联合硬件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的开发者套件,意在为社区开发者低成本地体验视觉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便捷部署。爱芯派Pro搭载AX650N,拥有高算力和超强编解码能力,可满足行业对高性能边缘智能计算的需求,实现视频结构化、行为分析、状态检测等应用,高效率支持CNN模型和Transformer视觉大模型。

在爱芯派Pro发售的同时,爱芯元智还将释放集成模型量化、模型编译、模型部署三合一功能的新一代AI工具链Pulsar2的社区版本以及丰富的开发文档,方便用户快速进行产品原型验证和二次开发,帮助用户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目前,爱芯元智已经量产了四代多颗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视觉感知芯片,并坚持基于算法、芯片、产品的垂直整合,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最新技术的快速落地。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爱芯元智也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高芯片性能、降低成本,让边端智能更加普惠,最终实现“普惠AI 造就美好生活”的使命。

关于爱芯元智:

爱芯元智成立于20195月。作为人工智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元智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核心成员均参与过10颗以上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

目前,爱芯元智已成功研发并量产了四代多颗端侧、边缘侧智能视觉感知芯片,所有芯片产品均具备低功耗优势及优异的图像处理能力。凭借自研核心技术——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爱芯芯片产品可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成功落地华东、华南、华北,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制造、智能消费等领域。

围观 8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9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开创性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通过使用Transphorm极其先进的GaN设备,以更小、更轻的外形尺寸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

强大GaN功率半导体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未来,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Transphorm, Inc. (Nasdaq: TGAN)今日宣布,其GaN平台为DAH Solar Co., Ltd.(Anhui Da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DAH Solar子公司)的全球首个集成光伏 (PV) 系统提供动力。该光伏系统用于DAH Solar的全新SolarUnit产品线。据DAH Solar称,Transphorm的GaN FET使其能够生产更小、更轻、更可靠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同时以更低的能耗提供更高的总发电量。这些设计成果继续证明了Transphorm跨功率谱单核GaN平台的领导地位,并巩固了其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价值主张。目前该市场中的GaN TAM价值已超过5亿美元。

DAH Solar在SolarUnits的设计架构(DC-DC和DC-AC功率级)中使用了Transphorm的150毫欧和70毫欧GaN FET。SolarUnit提供三种型号,功率输出分别为800瓦、920瓦和1500瓦,峰值效率分别为97.16%、97.2%和97.55%。与现有硅解决方案相比,GaN设备可提供更高的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FET采用PQFN88高性能封装,可与常用的栅极驱动器配对,这些功能帮助DAH Solar缩短了设计时间。

DAH Solar总经理Yong Gu指出:“我们拥有生产创新光伏产品的强大传统。因此,我们不断寻找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改进我们产品的方法,以创造更好、更高效的最终用户体验。我们将Transphorm视为GaN生产领域的权威,并认为其先进的GaN FET是适合我们全新SolarUnit系列的理想设备。这些设备易于设计并具有性能优势,使我们能够继续发扬我们的传统。”

又一个GaN行业首创

如今,Transphorm可支持最广泛电源应用中最大范围的电源转换要求(45瓦至10+千瓦)。该公司的FET产品组合包括650伏和900伏设备,以及开发中的1200伏设备。这些FET已通过JEDEC和AEC-Q101认证,使其成为从电源适配器和计算机PSU到广泛的工业UPS和电动汽车出行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

该公司的技术创新不断为GaN功率半导体行业树立新的基准。与此同时,它们还帮助客户在自己的市场上推出颠覆性的新颖应用,例如DAH Solar的光伏系统。这些成就要归功于Transphorm的常断SuperGaN®平台,该平台使用共源共栅d模式配置来利用GaN的固有优势。这种高性能GaN平台设计的卓越物理性能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如更高的易驾驭性、易设计性、可靠性和可制造性。

Transphorm亚洲销售副总裁Kenny Yim指出:“DAH Solar等市场领导者继续证明了Transphorm的GaN平台为各种应用带来的价值。太阳能逆变器以及其他高功率应用需要高度可靠、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它们必须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承受数十年的运行。使用Transphorm的SuperGaN技术有助于降低功率损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设计内置组件的热应力。与其他GaN和硅解决方案相比,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凸显了我们的GaN为新一代电力系统所赋予的优势。”

设备和产品信息

如需深入了解Transphorm市场领先的GaN产品组合,请访问:https://www.transphormusa.com/en/products/

如需深入了解DAH Solar开创性的集成光伏系统,请访问:https://www.dahsolarpv.com/#parentHorizontalTab022

关于Transphorm

Transphorm, Inc.是革命性GaN的全球领导者,为高压功率转换应用设计和制造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GaN半导体。Transphorm拥有1000多项自有或授权专利,是功率GaN知识产权组合最多的公司之一,并生产业界首批通过JEDEC和AEC-Q101认证的高压GaN半导体器件。该公司的垂直整合设备业务模式支持在每个开发阶段进行创新:设计、制造、设备和应用支持。Transphorm的创新使电力电子器件突破了硅的限制,实现了超过99%的效率、提高了50%的功率密度,并降低了20%的系统成本。Transphorm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戈利塔,并在戈利塔和日本会津设有制造工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ransphormusa.com。在Twitter (@transphormusa) 和微信 (@Transphorm_GaN) 上关注我们。

关于DAH Solar Co., Ltd.

DAH Solar Co., Ltd.是一家创新驱动、技术领先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DAH Solar持续为尊贵的客户提供高效光伏组件、高质量太阳能电池、高科技集成太阳能系统和高价值储能。DAH Solar拥有4家高端技术工厂,在2023年上半年生产了2吉瓦太阳能电池、5吉瓦光伏组件(2.5吉瓦TOPCon光伏组件)和3.5吉瓦TOPCon太阳能电池。DAH Solar的创新产品——全屏光伏组件(Full-Screen PV Module)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专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dahsolarpv.com

SuperGaN标志是Transphorm, Inc.的注册商标。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824818348/zh-CN/


围观 5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79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