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 (1).png

全球GPU IP领头羊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Imagination”)今天正式发布其D系列GPU IP的最新力作——Imagination DXTP。这款专为移动设备和功耗敏感场景打造的GPU IP,凭借20%的能效提升和强大的AI算力,直指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等市场的核心需求,成为继中国Deepseek崛起后,在能效与性能平衡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产品。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专注于图形处理单元(GPU)和AI技术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公司,其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桌面及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Imagination以创新的GPU技术引领行业发展,致力于提供高效、强大的图形和计算解决方案。

D系列GPU谱系一览

Imagination的D系列GPU是Imagination继A、B、C系列之后推出的新一代GPU架构产品,进一步优化了性能和能效。通过引入光线追踪、可变速率着色、流水线数据主控器等先进技术,D系列GPU显著提升了性能和能效。D系列GPU迄今共发布了三个产品系列,主要面向移动设备、汽车和其他高性能计算领域:

IMG DXT:面向移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支持光线追踪和可变速率着色等先进技术。

IMG DXS:专为汽车应用设计,支持智能驾驶舱、信息娱乐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符合车规级认证,强调可靠性与实时计算能力,助力自动驾驶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

IMG DXD :是 Imagination 针对桌面、笔记本和云游戏市场推出的一款高性能 GPU IP。它支持 DirectX 11,具有强大的多核性能和能效优化,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2.png

Imagination DXTP的创新优势

作为D系列的终极产品,Imagination DXTP相比上一代DXT在能效上实现了高达20%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图形处理和AI计算能力,能够支持智能手机全天候高效运行,避免电池迅速耗尽。这一切都得益于其可扩展处理单元(SPU)中的通用着色集群(USC)布局的轻微调整,与其他D系列核相比,DXTP每个 SPU 的 USC 数量从三个减少到两个,同时将SPU的总数从两个增加到三个,以达到相同的性能水平。通过这种方式,DXTP 提供了比前一代产品多50%的几何吞吐率,更好的内存访问,并且缓存和系统级别的带宽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3.png

据介绍,DXTP可提供高达64 GPixel/s的图形处理能力,2 TFLOPS的FP32性能和8 TOPS的INT8 AI性能,采用超并行计算引擎,工作频率为1GHz。DXTP目前提供两种配置,且已获得在移动和汽车领域的授权使用。除了性能和效率优化,DXTP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支持完全安全的GPU多任务处理(通过Imagination低开销的硬件虚拟化技术),能够同时运行图形和计算任务。

4.png

Imagination表示,“DXTP建立了GPU行业能效的新标杆,在功耗效率方面,永远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作为半导体公司,只有长期持续专注于功耗效率改进,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DXTP在图形和AI算力上的突破

在端侧AI算力方面,DXTP-64-2048 在 1GHz下可达到 2 TFLOPS FP32 / 4 TFLOPS FP16 / 8 TOPS INT8 的峰值计算性能。现实世界中的 AI 性能当然是与具体实现相关的,DXTP 已经获得了在智能手机和汽车领域的授权使用,包括用于运行 AI 工作负载。DXTP 的架构设计可同时处理图形和计算任务,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特性。它具有无缝多任务处理能力,配备大量本地内存用于加速计算,并支持行业标准数字格式。这使得面部识别、大型语言模型和激光雷达物体检测等机器学习任务的处理速度更快,因而是边缘智能的理想平台。

Imagination发言人还特别提到Deepseek 称:“Deepseek是一次令人振奋的进步,展示了 AI 在能力和效率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整个行业才刚刚开始这段旅程,任何能够提升技术效率、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并广泛使用的进展,都是积极的。Imagination 作为半导体 IP 提供商,是设计更加高效和可编程的计算资源,以帮助让新兴的 AI 创新以最低的功耗在各地运行。”

在图形与显示方面,DXTP 继承了 IMG DXT 的丰富图形功能集,包括 2D双速纹理(使后处理效果的性能翻倍)、片段着色率(提高图形性能效率)以及对 ASTC HDR 的支持。

另外,DXTP 的新特性包括用于高级游戏效果的 FP32 滤波器,以及几何处理吞吐量提升 50%,使游戏中的环境和角色更加细致。与 DXT 相比,每个纹理处理单元的带宽达到了最高50%的提升,在将复杂的 4K 纹理应用到物体时,游戏能够保持更高的性能。而硬件光线追踪依然是客户可以选择的可选组件。

Imagination强调其GPU 采用行业标准格式开发和交付,可以在任何代工厂和工艺节点上供客户使用。在开发过程中,Imagination不断将设计与一系列现代工艺进行验证和测量。

5.png

开发者支持与未来展望

在开发方面,Imagination 持续提供一系列功能丰富的开发工具,用于性能分析和调试,同时还提供包含示例和指南的 SDK,可通过Imagination 的开发者门户下载,并且已被众多游戏工作室长期使用。对于 AI 开发者,Imagination 的 OpenCL 计算库和参考套件可通过Imagination 的芯片合作伙伴获取。

6.png

Imagination配备了高度优化的OpenCL™计算库,能够提高GPU在常见AI任务中的利用率,同时提供oneAPI和TensorGraph的参考套件,加速现有代码在Imagination硬件上的移植。正在优化的LiteRT将为Imagination GPU在Android™平台上的高性能AI提供支持。应用开发者还可以使用PowerVR开发者工具进行底层性能分析、调试、追踪捕获,并通过Imagination开发者论坛获得专家支持。此外,操作系统层面,DXTP可支持 Linux、Android以及Kylin OS 和UOS等新兴操作系统。

目前,人工智能大潮正在席卷全球,不管是移动端还是边缘端侧,都需要高能效的图形与算力产品,以确保流畅的体验以及完美的人工智能体验,Imagination DXTP的推出满足了这些需求,必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深入普及。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切割使用,否则我们将保留侵权追诉的权利

围观 11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2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1 (1).png

今天,英特尔正式推出面向数据中心、网络及边缘计算的全新至强6处理器6700P与6500P系列,进一步完善至强6家族产品组合。此次升级聚焦性能突破、能效优化与AI加速能力,旨在为企业级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持。

