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共绘教育数字化新蓝图

9月1日,以“科技创新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研讨会于北京举行。正值开学季,来自政府、社会、教育行业和科技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碰撞思想,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并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利用科技创新的优势和软硬件的支持,弥合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全国最美教师、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大数据与评价应用处陈伟玲处长,国家开放大学讲师王宇博士,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市场部总经理吕冬,希沃高级副总裁徐乐萌,戴尔科技教育行业高级顾问王凡,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徐明伟,新华网产经中心副总经理科技事业部总经理王鑫阳出席本次活动,共同见证科技创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博采众长,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聚力

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新赛道上,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完成转型的重要一环。为加速这一进程,教育部于2022年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现总浏览量超过200多亿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库。陈伟玲处长在研讨会中表示:“发展教育数字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至关重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未来,我们期待共同携手,通过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描绘的国家教育发展宏伟蓝图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

DeA2EM7WJA.jpg

教育数字化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互联网构建的数字教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换,让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必备条件在城乡之间有效流动,弥合“数字鸿沟”。在乡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力量必不可少,但个人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刘秀祥副校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凭借着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始终走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路上。他在以“我愿做大山深处孩子的守梦人”为题的主题演讲中提到:“教育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数字化更是能帮助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我希望通过教育数字化,能够让山里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拥有更多选择和更美好的未来。”

6ARSRmZBRE.jpg

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科技企业的助力,为让先进的前沿技术及时触达课堂,科技企业不断发挥各自优势,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英特尔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科技企业,不断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搭建优质资源和平台、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推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助力教育发展,其推出的英特尔®Skills for Innovation Initiatives(英特尔®创新能力项目),旨在让教育工作者能够将技术、技能培养和高阶思维整合于教学中,确保师生获得数字时代所需的技术和工具,培养教师和学生成为未来创新者的能力。吕冬在致辞中表示:“在支持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英特尔将自身业务专长与行业洞察相统一,以教育行业的需求为基准,以创新释放先进科技潜能,联手合作伙伴针对教育行业痛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用数字化手段更纵深、更务实地解决教与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英特尔还将继续深耕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建设及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ek7B4M8SpS.jpg

众人拾柴火焰高。政府、企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合作,对实现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方群策群力,并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平台、资源、技术和前端硬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共同努力。自2019年开始,英特尔就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共同发起组建了“智能互联教育合作共同体”,旨在协调各方力量,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技术公司之间搭建桥梁,开展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为中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添砖加瓦”。

本次活动中,英特尔更是与教育数字化工具及服务提供商希沃共同携手,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捐赠智慧教室,为学校提供前沿科技,服务教师通过数字化技术增强教学内容呈现,优化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徐乐萌表示:“多年来,希沃与英特尔多次联合为偏远乡村学校捐赠设备,帮助乡村学校建设信息化教学环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累计已超过4.5万名教师和63万名学生从中受益。今后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科技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助力教学环境的数字化建设。”未来,英特尔也将继续携手教育生态产业伙伴,基于创新的技术,用智能化的手段满足公平、高效、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eQZ5F2hnsh.jpg

集思广益,共商科技创新支持教育数字化战略

为进一步探讨科技创新为教育环境带来的变化、为教育从业者提供的优质资源、为未来人才培养发挥的积极作用,刘秀祥副校长、王宇博士、吕冬、徐乐萌、王凡共同参与了圆桌对话,围绕教育数字化发展各抒己见。在讨论到当前中国教育数字化面临最大的需求这一议题时,王宇博士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有序演进,但当前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数字技术与教育场景需要进一步融合和普及,教学管理者和教育企业还需共同思考如何发挥数据的巨大潜力,瞄准真实的教育问题。王凡在介绍企业如何能提供更多保障时提到,戴尔将继续基于英特尔不断更新迭代的创新技术,做好数字化基础架构底层,携手寻求更多解决方案,直击挑战,共同为中国的教育数字化战略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cCXxjwprfn.jpg

英特尔至今已进入中国38年,始终致力于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支持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不断针对痛点提出一系列从云到端的解决方案,为合作伙伴和教育行业用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未来,英特尔还将继续秉承“深耕教育,拥抱数字化未来”的理念,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科技之力服务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助力中国教育数字化不断前行,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3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推动5G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8月30日,中国移动第四届科技周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创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移动深化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5G RedCap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携手爱立信等产业链十余家合作伙伴发布5G轻量化技术RedCap"1+5+5"创新示范之城,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平台,加快推动RedCap规模化商用,促进5G更深度融入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1.jpg

RedCap是5G演进的标志性技术,通过对5G带宽和天线进行轻量化设计,大幅降低5G芯片复杂度,是降低5G行业模组、终端成本高的关键"突破口",可广泛适用于智慧电力、视频监控、工业控制等场景,将促进5G与垂直行业融合向纵深、规模化发展。当前,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各方都高度关注RedCap发展,中国移动发布RedCap"1+5+5"创新示范之城正当其时,将在促进5G轻量化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移动5G轻量化技术RedCap"1+5+5"创新示范之城包含1个产业集群创新中心、5个技术创新之城、5个应用示范之城:

  • 1个产业集群创新中心:在重庆依托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和端到端产品能力,为产业链生态伙伴提供RedCap测试验证、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服务,立足重庆,辐射全国。

  • 5个技术创新之城:在上海、广东广州、浙江宁波、湖南岳阳、湖北十堰,构建RedCap试验示范网,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加速推动网络、芯片、模组、终端成熟商用。一是最大规模,在五城市全域网络先行支持RedCap,支持2.6G/4.9G/700M全频段;二是最全产业,覆盖爱立信等五个主设备网络厂家,以及高通、联发科技、和移远等模组芯片厂家;三是最多场景,提供室内、室外场景,支持RedCap基本功能与性能,以及与网络切片、uRLLC等5G原生优势特性的融合功能测试,推进5G RedCap技术演进。

  • 5个应用示范之城:树立一批RedCap标杆项目,引领行业应用创新。打造杭州视联之城,通过RedCap为视联应用提供更优性价比、更低时延的服务体验,以杭州亚运为契机,打造智慧安防新范本,驱动视频行业发展;打造苏州工业之城,持续推进RedCap等领先技术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数实融合发展新样板;打造宁德海域之城,充分发挥RedCap低成本、低功耗以及低时延、切片等能力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能源、智慧养殖等智慧海洋场景探索,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打造宁波园区之城,满足多终端、广范围、高质量的物联需求,加速5G更高效、更优质服务百园万企,助力园区数智转型;打造深圳创新之城,瞄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治理水平,着力推进RedCap创新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成效,持续释放5G更多社会价值。

中国移动主导了RedCap的初始专属BWP、低开销测量、终端识别及接入控制等技术,推动形成3GPP统一标准,牵头及联合牵头RedCap通用模组等6项CCSA行标,发布业界首个RedCap技术白皮书,撰写业界首本专著《5G Redcap技术标准详解:低成本终端设计,打开5G物联新世界》,形成企业、行业、国际核心标准的全面布局。

中国移动勇担移动通信产业链链长,成立6支RedCap产业链编队,完成业界首批RedCap技术试验,率先完成5家网络主设备厂商规模试验,实现RedCap从标准到产业的快速衔接,在电力、安防、工业等多场景完成首批业务试点,历时一年,中国移动携手产业实现了RedCap技术、标准、产业、应用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爱立信将与中国移动,及其他产业伙伴戮力同心、携手共进,共建 Redcap"1+5+5"创新示范之城,加速推进Redcap商用,共促产业、共谋发展、共创5G物联新未来。

致媒体编辑:

如需相关媒体资料、背景资料和高像素图片,请访问:www.ericsson.com/press

关于爱立信

爱立信助力通信运营商捕捉连接的全方位价值。我们的业务组合涵盖网络、云软件和服务、企业无线解决方案、全球通信平台以及技术和新兴业务。它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数字化,提高效率,并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爱立信的创新投资已经让全球数十亿人享受到了移动与移动宽带带来的受益。爱立信在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ericsson.com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博:weibo.com/ericssonweibo

爱立信中国官方微信号:Ericssonchina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8月29日晚间,天合光能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下简称"报告"),今年上半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27GW;截至同期,天合光能组件累计出货超150GW,其中210组件累计出货量超75GW。210+N型技术、产品领先布局、产能全面上扬。此外,支架业务出货3.3GW,分布式系统业务出货4.5GW,储能出货同比增加超过200%。聚焦主业、多元协同,在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业务支撑下,报告期内,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493.84亿元。 

持续领先,天合光能210组件累计出货超75GW

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27GW。截至今年6月底,天合光能组件累计出货量超150GW,其中210组件累计出货量超75GW。另据集邦咨询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行业210组件出货量150GW。天合光能210组件出货继续领先行业的同时,也凭借先进、开放、高度兼容的210产品技术平台,带动行业210组件出货强势增长。

今年8月,基于新一代N型i-TOPCon技术,天合光能实现了至尊N型700W+组件的量产,成为行业首家实现N型TOPCon组件功率突破700W的制造商,引领行业进入7.0时代。2024年,至尊N型组件将持续升级,实现至尊N型620W和710W组件的量产。 

加速布局"N"时代,年底N型硅片产能50GW

随着8月初,N型i-TOPCon电池在青海基地顺利下线,天合光能青海基地实现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实现全面贯通,210+N一体化产业布局加速形成。预计今年年底,天合光能将形成N型硅片产能50GW,组件产能95GW,电池产能75GW,其中N型电池产能40GW,全部使用新一代N型i-TOPCon先进技术,为天合光能至尊N型组件的无忧交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天合光能完成海外一体化布局,形成6.5GW硅片、6.5GW电池和6.5GW组件产能,为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储能出货增超200%,新一代光储电站系统引领智慧能源升级