2.png

“从去年6月我们发布第一款至强6,到去年9月所发布的6900P,即最高性能的128核至强6。再到今天推出的主流产品系列——6700P和6500P,至强6系列产品日益完善。”英特尔数据中心与AI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指出,“6700P和6500P相比其他产品,核数不是最多的,但它的目标更广泛,即传统数据中心企业应用,它支持的形态除了单路、双路还有4路或8路等不同的服务器设计。它针对数据中心中广泛的应用,比如说AI、科学计算、传统大数据、网络以及存储,都进行了迭代升级。”

3.png

据介绍,英特尔® 至强® 6700/6500性能核处理器,堪称是现代数据中心的理想CPU,能够提供出色的性能与能效平衡。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至强6处理器在广泛的企业工作负载中实现了平均1.4倍的性能提升3。作为AI系统的机头节点CPU,至强6可与GPU搭配,为客户提供优选组合。此外,它以更少的核心数量,提供高达1.5倍4的AI推理性能提升。至强6处理器还具备出色的每瓦性能效率,以5年使用周期计,平均可以实现以一台新的服务器替代五台旧服务器5,在某些用例中该比例可达10:1,从而节省高达68%的总体拥有成本(TCO)6。

陈葆立特别指出相比高核高密度计算的大芯片,新品的TDP(注:TDP:Thermal Design Power,热设计功耗,是指处理器在最大理论负载下产生的热量值,单位为瓦特(W)。它是硬件设计和散热系统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比较适合传统的机架,如150W-350W的TDP,在内存通道上也有8个内存通道的配置。而在不同的配置上,所有性能核产品均支持包括AMX在内的传统特殊加速器。此外,还包括TDX安全软件、QAT等,这些英特尔特殊指令集已在前两代产品中推向市场,并获得良好反馈。在至强6中也将继续支持这些功能。

4.png

“在这一代的内存上,我们推出了新技术——MRDIMM,可以在第一时间大幅度提升内存带宽。”他强调指出,“很多年前,英特尔就和业界很多领先厂商做了MRDIMM技术的推进,通过两三年的共同开发和验证,非常高兴在至强6产品上,首次推出这款更高速的内存产品。相比内存速度在4800-5600MT/s的第五代至强,至强6的速度已经提升到了DDR5 6400MT/s。但MRDIMM可以把这个速率大幅提升到8800MT/s。相比于现已在市面上部署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提升达到50%以上。”

5.png

据介绍,英特尔® 至强® 6700/6500性能核处理器,堪称是现代数据中心的理想CPU,能够提供出色的性能与能效平衡。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至强6处理器在广泛的企业工作负载中实现了平均1.4倍的性能提升3。作为AI系统的机头节点CPU,至强6可与GPU搭配,为客户提供优选组合。此外,它以更少的核心数量,提供高达1.5倍4的AI推理性能提升。至强6处理器还具备出色的每瓦性能效率,以5年使用周期计,平均可以实现以一台新的服务器替代五台旧服务器5,在某些用例中该比例可达10:1,从而节省高达68%的总体拥有成本(TCO)6。

陈葆立表示至强6处理器家族基于英特尔最新架构设计,覆盖从16核到128核的多样化配置,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其综合性能提升最高达50%,单核性能与内存带宽显著优化,它有如下特点:

AI加速:内置AMX(高级矩阵扩展)指令集,支持传统AI推理及中小型生成式模型。配备86核的至强6处理器在图像分类等任务中,性能较竞品高出50%以上。

内存升级:至强6是首款支持MRDIMM的平台,能够为带宽敏感的中小模型推理任务提供更好的性价比。搭载MRDIMM技术内存速率提升至8800MT/s,带宽较第五代至强提升超50%,为AI训练、大模型推理等高吞吐场景提供关键支持。

能效优化:通过动态功耗管理技术,在40%负载下实现60%的能效提升,并新增“延迟优化模式”,兼顾响应速度与能耗控制。

6.png

此外,它的安全与扩展性全面升级,至强6系列强化了数据中心与边缘场景的安全性,搭载了英特尔独有的TDX Connect技术,据英特尔技术专家解释,在第四代、第五代至强处理器中,就已经有了TDX技术,它通过硬件保护的方式,使得系统中间任何软件和固件,例如host主机操作系统的内核,甚至是操作系统的底层固件,都无法获得跑在这个系统上的上层业务数据。

进入到AI时代以后,异构系统越来越普及,业界希望英特尔可以和其他加速卡生产商一起联合构建一个不仅包含CPU,同时也包含GPU的硬件防护的体系。这就是在至强6推出的TDX Connect技术。它通过在系统中至强处理器和GPU的联合协作,构建了一个整体的防护网。无论是放在CPU上的数据亦或是业务入口,又或者运行在GPU上的模型参数或是模型数据,都能得到硬件防护。“所谓硬件防护是指,就算这个机器是一台云主机,提供云服务的云提供商也无法获取用户的任何数据。这就是TDX以及TDX Connect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这对于AI时代的数据保护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专家解释说,“这种联合GPU构建硬件级防护体系,确保了CPU与GPU间的数据全链路加密,可以抵御量子计算威胁。”

7.png

该技术专家表示在新的至强6产品上可以完整地支持了业界标准CXL 2.0,一个突出的应用场景就是如何通过CXL2.0扩展内存,来以更高的性价比去拓展服务器的内存空间。

但他指出这还不足以让最终用户方便地调用CXL内存,因为拓展出来的内存是一种新的设备,需要软件适配。以至于客户要为了这样一种新拓展出来的内存层来做一些调度算法,这对于客户而言,其实增加了潜在的TCO。针对这一问题,英特尔在硬件支持标准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了新的硬件和固件功能,称为“Flat Memory Mode”,它可以通过软件不感知的方式,自动切换热数据和存储在CXL内存上的温数据,达到真正的性能和容量之间的平衡。

以业界知名的大内存数据库SAP的HANA来说,这类产品解决方案对CXL的需求非常高,同时也需要降低自身研发成本。因此,结合英特尔的CXL拓展内存和Flat Memory Mode就可以同时满足两个目标。

此外,新的至强6单插槽平台支持136条PCIe 5.0通道,满足AI服务器、存储密集型任务对高连接性的需求。

陈葆立强调至强6成为GPU服务器的“机头节点”首选,凭借高I/O带宽与稳定性,加速大模型推理与数据处理。英特尔技术专家表示:“MRDIMM与至强6的组合,可在128核平台上实现超越竞品50%核心数的性能表现。”

他表示除此之外,专为运营商设计的至强6系统级芯片(SoC)整合vRAN Boost、媒体转码加速器等模块,性能功耗比提升达70%。在5G基站中,结合AI能耗控制技术,可降低30%网络功耗。

针对AI应用的优势

8.png

英特尔技术专家指出:实际上,AI是一个跨度很长的领域(Spectrum),如上图所示,最左边是常见的媒体处理、推广搜索、矢量数据库等,这些通常被称之为经典的机器学习。中间是数据量比较小的生成式AI模型,比如说小于20B的模型,在过去的实践中,英特尔发现,在小于20B的模型规模下,用至强做生成式AI的推理是很有优势的。、

右边是更大参数的生成式AI模型,至强在其中会扮演重要的机头节点CPU的角色。PCIe的通道数,IO稳定性以及内存带宽,对于整体的端到端的大模型的推理也非常重要。

9.png

他指出由于至强有内置的AI加速器AMX,即英特尔高级矩阵扩展,在AMX的加持下,可以看到,在配备86核的至强6 SP处理器上,在这类工作负载的性能可以超过友商配备更多核心数的CPU。在图片分类这样的传统AI领域最高可达50%以上的性能提升。

10.png

他表示对于小规模的大语言模型而言,其推理过程不仅在生成首个Token时需要进行密集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大多数token推理中,对内存带宽的需求非常高。因此,至强6处理器与MRDIMM技术的结合可以带来更佳表现。得益于MRDIMM技术的加持,在进行大模型推理时,一个配备128核的至强AP平台,其性能甚至可以超越竞品配备更多(例如50%)核心的平台。这当中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只有至强平台支持的MRDIMM可以达到8800MT/s的带宽性能。对于追求性价比的中小模型推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1.png

而在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中,不管是传统的AI,还是现在的生成式AI,都有矢量数据库搜索的需求。这些需求在实际的行业部署中非常广泛。同样地,得益于至强内置的AMX加速引擎,在同等核心数下,至强在矢量数据库离线构建索引表的过程中,性能甚至可以高过友商30%。在线上搜索过程中,英特尔也有软件技术的加持,即Scalable Vector Search (SVS)这样一个专门针对大规模矢量数据库的索引创新,充分利用了英特尔CPU的硬件特性,所以相比友商,性能提升可以达到2.6倍。

陈葆立指出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AI在数据中心中有多种应用场景。早在大模型兴起之前,AI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包括推荐引擎和搜索等领域。许多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一直使用大量的至强处理器来支持这些业务。多年来,英特尔推出了多种AI加速技术,例如AMX加速器,帮助客户提升AI计算性能。相比友商,英特尔在支持AI场景方面充满信心,技术上也具有明显优势。

在GPU服务器中,机头位置的CPU选择至关重要。在处理大模型计算时,我们通常关注两个性能指标:一是提问后第一个回答的延迟时间。如果使用CPU处理,这一指标与内存带宽密切相关,因为CPU需要快速调取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响应。

随着更多新模型的出现,客户对推理算力的需求增加,但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超大规模模型。客户开始关注至强6处理器与MRDIMM的组合是否能在不同场景下有效支持大模型运算。英特尔已经证明,这种组合是可行的。尽管国内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加速卡,现阶段最新一代至强6处理器系列依然是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首选平台,并且能够进行更好的适配和验证。

英特尔中国网络与边缘事业部总经理阮伯阮伯超指出在网络及网络边缘领域,AI有着广泛应用。例如,将AI应用于网络节能控管。在 5G 网络中,很多网络单元存在功耗较高的问题,通过运用AI技术控制CPU能耗,可实现30%的节能效果。同时,很多人也将AI与vRAN进行融合。在5G基站中,很多要素需要进行调配与优化。

“我们与国外厂商合作,将 AI 技术与软基站能力整合于一个系统级芯片中,实现了极为快速的调配与性能提升。反观其他架构,如果将AI和软件能力分置于两个独立单元,比如一个放在CPU,一个放在GPU,由于网络运行对实时性要求极高,这种分离方式很难满足实时性需求。而我们采用的架构,将相关能力全部集成于CPU,并借助AMX进行加速,这对网络AI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他指出,“在当下对AI应用场景需求更高且更为多元的背景下,特别是在5G到5G-A以及AI原生的环境下,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款面向网络与边缘的系统级芯片,不仅具备了此前提到的AVX、AMX、AI加速的功能,也是着重于将连接、算力、AI等特性进行融合,进而实现一个高性能、低时延的处理,且可在单一设备或是单一处理器中完成。我们相信各种各样的工作负载,例如从接入到媒体流的转码,乃至AI的预处理、后处理及输出等环节,都可以尽可能在单一设备当中完成,进而提升效率,且契合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需求。”

全新以太网解决方案同时发布

为满足企业、电信、云、科学计算、边缘和AI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英特尔今天还推出了两条全新的以太网控制器和网络适配器产品线--英特尔以太网控制器E830和网络适配器,以及英特尔以太网控制器E610和网络适配器。这些新一代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强劲的高性能连接,同时提升能效与安全性,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

12.png

据英特尔中国网络与边缘事业部总经理阮伯超介绍,英特尔以太网E830系列为虚拟化企业、云、电信及边缘环境中严苛的工作负载提供高性能、安全且高能效的解决方案。首批产品包括双端口25GbE PCIe和符合OCP 3.0标准的适配器,更多配置版本将于年内陆续推出。英特尔以太网E830系列的关键特性包括:

高速的性能表现:英特尔以太网E830产品支持在PCIe 5.0总线上实现高达200GbE的速率,其提供的带宽是上一代产品的两倍,可实现更快数据传输与更优应用响应。

灵活的端口选择:英特尔以太网E830产品提供1x200GbE、2x100/50/25/10GbE和8x25/10GbE等端口配置,让企业能够定制网络基础设施,满足特定的性能与成本需求。