以最大程度利用光照条件、获取最大发电量为目标,天合光能推出新一代光储电站系统解决方案,全方位解决客户需求,再度提升客户价值。新一代光储电站系统于今年SNEC展会上面向全球发布,目前已抵达欧洲、拉美等重要市场。

新一代光储电站系统解决方案涵盖至尊高效组件、跟踪支架及更可靠、更先进的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基于强悍精进的研发实力及全栈智造的技术能力,天合光能推出314Ah大容量电芯,通过循环次数拉升、本征安全保障、能量密度提高等多点优化,实现储能系统的降本增效,打造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灵活便捷的产品以及可靠、先进、安全的光储电站系统。

储能已经成为天合光能第二增长曲线。报告期内,储能出货业务同比增长超200%。天合光能将继续推动光储深度融合,构建网源友好光储电站,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 

引领行业标准化,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天合光能致力于与合作伙伴打造开放创新、共创共赢的生态圈。7月初,天合光能联合行业组件企业,就新一代矩形硅片中版型组件尺寸标准化达成了共识,为矩形硅片组件产业链降本和规模化发展赋能。同时天合光能也实质性推动大版型及小版型组件尺寸统一。

信赖源于品质第三方机构持续认可

天合光能凭借领先的技术、可靠的产品及稳健的财务表现,持续获得全球金融市场、权威机构的认可。天合光能持续上榜彭博新能源财经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名录,连续七年获评彭博新能源财经100%可融资性,连续五次获评PV Tech可融资性AAA最高评级,连续九年被PVEL认证为全球"Top Performer"组件制造商,连续四年获评RETC组件制造"全面最佳表现" (Overall Highest Achiever)奖。天合光能还在拉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重要光伏市场被全球权威高质量市场研究机构EUPD Research评为顶级光伏组件品牌。

天合光能成立以来,已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150GW光伏组件和清洁能源。未来,天合光能将继续以客户为中心,以优质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客户,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创建美好零碳新世界。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3(第八届)人工智能产业大会于8月30日在深圳圆满落幕,会上公布了2023(第八届)人工智能行业年度评选结果,亿铸科技荣获2023人工智能行业杰出成长力企业奖

1.jpg

会议主办方OFweek维科网在颁奖环节中表示:伴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算力需求激增,亿铸科技作为首个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存算一体AI大算力芯片公司,自主研发的存算一体AI大算力芯片凭借“存算一体超异构”架构等创新技术,突破了当前多项技术瓶颈,可以基于成熟工艺制程以低功耗实现单板卡P级算力性能,为大模型时代的AI算力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次评选活动的目的是表彰在人工智能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鼓励更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导行业良性快速发展。该评选活动以其公正、客观的评选流程倍受业界关注,已成为高科技领域中具有专业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行业评选之一。

凭借在人工智能行业内的杰出成长力和卓越的未来发展潜力,亿铸科技荣获本次评选活动的奖项,这是对其在行业中的卓越表现和深远影响的充分肯定。亿铸科技将继续发挥创新思维,助力大模型时代下的人工智能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亿铸科技

亿铸科技成立于2020年6月,致力于用存算一体架构设计AI大算力芯片,首次将新型存储器ReRAM和存算一体架构相结合,通过全数字化的芯片设计思路,在当前产业格局的基础上,提供一条更具性价比、更高能效比、更大算力发展空间的AI大算力芯片换道发展新路径。

亿铸科技拥有非常优秀的研发、工程及顾问团队。研发能力覆盖了工艺器件、架构设计、电路设计和软件生态等全链条;工程团队核心成员平均拥有25年以上的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和量产经验,有着丰富的应用和产品化实战经历。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yizhu-tech.com/, 或搜索“亿铸科技”微信公众号关注我们。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美国西部时间829日,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全球芯片行业年度盛会Hot Chips大会上,全球光电混合计算领军企业曦智科技进行了全新光电计算产品Hummingbird的首次公开演示。这是继美国西部时间88日发布Photowave之后,曦智科技一个月之内再次推出新产品。至此,曦智科技从光子矩阵计算(oMAC)、片上光网络(oNOC)、片间光网络(oNET)三大核心技术出发,打造的各系列产品均已推出首款硬件,完成了光子计算和光子网络两条产品线的最后一块“拼图”。

Hummingbird是首个用于特定领域人工智能(AI)工作负载的片上光网络(oNOC)处理器,采用先进封装技术,将光芯片和电芯片进行垂直堆叠,集成为一个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

Hummingbird计算卡.jpg

Hummingbird计算卡

oNOC技术旨在代替电芯片内部或者芯粒之间的电互连网络,把电信号转成光信号,通过光芯片中的光波导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提高整体计算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算力和内存扩展,提供更低的延时,更大的互连带宽,以及更多的拓扑结构。