出色的时间同步能力:具备精确时间测量(PTM)、支持1588精确时间协议(PTP)、同步以太网(SyncE)及支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特性,对电信、金融服务及AI训练与推理等领域的关键时间同步应用至关重要。

增强的安全性:英特尔以太网E830系列搭载英特尔安全技术,如安全启动(Secure Boot)、安全固件升级(Secure Firmware Upgrade)及双硬件信任根,并通过符合CNSA 1.0和FIPS 140-3 Level 1标准的后量子加密(PQC)解决方案,抵御未来风险。

13.png

英特尔以太网E610系列面向控制平面网络将可管理性、能效与安全性集于一身。英特尔以太网E610产品提供多种速率和外形规格,具备以下特性:

现代连接:支持10GBASE-T、5G、2.5G及1000BASE-T技术,英特尔以太网E610产品为数据中心控制平面、工作站及边缘应用提供高效、高性能的连接。

全面的可管理性:英特尔以太网E610系列具备安全协议与数据模型(SPDM)、平台级数据模型(PLDM)、基板管理控制器(BMC)直通及支持网络控制器边带接口(NC-SI)等特性,能简化网络运维并降低管理开销。

出色的能效表现: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英特尔以太网E610产品功耗降低达50%,在助力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¹。

强大的安全性:英特尔以太网E610系列包含了用于安全固件更新的硬件信任根,和符合CNSA 1.0标准的现代加密安全功能,为网络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有效抵御网络威胁。

无缝升级能力:全面兼容前代10GBASE-T适配器,简化升级方式,确保客户充分释放既有基础设施潜力。

在媒体问答环节,陈葆立在回答至强6处理器与arm架构处理器对比时指出,“在国内,通用的商用服务器方面,很少听过arm架构处理器,X86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我们十多年来的软件生态发展,以及对各种软件的支持,大部分的云客户和一些传统企业用户都非常希望能够部署一个x86的生态架构,基于来更好的支持他们的业务。”

“在X86的大生态下,这几年,以英特尔为主导的厂商都推出了非常多新品,大家可以看到至强6相比前一代有大幅度的性能提升。相比来讲,至强6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AI特性来说,包括AMX在内的加速器都是英特尔特有的。其次,至强作为AI服务器的CPU机头节点首选、更快的内存支持、更好的单核性能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客户和用户持续选择至强产品线的原因。而且,从至强多年的表现来看,其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也是客户持续选择至强作为云计算和AI计算的最主要的原因。”他补充说。

针对目前热门的DeepSeek一体机,陈葆立表示英特尔始终持续与生态伙伴合作,在支持开源大模型方面投入巨大。无论是国际上常用的开源模型(如Llama)还是国内的模型(如通义千问)等,英特尔都在模型发布当天宣布了对其的支持,这得益于英特尔在模型发布前一周或两周与模型发布商(如阿里、Meta)进行的早期验证工作。DeepSeek可以说是过去一个月内全球最热门的大模型之一,相信大家也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看到了不同英特尔平台上针对它的一些性能优化。

目前,许多客户在采购新的GPU服务器或AI服务器时,仍选择搭载英特尔CPU,这表明市场对英特尔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此外,英特尔也看到,大模型在汽车、手机、PC和云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生态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特别地,英特尔客户对至强处理器与MRDIMM的组合表现出浓厚兴趣,英特尔也在进行相关验证。

“创新永无止境,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大模型版本,需要我们不断重新优化。因此,英特尔将始终保持准备状态,凭借我们在CPU和加速器领域的优秀产品,支持客户的各种工作负载,无论是推理、大模型、中模型,还是满血或蒸馏版,我们都能提供强大的支持。”他强调。

据悉,英特尔至强6系列处理器已经在数据中心生态系统中得到广泛采用,截至目前,超过500款产品设计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中。这些服务器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将通过全球卓越的合作伙伴提供给客户。

陈葆立透露2026年,英特尔将推出基于18A制程的下一代至强Clearwater Forest处理器,进一步夯实其在企业级计算市场的领导地位。

围观 9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1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cathy的头像
cathy

这次介绍即将量产的新产品,36V 600mA 线圈一体型降压 "micro DC/DC" 转换器。

XCL247/XCL248: 36V 600mA 线圈一体型降压"micro DC/DC" 转换器

超小型 / 轻负载时低消耗、高效率 / 低噪音

XCL247/XCL248系列是36V操作线圈一体型同步降压DC/DC转换器。

控制IC与线圈一体化,更易于电路板布局,最大限度减少因元件配置与配线所导致的故障与噪音。输入电压范围为3.0至36.0V,工作频率为1.2MHz,可提供高效稳定的电压。可以使用外部电阻改变输出电压(2.8V 至 6.0V),因此无需更改零件编号即可用于不同的电压。

它还具有电源良好功能,可监控输出电压状态。通过使用软启动外部调整功能和电源良好功能,可以轻松配置电源序列。

● 效率曲线 

1.png
● 电路配置示例
2.png
● 封装/电路板图片
3.png

(1)占用空间小、轻载时效率高

  • 线圈一体型,节省空间,降低 EM

(2)轻松创建电源序列

  • 软启动调节允许大输出电容
  • 电源良好功能可在输出上升后驱动后续 IC

(3)即使输入电压下降,输出电压仍保持稳定

  • 支持最大占空比 100%,即使输入电压下降也能提供稳定的输出电

*XCL247/XCL248规格概述
输入电压范围 3.0V~36.0V(额定40.0V)
峰值电压46.0V(施加时间≦400ms)
输出电压范围2.8V~6.0V
FB电压0.75V±1.5%
最大输出电流600mA
工作频率1.2MHz
消耗电流11μA(XCL248)
效率86% (VIN=12V,VOUT=5V,IOUT=300mA)
控制方式F-PWM控制(XCL247)、PWM/PFM自动切换(XCL248)
保护功能电流限制(自动恢复)、热关断
功能软启动(可进行外部调节)、电源良好功能
工作温度-40℃~105℃
封装DFN3030-10B(3.0x3.0x1.7mm)

“XCL247/XCL248系列”的信息

产品概述:https://product.torex.com.cn/cn/series/xcl247

数据表:https://product.torex.com.cn/files/series/xcl247_product_overview.pdf

样品请求:https://product.torexsemi.com/cn/series/xcl247#numbers

[2025年产品选择和解决方案指南]

除了产品选型之外,本指南还提供了可供电源设计参考的配置实例和电路思路,以及最适合它们的产品。

访问以下链接下载:

https://product.torex.com.cn/files/common/PowerManagementSolutions2024_CN_small_240219.pdf

来源:Torex产品资讯

围观 5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1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专业伺服器设计暨制造商,神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号:3706)子公司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今日宣布推出搭载最新的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的伺服器和主机板。这些专为运算密集型工作负载而设计的处理器,提供相较于通用型处理器两倍的效能,特别适合人工智慧与高性能运算相关的各种工作。

神云科技发布新一代伺服器:搭载全新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

神云科技发布新一代伺服器:搭载全新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

人工智慧与高性能运算创新的推手

神云科技总经理黄承德表示:“十多年来,神云科技一直与英特尔合作推动伺服器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慧和高性能运算(HPC)提供最先进的优化解决方案。藉由整合最新的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神云伺服器可以实现突破性的人工智慧运算效能,提高运算效率,并将云端运算业务扩展到新的高度。这些创新技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绝佳的竞争优势,使搭载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的系统,能以卓越的性能和优化的总体拥有成本,面对严苛的工作负载挑战。”

Intel Xeon产品资深研究员Ronak Singhal表示:“藉由增加的核心数、更快的记忆体和每个核心内建的AI加速器,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可提供从边缘运算到云端资料中心面对大量AI应用所需的运算效能。与任何其他通用型处理器相比,这些处理器提升并优化了每个核心的性能,为人工智慧、高性能运算和资料服务等运算密集型工作负载提供无与伦比的性能。”

搭载全新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的优异伺服器效能

神云科技新一代伺服器支援Intel Xeon 6700P/ 6500P系列处理器,提供多达86个内核和88条PCIe 5.0通道。Intel Xeon 6700P/ 6500P专为主流企业应用而设计,扩展至8通道记忆体架构,并支援多达64条CXL 2.0通道。这种模组化SoC架构使企业能够利用共享平台,同时优化高效能与效率导向的工作负载。

神云科技最新Intel伺服器产品阵容

  • 人工智慧与高性能运算伺服器

    • G4520G6针对AI与高性能运算的工作负载设计的4U双插槽Intel Xeon 6伺服器系统,可支援8张运算加速卡与32个DDR5 RDIMM记忆体插槽,并提供8个热插拔、随插即用的NVMe U.2与额外5组PCIe 5.0 x16网路卡插槽,适用于需要搭配多张运算加速卡的应用环境。

  • 通用型运算伺服器

    • R1520G6:支援双插槽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的1U伺服器系统,配备10个热插拔、随插即用的NVMe U.2插槽,可为即时资料处理、虚拟化运算环境和高频交易提供高速资料储存性能。

    • R2520G6:专为记忆体运算设计的2U双插槽Intel Xeon 6伺服器系统,提供高达8TB的DDR5记忆体、5个PCIe 5.0 x16插槽,并提供U.2和E1.s SSD的灵活储存选项。

  • 储存伺服器

    • R2513G6:一款2U单插槽存储伺服器,支援24个3.5吋SATA硬碟、2个2.5吋 NVMe U.2和8组DDR5记忆体插槽,并透过整合的SAS RAID卡提供强化的储存管理功能。

  • 伺服器级主机板

    • SC513G6:一款单插槽AI伺服器主机板,采用标准CEB尺寸,专为多GPU卡布署而设计。拥有8个DDR5 RDIMM记忆体插槽、5个PCIe 5.0 x16插槽、2个NVMe M.2插槽,板载双25GbE和1个GbE网路埠。

赋能企业,打造前瞻性、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最新的神云科技伺服器平台采用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具有卓越的性能、品质和可靠性,可支援从人工智慧到严苛的云端环境等多样化的工作负载。随着人工智慧、云端和边缘运算技术的普及,神云科技始终致力于提供与最新处理器技术相匹配的创新伺服器解决方案。藉由Intel Xeon 6 P-core处理器平台带来的全新可能性,神云科技将以最先进的伺服器系统,满足各种工作负载和垂直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关于神云

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为神达控股集团(MiTAC Holdings)的旗下子公司,凭藉超过20年的产业经验,提供多元、高度客制化,并兼具节能高效的伺服器解决方案。专注于云端运算、人工智慧(AI)及边缘计算,神云科技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s)、高效能运算(HPC)及AI应用,提供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确保最佳效能与高扩展性。

神云科技拥有全球布局与端到端的服务能力,涵盖研发、制造到全球现场支援,提供灵活且高品质的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凭藉 AI 及液冷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 Intel DSG 产品的整合,神云科技致力于打造兼具创新、效率与可靠性的伺服器产品与技术,助力企业迎接未来挑战。

神云科技网站:

http://www.mitaccomputing.com/

围观 2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cathy的头像
cathy

特瑞仕半导体株式会社(日本东京都中央区 董事总经理:木村 岳史,以下简称“特瑞仕”)开发了负载开关IC的新产品,带有理想二极管功能的XC8114系列。

XC8114 系列是一款工作电压范围为 1.5V~6V、最大输出电流为 3A 的负载开关 IC,具备理想二极管特性,并搭载使能 (EN)、过流限制、浪涌电流限制及热关断 (Thermal Shutdown) 等功能。

此IC通过其理想二极管功能实现了仅20mV的超低前向电压(VF),相当于一般用于反向电流保护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约1/20,在大程度上可帮助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尽管VF低至20mV,但从VOUT到VIN的反向电流保持为0μA,真正体现了理想二极管的特性。采用定电流限制和折返电流限制来管理过电流。通过折返方法,将短路电流限制在50mA,即使在短路情况下也能安全使用。热关断功能可以防止IC因过热而损坏。