曦智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博士表示:“光子技术是解决计算规模扩展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AI热潮推动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很难跟上,业界可以通过将光子技术纳入下一代产品中来解决扩展问题,Hummingbird验证了这一点。”

知名半导体行业评论人、SemiAnalysis首席分析师Dylan Patel则评论说:“曦智科技正在利用其专有的光子技术打破内存壁垒,这有可能改变半导体行业。”

本次发布的Hummingbird,是继2021年年底发布的PACEPhotonic Arithmetic Computing Engine)之后,曦智科技光子计算产品线的第二款产品,也是该产品线首款应用oNOC技术的硬件。

曦智科技光电混合计算新范式.png

曦智科技光电混合计算新范式

Hot Chips大会上,曦智科技工程副总裁Maurice(Mo) Steinman详细介绍了Hummingbird规格参数,以及曦智科技光电混合计算新范式在满足数据中心对更高算力、更低延时、更低功耗的需求上体现出的优势。

Hummingbird通过硅光芯片上的U型光波导传播信号,可实现电芯片上64个核之间的all-to-all全通道广播。这种方式让Hummingbird相比于传统数字互连解决方案显著降低了延迟和功耗,充分体现了光子技术在提升计算表现上的优越性。

与片上电网络不同,曦智科技的oNOC技术通过计算节点间全互连拓扑结构,扩展了计算集群规模和配置灵活度。

oNOC架构下,芯粒间距离几乎不会影响功耗和延迟。因此,该技术非常适合开发新的、更可靠的拓扑结构,并且不再局限于相邻两个芯片之间的传输。Hummingbird使得在单个电芯片或芯粒系统中更高效地利用算力成为可能。借助oNOC,将工作负载映射到不同硬件变得更加容易,为计算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也变得更加灵活。

值得一提的是,Hummingbird还内置了曦智科技自主研发的小型化单/多波长激光光源Moonstone,可实现多至8个通道波长的高功率光输出,这是曦智科技在推动光电混合计算产品化和商业化过程中的又一技术突破。

Hummingbird的电芯片和光芯片被共同封装并集成到一个PCIe板卡上,适用于通用的服务器。结合曦智科技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可以充分利用oNOC的优势实现性能优化。此外,oNOCHummingbird IP还可以根据客户应用场景进行定制。

Hummingbird可集成在标准PCIe板卡上,具有良好的通用性.jpg

Hummingbird可集成在标准PCIe板卡上,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Hummingbird的后续版本将采用光罩拼接技术(reticle-stitching)以支持芯粒架构,从而实现更好的可扩展性,在提高能效比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算力瓶颈的制约。

随着PhotowaveHummingbird两款光电混合产品的发布,曦智科技产品市场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曦智科技接下来将持续推动产品迭代进程,拓宽产品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算力跃迁解决方案。

关于曦智科技

曦智科技(Lightelligence)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光电混合计算领军企业。公司凭借在集成光子领域的开创性技术和全球顶尖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在计算需求爆发的时代,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算力跃迁解决方案,与客户共建更智能、更可持续的世界。曦智科技从光子矩阵计算(oMAC)、片上光网络(oNOC)和片间光网络(oNET)三大核心技术出发,打造光子计算和光子网络两大产品线,与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自动驾驶、生物医药、材料研究等领域客户开展紧密合作,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具创造性的高效算力支撑。要获知更多信息,请访问www.lightelligence.co

围观 1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首家客户在其纯电SUV上采用舍弗勒创新后轮转向系统;采用该系统的其他客户车型也将投产

  • 舍弗勒机电一体化后轮转向系统可提高驾乘舒适性、灵活性和安全性

  • 全球同类首款: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的核心部件为基于舍弗勒精密机械能力开发的行星滚柱丝杠

舍弗勒全新机电一体化后轮转向系统已投入量产,应用于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的新一代纯电SUV上,为车辆提供更好的转弯灵活性和卓越的城市道路操控性。通过增加后桥转向功能,舍弗勒的创新产品能够提升车辆在城市交通中的操控性,提高变道稳定性,并且让停车更轻松自如。"舍弗勒已经从底盘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发展成为完整的转向系统供应商,"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转向系统对舍弗勒而言是一个战略性业务增长领域,我们也在不断提升在该领域的能力。"

舍弗勒全新后轮转向系统采用行星滚柱丝杠,为全球首款同类产品。行星滚柱丝杠基于舍弗勒在工业领域的精密机械技术开发而成。整个系统结构紧凑,重量轻,运行安静,且易于整车集成。这款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睐,首家客户已在其量产车型上实现应用,更多客户车型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和2024年相继投产。

核心部件:领先的行星滚柱丝杠技术

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最核心的是精密机械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来自舍弗勒工业事业部的行星滚柱丝杠,并针对汽车应用进行特别适配;另一部分是由电子元件、电机和软件组成的驱动模块。舍弗勒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将其集成到客户车辆中。

行星滚柱丝杠是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区别于其他供应商的关键。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不仅满足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D级(ASIL D)要求,还能显著提高效率,减少摩擦并缩短系统响应时间,使车辆操控更精准、系统动作更少。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在电动车上具有更加明显优势,电动车因为地板下装有电池轴距相对较长,而较长的轴距意味着转弯半径更大,进而降低操控性,而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

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当车辆以较高速度切换车道时,后轮将与前轮以相同的方向转动,从而提升车身稳定性、操控性和安全性。其次,在车辆急转弯时,后轮将与前轮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提高车辆灵活性,相当于减少了车辆的轮距,使司机能够轻松通过弯道。同样,系统还通过减小车辆的转弯半径,使其更易于在市内狭小空间内操控、停车和掉头。除此以外,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还能提高自动变道辅助系统的主动干预能力。

提升驾乘体验:更轻、更紧凑、更安静

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还具有转向路感更好,安全性和驾乘舒适性更高等更多优点。"我们的后轮转向系统更加紧凑,所需的安装空间更小,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对系统的内部进行了设计优化,"舍弗勒集团底盘事业部负责人Clément Feltz说道,"相较于其他系统,舍弗勒的转向系统重量可减轻15%。"此外,整个系统还进行了声学优化,使本就非常安静的电动汽车内更加静谧。舍弗勒在精密机械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及卓越能力在这一创新产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最终为客户带来增值。

舍弗勒致力于成为领先的底盘系统供应商

多年来,舍弗勒在底盘领域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一系列零部件产品,比如轮毂轴承、悬架轴承、转向系统轴承、关节轴承等。2009年,舍弗勒利用公司模具制造部门的精密机械加工能力,开始批量生产滚柱丝杠驱动产品,开启了在底盘领域发展新方向。如今,滚柱丝杠已成为许多底盘系统不可或缺的部件,包括机电转向系统和制动器。

随后,舍弗勒于2015年推出主动侧倾控制系统。这是公司首个用于提升驾乘舒适性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由精密机械部件、电机和电控单元组成,也是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底盘执行机构,涵盖12V和48V应用。今年,舍弗勒还将向市场推出首个专为商用车前轮转向打造的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舍弗勒计划2025年前后开始投产线控转向系统关键零部件,随后将推出全集成的完整线控转向系统。

欢迎莅临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3)舍弗勒展台(B3厅B40展台),了解更多创新产品。舍弗勒集团将于9月4日北京时间17:20举办新闻发布会,在线直播地址为:https://schaeffler.gomexlive.com/?lang=en

1.jpg

舍弗勒全新机电一体化后轮转向系统已投入量产,率先应用于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的新一代纯电SUV上

2.jpg

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结构紧凑,重量轻,运行安静,且易于整车集成

3.jpg

舍弗勒后轮转向系统充分体现了舍弗勒在精密机械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及卓越能力

4.jpg

行星滚柱丝杠是舍弗勒在后轮转向系统领域区别于其他供应商的关键所在

关于舍弗勒

作为一家全球性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舍弗勒集团70余年来始终秉承开拓创新精神,致力于推动交通出行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依托在电驱动、低碳驱动、底盘应用、工业4.0、数字化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创新型技术、产品和服务,舍弗勒集团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让交通出行和工业制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舍弗勒集团提供覆盖整个动力总成及底盘应用的高精密部件与系统,以及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解决方案。舍弗勒集团2022年销售额约为158亿欧元,目前约有84,000名员工,是全球大型家族企业。根据德国专利商标局(DPMA)数据,舍弗勒在2022年注册超过1,250多项专利,是德国第四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

关于舍弗勒大中华区

舍弗勒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20多年来,舍弗勒已成为中国汽车和工业领域重要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秉承"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理念,舍弗勒大中华区致力于本土生产和本土研发,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与近距离服务。目前,舍弗勒大中华区拥有员工约1.3万人,在上海安亭、湖南长沙设有2个研发中心,在太仓、苏州、银川、南京、湘潭、平湖、桃园等地设有13座工厂,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南京、济南、成都、武汉、太原、重庆、西安、天津、大连、杭州、长沙、哈尔滨、郑州、香港、台北、台中等全国各地设有20个销售办事处。从2016年起,舍弗勒大中华区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杰出雇主"(China Top Employer)企业。

稿源:美通社

围观 8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相同封装尺寸下,容量是16Gb内存模组的两倍,功耗降低10%,且无需硅通孔(TSV)工艺即可生产128GB内存模组

此次新品为实现高达1TB容量的内存模组奠定了基础

随着12纳米级内存产品阵容的扩展,三星将持续为AI,下一代计算等多行业的各种应用提供支持

2023年9月1日,三星宣布采用12纳米(nm)级工艺技术,开发出其容量最大的32Gb DDR5 DRAM(DDR5 DRAM:五代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这是继2023年5月三星开始量产12纳米级16Gb DDR5 DRAM之后取得的又一成就,这巩固了三星在开发下一代DRAM内存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并开启了大容量内存时代的新篇章。 