凭借这些特点,可轻松实现超低损耗且具备多重保护功能的逆流防止电路。此外,该产品还适用于采用输出 OR 连接的电路结构 (图 2)。并且因输出电流扩大为 3A,可适用于 USB 供电线路及各类需要大电流的电源接口应用。

封装方面,XC8114 采用超小型低高度封装 WLP-4-04 (0.82×1.48×h0.495mm,图3),特别适用于对安装面积及高度要求严苛的应用。此外,还提供SOT-89-5 (4.5×4.6×h1.6mm,图4),适用于重视可安装性及可返修性的工业设备应用,确保可靠性与便利性。

1.png

图1:二极管/负载开关替代示例

2.png

图2:输出OR连接示例

1740448047693627.jpg

图3:XC8114系列实装电路板

4.jpg

图4:封装SOT-89-5 (4.5x4.6xh1.6mm)

来源:特瑞仕半导体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5年2月24日,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Nasdaq:WRD)的新一代量产Robotaxi 「GXR」正式获准在北京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收费服务(Robotaxi),服务范围囊括北京经开区核心区域,包括市内高铁站等重要站点。GXR是文远知行在北京落地的第二个纯无人商业化运营Robotaxi车型,也是继去年12月在阿布扎比上线Uber平台后,首次在国内投入大规模纯无人商业应用。除城区道路,文远知行GXR还获准在京开展覆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高速路段的Robotaxi商业收费运营。

文远知行新一代量产Robotaxi GXR在北京

文远知行新一代量产Robotaxi GXR在北京

2024年10月15日,文远知行正式发布全新一代Robotaixi量产车型——GXR。4个月后,公司就实现了从新品发布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的快速推进,再一次向行业展示了Robotaxi商业落地的"文远速度"。

文远知行GXR拥有行业领先的车内宽敞空间

文远知行GXR拥有行业领先的车内宽敞空间

GXR是文远知行在Robotaxi领域深耕超5年的大成之作,具备行业领先的L4级公开道路纯无人商业化运营能力。得益于正向开发的L4级冗余线控底盘架构、开阔式移动出行空间以及全球首创的隐藏式B柱设计,GXR把乘客的安全和体验放在首位,可为最多「5」名乘客提供Robotaxi行业最宽的上下车空间、最优的乘坐空间以及最大的行李放置空间,充分满足市民走亲访友、往返机场和火车站等的多人出行需求,真正做到更大更巧思,五座皆舒适。

文远知行GXR自如应对北京各类复杂交通环境

文远知行GXR自如应对北京各类复杂交通环境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国和海外均实现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已将Robotaxi服务融入广州、北京、南京、鄂尔多斯、苏州、阿布扎比等多个海内外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在瑞士首都苏黎世开启Robotaxi纯无人运营。此外,文远知行更是携手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及配送科技公司优步Uber落地了中东规模最大的商业运营Robotaxi车队

文远知行Robotaxi在阿布扎比上线Uber平台

文远知行Robotaxi在阿布扎比上线Uber平台

在首都北京,文远知行早在2023年6月就已在经开区核心区域内推出纯无人Robotaxi服务。随着最新量产Robotaxi GXR在京的商业落地,文远知行将持续扩展GXR的服务范围和规模,计划2025年在京Robotaxi运营数将增加至数百辆,为更大范围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智慧出行服务。

那要如何打到一辆文远知行的GXR呢?用户可直接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城搜索"文远出行"App,下载注册后即可一键叫车。

使用全新「文远出行」App快捷呼叫GXR

使用全新「文远出行」App快捷呼叫GXR

【乘坐方法】:下载"文远出行"App,选择上车点和目的地

【运营范围】:北京经开区核心区域,且涵盖市内高铁站、机场等重要站点。

【运营时间】:7:30-22:00(工作日)、9:00-17:00(周末&节假日)

稿源:美通社

围观 2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 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 南德")授予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试验证中心(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测试实验室CTF 第一阶段认可资质。这是TÜV南德颁发的首个储能产品领域的CTF第一阶段认可资质。TÜV南德新能源广东公司总经理欧阳强友,宁德时代测试验证中心苏育专副部长等嘉宾共同出席了颁证仪式。此次宁德时代测试实验室顺利通过CTF 第一阶段认可资质审核,标志着TÜV南德与宁德时代在国际IEC标准领域的测试合作得到进一步夯实。

双方颁证合影

双方颁证合影

CTF(客户测试设施,Customer Testing Facility)是IECEE CB体系下对企业实验室的一种授权资质,表明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测试设备、测试环境及实验室人员资质等关键因素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E CB实验室的相关要求。CTF由CB(Certification Body)基于测试能力而决定颁发认可资质。TÜV南德作为权威的认证机构(Certification Body, CB),确认宁德时代成功取得CTF第一阶段认可资质。这一认可资质不仅证明了实验室的测试能力获得国际认可,还对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储能电池产品的 CB 测试报告与认证证书是产品畅销全球各国的基础技术质量要求,宁德时代测试实验室成功获得TÜV南德颁发的首个储能产品领域CTF第一阶段认可资质,标志着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CTF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可直接被全球客户和认证机构采纳,实现了测试本地化,从而大幅缩短认证周期,节约时间和费用成本。

在此次TÜV南德CTF第一阶段认可过程中,TÜV南德对宁德时代的实验室进行了严格的评估,涵盖了测试设备、测试环境、质量体系及实验室人员等关键要素方面。经过深入细致的审核,TÜV南德最终认定宁德时代的实验室符合ISO/IEC 17025:2017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并授予其CTF第一阶段认可资质。这不仅彰显了该实验室在设备精度、流程规范、数据准确性及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所出具的测试数据更具可信度,可为产品研发和质量把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证明了该实验室卓越的测试能力,将简化认证流程,加快产品上市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TÜV南德新能源广东公司总经理欧阳强友在授牌仪式上表示: "宁德时代实验室的升级,体现了其对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我们非常高兴为宁德时代颁发TÜV南德储能电池产品领域的首个CTF第一阶段认可资质,期待双方未来能共同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TÜV南德将继续秉持专业、公正、严谨的态度,与全球新能源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世界贡献力量。