1.jpg

三星12纳米级32Gb DDR5 DRAM(1)

"在三星最新推出的12纳米级32Gb内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研发出实现1TB内存模组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满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对于大容量DRAM内存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星电子存储器事业部内存开发组执行副总裁SangJoon Hwang表示,“我们将通过差异化的工艺与设计技术,继续研发内存解决方案,以突破内存技术的瓶颈。"

三星自1983年开发出首款64千比特(Kb)的内存以来,在过去的40年间将内存容量提高了50万倍。最新开发的32Gb DDR5内存颗粒,采用前沿的工艺技术,提高了集成密度并优化了封装设计,与DDR5 16Gb颗粒相比,在相同封装尺寸情况下,三星单片DRAM内存颗粒容量翻倍。

尤其是,过去使用16Gb内存颗粒制造的DDR5 128GB内存模组需要采用硅通孔(TSV)工艺。而现在,通过使用最新开发的32Gb内存颗粒,即使不使用硅通孔(TSV)工艺也能够生产128GB内存模组。与使用16Gb内存封装的128GB内存模组相比,其功耗降低了约10%。这一技术突破使该产品成为数据中心等关注能效的企业的优选解决方案。

2.jpg

三星12纳米级32Gb DDR5 DRAM(2)

以12纳米级32Gb DDR5 DRAM为基础,三星计划继续扩充大容量内存产品阵容,以满足高性能计算和IT行业持续增长的需求。通过向数据中心,以及采用人工智能和下一代计算等应用的客户提供12纳米级的32Gb内存,三星希望巩固其在下一代内存市场的前沿地位。未来,该产品还将在三星与其他核心行业伙伴的长期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新12纳米级32Gb DDR5 DRAM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始量产。

于三星

三星以不断创新的思想与技术激励世界、塑造未来。重新定义电视、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数码电器、网络系统、存储、系统集成电路、半导体代工制造及LED解决方案。

欲了解更多最新消息,请访问三星新闻中心:http://news.samsung.com

欲了解更多三星DRAM产品的相关信息,请访问三星半导体网站(https://semiconductor.samsung.com/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大疆农业发布《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大疆农业在 2022 年的亮眼成就、全球农业无人机政策趋势、大疆农业新技术新场景突破、环境保护成果、最佳实践以及应用错误详解,详细解读了大疆农业在 2022 年各方面做出的努力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未来大疆农业继续深耕农业、布局全球定下坚实航向。更多详情,请见DJI大疆农业官网首页下载《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2)》最新报告。

1.jpg

据悉,大疆农业曾在 2022 年 6 月首次发布《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1)》,《白皮书(2021)》提出农业不仅要关注效率,更要兼顾生态环保,《白皮书》则在注重农业环保的基础上,目光更加着眼全球,以更宏观、更国际化的视角解读农业无人机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2022 全年精彩,全维出击全球布局

2022 年一整年,大疆农业在世界各地捷报频传:一月,T30 通过德国 JKI 对喷洒系统的安全认可,可以在德国葡萄园场景作业;二月,在墨西哥建立第一所慧飞分校,为墨西哥提供更多专业的飞手培训;四月, T30 在欧洲多个国家通过喷洒认证和民航局认可,进行当地合法的喷洒作业;十月,T40 在美国 AirWorks-2022 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X4728Mzsnw.jpg

随着世界各地政府和市场逐步推动农业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大疆农业无人机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截至 2022 年底,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累计保有量突破 20 万台,累计作业面积突破 30 亿亩次,惠及数亿农业从业者。大疆农业的足迹已遍布六大洲,覆盖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在品牌宣传上,大疆农业在 2022 年还发布了首支品牌片和品牌宣言:“让农业更轻松,让生命更美好 Better growth,better Life”。

环保技术两手抓,海外培训多点开花

在大疆农业首次发布的《白皮书(2021)》中,就将兼顾生态环保引为企业发展的使命。2022 年,大疆农业持续深耕农业绿色发展之道,对环境保护采取了诸多举措,进行了雾滴粒径测试、飘移田间试验、仿真模型探索等多项环保实验,为后续继续研发生态友好、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科技产品奠定实验基础。

大疆农业也始终保持技术的迭代升级,为农业生产推出全新的技术和产品,以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式革新农业生产方式。2022 年 11 月,大疆农业正式发布 T50、T25 农业无人飞机以及 Mavic 3 多光谱版无人飞机。两款全新农业无人飞机全面升级,针对肥料播撒、果树喷洒等应用场景进行多项优化,配合 Mavic 3 多光谱版无人飞机将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作业效率、效果、智能化、稳定性、安全性等提升至全新高度。

xtmEKBhbZy.jpg

在品牌服务区域和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大疆农业同样重视从业人员的优良素质。为维护农业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大疆农业建立了 DJI ACADEMY 培训品牌,并在泰国、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开展落地了农业无人机操作培训,为农业无人机的全球推广和应用构建坚实的人才储备力量。