关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和服务,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宁德时代立足技术领先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率先在储充检智能充电站、电动船舶、电动智慧无人矿山、重卡换电等新产业生态完成布局。换电服务品牌EVOGO首创组合换电解决方案,现已在全国多地运营,通过打造基于车电分离模式下的电池灵活租购、便捷换电运营、闭环循环回收等新商业模式,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提升。重卡换电品牌骐骥换电,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实现不同车辆和不同场景的通用性换电,为实现重卡行业的电动化和构建全国换电网络奠定基础。

关于TÜV南德电池产品服务

TÜV南德意志集团成立于1866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全球化的机构。TÜV南德在全球布局有十大电池实验室,拥有丰富的测试认证经验,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储能系统等产品提供严格的检测认证服务,可针对客户需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贯穿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致力于帮助客户开发适合全球相应市场的电池产品,确保在提高电池性能的同时满足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www.tuvsud.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无线电设备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保障无线电设备的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欧盟无线电设备指令(RED:2014/53/EU)及其补充授权法规(2022/30/EU)要求:自 2025  8  1 日起,将强制实施 RED 指令 Article 3.3(d)(e)(f)网络安全要求,这一举措旨在显著提升欧盟市场上无线电设备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方位保护用户数据与隐私,并有效防范金融欺诈风险。为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无线电设备网络安全合规性要求,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南德")对其协调标准进行解读,确保无线电设备符合欧盟网络安全监管要求。

一、主要网络安全要求解读

1. Article 3.3(d)网络安全保护:无线电设备的设计与运行应确保不对网络基础设施及其功能完整性造成任何损害,同时严格限制网络资源的非授权使用,以避免引发服务质量的显著下降或中断。

2. Article 3.3(e)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在这个数据即资产的时代,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至关重要。无线电设备应集成先进的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机制,为用户及订阅者提供全面的个人数据保护方案。切实确保用户个人数据和隐私得到充分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3. Article 3.3(f)金融欺诈防范:为了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 无线电设备须配备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有效识别并阻止潜在的欺诈活动,从而防范各类金融欺诈行为。无论是在移动支付还是其他涉及金融交易的场景中,设备都将成为防范欺诈的重要防线。

二、适用范围广泛

网络安全要求的适用范围: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以及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无线通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常见的 WIFI、蓝牙、ZigBee、4G/5G、LoRa 等多种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具备联网功能的无线电设备都需要符合网络安全要求,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到工业领域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等,都在监管范围之内。

图示: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

图示: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

图示: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

图示:间接联网的无线电设备

三、RED:2014/53/EU 协调标准解析

1. EN18031-1:2024标准对应Article 3.3(d)网络安全要求,适用于连接互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主要聚焦于无线电设备的基本网络安全要求。其中包括对安全资产与风险、网络资产与风险的全面评估,以及对弹性机制、网络监控机制、认证机制等多个关键评估项目的考量,为设备的网络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2.EN18031-2:2024标准对应Article 3.3(e)网络安全要求,适用于处理数据隐私、流量或位置信息的无线电设备,包含儿童保育、儿童监护的无线电设备、可穿戴无线电设备等多种类型。主要聚焦于无线电设备的数据处理安全,特别针对上述设备的数据隐私与风险评估,以及访问控制机制、日志记录机制、删除机制、用户通知机制等评估项目,充分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安全。

3. EN18031-3:2024标准对应Article 3.3(f)网络安全要求,适用于处理金融价值转移的无线电设备。主要聚焦于连接互联网处理货币价值的无线电设备的网络安全,特别针对上述设备安全资产与风险、金融资产与风险的评估,以及事件追踪机制和软件可信性等评估项目,有力地保障金融交易相关设备的安全性。

图示:EN18031系列标准的网络安全要求

图示:EN18031系列标准的网络安全要求

TÜV南德作为全球知名的技术服务机构,在无线电通讯领域技术深厚,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可依据欧盟无线电设备指令(RED)及 EN18031 等标准,全面测试各类联网无线电设备,涵盖基础安全、隐私保护、欺诈防范等,以发现潜在风险。TÜV南德遵循严格流程,对符合要求的产品评估认证并颁发证书,为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权威资质,保障消费者预期。此外,TÜV南德还提供知识服务,协助企业解读法规标准、制定合规策略计划,并通过培训提升企业技术团队能力,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合规。

网络安全已成为数字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对企业而言,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可降低运营风险,提升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从行业层面看,网络安全水平的提升可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从而促进行业技术的迭代与升级。TÜV南德作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将持续为企业赋能,构建可信赖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共同塑造安全互联的未来图景。

文中所列标准详情,可通过以下链接进行查询:

- 2014/53/EU EUR-Lex - 02014L0053-20241228 - EN - EUR-Lex
- 2022/30/EU EUR-Lex - 02022R0030-20231027 - EN - EUR-Lex
- EN 18031-1:2024  CEN - CEN/CLC/JTC 13
- EN 18031-2:2024  CEN - CEN/CLC/JTC 13
- EN 18031-3:2024  CEN - CEN/CLC/JTC 13

关于TÜV南德意志集团

TÜV南德意志集团成立于1866年,前身为蒸汽锅炉检验协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全球化的机构。TÜV南德意志集团在50个国家设立了1,0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近28,000名员工,致力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体系及专业知识。集团的技术专家在工业4.0、自动驾驶及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均作出了显著的技术创新。

www.tuvsud.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4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随着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简称BLE)技术发展到 5.2 及更高版本,其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就是定位跟踪技术,该技术可在室内用于资产的移动和定位跟踪。

蓝牙测向方法包括无连接模式和面向连接模式,因其具有的这种多功能性,该技术可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得到运用。这种适应性为无线通信和定位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有望在未来取得令人振奋的进步。

1.jpg

图 1:零售店内的客流分析,显示热门行走路线

这项技术的主要市场之一是零售业,大型商店希望更好地了解顾客在店内的流动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销售潜力。

除了零售业,资产追踪技术在工业效率提升方面也能产生深远影响。它可用于监控物料运输车辆,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该技术还可以用于驱动复杂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系统,实现在虚拟环境中准确复制动作。