应用场景不断扩宽,智慧场景持续升级

根据《白皮书》显示,随着新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推进,植保无人机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张。农业无人机的需求从传统的植保无人机逐渐扩张,目前已经深入到病虫害防控、农艺、播撒、智慧农业、授粉、果树防冻防晒等农业领域。农业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不断细化和扩宽,为全球农业无人机行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动力。

例如,大疆农业无人机在对马铃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进行植保飞防的基础上,已经能够结合高分辨率多光谱巡田无人机实现地块平整监测、出苗识别、病虫害监测、精准变量营养液和杀虫剂精准点喷作业。无人机能够对种植地块进行航测,生成地块的数字高程模型,测量地块内高差,发现局部高地、洼地等,及时整改。

4.jpg

图:诺尔斯博士带领团队在马尔代夫使用T30 农业无人机进行精准喷洒

在病虫害防护上,无人机可以设置全田自动飞行和拍摄航线,对田间进行高密度采样拍照,并把拍摄到的照片输入到病虫害识别 AI 模型,从而自动监测病虫害,并把病虫害位置和等级通过软件呈现给管理人员。无人机将识别到的病虫害发生热点可以生成点喷处方图,下发给农业无人机进行点喷作业,相比传统的全田喷施做法,在达到有效防治的情况下,也可以大量减少虫害。除了病虫害精准点喷,无人机也可对作物整体长势进行监测,并进行营养液的变量喷施。

稳步发展“飞向”世界,全球政策稳步向好

而随着农业无人机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农业从业者的欢迎,政府管理部门也对农业无人机有了新的认知,在管理思路和流程上,均对农业无人机展现出更开放的态度。在中国,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现场为大疆创新颁发 T16、T20、T10、T30 农业无人机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与生产许可证(Production Certificate)。 大疆创新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农业无人机生产许可证的单位。

5.jpg

图: 中南局适航审定处为大疆颁发首个农业无人机生产许可证

欧洲政策对农用无人机也逐步开放,欧盟提出《禁止航空喷洒令》的修改提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简化农业无人机的使用申请方式,德国开放 50kg 以下的农业无人机进行作业,T30 农业无人机获取瑞士 Agroscope 认证:可以和地面器械一样用药。

在北美地区,大疆农业多款产品获得运行豁免,T30 和 T40 获得美国 FAA 运行豁免。在加拿大,大疆农业产品已经获得加拿大民航局认可,大疆 T10 系列按照 TC 的要求通过了 Standard 922 审核。T30 和 T40 作为 25kg 以上的无人机,也可在向加拿大局方申请 SFOC 许可后顺利使用。

6.jpg

大疆农业全球销售负责人张源表示:"大疆农业致力于通过基于智慧农业无人机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在环保和生态的方式下提高农田管理的效率。这份报告显示,世界各国政府和农民正在采用农业无人机和智慧农业方法,以更科学、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同时确保粮食安全和环境平衡。"

未来,大疆农业将持续创新,以科技之美服务农业生产,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利用先进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赋能田间管理,以科技之力续写农业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助力全球农业劳动者,帮助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

围观 9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0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移动")联合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共同举办的2023移动云城市发布会·浙江站在杭州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以"算网赋能 数智未来"为主题,面向浙江地区发布了中国移动信创云电脑,并正式开启移动云助力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行动。软通动力受邀参会,期间还与浙江移动签署了移动云渠道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浙江省数字战略加速落地蓄势聚力。

1.jpg

软通动力运营商事业群助理副总裁何涛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随着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完成,标志着软通动力进一步融入了移动云产业生态。双方将共同探索移动云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浙江产业智慧升级,实现聚合、赋能、共赢。

数字经济浪潮下,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引擎,云成为主流选择,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以移动云为关键载体,加速打造"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在行业内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

软通动力作为信息技术领军企业,长期在信创、央国企上云、5G应用等业务方向为运营商客户持续赋能。在与中国移动携手并进的十余载间,软通动力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表现与成果落地。当前,软通动力正在以优质云服务为核心,以专家库、工具库和解决方案3大专业能力为支撑,帮助越来越多的行业客户完成云战略实施,助力其提质增效,成功转型升级。

未来,软通动力将积极与浙江移动联合共拓,紧密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奋力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实现经济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能量。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40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与狭义的人工智能相比,通用人工智能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任务和跨模态的大模型,能够满足更广泛的场景需求、实现更高程度的逻辑理解能力与使用工具能力。2023年,随着 LLM 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的不断突破,大模型为探索更高阶的通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曙光。通用人工智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中国,大模型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

要想在"百模争秀"的时代占得先机,AI开发团队需要着力化解算力、算法、数据层面的巨大挑战,而开发效率和训练速度是保障大模型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因素,也是未来的核心发力点近日,浪潮信息人工智能与高性能应用软件部 AI 架构师Owen ZHU参与首届由CSDN、《新程序员》联合主办的NPCon大会,发表重要技术演讲,分享面向新一轮AIGC产业革命,AI大模型的算力系统解决之道,并强调算力、算法、数据和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优化对大模型训练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Owen ZHU在NPCon大会的演讲实录整理:

  • "百模争秀"时代的算力瓶颈

大模型研发的核心技术是由预训练与Alignment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预训练,需要用大量的数据使模型收敛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第二部分则是Alignment,Alignment不完全等于强化学习,其通过使用多种方式/策略优化模型输出,让AI在和人的交流反馈中学会如何沟通表达,这两部分是提升大模型质量的核心要素。

目前来看,模型基础能力取决于数据、模型参数量和算力。模型参数量越大、投入的训练数据越大,模型泛化能力越强。由于资源限制,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呢?OpenAI的研究结论认为,与增加数据量相比,先增大模型参数量受益则会更好,用一千亿的模型训练两千亿的Token和两千亿模型训练一千亿的Token,后者的模型性能会更高。

由此可见,参数量是衡量模型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模型参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阈值时,模型能力表现出跃迁式的提升,表现出来语言理解能力、生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能力的显著提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型的涌现能力。

模型规模多大能产生涌现能力呢?现在来看,百亿参数是模型具备涌现能力的门槛,千亿参数的模型具备较好的涌现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型规模就要上升到万亿规模级别的竞争,因为现有大模型并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如GPT-3的每个参数基本上只训练了1-2个Token,DeepMind的研究表明,如果把一个大模型训练充分,需要把每个参数量训练20个Token。所以,当前的很多千亿规模的大模型还需要用多10倍的数据进行训练,模型性能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

无论是提高模型参数量还是提升数据规模,算力依旧是大模型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需要用"足够大"的算力,去支撑起"足够精准"模型泛化能力。当前大模型训练的算力当量还在进一步增大,从GPT-3到GPT-4算力当量增长了68倍。算力当量越大,交叉熵越小,模型能力越强。随着训练的token数、模型参数、计算量的增加,语言模型的loss在平滑下降,这就意味着大语言模型的精度可以随着计算量、参数规模、token数扩展进一步提升。

1.jpg

  • 欲炼大模型,先利其器

大模型能力来源于大量工程实践经验,预训练的工程挑战巨大,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AI大模型的演化对于集群的并行运算效率、片上存储、带宽、低延时的访存等也都提出了较高的需求,万卡AI平台的规划建设、性能调优、算力调度都是很难解决的难题;其次,大规模训练普遍存在硬件故障、梯度爆炸等小规模训练不会遇到的问题;再次,工程实践方面的缺乏导致企业难以在模型质量上实现快速提升。

作为最早布局大模型的企业之一,浪潮信息在业界率先推出了中文AI巨量模型"源1.0",参数规模高达2457亿。千亿参数规模的大模型创新实践,使得浪潮信息在大模型领域积累了实战技术经验并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为业界提供AI算力系统参考设计。在算力效率层面,针对大模型训练中存在计算模式复杂,算力集群性能较低的情况,源1.0在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中采用了张量并行、流水线并行和数据并行的三维并行策略,训练耗时约15天,共计训练了180 billion token,并将模型最后的loss值收敛至1.73,显著低于GPT-3等业界其他语言模型。首次提出面向效率和精度优化的大模型结构协同设计方法,围绕深度学习框架、训练集群IO、通信开展了深入优化,在仅采用2x200G互联的情况下,源1.0的算力效率达到45%,算力效率世界领先。在集群高速互联层面,基于原生RDMA实现整个集群的全线速组网,并对网络拓扑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消除混合计算的计算瓶颈,确保集群在大模型训练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 为大模型良好生态发展寻找最优解

当前,中国和业界先进水平大模型的算力差距依然较大,从算力当量来看,GPT-4的算力当量已经达到了248,842PD,而国内大多数主流的大模型算力大量仅为数千PD,差距高达近百倍。

同时,中国和业界先进水平大模型在算法、数据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在算法方面,虽然开源为国内大模型发展带来了弯道超车的良机,但LLaMA等开源大模型相比GPT4等顶级水平自研模型的性能,开源模型的能力存在"天花板"。

在数据方面,中文数据集和英文数据集相比较,在规模、质量上均存在显著差距,相较于动辄数千亿单词量级的英文数据,中文大模型的数据量级仅为百亿左右,而且开源程度较低,封闭程度较高。

开发大模型、发展通用人工智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亟需从系统层面为未来大模型的良好生态发展寻找最优解。从实战中走来,通过构建高效稳定的智算系统,加速模型开发效率提升。

日前,浪潮信息大模型智算软件栈OGAI(Open GenAI Infra)——"元脑生智"已正式发布。浪潮信息正通过"工具化、系统化、全链条"的全栈赋能能力,让炼大模型省时、省力,让大模型更快、更稳、更智能,助力百模真正实现"竞速AIGC"。

2.jpg

稿源:美通社

围观 8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399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