资产追踪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在确保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仓库和配送中心,跟踪标签的应用使员工和工业机器人能够安全共存,通过让机器人追踪员工的行动,消除了发生碰撞的可能。

基本系统设计原则

为了建立位置检测系统,需要在建筑物内(无论是零售店、仓库、医院、机场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筑物)放置天线阵列。该阵列可以进行高精度的位置测量。

使用的方法可以是 "到达角"(AoA)或 "出发角"(AoD)。虽然两者都使用相同的射频(RF)信号测量,但信号处理和天线配置却各不相同。

2.png

图 2:位置检测系统示意图

通常情况下,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蓝牙发射器(AoA 标签)、接收器/天线阵列(AoA 定位器)以及角度和位置计算系统。工作时,AoA 标签会发送固定频率扩展(constant tone extension,CTE)信号。

这种 CTE 信号以不断扩大的球形模式向外传播,并被天线接收。由于信号的波长/频率是已知的,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也是已知的,因此可以使用相对简单的三角法计算信号的角度,从而根据信号到达每个天线时的相位差确定发射器的位置

替代方法和更高的精确度

通过使用两对天线进行两次探测,就能以极高的精度三角定位出AoA标签的确切位置。

另一种无需角度测量的方法是三坐标法(trilateration)。这种方法基于使用蓝牙5.4的信道探测(Channel Sounding,CS)特性或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测量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来得出距离。

CS 也被称为高精度距离测量 (HADM),许多人认为它是基于 RSSI 的距离测量的一种非常精确的替代方法。

安森美RSL15 AoA 解决方案

安森美推出的 RSL15 是一款通过蓝牙 5.2 认证的安全无线微控制器,专为包括工业、医疗和到达角定位(AoA)在内的超低功耗应用进行了优化。该器件基于一颗运行频率高达 48 MHz 的 Arm® Cortex®-M33 处理器构建,并具备加密安全功能。它提供了业界极低的功耗水平,发射时的峰值电流仅为 4.3 mA,在等待 GPIO 唤醒的睡眠模式下更是降低至 36 nA。RSL15 微控制器旨在满足从零售业、临床环境、制造业和配送中心等广泛跟踪应用的需求。

安森美的 AoA 解决方案在发射器(AoA 标签)和扫描器/定位器中都使用了 RSL15。这可以使用 RSL15 和安森美的软件开发工具包 (SDK) 实现,或者,对于集成度更高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用集成了 RSL15 的 Murata 2EG 射频 SIP 模块。

3.png

图 3: 安森美的端到端 AoA 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

在系统中,发射器(Advertiser)生成 CTE 信号,由扫描器接收。由此产生的 IQ 样本被发送到本地 PC 或云端运行的应用程序,以计算扫描器与标签之间的角度。然后将这些角度转换为笛卡尔坐标,并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

这两种应用的示例代码均可从安森美的网站上免费获取,同时还有一个功率估算工具,可根据电池寿命选择通信协议。

参与该项目的其他安森美合作伙伴还有 CoreHW 和 Unikie。CoreHW 提供多达 16 个单端天线端口的天线阵列板。有一个 AoA / AoD 开关,用于选择天线以及连接射频和数字控制信号。

Unikie 提供了一款专为实时追踪标签而设计的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电子定位引擎。该引擎支持在边缘服务器或云端处理数据,既保证了灵活性也实现了成本效益(图4)。

4.png

图 4:用于定位应用的 Unikie 软件引擎

API接口促进了与企业系统的无缝集成,提供了访问复杂数据建模的能力。这样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物料流向、利用率和行为模式,标志着基于位置的服务和资产管理取得了显著进步。

结语

要成功实现蓝牙低功耗测向,关键是解决方案要持久耐用且经济实惠。凭借业界功耗极低的安全蓝牙低功耗MCU,安森美技术走在了实现 AoA 未来创新的前沿。

围观 3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cathy的头像
cathy

作者:Cathy Chen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程工艺的突破成为各大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英特尔(Intel)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战略布局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近日,英特尔(Intel)宣布其最新的18A制程技术已准备好用于客户项目,并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这一消息标志着英特尔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其在与台积电、三星等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增添了重要筹码。

1740445955481880.png

1740445999609494.png

来源:Intel官网

18A工艺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英特尔在制程工艺上的步伐略显迟缓,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特尔于 2021 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计划,而 18A 正是这一计划中的关键一环。这一计划包括 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 和 Intel 18A 五个制程节点,每个节点都代表着显著的性能、功耗和密度提升。

1740446024133511.png

1740446046235060.png

Intel路线图(来源:Intel官网)

18A工艺是英特尔“IDM 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重新夺回其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领导地位。与之前的工艺节点相比,18A工艺在性能、功耗和晶体管密度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具体而言,18A工艺采用了全新的RibbonFET晶体管架构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能够在更小的面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同时大幅降低功耗。

RibbonFET晶体管架构

5.png

RibbonFET是英特尔对环绕栅极晶体管(GAAFET)的实现,标志着该公司从FinFET晶体管转向新一代晶体管架构。与FinFET相比,RibbonFET提供了更好的静电控制,从而在更低的电压下实现更高的性能。这种架构不仅提高了晶体管的开关速度,还显著降低了漏电流,使得芯片在高效能和低功耗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

6.png

PowerVia是英特尔在18A工艺中引入的另一项关键技术。传统的芯片设计中,电源线和信号线都位于晶圆的同一侧,这导致了布线复杂性和信号干扰的增加。PowerVia技术通过将电源线移至晶圆的背面,实现了电源和信号的分离,从而简化了布线设计,提高了信号完整性,并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18A工艺的成功研发和量产准备,不仅是英特尔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一次重要突破。它的推出将直接推动芯片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为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更强大的算力支持。同时,18A工艺的量产也将加剧与台积电、三星等竞争对手的制程竞赛,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先进的工艺节点迈进。此外,英特尔的代工服务业务(IFS)将因18A工艺的推出而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地位。

未来,随着更多客户项目的落地,英特尔有望在代工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进一步推动其业务多元化发展。同时,18A工艺的成功也将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多元化提供更多选择,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韧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更多由先进制程工艺带来的技术革新,共同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作者、出处及原文链接。

围观 8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5/10058890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